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 ‎ ‎ 试卷满分:150分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和发展于东亚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而伴随着农耕族群所建政权的出现,最迟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下观”和“族群观”。 ‎ 囿于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对皇权的崇拜,中国古人将东亚区域称为“天下”。“天下”的范围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而扩展,“天下”也有理想化和现实化的差别。《诗经﹒小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对理想化“天下”的描述,而史书中常出现的“大赦天下”,说的是现实化的“天下”,即皇帝政令可以实施的范围。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描述“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可以视为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人理想中“天下”范围的现实理解,多民族主权国家中国就是在这一辽阔区域内自然凝聚形成的。 ‎ ‎“天下”有理想和现实之分,“天下”的人群相应也有“夏”“夷”之别。较早创建政权的中原农耕族群,很早就看到了自然环境对人群凝聚的影响,并有了“五方之民”的族群划分,《礼记·王制》就记载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最早对不同族群的认识,这种认识明显有别于基于种族而来的民族国家理论,其划分的标准不是相貌、肤色等人种特征,而是生产生活方式,划分的标准属于文化的范畴。 ‎ ‎“五方之民”随着秦汉王朝的“大一统”及对农耕族群的凝聚和整合,演变为“夏”“夷”两大群体。在两大群体划分的基础上,司马迁在《史记·西域传》中将西域的众多族群分为农耕和游牧,很明显是以中原地区被称为“汉”的族群与草原地区被称为“匈奴”的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别为标准划分的。民国时期的地理学者胡焕庸以瑷珲和腾冲为两端,将中华大地上的人口分布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这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胡焕庸线虽然和司马迁的划分不完全吻合,但基本上也可以将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群体。 ‎ 回顾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和所建政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人对族群的认识对处理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朝各代奉行的“因俗而治”“用夏变夷”“以夷制夷”等政策都基于这些认识,同时这些认识也为不同族群之间的凝聚和交融、中华民族初步实现的凝聚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 无论是称为“夏”“夷”,还是称为“农耕”“游牧”‎ - 18 -‎ ‎,在中华大地上互动的这两大族群的事迹几乎占据了古籍记载的绝大部分,它们不仅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化,成为共同的缔造者,同时也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祖先。 ‎ ‎(摘编自李大龙《自然凝聚:多民族中国形成轨迹的理论解读》)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古人将东亚区域称为“天下”,这是由于他们对皇权的盲目依从和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不高。 ‎ B.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天下”的范围也在扩展,也有理想化天下和现实化天下之分。‎ C.中国古人对族群的划分是以种族特征作为划分标准,这一划分标准属于文化的范畴。 ‎ D.司马迁和胡焕庸都是以生产生活方式为标准,基本上将我国境内人群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群体。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以中国古人对天下和族群的认识为中心,阐述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特点。 ‎ B.文章在阐述古人的“天下观”时,对理想化天下和现实化天下的范围进行了比较。 ‎ C.文章引用《诗经》《史记》等典籍中的相关材料,使文章有文化厚度,又有说服力。 ‎ D.对于古人的族群观,文章首先分析了其作用,然后具体阐述了古人对族群的划分标准。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的 “天下”和史书中“大赦天下”中的“天下”,所指范围并不一致。 ‎ B.中国历朝各代的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用夏变夷”“以夷制夷”等政策,和中国古人对族群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下观”和“族群观”,并且在不同时代,“天下观”和“族群观”的观点有所不同。 ‎ D.多民族国家中国是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夏”“夷”共同缔造的,其形成时期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自然凝聚”。 ‎ - 18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耳朵经济”正悄然兴起。有声阅读对年轻受众而言是最便捷高效、丰富优质的新型阅读形式之一,吸引力正持续放大。在各种碎片化应用场景中,形形色色戴着耳机的年轻人中,专注于“听书”的不在少数。有声小说用户张程表示,全本《斗破苍穹》是利用每晚闲暇听完的,“听书不伤眼睛,你可以很放松地听,比较惬意”。‎ 车载设备、智能音箱等硬件的发展与普及,创造出了新的应用场景,让“听书”变得理所当然。