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教案
1 第六章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教学目标 一、了解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体会其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儒学飞人》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富有内涵的语句。 三、学习《澳星风险发射》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通过细节烘托气氛的方法。 教学设想 这个单元学习报告文学。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所选的两篇报告文学,涉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第一 是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儒学飞人》);第二是中国科技 事业发展的情况(《澳星风险发射》)。报告文学体裁的特征,决定了报告文学作品要把握重 大主题之中的众多人物、侧面和细节,由主题统领当代社会的众多场景和事件,又由细微处 凸显时代的主题、意义与价值。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这两篇报告文学作品各有特点。《儒学飞人》着重介绍人物及其社 会活动,介绍和评价人物的人生经历、社会角色、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所 以课文以主人公的社会活动为主线,以错落有致的细节组织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时代人 物的风采。另外,《儒学飞人》涉及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现状, 所以篇章组织和语言表达在严谨、生动之外,也凸显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借此 引发读者的共鸣。《澳星风险发射》则以事件为主线,贯穿文中各个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感 受,所以在这一篇作品中,描写人物是为描写事件服务的。特别是文章结尾处将澳星发射有 功人员的待遇与奥运会运动员的待遇做了比较,更衬托出航天工作者奉献精神的可贵。 学习这一单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告文学作品是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文学作品。报告文学作品中的时代人物和时代事 件身上,都会打下特定时代精神的深刻烙印,所以把握和解析这种时代精神在作品中多方面、 多层次的表现,就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儒学飞人》的背景是当代全球化趋向 越发明显,各个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澳星风险发射》的背景是上世 纪 90 年代初政治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时期,航天工作者在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克服困难 二、注意作品对人物精神特质的把握。人物描写是叙事性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方面, 而最为关键的又是对人物精神的描绘。《儒学飞人》对杜维明本人及美国各个阶层人士精神 世界的勾勒,《澳星风险发射》对航天工作者群体心理的把握,都是十分成功的。教学中要 注意: 1.作者是如何处理报告文学作品中人物精神、气质、风采等方面的表达问题的; 2.作三、注意思考新闻性和文学性这一对矛盾。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在表达方面要求结构紧凑、语言精练、描写表意切合实际情况,并具 有一定的时效性;而文学性一般又要求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加多样化的修辞手段,在一 定的表达方式中使作品富有生命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所以,每位报告文学作者都必须处理 好报告文学作为交叉的新闻和文学的矛盾,才能打造出合格的作品。分析和解释报告文学的 新闻性和文学性,也同样是本单元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者是在怎样的社会状况或矛盾 2 纠葛中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 第一课时 一、 报告文学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作品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一支。 它是兼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过报告文学作品,人们能够及时地、生动地看 到现实生活发生的急剧变化,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 报告文学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 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文学”,是指它有别于 一般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极富文学手法,报告新人新事的独特的新闻样式。 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 的通讯报道有明显的不同。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正因 为它有新闻与文学相融和的特点,才有感动人的魅力。 报告文学还有一个别于通常的文学作品范畴的特点,即政论性。由于报告文学是对现实 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的迅速反映,这人和事的是与非、功与过、好与坏、美与丑,作者有责任 明确态度,告诉读者。现在分述报告文学的三个特征。 新闻性 凡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现实针对性。如果时过境迁,新闻变成了 旧闻,写出的报告文学就失去了时效,削弱了它的影响。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是在轰 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的年代发表,而放到过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见报,尽管还是好文章,可是 它的时效性就没有了,也就不可能像当年发表时那样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个报告文学作者,应该具备新闻记者的敏感素质,善于及时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适 于写作的信息、线索,不失时机地投入到报告文学的采访与写作中去。