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下学期 7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 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 马寒鸣而不息。”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 具出行密切相关。 ②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亭、 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舍也”,可见邮 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 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 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邮、亭、驿三者有 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在《哀 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 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么密 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想而知。但长亭 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说郛》中记载了宋人一首打油诗:“白塔桥边 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 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③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 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 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 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 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④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之语, 《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说“浦,水滨也”。 《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 “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 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 - 2 - 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 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赠汉阳辅录 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倾杯》词曰:“离宴殷勤, 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 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李贺 《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曰:“南 浦,送别之地。”叶葱奇也注曰:“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古典文学常识》) 1. 下列关于文章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就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B. 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书和保障官员 出行之责。 C. 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如此密集的交 通设置,但文人在作品中对此多有夸大。 D. 《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中原地区也设置了长亭短驿的事实, 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 2. 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这与南方交通 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B. 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而《说文解字》 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C. “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巳经成为极其 普遍的文学现象。 D. “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朝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文化联想,生发 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B. 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多选取“长 - 3 - 亭”“短亭”等意象。 C. 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 D. 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为送别之地, 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和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文章 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题干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一、二两 段内容”,仔细阅读文章一、二两段,找出与选项对应的句子,进行比对,判断正误。 A 项,“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就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说 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指出“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 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生产力低下的原因产生的结果是只有两种交 通工具。原文还指出“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 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相关”不等于“原因”,另外联系全文来看原因应该是古代诗人 们经常用这两个词语表达送别的情感,后来便自然而然演变为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 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 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 C 项,“‘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说法将文本的或然判断表述成肯定判断, 文中是“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 4 - 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 项,错误在于“别赋”中的“别”与这两个意象无关,提取文本第一段的信息,“正如”一 词紧相照应的是上文,即《别赋》中所写的还只是“船”“车”这两种交通工具,再联系结 尾“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如江淹 《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 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 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可见,这时候“长亭”和“南浦”还不是送别诗的意象。