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明”的本质是什么?易建平认为:“从词源角度看,文明即国家。”本文的“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文明”,是“国家”的同义语。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国外学术界多认为始于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70年来的中国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中华文明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形成。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六大文明中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五千年”之“不断裂”,这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所致。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互证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形成的“起点”在黄河流域中游的中原地区。这一认识的前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点”与“不断裂”的缺一不可,它不排除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大地有多处“文明”形成,如辽宁的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等。但是这时出现的各地文明,能够与以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脉相承而生生不息者, 应该非中原龙山文化及其文明传承者的夏商周莫属。‎ 不同朝代缔造了“中国”不断裂的“共同国家”的历史。对传说时代的“黄帝”、历代王朝的帝王庙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的“第一国父———黄帝” 及共同的“先祖”、共同国家的历朝国家代表人物(国王或皇帝及其功臣)的“祭祀”,这说明了历代帝王庙祭祀充分反映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是基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对共同国家一中国的认同, 对以汉族为主体形成的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 29 -‎ 就中华文化来说,文明社会形成的物化载体集中体现在与国家文化密切相关的都城、陵墓、文字、礼器之上,它们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最重要物化载体。例如,礼制建筑中的“宗庙 ”在中华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发现早期宗庙与宫殿一般均在在宫城之中,形成“宫庙”结合格局,这也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 “家国” 体系提定字深刻思想基础,它们突出的是祖宗紫拜与国家至上理念。至于各种各样的神在官城之中波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这就是中华古代文明与西方古代文明的最大不同。‎ 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于小篆,经汉唐时代,由小篆至汉隶、楷书,至今汉字成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突出代表。就世界各国而言,类似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国文字历史,形成的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国历史文献在世界史上更是极具特色的,其中的“二十四史”在世界各国历史文献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国家保存着“五千年不断裂”的国家主导编撰的完整的历史文献。“二十四史”既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文献,又是其科学佐证。‎ 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主要成国是五千年来华夏族群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认同形成了中华核心文化基因。中国的核心文化基因是“中”,“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与“中”对应的是“和”,“择中建都” 对国家东西南北而言就是“和”。从百姓的“家和万事兴”到国家的民族“和亲政策”,以及“儒道释三教合一”所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和为贵”,“中和” 之文化基因,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有容乃大”之“中和”理念铸造了“多元一体”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摘编自刘庆柱《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发展中的“五千年”之“不断裂”,是中华文明优越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主要表现。‎ B. “中国” 是以汉族为主体形成的多民族的共同国家,是对一家独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C. 汉字与“二十四史”都是能科学佐证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文献和突出代表。‎ D. “中”是中国的核心文化基因,是东南西北的汇聚; “择中建都”蕴含着“中和”理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词源角度将“文明”定义为“国家”,使得概念明晰,论题集中。‎ B. 文章论述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不断裂"的观点,运用了比较分析的视角。‎ C. 对黄帝与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是不同朝代缔造了“共同国家”历史的有力证据。‎ D. “中和”理念作为又一核心文化基因,是实行民族“和亲政策”的直接原因。‎ - 29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中华文明历史“起点”的研究,包括时空两个方面,需要通过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互证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B.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各地文明未被视为“起点”,是因为它们不能与以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脉相承而生生不息。‎ C. 世界各国历史上并没有设双历代帝王庙井进行祭祀的现象,可见它们没有“祖宗崇拜”与“国家至上”理念。‎ D. 从中华文明的“家和万事兴”“和为贵”“有容乃大”等思想,可见“中和”理念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优越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主要表现”表述不对,曲解文意,应是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主要特点。‎ B项,“对一家独大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表述有误,应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C项,“汉字与‘二十四史’”错误。