“音频未来的内容形态、方向在哪里?一定跟场景、人群有关。”蜻蜓FM总裁钟文明认为,人工智能出现后,音频发展趋势是场景化,“在家里听、车上听,或是做家务时听、上班路上听,场景催生出不同的内容需求”。不过,不管阅读的形式和载体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竞争中胜出的筹码。‎ ‎(摘编自《有声阅读用户规模超二亿,“耳朵经济””来了》,《解放日报》2019年1月24日)‎ 材料二:‎ 近日读客文化策划、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畅销科幻小说《AI迷航》实现了纸电声三者同步出版,被誉为国内首部立体出版的图书,一经上市,就在纸、电、声各个平台上均获五星好评,引发业内关注。这也许宣告了另一个时代的到来:有声书正不可阻挡地成为未来出版业的新趋势。‎ 据记者调查了解,上海译文出版社、读客文化等出版机构已经纷纷涉水有声书,并开始尝到甜头。“目前单个作品收入最高已经达到几百万元,不少平台甚至会跟出版机构竞争作家的有声版权,一些畅销书的有声版权价格已经达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少数作品的有声书收益甚至超过电子书和纸质书。”一位有声书从业者这样告诉记者。事实上,不光出版机构,做网络文学的阅文集团、掌阅科技,做话剧和电影的开心麻花等各路机构也纷纷涉足其中,有声书出版正成为当今资本的宠儿。‎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今天的有声书,透露了互联网时代下阅读的重大变迁。有声书契合了互联网时代更多的碎片化场景,车载、通勤、居家时随时切入想听就听,目前已经成为纸质书、电子书之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 ‎(摘编自《有声书市场或成下个“蓝海”》,《中国经济网》2018年10月19日)‎ 材料三:‎ 有声读物依托于图书发展而来,承担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功能,是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尤其是教育类、科普类、历史人文类有声读物,还有助于消弭基于经济、地域差异而扩大的知识鸿沟,从而推进教育公平等。早在2009年,“家常读书·点亮黑暗”公益读书计划就开始为视力障碍人士提供音频资源。2014年“捐献声音”公益活动制作了100多本有声书,为盲人读书的微信公众号也数次优化升级以适应盲人群体的特殊要求。2015年“上学路上·故事盒子”的公益活动,将图书和故事录制成音频,下载到智能终端上送给留守儿童以陪伴他们成长,弥补情感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有声读物不仅具有客观的经济价值,也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公益价值。‎ ‎(摘编自李秀丽《知识付费浪潮中有声读物的价值发现与重构》,《出版参考》2018年05期)‎ - 18 -‎ 材料四:‎ 有声读物固然有解放双手的传播优势,但也存在线性传播的不足。在移动互联时代,资讯过剩、注意力稀缺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更高效地整合用户的时间、契合用户的阅读习惯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在现有条件下提供更精准、明确的类目建设,利用大数据为用户提供大数据推送,缩短用户与内容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提供图文阅读与声音阅读之间的自由切换将是一个方向,如昊福文化的“逗号计划”,“企鹅课标经典”等,将纸质文字图书和声音结合起来,童趣出版社研发的Barbie边读边玩、安徒生有声绘本等,在这方面已经做出初步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语音识别、语音搜索、语音交互提供了现实可能。此外,智能音箱的发展为有声读物培育青少年用户群体、占据家居生活场景打开了传播通道。‎ ‎(摘编自李秀丽《知识付费浪潮中有声读物的价值发现与重构》,《出版参考》2018年05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蜻蜓FM总裁钟文明认为,人工智能出现后,音频发展趋势是场景化,有声阅读的未来必定会和场景、人群有关。‎ B.众多出版机构涉足有声阅读,跟有声读物可观的收益有重大关联。有声书出版正为当今资本所追宠。‎ C.有声读物给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带来了帮助和慰藉,体现出有声读物所具有的公益价值,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 D.“逗号计划”、“安徒生有声绘本”,这些有声读物都正在图文阅读和声音阅读的自由切换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谈“有声书”的兴起,但立足点不同,材料一主要从“受众角度”在谈,“材料二”则主要从“出版方”角度在谈。‎ B.有声书是继纸质书、电子书之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有声书出版正成为当今资本的宠儿,这都是有声书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决定的。‎ C.有声读物有解放双手的传播优势,若是运用好“大数据”高效地整合用户的时间、契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它的市场吸引力会更大。‎ D.有声读物既有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功能,又能够产生客观的经济价值,同时还有着不可估量的公益价值。‎ ‎6.“有声阅读”受到欢迎,“耳朵经济”悄然兴起,结合全文,请分条概述其原因。(6分)‎ - 18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寻 隐 者 苗 舒 他站在峰顶一块横石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白云生处,应是离俗之地了吧?传说中“志尽幽深,自足云霞”的隐士们必定就在眼前这一片山林里,云深不知处。‎ 几年前他听闻这座山里有隐士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这次他推掉一切俗事来借居山中,就是想凭机缘遇到真正的隐士。若能邂逅,哪怕说上寥寥数语,也得几分天机,解人生种种困惑。‎ 他沿着崎岖的碎石山路下山往山腰处走,寻找安身的地方。来时,在山脚下他请一位骑摩托的村民把他送上山。村民笑着问他,是来当隐士吗?