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哈师大附中2019-2020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 28 -‎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强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韩毓海《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法思想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 B. 墨法思想强调的贵族和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等在文明发达地区根本不能实行。‎ C. 墨法思想成于魏,归于秦,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 D. 秦国之所以能够走向富强,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地开化最迟、民风淳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高度评价了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阐明观点,统领全文。‎ B. 文章第二段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墨法思想在戎狄秦地能够被接受原因。‎ C.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中原文明的弊端,意在和秦地文化形成对比。‎ D. 文章多处引用古代典籍作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先进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 B. 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其文明走向异化的开端。‎ C. 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秦地百姓与官吏身上的朴素风气,并预见到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D. “西戎”之秦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 - 28 -‎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根本不能实行”错,根据原文呢原文“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可知,墨家思想此时不是“根本无法实行”而是“非常难行”;‎ C项,“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错;根据原文“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可知,秦国的改革蓝图,来自于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而不是墨家思想。‎ D项,“最根本的原因”错。根据原文“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可知,开化最迟、民风淳朴导致秦国成为了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是秦国走向富强的动力,而不是根本原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D项,“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先进性”,本文中引用不都是此作用,例如“《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 引用的目的是赞美秦的朴素民风。‎ - 28 -‎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C项,“并预见到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错根据语文“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可知,荀子观察的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而不是“兴盛辉煌”。‎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经过了20年迅猛的、粗放式的发展,确实到了要解决垃圾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反感垃圾,但是大多数人对“垃圾分类”能否推行,仍有犹豫。2018年7月公布的“2017年度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垃圾分类”处理这一栏非常刺眼,它比上一年下跌了 9.4%。‎ 意味深长的是,就在2017年,北京刚刚开启了新一轮“干湿分离”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五花八门的试点措施在各条胡同和街道里轮番上演。这个调查表明,如果方法不当,“垃圾分类”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的垃圾问题。‎ 说到底,垃圾分类并不仅仅是居民的事,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产业链”。垃圾分类之后,还要进行运输和专门的处理。《人行道王国》一书写那些纽约第六大道上摆摊的人,他们所卖的杂志大部分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他们能够轻而易举从垃圾桶找出来,这也得益于有效的垃圾分类。‎ 最终,在社会层面,垃圾分类需要一个成熟的分工和处理体系;而在人的层面,则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成熟社会”,一个国家在经济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必然要面临这个问题。‎ ‎(摘编自张丰《各种段子横飞,垃圾分类考验上海人》)‎ - 28 -‎ 材料二:‎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家属院位于赵登禹路西侧,小院不大,仅有两栋楼房,住着400多户居民。 可是在西城区,乃至全北京市,这个深藏在核心区里的小院名声在外。“这里是北京最早的垃圾分类试点院落,大伙都把这叫作‘北京垃圾分类第一院’。”说起“垃圾分类第一院”的名头,大乘巷老住户,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带头人的崔湘文告诉记者:‎ 从最初的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仅为15%,到如今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超85%,崔湘文和小院里的400多户居民坚持了23年。