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信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 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 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 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 史使命。 ②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 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 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 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 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 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 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 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 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 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 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 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 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 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③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 - 2 - 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仿 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 “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 一首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 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④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 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 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 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 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摘编自陈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逐步取代哲学和宗教,承担了提供终极关怀的使命。 B. 艺术的价值表现在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并不表现在认识和教化方面。 C. 艺术只有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才能为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提供精神关怀 D. 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相对弱化,客观上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发达提供了宝贵机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终极关怀的主要形式为立论的理论基础,论证了艺术之于人的重要意义。 B. 通过讨论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文章指出了艺术对人进行精神关怀的主要方式 C.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区分了艺术关怀的类型,进而把论证推向深入。 D. 文章末段分析了中国古典艺术发达的原因及其治疗痛苦的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够发达,么宗教就会担负终极关怀的更多责任。 B. 由于涉及对生存意义的感悟、思考和追问,以终极关怀的艺术必然不够愉悦。 C. 白居易的一首短诗也能千古传颂,可见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其形式没有必然联系。 D.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当下,我们仍然有必要弘扬中国的古典艺术。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 3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 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 项,“逐步取代哲学和宗教”是错误的。由原文“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 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 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可知,艺术并没有逐步取代哲学和宗教。 B 项,“并不表现在认识和教化方面”是错误的。由原文“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 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可知,艺术的价值包含很多内容,包括认识 和教化方面。 C 项,“只有……才能为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提供精神关怀”是错误的。由原文“相对而言, 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 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可知,“初级关怀”也属精神 关怀的范畴。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正反对比”是错误的。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区分了艺术关怀的类型,而没有正 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 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 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由于”是错误的。由原文“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 - 4 - 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 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 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可知,终极关怀必然涉及对生存意义的感悟、思考、追 问,但它和终极关怀的艺术愉快还是不愉快构不成因果关系。“必然不够愉悦”说法也是过 于绝对。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9 年前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华北约 5%,东北约 45%,华东约 26~55%,中南约 17%,西南约 12~25%,西北约 2%。