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石河子第二中学2021届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支伸手即来、挥之即去的“毛锥子”,而是具有某种意蕴、值得依恋的伴侣,或者说,它本身就代表着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业的化身。尖、齐、圆、健为笔之四德,可以用来描述文士心怀:尖,敏锐的文心;齐,平易的眼界;圆,兼收并容的气度;健,自强不息的精神。‎ 笔是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进入文人的生涯的。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梁代任昉在《为萧扬州荐士表》中说,“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养”是生计之事,“佣书”是替人抄书,借此谋生,“成学”则是副产物,所以笔耕首先意味着清贫。清代戴名世《观庄记》中说,世人把教书卖文称之为“笔耕”,意即以笔为锄耒,以砚台为田供给生计,是贫穷之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自称“笔耕”,往往有无可奈何的意味。也有的文人把笔耕当作重要的文化事业,而不只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或无可奈何的选择。不少家境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古代,笔于文人是一种耕具;于社会则是一种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国家有郑重的赐笔仪式;于室族是发达的标志;于人与人之间是祝福的信物。而且笔还是爱情的信物。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爱好纸笔也被看作是美事。《艺文类聚》引《魏志》说,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常用其兄之笔砚。别人不以为然。甄后却说,古代贤德女子都要关心当世之事,不会读书写字,怎么能知道这些呢?民间风俗,婴儿满周岁,父母即陈列多种物品,看其抓取何物,以试其志趣、智愚等,名曰“抓周”“试周”。男孩列文武之物,女孩则列针红厨具等。其文具自然少不了书具。婴儿所抓取如果合于父母的心愿,这一天必然大吹大擂,宴享终日。中国文人于笔如此情深,恐怕在其他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只要能同笔墨纸砚在一起,就能心通人间天地,与民族文化同在,与沸沸扬扬的时代同在;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即使孤独也不乏充实,在黑暗中也能看得见光明,在绝境中也能奋起。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书具深沉含蓄的魅力,书具则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书具同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其书画艺术无与伦比的意蕴,民族崇尚文化的传统则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即使单独作为艺术品,也可以令人痴迷而把玩终日,作为古玩或摆设,更具有收藏价值。‎ ‎(摘编自魏辛《文房四宝,笔居首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毛笔在文房四宝中处首要地位,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更有着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B. 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 C. 在古代,笔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文人的耕具、社会兴旺的象征、家族发达的标志,也是人们祝福的信物等。‎ D. 古人认为只要与笔墨纸砚相伴,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再也不会孤独,不会遇到黑暗和绝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论证笔的德,先总说笔有四德,接着分别阐释笔的尖、齐、圆、健四种德。‎ B. 文章引梁代任昉、清代戴名世的相关说法,分别论证了“笔耕”生活的清贫与艰辛等。‎ C. 文章第五段举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等例,论证书具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既论证了笔的工具性,也论证了笔在其他方面的特点及其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对笔有独到认识,认为笔不仅可以供人自由使用,还是值得依恋的伴侣,是文化人形象、事业的化身。‎ B. 不少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C. 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D. 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更加完美精致,但不可单独作为艺术品而令人痴迷,把玩终日。‎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曲解文意,错在“再也不会孤独,不会遇到黑暗和绝境”。原文为“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即使孤独也不乏充实,在黑暗中也能看得见光明,在绝境中也能奋起。”故本题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书具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错。根据文意,应是论证“爱好纸笔也被看作是美事”,或论证中国交人对笔直深情。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曲解文意,错在“不可单独作为艺术品而令人痴迷,把玩终日”。原文为“民族崇尚文化的传统则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即使单独作为艺术品,也可以令人痴迷而把玩终日。”故本题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语言文字运用 ‎4.下列词或短语中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潭柘(zhè)寺 舳舻千里(zhóu lú) 褒贬(bāo) 垝桓(guǐ yuán)‎ B. 油脂(zhǐ) 奇伟瑰(guī)怪 有碑仆道(pū) 偃苗助长(yà)‎ C. 渺茫(miǎo) 落蕊(ruǐ) 匪我愆期(qiān) 何时可掇(duō)‎ D. 锲(qì)而不舍 急不遐择(xiá) 租赁(1ìn) 樊笼(fán)‎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正确的读音为:A项,舳舻千里(zhú) 垝桓(垣) B项,油脂(zhī) 偃苗助长(揠) D项,锲(qiè)而不舍 急不遐择(暇)故本题选C项。‎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2、加强练习。3、学会区别同音字。4、学会以音辨形。 5、学会以义辨形。6、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B. 不绝如缕的音乐从窗外传进来,倾耳细听,原来是《月光曲》。‎ C. 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 元旦晚会上同学们各展所长,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只有他身无长物,没有登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成语题误点设置: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A项,筚路蓝缕:意思是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合乎语境,使用正确。