国际象棋在我国是新 兴项目,女棋手谢军是名显赫的先锋战士,她取得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之后,又与欧洲高手 较量,出手不凡。就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笔者就对她进行过深入采访,积累了大量的 材料,当她把格鲁吉亚的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拉下马,戴上皇冠之后,长篇报告文学《谢 军之路》也随即出版,因为出书及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欢,并有多家报刊转载和评介。 显然,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快速反应,它必须有一个艰苦细致的采访写作过程。一般地 说报告文学的时效,比同样内容的通讯报道要长得多,但也不能忽视它的时效性。 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生活是新闻的生命。报告文学写的是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人和事,它 就必须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真实。不仅是真人真事,就连一些细节的描写,也必须完全真实,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力量所在。 文学性 报告文学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没有新闻性不能叫报告文学;同样,没有文学性也 不能叫报告文学。 文学是写人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报告文学的中心任务在于表现 人。写人更离不开细节描写,有细节才能出形象,有细节才能见性格。有了生动的细节,作 者笔下的人物才会活起来。 3 报告文学有生动的现场实感。在人物描写、环境渲染和选择典型细节时,都要求写出现 场感,要求造成鲜明的视觉形象,使人们产生亲临现场的真实感。 报告文学在排除虚构的前提下,可以运用一切文学手段。要求在事实范围内提炼加工, 以达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统一。凡是文学手法,只要不违背事 实,都可以使用。比如描写方面的渲染、象征、拟人、悬念,语言修辞方面的排比、对偶、 比喻等。也可以借用其他文学体裁的手法。如借鉴诗歌意境的开拓,小说人物性格立体化的 描写,以及电影“蒙太奇”镜头的运用等,甚至允许作者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展开艺术想象 的翅膀。比如对环境的描绘、气势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活动。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艺术形象和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即可成为报告文学。 政论性 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作者总是带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去表 现它。可以从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作者也可以直接站出来品评人物和事件, 作思想性、社会性的评判或哲学的、伦理的、美学的评判。这绝不是说东道西的闲谈,应该 是对生活的严格评判,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留给读者去思考,去选择。比如陈祖芬的报告文 学《活力》,一落笔就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这是一个发奋成才的年代,这是一个立志享受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代,这是 一个积习深重的年代;这是一个求才若渴的年代,这是一个互相扯皮的年代;这是一个鼓励 成名成家的年代,这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年代。 这段议论,揭示出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相互排斥又相互依附的种种现象, 启发人们去思考,从而张扬正确的,摒弃错误的,而走上健康轨道。这就是报告文学中政论 所起的作用。 二、 试析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异同 作为两种不同的写作体裁,报告文学与通讯究竟有何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呢?抑或说, 两者的本质区别究竟何在,多年来,这一直是新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 报告文学与通讯的不同之处 1.写作体裁上的不同。报告文学属于新闻性文学,具有多姿的文学性特点,具体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1)报告文学是选择的艺术,在千百万人物或事件中选择报道对象,在报 道对象成百成千个事例、细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塑造对象、反映事件。因此,它的创 作方法应该重再现,而不是重表现。(2)报告文学要求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更深刻地揭示矛盾, 更完整更形象地刻画人物。它的人物形象比消息、通讯中的人物更典型,主题相对来说更有 持久意义,而不像其他新闻体裁那样是“易碎品”。(3)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在文学家族中 属于散文范畴。作者可以根据自己采访的材料和艺术特长,在写作中扬长避短,为自己的作 品找到完美的表达形式。据此写成的作品,可以似犀利剖析的社论,也可以如针脚绵密、情 节完整的小说;可以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式的笔法,也可以用质朴自然的“通讯报道” 式的叙述。通讯属于新闻类。尽管它在写作中可以采用多种文学手法,但不能有丝毫的夸张 “不”实成分,要求言行皆有“据”。总之,通讯中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在于生动、形象 地报道现纸、电台、通讯社进行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文体。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 4 物、事件或问题。它与消息一起,成为报 2.内质上的不同。关于报告文学与通讯内质上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 讯一般不超过客观报道的界限,因为通讯毕竟是消息的放大和延伸;报告文学就具有明显的 文学艺术品格,可以运用文学上如合理的想象、人物内心的独白等手法来进行大胆的创作。 (2)通讯以详尽叙述的事实为主,形象化的手段则是辅助性的;报告文学则是用完全形象 化的艺术方式表现客观事实,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3)通讯的酝酿、写作、发表用时较短, 时效高;报告文学构思、表达的过程要比通讯长一些,因此发表也就晚一些。 3.语言叙述上的不同。报告文学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1)在真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艺术性。冯牧在《报告文学应当有广阔的道路》中指出: “报告文学应当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制作,它不应当是报告加文学。”当然,报告文学 的语言也不应是“报告”(写实)与“文学”(艺术加工)的分离,而是真实和艺术的有机结 合。(2)报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形象化、生活化的语言更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写作时, 还要调动多种修辞手段,使语言富于变化,新颖、风趣,从而使作品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3)除上述两点外,报告文学作家还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创作的独特 标志,并贯穿于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中。如陈祖芬的报告文学语言洋溢着哲理的芳香,跳跃奔 放,富有韵律;柯岩的报告文学语言如行云流水,绮丽明快,绰约多姿;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语言以“我”的见闻为主,夹叙夹议,事情色彩强烈。总之,语言符号是文学的表现手段, 它的变化将使得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4.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政论性。就思想倾向性来说,报告文学总是具有极其鲜明的政 治倾向和社会倾向。那些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关注现实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社会动向,直面 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作品;那些对新旧事物的冲突充满激情,引导社会公众思考,力图推 动社会的发展进程的作品,都表现出明朗的政论素质。执著地贴近现实生活和强烈的参与意 识,是报告文学政论素质的核心内容。 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相同 1.有着共同的“血缘”。报告文学无论与新闻还是与文学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它是 从新闻与文学的边缘崛起的。具体地说,在我国,它是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传统,借鉴国外的 报告文学样式,由新闻通讯直接演化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通讯同属一个“家庭”, 两者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 2.有着共同的现实基础。通讯的新闻性与报告文学的报告性都要求以真人真事为写作 对象,都以反映重大社会事件为己任。两者都具有容量大、范围广、写作手法活的特点。它 们的报道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都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群众性;选择 的材料要求丰富多样、系统全面,有故事、有细节、有起伏;在写作方面均注意形象化和典 型性,善于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 3.均属现代题材。报告文学与通讯都是以现代题材为写作对象,这明显区别于诗歌、 散文、戏剧、小说诸体裁。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创作,作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上下 五千年,古今中外事,均可成其创作的源泉和写作的焦点。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写作对象, 离不开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它们是对“现在”的有意义的人和事的深入描述,给人以 5 强烈的现代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儒学飞人> 教学指导 一、 课文综述 陈祖芬是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代表作品主要关 注知识分子问题和改革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陈祖芬赢得了文坛的好评。 她从 80 年代至今二十多年间不断进行创作,几乎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创作历程贯穿新时 期报告文学历史的作家。课文就节选自陈祖芬在 2000 年之后发表的新作品。 课文的主人公是旅美华人学者杜维明教授。作品循着主人公在世界范围内讲授和传播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展开了多个角度的叙述,分别涉及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生活、日常家庭生 活、他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方面,课文对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精 神和品格进行了塑造,并在内容中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 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机遇和问题,美国高校教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规定与制度 等等。 课文按标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哈佛,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在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时, 分别涉及到“课间”“课上”“课后”三个方面的内容。“课间”主要是杜维明乘飞机到各地 讲学的情形,内容是主人公如何奔波劳碌,与时间赛跑;“课上”主要描述他授课时的风采 和课堂气氛,并在其中穿插了对美国高校教育的简单介绍,这一内容是课文第一部分的重点; “课后”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主人公和自己的博士生之间的讨论,引出他的治学态度, 二是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的家教,由此将对他的教育活动的描写延伸到他的家庭生活中。 