截至目前,在“垃圾分类第一院”的带动下,西城区已先后创建了383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占到了小区总数的80%以上。与此同时,区市政市容委还在15个街道组建了一支由2000余人组成的、覆盖全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开展常态化的垃圾分类宣传。‎ ‎(摘编自2019年8月21日《北京日报》《23年,这里炼成北京“垃圾分类第一院”》)‎ 材料三:‎ 在奥地利,几乎所有的街区和公共场所,例如火车站或飞机场,都严格执行分类要求。垃圾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每一类有专门的垃圾箱:塑料,例如空饮料罐、塑料包装等;废纸,包括报纸、杂志、产品广告宣传单、书籍以及纸质包装或纸板盒;玻璃制品,有白色玻璃、绿色玻璃和棕色玻璃之分,而且玻璃瓶在丢弃前要去除瓶盖,因为瓶盖属于其他废弃物;生物垃圾,仅回收有机的、可制成堆肥的垃圾,如剩饭菜、蔬果皮等厨余垃圾,也包括花园废弃物;其他杂类垃圾,特指既不包含有害物质,又不包含可重复利用成分的垃圾,包括吸尘袋、橡胶废料、卫生用品、皮革和人造皮革等;有害垃圾,例如废旧电池和蓄电池。‎ 收集到的垃圾均采用机械化、密闭式的专用车辆进行运输。奥地利环卫系统可根据不同运载物的需要提供多款车型,运输车辆密闭性很好,主体外观格局为橙色,与工作人员着装颜色相统一。奥地利的垃圾填埋场对技术要求很高,设有各种防泄漏的措施,保证这些填埋的垃圾能够在填埋年限内不泄漏,从而保障地下水和土壤的洁净。同时,他们还认为未来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后,这些垃圾或许还可以成为可利用的资源。‎ ‎(摘编自焦授松《奥地利:垃圾分类全民行动科技先行》)‎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开启了“干湿分离”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一年之后,北京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推进的并不顺畅,相关的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还明显下跌。‎ B.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家属院是北京最早的垃圾分类试点院落,因为起步早,居民参与率高,被称为“北京垃圾分类第一院”。‎ - 28 -‎ C. 北京市西城区非常重视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开展常态化的垃圾分类宣传,使垃圾分类达标小区达到总数的80%以上。‎ D. 奥地利在街区和公共场所严格执行垃圾分类要求,他们认为这些垃圾经技术处理后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收集和运输方面有科学的处理方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需要一个成熟的分工和处理体系,这是经济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一定要做好的事情。‎ B. 经过20年迅猛、粗放式的发展,中国城市急需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可从调查情况看,由于方法不当,问题更加严重。‎ C. 垃圾分类要成为居民自己的事,北京西城区这一家属院的成功经验表明,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地推进工作的进程。‎ D. 在奥地利,垃圾分类做的非常细致,比如玻璃制品要分开颜色,还因为瓶盖属于其他废弃物,而在丢弃前要去除瓶盖。‎ ‎6. 奥地利的垃圾分类工作在解决垃圾问题上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 ‎6. ①将垃圾分类具体明细,在街区和公共场合各以专门的垃圾箱来收集。②环卫系统要规范,运输垃圾时要分类运载并保证车辆的密闭性。③高规格地建设填埋场,以保证垃圾在填埋年限内不泄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都是可利用的资源”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他们还认为未来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后,这些垃圾或许还可以成为可利用的资源”可知,奥地利认为这些垃圾可能成为可利用资源而不是都是可利用资源。‎ 故选C。‎ ‎【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材料一中“中国城市经过了20年迅猛的、粗放式的发展,确实到了要解决垃圾问题的时候”,意思是说要解决“垃圾问题”,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另外,原文中“如果方法不当……带来更严重的垃圾问题”属于假设关系,而选项中“由于方法不当,问题更加严重”属于因果关系。不合文意。‎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范围和角度;其次,阅读材料,划定区间,筛选有效信息;最后,分条分点作答。‎ 根据题干要求,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三,材料三可分为三层,说明了有关“垃圾分类”做得好的三个方面:第一段为第一层,主要说的是奥地利垃圾分类很细,而且执行严格,无论是在“街区”,还是在“公众场合”,“每一类有专门的垃圾箱”。第二段分两层,首先是奥地利环卫系统相当规范,运输垃圾时,“根据不同运载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机械化、密闭式的专用车辆”运输;下一层为“奥地利的垃圾填埋场对技术要求很高,设有各种防泄漏的措施,保证这些填埋的垃圾能够在填埋年限内不泄漏”。奥地利的这些有关垃圾分类的做法都能给我们以启示。结合以上的信息筛选,分条分点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大学 尹延哲 ‎①院子里的青蒿、灰灰菜一人多高,还在疯长。尽管房屋有些破,可这毕竟是家。院里的两棵枣树、一棵石榴树和一棵苹果树,枝叶都蔫蔫的,恍若人间弃儿。‎ ‎②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斑斑点点,努力拼凑出对往事的记忆。‎ ‎③那一年,娘狠心撇下俺爷儿仨,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村南的山坡上。为了过日子,爹不得不南下打工。那年,姐姐十二岁,我才六岁。‎ ‎④家里面,只剩下两个瘦小的身影孑然矗立,失去娘亲的悲痛,还不足以让当时的姐姐与我真正理解到此后生活的艰难。‎ ‎⑤缓步院深处,被惊飞的不知名的雀儿,犹如孩子欢快的脚步声从时间的不知名处传来,伴随着的是怎么也抑制不住的欢笑。‎ - 28 -‎ ‎⑥姐,我又考了个100分。姐,100分!这声音似乎来得过于遥远。遥远到屋里墙上那原本贴满的喜庆的鲜红色奖状,褪色成几近残缺的白纸。‎ ‎⑦但是,总还有一些物品留下来。比如那个作为奖品的保温杯。后来就被外出打工的父亲带着走遍了山南海北。据说父亲经常向工友们炫耀,说这是我家娃子获奖的奖品。那保温杯应该还保留着。就如同父亲的心头宝贝,总被小心地珍藏在行李之中。‎ ‎⑧苹果树虽然枝叶有些萎靡,可也有两人多高了,当初,它是由一根苹果枝嫁接的。