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地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茂名地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班级、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 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 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 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 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 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 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 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 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 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 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 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 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 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 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 - 2 - 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 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 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 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 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 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 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 “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 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 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 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 仙草的人参。 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 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 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 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 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 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 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 3 - 3. 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 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 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 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C. 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D. 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 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 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 项, “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出自 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故此题答案为 A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 项,“曹雪芹为清 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由原文“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 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可知,不是曹雪芹,应是其 先人。故此题答案为 D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 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 项, “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 就是人参”分析不正确。由原文可知,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是证明“大荒山, 无稽崖”是“无可稽考”之处;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大荒山”就是我国东 北的长白山。故此题答案为 A 项。 【点睛】第 1 小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 - 4 - 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抓住文章的主旨句,每段的开头结尾句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其次 要注意将题目中选项的信息带入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 淆关系、轻重失当等问题,最后确定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 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 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 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 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 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 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 do 忽然移到 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 变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 do 忽然跳到 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 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 持的。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 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 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 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 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 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 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 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 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 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 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 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 - 5 - 不能顾及全体。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 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 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 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圆滑”和“骗人”这两个词说明了“渐”的作用,一方面使人生的推动和变化不着痕迹、 极为缓和,一方面却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之上。 B. “假使人生像风琴或旋律”那一段的比喻,不仅使文章文采飞扬,而且放飞了读者的联想, 同时运用反面假设,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 C. 以时辰钟作为人生的象征,阐明人生“不动”与“无常”的辩证哲理,给人耳目一新与意 味深长之感。其喻体,仍取诸人人熟知的事物,而赋予人们未曾想到的深意。 D. 文章的说理,层次井然有序,由易而难,由常人可感知的事例到抽象的社会人生,完全从 阅读者的认知规律上进行抒写。 5. 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来阐述“渐”的?请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6. 请结合文章结尾两处诗句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大人格”“大人生”的理解。 【答案】4. D 5. ①首先,文章第一、二段是对“渐”的总的看法,阐述“渐”是如何让 人生圆滑进行的。②接着,第三段阐述“渐”的作用是隐蔽时间,使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 ③然后,第四段阐述“渐”的本质是时间。④最后,末段总结全文,指出只有拥有“大人格” 和“大人生”的人,才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 6. “大人格”“大人生”的意思是: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 间于方寸心中。乘车搭船的明达之人,因为知晓旅程的短暂和终将结束,因而从容淡定,不 争不抢。推而广之,“人人格”“大人生”之人,心装无限的时空,看穿个人生命乃至世间 万物由荣而衰的渐变规律,因而坦然泰然,谦让和平。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 - 6 - 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D 项,“层次井然有序,由易而难”错,原文层次上是并列式,不是由易到难。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认真阅读文章, 概括段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内容进行筛选整合。要做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本题的答题思路主要是抓关键句法。文章第一段的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 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这是对“渐”的总的看法;第二自然段的 “渐的作用,就 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 变”,明确阐明它的作用;第三段通过比喻手法,阐述“渐”的作用是使人误认为其恒久不 变;第四段中“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 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阐述“渐”的本质;第五 段引用诗句,让人们去理解什么是“大人格”“大人生”。完成这篇文章的构思。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 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 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 的结论。 本题要求依据诗句分析,“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这句诗出自白居易《对酒》, 意思是: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独窄,还有什么好 争的呢?人的一生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火光瞬间闪过,连一丝的痕迹 也没有啊。换言之,人的生存空间狭小,人的生命长度更是短暂,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有 何好去争抢的呢?“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意思是: 一:粒沙、一朵花、手掌是局部,世界、天国、无限是全部,一刹那是瞬间,永劫 是长期。因此局部可以看出全部,瞬间可以说是永恒。所以,文中所说的“大人格”“大人 生”,就是能够领悟到上边道理的人,能够坦然对待生命的无常,不为“渐”所迷,不为造 物所欺的人。 【点睛】文中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 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观点,注意字数要求。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 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 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 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 内兄张君劢介绍,于 1918 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的抱 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 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 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 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 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 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 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 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 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 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 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 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 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 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 的诗文中。 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 是 1921 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 7 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 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 - 8 - 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 1923 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 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 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 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 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 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 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 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 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 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 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 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 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7.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 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 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 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 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 9 - 8.