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一部分 专题三 考点二 压缩语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一部分 专题三 考点二 压缩语段

www.ks5u.com 考点二 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压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综合考查理解、分析、筛选、概括等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概括内容要点、拟写新闻标题、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下定义等题型。‎ ‎1.概括消息要点 消息要点和一句话新闻的不同点:一般来说,消息要点比一句话新闻要详细些,包含的信息点要多些。因此,除了新闻的要素外,原材料中其他内容要点也应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概括出来。答概括消息要点题主要有三个步骤:‎ 提示:组合信息时注意字数要达“标”,语言要规范,要点的组合一定要符合语法规范,有内在逻辑联系,并且要符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典型 例题 ‎1.(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解题 演示 该语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传统观点认为中欧陶瓷贸易始于明代”,第二句是讲中英陶瓷考古的发现,第三句讲“‘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根据语段内容,第二、三句是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压缩整合,注意提取关键信息即可。‎ 自主 尝试 ‎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概括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答: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解析:从压缩语段的角度进行考查。此题应先概括两段的内容要点,再加以整合。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在第二句,两个分句分别表述了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的增长情况。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就是第一句话。把两段的主要内容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2.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是最简洁的新闻,要求高度概括,只要将主要的人、事交代清楚即可(时间性较强的动态新闻要交代时间)。一般常用主谓句,最好是单句形式。答一句话新闻题主要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新闻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而关键信息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所以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要对提供的材料做全面阅读,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句。‎ 第二步,选择句式,组合信息。首先应选择句式,安排层次。拟写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采用陈述句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还要注意在表达形式上必须是“一句话”,这“一句话”应尽可能是单句,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复句,但不能是句群。另外,还要注意控制字数。最后草拟答案。‎ 第三步,依据倾向,验证答案。验证草拟的答案能否准确涵盖所提供的新闻材料的主要信息。‎ 典型 例题 ‎3.提取下面一则报道的内容要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郑静晨日前透露,我国第一个高度机动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急救多样化的现代急救“野战医院”将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组建完成。‎ 这个急救“野战医院”‎ 将由8个帐篷医院组成,最快可以在选址后1小时之内同时展开两到三台外科手术。一天可处理100多名伤员,具备了全天候和各种地形环境下的紧急救援能力。野战医院所有的医疗器械箱都将装备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必要时能通过飞机空投,地面的救援队员可在最短时间准备就绪,进行手术等高难度的救助。‎ 解题 演示 首先找出新闻的陈述对象“谁”——野战医院;然后从“干什么”角度概括事件主体——明年年初组建完成;新闻的第二段介绍了“野战医院”的功用。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注意字数限制。‎ 自主 尝试 我国首个现代急救“野战医院”将组建。‎ ‎4.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据京华时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期间,中泰两国签署了《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跨国铁路激发“泛亚铁路网”联想,高铁所代表的“中国速度”,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铁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孙章介绍,中国高铁在国内大发展的同时,也积极谋划“走出去”。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美国、巴西、白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建立高铁合作关系。他认为,中国高铁能在短短几年间驶出国门,主要有三大优势。首先是性价比,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而中国只有0.33亿美元;其次是技术;最后是安全性。‎ 答:示例:三大优势助中国高铁走出国门。‎ 解析:首先找出新闻的陈述对象“谁”——中国高铁;然后从“干什么”角度概括事件主体——走出国门;新闻的后半部分介绍了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三大优势。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注意字数限制。‎ ‎3.拟写新闻标题、导语 新闻标题有单标题和多标题之分。多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其中正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新闻事实;引题和副题用以说明背景、概述意义,或指出内容范围、内容提要等。拟写标题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要求富有吸引力。不必拘泥于新闻要素是否齐全,往往不需要时间、地点。因为标题下有具体内容,故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主体(人物或单位或事物)+事件。新闻标题用语一般较直白、简洁,有时可运用比喻、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 导语是对新闻的总的概括。导语一般在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要将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概述出来。拟写新闻导语的简要公式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仔细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从中提炼出各个要素,然后加以连缀。‎ 典型 例题 ‎5.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解题 演示 先从所给语段中找出一级信息“一带一路”;再找出二级信息“推动的……更是文明互通”;最后在规定的字数内将标题拟写出来即可。‎ 自主 尝试 示例:“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通 ‎6.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5字)、导语(不超过100字)。‎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 央广网北京消息(记者李赢)‎6月22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审议通过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为中国第31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5项。‎ 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Ⅲ和标准Ⅴ,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6月22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审议通过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来自120多个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1 3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柬埔寨首相洪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等出席会议。