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语文 2020年1月 注意: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4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费孝通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23 -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洋社会的结构则是个人通过团体发生相互的联系。 B. 在西洋“团体格局”中,团体对于个人承担着有赏罚的裁判者、公正的维持者、全能的保护者的责任。 C.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 D. 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在施行时很大程度会受到私人关系的影响。 2. 作者为什么认为孔子经常提到的“仁”无法成为个人对团体的笼罩性道德观念?请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①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②孔子的“仁”,是私人间的道德要素;③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解析】 【1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可知,“忠”并不是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作者为什么认为孔子经常提到的‘仁’无法成为个人对团体的笼罩性道德观念?请简要概括”,结合原文“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正是因为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所以“仁”自然也无法成为个人对团体的笼罩性道德观念;其次,“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由此可知,孔子的“仁”,是私人间的道德要素;结合“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可知,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3 -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钱学森 当我们从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西望群峰,会觉得全园的布置很像把本来不在园内的西山也吸收进来,作为整体景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雄伟的气概在全世界任何别的地方是很少见到的吧。我国园林的特点是建筑物有规则的形状和山岩、树木等不规则的形状的对比;在布置里有疏有密,有对称也有不对称,但是总的来看却又是调和的。也可以说是平衡中有变化,而变化中又有平衡,是一种动的平衡。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用我国的园林比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花卉画,其妙在像自然又不像自然,比自然有更进一层的加工,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加以创造。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园林,大多以建筑物为主,树木为辅;或是限于平面布置,没有立体的安排。而我国的园林是以利用地形,改造地形,因而突破平面:并且我们的园林是以建筑物、山岩树木等综合起来达到它的效果的。如果说:别国的园林是建筑物的延伸,他们的园林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附属品,他们的园林学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那么,我们的园林设计比建筑设计要更带有综合性,我们的园林学也就不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它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门美术学科。 话虽如此,但是园林学也有和建筑学十分类似的一点,这就是两门学问都是介乎美的艺术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术学科。要造湖,就得知道当地的水位,土壤的渗透性,水源流量,水面蒸发量等:要造山,就得有土力学的知识,知道在什么情形下需要加墙以防塌陷;我们要造林育树,就得知道各树种的习性和生态。总之,园林设计需要有关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知识。我们也许可以称园林专家为美术工程师吧。 我国的园林学是祖国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中也包括了不少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旧有的园林也有部分在改建。怎样把这一项工作做得好,就要求我们研究并掌握我国园林学,把它应用到这项工作里来。所以整理我国园林学也是一种实际上有需要的事。况且我们现有的几位在传统园林设计有专长的学者又都不是年轻的人了,再不请他们把学问传给年轻的后代,就会造成我国文化上的损失。 - 23 - 当然,我国的园林设计还不只是一个继承以往的问题,在新的社会、新的环境、新的时代对它会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也就把园林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我们可以用分隔北京城里北海和中南海的桥作例,这座桥在封建王朝的时候是很窄的,可是到了人民自己作主的时代,人民的队伍和步伐要壮大得多,原来的窄桥就不够用了。在扩建这座桥的时候,也许有人会摇头叹气,不胜惆怅:其实扩建后的大桥比旧桥更美丽,而其豪迈的气魄也非皇帝们所能想象得出的。此外,园林设计之所以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还有另一个原因:工程技术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发展的;昨天不可能的事,今天就是现实的了。只要我们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我国民族文化遣产中这颗明珠一定会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一九五八年三月一日,有删改)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园林的特点之一是有一种动的平衡,这一点和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很像。 