他听了哈哈大笑,若当隐士,能让旁人知道吗?‎ 村民说,这几年进山当隐士的人多了,我就见到过好几个。有的失恋了,有的破产了,来这里隐居一段日子,等状态好转了,仍下山去重新生活。‎ 他听了后说,那只能算是一种避世修行吧。‎ 行到半山时,山路渐窄,被丛林掩映。那位载他的村民说,这里有一座他家早年遗弃的老房子,修缮一下还能居住。他踩着乱石,扒拉开茂密的灌木丛,找到了那座行将坍塌的破屋。挪石折枝将棚屋做了修葺。清晨被一阵鸟鸣声惊醒,他出门一看,眼前视野开阔,对面的山野一览无余。他倚着那株老柿子树默吟古人的诗句:‎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山居两日,生活处处不便,他才知道以往想象中来山里汲泉水饮茶煮饭是多么可笑。他想反正自己又不是隐士,于是下山采买就成了日常事。集市上的人见是下山来的,对他都很客气,偶尔他也听一听家长里短,摇头笑笑。那些事已经离他很遥远了。‎ 这些日子在山中闲游,他遇到过比丘,一个年老的居士,也有不少寻常打扮的人,他们有的住茅棚,有的住破旧庙宇。偶尔碰到散居好客的人,坐在人家的屋舍茅棚前,不急不躁地喝口热茶,聊一聊天,如遇老友,随意且欢喜。‎ 忽一日,他隐约听到了琴声,就循声而去,看到不远处一个石屋前,一个人站在一地的碎木屑里,给一张古琴上弦调音。他上前寒暄叙聊。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他曾和人学了做琴的手艺,来山里到处搜集旧材木料制琴。山下城里多有雅集,会有人来这里取琴去售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每年他能做出好几张古琴。那人低声说,你若有书画才艺,我可以让朋友宣传,定会有人来寻访,引财无数。说完诡秘一笑。‎ 他听着,轻抚琴弦。琴弦发出泠泠之声。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 一天晚上,沉睡正酣,忽地一条蛇掉到枕上,凉凉地贴着脸颊让他陡然心惊。多日来食寐无定,日益憔悴,他索性搬到附近一个原始的山洞里,不再处处寻访。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再加上他认识许多野菜野果可以采摘,自给自足不用下山了。‎ - 18 -‎ 知道他心性坚定,家人也不来扰他。上山前,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他也是商人中极少数活得明白的人,“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这些他早就悟透了。如今的他,非佛非道,无欲无求,整日游离出没在山中的沟沟壑壑间。‎ 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他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与清净。‎ 从暮春到初冬,山居几个月,他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隐士。那日天阴,他吟起“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的诗句,怆然泪下。看天色,再过几日将大雪封山,便收拾一番,黯然下山。‎ 在家中净须沐浴,安定了两日。清晨,他翻开一张报纸,蓦然,看到一行醒目的“山中见隐士”的粗宋标题,他还没看文字就被压题的照片吸引住了:山林中,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即便被树丛遮蔽,他也能清晰地认出,那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却是自己!‎ ‎(选自《上海文学》)‎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叙述自由而客观,讲述了“他”走进山林寻访真隐士而不遇的故事,“他”短暂而平淡的的山居生活,意蕴深刻,发人深省。‎ B.人物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一条“暗线”,“他”进山时“期待”,山居闲游时“快乐”,遇假隐士时“失落”,居山洞时“清净”,寻隐士未果时“黯然”,翻报纸时“意外”。‎ C.小说多处引用古诗文,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契合小说主人公向往隐逸的形象;还使小说语言在“白话”中见“典雅”,可谓“雅俗相间”。‎ D.“他”因为酣睡时受到了掉在枕边的一条蛇的惊吓,而食不香,寝不眠,一天天的憔悴,所以决定搬到一个附近的原始山洞里去,在那里“他”过起了无欲无求的隐士生活。‎ ‎8.请概括“他”的主要性格特点,这性格特点在小说中又是如何体现?(6分)‎ ‎9.文中划线部分能否删掉?为什么?请说明缘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 - 18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B.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C.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D.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在意义上与“名”相同或相辅,古代无论男女,成年定字。‎ B.弱冠是指古时汉族男、女二十岁,这时加冠行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较年少,故称“弱”。‎ C.元和,唐代时唐宪宗的年号,属于古代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念。‎ - 18 -‎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白居易很有诗才,顾况因为白居易的诗作对其态度逆转,甚至戏说白居易的诗才可以让他居天下都不为过。‎ B. 白居易关心时事,他曾经创作了讽谏诗作,虽然由此受到皇帝的赏识,却得罪了权贵,导致被贬谪。 ‎ C. 白居易的诗歌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很受欢迎,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深受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 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公元758年,李白被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遇赦,回到江陵。当时杜甫远在北方,尚不知李白已遇赦放还,忧思深重,写了两首记梦诗。 ‎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浮云”是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蕴含漂泊不定之意,李白就写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诗句,此处的“浮云”与对句中的“游子”相应,喻指李白。 ‎ - 18 -‎ B.紧接着的第二句诗,诗人通过想象,侧面着笔,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结想成梦,却说对方情意深厚,所以来梦中相见,这样巧妙而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故友的一片深情。 ‎ C.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中的“冠盖”借喻“达官权贵”,突显出权贵们穿戴用度的华贵,与李白的“憔悴”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诗人对李白遭遇的不平之气。‎ D.“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的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意即如果天道宽宏,就不应这样对待李白,表达了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不公世道的愤慨之情。 ‎ ‎15.“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这几句诗写梦中李白的幻影,请结合诗句鉴赏梦中李白的思想情感?(6分) ‎ ‎(三)理解性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李白《蜀道难》中描写瀑布飞泻,水石相击、声响巨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_________”一句借鸟声描写琵琶声的婉转流利,“_________”一句借泉水描写琵琶声的艰涩低沉。‎ ‎(3)在《登高》中,杜甫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以抒写自己漂泊异乡、晚年病苦的悲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行为方面去分析,动物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 。但动物为什么又要 大量能量进行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 对此,研究者们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使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与动物将来的生存 。美国科学家则认为,游戏其实是一种 很强的学习行为。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 - 18 -‎ 游戏对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能巧妙地将它们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因而对幼小动物和成年动物来说,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创造性、想象力、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动物的游戏行为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触目皆是 消耗 休戚相关 效仿行 B.比比皆是 消耗 息息相关 实践性 C.触目皆是 消费 息息相关 效仿性 D.比比皆是 消费 休戚相关 实践性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正像“自我娱乐”是其天性的表现一样,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也是动物的天性,这是另一批科学家的观点。‎ B.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不仅“自我娱乐”是其天性的表现,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更是动物的天性,这是另一批科学家的观点。‎ C.而有的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正像“自我娱乐”是其天性的表现一样,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也是动物的天性。‎ D.有的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不仅“自我娱乐”是其天性的表现,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更是动物的天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游戏为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它们能巧妙地把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结合起来。‎ B.游戏给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能巧妙地把它们自身各种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C.游戏对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它们能用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D.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 18 -‎ ‎20.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你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21.根据下列“全球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图”,分三点说明和2010年相比,2030年可能出现的旅游市场份额变化。(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新冠肺炎”席卷欧美各国,全球性蔓延,防疫形势严峻。