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黯然泣下 大笔如掾 殚精竭虑 殒身不恤 B. 风神潇洒 公竞渡河 阴谋诡计 大汗淋漓 C. 遐思迩想 绿草如荫 步履维艰 表情穆然 D. 色彩斑斓 惆怅而归 ㄔ亍独行 碧波荡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A项,“大笔如掾”中的“掾”,应改为“椽”;‎ B项,“公竞渡河”中的“竞”,应改为“竟”;‎ C项,“绿草如荫”中的“荫”,应改为“茵”;‎ 故选D。‎ ‎【点睛】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在这里,我想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①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__________的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__________的观光者。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心中,哪怕__________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 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杂居 B. 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 栖居 C. 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杂居 D. 名闻遐迩 纷至沓来 栖居 ‎【答案】D - 20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词义辨析的能力。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第一处,“名闻遐迩”,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这里强调瓦尔登湖名声很大而非仅仅“一时”名声很大,前面也说到“早已”,所以应用“名闻遐迩”;‎ 第二处,“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这里形容游客接连不断的到来而非强调行动迅速,应用“纷至沓来”;‎ 第三处,“杂居”,指若干民族在一个地区居住;“栖居”,栖息寄居。这里只是强调“生活在、栖息在都市”,没有涉及“民族”,应用“栖居”。‎ 故选D。‎ ‎【点睛】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 ‎ ‎1.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2.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3.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4.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5.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6.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7.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8.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9.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 ‎10.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不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一项是 A. 近年来,鉴于数字图书的发展及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持续火爆,使得智能教育泡沫进一步扩大,引起了教育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B. 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性或时间对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 20 -‎ C.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D. 根据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一名既能专注于当地生活、又能从更高角度观察世界的作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A项,主语残缺,删掉“鉴于”或“使得”;‎ 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时间对抗性”后加“竞技”;“锻炼……精神”,搭配不当,可在“团队合作精神”前加“弘扬”;‎ D项,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称”。‎ 故选C。‎ ‎4.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____。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 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 B. 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 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D. 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 20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此段话主要讲梁任公先生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上下文谈的主要话题是“讲话”,此文段强调的是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及“专心学术”。‎ A项,强调的重点在“戊戌政变的主角”;C项,强调的重点在“云南起义的策划者”,此二项与文段强调重点不符;B项中,“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这两个分句应该有时间的先后逻辑顺序。‎ 故选D。‎ ‎5.下列各种语境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B.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C. 请柬:小儿新婚之喜,为答谢您的厚爱,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携眷光临。‎ D. 书信:毕业之后,垂念恩师。值此新春佳节,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B项,“家严”,谦辞,向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项,“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 D项,“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 故选A。‎ ‎【点睛】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 《楚辞》由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 古代将一天时间划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人定”指的是子时,“黄昏”指的是戌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人定’指的是子时”错误,应该是“亥时”。‎ 故选D。