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 2 - 一、 (2019·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3 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 , 或早或晚 , 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 ——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 习近平同志强调 :“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 只有扎根人民 , 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 - 3 - 目前 , 文艺界普遍认识到 , 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 , 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 , 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 , 在创作实践中 , 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 , 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 现实太精彩了 , 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 ,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 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 , 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 , 大约是不难的 , 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 , 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 , 这 “ 更深层的东西 ” 是什么呢 ? - 4 -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 , 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 ——“ 三年以来 ,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三十年以来 ,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 从那时起 , 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 , 再次诵读这段话 , 我们就会意识到 , 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 , 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 , 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 , 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 , 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 , 认识沸腾的现实。 - 5 -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 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 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 , 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 , 还是 20 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 , 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 , 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 , 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 , 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 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 ,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 6 - 以人民为中心 , 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 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 , 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 , 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 , 但是 , 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 , 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 , 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 , 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 , 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 , 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 , 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 , 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 , 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 - 7 -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 , 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 , 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 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 , 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对文本关键信息的筛选能力。 A 项 , 由文本第二段 “ 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 …… 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 选项中 ,“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 …… 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 过于绝对 ;C 项 ,“ 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 错 , 由文章第四段 “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 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 ” 可知 , 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不符 ;D 项 ,“ 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 错 , 由第五段 “ 诚然 , 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 ” 可知 ,“ 无须考虑 ” 过于绝对。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8 -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 , 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 , 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 , 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 , 巧妙衔接了上下文 , 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根本体现。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 项 ,“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根本体现 ” 错 , 属于对观点分析不当 , 结合第五段内容 , 可知文章末段阐释的是 “ 以人民为中心 , 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 且根据文段中 “ 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 , 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 可知 , 选项中 “ 正面人物的塑造 ” 缩小了范围。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9 - 3 .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 , 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 , 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 , 既意味着巨大挑战 , 也能激发创作热情 , 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 老舍曾说 :“ 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 , 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 ” 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 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 , 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 , 凝聚共识。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观点和逻辑推断能力。 D 项 , 由第五段 “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 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 , 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 可知 ,D 项前句判断正确 ,“ 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 ” 于文无据 , 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0 - 二、 (2018·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3 题。 