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7 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后期代表,在审美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个反弹式 的小高峰。宋代民俗文化审美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核心,注重个体内在心灵对社会人生 的感受,侧重对人生存在意义、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诗意思考和追问。宋代延续了 五代十国的战乱,自开国以来国家虽得以升平安宁,但依旧内忧外患频仍,社会矛盾冲突尖 锐,统治阶级权且力求自保。宋代繁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表象下,隐藏着一系列不 稳定的因素。同时科举制度规模在宋代得以扩大扩张,统治阶级重视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 的局面。相比于唐王朝的鼎盛繁荣和武力强盛,宋代的经济与军事表现出明显的落后与软弱, 客观的社会现实和对国家、社会理 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带给宋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宋人普遍 存在一种对文化、社会淡漠隐忧的精神氛围,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宋人往往选择以诗性隐逸的 方式应对。因此,诗意以隐逸安闲、诗性栖居的表现形式成为构成宋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基因 和关键内容,也无形中成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 宋人在白居易提出的“中隐”基础上,考量现实,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对宋初“中隐” 型仕隐文化进行有效的改造,由此他们在隐逸中畅享自由,诗意地栖居在理想境界,这一切 从根本上给以人生哲学为核心的宋代美学带来了巨大变革。 宋代诗人的隐逸审美观念亦有不同的形式,但出发点和目的却殊途同归。根据隐逸的真 实原则,可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根据正义原则的隐逸和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根据正义 原则隐逸的先导便是孔子提出的“无道则隐”,在孔子看来,士人隐逸的原因在于自己生活 的国家“无道”,而且表明了士人选择隐逸的最佳时机。其实,孔子一向主张文人入仕,以 有机会影响统治阶级来施展士人的理想抱负,即唯此才能更好地宣扬和普及“道”与“仁”, 施惠于老百姓,实现士人理想与天下和谐的统一。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士人不该为外物所 累,士人要相时而动,选择明君法国侍奉,故而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处在无道的国家,士人就该隐逸起来以明哲保身。 另一种隐逸是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其典范的确立来源于庄子。庄子提倡的隐逸的核心 是“自由”“无为”,诚如其言“无为国有者所羁”的自由原则。同样庄子极力倡导一种“我 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的精神,依据这一原则,士人应该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做到 超然物外,努力达到身心自由的境界,即获得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的高度平衡。此类士 人隐逸的形式在宋代很是普遍,宋人在宋初精神理想受挫,加之对社会现实失望带来的精神 落寞,因而选择于乱世之中取乐快意。庄子提出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及至宋代阶层而言,宋人的“中隐”不仅与时代社会背景相连,更重要的是士人群体通过“中 隐”能诗意地栖居着。由此,道家的隐逸思想在宋代得到最大化的普及和广泛认可。 (摘编自刘若斌《诗意、理性、俚趣: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之一,尽管动荡的社会架构稍加安定,但国家内忧 外患,社会矛盾冲突尖锐。 B.宋代经济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在这时都呈现出发展与繁荣的景象,但其背后却 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C.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使得科举制度规模得以扩大扩张,军事力量相比于 唐王朝表现出的却是软弱与落后。 D.社会现实与自己的家国理想之间的差距让宋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对社会现实感 到失望,充满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 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 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 知“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使得科举制度规模得以扩大扩张”强加因果,原 文是说“同时科举制度规模在宋代得以扩大扩张,统治阶级重视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 面”。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诗意作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宋人在隐逸时往往选择诗性隐逸的方式, 如隐逸安闲、诗性栖居,来寻求心理慰藉。 