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练)
专题 08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 练基础 1、【18 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 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 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 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 1918 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 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 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 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 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 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 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 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 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 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 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 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 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 1921 年年 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 7 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 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 1923 年徐志摩 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 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 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 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 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 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 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 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 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 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 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 是分不开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 均受裨益。 C.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 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 有力的证据。 【答案】C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 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 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 重要的转折。 C.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 家的高度评价。 D.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 用同等重要。 E.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 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答案】 BD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①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 所成的重要原因。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 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 经济、文学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④身 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 影响。 【解析】题干问的是“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 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方面来答题。客观方面包括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以及 他人的影响;主观方面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抱负、付出努力等。从本文来看,徐志摩的家庭条 件很优越,“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所受到的教育也很优越,“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 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 地最好的学校”,上的是名校,求教的是名师,结交的是名流,这些都属于客观方面的助益;主观方面, 徐志摩有远大的抱负,“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 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学习内容很多,“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 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等等。从这些方面概括。 点睛:传主成功的原因是常考题型,一般从内外因或主客观方面答题。内因包括:个人的努力、兴趣、美 好品质等;外因包括:他人的帮助、时代机遇、前辈指导等。正面的人物形象一般具有如下特点:有 眼光,具有远见卓识、前瞻性;有责任,恪尽职守;战争时期都爱国,心怀祖国,情系民生;理想现 实两不误,有理想有追求,并有行动,脚踏实地,为之努力,敢创新,静守心灵有态度,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等。 2、【18 届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们, 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曹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 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 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 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 年的 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 “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 “行!”海拉尔?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以后,他又自驾去过张北一带的草原许多次,俨然把它当成了第二故 乡。北方大草原,并不是他熟悉的风景。他生长在江苏盐城,那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的干净细腻融进了他 骨子里,以至于读他任何一部早期作品,你仿佛都能触到水乡潮湿的、氤氲的雾气。可他也自认,他的短 处也在这水,“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气质”。陌生的北方大草原,成就了他的自我更新——第一次,他写 出了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的《火印》。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曹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 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 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寥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田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 “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 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曹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 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的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 此独特的田野。在整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 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 入儿童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 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曹文轩写的。”在文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将要批评当今 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讲这个“恋思癖”的时代对“深刻”的错误执念。他将美 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 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 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 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 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 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 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 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相关链接:①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我 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 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曹文轩《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 他的童年》)②曹文轩对田园生活的价值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面对现代社会人的生活现代化但情感却趋向 简单和生硬这一存在,他深感“文学应承担起调节的职能,当田园生活将要逐步变成历史时,它应当用温 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 个重要特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这个情节可以看出 曹文轩是一个在写作和生活中都是很随意的人。 B. 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C.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因为曹文轩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 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 D. 