诸子之学 , 兴起于先秦 , 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 , 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 ; 在广义上 , 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 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 新子学 ”,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 , 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 “ 照着讲 ” 和 “ 接着讲 ” 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 照着讲 ” 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 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 , 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 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 , 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 , 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 11 - 与 “ 照着讲 ” 相关的是 “ 接着讲 ”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 接着讲 ” 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 , 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 接着讲 ” 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 接着讲 ” 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 , 从更深的层次看 , 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 , 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 “ 新子学 ”,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12 -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 , 任何新思想的形成 , 都不能从 “ 无 ” 开始 , 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 , 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 照着讲 ” 的意义 , 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 , 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 , 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 ,“ 照着讲 ” 是 “ 接着讲 ” 的出发点。然而 , 仅仅停留在 “ 照着讲 ”,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 难以继续前行 ,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 , 在 “ 照着讲 ” 之后 , 需要继之以 “ 接着讲 ” 。 “ 接着讲 ” 的基本精神 , 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 , 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 , 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 , 从现实的过程看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总是相互渗入 :“ 照着讲 ” 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 , 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 “ 接着讲 ”;“ 接着讲 ” 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 , 也相应地内含 “ 照着讲 ” 。 “ 新子学 ” 应追求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的统一。 (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 - 13 -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 , 贯串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 ” 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 , 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 ” 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 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 ,“ 新子学 ” 受西方思想影响 ,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D 解析 : D 项 , 曲解文意 ,“ ‘ 新子学 ’ 受西方思想影响 , 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 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结尾处和第四段第二句。 - 14 -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 以突出 “ 新子学 ”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 “ 新子学 ” 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 , 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 , 论证 “ 新子学 ”“ 接着讲 ” 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 “ 照着讲 ”“ 接着讲 ” 无法分离 , 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A 解析 : A 项 ,“ 以突出 ‘ 新子学 ’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 错误 , 由第四段可知文章重在谈 “ 新子学 ”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联系 , 而不是差异。 - 15 - 3 .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 , 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 ,“ 新子学 ” 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 ” 内含 “ 接着讲 ”, 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 , 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 ” 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 , 就有必要从 “ 照着讲 ” 逐渐过渡到 “ 接着讲 ” 。 B 解析 : A 项 ,“ 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 错误 , 不符合文意 , 相关语句为第二段的 “ 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 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 ”“ 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 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 C 项 ,“ 照着讲 ”“ 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 绝对化 , 相关语句为第四段的 “ ……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 。 D 项 ,“ 从 ‘ 照着讲 ’ 逐渐过渡到 ‘ 接着讲 ’ ” 中的 “ 逐渐过渡 ” 错误 , 由第四段 “ ‘ 新子学 ’ 应追求 ‘ 照着讲 ’ 与 ‘ 接着讲 ’ 的统一 ” 可知。 - 16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对选项进行切片 , 锁定阅读区间 热点突破 典例 1 阅读 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千百年来 ,“ 丝绸之路 ” 作为东西方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文化融合和构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桥梁 , 不仅凝结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 , 还在中外友好交往史上书写下光辉篇章 , 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友善和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共建 “ 一带一路 ” 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 , 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 , 强化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 展现了当代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 - 17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 一带一路 ” 不仅是经济带 , 也是文化带 , 两者互为依托 , 不可或缺。在共建 “ 一带一路 ” 的过程中 , 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具有增进情感、凝聚人心、沟通破障的先导作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整合了区域内国家丰富的物质资源 , 而且在文化交流发展上互往互利 , 互相启发 , 精彩迭出 , 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传播。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 , 共建 “ 一带一路 ” 倡导树立人类 “ 命运共同体 ” 意识 ,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 正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 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 , 为一切积极参与其中的国家和组织提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广阔舞台。 - 18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以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开放性与柔性亲和力 , 促使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之花 , 在当代社会绽放出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的美丽和芬芳。以包容开放的姿态 , 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厚重 , 促成多方发展理念上的价值共识 , 筑牢命运休戚的 “ 伙伴关系 ”, 是共建 “ 一带一路 ” 宏伟举措的前提 , 也是促进民心相通、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增强文化互信、谱写和搭建和平友谊之路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 19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开放性和文化自信 , 体现在与 “ 一带一路 ” 相关合作方的双向互动和多元借鉴中。