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语文必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备考语文必备

‎2010高考备考 ‎ 说明:‎ ‎① 本材料是容易读错的字汇编,从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中精选而来,参考了北京四中等名校的语音训练资料,以“高考常考,日常常错”为入选标准,太偏的,太不常用的不选。实用性强。‎ ‎② 入选了少数多音字,并用“*”号标明。其它多音字见《常见多音字》。‎ ‎③ 为节约篇幅起见,原则上每字只举1例,请同学们自行在空白处补充读音相同的词语,以便强化复习效果。④ 语音复习必须“联系词语,分散记忆,经常复习”,如果分成60天,则每天只需3——5分钟,既复习了语音,又巩固了字形,还积累了词语,一举数得。‎ ‎ 【A】‎ 谙 ān 谙习 、 黯 àn 黯然 、 盎 àng 盎然、 皑 ái 白雪皑皑、 隘 ài 狭隘 、 ‎ ‎ 凹 āo 凹陷 ‎ 【B】‎ ‎ 雹 báo 冰雹 、 稗 bài 稗草 、 迸 bèng 迸发、 蹩 bié 蹩脚、 濒 bīn 濒临、 ‎ 摈 bìn 摈弃 、 秘 bì 秘鲁 、 婢 bì 奴婢 、裨 bì 益 、 愎 bì 刚愎 、 庇 bì 荫庇 、‎ ‎ 砭 biān 针砭 、 屏 bǐng 屏气 、 钵 bō 衣钵 、 擘 bò 巨擘、 曝 pù 一曝十寒 、‎ ‎ 哺 bǔ 哺育 ‎ 【C】‎ 糙 cāo 粗糙 、 刹 chà 刹*那、 侪 chái 侪辈、 蝉 chán 蝉联 、婵 chán 婵娟 、‎ ‎ 谄 chǎn 谄媚、 谄笑、 伥 chāng 为虎作伥 、 偿 cháng 赔偿 、 偿还、 ‎ ‎ 惝 chǎng 惝怳 、坼 chè 干坼、、掣 chè 电掣, 嗔 chēn 嗔怪 .瞋 chēn 瞋目 ‎ 撑 chēng 支撑 撑腰 瞠 chēng 瞠目 骋 chéng 驰骋 骋怀 笞 chī 鞭笞 侈 chǐ 奢侈 褫 chǐ 褫夺 饬 chì 整饬 啻 chì 不啻 炽 chì 炽热炽情 伺 cì 伺候 憧 chōng 憧憬 忡 chōng 忧心忡忡 淙 cóng 流水淙淙 瞅 chǒu 瞅见 搐 chù 抽搐 黜 chù 废黜 绌 chù 相形见绌 攒 cuán 攒射 攒动 惆 chóu 惆怅chàng 踌 chóu 踌躇chú 椎 chuí 椎心痛恨 喘 chuǎn 喘气 揣 chuāi 揣着书 踹 chuài 踹开 辍 chuò 辍学 啜 chuò 啜泣 绰 chuò 阔绰 怆 chuàng 悲怆 簇 cù 簇拥 蹴 cù 一蹴而就 崔 cuī 崔嵬 wéi 忖 cǔn 忖度 ‎ 【D】‎ 殚 dān 殚精竭虑 悼 dào 悼念 追悼 傣 dǎi 傣族 逮 dài 逮捕 殆 dài 危殆缔 dì 缔造谛 dì 真谛 滇 diān 滇池 掂 diān 掂量 玷 diàn 玷污 笃 dǔ 笃信 盹 dǔn 打盹 咄 duō 咄咄怪事 掇 duō 拾掇 踱 duó 踱步 ‎ 【E】‎ 婀 ē 婀娜 nuó 讹 é 讹诈 遏 è 遏制 ‎ 【F】‎ 藩 fān 藩篱 肪 fáng 脂肪 汾 fén 汾水 斐 fěi 成绩斐然 甫 fǔ 惊魂甫定 缚 fù 缚住 束缚 讣 fù 讣告 ‎ 【G】‎ ‎ 赅 gāi 言简意赅 扛 gāng 力能扛鼎 葛 gé 瓜葛 纠葛 杯葛 葛gě 诸葛(姓) 舸 gě 百舸争流 亘 gèn 横亘 颈 gěng 脖颈 肱 gōng 股肱 觥 gōng 觥筹 佝 gōu 佝偻 垢 gòu 污垢 诟 gòu 诟骂 勾 gòu 勾当 梏 gù 桎zhì梏 盥 guàn 盥洗室 犷 guǎng 粗犷 皈 guī 皈依 晷 gǔi 日晷 刽 guì 刽子手 聒 guō 聒噪 贾 gǔ 余勇可贾 ‎ 【H】‎ ‎ 哈 hǎ 哈达 骸 hái 骸骨 悍 hàn 精悍 悍然 吭 háng 引吭高歌 沆 hàng 沆瀣一气阂 hé 隔阂 涸 hé 干涸 貉 hé 一丘之貉 可 kè 可汗 hán壑 hè 沟壑 褐 hè 褐色 讧 hòng 内讧 囫 hú 囫囵lún 怙 hù 怙恶不悛 踝 huái 踝骨足踝 徊 huái 徘徊 豢 huàn 豢养 浣 huàn 浣衣 肓 huāng 病入膏肓 喙 huì 无庸置喙 晦 huì 晦气 诲 huì 诲人不倦 殨 huì 殨脓 混 hùn 混凝土 混淆 豁 huō 出去 ‎ 【J】‎ ‎ 畸 jī 畸形 稽 jī 稽查稽留 羁 jī 羁绊羁留 缉 jī 通缉侦缉 汲 jí 汲取汲水 棘 jí 棘手 藉 jí 狼藉 嫉 jí 嫉妒 脊 jǐ 脊梁 掎 jǐ 掎角之势 浃 jiā 汗流浃背 歼 jiān 歼灭 缄 jiān缄默 僭 jiàn 僭越 笺 jiān 信笺 笺注 菅 jiān 草菅人命 矫 jiǎo 矫正 侥 jiǎo 侥幸 酵 jiào 酵母 发酵 窖 jiào 地窖 嗟 jiē 嗟叹 讦 jié 攻讦藉 jiè 慰藉 枕藉 桀 jié 桀骜ào馑 jǐn 饥馑 噤 jìn 噤若寒蝉 菁 jīng 菁华 腈 jīng 腈纶 儆 jǐng 以儆效尤 痉 jìng 痉挛 迥 jiǒng 迥然 炯 jiǒng 炯炯 炯然窘 jiǒng 窘迫 攫 jué 攫取 灸 jiǔ 针灸 疚 jiù 内疚 厩 jiù 马厩 狙 jū 狙击 掬 jū 笑容可掬 咀 jǔ 咀嚼jué 沮 jǔ 沮丧 矩 jǔ 循规蹈矩* 倔 jué 倔强jiàng 龟 jūn 龟裂 隽 jùn 隽秀 隽 juàn 隽永 ‎ 【K】‎ ‎ 揩 kāi 揩拭 揩油 楷 kǎi 楷模楷书 慨 kǎi 慷慨 愤慨 忾 kài 同仇敌忾 勘 kān 勘察 瞰 kàn 鸟瞰 亢 kàng 亢奋 高亢 犒 kào 犒劳 犒赏 恪 kè 恪守 脍 kuài 脍炙人口 眶 kuàng 眼眶 岿 kuī 岿然 窥 kuī 窥探 窥视 傀 kuǐ 傀儡lěi喟 kuì 喟叹 溃 kuì 溃*烂 篑 kuì 功亏一篑 廓 kuò 轮廓 ‎ 【L】‎ ‎ 褴 lán 衣裳褴褛lǚ琅 láng 琅琅上口 睐 lài 青睐 烙 lào 烙印 酪 lào 奶酪 肋 lèi 肋骨 勒 lè 勒*索 勒令 勒lēi 勒紧 擂 lèi 擂台 打擂 羸 léi 羸弱 蕾 lěi 花蕾敛 liǎn 收敛 踉 liàng 踉跄qiàng 趔 liè 趔趄qiè 蠡 lí 管窥蠡测 逦 lǐ 迤逦 莅 lì 莅临 凛 lǐn 凛冽liè 赁 lìn 租赁 遴 lín 遴选 囹 líng 身陷囹圄yǔ掠 lüè 掠夺弄 lòng 弄*堂 镂 lòu 镂空 赂 lù 贿赂 ‎ 【M】‎ ‎ 霾 mái 阴霾 埋 mán 埋怨 袂 mèi 联袂 懑 mèn 愤懑 靡 mǐ 披靡 弭 mǐ 消弭 谧 mì 静谧 宁谧 泌 mì 分泌 娩 miǎn 分娩 腼 miǎn 腼腆tiǎn 藐 miǎo 藐视 泯 mǐn 泯灭 酩 mǐng 酩酊大醉dǐng 谬 miù 谬论 谬误 摩 mó 按摩* 蓦 mò 蓦然回首 秣 mò 秣马厉兵 沫 mò 口沫 唾沫 ‎ 【N】‎ ‎ 捺 nà 按捺 赧 nǎn 羞赧 难 nàn 发难* 责难 呶 náo 呶呶不休 挠 náo 阻挠 淖 nào 泥淖 讷 nè 木讷 馁 něi 气馁 嫩 nèn 娇嫩 泥 nì 拘泥 昵 nì 亲昵 昵称 拈 niān 拈轻怕重 酿 niàng 酝酿yùn 袅niǎo 袅娜nuó 嗫 niè 嗫嚅rú 宁 nìng 宁可 忸 niǔ 忸怩 虐 nüè 虐待 ‎ 【O】‎ ‎ 讴 ōu 讴歌 呕 ǒu 呕心沥血 ‎ 【P】‎ ‎ 葩 pā 奇葩 迫 pǎi 迫击炮 湃 pài 澎湃 蹒 pán 蹒跚 畔 pàn 河畔 滂 pāng 滂沱tuó 炮 páo 炮制 炮烙 庖 páo 庖厨庖代 胚 pēi 胚胎tāi 澎 péng 澎湃pài 抨 pēng 抨击 纰 pī 纰漏 纰谬 砒 pī 砒霜 毗 pí 毗邻 毗连 匹 pǐ 匹夫 否 pǐ 否极泰来 僻 pì 偏僻 媲 pì 媲美 骈 pián 骈文 骈体 缥 piāo 缥缈miǎo 殍 piǎo 饿殍遍野 剽 piāo 剽窃 剽 piāo 剽悍 抨 pēng 抨击扁 piān 扁*舟 翩 piān 翩跹 娉 pīng 娉婷tíng 冯 píng 暴虎冯河 聘 pìn 聘请鄱 pó 鄱阳 粕 pò 糟粕 剖 pōu 解剖 仆 pú 仆*从 曝 pù 一曝十寒 ‎ 【Q】‎ ‎ 戚 qī 亲戚 畦 qí 菜畦 颀 qí 颀长 绮 qǐ 绮丽 稽 qǐ 稽首 讫 qì 付讫收讫 迄 qì 自古迄今 洽 qià 洽谈 愆 qiān 罪愆 悭 qiān 悭吝 潜 qián 潜质 掮 qián 掮客戕 qiāng 戕害 襁 qiáng 襁褓 嵌 qiàn 镶嵌xiāng 翘 qiáo 翘首 憔 qiáo 憔悴cuì 诮 qiào 讥诮 悭 qiān 悭吝 纤 qiàn 纤绳 拉纤 戕 qiāng 戕害 怯 qiè 胆怯 惬 qiè 惬意 挈 qiè 挈妇将雏 遒 qiú 遒劲 擎 qíng 引擎 黥 qíng 黥刑 亲 qìng 亲家 綮 qǐng 肯綮 茕 qióng 茕茕孑立 穹 qióng 苍穹 祛 qū 祛除 祛疑 龋 qǔ 龋齿 觑 qù 面面相觑 蜷 quán 蜷伏 蜷缩 榷 què 商榷 券 quàn 胜券在握 悛 quān 怙恶不悛 ‎ 【R】‎ ‎ 冉 rǎn 冉冉升起 绕 rào 围绕 荏 rěn 光阴荏苒rǎn 稔 rěn 熟稔 冗 rǒng 冗长 冗余 蠕 rú 蠕动 偌 ruò 偌大 ‎ 【S】‎ ‎ 霎 shà 霎时 讪 shàn 搭讪 讪 shàn 讪笑 赊 shē 赊欠 摄 shè 统摄 慑 shè 威慑 娠 shēn 妊娠 莘 shēn 莘莘学子 哂 shěn 哂笑 蜃 shèn 海市蜃楼 遂 suí 半身不遂恃 shì 有恃无恐 舐 shì 舐犊情深 噬 shì 吞噬 说 shuì 游说 铄 shuò 众口铄金 枢 shū 中枢 枢纽 漱 shù 漱口 墅 shù 别墅 涮 shuàn 洗涮 吮 shǔn 吮吸 谥 shì 谥号 食 sì 箪食壶浆 薮 sǒu 渊薮 怂 sǒng 怂恿 竦 sǒng 竦然 溯 sù 推本溯源 祟 sùi 作祟 鬼祟 娑 suō 婆娑 缩 suō 收缩 塑 sù 塑料 塑造 ‎ 【T】‎ ‎ 挞 tà 鞭挞 沓 tà 拖沓 傥 tǎng 风流倜傥tì 剔 tī 剔除 挑剔 悌 tì 孝悌 倜 tì 倜傥tǎng 恬 tián 恬静 殄 tiǎn 暴殄天物 佻 tiāo 轻佻 调 tiáo 调皮 帖 tiè 字帖 恸 tòng 恸哭 荼 tú 荼毒生灵 湍 tuān 水流湍急 颓 tuí 颓废 颓唐 蜕 tuì 蜕化 蜕变 臀 tún 臀部 唾 tuò 唾手可得 唾弃 ‎ 【W】‎ ‎ 娲 wā 女娲 蜿 wān 蜿蜒yán 委 wēi 虚与委蛇yí 逶 wēi 山岭逶迤伪 wěi 伪造猥 wěi 猥亵 xiè紊 wěn 紊乱倭 wō 倭寇 斡 wò 斡旋 龌 wò 龌龊chuò 芜 wú 芜杂 荒芜 侮 wǔ 侮辱欺侮 ‎ 【X】‎ ‎ 蜥 xī 蜥蜴yì 晰 xī 清晰 蹊 xī 独辟蹊径 膝 xī 膝盖 檄 xí 檄文 葸 xǐ ‎ 畏葸不前 黠 xiá 狡黠 瑕 xiá 瑕瑜yú 骁 xiāo 骁勇 楔 xiē 楔子 噱 xué 噱头 偕 xié 偕同 挟 xié 挟持 要挟 携 xié 携手 屑 xiè 琐屑 械 xiè 机械鲜 xiān 屡见不鲜* 纤 xiān 纤维 跹 xiān 蹁跹pián 痫 xián 癫痫 涎 xián 垂涎 骁 xiāo 骁勇 淆 xiáo 混淆 饷 xiǎng 军饷 相 xiàng 相机行事 吁 xū 长吁短叹 栩 xǔ 栩栩如生 诩 xǔ 自诩 畜 xù 畜牧 畜养 恤 xù 体恤 煦 xù 煦暖 和煦 酗 xù 酗酒 渲 xuàn 渲染 谑 xuè 戏谑 勋 xūn 功勋勋业 驯 xùn 驯服 徇 xùn 徇私殉 xùn 殉职 ‎ 【Y】‎ ‎ 睚 yá 睚眦必报 轧 yà 倾轧 *揠 yà 揠苗助长 湮 yān 湮没 湮灭 筵 yán 筵席寿筵偃 yǎn 偃旗息鼓 魇 yǎn 梦魇赝 yàn 赝品 肴 yáo 佳肴 杳 yǎo 杳无音信 钥 yào 钥匙 噎 yē 因噎废食 揶 yé 揶揄yú 曳 yè 摇曳 靥 yè 笑靥 旖 yǐ 旖旎 迤 yǐ 迤逦lǐ 诣 yì 造诣 翌 yì 翌日 肄 yì 肄业 弈 yì 对弈 熠 yì 熠熠 轶 yì 轶事 氤 yīn 氤氲yūn 垠 yín 广阔无垠 莠 yǒu 良莠不齐 囿 yòu 囿于成见 庸 yōng 附庸 腴 yú 丰腴 瘐 yǔ 瘐毙 伛 yǔ 伛偻lǚ 蜮 yù 鬼蜮 垣 yuán 断壁残垣 钥 yuè 锁钥 晕 yùn 月晕* 晕车 ‎ 【Z】‎ ‎ 藏 zàng 宝藏* 沼 zhǎo 沼气 憎 zēng 憎恨憎恶 锃 zèng 锃亮 凿 záo 穿凿 确凿 绽 zhàn 绽开破绽 蛰 zhé 惊蛰 蛰伏 辙 zhé 南辕北辙 箴 zhēn 箴言 帧 zhēn 装帧鸩 zhèn 饮鸩止渴 缜 zhěn 缜密 拯 zhěng 拯救 诤 zhèng 诤友 栉 zhì 鳞次栉比 帙 zhì 卷帙浩繁 峙 zhì 对峙 偬 zǒng 戎马倥偬 诌 zhōu 胡诌 卓 zhuō 远见卓识 拙 zhuō 拙劣 笨拙 灼 zhuó 真知灼见 杼 zhù 机杼 伫 zhù 伫立 赘 zhuì 累赘léi 缀 zhuì 连缀 谆 zhūn 谆谆告诫 擢 zhuó 擢发难数 濯 zhuó 濯濯童山 滓 zǐ 渣滓 渍 zì 浸渍jìn 作 zuō 作*坊fang 怍 zuò 惭怍 高考易考字音详细总结 A ‎1.挨紧 āi 2.挨饿受冻 ái 3.白皑皑 ái 4.狭隘 ài 5.不谙水性 ān 6.熬菜 āo 7.‎ 煎熬 áo 8.鏖战 áo 9.拗断 ǎo 10.拗口令 ào B ‎1.纵横捭阖 bǎi hé 2.稗官野史 bài 3.扳平 bān 4.同胞 bāo 5. 炮羊肉 bāo ‎ ‎6.剥皮 bāo 7.薄纸 báo 8.并行不悖 bèi 9.蓓蕾 bèi lěi 10.奔波 bō 11.投奔 bèn 12.迸发 bèng 13.包庇 bì 14.麻痹 bì 15.奴颜婢膝 bì xī 16.刚愎自用 bì 17.复辟 bì 18.濒临 bīn 19.针砭 biān 20.屏气 bǐng 21.摒弃 bǐng 22.剥削 bō xuē ‎ ‎23.波涛 bō 24.菠菜 bō 25.停泊 bó 26.淡薄 bó 27.哺育 bǔ C ‎1.粗糙 cāo 2.嘈杂 cáo 3.参差 cēn cī 4.差错 chā 5.偏差 chā ‎ ‎ 6.差距 chā 7.搽粉 chá 8.猹 chá 9.刹那 chà 10.差遣 chāi ‎ ‎ 11.诌媚 chǎn 12.忏悔 chàn 13.羼水 chàn 14.场院 cháng 15.一场雨 cháng 16.赔偿 cháng 17.徜徉 cháng 18.绰起 chāo 19.风驰电掣 chè 20.瞠目结舌 chēng 21.乘机 chéng 22.惩前毖后 chéng 23.惩创 chéng chuāng 24.驰骋 chěng 25.鞭笞 chī 26.痴呆 chī 27.痴心妄想 chī 28.白痴 chī 29.踟蹰 chí chú 30.奢侈 chr 31.整饬 chì 32.炽热 chì 33.不啻 chì 34.叱咤风云 chì zhà 35.忧心忡忡 chōng 36.憧憬 chōng 37.崇拜 chóng 38.惆怅 chóu chàng 39.踌躇 chóu chú 40.相形见绌 chù 41. 黜免 chù 42.揣摩 chuǎi 43.椽子 chuán 44.创伤 chuāng 45.凄怆 chuàng 46.啜泣 chuò 47.辍学 chuò 48.宽绰 chuò 49.瑕疵 cī 50.伺候 cì 51.烟囱 cōng 52.从容 cóng 53.淙淙流水 cóng 54.一蹴而就 cù 55.璀璨 cuǐ 56.忖度 cǔn duó 57.蹉跎 cuō tuó 58. 挫折cuò D ‎1. 呆板 dāi 2.答应 dā 3.逮老鼠 dǎi 4.逮捕 dài 5.殚思极虑 dān 6.虎视眈眈 dān 7.肆无忌惮 dàn 8.档案 dàng 9.当(本)年 dàng 10.追悼 dào 11.提防 dī 12.瓜熟蒂落 dì 13.缔造 dì 14.掂掇 díān duo 15.玷污 diàh 16.装订 dìng ‎ ‎17.订正 dìng 18.恫吓 dòng hè 19.句读 dòu 20.兑换 duì 21.踱步 duó E ‎1.阿谀 ē yǘ 2.婀娜 ē nuó 3.扼要 è F ‎1.菲薄 fěi 2.沸点 fèi 3.氛围 fēn 4.肤浅 fū 5.敷衍塞责 fū yǎn sè ‎ ‎6.仿佛 fú 7.凫水 fú 8.篇幅 fú 9.辐射 fú 10.果脯 fǔ 11.随声附和 fù hè G ‎1.准噶尔 gá 2.大动千戈 gē 3.诸葛亮 gé 4.脖颈 gěng 5.提供 gōng ‎ ‎6.供销 gōng 7.供给 gōng jǐ 8.供不应求 gōng yìng 9.供认 gòng 10.口供 gòng 11.佝偻 gōu lóu 12.勾当 gòu 13.骨朵 gū 14.骨气 gǔ 15.蛊惑 gǔ 16.商贾 gǔ 17.桎梏 gù 18.粗犷 gu ǎng 19.皈依 guī 20.瑰丽 guī 21.刽子手 guì ‎ ‎22.聒噪 guō H ‎1. 哈达 hǎ 2.尸骸 hái 3.希罕 hǎn 4.引吭高歌 háng 5.沆瀣一气 háng xiè 6.干涸 hé ‎ 7.一丘之貉 hé 8.上颌 hé 9.喝采 hè 10.负荷 hè 11.蛮横 hèng 12.飞来横祸 hèng ‎ 13.发横财 hèng 14.一哄而散 hòng 15.糊口 hú 16.囫囵吞枣 hú lún 17.华山 huà ‎ ‎ 18.怙恶不悛hù quān 19.豢养 huàn 20.病人膏肓 huāng 21.讳疾忌医 huì jí 22.诲人不倦 huì 23.阴晦 huì 24.污秽 huì 25.混水摸鱼 hún 26.混淆 hùn xiáo 27.和泥 huó 28.搅和 huò 29.豁达 huò 30.霍乱 huò J ‎1.茶几 jī 2.畸形 jī 3.羁绊 jī 4.羁旅 jī 5.放荡不羁 jī 6.无稽之谈 jī 7.跻身 jī 8.通缉令 jī 9.汲取 jí 10.即使 jí 11.开学在即 jí 12.疾恶如仇 jí 13.嫉妒 jí 14.棘手 jí 15.贫瘠 jí16.狼藉jí 17.一触即发 jí 18.脊梁 jǐ 19.人才济济 jǐ 20.给予 jǐ yǔ 21.凯觎 jì yú 22.成绩 jì 23.事迹 jì 24.雪茄 jiā 25.信笺 jiān 26.歼灭 jiān 27.草菅人命 jiān 28.缄默 jiān 29.渐染 jiān 30.眼睑 jiǎn 31.间断 jiàn 32.矫枉过正 jiǎ33.缴纳 jiǎo 34.校对 jiào 35.开花结果 jiē 36.事情结果 jié 37.结冰 jié 38.反诘 jié 39.拮据 jié jū 40.攻讦 jié 41.桔梗 jié 42.押解 jiè 43.情不自禁 jīn 44.根茎叶 jīng 45.长颈鹿 jǐng 46.杀一儆百 jǐng 47.强劲 jìng 48.劲敌 jìng 49.劲旅 jìng 50.痉挛 jìng 51.抓阄 jiū 52.针灸 jiǔ 53.韭菜 jiǔ 54.内疚 jiù 55.既往不咎 jiù 56.狙击 jū 57.咀嚼 jǔ jué 58.循规蹈矩 jǔ 59.矩形 jǔ 60.沮丧 jǔ 61.龃龉 jǔ yǔ 62.前倨后恭 jù 63.镌刻 juān 64.隽永 juàn 65.角色 jué 66.口角 jué 67.角斗 jué 68.角逐 jué 69.倔强 jué jiàng 70.崛起 jué 71.猖獗 jué 72.一蹶不振 jué 73.诡谲 jué 74.矍铄 jué 75.攫取 jué 76.细菌 jūn 77.龟袭 jūn 78.俊杰 jùn 79.崇山峻岭 jùn 80.竣工 jùn 81.隽秀 jùn K ‎1. 同仇敌忾 kài 2.不卑不亢 kàng 3.坎坷 kě4.可汗 kè hán 5.恪守 kè 6.倥偬 kǒng zǒng 7.会计 kuài 8.窥探 kuī 9.傀儡 kuǐ L ‎1.邋暹 lā ta 2.拉家常 lā 3.丢三落四 là 4.书声琅琅 láng 5.唠叨 láo 6.落枕 lào 7.奶酪 lào 8.勒索 lè 9.勒紧 lēi 10.擂鼓 léi 11.赢弱 léi 12.果实累累 léi 13.罪行累累 lěi 14.擂台 lèi 15.罹难 lí 16.潋滟 liàn 17.打量 liáng 18.量入为出 liàng 19.撩水 liāo 20.撩拨 liáo 21.寂寥 liáo 22. 望 liào 23.趔趄 liè qiè 24.恶劣 liè 25.雕镂 lòu 26.贿赂 lù 27.棕榈 lǘ28.掠夺 lǜe M ‎1.抹桌子 mā 2.阴霾 mái 3.埋怨 mán 4.耄耋 mào dié 5.联袂 mèi 6.闷热 mēn 7.扪心自问 mén 8.愤懑 mèn 9.蒙头转向 mēng 10.蒙头盖脸 méng 11.靡费 mí 12.萎靡不振 mǐ 13.静谧 mì 14.分娩 miǎn 15.酩酊 mǐng dǐng 16.荒谬 mìù 17.脉脉 mò 18.抹墙 mò 19.蓦然回首 mò 20.牟取 móu 21.模样 mú N ‎1. 羞赧 nǎn 2.呶呶不休 náo 3.泥淖 nào 4.口讷 nè 5.气馁 něi 6.拟人 nǐ 7.隐匿 nì 8.拘泥 nì 9.亲昵 nì 10.拈花惹草 niān 11.宁死不屈 nìng 12.泥泞 nìng 13.忸怩 niǔ ní 14.执拗 niù 15.驽马 nú 16.虐待 nüè O ‎1. 偶然 ǒu P ‎1.扒手 pá 2.迫击炮 pǎi 3.心宽体胖 pán 4.蹒跚 pán 5.滂沱 pāng tuó 6.彷徨 páng 7.炮制 páo 8.咆哮 páo xiào 9.炮烙 páo luò 10.胚胎 pēi 11.香喷喷 pèn 12.抨击 pēng 13.澎湃 péng pài 14.‎ 纰漏 pī 15.毗邻 pí 16.癖好 pǐ 17.否极泰来 pǐ 18.媲美 pì 19.扁舟 piān 20.大腹便便 pián 21.剽窃 piāo 22.饿殍 piǎo 23.乒乓 pīng pāng 24.湖泊 pō 25.居心叵测 pǒ 26.糟粕 pò 27.解剖 pōu 28.前仆后断 pū 29.奴仆 pú 30.风尘仆仆 pú 31.玉璞 pú 32.匍匐 pú fú 33.瀑布 pù 34.一曝十寒 pù Q ‎1.休戚与共 qī 2.蹊跷 qī qiāo 3.祈祷 qí 4.颀长 qí 5.岐途 qí 6.绮丽 qǐ 7.修葺 qì 8.休憩 qì 9.关卡 qiǎ 10.悭吝 qiān 11.掮客 qián 12.潜移默化qián 13.虔诚 qián 14.天堑 qiàn 15.戕害 qiāng 16.强迫 qiǎng 17.勉强 qiǎng 18.强求 qiǎng 19.牵强附会 qiǎng 20.襁褓 qiǎng 21.翘首远望 qiáo 22.讥诮 qiào 23.怯懦 qiè 24.提纲挈领 qiè 25.锲而不舍 qiè 26.惬意 qiè 27.衾枕 qīn 28.倾盆大雨 qīng 29.引擎 qíng 30.亲家 qìng 31.曲折 qū 32.祛除 qū 33.黢黑 qū 34.水到渠成 qú 35.清癯 qú 36.瞿塘峡 qú 37.通衢大道 qú 38.龋齿 qǔ 39.兴趣 qù 40.面面相觑 qù 41.债券 quàn 42.商榷 qiè 43.逡巡 qūn 44.麇集 qún R ‎1.围绕 rào 2.荏苒 rěn rǎn 3.稔知 rěn 4.妊娠 rèn shēn 5.仍然 réng 6.冗长 rǒng S ‎1.缫丝 sāo 2.稼穑 jià sè 3.堵塞 sè 4.刹车 shā 5.芟除 shān 6.潸然泪下 shān 7.禅让 shàn 8.讪笑 shàn 9.赡养 shàn 10.折本 shé 11.慑服 shè 12.退避三舍 shè 13.海市蜃楼 shèn 14.舐犊之情 shì 15.教室 shì 16.有恃无恐 shì 17.狩猎 shòu 18.倏忽 shū 19.束缚 shù fù 20.刷白 shuà 21.游说 shuì22.吸吮 shǔn 23.瞬息万变 shùn 24.怂恿 sǒng yǒng 25.塑料 sù 26.簌簌 sù 27.虽然 suī28.鬼鬼崇崇 suì 29.婆娑 suō T ‎1.趿拉 tā 2.鞭挞 tà 3.叨光 tāo 4.熏陶 táo 5.体已 tī 6.孝悌 tì 7.倜傥 tì tǎng 8.恬不知耻 tián 9.殄灭 tiǎn 10.轻佻 tiāo 11.调皮 tiáo 12.妥贴 tiē13.请帖 tiě 14.字贴 tiè 15.恸哭 tòng 16.如火如荼 tú 17.湍急 tuān 18.颓废 tuí 19.蜕化 tuì 20.囤积 tún W ‎1.逶迤 wēi yí 2.违反 wéi 3.崔嵬 wéi 4.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5.为虎作伥 wèi chāng 6.龌龊 wò chuò 7.斡旋 wò 8.深恶痛疾 wù jí X ‎1.膝盖 xī 2.檄文 xí 3.狡黠 xiá 4.厦门 xià 5.纤维 xiān wéi 6.翩跹 xiān 7.屡见不鲜 xiān 8.垂涎三尺 xián 9.勾股弦 xián 10.鲜见 xiǎn 11.肖像 xiào 12.采撷 xié 13.叶韵 xiè 14.纸屑 xiè 15.机械 xiè 16.省亲 xǐng 17.不朽 xiǔ 18.铜臭 xiù 19.星宿 xiù 20.长吁短叹 xū 21.自诩 xǔ 22.抚恤金 xù 23.酗酒 xù 24.煦暖 xù 25.眩晕 xuàn yùn 26.炫耀 xuàn 27.洞穴 xué 28.戏谑 xuè 29.驯服 xùn 30.徇私舞弊xùn Y ‎1.倾轧 yà 2.揠苗助长 yà 3.殷红 yān 4.湮没 yān 5.筵席 yán 6.百花争妍 yǎn 7.河沿 yán 8.偃旗息鼓 yǎn 9. 奄奄一息 yǎn 10.赝品 yàn 11.佯装 yáng 12.怏怏不乐 yàng 13.安然无恙 yàng 14.杳无音信 yǎo 15.窈窈 yǎo tiǎo 16.发虐子 yào 17.耀武扬威 yào 18.因噎废食 yē19.揶揄 yé yú 20.陶冶 yě 21.呜咽 yè 22.摇曳 yè 23.拜谒 yè 24.笑靥 yè 25.甘之如饴 yí 26.颐和园 yí 27.迤逦 yǐ lǐ 28.旖旎 yǐ nǐ 29.自怨自艾 yì 30.游弋 yì 31.后裔 yì 32.‎ 奇闻轶事 yì 33.络绎不绝 yì 34.造诣 yì 35.友谊 yì 36.肄业 yì 37.熠熠闪光 yì 38.一望无垠 yín 39.荫凉 yìn 40.应届 yīng 41.应承 yìng 42.应用文 yìng 43.应试教育 yìng 44.邮递员 yóu 45.黑黝黝 yǒu 46.良莠不齐 yǒu 47.迂回 yū 48.向隅而泣 yú 49.愉快 yú 50.始终不渝 yú 51.逾越 yú 52年逾古稀 yú 53.娱乐 yú 54.伛偻 yú lǚ 55.舆论 yú 56.尔虞我诈 yú 57.囹圄 yǔ 58.参与 yù 59.驾驭 yù 60.家喻户晓 yù 61.熨贴 yù 62.寓情于景 yù 63.鹜蚌相争 yù 64.卖儿鬻女 yù 65.断瓦残垣 yuán 66.苑囿 yuàn yòu 67.头晕 yūn68.允许 yǔn 69.晕船 yùn 70.酝酿 yùn nàng Z ‎1.扎小辫 zā 2.柳荫匝地 zā 3.登载 zǎi 4.载重 zài 5.载歌载舞 zài 6.怨声载道 zài7.拒载 zài 8.暂时 zàn 9.臧否 zāng pǐ 10.宝藏 zàng 11.确凿 záo 12.啧啧称赞 zé 13.谮言 zèn 14.憎恶 zēng 15.赠送 zèng 16.驻扎 zhā 17.咋呼 zhā 18.挣扎 zhá 19.札记 zhá 20.咋舌 zhà 21.择菜 zhái 22.占卜 zhān 23.客栈 zhàn 24.破绽 zhàn 25.精湛 zhàn 26.颤粟 zhàn 27.高涨 zhǎng 28.涨价 zhǎng 29.着慌 zháo 30.沼泽 zhǎo 31.召开 zhào 32.肇事 zhào 33.折腾 zhē 34.动辄得咎 zhé jiù 35.蛰伏 zhé 36.贬谪 zhé 37.铁砧 zhēn 38.日臻完善 zhēn 39.甄别 zhēn40.箴言 zhēn 41.缜密 zhěn 42.赈灾 zhèn 43.症结 zhēn g 44.拯救 zhěng 45.症候 zhèng 46.诤友 zhèng 47.挣脱 zhèng 48.脂肪 zhī 49踯躅 zhí zhú 50近在咫尺 zhǐ 51博闻强识 zhì 52标识 zhì 53质量 zhì 54脍炙人口 zhì 55鳞次栉比 zhì 56对峙 zhì 57中听 zhōng 58中肯 zhòng 59刀耕火种 zhòng 60胡诌 zhōu 61啁啾 zhōu 62压轴 zhòu 63贮藏 zhù 64莺啼鸟啭 zhuàn 65撰稿 zhuàn 66谆谆 zhūn 67弄巧成拙 zhuō 68灼热 zhuó 69卓越 zhuó 70啄木鸟 zhuó 71着陆 zhuó 72穿着打扮 zhuó 73恣意 zì 74浸渍 zì 75作坊 zuō 76柞蚕 zuò ‎2009年高考考前成语专题归类积累材料(一)‎ ‎1.曲解词语 望文生义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勉为其难:勉强去做能力所不及或不愿去做的事,‎ 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的意思,‎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的意思,‎ 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曾几何时:这过去没多久。不能理解为不知什么时候。‎ 不以为然:不认为对,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能理解为不在乎。‎ 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重在悲,不能理解为文章的好坏。‎ 目无全牛:指艺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不能理解为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身受恩惠一样。不能理解为共鸣。‎ 雅俗共赏:指人的文化艺术水平的高低。不能理解为作品的雅俗。‎ 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仿的法则。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 差强人意:只勉强使人满意,不能理解为太差劲。‎ 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的文章。‎ 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耿耿于怀:形容有心事不能忘记。不能理解为对人怀恨在心。‎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的不能出声。‎ 具体而微:形体具备而规模小。不能理解为事物具体而细小 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不能理解为告上法庭。‎ 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不能理解为目光炯炯有神 众望所归:(陈述对象应该是人)‎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山高水长:人的品格节操高洁,影响深远。‎ 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多陈述将来的状态)‎ ‎2.用错对象 张冠李戴 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误用。‎ 形容书多: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形容歌声:穿云裂石、响遏行云 形容夫妻男女: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卿卿我我、比翼双飞、耳鬓厮磨、白头偕老、百年好合、劳燕分飞、琴瑟相和、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形容文艺作品:不同凡响、自出机杼 形容青少年:崭露头角 十三四岁女孩:豆蔻年华 娇弱女子:楚楚动人指 青年人没有朝气:老气横秋指,‎ 形容老人:鹤发童颜、老态龙钟 形容时间:‎ 形容危急:‎ ‎3.误用褒贬 情感错位 贬义例词:‎ 趋之若鹜: 面目全非: 始作俑者: 虎视眈眈:‎ 夸夸其谈: 蠢蠢欲动: 半斤八两: 遇人不淑:‎ 城下之盟: 得陇望蜀: 等而下之: 附庸风雅:‎ 狂犬吠日: 沐猴而冠: 尸位素餐: 始作俑者:‎ 上行下效: 翻云覆雨: 乌合之众: 官样文章:‎ 闭门造车: 处心积虑: 顶礼膜拜: 墨守成规:‎ 趋之若鹜: 一念之差: 不可一世: 不可收拾:‎ 倾巢出动: 无所不为: 改头换面:‎ 褒义例词:‎ 殚精竭虑: 危言危行: 凤毛麟角: 有口皆碑:‎ 雨后春笋: 叹为观止: 蔚然成风: 济济一堂:‎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重整旗鼓: 气冲霄汉:‎ 胸无城府: 有口皆碑 贬褒两用成语:‎ 振振有词: 长篇大论: 如虎添翼: 左右逢源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想入非非: 旁若无人:‎ ‎1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3 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4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5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6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7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8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9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10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11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12 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13 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14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15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16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17 穷形极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18 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19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20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志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21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22 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台杜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23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者是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教育。‎ ‎24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25淋漓尽致:既形容说话或文章表达的充分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26标新立异:提出新颖的、建立不同一般的。指特创新意、与众不同。(褒)有时也指故意提出新奇的主张以显示自己。(贬)‎ ‎27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也比喻做坏事猖狂恶劣到极点。‎ ‎28翻天覆地:把天地翻了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褒义)。也形容闹得很厉害。(贬义)‎ ‎29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也指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赶上。‎ ‎30高视阔步:可以形容气概不凡,含褒义,也可以形容态度傲慢,含贬义 ‎31平铺直叙:既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含贬义;也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加修饰,直接地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意思,含褒义 ‎32粉身碎骨:比喻被彻底摧毁的下场,贬义词;也可以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失生命,褒义词。‎ ‎33处之泰然: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毫不在意,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贬义词。‎ ‎34看风使舵:指看情势办事,一般作贬义词;也可作褒义词。‎ ‎35行若无事:既可以指在紧要关头,态度镇静,毫不慌乱,是褒义词;也可以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是贬义词。‎ ‎36难兄难弟 彼此曾经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难"念nán)也可指讥讽二人同样坏。(“难”念nàn)例一,共同经历过爬雪山、过草地,八年抗战,四年内战的血与火的洗礼,这对难兄难弟终于迎来了今天的解放。例二,这对难兄难弟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2009年高考考前成语专题归类积累材料(二) ‎ ‎4.颠倒尊卑 不知谦恭 ‎④常见谦辞:‎ 抛砖引玉: 狗尾续貂: 班门弄斧: 姑妄言之: ‎ 信笔涂鸦: 一孔之见: 不情之请: 蓬荜生辉: ‎ 敬谢不敏: 才疏学浅: 绵薄之力: 管窥之见: ‎ 洗耳恭听: 忝列门墙:‎ ‎ ‎ 常见敬辞:‎ 高抬贵手: 卓尔不群: 高朋满座: 大材小用:‎ 鼎力相助: 不吝赐教: 当之无愧:‎ ‎ ‎ 贬义与自谦共用的成语:‎ 尸位素餐:尸位,尸,主管、执掌。占着职位却不做事;素餐,素,空,不劳而食,白吃。指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也用于自谦未尽职责。‎ 不足挂齿:挂齿,谈及,提起。不值得一提。表示轻蔑,也可以表示自谦。‎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知自量的意思。有讽刺意味。例:你在行家面前夸夸其谈,~,怎么会不闹笑话?但有时也用于自谦。例:我今天所以敢~,是想得到在座各位专家的指教。‎ 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多太滥,后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多用于文艺作品,也用做谦辞。如:读了书稿,有些想法,写了上面这些话,算是狗尾续貂吧。‎ 信笔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表贬义或自谦。‎ 中性与贬义共用的成语 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去同流合污。也可用做只顾自己,怕惹是非。‎ 循规蹈矩:一般形容拘泥保守,贬义词;也可指按照规则行事,中性词。‎ 高枕无忧:比喻放松警惕,贬义词;也形容无忧无虑,中性词。‎ 面面俱到:指各个方面都注意或照顾到了,没有一点遗漏,中性词;也指虽然照顾到各个方面,但是一般化,贬义词。‎ 铤而走险:形容走投无路,被迫冒险。由于现在多用来表述违法乱纪分子的行动,一般人又把它视为贬义,其实,它是一个中性成语。‎ 一塌糊涂:可以指乱到不可收拾或糟到不可收拾,贬义词。也用来表示程度之深,中性词,如他俩吵得一塌糊涂 海底捞月:可以比喻去做根本不能做到的事,贬义词;也可以形容弯下身子抓起很快就要落地的东西时的动作姿态,中性词。‎ 想入非非:既指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中性),也指胡思乱想。(贬)‎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毁灭,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帮助。‎ 高谈阔论:原指旨趣高雅、范围广泛的谈论。后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近:夸夸其谈,言语浮夸,不切实际。它强调说话内容不切实际。高强调其不着边际。‎ 等米下锅:形容生活窘迫,急需钱粮。现也比喻急等着某些东西用。又形容消极等待,不积极创造条件。(贬)‎ 不求甚解:不求深入理解。原意是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句上深究。今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 不识时务:不认识当前的形势和朝代的潮流。有时也指不知趣。‎ 得过且过:敷衍地过日子。今多形容胸无大志,不求上进,也指工作马虎,应付塞责。‎ 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有时也用于形容体面或气派大。‎ 赤膊上阵:比喻不顾一切地猛打猛冲的作风。也比喻坏人公开跳出来干坏事。‎ ‎5.语义重复 自相矛盾 ‎(生活)安居乐业 (人民)生灵涂炭 (让人)贻笑大方 (好像)如数家珍 ‎ ‎(独自)孑然一身 (各自)分道扬镳 (更加)弥足珍贵 (各种)形形色色 ‎ ‎(一起)并驾齐驱 (忽然)恍然大悟 (显得)相形见绌 (突然)茅塞顿开 ‎(迅速)立竿见影 (人为)蓄意破坏 (觉得)习以为常 (令人)利令智昏 ‎ ‎(正)方兴未艾 (值得)可歌可泣 (亲眼)耳闻目睹 (众多)莘莘学子 ‎ ‎(许多)芸芸众生 (浑身)遍体鳞伤 (突然)不期而遇 (过分)溢美之词 ‎(还)记忆犹新 (从此)一劳永逸 (感到)爱莫能助 (说得)闪烁其辞:‎ 出乎意料(之外) 忍俊不禁(地笑了) 难言之隐(的苦衷) 真知灼见(的见解)‎ 刻骨铭心(地难忘) 感激涕零(地流下眼泪)妄自菲薄(自己) 习以为常(的习惯) ‎ ‎ ‎ ‎6.不带宾语 不及物词 坐地分赃: 指手画脚: 司空见惯: 漠不关心: ‎ 龙飞凤舞: 尘埃落定: 求全责备: 侃侃而谈: ‎ 夸夸其谈: 乐此不疲: 视而不见: 不期而遇:‎ 信手拈来: 妄自菲薄: 出奇制胜:‎ ‎7.用于否定,或者反问 无时无刻: 同日而语: 望其项背: 善罢甘休:‎ 等闲视之: 尽如人意: 一蹴而就: 等量齐观:‎ 一概而论: 相提并论:‎ ‎8.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本义与引申义共用的成语 水落石出:本写自然现象。后喻事情的真相得以完全显露出来。‎ 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后喻随意提笔作文、写字或涂画。又喻作事无规则、无定准。‎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粗枝大叶:本义是简略概括。比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 肝脑涂地:本义是形容惨死。后指竭尽忠诚、甘愿牺牲。‎ 一针见血: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通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 不三不四: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与“不伦不类”相似,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有存在的合理性。‎ 指手画脚:可以形容轻率地指点,妄加评论指责、批评;也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作中性词。‎ 万紫千红:现多指繁荣兴旺、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也指百花盛开,色彩艳丽。‎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例: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 百花齐放:指同一事物有许多做法,同一内容有多种形式。比喻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指各种花卉一起开放。‎ 乘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也指飞速地航行。‎ 垂涎三尺:形容嘴谗,也形容特别羡慕,渴望得到。‎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不绝如缕:既形容声音细微,也形容形势危急。‎ 步步为营: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置一道营垒。形容进军谨慎。今也比喻行事谨慎稳妥。‎ 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金玉满堂:既指占有很多财富,也比喻人很有才学,学识丰富。‎ 春风得意:原指进士及第后的得意心情,现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洋洋得意的样子。‎ 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处之泰然:既形容对待事情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 目无全牛:形容对事物了如指掌,处理起来极其准确熟练;也形容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守株待兔:比喻心存侥幸,坐等意外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按部就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得当,选词造句规范。后指做事按照一定条例,遵循一定的顺序。‎ 玲珑剔透:形容奇巧精制、明晰透亮。也形容人聪明灵巧或俊俏标致。也指诗文语言 滴水不漏:比喻将手中掌握的东西控制得非常严密,没有丝毫遗漏。也比喻说话办事非常周密,没有疏漏。‎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先后,也比喻两者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不可开交:纠缠在一起。无法摆脱或解决,不能了结。也表示程度上达到极点。如:忙得~‎ 馋涎欲滴:形容非常嘴馋。也比喻看见别人的东西眼红,很想弄到手。‎ 垂涎三尺:形容极其嘴馋。也比喻看见别人的东西眼红,极想弄到手。程度更甚,语意更夸张。‎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播。泛指轻信并传播没有根据的话,也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艺纯熟。也指做事非常顺手。‎ 对牛弹琴:比喻对一窍不通的人讲高深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费口舌。含有轻视听话者的意思。有时也用来讥笑说话做事不看对象。‎ 翻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就像江海翻倒了似的。比喻力量、声势巨大或心潮起伏,非常激动。也比喻闹得很厉害或把事情搅得混乱不堪。‎ 牢不可破: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秀色可餐: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也形容景色优美,让人入迷忘饥。‎ 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形容因饥寒冻馁而战抖的样子。‎ 分庭抗礼:比喻双方平起平坐,不相上下。有时也指相互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的言行。‎ 枝繁叶茂:形容树木枝叶繁密茂盛,也比喻家庭或集体兴盛。‎ 炯炯有神:形容眼光发亮,很有精神。多用于人物,也可用于一般动物。‎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清廉,也比喻贫穷或手头没有积蓄。‎ 不翼而飞:一般指(东西)突然不见了。也可指(言论、消息、诗文等)不待宣传就迅速传播开了 非同小可:不同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情况严重,不可忽视,也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 不见经传:‎ 应接不暇:‎ 先天不足:‎ 豁然开朗:‎ 回光返照:‎ 行云流水:‎ ‎ ‎ 常见“不”字成语运用错误 ‎1. 不名一文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不值一文”,含义是指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2. 不以为然 ‎  常被错误理解为“不当一回事”,含义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含轻视意味)。然:对。‎ ‎3. 不刊之论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刊物不登的言论或文章;指不能更改的言论,褒义词。刊:消除、刊正。‎ ‎4. 不可理喻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不可思议”,含义为没法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蛮横、固执、愚昧。‎ ‎5. 不足为训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不值得训斥、责备,含义为不能当做典范和法则。训:典范、法则。‎ ‎6. 不忍卒读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读物没看头,含义是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忍心读完。‎ ‎7. 不情之请 ‎  此成语常被用错对象,用于他人;客套语,指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是不合情理的要求。‎ ‎8. 文不加点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文章不打标点符号,含义是形容文章写得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指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9. 无所不为 ‎  此成语常被错误运用于褒扬的语境;贬义词。其含义为什么事都敢干。‎ ‎10. 罪不容诛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虽然有罪但不应该杀,含义是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11. 情不自禁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不由自主,含义是情绪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12. 忍俊不禁 ‎  此成语常被错误地作为“笑”的状语运用,构成状语与中心词意义重复,含义就是忍不住发笑。‎ ‎13. 不可收拾 ‎  此成语常被错误地用来替代“一发而不可收”。含义为无法整顿,不可救药,也形容感情或行动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境地。‎ ‎14. 不胫而走 ‎  常被错误地用于东西突然不见,含义是比喻不用宣传,就迅速传播,多用于消息传播得快。‎ ‎15. 良莠不齐 ‎  此成语常被用错范围,表现人的成绩好坏不一、水平高低不一、能力大小不一等,含义为好苗和野草混杂在一起,比喻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主要指人的品质。 “参差不齐”指一般属性不整齐。‎ ‎16. 不绝如缕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络绎不绝”,含义原是比喻形势危急得像即将断绝的一根细线那样,后来也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还比喻声音的细微。‎ ‎17. 细大不捐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什么东西都不肯捐献,含义指大小轻重兼收并蓄。捐:舍弃。‎ ‎18. 乐不思蜀 ‎  此成语常被错误地泛用于任何乐的语境,其实它的含义是指乐而忘返,是个贬义词。‎ ‎19. 卓尔不群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带有贬义的“与众不同”、“不合群”,含义为形容人德才超群,褒义。‎ ‎20. 毫发不爽 ‎  此成语常被错误地理解为与人体的“毫发”有关系,形容人紧张害怕得毛发竖立,含义为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爽:差错。‎ ‎21. 裹足不前 此成语常被错误地理解为“停滞不前”,含义是指自己有所顾虑,不敢向前。‎ ‎22. 乐此不疲 ‎  此成语常被用错范围,用于形容人的感觉,其实它是用于行动的。它的含义为因酷爱于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23. 大言不惭 常被错误地泛用于所有不觉得难为情的语境,其实它的含义是指说大话而不觉得难为情。‎ ‎24. 格格不入 ‎  此成语常被错误地理解为互不相同,不能结合,含义为抵触不合,而不相同并不一定抵触。‎ ‎25. 果不其然 ‎  此成语常被错误理解为结果不是这样,含义为果然如此,强调不出所料。‎ ‎26. 不速之客 ‎  此成语常被错误地理解为缓慢而来的客人,含义为不请自来的客人。‎ ‎27. 敬谢不敏 ‎  此成语常被错误地用于他人;自谦词,它的含义是以自己能力不够为理由恭敬地推辞。谢:辞谢。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28. 君子不齿 ‎  此成语常被错误地理解为“君子不耻”,其实它的含义为君子不屑与之并列。齿:并列。‎ ‎29.常见“不”字成语运用中还有下面一些成语容易写错(括号内为正确):‎ ‎  既往不究(咎) 弱不经(禁)风 慢(漫)不经心 迫不急(及)待 心照不喧(宣)不容制(置)疑 穿(川)流不息 怙恶不俊(悛) 不落巢(窠)臼 高考重要文言字词归类比较记忆梳理2‎ 高考文言字词归类比较记忆梳理1‎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劳无功:白白地,徒然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徒托空言——行人但云点行平频:仅仅,只是,只 ‎2、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何不按兵束甲,北面(面向北称臣)而事之─束之高阁、束手无策、束发 :捆缚。引申:旌麾南指,刘琮束手(投降 )‎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十恶不赦 :赦免,与“宥”“免”等义同。‎ 比较:敕-告诫,皇帝的命令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忍辱负重:承担。‎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不负众望:辜负,对不起。与“不孚众望”意义相反。‎ ‎6、秦贪,负其强──负隅顽抗 :倚仗。与“恃”“凭”等同义 ‎7、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忘恩负义:背弃。‎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予赵城──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时度势、度德量力 : 揣度,估计。‎ ‎9、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 :傲慢。与“慢”“傲”等近义 ‎10、璧有瑕,请指示王──瑕不掩瑜、白璧微瑕、瑕瑜互见: (玉石上的)斑点。‎ ‎1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罪不容诛 : 杀死。 引申:口诛笔伐(谴责,责罚) ~求无已(一味索取(勒索),没有止境)诛心之论(揭穿)‎ ‎12、赵王畏秦,欲毋行──距(把守)关,毋内(放入)诸侯──宁缺毋滥:不要。 表示不、不要意思的词语还有“无”“勿”“靡”“罔””亡(同无)”“未”“非”“否”“莫”“不”等。 注意:毋宁为不如、宁可义,毋庸为无须义。‎ ‎13、岁寒虫僵──四支(肢)僵劲不能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僵硬。李代桃僵(枯死):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僵立:直立不动。僵卧:躺着不动或伏卧不出 ‎14、且相如素贱人──吴广素爱人──素不相识、素昧平生 :向来,一向,平时。 ●尸位素餐:白白地,空 ‎15、如影历历,逼取便逝──历历在目 : 清晰分明。 ‎ 历有经过、越过、经历等动词义,副词义有逐个(历记)、普遍(历告)义 ‎16、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人口众多,生活富裕)──民殷财阜:富足。 ‎ 注意搭配产生意思:民殷国富-众多。殷还有震动(熊跑龙吟殷岩泉)、染成赤黑色(血流殷地)等义 ‎17、表恶(嫉妒)其能而不能用也──深恶痛绝、好逸恶劳:厌恶,憎恶。‎ 还有中伤义。放在句子开头有怎麽哪里义 ‎18、如有离违,宜别图(筹划,设法)之──励精图治、发愤图强:谋求,图谋。还有考虑、料(不图子自归)等义 ‎19、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民伐罪:慰问。 ‎ 还有凭吊、吊唁、提取(吊卷)、伤痛等义 ‎20、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克勤克俭、克尽厥(他的)职:能够。 ‎ 还有担当(克家——担当家务)、完成、攻下、克制约束(克己奉公)限定约定(克日、克期)等义 ‎21、肃宣权旨─心照不宣:说明,宣布,传达。‎ 还有宣扬传播(廉颇宣恶言)、发泄(宣泄)、通、公开、普遍等义 ‎2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咸与维新:都。同义的词有“皆”“率”等。例: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3、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为训:值得,能够。 ‎ 辨析:料大王十卒足(足够、能够,不能解释为值得)以当项王乎? 注意足下(敬称),鼎足(脚)之形,充足满足富足,补足等 ‎24、今操芟夷大难(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略已平矣──夷为平地:削平,削除,平定。注意铲平、杀、平坦等义 ‎25、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略见一斑:大致。副词义比较:略有所闻(稍微)、两岸连山,略无阙出(一点)‎ ‎26、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放下武器,捆起铠甲,意译为“停战言降”)──按兵不动:压抑,止住。 还有压(按住)、抚(按剑)、控(按辔徐行)、查看巡行(按问、巡按)、依照等义 ‎27、(刘豫州)英才盖世──功盖五帝——盖世无双:超过,胜过,压倒。 ‎ 还有遮盖覆盖(盖棺论定)、大约、就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表承接)、原来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连词表承接)、通盍等义 ‎ ‎2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举棋不定:拿。 ‎ 其动词义有举起抬起(举所配玉玦、举目)、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举言-发言)、举行实行(举大计)、推荐选拔(举贤以自佐)、考中(举乡试)、攻克占领(函谷举)等。‎ 辨析修饰义:举家举国举世(形容词 全)、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29、故兵法忌之──讳疾忌医、百无禁忌:忌讳。 辨析动词义: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顾忌、畏惧,成语肆无忌惮)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项王为人,意忌(嫉妒)信谗 ‎30、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挫败。 ‎ 本义跌倒。声旁厥义注意其(他们的-思厥先祖父 那个——永思厥艰)、乃(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虚词义。‎ ‎31、强弩之末势(从情势上)不能穿鲁缟也──剑拔弩张:一种利用机械发箭的弓。比较形近字:驽马十驾、呶呶不休、怂恿等 ‎32、兼仗父兄之烈──仗势欺人、狗仗人势:凭借,依靠。比较词义:仗义(主持正义)执言、仗(拿着)剑出行,明火执仗(兵器总称)‎ ‎33、请为将军筹之──运筹帷幄:谋划。 注意动词义谋划与名词义计谋(一筹莫展)的用法区分 ‎34、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擒贼擒王、擒龙缚虎:捉拿。 注意字形:五禽戏、手到擒来等 ‎35、此天以君授孤也──公拆袄,出珠授之──临危授命、授人以柄、授受不亲:交给,给予。‎ 注意受与授的区分:受为被动义,接受遭受忍受遵从等(受宠若惊、立功受奖、受命、受璧、受业——传授学业等)、授主动(授奖大会-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6、船、粮、战具俱办──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声色俱厉、心胆俱裂:全,都。 ‎ 比较副词义和动词义:欲呼张良与俱-----遂与之俱出──泥沙俱下、声泪俱下、玉石俱焚、与时俱进(一起、一同、副词义)—臣客朱亥可与俱(一起去,动词义)‎ ‎37、四支犹温,一目未瞑──死不瞑目:闭上眼。辨析:冥、暝和瞑 例:青冥浩荡不见底 冥(深沉地)思苦想 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 ‎38、邹忌修八尺有余──茂林修竹 俊眼修眉:长。 ‎ 还有修饰、修养(修身洁行)、修建、治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表示(修敬)、撰写(修书)等义 ‎39、徐公来,孰(通“熟”)视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深思熟虑:细致,审慎。 词义比较: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 ‎40、暮寝而思之──寝不安席、寝食不安:卧、睡觉。 词义比较:横卧着的(寝石)、止息(其议遂寝、事寝)、扣住不发(为有司所纠(检举),高祖爱其才,寝其奏)、停放(寿终正寝)‎ ‎41、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望而生畏、畏葸不前:畏惧。‎ 词义比较:敬佩 敬畏(后生可畏)、使人敬畏的(畏友)‎ ‎4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耳提面命、面授机宜、面折人过、面折廷争(在朝廷上,敢当着皇帝的面进行争论):当面。‎ ‎43、上书谏寡人者──拒谏饰非: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 词义比较:直言规劝(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规劝的话(王纳谏)、改正(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44、汝又虑戚吾心──休戚相关:忧愁,悲伤。‎ ‎45、蔺相如固止之——每迎女,婿固不遣──固(顽固)执(坚持)己见 :坚决 ‎ 还有本来、一定、确实(固不如也)、姑且、岂(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伤我乎)、坚守(君子固穷)、坚守安守(固壁不战)等义。‎ ‎46、取案上器击伤夫人──拍案叫绝、拍案而起:桌子。‎ ‎47、公固(坚决)辞──义不容辞:推托。‎ 还有名义借口(动以朝廷为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皇帝的命令(近者奉辞伐罪、审讯责备(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等义。‎ ‎48、是非贿得之──贿赂公行:因请托而送人钱财。‎ 注意财物、赠送财物(因厚赂单于)、以财物买通、行贿之事(贿赂公行)等义 ‎49、予左尔贾──尔虞(欺骗)我诈:你。 ‎ 还有你(你们)——尔曹——尔汝、如此这样——问君何能尔——尔尔、这那(迩夜)、语气词(耳、而已、然等)等义 ‎50、皆阳应曰:“诺。”──阳奉阴违:表面上。还有山的南面 水的北面(泰山之阳、汉之阴)义 ‎51、公屡促之,必如约──如法炮制:按照。 还有往到(如厕)、顺(一旦邂逅不如意)、像(即夕行步如平常——如虎添翼——如火如荼——巧舌如簧——如丧考妣——如蚁附膻——如影随形)、比得上(不如也)、对付处置(其如土石何)、如此(如是——如此这样)、如果(如其)等 ‎52、乃伪为屋券──稳操胜券:契据。‎ ‎53、列贾五百金──直言贾祸:前一“贾”通“价”,钱;后一“贾”读(gǔ),买,引申为招致。‎ ‎54、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吏新到任。‎ ‎5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三顾茅庐、初出茅庐:房屋。‎ ‎56、有碑仆道──前仆后继:倒,倒下。比较:向前倒为仆,后仰为偃。 读二声为奴、劳累义 ‎57、盖音谬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错误。比较:错误的(谬语)、弄错(谬其传)‎ ‎58、其下平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地旷人稀:广大,空阔。 ‎ 注意旷日持久(荒废)、旷古(自古以来、空前)、心旷神怡(明朗)等词 ‎59、有泉侧出──旁敲侧击:从旁边。注意侧目而视侧身 侧足 侧席(倾斜)等词 ‎60、果地震陇西──得陇望蜀:地名,今甘肃一带。‎ ‎61、则或咎其欲出者──既往不咎:责怪,责备。‎ ‎6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食其力、自食其言:自己 (的),义同用法有不同。‎ 其它代词的用法,可译为“它,他(们),那(些)-其后-不厌其烦,那个,那里;它(们)的,他(们)的,那里的,其中的”等。如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文: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的(无疑会是相通的)。。‎ ‎6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履险如夷:平坦,平地。义、用法有所不同 ‎6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蔚为大观:景象。 ‎ 还有观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城)、观看(皆岀营立观——观者如堵)观赏(余观夫巴陵胜状)、考察(吏观人风)、游学考察学习(因入京师,观太学)等义 ‎6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吉人天相:帮助。‎ 还有观察审察(相马——相机行事)、鉴别识别(相人)等义 ‎66、其孰能讥之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其为死君乎——舍我其谁:岂,难道。‎ 注意“其”的其他副词义:(1)用来表估计、推测,一般可译为“大概”。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其皆出于此乎?——殆有神助(2)用来表祈使、希望,可译为“一定”、“可”等。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汝其勿悲。(3)感叹,真是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特殊例句:其(如果,表假设)若是,孰能与之?‎ ‎67、何可胜道也哉──不胜枚举——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数不胜数:尽。‎ ‎68、是说也,人常疑之──是又在六国下矣——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故、是以、是用(因此)——先是(在这之前):这。‎ 还有正确(觉今是而昨非)、认为正确(是古非今)、判断词(巨是凡人、不知木兰是女郎、是则-此乃)、语助词无义提宾(惟命是从)等意义和用法 ‎69、虽大风不能鸣也──孤掌难鸣:使……发声。‎ 还有鸣叫发声(一鸣惊人)、认为表示(自鸣得意)、申述表达(鸣谢)、敲(鸣鼓)、闻名等义。‎ ‎70、枹(即“桴”)止响腾──桴鼓相应:鼓槌。‎ ‎71、余方心动欲还──欲速则不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 比较:娇姿欲滴──摇摇欲坠:将要。‎ ‎72、则山下皆石穴罅──补苴罅漏:缝隙 73、空中而多窍──七窍生烟:孔、洞、窟窿。‎ ‎74、汝识之乎──博闻强识:记,记住。 7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运斤成风:斧头。‎ ‎76、而笑李渤之陋也──孤陋寡闻:见闻少,知识浅薄。‎ ‎77、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袭以成俗:因袭 78、皆属过而不问之秋也──多事之秋:时候。‎ ‎79、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信而有征:证验,证据,验证。比较:迹象预兆(征候)‎ ‎80、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学不可以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停止。‎ ‎81、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感激涕零:落下。‎ ‎82、有备经年裹物之用──常备不懈:准备。‎ ‎83、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比较:兼程兼道------加倍赶路 兼仗父兄之烈----同时 并且 ‎84、而草菅其命者哉──草菅人命:一种野草。‎ 注意草字头的字义:蓬荜生辉 不见舆薪 如弃草芥 衰草妻迷 蒲苇纫如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8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重于泰山:比。注意:于经常省略,如今以钟罄置(于)水中。‎ 词义用法比较〇不拘于时,学于余──问道于盲:向〇青取之于蓝 :从 〇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 ‎86、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隐中胸怀——正中下怀:适合 符和。四声还有射中、感受受到、中伤等义。一声有中间、内心(深中宽厚)、中等、半(中道)、不偏不倚(中立)等义 ‎8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一暴十寒:晒。词义比较; 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自暴(糟蹋损害)自弃,暴(徒手搏击)虎冯河,诛暴(凶残的、残暴的)秦,赏贤罚暴(凶残的人),性行暴(急躁、暴躁)如雷,暴(突然)卒等 ‎88、輮使之然也──大谬不然:这样。词义比较;火未及然(燃烧)、吴广以为然——不以为然(正确)、然之(认为对)、然(这样)后得一夕安寝、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若见其肺肝然(与如若连用,句末语气词)、然而(即然这样,但是)、然则(即然这样,那么)等 ‎8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躬自省:检查。词义比较;禁台省(皇宫禁地)中、台省(官署)、归省(探望、问候)、发人深省(省悟)、故有所览辄省(懂得、明了)记等 ‎90、而闻者彰──罪恶昭彰、相得益彰、彰明较著:明显。‎ 还有动词义表明、表彰表扬(彰善瘅恶)等义 ‎91、假御马者,非利足也──善假于物(外界条件)也 —假公济私-——不假思索:借助。 ‎ 注意借和借助不同。词义比较;假(借)手 假道 愿大王稍假借之、无所宽假(宽容)、立为假(代理、暂时)上将军、假子(义子或养子,假母相应义为义母惑养母)等 ‎9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心不在焉:在这里,兼词。‎ 词义用法比较;容貌甚伟 时人异焉(之,代词)、且焉(哪里,疑问代词)置土石、非再至焉(怎么,疑问代词)知其奇若此、少焉(表停顿)、与我心有戚戚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六艺从此缺焉(句尾语气词,了)、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句尾语气词,表肯定)、‎ ‎9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近求远、舍本逐末、舍己救人、舍己为人、舍生取义:放弃、舍弃。‎ 词义比较;舍(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舍、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於其址,而卒葬之、定(止留)舍(休息)以待其劳、舍弟舍下寒舍(与“敝”一样,皆为谦辞)、传舍(客店)、茅舍(茅屋)‎ ‎9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心刻骨:雕刻。‎ ‎9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征善战:擅长会。词义比较;①能伸能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能够 胜任②柔远能迩——素不相能——和睦、亲善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到、及④ 忍能对面为盗贼——如此这样 ⑤ 争宠而心害其能(能力)‎ ‎9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教无类:无论,不论。‎ 词义比较;①无出其右、无从企及、无耻之尤、无病呻吟、无边风月、无补于事、无的放矢、无冬无夏、无独有偶、无计可施、无价之宝、无情无义、无立锥之地、无与伦比、无所不用其极--------安然无恙——挥霍无度——无谓(没有道理或没有意义)——无稽之谈——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生事——无状(没有礼貌或没有成绩)——无他(没有别的)——‎ 无由(没有门径、没有机会)——无几 无日(不久)无何(没有多久) 以上皆为“没有”义 ‎② 注意“不”和“不要”的意义:苟富贵 无相忘(不要)——莫用众人之议也——乃不知有汉 无论(更不要说)魏晋〇宁信度,无(不)自信也——无情(不问)——无庸(不必)讳言——无(不)足挂齿——无(不能)妄之灾——无以(不能)复加 ‎97、而耻学于师──不耻下问:以……为耻 词义比较;夫差耻(侮辱,同义词辱、诟)吾君于诸侯之国〇越王苦会稽之耻(可耻之事)〇知耻(羞耻、羞愧之心)近勇 ‎98、是故圣益圣──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治丝益棼:更加。‎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延年益寿:增加。‎ 注意益与溢的区分:溢于(超出于)言表 。 溢(过分)美之词 。‎ ‎99、不耻相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学习,效法。‎ 词义比较;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吾从而师之——师心自用:以……为师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人师表(榜样)〇而渔工水师(船工)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〇劳师以袭远──师出无名:军队。‎ ‎100、位卑则足羞──卑之无甚高论、登高自卑:低,低下。“登高自卑”意即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注意: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卑主要是低、低下、低微、低劣、衰微、谦辞等义 ‎101、尤致思(用心思、极力钻研)于阴阳历算──专心致志:尽,极。‎ 词义比较: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〇致辞 致志(表达心意) 致敬 致谢致意致以节日的问候:表达〇不远千里而致:送达、传达〇每岁致数百金-发财致富:得到、获得〇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致士:招引、招来〇何意致不厚:导致、招致〇致仕 致政:辞官〇学以致(得到)用〇闲情逸致——错落有致(情致)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追求、达到)远〇并无二致(区别)‎ ‎102、怀瑾握瑜──瑕瑜互见:美玉。‎ 王字旁的字一般都与玉有关:琳、 琅、 瑜 、珂、 琼、 璇、 琪、 瑶、 玳、 瑾 、琛、琼、瑶、琳、玑、珏、璋、瑜、玮、碧、璧、玥、琅、玺等 ‎103、《书》不云乎──尽信书不如无书:《尚书》(又称《书经》)。谓完全相信《书经》不如没有《书经》。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104、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微小)而众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人微(地位低)言轻 词义比较:但微(稍微略微)颔之——童微(悄悄地偷偷地)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〇形容词:颇有微词(隐晦的批评)——其文约,其辞微(精妙、深奥)-——动刀甚微(轻微)-——先祖微(不显达)时微行微服(隐藏身份,便装出行)-——烟涛微茫信难求——愿陛下矜悯愚诚,听(准许)臣微志(微薄的心愿)。〇动词,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太子言,臣愿谒之。〇名词;见微(细事,微小的苗头)知著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细小的事情)‎ ‎10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远)迩:近。‎ ‎106、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不倦:勤勉。‎ ‎107、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是古非今: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 词义比较:觉今是而昨非——不以为是:正确〇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又在六国下矣——于是—‎ 是时-是非-是以 :代词,这这个这时 这里等,偶尔远指〇巨是凡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表判断,同现在是〇唯利是图:宾语前置标志 ‎108、理有未安,妄以臆度──轻举妄动、妄下雌黄、妄自菲薄:胡乱。‎ 词义比较:妄(随便)言妄听〇痴心妄(荒诞不实)想〇妄(狂妄地)自尊大〇无妄(料想、料想)之灾,指意外的灾祸 ‎109、快: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愉快高兴)于心与?——使快(高兴畅快)弹数曲——快然(舒畅喜悦)〇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大快人心:使……愉快〇称心满意 ‎110、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穷不失义—穷且益坚—穷而后工?:困窘、不得志〇穷余生之光阴以疗病梅也哉─穷形尽相─问之人以穷其短─追本穷源——欲穷其林——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目——穷兵黩武:动词,尽,穷尽 〇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心目耳力俱穷——圆转不穷:形容词,尽 〇 穷(荒僻)山恶水 穷(陋)巷 ‎11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绳之以法:前一“绳”谓约束,后一“绳”引申为“制裁”。‎ ‎112、明告鬻梅者──卖官鬻爵:卖。‎ ‎113、锄其直,遏其生气──响遏行云——浪遏飞舟:遏止,阻止。比较: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停止)‎ ‎114、毁其盆,悉埋于地──赵王悉召群臣议——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操悉浮以沿江——铢两悉称(相当):都。‎ ‎115、解其棕缚──作茧自缚:束缚。比较;一傅(教导)众咻,所以师傅决不能写成师付 ‎116、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哪里)暇治(讲求)礼义哉!——安得使余多暇日──席不暇暖、目不暇接、自顾不暇:空闲。‎ ‎117、新沐者必弹冠──弹冠相庆:掸掉帽子上的尘土。后者指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 比较:老调重弹——对牛弹琴:弹奏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11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盖余所至——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沛公起如厕:到。