‎ ‎【点睛】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二、诗歌鉴赏与默写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 20 -‎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多处嵌入诗经中的名句,在诗境和情感上达到了浑成自然的效果。‎ B. 诗人感叹人生苦短,继而畅想与友欢聚的情景,含有及时行乐的思想。‎ C. 诗中用明月比喻贤才,期待摘取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延揽贤才的渴望。‎ D. 本诗综合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是对诗经抒情传统的继承发展。‎ ‎8. 诗中多次提到“忧”,请结合全诗概括“忧”的具体内容。‎ ‎【答案】7. B 8. (1)人生苦短,功业未成;(2)求贤若渴,贤才难得。‎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含有及时行乐的思想”错误,“继而畅想与友欢聚的情景”含有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意思。‎ 故选B。‎ ‎【8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归纳的能力。在仔细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思是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这忧的是求贤若渴,贤才难得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意思是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一饭三吐脯,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这忧的是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9.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自己的惨痛经历告诫天下的女子不要与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挣脱尘俗羁绊,重获自由的愉悦心情。‎ ‎【答案】 (1). (1)于嗟女兮 (2). 无与士耽 (3). (2)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3)久在樊笼里 (6). 复得返自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于嗟、兮、耽、太息、艰、樊、返。‎ ‎【点睛】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学生平时进行背诵、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只会背不会写字,学生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字形的准确记忆。尤其是通假字,要特别记忆。‎ - 20 -‎ 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比诸侯之列 比:并,列。‎ B. 尽失其度 度:法度。‎ C. 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最终。‎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 ‎11.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0 -‎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愿大王稍假借之 B.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秦王还柱而走 D. 而乃以手共搏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B.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 C. 自引而起,绝袖 D.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13. 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物描写生动。两次描写荆轲的笑,“顾笑舞阳”,表现了荆轲的从容机智;“倚柱而笑”,表现了荆轲的自我解嘲。‎ B. 情节节奏与句式长短密切关联。于情节紧张处多用两字或三字短句;而于情节舒缓处,句子则相对比较长。‎ C. 叙事笔法灵活多变。在铺叙荆轲追杀秦王的紧张情节中,补充交代秦国相关法令及其影响,使情节逻辑更加严密。‎ D. 叙事波澜起伏。从秦武阳当庭色变恐惧,到荆轲图穷见;从荆轲一击不中,到秦王剑坚难拔,意外迭出,引人入胜。‎ ‎1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A ‎ ‎14. (1)燕王在朝廷上恭送,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2)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契约来回报燕太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B项,“度”解释成“常态”;‎ - 20 -‎ C项,“卒”通“猝”,解释成“突然”;‎ D项,“被”解释成“遭受”;‎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理解虚词意思的能力。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A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他。‎ B项,两个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来、用来。‎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又、且;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 D项,第一个“乃”,副词,只、仅仅;第二个“乃”,副词,于是、就。‎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活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根据选择项中的实词活用逐一加以辨析判断,得出结论;最后与选项比对,得出答案。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例句的“杖”是名词活用成动词,拿、持的意思。例句中的“函”是名词作状语,用盒子。‎ A项,“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B项,“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C项,“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 D项,“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倚柱而笑’,表现了荆轲的自我解嘲”错误,应该是表现荆轲的勇敢。‎ 故选A。‎ ‎【14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拜送于庭”,状语后置,“于庭拜送”,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使使”,派遣使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②关键词:“所以”,……的原因;“乃”,是、就是;“生”,活捉;“报”,回报、报答。