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5社会科学之叙事文阅读总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5社会科学之叙事文阅读总复习

高中语文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5 社会科学之叙事文阅读 品评叙事文中所运用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理解叙事文中的主题,分析叙事文的社会意义。‎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 品评叙事文中所运用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贝多芬:一个巨人 ‎ 何 为 ‎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术,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凌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叫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叹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巳失去效用了。‎ ‎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客人在纸上写道:“‎ - 12 -‎ 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荚。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4年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固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予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2月15日第1卷第2期,略有改动)‎ ‎1.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 ‎ ‎[考场错解] 是因为说别人胆大,敢于接近他。‎ ‎[专家把脉] 主要原因是望文生义,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分析,没有抓住作者用这个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他对客人的到来所持的态度。‎ ‎ [对症下药] 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2.“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 [考场错解] 原因是贝多芬被感动了,对客人表示理解。‎ ‎ [专家把脉] 没有从深层次去分析原因,只从表面上去看问题。对人物形象把握得不够准确。对人物性格分析,没有抓住实质,所以只做了表面文章。‎ ‎ [对症下药] 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看作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并准备把他(生平、消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 ‎3.“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 ‎ ‎ ‎ [考场错解] 指音乐。‎ ‎ [专家把脉] 答题不全面。没有揣摩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的思想倾向也把握不准确,理解肤浅,答题敷衍,阅读理解水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永恒”不单单指音乐,还包括自然,更指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以及道德情操。归纳起来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实指二是虚指。‎ ‎ [对症下药] 心里的音乐;大自然;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 ‎4.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 12 -‎ ‎(1)“巨人”的述说 ‎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 一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 [考场错解] 能够找出语言描写、肖像描写或侧面描写,但对于赏析应该怎么表述就不清楚,或者表述得不够全面、不够具体。‎ ‎ [专家把脉] 品评语言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 [对症下药] (2)“老狮”的画像(参考答案举例):作者首先对他的外貌进行了刻画:“一个躯体五叹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这个给人以总体印象:一个宽肩膀的五叹汉子。‎ ‎ 其次写他的穿着打扮:“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用了特写式的镜头对其穿着在颜色、形状、新旧程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人具体可感,他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 最后写到他的头发:“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这个细节描绘,既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又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他的生活特征和坚强的意志,尤其是由实而虚的转换,不知不觉地给读者以感染。