B. 其他国家的园林往往缺少立体的安排,园林设计的综合性不如我国的园林。 C. 园林学和建筑学既有不同点也有相似点,都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 D. 掌握我国园林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建设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这项工作做好。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昆明湖整体的园林设计气势雄伟,这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B. 其他国家的园林主要用建筑物来达到效果,园林学和建筑学的地位不平等。 C. 园林专家不仅要懂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懂美术,因此他们往往不是年轻人。 D. 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园林学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成果将更丰硕。 5.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中国园林学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3. D 4. C 5. ①我国园林学的学科地位,是与园林学地位同等的一门美术学科;②我国园林学学科特点,需要有关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知识;③我国园林学的发展,新时期对我国的园林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园林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项,“掌握我国园林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建设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这项工作做好”说法错误。结合“我国的园林学是祖国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中也包括了不少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旧有的园林也有部分在改建。怎样把这一项工作做得好,就要求我们研究并掌握我国园林学,把它应用到这项工作里来”可知,“要把建设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这项工作做好”需要“掌握我国园林学”,是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 故选D。 - 23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园林专家不仅要懂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懂美术,因此他们往往不是年轻人”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况且我们现有的几位在传统园林设计有专长的学者又都不是年轻的人了,再不请他们把学问传给年轻的后代,就会造成我国文化上的损失”可知,原文语境意思是我们现有的几位在传统园林设计有专长的学者不是年轻的人,并非因为他们懂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懂美术,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题干是“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中国园林学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题干限制了答题的范围是“中国园林学”,找准区间,结合材料整合。结合“那么,我们的园林设计比建筑设计要更带有综合性,我们的园林学也就不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它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门美术学科”可知,从学科地位进行介绍,我国的园林学是与园林学地位同等的一门美术学科;结合“园林设计需要有关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知识。我们也许可以称园林专家为美术工程师吧”可知,从学科特点进行介绍,我国的园林学需要有关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知识;结合“我国的园林学是祖国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所以整理我国园林学也是一种实际上有需要的事。当然,我国的园林设计还不只是一个继承以往的问题,在新的社会、新的环境、新的时代对它会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也就把园林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可知,从学科的发展进行介绍,新时期对我国的园林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园林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 - 23 -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立厂先生 汪曾祺 唐立厂①先生名兰,“立厂”是兰的反切。以名之反切为字,西南联大教授中有好几位。如王力——了一。这大概也是一时风气。 唐先生没有读过正式的大学,只在唐文治办的无锡国学馆读过,但因为他的文章为王国维、罗振玉所欣赏,一夜之间,名满京师。王国维称他为“青年文字学家”。王国维岂是随便“逢人说项”者乎?这样,他年轻轻的就在北京、辽宁等大学教了书。他在西南联大时已经是教授。他讲“说文解字”时,有几位已经很有名的教授都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西南联大有这样一个好学风:你有学问,我就听你的课,不觉得这有什么丢人。唐先生对金文甲骨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甲骨文。当时治甲骨文的学者号称有“四堂”:观堂(王国维)、雪堂(罗振玉)、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其实应该加上一厂(唐立厂)。