原文为“‘二十四史’既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文献,又是其科学佐证”“至今汉字成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突出代表”,汉字不是历史文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 29 -‎ D项,“直接原因”有误,结合“从百姓的‘家和万事兴’到国家的民族‘和亲政策’,以及‘儒道释三教合一’所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和为贵’,‘中和’之文化基因,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分析,文本强调的是“核心文化基因”,不等于发生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C项,“可见它们没有‘祖宗崇拜’与‘国家至上’理念”错误。结合“对传说时代的‘黄帝’、历代王朝的帝王庙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的‘第一国父———黄帝’及共同的‘先祖’、共同国家的历朝国家代表人物(国王或皇帝及其功臣)的‘祭祀’,这说明了历代帝王庙祭祀充分反映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分析,由前句现象不能推出后句的结论,不能推论出“没有”。‎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联合国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尽管跨国数字经济巨头企业发展迅速,但全球目前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初期,互联网连接不足的国家与高度数字化的国家之间差距趋于扩大。在我国,非网民规模仍有5.41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62.8%.这意味着,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仍需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在拓展“互联网+应用中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让人们共享数字技术的红利。换个角度看,数字经济向基层、向农村延伸,正是在打开“下沉市场”的广阔空间,展现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 - 29 -‎ 数字经济既要壮大电子商务、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也要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数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例如,经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一家企业的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企业的竞争力大为提升。只有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互为依托、齐头并进,才能真正驱动产业跃向高层次、经济迈向高质量。‎ ‎(摘编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1日)‎ 材料二:‎ 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特别是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整体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企业达到3.0水平,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仍处于2.0阶段,多数制造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基础薄弱。二是核心技术标准受制于人。国外企业CAD、CAE、 PLM等高端工业软件占据了国内航天、航空、汽车等行业90%的市场.我国的高端通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外依赖程度较高。2017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达到3770亿块,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我国进口额最高的商品,超过原油和铁矿石的进口总金额。三是产业生态掌控能力不足,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多以单点技术突破为主,尚未形成安全可控、国际先进的产业生态。从全球来看,PC时代的"inter联盟,移动时代的“AtNndrodo联盟都集聚了一批软硬件广商,强强联合构筑起产业生态。而我国缺乏类做微软、 英特尔、谷歌、苹果等高效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巨头企业。‎ ‎(捕端自张春飞范昕《大力发展敦宇经济加快建设教字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9年2月第2期)‎ 材料三:‎ 数字经济是典型的和识密集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重复性强的低技能人才逐渐被机器取代,而创造性强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中主要是贷款、服务器成本和人力成本,从人才数量看,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总量较为庞大,但从人才质量看,高技能人才极为稀缺,尤其块乏跨界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有所脱节,大学培养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尤其体现在高等教育上。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行业集中度不断加强,大企业倾向于囤积人才,使得中小企业无人可用。从产业链看,高技能人才被上游企业垄断,下游的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实力,只能进入蓝海市场或是给大企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数字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业态,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技能。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数字化素养仍然普遍不高,有很大一部分人仍没有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的信息基础设施未全面覆盖,“数字鸿沟”‎ - 29 -‎ ‎ 问题突出。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接近全覆盖,而在中西部地区则较为落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不平衡,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享受到数字红利。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体系欠缺数字化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使得受教育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能力相对较弱。‎ ‎(捕编自张辉《数字经济:新时代的新动力》,《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材料四:‎ ‎(摘自《2017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4. 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2 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尤其是2011年后,数字经济增速连续走高。