作者描绘其逼视目光的和紧闭的嘴从侧面对其性格进行了刻画。‎ 专家会诊 ‎ 1.阅读叙事类文章首先应该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让他自己脑海里有个总体印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人物,才能从欣赏的角度去理解人物。 ‎ ‎ 2.学会分析小说中运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描写的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和目的性。答题时应该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 3.对小说的主题的把握是阅读小说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这就需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倾向以及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褒贬态度等。出题人有时会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作为考查的重点。‎ ‎ 4.注意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答题时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对”虚”的理解。像主题、社会意义、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 理解叙事文的主题,分析叙事文的社会意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小题。‎ 母亲与莫扎特 ‎ 这似乎是一个不伦不类的题目。母亲目不识丁,根本没有想过这世界上曾有过一位莫扎特。‎ ‎ 是冥冥中的命运,把母亲和莫扎特连在一起。‎ ‎ 那一年的夏天最难熬,我常去两个地方消遣:一是月坛邮票市场,一是灯市口唱片公司。抱着邮票回家,邮票不会说话,任你摆弄,母亲只是悄悄坐在床头看我,困了,便倒下睡着了,微微打着鼾。唱片不是邮票,买回来是要听的,而且,常觉得音量太小难听出效果,便把音量放大,震得满屋摇摇晃晃;又常在夜深人静时听,觉得那时才有韵味,才能把心融化……母亲常无法休息。我几次对老人说:“吵您睡觉吧?”她总是摆摆手:“不碍的,听你的!”我问她:“好听吗?”她点点头:“好听!”‎ - 12 -‎ 其实。我知道,一切都是为了我。她总是默默的坐在床头,陪我听到很晚。母亲并不关心那个大黑匣中的贝多芬、马勒或曼托瓦尼,母亲只关心一个人,那便是我。‎ ‎ 八月一天的黄昏,我又来到灯市口,偶然间看到一盘莫扎特的《安魂曲》。我拿起来,犹豫了一下,买还是不买?这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首未完成曲,拥有它是值得的。但是,我实在是不大喜欢莫扎特。我一直觉得他缺少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更缺少贝多芬的深刻,我知道这是我的偏执,但在音乐面前喜欢与不喜欢,来不得半点虚假。‎ ‎ 这一天黄昏,我空手而归。母亲还好好的,正坐在厨房里帮我择新买的小白菜和嫩葱。我问她:“今晚您想吃点什么?”她像以往一样说:“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吧!”几十年,她都是这样辛勤操劳,却从不为自己提一点点要求。我炒菜,她像以往一样站在我旁边帮我打下手。晚饭后我听音乐,她像以往一样坐在床头默默陪我一起听,一直听到很晚很晚……谁会想到,第二天她老人家竟会溘然长逝呢?母亲依然如平日一样默默坐在床头,突然头一歪倒在床上,无疾而终,突然得让我的心一时无法承受。‎ ‎ 丧事过后,我想起那盘《安魂曲》。莫非莫扎特在启迪我母亲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灵魂需要安慰?而我却疏忽了,只咀嚼个人的滋味!我很后悔没有买。如果买下让母亲临别最后一夜听听也好啊!我甚至想,如果买下也许能保佑母亲不会那样突然而去呢!‎ ‎ 我直感到对不住莫扎特。我直感到对不住母亲。‎ ‎ 不要执意追求什么深刻,平凡、美好,本身不就是一种深刻吗?母亲大过平凡,但给予孩子最后一刻的爱,难道不也是一种深刻吗?我看到梅纽囚写过的一段话,说莫扎特的音乐“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外面优美宁静,里面却是火热的!我没有理解莫扎特,也没有理解母亲。‎ ‎ 我鬼使神差的又跑到灯市口,可惜,那盘唱片没有了。‎ ‎1.(1)为什么“我直感到对不住莫扎特,我直感到对不住母亲”?‎ 答: ‎ ‎(2)文章结尾说“那盘唱片没有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 [解题思路] (1)“对不住母亲”这个好理解,可为什么“对不住莫扎特呢”?是因为作者自己先前不了解莫扎特,所以才这样说。(2)可以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目的两个角度却说。‎ ‎ [答案] (1)因为以前不理解莫扎特的音乐,不理解母亲的平凡和美好。‎ ‎ (2)结尾这样写能使读者在充满遗憾和同情中,思考如何珍惜亲情、关爱母亲。‎ ‎2.简要说出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来表现母亲的平凡和美好?‎ 答: ‎ ‎ [解题思路] 三件事,对全文进行梳理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答案,注意归纳分类,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 ‎ [答案] ①悄悄的看儿子摆弄邮票;‎ ‎ ②常陪儿子听音乐到很晚;‎ ‎ ③帮儿子择菜,打下手;不为自己提任何要求。‎ ‎3.请分条概述作者对母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 ‎ [解题思路] 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在本文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写出最主要的,如内疚、体谅、关爱、后悔、伤感、懊恼等。