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实用类文本探究对点规范演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第 2 讲 实用类文本探究 (2017·江西丰城中学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法家李刚田 这个 1946 年出生的书法家,著作等身,获奖无数。他称自己“没有目的地做事情”, 1985 年首次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时他毫无思想准备,而这一干就是三十年。年届七旬 的他已对这些光环、荣誉渐渐看淡,唯望在自己的书斋“玉泉精舍”里,以玉自省,保持高 洁与高贵的品格;读书弄翰,获得自在与快乐。 李刚田四五岁时即学习书法,祖父爱好收藏文物,从小家中就有成堆的古玺、秦汉印, 因而自幼就受到熏陶感染。有时大人在场,孩子们被允许翻看字帖,大多是装裱成册页的原 拓剪贴本。大人要求,看字帖前洗净手,帖要端端正正地放在桌子上,人要正襟危坐,气不 盈息,帖要轻翻。当时楼上的五间房都是书,小孩儿是不许进的,但是如果窗户没关严,李 刚田就偷偷翻到里边,在里面一读就是一整天,读到天昏地暗。家里大人都着急得上街去找 他了,他也浑然不觉。 家里条件艰苦,年仅 13 岁的李刚田就要与 15 岁的哥哥去建筑工地干粗活,一天下来筋 骨都要散架了。即便这样,李刚田回来还是要坚持练习小楷,写钟绍京的《灵飞经》,身上 的汗顺着脊背一直流到脚跟,当时穿着解放鞋,鞋里都被汗湿透了。在书法的世界里,李刚 田得到了心境的清凉,忘掉了物质和客观环境的燥热,只剩下一种精神。 “文革”期间,书法属于“四旧”,学习书法变得难上加难。有一次,李刚田在朋友家 看到一本字帖,他将字帖借到手后,彻夜不眠,用比较薄的油光纸将字双钩下来。像这种双 钩字帖他有几百本。那些不眠之夜,那些沉浸在艺术世界里的愉悦时光,已是他能留下的最 宝贵的东西。在那种境遇下还能坚持学习,确实有一种信念在支撑。 1980 年,他被调到文联工作。这是李刚田从业余爱好到专业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他感慨,时势造英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成就了整个书法艺 术,他深感自己幸运地赶上了这一好时代。 当作品进入展厅,书法创作愈发需要在形式上做足文章时,一些求新求变者喊出了“不 与古人同、不与时人同、不与故我同”的口号,希求在短时间内彰显自我、吸引观者。但李 刚田却在这一“热闹中著一冷眼”,他认为书法形式的创新需要突发灵感,文化的酝酿积累 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将顿悟与渐修结合起来,两者都不可偏废。 30 多年的职业创作生涯中,李刚田坚持自己的风格,不把形式上的争奇斗艳作为努力 的方向。他相信,书法不仅是让人“看”,更是让人去“读”。人们不仅要欣赏其外在的形 质之美,更应品读其中的意味,从中感受深渊与博大,在文采风流与翰逸神飞的无间交融中, 感受作者的气质禀赋、修养情操与人格魅力。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李刚田承认无法割舍对传统的情结,采取了“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创作态度,在守成中 突破,在突破中传承,以“春柳之渐染,似残雪之消融”求得艺术创作的新境界——既雕既 琢,复归于朴。 已近古稀之年的李刚田只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写字、刻印、读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他希望能在晚年多留点时间给自己,尽量减少社会活动,尤其是那些奢华而无聊的饭局酒席。 多年来俗世繁忙,李刚田却在研习书法、篆刻的同时,从未间断对艺术理论的探索和思 考,治学严谨扎实。迄今为止,发表的专业著作就已经有三十多本。他说:“多年来我都是 四点钟起床,起床就开始工作,当别人开始工作时我已经工作四个小时了。所以文章不断地 发,作品不断地出。” 李刚田曾撰联语:“痴情刀笔蝴蝶梦,漫卷诗书杜甫心。”这或许可作为他晚年生活与 心态的写照,豪华落尽见真淳,向人本回归,向自然回归,愈加注重其内在的深厚意蕴,享 受把笔临池时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过程,让作品真正如其人、如其学、如其志;心无旁骛, 拒绝一切诱惑,真正体验超然物外的做人至境,这是他给自己的回答。 (选自雷晓斐《李刚田:豪华落尽见真淳》,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李刚田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篆刻理论家。2015 年 4 月,李刚田获 得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这一中国书法界最高奖项,他很淡然。“已是 70 岁的老人了,本 无意于再去与人 PK,竞争什么奖项。本来也没想到去申报,在朋友的怂恿与组织的推荐下, 在最后的时间申报了。” (国学网《人物·翘楚·李刚田》) ②李刚田说:“作为一个书法家,以全面、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从而深化艺术创作 思想,增强艺术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要提倡书法家做一个文化人,也就是过去所说的‘读 书人’。风骨情操,这一点最重要,也是当下书法界失落最多、亟待唤回的一种传统文化精 神。” (齐鲁网《人物专访:李刚田》) 1.李刚田称自己“没有目的地做事情”,这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有什么样的现实 指导意义?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有两问,关于第一个问题,要回答出李刚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他所说的“没 有目的地做事情”,这里的“没有目的”,一是指他做事没有功利性,二是指他做事率性而 为。关于第二问,联系现实,围绕“没有目的地做事情”这个观点回答即可。 答案:体现:①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他不拼命追求功利,在书法的世界里,他自享其 乐;首次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时他毫无思想准备,也无意于竞争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晚年深耕书法更是为了享受把笔临池时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过程,真正体验超然物外的做 人至境。②从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从小练习书法是因为家庭的熏陶和自己的爱好;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了晚年只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尽量减少像饭局酒席之类的社会活动,写字、刻印、读书,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获得自在与快乐。意义:①无意于佳乃佳。摒弃功利思想,心无旁骛, 自会进入佳境。不能为了追求功利而做事情,如现在很多孩子学习书法,不要一开始就指望 能成名成家。②顺其自然,享受人生。在生活中,不要强求自己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有所 为,有所不为,致力于心之所想,自会乐在其中。 (2016·四川成都二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心:我是绍兴希腊人 李宗陶 木心,那个戴礼帽、执洋伞、坐在大雪初霁纽约中央公园长椅上的目光炯炯的男子,2006 年回到故乡,鬓发已白,面容消瘦,不断小声地说着俏皮话:“有人看了照片讲,恨不得把 那顶帽子摘下来。我说,我帽子都不能戴的啊?在西方,冬天叫人家光头啊?”口语的木心 是家常的,吴侬软语略带阴柔的,有一股骨子里透出来的好玩。那江南口音和老派的英文发 音一样,没有改。 我的祖先在绍兴,精神传统在古希腊 上世纪 30 年代,浙江桐乡乌镇东栅财神湾。