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泰州、扬州、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七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徐州市 2020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 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纸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 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传统文人基于自身际遇及审美喜好,在园林营建中往往主张回归自然、____, 力 求 将山水画的审美意境融入园林设计,使观景者如同 于山水长卷之中,顿觉画意之境与园 林之美. A. 返璞归真 置身 相得益彰 B. 返璞归真 栖身 交相辉映 C. 叶落归根 栖身 相得益彰 D. 叶落归根 置身 交相辉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 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 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 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返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 然状态。叶落归根: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 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结合语境“回归自然”,故选“返璞归真”。置 身:存身。谓自己处于某种环境或场合。栖身:寄生;暂住。结合语境“于山水长卷之中”, 故选“置身”。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结合语境“画意之境与园林之美”,故选“相得益 彰”。 - 2 - 故选 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矗立在眼前的柏树高大肃穆,历经千年风霜。______ 它任由风吹雨打,依然顽强生长。 ①树干挺拔,直指苍穹。 ②它虽饱经沧桑,却生机勃勃。 ③底部扎向四面八方的根,如虬龙一般。 ④枝叶繁茂,苍翠浓郁。 ⑤有的水分充足,充满活力。 ⑥有的虽显腐朽,却有力量。 A. ①④③②⑥⑤ B. ①④⑥②⑤③ C. ②①④③⑥⑤ D. ②③⑤⑥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 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结合四个选项,第一排序①或②,结 合语境“历经千年风霜”,选②,排除 AB 两项;结合两个“有的”,显然与横线后面“它任 由风吹雨打,依然顽强生长”意义相合,紧密,故排除 C 项。 故选 D。 3.下列诗句与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②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③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④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 A. ①立夏②立冬③惊蛰④秋分 B. ①秋分②立夏③立冬④惊蛰 - 3 - C. ①惊蛰②秋分③立冬④立夏 D. ①立冬②惊蛰③立夏④秋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 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 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①“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是张元干(宋)《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中的诗句。意思是:人老了害怕过节,因为节日更容易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引起伤感的情 绪,在看花灯的半夜忽然听到春雷震震。对应的节气是“惊蛰”。 ②“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是强至(宋)《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中的 诗句。意思是:秋天的气息从今天才开始,天高气爽,树叶打算向枝条告别。对应的节气是 “秋分”。 ③“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是左河水《立冬》中的诗句。意思是:北风吹来, 天气寒冷,萧疏的树木在风中摇曳,一半绿,一半黄。对应的节气是“立冬”。 ④“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是左河水《立夏》中的诗句。意思是:南方的夏天 就好像是本国的春天一样,江淮两岸一片绿色,树木蔚然成荫。对应的节气是“立夏”。 故选 C。 4.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帘外缺月挂疏桐,漏断更深人初静。 B. 齿颊清香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C.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D.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给漫画拟题并分析启示,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 - 4 - 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 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 中获取。 观察画面,画面中间是一张方桌,几把椅子;桌上有茶壶茶盏等物;一人独坐桌旁;一轮弯 月悬挂天上。画面表现的是朋友聚会后曲终人散的场景。最符合情境的是 B 项。 A 项,“帘外”与画面角度不符;“梧桐”“漏断”画面中没有; C 项,“江楼”地点与画面不符;“月光如水”与画面中“弯月”不符; D 项,“人不寐”与画面内容不符。 故选 B。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天长县学记 归庄 三代之人才出于学校,近世之人才出于科目。科目之士,虽未能如三代之学成而后入宫, 然禾有不从学校出者,则近世之学校,固人才之渊薮,不可不重也。汉高帝谓:“以马上得天下, 安事诗书?”陆贾日:“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卒无以难。是故戡乱以武,守成 以文,不易之理也。我国家崇儒右文,受命以来,郡县学悉如故,近虽裁省儒官,减乡会取士及 弟子员之数,此非轻视学校,特以其过于冗滥而汰之。所以责成学官,使事无可诿,不得不举其 职;督励士子,使知不易得,不容不进其业也。诚使学官皆举其职,士子皆进其业,则学校之中, 为国家异日储将相官尹之才,备奔走御侮之用,岂有既哉? 天长之有学,其始不可考,今之学宫,则元之旧基。后尝迁于南隅,未几复故。数十年不修, 颓圮矣。启圣祠近有废址,县令江侯、司谕张君慨然以修废为已任,首捐俸资若干,庀材鸠工; 濠州司李黄侯继,亦捐俸若干。张君又监工,日号委诸生之能者董其事。以某年某月讫工。于 是材之朽者易,瓦璧之败者完,丹垩之剥者新,堂庑门墙,焕然改观,昔之废址,亦祠宇屹立矣。 凡用材木瓦甓之数若干,为金若干,而人不以为侈;为工若干,而人不以为劳。春秋重用民力,如 城中丘、筑廊台之类,无不书,皆讥也;独修闊宫则不书,以为当修也。故诗人作颂,以美僖公。 天长当冲烦之地,又比岁多不稔,而勤于是役,独以为不可缓也。 抑邑中前此科第颇少,明朝三百年,登第者仅数人。自国朝以来,人文蔚起,以余之不敏,亦 幸获一第。今郡功曹、县尹、学博士诸先生,勤于修废,不惮倾橐;告成之日,率诸弟子释奠于 先圣先贤。诸弟子其益思自励,大修其业,期无负先圣贤之训,无负朝廷养士之恩,并无负官长 - 5 - 师儒奖成风励之意。从此人才蔚然奋兴,安知不轶前朝而希三代欤!余在都闻之喜甚,是以为之 记而勒诸石以俟之。 (选自《归庄集》)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家崇儒右.文 右:重视 B. 日号委诸生之能者董.其事 董:督察 C. 并无负官长师儒奖成风.励之意 风:劝告 D. 安知不轶.前朝而希三代欤 轶:散失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和近世,人才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只是选拔任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B. 陆贾反对汉高帝在马上得天下而不需文治的观点,汉高帝没办法诘难他。 C. 天长县学从南隅迁回旧址后年久失修,全部毁坏,江侯、张君决心重修。 D. 天长县以前科举考中的人很少,到了清朝,也只有作者一人有幸能考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长当冲烦之地,又比岁多不稔,而勤于是役,独以为不可缓也。 (2)余在都闻之喜甚,是以为之记而勒诸石以俟之。 8.作者认为重修县学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答案】5. D 6. D 7. (1)天长处于位置重要、运输繁重的地方,并且近年来大多不丰收,而唯独对(新修县学)这 件事,(大家)急切期盼(或译:尽力)完成,认为不可以延缓。 (2)我在都城听说这件事,非常高兴.因此为这件事作记并且在石上刻下它.来等待我的期望得 到实现。 8. ①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②可以激励当地读书人提升学业。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 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 项,正确。“我国家崇儒右文”意思是:我们国家崇尚儒学重视文治。 B 项,正确。