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苏省天一中学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 ‎2019.12‎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 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只有经历过时间, 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 。‎ A. 形形色色 洗心革面 风流云散 B. 形形色色 洗尽铅华 烟消云散 C. 形神兼备 洗尽铅华 风流云散 D. 形神兼备 洗心革面 烟消云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种类很多。此处指花展品种类多,故用:形形色色。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改过自新; 洗尽铅华: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前文有“只有经历过时间”,此处有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之义,应用“洗尽铅华”。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无余;风流云散:比喻原来在一起的人四下离散。此处形容“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应用“烟消云散”。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诗句不是描写我国传统元宵节的一项是( )‎ A.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B.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C.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D.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 23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A项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除夜》,写的是除夕。B项出自清代唐顺之的《元夕影永冰灯》,C项出自金末元初元好问的《京都元夕》,D项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观灯乐行》,均写的是元宵节。‎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 因此  ,  。 ;  ,  ;  。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①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 ‎②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禀赋、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 ‎ ‎③又要有物的条件 ‎ ‎④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 ‎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 ‎⑥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 A. ⑤②③④⑥① B. ⑤②③④①⑥‎ C. ⑤③②④⑥① D. ⑤③②④①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句“此外”为补充交代,当然是最后一句。⑤③句中有“既要”“又要”的搭配②④先说“人的条件”再说“物的条件”与⑤③句呼应。‎ ‎4.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不以为然。据说,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 A. 做善事当仁不让,不应该为了报酬而行善 B. 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 C. 追求财富利益是人的本能,不可过分指责 D. 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讲究合理的方式态度 - 23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概括文段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抓住文段中关键词句,概括文段中心意思。本题要求选出“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提炼,最准确的一项”,仔细阅读文段,文段主要讲述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第一学生救人拿了一头牛的酬劳。根据文段中“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可知孔子的观点和大家是相反的,应该赞成这个学生那酬劳是正确的,也就是做好事,应该拿到酬劳。第二个学生做了好事——赎回了奴隶,却没有向官府报账。虽然“人们夸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第二个学生也做了好事,自己拿钱把奴隶赎回国,且没有向官府报账,也就是做好事的时候自己的利益也受到损害。虽然大家都夸他,可是孔子严厉批评了他。孔子批评他是因为他做了好事,没有得到报酬,还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会让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人不愿意做此类好事,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再在别的国家遇到本国的人做努力,就只好假装没看见。也就是说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忘庵王先生传 ‎[清]汪琬 王先生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六世孙也。以诸生入太学,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自读书赋诗外,若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方,无不通究,而尤长于画,素擅鉴赏。‎ 家本饶裕,而王先生雅不事生产,数为徭赋所困,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计一岁所入,辄缘手尽,以是其家遂落。甫壮,乃屏绝诸好,独以高洁醖藉自持。‎ 家既益落,而所作画益工。前太常王翁烟客亦善画,尤亟称之曰:“近代写生家多画院气,独吾勤中所作,神韵生动,当在妙品中。”于是其声誉大噪,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 - 23 -‎ ‎。寸缣尺素,流传远近,莫不郑重藏弆,甚有作赝笔以售者。京师贵人争慕王先生名,出兼金访求其画,不能得。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尝语人曰:“古之善画者,莫一非高人杰士以文行著者也。