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语文试卷(蚌埠二中1)+PDF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我为高考命题”仿真模拟语文试卷(蚌埠二中1)+PDF版含答案

1 蚌埠市教师“我为高考命题”语文学科试卷 (原创部分用★标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 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 “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 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 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 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钟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 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 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 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 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 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 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 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 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 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 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 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 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 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 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 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 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 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 19 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 2 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 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 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30 日 24 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 与“内”。 B. 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 原作的精气神。 C. 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 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 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 达、雅”的要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 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 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 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 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 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 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 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 细节有无瑕疵。 D. 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 否则,就失去活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 年 8 月 23 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 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 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 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 16 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 学研究。在 2017 年 8 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 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 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 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 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 X 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 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 3 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 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 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 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 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 2018 年 8 月 24 日“央视网”)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从 2006 年 5 月在这里选址,到 2017 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 2018 年 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 整十二年。 1998 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 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 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 级显微镜’,可以研究 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 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 年 5 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重重困 难,2011 年 10 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 年 11 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 25Hz 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 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选自 2018 年 8 月 16 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 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 25 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 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 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 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 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 年 8 月 28 日 10 点 56 分 18 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 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 2018 年 8 月 29 日《中国科学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 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 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 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 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 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 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4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 16 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 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 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 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 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 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D.