B.“中隐”作为隐逸文化的类型之一,在宋代得到了改造和践行,涵养着宋人的精神世界, 是宋人内心与社会现实之间获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C.宋代的审美风尚有着浓郁的“中隐”气息,隐逸审美观念根据真实原则可分为两类,分别 追溯为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两种隐逸观。 D.儒家与道家对隐逸认知存在差别,对隐逸原则进行了划分,前者认为应“根据正义原则” 隐逸,后者则认为应“根据自由原则”隐逸。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 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 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 D 项“儒家与道 家对隐逸认知存在差别”错,不是儒家与道家认知的差别,而是宋代诗人隐逸审美观念的差 别。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宋代美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其中的民俗文化审美注重对内心自我的真实关照、对人生的 感受和对人生不同方面进行诗意思考和追问。 B.孔子主张“无道则隐”,即如果国家处于无道的环境时,士人应该暂时放弃通过入仕施展 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选择隐逸来明哲保身。 C.庄子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追求心的解放,是一种更为纯粹的隐逸,得到了宋人的普遍认 可,而孔子的“无道则隐”恰恰与之相反。 D.庄子主张“自由”“无为”的隐逸,提倡士人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超然物外,使 自己的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达到高度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 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C 项“而孔子的 ‘无道则隐’恰恰与之相反”错,因为宋人并不是不认可孔子的这种隐逸;另外,两种隐逸 “出发点和目的却殊途同归”,并不是“相反”。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 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 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 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 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 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 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 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 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 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 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 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 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 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 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 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 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 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断句的能力。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母忧即“丁外艰”,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升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 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 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 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丁母忧”又称“丁内艰”,“丁父 忧”才是“丁外艰”。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 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 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 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 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 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 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解析:A 项“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此题难度适中。 