记得那一年,爹回家收秋。我对姐姐说:“姐姐,这次爹回来,肯定能在家待七天,因为苹果树结了七个果子,去年结了三个——爹在家待了三天。这次,爹准有时间带咱俩去镇上玩了。”奶奶眼里含着笑,摩挲着我的头。姐姐也笑了,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光。‎ ‎⑨在爹打工的那几年里,爹回信总是说他很好。因为爹总是在不同的地方打工,他信件上的邮票五彩缤纷,有历史人物、自然风景、花鸟虫兽、文化艺术等,邮戳上的地名也是天南海北。‎ ‎⑩爹就行走在花花绿绿的邮票上。‎ ‎⑪我考上高中时,姐姐考上了公费留学研究生。上高中后,我每年寒暑假都会去打工。高中班主任郝老师听说了我的情况,安排我中午帮助学校食堂打饭,可以免费吃顿午饭。可大多数情况是饭还没有吃饱,预备铃就“叮铃铃”地响起,我得赶紧往教室跑。衣服上的葱花油烟味,没少挨同学的埋怨。‎ ‎⑫我就读高三那年,奶奶去世了。办完奶奶的丧事,爹又走了。高三上学期我参加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决赛,我写的作文题目叫作《我的一家》。在作文里,我写我拥有一个圆满和睦幸福的家庭,没想到这篇作文竟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⑬从北京领奖回来后,班主任郝老师在全班读《我的一家》。读着读着,郝老师哽咽得读不下去了。‎ ‎⑭半年的时光似乎是一段神秘的距离,迈过去进入的是一个稍微有些不同于记忆的世界。因为,这房屋有一两处房顶露了天,大的窟窿像脸盆,小的像碗,正午时分,阳光充足的时候,光线从窟窿斜照进来,刺得我有些眩晕。墙壁角落里的蜘蛛网纵横交织。地上还有好几个老鼠洞,蚂蚁、地鳖虫、蟋蟀、蝼蛄也在地上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 ‎⑮高中毕业,我终于踏进了日思夜想的大学的门槛。大学四年之后,我也和姐姐一样,考上了研究生。‎ ‎⑯再后来,我开办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在母校高中举办三十年校庆时,我给学校捐建了一座图书馆,倒忘了修缮我家的老屋……‎ - 28 -‎ ‎⑰我蹲在老屋灶台的角落里,还好,煤油灯里还有小半瓶油,我用火柴把煤油灯点燃,又从奶奶的线筐里找到一根生锈的针,拨了拨灯捻。灯光亮了许多,我看到了灶台上面神龛里灶王爷那张和善的脸庞。‎ ‎⑱门“吱呀”一声开了。‎ ‎⑲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原来是郝老师,后面还跟着六七位同学。堂屋门外,站着两个三十五六岁的中年人,手里拿着铁锨、瓦刀和水泥托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年度作品》,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以《我的大学》为题,却对大学生活只字未提,而叙事的重心则放在家庭变故、生活磨难、高中生活上,这是对高尔基《我的大学》的致意,“苦难”这所大学教会主人公自立自强。‎ B. 班主任郝老师是“师魂”的写照:热爱学生,忠于教育事业。既解决学生的生活实际困难,更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最终“我”的成才及对社会的回报体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C. 小说最后一段概述郝老师和六七位同学,以及两位修缮工的不期而至,省略号省去了师生见面的场景及修缮老屋的细节,言有尽而意无穷,营造了一种令人浮想联翩的“艺术空白”。‎ D. 小说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增强了小说的客观性、真实性,便于感情交流。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冷静地回想成长的经历,让思绪在过去与现实间不断切换,娓娓道来,令读者感到真实而亲切。‎ ‎8. 请从小说时空转换的角度,梳理“我”意识流动的心理变化过程。‎ ‎9. 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第①②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7. D 8. ①开始时,“我”伫立庭院,因庭院情景勾起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而悲痛。(老屋的荒芜之景勾起对家庭变故的回忆。母亲去世,父亲被迫南下打工,姐弟相依为命,生活艰难令“我”悲痛。)②接着,“我”缓步庭院深处。抒发了喜悦、自豪、依恋、尴尬、感激等复杂的情感。(惊飞的鸟雀,枝叶萎靡的苹果树勾起对成长过程的回忆。奖状奖品带来的喜悦与自豪,对父亲的依恋,同学埋怨时的尴尬,更多的则是对班主任郝老师无私帮助的感激。)③最终,“我”从庭院步入残破的老屋。残破的老屋再次勾起对大学及以后生活的回忆,产生了自豪、自责、(意外的)感动。(进入大学及考上研究生的自豪,毕业后自主创业回馈母校却忘了修缮老屋的自责,及对老师同学前来帮“我”修缮老屋的意外及感动。) ‎ ‎9.‎ - 28 -‎ ‎ ①从环境上看,渲染老屋荒芜残破的萧索,暗示“我”睹物伤怀的落寞,奠定了小说怀旧感伤的抒情基调。②从情节上看,景物描写勾起主人公对往事的怀想,推动了情节的展开;对破旧老屋的刻画与小说结尾修缮老屋的情节前后照应。③从主题上看,象征姐弟的树虽然枝叶萎靡,恍若人间弃儿,但只要自强自立,努力奋斗,也会在艰难的处境中成长为参天大树。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义,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D项,“增强了小说的客观性、真实性,”“冷静地回想成长的经历”不确切,这是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作用,应为“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意味,便于感情抒发”,而且小说中的主观感情色彩浓烈。‎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作答时,可先找到表现时空转换的句子和词语,进而概括出“我”的心理意识的流动变化。如根据“院子里的青蒿、灰灰菜一人多高……努力拼凑出对往事的记忆”“那一年,娘狠心撇下……还不足以让当时的姐姐与我真正理解到此后生活的艰难”可以概括出“我”开始时的悲痛。根据“总还有一些物品留下来……总被小心地珍藏在行李之中”“苹果树虽然枝叶有些萎靡,可也有两人多高了……姐姐也笑了,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光”“高中班主任郝老师听说了我的情况……没少挨同学的埋怨”可概括出“我”的喜悦、自豪、依恋、尴尬、感激等心理。根据“高中毕业,我终于踏进了日思夜想的大学的门槛……倒忘了修缮我家的老屋”“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原来是郝老师,后面还跟着六七位同学”可概括出“我”的自豪、自责、感动的心理。‎ ‎【9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①从环境上,“院子里的青蒿、灰灰菜一人多高……可这毕竟是家”描写了老屋的萧索,奠定了小说怀旧感伤的抒情基调。