孙家雕梁画栋的老宅,紧挨着孔家花园。 清末的举人穿过两进厅堂,穿过佣人们的宿舍,面对私塾里一班小孩子。主人家的小少爷大 名唤作孙璞,乡邻有叫他牧心的。 少年时读到《诗经》,孙璞惊艳,继而欢喜,“这就是我要的文体”。家人替他选定了 志业,要么做法官,要么做医生。他却喜欢收来各种彩色纸头,一看半天;他还喜欢逃学、 看戏,看终场时值台男子潇洒地甩出条木牌,“明日请早”。那双眼睛挑来拣去,只为色彩 只为美着迷。 他的阅读穿梭于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十四五岁就知道瓦格纳跟尼采的那场争 论。” 美国一些读者说,木心的作品里仿佛总有一个深蓝的背景,非常神秘,让他们想到达·芬 奇。木心在乌镇的客栈里说:“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 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 人。” 我以不死殉道 20 岁刚出头,他参与学生运动,还曾是领导者,结果被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吴国桢亲自 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于是走避台湾。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回到大陆。 他喜欢画画,热衷写作。从 14 岁起创作的 100 多个短篇和 8 个中篇集成厚厚 20 本,直 到 1970 年被抄没。因言论获罪,他被关进废弃的、漏雨积水的防空洞。半年后转移到监牢 时,关他的人想,该是爬着出来了吧。可他坐着。他从写交代材料的纸里克扣下 66 张白纸, 正反两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字,写散文,还作曲,藏在棉袄夹层里。墨水快要用光了掺点水进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去,“不慎”打翻。看守凶巴巴又装一满瓶来:“老老实实写,不深刻休想过关!” 平反那天,他还在扫地倒垃圾,食堂师傅冲他嚷:“哎,叫你装纱窗装纱窗到现在还不 来装!”他问:“个么,到底要装几扇?”“十扇!明天来装!”“噢,十扇。”这时有人 告知大师傅:“明天人家就要到设计院做总设计师了呢!”第二天,他坐飞机去人民大会堂, 负责修缮工作,因为他曾经参与 50 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这种戏剧人生,他讲起 来笑嘻嘻的。 “我不喜欢哭哭啼啼,小女儿一样,要么就天地之间放声大哭,要么就闷声不响。而且 聪明的读者能够读懂,我如此克制悲伤,我有多悲伤。历史在向前进,个人的悲喜祸福都化 掉了。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从前有信仰的人最后以死殉道,我以‘不死’殉道。‘文革’ 期间,多少人自杀,一死了之,这是容易的,而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可以死的机会很多, 我都挺过来了。监狱里面,饭吃不下,硬塞也要活下去。小时候,家里几代传下来的,是一 种精致的生活,后来那么苦,可是你看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后来要饭了,贾宝玉,敲更了。 真正的贵族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发显得贵。” “您是悲观主义者吗?” “其实悲观主义是看透了,但保持清醒、勇往向前。释迦牟尼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 是他的大雄宝殿题了四个字——‘勇猛精进’。悲观主义止步,继而起舞,这就是悲剧精 神。”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木心在纽约华人圈子里开了 4 年的世界文学史课,课后在中央公园 散步谈笑,一位学生说:“先生一路看过去,能不能即兴写俳句?” 话音才落,有位女子走来——“她围着黎明的围巾,牵了条黑夜的狗。” 一辆旅游大巴开过,车身的颜色是红色与银色,好像救火车——“这个旅游团多仁慈, 一边旅游一边救火。”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能捕捉生活中的这种瞬间?” “长期的训练,像中国武功。我喜欢那个传说中用筷子夹苍蝇的高手。”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从前家里有人写错别字,那是奇耻大辱,现 在马路上一走,三步一错,五步一错。从前社交客气而润滑,现在不讲客气了。有人请我吃 饭,从开头讲自己,到最后第二句还在讲自己,把客人扔在一边,末了想起来,啊,今天见 到你很高兴。我跟介绍的朋友讲,哎,你这个朋友怎么只管谈自己,我连发言余地都没有? 朋友说,现在要找不谈自己的人是没有的。呵呵,倒是我错了。” “讲话不好玩了,俏皮话也听不来了。这些,使人感到寂寞。”人类已经忘记了“灵魂” 这个词——木心叹。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①被幽囚在积水的地窖中,他就着一盏最小号的栀灯,不停作曲,“即使狱卒发现了, 至多没收乐谱,不至于请个交响乐队来试奏,以定罪孽深重的程度吧”。在那场浩劫中,他 的整整 20 本心血之作被毁,但他并未动摇,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是这信仰使他渡过劫 难。 (《木心:文学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②在历经社会与个人的变迁、磨难和颠沛之后,木心仍保持着高贵和自由的品格,他以 文学和美学为背景的绘画艺术,以及散布在各种文学作品和访谈中的画论,都是非常值得研 究的。他不为任何浮云流霞所动,孜孜不移地坚守着独立和纯粹的绘画精神。 (《木心绘画里的精神世界》) 2.木心“以不死殉道”,而屈原“以死殉道”。请以木心与屈原为例,对《孟子》“舍 生取义”这一观点进行探析。 解析:审题时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舍生取义。题目要求对“舍生取义”这一观 点进行探析,在作答时,首先要阐释其基本含义。然后,分别对木心和屈原两人的行为进行 分析:两者虽然对“生”与“死”的抉择不同,但对“义”的坚守其实是相同的。所以,他 们的行为实际上都体现了孟子对“义”的态度,以及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 答案:①“以死殉道”是“舍生取义”,“以不死殉道”是“取义”而不“舍生”。② 木心以豁达坚韧的态度面对困境,在困境中保持高贵的精神,用“生”来捍卫“义”,展现 出信仰支撑生命的力量。屈原以死来捍卫“义”,展现了其捍卫人格和理想的不妥协的决心。 ③二者都表现了不向命运屈服的意志,都表现了对“义”的坚守,都是高贵的。“取义”是 目的,“舍生”与否在于个人的判断和抉择。 对点特训 11 (见专题活页检测 P25) (2016·山西大学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雪健:我想做一颗坚挺的小石子 “我这一辈子,只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演员。”李雪健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简单,质朴,文如其人。圈里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要求之严格,足以让大多数文艺工作 者睹“合格”二字而赧颜。他曾因在《横空出世》里未能减肥出演而感到耻辱,也因拍摄《杨 善洲》之前怀疑人物的真实性而倍感内疚。《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李雪健把演员 的职业性和荣誉感看得超乎一切,他已足够勇敢。 1954 年 2 月,李雪健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由于降生之际漫天飞雪,本名“雪 见”,后又因身体不好,改为今名以寓健康之意。孩提时代的李雪健尤其爱看电影,然而那 时在农村,看一场电影却不像如今这么容易,往往要提前在乡下小学排队随组织进城。谈起 《鸡毛信》《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那些年追过的电影”,他眼中放光,如数家珍。 