‎ ‎ [答案] ①感激母亲对自己的体谅和关爱;‎ ‎ ②赞颂母亲的平凡、美好;‎ ‎ ③后悔没能让母亲临终时听到《安魂曲》。‎ ‎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12 -‎ A.莫扎特的音乐虽然缺少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和贝多芬的深刻,但是外静内热,就像母亲平凡中蕴含着深刻。‎ B.作者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合起来写,使文章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C.母亲本不懂音乐,但陪儿子听久了,也能听出些韵味,因而作者特别后悔没能让母亲临终前听到《安魂曲》。‎ D.作者再次到灯市口去买那盘唱片,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来完成曲,另一方面是他理解了莫扎特的音乐。‎ E.平凡、美好就是深刻,这是作者从丧母之痛中领悟到的哲理,也是深化主题的点睛之笔。‎ ‎ [解题思路] C项作者后悔没能让母亲临终前听到《安魂曲》,不是因为母亲能听出韵味;D项原因解释不准确,主要是囚对母亲的理解。‎ ‎ [答案] C和D。‎ 考场思维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小题 庭梅拒官 ‎ 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盘开。‎ ‎ 县大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 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光在清冷的水中轻轻摇曳。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间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 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 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处,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极好,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大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 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 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 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大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在床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 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于,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 苏庭梅仰天二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 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火绿,俗艳至极。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俊逸古雅,超然高蹈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 ‎ 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的,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 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一声浩叹:野鹤!野鹤!‎ ‎ 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 ‎ 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 12 -‎ ‎ 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 ‎1 县太爷的“青纱小轿”为什么在苏庭梅的眼中变成了一面旗帜?(50字以内)‎ 答: ‎ 答案:因为苏庭梅在县太爷第二次光临后已经心动,把“青纱 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了县太爷的光临对苏庭梅的影响之大。‎ ‎2 前文与“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相照映的一句是: ‎ 答案:朔风乍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 ‎3 苏庭梅要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并且在梅花前站了三日三夜。这些行为表现了苏庭梅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 ‎ 答案:踏入仕途有违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却又有助于改变困难的家庭和报答县太爷识才之心。‎ ‎4 “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表明苏庭梅理解了辛野鹤的画的用意,那么辛野鹤的用意是什么?‎ 答: ‎ 答案:画以牡丹,落款改“庭”为“廷”,隐喻在朝廷为官则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劝苏庭梅莫去朝廷为官,莫做俗艳的牡丹。