“日号委诸生之能者董其事”意思是:每天号召委托能干的诸生督查这件事。 - 6 - C 项,正确。“并无负官长师儒奖成风励之意”意思是:并且不辜负学官助成劝勉鼓励的心意。 D 项,错误。“轶”,超过。“安知不轶前朝而希三代欤”意思是:怎么知道不会超越前朝而 成为人们仰慕的夏商周三代呢。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 项,“天长县以前科举考中的人很少,到了清朝,也只有作者一人有幸能考中”说法错误。 “只有作者一人有幸能考中”错,原文“自国朝以来,人文蔚起,以余之不敏,亦幸获一第”, 说明考中的不只是作者一人。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冲烦”,位置重要、运输繁重的地方;“比”,近来;“稔”,丰收;“缓”, 延缓。 第二句得分点:“勒”,雕刻;“诸”,兼语词,相当于“之于”;“俟”,等待。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 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 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本题题干“作者认为重修县学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 括”,结合“三代之人才出于学校,近世之人才出于科目。科目之士,虽未能如三代之学成 而后入宫,然禾有不从学校出者,则近世之学校,固人才之渊薮,不可不重也”“则学校之 中,为国家异日储将相官尹之才”分析可知,重修县学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结合“诸弟子其 益思自励,大修其业,期无负先圣贤之训,无负朝廷养士之恩,并无负官长师儒奖成风励之意” 分析可知,重修县学可以激励当地读书人提升学业。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 7 -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 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 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夏商周三代的人才都是出自学校,近代的人才一般出于科目。通过科目考试选拔出来的 人才,虽然不能像夏商周三代那样学成可以入仕为官,然而没有不是从学校培养出来的,那 么近代的学校,本来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不可以不重视。汉高帝说:“凭借武力夺得天下, 哪里用得着《诗》《书》)?”陆贾说“凭借武力夺得天下,哪里可以凭借武力治理天下呢?” 高帝最终也没有办法诘难他。因此平定叛乱靠武力,守住创下的基业靠的是文治,这是永远 不变的道理。我们国家崇尚儒学重视文治,受命以来,郡县学校全部像过去一样,近来虽削 减儒官,减少乡试会试中录取士及弟子员的人数,这样做并不是轻视学校,只是因为它过于 繁冗庞杂而淘汰一些。所以责成学官,让他们做事不可推诿,不得不尽自己的职责;督促鼓 励士子,让他们知道职位不易得,不容许不提升自己的学业。如果真的让学官都尽他们的职 责,士子都能提升他们的学业,那么学校当中,为国家将来储备将相官尹这样的人才,预备 奔赴疆场抵御外敌入侵的人才,哪里有用得完的呢? 天长有学校,它从何时开始的现在已不可考证,现在的学校,则是元代的旧址。后来曾 经迁到南隅,时间不长又恢复原样。数十年没有得到修缮,都已经败坏了。启圣祠附近有一 个废址,县令江侯、司谕张君慷慨地把修缮废址作为自己的责任,带头捐献俸资若干,准备材 料,招集工匠;濠州司李黄侯继,也捐献俸资若干。张君又负责监督工作,每天号召委托能 干的诸生督查这件事。在某年某月完工。于是那些朽了的木材被更换,败坏了的砖瓦得以变 得完整,剥落的油漆粉刷得以焕然一新,屋舍门墙,也焕然改观,过去的废址,亦祠堂庙宇 一样高耸挺立。总计耗费了若干数量的材木砖瓦,损耗若干钱财,但是人们不认为奢侈浪费; 付出若干的劳动,但是人们不认为辛劳。春秋重视对民力的使用,比如修建中丘城、建筑廊 台之类没有不记录的,都是讥讽(耗费人力物力,浪费钱财的);唯独修神庙则不记录,认为 这是应当修建的。所以诗人写作“颂”,来赞美鲁僖公。天长处于位置重要、运输繁重的地 方,并且近年来大多不丰收,而唯独对(新修县学)这件事,(大家)都尽力完成,认为不可以 延缓。 - 8 - 而天长县邑在这之前科举及第的很少,明朝三百年,考取进土的仅仅几个人。自本朝以 来,人文教化蔚然兴起,像我这样不聪明的,也侥幸考中。现在郡里的功曹、县尹、学博士 诸先生,不断地致力于修缮废址,不怕耗光钱财;建成的时候,率领诸弟子设置酒食以奠祭 先圣先师。诸弟子他们也更加想到要自我勉励,好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以期不辜负先圣先 贤们的遗训,不辜负朝廷养士之恩,并且不辜负学官助成劝勉鼓励的心意。从此人才蔚然兴 起,怎么知道不会超越前朝而成为人们仰慕的夏商周三代呢!我在都城听说这件事,非常高兴, 因此为这件事作记并且在石上刻下它,来等待我的期望得到实现。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向子謹① 庚寅闰八月秋,芗林老、江彦章时在诸公幕府。从游者洪、徐、苏、李,是夕登临,赋咏乐 甚。俯仰三十九年,所存者,余与彦章耳。绍兴戊辰再闰,感时抚事,为之太息。 闰余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 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③,芳 气袭衣裘。断送余生事,惟酒可忘忧。 [注]①向子誣:南宋词人。此时作者南迁清江(浙江乐清)。②修月:语出唐段成式《酉阳杂 俎》,即“修月手”,指能写文章的人。③秋露:酒。 9.请简要赏析上阕中“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的表达效果。 10.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9. ①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对匡时救世、才华出众人才的赞美与思慕,蕴含词人对挽 救国运的深沉期望;②引起下文对往昔清游生活的叙写。 10. ①浮沉“四十载”,唯余“白头”人,表达了对知音不在、故友逝去的悲切;②“沧海 成陆”“神京何在”表达了对国破家亡、世事变迁的哀伤以及对故都的思念;③“萍迹南州” 表达对身世浮沉、流离他乡的伤感;④“幸有”“惟”表达了对人生已老、难以报效国家, 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然后结合诗句的艺术手法分析思 - 9 - 想内容,一定要根据要求作答。首先头脑要迅速清晰常见表达技巧四大类(表达方式、修辞、 表现手法、思路结构)及对应的各小类。然后结合诗句和已有知识判断出手法。有的是比较固 定的,如题干与注释关联出现“语出”则为用典,其效果,考虑正向表意和逆向表意,分析 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观照。本题题干“请简要赏析 上阕中‘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的表达效果”,“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中, “修月”,语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即“修月手”,指能写文章的人,意思是:有“补天 修月”般匡时济世之才的友人多已故去,词人只能抚今追昔。本句运用典故和比喻,“补天 修月”既是用典又是比喻,以“补天修月”喻经国济世的人才,表达对匡时救世、才华出众 人才的赞美与思慕,蕴含词人对挽救国运的深沉期望;诗人怅然回忆年少时在南昌幕下,与 洪徐苏李,快意清游的情景,彼时“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同友人一起目送落日西沉, 共待秋月登楼,可惜那般畅意同游的时光却随故友的离去,家国的沦陷而一去不复返。故本 句引起下文对往昔清游生活的叙写。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 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 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分析可知,今昔中秋已相距四十年,当时雅集的故友已仅 剩词人同江彦章了,而且二人已是朱颜改,白发生。此中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之叹让人心伤。 表达了对知音不在、故友逝去的悲切;“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沧海成陆,世事无 常,家国沦陷,词人流落南州,北归不得;“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词人心念神京, 怎奈山河破碎。表达了对国破家亡、世事变迁的哀伤以及对故都的思念和身世浮沉、流离他 乡的伤感;“断送余生事,惟酒可忘忧”,芗林秋露依旧,山河之变与芗林秋露之不变将词 人心中的亡国之恨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词人心中的忧愁只能引壶觞以自解,充分表现了词人 空有一腔爱国情怀的无奈。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 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 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 10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5)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子曰:“志于道,_____,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8)__________,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答案】 (1). 辩乎荣辱之境 (2). 清荣峻茂 (3). 渚清沙白鸟飞回 (4). 君 子不齿 (5). 挟飞仙以遨游 (6). 八百里分麾下炙 (7). 据于德 (8). 血沃中 原肥劲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 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辩,峻,渚,齿,遨,麾,炙,据,沃。