‎ ‎119、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背信弃义:违背 背叛 〇背(离开)井离乡——慈父见背(去世)——背(背靠)水一战——背(逆着)道而驰 ‎12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攻其不备:防备。‎ 〇词义比较:圣心备(具备)焉——养备(周全完备)而动时(行动符合天时),则天不能病(困顿)——险阻艰难,备(皆都)尝之矣——关怀备(全、尽)至。倍是倍数、加倍、增加、愈加、倍德(忘恩)等义,如倍道(一天走两天的路,加倍赶路)兼行 ‎12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出其不意:料想。‎ 〇词义比较: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意图)常在沛公也——臣观大王无意(意思)偿赵王城邑——意(神态 神情)暇甚。‎ ‎122、范增数目项王──数见不鲜:屡次。 123、哙曰“此迫矣!”──迫不及待:急迫。‎ ‎124、则以一生彘肩──狗彘不如:猪。 125、天下皆叛之──众叛亲离:背叛。‎ ‎126、樊哙覆其盾于地──覆盆之冤、颠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覆亡:翻转过来。‎ ‎127、沛公则置东骑──置之度外、置若罔闻:放到一边,放弃。‎ ‎128、沛公不胜杯杓──不胜其烦:禁得起〇刑人如恐不胜——不胜枚举:尽 ‎129、以手抚膺坐长叹——旧事填膺,思之凄梗──义愤填膺:胸。‎ ‎130、去 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怪罪)之,脱身独去(离开),已至军矣〇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去今之墓而葬焉──相去无几:距,距离。〇自去(调离)史职,五载复还。‎ ‎131、犹 望中犹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记忆犹新:还。〇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 ──过犹不及、言犹在耳:如同、好象。‎ ‎132、勘 非人世所勘——众不能堪──疲惫不堪:经得起,忍受。〇千载谁勘伯仲间——可堪回首 ‎——不堪设想:可以能够 〇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不勘吏人妇;胜任、承受 ‎133、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中丞匿于溷藩以免──销声匿迹、匿影藏行:隐藏。‎ ‎134、“何可废也?以羊易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罢夫赢老(身体衰弱的和年老的人)易子而咬其骨──以物易物:换、交换 〇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移风易俗: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不易之论、改弦易辙:改变。〇素易诸吏:轻视〇辟易(因畏惧而后退、倒退)数里 〇 李广军极简易 :简单 随便〇 胡虏易与耳(容易对付)——易与之辈 ‎135、且相如素贱人──素善留侯张良——楚王素信庄生_____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素不闻诗书之训──安之若素、我行我素:一向 平时 平常。‎ ‎13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蹈死不顾──赴汤蹈火、重蹈覆辙:踏。‎ ‎13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猝不及防:突然。‎ 表突然义的词还有暴、骤、遽等,如水暴益──“暴病身亡”:突然。‎ ‎138、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渐见愁煎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笑大方:表被动,被。注意:府吏见丁宁——慈父见背——君既若见录:副词,偏指一方,译为“我“〇图穷匕见(同现)‎ ‎139、先生有所陈奏──先斩后奏:臣子向皇帝陈述或请示报告事情。‎ ‎140、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造诣——登峰造极:到……去(做事或问候)。‎ ‎141、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熟语“投案自首”:控告。注意词义:顿首(叩头)、陨首(献出生命)等 ‎142、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寡不敌众:抵挡、抵抗。还有攻击、匹敌之意,势亦足以相敌──势均力敌:相当,匹敌。‎ ‎143、疾驰(赶快骑马)入仆营──君不若引兵疾走(赶快奔往)大梁——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赶快进入),拔赵帜,立汉帜————手疾眼快:急速、赶快。〇 声非加疾(强)也 〇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诸侯皆喧哗,疾晁错——素疾大户兼并——痛心疾首(恨到极点): 痛恨 憎恶 憎恨 〇庞涓恐其贤于己,疾(嫉妒)之 ‎144、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漏尽更深: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 ‎145、家书一箧托焉──倾箱倒箧:箱子。‎ ‎146、春秋三十有(又)三──春秋鼎盛:指年龄。‎ ‎147、不能竟书(写完)而欲搁笔──秦王竟酒——未竟之志:尽,完毕,完成。〇 竟日(整日)〇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及索,儿竟无声:副词,竟然 〇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平原君竟与毛遂偕:最终、终于 〇竟使、如使、若、假使、试使等表假设〇竞是争逐、比赛之意,如万类霜天竞自由 ‎14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吾不忍见祸及(到、涉及)吾身——事如此,此必及我——推己及人:动词 推及 〇 ‎ 其他动词义有:〇延及(到)岸上营落 〇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追到)诸河,则在舟中矣——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动作义,赶上、追上)——自古贤人未有及(赶得上、比得上,比较义)公子者也!。而自以为能不及(赶不上)孙膑。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方急时,不及(来不及)召下兵 〇注意连词:传以示美人及(和、以及,连词)左右——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〇及(句子开头,介词、等到、到了,与比、洎、迨等放在句子开头的词意义同)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〇 及时(把握住时机)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及时雨 ‎149、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弱不禁风、情不自禁:受得住。〇还有入境问禁(禁令、禁忌)——禁中(皇宫)——禁卒(狱卒)——禁(禁止)脔等词义 ‎150、常见义:像,似,“类”也有此义。使之肖我──惟妙惟肖、神情毕肖——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画虎类狗。‎ 〇臣等不肖(本为不像先辈义,引申为不贤、不才,谦辞),请辞去——不肖子孙 指不成器的子孙。肖做声旁的字:销声匿迹、积毁销骨、一笔勾销、宵衣旰食、九霄云外、削足适履等 ‎151、〇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冬天结果实)──秀而不实:结果实。还有装满、装入、证实等动词义〇形容词义:仓廪实(充实)而知礼节。此皆良实(诚实、真诚) 〇 名词义,实情、事实:有名无实——韩厥具以实告——今以实校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能,千里袭我,亦以罢(疲惫)矣——操虽托名汉相,其实(他实际上)汉贼也 —— 实(名词做状语 实际上)持两端以观望〇彼实(副词,确实、的确)构吾二君——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儿实无罪过——理实如兄言 〇 实(其实)不可得 ‎152、不拘于时(时俗)——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不拘一格、不拘小节:束缚、限制、拘泥。‎ 比较:武夫力而(才)拘(拘捕、拘禁、抓住)诸原,妇人暂(一下子)而免诸国 ‎153、平伐其功──不矜不伐:自夸。矜,自夸。〇近者奉辞伐(讨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吊民伐罪〇此五霸之伐(功业)也——自矜功伐。〇口诛笔伐(谴责)‎ ‎154、〇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适得其反、适逢其会(时机):恰好。适值:恰好遇到。比较:适(刚、刚刚)得府君书 〇始适(出嫁)还家门 。处分适(依照 按照 顺从)兄意 。 削足适(适合 适应)履 ‎155、动以朝廷为辞——立土动及百尺──动则得咎:动不动、每每、常常、往往。‎ ‎156、〇会其怒,不敢献——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巧遇、正赶上、适逢。‎ 〇单于使使晓(通知)武,会(一起、共同)论(审判)虞常,欲因(趁)此时降武。比较:吾已失恩义,会(当然、应当、一定)不相从许〇 精思傅会(精心构思),十年乃成 ‎15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耳聪目明:听觉灵敏。‎ ‎158、访风景于崇阿(高山)——明道德之广崇──崇山峻岭:高。‎ ‎159、涉江(渡河)——循表而夜涉──跋山涉水:趟水过河、徒步渡河、渡河。‎ 比较:驱中国士众远涉(进入、到)江湖之间。涉世(经历世事)不深。涉笔(动笔)成趣 ‎160、治乱之条贯──融会贯通:贯通。‎ ‎161、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循规蹈矩:遵循。〇 循序渐进——奉事循公姥:顺着、按照。‎ ‎162、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除恶务尽:一定。比较:务(致力、从事)耕织、贪多务(追求)得、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紧要的事情)‎ ‎163、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车卖浆:牵、拉。〇虞常果引(牵连)张胜〇 控蛮荆而引(接引、连接)瓯越 〇相如引车避匿——公子引车入巿至家——引赵使者蔺相如(导引、延请),——公子引(请)侯生坐上坐〇平原君负籣矢为公子先引(引路)〇汉乃引(带领)天下兵欲屠之。〇遂引(拔)刀自刭〇自引(抽身)而起 〇且引且战,连斗八日——引次江北:退避、避开 ‎164、箕踞以骂曰──虎踞龙盘:蹲坐。‎ ‎165、矫世——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匡正时俗)干名──矫枉过正:使曲变直、纠正。〇至邺,矫(假托、假传)魏王令代晋鄙 ‎166、人皆嗤吾固陋──嗤之以鼻:讥笑,嘲笑。‎ ‎167、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以约失之者鲜矣──寡廉鲜耻、鲜为人知:少。‎ ‎168、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〇人不相非也──未可厚非:责备 责怪 反对。〇不、不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恐此事非奇。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子非三闾大夫欤——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非独(不但不仅)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不仅仅)其末见而已——非惟(不但不仅)天时,抑亦人谋也 〇除了、除非: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69、枉本义为使曲变弯。〇 枉道速祸──贪赃枉法:使歪曲。〇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委屈)车骑过之——枉顾(屈尊下顾)。〇枉(冤屈)民 ‎170、被八创──创巨痛深:伤口。 注意:疮痍(战争或自然灾害后留下的景象)‎ ‎171、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何患不能──患得患失:担忧、忧虑。〇此数者用兵之患(忌讳、禁忌)也。〇纵故,患生——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祸患、忧患)——内忧外患、养痈遗患〇 还有生病、危害等义 ‎172、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茅塞顿开:立刻。‎ 比较:牵衣顿(跺、踏)足拦道哭——顿(叩)首——顿兵(止宿、停住)——饥渴顿(困顿)跛 ‎173、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达官贵人:显贵。‎ 比较:不达(懂得)世务 - 闻达(显达)于诸侯_性明达(豁达)_乡书何处达(送达)‎ ‎174、优哉悠哉,聊以卒岁——聊举数人以训汝──聊以自慰:姑且。〇 穷极无聊(依靠)‎ ‎175、以身殉难──殉节——以身殉职:为了某种目的而死。〇 吾誓与城为殉(殉葬、陪葬)〇注意询、徇(曲从)、恂等形近词 ‎176、涕落百余行——德威流涕,不能执刀——涕泗滂沱:眼泪。〇 使人涕泣──长太息以掩涕兮——儿涕而出:流泪。‎ ‎177、陨与殒 :未尝殒于城中也──殒身不恤:死亡 〇 望(临近)秋先陨(落下)——巨星陨落 〇 非臣陨首(头落地,死)所能上报 ‎17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克敌制胜:战胜、攻下。〇克(克制)己奉公 〇 如其克谐——克始者实繁——克勤克俭:能够 ‎179、凡在故老(旧臣),犹蒙矜育——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依然故我:旧有的 原来的 〇 轩东故(过去)尝为厨 〇 前以降及物故(死亡),凡随武还者九人 〇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大人故嫌迟:故意——既欲结大义,故(特意)遣来贵门 〇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成例)〇 故(所以)莫能知 〇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 老交情)‎ ‎180、草创未就,会遭此祸──一轲自知事不就──一挥而就:成功,完成。‎ 〇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趋、赴,到)孤————亦颇识去就(舍生去死)之分矣-就餐就位就教就木等——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金就(靠近接近)砺则利:以上皆为临近、靠近、趋向之义 〇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使归就戮于秦:承受 遭受 〇 武父子亡(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给予) 〇辞不就职——连辟公府不就:就任、就职 〇 乃谢客就(上)车 〇臣请就汤镬(下汤锅,受烹煮之刑)‎ ‎18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过江之鲫——过屠门而大嚼:经过 〇孤之过也,大夫何罪?——无乃(恐怕)尔是(宾前标志)过与──闻过则喜——文过饰非:过错。‎ 〇不过二十里耳——过犹不及——有过之而无不及:超过 〇 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 〇 过蒙拔擢——过甚其词——过为已甚:过于、过分 〇大母过余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拜访、探望 ‎182、愿大王少假借之──少(shǎo)安毋躁:稍微。〇先生少之(以之为少)乎 〇无长无少(年少)‎ ‎183、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掠夺,夺取 —— 以略(巡行)吴疆(疆界)〇注意副词义。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请略陈固陋:大致、大概 。略知一二:略微、稍微。丧失其资略尽:差不多、几乎 。略无慕羡意:丝毫、一点〇 助画方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谋略、策略、计谋 。此其大略也:要点。文武之略:主张 〇 养略而动罕:缺少 ‎18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之为鉴)──前车之鉴:镜子,引申为借鉴、教训。 殷鉴:可做借鉴的往事 ‎185、先妣抚之甚厚──如丧考(父亲)妣:母亲。‎ ‎186、遇丈人,以仗(把仗)荷 ──荷枪实弹:扛,担。‎ ‎187、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因噎废食、半途而废、:废弃、舍弃。〇废(倒塌毁坏)祠〇百废(衰败)俱兴〇荆轲废(伤残)〇朝政崩坏纲纪废弛(败坏)〇废(废黜)汉自立〇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慑服)〇稽废(浪费)时日〇废(合上)书而叹,形容书的内容打动人 ‎188、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身自好:使……纯洁。〇玉洁冰清;高洁 ‎189、蹴尔而与之──一蹴而就:踏。‎ ‎190、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苟安、苟活——蝇营狗苟:苟且。〇苟(随便)同〇一丝不苟(马虎)〇苟富贵,勿相忘;如果 ‎191、贤者能勿丧耳──闻风丧胆、玩物丧志:丧失。〇六国互丧(先后灭亡),率(一概)赂秦耶?〇秦不哀吾丧(丧事)而伐(攻打)吾同姓 ‎192、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兵不厌诈、贪得无厌:满足 ‎193、辄倾数家之产──倾家荡产、倾盆大雨、倾巢而出、倾箱倒箧、倾国倾城:倾尽、用尽。〇倾心、倾动一时 ;倾慕 钦佩〇倾耳:侧〇倾颓:倾覆 ‎194、尽态极妍──争奇斗妍、妍媸毕露:美丽。‎ ‎19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若两人、判若云泥、判若鸿沟:区别、区分。‎ ‎196、亡走赵,赵不内──直走咸阳_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奔向 趋向 走向 〇兔走触株──走马观花:跑。──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___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持剑盾步走:逃跑〇可烧而走也;使之走。使之逃跑 ‎197、因释其耒而守株──爱不释手、如释重负、手不释卷:放下放开〇彼必释赵而自救;放弃舍弃〇复释去张仪释:释放 〇释言于齐——释《论语》《孝经》:解释 〇 释(解开、解下)左骖,以公命赠孟明〇释然:消逝 ‎198、薄产——事力劳而供养薄──广种薄收:少。门衰祚薄(浅短浅薄)。薄行:品行不佳〇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生】而凶——但以刘日薄西山——薄暮冥冥:迫近 。薄赋税:减轻。妄自菲薄:轻视 〇 贵贱情何薄:薄情!‎ ‎199、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功亏一篑:欠缺,短少。‎ ‎200、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毁家纾难:解除。‎ ‎201、!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身执耒以为民先──身披坚执锐——身体力行、感同身受、身先士卒:亲自。‎ 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足以荣汝身——吾不忍见祸及吾身_臣修身洁行数十年___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___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自身、自己、本身 ‎ 〇 乐岁终身饱——终身不复见(一生、生命)〇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常以身翼蔽沛公:身体〇守身(名节)〇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身份地位 ‎202、与身体有关的词。断其左股──悬梁刺股:大腿 〇 胫不生毛──不胫而走:小腿。〇 但微颔(点头)之。〇孙子膑脚;被剔去膝盖骨 〇股肱:辅佐得力的大臣 〇股栗;因害怕而两腿发抖 ‎203、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郦元以为下临(临近、靠近、俯视)深潭—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临视——如临大敌:面对、对着,从高处往下看。〇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谁为我临朝(到时候)成此大节者—临帝子之长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 ‎ 〇临崩、临质:正当将要 ‎204、夫山居而谷汲者──绠短汲深:从井里打水。及做声旁的字:岌岌可危、及笄、济济一堂等 ‎205、诛严不为戾──暴戾恣睢:凶狠、残暴。注意;风声鹤唳 ‎206、称俗而行也──称心如意:适合。‎ ‎207、妪,先之大母婢也──奴颜婢膝:女仆。形近字;稗官野史、纵横捭阖、大有裨益、髀肉复生、俾(使让)众周知等 ‎208、足之所履──如履薄冰、如履平地;踩,踏。‎ ‎209、良庖岁更刀──越俎代庖:厨师。形近字;疱疹、合抱之木、饱食终日等 ‎210、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养精蓄锐:保养。‎ ‎211、遍赞宾客——自赞于平原君曰──不赞一词:告,告诉。“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今也指一言不发。〇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辅助、辅佐 ‎212、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会使辙交驰──南辕北辙、涸辙之鲋、:车行之轨。‎ ‎213、以乘韦先──韦编三绝:熟牛皮。相近比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运筹帷幄、慎(千万)勿违(违背)吾语、经天纬地等 ‎214、予自度不得脱──以己度人、度德量力:揣度,估计。‎ ‎215、靡不毕见——天高地迥(远),号呼靡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无,不 〇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汉军皆披靡:倒退 退却 〇望其旗靡:倒下〇糜、靡:奢侈、浪费 ‎216、即起,趋出——亦步亦趋 :快步而行 快走〇 夜趋高邮,迷失道──趋之若骛:奔向、奔赴。〇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趋向 ‎217、常恐无辜死──死有余辜:罪。前句“无辜”实指“无作为”。‎ ‎218、侯生摄(整理)敝衣冠──敝帚自珍、如弃敝屣:破旧的。注意:民生凋敝(困顿)〇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吾子淹(停留)久于敝邑——敝人:谦称。‎ ‎ 比较:1、 蔽:遮蔽(常以身翼蔽沛公)——隐藏(蔽林间)——蒙蔽(谗谄之蔽明也——概括(一言以蔽之)。‎ ‎2、弊:旗弊(倒下)、风俗颓弊(衰败)、疲弊(困乏)、兴利除弊——弊在赂秦(害处)‎ ‎219、齐人勿附于秦——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攀龙附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依附。〇随声附和:贴近靠近 ‎220、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欲以客往赴──前赴后继:奔赴,投入。〇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遵命。‎ ‎221、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抱恨终天、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〇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怨恨、愤恨、愁恨 ‎222、援(提出)疑质理──质疑问难:询问。 223、俟其欣悦──俟河之清:等待。‎ ‎224、即解貂覆生──解甲归田:脱下。 225、为掩户──夜不闭户:门。‎ ‎226、史噤不敢发声──噤若寒蝉:闭口,不说话。 227、必躬造左公第──事必躬亲:亲自。‎ ‎228、余幼时即嗜学──嗜杀成性:爱好。 229、手指不可屈伸──首屈一指:弯曲。‎ ‎230、录毕,走送之──毕其功于一役:完成 〇 政治未毕通也──原形毕露、锋芒毕露:全部。‎ ‎23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无朋、硕果仅存:大。232、斩木为兵─短兵相接:兵器,武器。‎ ‎23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亦百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它的实际。‎ ‎234、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其,他的。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才、就 ‎23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曲突徙薪:柴禾。‎ ‎236、蒙故业,因遗策──陈陈相因:沿袭。〇 因(通过、经由)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又因(用、凭借)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我欲因(根据、凭借)之梦吴越 〇秦伏兵绝其后,因(于是)留怀王以求割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相如因持譬却立:于是〇不如因而厚遇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趁机 ‎237、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类。23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怨报德:仇恨。‎ ‎239、因河为池──金城汤池:护城河。240、故其畜积足恃──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依靠,依赖。‎ ‎241、抢呼欲绝──呼天抢地:碰,撞。24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疾风知劲草:强,坚强有力。‎ ‎243、能以神卜──未卜先知:占卜,算卦。 244、折过墙隅──向隅而泣:角落。 ‎ ‎245、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无音信、杳如黄鹤:远得不见踪影。〇 乃骇而图之──骇人听闻:惊恐。‎ ‎246、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屡试不爽:差错。247、数十伶人困之──困兽犹斗:困住。 ‎ ‎24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欲盖弥彰:更加。249、如被冰雪,怒索儿──按图索骥:寻找。‎ ‎ 250、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丧权辱国:使……受辱 〇 其辱人(可耻的人格)贱行,视(比较)五人之死〇子何苦而自辱如是?(你有什么痛苦,把自己委屈到这种地步?)安在其不辱也(哪里有不受辱的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象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 ‎251、请其矢,盛以锦囊──囊空如洗、探囊取物:口袋。‎ ‎252、逸豫可以亡身──一劳永逸:安逸,安闲。〇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 ‎253、居为奇货─囤积居奇:积蓄。 〇居安思危—而位居我上—沛公居(居于、处在、在)山东时。‎ ‎254、吾尝跂(抬起脚后跟)而望(远眺)矣,不如登高之博(广)见也——歧路亡羊——岐黄之术——六出祁山——无可企及——见贤思齐(赶上)‎ ‎25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外物、客观条件。‎ 〇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大(尊敬)天而思(仰慕)之,孰与(何如)物畜(蓄养)而制之!:东西、事物 ‎ 〇 教以慎于接物(与他人交往),推贤进士为务——待人接物、恃才傲物: 人 〇 前以降及物故(死亡) 〇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景物 〇玩物丧志:声色犬马〇言之有物:实质、内容 ‎256、今之众(平常、普通)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〇收众(招收人马)汉南——名微而众寡(人少)——众议以宠为都;大家 〇 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众人的、大家的——芸芸众生;众多的〇死者甚众;多 ‎257、士大夫之(这)族:类 —每至于族;聚集处。〇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汉闻,族陵母妻子:族灭 ‎258、闻道有先后,术业(学问技艺)有专攻(钻研、研究),如是而已——攻书莫畏艰。〇不攻自破——群起而攻之:批评指责〇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制作 ‎259、余嘉(赞扬)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赠给)之 〇贻害(留下祸患)双亲 ——贻祸(留下灾祸)无穷——贻误战机——贻笑大方——贻人口实。注意:遗留问题 ‎260、予出官(由京外任)二年,恬然自安——出为娄县令,谒者仆射。出还有出入、出现、出产、发出、超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于、(其皆出于此乎)等义。比较:而如姬最幸,出入(出入于)王卧内——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进入、偏义副词)与非常也。‎ ‎261、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春意阑珊(将近)——‎ 常见高考近义成语辨析120例 ‎ ‎1.惨无人道:惨,残酷狠毒。残暴得灭绝人性。//‎ 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的。形容惨到极点。‎ ‎2.趁火打劫:趁别人有危难时去捞好处。亦作“趁火抢劫”。//‎ 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机会攫取不正当利益。‎ ‎3.心满意足:心愿满足。亦作“心满愿足”。//‎ 称心如意:完全合乎心意。亦作“趁心如意”。‎ ‎4.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引出。承接前人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亦作“承先启后”。//‎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5.三五成群:三个五个结成一群。//‎ 成群结队:聚集到一起,结成一群一伙。亦作“成群结伙”。‎ ‎6.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地瞎想。亦作“胡思乱量”。//‎ 痴心妄想:入迷的心思,荒唐的想法。形容一味幻想不切实际的事情。‎ ‎7.重整旗鼓:比喻失败后积聚力量,重新行动。亦作“重振旗鼓”。//‎ 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扬起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8.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褒义//‎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积久考虑。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 ‎9.粗心大意:做事不细心,马虎。//‎ 粗枝大叶:指文字或话语简略概括,也指做事不认真,不细心,马虎大意。‎ ‎10.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政事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比喻行事声势威猛,动作迅速。‎ ‎11.当仁不让:当仁,指面临仁义之事。《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义不容辞:指顾全道义而不推辞。‎ ‎12.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威严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多含讥讽之意。//‎ 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有时带有讽刺的意味)。‎ ‎13.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多用于指人。//‎ 等量齐观:等,同等。齐,一样。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多用于指物。‎ ‎14.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形容异常坚固。//‎ 颠扑不破:颠,跌。扑,敲。无论怎样倾跌敲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 ‎15.死灰复燃:死灰,烧余的灰烬。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 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亦作“东山复起”。‎ ‎16.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亦作“了若指掌”。‎ ‎17.标新立异:原谓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 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18.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亲自听到和看到的。‎ ‎19.翻天覆地:①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②形容闹得很凶。亦作“覆地翻天”。//‎ 天翻地覆:覆,翻,翻过来。比喻急剧的变化。‎ ‎20.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玩弄手段和权术。//‎ 朝三暮四:多用以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 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亦比喻行踪不定,早晨在此地,晚上到彼地。‎ ‎21.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亦作“云消雾散”。//‎ 风流云散:风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亦作“风流雨散”。‎ ‎22.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亦作“风静浪平”。//‎ 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 ‎23.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 摇摇欲坠:摇摇,动摇不稳的样子。坠,掉下。形容极不稳固,就要落下来,或比喻就要垮台。‎ ‎24.浮光掠影: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 走马观花:骑在马上看花。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也比喻粗略地观察一下事物。‎ ‎25.后来居上:后来的人或事物可以胜过先前的。有赞许意。//‎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26.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27.醉生梦死:比喻象醉酒和做梦一样,糊涂地过日子。//‎ 花天酒地:形容吃喝嫖赌,荒淫腐化的生活。‎ ‎28.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振奋。//‎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29.绘声绘色:描写、叙述生动逼真。//‎ 有声有色:表现、描绘得非常生动。‎ ‎30.魂不附体:灵魂脱离了肉体。形容惊恐之极。//‎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宁或惊慌失措。‎ ‎31.饥寒交迫:饥饿与寒冷交相逼迫。形容无衣无食,生活困苦不堪。//‎ 啼饥号寒:因为缺乏衣食而啼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32.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气息微弱的垂死之状。//‎ 岌岌可危:岌岌,危险貌。形容极其危险。‎ ‎3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清楚地展现在眼前。//‎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象新近发生的一样。‎ ‎34.家常便饭:①家庭日常的饭食。②比喻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事情。//‎ 习以为常:谓经常如此,就成为常规了。‎ ‎35.出生入死:形容冒着生命危险。多用于概述经历。//‎ 赴汤蹈火:汤,开水。蹈,踩。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多用于表达决心。‎ ‎36.面目一新:改变原样,呈现新貌。褒义。//‎ 面目全非: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指景象很破旧,样子很难看。‎ ‎37.功亏一篑:功,事功,泛指所做的事。亏,缺少。篑,土筐。愿意是堆九仞高的大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后用来比喻只差最后一点而不能成功,含有惋惜之意。//‎ 前功尽弃:过去的功劳全部废弃。‎ ‎38.钩心斗角:心,宫室的中心。角,檐角。原谓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工致,后用以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亦作“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你诈骗我,我诈骗你。‎ ‎39.苟且偷安:只图眼前安逸,得过且过。//‎ 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地生存下去。‎ ‎40.坚如磐石:象大石头一样坚固,常比喻意志不可动摇。//‎ 固若金汤:金,“金城”的简称,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的简称,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形容工事非常坚固。//‎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可指工事,也可指决心意志。‎ ‎41.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表面庄严体面或光明正大的样子。//‎ 堂而皇之:①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②形容体面或气派大。‎ ‎42.海市蜃楼: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②比喻虚幻的事物。//‎ 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43.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忍辱含垢:忍受耻辱。‎ ‎44.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强调脸色表情和顺。//‎ 和蔼可亲:谓态度谦温和气,容易接近。‎ ‎45.齐心协力:犹言“同心合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强调合力。//‎ 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侧重齐心。‎ ‎46.赫赫有名:赫赫,非常显著的样子,声名显赫。//‎ 鼎鼎大名:鼎鼎,盛大,显赫。形容名气很大。亦作“大名鼎鼎”。‎ ‎47.络绎不绝: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辆连接不断。//‎ 川流不息:川,河流。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多用于比喻来往的人、车马或船只很多。//‎ 纷至沓来:纷,众多。沓,重复,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48.眉开眼笑:形容极其高兴的样子。//‎ 眉飞色舞:色,脸色。形容极其高兴得意的神态。‎ ‎49.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谓名声与实际相符。//‎ 名副其实:副,相称。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50.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做坏事。//‎ 明火执仗:仗,兵器。点燃火炬,手拿武器。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做坏事。‎ ‎51.明哲保身:明哲,明智,通达事理。原指明达事理洞见时势的人,善于择安避危,保全自身。后亦指为了个人得失丧失原则的庸俗处世态度。贬义。//‎ 洁身自好:洁,洁身,干净,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在一起。褒义。‎ ‎52.目不斜视:不该看的事物不看,形容品行端正,遵守礼制。//‎ 目不转睛:凝神注视,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53.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 旁若无人:形容态度从容、自然。亦形容高傲,目中无人。‎ ‎54.背道而驰:道,道路。驰,车马疾行。比喻彼此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南辕北辙:本要向南行走,却驾车往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55.念念有词:僧道方士等行法术时,口中默念经咒,以通神灵。后指迷信的人小声说祈祷的话。也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振振有词: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56.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抑制。‎ ‎57.排山倒海:排,推开。倒,翻倒。形容来势凶猛。//‎ 翻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多用来比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58.蚍蜉撼树:蚍蜉,一种大蚂蚁。撼,摇动。比喻不自量力。又作“蚍蜉撼大树”。//‎ 螳臂当车:当(dāng),阻挡。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59.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多用作形容词,与“精神”搭配。//‎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60.见机行事:机,时机,机会。看到适当的时机立即行动。//‎ 见风使舵:看风向改变帆篷方向。比喻相机行事,随机应变。多含贬义。‎ ‎61.窃窃私语:私下小声说话。也作“切切私语”。//‎ 交头接耳:紧挨着头,凑在耳边低声说话。‎ ‎62.撼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大,力量强。//‎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63.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形容词性短语。//‎ 推心置腹:比喻真心待人。形容词性短语。//‎ 推诚相见:用真心相待。动词性短语。‎ ‎64.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贬义。//‎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正直,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65.刻不容缓:缓,缓慢,拖延。一刻也不能耽搁。形容形势紧迫。//‎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容等待。‎ ‎66.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有分量,情谊深长。//‎ 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67.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68.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即可数清。形容数目很少。侧重指珍贵。//‎ 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则中指不多。‎ ‎69.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 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语。多指背后议论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又作“流言飞语”。‎ ‎70.乱七八糟:形容极端混乱,毫无条理和次序。//‎ 污(乌)七八糟:十分杂乱,又脏又乱。‎ ‎71.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喻非常紧迫的情况。名词性短语。//‎ 迫在眉睫:睫,眼毛。比喻事情已经到了十分紧急的关头。形容词性短语。‎ ‎72.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乱,没有条理。//‎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忙乱,动作不一。‎ ‎73.进退维谷:谷,比喻困境。进退都处于困难境地。比喻进退两难。书面用语。//‎ 进退两难:进也不好,退也不好。形容处境困难。口头用语。//‎ 进退无门:前进后退均无路,形容处境困难,无处容身。‎ ‎74.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动词性短语。亦作“杞人之忧”,名词性短语。//‎ 庸人自扰: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75.气吞山河:气势能吞没高山大河。形容气魄很大。//‎ 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极其雄伟。‎ ‎76.威风凛凛:形容威严可畏,气势逼人。//‎ 气势汹汹:汹汹,声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77.想方设法:积极动脑筋,想尽各种办法。//‎ 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 ‎78.前车可鉴:比喻前人失败的教训可作鉴戒。动词性短语。//‎ 前车之鉴:比喻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名词性短语。‎ ‎79.敲诈勒索:依仗势力或用威胁、欺骗手段,索取财物。//‎ 巧取豪夺:指用巧妙的手段骗取或凭武力强夺他人的财物。‎ ‎80.聚精会神:会,集中。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在一起。形容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81.一心一意:心思意念专一。一般作谓语。//‎ 全心全意:用全部精力。一般作状语。‎ ‎82.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 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机,想尽办法。多含贬义。‎ ‎83.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轻重。//‎ 舍本逐末:舍去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84.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 ‎85.神采奕奕:精神旺盛,容貌焕发。//‎ 神采飞扬: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神。‎ ‎86.生气勃勃:勃勃,精神旺盛的样子。生命力强,富有朝气。多用于指人。//‎ 生机勃勃: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多用于指事物。‎ ‎87.龙腾虎跃: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 生龙活虎: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88.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89.手无寸铁:形容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90.束手无策: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 手足无措:手足无处安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才好。常用于形容举止慌乱。‎ ‎91.视若无睹:虽然看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 ‎92.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束之高阁: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93.因势利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顺水推舟:喻顺应情势说话办事。‎ ‎94.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95.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 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96.悠然自得: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 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97.忐忑不安:心虚不定的意思。//‎ 七上八下:比喻心情不安。‎ ‎98.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 天花乱坠: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的)。‎ ‎99.天经地义: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100.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天渊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101.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为。‎ ‎102.鸦雀无声:形容寂静无声。//‎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103.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同样的事物。//‎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104.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105.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形容极有把握。//‎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106.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自暴自弃:自己糟蹋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形容一种自卑、甘居落后的心理。‎ ‎107.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108.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贬义。//‎ 随心所欲:一切都有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109.有备无患: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就不会产生祸患。//‎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110.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动词性短语。//‎ 瓮中之鳖:比喻逃脱不了的人或动物。名词性短语。‎ ‎111.无所不为: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贬义。//‎ 无微不至: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褒义。‎ ‎112.无穷无尽:没有止境。//‎ 无边无际:谓开阔得望不到边缘。‎ ‎113.五颜六色:多种颜色,引申指各色各样。//‎ 五彩缤纷:形容颜色繁多复杂,非常好看。‎ ‎114.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品种繁多。//‎ 五花八门:喻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115.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比喻敬佩到了极点。//‎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116.喜笑颜开:颜,脸色;开,舒展。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嬉皮笑脸: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贬义。‎ ‎117.脱胎换骨:原谓修炼得道,可脱凡胎成圣胎,换凡骨为仙骨。后借指彻底的变化。//‎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 ‎118.笑容可掬:掬,两手捧起。形容满面笑容的样子。//‎ 喜形于色:形,表现。色,脸色。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119.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贬义。//‎ 异想天开:天开,天门打开,比喻荒诞的事。形容想法离奇而完全不切实际。一般用于贬义,有时也可作中性词用。如,科学家要敢于异想天开。‎ ‎120.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 众不同:跟大众不一样。多用于口语。//出类拔萃:萃,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指成群的人或物。“出类拔萃”谓超出同类之上。//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 快速破解语病的二十八心法 ‎ ‎《考试说明》指出主要考查六种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一、看关联词语 语病题大多是复句形式,关联词语应该是最先关注的。关联词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搭配不当、位置不当(与分句的主语相同与否有关)、分句内容不合逻辑、滥用词语。‎ ‎【搭配不当】‎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无论……都……”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无论”后只能带由“还是”“或”组成的词语,而不能带并列短语,“干部和群众”应改为“干部还是群众”。‎ 常用的关联词 :‎ 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既……又…… ; 不是……而是…… ‎ 一面……一面……‎ ‎ ‎ 递进关系:‎ 不但(不只、不光)……而且…… ‎ 不仅……而且……;不仅……还…… ‎ 不但……还……‎ ‎ ‎ 选择关系:‎ 与其……不如……;是……不是…… ‎ 宁可……也不……;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也许……也许…… ‎ 是……还是……; 或者……或者……‎ 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可是、却)…… ‎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 尽管……可是……‎ ‎ ‎ 因果关系:‎ 之所以……是因为…… . ‎ 因为……所以……;……是因为……‎ 因为……所以……;既然……就…… ‎ ‎……因此……;既然……那么…… ‎ 假设关系:‎ 如果……就……; 即使……也……‎ 如果……就……;假如……就…… ‎ 哪怕……也……; 是……就……‎ ‎ ‎ 条件关系:‎ 只有……才……; 只要……就…… ‎ 除非……才……; 无论……都……‎ 不管……总是…; 不管……都……‎ 任凭……也……; 不论……都……‎ 凡是……都…… ‎ 表示取舍关系的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 ‎【位置不当(与分句的主语相同与否有关)】‎ 美国政府如果对进口钢铁实施紧急限制措施,那么几乎所有国家的钢铁业都会成为打击对象。‎ 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第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前;主语相同时,第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后。‎ 该句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如果”位置不当,应放在“美国政府”前。‎ ‎【分句内容不合逻辑】‎ 专家说,亲子鉴定不仅“鉴”出了社会世相,也“鉴”出了血肉亲情。‎ ‎“不仅……也…”是表递进的关联词语.该句两个分句内容不合逻辑,应先说“血肉亲情”,后说“社会世相”。‎ ‎【滥用词语】‎ 槐茂酱菜口味独特,深受百姓欢迎,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所以仍然畅销不衰。‎ 前后分句无因果关系,“所以”多余,这是滥用关联词语。‎ 二、看句子主干 紧缩句子主干是解题的第二步。句子主干上易出现的病点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搭配不当】‎ 用来酿制红酒的葡萄皮中含有的白藜芦醇,能够提高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紧缩后的主干是“白藜芦醇提高含量”,谓语和宾语不搭配,“提高”应改为“增加”。‎ ‎【成分残缺】‎ 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紧缩后的主干是“知识经济革命加速社会文明”,缺少宾语,应在“社会文明”后补上“建设”。‎ ‎【句式杂糅】‎ 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 紧缩后的主干是“应征者是师生”,或“应征者以青年师生为主”,这是句式杂糅。‎ ‎ ‎ 三、看修饰成分 解答语病题的第三步是看修饰成分。修饰成分方面易出现的病点是多层定语或状语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多余。‎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鉴于她的优异成绩,毕业后,水妹子留校成了该校最年轻的生物系教师。‎ 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 ‎①表示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②指称或数量词;‎ ‎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该句定语“最年轻”和“生物系”语序不当,“生物系”应该在前。‎ 多层定语的次序:‎ ‎(——谁的——多少——怎样的——属性)‎ 例: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篮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 ‎【多层状语的语序不当】‎ 我们顺利地按照老张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住在莫愁新寓的案件目击者。‎ 多层多层状语的一般次序是:‎ ‎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②表时间或处所的(名词);‎ ‎③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表情态或程度的(副词)。‎ 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词之前;表示总括的,一般放在“数词+动量词”的后面。该句“顺利地”应移至“简图”后。‎ 多层状语的次序:‎ ‎(——何时——何地——何范围——何种情态,“怎样”——表对象“同谁”)。‎ 例: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 ‎【搭配不当】‎ 由于采取了科技兴农的策略,我国改变了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局面。‎ ‎“生产”和“自给”不搭配,应去掉“生产”。‎ ‎【重复多余】‎ 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 定语“无声”与中心词“潜台词”重复,应删去“无声的”。‎ 四、看并列短语 句子中并列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搭配不当】‎ 党的指示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坚定”只能和宾语中的“信心”搭配,和“勇气”搭配不当。‎ ‎【分类不当】‎ 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 修饰成分中的“图片”和“宣传画”有交叉关系却并列,不合逻辑。‎ 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主语中的“出版物”与“报刊、杂志”是包容关系,并列出现不合逻辑。另外,“报刊”与“杂志”也是包容关系。‎ ‎【语序不当】‎ 我们要善于处理,存储和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五、看数量短语 在数量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产生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 ‎【产生歧义】‎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数量短语和“的”同时出现,常会产生歧义,该句中的“几个”可以修饰“学校”,也可以修饰“领导”。‎ ‎【位置不当】‎ 考古科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两干多年前”位置不当,应放在“出土的”之后。‎ ‎【倍数用错】‎ 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丹顶鹤近年来成倍减少,目前仅存千余只。‎ 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 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可以用分数或百分数。具体看后面的附录 ‎【表约数的词语重复】‎ ‎19日1时30分起观测到迸发猛烈的狮子座流星雨,目测最大强度估计超过每小时1万颗以上。‎ 前后不能有重复表示约数的词语,“超过”和“以上”重复,应去掉一个。‎ 句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约”、“超过”这一类词语时,要注意它们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 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应改为“提高了”)‎ 数量词在计量表述时,如果出现“增加了”、“减少了”和“增加到”、“减少到”时应区别清楚:“增加了”、“减少了”后应接净数,“增加到”、“减少到”后接的数量应包括底数。‎ 六、看否定词 在否定词方面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多重否定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反问句连用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带有否定意义的动词连用造成表意相反、位置不当。‎ ‎【多重否定造成表意相反】‎ 其实,只要部分观众适应了字幕版的放映方式,根本就没有必要不因为配音这一环节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消耗。‎ 多重否定不当,应去掉其中一重否定,可将“不因为”的“不”字去掉。‎ ‎【定词和反问句连用造成表意相反】‎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反问句、否定词“否认”和“不”同时出现使表意相反,应去掉一层否定,可将“否认”改为“说”。‎ ‎【否定词和带有否定意义的动词连用造成表意相反】‎ 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忌”含有否定意义,再出现否定词,造成否定混乱,应去掉三个“不可”。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常见的有:“防止”、“禁止”、“反对”、“切忌”、“拒绝 ”、“杜绝”、“避免”、“阻挡”等,在病句审查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否则”后面不能接“如果(若)不这样”的句子,不然就犯了重复的毛病。‎ ‎【位置不当】‎ 这所学校把学雷锋活动没有放在口头宣传上,而是强调“学雷锋要见行动”,因此效果很好。‎ ‎“把”字句中的否定词必须用在“把”字前,该句否定词“没有”位置不当。 ‎ 七、看两面词 两面词指的是句子中出现的诸如“能否”“是否”“成败”“好坏”之类的词语。在两面词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两面对一面或一面对两面的不照应。‎ ‎【两面对一面】‎ 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能不能”表两面,后面陈述的只表一面,不能照应,该句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 ‎【一面对两面】‎ 照片拍得好,诗歌写得有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的高低所决定的。‎ ‎“好”“有味”和“高低”不照应,该句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 ‎ 八、看介词 在介词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缺少主语、主客颠倒、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漏用滥用、造成歧义。‎ ‎【缺少主语】‎ 经过老师耐心的教育,终于使我醒悟过来,我真的错了。‎ ‎“经过”使主语残缺,应去掉。介词开头的句子,要特别注意是否湮没了主语,造成了主语残缺的毛病。‎ 出现在句首的介词常见的有:“通过”、“经过”、“由于”、“对于”、“为了”‎ 等,而且句中常伴有“使”字出现。‎ ‎【主客颠倒】‎ 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代表们说了: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们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该句主客关系颠倒,只能是“人”对“物”,不能是“物”对“人”,应改为“基层干部对农民们的话很有感触”。有“对”、“对于”出现的介词短语中,常常有主客体颠倒、不合逻辑的毛病。‎ ‎【搭配不当】‎ 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查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 ‎“根据”不能和“看”搭配,应把“根据”改为“从”。当介词成对出现时,容易出现搭配不当的毛病。所以要特别注意由介词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是否完整。‎ 这类介词常见的有:在……上(下)、从……中、从……出发、以……为中心、以……为代价、以……为主、当……时、由……组成等。‎ 这类介词常常与句式杂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查病句时要特别注意。‎ ‎【结构混乱】‎ 学校自从调整了作息时间后,许多学生由于开始不习惯,上课经常迟到。‎ 该句首句结构混乱,“自从”应移到“学校”前,使首句做状语成分。‎ ‎【漏用滥用】‎ 贫铀对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肝肾的破坏上,并有可能由此导致人的死亡。‎ 漏用介词“对”,应加在“肝肾”前。‎ ‎【造成歧义】‎ 在对WTO问题的关注上,过去主要集中在行业、企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上。‎ 首句的“在”“上”多余,应去掉。 ‎ 九、看代词 使用代词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这支采访的外国球队给我们的青年队员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 ‎“他们”指代不明,可指“外国球队”,也可指“我们的青年队员”。‎ 原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看过她的作品后,称赞其“深得神韵,独有所长”。‎ ‎“其”指代不明,可指“她”,也可指“作品”。‎ 十、副词 一些表时间、地点、范围、程度或心理活动的副词作修饰语时,要特别注意与后面的中心语是否有语意重复毛病。‎ 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的当务之急。‎ ‎“目前”与“当务之急”语意重复,应删去“目前”‎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 ‎“可以”与“堪称”语意重复,应删去“可以”‎ 象这类短语常见的有:‎ 真知灼见的意见、常常屡见不鲜、来自于、国际间、这其中、此个中、令人堪忧、被应邀、过分溺爱、过分苛求、过高奢望、多年夙愿、过分溢美之词、随便苟同、好像如芒在背、特别穷凶极恶、三令五申地强调、非常奇缺、迅速立竿见影、显得相形见绌、您的垂询、不可叵测、俩个、杜绝不要、切忌不要、避免不要、非法走私活动、基本上根除、坏毛病、目的是为了、原因是因为、不透明的暗箱操作、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盛况 ‎ 十一、看助词 常见的助词是“的”“了”,使用助词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不合逻辑、漏用使句意不明。‎ ‎【不合逻辑】‎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了”表已然语气,和表将然的“将”矛盾,不合逻辑,应去掉“了”字。‎ ‎【漏用使句意不明】‎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揭发”后漏用“的”字,导致句意不明确。‎ 十二、出现了长宾语 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宾语中心语残缺】‎ 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加“的经验”‎ 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 ‎“达到”的宾语中心语残缺,“损失”后加“的目的”‎ ‎【搭配不当】‎ 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搭配不当,“看到”与“乡音”不搭配 ‎ 十三、出现了多个谓语 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搭配不当】‎ 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搭配不当,“培养”与“失足青年”不搭配 ‎【偷换主语】‎ 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偷换主语,“工厂”不可以“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我们也学小孩子一样,掐了一把花,直到花和叶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 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我们”,后面已暗换成“花”,所以应改成“把它们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 ‎ 十四、出现了疑问句、否定词 可能是肯否不当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疑问句再加双重否定,变成了三重否定,不合逻辑 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此处与“忘”用,与后“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矛盾 十五、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 可能是结构混乱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有“为……所”和“被……所”的结构,没有“受……所”的结构,要将“所”字去掉 到目前为止,人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应为“由……决定的 十六、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 可能是语意重复。‎ ‎《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躬耕修典”即“编纂”,重复 注: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过早夭折”、“过分溺爱”、“卫冕桂冠”、“令寒舍蓬荜生辉”等。‎ ‎ ‎ 十七、出现了“的”字的短语 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语意不明】‎ 渐渐地黑了下来,外面又刮了风,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修伞的心里非常着急。‎ 语意不明,“修伞的”可能是“修伞的顾客”也可能是“修伞的师傅”‎ ‎【搭配不当】‎ ‎2003年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当晚祈年殿的灯火辉煌,更显得雄伟壮丽。‎ 搭配不当,误用“的”字,偷换主语,造成“灯火”与“雄伟壮丽”不搭配,应删去“的”字 ‎ 十八、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 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与“不再发生”不合情理,应去掉“不”‎ 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忌”或“不可”去其一 十九、出现了使、让、令、把、被等 可能是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 ‎【主语残缺】‎ 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使动词的主语是“老主任”,应去掉“经过”,或者去掉“使”,将“才”调至“他”后 ‎【主客体颠倒】‎ 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主客体颠倒,“威慑”本身有“吓唬”别人的意思,再用“令”字造成了主客体颠倒,应改成“震慑”‎ ‎【语序不当】‎ 我们伟大的祖国再也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任意被人蹂躏和掠夺的国家了。‎ 语序不当,应将“任意”调至“被人”后。 ‎ 二十、判断词“是”‎ ‎【当句中出现判断词“是”时,则应考虑主宾搭配是否恰当】‎ 如:中等教育是开发人的能力的最好时期。‎ ‎“中等教育”后应加“时期”‎ ‎【当句中出现判断词“是”时,这样的句子常常是对某事物进行解说,这种句式可能会出现句式杂糅的毛病】‎ 如:止咳去痰片,它里边的主要成份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钠等配制而成的。‎ ‎【有判断词“是”的句子,常常有判断不明确的毛病】‎ 如:张长福今年22岁,是应届毕业生。‎ 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应选其一来表达。‎ 究竟是初中、高中毕业,还是大学毕业?判断不明确。 ‎ 二十一、谦敬词 汉语言极为丰富,许多词语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谦敬词就是其中最容易误用的一种。所以当句中出现谦敬词时,应仔细分析这些谦敬词的含义及使用对象,看是否用错。‎ 常见的敬词有:“令”(“令尊”、“令堂”、“令郎”、“令媛”,称人家的父母子女),“贵”(“贵庚”,称别人的年龄),“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赐”(“赐教”,请别人给予指教),“惠”(“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光”(“光临”,称宾客来到)等。