在整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 判、夸张、揭示。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答案】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其中 A 项借助细节分析传主的个性品质,B 项分析传主的写作心态,C 项分析传主作品的定位,D 项分析传主 作品的风格特色,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 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 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 一排除得出答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曹文轩的故乡在江南,水塑造了他,也渗透到他的早期作品中。读那些作品,你仿佛都能感触到水 乡雾气,潮湿、氤氲。 B. 曹文轩的作品,即使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很多作品都藏着他自己,《草房子》就是曹文轩的自 传,主人公桑桑则是年少的他。 C. 曹文轩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他认为文学应当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文学还应当用温馨的、恬 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 D. 对一个作家来说,真正属于你的宝库,就是你生活的土地,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些话语,最终让 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E.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 的标签。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答案】 BD 【解析】本题侧重分析曹文轩的创作内容与风格,B 项,“《草房子》就是曹文轩的自传”说法太绝对,不当。 原文说的是“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D 项,“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些话语” 不当,曹文轩重复讲述的是故事,而不是文学主张。 (3)为什么说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他不像别的作家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而是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只能仰望;②他声明 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的视角写作;③他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创作, 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3、【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第六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想看他错一回 冯小刚 一位导演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 着霜。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 应该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 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原料勾兑出来的。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 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我听到过很多对我电影的批评,大多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这位导演的批评却超越这些表面 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电影对于姜文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也是非常令他伤神的一件事。他认为应该由爱电影的人来 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应该非常单纯,不顾一切,不能掺杂别的东西。对照这一标准,我总有不好意思的 感觉,像做了对不起电影的事,把电影庸俗化了,因为我基本上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 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我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押在上面,奋不顾身只为登顶。 我们很少来往,平均一年打不了一个电话。我爱聊天,但非常害怕和姜文聊。我觉得跟他说话特别费 劲。累,跟不上他,愣往上跟又很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谈话,谈话显得非常被动。抬起杠来,姜文的聪 明智慧非常够用。因为这一点,他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姜文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能这 样吧。每次我听到这样的句子,直接反应就是,我真的不能再这样了。事后,我又问自己,我哪样了?久而 久之,我萌生了一个愿望,迫切地想听到他能在所有的聪明智慧都用上时,说一声:我错了。 拍《北京人在纽约》时,我们住在纽约长岛奥伊斯特贝小镇。一天晚上,马晓晴和姜文为了影片的主 演是不是大卫·尼文发生争执。马晓晴坚持认为《桂河大桥》的主演是大卫·尼文,姜文则断然予以否认。 他告诉马晓晴:“《桂河大桥》里没有大卫.尼文,但这部影片的导演叫大卫·里恩,得过奥斯卡奖。这部 电影我看过七遍。” 他们向剧组的录音师李学雷求证。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学雷说,好像是大卫·尼 文主演的。姜文鼻子都气歪了,一口咬定,谁说是都没用,绝对没有大卫·尼文的事儿。为此,姜文和马 晓晴还打了赌。 剧组的人也分成两派。我和艾未未站在马晓晴一边。我当时还没看过《桂河大桥》,但我希望姜文输。 我答应开车拉马晓晴去租录像带,条件只有一个,马晓晴若是赢了,让姜文当着大家的面说:我错了。 我们开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曼哈顿。艾未未去租带子。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脸上的表情就像要 告诉马晓晴得了癌症一样。未未说:“晓晴,咱们输了。”当时,马晓晴几乎丧失了回去的勇气,叛逃的心 都有了。我对她说:“我也是太想看姜文认一回输,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那以后,我也落下一 个毛病:凡是姜老师说的话就深信不疑,凡是姜老师做的事就拍手叫好。我觉得他就不可能错,他太聪明 了。 几年前,一个和姜文很熟的朋友对我说,他曾听到姜文对我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富贵为了“活着”,内心应该是非常主动的。他听 到家乡土改枪毙地主的消息,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为了“活着”,他应该主动放弃,利用一场赌博把土地 和家业输得精光,从此沦为贫农。结果,他如愿以偿,躲过一劫活了下来。 把“活着”当成动词,由此把握富贵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葛优演的富贵断然不会想到的,看得 出来姜老师是何等聪明,对“活着”的理解又是何等充满智慧。每到这时,我都在想,能和这样的演员合 作,导演得省多大的心。但细一琢磨,我又觉得不大对劲。如果富贵真的这么有智慧,这么主动,我们还 能被他的苦难刺痛吗? 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 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节选自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冯小刚在记述姜文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不足做比较,这是为了衬托姜文,完全是一种谦虚。冯小刚 作为知名导演,为了突出姜文而不惜自我贬抑,体现了他做人的态度。 B. 在打赌问题上,冯小刚选择站在马晓晴一边,是因为他觉得马晓晴如此坚持,定是有把握的;况且 李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他都站在马晓晴一边。 C. 姜文对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 词使用了。冯小刚听后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葛优在这一点上不如姜文。 D. 文章结尾说:“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 淤出来的聪明。” 这既是对姜文聪明的赞扬,也是对姜文的忠告。 【答案】 D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 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2)在冯小刚的笔下,姜文的聪明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述。 【答案】①对电影独到的见解和对我的电影的一针见血的评价和建议。②能言善辩,聊天谈话时对话语权 的掌握,让她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③博文强志,对电影的熟悉和惊人的记忆力令人惊 讶。④对演员角色的独到理解与把握令人钦佩。 (3)文章第二段,姜文以酿酒为喻,对三类电影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请用直白的语言说出你对这段话的理 解。请以自己看过的某一部电影为例,分析一下它属于哪种类型。 【答案】①(葡萄酿成酒)好的电影应该在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基础上,有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有 对人性本质的思考,甚至有对生命的引领。②(从“新鲜葡萄”到“鲜榨葡萄汁”)冯小刚的电影只是 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还没有达到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的境界,给人的启迪不够,难以引起人们的 深层思考。③(“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简单勾兑”)有些导演不注重生动、艺术地再 现生活,只会简单、空洞的说教政治,粗制滥造。④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 一部好的电影。电影除了生动地讲述了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的故事,还用高超的电影艺术再现了沉船 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给观众以难忘的视觉享受;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加入爱情与人性的元素,引领人们 思考在灾难面前爱情与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要注意结合文句 的深层含义理解本题,例如(葡萄酿成酒)好的电影应该在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基础上,有对生 活的提炼和升华,有对人性本质的思考,甚至有对生命的引领。 4、【18 届广西区高级中学高三 11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大年 1958 年 8 月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1992 年, 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 30 个公派出国的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 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 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具有军事意义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4 年 3 月 20 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 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 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 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 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 2009 年 12 月 30 日,回国后的第 6 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 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国母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 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 18 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 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 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回国这几年,黄大年在科研领域搅起一片涟漪。