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8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主旨测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8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主旨测含解析

专题 8: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主旨 (时间:120 分钟,分值:140 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2016 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上学期周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14 分) 手 镯 龙应台 ⑴ 这条街把我迷倒了。 ⑵ 一个一个的小店,里头全部是花边。世界上,什么东西用得到花边呢?小女孩的蓬 蓬裙,老婆婆的裤脚,年轻女郎贴身的蕾丝胸罩,新娘的面纱,晚餐的桌巾,精致的手绢, 让窗子变得美丽的窗帘,做梦的枕头套和床罩,教堂里烛台下的绣垫,演出结束时徐徐降下 的舞台的幕,掌声响起前垂在鲜花下的流苏……各种大小剪裁,各种花式颜色的花边,挂满 整个小店。店主正忙着剪一块布,头也不抬。他的店,好像在出售梦,美得惊心动魄。 ⑶然后是纽扣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纽扣。从绿豆一样小的,到婴儿手掌一样 大的;包了布的,那布的质地和花色千姿百态,不包布的,或凹凸有致,或形色多变。几百 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纽扣在小店里展出,每一个纽扣都在 隐约暗示某一种意义的大开大合,一种迎接和排拒,仿佛一个策展人在做一个极大胆的、极 挑衅的宣言。 ⑷然后是腰带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腰带,皮的,布的,塑料的,金属的,长 的,短的,宽的,窄的,柔软的,坚硬的,镂空的,适合埃及艳后的,适合小流氓的,像蟒 蛇的身躯,像豹的背脊…… ⑸花边店、纽扣店、腰带店、毛线店、领店、袖店,到最后汇集到十三行路,变成一整 条街的成衣店。在这里,领、袖、毛线、花边、腰带,像变魔术一样全部组合到位,纽扣扣 上,一件一件衣服亮出来。零售商人来这里买衣服,一袋一袋塞得鼓胀的衣服装上车子,无 数个轮子摩擦街面,发出轰轰的巨响,混着人声鼎沸,脚步杂沓。广州,老城虽然沧桑,仍 有那万商云集的生动。 ⑹就在巷子里,我看见他。 ⑺一圈一圈的人,坐在凳子上,围着一张一张桌子,低头工作。一条巷子,变成工厂的 手工区。他把一条手镯放在桌上,那种镀银的尼泊尔风格的手镯,雕着花,花瓣镂空。桌子 中心有一堆金光闪闪的假钻,一粒大概只有一颗米粒的一半大。他左手按着手镯,右手拿着 一支笔,笔尖是粘胶。他用笔尖吸起一粒假钻,将它填进手镯镂空的洞里。手镯的每一朵雕 花有五个花瓣,他就填进五粒假钻。洞很小,假钻也很小,眼睛得看得仔细。凳子没有靠背, 他的看起来很瘦弱的背,就一直向前驼着。 ⑻男孩今年 16 岁,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问他从哪里来,他羞涩地微笑,“自贡”。 和父母来广州 3 个月了。 ⑼“他们都以为来广州赚钱容易,”坐在男孩隔壁的女人边工作边说,“其实很难啊。 才 16 岁,应该继续读书啊。” ⑽女人责备的语音里,带着怜惜。 ⑾“做这个,工钱怎么算?” ⑿两个人都半晌不说话。过了一会儿,男孩说:“五粒一分钱。”他的头一直低着,眼 睛盯着活儿,手不停。 ⒀“那你一天能挣多少?” ⒁“二三十块,如果我连续做十几个小时。” ⒂五粒一分钱,五十粒一毛钱,五百粒一块钱,五千粒十块钱,一万粒二十块。一万五 千粒三十块。 ⒃那手镯,在香港庙街和台北士林夜市的地摊,甚至在法兰克福的跳蚤市场,都买得到。 我从来没想过,手镯,是从这样的巷子里出来的。 ⒄很想摸摸孩子的头发,很想。但是我只说了句“谢谢”,就走了。 ⒅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 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 (1)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条街把我迷倒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什么迷倒了作者。(2 分) 【答案】(1)这条街道上万商云集,各式各样的小制品本身美丽动人,使我迷恋。(2)小 男孩抛弃学业,成为廉价的劳动力让我同情、担忧,使我迷惘。(3)满街的小制品背后 该有多少廉价的劳力在辛苦谋生,该有多少类似小男孩这样的失学孩子在辛苦生活,这 使我迷乱。(4)结合末段,男孩以及类似的孩子们,他们的将来会怎样?他们的未来使 我迷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 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 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 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 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 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 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 成段意。 (2)第⒂段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进行描写?(4 分) 【答案】通过具体数字的描写,写出小男孩工作的廉价,表现他挣钱的艰辛。同时,更能写 出我对此状况的震撼、意外,更能引发读者的同情与思考。 【试题分析】第(15)段的内容很少,主要是对假钻的个数与钱数的描写,重点分析数字, 主要目的是写出小男孩工作的廉价,表现他挣钱的艰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要了解作者的 生存年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应把文章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切忌单纯以读 者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去分析小说。第二、一定要结合小说的思想内涵,真正结合小 说的深刻内涵和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文章以“手镯”作为标题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手镯”是小男孩的工作对象,是作者集中描写的主体(回答“贯穿全文的线索” 不给分);同时,作者借助手镯制作的艰辛、廉价,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对孩子现状、 未来的担忧,是抒发感情的寄托物,以此为题,更能引人深思。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小说题目的一般作用: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 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 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4)文章末段描写了一位老人在街边的日常生活,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有人认为是画 蛇添足之文,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与你的理解简要分析。(4 分) 【答案】(6 分)示例 1:文章末段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文章集中刻画了小男孩的艰辛、 廉价劳作,但是这样辛苦努力的工作能给他带来良好的生活吗?能实现到广州赚钱的愿 望吗?文中已经暗示出这实际上并不可能。而小男孩又是放弃读书而加入到这样简单的 手工劳作中来的,他的将来会有怎样的突破?文末的老人,也许是作者对小男孩这样的 年轻人的警示,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廉价的手工劳作,那么,这个老人可能就是他们 的未来。因此,末段对老人的刻画是全文点睛之笔,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与暗示作用,写 出作者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迷茫。如果删除,结尾过于仓促、突然。 示例 2:文章末段有画蛇添足之嫌。文章集中刻画的是广州繁华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小商品, 以及由面及点刻画小男孩的艰辛、廉价劳作。通过这些描写,寄托作者对小男孩的同情、 关注。但全文并没有安排伏笔来引出老人,因此,末段对老人的刻画显得过于突兀,与 文章发展脉络不吻合。突然出现在小巷深处的老人,看上去过着一种普通、正常的生活, 甚至显得闲适,这种生活未必不好,也未必就是小男孩的将来。因此该段显得多余,可 以删除。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中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探究题。主要要求立足自我,感 悟和体验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答题时,应该先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对这个问题持有 的看法和主张,然后来思考我们对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看法,将作者的看法和主张与我 们的看法和主张相结合,就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 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 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 题。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这类 题相当于小型作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 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 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2.(2016 届山东省实验高三上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4 分) 雨 王蒙 ①我喜欢雨,从小。 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 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润 着,却不留下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的 心。 ③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 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 来希望,带来遐思, ④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于是有了那 波里的名歌《我的太阳》。 ⑤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 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⑥小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 儿。 ⑦“似水晶,非琉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 ⑧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杂, 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哦! ⑨一九五八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 每天担四十多斤一块的大城砖,很累。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 只好宣布放假。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 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一九五八年, 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 ⑩就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 暂的却是声势浩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株可以略略遮 雨的小树也没有。没法子,除了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之外,没有别的路。 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大雹雨中策马疾驰。 ⑾这种经验我写在小说《杂色》里边了,但我觉得没有写好。如果有机会,不,不管有 没有机会,将来我一定要再写一次草原上的夹着雹子的暴雨。 ⑿这豪兴也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前方不远,有哈萨克牧民的温暖的帐篷。兄弟般的哈 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的 被雨打湿了的衣裳。 ⒀我们常常说“风吹雨打”,毛主席说要“经风雨、见世面”,我们还说什么经历了“风 风雨雨”。这不但让人骄傲,也让人欢喜,不但让人刚强,也让人快活,像我那次在新疆的 草原上那样。 ⒁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 意。 ⒂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 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 ⒃江上的雨和人似乎更加亲近。坐船的人都爱水,靠水,感谢水。而正是雨供给着江水。 江水升腾着雨。当轮船疾驶的时候,浪花飞溅到甲板上,那不就是雨么? ⒄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 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艳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 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⒅“晴川历历汉阳树”,当然。但是你知道吗,阴川和雨川,也使我们的河岸、我们的 人和树历历如画。 ⒆雨是我对生活和土地的无尽的情丝,情思。 (有删改) (1)文中说“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 分) 【答案】“雨对我有情”使用了移情的手法:“我”坐船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 正好赶上了雨,这雨好像特意为“我”而下的;“我”特意坐在船头,让雨丝迎面喷来, 去感受雨,亲近雨,说明“我对雨有意”。整句话表达了“我”对雨的喜爱之情。(4分)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典例拓展】《壶口的黄河》第 20 题,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 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 分)此题所给的语句是“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 中国人的自传”,句中的重点是“该”和“中国人的自传”。参考答案:“该有人为黄 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应 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 欧洲人来作传;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 自传”。解题要点:就句子分析语法,抓关键词,如是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就有 效信息区,找解读点,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体现作者 观点态度的句子;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考场答案例析: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养 育了无数华夏儿女,所以每一个炎黄子孙有义务为她写传记;黄河是母亲河,她的传记 应由她哺育的炎黄子孙来写,且传记本身也应能体现中国人传记的精神。第一个答案只 回答了“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的表层意思,故只能得 1 分;第二个答案既回答了“那 应是中国人的自传”的表层意思,也回答了其深层意思,故能得 2 分。 (2)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分) 【答案】第⑤段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 们弥合龟裂……”使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雨的作用。(1 分)“它 们叮叮咚咚……‘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雨具有了小 孩子班的顽皮特征,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1 分)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文中有许多引用,试举两例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案】第②③段引用的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表达 了对雨的感情,诗句使文章的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第⑦ 段引用姨妈教我的“谜语”,令文章具有趣味性。第⒀引用毛主席的话旨在支持作者的 观点:“雨可以让人刚强。”(6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有许多引用,试举两例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散 文中引用的作用。首先明确“引用”的概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再结合“引 用”的一般作用进行分析即可。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同,其具体的作用也 是有所区别的。比如第②③段引用的是诗句,应结合诗词的特点分析;第⑦段引用的是 谜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第⒀引用的是领袖的话,是为了证明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光列套话,应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答题格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 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引用: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 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 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 具有说服力。 (4)作者为什么喜欢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 分) 【答案】作者喜欢雨,是因为雨是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有着忧伤的甜蜜;雨是大自然的顽 皮,总能勾起其儿时有趣的回忆;因大雨偷的一日闲暇,和爱人一起观影而获得了许多 的快乐;在雹雨中策马狂奔,获得心灵的自由;在雨中奔跑后受到哈萨克人的亲切接待, 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风雨的洗礼可使人变得更加刚强、快活;人和物被大雨冲洗 过后,如图画般美丽。(6 分)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典例拓展】一篇优秀的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 用艺术手法,都是为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 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主旨。这一考点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 ①情感变化类。例如,《一朵午荷》(湖南卷)第 19 题:"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 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 变化"为标志,要涉及“全文”。②情感比较类。例如,《春风》(福建卷)第 14 题:" 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 这就形成比较,标志是“是否矛盾”。③情感认定类。例如,《走进腾格里》第 15 题: “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针挑土》(大纲全国卷)17 题:“面对黑 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这是针对某一段落或全篇 设题。