答案:A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解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列举罪状加以弹劾/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 指责抨击/指责揭发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 (2)当时刑部查办而长期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件,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 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 少傅。 8.试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 分)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答案:①(从内容上看)自己虽有满腹经纶,只能行行酒令;虽有匡时救国的志向,只可醉 中听吟。(从主旨上看)暗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②(从结构上看)以“闲征”“醉听” 等词语照应诗题中“闲饮”,引出下联“更待菊黄家酿熟”相约同醉的想象。 9.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尾联中“共君一醉一陶然”突出的是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而“一醉一陶然”中则隐含诗人 的哀伤和愁苦等情感。一个“待”字可知,这是一个想象的虚写。 答案:尾联表现了刘、白之间深厚的友谊。诗人在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 和愁苦。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来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逶迤的蜀道,有极其奇险的风光,其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 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 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答案:(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佁 然不动,俶尔远逝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 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 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工作, 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他 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 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 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枪。他看到二秘伯朗正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他,顿时 意识到失态了,连忙笑笑,问:“有什么事吗?”伯朗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 大使眯着眼睛吸烟斗,慢悠悠地问霍夫曼:“我亲爱的上校武官,你知道吗,在我们中 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金钱,却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 说完,他用一双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看着霍夫曼。 霍夫曼站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紧张地琢磨:看来我已经暴露了,怎 么办?是鱼死网破,还是……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问,霍夫曼听到一声“坐”。他一个激灵。大使离开座位,朝霍夫曼 走来。霍夫曼暗暗捏紧了拳头…… 大使绕过霍夫曼,走到门边,将门轻轻关好,然后回过身,说:“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你 去执行,秘密押解这只狼回祖国,而且不能让他有所察觉,就像平常回国述职一样。当然, 一回到祖国,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正义的审判,让这个该死的家伙受到应有的惩罚!” 霍夫曼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挺了挺腰,问:“大使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家伙是谁 吗?”大使说:“我们的二等秘书伯朗。” “他?”霍夫曼做梦也没想到伯朗竟然也是双重间谍。他看到大使正用一种说不出的目 光看着自己,突然浑身一颤,心中恨恨地骂道:“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这 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蛋!” 大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张机票,扬了扬,说:“喏,今天下午的。要记住,千万 不能让伯朗有所发现,更不能让他溜掉。” 大使拍拍霍夫曼的肩头。 下午,霍夫曼和伯朗按时登上了飞机。今天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还是摸不清。