还 有,江淹是南朝人,不是选项所说的“北朝”。 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 5 -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 学活动;此外,借助网络课件,学员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职场人而言,网络远程教育是最方便不过的学习方式。 由于近期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地相继延迟了大专院校、中小学等的开 学时间。不过,停课不停学。既要防控疫情,也不能耽误学业,启用在线教育成为各地教学 的替补方案。实际上,我国早已推进在线教育发展。2019 年 9 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 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 2022 年推出 300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如此大规模地让学生在家接受在线学习,还是第一次,那么,在线教学真的能够替代课 堂教学吗?在延迟开学期间,在线教育能否担负起学校教育的空缺?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一直以来,在校学生授受的主要是线下教育,线 上教育只是补充。即使是看在线直播课的学生,也是有线下教师辅导的,即所谓的“双师” 教育。如今,在线教育“反客为主”挑大梁。存疑者认为,在线教育的互动性比面授课堂要 差,学生也缺乏接受在线教育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 刊,“在线教学的效果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学习的内容,另一个是学习者的情况。作为 一般的知识学习,在线教育是可以替代的。”从学习效率上来看,在线学习因为有更多的资 源可进行多样性、大范围的知识对比与鉴别,从这个角度来说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优势。 但是在线学习也有它的劣势,储朝晖认为:“它的劣势是在学习的深度上很难跟课堂教学相 比,如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就很难学得那么深。另外,在人际交往以及一些技能性 的学习上,在线学习很难替代课堂教学。” (摘编自俞杨《大中小学开学延期,学生在家功课不停》) 材料二: - 6 - 2016-2020 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 材料三: 超大流量突然涌入,相关平台、不甚相关的技术工具不堪重荷;处于起步阶段的平台各 自为政,功能残缺,体验欠佳;电子产品的副作用又令人如此惶恐……各种担忧与批判甚嚣 尘上。但若回看硅谷几十年的技术发展史,不难发现类似的技术缺陷并非无解,大多只是时 间问题。何况,一些主打线下教学的学校,通过巧妙搭配不同通讯和直播工具,制定任务调 节作息,线上互动、线下自学并举,与学生、家长完美配合,成功实现了以智慧构筑秩序, 抵御无序的侵蚀。 可以预见,舆论将冷静看待技术问题,面对 2020 年初的这起“黑天鹅”事件背后的趋势 洪流,会有越来越多教育人加入勇敢者行列,共同掀起一场对线上、线下教学去伪存真的革 命。在那之后,将是课堂教学大规模实现两者的交替或同步的新世界。 从拥有智能化学习经验的络平台不仅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还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完 成顺序,时间消耗等。这些针对学习行为特征的评价分析,有助于学生评价的个性化升级; 同时,评价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家长、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丰富评价的维度。 实际上,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 等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评价的形态,促进它 的转型。正如北师大校长董奇所说:智能化教育评价的新趋势已经出现。这个趋势带来了一 系列变化,最重要就是回到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摘编自新校长传媒,蒲公英教育智库) 4. 下列对“在线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线教育以网络为介质,络课件学习与观看在线直播课等。 B. 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逐年扩大,增长率却在递减,呈后劲不足的态势。 C. 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学校开学时间延迟,客观上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D. 在线教育目前还存在诸多技术问题,但假以时日,技术缺陷有望弥补。 - 7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让学生在家接受在线学习,虽然暴露了许多问题,但是也引发了人们 的诸多思考,促使其加以改进。 B. 在储朝晖看来,课堂教学在学习的深度上胜过在线教育,且在人际交往以及一些技能性的 学习上,也比在线学习更有优势。 C. 如果舆论冷静地看待技术问题,一线教育工作者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线下与线上教学并 驾齐驱的新局面就一定会全面实现。 D. 教育评价无论如何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 等新技术进行转型,都不能背离教育本 质,阻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答案】4. B 5. C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以及图文转换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 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 读图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在线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 B 项,“呈后劲不足的态势”分析有错。材料二中的柱状图清楚地显示了“中国在线教育用户 规模逐年扩大,增长率在递减”的态势,但是不能通过增长率递减得出“呈后劲不足的态势” 得结论。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C 项,“线下与线上教学并驾齐驱的新局面就一定会全面实现”错误,材料三,“可以预见, 舆论将冷静看待技术问题……会有越来越多教育人加入勇敢者行列,共同掀起一场对线上、 线下教学去伪存真的革命。在那之后,将是课堂教学大规模实现两者的交替或同步的新世 界”,可见,原句说的是将来的事,而该选项的“一定”推断太绝对了。 故选 C。 - 8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夏 至 凌仕江 夏至是一个不容修辞的词汇,多了任何字眼都意味着破坏气氛。夏至只能是夏至,干脆 利落,不多也不少,就像钢琴,它的属性与气场庞大得让人难以用唯一的情感去填补。 父亲的夏至系在故乡薄薄的黄历书上。那本黄历书封面红纸,内文白纸,其纸张生性脆 弱,唯恐风吹就破,好在一年四季散发岁月的墨香。劳作后的父亲,摇着扇子,将蜘蛛与蛀 虫侵害过的黄历书从墙头取下,当他翻到“夏至”二字时,花白的板寸头里有汗珠在冒,眼 角充满欢喜。有时,他会情真意切地掰着指头,清算去年此时的家长里短,父亲总想找出夏 至来临与往年的一些不同寻常。可夏至年年如此,时节不约自来。最终,父亲什么也没找到, 只找出了即将收割秋粮的一些农具,把它们擦拭得比任何时候都亮。 夏至是时节中的光荣日,是一年中阳光照射大地最长久的一天,早晨五点到晚上七点多, 阳光威力有增无减,给足了万物面子,给抢收的农家人足够信心。因此,夏至到来,也是我 故乡的蜀南丘陵人家最忙最累最欢喜的日子。 我知道很多作家喜欢用夏至当标题,原本我极力地反抗过,也努力地试图另辟蹊径,可 是最终不例外地选择了它,这是夏至的魅力,也是夏至的强大力量所在。只是长大离家后, 很少再听到这个节气中优美的词汇。在城市里,我们一般听到的是夏天来了。虽然这句话听 似轻描淡写,却潜藏着洪水凶猛的秘密。 “夏至”与“夏天来了”原本表述的不是同一回事, - 9 - 但在乡亲们的意识里却有着同一个意境。他们的意思是夏至到了,就是真正的夏天来了!夏 至,字面上的意思是夏天之极。它有一种古典的光芒质感,具备磁场效应,像麦场上男人扬 起的林盖(打麦子的工具),而“夏天来了”之于大多数城里人,则是一种开放的抒情文本, 蝉或跳蚤都将登场,如同大街上飘飞的长裙与短带。 苏轼有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蓑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 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 日凉。 这样的景致不仅属于苏轼一个人,就像在人类呼唤乡愁文化的今天,一个人的故乡或许 多人的故乡是一回事。离开故乡者都离不开乡愁的养分,而夏至让我更多地想起卖蚕茧的故 乡人满脸的喜悦,他们把蚕茧卖掉了,就会在街上扯几尺布,做件新衣服,或买上几双凉鞋, 当夏至送给自己或家人的礼物,那些提着干酥麦子换来一篮子黄软李子的孩童,归家时兴奋 与满足的表情,远远胜过一枚熟透了心的果子。当然,这个节令少不了桃子、杏子、杨梅、 枇杷等水果的轮番亮相,它们恰如其分的出场与转基因无关,茄子、青椒、胡豆、黄瓜等鲜 菜也会在这时抢着上桌,田野里插秧人正在忙碌,路边卖冰棍的人也在吆喝,水池里大鹅小 鹅都在拍翅引歌…… 夏至降临,你在想些什么?除了自然万物,我还能想到哪些与夏至相关的人事?没错, 夏至应该是属于故乡的节令,只有在故乡遇见才有特殊的感受,因为城里人从不知季节变换, 空调成了他们冷热的护航,他们宁肯伸手指挥空调,也不会念一念夏至。 我有多久没回故乡,夏至就失联了多久。我还能想到的夏至就是那个在南方工业流水线 上埋头作业的少女,她在十五岁的那年夏至背着多病的父母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如今她 是否穿着短裙走在下班路上,念想属于她夏至的故乡?我不知她当初出走时的行囊里都装了 些什么?她姓夏,论辈分,她叫我表叔,她的故乡早已一片废墟,孤坟两座,青草疯长,野 花出没,她对异乡的街道与工厂气味越来越熟悉,对故乡记忆和草木气息越来越疏离,我安 分守己地想着,夏至还在盛大进行。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恰当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给足了万物面子”摹写夏至的憨态,使文 章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之感。 B.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把它们擦拭得比任何时候都 亮”,饱含对父亲与夏至的深厚情意。 - 10 - C. 本文结构严谨,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对父亲和苏轼的夏至的描写,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D.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炉,作者巧妙地把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思结合起来,使文章意 蕴深远,读后回味无穷。 7.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夏至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案】6. C 7. (1)阳光威力有增无减;(2)蝉或跳蚤都将登场;(3)水果和鲜菜轮 番亮相;(4)农民们辛勤劳作收获;(5)蕴含着“我”对故乡的怀念。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题目内容往往涉及文章内容主旨、艺术 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 内容,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恰当的一项”, C 项,“特别是对父亲和苏轼的夏至的描写,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分析错误,对苏轼的夏至 并未细致入微的描写,只是对其《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一词进行了引用。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标题含义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 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 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加以概括作者深情地诠释了夏至的丰富内涵。“夏至”是本文的标题,要 求学生概括作者深情地诠释了夏至的丰富内涵,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把握 标题含义。回答本题,要通读文章,筛选出文中作者叙写“夏至”的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得出答案。通读文章,可以从文中筛选出“夏至是时节中的光荣日,是一年中阳光照射大地 最长久的一天,早晨五点到晚上七点多,阳光威力有增无减,给足了万物面子,给抢收的农 家人足够信心”“夏至到来,也是我故乡的蜀南丘陵人家最忙最累最欢喜的日子”“‘夏 至’与‘夏天来了’原本表述的不是同一回事,但在乡亲们的意识里却有着同一个意境。他 们的意思是夏至到了,就是真正的夏天来了!夏至,字面上的意思是夏天之极。它有一种古 典的光芒质感,具备磁场效应,像麦场上男人扬起的林盖(打麦子的工具),而‘夏天来了’ 之于大多数城里人,则是一种开放的抒情文本,蝉或跳蚤都将登场,如同大街上飘飞的长裙 - 11 - 与短带”“夏至让我更多的想起卖蚕茧的故乡人满脸的喜悦,他们把蚕茧卖掉了,就会在街 上扯几尺布,做件新衣服,或买上几双凉鞋,当夏至送给自己或家人的礼物,那些提着干酥 麦子换来一篮子黄软李子的孩童,归家时兴奋与满足的表情,远远胜过一枚熟透了心的果 子”“当然,这个节令少不了桃子、杏子、杨梅、枇杷等水果的轮番亮相,它们恰如其分的 出场与转基因无关,茄子、青椒、胡豆、黄瓜等鲜菜也会在这时抢着上桌”“夏至应该是属 于故乡的节令,只有在故乡遇见才有特殊的感受”“她对异乡的街道与工厂气味越来越熟悉, 对故乡记忆和草木气息越来越疏离,我安分守己地想着,夏至还在盛大进行”等内容,对这 些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作者深情地诠释了夏至的丰富内涵。 【点睛】章的标题,被称作文章的“题眼”,通常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 文章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 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 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 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具体作答时,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 系的角度进行。内容主要分析文章的内容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 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 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是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如 果标题中使用了艺术手法,答题时还要求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仇悆,字泰然,益都人。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谳狱详恕,多所全活,为邓城令, 满秩.,耆幼遮泣,不得去。 调高密丞.。俗尚嚣讼,悆摄县事,剖决如流,事无淹夕,民至怀饼饵以俟决遣。剧寇起 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惊仇公。 以淮西宣抚知庐州。刘豫子麟合金兵大入,民情汹惧。时金人出入近境,悆求援于宣抚 司,不报。又遣其子自间道赴朝廷告急,虽旌其子以官,而援卒不至。帝方下诏亲征,而诏 亦不至淮甸,喧言将弃两淮为保江计。念录诏语揭之郡县,读者至流涕,咸思自奋。监押阎 仅死于贼,余众来归,州帑匮竭,无以为赏,悆悉引班坐,犒以酒食,慰劳之,众皆感励。 募庐、寿兵得数百,益乡兵二千,出奇直抵寿春城下,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 - 12 - 麟复以步骑数千至合肥,谍言兀术为之殿.,人心怖骇,不知所为。