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1林黛玉进贾府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后作业(一) 林黛玉进贾府 练习1 基础巩固 一、知识积累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新版《红楼梦》的定妆照一出炉,就遭遇了“连环雷”,尤其是对金陵十二钗的________更是“雷”声阵阵。 ②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________着三个姊妹来了。 ②天下无能第一,古今________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装饰 簇拥 不肖 B.妆饰 蜂拥 不孝 C.妆饰 簇拥 不肖 D.装饰 蜂拥 不孝 [解析] 妆饰:打扮;打扮出来的样子。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饰品。①句,根据句中的“定妆照”可知横线处应为“打扮”的意思,应选“妆饰”。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根据②句语境,应选“簇拥”。不肖: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不孝:不孝顺;旧时父母丧事中儿子的自称。③句中横线处与上半句“无能”相对,选“不肖”更恰当。 [答案] C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量不足,形容尚小 形容:形体容貌 B.万几宸翰之宝 宸翰:皇帝的笔迹 C.行为偏僻性乖张 偏僻:偏远不易接近 D.仔细你娘知道了 仔细:小心 [解析] C项“偏僻”应为偏激,不端正。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走进现代化的北京,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 ②因受电商的强大冲击,实体百货业利润持续下滑,日薄西山,整个行业亟须整合升级,才能找到出路。 ③一只南极企鹅在水边驻足,它顾影自怜足有10分钟,虽然它几次想要离开,却又急忙回来继续欣赏自己的倒影。 ④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民居保存着较好的明清建筑,每栋房屋清一色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物古迹,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艺术风格。 ⑤有情有义的人,在别人有难之时,绝不会投井下石,也不会悄然离去,或者袖手旁观,而是尽自己的所能伸手拉一把。 ⑥目前,这家馒头店都已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加工环境,其中一家馒头店已符合发证条件,并顺利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 10 ①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使用正确。②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不合语境。③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此处用的是后者意义。使用正确。④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不合语境。⑤投井下石:见人投到井里,不但不救,反而往下扔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使用正确。⑥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不合语境。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被誉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历代读者都对它赞不绝口,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 C.通州区潞城镇,位于首都百里长安街延长线的最东端,下辖54个行政村,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 D.朝鲜和韩国共同组队参加了2018年亚运会3个大项、6个小项的比赛,这展示了体育运动在促进世界团结上的力量。 [解析] A项,句式杂糅。“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句式杂糅,可改为“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高鹗续作这一说法”或“现在大家一般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B项,中途易辙。“被誉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应改为“自被誉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问世以来”。C项,搭配不当。“通州区潞城镇”与“重要项目”主宾搭配不当。 [答案] D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奉皇帝之命建造) B.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把头发扎成髻) C.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已经死去的。多指同辈) D.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皇帝的笔迹) [解析] “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先父、先君。 [答案] C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闻名于世的人物来说,________。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而我们纪念曹雪芹,实际上也就是重新审视《红楼梦》,重新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作品的过程。 A.让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是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B.最好的纪念方式,是让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C.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D.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这部作品,无疑是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10 [解析] “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放在前面表强调,“无疑就是”加强判断语气。 [答案] C 7.与“寄言纨袴与膏粱”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解析] “纨袴”与“膏粱”均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富贵子弟。B项中的“孤帆”代指船只。 [答案] B 8.下面是《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 ①“我只愿这会子我立刻死了,把心迸出来让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②“哎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③“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④“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A.①黛玉 ②王熙凤 ③宝钗 ④宝玉 B.①宝玉 ②宝钗 ③黛玉 ④王熙凤 C.①宝玉 ②黛玉 ③宝钗 ④王熙凤 D.①王熙凤 ②黛玉 ③宝钗 ④宝玉 [解析] 可以由人物的性格推知此人应说怎样的话语。王熙凤泼辣,④句应出自她的口。黛玉除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外,多用“伶牙俐齿、小心眼”的方式来表达意思,②句应是黛玉说的话。而宝玉多用“痴狂病”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如①句。宝钗则稳重含蓄,在宝玉挨打后,她去探望宝玉,就说了③句。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9~11题。 10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有删改) 9.下列对上述小说选段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贾府的介绍都是通过林黛玉的观察而展现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更能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 B.首段中作者特意交代宁国府“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目的是从侧面突出贾家不一般的社会地位。 C.选段并没有明确交代林黛玉到贾府的缘由,但文段中众人谈论黛玉之母医病丧死的插叙可以显示出黛玉是因失母无靠才来寄寓外祖母家的。 D.选段中的环境描写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了荣国府宏伟的外观、豪华的布局、华贵的陈设,从而展现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 [解析] “文段中众人谈论黛玉之母医病丧死的插叙”分析错误,众人谈论黛玉之母的文字是叙述中的自然呈现,不是插叙。 10 [答案] C 10.“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一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使用了动作描写。这句话用“搂”“哭”等动作表现了贾母失去女儿的悲伤以及对外孙女的疼爱,并暗示了林黛玉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等。 11.有人认为,选文最后一段有关癞头和尚的内容是荒诞的,是作者封建迷信思想的流露。你是否赞成这种看法?请阐述你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赞成。①癞头和尚的荒诞之语恰恰反映出当时人们崇信佛道的社会现实,写这些内容恰恰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典型性;②从作品的结构安排来说,交代癞头和尚的事情,既照应了选段前面的回目中“木石前盟”的说法,又为下文贾宝玉见到林黛玉之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做铺垫,使作品呈现出结构严谨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从赞成的角度分析亦可) 三、语言表达 12.