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各题型分析及复习指导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各题型分析及复习指导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语文各题型分析及复习指导 有针对性的准备可能会在技术上提高高考做题的命中率,但一定要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语文的 全部。语文本质上是自由,是美。这是读者在阅读下面的文字之前首先要明了的。 ——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语文全面能力的提高只能依靠多阅读, 多领悟。 有针对性的准备可能会在技术上提高高考做题的命中率,但一定要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语文的 全部。语文本质上是自由,是美。这是读者在阅读下面的文字之前首先要明了的。 下面结合 2004 年及 2004 年以前的高考语文题,分题型对高考复习提供一些建议。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一、语音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试卷考查的重点比较突出,有些试卷考查涉及的面稍宽一些。如北京卷语 音题的 A 项,“毗”、“辟”、“否”、“癖”四字的声母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分别读 pí、 pì、 pǐ、 pǐ。浙江卷中“泊”、“宿”、“当”是多音多义字,“徕”、“睐”分别读 lái 、lài,只是声调不同。 广东卷中“溯”读 sù,“烁”读 shuò,涉及翘舌音与平舌音、“劣”读 liè,“蹑”读 niè,涉及边音 l 与 鼻音 n。福建卷中将“敷”注音为 hū,让考生判断辨识。普通话中 f 声母的字,厦门话、上海浦东话、长 沙话等方言中常读成 h 声母。辽宁卷中将“豺”注音为 cái,实际应该读 chái,也涉及到翘舌音与平舌音。 “萝卜”的“卜”读轻声 bo,试卷中也出现了,这样考下去必然会增大难度,值得命题者斟酌。 【小结】 不论是从近几年试题看,还是就 2004 年的考题看,语音题选用的材料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双音节词、 成语多;二是所选词语中多音字、形似字、声旁读音已经改变的形声字多;三是课本以外的词语、生活中 一部分人常读错的词语占一定比例。 一些地区结合本地方音实际,考一些方音词的动向值得注意。 2005 年及以后的语音题,形式上不会有什么变化,只是选材不同而已。前几年考过的词语几年后可能 还会考,外省考过的词语本省也可能会考一下。 二、字形题 1992-2003 年全国高考的“字形”考题共出现 39 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中是正确字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类别 数量 错例 音近字 10 穿流不息(川)仗义直言(执)重跌(叠) 鸠占雀巢(鹊)委屈求全(曲) 人才汇萃(荟) 人情事故(世)一愁莫展(筹)融汇贯通(会) 随声附 合(和) 形近字 4 戊戍(戌)沓无音信(杳)裨官野史(稗) 精神瞿铄(矍) 音、形相近 字 24 眼花瞭乱(缭)国藉(籍)插科打浑(诨) 量掂(掂)针贬时弊(砭)贪 脏枉法(赃) 脱颍而出(颖)不径而走(胫)纷至踏来(沓) 积毁消骨 (销)冷寞(漠)痉孪(挛) 偏辟(僻)蘖根祸种(孽)气冲宵汉(霄) 扑溯迷离(朔)娇生贯养(惯)惨绝人圜(寰) 装祯(帧)气慨(概) 凋蔽(敝) 伶牙利齿(俐)通谍(牒)冒天下之大不违(韪) 配对字 1 虚无缥渺(飘渺、缥缈) 【小结】 字形题题型相对稳定,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往往选用音同形似字、形近而容易混淆的字来考。 复习时,应该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列出的常用字 2500 个、次常用字 1000 个,加上教材中出 现过的字、成语中的非常用字都应该记住。要把握汉字构造的规律。 三、标点符号题 2004 年又恢复标点符号的考查,全国 15 套题有 13 套考了。12 套试卷用选择题,福建卷用主观题。北 京、上海两市使用的是单独的《考试大纲》,未考这一考点。 从过去考的题型看,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也有可能用主观题的形式考,如要求考生直接给一段 话加标点符号,或说明“这样使用”的作用。无论怎么考,我们都应该掌握《标点符号用法》。 今后如果要考这一考点,预计还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必须特别注意问号、顿号、分号、冒号 等的用法,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了解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养成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提高运 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四、词语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国四套试题都还是只考实词和四字成语,选词都是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 不偏不难,但也无送分题。地方卷,各有特色。总体来看,所考的词语还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命题者还是 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都较重视实词和成语的考查。少数省市没有考实词和成语的,就考了虚 词、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小结】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各省市自己命题,对词语的运用的考查,都会选取使用频率较高、报刊常见 但有些人又经常用错的词语作材料,那些有争议的、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用到的词语一般不会随意拿来考 学生。