用高平的话说:“大年对待科学是很‘任性’的,他不 唯上不唯权不维关系,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如同一股清流。”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神探项目,黄大年回国不久便出任该项目第 九分项的首席专家。 他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 11 点他必登陆检查, 谁偷懒、谁落后,软件一开,一清二楚。 黄大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吹毛求疵”。 在学生们心中,黄大年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一个“严师慈父的长辈”、一个“推 心置腹的朋友”。 当年的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家在农村,黄大年看好他们的专业潜质,创造各种机会送他们学习英语、 参加国际交流。两人谈了恋爱,他帮他们争取留校。毕业结婚,又帮他们张罗租房。 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却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 委书记黄忠民说,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 纸都写不满。 回国 7 年,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 “白天开会、洽谈、疏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人送绰号‘拼 命黄浪’。” 2017 年 1 月 1 日,新年元旦,手术后第 18 天。 病房里,黄大年手臂上插满了管子。在青年教师焦健的帮助下,黄大年认真收听着习近平主席的新年 贺词:2016 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 宫二号遨游星汉…… 2017 年 1 月 8 日 13 时 38 分,正午的阳光照进重症监护室的窗棂,黄大年永远地休息了。 (摘编自《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生命,为祖国澎湃》等) 相关链接 ①1982 年 1 月 15 日黄大年在给大学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②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黄大年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 源就是情节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写黄大年回国后在科研领域搅起“一片涟漪”,是指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唯上 级、权力、关系,不搞平均主义。 B. “黄大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吹毛求疵’”一句承上启下,承上文写黄大年对科研要求严 格,启下文写黄大年在生活上的仁慈。 C. 文章写黄大年在病房里收听领导人的新年贺词,新年贺词中列举了 2016 年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 成就,这是对他而言的一种安慰。 D. 文章最后详细交代黄大年去世的时间,是表明这是一个令人不能忘记的时刻;说黄大年“永远地休 息了”属于讳饰修辞,感情含蓄、沉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 项,“是指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错,“一 片涟漪”是指黄大年在科研领域打破常规的做法。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黄大年从小充满对知识的渴望,恢复高考后他考入长春地质学院,与地球物理结缘;后来他考入英 国的大学,赴英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B. 黄大年第一次回国后又被派到英国从事具有军事意义的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工作,他后来成为第一 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C. 黄大年第二次回国不久便出任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探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因此,他引 进国外在线管理系统,强化管理,狠抓工作落实。 D. 黄大年关心学生,提携后辈。他的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专业潜质很好,他给马、李二人创造机会, 并鼓励他们建立恋爱关系,在生活上予以关照。 E. 黄大年热爱工作,淡泊名利。他经常出差,拼命工作,参加学术会议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材料;他 不重视院士的名头,看淡个人名利。 【答案】BE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 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3)黄大年经过痛苦的选择,毅然回国,其中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 ①他读大学时就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远大志向;②他牢记父母临终前的教诲,明白 祖国高于一切;③中国通过发展,变得强大,给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坚实基础;④对生他养他的祖国 的深深眷恋的情节。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要先审清问题指向,如本题要求分析“黄大年 经过痛苦的选择,毅然回国”的原因。然后带着问题再到文本中相应的部分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概括即可。如在“相关链接”中有“黄大年在给大学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文本第 2 段中写到黄大年父亲、母亲离世前的叮嘱和教导等。 练提升 1、【18 届吉林省高三 10 月阶段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 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镒参加例会, 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传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 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的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 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 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 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 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 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 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 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 岁时,严济兹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 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 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 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 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免冠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速速传 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 规,20 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 8 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 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 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 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 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 3 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 3 张主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 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工程师,研究当 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 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 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 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B. 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 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 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数学》,他靠自 己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 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旅馆、教室、图 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答案】A 【解析】“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不是报纸消息的内容。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 3 门主课 考试,获得了 3 张文凭。 B. 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杭州;因此他家 乡东阳乡东阳县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 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完成了论文,获 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 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巴黎这表现法国 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E. 本文主要选取严济慈学业生涯中的事迹,选材典型,突出表现他认真、刻苦学习的品质赞扬他永不 知足、奋发向上的精神。 【答案】 BE (3)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特点:开篇部分用倒叙方式,叙述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院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这 件事,然后主体部分再叙述他自蒙馆、中学、大学,再到法国留学的求学历程,用的是顺叙方式。