他说,早年看的电影对自己的影响极大,对一生价值观的形成,几乎是决定性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受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李雪健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他以自己独有的 方式,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无论是一心为民的县委书记,还是替天行 道的聚义首领,在他的演绎中都能透出一股子“纯粹”——戏内戏外,他的纯粹有口皆碑, 以至于当他面对当下喧嚣复杂的娱乐圈时,常常感到困惑。“我不知道演艺界什么时候就变 成了娱乐圈,我是一名演员,不是什么明星。生命有限,我只想多演戏,而不是无休止地炒 作、曝光。”他禁不住面露哀戚。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八个字是李雪健慢慢悟出的为人之道。年事渐长,他接触媒 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常挂在嘴边的是“我不会说话”。即便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刻,一字一句 也要再三斟酌。儒家所言“敏于行,讷于言”,大概可作为对其为人最恰如其分的概括。 1977 年,李雪健离开部队的业余宣传队,考入空政话剧团,正式开启了自己“专业演 员”的生涯。1979 年,他和同期学员班同学(包括至今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濮存昕、王学 圻、王向明等人)观看了话剧《西安事变》,其中扮演张学良的曹景阳,演技精湛、表演细腻, 深深折服了他,他“两个礼拜茶饭不思”。1980 年,当他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饰演主角时, 曹景阳正好来观摩他的演出。 “听说他要来,我特别激动。演出结束后他来后台找朋友,我就刻意去他身边转悠,就 想让他夸我一句。”谈起自己当年的“追星”行为,李雪健也忍不住笑了出来。而此后与“偶 像”的一次邂逅,更让他终生难忘。某天演出结束,他在乘车回家的途中无意瞥见了曹景阳, 舞台上风光无限的他,平日里的打扮却是“大棉袄灰裤子加布鞋,普通的工人装束”,差点 认不出来。“这就是我的偶像,一位不像演员的大演员。”提起故人,李雪健总是会陷入久 久的沉思。 1987 年,事业不顺的李雪健曾收到曹景阳的手信,上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 陪伴他走过了人生的低谷。2001 年,他身患癌症,这时传来了曹景阳去世的消息。一世相 交,天涯同悲,他忍不住涕泗横流。无法离开病床的他,最后只能提笔写下一方大字“悲”, 托人焚烧在曹景阳的灵前。 如今的李雪健,依然保持着一年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的工作量,很少接受采访或广告 的邀约。经历过死神磨砺的他更加笃定从容,然而交谈中却谦逊如前,从不摆长者的架子。 兴之所至,他还会饶有兴味地讲起讽刺段子,手舞足蹈之状如同顽童。“我只想做一颗坚硬 的小石子。”他说。笔者不由得想起关汉卿的自画像,那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 不爆”的“铜豌豆”。只是,前人的画像铮铮如铁,李雪健的眉眼却慈悲如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李雪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对电影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演艺事业硕果累 累,拿过许多大奖,让许多文艺工作者自叹不如。 B.李雪健的演艺思想受到了早期经典影片的影响,他一直以做一名坚定而纯粹的英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他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李雪健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演员,而不是明星,他一直秉持自己的原则,专心演戏, 不受当前喧嚣复杂的娱乐圈的影响。 D.在李雪健的演艺道路上,曹景阳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曹景阳不仅将李雪健带入了 专业演员队伍,而且言传身教,鼓舞、帮助李雪健走出了人生低谷。 解析:“曹景阳不仅将李雪健带入了专业演员队伍”错误,在看曹景阳演出之前,李雪 健已经是一名专业演员了;“言传身教”也于文无据。 2. 李雪健所说的“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李雪健的这句话的意思。“我只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 关键词有两个,“坚硬”代表着一种坚持、一种原则;“小石子”代表着一种谦虚、一种平 凡。这话就是说李雪健想做一个坚守原则、谦虚平凡的人。然后,联系文中李雪健的一些观 点、言行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坚硬”表达出李雪健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思想。李雪健将“我这一辈子, 只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演员”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虽然身处浮躁的娱乐圈,但他不愿炒作、 曝光,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将演员这一职业演绎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②“小石子”表达出 李雪健谦虚谨慎、自甘平凡的思想。李雪健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作为自己的为人之道, 他接触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敏于行,讷于言,从不摆长者的架子,私生活非常低调。 3. 材料中为什么要用不少篇幅来写李雪健“追星”这一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 解析: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下几点:与传主形成对比,衬托传主某种品质; 丰富传记内容;此人对于传主来说至关重要;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对于本题来说,可回到原 文,看李雪健“追星”的具体内容:李雪健初做演员时对曹景阳的学习;李雪健处于人生的 低谷时曹景阳对他的鼓励;曹景阳去世时李雪健的悲痛。明确了具体内容,就可以思考作者 这样安排的意图了。 答案:①叙述传主李雪健演艺生涯中的成长经历,表现李雪健善于学习的品质。正是因 为李雪健善于向前辈学习,用心揣摩演技,才让自己最终成为一名演技精湛的艺术家。②以 传主李雪健所追之星曹景阳来衬托传主的为人品质。李雪健可谓深受自己偶像的影响,他 “低调做人,踏实演戏”的特点其实正是跟偶像曹景阳完全一致的。③所追之星曹景阳对于 李雪健来说,所起到的作用极大。正是曹景阳的鼓励,陪伴传主李雪健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④丰富了传记内容。材料叙述传主李雪健与偶像曹景阳的交往,展示了传主李雪健重情重义 的一面。 (2017·中原名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手术室里的刀尖生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张 彤 8 月 22 日,记者走进解放军总医院,跟着我国知名小儿骨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小儿 外科主任李浩宇教授体验了手术室里的一天。 7 点 15 分,李浩宇走进病房大楼。在一天的手术开始前,他必须进行每天的例行查房。 8 点 30 分,外科大楼二层的更衣间,李浩宇在换鞋,取一次性帽子和口罩,把白大褂 换成绿色的手术服,然后进入清洁区。手术室位于三层,33 号手术间安排了他的 3 台小儿 外科手术。