《考试大纲》提到考熟语,是想扩大词语的考查范围,并不是提倡放弃一般实词的考查,也不是一定 要考熟语,更不能以为什么生僻的惯用语、行业语都可以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2005 年对词语的考查,估计还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如果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考,那么就有可能影响 阅读和写作的考查,因为思考和书写要花一定时间。 这个考点叫“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实词,试题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为主;所选实词多 是生活中常见但又被部分人忽视的词语;干扰词为其中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考查重点为近 义词的意义、用法及色彩方面的辨析。考查虚词一般考查考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考副词、关联词、介词的 居多。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高考对成语的考查,重在成语的运用,多以辨析成语的含 义、感情色彩、使用范围为主。有些选自生活中、报刊中常用错的或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有些是近义成 语,有些是采用望文生义的办法理解容易出错的成语,有些是义项较多,运用灵活的成语。至于惯用语、 谚语、歇后语的考查,一般也只考大多数考生熟悉,一般不会出现少数人才了解的生僻的词语。 备考要有针对性:一、读音相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品位、品味,起用、启用,盈利、营利,蜕化、 退化,中止、终止,原型、原形,必需、必须,权力、权利,反映、反应,学历、学力,界线、界限,推 脱、推托,熔化、溶化、融化,查看、察看,审订、审定,爆发、暴发,驱除、祛除等。 二、读音半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沿用、采用,抚养、赡养,体味、体验,展示、展现,稳固、稳 定,典型、典范,终身、终生,申述、申诉,食言、失言,应付、应对,场所、场合,风度、风采,指摘、 指责,遏止、遏制,掩饰、掩盖,熟悉、熟习,违反、违犯,贯穿、贯串,爱戴、爱护,启示、启发,鼓 动、煽动,激励、激发,谋取、牟取等等。 三、读音不同,书写也不同的近义词:舍弃、割爱,迟疑、犹豫,乐观、豁达,呼吁、倡仪等等。 五、病句题 2004 年部分高考试卷病句题一览表 试卷 题干 A B C D 全国卷Ⅰ 下列 各句 中语 意 明确的一句是 有歧义 表 意 不 明 (“ 此”指代 不明) 正确 “亲戚”前缺 定语,后一分句 有歧义 全国卷Ⅱ 下列 各句 中没 有 语病的一句是 赘 余 ( 去 掉 “多”),有歧义 结构混乱 正确 成分残缺,可在 “美国队”前 加“队员的” 全国卷Ⅲ 下列新闻标题中, 语意 明确 的一 句 是 “ 数 百 位 死 难 者”和“数百位 死难者亲属”有 歧义 正确 “ 别 送 礼 品 送 祝 福 ” 和 “ 别 送 礼 品 , 送 祝 福”,有歧义 是“孙燕拍摄 的照片”还是 “孙燕本人的 照片”,有歧义 全国卷Ⅳ 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前后不对应 成分残缺,句末 可 加 “ 的 处 罚” 正确 缺主语,去掉 “对” 北京卷 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残缺“要”正确 语 序 不 当 , 将语意赘余,“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语病的一句是 后 面 可 加 “ 担 负” “ 不 是 ” 调 整 到“质量”前 耕 修 典 ” 与 “编纂”重复 湖北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正确 “ 主 持 ” 与 “考古发 现” 搭配不当,去掉 “分别主持”; “两项 ”有歧 义 句式杂糅,去掉 “所决定的” 逻辑错误,“赛 歌 ” 不 属 于 “体育比赛”; 主语残缺 2004 年全国卷和地方卷对语病的考查,题干几乎全是要求考生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从上表可以 看出,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Ⅲ选材,一个选一般句子一个选新闻标题,题干则是要求选出“语意明确的一句”。 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表明该题考的是“结构性错误”的病句,题干要求选出“语意明确的 一句”的,表明该题考的是“语义性错误”的病句。将病句分成这两大类,考生在答题时候不需要反复辨 析病句的类型,加上试题给出的病句大多比较明显,这样实际上降低了难度。 【小结】 纵观近几年语病题,大多数还是高质量的,具有较强的区分功能,但有些题目,正确项似是而非,错 误项中多处设错。一句话中错误太多,难度就太小,往往失去了考查的意义。理想的选句,一般应该只含 有一处错误,每一句的错误类型也应该有不同。 今后几年的高考估计还会考语病题,因为学生作文、报刊文章中的语病还十分常见。全国卷以及其他 省市试卷 2004 年坚持考辨析语病,是值得肯定的。 复习备考: 一,对病句一是能辨识,二是能修改或说明修改的理由。(因为除了在第一卷选择题考辨析病句,还有 可能在第二卷考修改病句。复习时辨析和修改要一起训练。) 二,对语句的结构性错误能识别,对语句的语义性错误会分析。 三,熟悉病句的类型,掌握修改方法。类型细化,如:语序不当,可能有多层定语次序不当,多层状 语次序不当,关联词、介词位置不当;搭配不当,有主谓不当、名量不当等。语法毛病,主要包括不符合 语言规范,不符合语言交际的习惯;逻辑毛病,主要指不符合实际,不合事理(自相矛盾、概念交叉、主客 颠倒、否定不当等);修辞毛病,主要指不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修辞方法不当等。在修改时要抓主 干、看搭配、理顺序、辨表意、讲逻辑、找准病症,增、换、移、删。 六、句子组写 句子组写,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已有语言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或重新组合。组写包括改写(如改变 语序、改变句式、改变说话的角度等等)和重新组织语言材料(如下定义、把一段相关材料组织成语意连贯 合乎逻辑的文段等等)。 句子组写的根据有两个:一个是试卷的相关要求或句子的体式规范,如要求“不改变原意”、“可以增 添必要的词语”或“以……词语开头”等等,另一个是简明、连贯、得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这道题体现了以考查实用语言表达能力为宗旨的命题立意。