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语文第03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7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 07 诗歌鉴赏 一、【18 届广东省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门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 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唐)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 ③雕:猛禽。 ④ 眄(miǎn):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 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 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 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 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 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BD 2.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 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 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 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 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解析】 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 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和足以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分析 情感,如根据“上高台”分析 “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 二、【18 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① 白居易 曾于太白峰②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③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①本诗作于白居易送别王质夫时。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时任翰林学士的诗人有 感而发。王十八:指诗人在长安以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做官时结识的好友王质夫。仙游 寺:位于盩厓县境内。②太白峰:位于盩厔县境内。③洞门:指山洞入口。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因当时诗人与好友王质夫分离,所以在题目中,诗人用了“寄题”一语。 B. 颔联中,诗人依循空间远近顺序,介绍了仙游寺附近曾游玩过的山水景观。 C. 颈联运用了“倒装”句式:“烧红叶”为了“暖酒”,“扫绿苔”后“题诗”。 D.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并借“菊花时节”暗示了二人分别的时令。 4.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概括分析。 【答案】 3.BD 4.诗人主要表达了羡慕安慰、惆怅可惜之情。友人王质夫因仕途不顺,适逢秋季回乡,重 游故地,诗人不禁羡慕不已,同时也劝慰友人借此能消解烦忧。同时,诗人联想到自己还肩 负宦职,不能与友人同游,未免惆怅可惜之情涌上心头。 【解析】 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在林子里烧红色的落叶用来热酒喝,扫去石头上青色的苔 藓用来题字写诗,写出了当年在仙游寺附近与朋友畅游的快乐生活;前三联集中笔力展现了 仙游寺附近的美好景致和仙游寺给诗人留下的美好记忆,尾联直抒胸臆,用“惆怅”“羡” 表达出自己无法与友人同往的惆怅、遗憾与羡慕之情。由注释可知,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 归家,他的家就在周至县,也就是说仙游寺是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诗人将仙游寺附近的景 致写的美好,也就是在安慰友人,替友人消解烦恼。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 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 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 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 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 伤感、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18 届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和杨元素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羊公却姓杨④。 【注】①杨元素:即杨绘,公元 1074 年(熙宁七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 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 诸城。余杭:杭州。③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④“堕泪”句: 《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诗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以后只能两地相望。 B. “云海天涯两渺茫”一句以空间的辽阔,表达词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 “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 “醉笑陪公三万场”一句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 快。 E.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两句,写劝友人痛饮,不必像世俗之人那样悲伤,表 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6.本首词与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 【答案】 5.DE 6.(1)都表达了离别的惆怅和感伤。王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直抒胸臆,表达对 彼此共同命运的无奈和感伤。苏诗以“云海天涯两渺茫”的感叹,表达离别的惆怅,更以“灯 火冷”的环境描写,烘托离别后的凄凉心境。 (2)都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王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洋溢着乐观积极精神,表达了离别时对朋友的勉励。苏诗“何日功成名遂了”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堕泪羊公却姓杨”用羊祜的典故既表达对朋友的欣赏也暗含对他 的期望。 【解析】 5.试题分析:D“虚实结合”错误,是“虚写(想象)”。E“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错误, 没有这样的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 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 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四、【18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宋】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 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 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岳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句说从演员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 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 “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即使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 独白。 C. 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 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 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 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 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 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8.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7.DE 8.①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 出诗人对妻儿的 深切关怀;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亊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 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 中来;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 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 底皆因功名难就. 【解析】 五、【18 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11 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9.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 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 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 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 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 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 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 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 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 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10.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9.BD 10.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 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解析】 六、【18 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两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注:1.公元 698 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2. 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3、《晋 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双剑,一曰龙泉, 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11.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写出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 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B. 第四句写作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而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 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C.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但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却不工致,说明作者过于看重达意抒情, 因而格律上出现了明显不足。 D.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 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 惜。 E. 结尾用典,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现自身的怀才不遇,同时也发展了上联 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自己也终将再得起用,暗含了对个人 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 12.首联中“嗟”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分析,“嗟”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 11.CE 12.