B项,不绝如缕:是指音乐婉转悠长。也形容局面危急。合乎语境,使用正确。C项,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合乎语境,使用正确。D项,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本句中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不合语境,使用错误。故本题选D项。‎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庭必备的要素。‎ B. 有些疾病,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药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 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 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A项,因语序不当而有歧义。“最为宝贵的”既可以理解为“家族”的定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财富”的定语;同时前后分句语序也不当,“精神财富”是整体,“要素”只是“组成部分”,所以“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庭必备的要素”应放在第一句,而“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这句应放在最后一句。B项,在复句中,主语如果是一个,主语应放在关联词之前,如果主语不同,则放在关联词 后,在这一句中,将“不仅”和“中药”互调换位置。D项,语序不当。从逻辑上看,应该是先“开发、设计”,然后才谈得上“建造”,因此“建造、设计、开发”应调整为“开发、设计、建造”。故本题选C项。‎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匪来贸丝 B. 偭规矩而改错 C. 悟言一室之内 D. 挟飞仙以遨游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通假字现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项,“匪”通“非”,不是。B项,“错”通“措”,施行。D项,“悟”通“晤”,面对面。故本题选C项。‎ ‎【点睛】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8.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有泉侧出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顺流而东也 ⑤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⑥入之甚寒,问其深 ⑦常在于险远 A. ①③④/②⑤/⑥⑦ B. ①②⑤/③④/⑥⑦ C. ②⑥⑦/③④⑤/① D. ③⑥/⑤⑦/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常见的主要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活用。①③④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命名;筑舍定居;东流。②⑤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从旁边;像对待兄长一样。⑥⑦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深度;艰险和僻远的地方。故本题选A项。‎ ‎【点睛】常见文言词类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⒈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的“蹄”本是名词,后面接宾语“之”时,“蹄”活用为动词“踢”。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其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故用作动词“用网捕捉”。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如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⒉名词的使动用法。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如“天子不得而臣也”,“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 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如“故王不如东苏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⒊‎ ‎ 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二)动词的活用。⒈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⒉动词的使动用法。⑴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活之”即“使之活”。⑵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如“晋侯饮赵盾酒”。“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⒊ 动词的为动用法。如“死国可乎”,“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9.下列各句在句式特点上相同的一项是 ‎①而又何羡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⑤何陋之有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②被动句。③介宾短语后置句。④判断句。①⑤⑥都是宾语前置句。故本题选C项。‎ ‎【点睛】文言特殊句式一共有七种,这里之重点讲解两中,即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 ‎ “……者……也”的判断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者……”的句式中,“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语意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二、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在动词前边用“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为……所……”或“为所”式。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语意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五、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不知,惑不解。(4)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何以知之?”(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10.下列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 徘徊于斗牛之间 D. 自前世而固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十一”:古义:指分数,十分之一;今义:数词。