其后,出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木材生产作 为林业部门的核心工作。从 1957 年到 1960 年,国营林场从 419 处增加到 1960 处,森林被大 量砍伐。除木材生产之外,大炼钢铁及开荒种田,也曾大规模砍伐森林。截止 1976 年,西南 地区的嘉陵江、沱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从 1949 年的 28%减少到 3~5%;河南省东部防护林 被破坏 80%;甘肃省的防护林被砍掉 22.4 万亩;全国森林覆盖率减少至 12.7%。 (摘编自《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年) 材料二: 1979 年,农业专家刘遒维提交了名为《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的文章。他认为, 如果再不积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将会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随后, 中国爆发了一场以“森林作用”为主题的大讨论。 1984 年,中国开始实施《森林法》,试图将林业工作的重点逐步转为植树造林、扩大绿化, 但落实到具体操作,这场转型极为困难。当年全国森林工业总投资 259 亿元,营林业投资仅 36.3 亿元。对林业部门的投资,仍然呈现三七开(营林三,森林工业七)的畸形格局。 1998 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政策开始被大力推行。天然林资源保 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工程也相继出台,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 97%以上的县。2003 年, 国家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希望在 2010 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 19%以上,2020 年 达到 23%以上,2050 年达到 26%以上。谷歌“全球森林监察”显示,该决定的短期目标,已 基本实现。 (摘编自李成刚《1979,中国第一次生态意识大普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年) 材料三: - 5 - (摘编自张建龙《现代林业统计评价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年) 材料四: 日本在 1897 年就颁布了《森林法》,但未能有效保护森林。自上世纪 30 年代开始,其森 林砍伐量骤升,凡运输便利地区的森林,几乎都被砍伐一光。二战结束后,日本森林恢复政 策再度启动。1946 年,日本颁布《森林资源造成法》,该法效果一般,于 1948 年终止。1950 年,政府又颁布《造林临时措施法》,强制林地所有者植树造林。此外,日本自 50 年代起, 由政府出资,在重要河流水源附近购买林地,大规模兴建保护林,涵养水土。 自 1960 年代开始,日本从国外大量进口木材。大规模的木材进口,使日本森林的轮伐期 (指两次砍伐同一片森林的间隔期),得以延长至 60~100 年。因砍伐量小,林业在日本经济 产业中所占比例极小,2014 年仅占 GDP 的 0.1%。2014 年,日本全国使用的木材中只有 1900 万立方米是本国生产,约 70%依靠进口。 在日本,约 92 万户家庭有 1 公顷以上的森林财产。为鼓励私人种树,政府给予了很多优 惠政策。比如依照法律给予经营者林业补助金或林业专用资金贷款(无息或低息),用于植树 造林或修建林道等;从事林业者,还能获得 15 个相关税种的减免,如森林财产继承税只有 4.8 %。 据日本官方统计,1995 年,其森林覆盖率已达到 67%。而在谷歌全球森林监察系统中, 截至 2015 年,日本覆盖率高达 72% (摘编自刘春发《日本林业经营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林业经济》2015 年第 5 期)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90 年到 1995 年中,国内木材产量在 1993 和 1994 年达到最高值,随后产量有所下降; 但国内木材需求量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B. 1995 年全国造林面积中,成林又成材的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不成活面积和 成活面积相比,前者约为后者的两倍。 - 6 - C. 1995 年国内木材缺口高达 3000 万立方米,可见当年木材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通过增加 国内产量来缓解供需矛盾有一定的困难。 D. 从 1995 年全国造林面积和成活面积的统计来看,只有提高造林成活率,才能提高木材产 量,进而有效缓解国内木材的供需矛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1949 年前后,除华北和西北地区外,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整体较高;其后,西南、河南和甘 肃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造成全国森林覆盖率减少至 12.7%。 B. 1979 年之前,生态意识在国内还未普及;农业专家刘遒维撰文指出长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 的危机,随后,中国爆发了关于“森林作用”的讨论。 C. 我国《森林法》实施之初,试图转移林业工作重点但效果欠佳;后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 台我国森林覆盖率有所提升,目前处于 19%~23%之间。 D. 历史上,日本和我国都出现过因经济发展需要而滥伐森林的情况,日本着手森林恢复的时 间要早于我国,但也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才基本取得成效。 6. 日本的林业经营现状对我国的森林保护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6. ①进一步完善森林保护相关立法,认真落实已有法律法规;②增加木材进口量,降低林业 在经济产业中所占的比例;③政府通过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种树造林;④政府出资, 购买林地,兴建保护林,涵养水土。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看明白图表的内容, 其次找到对应的对比点,最后做出分析判断。 D 项,“只有提高造林成活率”是错误的。由材料三图 2 可知,木材产量不仅包括成活率,而 且成活的森林中包括成活不成才的、成才不成林的和成林又成才的,木材产量指的是成林有 成才的,所以仅仅提高造林成活率是不行的。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 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 项,“西南、河南和甘肃的森林被大量砍伐”是错误的。由原文“1976 年,西南地区的嘉 - 7 - 陵江、沱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从 1949 年的 28%减少到 3~5%”可知,西南地区的森林覆盖 率减少并不一定是因为森林被大量砍伐。 C 项,“目前处于 19%~23%之间”是错误的。由原文“2020 年达到 23%以上”可知,目前 应处于 23%以上。 D 项,“日本和我国都出现过因经济发展需要而滥伐森林的情况”是错误的。由原文“,出于 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木材生产作为林业部门的核心工作”“自上世纪 30 年代开始, 其森林砍伐量骤升,凡运输便利地区的森林,几乎都被砍伐一光”可知,我国是处于经济发 展需要而滥伐森林,但日本滥伐森林的原因文章并没有交代。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由原文“日本在 1897 年就颁布了《森林法》,但未能有效保护森林。自上世纪 30 年代开始, 其森林砍伐量骤升,凡运输便利地区的森林,几乎都被砍伐一光。