不过,看 来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伯朗是自己的战友,既然已经暴露,为了长远 的利益,也只能让他做出牺牲来保全自己了。 霍夫曼看看伯朗,伯朗一路上嘴巴闭得紧紧的,什么也不说。 在法兰克福转机要等待三个小时。两人无所事事,就在候机大厅里到处转。突然,伯朗 对霍夫曼说:“上校,你替我看会儿包,我去趟卫生问。”说罢,也不等霍夫曼答应,就匆匆 向卫生间走去。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霍夫曼的大脑竟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难道他发觉了, 准备脱身?想到这儿,霍夫曼不由冒出冷汗。霍夫曼一个箭步冲到卫生间里,没人。他喊道: “伯朗先生!伯朗先生!”没人应声。霍夫曼真的慌了,他抬头看看天花板,有一块似乎有 点松动,于是他一个打挺蹿上竖着的隔板,准备钻进天棚里。就这时,下面传来一个低沉的 声音:“霍夫曼上校,您在干什么呢?” 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又出现在霍夫曼的面前,以至于霍夫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 问:“你刚才……”“噢,一个女士摔倒了,我帮了她一下。”伯朗若无其事地说,“你进来干 什么,也解手?” “噢,是的。”霍夫曼忙跳了下来。 霍夫曼再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了,19 个小时的旅程他强打精神,不敢合眼。那伯朗好像 也正在等机会,所以整个旅程中虽是哈欠连天,却一刻也不睡。 终于到了,两辆高级轿车将他们分别接到了外交部和国防部。 霍夫曼对国防部长一个敬礼,然后报告:“上校霍夫曼执行完毕祖国交给我的任务。” 部长点点头,然后冲门外一挥手,立时进来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下子将霍夫曼按倒 在地上,给他戴上了手铐。 霍夫曼高声抗议:“部长先生,您误会了。我是奉命将伯朗押解回国的功臣!” 部长微笑着说:“不错,伯朗是你押回来的。但你不知道,伯朗的任务就是秘密押解你 回国。我们早已调查清了,你一直在为德意轴心国效劳,将我们的大量情报出卖给敌国!为 了避免引起你的疑心,我们才给了你一项假任务。谢谢你的全力配合。” 霍夫曼听罢,目瞪口呆。 虽然霍夫曼没有供出什么,但军事法庭还是判处了他死刑。当行刑车停下来后,霍夫曼 看到刑场上还停有一辆行刑车,一个人被推下车来。霍夫曼看到他,顿时惊讶得张大嘴巴, 因为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伯朗。伯朗看到了霍夫曼,同样也露出惊讶的神情。 行刑官将二人推到一起,冷笑了一声,说:“互相认识一下吧,这位是 012 号霍夫曼, 这位是 009 号伯朗。你们这对人民的败类。” 霍夫曼不由仰头长叹。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开篇对落叶的描写和结尾对天空的描写都对人物有烘托作用,前者烘托出人物 烦乱 不安的心理,后者烘托出人物惊讶恐惧的心理。 B.小说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写伯朗“异样的眼光”“嘴巴闭得紧紧的”“一 刻也不睡”等细节就透露出人物的谨慎警觉。 C.当大使说出霍夫曼要押解的对象是伯朗时,霍夫曼看到了大使那“说不出的目光”,说明 霍夫曼已经察觉大使在怀疑自己了。 D.小说以二战时的西方战场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谍战故事,看起来是在写两个间 谍,暗中却是在写正义力量的谋划,构思巧妙。 E.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辞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写情节;在人物描写上注重行为描写 和心理描写,不使用修辞手法,文笔简洁明快。 解析:A 项“惊讶恐惧的心理”不合理;C 项有怀疑但并未“察觉”;E 项“不使用修辞手法” 表述不当,开篇的心情描写、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出现等就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案:DB 12.小说在刻画霍夫曼的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6 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霍夫曼是个双面间谍,他背叛自己的祖国,为敌国 提供情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这体现他的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特征。这个自私自利的 特点还表现在打算保全自己牺牲伯朗上,表现在对妻子的不负责任,他娶妻只是作为自己身 份的掩护,为了更方便地出卖祖国。作为一个间谍他也有间谍所具有的谨慎、冷静,如与大 使的对话中表面与内心的不一致。他还很机警,如在得到大使召见消息时摸枪的动作,大使 离开座位时握紧拳头,发现伯朗不见了很迅速判断周围环境等。 答案:①背信弃义,唯利是图:为了获取利益,他背叛祖国,但又不完全“忠于”敌国,甚 至还娶了一位无辜的姑娘为妻作为掩护;为保全自己而牺牲“战友”。②经验丰富,做事谨 慎:在大使面前故作镇静,押解伯朗的路上不敢合眼。③感觉敏锐,警惕性高:下意识摸枪, 暗暗捏紧拳头等。 13.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答案:①小说开篇霍夫曼敏锐地感觉到了异样,然而大使交付他任务,化解了这个悬念;② 在转机时,伯朗突然消失,霍夫曼极为紧张,伯朗又突然出现,冲突化解;③结尾霍夫曼被 押赴刑场,突然发现伯朗也被押赴刑场,又出现了新的波折。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秘密押解”,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谍影重重”,你 认为哪个更好一些?请结合文本分析?