中国感恩于艰难时刻各国的援助和支持,投怀报李,急人之难,关键时刻对有需要的国家捐赠防疫物质,派遣医护人员分享抗疫经验,在真情中收获了友谊,国际社会高度赞扬并感谢了中国对全球抗疫做出的贡献,然而赞誉之声中也出现了少数不和谐,不理智的杂音——“武汉病毒”“中国病毒”“东亚病夫”,混淆视听,恶意中伤,伤害了我们的感情。‎ 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停止对不友好国家的各项援助,应该拒绝向这些国家出售一切防御物资,以此捍卫我们的尊严和利益;有人则认为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摒弃一切种族、国别、政治的偏见,像《诗经》所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牵手世界,同仇敌忾,抗击疫情。‎ 对以上不同的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 - 18 -‎ 参考答案 1. ‎(3分) B【解析】A项,“这是由于他们对皇权的盲目依从”错,原文是“对皇权的崇拜”,‎ 这里曲解文意,感情色彩不对;C项,曲解文意,中国古人对族群的划分标准错,划分标准所属的范畴也错,原文“‎ - 18 -‎ 其划分的标准不是相貌、肤色等人种特征,而是生产生活方式,划分的标准属于文化的范畴。”D项,“以相同的标准”错,司马迁以生产生活方式为标准,胡焕庸以地理位置为标准。 ‎ ‎2. (3分)D 【解析】D项,应该是先阐述了古人对族群的划分标准,然后分析了其作用。‎ ‎3. (3分)C 【解析】C项,“有所不同”错,在历朝各代,人们对天下和族群的认识并没 有不同。‎ 4. ‎ (3分) D 【解析】 D项,“正在图文阅读和声音阅读的自由切换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如昊福文化的“逗号计划”, “企鹅课标经典”等,将纸质文字图书和声音结合起来,童趣出版社研发的Barbie边读边玩、安徒生有声绘本等,在这方面已经做出初步探索。”分析可知,“已经做出初步探索”是文章作者的观点。‎ 5. ‎ (3分) B 【解析】 B项,“有声书是继纸质书、电子书之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 这是有声书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决定的”错误,原文“有声书契合了互联网时代更多的碎片化场景,车载、通勤、居家时随时切入想听就听,目前已经成为纸质书、电子书之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可知“有声书成为纸质书、电子书之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的原因不是“巨大经济效益决定的”,这是强加因果。‎ 6. ‎ (6分)①阅读形式便捷高效,丰富优质,吸引力大。②不伤眼睛,解放了双手,轻松而惬意。③硬件设施的发展与普及,创造了新的应用场景。④经济效益使其成为资本的宠儿。⑤有声读物具有文化价值和公益价值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有声读物”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答对1点得1分)‎ 7. ‎(3分)D 【解析】D项,“他”因为酣睡时受到了掉在枕边的一条蛇的惊吓,而食不香,‎ 寝不眠,一天天的憔悴,所以决定搬到一个附近的原始山洞里去”错误,结合上下文语境,“他”搬到原始山洞去的根本原因是对“假隐士”现象的失望,对真正隐逸生活的向往,而非是害怕“蛇”。‎ 8. ‎(6分)(1)志趣高雅,品性高洁(有品位、淡薄宁静)(2)①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外貌等描写体现,“折枝书字”“拾柴”“采花”“看云”“吟诗”“磨咖啡”“酿酒”……;隐居时“心性坚定”,感到“自在与清净”……;“蓬头乱须”“形若野人”都能体现他的高洁、雅趣和品味;②通过环境的侧面烘托(衬托),“他”隐居深山,这里远离世俗,清幽僻静,侧面烘托了隐居于此地“他”的恬淡、高雅;③通过与“斫琴者”的对比体现,“斫琴者”沽名钓誉、牟取暴利的行径与“他”不为生活的名利所累的淡薄形成对比,更反衬出“他”的高洁。(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4分)‎ 9. ‎(6分)(1)不能删掉。(1分)(2)“插叙”(1分)①丰富文章内容,对主要情节起 - 18 -‎ 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段插叙补充了有关“他”的背景,交代了“他”过去的生活,身份,心性,趣味等,对“他”隐居生活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②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插叙照应了上文“他”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他”恬淡高雅隐居生活做铺垫。③丰富人物形象,插叙部分体现了“他”懂生活,有品位,淡泊通透的特点,使其形象更饱满。④深化了主题,这段插叙中的“他”与隐居在此山中的“假隐士”们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真隐士”的思考,发人深省,深化主题。(答对1点2分,答对2点4分)‎ 4. ‎(3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 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结合前后文可知“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所以先排除C项;“俄有言”的“言”是“对话标志词”要断,所以再排除D项;“而赋《新井篇》”的“而”是“虚词标志词”,再结合语境,这里的“而”是表转折的连词要断,所以可排除A项.故选B。‎ ‎11. (3分)D 【解析】A项,“在意义上与“名”相同或相辅”错,“字”与“名”在意义上还可以相反,例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意义相反。B项“弱冠是指古时汉族男、女二十岁”错,“弱冠”不指女子二十岁,古代汉族女子满十五岁“及笄”,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C项“元和”不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而是“年号纪年法”。故选“D”。‎ ‎12. (3分)B 【解析】B项,“却得罪了权贵,导致被贬谪”无中生有,他是因为“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而得罪权贵被贬。