第一台是为一个右小腿先天畸形的湖南男孩做矫正手术。孩子刚刚 1 岁,李浩宇 认真地核对孩子的身份、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家长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等,手术室里的“三 查七对”,一个都不能少。又看了一遍墙上的 X 光片,给孩子患病的肢体拍了照片留作资料, 李浩宇终于放心地在《手术安全核对表》上签了字。行医 30 年,这张核对表他签过不下几 千次,但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样签得一丝不苟。 就像驾车,做手术 30 年安全无事故,这是最让李浩宇感到自豪的一件事。 9 点 30 分,手术开始了。层层切开,层层止血,很快,畸形的骨骼显露了出来。术前, 李浩宇告诉记者,这个孩子患的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叫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因为长了一种神 经纤维瘤,所以腿部变得弯曲畸形。 9 点 48 分,直径约 3 厘米的瘤子被顺利切下来,送去做病理检查。 10 点 15 分,一根 10 厘米长的髓内棒被钉进腿骨,把刚才断开的小腿骨上下端连接起 来,孩子原先弯曲的腿变直了。为了明确髓内棒的位置,李浩宇让人推来一台床旁透视机, X 光显示,位置非常合适,手术期间一直不苟言笑的他,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助手开始清 洗伤口,逐层缝合,李浩宇一直在旁边指导,给孩子矫正后的小腿拍了照片。他略显欣慰地 告诉记者,整个手术过程中,孩子的出血量只有 10 毫升,可谓非常成功。第一个患儿被送 回病房,时间显示 11 点整,麻醉师开始了第二台手术的准备工作。这时食堂开午饭了。由 于第一台手术结束得早,李浩宇有将近 1 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吃饭和休息。 12 点 30 分,手术又开始了。病号是个 5 岁的维吾尔族小孩,左侧股骨头坏死。儿童股 骨头坏死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面对如此高难度的手术,李浩宇反而显得非常镇静,时不时 和助手开个玩笑,但专注的眼神仍表明他的心一直提着。孩子的外科手术与成人的不一样, 对精细度要求很高。他边做手术边说:“如果说成人的手术是修汽车,小孩子的手术就是修 手表。”拿切口来说,这个手术的切口叫“比基尼切口”,瘢痕很小,把对外观的影响降到 最低。“小孩子在生长发育中,未来的日子很长,不能留下任何遗憾。” 整个手术过程中,李浩宇的身体一直微微弓着,这种姿势保持了 1 个多小时,由于腰和 膝关节僵硬,他直起身来的时候显得颇有点艰难。手术中,孩子的骨头碴扎破了他的手指。 被扎破手指,甚至体液溅到眼睛里,在外科手术中是常有的事,这让医生面临着较高的被感 染的风险。但李浩宇只是皱了皱眉,手术结束后,他才赶紧脱下手套,用盐水去冲洗伤口。 第二台手术和第三台手术之间,没有任何休息的间隙。手术结束,已是下午 5 点钟。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下口罩的瞬间,他长长地吁了口气,有点疲惫地告诉记者:“做完 3 台手术,人的体力、注 意力就到了极限,再干就相当于‘疲劳驾驶’了。” 回到病房,看了看刚刚做完手术的几个孩子,再安排一些科里的事,李浩宇在医院里一 直忙到晚上 7 点。“晚上还有研究课题的几个事。”他告诉记者,医院手术室的灯,每天都 会亮到深夜。“这不是高尚,只是一种对职业的坚守,对生命的责任!” (选自《生命时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如果说成人的手术是修汽车,小孩子的手术就是修手表”“再干就相当于‘疲劳 驾驶’了”等语句巧用打比方、类比等说明手法,诙谐幽默,生动形象。 B.“李浩宇的身体一直微微弓着,这种姿势保持了 1 个多小时”这一细节描写语言平 实,体现了李浩宇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敬佩。 C.文章第三段用大量篇幅写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了李浩宇教授认真负责的工作 态度,为下文写手术的难度大作了铺垫。 D.文章写的是李浩宇教授一天的工作情况,实际上写出了他 30 年来的工作情况。他的 忙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他对职业的坚守,对生命的负责,也是数十年如一日的。 解析:“为下文写手术的难度大作了铺垫”错,应为“为下文写他做手术 30 年安全无 事故作了铺垫”。 5.文章为什么强调时间?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作答本题,一要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注意文章以时间顺序 向读者展示了李浩宇教授紧张的一天的工作;形式上,注意时间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二要 注意语言简洁到位,答案表述规范,分点陈述。 答案:①表明叙述顺序,使文章思路清晰,叙述有序。②从早上 7 点 15 分,到晚上 7 点,3 台手术,其间还有其他工作,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突出了李浩宇教授工作的紧 张有序,反映了其工作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 6.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标题的妙处。 解析:作答本题,一要注意标题本身的特点,二要分析它和主题的关系。具体作答时可 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深入分析,如“刀尖生活”突出手术室里的生活的“险”。 答案:①暗示李浩宇教授的职业是外科医生;②暗示外科手术的惊险;③设置悬念,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印象派大师莫奈 “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 1874 年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对象是 一个不落俗套的油画、蜡笔画和其他绘画展览。主办人是一群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龙展出作品 的青年。这群青年叛逆者的作品着色怪异,下笔粗放,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不随时尚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绘画端严人像和宏伟的历史场面。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群众不但前往讪笑, 甚或向画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 出·印象”。一个好讥诮别人的评论家就用此题名挖苦那群画家,称他们为“印象派”。 从经济上着眼,画展完全失败,一张也没有卖出。但这种新风格的画自此有了名,后来 竟响彻全球。自此之后,印象派作品疯魔了千百万人,大家不惜重金争购。如今,莫奈那一 小幅海景至少值 200 万美元。 莫奈劝他的朋友就用评论家送给他们的诨号做画派名称,以示反抗,并于不久后成为这 一画派公认的领袖。他那壮健的身材、浓密的棕色长发、炯炯有神的黑眼睛、蓄须的清秀面 庞,处处充满了自信。他坚持大家继续用同一风格作画,让法国人学习欣赏他们的作品。他 比任何画家更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他说:“光是画中的 主角。”他又描述如何努力去画“空气的美……但这是不可能的”。莫奈毕生致力绘画那些 不能画的东西,他的精品中有许多是一瞬即逝的美丽景物。持伞少女后面天空中有浮云掠过, 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风,在浪花飞溅岸岩的海景里嗅到空气中的盐味。 莫奈 1840 年生于巴黎。不久,全家迁往诺曼底。他的漫画才能为风景画家布丹赏识。 18 岁时,布丹邀他同往户外写生,那时管装颜料刚刚发明,户外写生还是新鲜玩意。