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进才中学 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2021 年 1 月) 一积累和读书(10 分) 1.按要求填空。(6 分) (1) 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还顾望旧乡, 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3)人生如梦, _________ 。(苏轼《赤壁怀古》) (4) _________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 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令人叹为观止。 2.《苏东坡传》阅读题。(4 分) (1)下列关于苏轼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因为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 B.苏轼的弟弟苏辙因为乌台诗案,被降调担任筠州监酒。 C.雪堂、临皋亭、远景亭、松风亭都是被贬谪黄州时建造的。 D.《水调歌头》被林语堂认为是史上最好的中秋词。 (2)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临川集》的作者是王安石 B.《涑水记闻》的作者是司马光 C.《嘉祐集》的作者是苏辙 D.《淮海集》的作者是秦观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西园雅集”是中国艺术史上鼎鼎有名的盛会。 B.苏轼发明了新型的国画“士人画”。 C.黄庭坚是江西派诗人的始祖。 D.“黄楼”是为了对抗旱灾才建的。 (4)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最关心的事情是( ) A.重修官舍 B.修整运河 C.平抑粮价 D.赈灾 二阅读(50 分) ①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就说对体力、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 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胸有成竹,因而 本身便包含着价值。同样地,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 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 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 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 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 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 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 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 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 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 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 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 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 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 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③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 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 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 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 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 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 欣喜。 ④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 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 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 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 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⑤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 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 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 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 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 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 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 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 夫…… ⑥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 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 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 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 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 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 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例如克劳迪乌斯的一首诗或者赫贝尔和豪夫的一篇小说什么的,但在 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 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 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 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 放射着异彩。 (选自《黑塞说书》有删改) 3.对文中“杰作”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杰作的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杰作的阅读会使我们有崇敬之心,可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 C.杰作是人类的文化结晶,只要不断地阅读,就能够有所收获。 D.阅读杰作是培养个性和人格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有人说:“我读书只为赚钱谋生。”这样的人读书是无法获得真正的教养的。 B.赵括饱览兵书而仍遭长平之败、丢了性命的原因,或是读书虽多却脱禹实际。 一些网络文学,以低俗内容获得市场,读这样的文学不能算真正意义的阅读。 D.现代世界五彩斑酬,估息传输退速方便,与读书风气的表刷有着直接的关系。 5.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1 分)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A.第③段末尾 B.第④段末尾 C.第⑤段末尾 D.第⑥段末尾 这样安排的理由是: _________ (2 分) 6.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改为“读书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 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语言更为简洁。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 - 9 题。(11 分) 乡村炊烟 李汉荣 ①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 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 ②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拔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炊 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③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我们经常在山寨上远远地看。 ④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的大个子, 一米九,有人说两米。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摸着他的衣襟,还不到他的裤腰。自明叔 叔摸摸我的头,感慨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他的几个儿女都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 灶也盘得高,这样见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每当村里 炊烟升起,我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我们就喊: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那炊烟似乎 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自明叔 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的天空跑在了前 面。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 ⑤那该是寡妇杨婶家的,慢腾腾、病怏怏的。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故知在天上也是这样, 无根无趣地无悠着,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我们知道,她又 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后来,她不到 50 岁就去世了,涂草地过完了一生。 ⑥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灶神爷胳肢 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他不耐烦,火也不耐通,几下子饭就焦了, 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几次看见他家屋顶 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就皱眉,糟了,又要吃夹 生饭了,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慢添柴火哩:你看,那炊烟慢悠 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 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 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喜姓妈是过去秀才家的女儿,读过古书,会背不少诗文,虽然 日子紧,但还是讲究。我们就笑着说,这炊烟也有文化,也会咬文嚼字,在和老天爷商量学问呢。 ⑦我看见我家的炊烟了,我们家在村边,离河不远。起风的时候,我家的炊烟在屋顶上转几个弯, 迟疑一会儿,就出了村,飘过原野,随着风过了河,与对岸孙家湾的炊烟汇合。我就想,我们家 烧的柴经常是父亲在孙家湾附近的山上割回来的,柴也想念自己的老家,想念自己的同伴,它变 成烟也要回去,与同伴们再见一次面。不过,对于一个小孩子,炊烟的意义首先是一种招呼,是 母亲轻轻挥动的白头巾,告诉她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炊烟里飘着稻草的香味、麦秸的香味、 松枝的香味、野蒿的香味、芦苇的香味。仔细嗅,还能嗅到妈妈手心里的汗味儿。 ⑧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村庄上空那一道道炊烟,想起我和小伙伴站在山 梁上看炊烟的情景。 ⑨ 烟,一缕缕散了;人,一茬茬走了。我怀念过去的炊烟,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 人们:自明叔、寡妇婶、成娃妈、喜娃妈、我妈…… 10 那天,我回老家。我过了河,来到孙家湾。我走在田埂上,走在树林里,走在山坡上,那是我 家炊烟经常要返回的地方,说不定,我脚下的泥土里,就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细小烟尘。 11 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 未必清楚。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 12 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或者曾经升起过。生命路过的地方,总算都留下了各自的味道。 7.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多种修辞,赏析其表达效果.(3 分) 8.第④一⑦段是对“炊烟”的具体描给,其中第⑦段与前文不尽相同,请分析。(1 分) 9.“炊烟”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 分) (三)阅读诗歌,完成 10 - 11 题。(6 分) 题卢处士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指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山居”一词,与处士的身份相呼应。 B.“樵客”一词,表明砍柴者并非俗人。 C.“遥指”一词,描写了居住环境的幽静。 D.本诗景物物描写层次清晰,错落有致。 1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2 - 16 题。(14 分)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 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 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 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解释下列加点字(2 分) (1)倚歌而和之( ) (2)举匏樽以相属( ) 13.以下加点词与“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竖其意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D.黎丘之鬼效其子状,挟而道苦之 14.与“客有吹洞萧者”句式相同的一项( )(1 分) A.青出于篮,而胜于蓝 B.生我看父母,知我者鲍叔 C.崖限当道者 D.有以弱弓射贼者 15.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1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理趣之美的,(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 - 20 题。(9 分)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 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 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 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 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向 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 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 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 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棚均为山名。②四望:四望饥,山名。 翻译: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 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气势壮猛的长江流水。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 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 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 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 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 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 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 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 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 尽啊!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 得很重的原因吧。 17.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用文中语句回答)(1 分) 18.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 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 (3 分) 19.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20.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请加以分析.(3 分) 三写作(4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学期我们通过阅读接触,了解了不少读书人,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气度、涵养及追求。请 以“读书人的样子”为题作文,不少于 800 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