② 好处:倒叙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了突出强调传主的杰出成就;顺叙则脉 络清晰地呈现出传主的求学历程,易于读者阅读理解。 点睛:传记的材料组织一般注意叙述的顺序(重点注意倒叙和插叙)、材料的详略、引用名言或他人的评价、 写作的视角、记叙议论等方式的结合等,答题时注意答出特征,再分析效果。分析效果注意不要丢掉 突出传主的某种品质。此题重点从倒叙的角度进行分析。 2、【18 届全国卷语文预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的猛士钱玄同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 1917 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 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 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 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 毁 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 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1918 年 4 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 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 40 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 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 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 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 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 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 标志着改 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 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 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 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 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 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 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 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 60 分,61 分......如若选课 的学生共 40 人,最后一人就得 100 分;若是 40 人以上,便重新从 60 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 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 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 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 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 1921 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 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 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 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 年 1 月 17 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 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相关链接: 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 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 1933 年,日寇侵入华北,他曾把眷属送到上海去住,自己也想离开华北到南方去。当年他写信给黎锦 熙、罗常培说,自己“既无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能力”,只能以教书“骗钱糊口,无聊极矣!可耻极矣!”。卢 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北平沦陷,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钱玄同因病未能随校赴陕,也未能南 下,只得留在北平。 1938 年春,他恢复了旧名“钱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敌伪的顺民。他常间接寄语随北平师 大迁至城固的好友黎锦熙等,说“玄同绝不污伪命”。平津沦陷以后,北方文化界处于暴日的铁蹄之下,居 境非常悲惨;但他保持着高洁的节操,虽和钱稻孙有叔侄之亲,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谊,仍然不受包围, 不被污辱。壮年以斗士领导青年,中年以学者努力学术,晚年以义士保持名节,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 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钱玄同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对人严苛,对己更甚无不体现着他性格的刚猛。北平 沦陷后,他恢复旧名,后来他在文化界暴日铁蹄之下仍保持着高洁的节操且使与众人的友谊不受 包围。 B. 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 的制度,表现了他恃才傲物的一面。 C. 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辞藻华丽,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 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D. 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刘半农站在旧 文化的立场上,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E. 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还 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文章语言平实,D.应为“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刘半农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钱玄同站在旧文化的立场 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E.是他和他的朋友一起准备挽联等。 (2)钱玄同在有生之年做了哪些对他影响一生的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成功劝说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使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②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在语言、标点符号、数字、纪年、书写方式等方面提出新见解,是中国文化 重大改革的首倡。 ③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引起各界关注,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④平津沦陷以后,居境悲惨,但他保持着高洁的节操,虽和钱稻孙有叔侄之亲,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谊, 仍然使其不受包围,不被污辱。 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 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 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 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 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 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 意。 (3)钱玄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让其被誉为“真的猛士”? 【答案】(1)爱国思想,民族责任感。他留日归来,认为新的思想文化才是拯救民族的根本,从而担任《新 青年》编辑,找周树人等人约稿,并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文化重大改革。 (2)看淡生死。钱玄同体弱多病,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40 岁时就做好离世的准备,因此他有足够的勇气 与顽固派作斗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喜好读书,严谨治学。钱玄同先生最大的爱好便是逛旧书肆,每次去逛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他对 自己所写的讲义反复修改仍不满意。他的这种读书治学的态度使他成为时代的先驱。 (4)高洁的节操。北平沦陷后,他恢复旧名,平津沦陷后在文化界暴日铁蹄之下他仍保持着高洁的节操且 使友谊不受包围,不被侮辱。(3 点即可) 3、【18 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高三 10 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生成一事 袁芳 “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对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波体,理由很简单,但 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 大的。 ——题记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天,一位美籍华人学者来京讲学,随身带着一小瓶被列为高度机密的磁性液体。在 这名学者演示磁性液体时,当时还是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的李德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静止时平凡无 奇的液体,在磁铁的作用下,竟变成一朵朵形状各异的莲花,似柔实刚,能伸能屈。 这种充满神秘力量的材料让李德才着迷:“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研究它。” 从 1992 年入校攻读博士学位起,李德才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深居简出、潜心研究,要知道,在以交通 信息为优势学科的北交大,磁性液体的研究基础薄弱,在学校可谓是冷门领域。然而,对于李德才来说, 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导师袁祖贻教授说:“德才憨厚朴实,呆得住,很刻苦,很好学,能干成大事!” 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最初给他定了一个方向,研究青岛铁路局的火车轴承密封件。内行都明白,导 师推荐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有前途,好毕业,多少学生求之不得。然而李德才却摇头拒绝了:“我还是想搞 我的磁性液体,更有挑战性,更有意义!” 磁性液体当时在国内的研究尚属前沿,所以一切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都需自己去摸索,更谈不上团队 传承、团队合作。最初,李德才的实验开展得异常艰难,他把省下的钱买原料和书籍,常常到了月底还要 向同事甚至学生借饭票。 北京交通大学有着相对宽松的治学环境,也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允许部分设备相互借用。只是主 人白天用,李德才只能晚上用,那几年,他成为夜猫子,昼伏夜出,甚至熬至深夜,静静地等候着实验结 果出炉。 “做实验时正值夏天,李老师在那儿做试验,外面三十六七摄氏度,把烘箱从零上三十六七摄氏度降 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需要七八个小时,测试器件还需要在箱内待四个小时,基本上,一次实验就是一个通 宵。”