莫奈 起初不以为意,后来方知师法自然之妙,认为户外写生确是风景画家最好的作业方法。他以 出售漫画的积蓄,去巴黎学习艺术。那时莫奈还没有发展他那革命性的印象派技巧,有好几 幅画都获得了官方巴黎沙龙的接受。 1867 年夏天,莫奈在创作上有了极高成就。为了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 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抛弃,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从远处看,这些点 和线就融为一体了。那时还未命名的印象主义画法,就在那年夏天诞生。普法战争结束后的 1871 年冬天,他带着妻儿到塞纳河上的阿让特伊居住了 6 年。莫奈每天自晨至暮都在户外 写生。不论阴晴寒暑,他都不在室内工作。塞纳河冻封了,他在冰上凿孔置放画架和小凳。 手指冻僵了,就叫人送个暖水袋来。他在海上美岛沙滩上作画,因大西洋风势疾劲,便把自 己和画架缚在岩石上。 他以同样刻苦的精神应付生命中的逆境。1878 年,他们的次子米歇尔出世,妻子患重 病。莫奈既要看护病人,又要照顾婴儿和洗衣做饭,还得抽空在街上兜售油画,虽然幅幅都 是杰作,但所入微不足道。第二年,妻子溘然长逝。 1880 年的一天,在巴黎市外 75 公里的吉维尼,他和继女白兰在屋后山坡作画,画的是 夕阳下的干草堆。15 分钟后,光线变了,使他无法继续,他大为苦恼,于是叫白兰回家去 再拿块画布来。不多时,他不得不再换一块。著名的“系列”油画就这样产生了。莫奈一年 四季,晨昏早晚都画这个干草堆,出门时带着十几块画布,随光线或天气的改变而一块块地 换着画。 1886 年在纽约举行的画展,展出莫奈的精品 45 件,这是他生命上的转折点:他的作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成为收藏家猎取的对象,自己也成为名人。1888 年连法国也公开承认了他的地位,拟颁赠 荣誉勋章给他,他忿然峻拒,绝不向传统低头。 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总理克雷芒梭。当莫奈的目力日渐 衰退,常因力不从心而愤怒地把画布割破时,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理便从内阁办公室赶来劝这 位老人:“画吧,画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会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没有说错。 莫奈为纪念第一次大战休战,献给法国的,在巴黎橙园陈列的《睡莲补壁》油画,被公认是 莫奈最超卓的作品。 莫奈使世人学会了新的看法。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 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 和创始人之一。他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最重要的风 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其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 式的轮廓线。代表作有《日出·印象》《睡莲》《干草堆》等。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C ) A.1874 年在巴黎举办的画展,由于所展出作品的题材都不随时尚,画的都是简朴的日 常生活,且着色怪异,下笔粗放,导致画展从经济角度来看,是失败的。 B.莫奈充满自信,在画展中的作品广受讥嘲后,仍然坚持继续画展的绘画风格,他的 这种不落俗套的创作,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C.在画展遭遇失败后,莫奈为了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将幽暗 的色彩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 D.莫奈以刻苦的精神应对创作中的艰难与生命中的逆境,他曾把自己和画架缚在岩石 上以完成创作,在妻子患重病后艰难地维持生活。 解析:顺序颠倒,“莫奈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是在画展 之前的事情。 8.根据莫奈的创作经历及材料有关内容,概括印象派的创作特点。 解析:相关内容主要位于原文第一、三、五段。如“着色怪异,下笔粗放,以简朴的日 常生活为题材”“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用纯色小点和 短线,密布在画布上,从远处看,这些点和线就融为一体了”等。答题时注意将相关信息分 类概括,进行提炼,分条作答,同时注意摆脱时人对印象派的偏见,如“着色怪异”只是时 人因不适应印象派的创新画法而产生的感觉。 答案:①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②较多考虑总体效果(远观),较少顾及细节,笔法 粗放,常缺乏修饰。③重视色彩的使用。④着重表现某种光线下一瞬即逝的景象。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9.莫奈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作答本题,可以从原文中作者对莫奈的评价性语言入手,如“以示反抗”“充满 了自信”“他以同样刻苦的精神应付生命中的逆境”等;也可以从文中的细节描写入手,如 “忿然峻拒,绝不向传统低头”;还可以从莫奈在事件上的表现入手,尤其是他面对时人的 挖苦嘲笑的态度、面临恶劣的写生环境时的做法等。回答时注意分类概括。 答案:①不向传统低头,重视创新。②不畏艰难,以刻苦的精神应对逆境。③充满自信, 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④善于学习,向他人学习,向自然学习。 对点特训 12 (见专题活页检测 P29) (2016·西安铁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 1933 年 9 月,16 岁的徐舜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组,毕业后 到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工作。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轰炸杭 州笕桥,徐舜寿立志要“航空救国”。1944 年 9 月他被派往美国学习航空,参加了 FD-1 飞机等的设计工作,学成回国后从事运输机设计等工作。1949 年春,徐舜寿所在的南昌第 二飞机制造厂被迫迁往台湾,他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辗转来到已经解放的北平,投身于新中国 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中。 建国初期,中国的航空工业极其薄弱。为摆脱这一落后局面,1953 年,国家把航空工 业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周恩来总理为航空工业提出了“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行设计”的战 略发展方针。1956 年 8 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沈阳创建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首批受命 组建飞机设计室的有徐舜寿、叶正大、黄志千等,同时还从全国各地调集了近百名科技人才 和新毕业的大学生,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未涉足飞机设计。徐舜寿被任命为设计室主任。 当时空军航校普遍使用的螺旋桨、后三点起落架式的雅克-11 中级教练机,已满足不 了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要求。为了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经过反复思考和仔细分析论证,徐 舜寿认为,第一架飞机应当是一种喷气式歼击教练机(后定名为歼教-1 飞机)。这不仅是培 养新飞行员的需要,也是新中国设计队伍建设的需要。