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

2014 年天津市渤海石油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溯.(sù) 忸怩.(ní) 方遒.(qiú) 惩创.(chuāng) B.着.装(zhuó) 潭柘.寺(zhè) 彳亍.(chù) 颓圮.(pǐ) C.畏葸.(xǐ) 丧.(sàng)钟 央浼.(měi) 屏.息(bǐng) D.弄.堂(lòng) 百舸.(gě) 偌.大(ruò) 棠棣.(lì) 解析:A 创 chuàng;C 丧 sāng;D 棣 dì。 答案:B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缥缈 攘垢 独出新裁 沧海桑田 B.惬意 广袤 长虹化碧 根深蒂固 C.融资 喋血 茕茕孑立 共商国是 D.接洽 布署 集思广益 另辟蹊径 解析:A 攘诟 独出心裁;B 苌弘化碧;D 部署。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名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翠翠带了黄狗各处人丛中挤着去寻找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 。 ②我和同学们在这所学校 学习生活了近三年,大家情同手足,现在眼看就要分别了, 彼此心里还真有点儿舍不得。 ③许多国家在议会召开期间,电视台辟有专门的频道对其进行转播。 个别议案由于涉 及国家重大机密而不得不进行秘密讨论, 不能仅由议会单方面决定。 ④《公务员法》第一次将我国公务员制度依法律形式予以明确,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迈入 了 阶段。 A.踪迹 一齐 如果/就 法制化 B.行迹 一起 如果/就 法治化 C.行迹 一齐 即使/也 法制比 D.踪迹 一起 即使/也 法治化 解析:“踪迹”指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行迹”指行经的足迹、比喻行动的踪迹、事 迹、行为。根据语境,①应选“踪迹”。“一起”表示在空间上合在一处或在同一地点发生; “一齐”表示在时间上同时发生,有“同时”的意思。②句强调空间,应用“一起”。 “如 果/就”“即使/也”都表假设,但前者倾向于否定,潜意识根本不希望假设的情况发生,后 者则是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阻止其决心的坚定。“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主 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 和方法。根据语境,④句应选“法治化”。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江西电视台在对“西单磕头王”进行播报之后,多家网站纷纷转播,引起了高度“围观”。 据称,该男子在路边磕头乞讨,一个小时磕头最多讨得 4000 多元。 B.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专家们认为,广大出口加工型企业只有大力开拓国内外市 场,学会内销与外销两条腿走路,才能逐步完善企业销售网络,实现自救。 C.近日国内各大报社在显著位置报道了重庆大坪中学女子足球队参加在土耳其举行的女足 中学生世界杯赛中通过造假夺取冠军的事件。 D.1915 年,张景盂兄弟在苏州祥符寺巷创办了五洲邮票社,这是私人邮票最早的中国商店, 在张氏兄弟的苦心经营下,这家私人邮票社也仅仅存活了半个世纪。 解析:A 成分残缺(或中途易辙),改为“在江西电视台对‘西单磕头王’进行播报之后”, C 结构混乱,去掉“参加”。D 语序不当,“私人邮票最早的中国商店”应改为“中国最早 的私人邮票商店”。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西班牙诗人梅洛鼓励那些处在失望中的人们:命运的盾牌一面是失意、困惑;另一面是幸 福、快乐。 B.白话文(又叫语体文,就是用现代语写录的语言)从什么时候起用作小学教材,我记不真 切了,大概在七、八十年前。 C.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 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优点。 D.不良的食物搭配不仅可以引发不适,甚至有可能导致中毒,如萝卜与橘子、白酒与柿子、 牛奶与巧克力、牛肉与栗子、香蕉与芋头、花生与黄瓜等等。 解析:A 分号改为逗号;B“七八十年”是约数,顿号去掉;C 引号内的逗号放到引号外。 答案:D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小题。(9 分)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 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 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 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 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 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 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 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 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 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 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 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 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 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 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 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 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 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 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 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 8 岁到 10 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 岁以 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 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 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 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 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 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 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 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 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 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 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 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 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 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 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6.