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1理解词句结构专题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1理解词句结构专题练

考点 1 理解词句 结构 时间:40 分钟 分值:37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14 分)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 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 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 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 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 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 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 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 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 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 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 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 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 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 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 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 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 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 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 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 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 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 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 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 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 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 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 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 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及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A.“意在……重要作用”错;C.“肯定大树 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应为“表现作者的无奈”;D.“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妥, 应为“也就失去了精神家园”。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点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 走”张本。②然后具体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 题。③最后一段归结全文,卒章显志。(一点 2 分,二点 3 分,三点 5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把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的构思,所以需要先对文章的结构有 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把每段的内容进行概括。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主要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开篇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中间主体为第二部分,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其作用为:第一部分在于引出对“不 走”大树的回忆,最后一段则主要是卒章显志,主体是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并与上 文形成强烈的对比。 (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揭露和批判了杀鸡取卵、自毁家园的行径。大树的“奔走”,反映了传统的乡村文明和宁静 的田园生活受到冲击的现实弊端。②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树离开了故土, 即便享受“城市的待遇”,也改变不了枯萎死亡的结局。③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在经济利 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文中的“大树”实际上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象征,是乡愁的载体,大树“奔走”乃 至不知所终,归乡的游子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理解的能力。题干看似揭示“奔走的大树”的内涵,实际上是理解文章的 主题。理解时可以从大树因何而“奔走”入手,大树之所以奔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 人为造景的做法,二是农村人为了经济利益而目光短浅的砍伐。文章以此反映了经济大潮下农耕文化的消 失,批判了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以物象作标题,往往有象征义,“大树”是农村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游 子的乡愁,大树的不知所终,象征着游子精神家园的无可归依。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11 分)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①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②,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③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 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②憀(liáo):依赖。③争:怎,怎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 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 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 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 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尽折”,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答案 CE 解析 C.第四句表达的不是“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 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E.“宁愿被‘尽折’”错。后两句大意 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 (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2 分)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 苦。(1 分)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2 分)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 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1 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理解的能力。关于两首诗的情感基调,重点把握每首诗的关键句。 第一首诗中,前两句主要写离别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希望你能好好保重身体。三四句则写除了死亡,没有 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了,还是让那些满怀痛苦的人们去攀折柳条吧!据此可知,该诗情感基调是悲伤的。 第二首的前两句描写杨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则写折杨柳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这样看来,这首诗则有 乐观的气息在里面,能够让人充满希望。 白话诗歌 其一:暂且借杯中酒来排遣忧愁,不要因别离使自己憔悴变瘦。人活在世上,只有死比离别让人痛苦, 春风就不要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攀折。 其二: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为了回报行人不要把柳枝都折 尽,折一半用来送别,留一半用来迎接行人归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近日,天津大学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给全校教师,以实施教师分类 管理、建立终身教职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改革方案已跃然纸上....。 ②总书记指出,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绝不能看人看地方下“菜碟”,在领导同志工作过的地方 进行反腐工作不能投鼠忌器....,不管谁触犯法律都要问责。 ③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让世人对一日千里.... 的中国航天事业惊叹不已。 ④事实上,哄抢这种违背道德的事屡有发生。哄抢者看到别人的货物散落一地,不仅不伸出援手,反 而趁火打劫、雪上加霜....,这种行为真让人心寒。 ⑤考风考纪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考试时使用手机等作弊行为 是必须令行禁止....的。 ⑥王家鹏先生二十多年来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对藏传佛教文物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他秉承古人述而不... 作.的态度,尊重史实,不妄言臆断,相信传统的东西并把它们保留下来。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①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逼真生动。误用对象。②投鼠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 有所顾忌。使用正确。③一日千里:形容进展很快。使用正确。④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 加严重。不合语境,不能指哄抢者的行为。⑤令行禁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不合语境。⑥述而不作:只 阐述他人学说而不加自己的创见。使用正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这种人工仿制的大理石石材价格是其他同类产品的 40%到 60%,优势明显;石材在外观、材质等方 面也极具市场竞争力。 B.《向太阳》是艾青在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的一 首长诗。 C.报告显示,各级政府强化了对公立医院发展建设、长期债务化解、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 财政支出。 D.我国发射风云四号卫星,整体性能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同类卫星水平,一举实现了我国卫星技术从 “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答案 A 解析 B.语序不当,“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应放到“的时刻”前面。C.搭配不当,“强化了……支 出”动宾搭配不当。D.中途易辙,应在“风云四号卫星”前加“的”,将“风云四号卫星”作为全句的主 语。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 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 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__①__。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 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__②__。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__③__。 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 ②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③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写出一处得 2 分) 解析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根据前面“是由观看者 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可以推知第①空可填“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再根据“不如说 是能力”及“这种发现美的能力”可以推知第②空可填“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由“是可以通过教育” 及“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可以推知第③空可填“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