难得的是他治学无门户之见。郭沫若研究古文字是自学,无师承,有些右派学者看不起他,唐立厂独不然,他对郭沫若很推崇,在一篇文章中说过:“鼎堂导夫先路”,把郭置于诸家之前。他提起郭沫若总是读其本字“郭沫若”,沫音妹,不读泡沫的沫。唐先生是无锡人,说话用吴语,“郭”、“若”都是入声,听起来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唐先生说诸家治古文字是手工业,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他是小机器工业。他认出一个“斤”字,于是凡带斤字偏旁的字便都迎刃而解,一认一大批。在当时认古文字数量最多的应推唐立厂。 唐先生兴趣甚广,于学无所不窥。有一年教词选的教授休假,他自告奋勇,开了词选课。他的教词选实在有点特别。他主要讲《花间集》,《花间集》以下不讲。其实他讲词并不讲,只是打起无锡腔,把这一首词高声呤唱一遍,然后加一句短到不能再短的评语。 “‘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 这首词就算讲完了。学生听懂了没有?听懂了!从他的做梦一样的声音神情中,体会到了温飞卿此词之美了。讲是不讲,不讲是讲。 - 23 - 唐先生脑袋稍大,一年只理两次发,头发很长,他又是个鬈发,从后面看像一只狻猊,就是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也即是耍狮子舞的那种狮子,不是非洲狮子。他有一阵住在大观楼附近的乡下。请了一个本地的女孩子照料生活,洗洗衣裳,做饭。唐先生爱吃干巴菌,女孩子常给他炒青辣椒干巴菌。有时请几个学生上家里吃饭,必有这一道莱。 唐先生有过一段Romance,他和照料他生活的女孩子有了感情,为她写了好些首词。他也并不讳言,反而抄出来请中文系的教授、讲师传看。都是“花间体”。据我们系主任罗常培说:“写得很艳!” 唐先生说话无拘束,想到什么就说。有一次在系办公室说起闻一多、罗膺中,这是两个中文系上课最“叫座”的教授,闻先生教楚辞、唐诗、古代神话②,罗先生讲杜诗。他们上课,教室里座无虚席,有一些工学院学生会从拓东路到大西门,穿过整个昆明城赶来听课。唐立厂当着系里很多教员、助教,大声评论他们二位:“闻一多集穿凿附会之大成;罗膺中集哕嗦之大成!”他的无锡语音使他的评论更富力度。教员、助教互相看看,不赞一词。“处世无奇但率真”,唐立厂先生是一个胸无渣滓的率真的人。他的评论并无恶意,也绝无“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用心。他没有虑到这句话传到闻先生、罗先生耳中会不会使他们生气。也没有无聊的人会搬弄是非,传小话。即使闻先生、罗先生听到,也不会生气的。西南联大就是这样的一所大学,这样的一种学风。 (有删改) 【注】①“厂”读“庵”(ān)。②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关,思想的关,逻辑的美,才华的关。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选自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岂是随便‘逢人说项’者乎”运用反问句从侧面突出唐立厂先生学问精深,非等闲之辈。 B. 唐立厂先生说其他诸家用手工业的方式研究古文字,自己是用小机器工业的方式,戏谑的话语中有对自己学问的自信。 C. 唐立厂先生自告奋勇开设词选课,学生觉得他讲课仿佛讲了却等于没讲,这是因为词学不是他研究的主攻方向。 D. 唐立厂先生教词选只讲《花间集》,用词来抒写他的浪漫感情都是“花间体”,前后照应,颇有妙趣。 - 23 - 7. 根据文章第二段,简要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8. 文中说“唐立厂先生是一个胸无渣滓的率真的人”,请概括唐先生率真的表现。 9. 文章结尾说,“西南联大就是这样的一所大学,这样的一种学风。”从文章和文后材料来看,西南联大有怎样的学风? 【答案】6. C 7. ①朴素自然。如“你有学问,我就听你的课,不觉得这有什么丢人”,口语化的语言,朴素自然;②铺叙平淡。如介绍唐先生时:没有读过正式的大学,只在唐文治办的无锡国学馆读过……如同谈话时的随意自如。 8. ①别人瞧不起郭沫若,他却对郭沫若很推崇;②教学词时候,依着自己的喜好和方式来讲;③评价自己是小机器工业,夸自己识古字多;④袒露自己的爱情;⑤当众不避讳的谈论闻一多等人。 9. 宽容坦荡;率真;认可有学问的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学生觉得他讲课仿佛讲了却等于没讲,这是因为词学不是他研究的主攻方向”说法错误。结合“这首词就算讲完了。学生听懂了没有?听懂了!从他的做梦一样的声音神情中,体会到了温卿此词之美了。讲是不讲,不讲是讲”可知,“学生觉得他讲课仿佛讲了却等于没讲”是因为学生从他的做梦一样的声音神情中,体会到了温卿此词之美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路: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常见角度:1.从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4. - 23 - 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本题题干是“根据文章第二段,简要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风格:铺叙平淡、朴素自然、余味绵长等。结合“你有学问,我就听你的课,不觉得这有什么丢人”,可见语言朴素自然;结合“唐先生没有读过正式的大学,只在唐文治办的无锡国学馆读过,但因为他的文章为王国维、罗振玉所欣赏,一夜之间,名满京师”,可见语言铺叙平淡。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本题题干“文中说‘唐立厂先生是一个胸无渣滓的率真的人’,请概括唐先生率真的表现”,首先在文中找出描写“唐立厂”的相关语句。由“郭沫若研究古文字是自学,无师承,有些右派学者看不起他”“唐立厂独不然,他对郭沫若很推崇,在一篇文章中说过:‘鼎堂导夫先路’,把郭置于诸家之前”可见他的胸无渣滓,别人瞧不起郭沫若,他却对郭沫若很推崇;由“有一年教词选的教授休假,他自告奋勇,开了词选课。他的教词选实在有点特别。他主要讲《花间集》,《花间集》以下不讲。其实他讲词并不讲,只是打起无锡腔,把这一首词高声呤唱一遍,然后加一句短到不能再短的评语”“‘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分析,唐祥生在教学词的时候个性率真;由“唐先生说诸家治古文字是手工业,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他是小机器工业”可知,他对自己的评价可见率真;“唐先生有过一段Romance,他和照料他生活的女孩子有了感情,为她写了好些首词。他也并不讳言,反而抄出来请中文系的教授、讲师传看。都是‘花间体’。据我们系主任罗常培说:‘写得很艳’”可知他对自己的爱情不避讳;“唐先生说话无拘束,想到什么就说”“厂当着系里很多教员、助教,大声评论他们二位:‘闻一多集穿凿附会之大成;罗膺中集啰嗦之大成”。 