‎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申报的遗产区面积为16 ‎603公顷,缓冲区面积29 ‎501公顷,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红河哈尼梯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崇山峻岭环境中人类生态系统的杰出范例,以“四素同构”为特色和架构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展现了人类在极限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存能力、伟大的创造力和乐观精神。至此,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为我国第31项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5项。‎ 解析:标题的拟定要通俗易懂,要能够概括新闻大意;该语段的主要信息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按照字数要求拟定即可。拟写导语,要对所给的三个段落的内容进行筛选、概括。‎ 概括语段要点是压缩语段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是指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对材料进行概括。从设题选取的材料来看,常见的有说明类和议论类等。这类题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审查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速读语段材料,确定材料的文体。‎ 第三步,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压缩。‎ ‎(1)说明类语段——层次切分法 说明类语段往往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因此,在压缩语段时为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运用“层次切分法”。具体如下:‎ ⇒⇒⇒ ‎(2)议论性语段——关键语句突破法 对议论性语段压缩必须运用“关键语句突破法”,中心句就是语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中心句,就必须找出对语段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 第四步,整合信息,合理表达。‎ 如果是将提取的有效信息整合成句,要注意语言的通顺;如果是将提取的有效信息整合成几个关键词,注意看一下关键词中内容有无重复之处。‎ 典型 例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解题 演示 这是个说明类压缩语段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逐段概括”,二是“房屋的特点”,三是“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逐段概括时,应分别抓住古代木构房屋的基本构造,把握其特点。如第①段中,要抓住房屋的基本构造“台基”“出檐”概括其特点。第②段中,要抓住房屋的内部构造来概括。第③段中,要抓住房屋的“构件”把握其特点。第④段中,要抓住给房屋“涂上油漆”及目的来概括。‎ 自主 尝试 ‎①台基高,出檐大。②内部可通可隔。③构件艺术美观。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8.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表达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字。‎ 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 答:示例一:你(或“我”)不为别人的自由(或“正义”)说话,将会伤及自己。‎ 示例二:面对暴力(或“黑暗”)时,你选择置身事外,终将祸及自身。‎ 解析:本段一言以蔽之,即在别人被抓时,“我”沉默;在“我”被抓时,无人替“我”说话。概括时需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那些被抓的人都是正义之士,所以概括时应涉及这方面的信息。‎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点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答:示例: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可先以句号为基本单位,对原语段进行分层,以“作用”为线索,抽取主要信息。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句,可提取出“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第二句,可提取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第三句,可提取出“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第四句,可提取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然后,加以概括,分条陈述即可。同时注意表述时要以“志愿服务”开头,注意语言简洁。‎ 关键词这一概念在撰写正规论文时经常涉及,指的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提取关键词是考查学生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答题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仔细研读原文提供的信息,弄清其内在关系,明确材料所陈述的对象或议论的中心观点,然后尽可能简练地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对原文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后,将相同或相近的信息进行归类总结,提取概括原文最主要的信息,可用一句话将材料的内容概括出来。‎ 第三步:在概括出来的主要信息中做进一步的筛选,从中提炼出最能反映材料内容的关键词。一般情况下,关键词就“镶嵌”在主要信息之中,考生只需以“压缩语段”的能力结构为“滤网”,将关键词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数量逐一提取出来即可作答。‎ 第四步:对所选关键词来一个回头看。先看一下关键词中内容有无重复之处,再看一下信息要点全不全(高考评分标准往往按信息点给分),最后将关键词连缀起来看意思是否连贯,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原语段的中心内容。‎ 典型 例题 ‎10.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续表)‎ 解题 演示 要关注题干中“主要信息”和“写出四个关键词”的要求。三个文段的信息量大,其中穿插的信息较多,但实际上,第一段中“万有引力”的介绍只是导入,第三段中“电磁波”的介绍只是类比延伸,核心问题是证明“引力波”的存在。如果将主要信息概括成一句话,那应该是“美国首次观测到了引力波”或者是“引力波的首次发现是在美国”。然后根据概括出的语句,提取关键语素,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自主 尝试 引力波 首次(或“美国”) 发现 影响(或“意义”)‎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作“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答:①吸碳 ②“略施魔法” ③光合作用(围绕“吸碳”“略施魔法”“光合作用”三个关键词)‎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注意语段中这样几个词,“当……”“接着”“此时”“最终”,由此不难看出所给语段重在介绍该反应的过程,这样在每个阶段寻找重点词语即可,可从“吸碳”“分泌”“催化剂”“略施魔法”“光合作用”等词语中进行排查。‎ 下定义时,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被定义概念”是小概念,暂且用“小”来代替,“邻近大概念”是“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暂且用“大”来代替;“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用一个字“特”来代替。那么,下定义的“公式”可以简化为“小=特+大”。这类题的答题步骤如下:‎ 典型 例题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提取主要信息,给“播客”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播客的英文名称为Podcast,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视为个人的网络广播。播客是作者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将其录制的声音和视频节目,上传到互联网,通过专门软件与便携播放器实现播放,从而与广大网友分享。网友不必实时接收,也不必端坐于电脑前,可将节目下载到自己的播放器中,随时随地收听、收看。‎ 解题 演示 要给“播客”下定义,要先找到“播客”的“邻近大概念”——“网络广播”。“播客”的本质特点为“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将声音和视频节目上传到互联网与网友分享”;而“不必实时接收,也不必端坐于电脑前”等,是次要特点,可以略去。最后根据公式,给“播客”下定义。‎ 自主 尝试 播客是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制作声音和视频节目上传到互联网与网友分享的个人网络广播。‎ ‎13.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示例: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解析:首先,要确定主干句,即以“创造是……的……”的句式来确定整体的句型。通过筛选,中心语非“活动”莫属。其次,要确定“创造”的基本特征,作为定语来修饰“活动”。