②从情节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斑斑点点,努力拼凑出对往事的记忆”,这些景物勾起了主人公对往事的怀想,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从主题上,“院里的两棵枣树、一棵石榴树和一棵苹果树……恍若人间弃儿”,这些景物描写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诚,字致道,兖州嵫阳人。天资过人,七岁,从师授《孝经》《论语》,即能成诵。后从汶阳曹元用游,学大进。中至治元年进士第,至正二年,拜监察御史。上疏言:“黄河水溢,宜发卒塞其缺,被灾之家,死者给葬具。”行部至檀州,请定瘐死①多寡罪。朝廷多是其议。‎ 松州官吏诬构良民以取赂,诉于台者四十人,选思诚鞫问,思诚密以他事入松州境,执监州以下二十三人,皆罪之。还至三河县,一囚诉不已,俾其党异处,使之言,囚曰:“贼向盗某芝麻某追及刺之几死贼以是图复仇今弓手欲捕获功之数适中贼计。其赃,实某妻裙也。”以裙示失主,主曰:“非吾物。”其党词屈,遂释之。丰润县一囚,年最少,械系濒死,疑而问之,曰:“昏暮三人投宿,将诣集场,约同行,未夜半,趣行,至一冢间,见数人如有宿约者,疑之,众以为盗告,不从,胁以白刃,驱之前,至一民家,众皆入,独留户外,遂潜奔赴县,未及报而被收。”思诚遂正有司罪,少年获免。‎ 出佥河南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陕西行台言:“欲疏凿黄河三门,立水陆站以达于关陕。”移牍思诚,会陕西、河南省宪臣及郡县长吏视之,皆畏险阻,欲以虚辞复命,思诚怒曰:“吾属自欺,何以责人!何以待朝廷!诸君少留,吾当躬诣其地。”众惶恐从之,河中滩碛百有余里,礁石错出,路穷,舍骑徒行,攀藤葛以进,众惫喘汗弗敢言,凡三十里,度其不可,乃作诗历叙其险,执政采之,遂寝其议。‎ 行枢密院掾史田甲,受赂事觉,匿豫邸,监察御史捕之急,并系其母,思诚过市中,见之,曰:“嘻!古者,罪人不孥,况其母乎!吾不忍以子而系其母。”令释之,不从。思诚因自劾不出,诸御史谒而谢之。俄起五省余丁军,思诚争曰:“关中方用兵,困于供给,民多愁怨,复有是役,万一为变,所系岂轻耶!”事遂寝。‎ ‎(节选自《元史·王思诚传》,有删改)‎ ‎【注】①瘐死:泛指在狱中病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贼向盗某芝/麻某追及/刺之几死/贼以是图复仇/今弓手欲捕获功之/数适中贼计/‎ B. 贼向盗某芝/麻某追及/刺之几死/贼以是图复仇/今弓手欲捕获功之数/适中贼计/‎ - 28 -‎ C. 贼向盗某芝麻/某追及/刺之几死/贼以是图复仇/今弓手欲捕获功之/数适中贼计/‎ D. 贼向盗某芝麻/某追及/刺之几死/贼以是图复仇/今弓手欲捕获功之数/适中贼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行部:是古时官吏的一种执政方式,到属下区域巡察,考核政绩。‎ B. 移牍:也叫移文,等同于檄文。是行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亦泛指平行文书。‎ C. 御史: 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自秦朝始,专司监察,负责监察百官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D. 事遂寝:即寝其事,寝的本章是睡、卧,这里指事情被搁置、停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思诚天资聪颖、关注民生。七岁能诵儒家经典,任官后,提出了治河赈灾、监狱管理、缓征兵役等很多有益百姓的建议。‎ B. 王思诚善于断案,敢于纠错。果断惩治违法官吏,特意调整审案方法,主动询问,为受诬陷的百姓成功翻案。‎ C. 王思诚治政脚踏实地,不浮夸。为证明黄河三门峡不宜设立水陆驿站,他亲历险境,实地考察,最终果断废止陕西官员的建议。‎ D. 王思诚执法严明,又不滥用法律。掾史田甲受贿案发后,他援引古例,坚决反对株连,终使御史们折服并承认错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属自欺,何以责人!何以待朝廷!诸君少留,吾当躬诣其地。‎ ‎(2)古者,罪人不孥,况其母乎!吾不忍以子而系其母。‎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1)(如果)我们自己欺骗自己,还靠什么督责他人,还靠什么报效朝廷!你们稍微停留,我应当亲自到那里(察看)。‎ ‎(2) 古时惩治罪犯不牵涉妻子儿女,何况他的母亲呢,我不忍心因为儿子而捆绑他的母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芝麻”是固定词语,指一种粮食,“某”是指某个人,所以“芝麻”和“某”断开,排除AB - 28 -‎ ‎,最后一个小分句是“恰好中了贼人的诡计”,“数”在这里指“数量”,不能作后面“中”的主语,故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B项,“等同于檄文”错,移文与檄文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檄文常常是针对敌对面而发的,多用于声讨和征伐,文辞尖锐,重在扬己罪彼;移文常常是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和责备,文辞比较温和,重在改变对方看法。檄、移字样多在字面上显示出来,也易区别。‎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 C项,“最终果断废止陕西官员的建议”错,根据原文“凡三十里,度其不可,乃作诗历叙其险,执政采之,遂寝其议”可知,王思诚就作诗叙述经过的险情(奏报朝廷),执政者以此作为依据,就废弃了陕西行台的这个建议。废除这个建议的是执政者,不是王思诚。‎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 第一题得分点:“吾属”,我们;“自欺”,宾语前置,欺骗自己;“何以”,宾语前置,“何以”,靠什么;“躬”,亲自;“诣”,到。‎ 第二题得分点:“孥”,牵连;“以”,因为;“系”,捆绑。‎ - 28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 28 -‎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思诚,字致道,是究州人,他天资超过常人,七岁拜师学习《孝经论语》。就能够背。后来跟随汶阳大学者曾元用学习,学问有很大步。至治元年考中进士,至正二年任监察御史,他上说:“黄河水泛滥,应该调发军卒填塞河道缺口,遺受灾的人家,应该发给死者安葬的物品”他到檀州巡察,请求根据因犯在中死亡多少来制定惩罚办法。朝廷多赞同了他的建议。‎ 松州的官吏诬陷良民来索取贿赂,有四十个被冤枉的良民向御史台上诉,御史台派王思诚审理。王思诚隐秘此事而假借其他事务进入松州境内,逮捕自监州以下官员二十三人,都惩治了他们的罪恶。他回列三河县时,有一个因犯不停地上诉,他命令把这个犯与其他囚犯分开看管,而让他申诉,囚犯说:“贼人以前盗取了我的芝麻,我追上了他们,几乎把贼人刺死,贼人因此图谋复仇,而今弓手子昂增加逮捕盗贼的数量,恰巧中了贼人的诡计,我被诬告所盗的赃物实际上是我妻子的裙子。”王思诚将此裙交给失主看,失主说:“这不是我的物品,”攀引他人为贼人的人理屈词穷,于是就把此人释放了。丰润县有一个囚犯,年纪最小,载着刑具几乎快要死了,王思诚见状生疑而审问他,他回答说:“傍晚与三人投宿,他们都是将要到集场去,就相约同行,还未到半夜,他们就催促起身而行,来到一荒冢之间,遇见几个人,仿佛早就约好了似的,我党得很怀疑,众人告诉我说是去行盗,我不从,他们就用刀威胁我,驱使我前行,到一户百姓家门前,众人都进去了,只留下我一人在门外,于是我就悄悄地奔赴县衙告发,还未来得及报案就被逮捕入狱,”思诚于是明正有关部门官吏的罪责,使少年获免于罪责。