把握文章的情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直接表现:抓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间接表现:通过文中对人物的刻画、事件的记叙、场景的描摹、物件的勾勒所表现出来 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3.(2016 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14 分) 父亲的玳瑁 鲁 彦 (1)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 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 名字。 (2)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 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 以通知我似的。 (3)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4)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 叫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5)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 (6)“玳瑁,这里来!” (7)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 肯即刻进来。 (8)“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 (9)“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10)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11)“喏,在这里了。”父亲说。 (12)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 遁似的。 (13)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 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14)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 息引诱了它,它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 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15)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 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 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 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16)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 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 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 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 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17)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18)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寝室。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 里了。 (19)玳瑁有两夜没有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 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20)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 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 (21)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地,“咕咕”念 着猫经。 (22)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 出手去,轻轻抚摸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 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 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 (23)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 着,不见它到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 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24)“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 远地听见了。” (25)“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26)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27)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 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摸。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 往日柔和地抚摸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 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摸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 (28)从这一天起,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我们有好几 天没有看见玳瑁的影子。我代替了父亲的工作,给玳瑁在厨房里备好鱼拌的饭,敲着碗,叫 着“玳瑁”。玳瑁没有回答,也不出来。母亲说,这几天家里人多,闹得很,它该是躲在楼 上怕出来的。于是我把饭碗一直送到楼上。然而玳瑁仍没有影子。过了一天,碗里的饭照样 地摆在楼上,只饭粒干瘪了一些。 (29)第五天早晨,母亲才发现给玳瑁在厨房预备着的另一只饭碗里的饭略略少了一些。 大约它在没有人的夜里走进了厨房。它应该是非常饥饿了。然而仍像吃不下的样子。 (30)一星期后,家里的戚友渐渐少了。玳瑁仍不大肯露面。无论谁叫它,都不答应, 偶然在楼梯上溜过的后影,显得憔悴而且瘦削,连那怀着孕的肚子也好像小了一些似的。 (31)一天一天家里愈加冷静了。满屋里主宰着静默的悲哀。一到晚上,人还没有睡, 老鼠便吱吱叫着活动起来,甚至我们房间的楼上也在叫着跑着。玳瑁是最会捕鼠的。当去年 我们回家的时候,即使它跟着父亲睡在远一点的地方,我们的房间里从没有听见过老鼠的声 音,但现在玳瑁就睡在隔壁的楼上,也不过问了。我们毫不埋怨它。我们知道它所以这样的 原因。 (32)现在距我们离家的时候又已一月多了。玳瑁应该很健康吧?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 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的玳瑁。 (选自《故乡的梦》,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2 分) A.文章第(16)段叙述父亲有事将要出去,用“溜”“绕”“转”“跟”等动词描写玳 瑁,生动地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昵和依赖。 B.文章第(23)—(25)段以大家叫唤“玳瑁”无动静,衬托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 走来了,表现了父亲对玳瑁的感情之深。 C.文章饱含深情,叙述真实而有序,描写细腻而生动,记录了父亲和玳瑁的日常生活,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D.文章(26)段“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 表现了玳瑁给孤寂的老人带来儿孙般的慰藉和快乐。 E.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并兼以议论、抒情,夹叙夹议, 使文章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 【答案】答 C 给 2 分,答 A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 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 B 选项错在“表 现了父亲对玳瑁的感情之深”,应该是“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近”。E选项中错在“夹 叙夹议,使文章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 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 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文章第(2)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交待了玳瑁的来历。②为后文表现父亲和玳瑁之间的深挚感情蓄势(先抑后扬也 可)。③照应标题,暗示了玳瑁是父亲的宠物,而非全家的猫儿。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 分析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时常见的题目,注意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 角度分析作用,结构上主要是照应和引起下文,内容上注意分析和文章的主旨以及书法 的情感的关系。 (3)文章中父亲与玳瑁情感深厚,请概括父亲对玳瑁的感情并分析。(4分) 【答案】①亲近:父亲把玳瑁当作孩子,能领会它的感觉,亲近抚摸;父亲临终前,抚摸并 亲密地呼唤玳瑁。②疼爱:父亲厌鱼的味道,但经常给玳瑁带鱼回来,准备鱼汤拌饭。 ③挂念:父亲在新的地方住宿,还挂念着玳瑁夜里受冷。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分析文章的情感注意前后的变化,注意对文章进行简单的结构的划分,然后概 括,注意理清主线。 (4)文章与巴金的《小狗包弟》在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探究其 在揭示主旨的技法上有何共同之处。(4 分) 【答案】(8分)①通过真实的小事件的叙述(或以小见大),凸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揭 示文章主题。《小狗包弟》叙述了包弟讨人喜欢、痛别包弟等生活小事件,表现出作者 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本文叙述了父亲与玳瑁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父亲与玳 瑁的深厚感情及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②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主旨。《小狗包弟》以文 学家对待狗与后文红卫兵对待包弟、以包弟的可爱与包弟的悲惨遭遇等形成鲜明对比, 揭示了文革时期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本文玳瑁对“我”和母亲的态度与对父亲的态度形 成对比,揭示玳瑁与父亲感情之深。(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从情感和手法两个角度进行,首先要对《小狗包弟》 熟悉,然后结合这篇文章分析对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 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注意课本中的文字和本文进行对比,从手法和情感 进行分析,情感注意结合全文,手法注意答出手法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2015 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4 分) 有什么用 叶倾城 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有路灯,把夜色稍微 推开一段,是撸上去的袖管。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 70%,为了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明白何为“八分 音符”),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为什么要学好围棋?围棋有什么用?” 上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 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 了 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抬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 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着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 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 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 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 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地忘掉。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 分离,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 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 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你疑心 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 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 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 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 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 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 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 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 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它是宁静的布 幕板,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 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 分)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为下文“我”与小年的对话作铺垫,同时与倒数第 二段相呼应。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首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 分析。“春夜正好”“夜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结构上为下文“我”与小 年的对话作铺垫,同时与倒数第二段相呼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十五岁的女孩子”的事情?(2 分) 【答案】“十五岁的孩子”的事情与上文小年的事情相类似,表明此类现象的普遍,为下文 作者回答“有什么用”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答案】连用三个设问(运用设问与排比的手法),引发读者对“有什么用”的思考,表达 了“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主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句子的含意,离不开“字不离句、句不 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赏析句子,要结合内容、结构、手法,有哪个角度就围 绕哪个角度分析。这段文字通段采用设问与排比的手法,正面回答了“有什么用”的问 题。引出下文“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试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运用层进式结构: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生活中一个小孩子的问题,联想 到大孩子与家长同样的质疑,进而阐发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 的”。②以小见大:切口小,立意深,隐含了作者对不要急功近利的呼吁,升华了文章 的主旨。 ③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既形象可感,又增强说服力, 有理有据。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首先要弄清写作手法有哪些,然后结合文本去分析。我们 可以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 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 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这篇文章夹叙夹议,既有自己与小年 对话的叙述、中间穿插“十五岁的女孩子”的故事,也有对这一问题的议论,让人深思。 文章看似一个小事件,其实小中见大,层层深入,最后点明主旨:所有无用的东西,都 是有用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的理解。(4 分) 【答案】世间的事物,除了“实用”,还有一些“无用之用”,对自身成长、陶冶情操、培 养感情均有助益,所以,现代人不能再继续一味急功近利下去。(能解读出文章的主旨, 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两个“无用之用”的例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5.(2015 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4 分) 远去的乡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 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 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它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 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 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 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 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跤,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 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 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 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 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 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 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 一行的。” 