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后花园 萧红 后花园一到五月,就开出了各种花,耀眼的耀眼,散着香气的散着香气,但少有人来。 临着后花园,有一座冷清清黑洞洞的磨房。磨房里的磨倌冯二成子三十多岁,尚未结婚, 头发白了许多,像是个年轻的老头。他没有朋友来访,也不去访别人,他只知道自己是个磨 倌,拉磨之外的事都与他毫无关系。 磨眼上的麦子没有了,他去添一添;漏下来的麦粉满了一磨盘,他去扫一扫;小驴的眼 罩松了,他替它紧一紧。除了这一点工作,冯二成子多半是站在罗架上,打着梆子,从午间 打起,一打打个通宵。 一天早晨,冯二成子在院子里刷着小驴,偶一抬头看见了隔壁赵老太太的女儿,跟他站 了个对面。看着她向日葵花似的大眼睛,冯二成子就无缘无故地心跳起来。从那之后,他虽 不常见赵姑娘,但觉得好像天天见面一样。尤其在深夜,他常常听到隔壁的笑声。 - 11 - 有一天,他打了一夜梆子。天亮了,他刚躺下就听到隔壁女孩的笑声,他赶快抓住被边 把耳朵掩起来,但那笑声仍旧在。他翻了一个身,可仍旧不能睡。 这一天,他躺在那里十分悲哀,他把自己的生活回想了一遍。 他想起母亲来看过他,临走时流着泪叮嘱他好好做事。他想起母亲说身子不太好,一旦 一口气上不来,叫他不必跑回家。他记得当时母亲瘦得厉害,也咳嗽得厉害,他抱着母亲哭 了。他记得母亲回到乡下不久就死了,他还是回去了,和哥哥一起送的…… 想着想着,他昏昏沉沉地要睡了去,但又被惊醒了,好几次都是这样。他觉得是邻家女 儿惊动了他,他在梦中羞怯怯地红了好几次脸。 这一年八月十五,赵老太太让女儿给冯二成子送来一个月饼。他接过月饼,因为难为情, 想说一声谢谢也没说出来,回身就进了磨房。磨房比平日更冷清了,冯二成子迷迷昏昏地吃 完了月饼,靠着窗子,一无所思的往外看着花园,但好像什么都是空的。他的眼里充满了亮 晶晶的眼泪,他的心中起了一阵莫名其妙的悲哀。他羡慕跳跃着的活泼的麻雀,他妒恨咕咕 叫的悠闲的鸽子。他仿佛被卷在旋风里似的,迷迷离离的被卷了半天,而后旋风把他丢弃了。 世上竟有这样的人。他爱了她,但又觉得自己身份太低,根本配不上她。他只能偷偷地 对她寄托一种心思,可她根本不晓得有这么一回事。 不久,那姑娘出嫁了。 婆家来娶新媳妇的那天,打着锣鼓,吹着喇叭,就在磨房外的花园里。姑娘穿了大红的 衣裳,满手抓着铜钱,被人抱上了轿子。 冯二成子把头伏在梆子上,闭了眼睛,一动也不动。一直到那轿子走出几里路之外,就 连被娶亲惊醒了的狗叫也都平静下去时,他才抬起头来。 那姑娘出嫁以后,冯二成子常常到老太太的房里坐一坐。他不知为什么总把老太太当作 了亲人,早晚相见时,总是彼此笑笑。 这样过了没多久,赵老太太也要搬到女儿家去了。 他帮着老太太把东西装上了车,还牵着拉车的大黑骡子送了一程。送到郊外,老太太催 他回去,他说再送一程。①他向着前面放着大步,大有一去就不回来的样子。 回来的时候,冯二成子觉得这路比去的时候不知远了多少倍,他还不时转回身去看。不 知为什么,他觉得这次送赵老太太比送自己的亲娘还难过。 路上,他往四方望一望,他望到的,都是在劳动着的,都是在活着的:赶车的赶车,拉 马的拉马,割高粱的割高梁。他不能明白,这都是在做什么;他不明白,这都是为着什么。 他想:到了终归,你们是什么也没有的。随后,他遇上一些推手车的,挑担的,他也用奇怪 - 12 - 的眼光看着他们:你们是什么也不知道,你们只知道为你们的老婆孩子当一辈子牛马,你们 都白活了。冯二成子这一路上所看到的几乎全是这一类人。 他走得很慢,终于没有了气力。他找到一片树林,伏在地上哭了不知多久。他想到了那 天早晨与他站了个对面的大眼睛,他感觉到那眼睛是含着无限情意的,他后悔自己为什么不 早点发现。但现在都完了,永久不会重来了。 他呆呆地坐着,二更之后心里渐渐宁静。那前前后后的事,他似乎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晌午送赵老太太走的那回事,也似乎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②现在他觉得人间并没有许多人, 所以彼此没有什么妨害。 以后两三年,每到夏天,后花园里的花草又是那么热闹,但依然少有人来。不知多少年, 园主老死了,后花园也拍卖了。新主人常常来磨房的窗外,看磨倌怎样打他的筛罗,怎样摇 他的风车。而冯二成子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 一九四 O 年四月 (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对后花园寥寥几笔的交代,不仅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与小说的结尾相呼 应,也与冷清的磨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小说描写赵姑娘出嫁时冯二成子闭着眼睛把头伏在梆子上的细节,既表现他对赵姑娘出嫁 的关注,也表现他与心上人无缘的悲伤。 C. 冯二成子觉得赶车的、拉马的等人辛苦地劳作却最终什么也没有。作者通过写冯二成子的 迷惘和困惑,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D. 小说结尾写冯二成子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表现出冯二成子顺从命运的安 排,也暗含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关注。 13.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冯二成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4.小说以“后花园”为标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2. A 13. )第①处:大步向前,希望一去不回,体现冯二成子对赵老太太的留 恋以及希望见到赵姑娘的急切心理。第②处:觉得人间并没有许多人,彼此没有什么妨害, 表达了冯二成子对爱情的心灰意冷,对生活的麻木。 14. ①后花园在庭院深处,少有人来,暗含着冯二成子孤寂、空虚;②后花园有美好的景物 和爱慕的姑娘,表现冯二成子对自由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③后花园最后的人空易 主,寄寓了作者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叹。 - 13 -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 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 得出正确结论。 A 项,“也与冷清的磨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小说开头通过景物的热闹反衬后花园 “少有人来”的冷清,没有和冷清的磨房形成对比。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 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 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 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本题题干要求“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冯二成子什么样的心理?请 简要分析”,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子是“①他向着前面放着大步,大有一去就不回来的样 子”“②现在他觉得人间并没有许多人,所以彼此没有什么妨害”。结合“那姑娘出嫁以后, 冯二成子常常到老太太的房里坐一坐。他不知为什么总把老太太当作了亲人,早晚相见时, 总是彼此笑笑”“这样过了没多久,赵老太太也要搬到女儿家去了”“他帮着老太太把东西 装上了车,还牵着拉车的大黑骡子送了一程。送到郊外,老太太催他回去,他说再送一程。 他向着前面放着大步,大有一去就不回来的样子”“他呆呆地坐着,二更之后心里渐渐宁静。 那前前后后的事,他似乎都忘得干干净净了。晌午送赵老太太走的那回事,也似乎是多少年 前的事情了。现在他觉得人间并没有许多人,所以彼此没有什么妨害”分析可知,第一处: “常常”“总”反映他想见到赵姑娘,“送了一程”“再送一程”,表现冯二成子对赵老太 太的不舍,当然也有希望见到赵姑娘的心思。第二处:句子写冯二成子觉得“人间没有许多 人”“彼此没有什么妨害”,结合上文的“都完了,永远都不会重来了”以及“忘得干干净 净”“似乎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可以看出他对爱情的绝望,对生活的麻木。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 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 - 14 - 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 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 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本题题干是“小说以‘后花园’为标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要围绕“后花园”写了什么,再探究其蕴含的深刻意蕴。结合“后 花园一到五月,就开出了各种花,耀眼的耀眼,散着香气的散着香气,但少有人来”“临着 后花园,有一座冷清清黑洞洞的磨房。磨房里的磨倌冯二成子三十多岁,尚未结婚,头发白 了许多,像是个年轻的老头。他没有朋友来访,也不去访别人,他只知道自己是个磨倌,拉 磨之外的事都与他毫无关系”分析可知,后花园在庭院深处,少有人来,暗含着冯二成子孤 寂、空虚;结合“后花园一到五月,就开出了各种花,耀眼的耀眼,散着香气的散着香气”“看 着她向日葵花似的大眼睛,冯二成子就无缘无故地心跳起来”“他觉得是邻家女儿惊动了他, 他在梦中羞怯怯地红了好几次脸”分析可知,后花园有美好的景物和爱慕的姑娘,表现冯二 成子对自由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结合“不知多少年,园主老死了,后花园也拍卖 了”分析可知,后花园最后的人空易主,寄寓了作者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叹。 【点睛】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意蕴答题模式:①表层义——文中的具体意思;②深层义:—— 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主旨义(与主题相关的意思);联系到小说中的不同的人物、某一 物件、情节、主旨等。