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 本试卷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2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 23 -‎ ‎3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4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5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1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 23 -‎ ‎2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3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 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 “人如其文”这--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 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 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 ‎ - 23 -‎ ‎“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 “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人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 ‎【答案】1. D 2. C 3. D ‎ ‎4. 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 ‎5. 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 B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 C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故选D。‎ ‎【2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项,“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题干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 B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 C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论点相反。‎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通读原文,可以知道这段材料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首先,提出论点。第一自然段中首先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这样的问句来开头,可以说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接下来就阐述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最终得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的观点。‎ 其次,分析论点。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部分三个自然段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讲述的内容分别是“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都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述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作用力。在其中也阐述了艺术家的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并进行了比较。‎ 最后,总结论点。第五自然段对以上阐述进行总结,并得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 23 -‎ 要想谈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第五自然段以及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如:‎ ‎①材料一原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 ‎②材料二原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可以知道,人工智能还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③材料二原文“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知道,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④材料二原文“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以知道,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 23 -‎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 23 -‎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 B. “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 “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 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 - 23 -‎ ‎ 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 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8. 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 ‎8. ①既是对上文中父亲微信朋友圈的视频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西藏朋友打来电话做铺垫;②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为下文展开“卖小米”的故事做好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突出父亲种谷子时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性。 ‎ ‎9. ①“父亲”具有新时代农民先进意识和发展的理念。“父亲”种“羊粪小米”,卖各种地方农产品,特色鲜明。②“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父亲”能够熟练使用微信,展示小米的种植和优点,让“我”帮忙宣传,这都是积极学习的成果。③“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父亲”用三瓶矿泉水解决了西藏朋友的“米不好喝”的问题,售后服务到位。‎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项,“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表述不正确,根据“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对父亲邋里邋遢不顾形象的不满。‎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综合鉴赏能力。‎ C项,“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表述不正确,此处先写西藏朋友怪米不好喝,然后写认可,最后写父亲的叙述,从叙述时间来看是顺叙,而不是插叙。