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 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 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 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 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 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 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 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 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头也不回地走远,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 夜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 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 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 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 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1)根据文中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2 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燕子的呢喃中,她在稻田的清香里; 她在 中,她在 中,她在 里。 【答案】她在菜地的葱行中,她在豆荚的笑声中,她在蛐蛐的琴音里。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选用、 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作者讲述小时候在田埂间摔倒的往事的用意是什么?(2 分) 【答案】充满童真童趣,与下文城市生活作对比,引出对远去的乡村的温馨回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从表现人物形象或情感,联系下文内容,从对比的表现手法角度,从引出下文 的角度组织答案。读后可知,作者讲述小时候在田埂间摔倒的往事充分表现出了童真童 趣。从下文对远去的乡村的温馨回忆和城市生活的对比来看,应从引出下文和突出作者 对乡村生活的怀恋等角度组织概括。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3)第三段中反复出现的“一行一行”,有哪些含意和作用?(2 分) 【答案】表现了乡村的整齐优美;诗人从乡村获得灵感,写下鲜活生动的诗句;把作者对乡 村美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由“夜晚”“早晨”“冬天”“后来”等 词后面的“一行行”等句式可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本句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葱行,从而表现出了乡村的整齐美,写出的小诗的美好,从而将作者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 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 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答案】“固执”一词在这里是“执着”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不舍,表达了父亲及 世代农民对乡村田园的热爱、依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5)文章以“远去的乡村“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4 分) 【答案】作者回忆的是已逝去的乡村生活,相对现在而言,那确是“远去的”了;“远去的 乡村”留有作者美好的回忆,和现在的“城市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文章表达了对 已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担忧、失落,引发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蕴含的含义的探究能力。答题时,可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 度探究作答。在深层意义上,可联系全文内容及写作意图,从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乡 村所特有的正在消失的角度,写出了一种担忧和无奈,更是一种发展中的思考等角度组 织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6.(2015 届广东肇庆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4 分) 鞋声 洛 夫 ①扶着冰凉的铝质栏杆,连登三十四级,他慢慢踱到桥端。一切都是疑惑,包括自己在 内,但只要低头望望桥底的流水,便知道那唯一的答案是什么。可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宣 示他的心事:他说他只是来听取过桥的鞋声。 ②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在市中心架起许多桥,像是从河面升起来的 一些岛屿。全部铝质的架构,坚实而稳固,在清晨的阳光中闪着耀眼的光辉。卧于两条长街 之间,它以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春去和秋来,熙攘和变化。水在流去,时间在消逝,晨曦上 升为太阳,太阳下坠为灯火,灯火点亮千万条街,每条街都曾发生过一些美丽以及不美丽的 事件。明天仍然如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桥底下一群泡沫吞食了另一群泡 沫。 ③他宁愿相信桥下流着的是河水,而不是喧呶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唯有时时感到自己 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才能肯定生存的真实。他紧紧抓住桥边的栏杆,两只手 背的青筋颤动着,他的力量传透了整座桥身。但事实上他并非如此坚强,感觉究竟不是生命 的全部,甚至他经常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只有一件事他最清楚,也最有把握: 他决不做使别人不快乐而又于自己无益的事。 ④他说他来是为了听取过桥的鞋声,这句话你等下就会懂得。他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中年 人,敏感的人多少有些腼腆。每次来到桥上除了俯视桥下汹涌而去的车辆人群外,他从不探 视那些擦背而过的行人。他无需抬头即可从鞋声中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身 份来。清脆而节奏匀称的定然是一个雅致而有教养的少女,沉重而拖沓的定然是一位满怀心 事的中年男子,急起急落有如鼓点的想必是一位鬓发过长、裤脚过短、匆匆赶赴约会的年轻 人。他的推测经常是灵验的。这还不算,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能从鞋声中听出某人内心的悲哀 或欣喜,听出另一个人正是昨天这个时候从桥上经过的人。据他说,只有一次他是全然失败 了。那简直不像是鞋声,而是从墙外经过时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或者台上一位舞 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感到它的力量而抓不住它的存在,悠悠忽忽,他感到非 常之熟悉而又说不出它的形质和来历。他隐隐体悟到这双脚步底下的空茫,像是浮尘,或从 旷野飘来的一声呼唤。 ⑤他完全为这种感觉所震慑,他忍不住抬起头来,竟发现整个桥上除了自己外,再无其 他的路人。这一发现对他的打击很大,他瘫软地靠在栏杆上。这时正值午夜,午夜的河水不 再流动,他忽然想起了一个老和尚的两句诗来:“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时不但桥 在流,他觉得自己也在漂浮起来,而且向四方流去。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从未想到如何了 解别人,更不要说自己了。有时在月亮下看到身边瘦长的影子,他竟坚决否认是他自己的, 他说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影子的人。他怕一切的音响,所以把身上的钥匙分别摆在各个 口袋中。他说惟有在绝对的孤寂中才会感到存在。喏,就在这里,伸手即可抓到自己。可是 这次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幽微而空旷,他竟掩面哭泣起来。 (选自《世界散文精华(中国卷)》,有删改) (1)文章的题目是“鞋声”,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桥”?(4 分) 【答案】突出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给人带来的孤寂感和压迫感,为下文写“他”在桥上 听鞋声作铺垫。(“突出”1 分,“孤寂感和压迫感”1 分,“在桥上听鞋声”,1 分, “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比喻。(1 分,如答“通感”也可给分)把“他”自己的鞋声比喻成一片偶然飘落在 头发上的叶子和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1 分)形象生动地(1 分)写出 鞋声的幽微和空旷(1分),表达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酌 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抓住关键词,联系上 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作者用飘落的叶子和舞者的旋律来形容鞋声,很明 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着比喻具有的生动形象的本身作用,将鞋声的特 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答出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6 分) 【答案】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是为了:①表现人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 文明社会时感到的孤独、寂寞和压迫感。②批评回避现实,逃脱人生的态度和做法。③ 表达作者对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的关注和关切。 (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能力层级为探究 F。 7.(2015 届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高三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14 分) 山之子 李广田 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才知 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 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害怕?”