在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话,第一段话从 新闻①引出(承上),又要转为与新闻②衔接(启下);第二段话是对新闻②内容的总结性评述(承上),又要转 而引出新闻③的内容(启下)。试题有一定难度。 十、语病修改 考纲对病句的考点表述是“辨析并修改病句”,除了辨析,还有病句修改。高考考查病句修改有两种题 型,一是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目所提供的修改对不对,一是主观题,要求动笔修改病句。 阅读试题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好的阅读题,应能够考出考生真实水平。真实水平指的是什么? 首先,能读懂文本的基本意思。一篇文章,作者说了些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运用了 什么手法,能够说得正确、清楚,这就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是真实水平的体现。再高明一点,能欣赏 文章好在哪里。第三个层次,不受作者观点和视野的局限,能够审视批判。目前高考阅读试题,只考了前 两个层次,第三个层次,还未涉及。 一,文言文阅读 2004 年十五套试卷文言文题目,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题目类型的稳定性。所谓“类型稳定”,指的是文言文的四道单选题已经定型,保持着高度的稳定。 二、出题思路的延续性。所谓“思路延续”,指的是命题本着“选材从没读过,考查的知能点课内学过” 的原则;着重考查考生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不论是筛选信息还是把握文意,都以考查考生的阅读 能力立意。 三、试题难度有所增加。所谓“难度增加”,指的是 2004 年语文试题,全国卷也好,各省卷也好,在 文言文的考查中都适当加大了难度,这主要表现在减少一道客观单选题,加重文言文的翻译题量和分值。 四、试题的区分度较高。在语文高考中,文言文考查的区分度一向是最高的,由于文言文题型稳定, 知识严谨,命题科学,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有很好的区分功能。 在今后的高考中,语文试题变化肯定是有的,但在文言文这一块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四道单选题 加一道翻译题是高考改革与发展的结果,符合语文命题的一贯精神原则,基于上述认识,考生在文言文复 习中必须以课本为本,抓好课本上所有文言篇目的复习,结合课本,落实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二,古诗鉴赏 一、鉴赏题材范围要有所扩展,虽然要以唐诗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唐词、宋词、宋诗以及其他时代诗词作 品,甚至包括散曲,阅读面尽量大些。 二、要着重训练鉴赏主观题是不可怀疑的,但重点要从能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抓“诗眼”,分析其 妙处入手,进而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表达,思想倾向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三、既要训练答题的灵活性,鼓励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答题,更要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答题的严密性, 同时,考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工夫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考生还要尽量多学习掌握一些古代文论中前人的批评,使自己的鉴赏更趋科学与丰富。 五、掌握一些一般的鉴赏方法。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 3.局部品味,抓情感心志关健字词(找诗眼) 4.整体把握,注意补充说明,注意抓尾句(联)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甲.掌握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 乙.掌握一般的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丙.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用典、抑扬,联想,想象等。 六.可以先利用一些模式来操作。 比如,可以按高考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三种格式—— “写的什么”,“怎么写的”,“语言怎样”,这 就容易掌握。 第一种: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 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 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凄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交融” 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 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 第二种:怎么写的(手法) 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提问变式①: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提问变式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 巧方面来解答。答案往往用到下列词语——直接抒情(爱憎、褒贬);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烘云托月;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以 动衬静);虚实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达到的效果也应相机指明。