‎ 常见的谦词有:“家”(“家父”、“家母”、“家兄”、“舍弟”,对别人称自己的父母兄弟),“拙”(“拙见”,称自己的见解),“寒”(“寒舍”称自己的家),“愚”(“愚见”称自己的意见)等。‎ ‎【使用时应准确掌握这些谦敬词的含义及使用对象】‎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在社会上清清白白地做人。‎ ‎“令尊”,敬词,用于称别人的父亲 校长抛砖引玉的演讲,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称以自己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不能用于他人 象这样的词常见的还有:‎ ‎“蓬荜生辉”:谦词,常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称谢别人送来题赠的字画。‎ ‎“不情之请”:谦词,不合情理的请求。多用于向人求助的客气话。‎ ‎“信笔涂鸦”:多用作谦词,形容字写得很坏或书画拙劣。‎ ‎“三生有幸”:谦词,形容极其幸运。‎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犬马之劳”:谦词,比喻甘愿受驱使,为之效劳。‎ ‎“才疏学浅”:谦词,才识不广,学问不深。‎ ‎“刍荛之言”:谦词,称自己的言论。‎ ‎“鼎力相助”:敬词,常常在表示请托或感谢作用。‎ ‎“高朋满座”:敬词,形容宾朋很多。‎ ‎“高抬贵手”:敬词,恳求别人通融宽恕的话。‎ ‎“惠然肯来”:敬词,表示欢迎客人来临。‎ ‎“众望所归”:敬词,形容有很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敬仰。‎ ‎“德高望重”:敬词,品德高尚,很有威望。多用以称颂老年人。‎ ‎“后起之秀”:敬词,后出现或新成长的优秀人才。‎ ‎“金玉良言”:敬词,比喻宝贵而中肯的劝告。 ‎ 二十二、多义词 ‎【当句中出现一些可以作几种意思理解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歧义的毛病】‎ 这个粮库的大米保管没问题。‎ ‎“保管”既可作动词“保存”理解,又可作副词“保证”理解。‎ 门没有锁。‎ ‎“锁”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理解 象这样的常见例句还有:‎ ‎“这本书是黄色的”。(纸张是黄色的/内容是不健康的)。‎ ‎“房产权一事已告徐××”(“告诉”/“讼告”)。‎ ‎“这个人好说话”(h ao/h ao)。“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适合”/“能力有限”),‎ ‎“课桌一边坐着一个孩子”(“只一边有”/“两边都有”),‎ ‎“昨天,我借了你的钢笔,没用,今天给你送来了。”(“没有用它”/“坏了,没用处”)。‎ ‎“那五箱书已送图书馆”(“赠送”/“送到”)。‎ ‎【这种多义理解在短语中常常是兼类现象引起的歧义】‎ 我要炒肉丝。‎ 既可理解为动宾结构,又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就想起来了。‎ 既可理解为动补结构“回想起来了”之义,又可理解为偏正结构“想起床”之义。‎ 常见的例句还有:‎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动宾结构/偏正结构 咬死了猎人的狗。‎ 动宾结构/偏正结构 ‎【出现了“前去”、“新生”、“保管”、“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目前去汇报。‎ 是“15日之前去”还是“15 日这一天去”,意思不明 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这所有名的老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是“新同学”还是“新生命”,意思不明 此次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他们谁也没有干涉王尔德的权利。‎ ‎“没有”兼有副词和动词的性质,造成语意不明 独联体国家的人民看不上2002届世界杯足球赛。‎ 是“看不到”还是“瞧不起”, 意思不明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和”有介词和连词的性质,造成语意不明 教育部就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范围发出通知,指出物理学科初中教学内容部分不作要求。‎ 是“整个初中教学内容部分”还是“其中的一部分”,含混不清 ‎ 二十三、看句式结构是否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判断的关键是找句子的主干,可找到两套交叉的主干。当然从语意上分析,这种语病也可粗略地看作语意重复。‎ 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的关键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 该句包含两个句子:一是“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的关键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二是“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关键是……”与“……是与……分不开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在跳跃。‎ 后一句子包含两个句子:(这)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在跳跃;原因之一是舞蹈者不停在跳跃。“原因之一是……”和“(这)是因为……”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包括两个句子: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电磁力;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靠的是……”和“……是利用……来实现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 常见的杂糅格式(括号内为正确形式):‎ 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是为了……为目的的(是为了……,……为目的的)‎ 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由于……下(由于……,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经过……下(经过……,在……下)‎ 借口……为名(借口是……,以……为名)‎ 因为……的原因(因为……,是……的原因)‎ 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大多以……为主(多是……,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置而成的)‎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是以……为主 (是…… ,所……为主 ) ‎ 二十四、发现介宾短语 ‎【看句中是否缺主语】‎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进步不小。‎ B.从这件小事,告诉了人们一个大道理。‎ C.由于《古文观止》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看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E.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另外,以“根据”“关于”“对于”“对”开头的句子,也要引起注意 ‎【看句中是否缺谓语】‎ 参加春节联欢会的小品,目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看该介词是否缺宾语】‎ 日前,布什迫于压力决定成立独立调查小组对关于伊拉克违禁武器的情报(事件)进行调查,妄图将调查的范围局限在情报部门。‎ ‎4.发现了一个介宾短语,看句中是否还漏掉另一个介宾短语的介词。‎ A.我实在不忍心(与)同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友分手 B.在综合科技实力及科技人才方面,我国与(同)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就)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用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门研讨。 ‎ 二十五、发现动词 ‎【看是否缺宾语】‎ ‎﹙1﹚.对待因下岗而构成生存危机的弱势群体,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不会也不可能置之不顾,但是如何解决这一人群的生存(问题)并非易事。‎ ‎﹙2﹚.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条件)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看动宾搭配是否得当】‎ A.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B.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服用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 ‎ 二十六、发现因果复句,看是否出现下列毛病 ‎【“原因”“因为”同时重复出现,造成重复】‎ 日本专家认为禽流感在亚洲迅速蔓延的原因是:因为生鸡交易市场检疫力度不够;因为病毒可能通过候鸟传播;因为有些国家对养鸟场缺乏监测,没能及早掌握禽流感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 ‎【有“因为”而无结果】‎ 这一幅因为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而受损)的壁画,已是轮廓模糊,色彩黯淡,抢救性的修复刻不容缓。‎ ‎【因果关系混淆】‎ 由于世界性能源危机,全球能源消耗总量剧增,煤和石油遭到惊夺性开采,储量锐减。‎ ‎【分句间并无因果关系】‎ ‎“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 ‎ 二十七、其它句病种种 ‎【发现“是”,看主宾搭配是否恰当】‎ A.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的责任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 B.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发现“比”字,看用以比较的主宾部分是否对称】‎ 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今年夏季海水温度将比正常(年份季节)水温低,美国某些地区会因此干旱,大西洋的飓风会更活跃。‎ ‎【发现“被”字,看用得是否恰当】‎ 就在事件发生前,一个姓张的环卫工人同样遭到他人的无故毒打,结果竟被以赔偿五十元钱(的方式)而私下了事。‎ ‎【发现“和”“或”,看是否混用】‎ 我们强调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认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社会对人的尊重与关心。‎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应该遵守《京都议定书》协定,减少和控制排放温室气体。‎ ‎【发现“为了”看表达的目的是否准确】‎ 为了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这次警方事先作了详细调查,并对审讯战术作了周密布置。‎ 二十八、与数字有关的语病分析 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数字有关的语病。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减少(缩小、降低、下降)×倍”‎ 如:‎ ‎①三T企业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下降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减少了一倍多”更是荒唐。减少、缩小、降低和下降不能成倍,后面只能跟分数或实际数量,如:‎ ‎②经过革新,产品的体积比原来缩小了一半。‎ ‎③每件产品的成本下降了20元左右。‎ ‎2.“平均分(成绩)都……”‎ 如:‎ ‎①这次物理考试,全班的平均分都达到85分以上。‎ 一门学科,一次考试,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只能有一个,后面不能跟“都”‎ ‎。当然,当学科不止一门,考试不止一次,或演算对象、范围并不固定单一时,平均分就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分(成绩)都……”的表述未必存在不妥,如:‎ ‎②这次期中考试,我班各门学科的平均成绩都超过了隔壁的二班,打了一个翻身仗。(学科不止一门)‎ ‎③两次物理考试,我班的平均成绩都不错。(考试不止一次)‎ ‎④这次比赛,男女同学的平均得分都不低。(演算对象、范围并不固定单一)‎ ‎3.“时速每小时……”或“时速…… 小时”‎ 如:‎ ‎①这种新车型每小时时速是220公里。‎ ‎②他以350公里/小时的时速驶向终点,车子简直就要飞了起来。‎ ‎“时速”即每小时的行驶距离,与“每小时”或“ 小时”一起出现就显得重复累赘。例①应去“每小时”,例②应去“ 小时”,或把“时速”改为“速度”。与之类似的还有“单位价格”、“日均”、“年均”等问题。如:‎ ‎③这种电子元件每件的单位价格是15元。‎ ‎④这种型号电冰箱的单位价格是每台3288元。‎ ‎⑤参观展览的人数很多,日均每天将近1500人。‎ ‎⑥这里有我国南方重要的货物中转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每年5000万吨。‎ 时、件、台、日、年都属于“单位”,以上错误都属于重复累赘。‎ ‎4.“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 如:‎ ‎①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五十岁以下。‎ ‎②这个单位职工福利好,收入高,每月工资至少一千八百元以上。‎ ‎“最多”和“至少”只能跟上下极限点,不能跟一个范围,而“……以上”、“……以下”都表示范围,因而“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的表述都存在语病。‎ 例①应去“以下”,或去“最多”而代之以“在”;例②应去“以上”或“至少”。‎ ‎5.“囊括……中的……”‎ 如:‎ ‎①由胡佳、彭勃、田亮、吴敏霞、郭晶晶等优秀运动员组成的中国跳水队,在这次雅典奥运会上,囊括了八枚金牌中的五枚,充分显示了跳水强国的实力。‎ ‎“囊括”即把全部包罗在内,“八枚”中获得“五枚”,虽然不少,但也不能称“囊括”,应改为“获得”。 “囊括”使用正确的,如:‎ ‎②这次世乒赛,我国选手成绩优异,囊括七枚金牌。‎ ‎6.“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 如:‎ ‎①潘杰写了一封超过三千字以上的检举信。‎ ‎②老赵大约七十岁上下,可身板很硬朗。‎ ‎“大约”、“超过”、“将近”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不明,因而“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这样的表述存在语病。修改的办法是删前或除后 例①可删“超过”或“以上”,例②可删“大约”或“上下”。‎ ‎7.“几(×)个……的……”‎ 这种表述未必存在语病,关键要看“几(×)个”‎ 修饰的对象是否存在不同的理解,这一短语的结构是否有不同的理解。如:‎ ‎①三个学校的领导都到教育局汇报工作。‎ ‎②钱副总理先后接见了三个国家的外交部长。‎ 例①的“三个”修饰对象不明,有歧义;例②的“三个”只修饰“国家”,不存在歧义。‎ 消除歧义,可以通过增加必要的语境,‎ 如例②句中的“外交部长”;‎ 也可以少用“个”等泛用的量词,代之以使用范围较窄的量词,‎ 如例①可用“所”或“位”;‎ 此外,调整结构也是一种消除歧义的方法,‎ 如例①可改为“学校的三个领导都到教育局汇报工作”。‎ 高考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100例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常见考点,从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抽样统计结果来看,得分率一直徘徊在0.5—0.6之间。究其原因,制约的“瓶颈”主要在如下两大方面:一是知识储备上积淀不足。该考点考查的实词义项,多为考生不太熟悉,有的甚至是较为生僻的义项,学生的知识仓库中本来就“缺货”,自然也就无从判断。二是思维品质上形成定势。命题人设计的错项多为实词的现代义和常见义,考生由于思维定势极易认同这些错项,这就陷入了以今释古、以熟释生的思维误区。‎ 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我们搜集了07~09年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从1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点击率最高的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在编排体例上,本套材料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坚持词不离句;②解释正误同列;③附有全句译文;‎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 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 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 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 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 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 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 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 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 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 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 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 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 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 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 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 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 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 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 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误:夺取 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 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 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误:富裕 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 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 正: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 正: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误:购买 正: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误:规劝 正: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误:经过 正: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误:遗憾 正: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误:怨恨 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误:捆绑 正: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误:憎恨 正: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误:节省 正: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 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 正: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 正: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误:捐助 正: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误:刊登 正: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误:战胜 正: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 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误:逐步 正:订正,改正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 误:离开 正: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 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45.民不胜掠,自诬服。误:掠夺 正:拷打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优罪了。‎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误:违背 正:迎着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 正: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误:妻子 正:以女嫁人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误:期限 正:约定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 正:父母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 误:睡觉 正: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误:贫穷 正: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 误:权利 正:暂代官职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 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55.议者皆然固奏 误:这样 正:认为……对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误:谦让 正:责备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57.彦章武人不知书。误:文书 正:文字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 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误:迅速 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误:可惜 正:悔恨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 误:期望 正:埋怨、责怪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误:危险 正:端正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误:陷害 正:欺骗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误:遗留 正:赠送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误:事物 正:别人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误:休息 正:增长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误:清闲 正:通“娴”,熟习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误:接受 正:怀恨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 误:新鲜 正:少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误:感谢 正:谢罪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误:书信 正:信使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 误:巡行 正:代理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 ‎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 误:形势 正:表现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75.阶疾病,帝自临省。误:察看 正:探视、问候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误:曲从 正:示众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误:找寻 正:不久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 误:儒雅 正:平素、向来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误:厌恶 正:满足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 误:邀请 正:半路拦截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误:改变 正:轻视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误:担忧 正:父母的丧事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8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误:游览 正:交往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误:尤其 正:指责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8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误:角落 正:边疆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误:欺骗 正:忧患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误:牢狱 正:案件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 误:遇到 正:对待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误:给予 正:结交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 误:察看 正:经历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误:赞美 正:辅佐 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误:准则 正:效法 译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误:盗窃 正:毁害 译文: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误:了解 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95.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 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误:给予 正:招引,引来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误:嘱托 正:写作 译文: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 ‎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 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99.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 正:灭族 译文: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10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误:因为 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在平时的文言复习中,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所做过的习题进行复习,效果也是很好的。‎ ‎ ‎ 巧解高考文言文6种题型 ‎ ‎ ‎  考生在拿到文言题时,不应先看原文,而应先看题干和题支。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题支中能够提供给我们有时候读原文读不懂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能够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原文。‎ ‎  高考题中的文言设题有下列6种:‎ ‎  1.加点词解释 ‎  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法关系来判断,比如,这个词处于动词位置,而题中译出来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解释就很可能是错误的。另外,复音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一样,一般情况下,这种解释就是错误的。如“今齐地方千里”,如把“地方”解释为“与中央相对”或“部位”,那就错了。因为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其实“地方”是两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 ‎  本题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个虚词,解题方法除了熟练掌握18个虚词中每个词的几个意义外,还要注意,有时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但语法功能各异,这样也不能认为是相同的,如“则”虽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译成“就”,但有的是副词,有的是连词,这样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断 ‎  本题应该注意设题中出现的问题。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选择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而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内,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设题时,只设了三句,失掉一句,这样的答案也应算对,考生不必去追究没有被列入的本来正确的那一项,也就是说,不要求全。‎ ‎  4.对选文的分析和判断 ‎  高考文言文4道选择题中最后一道是对文章的全方位把握,答对这道题的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大致译出全文的能力。然而,具备这一能力不一定能保证把分全部拿到,如果不能做到细心,还是会失去这宝贵的3分。那么怎样才能在译出全文的情况下不失分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  其一,考生要认真核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因为命题人有时会利用考生的粗心、紧张,让考生先看前半部分,准确地说是重点看题支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只是一般地浏览,这时有些考生就盲目下结论,判定对还是不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做仔细的推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中招。‎ ‎  其二,无中生有。文言文本来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有些考生在考场上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命题人就会利用这一点,在设题时,把本来文中没有的事件,强加于人物身上,而考生又因为在文言文方面不特别擅长,加上时间急迫和粗心,很容易对其忽略不计,选中错误的答案。‎ ‎  其三,张冠李戴。试卷中的文言文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这样,出题人在命题时很容易故意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考生在阅读时确实看到文中有这件事情,然而,他们没有仔细地看一下这些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如有一篇文言短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最后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在设题的时候,命题人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的头上,说是这个官员爱民,把妻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考生在阅读时确实看到文中有把嫁妆分给百姓一事,但没有注意到底是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妻子是一家,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这样草率地判断,当然不会选出正确的答案。‎ ‎  其四,在某些题中,人物事件都能对上,人是这个人,而事情又是这个人做的事,按理说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其实不然。命题人总是会给你制造点麻烦,设下陷阱,引诱你出错,他们会在时间和事件的衔接上让考生产生错觉。如有一道题的设置,有一位官员不断升迁,在升迁中,他在每个阶段都建立了功绩,设题人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业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业绩。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差错,仔细推敲,才知大谬不然。总之,这类题只要考生认真去阅读思考,一般就不会中招了。‎ ‎  5.译文 ‎  试卷中文言题有两句是对选文的译释,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得满分也不容易,过去对译文的要求有三个字:信(准)、达(通)、雅(美),而在高考试卷中能做到前两个字就可以了,特别是“信”。所谓的“信”,我们称之为直译,所谓的“达”就是意译,考生拿到译文后,首先想到的是直译,就是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译,目的就是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但无论如何,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考生就会失分。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译释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所以,一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分。那么什么词能被列为得分点呢?我认为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词一定是一个比较难的词(也包括活用现象);第二,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出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另外,得分点还有设在特殊句式上的(过去也曾考过),这些特殊句式都要译成符合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否则也要被扣分。‎ ‎  6.断句 ‎  最原始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看到的文言文所带的标点,都是后人给加上去的,因此,能否把不带标点的文言文断开,从某种角度上说也能判定一个考生的文言水平如何。现阶段的高考试卷,也有对考生这方面能力考查的题型,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断句呢?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  (1)注意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因为它们专有,所以不能随便分开,也就是说坚决不能断。‎ ‎  (2)借助虚词,特别是句尾虚词来断句。这是一种很简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古人在句尾处都要用一个虚词去结束句子,或者表示语气,或者表示其他用意,如“也”、“矣”、“哉”、“乎”、“焉”、“与”(欤)、“耳”、“者”、“之”等,考场上,考生看到句子中有这些词,就应该想到这里是否应该断句,如果断开后能与前后句子的意思衔接上,就要毫不犹豫地下笔。当然,有时候,这些词还有出现在句子中间的,如“生乎吾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谨慎行事,不能僵死地遵守这些规律。‎ ‎  (3)根据句子的内容断句。在以上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时,考生也不要盲目处理,可以采取通观全句的办法。因为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母意”,而完整的“母意”是由几个“子意”所构成的。也就是说,当知道整个句子大体上说了一件什么事后,就要弄清楚它是由哪些小环节构成的,如把这些小环节弄清楚了,句子也就好断了。‎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人教版课本重点字词集萃1‎ 第一册 ‎1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沁(qìn)园春 百舸(gě)争流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遒(qiú) 浪遏(è)飞舟 青荇(xìng) 漫溯(sù) 长篙(gāo) 浮藻(zǎo) 佝偻(gōu lóu) 罗绮(qǐ) 发酵(jiào) 笙箫(shēng xiāo) 残羹(gēng) 踟蹰(chí chú) 枯槁(gǎo) 漪沦(yī lún) 侵蚀(shí) 跫(qióng)音 炫(xuàn)耀 慰藉(jiè) 狼藉(jí) 户籍(jí)‎ 干(gàn)才 干(gàn)将 干(gàn)练 干(gān)戈 矩(jǔ)形 雾霭(ǎi) 流岚(lán) 虹霓(ní) 眷(juàn)属 蔚(wèi)蓝 徘徊(huái) 桂冠(guān)‎ 夺冠(guàn) 暴虐(nüè) 戏谑(xuè) 崎岖(qū) 怄(òu)气 老妪(yù) 呕(ǒu)吐 沤(òu)肥 枢(shū)纽 草窠(kē) 鸟巢(cháo)‎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金碧辉煌 意气用事 万户侯 漫江碧透 完璧归赵 浪遏飞舟 挥斥方遒察言观色 和颜悦色 光彩炫目 头晕目眩 眷恋故园 喧哗 宣泄 渲染 寒暄 姗姗来迟 流连忘返 ‎2单元 l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颤(chàn)动 酣(hān)眠 袅(niǎo)娜 幽僻(pì) 倩(qiàn)影 弥(mí)望点缀(zhuì) 羞涩(sè) 踱(duó)步 独处(chǔ) 妙处(chù) 差(chà)劲 参(cān)见 人参(shēn) 参(cēn)差 山脉(mài) 脉(mài)搏 脉脉(mò)的流水 眉黛(dài) 面庞(páng) 翩(piān)然 一幢(zhuàng) 小憩(qì) 芍(sháo)药 宁谧(mì) 阡(qiān)陌 招聘(pìn) 游目骋(chěng)怀炫(xuàn)耀 猝(cù)然 祈(qǐ)求 灼(zhuó)热 熨(yù)帖 颓(tuí)墙 坍(tān)圮 皈(guī)依 濒(bīn)临 蝉蜕(tuì) 玉砌(qì) 宿(sù)命 恪(kè)守 隽(juàn)永 隽(jùn)秀 亘(gèn)古不变 窸窸(xī)窣窣(sū)‎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苍茫 沧海桑田 渺茫 缥缈 嬉游 嬉笑怒骂 嘻嘻哈哈壁龛 邂逅 陶冶 凝视 拙劣 寂寞 蓬乱 拜谒 幼稚 病榻 端倪 迥然不同毋宁 嘈杂 余暇 遐迩 脾气 荫凉 ‎3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估量(liáng) 繁芜(wú) 豁(huò)然 忌(jì)恨 诽谤(fěibàng) 诅咒(zhòu) 莱茵(yīn) 悼(dào)念 镣(liào)铐 兑(duì)现 印戳(chuō) 崭(zhǎn)新 磐(pán)石 蜕(tuì)变 匿(nì)迹 萎(wěi)缩 祈祷(dǎo) 瞭(liào)望 挚(zhì)爱 戊戌(xū) 永葆(bǎo) 气馁(něi) 砥(dǐ)砺 陶冶(yě)‎ 憧(chōng)憬 端倪(ní) 欺瞒(mán) 妥(tuǒ)当 赎(shú)罪 气氛(fēn)‎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坚韧不拔 卓有成效 骇人听闻 心急如焚 义愤填膺 无济于事 梦寐以求 发愤学习 陶冶情操 波澜壮阔 民不聊生 永葆生机 百折不挠 迥然不同 赎罪 呼吁 ‎4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储(chǔ)存 手帕(pà) 宅(zhái)门 约(yāo)二斤 方便(biàn) 喧(xuān)闹 房檩(lǐn) 房塌(tā)了 处(chǔ)街坊 腌(yān)萝卜 伺(cì)候 没(mò)落 窒(zhì)息 蹉(cuō)跌 戕(qiāng)害 汲(jí)取 怅(chàng)望 低徊(huí) 摞(luò)起来 庠(xiáng) 煊(xuūn)赫 ‎2.掌握下列加点宇的字形。‎ 慰藉 愤懑 奚落 丝缕 敷衍 不惮 憎恶 深邃 蜿蜒 绵亘绰有余裕 神秘莫测 亵渎 苦思冥想 弥天大罪 细心雕琢 诅咒 死有余辜 杀一儆百 荡然无存 ‎6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lún)语 车轮(lún) 美轮(lún)美奂 木椟(dú) 案牍(dú) 渎(dú)职 牛犊(dú) 穷兵黩(dú)武 拉拽(zhuài) 曳(yè)兵而走 牲畜(chù) 畜(xù)牧 蓄(xù)积 孝悌(tì) 剃(tì)头 涕(tì)泪 梯(tī)子 府第(dì)‎ 饿莩(piǎo) 俘(fú)虏 桴(fú)鼓 蚍蜉(fú) 深孚(fú)众望 枯槁(gǎo) 竹篙(gāo) 蒿(hāo)草 稿(gǎo)件 镐(hào)京 驽(nú)马 弩(nǔ)弓 镂(lòu)刻 佝偻(lóu) 蝼(lóu)蚁 骷髅(lóu) 篓(luǒ)子 伛偻(lǚ) 褴褛(lǚ) 楔(xiē)子 契(qì)机 挈(qiè)领 锲(qiè)而不舍 泾(jīng)水 茎(jīng)叶 自刭(jǐng) 颈(jǐng)项 不胫(jìng)而走 第二册 1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宇的读音。‎ 窠(kē)臼 巢(cháo)穴 围剿(jiǎo) 缫(sāo)丝 抟(tuán)弄 传(chuán)播 转(zhuǎn)让转(zhuàn)盘 形骸(hái) 核(hé)计 应该(gāi) 桃核(hé)‎ 跳跃(yuè) 夸耀(yào) 桌帷(wéi) 惟(wéi)一 惟(wéi)有 雉(zhì)鸡 稚嫩(zhì) 炮烙(luò) 联络(luò) 洛(luò)阳 开拓(tuò) 拓(tà)片 柘(zhè)树 门槛(kǎn) 槛(jiàn)车 滥(làn)用 蓝缕(lǚ) 监(jiān)考 监(jiàn)生 纱锭(dìng) 积淀(diàn) 绽(zhàn)放 光腚(dìng) 丝绡(xiāo) 不屑(xiè) 供销(xiāo) 悄(qiǎo)然 消(xiāo)除 俊俏(qiào) ‎ 剥削(xuē) 讥诮(qiào)‎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谬种 绸缪 寥廓 渎职 赎罪 读书 尺牍 牛犊 穷兵黩武 买椟还珠 寒暄 喧闹 煊赫 渲染 宣泄 悚然 竦身 拨剌 刺头 漱口 咳嗽 谄媚 胡诌 驰名中外 一张一弛 负疚 绺子 咎由自取 ‎2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吝啬(sè) 玄(xuán)虚 自诩(xǔ) 蹩(bié)进 脑髓(suǐ) 残羹冷炙(zhì) 冠冕(guānmiǎn)堂皇 谄(chǎn)媚 畏葸(xǐ) 憎恶(wù) 恪(kè)守 日晷(guǐ) 既往不咎(jiù) 浮萍(píng) 抨(pēng)击时弊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幻想 想像 耀武扬威 帽盔 大肆渲染寒暄 生性懦弱相濡以沫 功亏一篑振聋发聩 匮乏 溃不成军 遐迩 白璧无瑕 毕恭毕敬 殉情 徇私舞弊陨落 殒身不恤 罄尽 馨香 闪烁 众口铄金 ‎3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荔枝壳(ké) 贮(zhù)藏 蒂(dì)部 啖(dàn) 萌蘖(niè) 谚(yàn)语 渣滓(zǐ) 札(zhá)记 琐(suǒ)屑 窜(cuàn)入 晤(wù)面 精湛(zhàn)‎ 胚(pēi)胎 着(zhuó)手 狭隘(ài) 和(hé)声 湮(yān)没 迄(qì)今 间(jiàn)歇 慰藉(jiè) 管弦(xián) 俯瞰(kàn) 一瞥(piē) 摇曳(yè)‎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贮藏 伫立 储存 绚丽 询问 殉情 花瓣 辩证法辨析 宛转 飘渺 冒昧 甘霖 生花妙笔 变幻莫测 ‎4单元 l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付梓(zǐ) 莘莘(shēn) 肆(sì)意 肄(yì)业 猝(cù)然 淬(cuì)火 恪(kè)守 脉络(luò) 斟酌(zhēnzhuó) 咬文嚼(jiáo)字 尺牍(dú) 岑(cén)寂 角(jiǎo)落 丰腴(yú) 迥(jiǒng)然 驰骋(chěng) 竦(sǒng)身 悚(sǒng)然 怵(chù)目惊心 漱(shù)口 隔膜(mó) 冷漠(mò) 寂寞(mò) 蒸馍(mó)‎ 揉(róu)搓 糅(róu)合 蹂(róu)躏 飞猱(náo) 惟妙惟肖(xiào) 悄(qiǎo)然 消(xiāo)灭 不屑(xiè) 矫(jiǎo)揉造作 娇(jiāo)惯 骄(jiāo)傲 姣(jiāo)好 荞(qiáo)麦 侨(qiáo)胞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发迹 迹象 事迹 事机败露 矫揉造作骄傲 天之骄子 姣好 精美绝伦 美轮美奂笏板 笃爱 怜悯 恼羞成怒 笨坯 ‎5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混淆(xiáo) 菜肴(yáo)‎ 逡(qūn)巡 峻(jùn)岭 竣(jùn)工 怙恶不悛(quān) 疏浚(jùn)‎ 羞赧(nǎn) 姓郝(hǎo) 赭(zhě)衣 赦(shè)免 赫赫(hè)有名 锋镝(dí) 嫡(dí)亲 谪(zhé)戍 嘀(dí)咕 嘀(dī)嗒 瞋(chēn)目 缜(zhěn)密镇(zhèn)静 嗔(chēn)怒 刀俎(zǔ) 阻(zǔ)挡 沮(jǔ)丧 龃龉(jǔyǔ) 诅(zǔ)咒 狙(jū)击手 激湍(tuān) 颛(zhuān)臾 揣(chuǎi)测 端(duān)倪 聘(pìn)任 娉(pīng)婷 游目骋(chěng)怀 流觞(shāng) 国殇(shāng) 轻飏(yáng)‎ ‎6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雍(yōng)蔽 疏浚(jùn) 黜恶(è)‎ 妃嫔(pín) 捧袂(mèi) 垂拱(gǒng)而治 谗(chán)邪 剽(piāo)掠 锱(zī)铢 口谕(yù) 迤逦(yǐ lǐ)‎ 第三册 ‎1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勇剽(piāo) 肥膘(biāo) 镖(biāo)局 鱼膘(biào) 瞟(piǎo)一眼 骠(piào)勇 飘(piāo)扬 漂(piào)亮 缥(piāo)缈 卜筮(shì) 吞噬(shì) 徂(cú)暑 咀(jǔ)嚼 出租(zū) 狙(jū)击 诅(zǔ)咒 助(zhù)手 阻(zǔ)挡 译(yì)文 欢怿(yì) 演绎(yì) 驿(yì)站 伶俜(líng pīng) 驰骋(chěng) 聘(pìn)书 箱奁(lián) 耷(dā)拉 夯(hāng)筑 机杼(zhù) 暧暧(ài)‎ ‎2单元 l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呕哑(ōu yā) 沤(òu)肥 怄(òu)气 讴(ōu)歌 崎岖(qí qū)‎ 驱(qū)赶 伛偻(yǚ lǚ)‎ 暮霭(ǎi) 和蔼(ǎi)‎ 纶(guān)巾 经纶(lún) 天伦(lún) 沦(lún)落 美轮(lún)美奂 瀛(yíng)洲 输(yíng)赢 羸(léi)弱 赢(yíng)政 木屐(jī) 敝屣(xǐ) 草屦(jù) 衣履(lǚ) 屡(lǚ)次 日暝(míng) 瞑(míng)目 螟(míng)蛉 东溟(míng) 冥(míng)思苦想 谪(zhé)居 指摘(zhāi) 嫡(dí)传 锋镝(dí)‎ 寂寞(mò) 冷漠(mò) 蓦(mò)然 隔膜(mó) 摹(mó)本 宏谟(mó) 思慕(mù) 募(mù)兵 玉砌(qì) 沏(qī)茶 彻(chè)底 迢迢(tiáo) 诏(zhào)书 笤(tiáo)帚 介绍(shào) 昭(zhāo)然 沼(zhǎo)泽 黄发垂髫(tiáo)‎ ‎3单元 l_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驯(xùn)良 顺(shùn)从 菲薄(fěi bó) 桀骜(jié ào) 踌躇(chóuchú) 尸骸(hái)‎ 落蕊(ruǐ) 灯芯(xīn) 花蕾(lěi) 歆羡(xīn xiàn)‎ 翩(piān)然 偏(piān)旁 遍(biàn)野 匾(biǎn)额 扁(piān)舟 窒(zhì)闷 耄耋(mào dié) 桎梏(zhì gù) 臻(zhēn)于郅(zhì)治 圆寂(jì)‎ 檩(lǐn)条 凛(lǐn)冽 仓廪(lǐn) 莫高窟(kū)‎ 肄(yì)业 酒肆(sì) 虔(qián)诚 雀跃(yuè) 闪耀(yào) 沃(wò)土 妖(yāo)女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缥缈 飘渺 漂亮 剽掠 回溯 朔风 搠倒 屠戮 蹊跷 悠闲 倏乎 祈祷 平畴 筹措 官邸 点缀 辍学 拾掇 啜泣 安谧 谥号 满溢 自缢 关隘 罪孽 折腾 拆开 击柝 摧山坼地 ‎4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好 编纂(zuǎn) 芥蒂(jiè dì) 泯(mǐn)灭 冠冕(guān miǎn)‎ 每臻(zhēn)绝唱 熔冶(róng yě) 拘挛(jū luán)万姓胪(lú)欢 佼佼(jiǎo)者 熠熠(yì)发光 憎(zēng)恨 謦欬(qǐng kài) 数(shuò)见不鲜 颤栗(zhàn lì)‎ 颤(chàn)动 给(jǐ)予 积累(jī lěi) 劳累(lèi) 累(léi)赘 扎(zhā)针 挣扎(zhá) 包扎(zā) 卓(zhuó)著 执拗(niù) 拗(ǎo)断 拗(ào)口 门槛(kǎn) 槛(jiàn)车 靡(mǐ)丽 兑(duì)现 蜕(tuì)变 悼(dào)词 棹(zhào)桨 泥淖(nào)‎ 显赫(hè) 煊赫(xuān hè) 宽敞(chǎng) 徜徉(cháng yáng) 遏(è)止 拜谒(yè)‎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漫谈 谩骂 枝蔓 轻歌曼舞 幔帐 慈祥 吉祥 佯装 打烊 琐屑 封锁 唢呐 诚挚 贽见 鸷鸟 厌烦 繁杂 真谛 缔造 花蒂 靡费 糜烂 羁縻 麾下 罪孽深重 萌蘖 国粹 粉碎 啐一口 淬火 群英荟萃 鞠躬尽瘁 编纂 篡权 攥拳 裨益 俾使 稗官野史 蜂拥而至 踊跃 波涛汹涌 兵马俑 怂恿 面目姣好 皎洁 佼佼者 儒家学说糯米 怯懦 妇孺皆知 濡湿 嚅嗫 磕碰 瞌睡 嗑瓜子 溘然长逝 ‎5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暴(pù)霜露 洎(jì) 为(wéi)国者 庐冢(zhǒng) 窈(yǎo)然 咎(jiù)‎ 音谬(miù) 褒禅(chán)山 仇雠(chóu)‎ 伶(líng)官 铿(kēng)然 硿硿(kōng)‎ 栖鹘(hú) 钟磬(qìng) 噌吰(chēnghóng)‎ 石穴罅(xià) 窾坎(kuǎnkǎn)镗(tāng)鞳(tà) 汝识(zhì)之乎 ‎6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修葺(qì) 垣(yuán)墙 偃(yǎn)仰 诟(gòu)厉 遏(è)止 湮(yān)没 赀(zī)财 溷(hùn)藩 猝(cù)发 投缳(huán) 穴罅(xià)  斫(zhuó)直 孤癖(pǐ) 束缚(fù) 逡(qūn)巡 老妪(yù) 鬻(yù)梅 呱呱(gū)而泣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人教版课本重点字词集萃2‎ 第四册 ‎1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肩胛(jiǎ) 狎(xiá)昵 匣(xiá)子 呷(xiā)一口 瘐(yǔ)毙 阿谀(yú) 膏腴(yú) ‎ 须臾(yú) 茱萸(yú)‎ 亲昵(nì) 泥(nì)古 泯(mǐn)灭 旖旎(nǐ) 妮(nī)子 忸怩(ní)‎ 癖(pǐ)好 开辟(pì) 复辟(bì) 偏僻(pì) 躲避(bì) 嬖(bì)臣 打烊(yàng) 庠(xiáng)生 发祥(xiáng) 佯(yáng)装 痒痒(yǎng) 徜徉(yáng)‎ 抹(mā)布 抹杀(mǒ) 茉莉(mò) 沫((mò)子 厉兵秣(mò)马 碑帖(tiè) 请帖(tiě) 贴(tiē)身 沾(zhān)湿 粘(zhān)连 战(zhàn)败 站(zhàn)住 觇(chān)视 玷(diàn)污 砧(zhēn)板 蹩(bié)进 瞥(piē)见 弊(bì)端 敝(bì)人 蔽(bì)塞 檀(tán)木 檩(lǐn)条 颤(chàn)抖 凛(lǐn)然 廪(lǐn)生 债(zhài)券 亲眷(juàn) 卷(juǎn)发 拳拳(quán)‎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精粹 憔悴 碎石 萃聚 淬火 炫目 眩晕 煊赫 烜赫 泫然 收讫 迄今 难堪 校勘 斟酌 戡乱 褴褛 佝偻 镂刻 装扮 梳妆 教诲 晦气 反悔 搭讪 褡包 嘀嗒 ‎2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敕(chì)造 拨剌(là) 刺(cì)刀 荆棘(jí)‎ 帷(wéi)幄 惟(wéi)有 淮(huái)水 维(wéi)护 唯(wéi)心 瞋(chēn)视 缜(zhěn)密嗔(chēn)怪 镇(zhèn)尺 滇(diān)池 忖(cǔn)度 付(fù)出 村(cūn)庄 讨(tǎo)论 纣(zhòu)王 聒(guō)噪 恬(tián)静 城垣(yuán) 烜(xuǎn)赫 恒(héng)心 盘桓(huán) 横亘(gèn)‎ 倚(yǐ)靠 崎(qí)岖 攲(qī)侧 绮(qǐ)丽 掎(jǐ)角之势 熟谙(ān) 黑暗(àn) 黯(àn)然 喑(yīn)哑 庠(xiáng)学 佯(yáng)装 详(xiáng)细 发祥(xiáng) 安然无恙(yàng)‎ 叱(chì)骂 叱(chì)咤 匕(bǐ)首 亵渎(dú) 赎(shú)罪 穷兵黩(dú)武 买椟(dú)还珠 长篇累牍(dú)‎ 呐(nà)喊 讷讷(nè) 交纳(nà) 枘(ruì)凿 蚋(ruì)虫 挑衅(xìn) 长挑(tiǎo) 桃(táo)花 姓姚(yáo) 洮(táo)水 勾(gòu)当 沟(gōu)通 勾(gōu)结 铁钩(gōu) 构(gòu)造 收购(gòu)‎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裨益 稗草 婢女 俾有所悟 贬谪 嫡亲 嘀咕 锋镝 晌午 响亮 粮饷 诺言 偌大 喏喏连声 轩峻 竣工 疏浚 俊秀 怙恶不悛 放诞 涎皮 作揖 缉拿 编辑 舟楫 桃园 渊源 桃花源 源远流长 踊跃 怂恿 汹涌 始作俑者 蜂拥而至 ‎3单元 l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惊愕(è) 鳄(è)鱼 下颚(è) 花萼(è)‎ 谛(dì)听 缔(dì)结啼(tí)叫瓜熟蒂(dì)落 厄(è)运 扼(è)杀 栀(zhī)子 卮(zhī)酒 腌(yān)渍 淹(yān)没 阉(yān)党 鹌(ān)鹑 庵(ān)堂 洗涮(shuàn) 刷(shuā)洗 戊戌(wù xū) 戍(shù)守 忏(chàn)悔 纤(xiān)细 纤(qiàn)夫 阡(qiān)陌 芊芊(qiān)‎ 殉(xùn)情 恂(xún)然 询(xún)问 徇(xùn)私枉法 洵(xún)属可贵 昭(zhāo)示 沼(zhǎo)泽 召(zhào)集 诏(zhào)书 招(zhāo)手 介绍(shào) 年高德劭(shào)‎ 殓(liàn)葬 收敛(liǎn) 签(qiān)字 潋(liàn)滟 刀剑(jiàn) 俭(jiǎn)朴 检(jiǎn)查 眼睑(jiǎn)‎ 船舶(bó) 水泊(pō) 伯(bó)父 泊(bó)位 柏(bǎi)树 糟粕(pò) 琥珀(pò) 逼迫(pò)‎ 袒(tǎn)护 坦(tǎn)白 担(dān)保 但(dàn)是 胆(dǎn)子 女佣(yōng) 拥(yōng)护 涌(yǒng)现 蚕蛹(yǒng) 通(tōng)过 痛(tòng)哭 踊(yǒng)跃 怂恿(yǒng) 捅(tǒng)娄子 熨(yùn)平 太尉(wèi)慰(wèi)劳蔚(wèi)蓝 颠沛(pèi) 肺(fèi)脏 咂(zā)摸 砸(zá)破 绕树三匝(zā)‎ 没辙(zhé) 撤(chè)退 清澈(chè)‎ 藐(miǎo)视 风貌(mào) 蔑(miè)视 邈(miǎo)远 痞(pǐ)子 是否(fǒu)淘汰(tài) 态(tài)度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侍候 对峙 等待 有恃无恐 契约 挈带 楔子 锲而不舍 绊脚 河畔 伴唱 拌和 心广体胖 瓷窑 地窖 沏茶 砌墙悲恸 妨碍 防止 仿造 磨坊 访问 殉情 徇情 恂谨 嶙峋 规矩 轨道 品尝 偿还 津贴 字帖 沾染 玷辱 觇视 蛊惑 酒盅 慌忙 开荒 兵荒马乱 坟茔 荧光 萤火虫荥阳 萦怀 ‎4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倾(qīng)斜 顷(qǐng)刻 都江堰(yàn) 偃(yǎn)旗息鼓揠(yà)苗助长 偌(ruò)多 诺(nuò)言 箬(ruò)帽 提(dī)防 提(tí)供 堤(dī)岸 押解(jiè) 解(jiě)除 懈(xiè)怠 邂(xiè)逅 浑身解(xiè)数 怀揣(chuāi) 揣(chuǎi)测 湍(tuān)急 踹(chuài)开 挣揣(chuài)颛顼(zhuān xū)‎ 亢(kàng)旱 坑(kēng)道 火炕(kàng) 伉(kàng)俪吭(kēng)声 引吭(háng)高歌 沆(hàng)瀣一气 谂(shěn)知 熟稔(rěn)‎ 流觞(shāng) 国殇(shāng)‎ 矍铄(shuò) 闪烁(shuò) 瓦砾(lì)‎ 水榭(xiè) 感谢(xiè)‎ 处(chù)所 处(chǔ)决 绺(liǔ)子 咎(jiù)由自取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负屈衔冤 委曲求全 厮守 厮打 撕扯 嘶鸣 澌灭 流觞曲水 觥筹交错 浑水 诨名 混沌 辉映 辉煌 宵衣旰食 霄壤之别 和蔼 暮霭 披枷带锁 披星戴月 赡养 瞻仰 澹泊 ‎5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险衅(xìn) 祚(zuò)薄茕茕(qióng)孑立 逋(bū)慢 拔擢(zhuó) 优渥(wò) 后嗣(sì) 家孥(nú)‎ 船棹(zhào) 睿(ruì)智 窈窕(yǎo tiǎo) 纾(shū)祸 愀(qiǎo)然 江渚(zhǔ)吁(xū)叹虬(qiú)龙 ‎6单元 l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北溟(míng) 瞑(míng)目日暝(míng) 冥(míng)顽 坳(ào)堂 拗(ǎo)断 执拗(niù)‎ 迂讷(nè) 收纳(nà) 呐(nà)喊 虫蚋(ruì)‎ 蓬蒿(hāo) 竹篙(gāo) 嵩(sōng)山 稿(gǎo)件 枯槁(gǎo)‎ 裨(bì)益 裨(pí)将 婢(bì)女 稗(bài)草 偶(ǒu)然 向隅(yú) 愚(yú)昧 惭怍(zuò) 爆炸(zhà) 作(zuò)业 瓦釜(fǔ) 斧(fǔ)斤 摧坼(chè) 拆(chāi)卸 縻(mí)系 糜(mí)烂 靡(mí)费 麋(mí)鹿 靡(mǐ)丽 惨怛(dá) 恒(héng)心 妲(dá)己 第五册 ‎1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伫(zhù)立 迥(jiǒng)然不同 挑剔(tī) 安谧(mì) 伉俪(kàng lì)‎ 蹉跎(cuō tuó) 福祉(zhǐ) 甫(fǔ)定 草菅(jiān)人命 针砭(biān)‎ 岑(cén)寂 束缚(fù) 炽(chì)热 鞭笞(chī) 皴(cūn)裂 骁(xiāo)勇 掾(yuàn)吏 栅(zhà)栏 浸渍(zì)‎ 慰藉(jiè) 狼藉(jí) 澄(chéng/dèng)清 澄(dèng)沙 千载(zǎi)难逢 载(zài)歌载舞 哄(hōng)堂大笑 一哄( hòng)而散 思量(liang) 量(liàng)体裁衣 模(mú)样 模(mó)本 轧(zhá)钢 倾轧(yà) 殷(yīn)实殷(yān)红 根深蒂(dì)固 啼(tí)笑皆非溘(kè)然长逝 盍(hé)往视之 趿(tā)拉 汲(jí)取 熟稔(rěn) 谂(shěn)知 虐(nüè)待 戏谑(xuè) 泥淖(nào) 船棹(zhào)‎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倍感亲切 座右铭 目不暇接 关怀备至 欺世盗名 瑕不掩瑜 迭出 掂量 厮杀 重叠 惦念 撕裂 励精图治 插科打诨 厉行节约 浑然一体 境界 妨碍 伉俪 烟霭纷纷 老骥伏枥 目不暇接 钟灵毓秀 奇招迭出 澄澈秋水 叛逆 篡位 嗜杀成癖 瑰怪 ‎2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应(yìng)运而生 妍媸(yán chī)毕露 扼(è)杀 缱绻(qǐan quǎn)奢(shē)望 蜿蜒(wān yán) 悲怆(chuàng)含辛茹(rú)苦蹒跚(pánshān)累(léi)赘 连累(lěi) 不省(xǐng)事 省(shěng)时省力 呕(ǒu)心沥(lì)血(xuè) 血(xiě)淋淋 擂(léi)钵 擂(lèi)台 稗(bài)官 裨(bì)益 赫赫(hè)有名 姓郝(hǎo) 汲(jí)取 吸(xī)取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锤炼 拔萃 婉转 愉悦 磨练 纯粹 宛然 娱乐 费解 扣人心弦 直截了当 废止 叩问 直接 界限 干燥 钟爱 树阴 洞悉 佐证 思辨 画幅 撮合 篇什 颦蹙 ‎3单元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僭(jiàn)称 确凿(záo) 舂(chōng)米 虫豸(zhì) 托庇(bì) 小觑(qù)‎ 唾(tuò)骂 敌忾(kài) 蛊(gǔ)惑 赊(shē)欠 嗥(háo)叫 赧(nǎn)然 间(jiàn)或 中间(jiān) 提防(dīfang) 提(tí)高 隽(juàn)永 隽(jùn)秀 咸与(yù)维新 与(yǔ)人为善 口讷(nè) 呐(nà)喊 祓(fú)除 跋(bá)涉 怃(wǔ)然 芜(wú)然 踉踉(liàng)跄跄(qiàng) 怆(chuàng)然涕(tì)下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抗辩 分辨 籍贯 蕴藉 评论 平心而论 一笔勾销 消失殆尽 光彩 国粹 轻蔑 晦气 煽动 兴高采烈 手舞足蹈 无所适从 吓唬(xià hu)箭镞(zú) 稔(rěn)知 铁钳(qián) 骁(xiāo)勇 一绺(liǔ) 鬼蜮(yù)‎ 旋(xuán)转 旋(xuàn)风粘(nián)液 粘(zhān)贴 征辟(bì) 大辟(pì) 晕(yùn)车 头晕(yūn)‎ 关卡(qiǎ) 卡(kǎ)车 方兴未艾(ài) 自怨自艾(yì)‎ 红靛(diàn) 钢锭(dìng) 船碇(dìng)‎ 教诲(huì) 韬晦(tāo huì) 忏悔(huǐ)‎ 揄(yú)扬 逾(yú)越 手谕(yù)‎ 伛偻(yǔ lǚ) 呕血(ǒu xuè) 怄(òu)气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形。‎ 全神贯注 了然于胸 平心而论 灌注 寥寥无几 凭证 穿堂风 燥热 迄今为止 一马平川 躁动 完讫 长年累月 涣散 缅怀 常来常往 焕发 沉湎 资讯 题名 销毁 咨询 提纲 消损 合拢 擅长 诙谐 大坝合龙 善于 法网恢恢 第六册 ‎1单元 ‎1掌握下列词语中加点宇的读音。‎ 造诣(yì) 祈(qí)雨 蕴藏(yùn cáng) 解剖(pōu) 三昧(mèi) 氛(fēn)围 耗(hào)散 瓦垄(lǒng) 卷轴(juàn zhóu) 梁枋(fāng) 一幢(zhuàng) 恍惚(huǎng hū) 坍(tān)缩 辐(fú)射 睇(dì)盼 倚重(yǐ zhòng) 散(sǎn)漫 濒(bīn)临衍(yǎn)射 混(hùn)沌 伫(zhù)立 贮(zhù)备 逾(yú)越 谕(yù)知 廊庑(láng wǔ) 芜(wú)杂 诘(jié)问 佶(jí)屈聱牙 量(liàng)体裁衣 量(liáng)杯 屏(bǐng)除成见 屏(píng)蔽 笼屉(lóng tì)‎ 笼(lǒng)络 附和(hè) 和(huò)药奢靡(mí) 风靡(mǐ) 供(gōng)给 供(gòng)状 逡(qūn)巡 疏浚(jùn) 饿殍(piǎo) 浮(fú)躁 付梓(zǐ) 莘莘(shēn)学子 按捺(nà) 奈(nài)何 浸渍(jìn zì) 债(zhài)务 戏谑(xuè) 虐(nüè)待 叱咤(chì zhà)‎ 侘傺(chàchì) 恫吓(dòng hè) 桐(tóng)乡 ‎2掌握下列词语的写祛。‎ 折衷 裨益 螺旋 黯然失色 脉络 夙愿 步骤 耗费 汲取 赋予 收讫 迄今 恢弘 诙谐 倾泻 泄露 膨胀 暴涨 绞尽脑汁 要言不烦 告罄 馨香 臭名昭著 模棱两可 磬钹 修葺 逻辑 缉捕 揖让 逾期作废 始终不渝 优柔寡断 忧郁寡欢 学识修养 休养生息 异口同声 一口咬定 口干舌燥 心浮气躁 招摇撞骗 装腔作势 出奇制胜 专心致志 不可思议 义愤填膺 绿树成阴 绿草如茵 铤而走险 挺身而出 ‎2单元 ‎1掌握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抑扬(yì yáng) 省(xǐng)识 骈(pián)文 膝(xī)行 别扭(biè nǔ)‎ 琢磨(zhuó mó) 引擎(qíng) 茶几(jī) 面颊(jiá) 味同嚼(jiáo)蜡 锁钥(yuè) 钥匙(yàoshi) 言简意赅(gāi) 全不相干(gān)‎ 征辟(bì) 大辟(pì) 边塞(sài) 塞(sè)责 扁(biǎn)平 扁(piān)舟 露(lòu)相 露(lù)骨螳臂当(dāng)车 熨(yù)帖 熨(yùn)斗 炮(páo)制安步当(dàng)车 炮(bāo)羊肉 强(qiáng)横(hèng) 牵强(qiǎng) 果脯(fǔ) 胸脯(pú)‎ 诨(hùn)号浑(hún)水摸鱼 岿(kuī)然不动 视(shì)死如归 怙(hù)恶不悛(quān) 沽(gū)名钓誉 口讷(nè) 呐(nà)喊 汲(jí)取吸(xī)取 收讫(qì)‎ 迄(qì)今 渲(xuàn)染 寒暄(xuān) 箴(zhēn)规 缄(jiān)默 ‎2掌握下列词语的写法。‎ 言不由衷 矫揉造作 谈笑风生 察言观色 肺腑之言 焕然一新 融会贯通 流芳后世 无耻之尤 记忆犹新 从中渔利 鱼肉人民 变本加厉 利欲熏心 黯然神伤 暗无天日 寥寥无几 不了了之 呕心沥血 金瓯无缺 味同嚼蜡 腊梅盛开 陈词滥调 无耻谰言 一筹莫展 愁眉苦脸 礼尚往来 无上光荣 ‎3单元 ‎1掌握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量(liàng)体裁衣 量(liáng)杯 征辟(bi) 辟(pì)谣 笼屉(lóng tì)‎ 笼(lǒng)络 奢靡(mí) 风靡(mǐ) 供给(gōng jǐ) 供状(gòng zhuàng)‎ 和(hú)牌 和(hé)气 和(hè)诗 和(huó)面 和(huò)稀泥 扁(biǎn)平 扁(piān)舟 佣(yòng)金 女佣(yōng) 螳臂当(tángbìdāng)车 安步当(dàng)车 载(zài)重 刊载(zǎi) 葳蕤(wēi ruí) 惶悚(huáng sǒng)‎ 暴殄(tiǎn)天物画缯(zēng)弱不禁(jīn)风 桎梏(zhì gù) 炽(chì)热 皴(cūn)裂 呶呶(náo)不休 炙(zhì)手可热 鳞(lín)次栉(zhì)比 时乖命蹇(jiǎn) 身陷囹圄(líng yǔ) 心怀叵(pǒ)测 沆瀣(hàngxiè)一气 眼睑(jiǎn) 日晷(guǐ) 别出机杼(zhù)‎ 罄(qìng)竹难书 良莠(yǒu)不齐 分道扬镳(biāo) 三缄(jiān)其口 ‎2掌握下列词语的写法。‎ 无耻之尤 从中渔利 暗无天日 记忆犹新 鱼肉人民 黯然神伤 不了了之 逾期作废 学识修养 寥寥无几 始终不渝 休养生息 陈词滥调 义愤填膺 无耻谰言 波澜壮阔 绿草如茵 五彩斑斓 优柔寡断 口干舌燥 出奇制胜 忧郁寡欢 心浮气躁 专心致志 常见成语中的易读错字和难读字集锦 一、成语中的多音多义现象 螳臂当(dāng)车 安步当(dàng)车 大腹便便(pián) 便(biàn)宜行事 箪食(sǐ)壶浆 饮食(shí)起居 载歌载(zài)舞 千载(zǎi)难逢 安土重(zhòng)迁 重(chóng)峦叠障 亲密无间(jiàn) 间(jiān)不容发 斗转参(shēn)横 参(cēn)差不齐 自怨自艾(yì) 方兴未艾(ài)‎ 穷形尽相(xiànng) 相(xiāng)得益彰 为(wèi)虎作伥 为(weí)恶不悛 屡见不鲜(xiān) 鲜(xiǎn)为人知 横(héng)行霸道 飞来横(hèng)祸 前仆(pú)后继 风尘仆仆(pǔ) 形单影只(zhī) 只(zhǐ)争朝夕 窗明几(jī)净 几(jǐ)次三翻 曲高和(hè)寡 和(hé)衷共济 宁(nìng)缺毋滥 息事宁(níng)人 刀耕火种(zhòng) 种(zhǒng)瓜得豆 一哄(hòng)而散 哄(hōng)堂大笑 牵强(qiǎng)附会 强(qiáng)弩之末 称(chèn)心如意 称(chēng)兄道弟 引吭(háng)高歌 一声不吭(kēng)‎ 忍俊不禁(jīn) 禁(jìn)网疏阔 差(chā)强人意 参差(cī)不齐 乳臭(xiù)未干 臭(chòu)味相投 热情伺(cì)候 伺(sì)机下手 度(dù)日如年 度(duó)德量力 危如累(lěi)卵 果实累累(léi)‎ 奢靡(mí)之风 靡靡(mǐ)之音 寡廉鲜(xiǎn)耻 屡见不鲜(xiān)‎ 量(liàng)体裁衣 仔细打量(liáng) 退避三舍(shè) 舍(shě)本逐末 一脉(mài)相承 含情脉脉(mò)‎ 呼天抢(qiāng)地 茅塞(sè)顿开 处(chǔ)心积虑 荷(hè)枪实弹 顺蔓(wàn)摸瓜 犯而不校(jiào) 反躬自省(xǐng) 兵不血(xuè)刃 未雨绸缪(móu) 人才济济(jǐ) 如法炮(páo)制 泥(nǐ)古不化 归心似(sì)箭 丢三落(là)四 供(gōng)不应求 数(shǔ)典忘祖 万象更(gēng)新 呱呱(gū)坠地 心广体胖(pán)‎ 二、成语中的通假和古今异读现象 一曝(pù)十寒 余勇可贾(gǔ) 博闻强识(zhì) 图穷匕见(xiàn)‎ 暴虎冯(píng)河 虚与委蛇(wēi yí) 臧否(zāng pǐ)人物 三、成语中的难读字 病入膏肓(huāng) 封妻荫(yǐn)子 休戚(qī)相关 卑鄙龌龊(wò chuò)‎ 负隅(yú)顽抗 步履蹒(pán)跚 戛(jiá)然而止 不容置喙(huì)‎ 功亏一篑(kuì) 长吁(xū)短叹 股肱(gōng)之臣 光风霁(jì)月 鬼鬼祟祟(suì) 官运亨(hēng)通 敛声屏(bǐng)息 绚(xuàn)丽多姿 含英咀(jǔ)华 擘(bò)肌分理 插科打诨(hùn) 怙(hù)恶不悛(quān)‎ 吹毛求疵(cī) 汗流浃(jiā)背 大笔如椽(chuán) 莘莘(shēn)学子 舐(shì)犊情深 身陷囹圄(líng yǔ) 犄(jī)角之势 麻痹(bì)大意 噤(jìn)若寒蝉 推本溯(sù)源 喟(kuì)然长叹 烜(xuǎn)赫一时 赧(nǎn)颜苟活 怏怏(yàng)不乐 一丘之貉(hé) 秣(mò)马厉兵 奴颜婢(bì)膝 一蹴(cù)而就 皮开肉绽(zhàn) 沆瀣(hàng xiè)一气 沁(qìn)人心脾 针砭(biān)时弊 杀一儆(jǐng)百 惴惴(zhuì)不安 歃(shà)血为盟 振聋发聩(kuì) 稗(bài)官野史 纵横捭阖(bǎi hé)‎ 瞠(chēng)目结舌 暴殄(tiǎn)天物 别出机杼(zhù) 揠(yà)苗助长 邂逅(xiè hòu)相遇 炙(zhì)手可热 缠绵悱(fěi)恻 良莠(yǒu)不齐 焚膏继晷(guǐ) 蚍蜉(pí fú)撼树 刚愎(bì)自用 风声鹤唳(lì)‎ 蛊(gǔ)惑人心 罄(qìng)竹难书 户枢不蠹(dù) 不胫(jìng)而走 老骥(jì)伏枥 疾首蹙(cù)眉 咄咄(duó)逼人 扪(mén)心自问 鳞次栉(zhì)比 命运多舛(chuǎn) 前倨(jù)后恭 繁文缛(rù)节 茕茕(qióng)孑立 飞扬跋扈(hù) 穷兵黩(dú)武 众口铄(shuò)金 相形见绌(chù) 暴戾(lì)恣睢(suī)时乖命蹇(jiǎn) 鞭辟(pì)入里 睚眦(yá zǐ)必报 并行不悖(bèi) 越俎(zǔ)代庖 饮鸩(zhèn)止渴 不落窠(kē)臼 卖官鬻(yù)爵 风驰电掣(chè) 忧心忡忡(chōng)‎ 亘(gèn)古未有 羽扇纶(guān)巾 浑(hún)水摸鱼 渐臻(zhēn)佳境 佶(jí)屈聱牙 草菅(jiān)人命 矫(jiǎo)枉过正 脍(kuài)炙人口 管窥蠡(lí)测 廖(liáo)若晨星 面面相觑(qù) 色厉内荏(rěn)‎ 提纲挈(qiè)领 锲(qiè)而不舍 咫(zhǐ)尺天涯 卷帙(zhì)浩繁 韬(tāo)光养晦 恬(tián)不知耻 如火如荼(tú) 弦(xián)外之音 徇(xùn)私枉法 杳(yǎo)如黄鹤 无耻谰(lán)言 相形见绌(chù)‎ 因噎(yē)废食 甘之如饴(yí) 魂牵梦萦(yíng) 鹬(yù)蚌相争 一蹶(jué)不振 同仇敌忾(kài) 拈(niān)轻怕重 呕(ǒu)心沥血 通衢(qú)广陌 垂涎(xián)三尺 复习备考2009:易错常考92个多音字(文字版)‎ ‎1、艾:①ài方兴未艾 ②yì自怨自艾 ‎2、拗:①ào违拗、拗口 ②niù执拗 ③ǎo拗断 ‎3、辟:①bì复辟、辟邪 ②pì另辟蹊径、辟谣 ‎4、裨:①bì裨补、大有裨益 ②pí偏裨、裨将 ‎5、扁:①biǎn扁豆、扁桃体 ②piān扁舟 ‎6、背:①bèi力透纸背、背水一战、背道而驰 ②bēi背负、背黑锅 ‎7、便:①biàn方便、便利、便宜行事 ②pián大腹便便、便宜 ‎8、屏:①bǐng屏除、屏气凝神 ②píng屏障、屏风、荧屏 ‎9、仆:①pú仆人、公仆 ②pū前仆后继、踬仆 ‎10、剥:①bāo剥皮 ②bō剥削、剥离、生吞活剥 ‎11、泊:①bó停泊、淡泊名利 ②pō湖泊、水泊 ‎12、禅:①chán参禅、禅宗 ②shàn禅让、封禅 ‎13、颤:①chàn颤动、颤音 ②zhàn颤栗、寒颤 ‎14、参:①cān参加、参考、参天大树 ②shēn人参、海参 ③cēn参差不齐 ‎15、称:①chēng称兄道弟、称谓、拍手称快 ②chèn称心、称职、相称 ‎16、处:①chǔ处境、设身处地、养尊处优、处分 ②chù处所、人事处 ‎17、答:①dá答非所问、回答、答辩 ②dā答理、答应、答言 ‎18、叨:①dāo唠叨、叨念 ②dáo叨咕 ③tāo叨扰 ‎19、度:①dù置之度外 ②duó揣度、审时度势、度德量力 ‎20、否:①fǒu否定 ②pǐ否极泰来、陟罚臧否 ‎21、父:①fù江东父老 ②fu师父 ③fū渔父 ‎22、脯:①fǔ肉脯、果脯 ②pú胸脯 ‎23、勾:①gōu勾勒、勾搭 ②gòu勾当 ‎24、分:①fēn分开、分辨 ②fèn分内、本分、恰如其分 ‎25、给:①gěi送给 ②jí供给、给养、自给自足 ‎26、供:①gōng供给、供应 ②gòng供佛、供品、供认不讳 ‎27、冠:①guān桂冠、怒发冲冠、冠冕堂皇 ②guàn冠军 ‎28、荷:①hé荷花、荷兰、荷尔蒙 ②hè荷枪实弹、电荷 ‎29、横:①héng横冲直撞、横行霸道、横征暴敛 ②hèng横话、蛮横、横财、横祸 ‎30、哄:①hōng哄传、哄动、哄堂大笑 ②hǒng哄骗 ③hòng起哄,一哄而散 ‎31、期:①jī期年 ②qī期限、不期而遇 ‎32、槛:①jiàn直栏横槛、槛车 ②kǎn门槛 ‎33、藉:①jí杯盘狼藉 ②jiè慰藉 ‎34、济:①jì接济、济世、无济于事 ②jǐ济南、济济一堂、人才济济 ‎35、贾:①jiǎ姓贾 ②gǔ商贾、余勇可贾、善贾多财 ‎36、觉:①jué觉察、大梦初觉、觉悟 ②jiào睡觉 ‎37、禁:①jīn禁受、弱不禁风、忍俊不禁、情不自禁 ②jìn禁止、禁忌、令行禁止 ‎38、嚼:①jiáo细嚼慢咽、味同嚼蜡 ②jué咀嚼 ‎39、角:①jiǎo号角、直角、皂角 ②jué角斗、角逐、口角、角力 ‎40、靓:①jìng靓妆 ②liàng俊男靓女 ‎41、据:①jù单据、据守 ②jū拮据 ‎42、隽:①juàn隽永 ②jùn隽秀 ‎43、壳:①ké贝壳、脑壳 ②qiào地壳、甲壳、金蝉脱壳 ‎44、乐:①lè乐此不疲、乐天知命 ②yuè奏乐、乐器 ‎45、累:①léi累赘 ②lěi累积、危如累卵、连篇累牍、硕果累累 ③lèi劳累、受累 ‎46、擂:①lèi擂台 ②léi自吹自擂 ‎47、量:①liàng气量、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②liáng丈量、估量、掂量 ‎48、绿:①lǜ绿色、桃红柳绿 ②lù绿林 ‎49、露:①lù露骨、崭露头角、原形毕露 ②lòu露底、露馅 ‎50、落:①luò落款、落落大方、落井下石 ②lào落枕、落色 ③là丢三落四、落在后面 ④luō大大落落 ‎51、埋:①mái埋葬、隐姓埋名 ②mán埋怨 ‎52、脉:①mài脉络、山脉、切脉 ②mò含情脉脉 ‎53、缪:①miào缪贤(人名) ②miù纰缪 ③móu未雨绸缪 ‎54、模:①mó模式、模型、模仿 ②mú模板、模样 ‎55、难:①nàn难民、大难临头、刁难、质疑问难 ②nán艰难、难听 ‎ ‎56、胖:①pàng胖肥 ②pán心宽体胖 ‎57、炮:①pào鞭炮 ②páo炮烙、如法炮制 ‎58、迫:①pò迫害、迫在眉睫 ②pǎi迫击炮 ‎59、强:①qiǎng强求、勉强、强词夺理 ②qiáng强大、强横、强取豪夺 ③jiàng倔强 ‎60、卡:①qiǎ卡壳、发卡、哨卡 ②kǎ卡尺、卡片、卡通 ‎61、奇:①qí奇装异服、出奇制胜 ②jī奇偶 ‎62、悄:①qiāo悄悄 ②qiǎo悄无声息、悄然落泪 ‎63、翘:①qiǎo翘楚、翘首企盼 ②qiào翘尾巴 ‎64、曲:①qū曲折、曲意逢迎 ②qǔ元曲、歌曲 ‎65、塞:①sāi塞车、瓶塞 ②sè搪塞、阻塞、闭目塞听、敷衍塞责 ③sài边塞、塞翁失马 ‎66、匙:①shi钥匙 ②chǐ汤匙 ‎67、拾:①shí收拾、拾金不昧、拾人牙慧 ②shè拾级而上 ‎68、识:①sù素不相识 ②zhì款识、博闻强识 ‎69、数:①shù数量、数以万计、数列 ②shǔ数落、数典忘祖 ③shuò数见不鲜 ‎70、说:①shuō说长道短、解说 ②shuì游说 ‎71、宿:①sù宿舍、宿将 ②xiǔ三天两宿 ③xiù星宿 ‎72、汤:①tāng赴汤蹈火 ②浩浩汤汤shāng ‎73、提:①tí提心吊胆、提款 ②dī提防、提溜 ‎74、帖:①tiē服帖、俯首帖 ②xiān鲜花、鲜明 ‎78、相:①xiāng相互、相敬如宾 ②xiàng相片、首相、相机行事 ‎79、削:①xiāo削铅笔、刀削面 ②xuē削弱、剥削、削足适履 ‎80、校:①xiào学校、将校 ②jiào校场、校对 ‎81、臭:①xiù乳臭未干、铜臭、无色无臭、其臭如兰 ②chòu臭名远扬 ‎82、畜:①chù牲畜、家畜 ②xù畜养、畜牧 ‎83、轧:①yà倾轧、轧棉花 ②zhá轧钢、冷轧 ‎84、扎:①zhā扎堆、扎啤、扎实 ②zhá挣扎 ③zā扎裹、扎染 ‎85、咽:①yān咽喉 ②yàn狼吞虎咽、细嚼慢咽 ③yè哽咽、咽不成声 ‎86、遗:①yí遗漏、路不拾遗、不遗余力 ②wèi遗之千金 ‎87、饮:①yǐn饮水思源、饮恨 ②yìn饮马 ‎88、殷:①yīn殷实、殷切 ②yān殷红 ‎89、与:①yǔ与虎谋皮、与日俱增、时不我与 ②yù参与 ‎90、熨:①yùn熨烫、熨斗 ②yù熨帖 ‎91、载:①zài载体、载誉归来、怨声载道、载歌载舞 ②zǎi一年半载、登载 ‎92、折:①zhé骨折、百折不挠、折扣 ②shé折本、折耗 巧记100个多音多义字 ‎ ‎ ‎ 多音多义字是高考语音题考查的重点,像2006年湖南卷的语音题,考查的就全部是多音多义字。