‎ ‎13.(10分)(1)历任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 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 ‎(得分点:“历”“汹汹”“亟”,各1分,句意2分。)‎ (2) 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 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得分点:“行贾”“率”“辨”分辨,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 18 -‎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14. ‎(3分)C 【解析】C项“借喻”错,应为“借代”,这里是用相关事物代本体。‎ - 18 -‎ ‎15.(6分)①抒发了诗人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情感。通过“告归常局促”中“局促”的神态,“苦道来不易”中“苦道”的行为,可以看出诗人的不舍之情。②抒发担忧路途艰险、伤感伤命运坎坷的苦情。“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中“多风波的江湖”既指艰险的路途,又喻指坎坷的人生路途,而 “恐失坠” 的内心独白,正写尽了他内心的苦情。 ③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中“搔白首”的动作,“负平生志”的心境,形可见,情可触,写尽凄苦悲愤。(每点2分)‎ ‎16.(6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共6分,一句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句不给分)‎ 17. ‎(3分)B 【解析】“触目皆是”,眼睛看到的都是,强调“多而易见”,侧重于视觉,满眼都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侧重于空间,强调“多”。第一处,主要是强调“动物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之多,不侧重视觉,应使用“比比皆是”,从而排除AC两项。“消耗”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过程。第二处,和“能量”搭配,应选“消耗”,从而排除D两项。“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第三处,是说“与动物将来的生存”关系很密切,与“祸福”无关,故应使用“息息相关”。第四处,结合上下文语境“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可知应填“实践性”。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 ‎18.(3分)C 【解析】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从结构的前后呼应来看,前面说“有科学家认为”,后面说“美国科学家则认为”,所以这里应将“有的科学家认为”放在开头,可排除AB两项。从内在的语意关系来看,动物的“自我娱乐”和“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都是其天性,应该是并列关系,可排除D项。故选C。‎ ‎19.(3分)D 【解析】‎ - 18 -‎ 画线句有三处问题:一是,“对动物提供了……”搭配不当,“对”应改为“为”“给”或“向”,这就排除了C项;二是,“能巧妙地将它们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语序不当,“巧妙”应该修饰“结合”,应放在“结合”前面,即“巧妙地结合”,这就排除了AB两项;三是“各种自身”语序不当,应为“自身各种”,也可排除C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D。‎ ‎20. (5分)①“垂念”改为“常念”或“思念”; ②“高足”改为“学生”或者“门生”;③“你”改为“您”或者“恩师”;④“斧正”改为“指出”; ⑤“鼎力”改为“大力”或“全力”。‎ ‎21.(6分)①市场份额增长最大的是亚太区。②市场份额最大的还是欧洲区,但降幅也最大。③美洲区降幅较大,中东区和非洲区略有增长。(将美洲区和欧洲区归为一点亦为正确)‎ ‎22、参见2019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解说】‎ 这个作文题是由“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 ‎“材料”围绕时事热点“新冠肺炎”展开,第一段着眼世界疫情的发展,抓这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投怀报李,急人之难”“在真情中收获了友谊”解释了中国援助他国的初衷和意义;“国际社会高度赞扬并感谢了”指出了国际社会对我们援助行为的正面肯定态度,并且是主流声音;“有少数不和谐,不理智的杂音”“混淆视听,对我们进行恶意中伤,伤害了我们的感情”指出了国际社会对我们援助行为的反面否定态度,但并非主流声音,而且还揭示了这种行径的本质和后果:这段材料强调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援助行为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二段则交代针对前一段国际社会的两种不同态度,中国民众所持的两种不同观点,抓关键句“捍卫我们的尊严和利益”揭示了持终止援助观点者的原因;“应该摒弃一切种族、国别、政治的偏见,像《诗经》所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牵手世界,同仇敌忾,抗击疫情。”则是持继续援助观点者的原因。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从整体阅读出发,材料偏向第二种观点“团结互助”“和谐友善”“命运共同”……‎ ‎“写作要求”部分,明确提出要写作者回答“对材料里的两种不同观点怎么看?”的问题,还要求“结合材料”作文,所以作文必须回答问题,可以对“材料”里的两种观点选择性的侧重谈其中一个观点,当然选择第二种观点更切合题意,也可以对两种不同观点谈看法和见解,而且作文必须引“材料”,涉及“材料内容”,但不必只拘泥材料,可合理延伸、拓展、发散。‎ - 18 -‎ - 1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