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 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二)》,“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四首。‎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都堪称第一。‎ 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 20 -‎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人七律的桂冠。‎ B. 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 C. 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D. 孙绍振认《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不同观点。‎ B. 文章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C. 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 D. 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论述,阐述前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 B. 唐诗压卷之作的纷争中,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立意、声韵、情感等。‎ C. 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 D. 明代钟惺、谭元春主张读好诗,不必角逐出唐诗的桂冠,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说法不符合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此诗第一”意即《出塞(其二)》是最好的,并不是赞同其为唐绝句压卷之作。故选C。‎ ‎【2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说法错误,文章在分析“分期第一”和“无第一”这两种观点时,并没有同时使用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推断错误,原文第一段称“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第七段称“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作者主张做理想的读者用心读诗,读好诗,但是并没有说好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 20 -‎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潘夫妇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寒暑不避昼夜颠倒地奔波在去往同一家工厂的道路上,在每个月固定的日子领回一份聊以糊口的微薄薪金,这样生活,今天是昨天的复制,明天又沦为今天的翻版,毫无惊喜亦毫无新意可言。 ‎ 一度,我对这个乱哄哄的世界不再抱有希望。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黑暗时光。在那些日子里,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随时准备着将满腔的愤懑射向试图向我靠拢过来的一切。同时,我的心灵更在徘徊与迷茫中找不到明确的归路。这种心境,直到我通过一碗热气腾腾、浇了卤汁和辣油的板面结识了老潘夫妇之后,才有了改变。 ‎ 老潘和他的女人来自安徽,皆是知天命的年纪,他们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开了一家早点铺,主营安徽特色小吃“板面”,同时兼顾本地人的口味,也做些油条、豆腐脑、豆浆等杂食来销售。我和很多贪图便利的打工者一样,几乎每天都去光顾他们的面摊儿,久而久之,竟然由最初买与卖的关系发展成为后来的朋友。 ‎ 老潘貌不惊人,瘦高的个子,手大脚大,皮肤黝黑,微微有些驼背,他性格木讷,平时话很少,看起来老实而古板。老潘的娘子和老潘不同,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给人很乐观的感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身有残疾,她的左右脚很显眼的没有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使得她走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凡得接近于卑微的女人,却将自己沐浴在了人生的明媚阳光里,她让我看到了存在于人类生命中那份无比宝贵的理想与希望。 ‎ 通过交谈我知道了,老潘夫妇的老家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遥远小城,家中年迈的父母尚健在,他们还有一个远在重庆高校攻读土木工程的儿子。为了赡养老人,更为了筹集儿子高昂的学费,他们远离亲人故土、在外地摆个小吃摊,辛苦是肯定的,每天和我一样起早贪黑,寒暑不避;但是他们坦然面对社会,努力劳作,没有抱怨。 ‎ - 20 -‎ 有一天,老潘的妻子跑过来很兴奋地对我说她准备考驾照了,现在正在温习理论试卷呢。我很诧异地问她,“你有买车的实力?”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早晚会有的!人活着不就得有个奔头吗?”那一刻,我被她感动了。是啊,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人生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所想,幸福生活是靠我们用双手打拼出来的,而不是埋怨诉苦得来的。世界从来不够完美,然而正是那不完美才让我们的拼搏具有了价值,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 是老潘夫妇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教会了我该如何去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那就是:即使是在平庸的日子里,也要学会好好地活着,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你应该去热爱的,别失去希望!‎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中“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失望与愤怒。‎ B. 小说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突出了老潘夫妇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饱满、丰富。‎ C. 小说中的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D. 小说通过写老潘夫妇为生活打拼从而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蕴味的人生道理:热爱生活,别失去希望。‎ ‎5. 小说开篇为什么要写“我”对生活的厌倦?‎ ‎6. 读了这篇小说后,你认为老潘夫妇身上有何优点?‎ ‎【答案】4. B 5. ①衬托人物。用“我”对生活的厌倦凸显老潘夫妇的乐观态度;②推进情节。为下文情节发展及“我”的思想改变做铺垫;③强化主题。是老潘夫妇教会“我”要热爱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 ‎6. ①勤劳持家努力打拼。开板面铺起早贪黑却从不抱怨;②生活艰难坦然面对。妻子身有残疾却心态阳光;③热爱生活憧憬未来。