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4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介绍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官职 1 、 沆瀣( hàng xiè )一气 北宋钱易的 《 南部新书 . 戊集 》 记载,唐僖宗乾符二年的科考,主考官崔沆发现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认为他是本家人,尽管崔瀣的考试成绩很差,仍然另眼相看,把他取为进士。于是一些考生嘲笑说,这场考试“ 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沆瀣,本来是夜间的水气,夜间的水气是在黑暗中飘荡的,考生们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的本意相扣,比喻暗中勾结,臭味相投,倒是非常贴切。后来就用这一成语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座主、门生: 唐进士对主考官尊称座主。明、清举人、进士亦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进士们则自称门生。 2 、蟾宫折桂 《 晋书 . 郗诜 shēn 传 》 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东堂接见郗诜,问他:“卿自以为何如?”郗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在这个故事中,郗诜以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才华。因为流传着月亮中有桂树、月亮是广寒宫的神话,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认为是月亮上的桂树。又因为神话中说月亮中有只金蟾,月亮也被称为蟾宫,因而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也称登蟾宫。于是,后来就形成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应试得中。 中 国 文化常 识之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科举制,即 隋以后 各封建王朝 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 分科取士 而得名。 明清 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 年)开始实行 , 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 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 )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 、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 1 )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 2 )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 、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 、科举制度的演变: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 、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科举制名称 【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 • ; 推敲》 “ 岛 ( 指贾岛 ) 初赴举京师 ”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 ( 即童试 )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 “ 四书 ”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 童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 “ 披宫锦 ” 即指中进士。《祭妹文》: “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 登科 ” 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 “ 殿试 ” 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 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参见 “ 殿试 ” 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 参见 “ 会试 ” 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 “ 乡试 ” 条。生员 ( 秀才 ) 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 “ 连中三元 ”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 “ 陈康肃公尧咨 ” ,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 参见 “ 会试 ” 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 参见 “ 乡试 ” 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 “ 是天上的星宿 ” ,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 即秀才,参见 “ 童生试 ” 条。通过院试 ( 童试 ) 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 “ 传一乡秀才观之 ”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 Q 正传》中称赵少爷 “ 茂才公 ” ,表示讽刺。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 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 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 :‘君赐不可违也。’” 桂榜: 乡中试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杏榜: 为公布会试考中者而发的榜。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 明清科举简表 古代学校 【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 庠 xiá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 • ; 齐桓晋文之事》: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 • ; 滕文公》: “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 “ 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 监 )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 “ 因入京师,观太学。 ” 《送东阳马生序》: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 【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国子监 】参见 “ 太学 ” 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 “ 国子监 ” ,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 “ 太学 ” 。 【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 “ 东林书院 ” ,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 “ 东林党 ” 。 【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 “ 四叔 ” 就是 “ 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 “ 今诸生学于太学 ” ,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古代学官 【 学官 】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 祭酒 】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 ) 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学政】学官名。 “ 提督学政 ” 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 “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 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 • 吕蒙传》: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送东阳马生序》: “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 【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逸事》: “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科举前选拔官员 【 荐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 “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陈情表》: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东 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 【 征辟 】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 “ 连辟公府,不就。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 举 孝廉 】古代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例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土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2015 年普通高校招生 全国卷 I 语文试题 答案: D (选项中说 “ 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错误,封建君主时代只有皇位的下一任继承人才能称太子。) 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 .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 .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 的最高行政长官。 —— 芜湖市马鞍山市 2016 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答案: A (选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例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 .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C .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 .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 ——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 联盟 2016 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 答案】 C 。 ( 弄混了 “ 殿试 ” 与 “ 典试 ” , 典试,主持考试。 ) 例 4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 .进士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 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明清两代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D .车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用来代指皇帝。 —— 福建省五校 2016 届高中毕业班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 C (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中 国 文化常 识之 官职名称 中央官制 变迁 一、秦汉的三公制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朝中央设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 三公 ,位同后世的宰相。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秦朝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 县 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 1 .隋唐建立以 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 的中央官制。三省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 .尚书省下设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代的宰相遇事须以札子向皇帝请旨,宰相听命执行,权力小于唐代。 宋元继承三省制 元朝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执掌兵权。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印 三、明清的内阁制 1 .朱元璋撤中书省,废丞相,一切政务统归六部,由皇帝亲自辖制,传统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明成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该机构设在宫廷,故称内阁。 