会京西制置使遣牛皋 统兵适至,悆顾左右曰:“召牛观察来击贼。”皋素勇甚,以二千余骑驰出,短兵相接,皋免 胄.大呼曰:“我牛皋也,尝四败兀术,可来决死。”寇畏其名,遂自溃。以悆克复守御功,加 徽猷阁待制。 初, 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但令焚积聚,弃城退保,文移不绝于道,又请张浚督行 之。浚檄悆度其宜处之,悆谓:“残破之余,兵食不给,诚不能支敌。然帅臣任一路之责,誓 当死守。今若委城,使金人有淮西,治兵舰于巢湖,必贻朝廷忧。”力陈不可,浚韪其言, 而卒全活数州之众。寻诏诣阙,军民号送之。积官至左朝议大夫,爵益都县伯。卒,赠左通 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仇悆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 曰/无惊仇公/ B. 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 曰/无惊仇公/ C. 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 曰/无惊仇公/ D. 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悆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 曰/无惊仇公/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品级。本文中的“满秩”指官吏任期结束。 B. 丞,指古代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也指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府丞、县丞等。 C. 殿,后也。古代行军时,处在前面曰启,处在最后曰殿,如殿后、殿军等。 D. 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胸部的装具。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称“甲胄”。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仇悆宽厚待民,深受爱戴。他在邠州任职期间,审理案件非常谨慎宽厚,保全了许多人; 担任邓城令,离任时百姓拦路哭泣,不愿意让他走。 B. 仇悆临危受命,善励士民。在朝廷将要放弃两淮以保全长江时,仇悆抄写诏书公布到郡县, 读到的人都流下眼泪,都想自告奋勇去杀敌。 C. 仇悆遭遇强敌,善于借力。敌兵进犯合肥,人心惶恐,他请曾四败兀术的将领牛皋御敌, - 13 - 敌兵害怕牛皋,争相逃命。他因功加徽猷阁待制。 D. 仇悆恪尽职守,力陈保城。针对宣抚司三令五申弃城退守的命令,他据理力争,认为将帅 应坚守职责,誓死守卫淮西,终使数州之众得以保全。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益乡兵二千,出奇直抵寿春城下,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 (2) 今若委城,使金人有淮西,治兵舰于巢湖,必贻朝廷忧。 【答案】8. B 9. D 10. B 11. (1)(仇悆)增加地方武装二千人,出奇兵一直到达寿春城下,敌军三次战斗都失败了, 退却逃跑渡过淮河。 (2)现在如果舍弃城池,让金国人占领淮西,在巢湖整治兵舰,必定会给朝廷留下后患。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大盗在菜州、高密之间起事,一向听说仇豫的名声,就告诫他们的 同伙说不要侵犯高密地界,百姓依赖他才平安无事。高密的士兵关起城门叛乱抢掠,杀害官 吏几乎全部杀光,却独呼喊:“不要惊吓仇大人。” “剧寇起莱密间”,省略句,“剧寇起(于)莱密间”,状语后置句式,之后断开,排除 D; “民赖以安”中,“民”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 AD; “密卒闭关叛掠”中,“叛掠”是“卒”的行为,之后断开,排除 C。 故选 B。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 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 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 项,“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胸部的装具”错误,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 14 -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 项,“临危受命”错误,敌人入侵是在他上任之后;是传言说朝廷将要放弃两淮以保全长江, 所以不存在“临危受命”。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益,增加;北,失败,败北;却走,退却 逃跑。(2)委,舍弃;治,整治;贻,留。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仇悆,字泰然,益都人。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被任命为邠州司法,审理诉讼审慎宽厚, 许多人得以保全 活命。担任邓城县令,任职期满,老老少少拦路哭泣,他不能离去。 调任高密丞,民俗喜欢吵闹诉讼,仇悆代理县里政事,判定官司就像流水一样,事情从 不拖延过夜,百姓甚至怀揣着干粮等着判决发遣。大盗在菜州、高密之间起事,一向听说仇 - 15 - 豫的名声,就告诫他们的同伙说不要侵犯高密地界,百姓依赖他才平安无事。高密的士兵关 起城门叛乱抢掠,杀害官吏几乎全部杀光,却独呼喊:“不要惊吓仇大人。” 仇悆凭借淮西安抚使的身份掌管庐州。刘豫的儿子刘麟聚合金兵大举入侵,民心惶恐不 安。当时金兵往来出没接近边境,仇悆向宣抚司请求援助,没有回复。又派遣他的儿子从小 路赶到朝廷求援,朝廷虽然用晋升官职来表彰他的儿子,援军却始终不到。皇帝刚刚下达诏 书亲自出征,但诏书也没有下达到淮甸,就有谣言说朝廷将要放弃两淮作为保全长江的策略。 仇悆抄写诏书内容公布到各个郡县,读到的人都激动得流泪,都想自告奋勇去杀敌。监押 官 阎仅被敌人杀死,残部归附仇悆,州府的钱帛用光了,没有钱作为赏赐,仇悆把他们全部请 来依次而坐,用酒肉来慰问犒劳他们,大家都受到感动和激励。仇悆招募庐、寿两地士兵得 到数百人,增加地方武装二千人,出奇兵一直到达寿春城下,敌军三次战斗都失败了,退却 逃跑渡过淮河。 刘麟又率军到合肥,间谍报说兀术为他殿后,人心惶恐,不知所措。这时恰好京西制置 使牛皋统兵到来,仇悆对左右的人说:“召牛观察来攻击贼人。”牛皋素来非常勇敢,率两 千骑兵奔驰而出,短兵相接。牛皋摘下头盔,大呼:“我是牛皋,曾经四次打败兀术,你们 可来决一死战。”敌兵畏惧他的名声,即自己溃散了。因为仇悆能够防守御敌的功劳,加官 徽猷阁待制。 当初,宣抚司不派一兵一卒救援各个郡县,只是命令焚毁积累的物资,放弃城池后退自 保,公文接连不断,又请张浚监督执行命令。张浚发公文让仇悆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仇悆 说:“在受到战火摧残破坏的情况下,军队粮饷无法供给,确实无法抵挡敌军。但是将帅承 担着一路的防卫职责,应当立誓死守。现在如果舍弃城池,让金国人占领淮西,在巢湖整治 兵舰,必定会给朝廷留下后患。”仇悆竭力陈述不能这样做,张浚也赞同他的观点,因而最 终保全救活了几个州的百姓。不久朝廷下诏让他赴京,军民痛哭着为他送行。仇悆不断升迁 到左朝议大夫,封爵益都县伯。死后,追授左通议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春(分司东都作)① 韩愈 辛夷花房②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 16 -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③。 [注]①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年),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 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②辛夷:又名望春花,其花色泽鲜艳。 花房:花冠、花瓣的总称。③环回:盘桓。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写辛夷花瓣忽然全部展开,语含惊喜;下句由“正盛”联想到“将衰”,略带伤 感。 B. 颔联写辛夷一日之变:随着时间推移,花由清晨时的鲜艳明丽变成薄暮时的黯淡无光。 C. 颈联由描写转为抒情,抒发因辛夷花而生发的感叹;“况乃”一词加深了诗人的感叹。 D. 诗歌用对比手法刻画辛夷花:衰与盛、辉辉与耿耿、明与暗、满地与摧颓,前后对比鲜明。 13.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 D 13. 含意:迎来繁花送走落花,我心中别有意绪;谁肯留恋这株辛夷花, 为它逗留片刻?