中华文化素来主张 “ 和而不同 ”, 善于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点 ,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 以此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始终能够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共建 “ 一带一路 ” 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 , 离不开国与国之间营造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由于 “ 一带一路 ” 贯通亚欧非 , 只有充分挖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善于倾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声音 , 寻找共同语言 , 加深理解增进信任 , 形成利益交汇点 , 才能有效化解分歧 , 形成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 找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 “ 最大公约数 ” 。同时要多借助 “ 历史符号 ” 关照下的传统丝路文化融合如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瓷器文化、丝绸文化等的发掘和再创造地运用 , 淡化地缘政治色彩 , 更好地传承开放包容的 “ 丝路精神 ” 。 - 20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共建 “ 一带一路 ”, 需要以探索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前进的引擎 , 同时借助传统丝路纽带 , 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省与自新能力 , 以人文先行、文化开放的姿态 , 使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始终伴随 “ 一带一路 ” 的推进。 ( 选自《光明日报》 ) - 21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文章认为 , 全球化时代倡导树立人类 “ 命运共同体 ” 意识 ,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B. 由于中华民族具有包容性与柔性亲和力 , 会促使文明之花绽放出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的美丽和芬芳。 C. 作者指出中国政府以探索精神与时代精神为引擎 , 借助传统丝路纽带的作用 , 推进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 D. 作者认为只有融合当代多种文化 , 放弃地缘政治色彩 , 才能更好地传承开放包容的 “ 丝路精神 ” 。 D 解析 : 从原文第四段 “ 淡化地缘政治色彩 , 更好地传承开放包容的 ‘ 丝路精神 ’ ” 看 ,“ 放弃地缘政治色彩 ” 说法不正确。 - 22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 选项切片 , 比对原文 ] 完全一致 完全一致 - 23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完全一致 一个信息点高度差异 - 24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怎样得满分 1 . 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1) 题干中出现 “ 对 ‘×× ’ 的理解 , 正确 ( 不正确 ) 的一项 ” 用语 , 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 , 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 , 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 , 这就是信息所在的区域。 (2) 题干中出现 “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正确 ( 不正确 ) 的一项 ” 用语 , 表明是对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考查 , 要注意对文本观点与材料关系的比对。 (3) 题干中出现 “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正确 ( 不正确 ) 的一项 ” 用语 , 表明是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 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 - 25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从题干用语 “ 正确 ” 或 “ 不正确 ” 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 , 要求选出 “ 正确的一项 ”, 题目难度大 , 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 ; 要求选出 “ 不正确的一项 ”, 题目难度小 , 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 26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2 . 将选项 “ 切片 ”, 与原文进行比对 锁定了阅读区域以后 , 就要结合相关信息对选项进行 “ 切片 ”, 为比对做好准备。 (1) 有些选项是较短的句子 , 只有一个信息点 , 能直接在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 , 可以不用 “ 切片 ”, 直接与原文比对看是否一致。 (2) 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 , 结合原文相关的语段 , 可将其拆解 , 切分成几个片段 , 再将每个片段逐一与原文对应的区域比对 , 看是否一致。 - 27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 “ 粉丝 ” 与 “ 知音 ” 周兴杰 ① “ 知音 ” 一词源于锺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 , 被伯牙引为 “ 知音 ” 。后来 , 子期辞世 , 伯牙毁琴不操 , 以示痛悼。由此可知 ,“ 知音 ” 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 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 , 从而经由作品 , 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 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 , 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 , 接受者以能成 “ 知音 ” 为荣 , 创作者以能有 “ 知音 ” 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 , 是作为 “ 知音 ” 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 , 并不为过。因此 ,“ 知音 ”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 28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② 而 “ 粉丝 ” 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 , 它是大众对 “fans” 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 ,“ 粉 ” 或 “ 粉丝 ” 就是对某些事物的 “ 爱好者 ” 。如果仅在 “ 爱好者 ” 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 , 那么说 “ 我是莎士比亚的粉 ” 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 ,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 粉丝 ” 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等标签 , 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 “ 粉丝 ”, 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 29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③ “ 知音 ” 精于深度耕犁文本 , 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 “ 粉丝 ” 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 ? 通过深入 “ 粉丝 ” 的文化实践 , 研究者发现 ,“ 粉丝 ” 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 世纪 80 年代 , 有人用 “ 全庸 ” 之名仿作金庸小说 , 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 , 终使各式 “ 全庸 ” 尽数淘汰。由此可知 ,“ 粉丝 ” 像 “ 知音 ” 一样 , 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 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 “ 粉丝 ” 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 , 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 , 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 “ 专攻一点、不计其余 ” 的辨别方式 , 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 , 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 30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④ “ 粉丝 ” 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 “ 距离 ”, 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 粉丝 ” 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 , 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 , 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 , 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等。如此 ,“ 粉丝 ” 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 , 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 ,“ 知音 ” 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 , 他们更像 “ 采矿者 ”, 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 , 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 31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⑤ 伴随积极地参与 ,“ 粉丝 ” 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 : 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 , 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 , 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 , 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 “ 粉丝 ” 们的翻录、翻唱和 MTV( 音乐电视 ) 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 “ 知音 ” 呢 , 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 , 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 ,“ 知音 ” 和 “ 粉丝 ” 不能相互替代。 ( 选自 2017 年 3 月 6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 有删改 ) - 32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篇引用锺子期与俞伯牙的 “ 知音 ” 故事 , 叙述详细生动 , 意在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 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 文章第 ①② 段分别阐述了 “ 知音 ” 和 “ 粉丝 ” 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 , 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的了解。 C. 为使读者对 “ 知音 ” 和 “ 粉丝 ” 有更清晰的认识 , 文章第 ③④⑤ 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 文章层次清晰 , 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 , 增强了论证效果 , 形象贴切的比喻 , 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A 解析 : 文章开篇引用了锺子期与俞伯牙的 “ 知音 ” 故事 , 但 “ 叙述详细生动 ” 错误 , 这是概括叙述 ;“ 意在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 错误 , 是为了引出 “ 知音 ” 的论题。 - 33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 选项切片 , 比对原文 ] “ 叙述详细生动 ” 错 , “ 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 错 - 34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高度一致 - 35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高度一致 - 36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高度一致 - 37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突破论述类文本辨析正误的瓶颈 —— 三重比对 ( 一 ) 比对词语 典例 2 选项 :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 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 , 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 38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比对原文 : 宋代 , 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 , 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 , 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 , 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 , 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 , 一些商贩 “ 以物市于人 , 敝恶之物 , 饰为新奇 ; 假伪之物 , 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 , 米麦之增湿润 , 肉食之灌以水 , 药材之易以他物 ”( 《袁氏世范》 )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 , 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 , 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 市肆谓之行者 , 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 不以其物小大 , 但合充用者 , 皆置为行 , 虽医卜亦有职。 ”( 《都城纪胜》 ) 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 , 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 , 并按行业登记在籍 , 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 39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 , 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 , 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 , 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 , 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无中生有。选项 “ 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 有误 , 文中没有说行会是政府机构。 - 40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典例 3 选项 :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 , 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 , 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 , 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比对原文 :( 见典例 2“ 比对原文 ”)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曲解文意。 “ 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 的主体应是 “ 各个行会 ”, 而不是 “ 宋代政府 ” 。 - 41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怎样得满分 1 .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文语句进行改装、重组 , 一般会采用 “ 删 ”( 删除原文语句的状语、定语或补语 , 改变原意 ) 、 “ 漏 ”(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 , 断章取义 ) 、 “ 改 ”( 改换词语 , 张冠李戴、曲解文意 ) 、 “ 凑 ”(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 等方式设误。所以 , 我们如果将选项与原文中的某些重要词语进行比对 , 就能迅速排除部分选项。 - 42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2 . 命题者常在以下词语上设误。 (1) 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 , 如 : 全部、部分、一些、一定、非常、可能等。设置的错误类型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说法绝对。 (2) 表示时间的词语 , 如 : 已经、将要等。设置的错误类型有混淆时态。 (3) 表示指代的词语 , 如 : 其、此、那等。设置的错误类型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 (4)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语 , 如 : 没有、无非、拒绝等。设置的错误类型有混淆是非、无中生有等。 (5) 表示关键信息的词语。命题者常常改换词语、胡乱拼凑 , 设置的错误类型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 在解题时 , 我们要发现这些误区 , 再进一步判断。 - 43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对点训练 1 . 选项 : 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 , 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 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 , 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 44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比对原文 :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 , 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 , 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 , 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 , 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 , 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 , 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 “ 审美地 ” 加入悲剧冲突 ,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 , 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 , 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曲解文意。选项用 “ 不至于获得 ”“ 不至于介入 ” 替换了原文中的 “ 不容易介入 ”, 语意程度加重。 - 45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2 . 选项 :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 , 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 , 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原文 :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 附带地说 , 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 , 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 这个特点 ” 指的是 “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 而不是指 “ 概念 ”, 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 46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3 . 