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容易从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答,这是错的,应从全诗着眼来认识问题。 但在阐述具体诗句时,可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种: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①: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提问变式②: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案: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的语言层面,应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 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 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 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当然,如果问的是锤炼语言,就应该这样答 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三,科学文章阅读 选材广泛,科技文与社科文兼呈,以科技文为主。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不乏地方特色;“新 知识”与“传统知识”并现,以“新知识”为主。 【小结】 一、2004 年的 15 套试题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大部分是选择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 文章,也有部分“传统知识”的文章,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这 15 套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在短时间内处理信息的能力。进入 21 世纪, 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成 绩和生存质量,高考自然会加以重视。 三、熟悉设题角度,采用合理的应试策略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首先阅读全文,迅速抓住和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圈点修饰语和限制语,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其次,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审清题干,确认试题要解决说明问题;审清选项,辨析选项内容的不同 点、 再次,根据选项内容找出相应的答题区间,把答题区间的内容和选项内容进行仔细对照,甄别选项内 容是否与原文一致,找出两者的细微区别,特别注意选项的表述有没有扩大或縮小,有没有转移话题偷换 概念,有没有无中生有,有没有借题发挥,偏离题干的要求,有没有混淆已然和未然,从而准确地排除干 扰项。 复次,解答概念判断题时候一定要注意选项是否抓住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范围。 四,文学作品的阅读 2004 年 上列 15 套题中,北京题题序略有变化,上海题因为其基础题含在阅读中,故题量较大,其 余 13 套几乎是一个“模式”。其阅读量和题量与往年持平,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试题以 理解题、分析题为主,鉴赏评价题的难度整体上看比 2003 年略有降低。 【小结】 1.命题有较为固定的结构过程。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这就是近几年来逐 渐形成的规律:“阅读,首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语言 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步命题思路,也是我们识题的思 路,这就是“解释语义——筛选信息——思维加工”。理解了这一点,则会给我们解题以很大的启发。 同时,命题人还说过,对于 阅读材料“我们的理解总是逐渐深化的,每一回阅读往往都能发现一些新 的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不是一遍可以奏效的,它是渐进的、渐悟的,是藏着“反 复”阅读的深层次理解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2.命题有一般的设计原则。 A.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B.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C.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D.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简答,最后是多项选择。 这些设计原则,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 同时命题人还指出,阅读“对初读者也好,对考生也好,基本要求应该是正确地把握作品的主要文意 和观点”。在这里,就说明了阅读作品的重点,那就是“文意和观点”。关于这一点,《考纲》已经讲得很 清楚,值得重视。 3.对今后高考此类考题的命题趋向作一些预测 第Ⅱ卷考查文学作品,散文阅读仍占主要地位,但不一定是散文一种文体控制天下,短篇哲理小说、 戏剧文学选段等,都有可能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 散文阅读更趋向于文化内涵、历史积淀。从选文看,十分重视文化底蕴。要注意下列内容的作品: 有关写历史人物的散文作品; 有关名胜古迹的散文作品,如周庄、杭州西湖、三峡等; 有关写音乐、绘画、书法、美学等形象浓、文笔健硕、抒情性强的作品; 有关涉及唐诗、宋词研究,但又散文气息十分浓郁的作品; 有关外国名人的事迹、作品的品评、溯古慰藉的作品; 有关历史或文化传说,如牛郎织女类的文学作品,等等。 作文能力的考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