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辛夷花绽放的喜悦与沉醉,对辛夷花凋谢的惆怅与不舍;同时借物抒情, 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的抑郁与怨愤。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诗歌用对比手法刻画辛夷花……满地与摧颓,前后对比鲜明”错误,所谓“对比”是 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而“满地”与“摧颓”都是形 容辛夷花的衰退之态,“满地”是说花落满地,“摧颓”是说辛夷花摧折衰败,二者所呈现 的情形是一致的,所以“满地与摧颓”不是对比。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 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 17 - 情”,这里是两个问题,一是尾联的含意,二是诗人的情感,然后浏览诗歌,理解尾联的含 意,再结合全篇体会情感。 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繁”指繁花,“谢”指落 花,“别有意”指别有意绪,“留恋”的对象是前面所说的“辛夷花”,“少”指时间短, 片刻,“环回”指盘桓,逗留,明确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再连缀成句即可。 然后体会诗人的情感。结合全篇可知,这首诗歌描绘的对象是辛夷花,诗人从辛夷花的开放 写到凋谢,尾联中“迎繁”呼应首联“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结合诗人“迎” 这一动作以及辛夷花“忽”的绽放可以看出诗人面对辛夷花的盛开是惊喜沉醉的;尾联中 “送谢”呼应前面“衰”“暗”“满地成摧颓”展现出辛夷花凋谢的情形,而诗人使用 “送”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作者面对辛夷花凋谢的不舍和惆怅;“谁肯留恋少环回”意思是 “谁肯留恋这株辛夷花,为它逗留片刻”,看似展现辛夷花无人问津的情形,看似是在替辛 夷花鸣不平,但结合注释“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 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可以看出韩愈的处境——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 这与辛夷花无人“留恋少环回”的处境是一致的,所以诗人其实是在借物抒情,表达对自己 被闲置无人赏识的怨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 (2)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王维) (4)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5)夜来南风起,______________。(《观刈麦》白居易) 【答案】 (1). 心远地自偏 (2). 不宜妄自菲薄 (3). 征蓬出汉塞 (4). 到乡 翻似烂柯人 (5). 小麦覆陇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偏、妄、菲薄、蓬、烂柯、覆陇黄。 - 18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得是, 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 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人师之后,移樽就... 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 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 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 旁边一位中学生摸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作品,您就买一幅吧,挂 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 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 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 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 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 A 项,始作俑者: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不合语境“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 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B 项,移樽就教:意思是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正 确。 C 项,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错用对象“剧本”。 D 项,附庸风雅:意思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贬义词,不合语境。 故选 B。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 般人可比。 B. 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 - 19 - 气,就姑妄言之....吧。 C. 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 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 唐玄宗虽早就觉察到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及时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让他出任 范阳节度使,这未免有点蹊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C 项飞短流长: 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D 项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三项都是用正确。B 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 人不恰当。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7.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 里能防患于未然.....。 B.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 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 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 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 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 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并使用熟语的能力。B 项中“无地自容”指没有地方可以 容身,形容十分惭愧。属于句意与成语的语境义不合。A 项“防患于未然”指在事故和灾害尚 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C 项“信马由缰”本指骑着马,不拉缰绳,任由其自由行动。比喻 漫无目的的闲逛或随意行动。D 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办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成语 考查中,主要是考查句意与成语的语境义是否相合,所以在思考时,要特别注意二者之间的 关系。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0 - A. 《国家宝藏》用镜头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力图对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总结与梳理, 让观众在一眼 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B. 