本文辑录了100个常见的多音多义字,并组成连贯的句子,以帮助同学们复习。‎ ‎  1.单(shàn)老师说,单(chán)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  2.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zhē)腾了。‎ ‎  3.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连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 ‎)彩。‎ ‎  4.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对,心里老是悬着(zhe)。‎ ‎  5.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 ‎  6.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写在一沓(dá)纸上,不见有疲沓(ta)之色。‎ ‎  7.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过早不好,糖烊(yáng)了就卖不动。‎ ‎  8.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过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来庆祝。‎ ‎  9.陈涛学习不努力的事情在大会上被曝(bào)光后,他下决心要改变一曝(pù)十寒式的学习态度。‎ ‎  10.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  11.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泥抹墙。他很讲原则,在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  12.某省副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  13.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  14.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色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  15.他宽宏大度(dù),一向度(duó)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人。‎ ‎  16.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òng)而散。‎ ‎  17.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  18.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  19.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  20.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  21.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 ‎  22.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 ‎  23.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  24.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  25.发疟(yào)子就是患了疟(nüè)疾。‎ ‎  26.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  27.银行(háng)发行(xíng)钞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 ‎  28.他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  29.《鸿门宴》是传(zhuàn)记而不是传(chuán)奇。‎ ‎  30.荷(hé)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 ‎  31.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  32.数学中的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  33.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  34.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  35.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 ‎  36.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  37.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要薄(bó)利多销。‎ ‎  38.拓片、拓本的“拓”读tà,开拓、拓荒的“拓”读tuò。‎ ‎  39.这条恶(è)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  40.局长大腹便便(pián),行动不便(biàn)。‎ ‎  41.小明在宿(sù)舍说了一宿(xiǔ)有关星宿(xiù)的常识。‎ ‎  42.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  43.大藏(zàng)经收藏(cáng)在西藏(zàng)的布达拉宫。‎ ‎  44.轧(zhá)钢车间的工人很团结,没有相互倾轧(yà)的现象。‎ ‎  45.这辆藏匿毒品的卡(kǎ)车在过关卡(qiǎ)时被截住了。‎ ‎  46.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然后调(tiáo)解。‎ ‎  47.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  48.证件被交警没(mò)收了,他仍像没(méi)事一样。‎ ‎  49.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 50.老林家境殷(yīn)实,家里是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 ‎  51.我还(hái)要去图书馆还(huán)书。‎ ‎  52.你得系(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  53.假(jiǎ)如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à),我们怎么办?‎ ‎  54.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g)落的敌人投降(xiáng)。‎ ‎  55.胸脯(pú)、果脯(fǔ)不是同一个读音。‎ ‎  56.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友谊从来没有间(jiàn)断过。‎ ‎  57.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  58.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é)。‎ ‎  59.我刨(bào)平木头,再去刨(páo)花生。‎ ‎  60.这种弹(dàn)弓弹(tán)力很强。‎ ‎  61.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  62.散(sǎn)文写不下去了,他便出门散(sàn)心,寻找灵感。‎ ‎  63.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uò)见不鲜了。‎ ‎  64.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cān)观吗?‎ ‎  65.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  66.他用簸(bò)箕簸(bǒ)米。‎ ‎  67.敌人的恐吓(hè)吓(xià)不倒他。‎ ‎  68.肥胖(pàng)并不都是因为心宽体胖(pán),而往往是因为缺少锻炼。‎ ‎  69.边伺(cì)候他,边窥伺(sì)敌人的动静。‎ ‎  70.好(hào)逸恶劳、好(hào)为人师的做法都不好(hǎo)。‎ ‎  71.咳(haī)!你怎么又咳(ké)起来了?‎ ‎  72.教务处(chù)正在处(chǔ)理这个问题。‎ ‎  73.大囤(dùn)和小囤(dùn)都囤(tún)满了粮食。‎ ‎  74.这台缝(féng)纫机的台板有裂缝(fèng)。‎ ‎  75.澄(dèng)清混水易,澄(chéng)清问题难。‎ ‎  76.他拿着扇(shàn)子却扇(shān)不来风。‎ ‎  77.你得(děi)把心得(dé)体会写得(de)具体些。‎ ‎  78.他屏(bǐng)气凝神躲在屏(píng)风后面。‎ ‎  79.这几(jǐ)张茶几(jī)几(jī)乎都要散架了。‎ ‎  80.考卷(juàn)被风卷(juǎn)起,飘落到了地上。‎ ‎  81.教我们音乐(yuè)的老师姓乐(yuè),他乐(lè)于助人。‎ ‎  82.他对地形早已了(liǎo)如指掌了(le)。‎ ‎  83.小李一声不吭(kēng),小王却引吭(háng)高歌。‎ ‎  84.胶水不粘(nián)了,书页粘(zhān)不紧。‎ ‎  85.畜(xù)牧场里牲畜(chù)多。‎ ‎  86.名称(chēng)和实物要相称(chèn)。‎ ‎  87.别在弄(lòng)堂里玩弄(nòng)小鸟。‎ ‎  88.他兄弟俩(liǎ)耍猴的伎俩(liǎng)不过如此。‎ ‎  89.老师很重(zhòng)视这个问题,请重(chóng)说一遍。‎ ‎  90.他办事从不草率(shuài),效率(lǜ)一向很高。‎ ‎  91.有空(kòng)闲就好好读书,尽量少说空(kōng)话。‎ ‎  92.小船泊(bó)在湖泊(pō)边。‎ ‎  93.我朝(zhāo)气蓬勃地朝(cháo)前走。‎ ‎  94.上校(xiào)到校(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  95.小强(qiáng)很倔强(jiàng),做事别勉强(qiǎng)他。‎ ‎  96.塞(sài)外并不闭塞(sè),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  97.随意诬陷人搞封建复辟(bì)可不行,得辟(pì)谣。‎ ‎  98.瓶子倒(dǎo)了,水倒(dào)了出来。‎ ‎  99.大都(dū)市的人口都(dōu)很多。‎ ‎  100.汤匙(chí)、钥匙(shi)都放在桌子上。‎ 常见成语中的易读错字和难读字集锦 一、成语中的多音多义现象 螳臂当(dāng)车 安步当(dàng)车 大腹便便(pián) 便(biàn)宜行事 箪食(sǐ)壶浆 饮食(shí)起居 载歌载(zài)舞 千载(zǎi)难逢 安土重(zhòng)迁 重(chóng)峦叠障 亲密无间(jiàn) 间(jiān)不容发 斗转参(shēn)横 参(cēn)差不齐 自怨自艾(yì) 方兴未艾(ài)‎ 穷形尽相(xiànng) 相(xiāng)得益彰 为(wèi)虎作伥 为(weí)恶不悛 屡见不鲜(xiān) 鲜(xiǎn)为人知 横(héng)行霸道 飞来横(hèng)祸 前仆(pú)后继 风尘仆仆(pǔ) 形单影只(zhī) 只(zhǐ)争朝夕 窗明几(jī)净 几(jǐ)次三翻 曲高和(hè)寡 和(hé)衷共济 宁(nìng)缺毋滥 息事宁(níng)人 刀耕火种(zhòng) 种(zhǒng)瓜得豆 一哄(hòng)而散 哄(hōng)堂大笑 牵强(qiǎng)附会 强(qiáng)弩之末 称(chèn)心如意 称(chēng)兄道弟 引吭(háng)高歌 一声不吭(kēng)‎ 忍俊不禁(jīn) 禁(jìn)网疏阔 差(chā)强人意 参差(cī)不齐 乳臭(xiù)未干 臭(chòu)味相投 热情伺(cì)候 伺(sì)机下手 度(dù)日如年 度(duó)德量力 危如累(lěi)卵 果实累累(léi)‎ 奢靡(mí)之风 靡靡(mǐ)之音 寡廉鲜(xiǎn)耻 屡见不鲜(xiān)‎ 量(liàng)体裁衣 仔细打量(liáng) 退避三舍(shè) 舍(shě)本逐末 一脉(mài)相承 含情脉脉(mò)‎ 呼天抢(qiāng)地 茅塞(sè)顿开 处(chǔ)心积虑 荷(hè)枪实弹 顺蔓(wàn)摸瓜 犯而不校(jiào) 反躬自省(xǐng) 兵不血(xuè)刃 未雨绸缪(móu) 人才济济(jǐ) 如法炮(páo)制 泥(nǐ)古不化 归心似(sì)箭 丢三落(là)四 供(gōng)不应求 数(shǔ)典忘祖 万象更(gēng)新 呱呱(gū)坠地 心广体胖(pán)‎ 二、成语中的通假和古今异读现象 一曝(pù)十寒 余勇可贾(gǔ) 博闻强识(zhì) 图穷匕见(xiàn)‎ 暴虎冯(píng)河 虚与委蛇(wēi yí) 臧否(zāng pǐ)人物 三、成语中的难读字 病入膏肓(huāng) 封妻荫(yǐn)子 休戚(qī)相关 卑鄙龌龊(wò chuò)‎ 负隅(yú)顽抗 步履蹒(pán)跚 戛(jiá)然而止 不容置喙(huì)‎ 功亏一篑(kuì) 长吁(xū)短叹 股肱(gōng)之臣 光风霁(jì)月 鬼鬼祟祟(suì) 官运亨(hēng)通 敛声屏(bǐng)息 绚(xuàn)丽多姿 含英咀(jǔ)华 擘(bò)肌分理 插科打诨(hùn) 怙(hù)恶不悛(quān)‎ 吹毛求疵(cī) 汗流浃(jiā)背 大笔如椽(chuán) 莘莘(shēn)学子 舐(shì)犊情深 身陷囹圄(líng yǔ) 犄(jī)角之势 麻痹(bì)大意 噤(jìn)若寒蝉 推本溯(sù)源 喟(kuì)然长叹 烜(xuǎn)赫一时 赧(nǎn)颜苟活 怏怏(yàng)不乐 一丘之貉(hé) 秣(mò)马厉兵 奴颜婢(bì)膝 一蹴(cù)而就 皮开肉绽(zhàn) 沆瀣(hàng xiè)一气 沁(qìn)人心脾 针砭(biān)时弊 杀一儆(jǐng)百 惴惴(zhuì)不安 歃(shà)血为盟 振聋发聩(kuì) 稗(bài)官野史 纵横捭阖(bǎi hé)‎ 瞠(chēng)目结舌 暴殄(tiǎn)天物 别出机杼(zhù) 揠(yà)苗助长 邂逅(xiè hòu)相遇 炙(zhì)手可热 缠绵悱(fěi)恻 良莠(yǒu)不齐 焚膏继晷(guǐ) 蚍蜉(pí fú)撼树 刚愎(bì)自用 风声鹤唳(lì)‎ 蛊(gǔ)惑人心 罄(qìng)竹难书 户枢不蠹(dù) 不胫(jìng)而走 老骥(jì)伏枥 疾首蹙(cù)眉 咄咄(duó)逼人 扪(mén)心自问 鳞次栉(zhì)比 命运多舛(chuǎn) 前倨(jù)后恭 繁文缛(rù)节 茕茕(qióng)孑立 飞扬跋扈(hù) 穷兵黩(dú)武 众口铄(shuò)金 相形见绌(chù) 暴戾(lì)恣睢(suī)时乖命蹇(jiǎn) 鞭辟(pì)入里 睚眦(yá zǐ)必报 并行不悖(bèi) 越俎(zǔ)代庖 饮鸩(zhèn)止渴 不落窠(kē)臼 卖官鬻(yù)爵 风驰电掣(chè) 忧心忡忡(chōng)‎ 亘(gèn)古未有 羽扇纶(guān)巾 浑(hún)水摸鱼 渐臻(zhēn)佳境 佶(jí)屈聱牙 草菅(jiān)人命 矫(jiǎo)枉过正 脍(kuài)炙人口 管窥蠡(lí)测 廖(liáo)若晨星 面面相觑(qù) 色厉内荏(rěn)‎ 提纲挈(qiè)领 锲(qiè)而不舍 咫(zhǐ)尺天涯 卷帙(zhì)浩繁 韬(tāo)光养晦 恬(tián)不知耻 如火如荼(tú) 弦(xián)外之音 徇(xùn)私枉法 杳(yǎo)如黄鹤 无耻谰(lán)言 相形见绌(chù)‎ 因噎(yē)废食 甘之如饴(yí) 魂牵梦萦(yíng) 鹬(yù)蚌相争 一蹶(jué)不振 同仇敌忾(kài) 拈(niān)轻怕重 呕(ǒu)心沥血 通衢(qú)广陌 垂涎(xián)三尺 常见错别字日日练1(教师答案版)‎ ‎ ‎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一)‎ ‎001.爱带(戴) 002.白晰(皙) 003.爆乱(暴) 004.报筹(酬) 005.暴炸(爆)‎ ‎006.卑却(怯) 007.辩析(辨) 008.恶耗(噩) 009.材华(才) 010.喝采(彩)‎ ‎011.翱游(遨) 012.娘两(俩) 013.更叠(迭) 014.恰商(洽) 015.起迄(讫)‎ ‎016.沾辱(玷) 017.中裁(仲) 018.雕彻(砌) 019.陷井(阱) 020.劈谣(辟)‎ ‎021.明片(名) 022.梦餍(魇) 023.缈视(藐) 024.募然(蓦) 025.蓦捐(募)‎ ‎026.通辑(缉) 027.杂踏(沓) 028.奕棋(弈) 029.疏峻(浚) 030.吉详(祥)‎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 ‎031.肖象(像) 032.开消(销) 033.撕杀(厮)034.膺品(赝) 035.贮立(伫)‎ ‎036.绉纹(皱) 037.躁热(燥) 038.肿涨(胀)039.羁靡(縻) 040.描模(摹)‎ ‎041.遨翔(翱) 042.振撼(震) 043.呕气(怄)044.亵赎(渎) 045.恢谐(诙)‎ ‎046.渲泄(宣) 047.宣染(渲) 048.延申(伸)049.奢糜(靡) 050.毗临(邻)‎ ‎051.骠悍(剽) 052.永决(诀) 053.欧打(殴)054.座落(坐) 055.幅射(辐)‎ ‎056.拥带(戴) 057.煤碳(炭) 058.编篡(纂)059.按磨(摩) 060.爆躁(暴)‎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三)‎ ‎061.蜇居 (蛰) 062.下功夫(工) 063.显象管(像) 064.爆发户(暴)‎ ‎065.造事者(肇) 066.纹身术(文) 067.座标系(坐) 068.照像机(相)‎ ‎069.暖哄哄(烘) 070.名信片(明) 071.坐右铭(座) 072.天然汽(气)‎ ‎073.煤汽机(气) 074.引伸义(申) 075.雄纠纠(纠) 076.冷不妨(防)‎ ‎077.裨官野史(稗) 078.百练成钢(炼) 079.火山暴发(爆) 080.和霭可亲(蔼)‎ ‎081.爱不失手(释) 082.爱乌及屋(屋乌)083.安份守己(分)084.按居乐业(安)‎ ‎085.暗然泪下(黯) 086.黯无天日(暗) 087.敖敖待哺(嗷)088.飞扬拔扈(跋)‎ ‎089.绝不罢休(决) 090.白壁微瑕(璧)‎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四)‎ ‎091.英雄倍出(辈) 092.半途而费(废) 093.哀声叹气(唉) 094.山洪爆发(暴)‎ ‎095.武装爆动(暴) 096.五色斑澜(斓) 097.百步串杨(穿) 098.百尺杆头(竿)‎ ‎099.罢绌百家(黜) 100.百战不贻(殆) 101.裨官野史(稗) 102.百练成钢(炼)‎ ‎103.火山暴发(爆) 104.杯工蛇影(弓) 105.卑恭曲膝(躬屈)106.背道而驶(驰)‎ ‎107.背信起义(弃) 108.弊绝风轻(清) 109.安守本份(分) 110.筚路褴缕(褴褛或蓝缕)‎ ‎111.大有稗益(裨) 112.原物必还(璧) 113.森严壁磊(垒) 114.鞭僻入理(辟里)‎ ‎115.能言善辨(辩) 116.变本加利(厉) 117.变换莫测(幻) 118.骠肥体壮(膘)‎ ‎119.标柄千古(彪) 120.别出心才(裁)‎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五)‎ ‎121.兵慌马乱(荒) 122.彬彬有理(礼) 123.涣然一新(焕) 124.摒气凝神(屏)‎ ‎125.病入膏盲(肓) 126.并行不背(悖) 127.拨乱返正(反) 128.军事布署(部)‎ ‎129.人所不耻(齿) 130.不共带天(戴) 131.不寒而立(栗) 132.不惶顾及(遑)‎ ‎133.不记其数(计) 134.不接不离(即) 135.不加思索(假) 136.不卑不吭(亢)‎ ‎137.不径而走(胫) 138.继往不究(既) 139.不堪之论(刊) 140.不可思异(议)‎ ‎141.不明一文(名) 142.不求深解(甚) 143.宁死不曲(屈) 144.麻木不忍(仁)‎ ‎145.不详之兆(祥) 146.步履维坚(艰) 147.雄材大略(才) 148.材疏学浅(才)‎ ‎149.神采弈弈(奕) 150.材华横溢(才)‎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六)‎ ‎151.兴高彩烈(采) 152.张灯结采(彩) 153.惨绝人圜(寰) 154.灿然一笑(粲)‎ ‎155.苍海桑田(沧) 156.沧茫大海(苍) 157.藏诟纳污(垢) 158.草菅人命(√)‎ ‎159.测隐之心(恻) 160.成出不穷(层) 161.层见迭出(叠) 162.层见迭出(叠)‎ ‎163.插科打浑(诨) 164.蝉连冠军(联) 165.陈陈相应(因) 166.陈词烂调(滥)‎ ‎167.自学成才(=材) 168.惩前毙后(毖) 169.惩一禁百(儆) 170.吃里爬外(=扒)‎ ‎171.斥之以鼻(嗤) 172.冲耳不闻(充) 173.首当其充(冲) 174.忧心冲冲(忡)‎ ‎175.山峦重迭(叠) 176.重振旗鼓(=振) 177.一愁莫展(筹) 178.出类拔粹(萃)‎ ‎179.出奇不意(其) 180.出奇致胜(制)‎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七)‎ ‎181.出人投地(头) 182.除旧补新(布)183.处心集虑(积) 184.穿流不息(川)‎ ‎185.传颂一时(诵) 186.吹毛求刺(疵)187.从常计议(长) 188.粗枝大意(叶)‎ ‎189.粗制烂造(滥) 190.措火积薪(厝)191.错手不及(措) 192.大才小用(材)‎ ‎193.大放獗词(厥) 194.大声急呼(疾)195.大廷广众(庭) 196.虎视耽耽(眈)‎ ‎197.当人不让(仁) 198.倒打一把(耙)199.得不尝失(偿) 200.得垄望蜀(陇)‎ ‎201.地大物搏(博) 202.掂斤拨两(播)203.草木雕零(凋) 204.凋虫小技(雕)‎ ‎205.调以轻心(掉) 206.吊虎离山(调)207.迭挫强敌(√) 208.迭床架屋(叠)‎ ‎209.层峦迭障(叠嶂)210.动则得咎(辄)‎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八)‎ ‎211.以毒功毒(攻) 212.独挡一面(当)213.独劈蹊径(辟) 214.独占螯头(鳌)‎ ‎215.度过难关(渡) 216.疾贤妒能(嫉)217.堵绝浪费(杜) 218.断章取意(义)‎ ‎219.对针下药(症) 220.两军对恃(峙)221.绌绌逼人(咄) 222.恶灌满盈(贯)‎ ‎223.发号司令(施) 224.震聋发聩(振)225.令人发直(指) 226.要言不繁(烦)‎ ‎227.繁文溽节(缛) 228.易如翻掌(反)229.防患未燃(然) 230.飞声文坛(蜚)‎ ‎231.成绩蜚然(斐) 232.缠绵悱测(恻)233.妄自菲薄(√) 234.非夷所思(匪)‎ ‎235.纲纪废驰(弛) 236.费寝忘食(废)237.废尽心思(费) 238.分道扬标(镳)‎ ‎239.分庭抗理(礼) 240.纷至踏来(沓)‎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九)‎ ‎241.焚膏既晷(继) 242.愤闷不平(懑) 243.愤笔急书(奋疾)244.丰功伟迹(绩)‎ ‎245.蜂涌而至(拥) 246.凤冠霞披(帔) 247.幅圆辽阔(员) 248.浮光略影(掠)‎ ‎249.斧底抽薪(釜) 250.付之东流(诸) 251.言简意该(赅) 252.甘败下风(拜)‎ ‎253.改斜归正(邪) 254.甘之如怡(饴) 255.感恩带德(戴) 256.根深底固(蒂)‎ ‎257.工力悉抵(敌) 258.功亏一蒉(篑) 259.全神灌注(贯) 260.鬼斧神功(工)‎ ‎261.鬼域技俩(蜮伎)262.过尤不及(犹) 263.禁若寒蝉(噤) 264.含辛如苦(茹)‎ ‎265.汗流夹背(浃) 266.合盘托出(和) 267.合衷共济(和) 268.轰堂大笑(哄)‎ ‎269.后发治人(制) 270.划地为牢(画)‎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 ‎271.回光反照(返) 272.独具惠眼(慧)273.昏馈无能(聩)274.浑浑恶恶(噩)‎ ‎275.浑玉朴金(璞) 276.忽然开朗(豁)277.祸国秧民(殃)278.击浊扬清(激)‎ ‎279.嫉恶如仇(疾) 280.急言厉色(疾)281.集液成裘(腋)282.挤挤一堂(济)‎ ‎283.计日成功(程) 284.肆无忌殚(惮)285.既往开来(继)286.佳言懿行(嘉)‎ ‎287.艰壁清野(坚) 288.艰不可摧(坚)289.坚忍不拔(√) 290.历尽坚辛(艰)‎ ‎291.坚难困苦(艰) 292.矫糅造作(揉)293.接长补短(截)294.可资借戒(鉴)‎ ‎295.弱不经风(禁) 296.金榜提名(题)297.金壁辉煌(碧)298.金刚努目(=怒)‎ ‎299.金钢钻头(刚)300.决无仅有(绝)‎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一)‎ ‎301.挤身三强(跻) 302.精兵减政(简)303.精诚所致(至)304.居心不测(叵)‎ ‎305.以警效尤(儆) 306.鸩形鹄面(鸠)307.举一返三(反)308.拒谏是非(饰)‎ ‎309.一应具全(俱) 310.精神矍烁(铄)311.赞不决口(绝)312.峻工验收(竣)‎ ‎313.开诚不公(布) 314.开门缉盗(揖)315.开天劈地(辟)316.开源截流(节)‎ ‎317.开中明义(宗) 318.勘平叛乱(戡)319.刻划人物(画)320.科头洗足(跣)‎ ‎321.可望不可及(=即) 322.刻己奉公(克)323.刻勤刻俭(克)324.夸夸奇谈(其)‎ ‎325.宽弘大量(宏或洪)326.困兽尤斗(犹)327.味同嚼腊(蜡)328.意兴阑姗(珊)‎ ‎329.无耻滥言(谰) 330.烂竽充数(滥)‎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二)‎ ‎331.宁缺毋烂(滥) 332.老陈持重(成)333.老奸巨滑(猾) 334.其乐淘淘(陶)‎ ‎335.雷历风行(厉) 336.礼上往来(尚)337.理曲词穷(屈) 338.立杆见影(竿)‎ ‎339.立功渎罪(赎) 340.厉精图治(励)341.励兵秣马(厉) 342.励行节约(厉 )‎ ‎343.厉厉在目(历) 344.藕断丝联(连)345.连锁反映(应) 346.横征暴殓(敛)‎ ‎347.廖若晨星(寥) 348.一麟半爪(鳞)349.流览报纸(浏) 350.留恋忘返(连)‎ ‎351.老态龙肿(钟) 352.炉火成青(纯)353.暂露头角(崭) 354.戳力同心(戮)‎ ‎355.旅力过人(膂 ) 356.攻城掠地(略)357.沦肌夹髓(浃) 358.无与论比(伦 )‎ ‎359.轮功行赏(论) 360.漫条斯理(慢)‎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三)‎ ‎361.慢不经心(漫) 362.茫无头序(绪)363.毛骨耸然(悚) 364.名列前矛(茅)‎ ‎365.貌和神离(合) 366.冒然从事(贸)367.无精打彩(彩) 368.门里出生(身)‎ ‎369.门廷若市(庭) 370.朦懂无知(懵)371.靡烂不堪(糜) 372.迷天大谎(弥)‎ ‎373.欲盖弥彰(√) 374.望风披糜(靡)375.糜日不思(靡) 376.糜糜之音(靡)‎ ‎377.天下糜然(靡) 378.密而不宣(秘)379.祖传密方(秘) 380.沉缅往事(湎)‎ ‎381.湎怀先烈(缅) 382.面面具到(俱)383.虚无缥渺(缈) 384.死不冥目(瞑)‎ ‎385.瞑思苦想(冥) 386.薄暮冥冥(暝)387.深明大意(义) 388.明查暗访(察)‎ ‎389.名哲保身(明) 390.磨肩擦背(摩)‎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四)‎ ‎391.磨崖石刻(摩) 392.顶礼模拜(膜)393.穷途没路(末) 394.莫明其妙(=名)‎ ‎395.莫中一是(衷) 396.末齿不忘(没)397.谋取暴利(牟) 398.暮蔼沉沉(霭)‎ ‎399.目不瑕接(暇) 400.令人目炫(眩)401.脑羞成怒(恼) 402.能曲能伸(屈)‎ ‎403.泥砂俱下(沙) 404.消声匿迹(销)405.弄巧成绌(拙) 406.盘根错结(节)‎ ‎407.判若洪沟(鸿) 408.旁证博引(征)409.如法炮治(制) 410.篷筚生辉(蓬荜)‎ ‎411.蓬头诟面(垢) 412.披星带月(戴)413.披肝厉胆(沥) 414.披艰执锐(坚)‎ ‎415.披沙捡金(拣) 416.披红带花(戴)417.辟头盖脸(劈) 418.凭心而论(平)‎ ‎419.破斧沉舟(釜) 420.迫不急待(及)‎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五)‎ ‎421.铺张扬利(厉) 422.朴朔迷离(扑)423.出奇不意(其) 424.文笔奇倔(崛)‎ ‎425.气喘嘘嘘(吁) 426.气极败坏(急)427.气势凶凶(光) 428.讫今为止(迄)‎ ‎429.博识恰闻(洽) 430.斩将骞旗(搴)431.千锤百练(炼) 432.千古一痛(恸)‎ ‎433.前车之戒(鉴) 434.深致欠意(歉)435.强词夺礼(理) 436.敲榨勒索(诈)‎ ‎437.巧装打扮(乔) 438.巧夺天公(工)439.巧立明目(名) 440.契而不舍(锲)‎ ‎441.浸人心脾(沁) 442.轻歌慢舞(曼)443.磬竹难书(罄) 444.穷兵渎武(黩)‎ ‎445.穷原竞委(竟) 446.穷穷孑立(茕)447.屈意逢迎(曲) 448.趋之若骛(鹜)‎ ‎449.曲打成招(屈) 450.雀巢鸠占(鹊)‎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六)‎ ‎451.欢呼鹊跃(雀) 452.惹事生非(是)453.仁致义尽(至)454.色厉内忍(荏)‎ ‎455.忍劳忍怨(任) 456.融汇贯通(会)457.其乐溶溶(融)458.水乳交溶(融)‎ ‎459.春光溶溶(融) 460.耳儒目染(濡)461.儒子可教(孺)462.如火如茶(荼)‎ ‎463.如雷灌耳(贯) 464.如丧考比(妣)465.入情入礼(理)466.大杀风景(=煞)‎ ‎467.脸色杀白(煞) 468.扇风点火(煽)469.扇动暴乱(煽)470.山青水秀(清)‎ ‎471.跚跚来迟(姗) 472.伤天害礼(理)473.爽心悦目(=赏)474.稍安毋躁(少)‎ ‎475.舍身取义(生) 476.三令五伸(申)477.大现身手(显) 478.伸东击西(声)‎ ‎479.生杀与夺(予) 480.生死悠关(攸)‎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七)‎ ‎481.歌舞生平(升) 482.胜况空前(盛)483.稳操胜卷(券)484.拾遗补缺(阙)‎ ‎485.拾人牙惠(慧) 486.试目以待(拭)487.杀君夺位(弑)488.持才傲物(恃)‎ ‎489.世外桃园(源) 490.誓不两立(势)491.势均力抵(敌)492.势如爆竹(破)‎ ‎493.噬脐莫急(及) 494.事得其反(适)495.收来人心(揽)496.手屈一指(首)‎ ‎497.眼急手快(疾) 498.布衣疏食(蔬)499.毁家抒难(纾)500.束手待毖(毙)‎ ‎501.水利发电(力) 502.水泻不通(泄)503.烁石流金(铄)504.各施其职(司)‎ ‎505.司空见怪(惯) 506.死心踏地(塌)507.悚人听闻(耸)508.追本朔源(溯)‎ ‎509.素昧平身(生) 510.随声附合( 和)‎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八)‎ ‎511.贪脏枉法(赃) 512.谈笑风声(生)513.昙花一显(现)514.坦胸露臂(袒)‎ ‎515.叹为观之(止) 516.长嘘短叹(吁)517.富丽唐皇(堂)518.桃梨满园(李)‎ ‎519.誉写文章(誊) 520.醍醐贯顶(灌)521.提心掉胆(吊)522.题纲挈领(提)‎ ‎523.天经地仪(义) 524.天礼难容(理)525.婷婷玉立(亭)526.挺而走险(铤)‎ ‎527.通货膨涨(胀) 528.通情达礼(理)529.同等学历(力)530.异曲同功(工)‎ ‎531.痛心嫉首(疾) 532.偷工简料(减)533.投投是道(头)534.走头无路(投)‎ ‎535.图谋不规(轨) 536.图穷匕现(见)537.涂毒生灵(荼)538.生灵涂碳(炭)‎ ‎539.推陈相见(诚) 540.推崇倍至(备)‎ 常见错别字日日练2(教师答案版)‎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十九)‎ ‎541.推脱生病(托) 542.推托责任(脱)543.推心至腹(置)544.退化变质(蜕)‎ ‎545.屯积居奇(囤) 546.脱颍而出(颖)547.歪风斜气(邪)548.歪门斜道(邪)‎ ‎549.完壁归赵(璧) 550.玩世不公(恭)551.万古常青(长)552.万冠家财(贯)‎ ‎553.万变不离其中(宗) 554.万籁具寂(俱)555.妄费心机(枉)556.置若惘闻(罔)‎ ‎557.忘恩负意(义) 558.忘夫所以(乎)559.痴心枉想(妄)560.望而怯步(却)‎ ‎561.名门旺族(望) 562.望洋心叹(兴)563.正襟威坐(危)564.危言悚听(耸)‎ ‎565.危如磊卵(累) 566.微言大意(义)567.为富不忍(仁)568.运筹惟幄(帷)‎ ‎569.委屈求全(曲)570.委屈婉转(曲)‎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 ‎571.尾大不吊(掉) 572.不温不火(瘟)573.文恬武嘻(嬉) 574.闻过饰非(文)‎ ‎575.有条不稳(紊) 576.协从不问(胁)577.无人问斤(津) 578.左右开工(弓)‎ ‎579.作贼心虚(做) 580.坐地分脏(赃)581.坐想其成(享) 582.坐以待毖(毙)‎ ‎583.坐无虚席(座) 584.暴烈恣睢(戾)585.自立更生(力) 586.自名得意(鸣)‎ ‎587.自食其利(力) 588.自名不凡(命)589.纵横捭合(阖) 590.卓智多谋(足)‎ ‎591.飞机着落(陆) 592.谆谆告戒(诫)593.抓耳扰腮(挠) 594.钟灵玉秀(毓)‎ ‎595.奋斗终身(生) 596.终生大事(身)597.仲栽委员(裁) 598.寡不抵众(敌)‎ ‎599.不浮众望(孚) 600.口株笔伐(诛)‎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一)‎ ‎601.关怀倍至(备) 602.珠连璧合(联)603.振济灾民(赈) 604.指手划脚(画)‎ ‎605.珍重其事(郑) 606.步入正规(轨)607.知书达礼(=理)608.直接了当(截)‎ ‎609.直言不晦(讳) 610.执谜不悟(迷)611.表本兼治(标) 612.治丝益纷(棼)‎ ‎613.志大材疏(才) 614.至理明言(名)615.专心至志(致) 616.轶序井然(秩)‎ ‎617.灸手可热(炙) 618.中流抵柱(砥)619.震震有词(振) 620.震奋人心(振)‎ ‎621.振笔急书(疾) 622.远见灼识(卓)623.真知卓见(灼) 624.真象大白(相)‎ ‎625.浅尝则止(辄) 626.重重迭迭(叠)627.作奸犯课(科) 628.照本宣课(科)‎ ‎629.照然若揭(昭) 630.招惹事非(是)‎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二)‎ ‎631.仗义输财(疏) 632.明火执杖(仗) 633.张惶失措(皇)634.彰善惮恶(瘅)‎ ‎635.战战惊惊(兢) 636.斩钉接铁(截) 637.玷玷自喜(沾)638.玷亲带故(沾)‎ ‎639.令人乍舌(咋) 640.口干舌躁(燥) 641.不骄不燥(躁)642.再接再励(厉)‎ ‎643.栽脏陷害(赃) 644.古今杂揉(糅) 645.陨身不恤(殒)646.纭纭众生(芸)‎ ‎647.越俎代包(庖) 648.沿木求鱼(缘) 649.圆林圆丁(园)650.圆地圆艺(园)‎ ‎651.语无论次(伦) 652.坐收鱼利(渔) 653.余勇可沽(贾)654.宥于成见(囿)‎ ‎655.估名钓誉(沽) 656.有口皆杯(碑) 657.耳根清静(净)658.怨天犹人(尤)‎ ‎659.利害悠关(攸) 660.犹柔寡断(优)‎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三)‎ ‎661.义气用事(意) 662.始作踊者(俑) 663.涌跃报名(踊) 664.永往直前(勇)‎ ‎665.永保青春(葆) 666.一涌而入(拥) 667.拥塞不通(壅) 668.壅荣华贵(雍)‎ ‎669.庸庸录录(碌) 670.心心相应(印) 671.影影约约(隐) 672.隐隐绰绰(影)‎ ‎673.引疚自责(咎) 674.饮鸠止渴(鸩) 675.绿草如荫(茵) 676.因地治宜(制)‎ ‎677.因才施教(材) 678.学习肆业(肄) 679.义无返顾(反) 680.意正词严(义)‎ ‎681.义气风发(意) 682.不郎不莠(秀) 683.受益非浅(匪) 684.词不达义(意)‎ ‎685.因噎费食(废) 686.依仗权势(倚) 687.以老卖老(倚) 688.遗笑大方(贻)‎ ‎689.遗害无穷(贻) 690.以逸代劳(待)‎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四)‎ ‎691.以一挡十(当) 692.贻然自得(怡) 693.毫无疑议(义) 694.移花截木(接)‎ ‎695.不贻余力(遗) 696.一视同人(仁) 697.一如继往(既) 698.一喏千金(诺)‎ ‎699.一劳永易(逸) 700.一脉相成(承) 701.一獗不振(蹶) 702.一鼓足气(作)‎ ‎703.一盖而论(概) 704.一促而就(蹴) 705.一层不变(成) 706.一笔钩销(勾)‎ ‎707.钓消执照(吊销)708.弃甲拽兵(曳) 709.跃武扬威(耀) 710.沓无音信(杳)‎ ‎711.指高气扬(趾) 712.扬扬洒洒(洋) 713.手急眼快(疾) 714.眼花撩乱(缭)‎ ‎715.演译推理(绎) 716.延袭成规(沿) 717.严正申明(声) 718.严阵以代(待)‎ ‎719.严惩不待(贷) 720.言不由中(衷)‎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五)‎ ‎721.和言悦色(颜) 722.淹没无闻(湮) 723.厌厌欲睡(恹) 724.殉情枉法(徇)‎ ‎725.以身徇国(殉) 726.央央大国(泱) 727.不作为训(足) 728.雪中送碳(炭)‎ ‎729.器度不凡(气) 730.喧然大波(轩) 731.千头万序(绪) 732.自我吹吁(嘘)‎ ‎733.诩诩如生(栩) 734.大相径廷(庭) 735.吁寒问暖(嘘) 736.一泄千里(泻)‎ ‎737.沆泄一气(瀣) 738.心安礼得(理) 739.别出新裁(心) 740.心旷神饴(怡)‎ ‎741.心劳日绌(拙) 742.猩猩作态(惺) 743.凶相必露(毕) 744.热涨冷缩(胀)‎ ‎745.直抒胸意(臆) 746.修养生息(休) 747.修茸一新(葺) 748.秀外惠中(=慧)‎ ‎749.扶老偕幼(携) 750.白头携老(偕)‎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六)‎ ‎752.不拘小结(节) 753.风雨萧萧(潇) 754.积毁消骨(销) 755.消遥法外(逍)‎ ‎756.宵衣干食(旰) 757.响彻云宵(霄) 758.降龙服虎(伏) 759.安置若素(之)‎ ‎760.先理后兵(礼) 761.先发治人(制) 762.下车一始(伊) 763.瑕迩闻名(遐)‎ ‎764.相形见拙(绌) 765.相辅相承(成) 766.丢人显眼(现) 767.显身说法(现)‎ ‎768.细枝末结(节) 769.喜出往外(望) 770.畏崽不前(葸) 771.歇事宁人(息)‎ ‎772.作歇时间(息) 773.流言非语(飞或蜚)774.物极必返(反)775.除恶勿尽(务)‎ ‎776.五体头地(投) 777.五彩斑烂(斓) 778.无泄可击(懈) 779.无细可乘(隙)‎ ‎780.无所是从(适) 781.无所不致(至)‎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七)‎ ‎782.无是生非(事) 783.无尚光荣(上) 784.无艰不摧(坚) 785.无计于事(济)‎ ‎786.无计之谈(稽) 787.诛连无辜(株) 788.无耻之犹(尤) 789.反来复去(覆)‎ ‎790.翻复无常(反或覆)791.乌烟脏气(瘴)792.污合之众(乌) 793.翁中捉鳖(覆)‎ ‎794.翁声翁气(瓮) 795.造谣装骗(招摇撞)796.胀红了脸(涨)797.仗义直言(执)‎ ‎798.头昏脑胀(涨) 799.板上走丸(坂) 800.自曝自弃(暴) 801.民生凋蔽(敝)‎ ‎802.投机捣把(倒) 803.趁心如意(称) 804.墨守陈规(成) 805.一张一驰(弛)‎ ‎806.莫可明状(=名) 807.势不可挡(当) 808.循规导矩(蹈) 809.欢渡春节(度)‎ ‎810.三翻五次(番) 811.入不付出(敷)‎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八)‎ ‎812.英雄气慨(概) 813.一股作气(鼓) 814.发扬广大(光) 815.性格粗旷(犷)‎ ‎816.行踪鬼秘(诡) 817.阴谋鬼计(诡) 818.精神焕散(涣) 819.模范事绩(迹)‎ ‎820.情不自尽(禁) 821.前踞后恭(倨) 822.龙盘虎据(踞) 823.棵粒归仓(颗)‎ ‎824.评头评足(品) 825.身体嬴弱(羸) 826.大多类同(雷) 827.风声鹤戾(唳)‎ ‎828.火中取粟(栗) 832.风糜一时(靡) 833.个中三昧(√) 834.沤心沥血(呕)‎ ‎835.前扑后继(仆或赴)836.星罗旗布(棋)837.沽恶不悛(怙) 838.杀费苦心(煞)‎ ‎839.鬼鬼崇崇(祟) 840.按步就班(部) 841.偃苗助长(揠)‎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二十九)‎ ‎842.记忆尤新(犹) 843.向偶而泣(隅) 844.大伤原气(元) 845.改弦更章(张)‎ ‎846.丰富多采(彩) 847.渊远流长(源) 848.众目暌暌(睽) 849.洗耳躬听(恭)‎ ‎850.人心项背(向) 851.万相更新(象) 852.毋用讳言(庸) 853.支无其词(吾)‎ ‎854.切搓琢磨(磋) 855.无忘之灾(妄) 856.不既不离(即) 857.不醒人事(省)‎ ‎858.不言而语(喻) 859.不另赐教(吝) 860.世无前例(史) 861.老声常谈(生)‎ ‎862.尽心极力(竭) 863.各行其事(是) 864.言之足足(凿) 865.投鼠计器(忌)‎ ‎866.形影相掉(吊) 867.淄铢必较(锱) 868.含蓄蕴籍(藉) 869.萎糜不振(靡)‎ ‎870.声名雀起 (鹊) 871.人情事故(世)‎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三十)‎ ‎872.按装电话(安) 873.一幅对联(副) 874.天翻地复(覆) 875.一股作气(鼓)‎ ‎876.悬梁刺骨(股) 877.食不果腹(裹) 878.震憾人心(撼) 879.一如继往(既)‎ ‎880.娇揉造作(矫) 881.一诺千斤(金) 882.如期峻工(竣) 883.不落巢臼(窠)‎ ‎884.烩炙人口(脍) 885.死皮癞脸(赖) 886.兰天白云(蓝) 887.顶力相助(鼎)‎ ‎888.黄梁美梦(粱) 889.美仑美奂(轮) 890.蛛丝蚂迹(马) 891.默守成规(墨)‎ ‎892.浑浑恶恶(噩) 893.以偏盖全(概) 894.有持无恐(恃) 895.九洲方圆(州)‎ ‎896.布署已定(部) 897.愤发图强(奋) 898.残无人道(惨) 899.鞠躬尽粹(瘁)‎ ‎900.暗然销魂(黯) 901.惮精竭虑(殚)‎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三十一)‎ ‎902.皎皎者(佼) 903.辨证法(辩) 904.财物科(务) 905.付食品(副)‎ ‎906.文诌诌(绉) 907.趁心如意(称) 908.贯输知识(灌) 909.羽扇伦巾(纶)‎ ‎910.沾污清白(玷) 911.发扬广大(光) 912.民生凋蔽(敝) 913.横度长江(渡)‎ ‎914.坠落腐化(堕) 915.明辩是非(辨) 916.磕磕拌拌(绊) 917.脉博微弱(搏)‎ ‎918.曲高合寡(和) 919.义不容词(辞) 920.浪废金钱(费) 921.官运享通(亨)‎ ‎922.声音宏亮(洪) 923.决对服从(绝) 924.轰堂大笑(哄) 925.尚待商确(榷)‎ ‎926.无礼漫骂(谩) 927.富丽堂黄(皇) 928.心恢意懒(灰) 929.观磨教(摩)学 ‎930.金殴无缺(瓯) 931.临摩书法(摹)‎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三十二)‎ ‎932.供献巨大(贡) 933.如法泡制(炮) 934.少纵即逝(稍) 935.箴口不言(缄)‎ ‎936.批沙拣金(披) 937.风尘扑扑(仆) 938.事过景迁(境) 939.精精业业(兢)‎ ‎940.绿树成阴(荫) 941.学识休养(修) 942.奇角之势(掎) 943.循序前进(渐)‎ ‎944.安兵不动(按) 945.挑肥捡瘦(拣) 946.别出新裁(心) 947.鞠躬尽粹(瘁)‎ ‎948.错手不及(措) 949.肺腹之言(腑) 950.如梗在喉(鲠) 951.无讥之谈(稽)‎ ‎952.愤世疾俗(嫉) 953.浮想连翩(联) 954.留芳百世(流) 955.棉里藏针(绵)‎ ‎956.名珠暗投(明) 957.死不冥目(瞑) 958.苦思瞑想(冥) 959.无是生非(事)‎ ‎960.各书己见(抒) 961.众口烁金(铄)‎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三十三)‎ ‎962.括不知耻(恬) 963.暴舔天物(殄) 964.按途索骥(图) 965.应接不遐(暇)‎ ‎966.循章摘句(寻) 967.桀傲不驯(骜) 968.察颜观色(言) 969.万马齐暗(喑)‎ ‎970.以身作责(则) 971.闲情逸志(致) 972.中心感谢(衷) 973.莫中一是(衷)‎ ‎974.一见衷情(钟) 975.揣揣不安(惴) 976.摇摇欲堕(坠) 977.虚座以待(左)‎ ‎978.原形必露(毕) 979.远大报负(抱) 980.蓄意抱复(报) 981.投桃抱李(报)‎ ‎982.以德抱怨(报) 983.报怨不堪(抱) 984.深受蒙敝(蔽) 985.蔽帚自珍(敝)‎ ‎986.倍受欢迎(备) 987.艰苦倍尝(备) 988.良晨美景(辰) 989.璀烂夺目(璨)‎ ‎990.神彩飞扬(采) 991.风彩动人(釆)‎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三十四)‎ ‎992.保护国萃(粹) 993.带罪立功(戴) 994.连篇累椟(牍) 995.买牍还珠(椟)‎ ‎996.穷兵渎武(黩) 997.老实本份(分) 998.份內之事(分) 999.反工重来(返)‎ ‎1000.认罪服法(伏) 1001.胸无城俯(府) 1002.娇阳似火(骄) 1003.天之娇子(骄)‎ ‎1004.戛然而止(嘎) 1005.额首称庆(手) 1006.疏竣运河(浚) 1007.物资溃乏(匮)‎ ‎1008.身体利行(力) 1009.一一例举(列) 1010.琅琅乾坤(朗) 1011.描绘兰图(蓝)‎ ‎1012.纵向扫瞄(描) 1013.扭怩作态(忸) 1014.罪蘖深重(孽) 1015.一杯黄土(抔)‎ ‎1016.怦然心动(砰) 1017.返朴归真(璞) 1018.坚如盘石(磐) 1019.陪礼道歉(赔)‎ ‎1020.钟罄齐鸣(磬) 1021.哑雀无声(鸦)‎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三十五)‎ ‎1022.寻人启是(事) 1023.无是生非(事) 1024.共商国事(是) 1025.誓不两立(势)‎ ‎1026.至高无尚(上) 1027.坦露上身(袒) 1028.袒诚相见(坦) 1029.一踏糊涂(塌)‎ ‎1030.欢心鼓舞(欣) 1031.故弄悬虛(玄) 1032.行迹可疑(形) 1033.上吐下泄(泻)‎ ‎1034.神态安祥(详) 1035.面容慈详(祥) 1036.吉详如意(祥) 1037.头昏目炫(眩)‎ ‎1038.嘻笑怒骂(嬉) 1039.绿荫蔽日(阴) 1040.九洲同庆(州) 1041.沙漠绿州(洲)‎ ‎1042.住足不前(驻) 1043.青春永住(驻) 1044.装桢设计(帧) 1045.增值牲口(殖)‎ ‎1046.股票增殖(值) 1047.振耳欲聋(震) 1048.和舟共济(衷) 1049.卷秩浩繁(帙)‎ ‎1050.精神可佳(嘉) 1051.推崇倍至(备)‎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三十六)‎ ‎1052.各界人士(届) 1053.令人心酸(辛) 1054.声色俱利(厉) 1055.常年累月(长)‎ ‎1056.天崖海角(涯) 1057.灵牙俐齿(伶) 1058.义气相投(意) 1059.始终不逾(渝)‎ ‎1060.行将末落(没) 1061.叫苦不叠(迭) 1062.坐阵指挥(镇) 1063.严加防犯(范)‎ ‎1064.克敌致胜(制) 1065.煞废苦心(费) 1066.毋庸质疑(置) 1067.关怀倍至(备)‎ ‎1068.宏扬文化(弘) 1069.惊滔骇浪(涛) 1070.统盘考虑(通) 1071.反唇相击(讥或稽)‎ ‎1072.为丛驱鹊(雀) 1073.急待解决(亟) 1074.聊以慰籍(藉) 1075.渡 假 村 (度)‎ ‎1076.防 碍(妨) 1077.脉 博 (搏) 1078.松 驰 (弛) 1079.凑 和(合)‎ ‎1080.翻两翻 (番) 1081.核 幅 射 (辐)‎ 常见错别字日练30之(三十七)‎ ‎1082.针贬时弊(砭) 1083.泊来品(舶) 1084.精 萃(粹) 1085.挖 墙角 (脚)‎ ‎1086.打 腊(蜡) 1087.痉 孪(挛) 1088.罗 唆(啰) 1089.凭 添(平)‎ ‎1090.钉书机(订) 1091.订扣子 (钉) 1092.亲 睐(青) 1093.藉 贯(籍)‎ ‎1094.海 蛰(蜇) 1095.蜇 伏(蛰) 1096.萤光屏(荧) 1097.轻 年人 (青)‎ ‎1098.年青人(轻) 1099.笨 胚(坯) 1100.影 牒机 (碟) 1101.污告陷害(诬)‎ ‎1102.报歉(抱) 1103.浑水摸鱼(=混)1104.蕴 育(订) 1105.装 钉(订)‎ ‎1106.折中是非(=衷)1107.书声朗朗(=琅)1108.稍事担搁(=耽)‎ ‎1109.掀风作浪(=兴)1110.佳宾满座(=嘉)1111.嘻皮笑脸(=嬉)‎ ‎1112.必恭必敬(=毕)1113.萎靡不振(=委)1114.互相推诿(=委)‎ 高考易考易错成语例句及详析(之一)‎ ‎1.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不孚众望:孚,不使群众信服。意思反了,应改为“深孚众望”或“不负众望”。)‎ ‎2.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能形容商品。)‎ 俄罗斯专家建议,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查找制造白色粉末的来源,而不是盲目地去围堵浩如烟海的各种邮件。(同上,不能形容邮件。)‎ ‎3.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狭路相逢,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不可用于老友见面。)‎ ‎4.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要说成“对……漠不关心”。)‎ ‎5.近一段时间来,巴以暴力流血冲突持续加剧,巴以和平面临空前绝后的威胁。(“巴以和平面临的威胁”是空前的,但今后可能更严重,不会“绝后”。)‎ ‎《文史资料存史选编》中的不少资料是属于空前绝后的,被尘封了几十年,如果不是这次清库工作,极有可能被湮没。(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这些资料既然被尘封了几十年,怎么会从前没有过?)‎ ‎6.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素昧平生,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不用于知识。)‎ ‎7.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既然已经不会走路了,怎么走出自己的路来?)‎ ‎8.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不形容衣服很不合身)‎ ‎9.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占便宜当然不是应该做的事。)‎ ‎10.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果不其然,果然如此。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用在这里使前后意思矛盾。)‎ ‎11.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不能用于对待别人。)‎ ‎12.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使人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是用于批评说话人的。如“这篇文章逻辑性太差,使人看了~。”这段文字说明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不是说他说话内容混乱。)‎ ‎13.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应该为“不可理喻”。)‎ ‎14.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注意“振”的写法,不能误写成“震”。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被误解为“声音大得震聋了耳朵。”改为“震耳欲聋”即可。)‎ ‎15.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巨大的呆帐坏帐来说,实在是螳臂当车。(螳臂当车,也可以写成“螳臂挡车”,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多指逆潮流而动。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 ‎16.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像冰一样完全消除。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注意“涣”的写法,不要写成“焕然一新”的“焕”。)‎ 以前没有看过卓别林的喜剧,今天看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用于消除烦恼。)‎ ‎17.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炙手可热,比喻人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不指知名度。注意“炙”的写法,这个字取意“肉在火上烤”。)‎ 人世五年后,食品、纺织、服装、建筑、金融及其他服务业就业机会将平均增加30%;届时,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外语人才、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这里用来形容“吃香的人才”,错。)‎ 前些日子,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世贸大厦一事成了炙手可热的新闻题材,世界各国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现在,人们关注的是美国如何对恐怖分子采取军事行动。(炙手可热,只用于人,不用于事。)‎ 近几年,“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炙:烤,烧。炙手可热,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用于有权势者,含贬义。)‎ ‎18.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这里写的不是心理状态。正确的用法可以见34例中的“不寒而栗”。)‎ ‎19.十年来,他的病一直不见好转,他怎能不忧心忡忡且耿耿于怀呢?(耿耿于怀,习惯用于不能忘怀与别人的芥蒂。这里用错了。)‎ ‎20.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用于退休的老人。)‎ ‎21.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不用于价格高低的比较。)‎ ‎22.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形容个性鲜明。而且,“配角”是人,活人,怎么能说“活人像活的一样”呢?)‎ 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栩栩如生,演得真绝了。(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栩栩如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描写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23.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这里与“前景”搭配不当,因为前景无所谓大小多少。宜将“前景”改为“希望”。)‎ ‎24.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不堪卒读。(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明星有出书的权利,不是缺点。应改为“无可非议”。/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不能形容错别字多。/补充:卒读,读完;卒,结束、完毕。)‎ 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厚:重;非:责备。无可厚非,没有可以过分指责非议的。用于有一定小问题的人或事。可改为“无懈可击”。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对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连篇累牍的报道,使广大读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贬义。)‎ ‎25.美国政府准许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天然公园里钻井的决定,引起了国际环保组织怨声载道。(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这里太夸张不满情绪的范围和程度。)‎ ‎26.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这里用反了。)‎ ‎28.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既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首鼠两端,堪称奇文。(首鼠两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左右动摇不定。这里用于表示言行不一,错。)‎ 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布什说:“‎ 我们可以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朋友关系”。(首鼠两端,犹豫不决。不表示意见不合。)‎ ‎27.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南辕北辙,各奔东西了。(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不形容两个人方向相反。)‎ ‎29.中国女子柔道选手袁华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 ‎30.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褒义。这里用于贬义。)‎ ‎31.目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条分缕析,教师过分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条分缕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褒义。不是弊端。)‎ ‎32.声名不论大小,都是靠诚实的劳动、创造实绩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不能表示“心里安稳”。)‎ ‎33.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一文不名,同“不名一钱”“不名一文”,意思是一个钱都没有。名,占有。这里宜改为“一文不值”。)‎ ‎34.写事件,不写其来龙去脉,只取其涉笔成趣的地方加以渲染,片言只语,含蓄浓缩。(涉笔成趣,形容一动笔就画出或写出很有意趣的东西。常用来表示创作者水平高。这里“涉笔成趣的地方”指的不是创作人,而是故事情节。/片言只语,零零碎碎的话。强调零碎,不表示浓缩。)‎ ‎35.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看似正确,但习惯上“水落石出”从积极的角度比喻真相终于大白,不表示消极的担忧。/补充:“半夜敲门不吃惊”或“半夜敲门心不惊”,比喻没有做过亏心事,这里使用是正确的。)‎ ‎36.他以疯狂的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地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而实现了衣锦还乡的世代农民的梦。(衣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此人是“本土上的头面人物”,无须回乡。)‎ ‎37.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不足挂齿。(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含轻视或自谦之意。这里是感叹数量太少,应换为“杯水车薪”。)‎ ‎38.在眼前出现一位纳西族老太太,那张脸上已有不少皱纹,一身纳西族的装束却装戴得一尘不染。(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正,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也指环境非常清洁。)‎ ‎39.在这次打击赌博的行动中,该市几百名公安干警倾巢出动,一举端掉了十几个窝点,缴获了一大批赌具赌资。(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贬义,不能用于公安干警。)‎ ‎40.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 ‎41. 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官样文章,讽刺那些空话套话连篇的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贬义。)‎ ‎42.字义丰富是汉字的一大特点,掌握了常用字的字义有利于理解词语,汉语中很多词可以望文生义,望文知义。(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贬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3.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褒义。不能用来形容官僚作风。)‎ ‎44.张老师针对班上同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班上同学有成绩好坏之分,无好人坏人之别。这个成语也可以写做“良莠不一”“良莠不分”“良莠淆杂”。)‎ ‎45.汉室西迁长安,一把火,河洛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赤地千里,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赤地千里,形容旱灾或虫灾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不能形容火灾后果。/万劫不复,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用在这里夸张过度。)‎ ‎46.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怎样,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完全不合语境。可以改为“拭目以待”,意思是擦亮眼睛等待,或等待事情的实现。)‎ ‎47.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唾手可得,比喻极容易得到。实现“人机对话”不是可以“得到”的东西,而是希望“达到”的目标。)‎ ‎48.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贬义。不能表示紧跟潮流。)‎ ‎49.田先生生气了,涨红了脸说道:“‎ 你们说的都是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杯弓蛇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不表示无中生有。)‎ ‎50.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褒义。不能表示缺乏谋略。)‎ ‎51.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侧目而视,又恨又怕地看着。不能形容骄傲自满。)‎ 在很短的时间内,张明老师就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侧目而视”形容又怕又恨地看着。不合语境。)‎ 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败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侧目而视,形容又怕又愤恨。但对“硕鼠”无须怕。)‎ ‎53.人代会下午3时开幕,不到2时,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严阵以待,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记者严阵以待,准备对付谁呢?)‎ ‎52.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如履薄冰,比喻行事特别谨慎,存有戒心。只能用于主观心理,不能表示客观存在的危险状态。)‎ ‎54.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它。不比喻言行不一。)‎ ‎55.事物的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舟,而不可强求,更不能要它按自己的意志来确定走向。(顺水推舟,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常讽刺不坚持原则。不能表示按规律办事。)‎ ‎56.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意思用对了,但“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要说成“对……求全责备”。)‎ ‎57.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不置可否,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后文有“听不进群众的批评”,说明态度明确。前后矛盾。)‎ ‎58.有句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细想起来,这也有点子虚乌有。猪八戒长的丑陋,但敢照镜子,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问答。用在这里,看不出要表达什么意思。)‎ ‎59.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洞若观火。(洞若观火,形容有敏锐的观察力,非常清楚地看出事物的本质,好象看火一样。用在这里不合语境。这里可以用“了如指掌”。)‎ ‎60.他平时学习粗心,总是目无全牛,以致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常常出错。(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里误解为“观察不细致”。)‎ 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目无全牛”出自《庖丁解牛》,形容技艺高超,动作纯熟。与“忽视整体利益”没有联系。)‎ 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串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目无全牛了。(把“目无全牛”理解为“不能整体把握”。错。)‎ ‎61.对于发生在校园的事情,同学们虽然耳熟能详,但因为缺乏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所以往往熟视无睹。(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校园里的事,同学们更多是亲身经历和目睹的。)‎ ‎62.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平凡普通的人。既然已有平凡普通之意,前面就不要用“平凡普通”了。)‎ ‎63.呵呵,既然你这样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我不吝赐教吧,谈点自己的看法,跟你商榷。(不吝赐教,客气话,希望对方指教。不能用于自己。)‎ ‎64.你看他,身穿运动服,却系着领带,脚上的黄胶鞋还沾满了黑泥,真是个下里巴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对,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表示“俗人”、“下等人”。)‎ 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对,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与“高山流水”相对。不能表示“俗人”、“下等人”。)‎ 他先是反复思考,认真研究材料,然后执笔成文,行文如高山流水自然流畅,受到人们一致好评。(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不形容自然流畅。)‎ ‎65.以文为是诗,自昌黎始,至东坡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即使从原义角度,东坡也不以议论见长。)‎ ‎66.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极快且毫无修改痕迹,褒义。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这里误解为不加标点。)‎ ‎67.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王大妈提起这事,就气愤不已。(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往往用在消息等方面。表示东西下落不明,用“不翼而飞”。)‎ ‎68.我们这个社会要大力弘扬一种健康、积极的道德风气,对公然挑战基本道德准则的不刊之论要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褒义。)‎ 这篇文章写得太差,真是不刊之论。(刊:消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 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不刊之论”也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而是指“不能改动的言论”“形容绝对正确”。)‎ ‎69.湖南湘潭市有人利用封建迷信行骗坑人,有关方面守株待兔,一举将行骗的人抓获。(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贬义。与语境完全不符。)‎ ‎70近期来,有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带拆下,或是将音响与原配话筒分开,这种拉大旗做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拉大旗做虎皮,比喻打着某种旗号以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商家此举纯为欺骗,不是吓唬。)‎ ‎71.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褒义。)‎ 近些年来,欧洲各国的极右翼势力如雨后春笋,发展势迅猛,勒庞在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胜出就说明了这一点。(雨后春笋,比喻美好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极右翼势力不是美好事物。)‎ ‎72.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有口皆碑,比喻高尚行为人人称赞。机关作风的变化用“有口皆碑”,属大词小用。)‎ ‎73.一个烟头引起了一场大火,这座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叹为观止,春秋时季札在鲁国观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看到这里就够了(观止矣),再有别的乐舞也不必看了。以后这个成语用来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大楼被烧毁不可以赞美。)‎ 湖北淮乡,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应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是赞美之词。)‎ ‎74.我班班长李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乐于助人,她做的好事真是擢发难数。(“擢”音zhuó,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像头发一样,数也数不清。与“罄竹难书”近义,罄竹难书:把竹子写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75.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地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蛮干。贬义。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渡河。“冯”读píng。)‎ ‎76.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不形容变化莫测。)‎ 幻想虽然美丽,但是它扑朔迷离,咱们这些学生,还是实际一点好。(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不能理解为不切实际。)‎ ‎77.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只能形容人的态度,不能形容事情的性质;只表示痛恨,不表示痛心。)‎ ‎78.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这种由假说发展成定律、原理的情况,真是俯拾皆是。(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此处没有“易得”之意。)‎ ‎79.我国已经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做到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指做事很有把握。不表示对情况很了解。改为“了然于胸”。)‎ ‎80.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该提倡。(与人为善,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不指“文明礼貌,和气待人”。)‎ ‎81.走进这个新开发的景区,只见瀑布叠挂,溪水纵横,飞短流长,甚是壮观。(飞短流长,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不能形容瀑布。)‎ ‎82.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他们以无所不为的探索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83.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用反了。改为“事半功倍”。)‎ ‎84.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应该用“络绎不绝”。)‎ ‎85.神话是世代相承的口头文学,其中不少创作于有史创作以前。(世代相承,侧重“继承”。这里宜用“世代相传”。)‎ ‎86.湖南省在2002年4月7日进行的素描、色彩考试中,一共查出90多名舞弊考生,除了少数是夹带外,其他都是张冠李戴的枪手。(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这里是有意换人,不是“弄错”或“认错”。)‎ ‎87.在强调环保时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用于人的急迫心情。这里用于表示某项工作亟待开展,错,可以换成“迫在眉睫”。)‎ ‎88.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口传心授,口头传授技艺。不表示读和想。)‎ ‎89.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棒,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都不肯下来。(受宠若惊,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这里表示受了惊吓,错。)‎ ‎90.在这所山村小学里,他一干就是三十年,全身心地扑在了学生身上。他常说:“要有下辈子,还当孩子王!”王老师的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那些纯朴的乡亲们。(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贬义。不能用于表示热爱教师工作。)‎ ‎91.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的无为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并由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无为而治,道家哲学,指统治者什么也不做却使天下大治。不合语境。)‎ ‎92.傍晚的大山中空无一人,非常寂静,他感到恐慌,空谷足音格外地响,更增添了几分恐怖。(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这里是望文生义而理解错误。)‎ ‎93.前不久微软的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推出“维纳斯”计划,这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未引起纠纷或乱子)‎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五十周年之际,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在神州大地上重新引起轩然大波。(同上)‎ ‎94.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小心翼翼的前进,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另人美不胜收。(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胜:尽。其主语应该是景,不能是人。删去“令人”。)‎ ‎95.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敬如宾,生活美满幸福。(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等宾客一样。不能形容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96.今年冬天,福建闽侯旗山出现了难能可贵的雾凇奇观。(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用于表扬人。不能用于赞美景物。)‎ ‎97.如果对于中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褒义。换为“置若罔闻”。)‎ 商品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见它,有些人却置若罔闻,不去研究它的规律,这是极其错误的。(罔:没有。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对于天天见而不重视的情况不能叫“置若罔闻”,可用“熟视无睹”。)‎ ‎98.记者赶到李婉芬生前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有动人的故事,了解到这位平民艺术家的许多东西。(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换成“耳闻目睹”。)‎ ‎99.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东道主日本队小组赛在2:1领先的大好形势下,被比利时队反戈一击,扳成平局,失去了到手的三分。(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不是“反击”。)‎ ‎100.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这是场很难打的比赛,我们拼到了最后,最终取得了胜利。”(振振有词,说得似乎理直气壮,贬义。不能理解为理直气壮。)‎ ‎101.不论什么时候,冰心老人都是坐如春风、亲切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是喧哗而锋芒难避。(坐如春风,比喻听了长辈教导,像是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主语应该是听话人。)‎ ‎102.