‎ 思诚出任河南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陕西行台上奏说:“希望疏通开凿黄河三门峡的一段大山,设立水陆驿站,以直通关陕地区。”公文移送给王思诚,令思诚会同陕西、河南省台诸臣及郡县长吏去察看,大家都畏惧险阻,想要用假话回报,王思诚大怒说:“我们这些当官的自己欺骗自己,还靠什么督责他人!还靠什么报效朝廷!你们稍微停一会儿,我应当亲自到那里察看。”大家都惶恐地跟着他(去考察),黄河河滩上沙石绵延百余里,礁石交错而出,无路可走,便下马徒步行走,攀附着藤葛前行,大家疲惫得喘着气流着汗却不敢言苦。走了三十里路,考虑不可能建立驿站,王思诚就作诗叙述经过的险情(奏报朝廷),执政者以此作为依据,就废弃了陕西行台的这个建议。‎ - 28 -‎ 行枢密院掾吏田甲,收受贿路的事被发觉,藏匿于豫王府邸,监察御史急于逮捕他,一并捆绑了他的母素。王思诚路过集市见到这种情况,说:“唉!古时候,惩治罪犯不牵连到他的妻子儿女,更何泥是罪人的母亲呢?我不忍心看到因为儿子犯而捆绑他的母亲。”令人将其母释放。监察御史不听,王思诚因此自我弹劾而闭门不出,诸御史前去拜见向他承认错误。不久朝延命令征调五省所余丁军,思诚抗争说:“关中地区正在用兵,供给国乏,百姓多有愁怨,若再有此役,万一激发事变,所导致的后果岂能轻视!”于是此事被停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①‎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④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沉累:指屈原。③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就是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④杜若:一种芳草。‎ ‎14.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 B. “西风千里”两句,承接上意,写湖海倦游的自己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于苍凉中给人以安慰。‎ C. “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 D. “沉累”,指无罪而沉于湘水的屈原。虽然作者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地,但是渔儿樵子却为此而哀伤地写下与屈原同调的“离忧”。‎ ‎15. 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②怀才被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③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 28 -‎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D项,“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无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对屈原身处浊世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有着心心相印的关系。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但登山临水,有渔儿樵子,与同哀屈原而诉其“离忧”之情。‎ 故选D。‎ ‎【15题详解】‎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这首词写途中登临的感受,语悲切。上片写登楼所见之景象,下片抒发吊古伤今的情怀。吊古是明写,伤感则见于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写古今人事兴衰的感慨,而是从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铺写,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写离忧”,表现出作者怀才见弃的幽怨,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山路极其曲折、迂回的情形。‎ ‎(3)韩愈的《马说》中写道,即使有名马,但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险恶生存环境中,不能展示千里的才华,无法成为千里马。‎ - 28 -‎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青泥何盘盘 (4). 百步九折萦岩峦 (5).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 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沮 、萦岩峦、祗辱、骈死、槽枥等。‎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为什么要考虑探索其他宜居星球?一个原因是,对我们来说,地球变得太小了。在过去二百年中,地球人口呈 增长的态势,目前这一数值约为1.9%0这听起来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着,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会翻一番,到2600年,世界将拥挤得“ ”,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形势 。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我们相信,生命在地球上经过漫长的进化后,实现了与地球环境的高度 。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是可能的。(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的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眼下。希望这能够让我们团结起来,面对共同的挑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现象级 摩肩接踵 奄奄一息 融合 B. 指数级 摩肩接踵 岌岌可危 契合 C. 指数级 重足而立 岌岌可危 融合 - 28 -‎ D. 现象级 重足而立 奄奄一息 契合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B.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C.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D.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改变彻底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19. 下面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宇宙是无限的。‎ B. 