第 2 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3 分)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 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 项都不全面,D 项未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答案:C 7.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解析: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从下文看“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 母亲是无条件的”,因此“消极”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 “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答案:D 8.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 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解析: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 8 岁以下 的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 答案:B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21 分) 马罗大叔(节选) 陈忠实 饥饿像洪水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走出门,村巷里死一般沉寂。没有月亮的秋夜。田野里一片黑暗。正在孕穗的包谷林 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包谷棒子的腻腻的甜香气味,我在水渠边站住了。 我伸手摸到一根包谷杆子,掰下一个又肥又粗的棒子,三两把撕掉嫩皮,蹲在水渠沿儿 上啃起来,包谷粒儿里的乳汁竟然溅到眼睛里,我一定是啃得太猛太快了。嫩包谷粒儿在嘴 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 我把啃光了的包谷芯子丢到水渠里,再伸手摸到又一小包谷棒子,却猛然看见一个人, 正站在三五步远的大柳树下。我一惊,一愣,从身影和体形上,立刻辨认出来,那是马罗儿, 终年四季给生产队看守庄稼的老光棍儿。我也不知凭什么勇气,没有撒腿逃遁,也没有向他 求饶,而是毫不动摇地把那个已经抓摸到手的包谷棒子,“咔嚓”一声掰了下来,三两下撕 开嫩皮,蹲下身,又啃起来了。 “哼!你真胆大——”他冷笑着说。 “跟我走!”马罗吼着。 顺着水渠往东走,我就看见一盏马灯萤萤的亮光,那马灯正挂在老光棍住的庵棚上。 “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 “啊……嗨嗨嗨嗨嗨……” 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那粗哑的男人的哭声,从他喉咙里奔泻出来。像小河在夏季 里突然暴发山洪,挟裹着泥沙、石头和树枝,带着吼声,颤动着四野。马罗伸出双臂,把我 抱住,硕大的脑袋压在我的胸膛上,哭得更加不可收拾。他粗壮的身体颤抖着,两条铁钳一 样的手臂夹得我的肩胛骨麻辣辣地疼了。 松开抱着我的手臂,他哭溜着声儿颤颤地说了一句:“咱们……好苦哇……” 我再也支撑不住了,心酸了,腿软了,一下子坐在茅草庵棚门口的树根上,双手捂住脸 颊,哭起来了。 老光棍马罗,像疯了似地在庵棚前的草地上,跳起又落下,破口大骂:“你他妈的‘假 积极’!你欺哄毛主席,放你妈的臭‘卫星’!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着受洋罪——啃生 包谷棒子!”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 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 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点燃麦草,再加上树枝,火苗哧哧哧 蹿起来,冒得老高,在一个用铁丝扭成的支架上,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 说也不能……啃生的……” 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火声是这样富于生气。我坐在火堆旁,看火苗忽而落 下又忽而蹿高,在秋夜的黑幕中辟开的光亮的空间,随着火苗的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 火苗在树枝上跳跃,从燃烧着的枝条上攀援到刚添加上去的树枝上,像万千猕猴在树林里嬉 闹,跳跃翻跌;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 马罗大叔坐在一块河卵石上,两手搭在撇开的膝头上,挺直腰板,俨然一副用斧头砍削 出来的青石雕像。火光映照着他的脸,一会儿明亮,一忽儿灰暗,四方脸中央、雄踞着一只 宽大的蒜头鼻子,脸颊上有两道粗糙的大动脉似的皱纹。这张脸上,现在呈现出安详的神态, 专注的眼神。他间或用右手里的树枝拨弄一下火堆里的柴枝,甚至歪一歪脑袋,向火堆里吹 两口气,然后又坐直了,却不开口说话。 “吃——熟咧。” 他从火堆里的铁丝架上取出一个包谷棒子,甩过来,撂到我的怀里。一股热气饱溶着浓 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一口咬进嘴里,我的眼泪禁不住 扑洒下来了。 那晚我没有回家,和马罗大叔挤睡在他的庵棚里的吊床上。 (选自《陈忠实文集》) 9.文中“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充满了活力”一段描写了“火的世界”。请分析这一段文 字的艺术特色。(5 分) 解析:分析一段文字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 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表达效果怎么样;写了 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从听觉写出 火声,“看……”从视觉着手写“火苗忽而落下又忽而蹿高”“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 的形态,“光亮”的空间;“像万千猕猴在树林里嬉闹,跳跃翻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 象生动;“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写出了火苗的气势。 答案: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细致描摹了火声和火苗的形态、光亮、气势;比喻新 颖贴切;语言生动形象,精妙传神。 10.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4 分) (1)咱们……好苦哇……(2 分) (2)我的眼泪禁不住扑洒下来了。(2 分) 解析:(1)句中“咱们”不仅包括在场的“我”和马罗大叔自己,结合下文“叫俺社员跟 着受洋罪”,可知,还包括不在场的“社员”,“咱们”“苦”,既是对“我”啃生包谷的 同情,又有对自己的怜悯,可是对现状自己又无力改变,所以还有对所有社员处境的无奈。 (2)句的情景发生在“我”吃到马罗大叔烤熟的包谷时。联系上文,“我”是在饿的走投 无路的情况下来偷生包谷吃被马罗大叔逮到的,这泪就有了对自己处境的悲伤委屈,而马罗 大叔不仅没有怪罪还给“我”烤包谷吃,这泪里显然更包含了对马罗大叔的感激。 答案:(1)对自己的怜悯;对“我”的同情;对社员们受苦的无奈。 (2)对马罗大叔的 感激;艰难生活中的委屈伤心。 