‎ B. 2007 年以后,基础型数字经济古数字经济比重渐趋下降,而融合型数字经济占比则相应提高。‎ C. 融合型数字经济名义增速与经济古比显著高于基础型数字经济,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D. 2005 年至2009年间,基础型数字经济名义增速下降明显: 2009年后,增速整体上保持平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9 -‎ ‎ 高端工业软件的匮乏,高端通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发展的滞后与对外的高度依赖,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技术标准受制于人的现状。‎ B. 数字经济行业集中度日益增强,导致互联网企业运营高技能人才的普遍缺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弥合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脱节。‎ C.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指出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数字鸿沟”的问题,这表明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亟待加强,才能使更多人共享数字技术红利。‎ D. 当前我国居民数字化素养普遍较低,原因在于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之间不平衡,以及现有教育体系数字化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欠缺。‎ ‎6. 如何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4. C 5. B ‎ ‎6. ①坚持均衡普惠发展原则,贯彻深度融合理念;②优化供需结构,增强高端供给能力;③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创新;④构建安全可控、国际先进、强强联合的产业生态;⑤大力培育数字经济人力资本,培育融合型人才;⑥普及、提升国民数字化素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融合型数字经济名义增速与经济占比显著高于基础型数字经济”这一理解不够准确,缺少必要的限定语,表述不严密,应加一个限定性状语“从整体上看”,因为有的年份,基础型数字经济名义增速是高于融合型数字经济的,例如2005年。‎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导致互联网企业运营高技能人才的普遍缺失”错误,此项与原文不符。互联网企业运营高技能人才并非普遍缺失,大企业囤积人才,中小企业无人可用。‎ 故选B。‎ ‎【6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特别是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整体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分析,坚持均衡普惠发展原则,贯彻深度融合理念;‎ 结合“数字经济既要壮大电子商务、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也要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数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分析,优化供需结构,增强高端供给能力;‎ 结合“二是核心技术标准受制于人”“三是产业生态掌控能力不足,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多以单点技术突破为主,尚未形成安全可控、国际先进的产业生态”分析,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构建安全可控、国际先进、强强联合的产业生态;‎ 结合“数字经济是典型的和识密集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重复性强的低技能人才逐渐被机器取代,而创造性强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中主要是贷款、服务器成本和人力成本,从人才数量看,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总量较为庞大,但从人才质量看,高技能人才极为稀缺,尤其块乏跨界融合型人才”分析,大力培育数字经济人力资本,培育融合型人才;‎ 结合“数字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业态,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技能。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数字化素养仍然普遍不高,有很大一部分人仍没有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分析,普及、提升国民数字化素养。‎ - 29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算盘 白秋 父亲是村里的名人。虽没赶上读私整,但可上过高小呢。六年的学习,他练就了可做教材的蝇头小楷,还打得一手好算盘。‎ 父亲长得比八仙桌高出一点儿的时候,村里年终分粮食,被叫了去帮忙。就见他蹲在条凳上,两手上下翻飞,稀里哗啦一阵算盘珠响。家家户户挣了多少工分,得多少粮食,都算得清清楚楚。在大人们满脸惊讶的眼神里,他露出得意的笑容。由此一举成名。‎ 闯关东那年,他不满十七岁,是四爷爷坚持要带他去的。起初,家里不同意,长子长孙,还是守家稳重一点好。后来见他们意志坚决,再说多出去一个人,就少一个人在家里吃饭不是?有点收入,对偌大一个家族来说也是一个添补。‎ 父亲呆过的那个林场,一眼望不到边。三年多的时间,他就从来没有走出来过。‎ 扛木头那可是个力气活。跟四爷爷比,父亲的身材实在弱了些,他又能写会算,是个文化人了,就做了林场的会计。美差啊!不用出大力气,挣钱却不比别人少。‎ 当年,有人送给他一副好算盘,是少见的十五个档。紫红色木料做得框架黝黑放光,每个档上下两层,各穿起七个紫葡萄似的算盘珠,外框上还镶嵌不少银丝花纹。算盘掂起来沉甸甸的,格外雅致。‎ 这是他从林场带回来唯一的实用物品,我们兄弟姊妹五个都用它学完了小学珠算课程。‎ 父亲回老家任职,除了能干,还有四爷爷生命付出的代价,那次积木垛倒墙,四爷爷被压在了下面。作为补偿,林场把父亲办成了正式工人,还帮忙联系到老家的一个厂子担任了主管会计。‎ - 29 -‎ 那几年,我最盼望的就是每周星期六到来。下午不上课,眨眼功夫就能把作业糊弄好,剩下的时间就疯玩。傍晚时分,父亲那辆“泰山”牌自行车一进门口,家里的锅碗瓢就唱起来。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西红柿炒鸡蛋,海米拌黄瓜就会端上来,小燎壶燎着烧酒“吱吱”响着,口水就顺着往外淌。要是大队书记或者邻里乡亲来了,还会多上一条老咸鱼或几块烧肉。小孩子往前一蹭,总是能捞到一点别人的赏赐,那是个香啊……‎ 凡是来求父亲帮忙的,他就会把那个算盘小心翼翼取来。用一块红绸子布反复擦干净,郑重其事地放在桌子上,稀里哗啦这么一拨楞,一会儿大家都笑逐颜开了。有人撂下个三毛两毛的钱,他总是让母亲抽空给送回去。说自家人,收钱人家笑话,家里好多事靠大家帮忙呢。所以,虽说父亲常年不在家,我们兄弟姊妹也多,但从没落下过什么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休接班制度就要废止了。风声传得最紧的一个周六,父亲老早就回来了。找到他高小的同学,还有健在的三爷爷,一起喝了大半晚上酒。随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提前退休。让学习优秀,最像他的长子,我的哥哥辍学接班。干了七八年临时工,每年都为家里挣钱买工分的二姐满脸委屈,哭着跑出了家门。‎ 退休那年,父亲刚刚五十出头。他把账上结余的三千多元现金交给了他徒弟。说:“这是我干了三十年会计账面上的余款,有的是厂家故意留下的,有的是不再追要的欠款。绝对干净,你接下来吧。”‎ 接任者惊得目瞪口呆,三千块钱,那年代能干多少事呀!‎ 受父亲的影响,我家里大姐、三姐、哥哥、嫂子都干了会计这一行。唯独我,他最小的孩子,转来转去在文化圈里晃悠,算是继承了他另外一个特长,那个老算盘也传到了我的手里。‎ 那天,我经不住一位热衷收藏古董伙计的撮弄,把那宝贝拿出来给他看。