由于宇宙是无限的,这种可能性虽然极小,但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 C. 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宇宙是无限的,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 D. 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尽管生命在某处存在的可能性极小,但我们还是可以假设。‎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语段型成语的选择也要注意上下句的呼应,比如第一空横线处后面有“目前这一数值……”的表述,那么横线待选的词语应该含有“数字”概念,故选“指数级”,从而排除带有“现象级”的AD两项。第二空,根据语境要填与“拥挤”相匹配的词语。待选项“重足而立”多形容恐惧,显然不符合语境,故第二空填“摩肩接踵”,从而排除C项。再看其他成语,“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填在第三空非常适合。而“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多用指人,也不侧重与“危险”,应排除。“契合”是符合、相合的意思;而“融合”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语境中“人”与地球环境不可能合为一体,只能“相合”“相适应”。故排除“融合”。‎ 故选B。‎ ‎【1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懂事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 A项,动宾不搭配,“注定”和“未来”不搭配。‎ C项,语序不当,先“改变”,最后“决定”是否有未来。‎ D项,语序不当 ,副词“彻底”修饰动词,应该放在动词“改变”之前。‎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从括号前面的句子,“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是可能的”。那么后面的内容要紧承这个可能性,即阐述这种可能性存在的缘由——“宇宙无限”,也正是由于“宇宙无限”,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是可能的”。C项,对前后句的呼应做得很好,而且紧紧地扣住“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这个前提条件,其他选项都未顾及这个前提条件。‎ 故选C。‎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内容相同。‎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屈原 林则徐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 ‎【答案】屈原、 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林则徐、 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句式重组的能力。解答时可先仔细阅读所给例句,仿写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然后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将所给材料分组,按要求完成续写。本题所给例句是对孔子一生贡献的总结和评价,表述中先列出人名,然后说经历,最后总结评价。本题“文学贡献”“爱国精神”“科学成就”是统领材料中人物及其行为事迹的核心词。解答句子爱国精神”对应屈原、林则徐、杨靖宇,但是结合“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来看,只有林则徐和杨靖宇符合;“文学贡献”可以对应屈原、白居易,但是由于“爱国精神”里也可以选择了屈原,因而“爱国贡献”里人物颇多,所以“爱国贡献”应当选择屈原、白居易;剩下的为“科技成就”,则对应沈括和袁隆平。另外在句式上先是两位人物并列出现,然后是四字短语和六字短语,最后是“一代……具有……的……”。‎ ‎【点睛】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兼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仿写语句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然后注意分析原句的特点: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句的句意与原句一致;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如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的使用,还要注意标点的暗示作用;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④注意原句的感情色彩,如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⑤注意原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等,仿句要一致。本题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降低了仿写的难度。考生将相关的内容和精神划分为一组,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 ‎21.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在写作中运用古典韵文名句的三方面作用,每条不超过10个字。‎ 古典名句不是当“ 文化口红”显摆用的,恰当地用在文章中,确实能提升文章的层次。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没有适度的辞藻、节奏及用典,文章就会缺少一点气韵和神采。特别是经典韵文,增一字则太长,减一字则太短,言简意赅又辞约义丰,既有韵律感又很有表达效率。比如谈反腐倡廉,一句“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就极有效率;谈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多言简意赅,不需要长篇大论去阐释,几个字就说清楚了。同时这些韵文中都有着中国人一看便懂的文化基因,一两句就能戳中内心里那种隐秘的情感共鸣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例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此外,韵文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经典韵文不用,可能就会死在典籍中,写作的人有责任以这种方式去传承文明和文化。‎ ‎【答案】(1)增加文章的文采 (或:提升文章的层次)‎ ‎(2)激发文化共情 (或:激发对文化的情感共鸣) ‎ ‎(3)传承文化文明(或:传承传统文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应该划分段落层次,关键词语有“同时”“此外”,据此,可将本段分成三层。