况且,中国初步积累了生产、使用和 维修飞机的经验,并成功仿制了雅克-18 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7 高亚音速战斗机;同时, 我国已经具有制造喷气歼击机的工业基础。 徐舜寿很重视苏式飞机的研究,到任后也倡导设计人员认真研究苏联各类型号的飞机和 各种技术手段,而他的设计思路并没有被苏式飞机框住,他的想法是“学习苏联,参考英美, 稳步前进”。因而,他在后来歼教-1 的设计中。选用了美英式的两侧进气方式,而没有沿 袭苏联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这种两侧进气的布局先后被用到我国的强-5 飞机以及一系列 新的战斗机上,后来苏联自己设计的飞机也改用了两侧进气。 1958 年 7 月 26 日,正式试飞。首飞成功后,叶剑英元帅特地从北京赶到沈阳参加了歼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教-1 的庆功会,并观看了精彩的飞行表演。 这一年“大跃进”开始了,飞机设计室曾提出设计超音速歼击机的设想,初始方案尚比 较实事求是:马赫数 1.4,升限 18 000 米。由于形势变化,飞机设计指标一路攀升:马赫 数急剧上升至 1.8、2.0。看到不尊重科学规律的种种现象,徐舜寿大胆直言:目前我国还 不具备研制这一种飞机的条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敢于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是极其难能 可贵的。 徐舜寿主持、组织或亲自设计的飞机有歼教-1、初教-6、强-5、歼-8、轰-6、运 -7……伍修权将军曾撰文回忆他:“生于江南水乡,为了发展我国航空工业,足迹遍及全 国,并且长期生活在北方。每次调动,他从不讲条件、地点,往往只有一句话,‘只要搞飞 机,到哪儿都行’。” 解放初期,国内有关飞机强度计算方面的书籍很少。1953 年,四局的情报资料部门新 到了俄文版《飞机强度学》。徐舜寿看到后,当即着手将其翻译出来,供我国航空院校和飞 机设计部门使用。设计室成立初期,飞机设计资料奇缺,徐舜寿要求设计人员收集当时国内 已有的苏联米格和雅克飞机的各种资料,每次有人去北京出差,他都会嘱托购置和预定美、 英等国的航空期刊、书籍,引导青年技术人员不断学习。 为了尽快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他把能请来的专家都请来,给设计人员授课,传授 飞机设计的经验。“文革”中他被逼写汇报材料时这样写道:“开始设计歼教-1 以后,经 常请些教授来讲课。我当时在心里是有一张名单的:风洞试验×××,气动力学×××,操 纵稳定×××,结构强度×××等。”徐舜寿故意隐去了这些专家的姓名,显然担心这些人 受到牵连。据顾诵芬院士回忆,这些隐去的人都是我国出色的专家、教授。 (摘自张盛秋《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当得知有部分年轻工程技术人员被牵累时,徐舜寿在党的 会议上坚决反对把一批离校不久的年轻人划为右派,担心飞机设计事业会陷于瘫痪。而后, 徐舜寿被认为有“右倾思想”而遭到批判。 (百度百科) ②在徐舜寿的领导下,飞机设计室成为培养飞机设计师的摇篮。后来我国成立了多家飞 机设计机构,其技术骨干几乎都来自这个飞机设计室。这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了中国科学院或 中国工程院院士,如顾诵芬、屠基达、管德、陈一坚等。 (周日新《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奠基人——徐舜寿》) ③陈一坚说:“在飞机设计与航空理论研究上,徐舜寿和吴大观都是我的导师和楷模。” (陈一坚《陈一坚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抗战时,日军进攻上海轰炸笕桥,具有航空背景的徐舜寿立志要“航空救国”,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种爱国情怀一直激励着他为中国航空事业作出贡献。 B.为改变我国航空工业落后的局面,国家高度重视飞机设计室的创建,把它列为重点 建设项目,并从各地调集了近百名飞机设计人才。 C.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并不是对现成飞机的模仿,而是在收集、研究国外飞 机资料的基础上,优选技术手段,形成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设计。 D.在徐舜寿等人的努力下,设计室成立不到两年,便在 1958 年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架 喷气式歼击教练机,开我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 解析:“把它列为重点建设项目”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国家把航空工业列为重点建设 项目,后来航空工业局决定创建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另外,“调集了近百名飞机设计人 才”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同时还从全国各地……未涉足飞机设计”。 2.徐舜寿为什么认为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应当是一种喷气式歼击教练机”?请简 要分析。 解析:作答本题,要先找准答题区间,即第三段,然后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可从主观方 面和客观方面来筛选。客观方面,当时我国空军航校普遍使用的教练机已不能满足喷气式飞 机的训练要求,同时我国已经具有了制造喷气歼击机的基础;主观方面,用喷气式飞机训练 符合飞机发展的新形势,同时通过设计这种飞机可以满足培养新飞行员的需要并培养新中国 的飞机设计队伍。 答案:客观方面:①空军航校普遍使用的教练机,已满足不了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要求; ②我国已经具备制造喷气歼击机的基础。主观方面:①适应飞机发展的新形势,训练时应以 喷气式飞机代替原有的机型;②既可以满足培养新飞行员的需要,也可以以此培养新中国的 飞机设计队伍。 3.作为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在航空事业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 解析:作答本题,要从文中找到他在飞机设计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如他主持设计了我国 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主持、组织或亲自设计多种类型的飞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飞机设 计人才等。 答案:①主持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的设计工作,为中国飞机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②主持、组织或亲自设计多种类型的飞机,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飞机设计人才,为我国飞机的设计以及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17·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刘小兵 郭超 哲人说,信仰就是生命车。阎肃的父母是忠实的天主教教徒,阎肃在教会学校读过 5 年书,学校原本准备把他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他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1946 年,就读南开中学的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最令他心驰神往的 是从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他说,那时“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怀揣一颗朴 素之心,他投身历次“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尽管流血牺牲冲突不断,忠诚信仰的底色却 在一次次洗礼与实践中沉淀加深。