那小子带上放大镜,把玩了半天,嘴一啊:“二哥,可惜了。你这东西品相虽好,可是用酸枝木做得,假加它是海南黄花梨,至少能值这个数。他把食指和大拇指叉开,在我面前晃了两晃。乖乖,能顶一座楼房呢。”‎ 啊? !‎ 我接过来反来复去地瞅。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算盘反面中间梁上,竟有一行暗红小字。上面刻着:“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帐,账不混人。”像极了父亲从小练就的蝇头小楷。‎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父亲珠算技艺, 既从正面写,如“两手上下翻飞”“清楚楚”,又有侧面写,如“稀里哗啦这么一拨楞”“大家都笑逐颜开了”,突出其技艺之高超。‎ B. 父亲面对退休接班制度将废的形势,找入喝酒解闷,并决定提前退休,让长子辍学接班,由此折射出社会制度变迁给普通人命运带来巨大改变的现实。‎ C.‎ - 29 -‎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与顺叙手法,追述上辈人坎坷的人生际遇,反思其深切的生活真谛,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给读者以历史的沧桑感。‎ D. 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植入历史背景、方言俗语,与小说的故事情节盘根错节,展现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命运境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时空。‎ ‎8.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形象对“我”有什么影响?请简要分析。‎ ‎9. “算盘”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第一问:①能写会算,聪明精干;②正直无私,一生清廉;③以身作则,教子有方;④淳朴踏实,乐于助人。第二问:领悟了父亲这辈子本分做人、扎实做事的成功秘诀,获得“人不混帐,账不混人”的启迪。 ‎ ‎9. ①小说以“算盘”为线索谋篇布局,使情节组织疏密有致,结构紧凑有序。②“算盘”是揭示父亲思想性格的重要道具,他老实做人,扎实办事,堂堂正正,一丝不苟。③父亲与“算盘”结缘的一生,启示子孙为人处世须诚实正直、清白善良,起到揭示小说主旨的作用。④“算盘”语带双关,既指父亲的谋生工具,也含有父亲为家庭及子女人生道路进行规划的意味, 使小说涵义隽永, 耐人寻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又有侧面写,如‘稀里哗啦这么一拨楞’”错误,“稀里哗啦这么一拨楞”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属于正面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 29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能象对‘我’有什么影响?请简要分析”,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他又能写会算,是个文化人了,就做了林场的会计。美差啊!不用出大力气,挣钱却不比别人少”“就见他蹲在条凳上,两手上下翻飞,稀里哗啦一阵算盘珠响。家家户户挣了多少工分,得多少粮食,都算得清清楚楚”分析,父亲能写会算,聪明精干;结合“说:‘这是我干了三十年会计账面上的余款,有的是厂家故意留下的,有的是不再追要的欠款。绝对干净,你接下来吧’”分析,父亲正直无私,一生清廉;结合“受父亲的影响,我家里大姐、三姐、哥哥、嫂子都干了会计这一行。唯独我,他最小的孩子,转来转去在文化圈里晃悠,算是继承了他另外一个特长,那个老算盘也传到了我的手里”“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算盘反面中间梁上,竟有一行暗红小字。上面刻着:‘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帐,账不混人’”分析,父亲教子有方;结合“凡是来求父亲帮忙的,他就会把那个算盘小心翼翼取来。用一块红绸子布反复擦干净,郑重其事地放在桌子上,稀里哗啦这么一拨楞,一会儿大家都笑逐颜开了。有人撂下个三毛两毛的钱,他总是让母亲抽空给送回去。说自家人,收钱人家笑话,家里好多事靠大家帮忙呢”分析,父亲淳朴踏实,乐于助人。‎ 结合“我接过来反来复去地瞅。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算盘反面中间梁上,竟有一行暗红小字。上面刻着:‘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帐,账不混人。’像极了父亲从小练就的蝇头小楷”分析,领悟了父亲这辈子的成功秘诀,获得“人不混帐,账不混人”的启迪。‎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中物象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准确把握物象作用的答题角度: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合“当年,有人送给他一副好算盘,是少见的十五个档”“这是他从林场带回来唯一的实用物品,我们兄弟姊妹五个都用它学完了小学珠算课程”“凡是来求父亲帮忙的,他就会把那个算盘小心翼翼取来”“算是继承了他另外一个特长,那个老算盘也传到了我的手里”“我接过来反来复去地瞅。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算盘反面中间梁上,竟有一行暗红小字”等分析,小说以“算盘”为线索谋篇布局,使情节组织疏密有致,结构紧凑有序。‎ 结合“六年的学习,他练就了可做教材的蝇头小楷,还打得一手好算盘”“他就会把那个算盘小心翼翼取来。用一块红绸子布反复擦干净,郑重其事地放在桌子上,稀里哗啦这么一拨楞,一会儿大家都笑逐颜开了”“在算盘反面中间梁上,竟有一行暗红小字。上面刻着:‘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帐,账不混人。’像极了父亲从小练就的蝇头小楷”分析,“算盘”是揭示父亲思想性格的重要道具。‎ - 29 -‎ 结合“退休那年,父亲刚刚五十出头。他把账上结余的三千多元现金交给了他徒弟。说:‘这是我干了三十年会计账面上的余款,有的是厂家故意留下的,有的是不再追要的欠款。绝对干净,你接下来吧’”“算是继承了他另外一个特长,那个老算盘也传到了我的手里”“我接过来反来复去地瞅。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算盘反面中间梁上,竟有一行暗红小字。上面刻着:‘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帐,账不混人’”等分析,父亲与“算盘”结缘的一生,对子孙的启示,起到揭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结合“他蹲在条凳上,两手上下翻飞,稀里哗啦一阵算盘珠响。家家户户挣了多少工分,得多少粮食,都算得清清楚楚”“父亲的身材实在弱了些,他又能写会算,是个文化人了,就做了林场的会计”“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提前退休。让学习优秀,最像他的长子,我的哥哥辍学接班”“唯独我,他最小的孩子,转来转去在文化圈里晃悠,算是继承了他另外一个特长,那个老算盘也传到了我的手里”等分析,“算盘”语带双关,既指父亲的谋生工具,也含有父亲为家庭及子女人生道路进行规划的意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知其贫,合钱以赙,介年尚幼,谢不取。擢第,调平江令。民李氏费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更属介讯之,无他验。中怒白于朝,遣御史方偕徙狱别鞫之,其究与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赏,介未尝自言。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 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转殿中侍御史。启圣院造龙凤车,内出珠玉为之饰。介言:“此太宗神御所在,不可喧渎:后宫奇靡之器,不宜过制。”诏亟毁去。