二战结束后,日本森林恢 复政策再度启动。1946 年,日本颁布《森林资源造成法》,该法效果一般,于 1948 年终止。 1950 年,政府又颁布《造林临时措施法》,强制林地所有者植树造林”可知,保护森林要进一 步完善森林保护相关立法,认真落实已有法律法规。由原文“自 1960 年代开始,日本从国外 大量进口木材。大规模的木材进口,使日本森林的轮伐期(指两次砍伐同一片森林的间隔期), 得以延长至 60~100 年。因砍伐量小,林业在日本经济产业中所占比例极小”可知,保护森林 要增加木材进口量,降低林业在经济产业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文“日本自 50 年代起,由政府 出资,在重要河流水源附近购买林地,大规模兴建保护林,涵养水土”可知,保护森林要政 府出资,购买林地,兴建保护林,涵养水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和信 梁文蔷 写信是爸爸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环。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信,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一九七二年爸妈迁美与我同住。我们为了筹备迎接他们,决定买房搬家。买新房条件之一是 必须近邮局。我常喜调侃爸爸,说他一辈子只会做两件事,一是写稿子,二是上邮局。 - 8 - 爸爸写信之勤快,很少人能望其项背。这当然和爸爸的写作经验有关。有人提笔千斤, 视写信为畏途。爸爸拿写信当家常便饭,认为是每日工作之一,是款舒情怀之方式,是与世 界沟通之桥梁。爸爸写信,振笔疾书,不拟稿,不重写,不修改,一气呵成。然后重读一遍, 写信封、贴邮票、密封。常常一口气写上三五封,置于案头。一贯作业,有条不紊。遇有重 要信件,则绝不假人手,必须亲自投邮。有急事,则一言不发,皱着眉头,直奔邮局,分秒 必争。信件一入邮筒,如释重负,然后款步回家。 爸爸的信一如其人,很洒脱,不注重外表。他不肯买特殊信笺和信封,能用就行。他常 常用停业公司之作废信笺写信,有时也用久藏发黄的稿纸。由此可见他的节俭和风格。 爸爸年轻时写信,常只写月日,不注年份。后来大概受胡适先生影响,为日后考证方便, 提倡写信注明年月日。以我存家书为根据,这个转变大约发生在爸爸六十岁以后。但是习惯 难改,提倡归提倡,自己也常常忘写。大约在爸爸七十岁以后就每信都有年代了。在这期间, 爸爸经常督促我也如此做。我不肯,怕麻烦,而且心中不服。我辩称,我的信没有后人来考 证,记年代所为何来?后来,为了讨好爸爸,只好照做,日久成习。现在才知道,即使无后 人考证,自己当资料查查,也是十分方便。(因我给爸爸的信,亦由我收藏) 爸妈给我的家书,在一九七五年以前,都用邮简,当然是为了节省邮费。但是一九七五 年以后,渐改为航空信封,并且说明以后不再用邮简了。这个转变,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 我没问过爸爸。但我猜测与他的年纪有关。上了年纪的人常会想到身后之事。写信记年和改 用信纸信封都是为了后人的方便。 爸爸爱收信,他收信时心情之迫切和发信时不相上下。邮差前脚刚走,爸爸就已飞奔出 去取信了。如果由家人代取,最好三脚并两脚,赶到信箱,将信取出,乱七八糟一大堆一古 脑儿全部交给爸爸,由他分发,他要先睹为快。若有人有同癖,也要先睹为快,或慢条斯理, 让爸爸干等,他会十分光火。 爸爸写的家书内容丰富,笔调生动。读其文如人在室,阅其字如响在迩。我与爸爸三十 年来聚少离多,全以纸笔代喉舌。唯因书信频繁,内容巨细靡遗,不见面反而比见面彼此了 解更深。因为有时表达灵魂深处的感受,笔谈胜面谈。 爸爸强调抒情文章要细。若论细腻,我想他的家书可称细腻,因为不是为发表而写,可 以百无禁忌,直言无隐。鸡毛蒜皮,包罗万象,调侃谐谑,异趣横生。但有时,轻轻的几句 淡描,勾出了凄怆悲戚的心境,铁心人也会为之动容。我想,好信恰如好文,但求其真。 爸爸的信如其散文,文白相掺。常引古人句,或吟诗填词以抒情。但几无例外,所有诗 词皆为感伤之作。不知为什么,人在得意快乐时就没心思去咬文嚼字地寄情诗词了。 - 9 - 爸爸有藏信癖。依我旁观,如果爸爸对写信人有情,不管是恭楷、潦草、横写、竖写、 有无标点,一概收。一收就是一辈子。爸爸早年最大的收藏当推爸爸留美时爸妈互写的情书。 那是份量很重的一大捆信,密藏在一个细长的小柜中。这个小柜在有雕木罩盖的古式大床的 两侧下方,小柜没有锁。尘封的那捆信就藏在小柜深处,外面放满了妈妈的鞋。我小时候喜 欢趁妈妈不在家时,偷穿妈妈的高跟鞋,没想到把鞋取出后,发现在黑洞洞的柜底有一大卷 纸。信纸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那时,我太小,还不认几个字,更不明白什么叫情书, 只知道有些神秘,很害怕。所以不声不响地又把信放回小柜最深处,佯作不知。一九四八年 冬,爸爸仓猝离开北平时,付之一炬。为了此事,妈妈十分伤心。 爸爸珍藏的朋友的信不多,但是很精。有几封信已发黄虫蛀,更显珍贵。爸爸最后想要 珍藏的信是他自己写给我的家书。三十年来已积存逾千封。爸爸在世的最后几年中,每年都 要盘问我是否收妥。我想他如此珍惜他自己的信,恐怕也是因为一个“情”字吧! (选自《梁实秋与程季淑:我的父亲母亲》,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爸爸写信勤快,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这一方面和他作家的经验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他对 写信这件事的严肃态度密切相关。 B. 对于写信是否注明年月日的问题,我一开始并不认同爸爸的观点,后来为了讨好他,所以 照做,到现在才体会到爸爸的苦心。 C. 爸爸的家书和他的抒情文章一样,百无禁忌,调侃谐谑,异趣横生,有时用轻轻几句淡描 即勾出凄怆悲戚的心境,十分动人。 D. 本文围绕“爸爸和信”展开全文,叙事生动流畅,语言平实自然,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 露出对父亲的由衷钦佩和怀念之情。 8.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爸爸的主要形象。 9. 作者为什么说“写信是爸爸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环”?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洒脱节俭,不重外表;②为人着想,深谋远虑;③珍惜信件,重视情 感。 9. ①写信是爸爸抒发情怀、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②写信是聚少离多时,爸爸和我相互交流、 彼此深入了解的主要途径;③写信是爸爸寄托夫妻情、父女情、朋友情的方式。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 10 -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爸爸的家书和他的抒情文章一样”是错误的。由原文“若论细腻,我想他的家书可称 细腻,因为不是为发表而写,可以百无禁忌,直言无隐”可知,爸爸的家书因为不为发表而 写,所以可以百无禁忌,直言无隐。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 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 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 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由原文“爸爸的信一如其人,很洒脱,不注重外表。他不肯买特殊信笺和信封,能用就行。 他常常用停业公司之作废信笺写信,有时也用久藏发黄的稿纸。由此可见他的节俭和风格” 可知,爸爸的洒脱节俭,不重外表。爸爸年轻时写信,常只写月日,不注年份,大约在爸爸 七十岁以后就每信都有年代了,一九七五年以后,逐渐改为航空信封,写信几年和改用信纸 信封都是为了后人的方便,从而体现爸爸为人着想,深谋远虑。爸爸对写信人有情,一收藏 就是一辈子,爸爸早年最大的收藏当推爸爸留美时爸妈互写的情书,爸爸爸爸珍藏的朋友的 信不多,但是很精,爸爸最后想要珍藏的信是他自己写给我的家书,三十年来已积存逾千封, 可以看出爸爸珍惜信件,重视情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由原文“爸爸拿写信当家常便饭,认为是每日工作之一,是款舒情怀之方式,是与世界沟通 之桥梁”可知,写信是爸爸抒发情怀、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由原文“我与爸爸三十年来 聚少离多,全以纸笔代喉舌。