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 吴功正 “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 论。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不少论者忽视了“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而将“意境”肢解为生活形 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其实,“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 的结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与人天然性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皮亚杰在《发生认识 论原理》中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因此客体本身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 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 的。 按照建构论,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就能得到阐释。古代山水诗同一 题材重复性十分突出;诗人们结伴登临唱和,限题限韵,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没有造成诗的意 - 15 - 境的同一化。这是因为不同的山水诗人的建构方式不同。 中国疆域广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态,都为意境的建构提供了众多的对象; 中国古代诗人更早发现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又为意境建构提供了多样性主 体。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道德伦理的山水建构。在意境形成中,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在山水对象。上物态化,这有 着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识传统,伦理化色彩较浓。 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在山水上寻求情感外化方式,这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 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中国山水美学家独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异质同构心理现象, 含有华夏山水审美意识的特点。 哲学意识的山水建构。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是一种内视域和出发点。如苏 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邵雍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 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这一点。 历史意识的山水建构。如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坐觉苍茫万古意,远 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就可以从山水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历 史的苍凉意绪。. 中国诗人在山水物象中寻求建构,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别、思 乡、怀远、吊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繁富的建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丰富的山水审美 意识。 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洞庭之于娥 皇、女英,三峡之于宋玉《高唐赋》,就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说和代代相因的历史传说。 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 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 (选自《中国文学美学》,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景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派生出来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学 基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B. “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而 是主体的体认,是景作用于情所致。 - 16 - C. 中国古代山水诗限题限韵,且题材比较重复,但意境多数并不雷同,这与不同山水诗人的 不同主体建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D. 中国名山大川千姿百态,中国古代诗人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 的主体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皮亚杰的建构论强调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认为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 识,客体本身是被主体建构而成的。 B.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包含道德伦理、情感心态、哲学意识、历史意 识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C. 文章举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的例子,阐述了基于异质同构心理的情感心态的山 水建构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 D. 邵雍认为观物者不是以目观物,也不是以心观物,而是以理观物。这一看法揭示了 诗人 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的观点。 1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B 16. B 17. ①哲学基础;②建构理论;③建构方式;④文化积淀。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 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 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 项,“‘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 而是主体的体认,是景作用于情所致”说法错误。“景作用于情所致”错,根据主体建构论, 应为“情作用于景所致”。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 17 - B 项,“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包含道德伦理、情感心态、哲学意识、历 史意识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说法错误。“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说法,原文没有阐 述,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 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 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 美意境的?请简要概括”,结合“‘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 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分析可知,作者从哲学基础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 审美意境;结合“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 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分析可知,作者从建构理论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 结合“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分析可知,作者从 建构方式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结合“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 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 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分析可 知,作者从文化积淀方面论述了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 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 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 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 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 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 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巳达 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 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毛乌素沙漠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 - 18 - 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播种绿色,是陕西人 70 年的坚守。