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质量检测卷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秋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质量检测卷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单元质量检测(四)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页)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论 虚 荣 培 根 伊索有则寓言描述得好:“牛虻停落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看我把尘土扬得多高啊!……”同 样地,世上也有一群自负的人,大凡遇到什么事有进展,不论这进展是自发的还是借助于更大的势 力,只要他们沾上一点边,他们就觉得这些事情是完全靠他们推动的。 爱吹牛的人必定是爱拉帮结派的,因为凡是炫耀都是离不开比来比去的。这种人必定也是过激 的,这样才能配合自己的夸口。他们是保不了密的,所以常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毋庸置疑,这一爱吹的品性在国事上还是有其用途的。每当有需要为某事歌功颂德、树碑立 传时,这些人便是难得的吹鼓手。再者,李维在谈安条克和埃托里亚人之间结盟的故事时说:“两边 都瞒的谎言有时是有奇效的。”如果有人在两位君王之间游说,想串通他们联盟对第三者开战,就肯 定得分别对两边都言过其实地夸大另一方的军事力量;而且,他这种私下里交涉来交涉去的人,还 会两面夸大自己在另一方的影响力,结果常常加深了双方对他自己的信任。所以,在诸如此类的故 事中,往往可见到无中生有的结果;原因是,谎言足以形成信念,信念便会产生力量。 虚荣心对军队将士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剑与剑可互相磨砺一样,虚荣心可使将士互相激励勇气。 在那些有代价和冒险的伟大创举中,吸收一些好大喜功的人,可使事业有声有色一些;那些天性老 实厚重的人,作用上更像是压舱物,而不是风帆。至于做学问的名望,若是没有炫耀的羽毛在飞翔 的话,它也是难以名扬天下的。写《漠视名望》之类著作的人并不反对把自己的大名印在扉页上。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盖伦等,也都是爱显山露水的。毋庸置疑,是虚荣心促成了人的流芳 百世。结果,当美德得到了间接的报偿时,那也是不得不归功于人性的作用的。就连西塞罗、塞内 加和小普林尼的名望,若无他们自己的涂脂抹粉的话,也不会久传不衰的。这种涂脂抹粉和装饰木 板上的那层油漆的功用是一回事,那油漆使饰板不但耀眼,而且耐久。 但是,谈了这么多关于“虚荣”的事,我都还未涉及塔西佗评论穆森纳斯的那种特性,那是说 “他有一种使他的所有言行都显得出色得多的表现能力”。这种特性并非出自虚荣心,而是出自天生 的胆识,并且,这种特性在有些人身上不仅是得体的,而且是高尚的。因为,如运用得法的话,宽 厚、忍让和谦虚本身都会变成显示之技巧的。在这些技巧中,最突出的是小普林尼所谈论的那一种, 即如果别人有与你自己的长处相似的可取之处的话,就应该慷慨地予以称赞。他说得很精彩:“称赞 人是为自己好,因为你称赞的人不是比你出色,就是比你逊色。如果他比你逊色,还值得称赞,你 就更值得称赞了;如果他比你出色,却不值得称赞,你就更不值得称赞了。” 大吹大擂的人,对有识之士来说,乃是嘲笑的对象;对愚昧之徒来说,乃是仰慕的对象;对溜 须拍马之徒来说,乃是奉承的偶像;而对大吹大擂者自己来说,则是其海口的奴隶。 1.下列关于“虚荣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虚荣心可以使将士互相激励勇气,进而增强信念。军队的将士拥有虚荣心是有益于战事的。 B.虚荣心强的人好大喜功,对于那些冒险性的伟大创举而言,他们就像风帆,能推动事业开展。 C.虚荣心能促成人流芳百世。西塞罗、塞内加和小普林尼的名望经久不衰,与他们自我宣扬有 关。 D.穆森纳斯的虚荣心和胆识使他具有一种使其所有言行都显得出色得多的表现能力。 解析:“虚荣心和胆识使他具有……表现能力”错误。原文说“这种特性并非出自虚荣心”。 答案:D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世上有一些自负的人,对于他们沾得上边的事情,总会把功劳归于自己身上。 B.爱吹牛的品性并非一无是处,它有时在国事上能发挥作用,如为某事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C.政客在游说两国联盟对抗第三国时,会夸大第三国的军事力量,还会夸大自己的影响力。 D.《漠视名望》一类书的作者虽在著作中表达了漠视名望的观点,但他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名扬 天下。 解析:“会夸大第三国的军事力量”错误。根据文意,政客是对联盟的两国夸大两国中另一方 的军事实力。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爱吹牛的人爱炫耀,他们拉帮结派,言语过激,他们因不能保密,难以成事。 B.小普林尼认为,宽容、忍让、谦虚,这些品性本身就是显示高尚的技巧。 C.在小普林尼看来,不论别人比我们出色还是逊色,我们都应该适时称赞别人。 D.人们对大吹大擂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嘲笑他们,有的人仰慕他们,有的人奉承他们。 解析:这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小普林尼的观点;“这些品性本身就是显示高尚的技巧”曲解 文意,原文为“如运用得法的话,宽厚、忍让和谦虚本身都会变成显示之技巧的”。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整个集市都 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 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 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 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 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 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 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 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 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 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 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 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 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 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 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 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 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 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 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 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 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 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 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 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 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 越不相信他。有人背后议论说:“这都是骗子的歪理。”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 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的段落属于环境描写,同时也为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背景。集市气氛的 描写,还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B.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 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C.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 全文呈现出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 D.小说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对奥士高纳进行描写刻画的,塑造了一个勤俭、诚实、富有 正义感而又偏执不知变通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 解析:B 项“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错;C 项“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 “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错误,体现出对人物的同情,没有讽刺之意;D 项“富有正义感”文中无 据,“偏执不知变通”不够恰当。 答案:A 5.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 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 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 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 核心又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缺乏信任,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 6.有人认为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会更好, 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绳子的故事”更好。①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富有深意,与结尾前后 照应,更具讽刺性,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②小 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 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 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绳子的故事” 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 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我认为“老实人的故事”更好。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 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②小 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 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③小说 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 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符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 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 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 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 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 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 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 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 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 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 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 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 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 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 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 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 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 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 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 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 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准对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 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 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可知 D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以偏概全。 答案: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做了统计;材料二分 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 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 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 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 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解析:B 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 识”于文无据。C 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不正确。