B项,“穷困”:古义:不得志;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D项,“固然”:古义:本来如此。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故本题选C项。‎ ‎11.下列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纵一苇之所如//如怨如慕 B. 破荆州、下江陵//闻寡之耳者,受下赏 C. 赤壁赋//横槊赋诗 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吾乃常山赵子龙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如”:动词,到;动词,像。B项,“下”:动词,攻下、拿下;形容词,下等的。C项,“赋”: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动词,做(诗、词)。D项,“乃”动词,是,就是。故本题选D项。‎ ‎1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怨灵修之浩荡兮(广大旷远)‎ B. 举酒属客(此指劝人饮酒) 正襟危坐(端坐)‎ C.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问语气) 女也不爽(过错)‎ D. 倚歌而和之(循,依) 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浩荡”的在句中的意思是“荒唐”。今义是“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此处把古义译为今义。故本题选A项。‎ ‎【点睛】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为地名,“萧”为姓,“君圭”为名,“君玉”为字。‎ B. “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年次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C.‎ ‎ “七月既望”中的 “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错在“‘壬戌’是古代年次纪年法”。正确的是:“壬戌”为干支纪年法。故本题选B项。‎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14.翻译下列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答案】(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2)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3)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虽”:“虽然”;“丝竹管弦”:“音乐”;“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幽”:“幽深的,深藏内心的”。第二句关键点:“渔樵”:“捕鱼砍柴”;“侣”:“以……为伴”;“友”:“以……为友”。第三句关键点:“观”:“景观”;“非常”:“非同寻常”;“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罕”:“少”。‎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该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5.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开篇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不觉发出浮生若梦的感叹。‎ B.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 C. “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既写眼前实景,也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愤懑之情。作者为自己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也不愿再参与政事,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 D.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苏轼选取团圆节日“中秋”作为背景,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16. 有人说“人生几度新凉?”中“凉”字用得妙,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凉”字用得妙。原因:(1)指中秋时节天气凉;(2)诗人遭贬,感到悲凉;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C项,“也不愿再参与政事”理解错误。故本题选C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读懂诗句,赏析“凉”字。诗歌炼字题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副词,还可以活用词语。“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氓》中写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茫茫的的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有“力”却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夙兴夜寐 (2). 靡有朝矣 (3). 芳与泽其杂糅兮 (4). 唯昭质其犹未亏 (5). 悔相道之不察兮 (6). 延伫乎吾将反 (7).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8). 齐彭殇为妄作 (9). 寄蜉蝣于天地 (10). 渺沧海之一粟 (11). 纵一苇之所如 (12). 凌万顷之茫然 (13). 于人为可讥 (14). 而在己为有悔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夙”“寐”“靡”“糅”“昭质”“察”“延”“伫”“反”“固”“虚诞”“彭殇”“妄作”“蜉蝣”“寄”“渺”“沧”“粟”“苇”“凌”“顷”“于”“己”,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18.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9. 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 ‎【答案】18. 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说,此句烘托了张继落榜后希望尽快摆脱令他羞愧沮丧的严酷现实,寻求精神超脱的急切心情。 ‎ ‎19. 含义:“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不朽”来修饰“失眠”。‎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再文中的作用。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尤其关注“船行似风”一句在段落中的意思和与上下文的关系。分析语句的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1、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2、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个句子的内容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如本题,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3、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此句烘托了张继落榜后希望尽快摆脱令他羞愧沮丧的严酷现实,寻求精神超脱的急切心情。