【9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结合“他讲‘说文解字’时,有几位已经很有名的教授都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西南联大有这样一个好学风:你有学问,我就听你的课,不觉得这有什么丢人”分析,有名的教授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唐立厂先生讲课,这一细节不仅说明唐先生的学识渊博,更说明西南联大有好的学风——虚心求教;唐先生对闻一多、罗膺中二人的评论,教员、助教听后,互相看看,不赞一词。他们无意于搬弄是非的行为体现了西南联大宽容坦荡的学风;唐立厂对能够在古文字学方面自学的郭沫若高度认可,与当时的右派学者不同,可见他认可创新精神,有积极进步的治学态度,认可的是有学问的人。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秀才跋尾① 秦观 裴本秦之别姓,自汉以来,世有显者,在唐尤为望族,五房之裴为宰相者,十有七人。裴氏衣冠于斯为盛。而东眷房晋公度实唐第一等人。君,晋公之裔孙也。少笃学,锋气锐甚,颇有志于天下之事。已而举进士屡不中,乃叹曰:“人生如寄耳,用是区区者为哉!”于是退居许之阳翟,葛巾藜杖,日阅佛书,惟以专精神养寿命为事。. 元祐三年冬,君之弟朝散君通判蔡州,君自阳翟篮輿过之,逾月而去。将行,谓朝散君曰:“吾绝意世间事久矣,比阅簏中故人书札,见麻温故郎中昔所赠诗,怃然.感心,不能自己。闻秦少游方为此郡学官,愿因弟丐一言,庶几异时有知我者。”余闻而叹之。昔马援南征,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日:‘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贏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薰蒸,仰视飞鸢跕跕墮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 朝散君起家四十为郎,声闻籍甚,所谓功名富贵,盖未易量。而君羸老疾病,卧于衡茅之下,气息奄奄仅属。既不求人知,人亦莫君知者。弟兄出处异矣!然以二马观之,二裴之事,孰为得失哉?麻君博雅君子,其所以称道君者,宜不谬。后之君子读其诗者,可以知君少时之志;而读余文者,可以识君莫年之心云。 注:跋尾,一种文体,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 - A. 君自阳翟篮輿过之 过:拜访 B. 愿因弟丐一言 丐:乞求 C. 致求赢余 致:导致 D. 可以识君莫年之心云 莫:同“暮”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B. 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C. 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D. 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望族,有名望的家族,古人重视门第与门风,以先祖功绩激励族中子弟。 B. 衣冠,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因而用衣冠来指缙绅或名门世族。 C. 学官,既指掌管学务的官员,也指官学里的教师,文中秦少游担任的是后者。 D. 衡茅,衡门茅屋,简陋的居室,陶潜有“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的诗句。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秀才是唐代名相裴度的后人,年轻时勤奋好学,颇想有一番作为。 B. 裴秀才因屡试不中而改变人生方向,退居阳翟,借佛道养生,不问世事。 C. 作者引用“二马”的典故借以表达对“二裴”兄弟不同人生际遇的感慨。 D. 麻温是博雅的君子,裴秀才想通过弟弟向他求取文章,以求留名后世。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阅簏中故人书札,见麻温故郎中昔所赠诗,怃然感心,不能自已。 (2)朝散君起家四十为郎,声闻籍甚,所谓功名富贵,盖未易量。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D 14. ①等到阅读竹箱中先人的书信,看到了郎中麻温过去所赠诗,惆怅不已.内心感慨不能停止。②朝散君四十岁人官做了郎中,声名显扬,所谓功名富贵,大概不是容易衡量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致”,致力于。 - 23 -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下泽车”专有名词,不能断开,排除AC;“但取衣食裁足”意思是指要衣食充足,排除B。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学官,既指掌管学务的官员,也指官学里的教师,文中秦少游担任的是后者”说法错误。秦少游担任掌管学务的官员。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麻温是博雅的君子,裴秀才想通过弟弟向他求取文章,以求留名后世”说法错误。裴秀才想通过弟弟向秦观求取文章。张冠李戴。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比”,等到;“簏”,竹箱;“怃然”,惆怅的样子;“已”,停止; 第二句得分点:“起家”,创立家业,文中指做官;“声闻”,名声;“籍甚”,显赫; - 23 -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裴姓原先是秦姓的别姓,自汉以来,历代都有显扬的人,尤其在唐朝更是当世的有名望的家族,中书省下分管行政事务的五个部门中裴氏担任宰相的人,十个中有七个。裴氏做官的在这个时期最繁盛。晋公裴度实在是唐朝的第一等人。裴秀才是晋公裴度的嫡系子孙。年少致力学习,气势强劲,颇有做一番大事的志向。不久考进士但多次没有考中,于是哀叹说:“人生短促啊,怎么能因为这些小事耽误呢!”于是退居许地阳翟,穿着粗布衣裳住着拐杖,每天阅读佛书,只把专心修养身心作为大事。 元祐三年冬天,裴君的弟弟朝散君任蔡州通判,裴君从阳翟乘坐轿子拜访他,一个多月才离开。临行的时候,对他的弟弟说:“我已经很久不过问世间的事了,等到阅读竹箱中先人的书信,看到了郎中麻温过去所赠诗,惆怅不已。内心感慨不能停止。听说秦少游正在这担任学官,希望通过你求得他一篇文章,或许他日能够有明白我的人。”我听说之后感叹不已。过去马援南征,对他的下属说:“我的堂弟少游,曾经因为我意气昂扬有大志而哀叹,说:‘人活一世,只要是衣食充足,能够乘着轻便的马车,驾着慢慢腾腾老马,担任郡掾吏,守着先人的坟墓,被乡里人称作善人,这样就可以了。致力谋求多余的东西,只不过是使自己受苦罢了。’当我在浪泊、西里,敌人还没有被消灭的时候,下面是水沟,上面是蒸腾的雾气,毒气弥漫,抬头就可以看到飞鸟坠入水中,躺在那想着少游平时所说的话,哪里有什么收获呢?” - 23 - 朝散君四十岁人官做了郎中,声名显扬,所谓功名富贵,大概不是容易衡量的。