由此,总结出句意要点。第一个关键句“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没有适度的辞藻、节奏及用典,……既有韵律感又很有表达效率。”此处强调了能够增加文章的文采 ‎ - 28 -‎ ‎ ;“同时这些韵文中都有着中国人一看便懂的文化基因,一两句就能戳中内心里那种隐秘的情感共鸣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这句是第二个关键句,我们能提炼出表达的中心语义:激发文化共情 ;第三处关键句“这些经典韵文不用,可能就会死在典籍中,写作的人有责任以这种方式去传承文明和文化。”,可以概括为:传承文化文明。‎ ‎【点睛】语段压缩的类型:‎ ‎1.给事物下定义 ‎2. 处理新闻 ‎3.概括语段内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BBC一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王朝》时,有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无法走出困境,开始出现一些伤亡。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成楼梯状的沟槽,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摄制组的“间接干预” 自然有人反对,认为有违职业操守;但更多的观众表达了支持和赞美。‎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规则,也可以有温度 某自然纪录片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时发现一群帝企鹅遭遇困境,摄制组施挖出楼梯,以“间接干预”的方式拯救了帝企鹅。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人性之美,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然而,他们却违背了自然纪录片行业中的“永不干涉”原则,即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因此,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以我之见,规则永远不是死板的,在人性光辉之下,它也可以是活的。‎ 同为地球上的生物,当其他生物遭遇困难时,我们应当伸出援手。中国自古便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这里的“天”,简而言之,便是自然。它要求我们心怀善良、包容之心对待万世万物,其突出表现便是对其他生灵的爱护、珍惜。因此,摄制组对帝企鹅的间接干预散发出的是对生物的尊重。再者,摄制组虽身处自然纪录片行业,但在他们目睹约50‎ - 28 -‎ 只企鹅被困冰坑、濒临死亡时,内心的同情必然被激发。而此时,他们不仅是作为纪录片的工作人员而存在,更是作为爱护生灵的人而存在,因此对帝企鹅的救助便无可厚非了。‎ 规则是人制定的,规则也可以有温度。规则是人类为维护世界秩序,对社会中的人进行的系统性的约束。然而,社会是多元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则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普适性,作为人类,我们应当学会变通。正如材料中摄制组违背“永不干涉”原则的做法,也正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后对看似不可动摇的原则所进行的变通,彰显出的正是人性的光辉。如果他们确实坚守“永不干涉”原则,难道真的可以做到见死不救,目睹多只帝企鹅死亡而无动于衷吗?规则也可以被人性所温暖,规则也可以变得有温度。‎ 诚然,对规则的变通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摄制组的做法值得赞美的是,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既成功救助了帝企鹅,又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对帝企鹅活动的直接干预。在社会生活中,要做到对规则的恰当变通,就需要我们具备明辨是非、权衡利弊的能力,不随意打破规则。‎ 古人云:“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规矩同样需要温度,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精准的审题立意。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紧贴时代热点,关注思维品质,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本则材料选材于BBC出品的耗时四年拍摄的《王朝》纪录片。材料讲述的是一方面纪录片行业中要遵循“永不干涉”原则,一方面面对帝企鹅被困冰坑的状况,拍摄组不得不用“间接干预”的方式成功解救帝企鹅,让帝企鹅走出冰坑。题目要求考生针对“永不干涉”与“间接干预”的行为,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命题材料紧扣当下教育的热点问题,降低了考生的阅读难度,同时也降低了考生的审题难度,但思辨性较强,考生写作的角度广泛,引导考生深度思考。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命题者的意图,否则容易偏题,导致失分。‎ 第一步:解读材料,整体感知。‎ 审题前,先要弄清楚材料的层次和结构,整体感知材料的基本内容。本则材料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写的是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要遵从“永不干涉”原则,即要尊重大自然,不得对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第二层次前面写的是有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用“间接干预”的方法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后面一句说的是摄制组的“间接干预”所引发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二是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第二步:把握重点,找准角度。‎ - 28 -‎ 其次要把握材料重点,找准写作的角度。综合材料内容,材料是围绕“人与自然”展开,一方面强调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另一方面表明在自然物种面临濒临困境时要适当干预,保护自然。‎ 角度一:永不干涉,维护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 角度二:间接干预,爱护动物生命。‎ 角度三:规矩是死的,现实情况是活的,要灵活变通。‎ 这三个角度都可以写,但是显然从材料所描述的场景来说,角度二和三的立意相对更准确一些,也更容易得高分。‎ 第三步:综合归纳,准确立意。最后,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辩证分析、准确立意。