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 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 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 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 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9. 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C 9. 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 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 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 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 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 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的分析 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D 项,“就创作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原文 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项,“二者的地位与作用同等重要”错,文章倒数第三段说的是“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 - 10 - 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注意审清题干,然 后锁定区位,筛选涉题信息。进行整合概括作答。此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徐志摩取得成 功的原因是什么。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全文。从文本看“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方面,一个是主观方面。也就 是可以从客观和主观方面来答题。客观方面包括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主观 方面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抱负,付出努力等。从本文来看,徐志摩的家庭条件很优越,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所受到的教育也很优越,“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 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 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上的是名校,求教的是名师,结交的是名流,这些都属于客观 方面的助益;主观方面,徐志摩有远大的抱负,“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 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学习内容很多,“他选 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 等等,从这些方面筛选概括即可。 【点睛】传主成功的原因是常考题型,一般从内外因或主客观方面答题。内因包括:个人的 努力、兴趣、美好品质等;外因包括:他人的帮助、时代机遇、前辈指导等。正面的人物形 象一般具有如下特点:有眼光,具有远见卓识、前瞻性;有责任,恪尽职守;战争时期都爱 国,心怀祖国,情系民生;理想现实两不误,有理想有追求,并有行动,脚踏实地,为之努 力,敢创新,静守心灵有态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擢进士,始调校书郎, 为左拾遗。 ②帝封泰山...,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所亲摄官升山,超阶至五品.。九龄当草诏,谓说曰: “官爵者,天下公器,先德望,后劳旧。今登封告成,千载之绝典,而清流隔于殊恩,胥史 滥章韨,恐制出,四方失望。方进草,尚可以改,公宜审计。”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 言不足虑。”既而果得谤。 ③武惠妃谋陷太子瑛,九龄执不可。妃密遣宦奴牛贵儿告之曰:“废必有兴,公为援, - 11 - 宰相可长处。”九龄叱曰房幄安有外言哉遽奏之帝为动色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 ④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仙客,其语援谶书。帝怒,杖子谅于朝堂, 流.瀼州,死于道。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 朝廷许其胜流。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⑤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也。”及 讨奚、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 许,赦之。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卒不用。帝后 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龄叱曰/房幄安有外言哉/遽奏之帝/为动色/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 B. 九龄叱曰/房幄安有外言哉/遽奏之/帝为动色/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 C. 九龄叱曰/房幄安有外言哉/遽奏之帝为动色/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 D. 九龄叱曰/房幄安有外言哉/遽奏之/帝为动色/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第④段加点的词“流”也是此意。 B. 封泰山,指泰山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 礼。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C. 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阶,分一到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别,称“九品十八级”,不 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D. 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说在贬谪岭南时,一见到张九龄就对他很好。但是后来张九龄反对张说在封泰山时趁机 提拔亲信,遭到了张说的批评。 B. 武惠妃想拉拢张九龄谋害太子,许诺若张九龄帮助武惠妃,将保他长久享有宰相之立。张 九龄断然拒绝。 C. 张九龄因为周子凉的事而被贬职,但是他并不因此忧伤,而以文史自娱自乐。 D. 张九龄认为安禄山态度骄慢,有反相,建议皇上除掉他,以绝后患。但是皇上最终没有同 意。 13. 翻译下列课本上的句子。 - 12 -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 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 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 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 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依据句子结构,“为动色”的主语应是“帝”,排除 A;“故卒”一词是提示因果关系,意思 是“所以最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译文:张九龄叱骂道:“宫闺怎能干预朝廷之事?”并立刻上报给皇帝,皇帝也为之感动。 所以最终张九龄在相位时太子无事。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 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 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 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A 项,“第④段加点的词流也是此意”错,“流”,即流放,被流放的人身份复杂,既有王公 大臣,又有普通百姓。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 13 -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 项,“遭到了张说的批评”错,原文遭到批评的是张说,而不是张九龄。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纷奢,奢侈;念,顾念;锱铢,一分一厘,形容极小。 (2)大母,祖母;过,看望;若,你;类,像。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 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 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 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 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 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 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 事半功倍。 