有如文恪公诸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之属,其人皆能为画重,不则画岂能重人乎?”盖晚而自号忘庵,或征其说,王先生告之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其寓意超卓如此。年仅五十有九,卒于家。‎ 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居平善病,晚岁病屡发,不复多作画。故人有贫乏者,辄强之使作,王先生欣然执笔曰:“愿以佐吾子晨夕需。”族父年老,有孙女不能嫁,王先生复力疾为作数幅,俾鬻以治奁具。客有以病谏者,王先生曰:“吾财不足而力有余,敢自爱耶?”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疾既革,又命诸子尽出箧衍中所余,赠遗诸亲故,无复存者。琬闻其讣,为之潸然出涕曰:“此吾吴之老成典型也。自今以往,吴中岂复有斯人比乎?”盖一时钜公胜流俱推重王先生画,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盖有古达人遗风焉,故愿为之传。‎ ‎(《汪琬全集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先生雅不事生产 雅:非常 B. 尤亟称之曰 亟:多次 C. 四方士大夫走书币造请者日夕相属 属:接连、连续 D. 居平善病 善:多 ‎6.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武不屑举业,不事生产,其家遂落,但其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 B. 王武以画得誉,但并不以画攀附权贵,保持了高洁的品行。‎ C. 王武晚年自号“忘庵”,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 D. 文章叙议结合,选择了王武的典型言行,生动塑造了一个操守高尚的人物形象。‎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孝友恺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 ‎②先是积藏诸名迹及他玩好甚夥,中岁斥以易薪粟几罄矣。‎ ‎8. 作者“独爱慕其为人”,请概括王武为人的特点。‎ ‎【答案】5. A 6. C ‎ ‎7. (1)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也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 ‎(2)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 ‎ - 23 -‎ ‎8. 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乐于助人、平易近人,持重老成。‎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A项,句意:王武却向来不从事生产。“雅”解释为“非常”有误,应解释为“向来”。故选A。‎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C项,“他彻底超越了世俗功利,忘却了人间烟火”表述错误,推断过于绝对。王武晚年自号“忘庵”是因为“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今予之补劓息机于此也,世忘予乎?予忘世乎?两相忘,则去道也近矣。”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①中“孝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所遇”,遇到的人;“率”,都;“委曲”,迁就屈从;“款洽”,亲密,亲切。②中“先是”,在此之前;“积藏”,积存储藏;“中岁”,中年;“易”,交换;“罄”,尽,完 ‎【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要找到反映其为人特点的言行,认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本题,据原文“少时风流傥爽,不屑意举子业”可概括出,他不屑于功名,淡泊名利;据原文“又性好施予,亲故间或有负之者,亦概置不问”可知,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乐善好施;据原文“内阁宋文恪公,即王先生姊婿也,方贵显于朝,移书招王先生入京师,先生笑而不应”可知,他是一个不攀附权贵之人;据原文“为人孝悌,与人交,不设城府,所遇无贵贱长少,率委曲相款洽”可知,他是一个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之人,与人交往,毫无城府;据原文“而琬独爱慕其为人,以为王先生素行匪特长者也”可知,作者认为他是一个持重老成之人。‎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 ‎(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译文:‎ ‎ 王武,字勤中,明太傅文恪公的六世孙,凭借诸生的身份进入太学。年少时风流洒脱,不屑于举业,除了读书赋诗外,像投壶、蹴鞠、豢鱼、笼禽之类,无不通晓,特别擅长绘画,也擅长鉴赏。‎ ‎ 家里本来富裕,而王武却向来不从事生产,多次被徭赋所困。他本性喜好施舍给予,亲戚朋友中有人欠他钱,他也一概置之不问。一年的收入,也随手花费殆尽,因此,家族败落。刚一成年,他便摒弃各种爱好,单单凭借高洁宽和的品格自守。‎ ‎ ‎ - 23 -‎ 家族愈加没落,但王武所作之画却更为精工。前太常王烟客也擅长绘画,多次地称赞说:“近代的写生家多有画院气,唯独王勤中的作品,神韵生动,当为妙品。”因此,王武声名大噪。四方士大夫送来书信聘金,登门造访的人也日夜相连。他的书画,远近流传,没有谁不郑重保藏,甚至有人做赝品出售。京师中的贵人争相仰慕王武之名,拿出大量的金钱求其画,却不能得。内阁宋文恪公,是王武的姊婿,正在朝中显贵,写信招王武入京师,王武笑而不应。他曾对人说:“古代擅长绘画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以写文章而闻名的高人杰士,就像文恪公的几位门客沈征君、唐解元、文待诏等,那些人都能因为他们的画而重,画难道能因为人而贵重吗?晚年自号忘庵,有人想要知道此号的缘由,王武告诉他说:“鱼在宽阔的江湖中会忘掉自己的本性,而人有了一些本事便会忘乎所以。我在这里恢复本来的面目,息灭机心,世俗忘记我了吗?我忘记了世俗了吗?彼此相忘,那便是接近于道了。忘庵的寓意超然卓绝。年仅五十岁,死于家中。‎ ‎ 王武为人孝顺友爱,和乐平易,与人交往,毫无城府,遇到人不论高贵低贱,年岁大小,均能迁就屈从,彼此亲切。王武平素多病,晚年时经常发病,不再作画。有贫穷的故友,勉强让他作画,王武便欣然执笔,说:“愿用我的画帮助你一日的需要。”族父年老,有孙女无法出嫁,王武强忍疾病,作画数幅,把画变卖了作为出嫁的嫁妆。有人以生病为缘由规劝他,他说:“我家财虽不足,但还有余力,怎敢自爱?”在此之前,积存储藏的各种名家手迹和各类奇珍异宝十分多,中年的时候多用来交换木柴、大米,几乎耗尽。病危时,他又命诸子把竹箱中所剩下的物品全部拿出来赠给各个亲友,一点也没有留存。我听闻他的死讯,为他潸然落泪,说:“这是我们吴地老成的典型,自今往后,吴地难道还会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吗?因此,一时之间,王公大臣和名流们都推崇王武的画,而我却只敬慕他的为人,认为王先生平素的行为老成持重,有古代贤达之人的遗风,因此我愿意为他作传。