‎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茉莉橘子 叶倾城 ‎ 深秋极其潦草短促的黄昏时分,夜色萧萧而下,女医生急着下班,门诊却转来了病人,是一位患白内障的老人,正由老妻搀扶着走来。‎ ‎ 女医生只草草问了几句,便开出住院通知单,起身说:“你跟我去病房。”并交代老太太,“到那边去交费。”‎ ‎ 老太大却不动,只微笑侧头,指指自己的耳朵。老人静静地开口:“医生,还是我和她一起去交费吧。我妻子,她听不见。”‎ ‎ 女医生错愕地抬头,陡然看见:老人一丝不苟的白发下,面容安详儒雅,瞳孔却是灰蒙蒙的,暗淡无光,仿佛被废弃的矿坑。他的眼睛,已经死了。‎ ‎ 他是盲的,而她,是聋的?‎ ‎ 乍看上去,他们竟如此平常,老人泰然闭目养神,老太太就无声地忙前忙后,一脸谦和的笑。午后,老大太坐在床沿上,一瓣瓣剥开橘予,细细撕去盘络,轻轻递过去,老人总是适时地张开嘴接过。老太太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人的咀嚼与吞咽,微笑着,自己也吃一瓣,再将下一瓣橘予喂到老伴儿的嘴边。‎ ‎ 他不能看,她不能听,要怎样才能沟通交流。接下命运无穷的招数?一个巨大的谜团,由四只苍老的手拥满。女医生悟不透,终于有一次耐不住地问起,老人无光的眼中透出微微的笑意:“你以后会明白的。”‎ ‎ 那“以后”,却也来得大过迅猛,以至于无从反应。一天,她看见老大太提着水瓶从水房蹒跚而出,刚想上前帮忙,却已有炸裂声,惊天动地,代替了她不被听见的呼喊。老大太仆倒——却仍艰难地用手比划着。‎ ‎ 没人懂得手语,却没人不懂得她的心意;请不要告诉他,请帮我,照顾好他。.‎ ‎ 女医生默默脱下白大褂,将纤纤素手在水龙头下洗了又洗,她要冲掉所有医院的气息,然后静静走向老人,坐在老大太惯坐的位置上,轻轻的,剥开橘子。‎ - 12 -‎ ‎ 橘瓣递到老人唇边的瞬间,他开了口:“她,我的妻子,怎么样了?要不要紧?”‎ ‎ 40年前,他便走上黑暗的不归路。那年攻关小组里几昼夜的不眠不休后,眼前忽地一片血红,随即死一般漆黑。‎ ‎ 再醒来已在绷带背后,他没有通知乡下的父母,又独自躺在小屋里,从不知黑暗的重量会这般地以万钧之势压下。22岁的大男孩终于哭了。‎ ‎ 忽然泛来淡淡茉莉花香,一双女性的手,正隔着纱布,轻柔地为他拭泪。‎ ‎ 他不禁动容,哑声问:“你是谁?”‎ ‎ 一无回音,却有什么软软的凉凉的东西抵着他的嘴唇,他惊疑地、机械地张开嘴,一瓣染着莱莉花香的橘子甘甜地喂到他嘴里。整整7天,没有声音,没有光,却有莱莉橘予日复一日,滋润他干枯的喉咙,这是黑暗国度里惟一的安慰与期待。只是,她为什么从来不对他说一句话呢?‎ ‎ 绷带拆除的刹那,他的双目渴盼地四处张望,喧哗人群里,要到哪里才能觅到一瓣清甜的茉莉橘子?‎ ‎ 却在无意间,他握到了她的手,嗅到她掌心淡淡的茉莉芳香。‎ ‎ 他松开她的手,复又紧紧握住,然后拉到自己怀里,自然,握住一生不变的温柔。‎ ‎ 40年后,老人仍有同样坚毅的面容,令年轻的女医生肃然起敬。‎ ‎1 对待患白内障的老人,女医生起先是“草草问了几句”,后来是“肃然起敬”,为什么?‎ 答:因为 ‎ 答案:因为:这对老人的真心相爱感动了她。‎ ‎2 老人很敏感,而且对老伴的举手投足了如指掌。文章写了这样一件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这件事是 ‎ 答案:这件事是:女医生假扮老太太喂橘子。‎ ‎3 写老太太提着的水瓶因步履蹒跚而炸裂的事,是文章构思精巧的部分,它的作用至少有两点。‎ 答:作用一 ‎ 答案:作用一:为表现女医生的善良和医德作辅垫。‎ 作用二 ‎ 答案:作用二:为表现老人的敏感及一对夫妻生活的和谐。作用三:为老人的回忆作准备。作用四:为解开女医生的谜团开了一个间接的头。(答出两点即可)‎ ‎4 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老人年轻时因几昼夜攻关而导致进入黑暗世界,作者对此有含蓄赞美之情,但文章主要表现的是老太太从年轻到现在对老人忠贞的爱情。‎ B.他把她的手拉到自己怀里,感觉到握住一生不变的温柔。这里,表现了老人年轻时就渴望自己的妻子温柔,勤劳善良。‎ C.从老太太剥橘子递过去、老人总是适时地张开嘴接过这件事看,这对老夫妻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了思想沟通,感情和谐,互相理解。‎ D.女医生悟不透的东西,老人说,“你以后会明白的”,可读完全文,觉得文章那段回忆只是事情的经过,并未解开女医生的巨大谜团。‎ E.老人是盲人,老太太是聋子,这样一对夫妻竟生活得如此和谐、幸福。这是小说,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事。 ‎ 答案:A、C. 解析:B文中没有老年人年轻时渴望妻子的“勤劳”之意;D老人回忆的事解开了女医生的巨大谜团,E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上帝创造母亲时 ‎ 本·贝克 - 12 -‎ ‎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6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您在这上面已经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订货’的技术要求吗?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180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还必须有六双手……”‎ ‎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六双手……这怎么可能?”“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帝回答说,“而是她所必须具有的那三双眼睛。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专门用来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又眼睛能够看着他,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 “这大难了,”天使劝道,“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你看,眼前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六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九岁的男孩子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 天使绕着母亲模型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道:“她太柔和了!”