本题材料其实就是对于永不干涉和间接干预的讨论,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尊重自然更要保护自然。2.坚守原则更要善于变通。3.尊重自然更要善待生命。4.遵守自然规则更要有人文关怀。5.不能死守规则,要灵活处理。‎ 适合本文的素材:“敬畏自然”名句素材:‎ ‎1.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北方的狼。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叨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对于如斯聪明的动物,人类怎能不心存敬畏?‎ 被人追捕的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儿狼,为了保护它的幼仔,先是用爬坡延迟了人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做好沙窝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瞒过老猎人的眼睛。‎ 对于如斯聪明大家的动物,人类怎能不心存敬畏!当你举起猎枪的时候,你是否会为自己才是一只“凶残”的狼而羞愧呢?‎ ‎2.意大利一位女科学家独自背上行囊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她走出沙漠的那一刻,双脚跪地,表情漠然。当记者问她在征服了沙漠后为什么要跪下来时,她告诉记者:“我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这位女科学家自始至终对沙漠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这是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即使她走出了沙漠,仍要感谢大自然给予她这个机会。‎ - 28 -‎ ‎——张洁《敬畏大自然》‎ ‎3.回想起猎人看到母兔向他下跪乞怜而折断猎枪誓死不再打猎场景,更加感到生命的庄严。敬畏生命,猎人竟然无法扣动猎枪的扳机,难道不是人类天生的对生命的敬畏驱使他放弃自己原本喜爱的职业吗?‎ 沙丘里傲然挺立的胡杨,在狂风沙暴中用自己的身躯筑成一道铜墙铁壁。还有那初春时期迎风飞舞的杨絮,为了生命的延续,种族的繁衍,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自己薄弱的身躯任凭狂风吹拂,只为寻求一方泥土,生根,发芽,成长。有人因为他们热泪盈眶。我想,任何珍惜生命的人见到胡杨、杨絮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 ‎——叶力士《敬畏生命》‎ ‎4.传奇的历史是自然最美的回忆。秦始皇横扫千军,焚书坑儒,却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六王毕、四海一”的气概纵然万般畅快淋漓,莫不成一城陵墓,寂寞终生。或许董仲舒的君权神赐才能道出这千军万马的俑像背后隐蔽的秘密。所以古人畏惧,历代君王将相畏惧,而更多的人们任凭时光游走,也绝不摒弃一份敬畏的心情。‎ ‎——诸葛晨希《用敬畏感悟生命》‎ ‎5.海子又何尝不渴望淡泊呢?纯真的诗人,不设防的真挚的赤子之心,使海子傲然物外,使一些无病呻吟者汗颜。海子无时不做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遥远的梦,梦想着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在那个思想依然禁锢的时代,这种淡泊注定无法为海子找到真正的真我与自由。海子死得其所,为淡泊而生,为淡泊而死。这是一个终究不曾“淡泊”之人,但他真正值得我们去仰视,去敬畏。‎ ‎——庄梅茜《敬畏着,在淡泊中行走》‎ ‎6.很喜欢一本书,叫做《飘》。第一次读完后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郝思嘉与邻居老人的对话。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对从不服输的郝思嘉说:“我劝你,留着一点什么东西去敬畏吧,正如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当时读后只是唏嘘,现在才真正有些模糊地懂得,“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是箴言。‎ ‎——曾雪婧《生命需要敬畏》‎ ‎7.曾经看到过戈壁滩上的胡杨树林,它们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却让我们非常震撼,一棵棵都非常自然、完美,这才是生命最最本原的姿态,它们伫立成一片,死了也不肯轻易拜倒,这种生命,是在其它生命里很难看到的,所以我敬畏胡杨,敬畏它的坚忍的意志和它不屈的傲然。‎ ‎——周蜜《敬畏树》‎ - 28 -‎ ‎8.你是否敬畏那些在城市里踽踽而行、离乡背井的民工?他们如同尘埃,充盈在城市的冰冷与漠然里。暗淡的月光下,喧闹而繁忙的建筑工地上,他们的肩膀因勒进绳索而凸起的青筋,他们口中发出的沉闷的呐喊,干瘦的脸颊在一次次用力时近乎狰狞的表情。他们出卖着故土赋予自己的蛮力和耐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现实的温饱。‎ ‎——黄晶莹《敬畏,从不卑微》‎ ‎9.在非洲大陆四周的广阔海域中,生活着一种大马哈鱼。它的孩子出生后,最先得到的食物却是自己亲生母亲的肉体。小马哈鱼吮吸、撕咬着母亲的血肉,显示出求生的本能和没有余地的残忍。此时的大马哈鱼却没有作出丝毫的反抗,只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海水里翻腾,直至变成一具尸骸,旋转,下沉,悄无声息地,埋葬在沉默的大海深处。看完这个故事,我很是震撼,紧接着产生的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敬畏之感。‎ 适合本篇作文的结构建议: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那么怎么办好?我们把中间一大段多分几个自然段,那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分成6段就可以了。在作文段落结构上,我的个人观点是考生要写“长短结合式”作文,即第一段:开篇点题,朴实稳重,切勿追求文采而游离于题目之外。第二段:第一个分论点,注意段首句的锤炼要扣住题目,举例论证不要讲人物事迹,要干净利落的引入论证观点,深入生活做深挖掘。第三段:总结上面的例证,做到由人及己,体现一个生活上的深挖掘。四段、五段同二、三两段,注意第四段的分论点不要和第二段的重合,必须体现一个逐层深入。第六段(最后一段):总结二——四段的内容,进而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扣住题目做到首尾呼应,结合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认识。这样的结构在高考阅卷时间紧张的前提下是非常容易抓住老师视线的。‎ - 28 -‎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句有:永不干涉、尊重大自然、间接干预。根据以上关键词,就可以准确立意为:尊重自然、不干涉、适当干涉自然,考生要注意结合当下现实进行写作,这样作文就可以接地气。‎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