‎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 杜 位①‎ 杜 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②,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山,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9. 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何时更得曲江游”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 (1)比喻,把“白发”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发之多,表达作者年华易逝的伤感。(2)借代,用“干戈”指代“战争”,突出现在国家战争频发。(3)虚写,诗人想象了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杜位的同情。 ‎ - 23 -‎ ‎10. (1)希望战乱平息,国家太平;(2)期盼回到长安,兄弟聚首;(3)期待生活安宁,重游胜景。(4)渴望受到朝廷重用。‎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情感。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准确判定其艺术手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赏析诗歌的某一联,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首先要考虑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读懂全诗,精读颈联。“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的意思是正逢战争又加上族弟杜位被贬谪,岁月匆匆,时光如流,作为逐客,诗人想象流放归来的杜位还是满头白发。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白发比作“雪”,“雪满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发之多,表达作者对年华易逝的伤感。此外,“干戈”指代“战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此时国家战争频发,希望战乱平息,国家太平。此外,“鬓发还应雪满头”一句,诗人运用虚写手法,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作者对杜位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忧虑。结合上述分析,回答本题先要指出该联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和想象等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中具体的词语答出这些手法的表现,以及这些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何时更得曲江游’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愿望?”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此诗是诗人为族弟杜位移州而作的一首诗。首联中“离新州”,是叙述族弟离开新州的事情。作者对杜位的思念之情,并且期盼与杜位相见。“尚百忧”,推心。颔联“逐客”二句,承上离开新州一事,是说流窜之久。颈联中的“干戈”借代战争,此时国家战乱纷飞,希望和平早日到来。“雪满头”承上句“百忧”,是作者感慨自己年华易逝。这两句是说离乱令人心生伤感。尾联“心绪乱”“何时”是说此时怀才不遇作者经过多年漂泊回到蜀地,仍然期待受到朝廷重用。回答本题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从从国家太平、兄弟聚首、重游胜景期待重用四个角度作答,意思接近也可以。‎ - 23 -‎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我決起而飞,______,时则不至。(庄子《逍遥游》)‎ ‎(3)位卑则足羞,______。(韩愈《师说》)‎ ‎(4)酾酒临江,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攘除奸凶。(诸葛亮《出师表》)‎ ‎(6)水何澹澹,____。(曹操《观沧海》)‎ ‎(7)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虽令不从。(《论语》)‎ ‎(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______执子之手,。(《诗经•邶风》)‎ ‎【答案】 (1). 驽马十驾 (2). 抢榆枋 (3). 官盛则近谀 (4). 横槊赋诗 (5). 庶竭驽钝 (6). 山岛竦峙 (7). 其身不正 (8). 与子偕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驽、驾、抢榆枋、近谀、横槊、庶竭驽钝、竦峙、偕老。‎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 23 -‎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 23 -‎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 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 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 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13. 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 23 -‎ ‎14. 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1)医术高明。(2)医德高尚。(3)智慧勇敢。(4)有爱国情怀。(5)忍辱负重。 ‎ ‎14. (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借花树的来历交待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2)推动情节发展: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呼应。‎ ‎(3)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D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情节。‎ B项,“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错误,柳先生内心并没有纠结和挣扎,他医治日本人是出于医生的本职,他杀日本人是出于爱国正义。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要求分析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答题时首先梳理文中的情节,然后根据文中的情节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概括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智慧勇敢”“有爱国情怀”“忍辱负重”等形象特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物象的能力。