‎ 故选C。‎ - 23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 ‎①第十段“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是对上文“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中父亲父亲反复让我转发的朋友圈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做铺垫;②“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为下文展开“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 通过言行突出父亲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勤劳认真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由“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可知,“父亲”紧跟时代特色具有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由“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可知,父亲不仅卖“绿色小米”,还卖各种地方特色农产品。‎ ‎②由“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和让我转发朋友圈,让我加微信帮忙宣传可知,“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 ‎③由“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可知,“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 - 23 -‎ ‎,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既辞行,过大行中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缪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大行:官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B. 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C. 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D. 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虞即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称为太平盛世。‎ B. 廷尉是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 C. 五铢即汉王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其得名源于它的重量,枚重五铢。‎ D. 楚地是指古楚国所辖之地,后来引申为湖南、湖北附近区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 汲黯不畏权贵,喜欢直言劝谏。汲黯曾当面质问汉武帝,气得汉武帝罢朝而去,其他大臣们为汲黯担心不已,他却自有主张。‎ B. 汲黯性情戇直,廷争不假辞色。汲黯多次指责张汤,面对张汤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的反驳,他回击刚直,甚至有点怒不可遏。‎ C. 汲黯忠于职守,不愿外任为官。汲黯只愿当中郎,希望能出入宫禁之门为汉武帝纠正过失,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 D. 汲黯为政清明,获得皇帝褒奖。汲黯治理淮阳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治理效果明显,朝廷让他享受诸侯国相的待遇继续治理淮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 ‎(2)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14. 外任前,汲黯劝说李息要向汉武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李息却没有这样做,后来李息因之被汉武帝治了罪。为什么说李息并不冤枉? ‎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1)如果真如张汤所言,就将使天下人叠起脚来,站立不动,连眼睛也只能斜视了!‎ ‎(2)只是淮阳郡那里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仅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好。 ‎ ‎14. 作为臣子,李息不向皇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不忠;作为朋友,李息不听取汲黯的良言劝告,不义;作为个人,李息害怕张汤,不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本句的文意:我被抛弃到外郡去,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可以抗拒别人的劝谏,奸诈足可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 根据文意可知,“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中“拒谏”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非肯正为天下言”中有“为……言”固定句式,因此“天下言”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表述不正确,应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 - 23 -‎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项,“汲黯只愿当中郎”和“汉武帝却找借口调汲黯赴任外地”表述不正确,文意为汲黯希望当中郎,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看中汲黯的威望,让他去做太守。‎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 (1) “重足而立”和“侧目而视”两个成语的意思,完成知识的迁移。(2)“顾”,只是;“重”, “威望”;“徒”,“仅”“只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从李息自身角度出发,将人物的身份和人物间的具体关系梳理出来,自然就得出李息受罚不冤枉的原因了。‎ 本题要求:外任前,汲黯劝说李息要向汉武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李息却没有这样做,后来李息因之被汉武帝治了罪。为什么说李息并不冤枉?‎ 根据文本“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缪矣”可知,作为臣子,李息不向皇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不忠;根据文本“黯既辞行,过大行中李息”可知,作为朋友,李息不听取汲黯的良言劝告,不义;根据文本“息畏汤,终不敢言”可知,作为个人,李息害怕张汤,不勇。‎ ‎【点睛】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县人。天子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皇上刚说到我要怎样怎样,汲黯就对答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要在表面广施仁义,又怎么能效法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皇上默不作声,发了怒,脸色大变罢了朝会。公卿大臣都替汲黯害怕。皇上退朝后,对左右的人说:“汲黯戇直得也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和辅弼的大臣,难道就是让他们阿谀奉承,而把主上陷于不义之地吗?况且我已身居其位,纵使爱惜自己的身体,可辱没了国家又当如何呢!