第二部分“哈佛学生 25%以上要选与东亚有关的学科”,作者进一步拓展了第一部分的 相关内容,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描述主人公的学术活动和哈佛的学术氛围上。为了描述高校课 后生活中的杜维明教授,作者首先由他的办公室写起。办公室是学者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 之一,我们可以说,其中的家具陈设、结构布局某种程度上就是办公室主人学术精神与品格 的标志。作者由主人公的办公环境写起,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他的学术生涯,于是继续写到他 早年的求学历程,以及他同中国大陆学术界同行的学术交流状况等。 第三部分“哈佛燕京的中国筷子 Show”中,作者将叙述的重点转移到杜维明教授的家 庭生活,描述他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里营造中西文化交流的环境,并通过这种环境使家庭也 变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讲堂。 人物方面,作者对主人公杜维明教授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 的形象在以下方面具有突出特点: 1.敬业。他的学术生活中面临着众多繁重和快节奏的工作。他经常需要到世界各地去 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文中写到他已经失去了对时差的不适应感,学者 杜维明的学术意识、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作者正是在繁多的工作和快节 6 奏的生活中塑造人物的学术品格的。 2.执著。如果说“敬业”涉及到主人公的社会角色,那么“执著”则更多地涉及到他 的精神气质。作者传神地描写了杜维明授课时的姿态、动作和神采,并不容置疑地确认:杜 教授的精神气质和学术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3.严谨。作者试图由“教”和“学”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的治学态度。主人公往往采 用最“笨”的方法来记录他与别人的学术讨论,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他人观点 的关注和尊重,是所有学术名家共有的。 4.宽容。这个特点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杜维明在文化交往中 的风度和雅量。他将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看做一种“结缘”的过程。这种宽容和雅量十分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一个在多元社会中从事文化教育的学者必须具有的精神。 课文中除了塑造出极富个性气质的主人公之外,还塑造了一些神采毕现的次要人物,这 些人物形象是主人公形象的重要补充和陪衬。如杜维明教授课堂上的学生群体形象,如同众 星拱月一样,衬托出一个更富个性气质的学者形象。作者在其中突出描写了她的女学生,以 她们的观点在另一个视角观照杜维明的形象。又比如作者描写杜维明的女儿,她热爱中国文 化,又充满了西方人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再如同杜维明真诚交流的外国友人,他们对中 国文化充满了亲切感、尊重和好奇。这些人物形象也是本文描写主人公形象所必不可少的。 课文的深层意义方面,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和叙述人物活动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几种 很有代表性的文化观点和观念,如儒学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展的可能,市场和文化之间的互动 关系,知识分子问题等等。这些观点和观念,大都凝聚着如下原则:一、文化沟通──不同 文化之间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发展;二、文化流动──文化不会一成不变 的,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三、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必须在发展中找到 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 写作特色 与课文的文化主题相关,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描写 出极具个性的学者形象。随着开篇对杜维明行色匆匆的飞行生活的描述,读者首先可以感受 到美国生活的快节奏和高效率,体会到一种紧迫之感。同时,我们又会将这种学术行程的紧 迫和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作一对比,在一张一弛中体会从事文化传播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贡 献。 课文对杜维明进行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两处:一是在描述授课情景时描写他的肩膀和眉 毛;二是描写他的黑头发中已经开始偶有银丝。两处描写都极为简略,一笔带过。作者淡化 了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课堂风采方面。这是一种写 作的策略,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同样是由小处见风采,作者描述课堂教学时,又将描写的焦点放在人物在行为举止方面 的突出特点上:“杜维明左手插裤兜里,右手比划着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儒雅而有风度。”这 7 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的形象,儒雅、含蓄,又有风度。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采是某个人物 有别于其他人的特质,作家把握住这样的特征,就能够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展现给读 者。“他着力讲话时,脑袋偏向左侧,加上高挑的左眉和高起的左肩,他整个人就有一种执 拗的牛劲,好像偏着头,牛似的全力冲向一个目标。”这种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独特气质。 在这里,作者同她所描写的人物一样,体现出一种大巧若拙的气度。 次要人物的形象在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不仅参与营造了主人公活动的背景和氛 围,而且提供了与主人公不尽相同的视角和关注点。如杜维明教授担任授课的班上的女学生 的形象就提供了新的视角:“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 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儒家强调“非礼勿视”,前来听 讲的女学生却“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着老师的形貌衣着,经由这样的描述,女学生和杜教 授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就一目了然了。