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差序格局具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双重属性:前者以克己主义为内核,表达儒家道德理想;后者以自我主义为内核,践行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克己主义的道德理想和自我主义的道德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旨趣,与其说是刻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毋宁在于以现代西方为他者,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呈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紧张。费孝通理性意识到,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决定了中国再也不可能独立于现代化洪流之外,然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既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的直接转渡,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变迁决非一个彻底告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过程,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相容相克中蕴育出深刻的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既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社会制度来完成,也不可能内生出独立的动力机制。‎ 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意识,费孝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既没有沦为激进主义,也没有滑向保守主义,而是在探究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中表达他对充满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切忧思。‎ 近代以来,无论是戊戌年间的维新主义者,抑或五四时代的自由主义者,均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现代化”的最大敌人,在思想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倾向,且一波比一波更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即只有破除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 ‎。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规则和逻辑。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机。‎ 目睹这一情势,“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到了晚年,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富民”问题,而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他看来,前者是“生态”问题,而后者则是“心态”问题。说到底,“心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道义关系的问题,是利害关系失去道德约束而衍生出来的问题。费孝通认为,道义秩序的重建和“心态”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这一认识既来自费孝通对西方文明弊病的深刻洞察,也源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现代性体验。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依其势力划出大小不同的圈子。‎ B.差序格局能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助于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 C.儒家道德理想和日常道德实践蕴育而生的张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百余年来的不均衡发展,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紧扣题意,首先诠释差序格局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双重属性的具体内涵。‎ B.第二段立足世界大势和中国文化特性,指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C.第四段以差序格局被解构为依据,批判近现代激进倾向,体现以史为鉴的思想。‎ D.末段从费孝通角度指出,要解决“心态”问题,应将儒家文化作为唯一精神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概念可用于研究中国乡村结构,也可用于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B.中国现代转型难以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接榫之处,是因为其过程曲折、艰巨和复杂。‎ C.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扩张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富民”目标。‎ D.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与自身现代性体验有关,《乡土中国》是他力倡文化自觉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建设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引擎,一经提出就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如今,“智慧”概念已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社区等,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实际上,智慧城市这一概念问世时间尚短,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发展方向还需要深入研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可以探索一种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一超时空发展模式。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冲破地域阻隔,跨越时间局限,打造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生活模式,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运行效率。在超时空发展模式中,通讯代替交通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居民既可减少出行,又可摆脱地域束缚,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非常方便。同时,通讯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合与发展,会让城市物流由物质资料实体流动向信息化流动转变,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物流发展水平。‎ ‎(摘编自文丰安、葛南南《智慧城市建设新理念》)‎ 材料二:‎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这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子公司承担了浙江省际疫情检查站点的软件部署及现场设备搭建任务,平均每天监测车辆3000多台9000余人次,发挥了智慧检查站助力疫情防控的作用。又如,“ 杭州办事服务”APP第一时间上线“防控疫情”板块,让疫情公开透明。再如,江苏苏州吴中区运用智慧城市“大脑”,为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提供线上平台,使得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政务服务,减少了人口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智慧城市可以通过城市“大脑”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既高效调动资源,又优化政府治理。