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 01 课 考纲解读 探究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疑问、见解、 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传记文本的探究主要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 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 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一般会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在 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在文本的未定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设题角度: 1.从选材角度,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 2.从结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3.从社会影响角度,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例如: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一代通儒顾炎武》第(4)小题: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 这一观点的看法。 4.从构思艺术角度,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5.从文本疑点、难点和空白点等角度,探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吴文俊的数学世界》第(4)小题: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 系进行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点等关键处设题。 2.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根植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频率非常高,而且难度较大。 探究题的主要命题形式 1.对所读的文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 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2.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此类型 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 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3.质疑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很少有这种质疑性的题目,在考场中考生一 般轻易不敢质疑。所以,考生平时就要摒弃“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立足文本材料,适当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文本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 世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 解答探究题的原则 1.观点创新,有个性,并且是健康的、合理的。 2.答案要有理有据,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任意发挥。 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1.探究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读题目,明要点。明确答题的要求(答题的范围、角度等);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疑问 点。其次,在文中寻求突破。即看这些关键词、疑问点在文中是怎样解释的。再次,找到文 本和生活的契合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 2.要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 由于回答这类题目字数要求不多,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还必须 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让观点站得高,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化阅读所得的意义。探究意 味的得来,就是通过个性化阅读,对作品丰富的意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3.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 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 “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 样看的”,或“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表述。其次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 或理由。 4.科学地组织答案 ①明确要求,即审清题干是“怎么问”的。这样才能正确地回答,做到要点齐全。这看 似不成问题,但实际上却有许多学生不认真审题,多答、少答、答非所问,造成无谓失分。 ②言之有理。这一步非常重要,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考虑内容。在作答时,不能脱离 原文去谈,所有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针对原文的某一方面来谈,可 以对从原文摘取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地“加工”“整合”,最大限度地“踩上得分点”,确保多 得分;或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这四个字是得分的要害。“理” 在于:考虑原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遭遇;联系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既有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同时还要照顾到阅读理解的共同性。这样就不会突发奇想,写 出让人匪夷所思的答案来。 ③表述简明。这里是就组织答案语言而言的。也就是说组织答案时既要正确表达要点, 又要符合语法规则或表达习惯,以及字数的限制。 解答探究题的方法 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 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 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 4.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5.在确立审视角度上做文章。 6.在确认探究对象、探究看法上做文章。 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传记,要深入研究传记作品的时代、社会和个人背景,充分挖掘传记的社会历史 根源和人文内涵;要善于结合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 上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2.访谈、新闻无不展示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显示特定人群的价值追求。阅读这类作品, 也要善于结合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精神 风貌和价值追求。 3.报告具有新闻及时、迅速、真实的三大特点,对文本中所写的人,考生要从人物的事 迹、言行、性格中发现其时代精神、闪光点;对报告中所写的事,考生要弄清事件的本质, 所反映的问题的意义、作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时代性、先进性和落后性。 4.对科普文来说,主要是探究其在科学普及上所发挥的作用,即在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培养人才、促使公众参与科技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作用。 命题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是主观题,也可以是判断题,命题方向主要是让学生解读文章中的 一些内涵比较丰富的内容,并对其做出恰当的评价,有时要联系实际或结合自身,谈谈对文 本中某个人物或某个观点的理解。 例一:(2016 新课标全国 2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 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 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 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 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 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 年见 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 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 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 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 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 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 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 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 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 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 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 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 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 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 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 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 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 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 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 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 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 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 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 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 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 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 领域的权威人物 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 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 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 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答案】 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 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 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看似自由,实际上在设题时,出题人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即应到文中找出吴文俊的 广泛兴趣,再分析这些兴趣与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考点解读: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多采用阐述题或论述题的形式,解答时要善于捕捉主要材料,科学分析提炼概括, 准确个性化解读。 “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当事人的角度,也可以是旁观 者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 哲学层面;可以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等。“发掘文 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文本中显示出来的或隐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 时代精神,探讨这种精神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积极意义,有什么消极影响等。 如何解答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类探究题? 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 的人生价值。而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指文本体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包括文 本本身与现代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属于现实性的。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写作背景”指作者写作该文本时所处的大的时代环境以及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与处境 等。“写作意图”指作者写作该作品的本意、主旨,即作者想通过对某一种现象、某一个问题 的调查、记叙、探讨所展示、解释、揭示的意义、思想等。命题一般是主观试题,要求考生 就作品的某个点或某个方面,联系该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深远意义或 言外之意的探究。 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与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大致相同。新闻、 报告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一般要从宏观上探讨,并且在文本中有所体现,有的新闻在文末 要介绍背景,有的报告在开头要交代写作意图。传记、科技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从微 观上探讨。 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 a.时代与社会背景; b.作者的写作动机; c.文本的思想意义; d.文本的表达方式; e.文本的提示资料与隐含意义等。 这类题多以阐述题与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时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立足文本,把 握文本的整体内涵。 探讨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应注意什么? 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时代和社会背景; 作者的写作动机; 文本的表达目的; 文本的表达方式; 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 文本的对比资料和互视资料; 文本的隐含意义等。 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答题 3 要领 1.阅读文本,对于人物,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 和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对于事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善于作因果思考,从而发现其意义和价值,要捕捉主要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概括。 2.善于选择角度,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主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去发掘 其意义。 3.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如从字面上对文本进行解读,是浅层面,如能联系个人的生活经 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就深了一层;也可以从情感、哲学、美学、 文化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发掘其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一考点要求考生能对文本进行有创意的解读,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 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必须明确: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考生 可以对文本作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主要检测考 生能否发现文本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理解。由于高 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不可能是全开放的,因此,试题的答案不会漫无边际。今后的命题方 向:将从读懂文本层面设题,紧扣文本的基本特征,题目朴素规范,指向清晰,力避偏题和 怪题。 主要有三种题型:评析类、辨析类、质疑类。解答方式比较灵活,但要论述严密,语句 通顺,合情合理。 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怎样的步骤? 高考在这一考点上有三种题型: 评析式——命题人对文本提出某些问题,要求考生深入研讨; 辨析类——命题人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充分发挥 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 质疑类——让考生质疑某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 见解。 “文本评价”也可归入探究范畴,包括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产生的社会价 值和影响以及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本考点属于开放式考查。设题比较灵活,所考查的探究能力除了常常跟传主形象和品格、 传主取得成就的原因相结合以外,对作品深层意蕴、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启示的考查是命题的 热点。 考生要重点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探究答案。 例二:(2015 新课标全国 1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朱东润自传 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 定的波折。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 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 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 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 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 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 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 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 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 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 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 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 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 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 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 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 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 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 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 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 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 1940 年左 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 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 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 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 有 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 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 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 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 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 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 明理由。 【答案】 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 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 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 的印象,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 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 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 显传主的个性。 传记类文本探究题设题角度 探究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及文本问题 传记给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姿态和价值选择,每一位传主的特立独行、艰难选择、 个性风采都值得读者思考、借鉴。通过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作者的 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能让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人生启示。 传记探究题的探究点很多,有探究人物形象特点及其成功原因的,有探究标题意蕴和妙 处的,有探究文本疑难问题的。