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2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节考点突破考点1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2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节考点突破考点1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第二节 考点突破考点1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路的路径、脉络。“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是指对论述类文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分析论述结构”和“把握论述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相互映照。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思路。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一般结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本色与文采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9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1.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引论提出元代杂剧创作先后出现的两种流派——本色派和文采派,中间本论部分分别分析这两派各自的特点,最后结论总结并深化观点:两派“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答案】 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对照式,将本色派的特点与文采派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突出了二者的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色。精要点拨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分析论述类文本结构时,一定要从具体文本出发,认清关键部位的特点:(1)引论:要认清是引入式还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引入式采用的是引言式还是例引式,引入的是论题还是论点。(2)本论:这是最关键的部位,关系到思路题的得分。在这时,寻找标志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词语尤为重要,把握各段段意也极为重要。本论内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的《捧与挖》:先谈“捧”的动机,再谈“捧”的危害;谈危害,又由轻到重,由实到虚。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二、掌握梳理、概括论述思路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9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④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3.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答案】 文章先由当前文化艺术活动中大量使用声光电等技术引出话题:技术崇拜正在形成。再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艺术和技术的正确关系。后联系社会现象得出只有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的结论。4.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9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答案】 本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再分析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最后,笔锋一转,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5.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述层次。【答案】 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再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最后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精要点拨1.梳理、概括全文论述思路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由标题入手,以中心论点或核心论题为先导寻找思路。(2)由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点入手。(3)由寻找最能表明思路的关键句、词入手:①寻找关键句a.寻找文眼句、中心句、领起句、总结句、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把握段意及全文意思。b.寻找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句子,把握段意之间的关系及层次。②寻找关键词a.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b.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2.梳理、概括段落论述思路抓“三字”(1)辨(分辨段落类型)段落类型从表达上来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四类。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重点是议论段和叙述段。强调分辨段落类型,是因为段落类型不同,写作思路也不同。一般来讲,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2)扣(扣住段落中心)中心句是段落的“总纲”。分析段落结构,如果段落有中心句,9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段落,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之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段落,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段落,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3)抓(抓住段落层次标志词语)段落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段落层次的突破口。这一方法很简单,找到这些标志,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有些段落,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段落的另一个层次。另外,分析概括段落层次特别要有全文意识,要从全文出发,注意该段落与上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掌握解答分析结构题、思路题的规范要求1.句段结构作用分析题的审题与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难以逃避的选择张天行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变成无神论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两位的立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9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或隐或显的互动。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证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选自2014年12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6.文章开头几段讲述两位哲学家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 ①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启发读者思索;③用故事证明了选择的艰难;④述说故事本身,就是巧妙证明论点的过程。7.说明第6段引用冯友兰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答案】 为下文谈普通人要重视自我选择张本。(如答“承上启下”也可以)精要点拨(1)审题——常见提问方式:①某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述。②某段在论述上有何作用?9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③文章以……为开头,有什么作用?(2)答题——扣住文体、文本特征:回答论述类文本中的句段作用题虽然同散文中的句段作用题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但是更应该突出文体特征:内容作用主要是指论证或指出了什么论点;结构作用更多的是指与上下文一起构成了什么论证关系,如与上文构成了递进(对比、并列)关系,与下文形成分总关系等。个别题目会涉及从手法角度答题,这时的“手法”主要指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2.梳理、概括论述思路题的审题与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论自然美李泽厚①就美的本质来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是从何时开始的呢?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们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9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需要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节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8.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答案】 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9.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述层次。【答案】 首先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在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概念中的重要性;其次从时间角度具体阐述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中的正反作用;最后得出结论:“自然的人化”只涉及美的本质,其他问题有待实证。精要点拨(1)审题——常见提问方式:①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②本文围绕某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证的?③请简述文章从某段到某段的论述思路。④请简述某段的论述层次。(2)答题——重在语言组织:①它首先是一个概括各段要点的过程。答题时首先要把各段要点组织进答案中。②它又不是简单地概括各段的要点,它有一个合并段落、划分层次的过程。答案既要能反映段落要点,又要能反映出层次来。③答案组织一般用“先……再……后……”“全文按照……顺序来写”这样的序数词组成一段要点明确、层次清晰、语言简洁的话。9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④特别要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总之,那些表示承接顺序的词语如“先……再……后……”等并不只是简单的几个词的使用,它必须能反映出层次、联系、顺序来。⑤视具体情况指明论证的逻辑关系。如“通过前后对比,得出了……结论”等。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