通过分析,这个特点应该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两个方面,并且在概括时重点突出“首次获得”。‎ 压缩语段三招 招数一:提取组合 有些语段的信息分散在几个句子(或自然段)中,我们要提取其中的关键词句,重新组合,切勿遗漏。‎ 典型 例题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缥缈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1)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16字以内。‎ ‎(2)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要求:16字以内。‎ 解题 演示 本题可以采用提取组合法。筛选雾和霾的不同点,可以提取出以下信息:“雾是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相对湿度大于……水平能见距离低于……;霾由……烟、尘等颗粒组成,……相对湿度小于……不甚透明……”。由此再提取出答案。筛选雾和霾的相同点,可以提取出以下信息:“雾是……悬浮体……视觉障碍……朦胧缥缈……;霾……悬浮体……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不甚透明……”。由此再提取出答案。‎ 自主 尝试 ‎(1)成分、相对湿度、能见度不同。‎ ‎(2)都是悬浮体,都会造成视觉障碍。‎ 招数二:摘取中心 这种方法要求考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所提供语言材料的中心,削枝剪叶,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一般来说,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够抓住中心论点或者掌握要说明的中心意思。‎ 典型 例题 ‎15.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含标点符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在今年下半年发射,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 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续表)‎ 解题 演示 该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说“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第二句是说“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而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具体解释。显然第一、二句是本语段的中心句,因此,对第一、二句进行压缩,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自主 尝试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搭载了“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招数三:分层合并 ‎“分层合并”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典型 例题 ‎16.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 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 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的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解题 演示 解答此题要先抓陈述对象(或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网友、网络媒体和志愿者,然后理清事件,分层合并。本语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网友发起节约粮食的号召;第二层是第二句至第五句,众多网络媒体支持“光盘行动”;第三层是第六句,活动参与者和志愿者实地发放宣传资料和张贴海报,号召节约粮食。从这三个层次去概括答案即可。‎ 自主 尝试 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众多网络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 考点三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显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本书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 比喻 ‎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B )‎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解析:B项虽有“像”字,但未运用比喻手法。‎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________。‎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比拟 定义 比拟指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事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特点 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被拟体上。‎ 分类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音容笑貌的一种比拟。拟人,是人格化的手法,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写得可爱可憎。可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具体事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 ‎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③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拟物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它当作物一样来描述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的一种比拟。根据被比拟对象的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小类。‎ ‎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以人拟物)‎ ‎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以物拟物)‎ ‎3.下列句子中,和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泰戈尔《飞鸟集》)‎ A.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冰心《繁星》)‎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闻一多《死水》)‎ C.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D.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解析:例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珍珠似的白沫”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运用的是拟人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借代 定义 借代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结构上的“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种类 类型 例句 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材料代本体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注意点 ‎(1)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2)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D )‎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析: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B项,“珠翠”代指宫女。C项,“孤帆”代指船。D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易错点辨析:借喻与借代的异同点 相同点: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用借体称本体,它只代不喻。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③借喻可以分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5.下列句子既运用了借代又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B.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C.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 D.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解析:C项,“昌黎”“柳州”用地名分别借代韩愈、柳宗元,“如水”“如山”是比喻。A项,“龙井”借代茶。B项,“苍蝇”比喻不好的人。D项,“雷锋”借代做好事不留名的人。‎ ‎3.