对外国来讲,京剧舞台上那种木头刀枪稀松一碰,口中一吆喝就打了一仗,简直不可理喻。(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固执或愚蠢。这里当作了“不可理解”。)‎ 小王真是不可理喻,尽管这道题老师讲了多遍,但是小王还是做错了。(“不可理喻”有极端蛮横、极端愚昧、不讲道理的意思。不合语境。)‎ ‎103.沈某说,唐氏三兄弟已经回上海了,如果他们抱成一团,那可真是三人成虎哇。(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这里当作了“团结起来力量大”。)‎ 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104.去年就不断听人提起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不以为然,后来看了后觉得是小青年关于网络情缘的浪漫幻想,不过尔尔。不料,现在它竟然这么“红火”。(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根据文意,是说“没当回事”。)‎ 地质勘探队员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不以为然,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要为国家找出丰富的矿藏。(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这里表示“不在乎”,该用“不以为意”,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105.我家近旁新开设了一间连锁店,货架上各种日用品济济一堂,品类齐全,货美价廉,很受顾客欢迎。(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一般人多,更不能形容商品。)‎ ‎106.中学生应遵守中学生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改为“名副其实”。)‎ ‎107.有人说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其实他们的感情一向就很好。(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据文意,是说感情不好。)‎ ‎108.只有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指跟着干坏事。贬义。)‎ ‎109.巴以冲突不断升级,中东局势充满变数,令许多旅游者和投资者退避三舍。(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不用于躲避灾难。)‎ ‎110.这篇文章结构本来已十分严谨,编者无端在中间加了两段,真是狗尾续貂。(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不是加在中间。)‎ ‎111.他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批院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拿不定主意。)‎ ‎112.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的目光就一直盯着这只走势不瘟不火的股票,一遍一遍地推算自己的判断究竟有多少分把握。(不瘟不火,戏剧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不能形容股票走势或商品销售形势。)‎ ‎113.新一代的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价格、灵活性和功能方面为传统电分机所鞭长莫及,但国外这些新系统均不能处理文字。(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换为“望尘莫及”,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114.这家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自从他当上厂长后,经过他三年处心积虑地经营,终于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费尽心思。贬义。换为“殚精竭虑”。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115.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的“隐”‎ 就是“苦衷”。重复。)‎ ‎116.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双方经过长达20个月的九轮磋商之后,终于缔结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不用于平等的磋商。)‎ ‎117.认为,他笔下的这位主人公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像这样的男子汉,用任何有关成熟的溢美之词去形容都不为过。(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语言。贬义。)‎ ‎118.这篇文章见解深刻,切中时弊,提出了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不合语境。)‎ ‎119.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词,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有意不把话说明白。不合语境。)‎ ‎120.王厂长的一席话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建议。(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不能用于别人。注意,不少成语是专用于谦敬的。如:篷荜生辉,别人的来到使自己感到荣幸。鼎力相助,别人的大力相助。一言九鼎,别人说话顶用,受到大家尊重。)‎ ‎121.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目标已经确定,如何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呢?两代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广泛吸收群众有有益的意见。主语应该是领导者。)‎ ‎122.惨绝人寰的**功练习者关淑云亲手将自己不满9岁的女儿活活掐死,其行径令人发指。(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不能形容人。/补充: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123.我的家乡植被被严重破坏,以往曾多次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治理下,只不过几年,家乡就改头换面,山清水绿,牛肥羊多。(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贬义。不表示旧貌换新颜。)‎ ‎124.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接踵而至”形容一个接一个来到,虽有人多的意思,但前文有“人流如潮”,构成“人流……接踵而至”的搭配,就不妥了。)‎ ‎125.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可能的。(“青出于蓝”意思是学生超过老师。不适合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关系。)‎ ‎126.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相连,侧重同甘共苦。表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用“息息相关”。)‎ 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休:喜;戚:悲伤,不幸。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一般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 ‎127.今年夏天的文坛热闹非凡,文学出版界沸沸扬扬,名家小将的作品纷纷出手。(沸沸扬扬,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不形容场面热闹。)‎ ‎128.《家庭现场救急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身临其境,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身临其境”前面要加“有如”。/妙手回春,指医生医术高明,不指自救。)‎ ‎129.受到称赞,不应趾高气扬;受到批评,也不应该俯首贴耳。(俯首贴耳,十分听话,奴气十足。与语境不符。应改为“灰心丧气”。灰心丧气:遇到困难、失败而意志消沉。/补充: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130.精明的商家早就意识到,中国加入WTO以后,竞争不可避免,一旦陷入被动后再临渊羡鱼,就为时已晚。(临渊羡鱼,语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用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131.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精神,倾注着强烈的爱恨,读起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楚楚动人,姿态娇柔、秀美,形容女子或柔媚的景物。不形容文章动人。)‎ ‎132.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一触即发,谁将力挫群雄,登上盟主宝座,正在球迷中展开“论战”。(一触即发,比喻形势紧张,马上要发生严重的事件。足球赛当然不是严重的事件。)‎ ‎133.近年来文艺舞台的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陈陈相因的景象。(“陈陈相因”是贬义词,意思是“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 ‎134.这场来势凶猛的“技术革命运动”,自80年代中期开始,年年方兴未艾,之到九三年后才式微渐止。(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意思用对了,但只能指说话时的状态,与“年年”有矛盾。)‎ 向农民打白条,这种现象方兴未艾,对此国务院及时发出通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收到预期的效果。(方兴未艾,褒义。)‎ ‎135.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贬义。)‎ ‎136.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的“隐”就是苦衷,与后文重复,去掉“的苦衷”。)‎ ‎137.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丰富联想,我凝视着窗外的蓝天,不免出神入化。(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与“出神”毫不相干。)‎ ‎138.如果你能身临其境地替小王想一想,你就会同情他的遭遇,不会对他这样求全责备了。(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应换为“设身处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遭遇中。)‎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这里该用“身临其境”。)‎ ‎139.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出奇制胜”不能带宾语。改为“……出奇制胜,消灭叛军的妙计了。)‎ ‎140.《苹果日报》在香港引起报业大战,杀的人仰马翻,天昏地暗,风声鹤唳。(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常与“草木皆兵”连用。不能用来形容战斗激烈。)‎ ‎141.语文教师的作用正是要设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专用于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142.王同亿《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中随心所欲、口若悬河的释义如此之多,到底会把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何方?(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个完。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143.仅仅靠一双脚板,一块块地搜集,很难包揽天下的奇石,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慷慨解囊”是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 ‎144.在这次“希望之星”中学生绘画比赛中,一幅名为《扬帆》的作品以其独特而深入浅出的构思获得了一等奖。(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不用于绘画作品。)‎ ‎145.某市原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有人认为,许运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罪不容诛”说的是罪过大,非杀不可,与前文矛盾。)‎ ‎146.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气宇轩昂,形容人很有气概。不能形容建筑物。)‎ ‎147.‎ 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诗宋词的成就,不禁令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慨啊。(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用反了。应改为“今不如昔”。)‎ ‎148.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划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指手划脚,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当然不是指练气功。)‎ ‎149.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破坏,都遭到了相应的报复,环境污染的威胁正日益严重,这绝不可视同儿戏。(视同儿戏,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不可视同儿戏,就是应该重视,也就是重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或者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威胁。不合逻辑。)‎ ‎150.直到锒铛入狱,这个贪污犯才痛定思痛地说了句心里话:“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我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教训真是刻骨铭心。”(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151.同学们问我学习的方法是什么,依我的门户之见,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门户之见,门户:派别;见:成见。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152.黑色的高三漫不经心地就来了。(漫不经心,指人对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主语应该是人,而且在这里与语境不符。)‎ ‎153.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瑟瑟失调,不得不分手。(瑟瑟失调,比喻夫妇不和。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 ‎154.可以断言,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没有得到过这位“不说话的老师”(指各类辞书)指教的,绝无仅有。(绝无仅有,形容极其少有。不是绝对没有的意思。例如:“身上刚剥下来的棉衣,或者预备秋天嫁女儿的几丈土布,再不然——那是绝无仅有了。”)‎ ‎155.今夏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战胜洪魔。(是可忍孰不可忍,指对人的重大罪行不可容忍,极度愤慨。不能用于对自然灾害等。)‎ ‎156.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时刻刻念念不忘。(念念:时刻思念着。念念不忘形容牢记心上,时刻不忘。一般不用于不幸和痛苦的事情。)‎ ‎157.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失误也一笔抹杀了。(一笔抹杀,指把成绩、优点全部勾销或全盘否定,一般不用于否定错误或罪行。)‎ ‎158.这场戏真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绘声绘色,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不用于演戏。)‎ ‎159.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敷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指随便应付一下,就算把事办了。用于对事。)‎ ‎160.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厚此薄彼,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一般用于对人、单位、集体。)‎ ‎161.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加紧学习。”(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一般用于劝告那些不能较快地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人。)‎ ‎162.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姹:美丽;嫣:美好,常指笑容。姹紫嫣红,形容各色娇艳的花,不能单用于某一种花。)‎ ‎163.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喧:大声吵嚷。喧宾夺主,客人的声音比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基础知识与难题无主客之分。)‎ ‎164.11月3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捷报飞传,上下游围堰合拢工作一蹴而就,顺利实现大江截流。(蹴:踏;就:成功。一蹴而就,踏一脚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大江截流决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165.“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英明论断是牢不可破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放诸四海而皆准,一般指友谊、团结等牢不可破。此处可用“颠扑不破”。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打都不破的,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 ‎166.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167.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上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舍本逐末,放弃主要的、根本的,而只追求次要的、枝节的。生产与生活不存在本末关系,只有因果关系。)‎ ‎168.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衷:内心。无动于衷,内心动也没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不关心,置之不理。读书是孩子应做的事情,只能说认真与否,不认真不能叫做“无动于衷”。)‎ ‎169.张民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举案齐眉真可谓。(案:古时有脚的托盘。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给他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后泛用以形容夫妻相敬。)‎ ‎170.虽然这个店的招牌几易其名,改弦易辙,但因其服务质量差,顾客仍然门可罗雀。(‎ 易:更换;辙:车轮轧下的痕迹,这里指道路。改弦易辙,乐器换掉弦,车子改换道路。比喻变更方向、计划或作法。招牌易名不叫改弦易辙。)‎ ‎171.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为陈词滥调。(陈词滥调,陈旧而不切实际的言词,空泛的论调。过时的消息不叫陈词滥调。注意:“陈词滥调”的“滥”不能写成“烂”。)‎ ‎172.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忍痛割爱: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运动服本不属于己有,因无钱而不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叫“忍痛割爱”。)‎ ‎173.爸爸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手病态地抖动不叫“情不自禁”,可用“不由自主”。)‎ ‎174.对于什么时候去珠海广场参加公益劳动,班长、团支书、劳动委员说法不一,令全班莫衷一是。(衷;折衷。莫衷一是,各有各的看法或主张,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一般用于指议论者。句中可改为“无所适从”。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哪个办法好。)‎ ‎175.经过挑选,66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警院的大门,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唐杜牧有诗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旧时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7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飞黄腾达了。(飞黄:传说中的神马;腾达:形容马的飞驰。飞黄腾达,比喻一些人的地位提升得很快。不用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177.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痛心:指悲愤到极点;疾首:头疼。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车祸致残,只会悲痛,并无气愤可言。)‎ ‎178.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维妙维肖。(维:语气助词,维妙维肖,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自然界的事物不能称维妙维肖。)‎ ‎179.他退休后,除了做家务、上老年大学之外,还能抽空写字画画,跳迪斯科,生活得真是游刃有余。(游刃:运转刀刃,即用刀来操作。游刃有余,对于运转刀刃是宽宽绰绰,大有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不能用来指生活轻松而又丰富多彩。)‎ ‎180.西山村伏击战中,日寇被八路军打得横尸阡陌、肝脑涂地。(肝脑涂地:原来形容惨死,后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181.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汗牛充栋、杂七杂八吗?(汗牛:使牛出汗;栋:栋宇,屋子。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书籍极多。)‎ ‎182.号声一响,连长一声“立正”,如潮似浪,热火朝天的操场,顿时万籁俱寂。(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人声、号声消失不叫“万籁俱寂”。)‎ ‎183.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斤:斧头。运斤成风,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术神妙。不是有力气的意思。)‎ ‎184.筹建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反复论证,从长计议,确定了长江二桥通航标准。(从长计议,指放宽时间慢慢商量考虑,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句中可用“从长远考虑”。)‎ ‎185.我学数学进步较快,而学语文却如逆水行舟,进步缓慢。(逆水行舟:比喻不前进就要后退,没有前进缓慢的意思。)‎ ‎186.这盘棋,让何山对王江,那还不是白驹过隙,轻而易举取胜。(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没有轻而易举的意思。)‎ ‎187.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杳:幽暗。杳无音讯,见不到踪影,形容一直得不到对方的消息。句中可用“无影无踪”。)‎ ‎188.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期期艾艾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期期艾艾:《史记·张丞相列传》里说,周昌口吃,一说话总要重复说“期期”。《世说新语·言语》里说,邓艾口吃,一开口就要说“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189.围棋大师聂卫平经常走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患未然。(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用于此不当,可改为“猝不及防”。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190.足球比赛正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冲:要冲,交通要道。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对方的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遭受灾难。并非指冲在最前面。)‎ ‎191.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参加扶贫的干部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政策,做到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句中扶贫干部仅是明确政策,还不了解情况,不能称“胸有成竹”。)‎ ‎192.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付之一笑:用笑来对待回答,形容不值得理会。句中误解为对人笑脸相迎。)‎ ‎193.他在学术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与“造诣深”无关。)‎ ‎194.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只要认真改正就行,不有犯而不校。(校:计较。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195.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批驳得淋漓尽致。(淋漓:渗透了水的样子,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得充分、详尽,或痛快到了极点。可改为“体无完肤”。体无完肤:比喻论点全部被驳倒或文章被删改得很多。)‎ ‎196.每一名中学生都应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全部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名不虚传,流传开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这里该用“名副其实”。)‎ ‎197.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嬉戏,有的像双龙衔珠,有的似莲花盛开……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石头是天然之物,不能说巧夺天工。)‎ 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句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198.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通。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句中误解为说法与实际情况相符。)‎ ‎199.就在公安部门准备收网时,这帮家伙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他们的罪行簿上又添新笔。(伥;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来给虎吃。比喻给坏人做帮凶。句中“这帮家伙”就是行凶作恶的坏人,不是帮凶。)‎ ‎200.除了银河系的星星以外,河外星系里还有无数的星辰,真是不胜枚举。(枚:个。不胜枚举,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星辰“无数”,不同于“为数多”,“不胜枚举”不足以表示“无数”。)‎ ‎201.我们时常留心书店里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新书预告,却视而不见这方面书籍的出版。(视而不见,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形容不关心,不注意。句中误解为“没有”。)‎ ‎203.歌咏比赛成绩公布,张莉听到自己惨遭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气。(醍醐:纯酥油,由牛乳提炼;灌:浇;顶:头顶。醍醐灌顶,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彻悟。也比喻感到清凉舒适。)‎ ‎204.这次错误虽然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以后就会吃大亏的。(训:法则。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错误”不可能成为“法则”。句中把“训”误解为“教训”。)‎ ‎205.‎ 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句中把“大方”误解为不吝啬。)‎ ‎206.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不能用“一位”修饰。)‎ 大家齐聚一堂,欢迎这位从海外归来的莘莘学子。(句中“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而“这位”并不等于“众多”学子。)‎ ‎207.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空巷:指街、巷的居民都走出来了。万人空巷,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热闹情景。)‎ 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句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208.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栗:栗子。寓言《猴子和猫》里说:猴子骗猫给它取出火中的栗子,结果猫不但没吃着,反倒把脚上的毛烧掉了。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209.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差:稍微,比较;强:振奋。差强人意,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可改为“强人所难”。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 ‎210.塑料有不受酸碱腐蚀的独到之处,这是钢铁所不及的。(独到之处,指与众不同的见解。不是指某种特点。)‎ ‎211.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广为流传。(漠不关心,多作谓语,谓语前常有介宾短语作状语,后面也不能带宾语,句子带上了“人民疾苦”不当。)‎ ‎212.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鼎力相助,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语请人帮助的客气话。这是个敬词,一般用在请托或感谢对方的场合,如“请(你)鼎力相助”、“感谢你的鼎力相助”。)‎ ‎213.他就是这种认准了,就执迷不悟地把路走到底的人。(“执迷不悟”本为“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句子作褒义词用显然不当。)‎ ‎214.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215.‎ 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216.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断线风筝,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而句中“小燕”却在“打电话给妈妈”,显然自相矛盾。)‎ ‎217.从风格上看,李诗飘逸豪放,杜诗沉郁顿挫,孰优孰劣,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半斤八两”,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各有千秋”:各有特长,应删掉“半斤八两”。)‎ ‎218.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219.坐在笔者身边的一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了。(句中“忍俊不禁”本已有“忍不住发笑”的意思,与后面“笑起来”重复。)‎ ‎220.华西村在海内外遐迩闻名。(成语中“遐迩”与前面“在海内外”重复。)‎ ‎221.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222.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23.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句中“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 常用新成语精编(收集60个)‎ ‎1、爱恨情仇:充满恩爱与仇恨的复杂感情纠葛。多用于影视等文艺作品的情节介绍。“一流的制作,豪华的阵容,加上跌荡起伏的精彩剧情,扣人心弦的爱恨情仇故事,让多少电视观众大饱眼福。”(新浪娱乐2001/2/19)‎ ‎2.、暗箱操作:利用职权暗地里办事(多指不公正、不合法的)。“去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炮轰金鸡奖评选暗箱操作,引起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南方都市报》2003/9/24)“让土地市场透明公开,减少暗箱操作带来的交易成本,这才是让房产价格合理化的惟一方法。”(《新京报》2003/12/23)也说“黑箱操作”。‎ ‎3、凹凸有致:①形容女性身材曲线起伏。“外表靓丽的她身材高挑、打扮入时,一件黑色露肩上衣搭配一条紧身红裙,身材凹凸有致。”(《特区青年报》2003/12/16)②‎ 形容某些事物表面或造型精巧玲珑、曲线流畅。“他们一家开车从绵阳到广元的高速路出剑门关的收费站,无意间瞟见对面山峰凹凸有致,像一个人的脸部轮廓。”(《成都商报》2003/10/9)‎ ‎4、八面来风:来自孔太的歌曲《八面来风》。比喻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意见和其他资源。“中国电影‘金鸡奖’,是中国电影艺术的最高学术奖。……它主要由文艺界、电影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代表组成的评委会严格按照评选章程和‘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的评选传统精神,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评选结果。”(《人民日报》2003/11/18)‎ ‎5、冰山一角:“冰山”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在多用作“事物暴露出来的部分”。 “冰山一角”含有所暴露出来的部分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的意思。“可想而知,这几千万,只是皮家财产露出的冰山一角罢了。”(《作品与争鸣》1999/10)“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藏在水下的更多。”(《中华读书报》2003/3/5)‎ ‎6、波澜不惊: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现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女儿说得很平淡,一张圆嘟嘟的孩童面孔上波澜不惊。”(《作品》2002/10)“反正,他们自然而然地相识,两情相悦地恋爱,并且一路波澜不惊,朗月清风,直奔婚姻而去。”(《中国青年》2003/23)也说“波澜不兴”。‎ ‎7、波涛汹涌:比喻热烈的场面、激烈的竞争、严峻的考验等,都含“很不平静”的意思。与“波澜不惊”反义。“在命运的河流中,无论波涛汹涌还是上下沉浮,他们都淡然自若,从从容容……”(《北京青年报》2004/4/20)“我的性格是多面性的,外表平静,但内心波涛汹涌。”(《广州日报》2004/4/14)又用于形容女子上围丰满。多用于娱乐、时尚界。“她那丰满、健康的体态迅速给T形舞台带来革命性的冲击,终结了以凯特·摩斯为代表的‘骨感时代’。‎ ‎8、不归(之)路:来自台湾用语。①生活或工作中永不后悔的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而且这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终于踏上不归之路。”(《蓝盾》2001/6)②无法后退的选择。“成婚之路,其实就是不归之路。……她更要只身面对一片洪荒寒冷的莽原、一个语言不通而又桀骜不驯的民族,还有难耐的缺氧、寒冷、孤单与迥的生活环境。”(《散文》2001/4)③走向死亡的道路。当前此义用得较多。“迷情女大学生,是谁把你推向不归路?”(《八小时之外》2001/8)‎ ‎9、不解风情:不懂得男女之情。“昨晚在西餐厅,夏青青离开汪晓萝和董坤后,汪晓萝原本以为她的暗示董坤会主动,可没想到董坤却像个绅士不解风情,让她觉得自己很差劲。”(《广州文艺》2002/11)‎ ‎10、不伦之恋:来自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奖《不伦之恋》的片名(In the Bedroom,2001)。泛指不符合道德伦常的性爱。“不伦之恋是一个无底的黑洞,激情与悲情碰撞的火焰往往照亮人生的毁灭之路。”(新浪2003/6/26)‎ ‎11、擦肩而过:双方近距离相对而过(差点碰着或差点遇上)。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当大娘走到五马路和长江道交口处时,突然从身后蹿出一骑车青年男子,就在与陈大娘擦肩而过时,从他身上掉下一红色小盒,之后便骑车拐弯不见踪影。”(《今晚报》2004/6/1)‎ ‎12、尘埃落定:原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阿来)的书名,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尘埃虽然在空中飘浮,最终要落到地面,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2002年春节前夕,这起轰动一时的福建省首例违法发放贷款案,终于尘埃落定。”(《人民日报》2002/4/21)有时写作“落定尘埃”。‎ ‎13、乘势而上:利用有利的形势求得发展。“会议总结了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下一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坚定目标,乘势而上,把我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长江日报》2002/8/24)‎ ‎14、重振雄风:在一度落后、衰退、沉寂之后,重新发达兴旺起来。与“雄风不再”相对。“四年一剑力争风流:女排技高一筹男篮重振雄风”(《京华时报》2002/9/18)“广东文化呼唤重振雄风”(《南方日报》2003/4/17)‎ ‎15、春光乍泄:出自王家卫执导的同名电影。原义是春天的阳光刚刚露脸(春天刚刚来临)。“……情人节在恋人们整整一年的翘首企盼中姗姗而来。在这样一个春光乍泄的日子里,最能打动恋人心扉的事,莫过于选一件新颖的礼物送给他(她),让他(她)明白你的心意。”(搜狐IT2004/2/12)比喻事物初次出现;初次面世。“昨晚,在央视重头节目《艺术人生》再次对陈凯歌导演的采访中,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吕布与貂婵》,终于春光乍泄,初次展现电视屏幕,……令国内各界人士完全震撼。”(新浪娱乐2001/11/26)现常指女子(偶尔也指男子)无意中露出了身体的某个敏感部位。“由于迷你裙太短,虽然佳丽已穿上打底裤,但跳舞时仍有不少春光乍泄的场面”(南方网2003/7/8)又引申为泄露秘密。“这让制片公司顿时方寸大乱,担心整个影片的卖点都提前‘春光乍泄’,因此公司的宣传发行计划都临时改变。”(《沈阳今报》2004/1/19)‎ ‎16、大跌眼镜: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来自台湾用语。“令警方大跌眼镜,十四岁男孩竟是贩毒头目。”(《扬子晚报》2001/8/8)也作“跌破眼镜”。‎ ‎17、大众情人:①同时是几个人的情人的人;用情不专、风流轻浮的人。“于是,金斯迫不及待地在自己身上实验着自己发明的减肥药:他摇身一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过去只敢梦里亲近的美丽女同事卡拉教授,现在居然也答应和他约会了……”(《青岛早报》2004/1/3)②受大众喜爱程度很高的人或事物。“牛仔裤不受季节的影响,且目标受众没有年龄限制,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情人’。”(《粤港信息日报》2003/11/19)‎ ‎18、第三只眼:亦作天眼,引申为换个角度看问题。来源于1990年代郑钧演唱的流行歌曲《第三只眼》。如今许多刊物、网站开设名为“第三只眼”的专栏,发表与众不同的言论。《南风窗》开辟有“第三只眼看中国”的国际专栏,刊登境外媒体对中国的介绍和评论。也说“第三只眼睛”。“第三只眼睛看INTERNET”(《百科知识》1999/7标题)“‎ 从南非农民手中买下那片乱石丛生的土地的人,就是靠这第三只眼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钻石产地之一。”(《投资导报》1999/10/29)也用来称呼电子监控系统(一种技术防范设施);偷窥的眼睛。“‘第三只眼’———真是恰如其分的形容。近年来技术防范在保护市民人身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大,由技防报警抓获的违法犯罪分子不计其数,而其所产生的警示、震慑作用更是巨大。”(上海公安网站2004/3/10)‎ ‎19、第一时间:指事情发生后的最早时间。“每天训练结束之后,我都要在第一时间和儿子通上一段电话,听到他的声音,我什么疲倦和烦恼都没了。”(《当代体育》2001/21)“2001年10月7日,中国队实现走向世界的梦想后,她在第一时间给吴承瑛的手机发去庆贺短信。”(《生活时报》2002/3/12)‎ ‎20、第一桶金:来自美国谚语:人生最重要的是第一桶金。指第一次获得的丰厚报酬或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最初获得的收益。“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产生出一个阶层——商人。这个新生的阶层,既没有财富可以继承,也缺乏市场和政策环境供他们发展。他们迫切需要完成原始积累,要挖到第一桶金。”(《新经济》2003/6/17)‎ ‎21、电力十足:①有充足的电力供应。“昨日,广东省广电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今年冬天到春节期间保证不会停电。广大市民可以度过一个电力十足的暖冬。”(新华网2003/12/2)②比喻对异性有强烈的诱惑力(多形容女子的眉眼)。“昨晚的萧亚轩身穿一件绿色的中长大衣,普通的休闲裤,有个性地梳了一些小辫子,看上去既时尚又随意。不过可惜的是,萧亚轩‘电力十足’的眼睛被一副大大的墨镜所遮掩。”(《成都商报》2004/2/22)‎ ‎22、东方不败:原为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教主的名字,现泛指某人或某物处于优胜地位;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羽毛球名将葛菲无疑是位双打奇才,无论是与顾俊配合女双,还是与刘永联袂混双,都曾独步天下,东方不败。”(新浪体育2003/2/14)由于小说中的东方不败曾有为练葵花宝典而自宫的经历,故有时指称不男不女的人。“我实在不能接受自己突然就有一半成了女人,岂不是变成了‘东方不败’?”(新浪生活2003/10/20))‎ ‎23、豆腐渣工程:比喻施工质量低劣的建筑工程。源自朱镕基总理1998年视察九江长江防护堤时的讲话。“重庆綦江彩虹桥、三峡工程中焦家湾大桥、云南省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钱塘江防洪堤,是今年全国闻名的四大‘豆腐渣工程’。”(《检察日报》1999/12/8)‎ ‎24:多米诺骨牌:“多米诺”译自英语domino。原系十八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的一种牌戏(共28张,立起来的骨牌一张碰倒另一张),泛指连锁反应。“实际上,由于大幅扩张,各大型的零售商的资金链都相当吃紧,而一旦有哪家挺不住,必然降价出货来变现,而由此必然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某个区域甚至多个区域的整体放水。”(《南方周末》2002/5/16)‎ ‎25、法言法语:执法部门或法律工作者表述的程式化的法律专业用语,其特点是注意含义精确而不考虑生动效果。“从今年5月1日起,昆明市检察机关全面推行司法文书改革,要求起诉书的表述方式、表述内容使用‘法言法语’,展示司法程序的公正,并注重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青年时讯》2002/7/18)‎ ‎26、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一些民工‘反弹琵琶’,节前进城找工作”(〈南京日报〉2003/1/8)‎ ‎27、风光不再:从前的好形势已经结束;开始走下坡路。“北京冬储大白菜风光不再,缘于近几年‘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老百姓冬季可选择的菜品种日渐丰富,因此大白菜作为百姓‘当家菜’的地位才逐年下降。”(《北京青年报》2002/11/5)又有“雄风不再”。‎ ‎28.浮出水面:指事物的显露。可以表示新事物的诞生,也可表示原来隐蔽的事物公开暴露,还可以表示通过比赛或评选而得出结果。“女性新主持人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浮出水面,来自合肥的任良斌夺魁。”(《新民晚报》1999/10/5) “浮出海面”。‎ ‎29、公序良俗。大陆法系民法典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指的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短时期内还无法消除广告语中可能出现的违背公序良俗的用语现象。因此,提倡和弘扬健康向上的广告语言,提升广告发布的文明程度,是社会的共同责任。”(《解放日报》2001/12/6)‎ ‎30、共坠爱河:男女双方互相爱慕,发展到热恋阶段(多指发生了两性关系)。“爱河”指爱情,佛教认为爱情像河流,人沉湎其中,就不能自拔。也作“共沐爱河”。‎ ‎31、好评如潮:比喻赞扬的评价很多,接连不断。多用于文艺作品。“所有春节晚会的筹办者都会怀念1983年的黄金时代吧,这台和后来历届春节晚会相比都显得轻松和短暂的晚会一出,好评如潮”(《新周刊》1999/2)‎ ‎32、好戏连台:精彩的节目连续演出或播放;动人的场面或情景不断出现。“央视西部频道明年也是好戏连台,春节期间,西部频道将举办CCTV西部民歌大赛,百名歌手将现场献艺、一决高低……”(《天津日报》2003/11/24)‎ ‎33、何方神圣:来自武侠小说,如金庸《飞狐外传》:“这十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对搞不清楚一些有背景的人物来历时,我们常会问一句:“这是何方神圣?”意思就是什么样的人。‎ ‎34、横刀夺爱:指第三者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去夺取爱情的行为。“马小姐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和男朋友交往两年,感情一直很好,竟然被‘网上情敌’横刀夺爱,而这个情敌与男朋友在网上相识仅仅20多天而已。”(《南方都市报》2001/7/16)有时引申为另一方抢了自己的生意、机会或人才。“记者昨日获悉,本打算在济南举行的四国邀请赛发生变故,极有可能被上海市‘横刀夺爱’。”(《齐鲁晚报》2001/7/4)‎ ‎35、横空出世:出自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形容事物突然出现,尤指事物一出现就很有声威或影响。“等待一个世纪:济南甲骨文横空出世”(中国广播网2003/4/8)“金碧世纪花园岁末横空出世”(《粤港信息日报》2003/12/12)‎ ‎36、红颜知己:对男子所拥有的介于朋友和情人之间的女友的美称。“在国足抵达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后的第12个小时,也就是昨天中午时分,主帅米卢正和‘红颜知己’李响小姐悠闲地坐在国足下榻的喜来登大酒店的大堂咖啡座旁若无人地聊天。”(《天府早报》2001/9/24)也作“红粉知己”。‎ ‎37、护花使者:指年轻女子的男友或恋人(取其能起陪同、保护作用而言)。“很少有女士自己来车市选车,绝大多数都带来了陪同的‘护花使者’。充当这一角色的男士,有的是女士的丈夫、男友,也有的是懂车的同事或普通朋友。”(《京华时报》2003/6/10)‎ ‎38、花落谁家:比喻在众多竞选者、待聘者、参赛者中,谁是最后胜出者。常在结果揭晓之前这样说。“亚运会上份量最重的金牌就是足球金牌了。很多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盯着男女足球两枚金牌,广大体育迷也十分关注这两枚金牌花落谁家。”(《环球体育》1998/12)‎ ‎39、花心萝卜:比喻用情不专的男子。“三年前木村拓哉向她介绍世界球星中田英寿,可男方是个花心萝卜,这趟拍拖不欢而散”(中新网2002/10/3)‎ ‎40、花样年华:来自王家卫执导的同名电影(2000)。指美丽的青春年华。“本届中国女足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一届,像段芳芳、刘华娜等新人都处在20岁左右的花样年华,接受采访时有些羞答答,踏上赛场时有些怯生生。”(《深圳晚报》2004/1/31)‎ ‎41、华山论剑:来自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原意是华山比武,引申为公开的比试或学术争鸣。含有以下含意:①比试各方都是高手;②公正较量、不耍阴谋。“弈林高手六月华山论剑四项比赛届时同现西岳”(《西安晚报》2004/3/20)“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对手间的较量,绝不是无耻小人间的蝇营狗苟,绝不是无耻之徒间的暗中算计,而是青梅煮酒,是华山论剑,在切磋才学中相互提升着对方的品性修养。”(《江西日报》2004/4/26)‎ ‎42、活色生香:西班牙伦理片(1997,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中译名(英译名LIVE FLESH)。形容形象、画面、镜头等生动逼真,能产生多种感官的欣赏效果。“此次展出作品80多幅,有油画、国画、水彩画和书法等多种形式,展出作品内容丰富,有歌颂布吉的新面貌的,也有朴实迷人的南国胜景,也有各种活色生香的客家民俗”(《深圳晚报》2003/12/27)‎ ‎43、见光死:一接触现实就消灭、消亡了。常指网恋与现实的不相容,网恋者一旦在网下相约见面,就会因为与网上相交时的想象相距太远而使恋爱结束。“‘痞子,我们会“见光死”吗?’其实网友一旦见了面後,结局通常都很悲惨。”(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另为股市用语,意义待考。‎ ‎44、金盆洗手:原指某些黑道人物发财之后,准备安享晚年,公开宣布改邪归正,不再干违法的事。现在也泛指放弃以前长期所从事的行业或所做的某件事。“曾经在装潢行业滚爬7年,如今已‘金盆洗手’的装修工李伟近日向笔者透露了家装行业的一些内幕。”(《京华时报》2002/4/1)‎ ‎45、金枪不倒:①比喻(经受考验,)保持实力和荣誉。“只要真儿八经地搞,大连足球再铸辉煌并不难。但靠吃老本,大连这面中国足球的大旗很难金枪不倒。”(《体坛周报》2003/9/1)②比喻男性性功能持久。‎ ‎46、俊男靓女:外貌俊美的男女青年。“我一直在演艺界、时装界工作,强烈感到除了那些舞台上的俊男靓女,其他行业,特别是工商界的人士,也开始对仪容打扮注重起来。”(《新周刊》1998/1)也作“俊男美女”。‎ ‎47、科教兴国:通过发展科学和教育来振兴国家。“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人民日报》1998/5/5)‎ ‎48、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有值得欣赏、值得赞美的意思。现使用范围扩大,常用于文艺体育类的新闻报道,又进而扩大到其他领域,形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如果说,在中国人眼中美国的治国之道尚有可圈可点之处,那么,它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就有些面目可憎了。”(《读者》2001/21)‎ ‎49、铿锵玫瑰:来自中国女足国家队队歌《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特指中国女子足球队及其成员。“中国铿锵玫瑰惜败朝鲜女足成功卫冕亚洲锦标赛”(中新网2003/6/21)又引申为女军人、女警察、女强人等。“俗话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是,随着各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在自古以来男人占统治地位的军营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军人。这些绽放在军营中的‘铿锵玫瑰’,正在各国军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解放军报》2004/3/8)‎ ‎50、空手套白狼:原义为没有本钱而进赌场。现指自己不投资而设法让别人投资,利润却由双方共享或自己独吞;或求人办事而不送礼。“随着这个行业的规范,现在要空手套白狼不再容易了,房地产业的门槛也渐渐高了,手里没有几个亿是进不来的。”(《南方都市报》2003/7/20)泛指凭空得到好处。“经销商设计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消费者,以消费者的名义向银行骗取贷款,玩‘空手套白狼’。既不用售车,也不用付一分钱,就从银行取得35万元的贷款。”(《中国经营报》2003/7/8)‎ ‎51、空中飞人:①在高空表演的高难度杂技动作。②港台用语,指因工作、求学、从商等需要而经常坐飞机来往各地的人。“拍该剧时,曹颖一边主持《综艺大观》,一边还要拍戏,经常飞来飞去,被戏称为‘空中飞人’。”(《长江日报》2001/12/27)“美国总统布什今年9月11日要成为‘空中飞人’,因为他在一天之内将出席在华盛顿、尚克什维尔和纽约举行的9·11周年纪念活动。”(《江南时报》2002/9/5)③戏称频繁更换工作岗位的人。“上海中路集团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虞钟焱则明确表示,他们青睐较长时间从事某一行业,并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人,而对那些经常转换行业的‘空中飞人’却并不赏识。“(《新民晚报》2001/3/26)‎ ‎52、快意恩仇:出自李敖的武侠小说《快意恩仇录》。指中国传统的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侠义精神。引申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任意而为。“而在掌管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方土地的官员中,一些人肆无忌惮地滥用掌握的权力,在他们的‘土围子’‎ 里几乎享有称孤道寡的绝对权威,说一不二,快意恩仇,要他们清廉自持不好色不好货,实在难矣!”(《南方周末》2000/10/27)‎ ‎53、蓝颜知己:由“红颜知己”仿造而成,指女子所拥有的介于朋友和情人之间的男友。“如果能找到一位有思想,又能真心待你的‘蓝颜知己’,女人的思想会出现质的飞跃。一个有思想的男人与一个有思想的女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等于吸取了两性思想的精华。这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南方网2002/9/23)‎ ‎54、临门一脚:原为足球术语。指靠近球门的射门。“昨天米卢安排的主要训练内容就是射门。因为在这几场热身赛里面,国家队也暴露出临门一脚很严重的问题。”(《天津日报》2002/5/28)引申为在整个行动中能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动作;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努力。“‘冰后’关颖珊只差临门一脚今天有望戴(冬奥会)桂冠”(中新网2002/2/22‎ ‎55.、邻家女孩:普通女孩的意思,通常指涉世未深、清纯可爱的少女。与传统成语“小家碧玉”有点接近,与“野蛮女友”相对。“一身深色休闲装,脚穿一双球鞋,很随意,两手往裤兜一揣,靠着墙和人说话,就像邻家女孩串门,哪像远行,一点儿也没有刻意的打扮。”(《北京青年报》2001/11/30)‎ ‎56、帽子戏法:本为一种魔术,演员从帽子中变出鸽子等(一般以三只为限)。现为足球比赛用语,指一名球员在同一场比赛中连进三球,意为和魔术师变戏法差不多,令人惊奇和赞叹。“德国队11号克劳斯上演了历史上第38个‘帽子戏法’。而1954年世界杯出现9次‘帽子戏法’,为历史之最。”(东方网2002/6/2)‎ ‎57、梅开二度:①再次结婚。“记者昨日获悉,刚离婚不久的屠洪刚将梅开二度,并将于本月底结婚。”(《潇湘晨报》2003/1/15)②再次取胜,特指一名球员在同一场比赛中连进两个球。“巴哈梅开二度红狮重返榜首”(《厦门日报》2002/9/1)“在英超第13轮的一场比赛中,纽卡斯尔在詹姆斯公园球场3比0轻松战胜了曼城,老将希勒梅开二度。”(网易体育2003/11/23)③指再次出现发展势头。“钢铁业‘梅开二度’”(《今日东方》2003/11) 58、魅力四射:形容富有魅力,极有吸引力。“民族特色鲜明的戏曲、武术、民间绝活儿和富于现代感的劲舞、摇滚乐相互交融;场面宏大的群体表演与魅力四射的个人独唱、独舞相得益彰。”(《中国教育报》2001/9/2)‎ ‎59、梦中情人:单恋或暗恋的对象,最吸引自己的异性(偶像),想象中的情侣形象。“她的美丽曾让无数人倾倒,她曾是众多男士心中的‘梦中情人’”(《羊城晚报》2002/5/24)‎ 比喻最喜欢的事物。“此车外形乖巧,色彩艳丽,并有透明顶棚,是女人们货真价实的‘梦中情人’。”(《青年一代》2001/7)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奢望。“司法如果不能彻底摆脱行政权力的干预,公正的降临就永远是民众的‘梦中情人’。”(《杂文报》2002/4/12)‎ ‎60、迷途羔羊:比喻犯错误、一时失足的年轻人。“《坐庄》将70%的笔墨用在描写了主人公邢剑峰如何由一个阳光青年变成‘迷途羔羊’,如何从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感情的人,一步步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迷失人性,从而变成不相信任何人、对亲人挚友都可以‘背后捅刀子’‎ 的孤家寡人。”(千龙网2004/2/24)‎ 高考成语归类 第一类 望文生义 ‎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   ‎ ‎ 资料补充 其他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火中取栗、从长计议、耳提面命、不足为训、可圈可点、三人成虎、不刊之论、文不加点、海外奇谈、曾几何时、首当其冲、屡试不爽、不忍卒读、危言危行、如履薄冰、胸无城府、胸无宿物、要言不烦、不赞一词、俾昼作夜、妙语解颐、明日黄花。持之有故、罪不容诛、久假不归、坐地分赃、登堂入室、如坐春风、不名一钱、目无全牛、差强人意、万人空巷、振聋发聩、涣然冰释、细大不捐、存而不论、不绝如缕等。‎ ‎ 第二类 对象误用 ‎ ⑴"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 ⑵"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 ⑶"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 ⑷"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 ⑸"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 ⑹"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 ⑺"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 ⑻"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 ⑼"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 ⑽"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 (12)"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 (13)"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 (14)"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 (1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 (16)"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 (17)"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   资料补充 ‎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 3.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 4.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 5.琴瑟之好: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 ‎ 6.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 7.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 8.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 9.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 10.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 1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 ‎ 12.三申五令: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 13.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 14.挥洒自如:形容举止潇洒,从容不迫。也形容写字或写文章,画画儿运笔不拘束。‎ ‎ 1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敞亮。‎ ‎ 16.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17.人老珠黄:指妇女因为老了被轻视,就像珠子年代久了会变黄,不如新珠子值钱一样。‎ ‎ 18.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巧妙。‎ ‎ 19.循序渐近: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 20.如履薄冰:指做事极为小心,多用于的心绪。‎ ‎ 第三类 褒贬颠倒 ‎ 褒词误用贬义 ‎ 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 贬词误用褒义:‎ ‎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 3.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 4.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 5.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 6.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 7.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 8.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 9.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 10.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 11.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 12.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 13.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 14.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 15.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 16.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 17.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 18.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 19.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 20.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 21.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 22.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靠人的企图。‎ ‎ 23.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 24.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 25.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 26.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 (讽刺语)。‎ ‎ 27.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 28.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 29.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30.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 31.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 32.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 33.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 34.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 资料补充 ‎ 以上所谈是色彩误用,关于这个问题还要注意三点,一是大量中性词,像"成千上万""如虎添翼"等,在或褒或贬语境中都可使用。二是有时为了讥讽、自嘲叶、开玩笑,故意说反话,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是可以的,不能以为错,三是应当知道一些感情色彩相反的同义的成语。下面成对举出的成语,基本意义相同而感情色彩相反,每对中,前一个词是褒义词,后一个词是贬义词:‎ ‎ ⑴情投意合----臭味相投 ⑵见机行事----见风使舵 ⑶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⑷一得之见----一孔之见 ⑸无微不至----无所不至 ⑹再接再厉----变本加厉 ⑺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⑻绞尽脑汁----费尽心机 ⑼开山祖师----始作俑者 ⑽昂首阔步----趾高气扬 (11)从容不迫--故作镇静 ‎ 第四类 语境不合 ‎ 成语也是词,它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不合,自然造成误用,成语的意思必须与句意相合,否则会错误。‎ ‎ 这种毛病的词语有:‎ ‎ ⑴"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不能用。‎ ‎ ⑵"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 ⑶"名不虚传":"名"是"名誉"是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 ‎ ⑷"耳濡目染":这词语的主语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 ⑸"不可开交":只能做"得"的补语。‎ ‎ 例(7) 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 "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用在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这个语境显然是误用,可改为"强人所难",‎ ‎ 资料补充 ‎ 1下列举出成对的成语,很容易在同一语境中误用,请注意:‎ ‎ ⑴望其项背----望尘莫及 ⑵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 ⑶耳濡目染----耳闻目睹 ⑷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 ⑸无与伦比----不可同日而语 ⑹形影相吊---形影不离 ‎ ⑺东山再起----死灰复燃 ⑻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 ⑼不拘一格----无拘无束 ⑽乐不思蜀---乐不可支 ‎ (11)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12)不孚众望---不负众望 ‎ (13)首当其冲---当务之急 (14)间不容发---亲密无间 ‎ (15)刮目相看---绘声绘色 (16)首当其冲---首屈一指 ‎ (17)置若罔闻---置之度外 (18)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 第五类 词语重复 ‎ ⑴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⑵广大灾民哀鸿遍野⑶百姓生灵涂炭 ⑷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 ⑸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 ⑹说话音量大,声如洪钟 ⑺一天天地日臻完善 ⑻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⑼众多的莘莘学子⑽寒舍真是蓬筚生辉 (11)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12)目前当务之急 (13)妄自菲薄自己等 ‎ 资料补充 ‎ 容易造成重复的成语 ‎1.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2. 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难以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 ‎3. 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 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 ‎5.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 ‎6. 遍体鳞伤:遍,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7. 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 ‎8.接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9. 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乐道,乐于谈论。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10.闻名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11. 责无旁贷:责,责任。贷,推卸。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不能用作“责无旁贷的责任”‎ ‎12.‎ 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沼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13.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 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 ‎16.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17.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 ‎18. 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9. 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20. 众所周知: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 ‎21. 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 ‎22不虞之誉:虞,预料。出乎意料的称赞。不能用作“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23.日理万机:理,处理,机也作“几”事务。一天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不能用作“每天都要日理万机。”‎ ‎24. 无地自容:容,容下。没有地方可以藏身。也指处境窘迫,无栖身之处。‎ ‎25.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明白,觉醒。一下子忽然明白过来。不能用作“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26. 任重道远:任,负担。负担沉重,路程遥远。比喻既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责任,又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不能用作“任重道远的责任。”‎ ‎27. 眼花缭乱:缭,亦作“撩”纷乱。看到纷繁复杂或光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28. 破天荒:天荒,从未开垦过的土地。比喻从未有过,第一次。不能用作“破天荒的第一次”。‎ ‎29.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并未停止。不能用作“正~”。‎ ‎30.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梵语指一切生物。原为佛教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用以指一大群普普通通的人。不能用作“众多的~”‎ ‎31. 耿耿于怀:耿耿,心里有事,很不安宁的样子。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不能用作“心里一直~”。‎ ‎32. 感激涕零:涕,泪,零,落。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形容非常感激。不能用作“~得流下了眼泪”。‎ ‎33. 历历在目:历历,一个一个清楚分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作“往事~地出现在眼前”。‎ ‎34. 刻骨铭心:铭,镂刻,记载。镂刻在骨头上或心里。比喻感受深刻,永不忘记。不能用作“令人难忘的教训~”。‎ 第六类 误用字面意义 ‎ 例 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 ‎ “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例句中误用了字面意义,显然是错误的,‎ ‎ 对下面这些成语,要注意防止望文生义,误用字面意义:‎ ‎ 1.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 2.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 3.