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微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 ”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 - 29 -‎ 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家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节选自《宋史·唐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B. 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C. 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D. 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赙,本义是拿钱财助人办理丧事:赙赠是古代丧礼之一,是指亲朋好友至丧家致奠时赠送货财之礼。‎ B. 包拯,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士,为官刚正,断讼明敏,廉洁奉公,被誉为“包青天”,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 C. 鼎镬,本是古代一种用于祭祀的器具;文中是指古代酷刑刑具,即用鼎镬把人煮死,引申为残酷的刑罚。‎ D. 御史,原为史官与负责文书的官职, 后改为监察官,负责纠察官员过失等,其首领为“御史大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介为官清正,秉公执法。他担任平江县令,审讯当地李氏被诬杀人案,实事求是,不滥加罪名;担任任丘县令,依法维护驿吏安全,不委曲求全。‎ B. 唐介仁爱百姓,一心为民。他为了不让池塘边农田被洪水侵害而筑堤阻隔,百姓因此获利;为阻止崔峄取出库绢分配给百姓以提高绢价而扣压公文。‎ C. 唐介直言进谏,敢于斗争。他进言朝廷禁止后宫奢靡,与其他大臣坚决反对张尧佐除授四使,弹劾为自己谋取加官晋爵而巴结后宫的宰相文彦博。‎ D. 唐介不畏强权,深得敬重。他弹劾权臣而遭贬,皇帝经人提醒,将他改置英州,并派人护送,因此而名扬天下,梅尧臣等人为此赋诗赞美他。‎ - 29 -‎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 ‎(2)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 ‎【答案】10. A 11. C 12. D ‎ ‎13. (1)百姓李氏有资财却很吝啬,官吏有所求却得不到满足,就诬陷(他)杀人祭鬼。‎ ‎(2)现在重用尧佐,更加稳固自己的地位,(臣)请求罢免他而任用富弼为宰相。‎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转运使”是“崔峄”之官职,“通判德州”的是唐介,故此可排除C;‎ ‎“转运使”是官职名,不可拆开,故此可先排除B;‎ ‎“其估”作为“重”的宾语,故此可排除D。‎ 句意:(唐介)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想要)取出库绢分配给百姓而提高绢的价格。唐介扣住公文没有下达,而且移文安抚司谴责他。崔峄发怒,多次迅速传檄按察盘问,唐介没有因此动摇。不久果然不能实行。‎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本是古代一种用于祭祀的器具”错误。“鼎镬”,不是祭祀用具。本指炊具,“鼎”“镬”不同:鼎,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镬,形似大鼎而无足。‎ 故选C。‎ ‎【12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他弹劾权臣而遭贬,皇帝经人提醒,将他改置英州,并派人护送,因此而名扬天下,梅尧臣等人为此赋诗赞美他”分析不正确,存在因果关系颠倒的逻辑错误。依据原文“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名扬天下,是在“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之后。‎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赀”,通“资”,钱财;“而”,连词,表转折,却;“厌”,通“餍”,满足;“诬”,诬陷。(2)“显用”,重用;“益”,更加,更;“固”,稳固;“之”,代词,他;“相”,以……为相,任用……为宰相。‎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亲唐拱,死于漳州,州里的人们知道他家贫穷,就凑钱送给他们办理丧事,唐介年纪还小,辞谢没有接受。登第,担任平江县令。百姓李氏有资财却很吝啬,官吏有所求却得不到满足,就诬陷他杀人祭鬼。岳州郡守拘捕他们全家,不论年纪老少都进行拷打,(他始终)不肯承认。改换交付唐介审讯他们,(唐介也)没有(发现)别的证据。郡守发怒向朝廷禀告,派遣御史方偕调案另行审讯,结果与唐介相同(这事之后)郡守以上都获罪,方偕受赏,唐介不曾为自己言说。(唐介)担任莫州任丘县县令,(当地)正是辽使者往来的通道,驿站官吏苫于被他们勒索损坏屋舍。唐介坐在驿站门口,下令说:“不是法令规定应该供给的,-概不给。稍微毁损我方器物的,一定拘捕他们。”(辽使)都服帖地离开。沿边塘中的水每年泛滥,侵害农田,宦官杨怀敏主管此事,想要割去乡邑以西十一个村的土地积水涨潦,唐介筑堤阻隔,百姓因此得利。‎ - 29 -‎ ‎(唐介)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想要)取出库绢分配给百姓而提高绢的价格。唐介扣住公文没有下达,而且移文安抚司谴责他。崔峄发怒,多次迅速传檄按察盘问,唐介没有因此动摇。不久果然不能实行。入朝担任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启圣院建造龙凤车,内宫拿出珠玉作为装饰。唐介进言:“这是太宗遗像所在之地,不可喧闹亵渎;后宫奇异奢靡的器物,不应该超过规定。”(于是朝廷)下诏立即拆毁。张尧佐一下子除授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人坚决反对,又请求中丞王举正留下百官列于朝廷上议论,削去他的两个节度使。不久,又要除授宣徽使、知河阳。唐介对同列官员说:“这是想任命他宣徽使,却借河阳作为名目而已,不可就此算了。”而同列迟疑不定,只有唐介直言此事。仁宗对他说:“除官拟用本出于中书。”唐介就弹劾宰相文彦博镇守蜀地时制作间金奇锦,通过宦官侍从结交后宫,因此得到执政的职位;现在重用尧佐,更加稳固自己的地位,请求罢免他而任用富弼为宰相。又进言谏官吴奎表里不一、犹豫观望,语辞很恳切率直。皇帝生气,退下他的奏章不看,而且说要将他贬谪到边远地区。唐介慢慢看完,说:“臣激于忠愤,(即便受)鼎镬之刑罚也不逃避,对于贬退还有什么推辞?”皇帝迅速召来执政大臣,将此事告诉他们说:“唐介议论政事是他的职责。至于说彦博通过妃嫔位至宰相,这是什么话呢?进用宰相,哪里容得参预?”当时彦博在前面,唐介斥责他说:“彦博应该反省自己,如果有此事,不能隐瞒。”彦博不停跪拜谢罪,皇帝更加生气。梁适呵斥唐介让(他)退下殿去,修起居注蔡襄急忙上前解救。(唐介)被贬为春州别驾,王举正进言(皇上)认为责罚太重。皇帝立刻醒悟,第二天拿着他的奏疏入朝,改为安置在英州,免去彦博的宰相职位,吴奎也离朝出京。(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死于途中,(自己)有杀害忠直大臣的恶名,就命令宦官护送他。梅尧臣、李师中都赋诗赞美,因此唐介忠直的名声轰动天下,士大夫都称赞他是真正的御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玉山村叟壁 钱起 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①。‎ 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 一径入溪色, 数家连竹阴。‎ 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 涉趣管流目,将归美在林。‎ 却思黄绶②事,辛负紫芝心③。‎ - 29 -‎ ‎[注]①陆沉:陆地无水而沉。比喻隐居。②黄绶:黄色印缓,此指佐贰之官,时钱起任蓝田县尉。③紫芝心:归隐之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扣题,“好泉石”赞美居人所处之地,“ 能陆沉”点明居人身份,突出玉山村是隐居的好去处。‎ B. 第三句以“牛羊”之“小”衬托山高野旷,第四句写烟火被云隔断,突出此地山遥路僻,环境幽深。‎ C. “入溪色”写小径直通溪畔,水色清爽,令人喜爱:“连竹阴” 写竹林将数家连成一片,清幽怡人。‎ D. 第七句写彩虹散去, 暮雨又至; 第八句写鹰隼展翅疾飞。在空中法落凡禽的景象。呈现自然的生机。‎ ‎15. 