‎ ‎ “但很坚强厂上帝激动地说,“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 ‎ “她会思考吗?”‎ ‎ “当然!”主说,“她还会说理,商量,妥协……”这时,天使用手摸了摸母亲模型的脸颊,忽然说道:“这里有一个地方渗漏了。我早就说过,你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你不能忽略她的承受力嘛!”‎ ‎ 主上前去仔细看了看,然后用于指轻轻地蘸起了那滴闪闪发光的水珠。“这不是渗漏,”主说,“这是一滴眼泪。”‎ ‎ “眼泪?”天使问,“那有什么用?”‎ ‎ “它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主说。‎ ‎5 第二段中的“‘订货’的技术要求”,蕴含的意思是什么?‎ 答: ‎ 答案:暗示“订货人”(人们)对母亲有苛刻的要求。母亲成了人们根据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定做的商品(货物)。‎ ‎6 文谈到“母亲”的三双“眼睛”主要体现了母亲的哪些品质特点?‎ 答:① ‎ ‎② ‎ ‎③ ‎ 答案:①深沉的爱心 ②强烈的责任心③博大宽容的胸怀④广泛而敏锐的观察力 ‎7 “母亲”的“眼泪”,“它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这说明“母亲”是怎样的人?‎ 答: ‎ 答案:母亲能够承受各种巨大的必理压力,感情世界丰富多彩,坚强自信。‎ ‎8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用荒诞的笔法和奇特的想象,描述了上帝创造母亲时的状况,对读者认识母亲、理解母亲无疑有极大的警示作用。‎ B.小说中上帝认为母亲必须要有“六双手”‎ - 12 -‎ ‎,其原因是:作为母亲,要从事多方面工作,要付出一般人几倍的劳动,可以说勤劳是母亲的天性。‎ C.对“母亲”的各种质量要求,作者认为是极不合理的。人们往往从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而不顾及母亲的死活,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 D.整篇小说通过上帝与天使的对话描写,展示了母亲的一系列优点,她柔和、坚强,有忍耐力,善解人意,几乎无所不能,是一首伟大母亲的颂歌。‎ E.小说中的两个人物相互对照:“上帝”的坚韧和睿智,天使的软弱和愚蒙。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了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 答案:C、E 三、阅读下面小小说,完成9—12题。‎ ‎ 干涸的眼泪 ‎(法)吉尔贝·塞斯布隆 ‎ 亿万富翁猛一摔眼镜(近几年来他掉得最重的一次),金边眼镜掉了个粉碎。因为用力过猛,呼吸都显得急促起来。他按了按钮,响起了一个讨好的声音:“先生,有什么吩咐?”“告诉吉米,请普雷斯顿把眼科医生叫来,”亿万富翁说道,“戴了新眼镜,我仍然觉得不舒服,真叫人受不了……”‎ ‎ 普雷斯顿飞快地来了眼科医生和医生的两位同事,一辆满载药品的货车尾随而到。给亿万富翁作了检查,接着他们退到相隔较远的一间屋里,讨论最终的治疗措施。‎ ‎ 最后,三人中胆子最大的出来讲话。他咕哝了一通谁也听不懂的术语后说:今后,任何眼镜,任何眼药水,任何外界的治疗手段,都对亿万富翁的眼睛不适用,当然也无法消除他的痛苦。解除痛苦的唯一药物,全靠他本人:只要他经常哭泣流泪,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 对!只有这自然分泌物,这形成眼泪的无法人工合成的混合物,才能洗涤眼球,治好眼病。‎ ‎ “哭出眼泪?可怎样才会哭呢?”‎ ‎ 专家们只好承认无能为力,普雷斯顿举起双臂,无可奈何。‎ ‎ “怎样才能使人哭泣呢……?普雷斯顿,去调查一下!”‎ ‎ 整幢大楼的人都开始读书了。一批学识广博的人挑选了世界史学中最悲惨的作品,一群容易伤感掉泪的演员为亿万富翁读作品中最催人泪下的段落。他们声泪俱下,可他却无动于衷。‎ ‎ 演员们带着浸透泪水的手帕,灰溜溜地走了。亿万富翁老是抱怨眼睛痛。‎ ‎ 人们特意为他上演了一些令人心碎的节目。他打量着这些化了装的女演员,心中揣度着该出多少钱让她们来陪他乘车兜风、过夜或是过周末。他已结过五次婚,是个老手,懂得不同的交往所需要的不同花费。有七名以上的歌星靠他通过普雷斯顿给的钱而维持生计。‎ ‎ 好不容易收集到最悲伤的电影来放给他看,可仍然是空忙一场。因为,他除了其他行业不算,还经营着一家电影制片厂。在给他放电影时,他不由自主地计算起拍摄电影所需的费用来了。放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他算了一个半,卜时。当然,在黑暗中,他的眼睛痛得更厉害了。怎么办?‎ ‎ 看到亿万富翁紧锁双眉,普雷斯顿和其他人似乎感到了被扫地出门的威胁。他们决定重病用重药。于是,亿万富翁破天荒地第一次参观了城里最贫穷的几个区。他坐在世界上最长的卧车里。他的心情十分愉快,大声地说:“真的景色非凡哪!你不觉得吗,普雷斯顿?”自然,要他从那装有空气过滤设备和空气调节设备的车上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治疗方法也只能到此为止。眼睛依然干涸无泪。‎ ‎ ‎ - 12 -‎ ‎ 事情发展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普雷斯顿想了整整一夜之后,终于在黎明时找到了一贴万无一失的药方。他下令把全国各地面目、身材都酷似亿万富翁的人都找来,运气还真不错,他找到的人中,有一个正患着一种非常痛苦的病,在一家肮脏不堪的医院里奄奄一息。普雷斯顿命令将病人抬到他主人的住所。他的主人每天都要在这垂死的人身边睡上片刻。亿万富翁看到自己(两人的面目非常相像)躺在床上,由于痛苦而脸部抽搐,浑身出汗,上气不接下气,双手没有一点血色,这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他晃了晃脑袋,终于哭了,为自身而伤心掉泪……‎ ‎ 就这样,每当他觉得眼睛痛时——不过,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只要走到隔壁房间里,在病榻旁坐一会儿,就会伤心掉泪,眼睛顿时就不疼了。