曾经与李德才并肩作战的学生王长有说。 关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当时美、日等国都进行了技术封锁,能拿到手里的资料非常有限。李德才至 今仍保存着当年从导师那里复印的原始材料,当年,他就是从这些珍贵却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的。 2013 年,李德才站在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荣获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他花费 20 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 近三十年来,李德才把自己的光与热全部奉献给了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如今,李德才创立的磁性 液体研究中心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达数百亿元。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这样评价李德才:“李教授常说,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就是我可以做 一辈子的事,只有做完做好这一件,我才会去做下一件。他的执着看起来有些迂腐,有些落后,但正是他 无视困难,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活跃,才有静 得下来,愿意付出十年成一事的努力和耐心,才能享受梦想成真的大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20 世纪 80 年代,李德才初次见到磁性液体便被深深吸引,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京交通大 学,从此深居简出,攻读博士学位。 B. 导师袁祖贻很看好李德才,给他推荐了研究方向。导师推荐研究方向,很多人求之不得,但李德才 拒绝了导师的推荐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C. 北京交通大学治学环境相对宽松,鼓励新兴学科异军突起,让李德才有机会借用部分设备进行实验, 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 几十年来,李德才专注于磁性液体的研究,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我国的磁性液 体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答案】B 【解析】A 项,“为了研究磁性液体。他进入北交通大学”于文无据。C 项,“这是李德才取得成功的关键因 素”理解错误。D 项,从原文“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不能推断出我国的磁性液体研究站在了“世 界最前沿”。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中提到导师袁祖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对李德才的评价,既让传记内容更真实,也让我们对 他的个人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 因为国外的技术封锁,最初国内对于如何制备磁性液体知之甚少,而且当时北京交通大学尚无对磁 性液体的研究,这种研究背景更显得李德才的成功极为难得。 C. 文章题目是李德才一生的写照。从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到登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领奖台,李德才 多年只做一件事:研究磁性液体。 D. 早期李德才研究磁性液体是出于兴趣,但后来他拒绝导师建议,坚定研究方向,除了兴趣还因为磁 性液体研究更有挑战,也更有意义。 E. 从李德才教授的成功来看,外界环境的艰难并非不可克服,只要我们认准目标,沉下心来,每个人 都能成为李德才教授那样的专家。 【答案】 AD 【解析】B 项,当时北京交通大学有磁性液体研究,只是基础比较为薄弱。C 项,“从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 错误,原文是“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李德才……能伸能屈”。E 项,”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德才教授那样的专 家”说法绝对。 (3)列夫·托尔斯泰说:“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李德才的“伟大”与“简单”分 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伟大”:①他无视困难,执着专往。没有团队传承、团队合作、方法和技术,他就独自摸索。省 钱买原料和书,从有限的资料中“沙里淘金”。花费 20 年时间,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研制出 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②贡献突出,成就巨大。他率领的磁性液体研究团队已研制出 多种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 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数百亿元。“简单”:①李德才坚持磁性液体研究 的理由简单:有兴趣,觉得有挑战性更有意义。②选定一个目标便坚持下去,目标专一。他拒绝诱感, 耐得住寂寞。李德才放弃导师推荐的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专注磁性液体研究,拒绝外界诱惑和不必要 的消耗,把欲望和算计抛在脑后,一生成一事。 点睛:本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 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 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4、【18 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之一。50 年代初,徐僖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重庆塑料厂和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所以被誉为 “中国塑料之父”。 徐僖教授不仅严谨对待科学,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了自 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在师从候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的 3、4、5-三羟基苯 甲酸制备五棓子塑料的想法。1947 年 5 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赴美国 李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深造。学业告成后,他满怀对祖国的深情,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 1950 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五 棓子塑料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3 年 5 月 1 同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 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厂。经过 8 年的艰苦努力,徐僖先生 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 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 年并入成都工学院,后成为成都科技大学、四 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1961 年出版了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 分子化学原理》,60 年代初,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1964 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建成了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最 近该基地又被纳入了国家 985 工程。半世纪以来,这个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为 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僖教授在国际交往中,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简称 PPS)的国际代表。 PPS 是由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学会。当时国际上一些人认为中 国高分子水平不高,年会没有必要在中国召开;还有人指责中国穷,想靠办会赚钱。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 自尊感使徐僖教授毅然走上讲台,列举大量事实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针对代 表们提出的经费疑问做了详尽、合理的解答,消除了部分代表的误会。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 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 徐僖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求真求实、无私奉献。他一贯清廉自律,十分 痛恨以权谋私。他身兼许多职务,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为国家、为社会工作,但从不收取兼职工资。 大量的兼职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作单位里,作为资助学生或捐献社会之用。 徐僖教授在年逾八旬之时,依然辛勤地工作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他殷切地关注着高分子材料科学 事业和他所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的发展。他依然全日工作,依然坚持求真、求实的严谨学风,工作 强调高质量、高效率。很难想象,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是以一只眼、半边肺这样忘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为 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最大的心愿是“中国人能在 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相关链接: (1)徐僖教授 1921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他自幼勤奋好学,从小同情贫穷苦难的人们。青少年时代, 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给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激发了他对祖国深 沉的爱;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教育他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 他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祖国富强。 (2)在同事眼中,“工作是徐老最大的爱好”。繁重的工作使徐僖积劳成疾,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三分 之二的肺被切除,但却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生命。1980 年 5 月,徐僖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 了左下肺。两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徐僖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春节期间还在处 理工作信件,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准备到研究所去上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青少年时代的徐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的惨景,这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 爱。 B. 