近 30 年来,验证突破性科学由于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科学家往往要在提出理论的数十年 后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认可,部分科学家甚至“等不及”,在获奖前就去世了。 C.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航集团大力推动“空中通道”建设,它旗下的航 空公司新开辟了 65 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地区。 D. 一些公众对现行政策的了解程度有限,因此,专家建议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来加大相应政策 的普及力度,让 劳动者充分了解自身利益,找到合理可行的维权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 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 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 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 项,语序不当,应将“总结与梳理”改为“梳理与总结”; B 项,语序不当,应将“由于”提到“验证突破性科学”的前面; C 项,句式杂糅,“新开辟了 65 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地区”句 式杂糅,是“新开辟了 65 条国际航线”和“这些航线可以直飞…地区”两个句子的杂糅。可 将“新开辟了”改为“新开辟的”。 故选 D。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民日报》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对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深入报道, 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信赖,是主流人群必读的权威大报。 B. 由于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大量商品价格走低、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等因 素导致不少国家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C.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是通过建设一系列正风肃纪、激浊扬清、革新吏治的务实之举, 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D. 提出“读其书且知其人”,体现了陈垣先生对史料全面掌握、审慎考辨。他屡次提出,研 究史学的人,不论撰述什么问题,在史料上都要尽量虑周藻密。 【答案】A - 21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 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 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 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B 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由于”,导致该句无主语,可删去“由于”; C 项,成分赘余,“我们党正是通过建设一系列正风肃纪、激浊扬清、革新吏治的务实之举” 中的“建设”赘余,删去; D 项,成分残缺,缺少与“体现了”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可在“审慎考辨”后加上“的态度”。 故选 A。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透过车窗,尹凡看见一位年约 30 多岁的女子带着两名女服务员笑容可掬地朝小车快步走 来,齐欢介绍说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接待科科长程雪萍。 B. 芯片行业是国内目前产品需求增长非常快、技术水平与海外差距又非常大的阶段,国内芯 片行业想要实现赶超,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 C. 台湾薪资尽管低迷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当知道台北平均薪资低于北京时,岛内居民仍然感 到惊讶,《联合报》为此发表社论质问民进党。 D.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监察权不仅是皇权的附庸,在某种场合下甚至是权臣的附庸,所 以封建时代绝不可能真正有效地预防和制约腐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 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 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 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 项,语意重复,将“年约 30 多岁”改为“年约 30 岁”或“30 多岁”; B 项,搭配不当,主谓宾搭配不当,主语“芯片行业”谓语“是”与宾语“阶段”搭配不当; 应改为“内芯片行业是……的行业”或“内芯片行业处于……阶段; C 项,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尽管”要放在句首。 故选 D。 - 22 -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元旦到了,为了搞好庆祝活动,同学们一致同意劳我大驾,创作一个文艺节目。 B. 朋友们,由于敝园狭小,容纳人数有限,现在,敬请第一批入园的朋友开始拜辞。 C. 本师只收诚信文明之徒,有失信前科、违法乱纪和不文明行为者,请不要前来讨教。 D. 在下德薄能鲜,孤陋寡闻,这次取得区区小绩,全是大家帮助的结果,实在不值一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 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A 项,“劳我大驾”使用不当,“劳”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故“劳 我大驾”不得体。B 项,“拜辞”是敬辞,用于向他人告辞,不能用于他人向自己告辞。C 项, “讨教”是敬辞,请教,不能用于自己。D 项,“德薄能鲜”指德行浅薄,才能低下,是谦词, 使用正确。故选 D 项。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 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 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 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 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 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 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 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 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因为引力波在广袤的宇宙中经过长途跋 涉,抵达地球时强度已大大减弱。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的 - 23 -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 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从文 段看,第一空后一句“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说明前文必须提到“声音”或“波”,再 结合选项看,②中“它悄然逼近的声音”与文段首句连贯最紧密,所以第一空选②。而第二 空前的“因为”说明该空要解释“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的原因,所以第二空选择 ④。