要求分析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等角度分析。此题内容看,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借花树的来历交待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情节看,推动情节发展,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呼应;从人物的塑造角度和主旨看,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 23 -‎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做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煸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 23 -‎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教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 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 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他们毫无共同之处。‎ D. 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 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C. 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 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17. 作者认为,“侠”的特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D ‎ ‎17. ①行事方式:无视禁忌、直接狂放(豪放不羁、快意恩仇)的。②思想品质:担当正义、善良勇敢。‎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 23 -‎ 项,张冠李戴。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是把双刃剑”等是作者的看法;‎ C项,强加因果。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在“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上,中西方的“侠”是有共同之处的;‎ D项,曲解文意。原文中“很少存在”与“存在”在范围上差别大,且“侠”与“豪侠”在概念上没区别。‎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D项,“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错误,结合全文可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这是文章内容的一个点,不能以此归纳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侠”的特征相关内容:根据“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概括出“行事方式”;根据“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概括出“思想品质”。‎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 23 -‎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13日上午,国务委员王勇就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做了说明。王勇称,为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保制度,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更好保障病有所医。方案提出,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计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王勇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基金,完善国家异地就医管理和费用结算平台,组织制定和调整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标准,制定药品和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政策并监督实施,监督管理纳入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机构相关服务行业和医疗费用等。‎ ‎(摘编自“澎湃新闻百家号”2018年3月13日)‎ 材料二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说:“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是我们医保工作中的意要任务。我们要当好‘孙悟空”,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要继续打击欺许骗保,巩固高压态势。”‎ 目前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不容小觑。国家先后启动抗癌药准入谈判、11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以及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等措施。这些政策落地,让医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率,还需要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负责尽责。‎ 针对医保基金的犯罪屡禁不止2018年9以来,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联合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食药稽查总队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深化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期间打掉涉案团伙10个,刑事拘留103人,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 ‎(摘编自“央视新闻”2019年1月l3日)‎ 材料三 - 23 -‎ 数据显示,2018年1~1l月,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为18062.8亿元,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为14749.9亿元。医保基金收入增速达14.9%,支出增速达19.9%,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5个百分点。