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 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 30 多年治 沙 11 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 14 任连长的带领下, 累计推平沙丘 800 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 35 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 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70 年来,榆林以年 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 1 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 54 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0.9%提高到 34.8%,陕西 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 400 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 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 150 多家,年产值 4.8 亿元,从业人员 10 万余人。 (摘编自《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日报》2020 年 4 月 23 日) 材料二: 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 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退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若 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砒砂 岩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 退化的“罪魁祸首”。 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 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 科学家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 14 块试验 田,进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 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 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和节水高效技术, 在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 - 19 - 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平均亩产马铃薯超过 5000 斤,玉米单产平均超过 1600 斤。 (摘编自《且看大漠神工》,《人民日报》2014 年 9 月 14 日) 材料三: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属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士高原的过渡地区,包括 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盐池县。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在“整体遇制,局部好转”的大背景下,未治理面积仍然很大,林下经 济、复合农林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等问题,不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有较远距离。 同时,该区域已有的“沙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分析,缺乏对当前发展现状的评价, 尤其缺乏对在一线实践“沙产业”的企业机构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要了解“沙产业”的 特征、问题、前景,实现其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更准确地把握沙漠治理产业化的现状。 为此,本研究给出了“沙产业”企业的定义,编制了毛乌素沙地“沙产业”企业清单, 并通过对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各县级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 沙产业企业数量及规模等情况的分析,评价了当前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为下一 步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摘编自《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中国软科学》2019 年第 6 期) 18.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往种树、种草等方法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往往没有在内涵上着力改造,因此投入大、 成效差,常带来重复治理的问题。 B.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遇水流失与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的特性是造成我国沙漠土地 资源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 C.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是在研究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形 成的,其配方是科学而固定的。 D. 沙漠改造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马铃薯、玉米获得高产,这是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 高效利用模式取得的成效。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毛乌素变成茫茫大漠,70 年的努力和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使 其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B. 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距离达到可持续的 - 20 - 产业化治沙仍然有较远距离。 C. 毛乌素地区沙产业研究可通过对一线实践企业机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相关现 状,为下一步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D. 多年来,人们采用多种措施对沙漠进行改造,促进了毛乌素荒漠化的逆转,但可持续的产 业化治沙之路依然遥远。 20. 以上三则材料均和沙漠治理有关,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8. C 19. B 20. 材料一侧重介绍陕西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成效;材料二侧重介绍治沙思路的改变和治沙技 术的突破;材料三侧重评价毛乌素治沙产业的发展水平。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 项,“其配方是科学而固定的”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五段“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 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分析可知,配方不是固定的。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 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巳达 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分析可知,应是在“陕西境内即将消失”。