第四空后一句“因为引力波在广袤的宇宙中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地球时强度已大大减 弱。”说明前文是引力波“抵达地球时强度已大大减弱。”的结果,结合选项,第四空只能 选择③。同时,第三空选择①。最后把选项内容代入到文段中,检查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 否合理。 故选 B。 2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远的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做大胆的概括、剪裁。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 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邈远的意境和广阔 的想象空间 A. ①②⑤⑥④③ B. ①③②⑤④⑥ C. ③①②⑤④⑥ D. ③②①⑤④⑥ 【答案】C - 24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 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 境的分析与体会。本题由第 1 句介绍马远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做大胆的概括、剪裁的特点 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方法,所以第一处应填③。接 着由马远的画面简练的特点引出其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①,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 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应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然 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故选 C。 24.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B. 少纵则逝矣 C. 骑皆伏曰 D.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判断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 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 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这就要求 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 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 的一项”, A 项,有通假字; B 项,“少”通“稍”,稍微; C 项,“伏”通“服”,佩服,心服; D 项,“从”通“纵”,指的是合纵,联合抗秦。 故选 A。 25.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 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要挟的根据 C. 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D.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 25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 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词语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遂缚以出,不羁晷刻”的意思是“就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所以“羁”的意 思是“停留”。 故选 C。 四、材料作文 26.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 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 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 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2016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评价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 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为国守望 几千年前,在天下纷乱的战国时代,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 在身”,在那个时代,他自觉地担当起匡扶天下的历史责任。如今,生逢盛世,习近平总书 记曾说“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同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我辈虽才能不及先贤,却也要应时代要求,肩负责任,为国守望。 肩负责任,为国守望。 苏武隐忍雪域,不屈服于权力压迫,不贪慕荣华富贵,是因为他心中始终秉持着责任和 担当。同样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旷达,源于他的责任和 担当;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刚烈决绝,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霍去病“匈奴 未灭,何以家为”的舍家报国,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 - 26 - 梁启超先生曾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无数志士仁 人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忠诚守望、勇敢担当的精神滋养着 中华儿女,以致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路上,涌现出了几十年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把 一生交给祖国,始终守望着“国之重器”的黄旭华式的科技工作者;涌现出了带领村民在恶 劣环境中战天斗地、劈山凿渠,守望一方的黄大发式的村干部……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共同担负着复兴家国的重任。 无私奉献,为国守望。 古往今来,为国守望者无不勇于牺牲和奉献。国难当头时,以自身鲜血警醒同胞的陈天 华,奉献牺牲的是自己的宝贵生命;和平年代在异国争取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 的爱国人士黄素梅历尽周折,艰难奔走,奉献牺牲的是个人享乐;入伍七年,却没有回家过 过一次春节的国旗哨兵张自轩,牺牲奉献的是小家幸福。正是因为他们自觉将个人利益与国 家命运有机结合,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怀为一体,从流连小家的私情走向复兴中华的大 义,中华民族才能国运昌隆。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同样,一个国家多一些为民 族利益而忠诚守望的人,国家才有希望。如果只耽于一己私心,守望着鲜花美酒,守望着权 位美色,那国家就危险了。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为国家担起责任,为民族奉献牺牲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作文命制 形式及写作要求,如本题从形式上看属于多材料作文,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两则材料的内涵 及相通(相同或相异)之处;另外题干“你有怎样的思考、评价或联想”暗示考生,本次写 作应适合写为议论文;然后,理清写作思路,列举提纲,依据题干要求完成写作。 【审题】第一则材料:“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意为“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 人”,这句话意在说明:个人只有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才会为家,为国,为人类作出 贡献。 