唯因书信频繁,内容巨细靡遗,不见面反而比见面彼此了解更 深。因为有时表达灵魂深处的感受,笔谈胜面谈”可知,写信是聚少离多时,爸爸和我相互 - 11 - 交流、彼此深入了解的主要途径。由原文“如果爸爸对写信人有情,不管是恭楷、潦草、横 写、竖写、有无标点,一概收。一收就是一辈子。爸爸早年最大的收藏当推爸爸留美时爸妈 互写的情书”“爸爸珍藏的朋友的信不多,但是很精”“爸爸最后想要珍藏的信是他自己写 给我的家书。三十年来已积存逾千封”可知,写信是爸爸寄托夫妻情、父女情、朋友情的方 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造字简舆,姿表瑰杰,性嗜书,然盛气,少所降屈。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 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建封恐失造,因妻以 兄子。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 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 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驲①入奏。天子爱 其才,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 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卿为我 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鞬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 是籍所部九州入朝。顷之,造出为朗州刺史,开后乡渠百里,溉田二千顷,民获其利,号“右 史渠”。召授侍御史,知弹奏。夏州节度使...李祜拜大金吾,违诏进马,造正衙抨劾。祜曰: “吾夜入蔡州擒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造性刚急,人或忤已,虽贵势, 亦以气出其上。造弹击无所回畏,威望隐然,发南曹伪官九十人,主史皆论死。迁尚书方丞, 封祁县子。兴元军乱,杀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山南西道.节度使,许 以便宜从事。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 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住意, 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 乃不敢动。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方倚以相,会疾,不能朝,改礼部..尚书。卒, 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注:驲(rì):指驿马。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 - 12 - 乃不报/ B. 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 乃不报/ C. 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 乃不报/ D. 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 乃不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绯衣指红色官服,唐代正式确立了官服分色制度,三品以上穿紫袍,四品、五品穿绯袍。 B. 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全权印信,总揽一区的军政大权。 C. 道是古代行政区划,汉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文中“山南西道”是唐十五道之一。 D. 礼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典礼和官吏任免之事,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造才干卓著,受提拔后造福于民。张建封欣赏他,因而将侄女下嫁;皇帝爱惜他的才华, 坚持要提拔他;他受重用后亦兴修水利让百姓受益。 B. 温造长于言辞,帮助朗廷收服兵镇。他主动前往幽州游说刘济,话未说完刘济就已臣服; 后来皇帝委以重任,他又前去范阳成功劝服刘总归顺。 C. 温造不惧权势,任侍御史勇于检举。他在正式听政时弹劾节度使李祜,让勇猛擒贼的李祐 心生惧意;还无畏揭发大量伪官,最后主史皆判死刑。 D. 温造富有谋略,巧用适宜之计平乱。他去平定兴元军叛乱时并不直接攻打,而借口宴飨士 兵用计分开新旧军队,再借酒行合兵,围剿叛乱之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 (2)造性刚急,人或忤已,虽贵势,亦以气出其上。 【答案】10. A 11. D 12. A 13. (1)温造指明福祸得失,刘总害怕,仿佛兵刃加在脖子上,从此率领自己统辖的九州归 顺朝廷。 (2)温造性情刚烈急躁,如果有人触怒了自己,即使是权贵,也要在气势上胜过他。 【解析】 【10 题详解】 - 13 -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 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 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从内容看,本句话的翻译是:我,是府县的小官吏,不宜前往,恐怕天下轻视朝廷。穆宗说: “我在东宫时,听说刘总频繁请求入朝觐见,派人问出行的日期,却不予回复。”从中可以 看出“不宜行和“恐四方”中间不断开,排除 BC;从结构上看,“请觐”做了“上书”的宾 语,中间不断开,排除 D。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 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 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 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D 项,“主要掌管官吏任免之事”错。官吏任免归吏部管理。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 项,“张建封欣赏他,因而将侄女下嫁”错。从原文“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可以看出, 张建封担心失去温造,于是把兄长之女嫁给温造为妻。 故选 A。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开示:指明;惧:害怕;兵:兵器;部:统辖;(2)忤:触怒;虽:即使;气:气势。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 - 14 - 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18 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 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参考译文: 温造,字简舆,仪表俊美奇伟,秉性酷爱读书,年轻时为人气盛。寿州刺史张建封听说他的 名声,用文书钱财聘请他,温造高兴地说:“真实让人满意的人啊。”于是到寿州跟从张建 封。张建封虽然凡事都请教他,但不敢拿职任束缚他。张建封担心失去温造,于是把兄长之 女嫁给温造为妻。此时李希烈谋反,攻陷城邑。天下各城镇掌握兵权者,暗中相互动摇,驱 逐主帅自立,德宗忧虑这件事情。趁刘济正向朝廷表示效忠的时候,悄悄下诏书命令张建封 挑选纵横游说之人去劝说刘济。张建封强行委任温造为节度参谋,派他出使幽州。温造同刘 济谈话还未说完,刘济伏地流泪说:“我偏处远郡,见识短浅,不知天子神圣,大臣竭尽忠 诚。我甘愿在诸将领之先,为朝廷效命出力。”温造回来,张建封把此事呈报朝廷。皇上下 诏乘驿马兼程入朝进奏。皇上喜欢他的才能,问温造的家世和年龄,温造回答道:“我的五 世祖温名叫大雅,外五世祖是李勣。我的年龄三十二岁。”德宗皇帝认为他是个奇才,想任 用为谏官,因为他泄露谈话内容便终止没用。又离开,隐居东都。长庆初年,担任太原幽镇 宣谕使。回到京城,升任殿中侍御史。田弘正遇害,以起居舍人的身份又到镇州行营宣旨抚 慰。