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 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 - 21 - 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 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 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提干“以上三则材料均和沙漠治理有关,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所谓侧重点就是材料详细介绍的内容(详写)从标题上也能看出端倪, 如果给出了新闻标题(新闻核心,重点),往往标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结合材料一的标题“毛 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介绍陕西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成效; 结合材料二“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 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 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分析可知,材料 二侧重介绍治沙思路的改变和治沙技术的突破;结合材料三标题“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 展水平评价”分析可知,材料三侧重评价毛乌素治沙产业的发展水平。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 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 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 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 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现代建筑依稀可见古典风貌,当代生活依旧留存传统习俗,时代青年依然信奉儒家精 髓……现在与过去总有着密切的联系。继承过去,文化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弘扬,文明得以发 展…… 【答案】【范文】 瑰丽诗意中的传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这一美丽诗句,在今年疫情期间被很多人熟知, - 22 - 也鼓舞着无数疫情中的人们。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最诗意的国家,最瑰丽的语言,最美好 的传承,连接起了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0 年春天,新冠肺炎病毒来势汹汹。2 月份,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舞台上,来自 武汉的选手宗彬,即兴朗诵了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引来全场的集体吟诵,在那个特 殊的时期,抒发了中国人的自信,激发了人们战胜疫情的气魄与豪情。今年 59 岁的宗彬,是 一名交通警察,疫情期间,在武汉公交、地铁暂停运营的情况下,宗彬坚守一线工作岗位, 穿陵园、跨江滩,克服种种困难前往单位备勤。从小就喜欢古诗词的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坚 持学习古典诗词,并作为志愿者走进学校为孩子们讲解古典诗词。疫情来临时,他在困境中 依然不放弃对诗意的追求,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传承。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诗词大会上, 有 90 岁的老人、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四五岁的孩童,我看到了一种无形的传承。90 岁的第一 代空军飞行员刘影与 80 岁的老伴儿刘敏华用诗词写情书,缘定一生;5 岁“神童”王屹恒玩 转飞花令,出口成诗;外卖小哥雷海为荣膺第三季冠军,从而改变了个人命运;北大才子彭 敏荣耀归来一举夺得第五季总冠军,80 后小伙彭敏,作为一名现代年轻人,对于古典诗词有 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热爱。他说,诗词改变了很多人的灵魂质地和生活方式。他们骨子里流淌 着的诗意,连接起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标榜时尚、“潮人”辈出的现在,网络上充斥一些新新人类的“泡沫文化”,他们的 精神世界里少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沉淀。殊不知,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髓,是一代代中国人最 丰富的精神给养。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最早起源于古人在劳作时为缓解劳动的辛苦所哼唱的歌谣。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会吟诵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古典文化的美丽意蕴中,去追求 美好的生活;当我们遇到挑战时,会吟诵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略唐诗中不怕 困难、勇于攀登的雄心气概,去干一番事业;在早春时节,我们也会吟诵起“且将新火试新 茶,诗酒趁年华”,在宋词的优雅韵律中感慨流年逝水,要珍惜时光,只争朝夕。 我们从诗经出发,沿着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一路走来,中国传统文化绚丽多姿。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文化 潜流。”几千年的中国优秀文化,给予了中华儿女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塑造了中华民族坚 定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悠远绵长,浩浩汤汤,如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从过去,到现 在,到未来…… 【解析】 - 23 -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把握材料,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 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现代建筑依稀可见古典风貌,当代生活依旧留存传统习俗,时代青年依然信奉儒 家精髓……”这三句从建筑、生活、精神信仰三个不同的角度列举了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现象。“现在与过去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对上文现象的总结,表明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继承过去,文化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弘扬,文明得以发展……”指出继承过去的意义和价 值——文化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弘扬,文明得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命题人指向鲜明, 考生围绕“继承过去”这一核心发表见解即可。可以分析原因,可以讨论意义,可以辩证看 待继承问题,可以批判继承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立意】继承过去,传承文化;继承过去,弘扬优秀传统精神;有继承,才有更好发展;继 承过去,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结构】《瑰丽诗意中的传承》首段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引出论点——诗意传承,连接起 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 2 段:新冠肺炎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宗彬朗诵的《水调歌头·游泳》激发了中国人的自 信、战胜疫情的气魄与豪情。困境中坚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第 3 段:列举 90 岁飞行学刘影与 80 岁老伴用诗词写情书;5 岁神童王屹恒出口成诗,雷海为 荣膺第三季冠军;彭敏热爱古典诗词等,论证国人骨子里流淌着诗意,链接了中国文化的过 去、现在和未来。 第 4 段,列举反面事例——“泡沫文化”,与优秀传统问话形成对比。 第 5 段,从诗经写起,吟诵唐诗宋词的诗意。 第 6 段,总结全文,回扣论点。 【素材】1.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主席说过: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 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化要想得以延续,需要传承和弘扬,让年轻的学龄儿童充分 了解和传承,让年长的社会青年及社会大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网络信息发达,一 些网络文化肆意篡改传统文化,将一些网络聊天的错别字在网络流行起来,学龄较小的同学 分不清哪些是错别字,哪些是正确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是莫大的伤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坚定文化自信,是一种民族团结的力 - 24 - 量,需要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参与,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对于我们而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应该从自身做好,坚定好文化自信,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 2.