11.马罗大叔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统观全文,对这个形象作简要分析。(6 分) 解析: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马罗大叔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即 可。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 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 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 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答案:黑夜里发现“我”的所为:表现他看守庄稼很负责任。对“我”冷笑、吼喊:表现他 嫉恶如仇。放声大哭和破口大骂“放卫星”:表现他率真耿直。为“我”烤包谷:表现他仁 慈善良。形如青石雕像:表现他可尊可敬可爱。 12.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情节很详细,请深入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6 分) 解析:小说中的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展现文章主题服务的。首先,“我”来偷包谷被逮 到,不仅没有被处罚,反而享受到马罗大叔烤包谷的招待,细写烤包谷的场景就使小说整体 情节发展有波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次,这一情节与前文写到马罗大叔的吼、哭、 骂,衔接自然,符合人物情感发展规律,这就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 再次,烤 包谷的情节主要通过“我”的视觉和听觉展现出来的,这就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马罗大叔的 形象,而且在这一情节中作者加入了对马罗大叔的肖像描写“马罗大叔坐在一块河卵石 上,……却不开口说话” 突出体现了马罗大叔的耿直善良仁慈,可敬可爱,使主旨更加鲜 明。这样的文段也使读者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 答案:(1)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2)与前文的吼、哭、骂 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3)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4)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5)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 读愉悦。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20 分) 李彦仙字少严,其先宁州人也,后徙于巩。幼有大志,喜谈兵,习骑射,所历山川形势 必识之。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金人南侵,郡县募勤王军,彦仙散家赀,得三千人, 入援京师。顷之,复从种师中,师中败死,彦仙走陕州。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 扼殽、渑间。建炎元年四月,金人屠陕州。经制使王躞度不能支,引部曲去,官吏逃逸。彦 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繦属。二年三月,引兵直州南,表里夹攻,遂复陕。以功迁阁 门宣赞舍人。家素留巩,尽取至官,曰:“吾父母妻子同城存亡矣!”闻者感悦,各有固志。 十二月,娄宿众十万复围陕,彦仙夜使人隧地,焚其攻具,营部嚣乱,纵兵乘之,虏稍退。 四年正月丁巳,城陷,彦仙挟亲军巷战,矢集身如猬,左臂中刃,战逾力,遂死之,并其家 遇害。先是,虏尝许以河南元帅,及围合、复言如前约,当退师,彦仙叱曰:“吾宁鬼于宋, 安用汝富贵为!”虏惜其才,必欲降之,城将破,先令军中:生致者予万金。彦仙平时弊衣 同士卒,及是杂群伍中死,虏不能察。其为人,面少和色,有犯令,虽亲属不贷。每拜君赐 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已。以是精兵三万,大小二百战,皆乐为用。军事独裁决, 至郡政必问法所底,合境称治。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经制使王躞度.不能支 度:估计 B.二年三月,引.兵直州南 引:率领 C.生致.者予万金 致:得到 D.虽亲属不贷. 贷:推卸 解析:“贷”是“宽容”的意思。 答案:D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①十二月娄宿众十万复.围陕 ②但求欲死,不复.顾利害 B.①虏尝许以.河南元帅 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C.①及.是杂群伍中死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D.①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解析:D 完全、全;A 收复/再; B 用/因;C 到了/比得上。 答案:D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彦仙忠诚爱国的一组是( )(3 分) ①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 ②彦仙散家赀,得三干人,入援京师。 ③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扼殽、渑间。 ④彦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繦属。 ⑤矢集身如猬,左臂小刀,战逾力,遂死之。 ⑥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已。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解析:①强调重义气,③表明其有才能,⑥强调其无私。 答案:B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金人南侵时,李彦仙用自家钱财招募士兵入援京师,后随从种师中作战并攻占陕州,守将 李弥大派他扼守殽、渑之间地区。 B.金兵攻陷陕州,经制使王躞带兵离开,而李彦仙独自坚守一方,很多人归依他,其后他带 兵直奔州南,收复了陕州。 C.在金人十万大军包围陕州时,李彦仙曾用计打退敌兵。后城被攻陷,李彦仙带兵巷战,身 受重伤坚持战斗,英勇战死。 D.李彦仙战死前曾严词拒绝敌人的高官引诱。他平时严正执法,廉洁无私,受到将士拥戴, 地方政事也治理得很好。 解析:A 项“攻占陕州”有误。 答案:A 17.将试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幼有大志,喜谈兵,习骑射,所历山川形势必识之。(2 分) ②焚其攻具,营部嚣乱,纵兵乘之,虏稍退。(3 分) ③以是精兵三万,大小二百战,皆乐为用。(3 分) 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答案:(1)少年时有大志,喜欢谈论军事,学习骑马射箭,经历的山川地势一定记住它们。 (2)烧毁敌人攻城器具,敌人军营各部喧哗混乱 ,李彦仙指挥军队趁机进攻,敌人逐渐退 去。 (3)因此他手下的精兵三万人,历经大大小小二百余战,都乐于听从他的调遣。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 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8.这首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4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诗人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 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19.