买不起车先考驾照,生活有奔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 20 -‎ B项,“小说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有误,小说没有用到心理描写。‎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本题要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我”对生活的厌倦说明“我”对生活没有积极的态度,而老潘夫妇无论是生活艰辛,还是生命的悲凉,都体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用“我”对生活的厌倦,突出老潘夫妇的积极生活情怀。“我”对生活充满厌倦并非是一直如此,而是在后续发生了具体变化,开篇的这些内容,呈现出“我”对接下来的具体思想转变奠定基础,从而很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老潘夫妇看到“我”对生活厌倦,但对“我”并没有放弃,而是教会“我”积极面对生活,要对生活充满自信,通过这些内容,能够使得主旨更为深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老潘和他的女人来自安徽,皆是知天命的年纪,他……每天都去光顾他们的面摊儿,久而久之,竟然由最初买与卖的关系发展成为后来的朋友”写的是老潘夫妇开的是一家面馆,生活很是不易,起早贪黑赚个辛苦钱,但是始终没有放弃,从来不抱怨,展现出夫妇勤俭持家的美好品质。“老潘的娘子和老潘不同,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给人很乐观的感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身有残疾,她的左右脚很显眼的没有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使得她走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写出了妻子的残疾特点,但是依旧积极面对生活,突出了生活艰难,但依旧保持阳光的心态。“有一天,老潘的妻子跑过来很兴奋地对我说她准备考驾照了,现在正在温习理论试卷呢。我很诧……决于我们的内心所想,幸福生活是靠我们用双手打拼出来的,而不是埋怨诉苦得来的。世界从来不够完美,然而正是那不完美才让我们的拼搏具有了价值,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写出了老潘夫妇虽然买不起车,但仍然要考驾照,写出了对生活充满奔头,突出了夫妻热爱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 ‎【点睛】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 - 20 -‎ ‎.摘要法。即直接从相关解题素材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 ‎ ‎2.归纳法。即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 ‎ ‎3.提炼法。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从作品的情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性格特点与品质;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未几,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无何,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徙知黄州,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20 -‎ ‎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B.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C.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 “擢”,在古代官职变动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陟”、“左迁”、“徙”与之同义。‎ C. “吾侪”是指我们这些人。“侪”表示一类人,类似的词语有:属、辈、类、曹、族、等。‎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 苏轼勇于担当。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就手实法直接向提举官指出这部法令的不当之处,让提举官大为吃惊,不久,朝廷得知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废除了它。‎ D. 苏轼心胸坦荡。苏轼被小人排挤,离开朝廷到黄州任职时,与田夫野老相伴于乡间,并且在所居东坡之处修建一座房子,自号“东坡居士”。‎ ‎10.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 ‎②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答案】7. B 8. B 9. A ‎ ‎10. ①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定不会让大水冲塌城墙。‎ - 20 -‎ ‎②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的规劝卓识的议论,正直而有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轼”作“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项、C项。‎ ‎“司农”是个官职名字,不能断开,排除D项。‎ 译文: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左迁’与之同义”错误。“左迁”指贬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错误,原文“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此处的“厌”指虚夸,即人们认为他说的太虚夸,不信服。‎ 故选A。‎ ‎【10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①“皆”,全、都;“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句);“是”,代词,这里;“决”,绝对;“败”,冲毁。②“为”,动词,成为;“本”,根本;“谠论”,卓越的议论;“挺挺”,正直的样子;“其”,代词,他;“右”,超出。‎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没过多久,母亲去世。五年,调福昌担任主簿。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处人违反诏令之罪,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子有害于百姓,便废除了。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 - 20 -‎ ‎ 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毁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于是)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调任 黄州知州,朝廷用黄州团 练副使的官职安置他。苏轼和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暗含“思家”。 ‎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 ‎(2) 诗歌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1)D。