从当下看,通过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可以有效降低人员聚集,避免人工传递数据而产生的错误、延迟等问题,也可以提前研判预警、有效防控疫情;从长远看,则可以全面促进城市治理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就此而言,各地政府不妨立足当前,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疫情防控;更着眼长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政府治理升级、经济结构优化。‎ ‎(摘编自钟山《“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疫情防控》)‎ 材料三:‎ 目前,全球16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均出自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其中4项标准被16个联合国机构共同组建的“合作共建可持续智慧城市全球举措” (U4SSC)所采用,成为迪拜、新加坡等40多个试点城市的评估标准。‎ 据介绍,这16项国际标准,涵盖技术框架、城市综合管理、水管理等多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城市的人居环境、政府公共服务和办事效率、经济等3个方面进行考量,涉及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水电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标准,“更符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标准体现了中国在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实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弯道超车的雄心,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作为央企,应该在这个领域起到和自身地位相称的作用。”牵头制定这16 项国际标准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室主任桑梓勤博士说,智慧城市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发展转型过程的战略重点,是从“通信专家”成为 ‎“信息化专家”的内在需求,“智慧城市是国家新常态中经济转型的核心重点,汇集了所有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的迫切需求和最新成果”。‎ ‎(摘编自胡琼之、张华《全球16个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均出自武汉》)‎ ‎4.下列不属于“智慧城市”概念被渗透利用的一项是(3 分)‎ A.对城市交通信号灯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有效减缓了城市交通拥堵。‎ B.教育部门借助即时通讯平台组织网上教学,在抗疫期间实现了停课不停学。‎ C.小区服务人员通过电话逐户查询在家隔离居民的健康信息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D.居民使用能记录电能消耗、即时传送信息便于监控和自动缴费的电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我国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时既关照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也考虑了全球共享。‎ B.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借此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汇集、共享、流动,当前智慧城市中通讯已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纽。‎ C.疫情信息的有效传递、沟通、公布,对疫情防控起到了较好作用,从长远看,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数字经济发展有赖于智慧城市建设。‎ D.制定出新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现了我国相关方面的实力和抱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制定的智慧城市国际标准体现了中国贡献,促进了经济发展。‎ ‎6.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命若琴弦 ‎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可是他又想:能把一切都告诉小瞎子吗?老瞎子又试着振作起来,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 ‎“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便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悲凉的基调,让你感觉到一种直逼心底的生命的沉重与无奈。‎ B.与老瞎子相比,小瞎子对世界和人生则有更多的憧憬和向往,青春的躁动在血液里奔腾跳跃,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瞎子的可爱和他的自不量力不切实际。‎ C.小说结尾再次出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这样的描述时,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 D.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8.结合原文说说小说中的“药方”和“命若琴弦”各有什么含义。(6分)‎ ‎9.结合老瞎子的形象,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旨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是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是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印信者,可全权调度。‎ B.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取“绍祚中兴”之义,现今绍兴城的名字也是从此时开始得名。‎ C.忠义人是当时朝野上下对北方广大沦陷区不堪民族压迫,拿起武器同金人进行斗争的百姓。‎ D.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成壮举。‎ B.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C.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D.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戏答元珍①‎ ‎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 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②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③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5.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用桑叶凋落比喻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 , 。‎ ‎(2)《赤壁赋》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句子 , 。‎ ‎(3)《离骚》用香草作比喻说明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句子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的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______、古朴和自然的方法——‎ 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中国是岩画大国,在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宁夏贺兰山东麓发现了______的古代岩画,山岩上到处都是构图奇特、形象简练的岩画。对于这些岩画,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左右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具规模的地区。有贺兰山岩画“镇山之宝”之称的“太阳神岩画”,就是一幅人面图案,眼睛、耳朵等部位奇特且对称。重环的双眼、短线刻划的睫毛、半圆形的轮廓和鼻子,以及嘴部______的描绘,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把太阳______,表现出远古人们对太阳和自然的崇拜、敬畏。