‎ - 23 -‎ ‎”张汤刚刚因为参与改定刑律法令担任了廷尉,汲黯就屡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他说:“您身为正卿,对上没能发扬先帝的功业,对下没能抑制住天下人的邪念,或是让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或是使得监狱中犯人减少,这两样中一样也没办到。靠罗织罪名,使人受苦来办案行事,靠任意断案来成就功名,为什么竟要把高皇帝时的律令拿来乱加改动呢?您因为这样做会落得族灭无后的。”汲黯当时和张汤辩论争议,张汤争辩时常常在一些文辞细小处苛求探究,汲黯则伉直峻厉,高谈阔论,却没能驳倒张汤,就愤愤地骂道:“天下有所谓的刀笔小吏,不能让他们做公卿,真是这样。如果真如张汤所言,就将使天下人叠起脚来,站立不动,连眼睛也只能斜视了!”过了几年,恰逢改铸五铢钱,百姓中有很多人盗铸钱币,以楚地最为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属楚国地界,就召汲黯来任命他做了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官印,诏令屡次强迫给他,这之后他才接受了诏命。诏令召汲黯进见,汲黯向皇上哭诉道:“我自以为将要身死沟壑之中,不能再见到陛下了,没想到陛下能再次收录起用我。我常患贱病,体力难以胜任郡中政事,我甘愿做个中郎,出入于宫禁之中,负责替您拾遗补缺,这是我的愿望。”皇上说:“您是不是轻视淮阳郡呢?我即刻就召您回来。只是淮阳郡那里官吏和百姓不大融洽,我仅想借重您的威望,您足不出户就能治理好。”汲黯辞行之后,去拜望大行李息,说道:“我被抛弃到外郡去,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可以抗拒别人的劝谏,奸诈足可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主上心里不想要的,他就跟着去毁谤;主上心里想要干的,他就跟着赞誉。喜好兴起事端,舞弄法律条文,在朝中心怀欺诈来迎合主上的心意,在朝外则挟制酷吏恶人来维护威严。您位居九卿之列,如不早些进言皇上,您将会和他一道受到惩处了。”李息畏惧张汤,始终没敢进言。汲黯采用原来的方法治理淮阳,使淮阳政事清明。后来张汤果然事败,皇上听到汲黯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将李息判了罪。下令让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在淮阳为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业①‎ 丁开 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②,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 23 -‎ ‎[注]①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该诗写于南宋灭亡后。②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联以问句发端,语气强烈却问而不答,对句用冷清画面坐实出句“凄凉”二字。‎ B. 本诗颔联将建业今昔对比,从“江山大”到“社稷空”,表达了对亡国巨变无限慨叹。‎ C. 本诗中“中”“风”“空”匆”“翁”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律,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D. 本诗写得苍凉而悲壮,展现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 ‎16. 有人评论本诗尾联“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尾联中的“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极富有概括力。②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残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对心志的坚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涉及到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考查。‎ D项,“展现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错。作者写“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写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余生,本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对自己心志的坚守,选项说“展现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后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属曲解文意。‎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尾联的艺术特色,要求考生紧扣“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进行解答。‎ 本题中,“总束全篇”主要从结构角度进行鉴赏和分析,“归结今情”则需要落实到“今情”的具体内涵上来进行鉴赏和分析。‎ 尾联写“乾坤颠倒孤舟在”,“乾坤颠倒”将前三联中建业的凄凉、龙蹲虎踞、马去牛来、千人诺诺、百岁匆匆等内容都涵盖在内,收束了全篇,总括性强,极富概括力。‎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时局“乾坤颠倒”,而有“孤舟”在,诗人意欲垂钓江海,以了余生,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无奈以及坚守高洁志向的决心。‎ - 23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草木”“美人”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人生抱负难以实现的深沉感慨。‎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写出了夫妻相见,不知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的梦境,让人感到无限凄凉。‎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初登山顶刹那间所见到的景色,赋予苍山以生命,形象地展现了山上积雪的光彩。 ‎ ‎【答案】 (1). 惟草木之零落兮 (2). 恐美人之迟暮 (3). 相顾无言 (4). 惟有泪千行 (5). 苍山负雪 (6). 明烛天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惟”“顾”“负”“烛”。‎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古镇的古树还有不少,然而,全镇子内内外外,哪一棵都没有“龙爪榕”这么煌煌赫赫,它的“爪”大约已繁衍出十万个了吧?多个“大爪”已熬成古树级别,稳稳站立在属于它们的家族祖庙里。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威威猛猛地伸向四面八方。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从高天、半空和低处向你压过来,蔓延着 - 23 -‎ ‎。于是乎,你的眼睛里已全部是龙子、龙孙、龙孙孙们的刀枪剑戟,或曰手臂连着手臂,气势顶着气势,山连着山。俯身向地下看,“龙爪榕”的布局也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 ‎18. 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段最后一句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怎样阅读《红楼梦》这样长篇小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B. 难道闹钟没有响?他从床上明明是看见闹钟定在四点的,它肯定响过。‎ C.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D.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19.