比喻与比拟 两者不同点:①比喻是用喻体来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②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③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 ‎6.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解析:B、C、D三项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A项无修辞手法。‎ 夸张 定义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手法。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种类 类型 释义 例句 扩大 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 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 夸张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续表)‎ 运用注意点 ‎(1)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2)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3)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来表现。‎ ‎(4)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5)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7.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B )‎ A.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着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解析:B项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对偶 概念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手法。‎ 种类 ‎①正对;②反对;③串对(流水对)。‎ 作用 ‎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记忆。②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③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注意 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8.趵突泉公园扩建后,有人题写了一副楹联。请用下面的词语组成这副对联。‎ 柳色 泉声 鸣环佩 展画屏 入耳 迎眸 答:(示例)泉声入耳鸣环佩 柳色迎眸展画屏 易错点辨析:对偶与对比的区分点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9.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 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B.华彩翰章乃思想映现,鸿篇巨制是情感铸就。‎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解析:B项,运用了对偶手法。A、D两项运用了对比手法。C项,既运用了对偶手法,又运用了对比手法。‎ 易错点辨析:对偶与对仗的异同点 相同点:要求词性、结构的一致性。‎ 不同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字数、结构上要求相同;对仗是律诗和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它不仅包含着对偶,更在声律上有严格要求,如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在平仄上要求很严格,一句中平仄要相间,上下句平仄要相对。因此,不能把对偶与对仗完全画等号。‎ ‎10.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解析:首先排除D项,“蝉曳”是主谓结构,与“墙头”明显不对仗;其次排除B项,题干例句中“雨细”是主谓结构,与“无语”明显不对仗;C项中的“带雨来”没有A项中的“聚落花”与“垂纤草”对仗工整。‎ 排比 概念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 特点 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项,而且结构相似,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各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分类 ‎(1)短语排比。以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中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后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由几个句子构成的排比。如:天太大。海太阔。人太老。游泳的姿势和动作太单一。胆子和力气太小。舌苔太厚……‎ ‎(4)段落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段落组成,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相同的句子提领。‎ 注意 问题 排比的运用,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句中的几个词语意义相同,排列生硬,语意重复,无病呻吟。‎ ‎1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构成排比句。‎ 温和是春日晴空中一朵柔美温润的白云;‎ 温和是夏季清风里一枝婆娑起舞的柔柳;‎ 温和是秋天深山里一条明净舒缓的小溪。‎ 答:(示例一)温和是冬日寒风中一堆静静燃烧的篝火;温和是碧叶荷塘里一朵摇曳生姿的红莲;温和是中秋月圆日一轮皎洁无瑕的满月。‎ ‎(示例二)笑容是茫茫沙漠中一汪清澈见底的泉水;笑容是漫漫黑夜中一盏温和明亮的台灯;笑容是无边大海中一颗指引方向的星星。‎ 解析:对开放式仿写题要审清被仿写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仿写句要与被仿写句的句式、修辞、内涵等保持一致。由本题中提供的示例来看,使用的是暗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上采用“……是……”的结构,仿写时应严格遵循这一结构。‎ 反复 定义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 种类 类型 例句 连续 反复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间隔 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和排比 的区别 反复只需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两次,即可构成;排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仿的短语、句子,才能构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待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节选自《柴禾》,有删改)‎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设问 概念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①自问自答的设问;②问而不答的设问。‎ 作用 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 ‎13.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补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人们在关注自己是否衰老时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官,不妨自己诊断一下:你的鼻子能否嗅得出四季的不同?你的耳朵能否分得出音乐的悲欢?你的眼睛能否辨得出天空中彩虹的浓淡和云霞的明暗?你的皮肤能否感觉出海滩上沙粒的粗细和清风的徐疾?如果这些你都可以,那就不能以为自己衰老了。‎ 反问 定义 反问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确定的一种修辞手法。‎ 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阐明。正因为“反问”的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用疑问表感叹,句末也可用叹号。‎ 种类 类型 例句 用肯定的形 式表示否定 你可以说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用否定的形 式表示肯定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14.对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②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③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④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 A.①比喻、夸张 ②比喻、借代 ③比喻、对比 ‎④借代、比喻 B.①夸张、对比 ②对比、夸张 ③借代、对偶 ‎④对比、借代 C.①对比、借代 ②比喻、夸张 ③借代、对比 ‎④比喻、反问 D.①夸张、借代 ②比喻、对比 ③拟人、对偶 ‎④借代、反问 解析:①“六宫粉黛无颜色”,夸张;“粉黛”,借代。②“如花”,比喻;将往昔“宫女如花满春殿”的情景与现在“惟有鹧鸪飞”的情景进行对比。③“雁引”“山衔”,拟人;“雁引愁心去”对“山衔好月来”,对偶。④“红妆”,借代;“女妖娆能有几”,反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