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 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6.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 功的原因。 (原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十八块八毛八 周海亮 离开家的时候,父亲送他一套纸币。是已经退出流通的纸币,从一分到十元,正好十八 块八毛八。父亲不懂收藏,那些钱是他无意中留下的。父亲对他说,如果你实在缺钱了,看 看能卖多少就卖多少吧!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但总归是一点钱。 他怀揣梦想,离别故乡和父亲,来到遥远的省城。他站在市中心,诺大的广场、喧哗的 人群和悠闲自在的鸽子吓得他大气不敢喘。口袋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他第一笔工资到手之 前的全部花销。可是到哪里去找工作呢? 他去人才市场,才知道需要工作的年轻人是那么多。他在那里晃了三天,终得到第一份 工作——去一个私营工厂当搬运工。虽然工作很累,工资也很低,但那里毕竟不看学历,他 很珍惜。他记得非常清晰,当第一个月工资发下来,他的口袋里正好不剩分文。他揣着那些 钱给父亲打了个电话,他说他能给家里挣钱了。他一边说一边哭。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那点钱仅够他的一日三餐。他远做不到“给家里挣钱”,而仅仅是 不必向父亲伸手要钱。他开始利用休息时间打零工,几年里受了太多苦,终攒了一笔小钱。 他辞去工作,开了个小店,又几年时间,赚下第一桶金。那点钱本可以在故乡盖几间像样的 瓦房,可是他没有回去。他决定留在城市,继续打拼。他开始承包小工程,风里来雨里去, 却并不顺利。几年以来,他赚钱,赔钱,再赚钱,再赔钱……他借朋友的钱,借银行的钱, 卖掉他刚买的手表和皮衣……好几次他几乎有了要回故乡的念头。但是他仍然在城市里挣 扎。因为父亲送他的那几张钱币。 有一次他经过古玩市场,见有人在对照着图片回收退出流通的老版纸币。他凑过去,指 着图片问,这样的一套能值多少钱?对方说,你卖吗?他说,父亲留给我的东西,不卖。我 只想打听下价格。对方问,是全套的吗?他说,一张不缺。对方问,是全新的吗?他说,是。 对方说,那就厉害了,至少七八万。怕对方蒙他,他一连问了好几个摆摊的人,都说值这价。 他往回走,想父亲辛苦一辈子,连件像样的衣服也舍不得买,却不知道自己无意中收藏的几 张纸币值这么多钱。回去后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父亲说,不管值多少钱,你留着吧!以后 你过得好,就继续留着,当传家宝;万一急需用钱,也可以卖了——只有变成钱的老玩艺儿 才叫值钱,对不对?挂断电话,他想父亲说得有些道理。又想,以后,不管他过得如何不堪, 手里总还握着七八万块钱。七八万虽然不多,但总有让他的生意东山再起的希望。就这样, 他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一次次身无分文,但靠着这几张已经退出的流通的十八块八毛八, 他一次次硬捱过去。 5 现在他再一次遇到困难。相比之前,这次的困难并不算大,可是他还是想将这些纸币卖 掉。他急需一笔钱。 他找到一家古玩店,拿出纸币。老板扫一眼,说,最多值八百。 怎么可能?他说,不是能值七八万吗? 开什么玩笑?老板说,七八万是指大全套。大全套你懂不懂?光一角的就有十几个版本, 值钱的几个版本都在一角里。你的呢?只是一张最不值钱的。还有,能值七八万的,不仅要 全品,号码也得很好。再看看你的,都折成什么样子了?号码也很烂…… 可是它们是新的啊!他说,图案这么清晰…… 你说的新与我们说的全品不是一个概念。老板说,你要是不相信我,可以随便去打听一 下。 他当然不相信。然而当他走了五家古玩店以后,他不得不信。父亲送他的这些纸币,真 的值不了八百块钱。 那天他通宵未眠。想这么多年的精神支撑原来几乎等于几张废纸,他感受到深深的恐惧。 不是恐惧之前,而是之后。 几天以后,他果然逃回故乡。他在城市里打拼这么多年,终以失败告终。他已经无法鼓 励自己继续留在城市。他怕。 《小说月刊》2018 年第 12 期 7. 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他出身农村,胆量小、学历低、文化素养不高,因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工资待遇也 捉襟见肘。 B. 小说写他的前半生,风里来雨里去,事业不顺,苦苦挣扎而未倒下,因为他手里有十八 块八毛八。 C. “十八块八毛八”,从最初能卖七八万到最后最多只值八百,说明古玩市场风云变幻, 充满玄机。 D. 小说将他听说“十八块八毛八”市场价值前后的行为进行对比,有力地塑造了“他”的 形象性格。 8. 小说重点描写了“他”的心路历程,试加以概括。(6 分) 9. 小说以“十八块八毛八”为题有丰富的意蕴,请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熙宁中,邓 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 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 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 生心,罪死不赦。禧右士宁,以为无罪。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哲宗立,迁中书舍人。 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 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 已。改吏部侍郎。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 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不听。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 6 意向之,命百禄行视。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 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 河且北注矣。”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 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乃止。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为帝言分别 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 观其情,则邪正分矣。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 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禄曰: “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 《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 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B.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 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C.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 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D.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 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图阁学士,宋代官名,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北宋龙图阁直 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荣誉称号。 B. 流配,指流放罪人于远地。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把罪人流放到远方;配也是流刑。 C. 赭衣,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衣服。赭,赤褐色。文中的赭衣即指赤褐色的衣服。 D. 先帝,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先,已故的。先妣指已故的母亲;先君子指已故的父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百禄有见识,敢于直言。他在任江东路提点刑狱官时,熊本手下一个副将想要杀降报 功,范百禄对熊本说明利害,熊本下令制止了此人的行为。 B. 范百禄执法严,注重实际。他在和徐禧一起审理李士宁案时,认为李士宁罪当死,不能 赦免;而在对司马光想用重法一事上,他却不主张这样做。 C. 范百禄不盲从,坚持己见。有人想要裁减官吏,吕大防要去掉一半,范百禄认为这样做 不行,应采用逐渐减少、缺官不再填补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D. 范百禄重实际,为帝谏言。他巡行考察黄河,认为不能按照王孝先和吕大防的意见使黄 河回归故道;兼任侍读时,建议皇上驱逐朝廷中的奸邪之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 (2)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7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 的。张十一,名署,公元 803 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起被贬。