本诗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涉趣皆流目,将归羡在林”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喜爱玉山村静美清幽、生机勃勃的山林风景,向往林泉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②“却思黄绶事,辜负紫芝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因为自己顾虑着为官之事而辜负了归隐之心的后悔(或患得患失)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第七句写彩虹散去,暮雨又至”错误。“藏虹辞晚雨”意为晚雨刚过,天空隐现出一道彩虹。‎ 故选D。‎ ‎【15题详解】‎ - 29 -‎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涉趣管流目,将归美在林”,“涉趣”,意趣,多指景色,寻赏风景;结合“归”“美”“林”分析,欣赏玉山村的景色,结合前面内容分析,此地景色静美清幽、生机勃勃,透露出对隐逸山林生活的向往。‎ ‎“却思黄绶事,辜负紫芝心”,结合注释内容“黄绶:黄色印缓,此指佐贰之官,时钱起任蓝田县尉”“紫芝心:归隐之心”及“却思”“辜负”分析,表达了诗人因为自己顾虑着为官之事而辜负了归隐之心的后悔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齐人败绩,曹刿说“_______,_______”,由此断定齐国是真的退败后才下令追击。‎ ‎(2)《卫风·氓》里,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3)《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___”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答案】 (1). (吾)视其辙乱 (2). 望其旗靡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轻拢慢捻抹复挑 (6). 曲终收拨当心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辙”“靡”“隰”“捻”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依托丰富旅游资源而建的地产项目,几乎在中国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城市都_______。不少地方以旅游的名义圈地盖楼,不但透支了旅游产业的未来,还对各种名胜、风景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一定是_________的损失。‎ - 29 -‎ 西溪发现于东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占地面积曾达60平方公里。由于此前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原因,2002年的西溪湿地只剩下11平方公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留存的前人诗词、匾额、碑刻等几乎________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兴起, 杭州_____了卖地生财之路并清醒地意识到,充分保护原生态,立足长远,不过度商业开发,才是保证城市宜居的最大资本。最终,杭州得到了长远、丰厚的回报。‎ ‎“理念一变天地宽”,随着原生态保护越做越好,西溪湿地的名气越来越大,湿地周边涌现了很多成功的商业模式,原本偏远的地方变成了杭州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如今,西溪湿地不仅( ),还( ),并且( ),甚至( )。各地如何抛弃急功近利思想,践行生态发展理念,西溪湿地“华丽转身”的过程,具有启发意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有迹可寻 不可估量 散佚一空 摒弃 B. 有案可查 不堪重负 一扫而空 遗弃 C. 有案可查 不可估量 散佚一空 遗弃 D. 有迹可寻 不堪重负 一扫而空 摒弃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促进了杭州旅游业的繁荣 ‎②是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③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增值 ‎④带来众多产业的发展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①② D. ③④②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和标点有问题,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各地如何抛弃急功近利思想,践行生态发展理念,西溪湿地“华丽转身”的过程,具有启发意义。‎ B. 各地如何抛弃急功近利思想、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对于西溪湿地“华丽转身”的过程,具有启发意义。‎ C. 西溪湿地“华丽转身”的过程,对各地如何抛弃急功近利思想、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具有启发意义。‎ D. 从西溪湿地“华丽转身”的过程来看,各地如何抛弃急功近利思想、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具有启发意义。‎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 29 -‎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有案可查”意为“有文件可查考,形容证据确凿,无可否认”。“有迹可寻”就是可以从某些方面看出来,迹:痕迹、线索,寻:寻找。结合“依托丰富旅游资源而建的地产项目,几乎在中国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城市都”分析,此处主要讲有痕迹可寻,选用“有迹可寻”。‎ ‎“不堪重负”,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不可估量”即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估量:估计,推算、计算。修饰“损失”,选用“不可估量”。‎ ‎“一扫而空”指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散佚,指散失,多用于文献、诗歌等文字性著作的失传。结合“当地留存的前人诗词、匾额、碑刻等几乎”分析,选用“散佚一空”。‎ ‎“遗弃”指不顾情感、忠诚或义务的约束而抛弃,抛弃应赡养或抚养的亲属。“摒弃”指舍弃、放弃,为了达到目的抛弃一些东西,侧重形容思想上的抛弃、丢弃。主要讲杭州舍弃“卖地生财之路”的思想等,选用“摒弃”。‎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文意,“绿色生态发展”促进“旅游业繁荣”,而旅游业则是众多产业的组成,再递进一层,才是整个城市的增值。语序应该为②①④③。‎ 故选B。‎ ‎【19题详解】‎ - 29 -‎ 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正确解答标点符号类试题,一定要将标点符号的用法同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切不可机械地记忆各种标点符号分别有哪些用法。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如何”语意包含“抛弃急功近利思想”和“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因此,二者之间应该是顿号,可据此排除A项;‎ B项,完全弄错了陈述对象;‎ D项,谓语是“具有”,与主语搭配不当。‎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停课不停学”的学习方式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应是多样化的。其中,_____在帮助孩子完成相应线上学习的同时, 积极开展一些居家的体育锻炼、亲子活动、家务劳动教育等,促成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停课不停学” 的学习内容不只是狭义的教村课程,______。要利用战“疫”这个特殊时期,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有、还可以讲述涌现的医者仁心、先进典型和人间大爱。