(8 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中给了两个标题,这两个标题 其实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标题,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秘密押解”侧重的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小说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押解”的故事,只是押解者与被押解者是相互的,但这个“秘密” 他们并不知道,体现的是行动设计者的智慧,也就是正义力量的智慧,表达的是正义战胜邪 恶的主题。“秘密押解”这个标题本身就包含着悬念,会激发读者“探秘”的欲望,激起阅 读兴趣。“谍影重重”侧重的是人物身份,霍夫曼和伯朗都是间谍,但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 身份,小说一开始也只是提到霍夫曼是间谍,但“重重”显然不只是一个,所以,标题中已 经预示着还会有其他的间谍出现,至于是谁,这是小说的悬念,也是激发读者探究的地方, 让读者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更有趣味。小说的最后,霍夫曼与伯朗的被抓体现了正义战胜 邪恶的主题,揭示了出卖祖国必将受到惩罚的道理。 答案:示例一:“秘密押解”好。① “秘密押解”未交代押送者和押送对象,标题本身就包 含着悬念。霍夫曼在怀疑自己双重间谍身份暴露的情况下接到秘密押解伯朗的任务,究竟自 己的身份有无暴露?只是一次单纯的押解任务还是上司有意的考验?这些营造紧张神秘的 氛围,为小说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秘密押解”是对小说主要事件的概 括,霍夫曼和伯朗都是双重间谍,二者间的押解与被押解关系是相互的,但这个“秘密”他 们并不知道,“秘密押解”是小说矛盾冲突集中展现的情节。③用“秘密押解”为题表现了 部长计策的巧妙,突出了正义的一方,彰显了主题。 示例二:“谍影重重”好。①“谍影重重”制造了神秘氛围,小说一开始只提到霍夫曼是间 谍,但“重重”显然不只是一个,标题中已经预示着可能还有其他间谍出现,为小说设置了 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谍影重重”交代主要人物身份,霍夫曼和伯朗都是双重间 谍,但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真正身份,且不明白在押解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被押解者,“谍 影重重”暗示了情节的复杂;③“谍影重重”暗示了押解任务的艰巨,侧面表现出正义力量 的智慧,有助于突出主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 黄乃裳的“分内事” 少木森 黄乃裳,闽清六都人,他出生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才九年;他离世时,国共第一次 合作。他的一生,奔走沉浮在中国最多灾多难、波谲云诡的岁月,几乎与一部中国近代史相 始终。 少年黄乃裳家境贫寒,受洗入教。在教会里,黄乃裳学习到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后来, 他虽中过秀才、举人,但不沉湎科举功名,主张“为国家做点分内事”。他办刊介绍西方医 药科学知识,劝人去除愚昧,相信科学。1875 年 1 月,同治帝死于天花,惊动全国,各地 驱避瘟神的现象泛滥。黄乃裳立即撰文说明天花的病因、病理,说细菌病毒是可以防预的, 没有什么神秘可怕。他还劝人种牛痘,控制了天花的流行。 1896 年,黄乃裳自筹资金独力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在创刊号上,他开 宗明义地阐明办报的宗旨:“人人广进言路,人人获听言之益”。《福报》传到北京,引起了 康有为、梁启超、王锡蕃等人的注意。1897 年末,王锡蕃向光绪皇帝推荐黄乃裳参加经济 特科考试。在京期间,黄乃裳遍访谭嗣同、林旭等“六君子”,或促膝长谈,或坦言争论。 他还六次晋谒李鸿章,八次上书皇帝,倡言变法维新。 1898 年 9 月变法失败,黄乃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逃命,而是冒着性命危险,费 尽周折通知康、梁出走避祸。回闽后,黄乃裳没有选择避世隐逸,又赴兴化办盐务。在实际 的事务奔忙中,他更直接地接触社会现实,更真切地耳闻目睹民间疾苦,慨然喟叹:“闽地 苦瘠,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啖红薯十室而九。”为了改变这惨况,黄乃裳决计下 南洋,“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 1900 年 4 月,黄乃裳带着几个亲人来到英 属沙捞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拉让江找到了垦地。他在闽清、古田等地招集了 1000 多 个垦民,建立新福州总公司,开始了艰苦的垦荒创业。他跟大伙在草房里同吃同睡,伐木垦 地。风风雨雨五年过去,新福州垦地初具规模,一改往日萧条荒凉,呈现一派欣欣向荣。 由于长期劳碌奔波,黄乃裳得了严重的胃病。有一回,黄乃裳胃病复发,疼得异常厉害, 心想:这回恐怕要去见上帝了。他回想几十年来坎坷生涯,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吩咐人去拿 纸笔。大伙以为他要写遗书,黄乃裳说:“我一身奉行‘三不主义,一不买田,二不存款, 三不盖房,遗产全无,写何遗嘱?要说遗嘱,我的遗产就是垦地,都是大家的……”说罢作 联自挽: 平生所愿事多违,差幸闻道壮年,天若有心,期尽藐躬分内事。 故土久愁人太满,远辟殖民小局,我虽撒手,仍留余地后来人。 这一次,死神只是与黄乃裳擦肩而过,但垦区经营却逐渐惨淡了,加上当年黄乃裳曾向 沙捞越当局借了四万元给大伙当船费,此际当局加紧向黄乃裳索还债款,垦场资金一时周转 不过来,黄乃裳只得申请延迟还贷。当局要挟他:延迟还贷得有条件,不能再反对当局在垦 场内设赌场、卖鸦片。黄乃裳一听,气得大声说:“我黄乃裳就是杀头剥皮,也不愿看着自 己的同胞沦为赌钱鬼、鸦片虫!”就这样,黄乃裳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五年的新福州垦场。 1904 年,国内革命思想激荡。黄乃裳认为,自己“又该去做点分内的事”。他毅然回国, 在上海联络蔡元培、林森等人,为宣传革命殷勤奔走;在厦门,办《 福建日日新闻》,大量 传播“民权”“民生”思想。