‎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 ),记录了远古先民在3000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寻觅那些曾经留驻贺兰山的先民们的踪迹,只有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在风中向后人隐隐传达着来自远古的信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粗犷 数以万计 匪夷所思 人格化 B.粗率 数以万计 匪夷所思 形象化 C.粗率 不可胜数 异想天开 人格化 D.粗犷 不可胜数 异想天开 形象化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人首像岩画是最具特色的,并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具规模的地区。‎ B.对于这些最具特色的人首像岩画,以近千幅左右的数量使这里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具规模的地区。‎ C.在这些岩画中,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具规模的地区。‎ D.在这些岩画中,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的数量使这里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具规模的地区。‎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不同时期先后刻制贺兰山岩画,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B.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C.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们先后在不同时期刻制贺兰山岩画 D.贺兰山岩画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之后不同时期又有所刻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在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中医药筛选出临床证实有效的“三药三方”‎ ‎: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面对新发传染病, ① ?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中医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 ②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发挥了“扶正祛邪”的作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功不可没。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相对较低。实践证明, ③ 。‎ ‎21.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中国政府己向多个国家提供援助,在对外提供的援助物资上都写有寄语。下面是中国援助物资上的部分寄语,请分析在选用这些寄语时遵循了哪些规律?(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在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后,接受了人民网“强国论坛”的采访。下面是他受访时说到的几个“金句”。‎ ‎①国家把荣誉给了我,我感觉今后的责任就更大。‎ ‎②没有国家这个大平台,我们是做不出来大事情的。‎ ‎③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这就是我们成功的原因。‎ ‎④只有自己真正经历了艰辛,成功时候的喜悦才是发自内心的。‎ ‎⑤年轻人都是非常有出息的,这支年轻的队伍克服了很多困难。‎ 读了上面的“金句”,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 ‎2.C ‎ ‎3.A ‎4.C (电话查询属于传统信息手段,没使用智慧信息技术)‎ ‎5.B (材料一中“通讯代替交通成为城市运行系统的枢细”属于未来“超时空发展模式” 阶段)‎ ‎6.①"智慧”概念已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②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了城市治理创新,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③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④制定了诸多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部分被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共享。(答对点给2分, 答对三点即可)‎ ‎7.A(B项,“不切实际”表达有误,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哪怕他身有残疾。C项,“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表达错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悲凉,而是坚韧的毅力、对生命过程执着的追求和美好的期盼,是强烈的生存动力。D项,“流毒深远”,于文无据。)   ‎ ‎8.“药方”喻指虚设的目标,希望,有如神和上帝,是生活的依托。“命若琴弦”意为:生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美好的目的,弹好就够了,即使希望落空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   ‎ ‎9.文中的老瞎子①努力进取,坚毅顽强;②技艺精湛,疼爱徒弟;③责任心强,传承大爱.本文主旨:我们普通人也会像老瞎子那样遭遇意外的打击或灾难,在重大危机面前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望或目标,用这个希望和目标激励自己坚强活下去,即使这个目标不能实现,也要给下一代树立希望,让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下去,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10.D ‎11.A(节度使开始于唐代。)‎ ‎12.B(“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杀张安国是回到宋朝,而不是在金营。)‎ ‎13.(1)我因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关键词:缘,因为;归朝,归顺朝廷;不期,没想到、没料到;何以,那什么,凭什么。大意1分)‎ ‎(2)南方有许多商业工作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关键词:末作,工商业;病,祸乱、危害;患,祸患;不侔,不均衡、不等同。大意1分。)(第一分句翻译为“南方有许多人从事工商业而小喜农作”也可得分。)‎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属求他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有许多商业工作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克己复礼”、“夙兴夜寐”,给他的两个书斋题名。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弃疾雅擅长写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行于世。‎ ‎14.B项“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 ‎15.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首联一果一因,语气连贯,因 “未见花”而“疑“‎ 春风不到,写出山城荒僻冷落,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1分)颔联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既状难写之景,也抒不尽之意。(1分)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1分)尾联写见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就不须嗟叹山城野花晚开了。(1分)全诗结构巧妙,脉络清晰,由感伤而自我开解,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1分)含失意之情却不一味消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宋诗的理趣之美。(1分)‎ ‎16.(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17.A ‎ ‎18.D ‎ ‎19.B ‎20.①中医药为何能有“药”和“方”‎ ‎② 改变病毒生存的环境(或抑制病毒在体内生长)‎ ‎③ 中医药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21.①形式上均选用诗句;②内容上与两国历史交往有关;意义上展现情谊,表达祝愿。‎ ‎22.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