我有些疑惑。 “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变得很 低。 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上边“升 仙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于是我急 忙说道:“我一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大结实 的汉子, 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 语言,说着一个别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 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 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 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 平野入青徐”,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隹:“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们什么 呢?说那个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晨雨之夕,“升仙坊” 的小庙将是怎样 的飘摇吗? 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芦,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了。” 一个孩子答道。 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 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卖给 香客。悬在山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卖得一个好价钱。 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 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涧,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 的山之子——这个勇敢的哑巴——却不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时去 采摘百合,来奉养他的老母和寡嫂。 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哑巴来 了!” 不错,正是那个哑巴。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我沉 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地回答着,并指 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我们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 上来。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发现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 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 (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 (1)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4分) 【答案】⑴喜悦是因为:①哑巴作为一个普通的山民,却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深深感染了我; ②哑巴说话的背景、站立的姿势、说话的声音、辅助的动作,让我觉得壮观。 ⑵怅惘是因为:①哑巴讲故事,别人听不懂,我感到他寂寞;②哑巴居住环境恶劣,我对他 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注意分析喜悦的原因和怅惘的原因,答题区间在这句 话后面的文段,“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 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通过孩子讲的哑巴的故事可知巴居住环境恶 劣,“我”对他生活的凄苦感到忧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文中多处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佚用?(4分) 【答案】①哑巴冒险以采百合花来维持生计,表现了哑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的勇敢和孝顺; ②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百事合意,香客们买百合花下山,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③作者反复写到百合花,寄托着他对哑巴及人们的深深祝福;④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 索,是联系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纽带,使文章内容的表达更加集中。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 分) 【答案】①通过两个孩子的叙说,交代了哑巴悲惨的身世,写出了哑巴悲苦的生活;②通过 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孩子讲的哑巴的故事可知巴居住环境恶劣,生活的 艰辛。哑巴讲的故事没有人听懂,香客买百合花、聆听哑巴讲话,写出哑巴的热情、纯 朴和善良的品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4 分) 【答案】①暗示哑巴生活于大山,大山是哑巴生存的根基;②大山崎岖陡险,喻示哑巴艰难 的处境;③揭示大山雄奇高峻孕育了哑巴刚毅不屈的品性;④突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 山民精神的热情赞美。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应考虑以下切入点: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 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 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意蕴丰富,含有双关义;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 特征;等等。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8.(2015 届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高三下 3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4 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⑴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⑵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 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 些冷寂。 ⑶我建议你去苏堤。 ⑷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 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 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 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⑸呈现在你眼前的是 1090 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 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 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⑹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 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 春晓。 ⑺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 1071 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 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 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 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⑻机会终于在时隔 18 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 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 力调查踏勘。于次年 4 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 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合, 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⑼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 条理由。其中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 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 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 响。 ⑽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 900 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 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 命运。 ⑾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 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 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经过 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 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 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 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 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 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⑿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 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 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 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 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 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 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⒀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 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 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 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⒁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 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 而立,一站就是千年。(略有改动) (1)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 ①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 打折扣了。 ②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答案】(1)“文章憎命达”,一帆风顺的人难以写出名传千古的文章,苏轼坎坷的遭遇为 他的创作积累了素材,积聚了情感。或坎坷的遭遇反而成就了传世佳作。 (2)表层意思是说苏轼的雕像已经沐浴了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而深层意思则是说苏轼治理 西湖的历史功绩和以民为本的精神品质永垂不朽。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第⑥段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想象,引用,对比。“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是想 象,它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将读者带入了文章所设的境地中,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水 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引用,它有丰 富内容、增强文采的作用。“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是对比,突出了苏轼诗歌的非 凡价值。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结合着第 6 段中的关键词及语句 分析作答。答题时,要注意结合着具体语句,具体分析想象,引用,对比各自在文章中 的作用。例如,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从增添文章色彩,从突出苏轼诗歌的价值等角度 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文章结尾处写岳庙、岳飞,有什么用意?(4分) 【答案】①岳庙与苏堤相映衬,作者借民族英雄岳飞来烘托苏轼。②在作者看来,两人一武 一文,同样伟大,一个用武力保卫国家,一个用智慧治理山水,两人都是民族精英,都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可知,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先判断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 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它的表达作用。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作者写岳庙与民族英雄岳 飞,自然是为了写苏轼服务的,故应该从衬托的角度将苏轼与岳飞一样都是民族英雄的 角度作答。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4)标题“宋朝的雨”有怎样的意蕴?(4分) 【答案】①“雨”贯穿全文,首尾照应,穿越时空,点出苏轼、苏堤的年代,有厚重的历史 感;②雨是西湖美景的极致写照,开篇、结尾以美丽的伞映衬美丽的西湖;③雨也暗藏 着苏轼那首:“千古绝唱”④“宋朝的雨”还让人梦回过去,深含传统和文化之味,颇 具诗情画意⑤雨是苏轼和岳飞这样的人杰的智慧和生命的化身,滋养着西湖的人文底蕴, 也滋养后世的人。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9.(2015 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4 分) 我的灵魂穿着一双草鞋 洪 烛 ①在城市里有几件事物是少见的:鸟、野生植物、民歌、水井以及农田。作为一位酷爱 古典意象的诗人,我怎能不感到寂寞呢?住在北京城东北角一幢塔楼第七层的位置,我常常 失眠,总是在这时候,那远道而来的乡愁如同潮汐,会横渡层出不穷的铁轨、桥梁、红绿灯, 准确地寻找到我灯火通明的窗户。 ②钢筋铁骨的城市是从来不做梦的。梦永远属于我麦浪翻卷、风景如画的乡村。乡愁使 我流泪。对于一位被人间烟火熏陶得麻木困惑的城市居民而言,乡愁是我精神生活的调味品。 只有走出城门,我才会觉得:这是到民间去,这是到人类的记忆中去。 ③永远不可能习惯灯红酒绿的生活,因为我的灵魂穿着一双草鞋。 ④即使行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缝隙,我风尘仆仆的灵魂依旧把朴素与自然视若至上的法 则。于是我像这个时代任何一位硕果仅存的诗人那样,歌颂土地、阳光、雨水以及所有类似 的事物。并且把在古老的风车下散步作为幸福的象征。我告慰自己,毕竟还记得谷粒是怎样 从春播秋收中兑现的,把这些金黄的字眼托付在掌心,就能够判断出生活中可以承受或无法 承受的重与轻。这注定了我不至于背叛隐现在布景中的农业,勇敢地以农业的儿子自居,而 有别于周围绅士们的苍白虚弱。我完全有资格教导他们到户外去接受锻炼。让劳碌的灵魂溜 达溜达吧,哪怕在喷香的麦草垛上打一个滚,醒来之后便会发觉自己强壮了许多。 ⑤其实整个人类都是农业的儿子,人类的精神需要一片重温的家国:篱笆、辘轳、锈迹 斑驳的农具,男耕女织的画面,都会伴随袅袅的炊烟,帮助我们意识到勤劳、善良、坚毅之 类的品质。沧海桑田,我们的心灵荒芜了多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旷 古的牧歌如同强弩之末。人们喝自来水长大,在水泥地上行动,靠化妆品挽留青春,不知不 觉就失落了自己原始的根。他们不相信花朵比香水更重要,粮食才是金钱的上帝。红尘滚滚, 然而我的灵魂与众不同,我的灵魂穿着一双草鞋,时常选择夜深人静逃离这座布满齿轮的城 市,到远处的山野寻觅昔日的空巢。那里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那里有祖祖辈辈刀耕火种 的痕迹。没有握过最粗糙的劳动工具的手,没资格真正地和严峻的生活比腕力。 ⑥苏童的一篇小说我记忆犹新,名字叫做《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很多次了,我寄希 望于这种灵魂的回归,两袖清风,像鸟一样无牵挂地横渡千里之外的山山水水。熟稔的村落 星罗棋布,陌上桑的蓬勃绿意令我臆想出罗敷的欢颜,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一切都如同逼 真的传说生生不息。而远方城市里的世俗尘嚣,简直可以当作风吹过耳来看待。飞越我的枫 杨树故乡,类似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那种“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随即“一 夜飞度镜湖月”的浪漫潇洒,恰是羁绊重重的灵魂所朝思暮念的。其实很简单,超凡脱俗— —以免给自己的翅膀增添过重的负担——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灵魂需要一双合脚的鞋子, 它随时愿意以浮名虚誉作为交换。这样即使跋山涉水、风雨兼程,它也无怨无悔。 ⑦于是每当送走一个喧嚣的白昼,我就有倾听一段小夜曲的愿望,清贫而易于满足的愿 望。月光如水,空谷来风,给负重的心提供了沉思冥想的间歇——那一瞬间我常常走神,像 茶叶经历了浸泡而舒展开来。我把那短促的空白比喻作“灵魂停电了”,高速运转的电梯蓦 然滞留在空中,而有所顿悟。头脑里什么都没想,又仿佛飞越了千山万水。一闪即逝,灵魂 又返回自身,一切又恢复了正常的节奏,但谁也无法否认瞬息的恍惚——瞬息的忘我——所 给予全身心的滋润。 ⑧我难忘美国乡村音乐《带我回家的路》,我相信这正是流离失所的灵魂的请求。穿一 双简便的草鞋,轻盈飘忽的灵魂就能乘风而去,遵循熟悉的旧路回返一灯如豆的温柔之乡— —万籁俱寂。你几乎能聆听到它匆促中空中的足音,灵魂的足音。归去来兮,田园将芜?罗 大佑的《鹿港小镇》,堪以证明乡愁之恋蓬乱如草的原因:“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镇,你 一定要告诉我的爱人……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困惑于都市繁华的灵魂 在寻找出路,因为霓虹灯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光明,也无法给予真正的慰藉。 (选自洪烛《乡野之梦》,有删节)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让劳碌的灵魂溜达溜达吧,哪怕在喷香的麦草垛上打一个滚,醒来之后便会发觉自己 强壮了许多。 ②他们不相信花朵比香水更重要,粮食才是金钱的上帝。 【答案】(1)物质化的城市让人的灵魂苍白虚弱,亲近自然会让人返璞归真、精神强大。(言 之成理即可)(2)城市中物质化的人们失落了自己原始的根。(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灵魂穿着一双草鞋”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析其作用。