徐僖教授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经过他的据理力争,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的年会最终改在中国 上海召开。 C. 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 D. 在徐僖看来,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就是徐僖教授最大的心愿。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徐僖教授“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人生理念的确立,得益于南开中学“允公允 能”“求是”的校训的教育。 B. 60 年代初,徐僖教授创办了高分子材料系,筹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为创建我国 塑料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C. 50 年代初,徐僖教授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重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所以被誉为“中 国塑料之父”。 D. 在徐僖教授身上,有很多的“第一”:他编写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教科书,创建了高校中 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E. 徐僖教授是一个工作狂,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答案】DE 【解析】A 项,“求是”是浙江大学的校训。B 项,原文是“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第一个 塑料工学专业”是 1953 年筹建。C 项,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的原因,还有“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 塑料专业”。 (3)文中说“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他的“无私奉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 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献身科学,报效祖国。青年时代就立志投身科学事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美国深造学成后,经历险阻回到祖国。(2)资助学子,培养人才。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 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为国家培养了技术骨干和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3) 淡泊名利,清廉奉献。他一贯清廉自律,十分痛恨以权谋私。徐僖教授还兼职大量工作,但不计报酬。 (4)践行格言,忘我工作。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 生命”,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 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 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 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 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 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 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 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练高考 1.【2014 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 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 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 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 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 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 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 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进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 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 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 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 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 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 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 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 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行考察。 ⑥1964 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 5 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 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 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 “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 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 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 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 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 60 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 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 20 世纪 80 年代 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 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 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 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 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 100 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 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 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 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 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 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 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 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 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答案】(5分)A.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案】(6 分) 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 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解析】“城市的知音”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意思是说,侯仁之是一个热爱城市、了解城市、研究和保护城 市的人。所以,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侯仁之热爱城市的表现,为研究、保护城市做过的贡献,然 后分条列举,就可得到答案。如,第⑧段“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 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表现出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的热爱之情;“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 多……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表明侯仁之研究过的城市很多;第⑨段 “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积极参与保护卢沟桥与莲花池等行动,表明侯仁之为保护城市付出了很多。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6 分)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 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解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思考,内容上写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从内容上 看,第一段写了侯仁之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深感迷茫,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想学史“给社会 治病”,既写出他转行的原因,也表现出他的爱国之心,突出了人物形象;从传记的角度看,引用弟弟 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从结构上看,正因为开头段交代了侯仁之由学医转为学史,才有了后来 的成就,所以开头段为下文做了铺垫。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8 分) 【答案】(8 分)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②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 方法;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 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2.