“停课不停学”的学习组织实施要_____。各地各校要根据疫情、学情、教情而量体裁衣,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线上学习不作统一硬性要求;对其他学段学生要作出限时、限量的规定,避免上学习时间过长或超前过快学习,防止增加家长和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答案】 (1). 家长要发挥相应作用 (2). 涵盖的范围可更加广泛 (3). 因地制宜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根据“孩子”“居家”“亲子”“家务劳动”可推断出①处指家长要发挥教育功能,但主语是"家庭教育”的答案要慎评,要考虑到和下文句子的衔接搭配;‎ ‎②处也可根据后文具体举例并结合前文“狭义的教材课程”,可得出“教材涵盖范围广”之意;‎ ‎③可从“各地”“量体裁衣”等字眼推断得出。‎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予以压缩,概括出采用方舱医院方式隔离的若干点理由,不超过50个字。‎ - 29 -‎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带领的团队在《柳叶刀》发文,向全世界分享了中国方舱医院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在我国疫情的早期阶段,曾有专家建议轻症患者居家隔离,但这一举措最终被方舱医院取代。 中国早期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半数以上的COVID-19患者家里至少有一名家庭成员患有此病,所有聚集性感染中的75%-80%发生在家庭内部,提示家庭内传播率高。患者会把自己最关心的亲人置于感染的风险之中。病人可能会打破强制行为,甚至外出办事、娱乐、锻炼。武汉在启用方舱医院之前,患者从出现严重症状到进入三级医院接受重症监护的时间可长达10天,居家隔离很难组织医疗护理、频繁监测疾病进展。COVID-19还可能在短时间内由轻中症恶化为重症甚至危重症,需要迅速转介到医院治疗。‎ ‎【答案】能降低家庭成员感染病毒几率,保证隔离措施的成效, 利于组织护理、监测,能将危重患者及时转诊。‎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题干要求“概括出采用方舱医院方式隔离的若干点理由”,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结合“中国早期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半数以上的COVID-19患者家里至少有一名家庭成员患有此病,所有聚集性感染中的75%-80%发生在家庭内部,提示家庭内传播率高”分析,可以概括为能降低家庭成员感染病毒的几率;‎ 结合“患者会把自己最关心的亲人置于感染的风险之中。病人可能会打破强制行为,甚至外出办事、娱乐、锻炼”分析,可以概括为保证隔离措施的成效;‎ 结合“患者从出现严重症状到进入三级医院接受重症监护时间可长达10天,居家隔离很难组织医疗护理、频繁监测疾病进展。COVID-19还可能在短时间内由轻中症恶化为重症甚至危重症,需要迅速转介到医院治疗”分析,可以概括为利于组织护理、监测,能将危重患者及时转诊。‎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29 -‎ 做粥从种稻子开始,酿酱油从种黄豆开始,缫丝刺绣,竹制沙发,活字印刷……在近四年发布的视频中,一袭古装的网络红人、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呈现了中国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被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山风轻抚,泉水叮咚,天然宁静的画面和她的劳作,一同构筑了屏幕另一端的观看者们所向往的生活。 “把生活过成诗”的李子柒发布的短视频,在在国内全网播放量就已经以十亿计,并在国外视频网站爆红,激起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新华高级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了解了李子柒现象后,你有许多想法要跟她交流。请你给“李子柒”写一封信。‎ ‎②写一篇“李子柒现象之我见”主题班会的演讲稿。‎ ‎③针对李子爆红现象,为校报写篇时评。‎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文晓人,以情动人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文晓人,以情动人》。‎ 古时有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令无数名人心神驰往,却败兴而归。而今虽高楼林立,川流不息,一片霓红浮华,但点开手机,也可一窥山风轻抚,泉水叮咚的田园生活,这便是李子柒所建造的一个古色古香、幽雅宁静的“世外桃源”,也可谓中国于世界之绝美画卷。‎ 毫无疑问,李子柒在中国乃至海外的火迅走红让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迅速被世界人民投以艳羡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被更多人所认可,所接受。与平常的主流媒体围绕高铁、5G、支付宝等新兴技术所展开的中国故事不同,李子柒凭借回归自然,再现旧时中国的耕作生活用她的另一种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并在世界范围内脱颖而出,这不禁给了我们新的启迪与方向。‎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祖先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唐诗宋词,从幽深小径里的青砖白瓦到深冡古墓里的白纸黑字,从洞天福地的山河田野再到钟晨幕鼓的烟雨村庄,随便撷取几片光羽,我们就能感受到无数的中国故事!‎ 李子柒的视频刚好洽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他们对中国的诗意想象不谋而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展示中国的落后与封闭,相反,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既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静幽美好的田园风光的中国跃然于世界人民中。‎ - 29 -‎ 新时代篷勃发展,机器取代人力到处都是金刚水泥,而李子柒视频中原生态的乡村之美,动人心魄,种豆酿油,雨后山林,品茗研墨,既在视频中,亦为现实,让人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于一种超脱于工业社会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时代发展中裹挟的环境问题席卷全球时,李子柒的生活方式既是启迪又是警醒。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强烈共鸣。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李子柒虽不着墨于此,却能凭借浑然天成的田园对人的吸引力以情动人,凭借诗情画意的农村图景含蓄娟婉的哝话以文晓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以文晓人,以情动人,如此,方能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连,让中国文化着根于世界文化的土壤,让不同文化间实现交流融合,避免陷入孤芳自赏的困境!‎ 而人情兼备、事理兼具,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法。李子柒体现的田园生活,无论是否有抑古或今,都令人心神向往,讴歌,即使有所美化,亦是真实存在的。其中蕴含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积累沉淀,已然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用它作为素材,其中的文化意义无需多言既可以文晓人,而当它其中众多的中华文化符号拼凑起来,缔造的诗情画意,山水洞天无需多看,便能以情动人。