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由单纯按照项目付费向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开始试点试行。‎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说:“原来按项目付费的时候,医生使用更多的项目,就能得到更多的收益。现在按照一个病种来付费,在治疗这个疾病的时候,一开始就知道了最后能够得到多少钱,相应的医生就会主动节约成本,一些不该用的药,一些不该进行的检查,他就会尽量减少。”‎ 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2018年跨省异地结算132万人次,是2017年的6.3倍,结算金额达到189亿,是2017年的6.7倍。今年,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继续扩大医疗机构异地直接结算报销的覆盖范围,对外出就业人员进一步简化手续。‎ 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国家医保局还将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待遇清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医疗保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托底作用,发挥医保战略购买者作用,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多项职能融合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优点是管理权统一,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避免过去多部门管理的衔接和落实不利等问题。‎ B. 国务院将原来分属各部委管理的“三保”职责、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医疗救助职责统一划归新组建的由其直属的国家医疗保障管理局。‎ C. 国家针对医保基金使用中出现的浪费问题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这些措施能否“尽显威力”,取决于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是否负责尽责 D. 我国的医保正面临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探索新方式,将相关职责进行统一整合,确保医保资金合理使用等成为医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有望加速开启城乡医保制度的整合之路,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提供更实惠的医疗服务。‎ B. 骗保问题在医疗保险中由来已久,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强调要营造出高压态势,打击欺诈骗保行,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唐僧肉”。‎ C. 由单纯按照项目付费向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的推进,可以调动医生主动节约成本的积极性、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D. 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在加强对医保基金监管的同时,面对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研究解决对策。‎ - 23 -‎ ‎20. 目前我国政府在监管医疗保险基金方面有哪些作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B ‎ ‎20. ①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对职责进行整合;②打击欺诈骗保,巩固高压态势;③出台措施,治理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④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⑤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⑥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取决于各地医保部门、医疗机构是否负责尽责”错。“取决于”强调的是唯一条件;文中使用的是“需要”,说明只是条件之一。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营造高压态势”错,文中是“巩固高压态势”。故选B。‎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目前我国政府在监管医疗保险基金方面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为:材料一指出,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对职责进行整合。材料二指出,医保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打击欺诈骗保,巩固高压态势;出台措施,治理医保基金存在的浪费问题,让医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率。材料三指出,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使医生合理使用医疗项目,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方便人民群众异地就医;⑥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待遇清单。‎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我们总是在寻找这样的突破口:学业获得更大成功,经济获得跨越发展,科技获得超越寻常的进步。突破口,有时能找到,有时始终不见踪影。这就是人生的状态。‎ - 23 -‎ ‎【答案】例文:‎ 人生,要不断突破自我 种子要发芽,小鸟要破壳,虫儿要化蝶,金蝉要蜕变,凤凰要涅槃……‎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只要想成长,只要想发展,只要想壮大,只要想发出生命的能量,达到理想的生存境界,无疑,都要想方设法突破自己,也都在千方百计突破自己。‎ 是的,它们在突破自己的约束,突破自己的积习,突破自己的所谓“宿命”。因为,它们不能突破,就不能诞生;不能突破,就不能成长;不能突破,就不能成熟;不能突破,也就不能幸福,不能快乐,不能展现自己的美丽,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能发热,不能闪光。‎ 人,也同样如此。‎ 人的一生,其实也就是一个生长、发展、壮大,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生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其实就是能不能不断实现“突破自我”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要伴随他的一生,直至生命结束。