“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颔联“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句借江树含情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颈联用孙楚、屈原的典故表达伤怀之情,为 故人被贬而感伤; 【解析】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 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 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 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七、【18 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戏呈孔毅父① 黄庭坚 管城子②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③。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注】①孔毅父:黄庭坚好友。②管城子:指毛笔。③上车问何如:梁朝时,贵家子弟大多 担任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却没有真才实学,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句写自己靠着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 B. 第三句写自己的文章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话语中充满自责之意。 C. 第四句写缀附于蛛网上的露珠比喻无实际用途的文章,构思新颖。 D. 第五句写自己的仕宦生活,说自己被授予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 E. 七、八句用虚写的手法回忆自己曾在东湖和僧人同庆共饭的情景。 1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3.BE 14.①以自嘲的形式抒写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②表达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③ 表达对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 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词语“不经世”“诏除”“到东湖”分析。 八、【18 届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宋)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 ①划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 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 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 “弱柳系船都不住”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系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 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 “鸣橹”指划船摇橹时发出的声响,“为君愁绝听鸣橹”一句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 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E. 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 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16.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 【答案】 15.DE 16.①相同:都运用了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②不同:本词设 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 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柳词则是设想别后凄清 冷落的环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 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 【解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 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 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此题注意借景抒情,借助 想象抒情的方式。 九、【18 届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踏枝 冯延巳·南唐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玉楼春 刘因·元 未开常探花开未。又恐开时风雨至。花开风雨不相妨,说甚不来花下醉。 百年枉作千年计。今日不知明日事。春风欲劝座中人,一片落红当眼坠。 17.下面对两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词之初起原为歌筵酒席间之艳词,本无鲜明个性及深刻之意境可言。冯延巳这首词,不 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 B. 冯词开端“谁道闲情抛弃久”一句,虽仅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句中“ 闲情”应作 “男女恋情”解。 C. 刘词“百年枉作千年计”句,运化乐府古辞《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句意, 流露出人生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 D. 冯词“河畔青芜堤上柳”以年年河畔草青、堤边柳绿衬托出愁情的绵远纤柔。 E. 刘词“春风欲劝座中人”句,用拟人手法,“春风欲劝”实则词人劝勉众人:人生短促, 应及时奋进,建立功业。 18.冯词中“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与刘词中“花开风雨不相妨,说甚不来花 下醉”,虽均写花前醉酒,但情致各异,请结合词句简析。 【答案】 17.BE 18.刘词开头两句,说长探花信,希望花开,但又恐风雨相妨。接下来却忽然一转,说即便 有风雨,也不妨害花开,既然花开了,为何不可以来“花下醉”呢?表现出一种万物各有定 理,无需因而忧喜的旷达胸襟。 冯词,本已闲愁难抛,加以面对易落的春花,这愁可谓无 计可消,怎不以酒浇愁?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 果,前用“不辞”二字,则表达出一种决心一意承担负荷,殉身无悔的情意,显出情感之境 界。 【解析】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 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 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 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 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共同事件下的不同情感,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具体的 分析。 十、【18 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秋季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 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 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 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巨人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 古代文人黑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 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 格。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 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 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 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 颔联用比喻的手法既作了形象上的暗示,又指出了精神上的契合:当桃李春风之日,群 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 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 E. 尾联以想象作结: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的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 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 现出孤贞。 20.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19.CD 20.“拂”和“侵”。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 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 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这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 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 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比如本题中,“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主要是“拂”和“侵”两个字用得 好,拂(轻轻吹过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侵,(超出行事 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营造了一种 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十一、【18 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 小题。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岑参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不曾台[注]上种,留向碛中栽。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台: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 2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青青色”描绘柏树的特征,“移”字是作者的行为,其原因是十分喜爱柏树青葱的 秀色,也点名标题中的“新裁”。 B. 第二联“台上”与“碛中”相对比,“碛中”指沙漠,表面说无由栽种在华堂大厦,只能 栖身于荒漠,实际是表达愤恨不平。 C. 第三联用字精妙,“欺”字前面冠以“脆”就写出了叶片脆弱易折,“笑”字前面冠以“狂” 就写出了花的媚俗。 D. 第四联意思是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冷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实际言近旨远, 作者自明心志。 E. 全诗表达技巧独特、借柏树来托物言志,又将柏树与柳树、梅花进行对比,还运用夸张 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2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1.BE 22.①礼赞了柏树枝叶青葱,扎根沙漠、不畏霜露、坚忍不拔的品格。②勉励朋友和自己追 求为人正直、志行高洁的品质。③抒发自己百折不挠、建功立业于沙漠边塞,隐蔽后人的雄 心壮志。④对“门柳”“狂花”及像它们这类人的嘲讽。 【解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 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和主要的环境分析情感。 十二、【18 届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 小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元)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③。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 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 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③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23.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 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 繁华热闹,采用了实写的手法。 C.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面对已凋谢 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 不要留恋他乡。 D. 七、八两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 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 E.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 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24.