不久,谏议大夫李景俭去拜访宰相,温造坐下与他同饮,(醉酒得罪宰相),被调出京城 担任朗州刺史。开通后乡渠上百里,灌溉农田二千顷,百姓因此受益,号称“右史渠”。调 任左司郎中,不久,升任御史中丞。温造性情刚烈急躁,如果有人触怒了自己,即使是权贵, 也要在气势上胜过他。路上遇到左补阙李虞,怨恨他不让路,抓来他的侍从鞭打侮辱。左拾 遗舒元褒等人上言说:“温造抛弃蔑视典礼,无所畏惧,侮辱天子的侍臣。凡是事情虽小关 系到名分道理的,不能失礼。如果失礼,祸乱就会由此产生。左拾、补阙职位虽低,是侍臣; 中丞,地位虽高,是执法官吏;侍臣被凌辱,那么恭敬就不能遍及所有;执法官吏放纵自我, 那么法律制度就会被破坏。温造擅自尊大,有忽视超越本分的嫌疑,请求将他论罪处理。” 皇上于是下诏:台官、供奉官同走一条道路时,听凭先后次序行走,相遇时就行揖让之礼。 温造弹劾抨击无所畏惧,揭发南曹伪宫九十人,主吏全都论罪处死。升任尚书左丞,封为祁 县子。兴元军叛乱,杀死节度使李绛,众人认为温造能够平定这一暴乱,文宗也认为它可以, 于是就授以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的官职,允许他可以见机行事。温造果断地杀 掉八百多人。把亲手杀掉李绛的人,剁为肉酱;发布杀害李绛命令的人,处以极刑。拿来一 百个首级祭奠李绛,其余的全部投入汉江。大和五年,进入朝廷担任兵部侍郎,自称有病, - 15 - 出任东都留守,不久,担任河阳节度使。上奏修复怀州的古秦渠枋口堰,来灌溉济源等四县 的五千顷田地。大和七年,召入朝廷担任御史大夫。于是用八百人为卫队,五百人为前军。 已经进入,前军分守诸门。温造下车,他们打算置办宴席,主管官吏设置帷帐,温造说:“此 处狭隘,不足以宴飨士卒。”在移到衙门,坐定之后,兴元将士罗列而拜,温造慢慢的说: “我欲询问新军去留的打算,都可前往,旧军不得混杂在中间。”慰问完毕,命令呵斥,于 是不敢动。包围的士兵一起冲上,都斩首,一个八百余人。皇上正要倚重他担任宰相,恰逢 他生病,不能上朝,于是改任礼部尚书。去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尚书右仆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潭州泊船呈诸公① 韩愈 夜寒眠半觉,鼓笛闹嘈嘈。 暗浪舂楼堞②,惊风破竹篙。 主人看使范③,客子读离骚。 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④。 【注】①韩愈被贬阳山,后调任江陵法曹参军,上任途中经过潭州(今属湖南)时,希望得 到以湖南观察使杨凭为代表的诸公的举荐。②楼堞(dié):城楼和城墙。堞,城上如齿状的 矮墙。③使范:使节,是一种官职凭证。④错刀:指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半夜醒来的原因很多,如天气寒冷、外面鼓笛声嘈杂、自己内心不平静等。 B. “舂”本指把东西放在石或乳钵里捣碎,这里用来指水浪猛烈地拍打着楼堞。 C. 颔联借浪拍楼堞、风破竹篙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因遭受贬谪而悲愤至极的心情。 D. “主人”指题目中的诸公,“客子”指作者,颈联将二者的处境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15. 本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尾联的表层意思是,听说松酒很便宜,主人应该不吝钱财购买。② 隐含意思是,诸公推荐作者并非力不能及的事,应该向作者伸出援助之手。③尾联运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请求诸公举荐自己的意思委婉地表达了出来,透露出作者不愿沉于下僚、渴 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 【14 题详解】 - 16 -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抒发了作者因遭受贬谪而悲愤至极的心情”错误,从前四句看,只有途中夜晚景致, 写景是为后四句抒情做铺垫,没有达到“悲愤至极”的程度。 故选 C。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 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 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潭州泊船呈诸公》翻译: 因为寒冷半夜醒来,听闻外面鼓笛声嘈杂。水浪猛烈地拍打着楼堞,狂风吹破了竹篙。诸公 看着自己的官印,我读着屈原的《离骚》。听说松酒很便宜,主人应该不吝钱财购买。结合写 这首诗的背景,韩愈被贬阳山,后调任江陵法曹参军,上任途中经过潭州(今属湖南)时, 希望得到以湖南观察使杨凭为代表的诸公的举荐。“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意思是听 说松酒很便宜,主人应该不吝钱财购买。内在意思是希望诸公能够不遗余力推荐诗人,但是 没有直说,运用比喻的修辞委婉地表达了出来,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 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 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形容愁绪,或言愁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却化多为少,把 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和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 - 17 - 之。 【答案】 (1). 羽扇纶巾 (2). 樯橹灰飞烟灭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 北顾 (5). 这次第 (6). 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 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 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纶”“樯橹”“胥”“赢得”“仓皇”。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使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 大上”,草根色彩充满着网红浑身上下,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 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 的命运,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的走红往 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 及看客心理等紧密 。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 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 )。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倍感失望, 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如鱼得水。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 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 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求全责备。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 问题,不应该 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 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 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B.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使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 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C.