张署 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 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 “陡”。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B. 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C. 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 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 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15. 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德行高尚却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 的角度看“ ”,从“不变”的角度看“ ”。 (3)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乐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的“ , ”两句表达了这个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 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 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此类批评,(), 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 文艺批评,只能是。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当 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界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有的为了市场 需要,,捕风捉影,哗众取宠。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 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这 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抓 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 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 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 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批 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 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文艺批 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 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批评,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 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8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 论及批评的本体性 B. 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 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C. 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 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D. 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违背了基本 的逻辑规则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徒劳无功 望文生义 含糊其辞 以偏概全 B. 隔靴搔痒 穿凿附会 不知所云 以偏概全 C. 隔靴搔痒 望文生义 含糊其辞 掩耳盗铃 D. 徒劳无功 穿凿附会 不知所云 掩耳盗铃 20.最近流感肆虐,下面是某幼儿园给家长的一则通知的初稿,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准确、 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最近流感盛行,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脑袋疼、四肢无力。早上来园前,请做好晨检。 如有以上症状,请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并上报老师。注意平时勤开窗,多通风;让孩子 多饮水;确保孩子多睡觉,防止过度疲劳。祝孩子们身体倍儿棒! (原创★)21.阅读下面的文字,仿照第一阶段的文字表述 ,概括 明代词选发 展所经历的第二、第三、第四阶段。(6 分) 《草堂诗余》是南宋何士信编辑的一部词选集,其中词作以宋词为主。《花间集》是 后蜀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明代词选的 编纂与这两部词选集关系密切,以此为线索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词选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 明前期《草堂诗余》不大被人们重视,词学发展与其关系不大;明中期词选的编纂很是热闹, 人们唯《草堂诗余》是尊,对《草堂诗余》奉若典范,或奉其为填词之法式,或视之为“宋 人风致”“宋词精绝者”“古之佳制”。明代后期,《草堂诗余》所呈现出的柔艳婉约之风, 与明人的审美理想相契合,使之在明代后期伴随着心学思潮、文学复古思潮,在词选编纂史 上成为靓丽风景;而《花间集》与《草堂诗余》中的词在某些方面同调,再加上明代后期复 古 思潮的进一-步深入,它也成追摹范本。明末选家从《草堂诗余》《花间集》中突围,打 破了婉约词独占天下的局面,选词范围有所扩大,形成了婉约词、豪放词并重的局面。 ①第一阶段:明前期“草”色凋零,不为所重。 ②第二阶段:明中期 ③第三阶段:明后期 ④第四阶段:明末期 四、写作(60 分) (原创★)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于 1990 年 提出的十六字箴言。简言之,“各美其美”是各个民族都有一套自身评价美的价 值标准;“美人之美”是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其他民族“美”的接纳; 9 “美美与共”是对其他民族文化进一步的认同与文化间共同价值的建立;“天下 大同”是人们所向往的“美”的最终境界。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王充《沦衡·自纪》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美不胜收,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尔雅文学社针对新社 员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邀请你参加该活动并做主题发言“文学之美”,请你 写一篇发言稿,为新社员传道解惑。 要求:态度明确,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1 蚌埠市教师“我为高考命题”语文学科试卷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4. B 5. C 6. 报道重点:①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 说明。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③材料三 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的两大技术创新。 成功原因:①国家重视,确立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实验课题。②领导及团队长期艰苦 奋斗,自力更生。③科研人员坚持攻坚创新。 7.C 8.①怀揣梦想来陌生的城市打拼,他怕,一路艰辛,苦苦挣扎,因为有“十八块八毛八”, 他没有放弃; ②听说“十八块八毛八”可以卖七八万时,心里有了底气,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头破血流 都能硬挨过去,他不怕; ③最终听到“十八块八毛八”不值八百时,精神支柱倒塌,充满恐惧,逃回故乡,他怕。 9.①“十八块八毛八”是一种象征,寄寓着父辈对子女的爱,对其未来的支持与付出; ②“十八块八毛八”是一种执着与希望,他怀揣梦想来城市打拼,因为“十八块八毛八”而 苦苦支撑,最终也因“十八块八毛八”不值钱而放弃梦想,逃回故乡; ③“十八块八毛八”代表着守旧,这是退出流通的旧纸币,守着它也意味着内心的守旧,难 以从根本上去创新,这也是他事业失败逃回故乡的原因。 10. C 11. D 12. D 13. (1)司马光醒悟(明白)说:“如果没有你所说,我真是不了解(知晓)。”这项工 作于是就停下来。 (2)假如黄河向北改道,敌人就会有处于下游被水冲袭的忧虑,这对我们是有利的。 14. C 15. ①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 是两组近景特写。②色彩浓淡相宜。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深 淡相宜,形象突出。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破了宁静,反 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16.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 则物 与我皆无尽也 (5). 岂无山歌与村笛 (6). 呕哑嘲哳难为听 17. A 18. C 19. B 20. "脑袋疼"改为"头疼";"看病"改为"就诊"或"检查";"上报"改为"通知"或"告知";"多 睡觉"改为"睡眠充足";"倍儿棒"改为"健康"。 21.②“草”独秀,奉为典范③" 草”“花”斗艳,均成范本④突围“草”“花”,范围 扩 大(一个阶段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22.立意提示:主题围绕“文学之美”展开即可,观点明确,符合发言稿格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