作品末尾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 要赏析。 【答案】 23.AB 24.(1)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之景: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 只远飞的寒鸦。(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答一即可) 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 题的表达。(3)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及象征。 (4)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解析】 点睛:1、由景语推导情感。根据诗词所写的“景”或“物”的特征倾向,来推导诗词的情 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来说,入诗的景或物大多都染上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品读这一 类诗词,可由景而悟情。2、从题材识别情感。古诗词大致可分为十大题材。不同题材的诗 词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比如咏史怀古诗词多感叹昔盛今衰,缅怀物是人非;边塞征战诗 词多表达厌战思乡,对亲人的思念;托物言志诗多借物明志,多抒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 伤感。把握诗词情感可先弄清楚诗词的类别,因为某一类别的诗词,诗人的情感大致相同。 3、由意象探求情感。在古诗词中,以景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 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 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有情有意,有意有情,情随意生,情意交融。可见,抓住意 向探求诗词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4、从手法辨识情感。艺术表现技巧除修辞手法和表 达方式外,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反客为主、虚实、用典、渲染、衬托、 对比等。同样的情感,可以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同一手法,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辨析诗词 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对识别其情感具有重要意义。5、“知人论世”,透视情感。“国家不幸诗家 幸”。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词,无不深深地烙上了诗人身世和时代的印痕。所以,了解 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十三、【18 届广西南宁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 2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 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 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 “几曾着眼看侯王”句是这首词的点晴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E. 这首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26.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 145.CE 146.①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 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②留恋自然,品行高沽。词人借品行高沽的“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 行。③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洛阳城 中的洒脱不羁性格。 【解析】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 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 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 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十四、【18 届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 10 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 江,在四川成都。 27.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 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 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 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 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 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 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28.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 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 27.BD 28.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 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 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每点 3 分,句意、手法、情感各 1 分) 【解析】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 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 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的托物言志和衬托。 十五、【18 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 竞长纤纤笋,踯躅③ 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 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 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 贬广东阳山, 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 筼筜(yún dāng):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 的恩泽。 ⑤斗:通“陡”。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生动地摹 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 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 把踯躅花 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 C. 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 的状态,以 及自由闲适之情。 D. “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 样,却不说 明。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E. 本诗前半段写景,后半段叙事,景中含情,事中寄情,全诗情感激越澎湃,令读者在字 里行间都能 30.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 【答案】 29.CE 30.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对未 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 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 波”,这表现出儒 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 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 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 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 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十六、【18 届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高三 11 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① 刘禹锡 汝南②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无和十二年(公元 817 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 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这三首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 利。②汝南,即蔡州。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三句用“路旁”而不是用“路中”,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此刻“路中”正有大队官兵 在行进。 B. 第七句中的“元和十二载”交代平蔡之战发生的时间,其实这一时间也可不在诗句中出 现。 C. 蔡州老人曾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同时经历过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 苦。 D. 面对平蔡之战,诗人写下了《平蔡州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重点写平叛的巨大影响。 E. 本首诗在精炼含蓄与通俗易懂两个方面结合得较好,凸显出诗人刘禹锡高超的艺术才能。 32.本诗哪一联巧妙地写出了李愬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场景?试加以赏析。 【答案】 31.BD 32.第一联(首联)。①通过环境描写,巧妙地写出了平蔡之战雪夜奇袭,叛军猝不及防, 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而且城破后李愬号令严明,一无所犯;②运用了渲染烘托(或间 接描写)的手法,作者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暗含夜袭蔡州、 不战而胜的欢欣,巧妙地烘托了李愬将军的神勇。 【解析】 赏析,重点通过“喔喔鸣”和“鼓角音和平”分析环境的渲染和烘托作用。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 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 重点从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额角度分析。 十七、【18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高三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秋夜 罗隐①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②[欹] 倾斜,歪向一边。 3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 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 C. 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景,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 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E. 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34.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3.DE 154.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 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②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 ③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 【解析】 十八、【18 届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三 9 月份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夏州城楼 罗隐①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 唐代属边塞要地。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 死伤极多。 3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 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寒” 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B. 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 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 C. 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 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 D. 