但是裴君身体衰弱年老多病,住在简陋的居室,气息奄奄勉强活着。既不求别人知道自己,别人也没有知道他的。兄弟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用二马这件事来看,二裴之事,谁能说得失是什么呢?麻君是个知识广博兴趣高雅的君子,他用来称赞裴君的话,应该不会有错。后来的君子读他的诗,可以知道裴君年少时的志向;而读我的文章的人,可以了解裴君晚年时候的心境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寄辛承旨①,时承旨招,不赴 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白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日:“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辛承旨,指辛弃疾。时辛弃疾在绍兴,刘过在临安(今杭州)。 15.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的构思和章法奇特,通篇采用对话体,假想自己与三位不同时代的前贤在西湖饮酒赏景,大胆打破词体的格律约束,读来好似一出绝妙的诗剧。 B. 词中的香山居士、林和靖、东坡老分别是白居易、林逋、苏东坡。他们或曾在杭州为官,或曾隐居西湖畔,作者此时亦在杭州,所以有了词中灵妙的想象。 C. 词中重点写了香山居士、林和靖、东坡老的三句对话,化用三人有关西湖的诗文,西湖美景与优美诗文相映成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奇绝的构思才华。 D. 由“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可知,三位前贤经过-番讨论后,决定还是先去孤山访梅,并商定,等到天气晴好以后,再去拜访身在绍兴的辛弃疾。 16. 这首词既是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看作一封回信。面对辛弃疾的邀请,作者寄答了这首词,委婉地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答案】15. D 16. 作者面对辛弃疾的邀请,寄答了这首词,委婉地表达了推迟行期的意思。 【解析】 【15题详解】 - 23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三位前贤经过一番讨论后”说法错误。这是林逋说的。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本题题干“这首词既是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看作一封回信。面对辛弃疾的邀请,作者寄答了这首词,委婉地表达了怎样的意思”,“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想着你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与你相会岂能不愉快?“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这四句是说,可半道中被白居易邀约林逋、苏东坡强拉回来。“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这三句是说,苏东坡说,西湖如西施,或浓妆或淡妆自照于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这三句是说,林逋、白居易两人都置之不理,只顾畅饮开怀。“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这六句是说,白居易说,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画卷展开,寺庙巍峨,流光溢彩。可爱的是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两峰高低错落白云蔼蔼。“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这三句是说,林逋说并非如此,梅花的馨香幽幽飘来,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访香梅之海。而林和靖呢,他结庐孤山,并曾吟唱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佳句。“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末三句是说,待到雨过天晴再访稼轩不迟,我暂且在西湖边徘徊。作者面对辛弃疾的邀请,寄答了这首词,委婉地表达了推迟行期的意思。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报任安书》中作者列举古代贤人遭难而发愤创作的事例,其中关于吕不韦事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 (2)《项脊轩志》中大母赠我象笏,对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表达对自己振兴家业的期待。 (3)《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前一后,表明到本朝以后,朝廷对自己的恩遇优待之情。 (4)《屈原列传》中指出《诗经》中某两部分内容的特点来阐释《离骚》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韦迁蜀 (2). 世传《吕览》 (3).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4). 他日汝当用之 (5). 过蒙拔擢 (6). 宠命优渥 (7). 其文约 (8). 其辞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拔,擢,渥,辞。 三、语言文字与运用(13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②东渐于海 B. ①泽流罔极 ②学而不思则罔 C. ①齐与楚从亲 ②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D. ①辟易数里 ②相如引车避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①②“渐”,都读jiān; B项,①“罔”,读wú;②“罔”,都读wǎng; C项,①②“从”,都读zòng; D项,①“辟”读bì;②“避”,读bì。 故选B。 19.下列成语的含义与出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等迅速上升,喻仕途得意。出自《庄子·逍遥游》。 B. 金匮石室,古代国家收藏重要文献的地方。