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 4.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 5.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 6.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 7.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 8.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 9.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 10.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 11.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 12.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 第七类 谦敬错位 ‎ ⑴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 ⑵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通常只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 ‎ ⑶蓬筚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 ⑷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用于自谦,表示推辞某事。‎ ‎ ⑸心向往之:用于表示对某人或事的景仰之情。‎ ‎ ⑹一得之见:谦词,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意见"。‎ ‎ 资料补充:‎ ‎ 一、谦辞 ‎ 1、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 2、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 3、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 4、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 5、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 6、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 7、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 8、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坏。‎ ‎ 9、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 10、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 11、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 12、德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低下。‎ ‎ 13、挂一漏万:挂,列举;漏,遗漏。提到一个,漏掉上万。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 ‎ 14、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 15、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 16、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 17、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 ‎ 18、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 ‎ 19、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 ‎ 20、一得之遇:一得,一点心得;愚,愚见,谦辞。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 ‎ ‎ 21、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 22、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 23、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 24、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 ‎ 25、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后常用作提笔作画、写字或作文的谦辞。‎ ‎ 26、区区此心:区区,微小、微薄。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或想法。‎ ‎ 2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笨的人多次思虑问题,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得到一定的收获。也作“愚者一得”。 ‎ ‎ 28、管窥蠡测: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蠡,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大海。比喻眼光狭窄,见识浅陋。也作“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 29、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 30、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 31、避让贤路:交印辞职,给才德高的人让路。常作老年引退的自谦辞。‎ ‎ 二、敬辞 ‎ 1、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 2、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 3、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 4、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 5、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 6、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 7、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 8、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 ‎ 9、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 第八类、对象误用:‎ ‎ 1.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 3.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 4.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 5.琴瑟之好: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 ‎ 6.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 7.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 8.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 9.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 10.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 1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 ‎ 12.三申五令: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 13.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 14.挥洒自如:形容举止潇洒,从容不迫。也形容写字或写文章,画画儿运笔不拘束。‎ ‎ 1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敞亮。‎ ‎ 16.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17.人老珠黄:指妇女因为老了被轻视,就像珠子年代久了会变黄,不如新珠子值钱一样。‎ ‎ 18.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巧妙。‎ ‎ 19.循序渐近: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 20.如履薄冰:指做事极为小心,多用于的心绪。‎ ‎ 第九类 多义成语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如:‎ ‎ 1“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容字迹潦草难辨。‎ ‎ 2“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用它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 ‎ 资料补充 ‎ 两用成语 ‎ 1、平铺直叙。既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含贬义,如“写《我的一天》这类文章,应该摘取二三个片段,来说明生活的意义,决不能平铺直叙”;也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加修饰,直接地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意思,含褒义,如“欧阳修的短文《卖油翁》平铺直叙,明白晓畅”。‎ ‎ 2、水落石出:水退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本写自然现象。后比喻事情的真相得以完全显露出来。‎ ‎ 3、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后常比喻随意提笔作文、写字或涂画。又喻指作事无规则、无定准。‎ ‎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 5、粗枝大叶:比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它的本义是简略概括。‎ ‎ 6、肝脑涂地:的引用义是竭尽忠诚.甘愿牺牲.它的本义是形容惨死。‎ ‎ 7、一针见血:通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 8、不三不四: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与“不伦不类”‎ 相似,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的不三不四了。‎ ‎ 9、指手画脚:可以形容轻率地指点,妄加评论指责、批评,作贬义词,如“请你不要对我指手画脚,让我自己去思考、去行动”;也可以来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作中性词,如“问起根由,毛泼皮指手画脚,剖说那事。”‎ ‎ 10、光怪陆离 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李景把门面装潢得金碧辉煌,别出心裁地把那些光怪陆离的货物陈列在霓虹灯下,真叫人目迷五色,爱不释手。例二,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 11、百花齐放:指同一事物有许多做法,同一内容有多种形式。比喻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指各种花卉一起开放。‎ ‎ 12、乘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也指飞速地航行。‎ ‎ 13、垂涎三尺:形容嘴谗,也形容特别羡慕,渴望得到。如:我看到人家新买的摩托,便垂涎三尺,恨不得自己也有一辆。‎ ‎ 14、不绝如缕:既形容声音细微,也形容形势危急。‎ ‎ 15、步步为营:营,军队驻扎的地方。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置一道营垒。形容进军谨慎。今也比喻行事谨慎稳妥。。‎ ‎ 16、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了。‎ ‎ 17、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 18、金玉满堂:既指占有很多财富,也比喻人很有才学,学识丰富。‎ ‎ 19、春风得意:既可以指进士及第后的得意心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洋洋得意的样子。‎ ‎ 20、平易近人 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例一,就在那次交谈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诗人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例二,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 21、洋洋洒洒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例一,他才思敏捷,一眨眼就洋洋洒洒写下了近千字的文章。例二,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 22、处之泰然:既形容对待事情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 ‎ 23、目无全牛:指解牛时,看到的不是整头牛,而是牛的各部分之间的空隙。形容对事物了如指掌,处理起来极其准确熟练;也形容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 24、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心存侥幸,坐等意外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25、按部就班:按,依照;部,门类;就,归于,班,次序。按照门类,列定次序。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后用以形容做事按照一定条例,遵循一定的顺序。‎ ‎ 26、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精巧。剔透,剔除而使透空明晰。形容奇巧精制、明晰透亮。也形容人聪明灵巧或俊俏标致。‎ ‎ 27、秀色可餐 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也形容景色优美,让人入迷忘饥。例一,这女子容貌娇好,秀色可餐,到哪里都犹如众星捧月一样地被男人宠爱着。例二,苏杭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称之"人间天堂"实不为过。‎ ‎ 28‎ ‎、眉来眼去 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例一,他们两个眉来眼去,早就好上了。例二,吴三桂与多尔衮之间,早已眉来眼去,暗中交通 ‎ 29、战战兢兢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形容因饥寒冻馁而战抖的样子。例一,我又在北平看见摩登小姐们骑车游春,看他们那种战战兢兢的样子,实在令人不好受。例二,有那等贫寒之家,身无遮体之衣,口无应饥之食,战战兢兢,冻剥剥的袖手低头。‎ ‎ 30.朝秦暮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亦谓朝在秦地,暮在楚地,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例一,刘黑七朝秦暮楚,有奶即娘。例二,烽烟满郡州,南北从军走,叹朝秦暮楚,颠沛流离 ‎31.万紫千红:现多指繁荣兴旺、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也指百花盛开,色彩艳丽。‎ ‎32、灯红酒绿: 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例一,一时管弦嘈杂,钏动钗飞,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直到九点多钟,方才散席。例二,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 第十类 语法功能 ‎ 有些成语有自己的习惯用法,切合了习惯用法,则使用正确,反之,则使用不当。这些成语也是考查的重点。例如:‎ ‎ 1.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分析:“莘莘”是很多的意思,它不能受具体的数量词修饰。因此说“一位莘莘学子”使用错误。‎ ‎ 2. 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津津乐道着“龙芯” 1 号的研发成功,这是我国首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CPU ,又称“中国芯”。‎ ‎ 分析:“津津乐道”不具备带宾语的功能,因此这里使用不当。‎ 其他如津津乐道、求全责备、司空见惯、漠不关心都不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如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等闲视之等;有的只用于否定句,如望其项背、吹灰之力、万应灵丹等;有的多适用于诙谐讽刺句,如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衣冠楚楚、洗耳恭听、沐猴而冠、冠冕堂皇、乌呼哀哉、一命呜呼等。‎ 高考语文最容易用错的25个成语 ‎1 .间不容发 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 ‎【误例】近段时间,“超级女生”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2.对簿公堂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不能误用为“双方打官司”。‎ ‎【误例】事情一拖再拖,悬而不决,双方只得求助于法律,对簿公堂。‎ ‎3.拍手称快 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误例】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4.不足为训 足:值得。训:准则,典范。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误例】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5.不刊之论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发表”。‎ ‎【误例】这篇文章内容粗俗,只有华丽的辞藻,竟然在报刊上发表,简直是不刊之论。‎ ‎6.目无全牛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能理解为“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不能误用作贬义词。‎ ‎【误例】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 ‎7.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理解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误例】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8.不赞一词 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误例】我对任何邪教组织的言论不赞一词。‎ ‎9.不绝如缕 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误认为“连续不断”。‎ ‎【误例】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10.长此以往 长期这样下去。多用于不好的结果。‎ ‎【误例】新学期伊始,教师要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1.久假不归 假:借。长期借去,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 ‎【误例】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12.明日黄花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误例】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努力呀!”‎ ‎13.炙手可热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不可理解为“热门”或“商品畅销”。‎ ‎【误例】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14.无所不为 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不能误用作褒义词。‎ ‎【误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15.巧夺天工 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能用于“自然本身”。‎ ‎【误例】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16.别无长物 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不能理解成“自己没有什么长处”。‎ ‎【误例】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17.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 磨盘,磨的底盘,凿有许多齿形道。比喻办法多,门路广。不能理解为“有很多条道路”。‎ ‎【误例】他自小没见过世面,好不容易进了城,只见车水马龙、大街小巷,如同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 ‎18.细大不捐 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不能理解为“一点东西也不捐出”。‎ ‎【误例】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时,你却细大不捐,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么?‎ ‎19.石破天惊 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误例】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20.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能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动”。‎ ‎【误例】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1.豆蔻年华 豆蔻:一种草本植物,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孩。‎ ‎【误例】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22.罪不容诛 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恶。不能理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误例】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23.大快人心 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一般的好事”。‎ ‎【误例】最近,老王的女儿考上了公务员,儿子考上了大学,下岗的妻子也找到了工作。老王乐得合不拢嘴:这真是大快人心啊!‎ ‎24.休戚相关 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主语不能用于人物以外的其他事物。‎ ‎【误例】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5.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用来描写冰雪融化。‎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1‎ ‎【试题】(全国I卷)‎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次石湖书扇韵①‎ ‎ 姜夔②‎ ‎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 ②姜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 答:‎ ‎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 答:‎ ‎ 【解析】‎ ‎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 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 【参考答案】‎ ‎ 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 ⑵观点一:‎ ‎ 这种说法有道理。‎ ‎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 观点二:‎ ‎ 这种说法不确切。‎ ‎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 【赏析】‎ ‎ 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 这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而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飘流出来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飘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够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隐居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之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这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 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自己以石湖景物为题的诗中,写到的花木不少,并没有像姜夔这样突出地写荷花。被杨万里誉为“山水之胜,东南绝境”的石湖,也不以荷花擅胜。姜夔把荷花从石湖景物中特地拈出,就使这首诗呈现出诗人很有个性的感情色彩。从他的诗词里看出,除了梅花,他对荷花倾注了深情,有独特的赏好。他可使“冷香飞上诗句”,形成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这首诗便是很好的例证之一。(徐永年)‎ ‎ 二 ‎ 【试题】(全国卷II)‎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军城早秋 ‎ 严武[注]‎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 ⑴(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 ⑵(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 【赏析一】‎ ‎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军城早秋》,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 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赵其钧)‎ ‎ 【赏析二】:‎ ‎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 三 ‎ 【试题】(北京卷)‎ ‎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 张孝祥 ‎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 【参考答案】‎ ‎ ①(2分)D ‎ ②(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 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 第二问:略 ‎ 【赏析一】‎ ‎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 ”,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见《鹤山题跋》卷二)。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 【赏析二】‎ ‎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王方俊)‎ ‎ 四 ‎ 【试题】(天津卷)‎ ‎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 严郑公宅同咏竹 ‎ 唐•杜甫 ‎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柱子怎样的形象?‎ ‎ 答:‎ ‎ ⑵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 答:‎ ‎ ⑶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 答:‎ ‎ 【参考答案】‎ ‎ ⑴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 ⑵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 ⑶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 【译文】‎ ‎ 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 【赏析一】‎ ‎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隐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 【赏析二】‎ ‎ 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 五 ‎ 【试题】(上海卷)‎ ‎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 早兴 ‎ 白居易 ‎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 [注]①觉:醒。‎ ‎ 14.白居易,字乐天,号 。(1分)‎ ‎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待时间之早。‎ ‎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 ‎ 【参考答案】‎ ‎ 14.(1分)香山居士 ‎ 15.(3分)B ‎ 16.(4分)“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 【赏析】‎ ‎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 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 六 ‎ 【试题】(重庆卷)‎ ‎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 【折桂令】问秦淮 ‎ 孔尚任 ‎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 ⑴借代,反问。‎ ‎ ⑵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 【赏析】‎ ‎ 【折桂令】这支曲子,写明亡后南京的残破景况,抒兴亡巨变后人的感情与情绪。重点写了秦淮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支流,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南京夫子庙一带六朝时十分繁华。这种“繁华”中,妓院占了不小的成份,众多妓院造成了倚型的繁荣。何况昔日的妓院里有名妓李香君,李香君的教曲师傅就是此时来怀古的苏昆生!秦淮本是昔日南京繁华的象征所在,如今却粉黛无影,笙箫无踪,灯船不闹,酒旗不飘,只空余破窗残槛,让人一见便觉悲凉之气扑面而来。“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况周颐《熏风词话》)本曲言情,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本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它没有一处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现,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这几句,写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好一个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此情此景,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堪称借景抒情的范本。‎ ‎ 七 ‎ 【试题】(安徽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 小重山•端午 ‎ [元]舒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答:‎ ‎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 答:‎ ‎ 【解析】第8题是考查理解诗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尤其是诗句“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很容易读出作者慨叹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 第9题是考查的是表现手法。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最准确的,但诗中 “用典”也还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法。‎ ‎ 【参考答案】‎ ‎ 8、(4分)‎ ‎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9、(4分)‎ ‎ 手法:对比。‎ ‎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 【赏析】‎ ‎ “端午”,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节日。一到端午,人们忙着准备“碧艾香蒲”,一个“忙”字,写出了家家户户“庆端阳”的热闹景象。“细缠五色臂丝长”,写出楚地端午风俗。这描写,为下片抒情作了铺垫。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下片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词人在端午“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着“庆端阳”的人们,却无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怅无比!词人多么希望能记住这位富有“忠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屈大夫啊!‎ ‎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 ‎ 八 ‎ 【试题】(福建卷)‎ ‎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 江行 ‎ [宋]严羽 ‎ 瞑色葭外,苍茫旅眺情。残云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 人到水中游,舟随树梢行。离家今行宿,厌听棹歌①声.‎ ‎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 ‎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 ‎ 【参考答案】‎ ‎ ⑴诗人离家日久,思想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 ‎ 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精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 【赏析】‎ ‎ 诗题为“江行”,突出了借“舟行所见”抒情达意的主旨。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有力地抒发旅途思乡之情。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 九 ‎ 【试题】(广东卷)‎ ‎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 月 ‎ 杜甫 ‎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 ③故故:常常;频频。‎ ‎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 【解析】‎ ‎ 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 【参考答案】‎ ‎ (1)(3分)‎ ‎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 (2) (4分)‎ ‎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 【补充注释】风襟:外衣的下襟。亦指外衣。‎ ‎ 【赏析】‎ ‎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 “万里”,体现了杜甫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生活境况。“夜久”,寓意着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惟有那高悬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月是他的精神伴侣和理想寄托。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敞开心扉,倾诉他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他的思念和希望。可以说,月是诗人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者,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 十 ‎ 【试题】(宁夏、海南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 鹧鸪天 代人赋 ‎ 辛弃疾①‎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 8.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 【参考答案】‎ ‎ 8.(5分)‎ ‎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 9.(6分)‎ ‎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 【赏析一】‎ ‎ 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物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上片写柔桑破芽,蚕种生些,细草黄犊,寒林暮鸦,构造成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初春生活图画。下片进一步描写农村风情的优美欢愉,自在闲适。末尾二句,将“城中桃李”‎ 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 ‎ 【赏析二】‎ ‎ 辛弃疾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十一 ‎ 【试题】(湖北卷)‎ ‎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题西溪无相院 ‎ 张先 ‎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 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 【补充注释】‎ ‎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 ②鉴:镜子。‎ ‎ 【解析】(1)要看准题目要求,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进行“说明”。所谓“暗写”就是没有直接写影子,但仔细分析诗句,却能仿佛看到影子。“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子,不符合要求。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因为水面上倒映着人影、桥影,是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视线被芦苇挡住,处在芦苇的影子中,暗写月影(或芦影)。(2)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 ‎ 【参考答案】‎ ‎ ⑴(4分)‎ ‎ 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 ⑵(4分)‎ ‎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 【赏析一】‎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 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 【赏析二】‎ ‎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皇祜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征聘张先为通判赴陕。三年后张先又重游长安,其间似到过华州。时先已年过六十,然精力旺盛,诗兴不衰。王安石曾说他“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筒还肯寄新诗。”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些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人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 颈联更进一步,把一种静趣深化到禅悟的境地。‎ ‎ “入郭僧寻尘里去”,反衬出眼前这无相院是个离俗之境,远却尘嚣。“过桥人似鉴中行”,非但写静,且静到净化的程度;非但溪水照彻人影,且照彻’了人的内心,几乎达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 ‎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相应。‎ ‎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 (许理绚)‎ ‎ 十二 ‎ 【试题】(湖南卷)‎ ‎ 1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 三月晦日偶题 ‎ 秦观 ‎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 点绛唇 ‎ 元好问 ‎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 ⑴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诗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 秦诗之理趣 ‎ 元诗之情趣 ‎ ⑵《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 。(2分)‎ ‎ 【解析】‎ ‎ (1)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 【参考答案】‎ ‎ ⑴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 元诗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 ⑵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 【赏析】‎ ‎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 元好问《点绛唇》词 ‎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 ‎,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 十三 ‎ 【试题】(江苏卷)‎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满 江 红 ‎ 登黄鹤楼有感 ‎ 岳飞 ‎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 【参考答案】‎ ‎ 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 【赏析】‎ ‎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 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 十四 ‎ 【试题】(江西卷)‎ ‎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 喜外弟卢纶见宿 ‎ 司空曙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 [注]蔡家亲:表亲。‎ ‎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 ‎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 答:‎ ‎ ‎ ‎ 【译诗】‎ ‎ 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 【韵译】‎ ‎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 【参考答案】‎ ‎ 14. (6分)‎ ‎ (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 【赏析一】‎ ‎ 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 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各有特色,都能当得起后面这几句评语,正可不必硬分高下,以上司空曙用了两联诗句,写尽了自己的悲凉凄苦,而且目的正是为了烘托后面的喜悦之情。‎ ‎ 颈联说,因为我失意沉沦已经很久,所以见到你能频频地来看我,跟我亲近,我内心既觉得惭愧,更十分感激。“患难见真情”,在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浊世中,有如此知心的一位表弟能常常登门探视,安慰,论诗,怎么能使诗人不喜出望外呢?所以尾联进一步说,这大概是我们平生本来就有情分,更何况你我又是表亲呢?如此恳切的话,真是情见乎辞色,卢纶听了之后,一定会跟他格外亲近吧?‎ ‎ 总之,此诗运笔疏淡,写景真切,感情纯朴,结构精巧,的确是司空曙的一篇杰作。‎ ‎ 【赏析二】‎ ‎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 ‎,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 十五 ‎ 【试题】(辽宁卷)‎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 晚泊岳阳 ‎ 欧阳修 ‎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分析。(6分)‎ ‎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 【参考答案】‎ ‎ 8.(6分)‎ ‎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 9.(5分)‎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 【赏析】‎ ‎ 本诗是欧阳修的名作之一。是一首七言古诗。全篇以叙述起笔,“卧闻”二字,从容不迫,纡徐而来,显得悠然自适,并点明是途经暂泊。“城里”、“城下”,为全诗紧要处。系舟城下,“城里”之事当然不知,所以首句仅仅以悠闲笔调轻轻带过,但那钟声却有无限韵味,耐人思索。日暮钟声,想此刻“城里”,大概正是炊烟袅袅,灯火煌煌。而诗人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心中不由泛起层层涟漪。‎ ‎ 待到他从沉思遐想中醒来,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似欲亲人。“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此时,他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探寻那归去的水路。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江路又在哪儿呢?‎ ‎ 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张若虚的诗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蓦地,水面上传来一串歌声,原来是舟子趁着明月归去的唱晚之声。对一个羁旅中人来说,这“一阕”歌声将引‘起多少思绪,难怪诗人要“听不尽”了。这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久久凝视着,其心情如何,便不再说下去了。实在也无须言说,因为读者自能体会到。‎ ‎ 此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以“城里钟”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 ‎“闻”,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所以方植之说:“欧公情韵幽折,往反咏唱,令人低徊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如啖橄榄,时有余味”(《昭昧詹言》)。这段话可谓此诗的评。此诗以情韵胜,实是欧之本色,其唱叹之致,与欧文相似,而与他学李白或韩愈的那一类诗歌不同。 (陈顺智)‎ ‎ 十六 ‎ 【试题】(山东卷)‎ ‎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 寄 远 ‎ 杜牧 ‎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 【参考答案】‎ ‎ ⑴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 ⑵这两句是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 【赏析】‎ ‎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在这里,“红袖凭江楼”‎ 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 十七 ‎ 【试题】(四川卷)‎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 陆游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⑴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 答:‎ ‎ ⑵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 答:‎ ‎ 【参考答案】‎ ‎ ⑴(2分)‎ ‎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 ⑵(6分)‎ ‎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 【赏析】‎ ‎ 六十八岁的放翁,被罢斥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了。看来,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尽管“食且不继”,疾病缠身,他依然心存天下,壮怀激烈。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枨触,写了两首诗。命题人选择了以雄浑胜,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的第二首。‎ ‎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占领区内。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东入海”的黄河,仿佛夹着愤怒之气,倾泻而来;“上摩天”的华山,昂然挺立,直刺苍穹。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但失望又终究不同于绝望。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他不是临终还希望“王师北定中原”吗?‎ 于此可见,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 十八 ‎ 【试题】(浙江卷)‎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 (元)王旭 ‎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 [注] 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2分)‎ ‎ 23、简析这首词的手法和情感。(4分)‎ ‎ 【参考答案】‎ ‎ 22.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 23.手法:对比(反衬)。‎ ‎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 【作者介绍】王旭(生卒年不详),字景初,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县)人。元世祖至元前后在世,与王磐、王构等皆以文章著名,号称“三王”。因家贫,教授四方,活动的地方很广。著有《兰轩集》。‎ ‎ 【补充注释】①风流——风度、标格。②这句意指雪和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③萼(厄è)——花萼。这里指的是花瓣(因押韵关系)。④这句说:仔细一看,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⑤著(招zhāo)——等次。⑥散彩——放射出光彩。⑦帘——窗帷。这两句说: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 【赏析】宋卢梅坡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笔调生动活泼,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趣横生。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雪花不似梅花薄。”“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与不似都奇绝 ‎ ——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赏析 ‎ 踏莎行•雪似梅花 ‎ 吕本中(南宋)‎ ‎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 赏析 ‎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诗词中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全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 【简评】:吕本中这首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花魂雪魄,冰清玉洁,浑然相似。然对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时节,不禁对景追忆往事,遂别有一番恼人风味萦绕于心。‎ ‎ 此词写别恨,情从景生,天然浑成,两阕的末句尤为警策。这种艺术手法确如画龙,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1(含译文)‎ ‎(全国卷1)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动,经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全国卷2)三.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禀:生性 禀性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唯飧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病笃疾弥年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B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朴;C“岂可减溉田之水” 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原平乃拜而受之” 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答案: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答案和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 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 比” 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 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北京卷)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损之不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馀 孰 能 有 馀 以奉天下 唯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和解析】 (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 参考译文 ‎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起兵,使者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秦二世召来各位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边的士卒攻下蕲县进入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是怎么个看法?”博士以及儒生们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说:“作臣子的不能聚众,聚众就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色顿时改了样。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各位儒生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为一个大家,毁掉郡县城池,销熔各种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况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高兴地说:“好啊。”又向每个儒生问了一遍,儒生们有的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命令监察官审查每个儒生说的话,凡说是造反的都交给官吏治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这样的话。那些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却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装,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走出宫来,回到居舍,一些儒生问道:“先生说了些什么讨好话?”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于是逃离都城,到了薛县,当时薛县已经投降楚军。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叔孙通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他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是高兴。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称说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勇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道:“奉事先生几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汉王,如今不能推荐我们,却专门称道特别奸狡的人,有什么道理?”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要称道斩将夺旗能冒死撕杀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王任命叔孙通做博士,称为稷嗣君。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所以从夏、殷、周三代的礼节有所沿袭、删减和增加的情况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就是说不同朝代的礼节是不相重复的。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 ‎“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去的还来不及埋葬,伤残的还欲动不能,又要制定礼乐法规。从礼乐兴办的根由看,只有积累功德百年以后,才能时兴起来。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这时正巧是十月,能进行岁首朝会的实际排练。‎ ‎ 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天津卷)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急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四、(1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答案和解析】 (12分,每小题3分)‎ ‎8.A 9.D 10.A 11.C ‎12.(8分)‎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沈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1) 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1. 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答案和解析】 ⒘ (2分) (1)随便(2)详细(各1分)⒙ (2分)B⒚ (2分)C ‎20.(6分)(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21. (2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22. (2分)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絰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取未放之蕊干之( ) (2)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联系全文,概括壮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 ‎【答案和解析】23. (2分)(1)使……干燥 (2)草率(各1分)24. (2分)B ‎25. (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26.(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 ‎27. (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2分)‎ ‎(重庆卷)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2分):‎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中心岂不 常 惧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4分)‎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4分)‎ ‎【答案和解析】8、A 9、B 10、D ‎11(1)、用斜线(/)断句(2分):‎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2)、①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答案和解析】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性可言,2006年的“序”体文,2007年的“说”体文,2008年,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答案】4.B 5.C 6.C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答案】7.(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 ‎“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福建卷)(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 ‎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 有删节)‎ ‎[注]1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2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3轻儇:轻佻,不庄重。‎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索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挚语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 译:‎ ‎ ‎ ‎(2)自薪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译:‎ ‎ ‎ ‎【答案和解析】2.C 3。B ‎4.(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它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慎重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和解析】8.(1)C ‎(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广东卷)二、本大题为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高考资源网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答案和解析】B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答案和解析】【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D.都是竟然。‎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和解析】C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和解析】D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⒐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答案和解析】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⑵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答案和解析】【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翻译】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海南宁夏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产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乘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蓝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独。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照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失而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章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衙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坠“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宫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义偷生,不异犬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座,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衙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衙不可行。‎ ‎【答案和解析】4. C 5. D 6. D ‎7.(10分)‎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人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 ‎ ‎(湖北卷)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 ‎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 ‎ ‎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 ‎ 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 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 ‎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 ‎ ‎ ‎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答案和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答案和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和解析】B (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四、文言翻译、诗歌鉴赏和填空(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答案和解析】翻译:(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答案和解析】翻译: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答案和解析】翻译: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 ‎ ‎(湖南卷)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 ‎ ‎ ‎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 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常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 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A项中的“季”应是“(秋天)最后一月”,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典型错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此题中考查的四个实词并不在《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之中,因此考生在备考时不要仅仅局限于120个规定掌握的实词,而是要拓宽“视野”,多多益善。‎ ‎ ‎ ‎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 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也 C 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A项中的“其”字,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 B项中的“于”字,前者为介词,后者为介词,译为“对”; D项中的“者”字,前者为名词,后者表提顿,与“也”一起表判断。‎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 ‎ ‎ ‎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C项中“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错误。‎ ‎ ‎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和解析】【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并做到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如(1)句中“涉难”“ 不明”,(2)句中“则”“ 妇子”及倒装句“食与我”,(3)句中“而”“ 辞”“者” 等。‎ ‎ ‎ ‎13.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变迁,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分值也增加到4分。考生务必要看清楚题干的要求,怎么问就怎么答。问是“如何阐述”的,要从“引用了什么故事或事例”和“说明了什么道理”两方面答题。往往很多考生只答到其中的一点即满足了,很遗憾,白白丢分。‎ ‎(江苏卷)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 ‎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解析】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重大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一致:关注本土文人小品。《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影响,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答案和解析】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⒍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3分)‎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答案和解析】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答案和解析】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 ‎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答案和解析】‎ ‎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翻译:‎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江西卷)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 ‎ 卖酒者传 魏禧 ‎ ‎ ‎ ‎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醵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1平事:评议事情。2子母:利息和本金。3责券:求取借据。4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此处“立”应为“立即”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数也 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原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入,具告沛公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A.