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 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 36.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35.BD 36.(1)是全诗的诗眼,点明旨意;(2)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屡试不第而登楼远眺的激 愤惆怅(3)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4)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 不遇之苦做铺垫 【解析】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 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 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 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结构方面考虑。 十九、【18 届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三 11 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 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 (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3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 “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 “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 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 E. 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 38.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37.CD 38.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 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 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解析】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 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 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答出“虚实结合”的 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二十、【18 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39.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 之情作结。 B. 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 的基础。 C. 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 风光。 D. 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 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E.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 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40.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 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39.AB 40.《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 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 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解析】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 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 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 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 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意象和意境的不同,注意分析。 二十一、【18 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语文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 “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 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 “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E. 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4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答案】 41.CD 42.“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 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 离之苦和归心之重。赏析 【解析】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 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 主要从反衬的手法上分析。 二十二、【18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10 月)第二次验收】阅读下面这首 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 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筿: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4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 “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B.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 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C. 颔联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字感情色彩很浓,有小心爱护意味; “裛”字尽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之感。 D. 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 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E. 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 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44.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主要运用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43.CE 44.①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开愁遣闷的 狂夫形象,表现了狂夫疏狂和贫困不能移的精神。②反衬(乐景写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翠 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这样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明。 【解析】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 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 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或“反 衬”的手法。 二十三、【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 9 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 下列小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 闲适。 B. “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 因。 C. “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 D. 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E. 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 人。 46.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 征。 【答案】 45.BE 46.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 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 层次鲜明。 【解析】 45.试题分析:B 项,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E 项,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 46.试题分析: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 意境特征。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 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 后面在加上情感。 二十四、【18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10 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楼春 钱惟演①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①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 作。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前两句写视觉所见:城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 B. 首句中“乱”字写出了暮春时节热闹的景象,同时又寄寓了作者不宁的心绪。 C. 上片三四句抒情是由上面对春色的描写引发的,作者因景生情,过渡是很自然的。 D. 下片前两句写情怀衰晚,容颜改变,是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来感叹老之已至。 E. 下片最后两句写作者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对比强烈,是最精彩的一笔。 48.诗歌中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47.AC 48.(1)伤春之情,看到春天美景消逝轮回,心中平添感伤;(2)年华逝去的无奈之情,心 情低沉,揽镜自照,容颜老去(3)遭遇贬谪的苦闷之情,宦海沉浮,晚年遭贬,心情愤懑。 【解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 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释分析情感。 二十五、【18 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1)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2),何必待之子。 注:(1)黾勉:勉力,尽力。(2)兴尽方下山: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 时,忽忆友人戴安道,当即登舟往访,经夜始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49.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人出游西山,偶然忆起隐居的旧友,不辞辛劳前往拜访,不料到门不遇,叩门无僮仆 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查无人踪。 B. 诗人拜访的这位朋友,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他住的地方、房间的摆设以及作者对 他的推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远离尘嚣、宁静淡雅的高士。 C. 此诗虽是写拜访友人,但我们从行文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本人的性格特征,他应是一位喜 爱山水、乐慕清净、豁达潇洒的高雅之人。 D. 最后两句,化用王子猷访戴安道的典故,意在表达访友要尽兴才下山,而诗人与朋友未 能见面,颇为遗憾,但诗人胸怀旷达,说自己已经领悟到清净妙理,不必等他回来。 E. 寻访隐逸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少见,此诗的新巧在于虽写不遇,但把隐逸者 的生活和性格展现无疑,又借写不遇,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雅情趣,老题材写出了新意。 50.请结合全诗,梳理诗人的心境变化历程。 【答案】 49.AD 50.诗人不辞辛劳,长路跋涉,满怀期待去访友;不料却差池不见,空负一片景仰之情,遗 憾之心不能没有;接着由新雨草色、晚窗松声,领略到隐逸山水的情趣和清净,由遗憾变得 满足喜悦,进而以王子猷访载安道的典故,表达虽访友不遇,却满足了自己的佳趣雅兴,体 现了旷达的胸怀和访友不遇的释然。 【解析】 49.试题分析:A 项,诗人是专程去西山寻隐者,而不是出游后偶然忆起访之。D 项,此处 的“方”,不是“才”的意思。 