于是乎,一个全面、立体、多元、多姿多彩、真实的中国跃然于世界,中国故事源源不断地被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取自近期新闻媒体报道, 关涉网红视频、传统文化、诗意生活等话题,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重要议题。它旨在引导高中生关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鼓励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体现高考作文命题“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功能。该题着眼于考查考生运用辩证法来判断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理性思辨的深度、文化积淀的厚度。题干创设了写作交际语境与话题范畴, 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利于考生各抒己见,规避免套题、宿构。‎ - 29 -‎ 试题材料是关于网红博主李子柒古风美食视频传播产生的文化现象。在把握材料所述事实要点的基础上,要注意领会它的深层内涵。李子柒传播的短视频,呈现了唯美的田园诗意,折射出恬淡的生活态度,展示了传统的手工艺,体现了农耕文明的质朴与回归自然的本真。材料中的“网络红人”“向往的生活”“把生活过成诗”“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和热爱”“文化输出”等关键短语,是立意的“垫脚石”,可以据此提出问题“把生活过成诗”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时代,现代人何以诗意地栖居?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公民个体如何担当文化输出的责任等。基于核心关键词及其相互联系,挖掘问题进而尝试予以解答,这样就能快速提炼所写文章的主旨。题干给了三个选择,主要都是围绕了李子柒现象的,如给“李子柒”写一封信;“李子柒现象之我见”主题班会的演讲;针对李子爆红现象,为校报写篇时评,立意可从“诗意生活”“文化输出”“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生活美学”等不同角度切入。‎ 参考立意:(1)“李子柒现象”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侧影,热爱生活,诗意生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年轻人应尽的职责;(2)为李子柒“把生活过成诗”的人生美学点赞,她用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之美,打造人生之美,传播诗意之美;(3)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诗意生活;(4)中华文化输出要多管齐下:既要有国家、政府层面的主导,也需有民间、个人的助力;(5)身体力行,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可以概括出李子柒用她的另一种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并在世界范围内脱颖而出,这不禁给了我们新的启迪与方向。然后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分析,如李子柒的视频刚好洽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他们对中国的诗意想象不谋而合;新时代篷勃发展,李子柒能凭借浑然天成的田园对人的吸引力以情动人,凭借诗情画意的农村图景含蓄娟婉的哝话以文晓人;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以文晓人,以情动人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用好传统文化,用它作为素材,塑造一个全面、立体、多元、多姿多彩、真实的中国,中国故事源源不断地被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等。‎ ‎【素材】近日,网络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凭借着对中华传统技艺的优雅传承和对古朴乡村生活的别致反映迅速走红国内外,令外国网友惊叹于中国农村的恬静美好的同时,也将中国故事讲述给了世界听。她的走红,发人深思:中华还有多少源远的故事可供讲给世界听到?我们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李子柒的成功说明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世界是喜欢听中国故事的。黑白皮肤的人们对黄皮肤人的生活有着无尽的憧憬与好奇:金黄大豆是怎样在巧手下变为醇香鲜美的酱油的?遒劲有力的汉字,又是如何龙飞凤舞于轻薄宣纸之上的?她直接回应了外国人对传统技艺——仅属于中国的——的想象,这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这提醒我们,是否原来我们太少讲这些我们习惯的东西给外国朋友听了?那么,李子柒的方式是值得肯定与学习的,那就是以新媒体形式讲旧故事。“传统中国”在世界文化市场上,依然存在很大的未饱和空间,我们要以“新瓶酿旧酒”把“传统中国”的美丽雅致以新方式传扬于世。‎ - 29 -‎ 中国故事远,传播共流长。我们背负着华夏五千年历史悠悠,面对新世界浪潮滚滚,做中国人,我们要将腰背挺直,自信的向着世界说出自己最深有体会的、真切动人的中国故事。相信每个中国人携起手来,一个栩栩如生的中国,即将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的确视频中笔墨纸砚、梅兰竹菊的生活与现今乡村中喧哗浮躁、残旧破败的普遍状况有所不符。但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景象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人雅士生活的主流。当我们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围困在钢铁城市中时,当我们读“云破月来花弄影”却淹没在都市绮丽的霓灯中时,李子柒的视频向全世界昭告,这些诗句就是生活,不过我们己繁忙得忘记了。她不是固化了中国在外国朋友心目中的刻板印象,而恰恰展示了具有时间深度的中国旧式农耕文化,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 李子柒的视频具有鲜明特点,满溢着民族气息,能够更好地突显“中国特色”。我们频繁谈论的高铁、移动支付、5G,它们的内涵是中国的现代化成就,而非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日本也有高速列车新干线和5G商业化进程推进。总有一天,全世界都将布满5G信号。区分民族与民族的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共识。我们身为华人,因为我们说汉语,我们崇尚仁义道德,我们脑海中有孔子讲过的话、李白吟过的诗……。现在李子柒将这些文化共识具象化而加以传播,我想这应该是别具一格的讲“中国故事”。‎ 中国与其它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依托的是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然而现今,在普通人群眼中,主流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常常以高铁、5G、支付宝、天眼等作为素材,至少在我的生活中,仿佛一碰见对外交流,它们就是不可或缺。‎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过只是强行将子虚乌有的农村田园搬弄出来博取关注,我却不这么认为:千篇一律的科技输出,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并不如优雅清新的“柒式”视频善于将中国文化植根于心。可能有的人说,这些视频会加深外国人对中国农村的刻板印象,然而她不是一个人,每个领域都有自己坚实志愿者在为它输出。如果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个李子柒,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必将是丰富全面而立体的。‎ - 29 -‎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 - 29 -‎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