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传主的形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传主的形象

绝密★启用前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分析传主的形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袁隆平: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和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范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写的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上。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1935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年2月14日,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大公报》则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三万多字的通讯。特别是相继发表的《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 ‎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2年范长江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本中范长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悼念乔治·桑 雨 果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 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犹然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拖。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唯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救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杀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注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和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 ‎(有删改)‎ 雨果认为“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雨果这样说的原因。‎ 参考答案 ‎1.①尊师重道,谨记梁思成老师的教诲,热爱并始终关心建筑事业;②身体力行,有实践精神;多次实地探访长城;③独立思考,敢于反抗权威,基于事实得出不同结论;对长城用途的研究,得出新的不同于其他专家的意见;④胸怀大志,不畏艰难;60年不断探索长城遗址,挖掘事实真相;⑤谦虚、见解独到深刻;认为自己如沧海一粟,非常渺小,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⑥注重培养新人和技术传承,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的建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然后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做事情的态度,对文体的看法等进行具体分析。本题题目是“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本文是人物访谈, 访谈是带着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的问题去访问专家、名人或其他知情者,请其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也就是说访谈是通过对话形式来表达某些内容,某些观点,塑造某个人物。罗哲文是受访者,受访者的形象,应当通过受访者的语言及其事迹等去概括分析。本文通过对话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的形象。在答题时,可根据罗哲文先生回答主持人问题的话,可从罗哲文的身份、爱好、工作态度、付出与贡献、工作成就、对新人和技术传承的建议等方面逐步概括,还可以从文本中的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中概括。比如:罗哲文谈自己谨记梁思成老师的教诲,梁思成的一句话让罗哲文一直铭记在心并恪守之,从中可以看出其尊师重道;罗哲文先生谈自己选择当时并不入流的建筑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喜欢动手做手工,对工艺、画画的热爱,说明其勇于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之付出终生努力;罗哲文先生说自己为了研究长城,上百次历尽艰险、实地考察长城,更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罗布泊考察寻访汉长城,说明其胸怀大志,不畏艰难,具有坚持实地考察的实践精神、实事求的严谨学术态度。罗哲文先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否定了长城是为了防御的传统说法,提出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保证对外开放的观点,可以得出其独立思考,敢于怀疑,‎ 敢于反抗权威,敢于提出新见解而不迷信前人的观点。罗哲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长城研究专家,一代大师,但他仍认为自己如沧海一粟,非常渺小,说明其谦虚低调,虚怀若谷;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古建筑的历史文物价值。他把中国的古建筑称为“木石的史书”,是综合的艺术,说明他见解独到深刻;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的建议,说明其注重培养新人和技术传承。‎ ‎【点睛】‎ 解答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类题目时,要先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然后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做事情的态度,对问题的看法等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是人物访谈,是考查学生分析访谈的人物形象能力。人物访谈是带着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的问题去访问专家、名人或其他知情者,请其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同于传记,其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呈现人物对某个问题、某些内容的看法。在分析人物访谈人物形象时,要抓住对话中能凸显人物形象的内容并结合主持人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本题可以通过罗哲文先生回答主持人问题的话来把握其人生经历,把握其对待事物的态度,并结合主持人的评价,从罗哲文的身份、爱好、工作态度、付出与贡献、工作成就、对新人和技术传承的建议等方面逐步分析概括。‎ ‎2.(1)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2)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3)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传主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这是针对传记文学中传主形象设题,然后回顾塑造传主形象的手法,如借助他人与作者的评价来塑造形象,如借助传主所做的事情来展现人物形象,考生可以找到这些信息,再分点进行概括。解答此题,考生审准题干,然后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相关内容,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准确作答。‎ 依据第二段“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和“相关链接”①“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的愿望,体现了袁隆平忧国忧民的品格以及非凡的博爱情怀。‎ 依据第八段“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第十段“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可知,袁隆平勤奋进取,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依据第十二段“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体现了袁隆平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点睛】‎ 传主的形象或性格特点是传记文学常考的题目。传主的特点主要通过传记中的有关传主的具体事例来体现。通过对传主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专注的性格;通过细节描写:……和……(材料)是细节描写,真实准确的刻画出传主……的性格,或通过对传主细节的描写,使传主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通过侧面描写,即借助他人来对传主进行衬托;通过环境描写:通常是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传主)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这是造成传主……(哪方面性格、特征)的原因,这是导致传主……(人生轨迹)的原因。答题思路:从文中找出总共写了几件有关传主的事例,把事例按表现传主不同的方面分类,写出关键词(如坚韧、刻苦努力……),再把几件事概括地写出,加上总结其相应形象的句子。‎ ‎3.①不畏艰险深入采访,注重实地考察、采访的职业精神;②敏锐的新闻嗅觉、深刻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快速真实而生动的报道能力;③不畏权势,坚持反映事情真相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传主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要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本中范长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首先要审清题干,抓住“新闻记者”“素养”等关键词。“素养”一般包括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与能力等方面。然后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信息,进行归纳概括。从“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深入到敦煌、玉门……等地进行采访”“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等记叙中,可概括出①这个要点。从“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等记叙中,可概括出②这个要点。从范长江不怕得罪蒋介石而真实反映“西安事变”的真相中可概括出③这个要点。‎ ‎【点睛】‎ 传主的形象或性格特点是传记文学常考的题目。传主的特点主要通过传记中的有关传主的具体事例来体现。通过对传主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专注的性格;通过细节描写:……和……(材料)是细节描写,真实准确的刻画出传主……的性格,或通过对传主细节的描写,使传主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通过侧面描写,即借助他人来对传主进行衬托;通过环境描写:通常是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传主)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这是造成传主……(哪方面性格、特征)的原因,这是导致传主……(人生轨迹)的原因。答题思路:从文中找出总共写了几件有关传主的事例,把事例按表现传主不同的方面分类,写出关键词(如坚韧、刻苦努力……),再把几件事概括地写出,加上总结其相应形象的句子。‎ ‎4.①她有天使般温柔的禀性,还有坚韧的力量和男子的才华,是那个时代伟大女性的典范。②她给法国带来了荣誉,留下了许多佳作,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③她有伟大的品格,她是公开的行善者。④她的思想像火炬一样不会熄灭,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照亮人们的心灵。‎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中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人物贡献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雨果认为‘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雨果这样说的原因”,然后要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依据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设题的区域,再筛选出能支撑雨果这一观点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概括。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围绕对文本内容中写人记事、人物功绩、作者情感的把握,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人物的品质。‎ 从文中来看,题干中雨果评价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第八段,乔治•桑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是因为她具有优秀的品质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作答时要从文中归纳这方面的内容。‎ 首先,乔治•桑优秀的品质造就了她的独一无二,如她的才华、温柔的禀性、伟大的灵魂等,如第九段“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其次,她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让她有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如第十段“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第十一、十二段“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如第十四、十六段“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杀的天才”,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四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