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散文阅读课案4重要词句含意的理解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散文阅读课案4重要词句含意的理解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重要词句含意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村即景 ‎ 韩小蕙 ‎①这里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 名字。‎ 我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譬如“归来不必看五岳”的黄山,“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三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黄果树大瀑布等。但不知为什么,在这些有口皆碑的天下胜景面前,我一次也不曾体味到像古村这样的地域文化给予我的心灵震撼。‎ 然而世事却偏偏这么奇妙。这晋中南的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了一种地域的魅力。‎ 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有的深度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 而身后,人刚才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成的农舍和用秫秸秆隔成的农家小院。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倏的,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 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不够也思不够。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峁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绘不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那会儿,补到这里地界时伸了个懒腰,漏下一缕沙粒,地面上便不平起来。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没有了对女娲的愤激,生命的因子里,只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在极不规则的地表之上,他们竟顺势建起了房舍,形成村落,荷家养畜,婚丧嫁娶。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闻得一些戏文。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峁沟壑也显得蓊郁苍翠起来。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 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一到荒凉的冬季,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 7 -‎ 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裸露出它的贫穷。高崖与低谷之间,只萧疏着荆棘枯草的几只枝杈,天低云暗,更载不动悬崖、坡坡、沟沟、壑壑的忧并愁。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秃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 ‎②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狂风的怒号和黄土地的呻吟……‎ 这一切,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是太沉重了。‎ 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庄户人家的日子红火,为历史上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气势恢弘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原,甚至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就连异族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有老乡告诉我,在抗战最严酷的1940年,小鬼子也只有在大规模“扫荡”时,才敢来村子里指指戳戳。‎ 到底是谁的功勋呢?‎ 人杰?地灵?还是天意?‎ 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感觉。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的。归根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挑战意识。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这世界上根本就没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壁画”,这倒海翻江的“山峁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成和兴旺的小村,永远地载入我的记忆。我清楚,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上,我会常常想起它们来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1.画线句子①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 7 -‎ 解析:这句话位于篇首,结构上点题,也为下文描写小村埋下伏笔,同时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1)为下文描写小村的普通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埋下伏笔;(2)欲扬先抑,点出小村的普通,与下文提及的名山大川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更突出小村体现的地域文化给“我”极大的心灵震撼;(3)使文章有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②。‎ 解析:画线句子借侧面描写表现黄土地环境,同时还用了拟人、夸张手法。赏析需对所写内容加以描述,并点明作用。‎ 答案:(1)拟人手法,“狂风的怒号和黄土地的呻吟”等将风和黄土地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之狂,冬季气候之恶劣,地域环境之沉重。‎ ‎(2)夸张手法,“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村冬季气候之恶劣,造化的穷凶极恶。‎ ‎(3)运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人的动作与表现,如“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突出了小村冬季环境之肃杀。‎ ‎3.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解析:文中作者把平原人与小村的人作对比;拿江南的鱼米之乡与这样的晋中南地域环境作对比;开篇将小村与名山大川作对比;冬季恶劣的环境与小村里的人的顽强生活态度形成对比。分析时重点表明突出了什么。‎ 答案:(1)拿江南鱼米之乡的地域和黄土高原地域的对比,突出小村地域的沉重恶劣,层层对比之下,使小村的地域魅力凸显出来。‎ - 7 -‎ ‎(2)平原人与小村里的人对比,气候对平原人来说是无论如何经受不住的,而村里人却从容忍耐,从而突出小村人的坚强。