(201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 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 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 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 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 月, 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 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 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 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 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 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 1940 年 10 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 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 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 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 10 架轰炸机有 6 架被击落,逃跑的 4 架中又有 3 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 安全返航,只有 1 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 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 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 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 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 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 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 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 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 1942 年晋升为准 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 年晋升为少将,同年 12 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 面人物。1958 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 年飞虎队 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 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 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 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 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 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 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 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 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 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 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 2007 年 11 月 12 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5 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 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 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 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 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 最高嘉奖。 【答案】答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 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 争以及日本袭击阳光的时间。 【解析】抓住文中陈纳德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内容来归纳概括即可。①他的飞行技术精湛和军事才能的过人。 他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编写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 的作用》,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②他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视友谊,有高尚的思想品质。他说:“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 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日本侵略中国,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 祖国尽一份力量。 ③他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组建飞虎队,指挥作战,洞察敌人飞机动向,预 先做好防备,重创日本空军,在空战中战功显赫,屡次受到嘉奖。他能准确预测日空袭的时间和目标。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强烈的正义感和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 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 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解析】根据文中人物表现来的归纳人物性格,进而分析其人格魅力表。要有归纳概括,还要结合文意分 析。①他热爱和平,热爱祖国,为反法西斯而战。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 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②他不图名利,一心为正义事业而工作。日本发 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陈 纳德 1942 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③他珍惜中国人民的友谊,将自己的命运 与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 立了身后的友谊。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训练飞行员,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案】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 充分施展的机会。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④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 下深厚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梅香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3.(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 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 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 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 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 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 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 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 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 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 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 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 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 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 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所 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 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 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 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 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 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 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 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 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 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 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 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后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 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 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 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 分) 【答案】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 的痴迷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作用从内容(强调重点、手法、思想情感)和结构考虑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 把定和征服了。(2 分) (2)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 涉。(2 分) 【答案】 (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 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 地走下去。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 分) 【答案】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③重庆避难 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信息区域已非常明确,在③④段,具体分析看是从生活、爱 好、困境、成就四个方面来表现痴迷音乐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②真正追求艺术, 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难急功近利;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 而变化;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三点 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探究的依据是文本,不能抛开文本泛泛而谈。只要结合文本,言之成 理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4.(201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 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 年 10 月,卢作孚邀约友 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 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吨位为 70 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 务社 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 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 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在 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 到了长江。