第二则材料是 2016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部 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给我们指明了怎样看待、处理家与国的关系。 综合分析,本题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审视“家国情怀”这一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所谓“家国 - 27 - 情怀”,其实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 是对家庭、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 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华儿女也将爱国视为做 人最重要的事情。写作时,适合通过小切口,从身边事、身边人着手,以小见大地展示家国 情怀的深刻内涵。 参考立意: 国家富强,你我有责;心怀中国梦,树立远大理想;成长之路,家国共筑;勇担责任,为国 守望。 行文思路: 开篇转引材料,紧扣题目要求,引出文章论点;然后设置两个小标题作为分论点,思路清晰, 论证过程中运用例证法、引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使论点根据说服力;最后,总结前 文,发出号召。 写作素材: 1、黄旭华:将一生与祖国命运绑在一起 2017 年 12 月 26 日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47 周年纪念日。如今,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 但年逾九旬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仍在“服役”。 核潜艇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话语权。1988 年,第一代核 潜艇顺利完成各项试验,我国首次成功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为世界上第 5 个具备二次核 反击能力的国家。这一年,黄旭华参加核潜艇研制整整 30 年。因为这项任务是国家机密,所 以这 30 年他背井离乡、隐姓埋名。黄旭华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 于祖国!” 祖国在黄旭华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国家利益是他隐姓埋名、全力以赴的支点,是他“逢山 开路,遇水架桥”,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国家利益是他理性对待亲情的依凭,是他正 确对待人生的坐标。 2、国旗哨兵张自轩:有国有家更有情 2017 年 11 月,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的“百步筑梦”挑战视频,让众 多网友泪奔。擎旗手张自轩和他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对祖国的热爱 和青年人为国家荣誉而无悔付出的精神。 2010 年,张自轩参军入伍,随后入选国旗护卫队,成为一名擎旗手。从此,他每天肩扛 35 斤 重的国旗和旗杆,风雨无阻地迎接每一个日出。由于职业特殊,他进行了更加艰苦的强化训 - 28 - 练:贴墙根站立,负重奔跑,踢坏了一双双皮鞋,身体脱水也咬牙坚持……由于工作需要, 他入伍 7 年没有陪父母过过一次年。在一次国旗哨执勤中,来北京看望他的父亲向他招手, 他强忍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没有理睬父亲,他知道国旗哨位上的自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他的每个动作都代表国家形象。下哨后回到营区,张自轩终于见到了父母,情不自禁地流下 了泪水。 不辜负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拼搏进取。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把祖国的荣 誉扛在肩上,把个人拼搏和国家形象紧密相连,把对国家的热爱变成日复一日的坚守,这是 很有意义的事情。 3、陈天华:万里寄血书,舍身赴死为救国 陈天华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民主革命家。他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对中国革命事业 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03 年,陈天华留学日本。当时沙俄军队侵占东北三省,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又谋划同沙俄政 府私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消息传来,陈天华悲愤欲绝,不禁张开双臂,大声呼喊:“拯救祖 国!四万万同胞,起来拯救祖国呀!”他咬破手指,用血指写道:“救国!”随后,他不停 地写,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号召同胞起来斗争……他一连写了几十 遍,因流血过多而晕倒,晕倒时还高呼:“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劝他休息,他 不肯,挣扎着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日本寄到湖南各学校。那一封封血书像火炬,点 燃了同胞的爱国热情;那一个个带血的字像号角,召唤同胞奔赴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前线! 1905 年,为了唤醒国人,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献出自己年仅三十岁的生命。 在自杀的前一晚,陈天华写下了《绝命书》,大意是国家处境越发艰难,遭到日本当局轻视侮 辱——他认为到了牺牲自己性命的时候,毅然选择用自己的性命唤醒国人。他强烈的爱国主 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为当时许多愚昧的国人敲响了警钟,他也成了后世之人学习的榜 样。 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当国家面临生死 存亡之时,陈天华身离祖国万里,却不改爱国之心,用血写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应是我们永远的座右铭。 4、爱国使人高尚: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 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 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凯洛夫 - 29 - 5、爱国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 各尽所能。 ——歌德 6、爱岗敬业也是爱国的表现: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 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苏步青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类型及审题: 1、相近材料寻找共性:这种材料作文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审题方法是先 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对材料辨析分歧: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完全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我们可以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入手提炼观点。 3、互补材料辩证叠加:有些材料是就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但看问题的角度与侧重点各 不相同,而是互为补充的。如将它们叠加起来,就会更加科学辩证,这就是互补叠加法。当 然,这类材料作文在审题时,只从一个角度出发提炼观点去论证,也不算跑题,关键是找到 典型例证,自圆其说。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