人,一旦不能再突破自己,生命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生命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开始衰弱、衰老、衰竭,生命的花朵就开始凋落。‎ 小时候,人要学习,突破自己生命的各种”空白”。‎ 这个时期,是人的扎根期,生长期,成人期。人对一切都会感到新奇,感到陌生,感到有吸引力。所以,儿童们最活跃,最天真,也最有生机和活力。在他们心中,不只要问一百个为什么,一千个为什么,还要问十万个为什么,问更多、更奇怪的为什么!在问的过程中,他们开始了解环境,了解自我,了解世界,开始积累点滴的知识,学习人生经验,填补思想上的空白,突破“未知”对生命带来的约束和限制。‎ 到了青壮年,人要奋斗,突破自己生存的各种“压力”。‎ 这个时期,是人的青春期,奋斗期,担当期,也是最佳的奉献期。人要面对很多问题,各种选择,多种考验,经受风吹雨打,甚至艰难困苦的磨练。这个时期,人要学习、就业、工作,要恋爱、结婚、生子,要创新、创造、创业,要迎接各种挑战、克服各种困难、顶住各种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这就要通过一次次的自我突破,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奋斗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思想境界、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的全面进步。‎ 进入老年,人要沉淀,突破自己积累的各种”习气”。‎ - 23 -‎ 这个时期,是人的成熟期,结果期,总结期。这时,人除了要回顾自己一生的辉煌历程,总结宝贵的经验智慧,还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过错,剖析原因,汲取教训,留给后人参考和借鉴。特别是一进入老年,人的思想很容易僵化、固执,甚至退化、迷信。在这时,更要保持一种宽广无私的胸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老而弥坚的意志品质,用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威望,作为后世子孙学习的典范。为此,就仍然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感悟,努力突破各种陈旧落后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束缚,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只有勇于突破自己,才能永葆青春,永不落伍。‎ 总之,突破自己,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只有敢于、善于且能够很好地突破自己的人,才能砸碎来自内外的各种枷锁,勇立潮头,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获得人生的光荣胜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材料的关键词是“突破口”,而“寻找突破口”就是在不断突破自我,寻求进步。“学业获得更大成功,经济获得跨越发展,科技获得超越寻常的进步”,启示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寻找是有积极意义的;“有时能找到,有时始终不见踪影”“这就是人生的状态”启示我们,结果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寻求突破的过程。据此,考生可以选择记叙文,选取生活中一个寻求突破阶段,书写自己的经历和成长体会;也可以选择议论文,阐释自己对不断寻求突破的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人生的意义。‎ 参考立意:1、寻求突破自己2、安于现状是可怕的,人生在于不断突破进取3、我的人生我做主 参考素材:‎ ‎1、这个世界更新速度太快,我们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充满惊喜与感叹,因为这世界的一些人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在寻求下一个突破口,当想象力被一次次刷新的时候,活在当下的你,又是否明白这么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人生在于不断突破进取。‎ ‎2、这样 - 23 -‎ 时代太美好,怕你会就此沉溺,怕你抱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固于三点一线,你不必为一日三餐犯愁,你不必去忧国忧民,关注民生。你更不必为了读万卷书去行万里路,活在自我世界的时候,你还幻想着可以策马奔腾,对酒当歌。生活舒适到舍了追求,有一天你也会是无所求,你主动将自己归于平淡,美其名曰追求平凡,可是,知不知道?平凡也是要你付出行动的,你所要的不过是平庸,当你终于把生活过成一种习惯时,你会适应它的风平浪静,你会无比自豪地满足现状,这一生都不会有过坏过好的期待,唯一剩下的只是日复一日重复每一天的生活,然后数着时间,内心惶恐的在等死的降临而已,那人生就真的白活了。‎ ‎3、你宁可天天对着电脑把时间浪费在游戏、电影电视剧上,也不想花一点时间去为自己做一点改变,你宁可每天去最近的食堂让自己的味蕾逐渐习惯,也不会绕远路尝试新的口味。固定的交际圈里,你就像一只井底之蛙,留给自己的也只是一片小视野。不变的环境中,守株待兔也不见得你收获过什么。‎ ‎4、但是每个人从来没有注定的命数,只有注定的决心,会不会创造奇迹,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一切的关键在于你自己,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没有谁可以说你不能再前进了,你在某一领域成功了,不意味着你在其他方面一定没有天赋,你年龄大了,相信自己不服老,那么就永远年轻,永远有资本。‎ ‎5、在现处的坏境里悠然自得,这是比堕落更为可怕的生活态度,如果可以,人生不要风平浪静的可怕,偶尔泛起微波未尝不是美好,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或是目标,不断指引前进,让人生的轨迹不断小幅度的更改,欣赏着不同的风景。科鲁兹说:“你是你梦想路上的唯一高墙,越过去,全世界都能看到你的光亮”是的,请别蜗居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得,随时记得,这个世界一直在期待你的光亮,请挣脱出“现状”走向你的挑战吧,生命的意义贵在折腾。‎ 结构示例:“人生,要不断突破自我”,议论文文体。开篇起兴,首先从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在突破自己说起,然后以“人,也同样如此”过渡,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小的时候,人要学习,突破自己生命的各种”空白”;到了青壮年,人要奋斗,突破自己生存的各种“压力”;进入老年,人要沉淀,突破自己积累的各种”习气”。最后总结“突破自己,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收束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 - 23 -‎ 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3 -‎ ‎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