从 1930 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合并和收买了大批中外轮船,并 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到 1945 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 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 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当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 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 喉、入川门户的宜昌积压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 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完成。还有 40 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在 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 “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 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 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 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 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 是一个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难得的平台,他与民国时期各地乡村建设实验不同,明确提出其乡村建 设的目的是“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 设计了北碚的 “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 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 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 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 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有删改) 相关链接: 1 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 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 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 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 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 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 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外国轮船分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 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 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 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 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急公众难,并为 此身力行,全力趋赴。 【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②化整为 零,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 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人物成长经历。此题要中卢作孚办企业的方法策略出发,结合人物的规划和 成长经历进行概括。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②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 郊区重要城镇;③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解析】从题干分析,答题的区间应该在最后一段,采用以果溯因的方式,概括人物在“民国乡建”方面 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结合情节和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案】①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 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②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 北碚乡村建设;③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 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④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改革社会有 机结合起来。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5.(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 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 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 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 年在重庆 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 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 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 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 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 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 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 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 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 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 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 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 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 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 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 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 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 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 1999 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 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 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 地位的局面。 ⑥2008 年,86 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 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 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 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 院院士、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 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 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 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 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 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 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 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位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 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答案】B 给 3 分,E 给 2 分,D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解析】作用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整合答案:内容;结构;手法。本题因为不涉及明显的手法,处于文章 中间部分,而结构上也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答案只是关于内容方面的。传主是建筑界巨匠,而本 段主要写的是吴老如何与疾病抗争,所以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突显传主的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 更丰满,主题意蕴更丰富。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结合文本给 2 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 分) 【答案】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文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 胡同改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 人居学会主席等;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 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 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案】①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吴良镛认为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 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②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吴良镛认为城市建设要 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③菊儿胡同的改造就体现了这一点。④梁思 成在对旧北京城的改造中,坚持的也是这两个观点。 【解析】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其次结合文本举例。再次联系现实,最好举一个例子。内接外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 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