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压过来的滚滚而过的蔓延着的流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答案】18. C 19. ①树和人本来不会搂抱,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 ‎ ‎20. ①原句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树枝层层伸展的情状,更具有空间感;②原句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更加具有节奏感;③原句表达与上下文语体更加和谐一致,更符合具体语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文段最后一句的问号同样表示揣测和无疑而问的语气。‎ A项,有问有答,为设问;‎ B项,为反问;‎ C项,表示揣测和无疑而问的语气;‎ D项,表示语气强烈的疑问。‎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的鉴赏能力。‎ - 23 -‎ ‎“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中赋予大榕树以人的姿态,树是不会“搂抱”的,用“搂抱”来形容树的“浓荫”遮盖着人,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以及树荫范围之大、浓密。‎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 ‎①“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强调了榕树的枝丫多,“像滚滚而过的流云”突出了树枝层层伸展的情状,更有空间感;‎ ‎②“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从高天、半空和低处向你压过来,蔓延着”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更加具有节奏感;‎ ‎③结合上句“多个‘大爪’已熬成古树级别,稳稳站立在属于它们的家族祖庙里。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威威猛猛地伸向四面八方”,原句表达与上下文语体风格更加一致和谐,更符合具体语境。‎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发展中医药文化,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话语体系。②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加快,③中国居民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④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严重伤害人民健康,⑤进一步促使人们积极寻找健康生活的新思路。⑥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未病先防、养生防病,⑦积极倡导“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人制宜”的养生保健系列措施和理念,⑧恰好满足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现实需要。‎ ‎【答案】第②句句首加上“随着”或“由于”;第④句的“伤害”改为“危害”;第⑦句的“系列措施和理念”改为“理念和系列措施”;第⑧句在“以健康为中心”后加“转变”或将“向”改为“转向”“走向”‎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病句的修改能力。‎ 第②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加快”缺失介词,应该句首加上“随着”或“由于”;第④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严重伤害人民健康”搭配不当。应该把“伤害”改为“危害”;‎ 第⑦句“养生保健系列措施和理念”语序不当。应该把“系列措施和理念”改为“理念和系列措施”;‎ 第⑧句搭配不当。应该在“以健康为中心”后加“转变”或将“向”改为“转向”“走向”。‎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 23 -‎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很多人很疑惑,为啥《民法典》要叫“法典”?因为它很牛,只有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组合搭配成体系的法律,才配叫“典”。从前维权打官司,靠的都是一部部“散装”的民法,而《民法典》自1954年开始起草,到2020年通过,花了整整66年的时间,把我们之前一部部“散装”民法强势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从胎儿出生,到物业费收缴、遗体捐赠、离婚纠纷,再到签合同、开公司、借贷负债等等,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 ‎【答案】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句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第一句话“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可提炼时间“2020年5月28日”,人物“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事件“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第二句话“《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为主要信息。第三句及以后部分是对《民法典》作用的解释说明,去掉举例部分,找到关键信息“《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可提炼为“《民法典》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同时注意字数不超65,最后可整理为“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世界充满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确定性作为一种稳定状态,能够给人们带来走向远方的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当然,也会带来惰性、安逸、不思进取、抱残守缺。‎ 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多变状态,带来的是无处不在的风险、危机以及无所适从的不安甚至畏惧。当然,也有稍纵即逝的机遇和柳暗花明的惊喜。‎ 如何在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茁壮成长呢?‎ - 23 -‎ 请综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在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大疫当前,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新型冠状病毒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对中国如此,对世界亦然。目前病毒已导致中国490人死亡,20多个国家“中招”,令近来本就天灾人祸不断的世界面对新的不确定性。‎ 当下,科学家已经确定的是,酿成此次灾祸的元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依然不能确定的是,究竟谁是传播病毒的宿主?这种病毒又是如何传染给人类的?它的变异方向如何?“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为何也有传染性?究竟有何药物能够降住“病魔”?‎ 凡此种种,给疫情防控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全球科学家们正在加班加点,试图破解病毒的“生命密码”和传播机理,从不确定性中尽快找出确定性,进而研制出克敌良药。这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无声较量,更是一场科研与疫情扩散速度的赛跑。