无论哪类探究题,都是围绕传主进行的,都要审准题目,立 足文本,植根文意,对文本材料“深耕细作”,扣问作答,分条陈述。 在如何正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传记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引为人生鉴 戒这类内容时,要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 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 人物的基本标准。具体来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 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还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 的关系等,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也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之间的关系,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 析。 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注意事项 新闻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包括政治价值、历史价值、人生价值等方面。要能够 理解新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社会意义和产生的影响,对新闻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 思考和探讨。探究中要注意: 注意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新闻作品强调客观性理念,主张“用事实说话”。新闻一般客观 报道事实,但选取这个事实而不选取那个事实,就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同时也反映了新闻报 道的倾向性。其观点是隐性的、含蓄的。答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作者“要说的话”及其所 报道的倾向性。 注意新闻价值和功能的多样性。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此外还有教育功能、宣传 功能、服务功能、监督功能、娱乐功能等。在分析新闻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时,要考虑其 多样性。 抓住主要观点,尊重文本事实。答此类题目,要找准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对观 点和倾向解读要能体现出自我认识,评价要尊重文本,尊重事实。 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 3 月 6 日新媒体专电】 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人员看 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 33 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 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 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我很 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 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 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 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 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美 国的 GPS 和俄罗斯的 GLONASS 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 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 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 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 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 20 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 同行认可的 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 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 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 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 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 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美在科技 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 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 2012 年获得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 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如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中国科学家的 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 速 发 展 的 重 要 原 因 。 ” (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 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如果 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 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 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 ——李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西文化 交流影响深远。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改变了人类 认识暗物质的进程,赢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 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研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乔万尼• 安 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C. 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取中国传 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D. 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奋起直追, 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5.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新时代的中国传奇,不仅包含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还包括以令世界瞩目的“速 度”为特点的科技成长。 B. 中国科技的“激情”,不仅表现为一系列井喷的科技成果,也表现为昂扬奋发的精神与 “大有前景”的未来。 C. 科技的进步总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 竞争,推动共同发展。 D. 无论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还是以高新尖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无不显示中 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E. 两则材料都主要借助外国科学家的评判来展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视角 独特,而且更为客观。 6.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答案】 4.C 5.CD 6.(1)从国家层面来讲,有赶超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心,有强大的决策力和执行力;(2)从社 会层面来讲,有优秀的教育体系,让所有人都有成才的机会;(3)从人才层面来讲,有一大 批优秀的科学家,目标专注,勇于创新;(4)从文化层面来讲,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 独特的创新思维。 5.本题题干是“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 对材料内容的表达概括与分析能力。此类题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最好能在原文中找到 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然后仔细对照,判断正误。本题 C 项,“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 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错误,二者没有必然关系;D 项,“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 世界领先地位”错误,现代中国科学只是进步迅速,并没有世界领先。故选 CD。 6.本题题干是“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考查学生探 究能力。探究类题题目分两大类,一类是结合文本向内挖掘,一类是根据文本向外延伸。本 题显然属于前者。作答本题时,首先,梳理新闻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核心信息,提炼出关 键语句;其次,围绕“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原因”去划定材料区域,圈定重点语段;再 次,还原新闻材料,辨析“原因”视角;最后,要分条陈述,润色作答。 具体答题技巧为: (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 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 析,比如本题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细致全面的 探究分析。一是指要善于对文本表达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的问题要进行 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 (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最主要的依据应 来自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自己臆造。 考情分析 近几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卷 别 选文 传主类 别 传主分析 筛选整 合 原因分 析 特征手 法 评价探究 2017·新 课标全国 1 卷 新闻材料 内容梳 理、概 括分析 比较分析 2017·新 课标全国 2 卷 新闻材料 概念理 解、概 括 内容分 析 内容评价 2017·新 课标全国 3 卷 新闻材料 内容理 解、概 括分析 2016·新 课标全国 卷Ⅱ 《吴文俊的数 学世界》 当代数 学家 传主事迹 和形象的 分析往往 与其他考 点结合在 一起,不 适合单独 列举。 概括心 得 成果析 因 谈兴趣与 研究 2016·新 课标全国 卷Ⅰ 《寻找属于自 己的句子》 当代作 家 概括原 因 观点析 因 分析关系 及 表现 2016·新 课标全国 卷Ⅲ 《一代通儒顾 炎武》 古代思 想家 概括特 点 敬慕原 因 谈对观点 的 看法 2015·新 课标全国 卷Ⅰ 《朱东润自传》 现代学 者 概括要 点 自传特 点 是否同意 传 主观点 2015·新 课标全国 卷Ⅱ 《将军赋采薇》 抗日将 领 传主志 向 理由分 析 探究具体 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