(2 分) 【答案】①这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②运用比喻、拟 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田园乡野的怀念、对朴素自然的精神家园的追寻。 ③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强化了情感抒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首先根据此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再从此句对文章 标题、线索、主题、吸引力等方面的作用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六段为例,加以赏析。(4分) 【答案】①引用②比喻③用典④叠词⑤长短句结合(举例分析,每点 1 分,答到任意四点即 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着重要从修辞方面根据题目要求 对第六段内容进行分析。首先,“我寄希望于这种灵魂的回归,两袖清风,像鸟一样无 牵挂地横渡千里之外的山山水水”用了比喻修辞方法;而李白的诗句用了引用和用典的 修辞方法;此外,诸如“山山水水”“羁绊重重”等词又用了叠词的造句方法;至于“青 山不老,绿水长流,一切都如同逼真的传说生生不息”等句则是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 这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请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谈谈人们如何处理好乡野与城市 之间的关系。(4 分) 【答案】主旨:本文描述了作者崇尚朴素自然,怀念乡野田园的心态,将农村与城市进行对 比,提醒人们,心灵不要被物质迷惑,人类精神的家园是淳朴的自然。第二问:①城市 化发展虽然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不能背弃自然。②乡野与城市不能彼此对峙,人类要 善待环境,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勤劳美好的品质不能抛弃,人不能沦为物质 和欲望的奴隶。(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0.(2015 届广东惠州高三三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4 分) 森林水滴 秦牧 ①我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 ②近十年来,我到过好些地方的森林。小兴安岭、庐山、武夷山、三清山,以及广东封 开、龙门等处的森林,我这儿并不想写游记,无意一一描绘它们的细部景色。我想说的,是 在那一片深绿,或者墨绿、碧绿、苹果绿、嫩绿赫然构成层次的山野,你要是登上森林瞭望 哨,在山风呼啸中,看群树摆动,仿佛海洋在翻腾一样;那壮观的景色使人顿然忘却世俗许 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情,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欢愉。 ③在森林里的浓荫下行走,呼吸着比蜜水还甜的新鲜空气,端详着一株株树的英姿,令 人不禁想起了国外一位学人讲的这样意思的话:“诗是我辈俗人的作品,大自然的杰作是树, 一株树要比一首诗美丽得多!”你看,它们有的是疏朗的,有的是繁密的,有的亭亭如盖, 有的屈曲多姿,各式各样的树显示了各式各样的美。有的树主干上光光洁洁,有的树主干上 起了瘿结,附着了攀缘植物和悬挂植物,它们一路开着花,居然直达树梢。在林荫下漫步, 有时森林水滴滴了下来,也许是沿着你的面颊流淌,也许是从背脊直下,沁人心脾,每当此 际,我总是一点也不忙着把它拭去,而是任由它悄然坠下,享受着一种生活于大自然中难得 的情趣。 ④森林是宁静的,但也是喧闹的。有时一只啄木鸟在头顶上笃笃笃地啄着树干,有时一 只金花鼠惊鸿一瞥地跳跃而过,有时成群长尾山雀在空旷处振翮飞翔,它都使人感到生机盎 然。森林里几乎到处都有小生物,它们都在忙忙碌碌经营着生活,花式品种纷繁到难以胜计。 表面上看,好似一片宁静的山林,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真叫人捉摸不透,它不是一览无余, 而是内涵深厚,它像一部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这也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原因。 ⑤有人告诉我,在张家界林区,当一行旅游者因食物供应不上而捱饿的时候,他们碰上 一个森林老人,老人问明原委,叮嘱大伙不必忧心,他马上可以协助解决,他返身走进林里, 才一会儿工夫,就捧着一竹篮花花绿绿的鸟蛋出来了。当旅游者面有难色,表示不惯吃生鸟 蛋的时候,老人嘻嘻地笑着,连声说:“有办法!有办法!”再度走入森林里,不一会儿, 手捧着煮熟的热腾腾的鸟蛋出来了,原来那森林里什么地方有鸟蛋,什么地方有一眼滚烫的 温泉,他全知道。森林之所以吸引人,也在于这本自然的大书,它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 了。 ⑥我曾经这样反躬自问,为什么到森林去,能引起这种深沉的喜悦?一种复杂感情的涌 现,有时不是几句话能够解释得了的。它空气清新,使人脱离尘嚣,它既有一种莽莽苍苍的 粗犷之美,在它的细部方面,又有一种纤纤细细的灵巧之美。它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巨书似的, 展现在人眼前,使我们一时完全忘却了琐碎扰人的烦忧,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⑦但是细细一想,情形既是如此,又不完全是如此。我们到森林去,所以引起一种绻恋 低回的感情,又是因为在理性上,我们知道森林和人类生活存在密切关系,如果没有森林, 没有树木,这世界将变得多么的寂寞和悲哀!由于森林遭受严重砍伐,引起水土流失,破坏 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的事情,在国内大量地方是屡见不鲜的。一看到童山濯濯的景象,你就会 知道那里的村落沉浸在不幸之中了。这且不去说它,就是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大森林,不 论从世界范围来说,还是从中国范围来说,它们的总面积都存在不断缩减的趋势。中国森林 面积在国土中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比例。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它也还在逐渐减少之中,我到 有“中国林都”之称的伊春去,到森林覆盖面积雄居中国前列的福建去,当年都听到人们谈 论造林速度比不上砍伐速度,森林面积在缩小中的话题,虽然也有造林比较迅速的省区,但 是两相抵除之后,全国仍然是一个降低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一个隐忧。伐木丁丁的 声音,并非是全可赞美的。那里面也有破坏安宁生活的刀斧之声呢! ⑧这样一想,我终于比较能够分析走进大森林时所以感到喜悦的缘由,原来,除了欣赏 宁静,赞美雄浑,领略深厚之外,也还有一种庆幸的心情:“这里还有这么大一片森林!” “没有看到受破坏的景象,真让人高兴!” ⑨这样一想,又觉得在快乐中是夹杂着一点忧伤了。就正像在观赏红叶时候那样。 ⑩但愿在不太久的将来,能够看到中国的森林的总面积逐渐上升的喜讯,这在中国是可 以称为“特大喜讯”的。那时,我们到森林去徜徉,就会只有欢乐,而不夹杂点忧伤了。就 像一片健康的绿叶,只有翡翠的颜色,而没有病斑一样。 ⑾人们!但愿对树木,对森林,也都有一份理性的爱,而不是一味只知道胡乱砍伐吧! 有没有这点爱,可能也是一个文明人和一个愚昧自私者的分野。 1989.3.北京 (选自《秦牧全集》,本文有删改。) (1)第⑤段写了一则传闻,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析。(4 分) 【答案】①表现森林的人和物之丰亩多彩,反映了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之愔。②与作者对森林 的亲身观察体验相映衬,使文章内容史摇曳多姿。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写这则传闻,自然是为 了表现森林里的资源丰富多彩的特点,从作者的情感或写作意图角度,作者对森林的这 种特点是持喜爱与赞美态度的;在结构上,从下段“我曾经这样反躬自问,为什么到森 林去,能引起这种深沉的喜悦?”作者的自问来看,起着引出下文作者的反思的作用。 从读者的角度也能起到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兴趣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作者为什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4分) 【答案】①森林中壮观的景色使人银然忘却世俗许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愔,让人心情愉悦。 ② 森林空气新鲜,森林水滴沁人心脾。③森林内涵深厚,它像一部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 ④森林中的人和物,都太丰富多彩了,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⑤在森林中,欣赏宁静, 赞美雄浑,还有一种漫步在森林中的庆幸。⑥认识到森林和人类生活存在密切关系。一 点 1 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 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标题“森林水滴”与本文的主题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述。(6 分) 【答案】①“森林水滴”是作者在林荫下漫步的真实体验,它反映了作者喜爱森林,享受其 中情趣的感情。②引人产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联想,使读者认同作者对于森 林和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的思考,认同其回报森林、爱护森林的主张。③作者希望本文像 森林中自然产生的水滴,泌入读者心脾,感染读者。(或:作者自谦本文是自己感恩森 林厚爱而回报的水滴,希望它也能沁入读者心脾,感染读者。)(每点 2 分,意思对即 可。如考生认为标题和主题没有什么联系,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答出标题“森林水滴”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再概述本文的主题,最 后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本文内容及主旨的感知与理解,作者对森林是赞美和 喜爱的,从森林和人类的关系角度,作者希望人类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从“水滴”可以 联想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成语,故答题时,可从标题有利于揭示文章主题,引 起读者的思考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 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