杜维明教授的女儿是另一个令读者 印象深刻的形象。“那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以中国人自居,能背《庄子》、背《逍遥游》。 当然,她们同时又是洋生洋长的美国孩子,不能完全听懂汉语。”她身上的气质和特点就是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形成的。 在叙事方面,作者在本篇课文中的一些段落中,往往由小处写起,再不断扩大观察的视 角,从而把握要描述的对象。如课文开篇部分,作者的笔触如同摄像镜头,首先由主人公随 身携带的黑包上贴满的标签写起,再逐步蔓延到对他的学术生活的全面展现。这种写法取得 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首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作者首先把握 的是生动可感的细节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突出语言表达的层次感 和秩序感。这方面的其他例证如杜维明裤子上的洞,以及家庭聚会餐桌上的米粒等。 与这种写法相关,作者往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举动中挖掘出较深刻层次的意 义和价值。比如作者由主人公裤子上的洞联想到杜维明生活中无数的“洞”:“杜维明的生活 中,其实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更多例证可参看课后练习题三。 三、 语言品味 作者使用的语言大部分都十分平实亲切,拉近了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但平实的语言 当中又不时混杂了英语。这种混杂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恰好和文章主要叙述的中西方文 化的交流问题相呼应。作者写道:“他很重视 History moment,抓住历史时机,看来是从抓 住每一段时间着手的。他的儒家伦理的英语演讲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虽然他着力的是中国 文化在中文语境里的研讨。”其中英文 History moment 和中文“历史先机”构成了不同语言 环境当中的“同义反复”,既强调了主人公对“历史先机”的重视,又强调了中国文化学者 在海外身处的文化环境。 思考与探究 一、 写人的报告文学往往通过一些事实材料形象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课文主要写 了杜维明教授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格?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对主人公的精神品格进行思考和总结。 8 课文主要写了杜维明教授在美国传授中国文化的种种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他的家庭教育 和日常交往等等。课文对杜维明的教学、生活、宴会、作息、家庭等方面的叙述和描写都表 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 是儒家文化的热爱,并不仅仅表现为他在学术上的成果,而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和传承作出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使他个人的学术之路变为了一种群体化的社会行动。 二、 课文写了杜维明的许多轶闻逸事,看上去似乎很零散,实际上有一条主线贯穿其 中。结合课文标题,说说这条线索是什么?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核心主题。 主线是杜维明教授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了多个 方面的叙述。一方面是杜维明的日常授课情况,描述他的快节奏生活、课堂教学的风采以及 课堂的火爆,再由他的课上教学延伸到他对博士生的日常引导,进一步又联系到他本人的家 庭教育;另一方面是杜维明的学术思想以及他身处的美国大学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这方 面的内容是由杜维明的课堂教学引发的相关内容;第三个主要方面就是杜维明在家庭环境中 营造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气氛及其相关活动,这部分内容同样可以服务于主线,从日常生活和 家庭方面弥补了主线的单调。 三、 体会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及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 杜维明的课堂最大,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 2. 他着力讲话时,脑袋偏向左侧,加上高挑的左眉和高起的左肩,他整个人就有一种执拗 的牛劲,好像偏着头,牛似的全力冲向一个目标。不过他不属牛,他属龙。二月生的龙,龙 首是昂扬的。杜维明昂扬的,是中国的文化 3. 感觉里那助教拿的是接力棒,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有很多的接力棒。 4. 这堂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 5. 或许,如果把杜维明乘坐的飞机航线,一道道录下来,像做心电图似的录下来,那么就 可看出儒学在世界上发展的轨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揣摩优美且富有内涵的句子。 1. 将杜维明的思想及教学实践与中华文化联系起来,将教学活动提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上 来进行表达,体现出作者对杜维明的敬佩,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尊和自豪。 2. 以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了中国文化传播者的执著精神,又一次将杜维明的教学活动与 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 3. 以形象传神的笔调叙写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并展开积极的呼吁和召唤,表达 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 4.将课堂教学塑造成中西方交流的过程,西方文化生活的秩序中终于有了中华文化的声音,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5. 用比喻的方式将心电图和飞行路线联系在一起,造成的表达效果是:文化是与生命息息 相关的,传承文化的过程和呵护生命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杜维明先生不懈宣传儒家文化的尊 重和敬佩。 四、根据课文内容,参考其他资料,整理一篇“杜维明小传(或简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