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 上”,草根色彩充满着网红浑身上下,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 18 - D.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草根色彩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 “高大上”充满着网红浑身上下,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稍纵即逝 契合 但是 颐指气使 B. 昙花一现 配合 因此 横加指责 C. 昙花一现 契合 因此 横加指责 D. 稍纵即逝 配合 但是 颐指气使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许多人更多地视被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为“一种喧嚣 的泡沫” B. 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许多人更多地把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视为“一种喧嚣 的泡沫” C. 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由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 的泡沫” D. 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 的泡沫”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原句有两处语病,“在……中”和“使”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草根色彩充满着网红浑 身上下”主客体颠倒,应为“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并且由于前一个问题,导致 “草根色彩让大众引为知己”不搭配。 B 项,“在……中”和“使”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 C 项,“草根色彩充满着网红浑身上下”主客体颠倒,应为“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 D 项,“高大上”“充满着网红浑身上下”搭配不当; 故选 A。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 19 - 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稍 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此处的对象是网红,故选“昙 花一现”。排除 AD。 契合:符合,也形容意气相投。配合: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任务,也指机器或仪器上 关系密切的零件结合在一起。语境指网红的特质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 以及看客心理等”相符,故选“契合”。排除 B。 但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因此,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语境前后句是因果关系,故选“因此”。 颐指气使:形容有权势者随意支使别人的傲慢神气,句中没有傲慢之意。横加指责:不讲道 理地批评或挖苦别人。符合语境。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 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注意保持话题一致,选项 A 和选项 B 的陈述话题不是“网红”,而是“许多人”,故排除 A、 B 项; C 项,“由许多人”不如选项 D“被许多人”表达连贯。 故选 D。 【点睛】常见病句类型及例句 (1)语序不当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 不能自给。) (2)搭配不当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 的革命形象”。 (3)成分残缺或赘余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4)结构混乱 - 20 -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 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 心久久……) (5)表意不明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九月 15 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 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 日前/去汇报”) (6)不合逻辑 他是全部死难者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7)歧义 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8)句式杂糅 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 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社会比较理论为教师职业情境舒适感提供理论支撑。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我买“苹果六 代”,而你买六袋苹果。①__________。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延格 于 1954 年提出,是利用他人作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由社会比较理论可知,教师幸福感觉 来源于两种:一种是自己工作投入与工作产出比,如果感觉公平,就会满足;②__________, 如果优于别人,就会感到幸福。③__________,知足常乐;不幸的教师常做向上的比较,比 上不足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状态,从而感到痛苦。 【答案】 (1). 幸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2). 另一种是将自己工作的投入与产出和同 事比 (3). 幸福的教师常做向下比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 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 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 补写后的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空,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和“幸福就是我买‘苹果六代’,而你买六袋苹果”可知, 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总结幸福的来源,即“幸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 21 - 第二空,根据“一种是自己工作投入与工作产出比,如果感觉公平,就会满足”和中间的“;” 可知,前后句为并列句,并且句式大致一致,因此应填“另一种是将自己工作的投入与产出 和同事比”; 第三空,根据“不幸的教师常做向上的比较”可知,应填“幸福的教师常做向下比较”。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50 个字。 世界银行一名高级官员在 4 月 21 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农业部长视频会议上说,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外汇收入下降,出口限制和供应链中断,贫困国家面临粮食无保 障和营养不良等问题。