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 23 - C. 不赞一词, 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D. 优孟衣冠,即优孟的华丽服装,引申为杰出的人才。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掌握成语意义以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优孟衣冠,即优孟的华丽服装,引申为杰出的人才”理解错误。优孟衣冠,本义指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比喻戏曲艺人、演员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故选D。 2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表,是臣子向君王上奏的公文,以议论为主;记,是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杂记类文体。 B. 《史记》的纪传体通史体例,记载帝王诸侯生平事迹的本纪和世家是主体,书是用来罗列世系的。 C.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世称王右军。永和九年,他与名士谢安等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 D. 《渔父》是战国时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又见于《史记·屈原列传》这一独传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表,是臣子向君王上奏的公文,以议论为主”说法错误。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君王奏事陈情所上的公文。“表”虽是公文,但主要用途是“陈情”,往往带有倾诉衷情的特点,要运用抒情的方式,比较讲究文采。 B项,“记载帝王诸侯生平事迹的本纪和世家是主体,书是用来罗列世系的”说法错误。本纪和列传是主体,“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 23 - C项,正确。 D项,“又见于《史记·屈原列传》这一独传中”说法错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是独传。 故选C。 21.下面语段有两处表达有问题,请指出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是借助了生物信息络把地球变小。②没有它们,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协调与全世界的及时公布是不可能的。③没有全部的软件与硬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切都不可能。④序列一经读出,它的递交、分析,以至于质控、组装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⑤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分析与正在爆炸的信息的比较,序列又有何用? 【答案】第①句,把“也借助于网络把地球变小”改为“也借助于把地球变小的网络”;第④句,把“递交、分析”与“质控、组装”语序调整。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第①句,“借助于网络把地球变小”成分残缺,缺少宾语,把“也借助于网络把地球变小”改为“也借助于把地球变小的网络”;第④句,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把“递交、分析”与“质控、组装”语序调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关于传统文化,流沙河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达: 文化里面的“化”,含有变化的意思,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要把传统文化神化了,它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文化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马见效。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正确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 23 -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顿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断章取义、曲解传统思想是谬误产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员在阐述执政理念时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口号,认为控制民众舆论,堵住民众之口是重中之重,于是拒绝民众批评意见,粉饰工作失误,大行愚民政策。君不见,某些部门在此种方针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献策,信访局门口成批上访者被黑心执政者以“维稳”为由遣送回家。这句话本出自《国语》,原文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劝谏执政者要重视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评之声,否则后果严重,并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还重要”。愚昧的执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观点翻转,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隐有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被用来赞颂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赞美教师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铺天盖地的频繁使用在学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观念:李商隐的这句诗只能被用来歌颂教师。