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是韶州曲江人。正赶上张说被贬到岭南,刚刚见到他就对他很好。被 提拔为进士,刚调任为校书郎,担任左拾遗。 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 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张九龄草拟诏书时, 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 后面。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一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 - 14 - 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进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 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 张说说:“事情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不久张说果然得到很多 指责。 武惠妃阴谋陷害太子瑛,张九龄执意认为不可以。惠妃秘密派奴仆牛贵儿去对张九龄说, “有废就有兴。你如果帮助这件事,宰相之位可以长处了。”张九龄叱骂道:“宫闺怎能干 预朝廷之事?”并立刻上报给皇帝,皇帝也为之感动。所以张九龄在相位时,太子无事。 张九龄曾推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周子谅检举据发牛仙客,语言中援用了谶书。 皇帝很生气,在朝堂上杖责周子谅,流放到镶州,死在半路上。张九龄因荐举不称职的人而 犯罪,贬为荆州长史。他虽因恪守正直之道而被黜,并不忧戚的寄盼复官的期望,每日只以 文史自娱,朝廷中都嘉许他为上品之人。张九龄病死,终年六十八岁。遍赠荆州大都督,赐 谥号为“文献”。 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态度颇傲慢。张九龄对装光庭说,“将来抚乱 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儿。”及至讨伐奚及契丹失败,张守珪把安禄山执送京师。张九龄在 文件上批道:“张守珪行令军中,安禄山不宜免死。”皇帝不同意,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 说:“安禄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应即刻斩杀, 以绝后患。”皇帝最终不用张大龄的意见。 皇帝后来在蜀地(避难),想到张九龄的忠心,为之哭泣,并且派遣使者到韶州祭祭奠,用丰 厚的财物抚恤他的家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写“我”坐在溪边,看到前山乌云骤雨,而自己所在处阳光灿烂。 B. 第三句中的“我”大吃一惊,因为滚滚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自己头上。 C. 第四句写天色渐晚,再加上前山黑云笼罩,人们无奈只好点起火把照明。 D. 这首诗生动写出了夏雨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的特点,富有生活情趣。 15. 古人讲究“炼字”,请分析诗中“衔”和“喷”字的表达效果。 - 15 - 【答案】14. C 15. ①衔,含着。“衔”字将黑云拟人化了,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雨从云 生(云雨相接)的景象。②喷,喷洒。“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 的力度,给人一种猛烈浇注的感觉。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 项,“人们无奈只好点起火把照明”理解错误,应是写“我”吃惊之后,却意外地发现:前 山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答题步骤为:解释该 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题干要求“分析诗中‘衔’和‘喷’字的表达效果”。 分析诗的一二两句的“衔”“喷”的表达效果,要从含义、手法、效果这三个方面组织答案。 “衔”“喷”运用拟人的手法,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 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形象生动的写出来夏雨之急,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 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 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 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 主旨)。 诗歌赏析: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 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 是咏夏天的暴雨,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 - 16 - 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 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溪上遇雨二首》就是早于诚斋二三 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 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 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极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 “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 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黑”,写 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 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 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 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 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 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 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 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 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 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 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 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诗中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江流,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 叹:“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 (3)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以游无穷者,_______? 【答案】 (1). 哀吾生之须臾 (2). 羡长江之无穷 (3). 盈虚者如彼 (4). 而 - 17 - 卒莫消长也 (5). 而御六气之辩 (6). 彼且恶乎待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 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 解、应用和赏析。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哀”“羡”“盈虚”“卒”“御”“恶”。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 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句子括号内应填入哪一句才恰当呢?( ) 什么样的人格,才有什么样的诗格。诗是诗人心灵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诗的光彩是诗人 思想情操光彩的折射。试问: ? A. 裴多菲如果不是勇士,能用生命和鲜血写出剑与火的战歌吗? B. 巴金如果不是一位感情真挚、追求光明的人,能写出(等)那样温暖人心的作品吗? C. 李白小时候如果不是从磨铁树的老娘那儿受到启迪,自此发愤读书,能成为诗仙吗? D. 鲁迅先生如果不是胸怀救国之志,并与反动派及其文人作斗争,能够写出匕首投枪式的杂 文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 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 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根据上文“人格”“诗格”“诗”“诗人”可 知此空应补写诗人及其作品的例子,且应该体现诗人的思想与诗歌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A 项,裴多菲是匈牙利诗人,“勇士”是他的精神情操;“剑与火的战歌”是他诗歌的情感。 