回答“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时,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即可。‎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此题回答时要紧扣“不朽”,如果这样答“不朽”也对:“不朽”的不单纯指那场“失眠”,而是“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是诗人感极而发的传世佳作。可以说,不朽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不朽的就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其他说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 ‎【点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七、摘抄美文 ‎20.练字:要求一字一格,不写标点,楷书横排,开头不空格,结尾不落款。‎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 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答案】居 逆 境 中 周 身 皆 针 砭 药 石 砥 节 砺 行 而 不 觉 处 顺 境 中 眼 前 尽 兵 刃 戈 矛 销 膏 靡 骨 而 不 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能力。汉字的书写时学生的一项基本功,这道题主要是针对有些学生不认真书写汉字而设置的题目。明确汉字的书写的基本要求:1、使用正楷书写。书写中最首要的是基本笔画清楚准确。2、书写格式要规范。在书写过程中要一笔一画、不要连笔。第三,书写的目的。最根本的书写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正确规范;另一个是工整美观。汉字测试着重的是前者,强调应试者最基本的汉字书写能力,而工整美观作为书写汉字的更高要求。第四,书写题的阅卷规则。汉字书写需要根据汉字的整字、字形结构、部件和笔画等特征进行评判。一般来讲,手写汉字大致有楷书、行书、草书等比较通行的书写形式。考生在书写时,不能写错字,字迹要工整,清晰,不潦草。另外,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一字一格,不写标点,楷书横排,开头不空格,结尾不落款。‎ ‎【点睛】汉字书写具体要求如下:1.整字。2.结构。3.部件。4.笔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单位。汉字在笔画方面的区别性特征主要有形状、数量和相对位置关系。因此,评判时主要从笔画形状是否正确、笔画数是否正确、笔画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否准确方面制定标准和要求。例如,“天”和“夭”只有一笔之差,“修”和“翰”应当注意笔画增减问题,“聿”第二笔的右端应出头,等等。这些内容既是评判标准,同时也为提高书写正确性奠定了基础。人们在书写汉字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对汉字形体的若干细微之处记认不清、把握不准;另一方面也有书写习惯等原因,而且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了解汉字测试书写方面的评判标准,是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提高汉字应用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八、写作 ‎21.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请以《别了,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 ‎(3)不少于800字;‎ ‎(4)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答案】别了,童年的老屋 暮夜,一点一点的街灯在远处连成了线,将天空染成红色。没有汽车的鸣笛声,也没有在乡村时夜晚各种虫子的演唱会。习惯了站在窗前望着对面楼上一扇扇泛着柔光的窗口,涌动的思念把记忆勾勒成我心中的老屋,那个曾装满我整个童年的老屋。‎ 我的童年是在姥姥的呵护下度过的。在我的记忆中,老屋在乡村诸多的房屋中平凡得如同路边的一株野草,但它却盛满着我儿时的梦想和美好的回忆。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触,落寞中透着几分惊喜,苦涩中透着一丝甜蜜。‎ 老屋伴我走过的是贫穷,启迪的却是理想:冬天,我喜欢搬把椅子独坐在老屋的窗前,任暖烘烘的阳光烘烤我的全身。闭上眼睛,思绪飞扬,我可以忘却烦恼,我可以幻想未来。那一刻我是自由的使者,老屋是我忠实的守护。夏天,外面酷热难耐,老屋总会把凉爽的清风请进来,打开木格的窗户,屋里明亮清爽,透过窗户,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尽收眼底。那时候的我,总是在每个近乎黄昏的夜晚,仰起脸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山后消失,等待着黑暗一点一点地吞噬整片天地。然后,我便会一溜烟窜到老屋,屏声敛气地聆听姥姥讲故事。‎ 姥姥总是坐在炕头的位置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滔滔不绝地给我讲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我总会感叹多美的童话啊!是爱的力量让王子和公主战胜了邪恶赢得了幸福。童话的美好、现实的冷酷和生活的辛酸,轻轻地从姥姥口中飘出。每次,她总是在讲累了的时候,慈祥地看着我,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每到这时,我都会沉浸在离奇的故事和姥姥的爱抚中。‎ 日子就这样在姥姥的故事中一天又一天的消逝。直到有一天,姥姥突然去了,她在我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 后来,我被父母接到了县城,一切是那样冷清,那么陌生,孤寂又占据了我的心房。即使在父母的身边我也找不到曾经和姥姥在一起时温馨、快乐的感觉。此时的我,像一只孤雁,在空中独飞。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儿童玩具很快便填充了我所有的生活,从此,姥姥和她的故事以及老屋也在我的记忆中结成了蛛丝网。‎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被流水似的时光所掩埋,但有一种情感却永远珍藏在儿时的记忆里。当尘封的记忆被打开,美好的回忆便会如同湖面上泛起的涟漪荡漾在灵魂的深处。‎ 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善讲故事的姥姥走了,童年悄悄地走了,我久别的老屋,你还好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以《别了,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考生要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别了 ‎ ‎”审题:“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别了”有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抒发感受。一间老屋、一个教室,会引起你多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注意,体裁是记叙文,文中要有细节描写,最好有景物描写,叙事要完整,清晰。‎ ‎【点睛】补题作文一定要审清题目,看清题目的意向,做好最为关键的一步,即补题,为自己的作文打开思路。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