世界粮食计划署预测,由于新冠疫情冲击经济,今年面临粮食紧缺的 人数可能由 2019 年 1.35 亿人增加到 2.65 亿人。 这位世界银行负责发展政策的常务副行长冯慧兰在 G20 视频会议上强调说,需要全球合 作来避免最脆弱国家发生粮食危机。她说,开展国际合作追加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可能会降 低(部分人)粮食无保障和营养不良的风险。她进一步敦促二十国集团确保粮食供应链畅通 无阻,并优先考虑粮食供应物流。 【答案】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冯慧兰在 4 月 21 日 G20 农业部长视频会议上强调,新冠疫情大 流行,贫困国家面临粮食危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浏览材料,重点分析这则语段的主体部分,将材料分层,找出“何时”“何地”“何人”“何 事”“结果”,按照正确的语序写出答案。 材料第一段交代“界银行一名高级官员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冯慧兰”在 4 月 21 日 G20 视频会 议宣布的内容——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外汇收入下降,出口限制和供应链中断,贫困 国家面临粮食无保障和营养不良等问题;第二段交代具体交代这名官员是世界银行负责发展 政策的常务副行长冯慧兰,并强调“要全球合作来避免最脆弱国家发生粮食危机”。据此可 以得出,人物——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冯慧兰;时间——4 月 21 日;背景——G20 视频会议; 事件——强调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贫困国家面临粮食危机。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 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 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 - 22 - 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 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 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 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0 年 11 月,哈尔滨突发鼠疫。没有实验室,医学博士伍连德和助手就在当地借了一个 房间做血液化验。他将样本固定后进行组织切片检验,在贝克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了一种椭 圆形的疫菌——正是鼠疫。伍连德立即向北京外务部发去电文报告此事并提出初步防疫措施。 2002 年 12 月,广东突发 SARS 病毒。从 003 年到 2006 年,中国政府先后投入了 257 亿元 人民币,改善公共医疗设施和应对传染性疾病,基本建立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我们先后抵 御了禽流感、甲型 H1N1 病毒、非洲埃博拉病毒等多种疾病的入侵。 2019 年 12 月,武汉突发新冠肺炎。我们看到许多让人动情的瞬间:84 岁高龄的钟南山 院士逆疫走进重灾区武汉;韩红慈善基金会高效捐赠赢得广泛赞誉;各省市一批又一批援鄂 医疗队奔赴战疫前线。各地严防死守坚决打赢抗疫阻击战…… 抗击病毒是长期而艰巨的人民“战争”。如何打赢这一类“战争”呢?请结合以上材料,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见解。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凝心聚力,夺取抗击病毒战争的胜利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 14 亿中国人的心。我们原本熟悉的生活仿佛被按下“暂停键” , 但与生命有关的一切正在“加速奔跑”。对国家而言,这场战“疫”是一场大考。当然我们 在抗击病毒的战争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考。 在这场大考中,我们看到了举国上下齐心协 力,更感受到了我们伟大民族、伟大政党、伟大人民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伟大民族步伐铿锵、势不可挡。“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 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历史上,中华民族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抗鼠疫、 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历经磨难、积累能量,迸发出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如今疫情当 前,我们有决心和魄力办成大事、解决难事。伴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15 家方舱医院陆续启动,各省医疗队开赴武汉,武汉所有确诊患者与疑似病例都将“应收尽 - 23 - 收”。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武汉会战”已成为一场史无前例的超级行动。 病毒阻隔不了 爱,更阻隔不了一个民族的勇气和信心,只要始终发扬伟大民族精神,齐心协力、共抗疫情, 就没有我们攻克不了的难关、克服不了的困难。 伟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所发生的变革,需要极大 的政治勇气和政治魄力,也需要精心谋划和顽强毅力。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党的领导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面对抗疫战争,我们 一次次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个相 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积极主动履职,抓好任务落实;广大党员干部,以“为民之心”责 己虑事,不忘对人民的热忱、对初心的敬畏、对使命的担当,用实实在在的落实成绩单换取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的无愧结果 。哪里有疫情、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 的领导,哪里就有无数党员争做先锋模范,哪里就一定会有人民期待的安全和幸福。 伟大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每一次疫情的发生,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一个个抗疫奋 战的感人事迹。他们中有“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医护人员,有“闻令而动,勇挑重 担,敢打硬仗”的人民子弟兵,有“24 小时昼夜不停”的城市建设者,有深入抗疫现场及时 发布最新消息的新闻记者,有上门挨户排查、不分昼夜守住大街小巷的基层志愿者…… 他们 深知一家不圆万家圆,他们平凡中的坚韧、勇敢和担当如细流汇成爱的江河。有人说:“有 多少问题,就有多少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这些血浓于水、手足相依的情感,展示了伟大 的中国人民集腋成裘、共同抗疫的意志和力量。携手同心、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一往无前, 我们必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人民群众的桩桩“小事”,都是国家的“大事”,办好了小事,党和国家的大事也能办 成。