‎ ‎(3)普通的小村与名山大川构成对比,说明小村体现的地域文化给“我”极大的心灵震撼。‎ ‎(4)小村里的人“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享受到些许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冬天再难掩饰的“造化的穷凶极恶”形成对比,说明小村严冬生活之艰难。‎ ‎4.本文题目是“小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在写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文章创作动机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创作动机。题目是“小村即景”,实际上是借景抒发作者的感情,从第③段中“地域的魅力”总写作者的感受,最后一段用抒情语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借写乡村的“景”,赞美地域文化的美以及小村人民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类生存之道的思考。‎ 答案:(1)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借小村之景,即奇特的地形,恶劣的气候,体现人民的精神气质,抒发了对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赞美,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2)自然环境如此恶劣,小村不愿向命运低头,村民们择佳地生息,奋发图强,体现了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的思考;‎ ‎(3)小村人乃至整个人类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不息的进取精神,不仅给作者以巨大的心灵震撼,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激励着我们拼搏进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小题。‎ 西湖的风 柯 灵 ‎①地上的乐园早经失去,人间的天堂都已毁灭……‎ ‎②我们的艺术家常常精通商业三昧;而商人却总兼有着名士才情。多谢那一片玲珑心机,如今我们闲情的士女,只要略略破费,在“孤岛”上也得从容地欣赏沦陷了的西子风光了。‎ ‎③‎ - 7 -‎ 哦,这一带木头的雉堞,俨然是杭州城廓,围着一片扰攘与太平。灵隐古刹也建立在缭绕的脂粉香中了,虽然缺少些参天的古木,四周未凋的绿树,在游客的心里也该有些凉意?这里是紫霞洞,过去点儿还有飞来峰,人工的堆砌也居然不缺乏丘壑之胜;小沟里一样浮着游艇,且有着比湖上更加美艳的船娘。“三潭印月赏中秋”,难得是团圆佳节,先别管世乱年衰,万人失所,我们也得有一夜狂欢。你看着电炬下的长堤蜿蜒,楼台隐约,这一池子水还不够我们幻想的游泳吗?……‎ ‎④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 ‎⑤可是,我这不懂风雅的俗人,却无端的引起了忧烦。你自然不会知道,我的家正在浙东,离钱塘江还不到百里,离乡和还乡那是道必经的津梁。在义渡的木船上望着连天烟水,我曾多少次因为出游和还乡的喜悦,在心里亲切地叫着它的名字,像叫着久别的亲友。去年秋天,钱塘江上架起了钢铁大桥,——那是个稀有的大工程,国家为它耗费过巨量的物力,无数人为它流汗,千余个工友因为工作被夜潮卷去。——火车可以从上海一直通到我们故乡了。……可是谁知道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桥呢,毁了,当然。我想得出那残断的骨架,在呜咽的江声中傲然独对西风。堤岸寂静,除却天边的云树,沙滩上的铁蒺藜,江上失去了白色的帆影,岸畔也不见一个行人。夜来了,涛声拍岸。子夜的潮头狂怒地涌起,迎着下弦的月色,唱出它满腔悲愤。‎ ‎⑥自然你更不知道,杭州城里有着不少我的故旧和新知,湖上也曾有我繁密的屐痕,如今我还摸得出那一把欢喜与哀愁。杭州的街道在喧扰中也有着平静,一道柳荫掩映,只能给少妇在岸边捣衣的浣纱溪,象征着的正是杭州的情调。西湖是杭州人的骄傲,那一湖的烟波,一堤的细柳,一带的层峦,诗人为它们倾倒,阔客为它们一时间也起了闲逸的心。而杭州人是吃了麦稀饭也要饿着肚子游西湖的。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美色对于女人,在乱世只有一面招揽暴客的酒帘,秀丽的湖山胜迹,在炮火下更不堪闻问,西湖的劫数,谁又能够想象呢?前夜有客自湖畔来,问起消息,他只有摇头与叹惋,眼睛泫然了,可是射出来的是愤怒和复仇的光。他说一切伤心都无从说起。‎ ‎⑦聪明的先生,我真佩服你们的机智。可是人的思想是奇怪的,你看,我的思路这一下子被引得多么辽远?湖山如梦……说真的,一切到过杭州的人,他记忆里的湖山比你们创造的世界更阔更美。而现在西湖的风里是夹着血腥气的,我们闻得出。湖畔的一根草一朵花,我们也应当看得出那含愁的颜色。‎ ‎⑧告诉我,先生,我们几时能够到真的西湖,去看看那无边的烟水,或者,你可以告诉我们一点湖畔的真的消息吗?‎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八日 ‎[注]作者写作此文时,杭州已被日寇侵占。这一年,上海某电影公司举办了一个所谓的“西湖博览会”,用布景搭出西湖风景,让“孤岛”上海的士女游览,很多善男信女还去“灵隐寺”‎ - 7 -‎ 进香,在上海滩引起了轰动。‎ ‎★5.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 ‎①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 ‎②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 解析:①结合注释,联系上文“地上的乐园早经失去,人间的天堂都已毁灭……”,把握情感基调,再作具体理解。②抓住几个关键词“平静”“平常”,再联系第⑥段上下文,结合注释,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感情了。‎ 答案:①“伟大的匠心”,反话正说。看似赞美,实为嘲讽。景棚里的西子风光尽管匠心独具,却总是虚假,难改国土沦丧的现实,讥贬、忧愤之情溢于言表。②“衷心的怀念”,曲折表达了对故土的真切怀念和怅恨、悲悯的复杂情怀。‎ ‎6.作者是从哪些时间、空间的角度描述“西子风光”的?‎ 解析:本题可先找出原文中哪些是描述“西子风光”的内容,再分类,找出不同的角度。②③段写人工搭建西湖景色;⑥段写曾经的西湖,写回忆,也写到了想象的炮火中的西湖。‎ 答案:①“孤岛”上人工的“西子风光”。②记忆里美丽的“西子风光”。③想象中残破的“西子风光”。‎ ‎★7.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 7 -‎ 解析:画线部分为景物描写,可先分析使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再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答案: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钱塘江景的萧条与天空月色的凄清,表达了作者的伤怀、悲愤之情;通过描绘大桥骨架的傲然与钱塘江浪涛的狂怒,寄寓了民众不屈的意志和御侮的决心。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呜咽”的“江声”、“傲然”的“骨架”、“狂怒”的“潮头”等,将景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8.这篇散文为何以“西湖的风”为题?请联系全文解读,说说你的见解。‎ 解析:标题内容为景,与文章内容、结构线索、情感主题等有怎样的关系?思考这些可以梳理出答案。‎ 答案:①题中的“西湖”,点出文章抒写对象,失去的西湖也是沦陷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缩影。②题中的“风”,突破时空,引出虚景,即记忆、想象和消息中的西湖,与眼前人造西湖的实景形成对照,借以寄托黍离之悲。③与文中多处提到的“风”呼应,结构上贯通全文。④与文末“夹着血腥气”的“风”照应,表达了忧愤之情和警世之意。‎ - 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