选项 : 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 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比对原文 :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 , 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 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 “ 诀窍 ”( 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 。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曲解文意。原文是 “ 不能用 ”, 选项说 “ 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 ” 。 - 47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 二 ) 比对关系 典例 4 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 , 而礼之本在仁 , 在于音乐的精神 , 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 48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比对原文 :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 , 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 “ 生生而具条理 ” 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 , 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 , 使生活端庄流丽 , 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 “ 礼 ” 的生活的人。然而 , 孔子更进一步求 “ 礼之本 ” 。礼之本在仁 , 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 , 应该是一个 “ 音乐的灵魂 ” 。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强加因果且说法绝对。由原文信息不能得出选项 “ 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 的结论。 - 49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怎样得满分 比对句间关系 , 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 , 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 ,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重点内容。 分析时 , 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 重点抓关联词 ), 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再比对每一分句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 是否有强加、倒置等问题。 - 50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对点训练 1 . 选项 : 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 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 成为 “ 兴于诗 ” 得以实现的基础。 比对原文 :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 礼 ” 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 乐 ” 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 , 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 :“ 乐者 , 天地之和也 ; 礼者 , 天地之序也。 ”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强加因果。由原文信息不能得出选项这一因果关系。 - 51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2 . 选项 : 生命的 “ 神 ” 如果脱离了 “ 形 ” 而独立存在 , 则形神失调 , 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比对原文 : 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 , 有形才能有神 ; 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 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 , 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根据原句 , 选项中 “ 如果 …… 则 ……” 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 - 52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3 . 选项 : 只有纠正了 “ 五经 ” 音义中的错误 , 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比对原文 : 研究经学史 , 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 , 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 , 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 , 念字就会念错 , 发音就会不准确。对 “ 五经 ” 音义的校正 , 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选项中 “ 只有 …… 才能 ……” 的条件关系不合文意。 - 53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 三 ) 比对依据和结论 典例 5 选项 : 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 , 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 “ 瓜瓞绵绵 ” 的祝福。 比对原文 : 仰韶彩陶的特点 , 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 , 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 , 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 , 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 , 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 , 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 ? 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 , 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 “ 瓜瓞绵绵 ” 长久不绝的祝福 ?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选项的结论 “ 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 ‘ 瓜瓞绵绵 ’ 的祝福 ” 有误 , 原文用了 “ 是否 ”, 表示作者没有定论。 - 54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怎样得满分 比对依据和结论 , 看内容是否符合 , 结论是否成立。命题者常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两种情况 : (1) 完整的推断形式 , 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 , 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 二看所述结果 ( 结论 ) 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2) 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 , 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 , 二看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 55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对点训练 1 . 选项 :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 , 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 ,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 “ 快乐主义 ”, 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比对原文 : 在中国哲学里 , 我感觉 , 道家比较接近 “ 快乐主义 ”, 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 , 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 ,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 比对结果 :        理由 :   不一致 原文作者的观点是 “ 道家比较接近 ‘ 快乐主义 ’”, 是 “ 道家 ” 而非选项中的 “ 中国哲学 ”; 举 “ 庄子 ” 的论据也是证明这一观点 , 所以作者的另一观点是 “ 接近 ”, 而非 “ 属于 ” 。 - 56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2 . 选项 :“ 审美的环境保护 ” 理念中 “ 美 ” 的构成是丰富的 , 它高于科学的 “ 真 ” 的保护 , 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比对原文 :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 ,“ 审美的环境保护 ” 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 “ 美 ” 的构成是丰富的 , 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 , 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 ,“ 审美的环境保护 ” 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 “ 真 ” 的保护 , 而且高于 “ 真 ” 的保护。比如 , 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 , 按 “ 真 ” 的保护 , 主要在治理污染 ,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 ; 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 , 不仅要治理污染 , 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 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比对结果 :        理由 :   - 57 - 解题策略一 解题策略二 不一致 选项由 “ 审美的环境保护 ” 推出 “ 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 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是说 “ 按审美的保护原则 ”, 保护环境不仅要 “ 治理污染 ”, 还要 “ 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