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价值基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唯物主义与无神论、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 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 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 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概而言之,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 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 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 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 (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所谓民本思想,就是主张百姓是立国、兴邦的根本所 在。《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孙中山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目的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国家机关是人民的公仆,必须为全国人 民办事。国民是民国的主人。他还将民生主义列入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3)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 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中华民族在处理与其他民族、 其他文化的关系中,历来秉持“道并行而不悖”的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合作友善。 (4)刚健为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我国先秦思想家十分重视确立人生志向问题,主张“刚 健有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倡人要有志气,要有大而 无畏、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思想一直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优秀儿女积极进取、 奋斗不息。 (5)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中华民族有着讲正气的优良传统,有着自己伟大的民 族精神。此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 重要成分。孟子曾将这种精神生动地概括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种高尚气节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为了维护人格尊严和价值理念抛却功名富贵乃至生命而奋斗不 已。 - 25 - (6)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道义,主张以道德的至善来凝 结人心,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天下有道,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就是见利思义,义重于利的价值观。 语文Ⅱ(附加题) 一、(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前年视学时曾刻《朱子语类四纂》以示生徒,又恐观者苦于南北方言,故为之离句读, 稍加批释。然取舍之间,复漏尚多,至今以轻妄自愧。程氏遗书,读之尤久,手所纂录,又 已忘其几也。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者之 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矣。其精蕴所在,辄为发明一二;及其师友之间,渊源明昧,议论出入, 后学指为疑案云者,亦颇用臆测,而概未必其是也。 (选自李光地《<二程子遗书纂>序》,有删节)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23. “二程子”指___、__ 24. 《二程子遗书纂》的编纂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22. 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 者之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欠。 23. (1). 程颗 (2). 程颐 24. ①句读批释更详;②稍加闸发文章精蕴;③解说书中疑难问题。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虽然选取舍弃不能特别精准详细堪作榜样非常统一,因已经先刻印了朱子的书, 晚辈们说姑且(把二程遗书)一起刻印了吧,来减少那些想读它的孩子们的劳苦,故而断句 批注注释比朱子的书稍详细。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应单独成句;“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中,“耳”为句末语气词, 应在其后断开;“为既出朱书于前”为状语后置句,应在状语“于前”后断开;“子弟辈谓 且并刻”中,“子弟辈”是主语,“谓”是谓语,“且并刻”是宾语,其后断开;“以损童 蒙欲读者之劳”补充交代刻印的原因,应单独成句;“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欠”中,“盖” - 26 - 为句首语气词,应在其前断开。 故断句为: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者 之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欠。 【2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 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 事情节等重点内容。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儒客大家,“子”是对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二人同 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24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 由“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矣”可以概括出“句读批释更详”;由“其精蕴所在,辄为发明一 二”可以概括出“稍加闸发文章精蕴”;由“及其师友之间,渊源明昧,议论出入,后学指 为疑案云者,亦颇用臆测,而概未必其是也”可以概括出“解说书中疑难问题”。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 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 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 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 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 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 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 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 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 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 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 - 27 - 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前年督学时曾经刻了《朱子语类四纂》来给众生员看,又担心观看的人受南北方言之苦, 因此为该书标注句读,稍稍加以批注解释。然而,在取舍之时,依然有诸多疏漏之处,到今 天仍然因为自己的轻举妄动而惭愧。程氏遗书读的时间尤其长,亲手攥写记录,又差不多忘 记了。虽然选取舍弃不能特别精准详细堪作榜样非常统一,因已经先刻印了朱子的书,晚辈 们说姑且(把二程遗书)一起刻印了吧,来减少那些想读它的孩子们的劳苦,故而断句批注 注释比朱子的书稍详细。它精深的含义所在之处,就是为了阐明一二;及其老师和朋友之间 (可以求教或互相切磋的人),渊源不清,观点不相符,以及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指为疑案的 地方,也多为主观推测,也许未必就是这样。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国演义>中,刘备好心与庞统互换所骑之马,蜀兵以马识人,误杀了庞统,刘备听到这 个消息后,为失去军师而痛哭不已。 B. 《家》中,觉慧乘船到上海寻找新生活,觉新想给他送行,被他拦住了。觉慧劝觉新不要 伤心,他们还一定会有再见的时候的。 C. 