‎ ‎【点睛】分析和概括题设误特点:‎ ‎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 ‎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 ‎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 参考译文:‎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 20 -‎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 20 -‎ 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间”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它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不幸。‎ 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 20 -‎ 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选自巴金《随想录》有删节)‎ ‎15.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四十五年前,鲁迅先生逝世,“我”怀念他的音容笑貌;文革时期,鲁迅先生的作品被有的人歪曲利用,对此“我”感到万分痛心。‎ B. 本文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自己的个人遭际相结合,既怀念鲁迅先生,也回忆并反思自己的过去,这是双线交织的结构特征。‎ C. “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勇于牺牲自我的品质对“我”的影响。‎ D. 本文没有过多叙述鲁迅先生生前的伟大事迹,而是主要通过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16. 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7. 文中多次提到鲁迅先生临终说“忘记我”,有什么作用?‎ ‎【答案】15. C 16. (1)“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的是指我一度忘记鲁迅先生求真求实的教诲,抛弃了敢说真话、是非分明的原则。‎ ‎(2)“灵堂上表示的决心是抹不掉的”是指作者永远会记得鲁迅先生其人和他是非分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3)采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揭示了鲁迅先生对作者的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深刻怀念,以先生的正直勇敢来深刻反省自己。 ‎ ‎17. (1)全文以“忘记我”为线索来追忆先生,使文章的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2)反复提及“忘记我”,是在不断强调鲁迅先生敢说真话、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这些品质“我”会一直铭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刻怀念。‎ ‎(3)以“忘记我”与“不忘记”相映照,表现作者的深刻自省,深化了文章主旨,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 20 -‎ C.项,“鲁迅先生勇于牺牲自我的品质对‘我’的影响”错误,是鲁迅先生探索真理,讲真话,是非分明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主旨来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即可。先理解重要的句子在上下文的意思,“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是指我一度忘记鲁迅先生求真求实的教诲,抛弃了敢说真话、是非分明的原则;“灵堂上表示的决心是抹不掉的”是指作者永远会记得鲁迅先生其人和他身上的精神品质;整句话采用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鲁迅先生对作者的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深刻怀念,能够时刻反省自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及细节作用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找到写鲁迅“忘记我”的相关语句。比如第①段中“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第⑧中“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鲁迅先生希望被忘记,是因为他不愿意死后被“奉为神明”;第⑩段中“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这些语句是全文的线索,并且前后照应,升华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鲁迅深切的怀念和自责。‎ 五、语言运用 ‎18.汉字属表意文字,观察汉字的形体结构,往往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汉字作出新的诠释。请你参照示例,从“舒”“鸿”“墨”三个字中任选一个,拆拼汉字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俗:人只看到地上的谷物,而看不见空中的云朵,那就俗不可耐了。‎ ‎【答案】示例:舒:能够舍弃了狭隘的自我,才能让生命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舒展。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墨:肥沃的土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解析】‎ - 20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解读和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认真分析汉字的各部分,充分展开联想,理解汉字各部分所代表的意义;二要分析汉字各部分意义和汉字本身含义的关系,要在仿句中充分体现出来。“舒”“鸿”“墨”都是会意字,拆拼比较简单,关键在于拆拼后的描述,可运用拟人和比喻等修辞,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如“尘”,小土为尘,代表世间 每一粒轻微的土,都会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如同尘土般随风而起,好似芸芸众生的世界;“舒”:舍得和给予像舒心的蜜丸,让人们体会舒心的生活;“墨”,黑土为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黑色的精灵在黑土上飞翔。‎ ‎19.修改下面春联,使之符合对联要求。(可更换词语、调整词序)‎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飘,冰雪融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答案】示例:改上联“飘”为“舞”或“绿”,改下联“冰雪融化”为“冰融雪化”。(符合对联要求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对联理解的能力。对联讲究的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词性相同,仄起平落,内容相关,然后进行判断,利用对联的特点,说明理由即可。因为两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而下联的“冰雪”是名词,上联的“冬去”是主谓结构,下联的“融化”是动词,上联的“春来”是主谓结构,两个词语结构不同,可以把“冰雪融化”改成“冰融雪化雪化”;根据“仄起平落”的原则,上联“飘”是平声,可以改成“舞”或“绿”。‎ ‎【点睛】对对联的要求: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六、写作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你所在的班级即将以“悦读经典”为主题,举行一场读书经验报告会。