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5诗歌艺术手法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5诗歌艺术手法含解析

专题 15 诗歌艺术手法 【母题来源】2017 年高考课标 1 卷第 15 题 【母题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 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 庄严寂静;(2 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 分) 【试题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 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 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考核的 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属于艺术手法的考核。 【考试方向】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目,重点放在诗歌的内容的概括、情 感的探究和手法的赏析上,诗歌的艺 术手法的考核一般都给出答题的方向,如此题中明确考核修辞。【得分要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 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 式:揭示手 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母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 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 穷。 15.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4.BC 15.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 锦城时,锦江江畔边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 美丽的云彩为了拘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 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解析】 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颈联写告别 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 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分别通过 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 怀念。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既涉及了对诗歌的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又涉及了对诗歌语言、主题的 考查,其中 A 项总体鉴赏整首诗歌;B 项鉴赏诗歌的首联,重点考查诗歌的修辞手法;C 项鉴赏诗歌的 颔联和颈联,重点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D 项鉴赏诗歌的尾联,重点考查诗句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 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注释读懂全诗,然后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赏析 手法,最后仔细阅读选项,一一比对,找出答案。 15.试题分析: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 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 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 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 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 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 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 “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 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 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 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母题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明】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 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 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 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 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抒 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 中所感。 15.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答案】14.AD 15.(1)比喻。①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体现了湖水的平静、 明净。②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 (2)奇特的想象。①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的动人可爱。②想象顺 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荡涤心灵的效果。 【解析】 点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 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 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 【母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梅引 姜夔①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 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 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 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 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 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累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 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 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15.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AE 15.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 感和相思情感。 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 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 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的深切。(答“虚实结合”也可) 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借景抒情、借事 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主旨综合理解类的试题,A 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 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E 项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 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 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