殊不知原诗的意境与教师风马牛不相及,“春蚕”一句紧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含一语双关之意,丝与思谐音,表达着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而蜡炬的意象与人流泪相似,传递出诗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状态。因此,这一句的最正确用法是形容思念,与原诗最为贴切。中学生写牵挂亲人,怀念故土的文章时皆可借用此诗句,事实情况却是鲜有出现,可见以讹传讹地误解古语抑制了年轻作者的发挥。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优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们如果不假思索地乱用,无异于让古人的谬误与自己的歪理叠加,错上加错。儒家思想中有“三纲五常”,其中“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华传统优良品质,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相比之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则显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一心要凌驾于妻子之上,自恃为一家之主,处处专制独裁,美其名曰遵循中华传统的纲常之道,结果往往是导致妻子不堪重负,情感破裂。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一文中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敬畏、去纪念、去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这句话煞尾:“一个没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悠久文化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珍惜、去传承、去发扬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 - 23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本次作文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针对高考改革提出的增强对传统文化考查的要求而设题。材料“文化里面的‘化’,含有变化的意思,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要把传统文化神化了,它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文化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马见效”,材料的包含着这样两层含义: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化”含有变化的意思,指对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需要创新,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从文化内涵、形式、体制、手段、技术等方面进行革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时代意义,与时俱进;二是对传统文化不是灵丹妙药,这就影射了当代许多人夸大、神话传统文化的作用、盲目崇拜传统文化的现象。考生只要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立意的,都视为符合题意。如何让尘封的传统文化活过来醒过来?如何传播传承经典文化?赋予文化鲜活的生命力,能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创新要能够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带动文化的运用,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当今的社会。 【立意】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 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创新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形式,但不要形式主义 让经典文化成为青年的指路明灯 【素材】评委康震说,“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但是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它的传播量可能超过过去三百年来的总和,也因此可以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它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是歌声,真、善、美的梦想种子。” - 23 - 近年来,《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综艺节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热捧;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上线就获9.3高评分…… 在全球化的时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只是我们独有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国际友人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通过一带一路来到中国,与我们一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出力,我们理应也让他们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美好与魅力。同时,只有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接受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时赢得各国人民诚挚的鲜花与掌声,真正实现中华价值观,好莱坞制作了《功夫熊猫》,甚至于中国人民也日渐喜爱其英雄主义。而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真正与各国互惠互利,既帮助他人,也发展自身,实现多赢。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23 -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