另一个“他”越是病痛难熬,他的眼痛越是消失得快。‎ ‎ 不幸的是,那穷苦潦倒的病人受到比以前好的治疗,在某一个晚上溜走了。而那个亿万富翁却不知怎么搞的染上了一种什么病。卧床不起,受着同样的痛苦。病魔并没有放过他,他很快就变成了一具丑陋的僵尸,只有两只眼睛依旧完好无恙。‎ 选自《外国著名短篇小说选读》,有删节)‎ ‎9 作品取名“干涸的眼睛”,有何深刻含意?(限20字内)‎ 答 ‎ 答案:突出富翁贫婪占有本性。‎ ‎10 亿万富翁参观最贫穷区,反而“心情十分愉快”,并大喊“景色非凡”。‎ ‎(1)“景色”指什么?‎ 答: ‎ 答案:(1)指世人的贫穷;‎ ‎(2)“愉快”反映着怎样的心态?‎ 答: ‎ 答案:(2)对金钱的疯狂占有欲。‎ ‎11 亿万富翁为何参观最贫穷区流不出泪,而看到面目、身材“酷似自己”的奄奄一息的病人却流了泪?(限20字内)‎ 答: ‎ 答案:他“看到自己”,他贪生怕死,一切为了自己。‎ ‎12 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描写亿万富翁对“最悲惨的作品”“令人心碎的节目”最悲伤的电影”都无动于衷的几段文字,善于心理勾画,于对比、夸张中展现讽刺色彩。‎ B.作品反复写亿万富翁“眼痛”有深刻寓意。“眼痛”才导致眼睛“干涸”。反复渲染才能表现主人公痼疾难治,只有等死。‎ C.作品以亿万富翁虽眼睛完好,却“变成了一具丑陋的僵尸”收尾,与穷人病愈恰恰形成对照,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写作意图。‎ D.作品从贪婪占有的角度刻画亿万富翁的个性,与世界文学画廊中的“悭吝人”泼留希金、葛朗台相比,异中有同。‎ E.作品情节流畅,“眼睛”贯穿全篇。高潮安排于酷似的病人终于使亿万富翁流泪。结尾仍扣紧“眼睛”,使题旨深化,留有回味。‎ 答案:B、C. 解析:B项反复渲染“眼痛”的用意应在于突出富翁贪婪、剥削的本性,因为“眼痛”寓指富翁的本质、要害。C项“眼睛完好”变成“僵尸”的收尾,画龙点睛,深化题旨,揭示了富翁的本性至死不变,没有与病愈穷人对照的用意。‎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16题。‎ 酒婆(有改动)‎ ‎ 冯骥才 ‎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 12 -‎ ‎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予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 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予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没了也就算了。‎ ‎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竞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 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荚,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炮打灯”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酒,穷人们喝了它,可以在劳碌了一天之后,缓解疲劳,忘记烦恼,洒脱放纵一番。‎ B.“直落”“好像倒进酒桶”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酒婆喝酒之急;“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则表明酒力并不长久。‎ C.老板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说出来,这表现人们只图喝了痛快、不想惹是生非的心理状态。‎ D.酒婆死了,老板知道祸根在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内疚,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头脑发热,诚实了一次反而害了酒婆。‎ E.小说着力塑造了以酒婆为代表的一群下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答案:BC 解析:A“炮打灯”不是物美价廉的酒,“洒脱放纵”与原文说“‎ - 12 -‎ 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意义不同。D老板只是对酒不搀水反而害了酒婆感到别扭和奇怪,并没有内疚和后悔。E小说主题在于揭示批判“习惯于作假”的社会现象,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14 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 答案: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一个穷困、地位卑微的人。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15 小说为什么椒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 答: ‎ 答案: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 ‎16 (1)“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答: ‎ 答案:(1)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2)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 答: ‎ 答案:(2)用人们对“假酒”的习惯,表明“假”“骗”文化之深重。酒馆是社会的缩影,,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意在点明主旨——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