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1)以《红楼梦》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曹雪芹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句式变换题,要求将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且主语已定。作答本题,应先确定好句子的主干,再将剩余信息放到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的附加成分即可。 [答案] (1)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长篇小说。 (2)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13.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个。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中明确提出选用“对偶句”,意在考查考生对对偶这种句式的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对偶句的要求是两句话,且两句话字数相等,句中各成分词性相同,内容相关。拟写时要体现所提供语段中宝黛相见的情境这一主体内容,字数要符合要求。 [答案] 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10 练习2 能力提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作经典不可能________,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________为墨,( ),凭坚苦卓绝的心志换来________,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________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帆风顺 呕心沥血 鸿篇巨制 苦心孤诣 B.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长篇累牍 筚路蓝缕 C.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鸿篇巨制 筚路蓝缕 D.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长篇累牍 苦心孤诣 [解析] ①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文中强调是否顺利,有无阻碍,故选“一帆风顺”。②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苦思苦想。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语境是“前半生”的付出,“呕心沥血”明显更符合语境。③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头的著作。长篇累牍:篇幅很长,内容很多。含有贬义,显然不可用于形容《红楼梦》。④苦心孤诣: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筚路蓝缕”明显不合适,“苦心孤诣”更符合“坚苦卓绝”的语境。 [答案] 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解析] B项,不合逻辑,将“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和“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位置颠倒;C项,成分残缺,在“需要”后加“备尝”;D项,成分残缺,在“要”和“长时间”之间加“面对”。 [答案] A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10 B.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 C.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 [解析] 根据括号前面“以前半生……为墨”的陈述句式结构,应选“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答案] C 4.初三学生张华要到潇阳高级中学雅园报告厅参加“红楼梦研究会”,但他走到校门口却并不清楚雅园的具体位置。请你以潇阳高级中学学生的名义,告知张华前往雅园的路线。要求:①语意简明,通顺;②内容完整;③不超过1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图文转换题,首先应弄准方位,找到参照物,如本题中的鸡鸣湖、运动场、百果园、高三教学楼、科学馆等便是重要的路标,然后依照路线的先后顺序依次陈述即可。 [答案] 示例:您有三条路线:经运动场,沿着古城南路,走到百果园后向北转入怀民路;或先向北沿学海路到高三教学楼后折向西,到达科学馆后再向南转入怀民路;当然,最近的路线则是直行经过鸡鸣湖上的步云桥直接到达雅园。 5.下面是《红楼梦》中有关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一段描写(已做改动),有五处不合情境或人物性格。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几处问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哈哈大笑。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静静地呷了一口茶;林黛玉笑岔了气,禁不住拍着桌子大叫“快活”;王熙凤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叫“心肝”;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迎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探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的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示例:①刘姥姥鼓着腮帮子且两眼直视,无法也不应该哈哈大笑。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生在解答该题时,要先明确找出描写“不合情境或人物性格”这一题目的要求,据此应当看出“史湘云撑不住,静静地呷了一口茶”“林黛玉笑岔了气,禁不住拍着桌子大叫‘快活’”“王熙凤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叫‘心肝’”“迎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探春身上”这些句子都是不合情理或人物性格的;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示例组织语言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 ②史湘云撑不住,不能只是静静地呷了一口茶 ③林黛玉的性格谨慎,不会拍着桌子大叫“快活” ④王熙凤的年龄、身份和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滚到贾母的怀里撒娇 ⑤迎春温柔可亲,不太可能把饭碗都合在探春身上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告诉我们:心灵的净化超然,即使外在环境喧闹也感到僻静。 (2)韩愈在《师说》中,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童子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当年豪迈的气势,又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其子刘义隆草率出兵战败而逃的狼狈。 [答案] (1)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曹雪芹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10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撤茶吃,这里并没你吃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篆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硚”。妙玉斟了一硚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 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捧上,可以看出妙玉是一个热情周到的人。 B.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 C.选文擅用简约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文中主要人物的对白描写,既鲜活地刻画了人物独特的个性,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 [解析] 10 A项,妙玉的“热情周到”并非对所有人。B项,“由盛而衰”说法错误,应是见证了荣国府的鼎盛。D项,“世故”的说法错误。黛玉离去是因为“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 [答案] C 8.《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的?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茶叶,贾母与妙玉吃何种茶的对话;②茶具,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珍藏;③茶水,旧年蠲的雨水和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④品茶,关于喝茶的量的议论;⑤茶境,栊翠庵、妙玉的耳房。 9.“世法平等”即世间万物平等,请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世法平等”在妙玉和宝玉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妙玉清高怪僻,不能一视同仁,虽是出家人却不能做到“世法平等”。她嫌刘姥姥用过的茶具脏要打碎扔掉,却拿出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用;用旧年的雨水为贾母泡茶,用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为宝钗、黛玉泡茶。宝玉天性纯良,平等待人,虽是世俗中人,却能做到“世法平等”。他劝说妙玉把杯子送给刘姥姥,并嘱咐小丫头带杯子给刘姥姥;让小幺儿帮妙玉抬水。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