“为”: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译作“呢”。 B.“所”:“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C.“之”:代词,这样。D.“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前一个译作“才”,后一个译作“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吾侪保甲贷乙金 ‎(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2)尽取所偿负还之 (6)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1)(3)(4) B.(2)(5)(6) C.(1)(3)(5) D. (2)(4)(6)‎ ‎【答案和解析】C.(2)不是卖酒者的行为。(4)是客人抱怨的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答案和解析】B.“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起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3分)‎ ‎【答案和解析】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4分)‎ ‎【答案和解析】译文: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分)‎ ‎【答案和解析】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参考译文:‎ ‎(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如果遇见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并且根据奴仆、婢女说的酒量)尽量斟酒给他们(饮),并叮嘱:“千万不要偷瓶中的酒喝,不然要受主人鞭笞的。”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者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能够休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然而我已经赌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译者注:酬,主人进客也。——《说文》。凡主人酌宾曰献,宾还酌主人曰醋,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酬。这里意译为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有个方术之士(行占卜的人)谈论五行,判定卖酒者将死。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将到之时,他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 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到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明亮,亲戚朋友面面相觑,等到半夜才散去。他后面的方术之士判定会死的从第八个人算起,都如期死了,而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辽宁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 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 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 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 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寺,谦开厅事以待之。‎ ‎【答案和解析】4.(3分)D 5.(3分)A 6.(3分)B ‎7.(10分)‎ ‎(1)(5分)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译出套间货仓2分;“嘉”、“礼”、“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廉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译出大意给2分:“笃”、“舆”、“厅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山东卷)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答案和解析】【答案】D(过:错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 B.侍公而食 信而见疑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且为所虏 ‎【答案和解析】【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答案和解析】【答案】B(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和解析】【答案】D(“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四川卷)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原文中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 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 “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 ‎【译文】‎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诸如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等各项社会活动和政务,直至受成、献馘、讯囚这些事情,也没有不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引进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长、一曲之学,没有不引进的。让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备、曾经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担任老师。祭祀圣人先师,不忘知识学问的来源;用迁徙、驱逐的办法,激励学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 古代的那些领导,自己不用殚思极虑却没有疏漏,不以功利为念却能功德圆满,其要点就在于此。这就是古代圣王办学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就像如见看到的,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当官的,既不违反当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实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这样,就接近于一个有道者了。‎ 林肇当然是一个贤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好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 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林肇升迁而感到高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续这项事业,因此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后来者。‎ ‎ ‎ ‎(浙江卷)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 ‎1锻炼:打铁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 B 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 C 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 D 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凶其身 C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 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 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 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 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 ‎【答案和解析】17.B 18. C 19. C 20.D ‎21.(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 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 ‎、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6、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 加以简要说明。‎ 此外,在比较鉴赏考查方面,有一类仿写题,这种题型发轫于湖南卷。但仿写是其形式,比较才是实质。因此,解答此类古诗鉴赏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首诗的比较角度。比较的角度找准了,仿写起来能保证要点到位,至于表达稍微差点,不会影响得分。分析要点时宜粗不宜细,尤其不宜过细。分析得太细,仿写时思维受的约束必多,以致无从下手。或情理或写法,或概括或具体,或总写或分写,从大的方面析其要点就可以了。‎ ‎ ‎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 第(1)题是“ 析同” 。题干中“ 都是” 、“ 均” 带有明确的指向性。杜诗中的“ 落日”,杨诗中的“ 暮” 都表明时间是傍晚。两首诗都写出了“ 荷”, 在风中的姿态。所以除“ 荷” 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 那就是“ 西风” 。当然, 杜诗中的意象还有“ 溪桥” 、“ 轻烟“ 、“柳影” , 杨诗中的意象还有“ 细草” , 但这些是“ 异” 点而非我们要找的“ 同” 点。第(2)题前一问还是“ 析同” , 题干中的“ 都” 字规定了我们答题的方向。杜诗中的“ 倚恨” 、“ 回首” , 杨诗中的“ 摇头” 、“ 愁” 、“ 低面” 等,都表明诗歌采用的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拟人手法。第(2)题后一问才是“ 求异” , 题干中“ 不同” 二字便是明证。但回答问题的落脚点要在“ 情感特点” 四个字上。杜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恨” , 杨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愁” 。前者因“ 恨” 而“ 背西风” , 表达的是不平之气, 诗人其实也是要让“ 荷” 为自己代言后者“ 低面深藏碧伞中” , 描摹的是荷花的娇羞之态,容易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 恰似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 , 诗人要表达的是喜悦怜爱之情。‎ ‎【参考答案】‎ ‎(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 绿荷” 有“ 恨” 而“ 背西风” , 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 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 ‎“ 愁热” , 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 ‎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 月黄昏” 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 两诗 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 两首诗的末句, 一用“ 应有” , 一用“ 犹有” , 哪个更好?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4分)‎ 解析 第(1)题是“ 析同”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 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 小店都是“ 无灯欲闭门” , 所见都是“ 半死” 之“ 枫” ,所感也都是“ 去年痕” , 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 而“ 月黄昏” 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 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 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第(2)题是“ 求异” , 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 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 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应有” 是想象猜测, 是一种探索寻找, 透露无限惆怅“ 犹有” 是实景, 旧痕犹在, 人事已非, 蕴涵不尽感慨。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所以, 从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看, 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 会得到不同的体味。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 ‎【参考答案】‎ ‎(1)“ 月黄昏” 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 无灯” 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 应有” 更好。“ 应有” 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 也有失意与怅惘, 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 犹有” 二字则无此意趣。②“ 犹有”更好。“ 犹有” 二字, 自然道出, 却出人意料, 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 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 应有” 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軬,秋来处处割断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归 雁 钱 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②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京华亲故:指在京城长安的亲人与友朋。②二十五弦:一种弦乐器,初发 于西域之地。‎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使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柳诗:以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思乡之情。‎ ‎(2)钱诗:以生动的拟人和丰富的联想,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 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 的簪子。‎ ‎【参考答案】‎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 ‎【参考答案】‎ 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补全赏析。‎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分水岭 黄公度 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 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唐宋诗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唐诗主情,宋诗重理。上述两诗均以“过分水岭”为题材,温庭筠的诗纪行,寓情于景。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三日同行,岭头夜宿,拂晓分别,溪水潺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诗人殷殷话别,依依难舍,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黄公度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仿写式古诗鉴赏的实例。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仿写对象的内容要点,以求仿写时要点到位,至于字数、句数、句式则不必求同。经过分析,比较的角度有三个: ① “温诗纪行,寓情于景”,这是对温诗的整体概括,既概括了内容(纪行),也概括了写法(寓情于景);②“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依依难舍”,这是对诗的具体内容的解说,解说的方法近似于对诗的逐句串讲;③“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这是对诗所抒之情的概括,前面既然说“唐诗主情”“寓情于景”,结尾就应对诗中之情进行概括了。诗以言志,两首诗的比较无非是着眼于“言了何志”“何以言志”两个大的方面,前者指诗的情理,后者指诗的手法,明白了这个大方向,解题时一般不会出大问题。‎ 据上分析,在答题时就要依次答出上面的三个要点,具体内容的组织则从被仿写内容中得到相应的启示。‎ ‎【参考答案】‎ 示例一: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表达了人生不应因暂时的离别而伤感,相信人生漫漫终有重逢之时的哲理。‎ 示例二: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巧妙地表达了人生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悲伤,而要相信厄运终会过去的哲理。‎ ‎“示例二”概括性强些,是较好的仿写;“示例一”拘泥于诗,概括性弱些,但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蔡家亲:用了“羊祜为蔡邕外孙”的故事,因此称表亲为蔡家亲。这里 ‎ ‎ 借指两家是表亲。‎ ‎(1)两首诗都写到了外弟带给作者的欣喜,司空曙的欣喜是诗人贫居独处时遇外弟留宿得以倾心一谈;李益的欣喜则是离乱十年后与外弟意外相逢回忆往事。但这两首诗也可以说都是喜中有悲,以喜写悲。司空曙诗的“悲”在_______________;李益诗的“悲”在________________。‎ ‎(2)司空曙诗中的“雨中黄叶树”既是烘托凄凉气氛,也是借树之落叶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诗中的“秋山又几重”既写外弟此去重山阻隔,也隐喻蕴含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司空曙的“悲”在于自己长期沉沦,贫居独处,无人问津;李益诗的“悲”在于十年一见,又要匆匆作别,不知再聚在何年。‎ ‎(2)作者的衰老潦倒、伤别的情怀。‎ ‎8.阅读下面两首诗,参照对“其二”的鉴赏,写出对“其三”的鉴赏。‎ 塞下曲 卢 纶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六首是卢纶边塞诗的代表作,这里选了其中的两首,它们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出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其二写将军夜巡,误以石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将军勇武过人。诗一开始就渲染猛虎袭来的紧张气氛,为将军误射作好铺垫,同时也写出了将军的高度警觉性;后两句写箭没在石中的情景,以戏剧性的结果烘托出将军那非凡的臂力和高超的箭术。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写将军雪夜率军追敌的壮举,突出了将军杀敌卫国的精神。诗一开始用月黑之夜大雁被惊高飞,来衬托敌军溃败夜遁的情景;三四句写将军率领轻骑冒雪追敌,“大雪满弓刀”这一细节,既写出了环境的极度恶劣,更突出了将军的英勇刚毅。‎ ‎ ‎ ‎ ‎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 ‎,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析这是典型的比较类古诗鉴赏题。“失”和“阔”各有其版本为据,说明两字各有各的妙处。命题人既然是问你觉得哪个字好,说明答案不是唯一的,你可 以说“失”字好,也可以说“阔”字好,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行。可从意境、音韵或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 ‎①“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无尽的想象。‎ ‎②“阔”字更好。它是对实际的描写,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兰溪的雨后景色。“松间”句脱俗于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本词换“润”为“净”。请结合上下句,从写景艺术角度赏析这一“净”字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用一“净”字,突出了兰溪小路的洁净无尘,并与上句的潺潺流水,下句的杜鹃啼鸣,合而衬托出兰溪周围环境的清新与幽静,抒写了词人平静淡然的心境。‎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 “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的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还能说其他要求么?正是有对现实的绝望,才有后文“微驱此外更何求”的愤慨。‎ ‎② “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2009年终极版高考语文古汉语字典常考字词释义 ‎ ‎ A 阿:偏袒 艾:停止、完结(方兴未艾) 爱:怜惜;吝惜 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谙:熟悉 按:巡视;考察 B 败:败北,失败 拜:授给官职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报:断狱,给……回信、答复 北:打了败仗往回跑 悖:违背 被:施及;通“披” 备:完备 本:根源 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 俾:使 比:并列,接连地,勾结,比较,等到 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 弼:辅佐 毕:全、都 嬖:宠爱 庇:遮蔽 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 薄:靠近 伯:排行第一,爵位,称霸 擘:大拇指 逋:逃亡 C 采:文章的辞藻 骖:三匹马拉的车 苍:灰白色 操:操守 曹:辈(类、属、侪、徒、等)‎ 曾……不:连……都 差:稍微的 (差强人意) 觇:偷看 婵娟:美好的样子 超:超过、胜过 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 朝:一日、朝见 车:牙床(辅车相依) 彻:通达、贯通 掣:牵引,拉(掣肘) 沉:古代常写做“沈” 陈:陈列,通“阵” 诚:假设,果真,的确 乘:古代一车四马 丞:辅助 逞:炫耀,显示 媸:丑 弛:放松 驰:疾行 褫:夺 啻:仅仅,只有 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饬:整顿、整治 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 稠:多而密 初:才、刚刚 除:台阶,任命 刍:割草,牲口吃的草 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 触目惊心 怵目惊心(区别) 黜:废黜 绌:不足(相形见绌) 舛:违背,错乱 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 次:临时驻扎,按顺序 刺:名片 聪:听力好 从:使……跟从,通“纵”‎ 殂:死亡 徂:往 蹴:踩 猝:突然 蹙:紧迫,窘迫 爨:烧火做饭 忖:思量,揣度 措:放置 厝:放置 错:镶嵌 ‎ D 达:得志 怛:痛苦、忧伤 黛:青黑色 贷:借出,宽恕 逮:达到 ‎ 迨:等到 殚:竭尽 耽:沉溺 但:只、仅仅,徒然 惮:畏惧 当:面对,判罪,应当 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 刀笔:管刀笔的小官 祷:祈祷 道:规律 得:能够 镝:箭头 弟:但、只管 ‎ 的:箭靶中心,女子额头的红点 典:法则、制度,主管 吊:慰问 牒:文书 洞:深入、透彻 督:监察、督促 牍:文书,书籍 独:单独,表反问(副词),仅、只有 笃:忠诚 遁:逃 多:赞美 夺:强行改变 ‎ E 讹:谣言 恶:哪里,讨厌 遏:阻拦 而:你,表并列、转折、顺承、修饰 迩:近 贰:副的,从属二主,背叛 F 伐:夸耀,讨伐,功劳 法:效法,法令 藩:篱笆 凡:总共 反:通“返”,违反 范:模子 ‎ 方:正在 斐:有文采 匪:不是 奉:两手捧,尊奉,俸禄 黼:古代礼服上的花纹 ‎ 伏惟:表敬副词,无意义 服:佩带 甫:刚刚 G 赅:完备 盖:大概,句首语气词 概:节操、风度 干:盾牌,冒犯,冲,干预,求取 敢:谦辞(冒昧的意思),表反问岂敢 扛:双手举 诰:皇帝给臣子的命令,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 格:推究 更:改变,更加 觥:酒杯 躬:亲自,身体 诟:骂 沽:买、卖 孤:幼年失去父亲,谦称 诂:对古代文字的解释 不榖:不善(对自己的谦辞) 故事:旧例 固:本来,坚持,坚固 乖:违背 管:钥匙,掌管 果:果然,坚决 过:经过,错误,探望 H 好:容貌美,友好 劾:弹劾 盍:何不 阖:全 河:黄河 荷:扛 曷:什么,岂、难道 和:应和 恨:遗憾 亨:通达、顺利 后:君主 乎:于 胡:为什么 扈从:皇帝出巡时的随从 怙:依仗、凭借 还:旋转,返回 浣:洗涤 豢:喂养 环:担忧、忧虑 隳:毁坏 恚:恼怒 诲:教导 会:回合,正好、恰好,必然 或:有的人,有时,也许 货:财物 J 期:一周年 赍:携带,送物给人 稽:考证、考核,稽首(礼节) 羁:寄居在外 机:关键、要点 及:赶上、追上,和 极:尽头,最,标准 即:立即,就是,如果 亟:急,屡次 迹:推究,考察 济:救济 际:交界处,会合 季:排行在后的,最小的 既:尽,完 忌:恨,顾忌 跽:长跪 纪:法度、准则 贾:买,做买卖的人,价格 假:借,如果 笺:一种文体,注解 缄:封闭 间:间或 僭:超越本分 见:被,通“现” 鉴:镜子,引以为鉴 将:带领,将要 ‎ 矫:纠正,假传皇帝的命令 讦:攻击揭发别人的短处 诘:责问 节:节操 介:铠甲 斤:斧头 竟:完毕、终了,从头到尾 胫:小腿 靖:安定 就:接近 僦:雇车的费用 咎:灾祸,归罪 举:推荐,攻打,全 讵:(反问)难道,假如 遽:匆忙 具:全部,准备 踞:蹲坐 倨:傲慢 捐:抛弃 诀:辞别 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 ‎ K 忾:愤恨 堪:忍受,能够 瞰:俯视 考:死去的父亲,考核,敲 克:能够,战胜 课:征税 孔:很 匡:纠正,辅助 况:比拟,何况 愦:昏乱 髡:一种刑罚 昆:兄 L 赖:依靠 赉:赏赐 累:多次 诔:叙述死者生前事迹 罹:遭遇 醴:甜酒 戾:违背 厉:勉励,磨刀石 詈:骂 聊:依靠,暂且 烈:事业、光明 廪:米仓 赁:租借 领:脖子,兼任 令:使,美好,时令 虏:俘虏,对敌人的蔑称 路:行政区域单位 麓:山脚 律:法律、法令 略:掠夺,大概,谋略 伦:类 M 贸:交换财物 美:赞美 每:常常 昧:愚昧 氓:老百姓 蒙:愚昧,承蒙 孟:排行第一 靡:没有,倒下,浪费 糜:烂 弥:满,更加,弥补 苗:后代 庙:封建祭祀先祖的场所 敏:聪明 明:视力 名:占有 秣:喂马 莫:没有人,不要 (人)牧:官员 ‎ N 乃:你,于是,竟然,只,是 奈……何:如何,怎么办 男:爵位的一种 讷:不善讲话 逆:预先,抵触 睨:斜眼看 宁:难道 (不)佞:不才 偶:成双 P 俳:演滑稽戏的人 畔:背叛,边 庖:厨师 朋:结党 裨:副的 匹:力量相等 聘:探问 颇:很 叵:不可 迫:靠近 仆:对自己的谦称 浦:水边  辟:征召 Q 期:期望,约定 戚:斧头,忧愁,亲属 其:表揣测、期望、祈使、反问语气,那,他,我,其中的 起:起用,兴起 岂:难道 契:契约,符合 器:才能 迄:到 讫:完毕 悭:吝啬 ‎ 迁:调动官职 愆:过错,错误的 歉:收成不好 戕:杀 抢:碰、撞 强:有余 切:恳切 且:并且,况且,尚且,暂且,将要,语气词 挈:提着 惬:心满意足 箧:小箱子 窃:暗中,私下 勤(王):为王事辛劳 黥:墨刑 擎:举 罄:空 穷:不得志 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去:离开,距离 悛:悔改 权:秤砣,权变,暂且 诠:解释 却:推辞 R 然:这样,是的、对的,……的样子 攘:排斥 让:责备,谦让 饶:富足,宽容 稔:庄稼成熟 任:负担,担任,信任,胜任 如:到,假如,像 辱:谦辞 若:像,你,假如 S 芟:割草 嬗:把帝位让给别人,更替 缮:修补 讪:诽谤、诋毁 韶:美好 少:稍微,轻视 劭:劝勉 赊:欠 申:再三,陈述 审:详细,明白 声:名声 省:探视 眚:过失 师:效法 实:充实,坚实,实际,确实 什:十倍(什一:十分之一) 识:知道,知识,记住,标记 时:季节,时机,按时,时常 使:命令,出使,假如 始:开始,才 视:看,比、和……一样 恃:依靠 事:侍奉,从事 弑:子杀父、臣杀君 是:正确 适:到……去,恰好,刚才,适合 寿:祝寿 疏:分条陈述,给皇帝的奏议,注释的一种 殊:死,不同,很 姝:美好 纾:延缓 叔:排行第三 孰:熟,何(孰与:与……比,哪一个……) 署:代理、暂任,布置 庶:众,百姓 ‎(庶几:差不多,表可能或期望) 数:规律,屡次,天命 率:遵循,率领,大致,一概 爽:差错 朔(方):北方 硕(交):交情牢靠的朋友 私:偏袒 司:主管,官署 俟:等待 耜:一种劳动工具 肆:作坊,店铺 嗣:继承,子孙 悚:惊恐 讼:争论,诉讼 叟:对老人的称呼 嗾:唤狗声 宿:素来,星宿,夜(宿将:有经验的老将) 素:向来 速:快,招致,邀请 夙:早晨 虽:虽然,即使 绥:安抚 遂:于是,终于 岁:年成 飧:晚饭 损:减少 ‎ 所以:……的凭借、手段、方法、原因等 T 倘:假如 傥:假如 饕餮:贪食 韬:用兵的谋略 特:只、独、仅 慝:邪恶 涕:眼泪 悌:顺从兄长 田:打猎(通:畋) 忝:辱(谦辞) 条:分列项目 听:治理,判决,听从 恸:极度悲哀 偷:苟且、得过且过 徒:党徒,罪犯,空,徒步,仅仅 图:图谋,考虑 涂:道路 推:推究,推荐 颓:崩塌 屯:驻扎 脱:或许,倘若 橐:口袋(橐驼:骆驼) 柝:打更的梆子 W 罔:没有,不要 枉:弯曲,歪曲,屈尊,徒然 往:从前,以后 望:名望,埋怨 微:深奥,稍微,卑贱,如果不是 危:高,端正 为:做,作为,认为,是,因为,被,语气词 惟:句首语气词 唯:应答声 韪:对,是 猥:谦辞 未:没有 谓:认为 文:文采,文辞 闻:见闻,名声 紊:乱 问:慰问 幄:帐幕 无:没有,不要 毋:不 忤:违反 悟:理解 寤:睡醒 务:致力,事务,务必 X 奚:什么,哪里 蹊:小路 悉:全尽 息:生长,繁殖,停止 袭:因循,沿袭,侵袭 习:反复练习,通晓 葸:畏怯 洗马:官职名 徙:调职 蓰:五倍 黠:狡猾 狎:轻侮 遐:远 暇:空闲 下:攻克,交给……去处理 鲜:少 先:祖先,死去的 嫌:疑惑,仇怨 贤:胜过 咸:全,都 衔:包含,马嚼子 羡:羡慕,剩余,超过 县:通“悬”,行政区域单位 陷:陷害,攻破 响:回声 相:容貌,辅助 向:从前,假使 骁:勇猛,矫健 效:效法 不肖:不贤 啸:呼喊 些:少许 邪:疑问语气词 谢:道歉,辞谢,感谢,衰落 信:诚信,音训,确定,随意 衅:罪过,灾祸 兴:发动 行:品行,代理官职,军队编制 幸:幸亏,幸运,宠爱,表敬副词 凶:收成不好 修:长,整理 岫:山洞 吁:叹息 诩:夸耀 勖:勉励 恤:担忧,体恤 旋:随即 玄:黑 谑:开玩笑 勋:功劳 循:沿着,巡视 旬:十天,十年 寻:寻找,随即,不久 ‎ 训:教导 讯:音信,消息 ‎ ‎ Y 涯:边际 雅:很,高雅 焉:哪里,于此,语气词 颜:容貌 言:说,言论,字 妍:美丽 严:严厉(严君:父亲) 偃:停止 俨然:庄重的样子,整齐的样子 唁:对死者的慰问 厌:满足 赝:假的 燕:通“宴” 验:证据,效果,验证 央:恳求 佯:假装 恙:病 谣言:捏造的话 徭:徭役 要:概括,总括,通“腰”和“邀” 也:句末语气词,句中语气词 业:已经,事业 晔:光彩的样子 谒:拜谒 一:统一,一旦,多么 伊:此 宜:应该,合适 颐:面颊 遗:遗失,赠送 贻:赠送 以:认为,用,凭借,而 已:停止 翌:明(天,年)‎ 益:更加,渐渐地,利益 懿:美好 瘗:埋藏 易:改变,交换,轻视 怿:喜悦 刈:割 劓:割掉鼻子 逸:逃跑,隐逸,放纵 抑:选择 艺:种植 诣:到 喑:不能说话 ‎ 因:依靠,沿袭,由于,通过 殷:盛、众多 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上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尹:官职 膺:胸 英:花 营:经营,谋求 颖:聪明 用:使用,任用,因为,以 尤:罪过,特别 宥:宽容 于: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隅:角落 不虞:没料到 渝:改变 庾:谷仓 鬻:卖 寓:寄寓 谕:告诉,知道,了解 毓:养育 狱:案件,官司 原:原谅 掾:属官 刖:割脚 殒:死亡 陨:从高处掉下,死亡 愠:生气 ‎ Z 宰:主宰 再:第二次,两次 暂:突然,短暂,刚 造:到……去 责:通“债” 谮:诬陷 乍:突然,刚 兆:征兆 肇:开始 辄:总是,立即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甄:鉴别 箴:劝告 臻:到达 缜:周密 振:奋起,救济 征:出征,征税 诤:直言劝告 ‎ 之:到……去,他,这,取独,的 知:知识,了解,主持 直:通“值”,仅,径直 值:价值 执:捉拿,执行 旨:意图,诏书 制:控制,遏制,规定,制度 秩:官吏的俸禄,次序 质:质朴 踬:跌倒 衷:内心 仲:排行第二 周:周密,环绕,救济 诸:众,之乎,之于 诛:杀,责问 贮:积存,储蓄 状:描绘、陈述 斫:砍 濯:洗 擢:提拔 资:资望、资历 訾:诋毁 子:爵位,您 纵:即使 诹:询问 走:逃跑,我(谦辞) 卒:兵,死,终于,突然 族:族灭 镞:箭头 坐:因为,定罪,因犯……罪 高考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100例  ‎ ‎ ‎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常见考点,从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抽样统计结果来看,得分率一直徘徊在0.5—0.6之间。究其原因,制约的“瓶颈”主要在如下两大方面:一是知识储备上积淀不足。该考点考查的实词义项,多为考生不太熟悉,有的甚至是较为生僻的义项,学生的知识仓库中本来就“缺货”,自然也就无从判断。二是思维品质上形成定势。命题人设计的错项多为实词的现代义和常见义,考生由于思维定势极易认同这些错项,这就陷入了以今释古、以熟释生的思维误区。 ‎ 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我们搜集了07~09年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从1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点击率最高的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在编排体例上,本套材料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坚持词不离句;②解释正误同列;③附有全句译文;‎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 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正: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误:购买正:重赏征求 ‎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误:规劝正: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误:经过正: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正: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正: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误:憎恨正: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误:节省正: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正: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正: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误:捐助正: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误:刊登正: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误:战胜正: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误:逐步正:订正,改正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误:离开正: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45.民不胜掠,自诬服。误:掠夺正:拷打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优罪了。‎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误:违背 正:迎着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误:停止 正: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误:妻子 正:以女嫁人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误:期限 正:约定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误:亲人 正:父母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误:睡觉 正: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误:贫穷 正: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误:权利 正:暂代官职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 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55.议者皆然固奏 误:这样 正:认为……对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误:谦让 正:责备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57.彦章武人不知书。误:文书 正:文字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 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误:迅速 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误:可惜 正:悔恨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误:期望 正:埋怨、责怪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误:危险 正:端正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误:陷害 正:欺骗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误:遗留 正:赠送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误:事物 正:别人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误:清闲 正:通“娴”,熟习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误:接受 正:怀恨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新鲜 正:少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误:感谢 正:谢罪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误:书信 正:信使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误:巡行 正:代理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 ‎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误:形势 正:表现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75.阶疾病,帝自临省。误:察看 正:探视、问候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误:曲从 正:示众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误:找寻 正:不久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误:儒雅 正:平素、向来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误:厌恶 正:满足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误:邀请 正:半路拦截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误:改变 正:轻视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误:担忧 正:父母的丧事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8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误:游览 正:交往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误:尤其 正:指责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8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误:角落 正:边疆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误:欺骗 正:忧患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误:牢狱 正:案件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误:遇到 正:对待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误:给予 正:结交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误:察看 正:经历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误:赞美 正:辅佐 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误:准则 正:效法 译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误:盗窃 正:毁害 译文: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误:了解 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95.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 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误:给予 正:招引,引来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误:嘱托 正:写作 译文: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 ‎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 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99.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 正:灭族 译文: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10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误:因为 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在平时的文言复习中,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所做过的习题进行复习,效果也是很好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 ‎ 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本人结合几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经验,就常考的四小题文言客观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至于句子翻译题,许多大家已经有很多的见解,本人在此就不再赘言。‎ 原则:‎ 自下而上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如2002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 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 是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过丸 ‎ 行过夷门,见侯生 A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意思为“因为”连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讲得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B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C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D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 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如2004年高考试题(湖北卷):‎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③中为太后之所为。⑤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⑥为张说据实回答。这样一来,③⑤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 ‎⑵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如2004年高考试题(天津卷):‎ ‎1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 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而①②③皆为北征之前,况且②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由此,可以确定就是D。‎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如:2004年高考试题(福建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答案B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所以B项答案是不正确的。‎ 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20)‎ ‎ ‎ ‎ 1.爱,ài ‎ (1)名词,恩惠 ‎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 (2)动词 ‎ ①给人恩惠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 ②喜爱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 ③怜惜,同情 ‎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 ④吝惜,舍不得 ‎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 ⑤通“薆”,隐蔽,躲藏 ‎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 (3)形容词,吝啬 ‎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 2.安,ān ‎ (1)形容词 ‎ ①安全,平安 ‎ 谢庄遂安。(《冯婉贞》)‎ ‎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 ②安稳 ‎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 ③安定,舒适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 (2)动词 ‎ ①安身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 ②安置 ‎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 ③抚慰,安抚 ‎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 ④使……安定 ‎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⑤安心 ‎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 3.被,读音一:bèi ‎ (1)名词,被子 ‎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 (2)动词 ‎ ①覆盖 ‎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 ②遭受 ‎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 (3)介词,表示被动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 读音二:pī,通“披”‎ ‎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 ②披散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 4.倍,bèi ‎ (1)动词 ‎ ①背向,背着 ‎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 ②违背,背叛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 ③加倍 ‎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 (2)数词,一倍 ‎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 ——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 (4)副词,更加,倍加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 5.本,běn ‎ (1)名词 ‎ ①草木的根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 ——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 ②根本,基础 ‎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 ④书本,稿本,版本 ‎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 ——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 (2)量词 ‎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 (4)副词,本来 ‎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 6.鄙,bǐ ‎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 (2)动词 ‎ ①以……为边界(边邑)‎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 ②轻视,瞧不起 ‎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 ——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 7.兵,bīng ‎ (1)名词 ‎ ①兵器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 ②士兵 ‎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 ‎ ——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 ③军队 ‎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 ——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 ④战争 ‎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 故上兵伐谋。(《谋攻》)‎ ‎ ——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 8.病,bìng ‎ (1)名词 ‎ ①重病 ‎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 ——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 ②弊病,缺点 ‎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 ——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 ‎ (2)动词 ‎ ①生病 ‎ 今而后我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 ——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让我从哪里去叫你呢?‎ ‎ ②使……成病态 ‎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 ——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求取钱财。‎ ‎ ③担心,忧虑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 ——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 ④责备,羞辱 ‎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 ——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 (3)形容词 ‎ ①困苦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 ②疲劳 ‎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 ——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 9.察,chá ‎ (1)动词 ‎ ①观察,仔细看 ‎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 ——(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 ②看清楚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 ——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 ③详审,考察 ‎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 ——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损害您的。‎ ‎ ④了解,弄清楚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 ——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 (2)形容词,精明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 ——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 10.朝,读音一:cháo ‎ (1)动词,朝见,朝拜 ‎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 (2)名词 ‎ ①朝廷 ‎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 读音二:zhāo ‎ 名词,早晨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 11.曾,读音一:céng ‎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 读音二:曾zēng ‎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治平篇》)‎ ‎ ——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来。‎ ‎ (2)动词,通“增”,增加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 12.乘,读音一:chéng ‎ (1)动词 ‎ ①驾,坐 ‎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 ——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 ‎ ②升,登 ‎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 ——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 ‎ ③冒着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 (2)介词,趁着,凭借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 读音二:shèng ‎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 (2)量词,辆 ‎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 (3)数词,四 ‎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殽之战》)‎ ‎ ——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 ‎ 13.诚,chéng ‎ (1)名词,诚心诚意 ‎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 14.除,chú ‎ (1)名词,台阶 ‎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 ——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 (2)动词 ‎ ①去掉,除去。‎ ‎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 ——(您)应当在天下纵横驰骋,替汉朝除去佞贼臣。‎ ‎ ②修治,清理 ‎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 ——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 ③拜官授职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 15.辞,cí ‎ (1)名词 ‎ ①诉讼的供词 ‎ 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 ‎ ②言辞,文辞 ‎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 ③托辞,借口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 ④命令 ‎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 ⑤一种文体 ‎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 ‎ ——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 ‎ (2)动词 ‎ ①告别,辞别 ‎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 ②推辞,不接受 ‎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 ——如姬想为公子出力,就是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 ‎ ③计较 ‎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 16.从,读音一:cóng ‎ (1)动词 ‎ ①跟随 ‎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 ②依顺,听从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 ③参与,参加 ‎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 ④追赶 ‎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 ——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 ⑤依傍,紧挨着 ‎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 (2)介词,由,自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 读音二:zòng ‎ 名词 ‎ ①指堂房亲属。‎ ‎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 17.殆,dài ‎ (1)形容词 ‎ ①危险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 ——我如果不是来到了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 (2)副词 ‎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 ——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一样。‎ ‎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 ——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 ‎ 18.当,读音一:dāng ‎ (1)动词 ‎ ①两者相抵 ‎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 ——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他应交的租税。‎ ‎ ②抵御,抵挡 ‎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 ——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 ‎ ③占据,把守 ‎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 ‎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 ④主持,执掌 ‎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 ——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 ⑤判决,判罪 ‎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 ——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 ‎ ⑥应当 ‎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 (2)介词 ‎ ①表处所,对着,面对 ‎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 ——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 ‎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 ——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 ‎ (3)副词 ‎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 ——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 读音二:dàng ‎ (1)动词 ‎ ①符合 ‎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 ②当作 ‎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 ‎ ——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 ‎ (2)形容词,适宜,恰当 ‎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 ——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 19.道,dào ‎ (1)名词 ‎ ①道路 ‎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 ——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 ②途径,方法 ‎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 ③风尚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 ‎ ④思想,学说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 ⑤道理,规律 ‎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 ——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 ‎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 ‎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 (2)动词 ‎ ①取道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 ‎ ②走路,赶路 ‎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 ——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就日夜加速赶路。‎ ‎ ③说,讲 ‎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 ——哪里讲得完呢?‎ ‎ ④通“导”,引导,疏导 ‎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 20.得,dé ‎ (1)名词 ‎ ①收获 ‎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 ——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 ②心得,体会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 (2)动词 ‎ ①取得,获得 ‎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 ②具备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 ——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 ③能够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 ④完成 ‎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 ⑤通“德”,感恩 ‎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 ——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 (3)形容词 ‎ ①融洽 ‎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 ——某某太监也很守法,和王翱相处得很融洽。‎ ‎ ②对,正确 ‎ 此言得之。(《六国论》)‎ ‎ ——这句话说对了。‎ ‎ ③得意 ‎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 ——(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 ‎ (4)副词,必须、应该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21.度,读音一:dù ‎ (1)名词 ‎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②限度 ‎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 ③制度,法度 ‎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 ④气度,常态 ‎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 (2)量词,次,回,个 ‎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 (3)动词 ‎ ①谱写,创制(歌曲)‎ ‎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 ‎ ②过 ‎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 读音二:dúo ‎ (1)动词 ‎ ①丈量,计算 ‎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 ‎ ②推测,估计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 22.非,fēi ‎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错了。‎ ‎ (2)动词 ‎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 ③无,没有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 (3)副词 ‎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训俭示康》)‎ ‎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 ②除了,除非 ‎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 23.复,fù ‎ (1)动词 ‎ ①回来 ‎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 ——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 ‎ ②恢复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 ——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 ③回答 ‎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 ④报复 ‎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 ‎ ——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 ⑤通“覆”,遮盖,盖上 ‎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 (2)形容词 ‎ ①夹层的,双层的。‎ ‎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 ——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 ②繁复,重复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 ——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 (3)副词,再,又,还 ‎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 24.负,fù ‎ (1)动词 ‎ ①以背载物 ‎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 ②担负,担当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 ③仗恃 ‎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 ④辜负,对不起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 ⑤背弃,违背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 ⑥覆盖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 ——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 (2)名词,失败 ‎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谋攻》)‎ ‎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 25.盖,读音一:gài ‎ (1)名词 ‎ ①车盖 ‎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 ——现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 ‎ ②器物的盖子 ‎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 ——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 ‎ (2)动词 ‎ ①遮盖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 ②胜过,压倒 ‎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 ——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 ‎ (3)副词 ‎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 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 ‎ ——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 ——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 读音二:hé ‎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 ——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 26.故,gù ‎ (1)名词 ‎ ①缘故,原因 ‎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 ——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 ‎ ②事故,变故 ‎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 ‎ ——家乡多有变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担忧。‎ ‎ ③旧交,老朋友 ‎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 ‎ (2)形容词 ‎ ①旧有的,原来的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 ——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 ②衰老 ‎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颜也衰老了。‎ ‎ (3)副词 ‎ ①故意,特意 ‎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 ——公子多次前往问候,朱亥却故意不肯回拜答谢。‎ ‎ ②过去,从前 ‎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 ——(项脊)轩的东面曾经做过厨房。‎ ‎ ③仍然、仍旧 ‎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 ——逐级提升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的长官。‎ ‎ ④本来 ‎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 ——这种东西本来不是山西特产。‎ ‎ (4)连词,所以 ‎ 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更直。