《阿 Q 正传》中,赵太爷的儿子考中秀才,阿 Q 因为和赵太爷是本家而感到高兴,但赵太 爷说“你那里配姓赵”,这体现阿 Q 地位极端低下。 D.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收到查理的绝交信后,感受到这世上“只有受苦与死亡”, 但还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来掩饰内心的痛苦。 E. 《哈姆莱特》中,国王克劳狄斯欺骗雷欧提斯,让他去找哈姆莱特复仇,王后识破国王借 刀杀人的诡计,代哈姆莱特饮下毒酒。 【答案】BE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理解能力。需要学生扩大阅读面,关注名著中主要人 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遭遇、与他人关系等,注意重要情节的转变。 B 项,“觉新想给他送行,被他拦住了”错误,觉慧并没有阻拦觉新为他送行; E 项,“王后识破国王借刀杀人的诡计,代哈姆莱特饮下毒酒”错误,王后没有识破诡计,王 后是误饮毒酒。 - 28 - 故选 BE。 简答题(10 分) 26.简答题。 (1)《红楼梦》“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一回中,惜春要辞掉入画,请结合 小说概括其原因。 【答案】①入画私自传递物品,坏了规矩;②惜春胆小怕事,担心以后再出乱子;③惜春自 尊心强,认为丢了体面;④惜春了悟人生,要做一个清白的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 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本题是考查惜春要辞掉入画的原因,这是对情节的人物性格的考查。首先要知道整件事的来 龙去脉。第七十四回,查抄大观园,贾惜春的丫鬟入画也搜出了一些她哥哥私相传递的物件, 贾惜春的反应是这样的:惜春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 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可见直接原因是入画私自传递物品,坏 了规矩;惜春胆小怕事,担心以后再出乱子。 那么,入画的私物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因问是那里来的,入画只得跪下哭诉真情,说:“这 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因我们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着叔叔过日子。我叔叔婶子只要吃 酒赌钱,我哥哥怕交给他们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的烦了老妈妈带进来叫我收着的。”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样的事情,并不算太严重。而更奇怪的是,当入画把私物的来由说清 楚之后,贾惜春非但没有减轻恐惧,反而是更加决绝,更加的无情了。所谓:惜春道:“嫂 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 若饶他,我也不依。”入画的话说明平时惜春和入画相处得是好的,也是有感情的。接下来, 贾惜春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 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 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 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这就不难理解了,惜春这是要与贾珍等划清界限,她看透了宁府 的肮脏,要做一个清白的人。 - 29 - 27.简答题 (2)《边城》中,爷爷说翠翠的母亲爱唱歌,杨马兵也说翠翠的母亲爱唱歌,两人的心理有何 不同? 【答案】①爷爷希望翠翠不要走她母亲的路,能找到心上人,过上幸福的生活;②杨马兵回忆 过去失败的爱情,内心苦涩,并希望通过照颐翠翠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 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 爷爷是在向翠翠讲述她母亲的爱情悲剧的时候说翠翠的母亲爱唱歌的,女儿和一个军人唱歌 相熟后有了私情,军人服毒自杀,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也追随赴死。这是爷爷内心永远的伤痛。 爷爷在说翠翠母亲的故事的时候,是希望翠翠不要走她母亲的路,希望翠翠能找到相爱的人, 过上幸福的生活。 《边城》中,老船工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翠翠母亲当年的追求者杨马兵。杨马兵搬来 碧溪蛆和翠翠一块等待傩送的归来。 杨马兵是当年翠翠母亲的追求者,他谈起翠翠的母亲爱唱歌,内心是对翠翠母亲的倾慕,对 逝去爱情的惋惜,对恋人死去的伤感,内心是苦涩的。他告诉翠翠这个,是希望通过照顾翠 翠寄托自己的情思。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 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若有人愿意专就这点着眼,借“龙凤”二字来提高民族意识 和情绪,那倒无可厚非。《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见过老聃后,发呆了三天说不出话,弟子们 问他,他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这是常用的典故。孔子到了楚国,著名的疯子接舆所唱 的那充满讽刺性的歌儿“一凤兮凤兮!何如(汝)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也……”,该歌儿不但见于《庄子》,还见于《论语》,却也道出了以德为先。另一个也许更 有趣的以凤比孔子的出典,见于唐宋《类书》所引的一段《庄子》佚文: 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力。其次子贡为智,曾 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乌之文,戴圣婴 仁,右智左贤……” - 30 - 圣、仁、智、贤,老子自然感叹。原始殷人以凤为图腾,而孔子是殷人之后,我们尤其 熟习。老子是楚人,向来无异词,楚是祝融六姓中芈姓季连之后,而祝融,据近人的说法, 就是那“人面龙身而无足”的烛龙,然则原始楚人也当是一个龙图腾的团族。以老子为龙, 孔子为凤,可能是庄子的寓言,但寓言的产生也该有着一种基础,两人都是民族文化上的代 表。 在我们今天的记忆中,龙凤已经变样,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而已。科学来了, 神话该退位了。万一非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 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其不再太贪睡的话。 (选自闻一多《龙凤》,有删改) 28. 请解释文中“图腾”的含义。 29. 根据材料,分析将孔子称为“凤”的原因。 30. 作者不赞成用龙凤作民族象征物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28. ①是一个民族具有象征性的生物;②象征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③能提高民族 意识和情绪。 29. ①原始殷人以凤为图腾,孔子是殷人的后代;②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以德为先,强调圣、 仁、智、贤;③孔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30. ①龙凤的寓意已经变样,成为封建帝王的标记;②时代倡导科学精神,反对神话之说; ③中华民族需要觉醒与反抗精神。 【解析】 【2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 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 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题干问的是“请解释文中‘图腾’的含义”,结 合文本“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 征”“借‘龙凤’二字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等分析概括即可。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 31 - 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分析将孔 子称为‘凤’的原因”,结合“原始殷人以凤为图腾,而孔子是殷人之后,我们尤其熟习” 分析,原始殷人以凤为图腾,孔子是殷人的后代; 结合“圣、仁、智、贤,老子自然感叹”“还见于《论语》,却也道出了以德为先。另一个也 许更有趣的以凤比孔子的出典”分析,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以德为先,强调圣、仁、智、贤; 结合“以老子为龙,孔子为凤,可能是庄子的寓言,但寓言的产生也该有着一种基础,两人 都是民族文化上的代表”分析,孔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3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问的是“作者不赞成用龙凤作民族象征物的理由是什么”,结 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结合“龙凤已经变样,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而已”分析,龙凤的寓意已经变样, 成为封建帝王的标记;结合“科学来了,神话该退位了”分析,时代倡导科学精神,反对神 话之说;结合“万一非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 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其不再太贪睡的话”分析,中华民族需要觉醒与反抗精神。 - 3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