50.试题分析:注意根据诗歌的重点词语“直上”“空仰止”“荡心耳”“兴尽”“何必” 分析“满怀期待”“遗憾”“喜悦”“释然”的情感变化过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 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二十六、【18 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 列小题。 陇头吟①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磨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③,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②“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星主征战。③“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 务的官。 51.下面各项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 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 B. 三、四句所写的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是以寂寞悲凉之景村托将士建 功立业的豪情。 C. 作者把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这个不同的生活场景, 巧妙地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D. “麾下偏裨万户候”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副将封候,后写 老将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老将对功名的渴望之情。 E. “身经大小百余战“的老将无法封侯的遭遇,诗中虽然未有明言,但最后引用苏武的典 故是含有深意的。 52.诗中尾联运用苏武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51.BD 52.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符节旄繐落尽,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 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 来如此,抒发了悲怆愤懑之情。 【解析】 51.试题分析:B 项,“是以寂寞悲凉之景村托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错,应是“反映了唐 代边塞生活的艰苦”。D 项,“先扬后抑的手法”“突出了老将对功名的渴望之情”错,应为 “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愤懑之情”。 52.试题分析:首先答出苏武的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和“关西老将”的联系,最后点明表 达的情感: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抒发了悲怆愤懑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 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 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给出分析的手法是“典故”, 答题时直接解释典故,然后分析效果即分析表达的情感即可。 二十七、【18 届吉林省高三 10 月阶段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 766 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 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 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 的军用紧急公文。 5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闻道”一词强调事情并无依据;“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第二句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 C.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D.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E.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54.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故国平居之思?请结合全 诗加以分析。 【答案】 53.AC 54.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故国平居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 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故国平居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 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故国平居之思。 【解析】 53.试题分析:A 项,“闻道”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而不是强调事情并无依据。C 项, “衣冠”应是借代。 54.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国家局势动荡”“飘零夔州”“宦官当道,无力 报国”等原因。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 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后的注释进行分析。 二十八、【18 届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高三 10 月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常建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 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 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湍。 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 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 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注】常建:唐代诗人,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 家隐居鄂渚。 5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联写溪花生根依附于崖壁,借此渲染了此处清幽秀丽的环境。 B. 第四句借《桃花源记》“秦人”之典,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 C. 第三联有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惊险。 D. 得道石上攀附的只是青萝,这既是写此处的幽僻,又是写作者的失落。 E. 叠词“翳翳”,写出诗人满眼的茂林和重山,又再次表现此处的清幽。 56.作者在另一首《西山》诗中写道:“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试分析本诗的尾联与此 联的异同。 【答案】 55.CD 56.同: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 异:①内容上,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西山》诗写的 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②表达技巧上,本诗尾联是一般叙述:“圆月” 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 怀的效果。 【解析】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 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 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 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 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二十九、【18 届河南省许昌平顶山(即许昌市一模)高三联考试题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各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 年——1229 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 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 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 于朱熹,诗宗黄庭坚。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5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 楚。 B.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 悄然开放。 C. “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 念的坚定。 D. 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 忙回诗相赠。 E. 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 思想感情。 58.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 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 【答案】 57.AD 58.示例:(1)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 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明朗向 上的基调。(2)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 加合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比如颈联为补足颔联“定有梅花当返魂”这一 判断,诗人认为,只要天天到各个村落去细细寻访,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穷 日日”前冠于“要须”,“遍村村”前面冠以“无惜”,显出要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了诗人 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 【解析】 57.试题分析:A 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 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 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 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 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分析。 三十、【18 届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夷陵[注]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从四川东归浙江,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 出发时所作。 59.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B. 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胆破的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 C. “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 D. 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下而上,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E. 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 60.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 【答案】 59.CD 60.第一问:①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②奉诏东归,诗人预 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第二问:①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 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②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 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 来展现人生抱负;③以比喻的手法极写战鼓雷动、浪涛拍打江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 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 【解析】 59.试题分析:C 项,延伸的空间是被“拉近”了。D 项,是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 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 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此题主要从情景交融、虚 实结合以及比喻的修辞的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