1911 年,他回福州任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年底, 同盟会在福州发动起义,黄乃裳在家里召集学生组成炸弹队,配合国民军作战。队伍需要选 一名旗手在前面擎旗,黄乃裳说:“旗手不用选了,我今年 63 岁了,剩下 的日子不多了, 我分内该给大家当一回旗手啊!”于是,黄乃裳擎着十八星红方大旗,带领人马冲向敌营。 在市民的积极配合下,清军投降,福州光复。 光复后,黄乃裳出任省交通部长。袁世 凯窃国后,黄乃裳愤而辞官,回故乡闽清从事 公益事业。他组织乡民开渠建坝,使 1000 多亩旱地得到灌溉;创建闽清教育会,在各乡办 校 34 所。各方赞誉鹊起,而他超然处之,只说:无非做些分内事耳。 1920 年 12 月,72 岁高龄的黄乃裳不顾年迈体弱,应孙中山邀请,赴广州任“中华民国” 政府高等顾问,次年夏因病回乡。1924 年 9 月 22 日,黄乃裳病逝于闽清梅城,终年 76 岁。 (摘编自《福建乡土》2008 年第 6 期) 相关链接 ①27 岁的黄乃裳半途出 家学习八股文,是为了走科举当官的道路。1897 年,黄乃裳被 选为拔贡,这时期的黄乃裳在读书当官的道路上是颇为得志的,但黄乃裳却陷入痛苦之中。 1894 年,甲午战争失败,黄乃裳的弟弟黄乃模是“致远号”的副管带,在甲午海战中和正 管带邓世昌一道壮烈殉国。黄乃裳悲愤到了极点,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 黄 乃裳被列进慈禧太后要拘捕的黑名单。他悲叹:“呜呼,三十年之热肠渴望,一旦飘荡于 罡风。” (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 ②黄乃裳出任福建军政府大员,掌握了相当大的财权。叙官局局长刘通造访黄乃裳,商 谈公务,黄乃裳便留他一起吃午饭。饭菜上桌,刘通大吃一惊,饭是普通的大米饭,二菜一 汤是芥菜、蚬仔与闽清糟菜汤。黄乃裳端起饭碗,吃得津津有味。刘通大为折服。 (赖晨《辛亥革命后的黄乃裳》)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早年教会里学习的经历,开阔了黄乃裳的眼界,使他能利用科学知识普及常识,消除民众 的愚昧,移风易俗,造福乡里。 B.黄乃裳创办的《福报》是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倡导广开言路的办报理念,大量传播“民 权”“民生”思想,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很大。 C.甲午战败,国仇家恨让黄乃裳放弃科举,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虽变法失败,但这一场 特殊的经历,对丰富他人生的阅历和磨砺思想锋芒,具有积极作用。 D.黄乃裳在福州发动了福州起义,力图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黄乃裳在学生中组织炸弹队, 并身先士卒擎旗引领,为福建的光复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E.黄乃裳任事慷慨,注重大节。他不顾自身安危帮助康、梁出走避祸;为保护同胞垦民,不 向沙捞越当局低头;反对袁世凯不惜辞去高官。他身上颇有中国传统的侠义古风。 解析:经比较即可得知 C 项“放弃科举”不准确,原文有“不沉湎科举功名”,相关链接① 中“1897 年,黄乃裳被选为拔贡,这时期的黄乃裳在读书当官的道路上是颇为得志的”说 明甲午战败后,黄乃裳并没有完全放弃科举出仕。B 项“大量传播‘民权’‘民生’思想” 是在《福建日日新闻》期间,“广泛传播科学知识”于文无据。D 项不是黄乃裳发动起义, 而是同盟会发动起义。 答案:EA 16.黄乃裳一生事业波澜壮阔,却仅以“分内事”三字自许。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黄乃裳 的“分内事”包括哪些方面的事业?(6 分) 解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分内事”,什么人 做了什么事来体现的,然后到文中圈定范围。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立足文本,筛 选信息。题干是“哪些方面”可知,需要从大的角度分析。如本题开启民智,争取民权,拯 救民生等。 答案:①开启民智,办报兴学,传播科学知识和进步思想;②争取民权,广开言路,投身变 法、革命事业,身先士卒;③拯救民生,开垦南洋,兴办公益事业。 17.黄乃裳在自挽联中,袒露出南洋开垦事业背后哪些不为人知的心迹,又表现出怎样的气 度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归纳信息要点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应总体 阅读,整体把握;审准要求,抓住题干中“南洋开垦事业背后哪些不为人知的心迹”,然后 浏览全文,筛选信息,圈定范围,从黄乃裳自认平生事业多不得志,唯有壮年开垦南洋有机 会实现平生夙愿;开垦南洋为的是给贫苦的乡亲找到一条活路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黄乃裳自认平生事业多不得志,唯有壮年开垦南洋有机会实现平生夙愿,期望竭尽 生命最后的力量贡献给这项事业,表现出无私进取的精神毅力;②开垦南洋为的是给贫苦的 乡亲找到一条活路,如今垦区初成,即便撒手而去也死得其所,表现出淡泊旷达的胸襟气概。 18.有人说,黄乃裳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气度。请 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这种题型,必须立足文本, 抓住关键“黄乃裳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气度”,根 据平时掌握的知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对相关问题的普遍认识等),主要抓住“传统”和 “现代”分析。如爱国爱民,心念桑棒,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不屈服 于暴政,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生清贫,清正廉洁等提现“传统”的一面。以此类推 找出“现代”的一面。