请你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悦读经典 收获未来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给大家发言的题目是“悦读经典,收获未来”。‎ - 20 -‎ 人常说:“一本好的经典就是一个好朋友。”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本好的经典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自小就执著于看书、爱书的我,到今天读过的经典已经不计其数了,经典使我受益无穷!‎ 曾记得,在我非常小的时候,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妈妈手中接过我人生的第一本书——《三字经》。从此,儿童嬉戏的地方少了一个顽皮的身影,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开了知识的大门,走进了经典的世界。“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懂得了作为子女,应该孝敬长辈;“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告诉我从小就要勤奋学习。“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伟大的母爱深深感染着我。我喜欢《三字经》不单单因为它历史悠久,教我道理,还因为它琅琅上口,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对人生的感悟。虽然每句只有三个字,但它用朴实无华、简洁通俗的语言讲出了亘古不变的道理,浓缩了中国的文化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三字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随后,《弟子规》、《千家文》、《千家诗》这些国学典籍逐渐与我为伴,教会了我要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言行谨慎,做人要诚实守信,对他人仁慈博爱,还要多学习,多读书。就是这些国学经典,打破了我沉睡的心灵,让圣洁的阳光照进了一个初涉人生的孩子心灵。怀着一份不舍,我迈出了幼年。渐渐地,这些典籍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中国文化如此神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于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而《唐诗宋词》便是我探求的阶梯。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使我心旷神仪,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让我对大自然充满向往,对瀑布溢满了憧憬.我带着对李白的崇拜,对杜甫的向往,去更深的了解经典,而对经典又多了一份期望.我经常在假日里与之相约,细细品味近千年前的文字,仿佛看见李白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在“把酒问青天。”陆游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仔细体会,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长安城,穿梭于人流中,仿佛看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唐诗宋词,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笔,阅读着它,我不禁为诗词本身所陶醉,也会为历史的辉煌而骄傲!‎ 短暂的童年如流水,我很快又步入了少年时代.少年似花,在这如花的季节里,我迷上了《古文观止》。第一次接触《古文观止》,是语文老师竭力推荐的。当时,对这本书只是草草一览。如今,却成了我精神食粮中的重要部分,让我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长盛不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让我大饱眼福。读着,读着,透过破碎的阳光,我好像望见历史正向我悠悠走来。它使我学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深深地沉入了这经典,畅游在这知识的海洋中,其乐无穷。‎ - 20 -‎ 与经典作伴,与圣贤为友。读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脑海贮藏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经典,等着我!未来,等我步入青年,我定会更深地挖掘你,震颤生命的琴弦,丰满了人生的羽翼,去享受更多的乐趣!‎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是一道现实性、针对性很强的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切中实际问题,学生有话说、有情表;同时,发言稿的形式又限定了具体的写作要求。任务驱动性很强。审题时,先要明确“悦读”和“经典”的内涵。“悦读”就是用快乐的心去阅读,从阅读中品味生活的情趣,让生命有更多的喜悦;“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的东西。题目要求举行一场读书经验报告会,那这里的经典更多的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关于“悦读经典”读书经验报告会,可以从各个方面谈论悦读经典的意义,可以谈论怎样悦读经典,可以谈论什么是悦读经典,可以谈论悦读经典的经历。‎ 参考立意:‎ ‎1.悦读经典,收获未来;‎ ‎2.悦读经典,心怀天下;‎ ‎3.悦读经典,睿智人生;‎ ‎4.怎样悦读经典?‎ 行文结构:开篇提出观点“经典使我受益无穷”;接着就写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家文》、《千家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对我的影响;最后点题经典会一直陪伴“我”到未来,一定会更深地挖掘经典,丰满了人生的羽翼,去享受更多的乐趣。‎ 素材:‎ ‎1.莎士比亚有许多话,简直就是大白话,比如:“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话被人千百次地模仿。就是《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它们就是经典。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2‎ - 20 -‎ ‎.读书,我喜欢一遍遍地重读。一本经典好书,初读时是一种感觉,相隔几年后再次阅读又另有一番感悟。就如我读《红楼梦》,少年时阅读,只看见里面精致的点心;如今再读,看见的是血与泪。穿越文本,我恍如与书中的时空交叠相见,跟随书中人物或喜或悲,与作者做着情感与理智的较量。‎ ‎3.有人说,爱读书的人大都是贪心的。我想也是。那么多的好书,整个人类文明全浓缩在这一本本的书籍当中,有多少好书值得我们去仔细地阅读。而生命却是短暂的,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只能一本接着一本,如久旱的树木贪婪地吮吸着久违的甘霖,偶有囫囵吞枣之嫌,却也难抵内心那份自得的快乐。‎ ‎4.找个安静的地方,手握一卷经典,所有迷乱的心绪都在书的浅吟低唱中渐渐沉寂下来,任春风吹拂,我自岿然不动。有经典的日子,生活是暖色的。那些流经生命又从生命渗透的文字穿过纸张在我的内心深处温润地化开,温暖地覆盖住每个细微的角落。在书中,我看到了四季旖旎的风光;在书中,我听到了宁静处涌动的生机;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来自作者心中的博大与苍凉;在书中,我悠然地渡过一段又一段的光阴,丝毫不吝惜匆匆过隙的时光。‎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0 -‎ ‎ ‎ - 2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