D 项,“制定了完 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是各地政府,而不是《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答案:AE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 中筛选相关信息,结合文本内容来作答,不要脱离文本内容。 答案:①从居民角度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角度来说, 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 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 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 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 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 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 “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 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 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 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 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 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 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 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 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 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解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 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做出相应调整。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 12 岁至 16 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 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察举童子是一种奖励天才儿童的方法。 B.关东,俗称东北,位于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的三市一盟。关东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比较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C.“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先秦民众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镇及其附属田地。陶 渊明《桃花源记》亦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董卓所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有“三曹”。 解析:东汉末期朝廷由曹操掌控,后来窃取政权。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 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 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 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解析:司马朗并不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属无中生有。 答案:C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 (1)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6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 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马上灭亡的时刻罢了。 (2)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 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 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司马郎说:“我的父族和母 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 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 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 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马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 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 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 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 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 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 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 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 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 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 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 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 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 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 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 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 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 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 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 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 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4~15 题。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 崿②,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 ①争得:怎得。② 崿(yǎn è):指山峦。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的意思是:怎么才能有杜牧之那样的才华,一来到西湖就能够题诗称赞呢? B.杜牧之即唐代诗人杜牧。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牧之”是他的号。 C.颔联主要写景,虽然只是描写西湖边的寺院和楼台,却能让读者感到游人如织的繁华。 D.中间两联从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了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欣欣向荣。 解析:B 项,“‘牧之’是他的号”错,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答案:B 15.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诗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 他在湖上题诗,就算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做一名钓翁。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 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 (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话 表明什么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明后主应广泛听取意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_______”, 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答案:(1)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2)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3)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写作以表达清晰为首要宗旨,不要用春秋笔法....,绕来绕去,把意思弄得晦涩难懂。 ②求职面试时,他师心自用....,不人云亦云,独到的见解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简政放权,就是要砍掉束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 ④园区特色农业基地星罗棋布....,有彩色水稻基地、莲藕基地、万国瓜园长廊等。 ⑤只见先生不打草稿,信笔泼墨,一丛墨竹便跃然纸上,围观者无不人言啧啧....。 ⑥“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中国编修地方志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 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此处不合语境。②师心自用:固执己 见,自以为是。此处望文生义。③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此处 使用正确。④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此处使用正确。 ⑤人言啧啧: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此处不合语境。⑥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 悠久。此处使用正确。 答案: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12 月 19 日,东原旗下两大商业项目“东原·1891 时光道”和“东原·ARC 拾莲坊”同时开 业,实现重庆本地商业地产的新纪录。 B.1978 年 4 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开始重新设计第四套人民币,经过专家们集思广益下,确 定了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最后完成了设计方案。 C.我们的计划是利用今后十年打造一个中国对外文化产业的世界航母,我们的理想是“让世界 成为中国的舞台,让中国成为世界的舞台”。 D.中国知识产权正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专家、学者们就 2014 年将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做出 预测,并对企业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给出权威建议。 解析:A 项搭配不当。“实现”和“新纪录”不搭配,将“实现”改为“创下”。B 项句式杂糅。 “经过专家们集思广益下”去掉“下”或将“经过”改为“在”。D 项不合逻辑。“正”与“将” 矛盾,把“正”改为“将”。 答案:C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 A.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现在深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孩子们沐 浴在祖国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B.老师,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我能有今天,是你鼎力相助的结果。 C.兹有我校高三(七)班李明同学,他成绩优秀,善于交际,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大奖,拟 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 D.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来为老先生祝寿,请问家父高 寿啊? 解析:A 项,“一位”改为“一个”;“先生”改为“老师”;B 项,“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 幸”改为“我能在您的帮助下学习,深深感谢”;D 项,“家父”改为“令尊”。 答案:C 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 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 分)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 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③ “关爱者”改为“关注者”;④“征询”改为“征集”;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 分)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题应注意题干中的三个要求“续写”“内容贴切”“句式相同”。同时应注意词语的对 应,如“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对应“团结”,“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对应“梦想”等。 答案:(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 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 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评分标准见高考评分标准。例文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