相信有伟大民族、伟大政党、伟大人民,我们一定能夺取每次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 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第一段讲述因为医学博士伍连德和助手的及时预报和采取措 施,我国打赢了 1910 年哈尔滨鼠疫;第二段讲述 2002 年,广州突发 SARS 病毒,中国政府及 时应对,战胜非典;从 003 年到 2006 年中国政府先后抵御了禽流感、甲型 H1N1 病毒、非洲 埃博拉病毒等多种疾病的入侵;第三段讲述科学家、医疗队、慈善基金组织等全国上下齐心 - 24 - 协力,全力以赴抗击非典。命题人意在通过材料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应对人类需要长期面对的 “抗击病毒”的战争。学生可以从众志成城,勇于担当,政府制定合理措施,人民大众全力 配合,相关部门严防死守,科学家致力科研,青年人奉献青春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立意】凝心聚力,夺取这场人民战争的胜利;以伟大斗争精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激荡 昂扬斗志,保持战略定力,把握斗争策略;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以人民为中心打赢抗疫战 争;凝聚青春力量,闪耀青春光彩,重任在肩,青年人应谱写青春华章。 【结构】文章以新冠疫情引出我国人民面对的各种苦难,引出各类抗疫战争,指出胜利的取 得是民族、政党和人民齐心协力的结果。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从“伟大民族步伐铿锵、势 不可挡”“伟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伟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三个角度论述 抗疫战争的方法。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各种抗疫战争都应以人民为中心,都需要伟大民族、 伟大政党、伟大人民的齐心协力。 【素材】1.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特征,也就是通过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运动来推动事物的发 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 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 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 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2.对广大干部来讲,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艰巨的斗争任务,要激荡昂扬斗志,敢于出击作 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 争。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既当指挥员、又 当战斗员,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担当负责是 斗争精神的重要体现。强调:“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 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疫情防控工作抓细抓实。”各级党政领 导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担当,靠前指挥,冲到一线,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每一项工作、每 一个环节都做到位。 3.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勇于斗争的“战士”,最根本的是在政治上有定力、有坚守,在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统一调度, 把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把 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政治优势,确保党中央 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 - 25 - 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进则全胜,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定信心、顾全大局、自觉行动、顽强斗争,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 果断的措施,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总体战、阻击战。 4.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 患的政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领 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 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 斗争。”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意识,增强忧患意识, 直面问题挑战,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情况和所造成的 影响,做到未雨绸缪,做好积极应对,作出顽强抗争。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 和不足,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对公共卫生环境进行彻底 排查整治,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加强各级防控人才、科研力量、 立法等建设,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 【点睛】高考作文要求做到“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 言标准,共有四条内容。第一条是“用词贴切”。“用词贴切”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形象, 二是新鲜,三是传神。第二条是“句式灵活”。“句式灵活”,就是要注意句式的灵活运用 对表情达意的不同作用。句式要富于变化,包括长短变化、肯定与否定变化、主动与被动变 化、语气变化等。注意整句与散句的结合、排比句的运用等。第三条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就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巧妙使用修辞手法,不但能增强 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会提升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它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 一个重要手段。第四条是“文句有表现力”,指的是一篇文章的文句应该厚实有物,富有内 涵,字句中见情见美,见智见理,读起来有味道,耐咀嚼,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回味与启迪。 在考场作文中,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要能够做到遣词造句准确,议论说理透彻,记叙描写生 动,修辞运用恰当,使文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展示情景,表现思想,表达情感,而 且能给文章着色敷彩,彰显语言的魅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 26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