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高中语文杜甫诗歌赏析05千古圣名何止文章阅读杜甫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1)
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一、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爷爷杜审言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 杜甫 7 岁开始学诗,15 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 1400 多首, 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 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 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 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 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二、长安十年 (一)先来提取中心句,整体把握本章主要内容。 传记作品一般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传主,行文讲究条分缕析,因此,每 部分内容都有提纲挈领的关键段落和句子。 1.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长安十年》的一至三段,然后回到第一段, 从中找出两个提挈下文的总说句。 (二)“长安十年”中三篇名作欣赏。 1.《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长安十年”前期的一首名作。作于 公元 748 年(唐玄宗天宝七载),当时杜甫 37 岁。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请同学们读一读诗中的名句,然后结合传记内容,说说杜甫为什么没想到 “在长安一住十年”?杜甫为了谋得一官半职,做了哪些努力和挣扎呢? 2.《兵车行》——杜甫长安十年中期划时代的名作。 冯至在第一段中说“不料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要的官 职,而是对于现实的认识。”请同学们读一读第 7——8 页的内容。 (1)说说杜甫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他对社会现实如何认识? (2)传记作者冯至认为,“对于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 一片新的国土”。请同学们再从第 7——8 页找一找,杜甫开辟的“新的国 土”是什么? 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长安十年后期的名作。 将诗歌与课文比照,传记中的记叙和分析参照了哪些诗句? 三、流亡生活 持续 7 年零 3 个月的“安史之乱”,不仅成为唐朝政治经济由盛而衰的 转折点,也成为唐代文化艺术风格变化的分水岭。 冯至在传记中说: 此后唐代的诗歌便脱去了色彩斑斓的浪漫的衣裳,有一部分走上了现 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从 756 年 6 月 9 日潼关失守开始,杜甫带领家人开始了战乱中的流亡 生活。 四、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757 年 9 月,唐军收复长安。10 月,肃宗还京。11 月,杜甫和家属 也回到长安。 从 757 年 11 月到 758 年 6 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居留。他仍旧 做左拾遗。此时,杜甫与诗人贾至、王维、岑参、严武同朝为官,过着闲 散的官吏生活。冯至认为:杜甫在这段时期写的诗歌,在他的诗集里“毫 无光彩”。 758 年 6 月,因受房琯事件牵连,杜甫被贬到华州去作司功参军,管 理华州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等的文教工作。从 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这对于“无论是家庭的儒术传统或是个人的要求 都促使他必须在政府里谋得一个工作的地位”的杜甫来说,无疑是重大打 击。但是,在艺术上,他却因此而获得了新生。 杜甫在 758 年的冬末回到故乡洛阳。759 年 3 月,杜甫从洛阳回到华 州,杜甫把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凝结成他艺术上的又一高峰——三吏三 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六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 者内心的矛盾。冯至说: 这矛盾并不像长安时代的诗里所说的杜甫个人入仕与归隐两种心情的 冲突,而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 感到的剧烈的冲突。 也就是说,杜甫一方面对于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人民深表同情,但另 一面为国家着想,他又分别按照不同情况来鼓励和安慰那些征人和思妇。 可是到了《石壕吏》,杜甫再也想不出什么话来鼓励、安慰这家的老翁 和儿媳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