最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王树增说:“半 个世纪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 1962 年,国家刚刚经历 3 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他受小说《红 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人民鼓劲。虽然当时已有多个不同艺术门类的《江姐》,但 他说:“即使是炒冷饭,我也要炒得好吃。”伏案 18 天完成初稿,虽然在团里讨论时许多 人就已感动得落泪,但他还是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的 20 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 多次采访《红岩》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演出 1 000 多场的奇迹。改革开放初期,他借写《敢问路在何方》之机,以艺术的形式告诉人们,路就 在脚下,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从 1986 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除夕夜都是在央视演播大厅度过 的,直到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才赶回家。有一年他正筹备央视春晚时,母亲病危,刚要买票 回家的他却得知母亲已经去世,他强忍悲痛,没有回家,全身心投入工作。1999 年初,总 政艺术局组织专家巡回审查指导全军节目,他对各种艺术门类都能谈出恰如其分的意见,都 能出新点子,令人五体投地。屈塬说:“这不仅是水平,更是一种胸怀。阎老把他的经验和 想法无偿提供给大家。”进入新世纪,担任过众多比赛评委的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 人”。他说:“评委就不该把圈子带进赛场,如果真要画圈子,你就画个大圈子,把所有的 选手都画进去。” 80 多岁的他笑称自己是 80 后,生活中的确如 80 后年轻人,热情拥抱新事物,常会蹦 出“雷人”一类词语。渴望新知的他,把阅读和求知看作是最快乐的事。书籍不仅为他带来 创作上的帮助,也是他的“精神故乡”。他说:“心灵上的故乡,都是在我们的先贤笔下。 像鲁迅先生、老舍先生、曹禺先生、巴金先生的作品,我从小就读,真是长见识,长学问, 而且长性情。从中,我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他总像孩子一样快乐,生活很简单,粗茶淡饭,布衣棉衫。一场春雨,几片落红,南飞 的大雁,西沉的落日,他都觉得新奇美好,这也许就是他能永葆创作之树常青的秘诀。 他说:“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常回家看看》就是这 样被我推上春晚的。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他始终以培育新人为 己任,不仅在艺术上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传授,而且用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每 逢团里搞大型活动,他都把年轻人推上前台。《江姐》5 次复排,他都默默地站在幕后,甘 当人梯,乐作嫁衣,用 50 多年的心血把一代代“江姐”送上舞台。就连住进重症监护室前 一天,他还躺在病床上为年轻后辈修改歌词、指导创作。他怎么对待生活,生活也怎么对待 他。他很得意身边人对他的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们都喜欢我”。他至今没出过个人 的作品集,他灿若星辰的艺术履历都传贮在人心中,传贮在生活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阎肃的创作一直在追赶时代,弘扬正气,他是那个真正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一个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无限。阎肃的生命早已伴随着他的作品融入这个伟 大时代的滚滚洪流,与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每一个音符一起跃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渣滓洞,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感 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②阎老创作了 1 000 多部(首)作品,获国家和军队大奖 100 余项。2014 年文艺工作座 谈会上,他提出了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让人耳目一新:那风是“铁马秋风”,那花是 “战地黄花”,那雪是“楼船夜雪”,那月是“边关冷月”。 (李丹《对得起时代 此生不遗憾——忆著名艺术家阎肃》) ③阎老说,自己一辈子除了每天读书学习是必须的外,并没有刻意要做一件什么事情, 基本处于顺其自然的状态;但一旦决定要做某件事情,那就一定争其必然,务求取得好效果。 那时,阎老喜欢当演员,但组织上最终安排阎老搞创作。50 多年来,阎老写出了许多脍炙 人口的好作品。 (陈劲松《阎肃: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B ) A.阎肃在南开中学读书期间,阅读了“五四”以来的大量新诗,同时还受到革命圣地 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的洗礼,因此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 B.阎肃虽然历经流血冲突,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日益加深,入伍后,就立志成为一名 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用生命谱写出人民群众喜欢的歌。 C.《江姐》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演出 1 000 多场的奇迹,既源于作品中宝贵的革命精神, 也因为阎肃深入体验生活,顺应时代要求,创作上精益求精。 D.阎肃在审查指导全军节目时,提出的意见独到而又恰如其分,是因为他活到老学到 老,博览群书,触类旁通。 E.阎肃在创作中追赶时代,又在追赶时代中创作,他创作的大量作品,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力前行的跃动音符。 解析:“入伍后,就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用生命谱写出人民群众喜欢的 歌”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中只是说“最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 5.阎肃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关于阎肃的人格魅力,可以从文中找出与其相关的事件,然后再加以概括提炼。 如他强忍母亲去世的悲痛,仍然坚持工作,由此可知他有服务大局的意识。他当评委从不搞 小圈子,只认作品不认人,由此可知他为人公平公正。他虽然上了年纪,但仍然热爱读书, 接受新事物,由此可知他对新知的渴望。他创作的作品非常多,但没有出过个人的作品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并且精心培育新人,由此可知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答案:①引领时代,服务大局。创作《江姐》等为人民鼓劲;强忍母亲去世的悲痛,全 身心投入工作。②为人公正无私。当评委不搞小圈子。