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结合文章和前面三个问题所给的提示, 详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①爱国爱民,心念桑棒,以天下兴亡为己任;②脚踏实地, 艰苦创业,不屈服于暴政,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一生清贫,清正廉洁,不计得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气度:①思想进步,从变法到革命, 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②视野开阔,接纳现代科学,开眼看世界,为民生走出国门,大胆闯 南洋:③个性自由独立,不为他人所束缚,主动选择人生道路,听从内心的指令,以“分内 事”作为人生选择的导引。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2015 年,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的修订出台,标志着反腐在治本 征途上,迈出关键一步。这必将为政治生态赢得一个更加山清水秀的未来。 B.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对母亲、祖母的细节刻画,以及结尾处对枇杷树的描写,事细而情 深,如泣如诉,悲恻动人,令人不忍卒读。 C.在现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一个人不学无术、身无长物,那么他是很 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D.在本次“文学艺术联合会德艺双馨奖”的颁奖会上,我见到了许多仰慕已久的老前辈,他 们的教诲,让我如坐春风。 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答案:C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由于某些地方对利益的渴求, 依旧纵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不依。 B.新出台的网络支付管理规则,充分考虑了未来小电商发展的空间,不仅保护日交易额小于 万元的交易,而且保护了超过百万元的大额交易。 C.IMF 成员国中,德国、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等投票权举足轻重的国家都已经成立了人民币 清算银行,意味着人民币即将纳入特别提款权稳操胜券。 D.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反复考量作 出的决断,体现的是一代政治家的勇气、担当和创新。 解析:A 项成分残缺,第二个分句缺少主语,应将“由于”与“某些地方”对调;B 项语序 不当,递进关系不合逻辑,“百万元的大额交易”应与“小于万元的交易”对调;C 句式杂 糅,“即将”与“胜券在握”句式杂糅,去掉其一。 答案:D 21.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无风不起浪”这句俗语明确地说明了海洋中风浪生成的外部原因。海洋学上,把在风 的直接作用下,海面产生的波动称为风浪。 。当能量的收入大于支出时, 风浪就将生成与发展,反之,风浪将趋于消衰。由此看出,“风平”才能“浪静”。 A.能量的获取和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了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 B.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取决于能量的获取和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 C.由于获取和消耗的能量不同,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的状态就不会相同 D.由风浪的生成、发展与消衰的不同状态,可知其获取和消耗的能量不同 解析: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划线句的前面说的是“风浪”的形成,句末是“风浪”,因此, 划线处应以“风浪”开头,形成句头接句尾的顶真形式。划线句后面说的是“能量”与“风 浪”大小的关系,主语是“能量”,所以划线句的后半句的后半句应阐述“能量”。故选 B。 答案:B 22.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开发海洋油气资源,首先要寻找何处有油, ① ,而物探船就是海洋油气开发 装备的先锋。它使用的方法,就是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因为石油聚集在储油构造 里,而储油构造深埋在地层深处,看不见,摸不着, ②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 相继建造改装过 4 缆和 6 缆的物探船,不过这些都只是二维物探船。随着油气开发向深海迈 进,海上物探装备需要向高端方向发展, ③ ,国家需要研制新一代的三维物 探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 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处结合后面内容“物探船就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先 锋”可知,此处强调开发设备的重要性;第二处结合前面的叙述“看不见,摸不着”等内容 可知,石油开采只有通过“物探”方法;第三处结合后面的“三维物探船的研制”可知,二 维物探船将会被淘汰。 答案:①为此必须要有先进的装备 ②所以只有通过“物探”方法才能找到 ③落后的二 维物探船将被淘汰 23.下面是某中学 18 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 贯,不超过 110 字(含标点符号)。(6 分) 解析:本题采用图表分析的形式,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图文转换能力。 