‎ 中国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们自疫情暴发之初,便全力以赴开展病毒溯源、研究传播途径、研制检测试剂、启动疫苗研发……一批科研攻关成果陆续出现并被无保留地分享给全世界,为这场全人类的战“疫”增加了更多的确定性。‎ 世界卫生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莱恩公开表示:“出现疫情后,中国科学家快速甄别病原体、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研究成果,为快速诊断作出独特贡献。”‎ 中外科学家已陆续公布了一些研究成果,相信更多好消息将为惶惶人心注入“定心丸”,被疫情打乱的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常,都将回归正轨。‎ 尽管目前仍不确定中国将在何时、以什么方式、付出多大代价打赢这场战“疫”,但是,在诸多不确定中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终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华民族曾历经苦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血吸虫病席卷南方,毛泽东感叹“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然而中国硬是在“一穷二白”情况下,依靠民众力量送走了“瘟神”。2003年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病毒毒性更强,致死率更高,中国也在几个月艰苦努力后取得了胜利。‎ - 23 -‎ 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国力在提升,科技在进步,应对疫情的手段、经验更加丰富。面对不确定,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面对恐慌,最有效的良药是理性。对这场战“疫”的信心源于科学理性之光,源于对病毒的科学研究和对疫情的理性判断。‎ 今天的中国还有强大的制度优势。正是凭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才在短时间内形成“全国总动员”,打响了对疫情联防联控的“总体战”,使诊断治疗、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不断取得新进展。‎ 尽管每天都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中国人最终战胜疫情是确定的事。这是古今中外流行病的规律使然,更是中华民族在多难兴邦历史进程中的必然。‎ 经此一“疫”,一些在确定中应该更加确定的事,必须尽快提上议事日程,这事关国家,更关系到每一个人,例如“杜绝口腹之欲”、订立严法禁销禁食野生动物、加强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制度等等。‎ 这场疫情暴露了人类对自然还有很多盲区,哲人已有言:“我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我还一无所知。”对自然保持敬畏和谦卑,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眼下,在中国要求将禁食野生动物立法的呼声日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与野生动物、与大自然“两相安好,才是晴天”。但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从此在人们心里扎得更深。‎ 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常态,这场疫情警醒人们,必须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更多的确定性——例如敬畏自然的共识、禁食野味的法规等等。这是国家必须承担起的职能,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个体的改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本题为思辨型材料作文题目,开头点出作文应该着眼的具体情境为“当前世界”。“当前世界”需要我们结合具体实际的社会、生活等真实情境进行反映,可以是现实层面,也可以是精神层面。世界是变化的、不确定的,但是很多确定性的东西又一直没有变,如生存和发展这一永恒的生命立足点,如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等诸多良好的品格和美德……‎ 材料多重思辨并存。从“确定性”自身而言,它可给人们带来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等正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惰性、安逸、不思进取、抱残守缺等负面的影响,自成思辨关系。扣合材料要求中的“如何在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茁壮成长”这一问题,那么在确定性状态中,我们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止步。而从“不确定性”自身而言,它可给人们带来风险、危机以及无所适从的不安甚至畏惧,同时也会有机遇和惊喜,也是自成思辨关系。那么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中,要能够清醒地作出抉择,从各种变化中找到最有可能实现的路径,不在乱花迷眼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 - 23 -‎ 立意:‎ ‎(1)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 ‎(2)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 ‎(3)立足确定,敢于“不确定”。‎ ‎(4)风雨若磐自在行。‎ ‎(5)破云而出的永远是光。‎ 素材:‎ ‎1. 显然,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对话太珍贵了。其可贵之处,不独在对话达成的成果和共识,更在于对话本身透露出的勇气和信号——即便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也决不放弃对确定性的努力;即便确定性被喧嚣与纷扰掩盖,也要主动作为、积极争取,用创造而不仅是寻找来开拓这样的前景。‎ ‎2. 近年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有时候甚至来势汹汹,给全球多边贸易蒙上浓重的阴影;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多个地区,令原本就不堪重负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有些国家的政客为了一已私利大搞政治操弄、不遗余力瓦解国际合作,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将科技和经贸异化为政治工具——原本需要同舟共济的很多场合,反而沦为充满负面能量的战场,“不确定性”反倒成为未来发展中最大的“确定性”。‎ ‎3. 确定性如何被创造?在于底色。无论古今中外,生存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课题。正如对话成果中指出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正是当前的“特殊背景”,也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这也正是国际社会联手创造确定性的底色。‎ 结构层次:‎ 文章先是陈述新型冠状病毒给前中国和全世界带来的诸多的不确定性,接着写全球科学家从不确定性中尽快找出确定性,研制出克敌良药,尤其突出中国医护人员带多的确定性,然后追溯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展现现代中国应对疫情的确定性,并建议将一些在确定中应该更加确定的事尽快提上议事日程,最后总结全文,必须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更多的确定性。‎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 23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