③渴望新知。热爱读书,拥抱新事物。 ④甘当人梯,淡泊名利。精心培育新人,至今没出过个人的作品集。 6.“相关链接”中的“风花雪月”化用了哪些诗句或歌词?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关于“风花雪月”化用的诗句或歌词,可以根据相关链接②中的解说加以联想, 不难得出答案。而引用这些诗句或歌词的作用,可从阎肃的情怀和愿望等入手分析。 答案:化用的诗句或歌词:①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③《长城长》歌词“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 冷月”。 作用:①化用这些诗句或歌词,表现了他作为军人的豪迈情怀;②巧用诗句或歌词引发 人们对军人生活的联想,表达了阎肃的强军愿望。 (2017·甘肃会宁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1960 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 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去修渠!渠里不来水, 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守着渠水,整整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 了丈夫,又把 13 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而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里。 2000 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支书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 的生机。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 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 700 元,一共欠了 10 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 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 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 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虽九死其犹未悔”! 不能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 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 50 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 30 多年 来,让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 108 个县市中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拥有无形的 精神力量。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这个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 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2008 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 1 亿元。2009 年,投资 27 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 300 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 降到 1 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 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做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 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摘自新华网) 7.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所选取的三个素材非常典型,极具代表性,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太行人身上坚 韧的精神,可歌可泣。 B.“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承上启下,由上文对开挖红旗渠的张家的叙述,过渡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到下文发展旅游的申兰英与原海生的故事。 C.林州地处山区,以前缺水、贫穷,但林州人引入漳河之水,并发展了旅游产业,使 林州经济位居河南 108 个县市的前列。 D.桑中生曾经成功地投资多晶硅的开采,成为亿万富翁;后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 停产,现如今桑中生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 解析:“成了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是桑中生曾经破产时的情形,而非“现如今”的情形。 8.“太行之力”是如何在太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标题对“太行之力”的诠释,“太行之力”的实质是“坚 韧”的精神。然后在文中寻找“太行之力”在太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文章写了张氏一家、 申兰英与原海生夫妇、桑中生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正是对“坚韧”精神的最好诠释。作答时 需概括人物事迹,表述时要突出他们经历磨难时的坚强。 答案:①在张氏一家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红旗渠有了水。②申兰英与原海生付出了血与 泪的代价,给太行山带来了春天。③挖煤汉桑中生,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重 生。 9.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突出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要求对文章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从具体的语句中概括出语言特点,并分 点作答,做到语言规范。关于新闻的语言特点,平时要积累一定的术语,从而避免“只能意 会,不能言传”的情况。新闻的语言特点一般有:客观准确、生动形象、朴实通俗、简洁凝 练等。明确了这些,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①简洁凝练。如“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一语未了,掩面而 去”等,语言极其简约,干净利落。②激情澎湃。文章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记叙了太行山 人可歌可泣的故事,语言激情澎湃。如“这是为内心一口气而坚韧地活着的女人!”“林州 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③生动形象。如“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 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 了春的生机”,语言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