2. 清代仍设内阁大学士,不设丞相。各处官员所呈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再呈皇帝审处,皇帝诏令由内阁下达六部执行。 3 .清雍正时为加强皇权,设军机处,草拟和转达皇帝旨意,处置军国要务,内阁形同虚设。军机处的设立与运作,既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机密,也为了削弱群臣议政的权力,皇权专制因此达到顶峰。 你知道古代哪些皇室官职 1. 皇帝 :始于秦王嬴政。嬴政自以为 “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 ,自称为 “ 始皇帝 ”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 “ 皇帝 ” ,俗称皇上。 2. 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 皇后 ,皇帝的母亲称 皇太后 ,皇帝的父亲称 太上皇 ;其祖母称 天皇太后 ,历代相沿不变。 3. 皇太子 :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4. 公主 :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公主出嫁称为出降,迎娶公主称为尚。 5. 驸马 :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6. 中宫 :是皇后所居之所,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与东宫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你知道古代哪些 文官 称呼 ① 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② 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③ 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④ 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翰林: 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 庶吉士: 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 ⑤ 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⑥ 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⑦ 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⑧ 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⑨ 丞相: 是 封建 官僚机构中的 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相”。相当于现在 国务院总理 。自从 战国 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 明太祖 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御史 : 原来 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 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 乌台诗案 --- 何正臣 ) 侍中: 原为 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长史: 秦时相当于丞相的 秘书长 。两汉后成为将军的幕僚之长。 司马: 各个 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 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隋唐 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空: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水利、营建之事。 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 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押司: 宋官署名 吏(低级公职人员) 员职称。 经办案牍 等事。 你知道古代哪些武官称呼 ① 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② 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大将军: 先秦 、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 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 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③ 都督 。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④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⑤ 节度使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⑥ 刺史 。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 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教头】 宋代军中 教练武艺 的军官。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 训练军队、督捕盗贼 等事务。 【牙将】 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 “ 牙门 ” 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 【别驾】 汉置官职,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位高,出巡时不予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 【 从事 】 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 【长史】 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其它常见官职名称 1. 宦官 :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2. 参知政事 :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 亭长 :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4. 黄门 :官名,汉黄门令等官职多由宦官充任,故后亦称宦官为黄门。 5. 有司 :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6. 补阙 :唐代门下省称为 “ 左省 ” ,中书省称为 “ 右省 ” ,故补阙在门下省为 “ 左补阙 ” ,在中书省为 “ 右补阙 ” ,与 “ 拾遗 ” 合称为 “ 遗补 ” 。 你知道古代哪些 教育方面 称呼 ① 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② 太子太傅 。官名。太子的师傅。 ③ 学官 。掌握学校教育的教官。宋以后用以泛称各级儒学的教授、教谕等。明清两代,学官规定有不同等级的名目,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设训导的副职。负责在学生员的管理教育。亦称“教官”,别称“广文”。 ④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⑤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⑥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 和官职有关的: 1 、表示推荐官职的: 2 、表示授予官职的: 3 、表示提升官职的: 4 、表示降职罢免的: 5 、表示调动官职的: 6 、表示兼职、代理的: 7 、表示征召的: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 张衡传 》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 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 《 左传。襄公三年 》 拜:授予官职。 如:相如为上大夫。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 张衡传 》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 延、至治间 …… 选丞相东曹掾。 ” 《 元史。贾鲁传 》 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指南录 > 后序 》 授:授给、给予官职。 《 元史。贾鲁传 》 : “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 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 谭嗣同 》 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 鸿门宴 》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 元史。贾鲁传 》 升: 升官。 擢: 在原官上提拔。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 魏其武安侯列传 》 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 封建论 》 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 汉书。贡禹传 〉 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 书博鸡者事 》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 元史。贾鲁传 》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 汉书。赵充国传 》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 《 与韩荆州书 》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 贾谊传 》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出师表 》 四、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岳阳楼记 》 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 《 刘禹锡传 》 放: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 卜居 》 左迁: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琵琶行 》 贬:降职。 出: 京官外调。 五、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 汉书。王尊传 》 :“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王信为楚王。 《 淮阴侯列传 》 转、调、徙:调动官职。 《 张衡传 》 :“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 汉书。王尊传 》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 《 宋史。王济传 》 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 张衡传 》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指南录 〉 后序 》 领:兼任。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 晋书。袁乔传 》 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 汉书。王尊传 》 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 刘公嘉话 》 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 宋史。韩琦传 》 8 、表示 “ 执掌、主持 ” 的: 知、行、主、典、当 9 、和官职有关的其他词语: 下车: 官员初到任 致仕: 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休沐、出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用事:执掌政权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 1 )处理政务 ( 2 )厅堂,又叫 “ 厅事 ” 其它常见概念 1. 起复 :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 2. 夺情 :是指官员服丧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 “ 起复 ” ;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 “ 夺情 ” 。 3. 终养 :又称 “ 归养 ” ,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种而辞官侍奉。 4. 致仕 :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也称 “ 休致 ”“ 归老 ”“ 乞骸骨 ” 。 5. 移疾 :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求退的委婉语。 6. 解褐(释褐) :是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7. 视事 :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 8. 下车 :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 “ 下车伊始 ” 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3. 文言传记常见官场作为词汇 文 言 传 记 常 识 词 汇 到任:下车、视事、听事(处理政事) 言事:疏、奏、表、谏、白、矫(假托,假传) 典 劝 课 按 案 劾 从政 构 党 短 收系 坐 (主持、主管) (鼓励,奖励) (考核、督促) (巡视,巡行) (考察,核实,巡行,巡视) (弹劾,检举) (构害,诬陷) (偏袒,结党) (进谗言,说坏话) (逮捕) (①因 …… 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巡 (巡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