符合题干要求; - 18 - B 项,巴金,虽然写的是作家的思想与作品情感的关系,但是巴金不是诗人; C 项,李白是诗人,但是句子强调的是李白发奋读书,与人格情操关系不大; D 项,说的是鲁迅的杂文,也不符“诗人”“诗”的要求。 故选 A。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 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 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 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 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 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 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 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18.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毕业后,小明还经常写信给老师,信的结尾的祝词是:“敬颂教安”。 B. 同学邀请你到他家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C. 同学带来了家乡的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D. 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主说:“我会多多惠顾贵 店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 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 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 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 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A 项,“敬颂教安”是写给老师信函的结束语,祝老师安康的意思。“教安”是指弟子写给授 业老师的问候语,是对老师传道授业的感激,可以用在书信之后。正确。 - 19 - B 项,“光临寒舍”是客人到自己家来时的欢迎语。“光临”是敬称他人的来访的敬辞;也有 君临、荣誉所及的意思。“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错误。 C 项,“笑纳”是敬称,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用于自己收同学的礼物,错误。 D 项,“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此处用于小兰对店主,错误。 故选 A。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 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 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 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題。 服饰和人类文化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 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关于服饰的起 源, ,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 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 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 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 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 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往往 。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 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 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 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人们脱去了繁复 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 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 人类的本能。 C.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 人类的本能。 D.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 - 20 - 人类的本能。 20. 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 B. 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 C. 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 D. 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相关 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B. 息息相关 见仁见智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C. 休戚相关 见仁见智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D. 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答案】19. C 20. C 21. D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 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本句“不论……许多”搭配不当,可改为“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排除 B 项; “主 要原因……缘故”句式杂糅,可改为“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排除 A 项;另外,D 项,“原因还是因为……”句式杂糅。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 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 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本段整段文字的话题都是“服饰”,A、D 两项话题与原文不统一,故排除掉;从前文的“可 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可知此空应该是“物质生 活与精神生活”,B 项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语序和前文不能照应,所以排除掉。 故选 C。 【21 题详解】 - 21 -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 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 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 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 能不同,不可乱用。 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根据句意可知并无祸福相关 联的意思,所以应选“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指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 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使用“见仁见智”,句中应该加“人们”,即“人们见仁见智”, 这样才语意连贯,所以应选“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和“扑朔迷离”都能形容情况复杂,不易弄清楚,但“错综复杂”偏重指客观 事物本身的复杂,并含有头绪多的意思;“扑朔迷离”偏重指主观上难以辨认,看不清底细。 句中指穿衣动机本身的复杂,属客观情况,故选“错综复杂”。 否极泰来:指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 化。根据句意,没有体现“泰来”之意,而是强调事物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应选“物 极必反”。 故选 D。 22.下面是某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个字。 【答案】为了丰富课余知识和增长见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参加人员事先了解此次活动 的目的是湛江。