图表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来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提取、挖掘其中隐 含的信息,进而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其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成直观 的信息,以展示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解答此类题,首先应该看懂图 表,总结图表中传递出来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作深入地思考。 答案:活动分为前期教育和成人宣誓仪式两部分。前期是对 16-18 岁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 育并完成 48 小时预备期志愿者服务活动。完成前期教育后举行宣誓仪式,仪式依次安排三 项活动:升国旗、唱国歌,师生代表发言,集体宣誓。 六、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60 分) 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它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关注,但中学 生小郭却注意了,他希望找到解决办法,于是他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 合作;并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自学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 尽管小郭团队的学业成绩因此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学校也特地 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 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实验。经过一年多的 努力,他们的成果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丘成桐科学奖铜奖。 小郭团队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 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 得抄袭。 解析:本试题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成功”背后真正的动因与契机。如何获取“成功”?需 要哪些助力与要素?这是青少年普遍欠缺深入思考的议题。而今,试题通过他人事例,特别 是同龄成功人士的事例,引起青少年之思,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能写论述类文章。 答案: 例文: 云气之力重,方能负大翼而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这个许多人批判应试教育捆绑青少年学习力与创新力的时代, 小郭团队的成功无疑是一抹灰尘中的光亮。 中学生小郭与几位同学就粉笔灰问题展开研究,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相关内容,在家长和 学校的支持下,取得成果并获得了具国际影响的丘成桐科学奖铜奖。 毋庸置疑,这次得奖与几位同学的努力与付出是分不开的。唯有对科学的探求精神,对 研究创新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才能汇聚成无数辛苦过后的丰硕成果。但比起几位同学 自身品格的因素,我认为,家长和学校所构成的大环境的支持,在这次成功背后,因稀缺可 贵而更显得重要。 《逍遥游》中写道:“鹏之徙于南冥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小郭 团队如同垂翼待飞的大鹏,自有一身武艺,却还是得等到云气力重,方能扶摇而上。而这云 气,便是老师、家长和学校的支持。没有家长看到成绩波动后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学校提供 的创新实验室,小郭团队便失去了实验的物质基础,也缺少了一份坚持下去的力量。且不说 会否半途而废,起码要达到现今的成果,着实难上加难。 好在云气之力重,小郭团队也 能因此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当下这个忍吁中国由“中 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的时期,对创新的呼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之而来的, 是类似于“丘成桐奖”等奖项的设立,旨在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但“精神软件”到位,硬 件也应配备齐全才好。主流的呼声最终还是要 落实到对个体的帮助上方有效果。 我们不可否认,小郭团队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中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理 想,将想法化为行动。人们在倡导青少年创新的同时,常常忽略了给予他们支持,反倒“以 学业化英雄”,把梦想扼杀在摇篮里,使之化为鲁迅所言“灵明日以方蚀,旨趣流于平庸” 之境。于是,在当下,大环境的影响反倒取代了青少年主观创造性的重要,成为了创新成果 的“动力”或“阻碍”。在此情形下,我们更该转化氛围,营造一种“创新实践主上”的良 好氛围,以理念关怀和技术支持并进,给广大热血 青年一个舞台。 对于有志者而言,并非凡事竞成,也可能落入“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的局面。对 于青少年,家长和学校予以支持;对于更多有梦想抱负的人,社会给以宽容与信任,政府给 以平台和可能,才能铸就一个“热爱浇灌梦想”的时代。唯有此,云气力重,大翼也能负起 而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