‎ ‎(2)诗人运用想象和联想艺术手法,巧借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更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深,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说法错误,末句“说着远行人”表现的是家人对“远行人”的思念。‎ - 20 -‎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想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从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赏析表达技巧诗句仔细阅读,答题时,先指出该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赏析诗歌语言特点,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根据诗歌遣词造句,关键字词,分析把握诗歌语言特点。三、四句中“远行人”指诗人,诗中并未写自己如何思家,只是想象家中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远行的自己,用家人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的思家之情。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表现“思家”的情愫。‎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2)在《离骚》中,写出了群臣嫉贤妒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答案】 (1). 淇则有岸 (2). 隰则有泮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淇”“隰”“嫉”“壑”“嫠”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 20 -‎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大地 ,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伟大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根据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70年 ,70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闯出 的改革之路,张开拥抱世界的开放胸怀,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今天,曾经温饱不足的人们,即将迈入全面小康;曾经 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的:“历史充分证明,( )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资料统计,7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B.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 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D.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中国人民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B.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C. 不仅中国共产党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中国人民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D.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是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是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沧海桑田 风雨同舟 推波助澜 一贫如洗 B. 翻天覆地 风雨兼程 推波助澜 一穷二白 C. 翻天覆地 风雨同舟 波澜壮阔 一贫如洗 D. 沧海桑田 风雨兼程 波澜壮阔 一穷二白 - 20 -‎ ‎【答案】13. C 14. B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修改。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辨析修改病句需要了解高考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本题着重考查句子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应了解病句类型并注意辨析修改。‎ 原句语病是句子成分残缺,“根据资料统计显示”缺少主语,应去除“根据”,排除A项、B项、D项。‎ 且A项不合逻辑,应先写国内影响,后谈国际影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搭配不当,应改为“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根据前文可以得知,国家的复兴光明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排除A项、C项。‎ 而且根据前文可以得知,党和人民是“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应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连接,不可用“不是……而是”连接,排除D项。‎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 - 20 -‎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语境是形容中国大地变化大,故选“沧海桑田”。‎ ‎“风雨同舟”比喻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风雨兼程”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语境是中国这70年不断勇往直前,故选“风雨兼程”。‎ ‎“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扩大声势或影响。“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语境是改革之路,故选“波澜壮阔”。‎ ‎“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形“一贫如洗”容穷得像被水冲洗过似的,一无所有。语境是曾经的中国基础差,底子薄,故选“一穷二白”。‎ 故选D。‎ ‎【点睛】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四、写作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青少年“文化消费”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文化元素”有:国游VR(虚拟现实技术)、笔墨纸砚、微信QQ、汉服唐装、书法、中国风歌曲、破洞牛仔裤、打赏刷礼物、卷裤腿露脚踝。‎ 请从中选择三四个“文化元素”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要求选好“文化元素”,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承古纳新,莫忘初心 - 20 -‎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芒耀眼;巍巍华夏,新时代文化推陈出新。在世界文化走向兼容并包、你中有我的当下,古老的中华文化并未显得衰败残破,而是焕发了新的活力。 ‎ 走进历史,你会发现,中华文化是浩如烟海的国学古籍,底蕴悠远,意味深长。在古籍中,可以看到辛弃疾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可以看到林教头花枪一抖,杀敌一片;更可以看到英雄隐忍的悲凉,司马迁身受宫刑心志不改,韩信胯下受辱,心怀大度;还可以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丽;倾听“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安逸……这些凝聚了先人智慧的国学典籍不胜枚举,于此文化消费,来体味中华文化之美,实为正确文化消费。 ‎ 也许有青少年会说,古老的中华文化是否过于陈旧?其实不然。中国文化在“承古”之中并非胶柱鼓瑟,一成不变;它依然注重“纳新”。中国风歌曲正是其靓丽的风景。一曲《青花瓷》响彻大街小巷,那优美的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配上传统的乐器演奏,那古风韵味沁人心脾。还有《兰亭集序》、《本草纲目》等等,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谁又能说这不是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有力证据?传统文化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历经千年而弥新,于此文化消费,体味中华文化之新,必为正确文化消费。 ‎ 然而,由于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许多不良文化消费现象纷至沓来,“卷裤腿露脚踝”即为一例。在寒冷冬季,为了追求所谓的时髦,“要风度不要温度”,把 裤腿卷起,露出脚踝,看似消费着新奇的“韩流”文化,让自己紧跟时尚潮流,殊不知寒风侵蚀内里,让自己的身体遭罪,落得个腿脚行动不便。这种盲目从众及猎奇的心理要不得。我要说,青少年们,别让“韩流”变“寒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这种爱美有伤大雅,不要也罢。 ‎ 好学求进,这是中华文化;推陈出新,这也是中华文化;青少年朋友们,切莫盲目从众,承古纳新,莫忘初心,在正确的文化引领之下,塑造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也让中华文化再续辉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中国文化,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 20 -‎ ‎【审题】本题所给的材料中有十个关键词,每一个都有文化元素,它们之间既存在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多样而立体的文化。而且搭配组合方式多样,可达三十多种,但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传统文化:国学古籍、笔墨纸砚、书法;②科技文化:网游VR(虚拟现实技术)、打赏刷礼物、微信QQ;③服饰文化:汉服唐装、破洞牛仔裤、卷裤腿露脚踝;④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的音乐文化:中国风歌曲。‎ 也可以根据(标签印象)分为两类:①传统标签:国学古籍、笔墨纸砚、书法、汉服唐装;②现代标签:网游VR(虚拟现实技术)、打赏刷礼物、微信QQ、破洞牛仔裤、卷裤腿露脚踝。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风歌曲。‎ 题目要求选择三四个“文化元素”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这里面其实有多种组合方式,不同的组合呈现不同的文化,导向不同的立意。 ‎ 参考立意:①③④呈现传统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呈现有问题的文化; ②③④呈现现代的文化,便捷的文化,流行的文化。根据选择的文化特点分析立意。‎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开头可以结合古诗内容及现在科技的发展分析,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等,引出论点“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素材】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 20 -‎ 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诸子百家和历代众多名家的著作是传统文化,各地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融铸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要素,形成了保罗天地、蕴含人生的科学体系,并且历久不衰,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着、绵延着和创造着,因此我觉得弘扬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不仅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且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古代文明都消失了,唯独中华文明无论经历怎样的浩劫都没有断灭。在历史长河发展中,中国文化不断更新变化,焕发出越来越亮眼的光彩,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民族自豪、顽强奋斗等精神,对国人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古以来,我们国家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被后世传颂。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都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才成就之后的身后名。‎ - 20 -‎ 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境内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从上古时期的兽皮、树叶,到后来的桑、麻、棉、丝,直至如今的化纤材料等服饰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将VR技术和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可以实现高精度、大规模、交互性强、受众广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方式,比如数字化保存、虚拟修复、宣传展示、虚拟浏览、数字博物馆等,从而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问题。文物高清图片、三维数据都可以借助VR展现出来,并通过增加互动环节和娱乐元素,调动观众的兴趣。这将有利于保护文物古迹,增加文化遗产的展示机会,提升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科技的探索纷至沓来,站在艺术的对面,为艺术与科技中间的鸿沟搭建桥梁。然而,那些早期的VR设备,那些笨重、充满“不切实际”设想的科学实践,硬生生地将VR艺术从想象的蛮荒里拽至“VR艺术元年”的狂欢中。众所周知,时下VR冲击波剧烈地震颤着传统文化行业的各个领域,并在诸多方面得到令人惊叹的应用:如音乐会现场的VR直播,让乐迷有了无时不在的临场体验;全景立体视听空间概念下的VR电影,提出了新叙事语言的挑战;VR通过“远程出席”的概念拓展了戏剧空间,催生了新的戏剧“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20 -‎ ‎ ‎ - 2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