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参观南海舰队、吴川孔庙以及与湖光岩。 【解析】 - 22 -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这是一幅某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要求 考生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回答前,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构思框架图构思一段话; 二是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是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图片中的某中学 社会实践活动的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前期准备”;二是此活动的目的——丰富课余 知识和增长见识;三是了解在目的地的各项活动——参观南海舰队、吴川孔庙以及与湖光岩。 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点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 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3、 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 的方式,不能遗漏。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些物件我们舍不得扔掉,它们被塞在各个角落里,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 有见过。但是一见到它们,往事就冲开记忆的大门席卷我们的大脑。原来舍不得丢的不是物 件,而是它背后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请你选取生活中这样的一个物件,记录下关于它的故事。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为记叙文,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一杆秤的重量 我们家有许多老物件,有黑黑的四门碗柜,有方方正正的八仙桌,有几首看出不花纹的 罐子……几次搬家后,这些老物件都被慢慢地舍弃了,唯有一把又老又旧的杆秤留了下来。 这把杆秤挂在墙上又是好多年。等我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像已经 失生命的一截树枝。爷爷小心地把它拿了下来,用清水擦拭了好几遍。现在,它又活过来了, 我终于见到了它的真面目。 爷爷说,这杆秤的杆子是用楠木做的,楠木是一种珍贵的木材,它耐腐蚀,埋在地里可 几千年不腐烂;它防虫咬,可以保留很长时间;第三,楠木的颜色很自然,不用上漆。我仔 细看,楠木条被削成了一根细细的小棍子,两头包着金色的铁皮,杆子中间有大小不一用细 - 23 - 银丝做成的星星点点,大点的星是以斤为单位,小点的星以两为单位。秤的头部,有两个秤 纽,是用麻绳编成的,一个朝下,挂着秤钩,秤钩是用来钩物体的。另一个朝上,用称的时 候,挂住绳子用手来提的。在秤的尾部,还有一个用绳子绑着的秤砣。 怎么使用它呢?爷爷给我做了一下示范。前部的钩子钩住一个篮子,然后拿住中间的提 线,用手移动后面的称砣。杆称平了时候,称砣所在的位置就是它的重量。我看了一下,看 不明白,这星星点点够难认的。爷爷说,以前做小生意的,就推着车,走街串巷,全靠这个 称份量!这上面的叫星。如果生意不公道,人们就说这个人黑星(心)。做生意的,最怕人家 说黑星(心)呢!”我一听,明白了,爷爷在教我做人呢。我问爷爷:“这个秤称为什么到 现在还留着?又没用了。” 爷爷端起一杯热乎乎的茶,慢悠悠地说到:“曾经,做杆秤是一门吃香的手艺,我没文 化,想学一门手艺谋生。我有个舅舅他很会做秤,好说歹说,请他收我为徒。不管刮风下雨, 天气多么恶劣,我坚持天天去。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 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如果秤做得不好, 那么生意人很有可能惹上麻烦。那段学做秤的时期,真辛苦的!我学了整整一年时间,终于 做出了第一把秤。我舅舅就把它送给了我。我就出师了,后来,我就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 我突然对爷爷充满了敬佩。我以前不知道爷爷是干什么的,今天一把杆秤,告诉了我很 多。一杆秤,称出来物品的重量,也称出了手艺人的人品!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秤 逐渐代替了杆秤,可能现在会做杆秤的人已经不多了吧,爷爷可是这门传统手艺的老师傅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 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提示的是生活中的物件,它们被闲置、被忽略,看 似普通却舍不得丢弃,它包含着动人故事,就是要求考生选择一个物件,能够寄寓某种情感、 体现某种品质的物件来写,重点写的是它背后的那些人,那些故事,通过写与这个物件有关 的故事,或表达感情,或抒发志向,或塑造人物等。因此本题选材范围比较广,可表达的主 题也比较多。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物件必须是“普通”的,生活中被闲置的、不起眼的, 却是可以寄托情感、表现思想的物件。如一把椅子、一把梳子、一个本子、一支笔……行文 中可先点明要写的物件,然后围绕这个物件叙写故事,表达情感,升华主题。从文体上看, 本题要求写记叙文,要注意以情动人。 参考立意: (1)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写生活中某个普通的物件,通过叙写围绕这个物件发生的故事, - 24 - 表达亲人之间、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的真情。 (2)反映社会进步,写生活中某个普的物件,通过叙写不同时代围绕这个物件发生的故事, 表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表现环保主题:写生活中某个普通的小物件,通过叙写围绕这个物件发生的与环境有关 的故事,反映环境的破坏与保护情况,表达环保主题。 (4)表现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写生活中某个物件,通过叙写围绕这个物件发生的与理想有 关的故事,表达对理想和信念执着追求的主题。 参考素材: (1)我知道,奶奶又要说一些陈年往事了,特别是与她衣柜里的衣服有关的故事,她的衣柜 里宝贝可多着呢! (2)衣柜最上层是几件灰白色的衣服,上面还有几个补丁,那可是奶奶年轻的时候自己亲手 织的布,亲自裁剪,亲自缝制,后来又亲手打上补丁的。 (3)中间一层,有一件格子上衣,一条黑色的裤子,奶奶说,那是与爷爷结婚时穿的呢!当 年,为了做这套衣服,可花了不少功夫,先要弄到布票,然后去买布,再找裁缝去做,穿了 一次,奶奶就再也舍不得穿了,一直保存到现在呢! (4)最下面一层是爸爸和大伯小时候穿过的衣服,灰不溜秋的颜色,奶奶说,那时候家里穷, 买件衣服不容易,大伯穿了,爸爸又穿,穿来穿去,就成这样了。 (5)衣柜的右边挂的是奶奶近些年的衣服,蓝色的、紫色的、红色的、青色的……都是最流 行的款式,有妈妈送的,有堂姐送的,还有一些是亲戚送的,可就是没有奶奶自己买的,奶 奶说:“穿不过来哟……”脸上满是幸福的笑意。 (6)妈妈说,奶奶的衣柜就是一部历史,虽然我不太懂,但我知道像奶奶这个年纪的人,都 经历了很多,我在奶奶身边待了四年,发现奶奶最爱做的事就是给我讲那些“衣服”的故事。 (7)外公先是指着几张白色的薄纸:“这是电报啊!以前,电话是个稀罕玩意儿,普通百姓 有急事时除了写信,只能发电报。那时邮电局门口总是门庭若市,发个电报至少要排半个小 时的队。现在,人人都有一部手机,连小学生都戴着电话手表。”我仔细看了看,纸上还真 是用繁体字写了“电报”二字,旁边还写着“电信迅速”四字。 (8)“那巴掌大的小本子就是小人书吧!”我之前在博物馆里见过它,没想到外公这里也有。 “对啦。”外公拍了一下大腿“这本小人书是你太外公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珍藏了好多年。 我们小时候,可以看的课外书非常少;哪像你们,有许多小说和名著来看,要是我小时候也 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就好了!” - 25 - 结构示例:《一杆秤的重量》,记叙文。文章选取“一杆秤”为写作的对象,先介绍秤的构造, 再描写称重的过程,然后叙述学做秤的手艺的过程。借助对一杆秤的描写、叙述,引出爷爷 和一杆秤的故事,表达做人不能黑心,手艺人靠手艺吃饭的道理。 【点睛】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 事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 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 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 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 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要人物形象鲜活 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 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 情感,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 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 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 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 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