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一种意绪?(4 分) 解析:作答此题先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辛弃疾于绍兴 32 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 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 12 年之久,在这 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 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 答案:词的上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诗人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他的“登 临意”就是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 愤慨。 五、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9 句。(9 分) (1)寒农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 ____。(杜甫《秋兴八首》) (2)人生如梦,__________ 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 ____ ,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 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__________ ____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况《劝学》) (6)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 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__________ ____ ,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8)渔舟唱晚,__________ ____。 (《滕王阁序》) (9)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 ____。(《过秦论》) (10)__________ ____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陈情表》)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及容易漏掉的字。如:“暮”“砧”“酹”“颁”“负戴”“蟹” “螯”“以”“羁”“彭蠡”“振”“御”“期功”等。 答案:(1)白帝城高急暮砧 (2)一尊还酹江月 (3)梧桐更兼细雨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蟹六跪而二螯 (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羁鸟恋旧林 (8)响穷彭蠡之滨 (9)振长策而御宇内 (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六、语言表达(8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 分)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 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 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了,如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了;…… (1)请在省略号处仿照上文再补写一个例子。 解析:本题所给文段揭示了现代人文化修养走低的现状,要求所续写的句子句式应该是“知 道……越来越少了;知道……越来越多”,前一分句应突出“流行、时尚文化”,后一分句 应突出“传统、经典文化”,数量为一句。考生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知道梅艳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 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 的人越来越少了。 (2)请对此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点评。 解析:第二问属于新闻点评,写新闻点评先要概括出主要事件,然后要针对新闻中的具体事 件,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意见,是非分明,切中要害。 答案:反映了传统、经典文化遇冷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现象,这是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 的价值观失衡造成的,我们应大力倡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 22.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30 个字)(3 分) 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 5 月 14 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 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一部关于美食的七集纪录片, 不仅搅动了观众的味蕾,更为相关产业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片中提及的大量美食吊起人们的胃口。淘宝网抓住商机,推出了“舌 尖上的淘室”专题,消费者只要轻点鼠标,点击美食图片,就能轻松购买。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打着“美食之旅”旗号的旅游线路成为热门。一些旅行社、旅 游网站推出一系列美食游线路,让不少观众和网民循着美食的香味,在行走中品味不一样的 中国。 一部短短七集的美食纪录片,居然为商家带来如此火热的商机,实在出人意料。这也引 起我们对文化产业的更多思考。 解析:“概括文段主要内容”属于压缩语段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共几 段话,每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是一段话,就要明确有几句 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 (注,重点词语可参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来寻 找。)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本题共给出四段话,四段话的关系是总——分—— 总,关键句在第一段结尾处“一部关于美食的七集纪录片,不仅搅动了观众的味蕾,更为相 关产业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应。”找到这些信息,答案也就可以总结出来了。 答案:“舌尖”刮起美食旋风,相关产业搭上顺风车。或“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 动相关产业发展。”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60 分)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 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 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