‎ ‎ 27.固,gù ‎ (1)名词,险要的地势 ‎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 ——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 ‎ (2)动词 ‎ ①巩固,安定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 ‎ ②坚守,安守 ‎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 (3)形容词 ‎ ①固执,顽固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 ②坚固 ‎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 ‎ ③坚决,坚持 ‎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 ‎ (4)副词 ‎ ①表本来,原来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 ②表确然,确实,实在 ‎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 ‎ ③表让步,固然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 28.顾,gù ‎ (1)动词 ‎ ①回头,回头看 ‎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 ‎ ②看,视 ‎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 ③看望,拜访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 ④关心 ‎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 ——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 ‎ ⑤照顾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 ‎ ⑥顾虑,考虑 ‎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 ——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 ‎ (2)连词 ‎ ①表转折,只,只是 ‎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 ——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 ②表反问,反而,难道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 29.归,guī ‎ (1)动词 ‎ ①女子出嫁 ‎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 ——此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 ‎ ②返回 ‎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 ③归还 ‎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归还给赵国。‎ ‎ ④归属,归依 ‎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 ——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 ‎ ⑤归到一处,汇聚 ‎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 30.国,guó ‎ 名词 ‎ ①国家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 ②诸侯国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 ③国都,京城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 ④地区,地域 ‎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 ‎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 ⑤国事 ‎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 31.过,guò ‎ (1)动词 ‎ ①走过,经过 ‎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 ——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经过。‎ ‎ ②胜过,超过 ‎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 ——一出门,穿着轻暖的皮衣,骑着高头大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 ‎ ③拜访,探望 ‎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 ——我有一个朋友在市井屠户之中,想要委屈您的车马去拜访他。‎ ‎ ④到,来到 ‎ 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 ——有一天,祖母来到我的书房。‎ ‎ ⑤犯有过错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 ‎ ⑥责备 ‎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 ——听说您想要责怪他。‎ ‎ ⑦过时 ‎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 ——开过花以后再采,根的颜色就会暗淡难看。‎ ‎ (2)名词,过失,过错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 (3)副词,过分,过于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离去了。‎ ‎ 32.何,读音一:hé ‎ (1)代词 ‎ ①什么 ‎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 ②哪里,什么地方 ‎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您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 ③怎么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 ‎ (2)副词,多么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 ——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在水边。‎ ‎ (3)助词,即今“啊”字 ‎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 ——车声隐隐甸甸的响啊,两人相会在大道口。‎ ‎ 读音二:hè ‎ 动词,背、扛 ‎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 ——你的牧人来了,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 33.恨,hèn ‎ (1)名词,怨恨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 ——天地虽然长久,但总有到尽头的时候,唯有这永别的怨恨,却是绵延不断,永远没有断绝的一天。‎ ‎ (2)动词 ‎ ①遗憾 ‎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先帝活着的时候,每当和我谈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失政)表示叹息遗憾的。‎ ‎ ②怨恨 ‎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您前去(送死)我却没有送您,因此知道您会怨恨我而回来。‎ ‎ 34.胡,hú ‎ (1)名词 ‎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 ——匈奴人不敢南下来牧马,六国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来报仇。‎ ‎ ②兽类颔下的垂肉 ‎ 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诗经·豳风·狼跋》)‎ ‎ ——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 ‎ (2)代词 ‎ ①什么 ‎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 ——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数千百万的士兵,国家用什么发给他们粮饷呢?‎ ‎ ②为什么,怎么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 ——回去吧!家中的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 35.患huàn ‎ (1)名词 ‎ ①忧患,祸害 ‎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 ——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成为曹操的后患。‎ ‎ ②讳忌 ‎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 ——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可是曹操却都贸然去做了。‎ ‎ (2)动词 ‎ ①担忧,忧虑 ‎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 ——想要不给,却又担心秦兵到来。‎ ‎ ②危害 ‎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 ‎ ——所以国君用来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 ‎ 36.或,huò ‎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 (2)副词 ‎ ①也许,或许 ‎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 ②有时 ‎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 (3)连词,如果,假如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 37.疾,jí ‎ (1)名词 ‎ ①病,指常病,轻病 ‎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 ——我没有病。‎ ‎ ②痛苦,疾苦 ‎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 ③毛病,缺点 ‎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 ——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 (2)动词 ‎ ①患疾 ‎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 ②厌恶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 ③痛心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 ④痛恨 ‎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 ‎ ⑤妒忌,通“嫉”‎ ‎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 (3)形容词 ‎ ①急速,快捷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 ‎ ②强,猛烈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 ‎ 38.及,jí ‎ (1)动词 ‎ ①追赶上 ‎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 ②到,到达 ‎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 ③涉及 ‎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 ④比得上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 ⑤接近 ‎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 (2)连词,表并列,和,与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 (3)介词 ‎ ①和,同,跟 ‎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 ②趁着……之时 ‎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 39.即,jí ‎ (1)动词 ‎ ①靠近 ‎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 ②登上(帝位)‎ ‎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 (2)副词 ‎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 ‎ (3)连词 ‎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 ‎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 40.既,jì ‎ (1)动词,完了,尽 ‎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 ——话没有说完,在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啊!”‎ ‎ (2)副词 ‎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 ‎ ③表范围。“全”“都”‎ ‎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 ‎ (3)连词 ‎ ①既然 ‎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 ——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 ——三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 ‎41.假,读音一:jiǎ ‎ (1)动词 ‎ ①借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 ②凭借,借助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③宽容 ‎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 ④给予 ‎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 (2)形容词 ‎ ①虚假,假装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 ——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 ‎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 ——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 读音二:jià ‎ 名词,假期 ‎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 ——府吏听说了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 ‎ 42.间,读音一:jiān ‎ (1)名词 ‎ ①门缝,夹缝 ‎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的看她丈夫。‎ ‎ ②中间 ‎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 ——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途跋涉,来到这江湖沼泽之间。‎ ‎ ③期间 ‎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 ——在危难期间接受了任命。‎ ‎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蔽起来,让他们都露出笑颜?‎ ‎ 读音二:jiàn ‎ (1)名词 ‎ ①空隙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 ——那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厚度。‎ ‎ ②机会 ‎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 ——到了京口,找到机会逃奔真州。‎ ‎ ③(不多)时间 ‎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立了一会儿时间。‎ ‎ (2)动词 ‎ ①离间 ‎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 ——谗佞小人离间他们,可以说是处境十分困难了。‎ ‎ ②参与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有那些当官的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 ③间隔,隔断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 ——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 ④夹杂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 (3)副词 ‎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 ——几个月之后,时不时有人偶尔提意见。‎ ‎ ②表状态,从小路 ‎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从骊山下来,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 ‎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 ——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 ‎ 43.见,读音一:jiàn ‎ (1)动词 ‎ ①看见,看到 ‎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 ②会见 ‎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 ③谒见,拜见 ‎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 ——曹刿请求谒见(庄公)。‎ ‎ ④召见,接见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蔺相如。‎ ‎ (2)名词 ‎ ①见识,见解 ‎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 ‎ ②看见的东西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 ——进入的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见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 (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 ——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就希望你不久前来(接我)。‎ ‎ (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 ——想(把宝玉)给秦国,恐怕得不到秦国补偿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 ‎ 读音二:xiàn ‎ 动词 ‎ ①引见,使……见 ‎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 ——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他。‎ ‎ ②表现、出现、显露 ‎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 ——微风吹过,牧草低下身子,显露出草地上的牛羊。‎ ‎ 44.解,读音一:jiě ‎ 动词 ‎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 ②解开,脱去 ‎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 ③分开 ‎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 ④解释,解答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 ⑤理解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 ⑥解救,消除 ‎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 读音二:xiè ‎ 动词,缓和,消减 ‎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 ——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 45.就,jiù ‎ 动词 ‎ ①趋,赴 ‎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意即“请让我受汤镬之刑”)‎ ‎ ②靠近,接近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 ③上(车、路)‎ ‎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 ——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 ④赴任 ‎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 ⑤担任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 ‎ ⑥成就 ‎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 ⑦完成,成功 ‎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 ——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 46.举,jǔ ‎ (1)动词 ‎ ①举起,抬起 ‎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 ——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 ②拿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 ——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 ‎ ③举出,提出 ‎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 ——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 ‎ ④举行,施行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 ——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 ‎ ⑤攻克,占领 ‎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 ‎ ⑥推荐,选拔 ‎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 ⑦升起 ‎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 ——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 ‎ (2)形容词 ‎ ①全,合 ‎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 ——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 ‎ ②尽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 (3)名词,举动 ‎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 ‎ ——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 ‎ 47.绝,jué ‎ (1)动词 ‎ ①断绝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 ②绝交 ‎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 ③横渡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 ——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 ④停,止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 ——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 (2)形容词 ‎ ①达到极点 ‎ 以为妙绝。(《口技》)‎ ‎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 ②陡峭的 ‎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 ③隔绝的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 (3)副词 ‎ ①很,非常 ‎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 ——佛印很像弥勒佛。‎ ‎ ②全然 ‎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 48.堪,kān ‎ 动词 ‎ ①经得起,受得住 ‎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 ②胜任 ‎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 ③能够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 49.克,kè ‎ 动词 ‎ ①战胜,攻下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 ②成功,完成 ‎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 ③能够 ‎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 ④克制,约束 ‎ 克已复礼。(《论语》)‎ ‎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 ⑤通“刻”,刀刻,雕刻 ‎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 ——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 50.类,lèi ‎ (1)名词 ‎ ①种类 ‎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 ②事例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 ——‎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 (2)动词 ‎ ①类似,相似 ‎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 ②类推 ‎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 (3)副词。大都、大多 ‎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 51.怜,lián ‎ (1)动词 ‎ ①哀怜,同情 ‎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 ——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 ②疼爱,爱惜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 ——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 ③爱戴 ‎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 ——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 52.弥,mí ‎ (1)动词,满,遍 ‎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 ‎ ——一夜的大雪刚刚停止,满眼都是荠菜和野麦。‎ ‎ (2)副词,更加,越发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 ——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 53.莫,mò ‎ (1)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 (2)代词 ‎ ①没有(谁)‎ ‎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 ——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 ②没有(什么)‎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 ——‎ 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 (3)副词 ‎ ①表否定,不 ‎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 ——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 ②表禁止,不要 ‎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 ——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 ③表测度,或许 ‎ 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 ——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 54.乃,nǎi ‎ (1)代词,你(们),你(们)的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 ——没关系,这是仁政之道啊。‎ ‎ (3)副词 ‎ ①表承接,就、便、即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 ——好雨知道时令,到春天就会来临。‎ ‎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见项王)。‎ ‎ ③表范围,只,仅仅 ‎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 ——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 ④表意外,竟然,却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 ——可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找(石钟山得名之由),自以为找到了它的真实原因。‎ ‎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 55.内,读音一:nèi ‎ (1)名词 ‎ ①里面 ‎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 ——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 ②皇宫,宫内 ‎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 ‎ ——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 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 ——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 ④内心 ‎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 ——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 读音二:nà,通“纳”‎ ‎ 动词 ‎ ①让进 ‎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 ③放进 ‎ 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 ——把狼放进口袋里。‎ ‎ ③接纳,收容 ‎ 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 ——(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 ④交纳 ‎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 ‎ ——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 56.期,读音一:qī ‎ (1)名词 ‎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 ——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 ‎ ②日期,时候 ‎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梅花岭记》)‎ ‎ ——谁是到时候帮助我成就(殉国)大节的人?‎ ‎ (2)动词 ‎ ①约会 ‎ 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 ‎ ——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 ②约定 ‎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 ‎ ——约定说:“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 ③期望,希望 ‎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 ——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 ‎ 读音二:jī ‎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 57.奇,读音一:qí ‎ (1)形容词 ‎ ①奇特,罕见 ‎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 ——前进越是困难,见到的景物也越发奇特。‎ ‎ ②特殊,不平常的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 ——拿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 ‎ ③珍贵的,稀奇的 ‎ 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 ‎ ——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把它们养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储存起来。‎ ‎ ④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 ‎ 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 ‎ ——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 ‎ ⑤美好的,合宜的 ‎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 ‎ ——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 ‎ (2)动词 ‎ ①惊异 ‎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 ‎ ——每当听到弹奏琴瑟的声音,就会按照节拍跳舞,(宫里的人)更加感到惊异了。‎ ‎ ②认为出众 ‎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 ‎ 读音二:jī ‎ (1)形容词,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 ——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叫他与匈奴的单于对敌。‎ ‎ (2)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约两个米粒左右。‎ ‎ 58.迁,qiān ‎ 动词 ‎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 ‎ ——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 ——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 有时也指降职 ‎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 ‎ ——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 ③放逐,征发 ‎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 ——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 ④改变,改动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 ‎ 59.请,qǐng ‎ (1)动词 ‎ ①请求。请人做某事。‎ ‎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瑟吧。‎ ‎ ②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 ——我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了,还是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 ‎ ③谒见,问候 ‎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 ——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 ‎ ④邀请,约请 ‎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 ——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 ‎ ⑤请教,请示 ‎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 ——之后又以苏州百姓作乱为名向朝廷请示。‎ ‎ ⑥说情 ‎ 文嬴请三帅。(《殽之战》)‎ ‎ ——文嬴为三个被俘的秦军将领说情。‎ ‎ (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 ‎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五步之内,我要用我颈上的血溅在您的身上。‎ ‎ 60.穷,qióng ‎ (1)形容词 ‎ ①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 ——处境险恶,饥饿无所依靠,敌人悬赏追捕的又很紧迫。‎ ‎ ②不得志,不显贵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 ——在不得志的时候,则更加坚强,不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 ‎ ③贫困 ‎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供养,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 (2)动词 ‎ ①终了,穷尽,用尽 ‎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 ——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啊!‎ ‎ ②寻到尽头 ‎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 ‎61.去,qù ‎ (1)动词 ‎ ①离开 ‎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 ——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 ②距离 ‎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 ‎ ——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 ③除掉,去掉 ‎ 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 ——替汉室除去贼,清除污秽。‎ ‎ ④前往,到……去 ‎ 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 ‎ ——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 (2)形容词,过去的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 ——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 62.劝,quàn ‎ 动词 ‎ ①劝勉,勉励 ‎ 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 ——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 ②劝说,劝告 ‎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 63.却,què ‎ (1)动词 ‎ ①退 ‎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涵相如列传》)‎ ‎ ——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 ②使退,击退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 ——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 ③拒绝,排斥 ‎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 ——作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 ‎ ④回头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 ⑤去掉,消除 ‎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 ‎ ——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 (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 ——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 (3)连词,表转折 ‎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 ‎ ——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 64.如,rú ‎ (1)动词 ‎ ①往,到……去 ‎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 ‎ ——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 ②顺 ‎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 ‎ ——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 ‎ ③如同,好像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 ——(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 ‎ ④及,赶上 ‎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 ——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 ⑤按照 ‎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 ——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 (2)连词 ‎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 ②表选择,或者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 (4)助词,形容词词尾 ‎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 ‎ ——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 65.若,ruò ‎ (1)动词 ‎ ①像,好像 ‎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 ——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安定吗?‎ ‎ ②及,比得上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 ‎ (2)代词 ‎ ①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 ‎ ②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 ——凭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爬上树去逮鱼一样。‎ ‎ (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 ——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 ‎ 66.善,shàn ‎ (1)形容词 ‎ ①好的,善良的 ‎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 ——征求询问好的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 ②好 ‎ 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 ——晋鄙如果听从,很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 ③友好的,亲善的 ‎ 不如因而善遇之。(《鸿门宴》)‎ ‎ ——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对待他。‎ ‎ (2)名词 ‎ ①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 ——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 ②好的方法 ‎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 ——不必作战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 ‎ (3)动词 ‎ ①交好,亲善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 ②长于,善于 ‎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 ③做好,处理好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 ——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 ④喜欢,羡慕 ‎ 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 ——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 ⑤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 ——因此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 (4)表示应答之词。‎ ‎ 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 ‎ ——齐威王说:“很好!”‎ ‎ 67,少,读音一:shǎo ‎ (1)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论积贮疏》)‎ ‎ ——生产(粮食)的人很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 (2)动词 ‎ ①缺少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遥想在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 ‎ ②削减,减少 ‎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 ‎ ——想要使天下政治安定,不如多封一些诸侯国,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 ③瞧不起,轻视 ‎ 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 ‎ ——评论的人因此瞧不起他。‎ ‎ (3)名词,少数人 ‎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 读音二:shào ‎ (1)名词,青年,少年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 ——众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全聚集在一起。‎ ‎ (2)形容词 ‎ ①年少,年轻 ‎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 ‎ ②小 ‎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 ——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出息。‎ ‎ 读音三:shāo ‎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 ——被砍下的首级挂在城门上,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 ‎ 68.涉,shè ‎ 动词 ‎ ①徒步渡水 ‎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察今》)‎ ‎ ——澭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按照原来的标记趁夜晚过河。‎ ‎ ②乘舟渡水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 ‎ ——楚国有一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 ③进入,到 ‎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 ——驱赶着中原的士兵远征,进入江湖地带。‎ ‎ ④经过,经历 ‎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报任安书》)‎ ‎ ——现在您又遭受意外之罪,过一个月,就临近十二月了。‎ ‎ ⑤漫步,散步 ‎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 ——天天到庭院中散步自有乐趣,虽然设有小门却常常关闭。‎ ‎ ⑥阅览 ‎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顾炎武《复庵记》)‎ ‎ ——幼年时读书,喜欢《楚辞》,阅读过很多诸子的文章和经典、史籍。‎ ‎ 69.胜,读音一:shèng ‎ (1)名词,胜利 ‎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 ——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 (2)动词,战胜,取胜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 ——‎ 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还有不用贿赂就可以战胜秦国的趋势。‎ ‎ (3)形容词 ‎ ①优美的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 ——我看那岳州的优美景色,全在一个洞庭湖上。‎ ‎ ③盛大的 ‎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 ——我年少无知,却荣幸地亲逢这盛大的宴会。‎ ‎ 读音二:shēng ‎ (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 ‎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鸿门宴》)‎ ‎ ——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来告辞。‎ ‎ (2)副词,尽,完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 ——如果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就用不尽了。‎ ‎ 70.识,读音一:shí ‎ (1)动词 ‎ ①懂得,知道 ‎ 识众寡之用者胜。(《谋攻》)‎ ‎ ——懂得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一方能取胜。‎ ‎ ②认识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 ——同样是沦落天涯的人,相见何必一定要曾经互相认识?‎ ‎ ③识别,觉察 ‎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 ——刘兰芝听出了(焦仲卿)马叫的声音,急忙穿着鞋子出来迎接他。‎ ‎ (2)名词,知识,见识 ‎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问说》)‎ ‎ ——除了“学”,没有办法发现疑问,除了“问”,没有办法增加知识。‎ ‎ 读音二:zhì,通“志”‎ ‎ (1)名词,标记,记号 ‎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 ——(王)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当初)封装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 (2)动词,记住 ‎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 ——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记住了吗?”‎ ‎ 71.使,shǐ ‎ (1)动词 ‎ ①命令,派遣 ‎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 ——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宪法。‎ ‎ ②叫,让 ‎ 试使斗而才。(《促织》)‎ ‎ ——试着让它(同别的蟋蟀)咬斗,结果获胜。‎ ‎ ③主使 ‎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 ——这时凭着大中丞的身分作苏州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心腹,逮捕周顺昌先生的事就是由他主使的。‎ ‎ ④使唤 ‎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 ——人人都能够像使唤奴仆一样使唤他。‎ ‎ ⑤致使 ‎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 ——致使天下的人,口里不敢说,心中却充满了愤怒。‎ ‎ ⑥出使 ‎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商相如列传》)‎ ‎ ——您实在找不到人的话,我愿意捧着宝玉前去出使。‎ ‎ (2)名词 ‎ ①使命 ‎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下,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 ②古代官名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 ③使者 ‎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 ——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刻(派人)捧着宝玉来了。‎ ‎ (3)连词,假使,如果 ‎ 使人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 ——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还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 72.是,shì ‎ (1)形容词,正确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现在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了。‎ ‎ (2)动词 ‎ ①认为……正确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错误,这是世俗人的共同的毛病。‎ ‎ ②是,表判断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 (3)代词,这,这个,这样 ‎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 ——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 ‎ (4)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冉求!这恐怕该责怪你吧?‎ ‎ 73.适,读音一:shì ‎ (1)动词 ‎ ①往,到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 ——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 ②女子出嫁 ‎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 ——(我们这)贫贱人家有这么一个女儿,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家门。‎ ‎ ③顺从,适合 ‎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 ——怎样处理都顺从哥哥的意思,我哪能自作主张。‎ ‎ (2)形容词,舒适,满足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 ——傍晚心情不舒畅,驾着车登上了这个古原。‎ ‎ (3)副词 ‎ ①恰好 ‎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 ‎ ——从上面看雁荡山,(最高峰)恰好和地面相平。‎ ‎ ②刚刚,刚才 ‎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 ——刚刚得到太守的书信,明天就来迎娶你了。‎ ‎ 读音二:zhé ‎ 动词。通“谪”,被流放或贬职。‎ ‎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 ——征调贫民九百人,强迫他们到渔阳去戍边。‎ ‎ 74.书,shū ‎ (1)动词。书写,记载。‎ ‎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御史写道。‎ ‎ (2)名词 ‎ ①文字 ‎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士兵买鱼烧煮来吃,见到鱼肚子里的字条,本来就已经觉得很奇怪了。‎ ‎ ②书信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打仗死了。‎ ‎ ③文书,名册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 ——征兵的名册一卷又一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 ④书籍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我家贫困,没有办法买到书来看。‎ ‎ ⑤特指《尚书》,也可泛指一切经书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五人墓碑记》)‎ ‎ ——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也没有受到诗书的教导。‎ ‎ 75.孰,shú ‎ (1)动词 ‎ ①煮熟 ‎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晋灵公不君》)‎ ‎ ——厨师炖熊掌未熟,便被杀掉了。‎ ‎ ②成熟 ‎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 ——冷热适合节气,五谷就会按照时令成熟。‎ ‎ (2)形容词,仔细,周详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希望您和您的群臣仔细商量这件事。‎ ‎ (3)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一个 ‎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 76.属,读音一:shǔ ‎ (l)名词 ‎ ①类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 ②等,辈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俘虏。‎ ‎ ③亲属 ‎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 ‎ ——总是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成为夫妻。‎ ‎ (2)动词 ‎ ①隶属 ‎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 ——十三岁就学成了弹琵琶,名字隶属于教坊的第一部。‎ ‎ ②管辖,掌管 ‎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 ——(病)在骨髓里,那就是主管生命的神所掌管的了,(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 ③系,是 ‎ 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谭嗣同》)‎ ‎ ——而且营、哨的各级军官,也大多是(荣禄的)老部下。‎ ‎ 读音二:zhǔ ‎ 动词 ‎ ①接连 ‎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 ——然而亡国破家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 ‎ ②跟随 ‎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渡过淮河,能够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 ③连缀,撰写 ‎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 ‎ ④嘱托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 ⑤邀请,劝请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 ——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吟诵“明月”的诗篇。‎ ‎ 77.数,读音一:shù ‎ (1)名词 ‎ ①数目,数量 ‎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 ——希望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 ‎ ②算术 ‎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 ‎ ——第三叫作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知识和技能)。‎ ‎ ③法则,规律,命运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 ——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在和秦的较量中,或许还不容易估量。‎ ‎ ④技艺、方术 ‎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学弈》)‎ ‎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很小的技艺,如果不专心致志,也还是学不会。‎ ‎ (2)数词,表示约数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 ——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 读音二:shǔ ‎ 动词 ‎ ①点数,计算 ‎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刘表训练水军,大小战船多得竟然用千来计算。‎ ‎ 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 ‎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 ——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 ‎ 读音三:shùo ‎ 副词,屡次 ‎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 ——范增屡次给项王使眼色。‎ ‎ 读音四:cù ‎ 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 ——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鱼鳖也就吃不完了。‎ ‎ 78.率:shuài ‎ (1)动词 ‎ ①率领,带领 ‎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 ——率领着疲惫的士兵,带领着几百人的队伍,转过身来攻打秦朝。‎ ‎ ②遵循,沿着 ‎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 ‎ ——其中不听从教导的常有一两个。‎ ‎ (2)副词 ‎ ①表约略或测度。大约、大概、大都、大体。有时“大率”连用。‎ ‎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 ‎ ——大致说来,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的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的时候采摘。‎ ‎ ②表范围,一律、都、全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了,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 79.说,读音一:shūo ‎ (1)动词 ‎ ①说明,解释 ‎ 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甘薯疏序》)‎ ‎ ——想要广泛传播这种做法,又恐怕不能挨家挨户去解说,就先用这篇疏来倡导一下吧。‎ ‎ ②讲,谈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 ——低头随手不停地弹奏,(好像要)说完那心中无限(伤心的)往事。‎ ‎ (2)名词 ‎ ①说法,言论 ‎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 ‎ ②文体的一种,侧重议论。‎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因此写了这篇“说”,以便让考察民情的官吏能读到它。‎ ‎ 读音二:shùi ‎ (1)动词,劝说,说服 ‎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 ——有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 读音三:yuè,通“悦”,喜欢,高兴。‎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 ——学习并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 ‎ 80.私,sī ‎ (1)形容词 ‎ ①私人的,自己的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 ②私下,不公开的 ‎ 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廉颇蔺相如列传》)‎ ‎ ——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我结为朋友”。‎ ‎ (2)名词,私利,私事 ‎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 ——我不忍心因为个人的私事,伤害了忠厚老实人的心意。‎ ‎ (3)动词,偏爱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我的妻子认为我长得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 ‎81.素,sù ‎ (1)名词 ‎ ①白色的生绢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 ——十三岁就能织白绸子,十四岁就学习裁衣服。‎ ‎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 ——流血到五步之远,使天下人都穿白色的丧服。‎ ‎ ③平常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交好。‎ ‎ (2)形容词 ‎ ①白色的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 ——到了春冬季节,那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 ——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却单单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 ③没有文采的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驻扎,面对着被放回来的将士痛哭。‎ ‎ (3)副词 ‎ ①表情态,空,白白地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 ——那些正人君子啊,可不是白白吃饭的啊。‎ ‎ ②表时间,从来、一向、平素、素来 ‎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 ——况且蔺相如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 82.汤,读音一:tāng ‎ 名词 ‎ ①热水 ‎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 ——仆人用热水浇洗。‎ ‎ ②汤药 ‎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 ——我侍候她服用汤药,不曾停止、离开。‎ ‎ ③同“烫”,热敷 ‎ 病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 ——病在皮下,用热敷的方法就能治好。‎ ‎ ④殷商的建立者 ‎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五蠹》)‎ ‎ ——近古的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汤王、武王起兵征伐他们。‎ ‎ 读音二:shāng ‎ 汤汤:水大流急的样子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 ——(洞庭湖)含着远山,吞下了长江,水势浩大,宽广得没有边际。‎ ‎ 83.涕,tì ‎ (1)名词,眼泪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 ——姓蒋的人非常悲痛,眼泪汪汪地说。‎ ‎ (2)动词,流眼泪,哭泣 ‎ 儿涕而去。(《促织》)‎ ‎ ——儿子哭着走开了。‎ ‎ 84.徒,tú ‎ (1)名词 ‎ ①指服劳役的犯人 ‎ (陈胜)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 ——(陈胜)是农村的种田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役夫。‎ ‎ ②一类人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郯子之类的人,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 ‎ ③门徒,弟子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 ‎ ——孔子的学生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事迹的。‎ ‎ (2)形容词,空,光 ‎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 ——百姓发怒,也不过是脱去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 ‎ (3)副词 ‎ ①表情态,徒然,白白地 ‎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 ——想要给秦国(和氏璧),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白白地被欺骗。‎ ‎ ②表范围,只是,仅仅 ‎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强大的秦国不敢派兵来攻打赵国,仅仅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啊。‎ ‎ 85.亡,读音一:wáng ‎ (1)动词 ‎ ①逃亡,逃跑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 ——现在逃亡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 ②失去,丢失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 ——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一个箭头,而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 ③灭亡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 ——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后来才灭亡的,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啊。‎ ‎ ④死亡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 ——现在刘表刚刚死去,两个儿子不和。‎ ‎ 读音二:wú ‎ 动词,通“无”,没有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 ——生产有时间的限制,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匮乏。‎ ‎ 86.王,读音一:wáng ‎ 名词 ‎ ①天子,帝王 ‎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 ‎ ——现在想用以前帝王的政策法令治理当代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 ‎ ②一国的君主,皇帝 ‎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 ——当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条。‎ ‎ ③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 ——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 ④战国时期,诸侯多僭称“王”。‎ ‎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 ——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系好音乐的事情告诉我。‎ ‎ 读音二:wàng ‎ 动词,称王。指统治天下 ‎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 ‎ 87.望,wàng ‎ (1)动词 ‎ ①向远处看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 ——下去看看那些车辙,又登上车,扶着扶手远远地瞭望齐军。‎ ‎ ②盼望,期望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日夜盼望着您的到来,怎敢反叛呢?‎ ‎ ③临近 ‎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采草药》)‎ ‎ ——并州汾州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 ‎ (2)名词 ‎ ①希望,打算 ‎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三十天(您)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 ‎ ②名望,声望 ‎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 ——老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多得挤满了他的书房。‎ ‎ ③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 ——我还记得周蓼洲先生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的十五日那天。‎ ‎ 88.恶,读音一:è ‎ (1)名词 ‎ ①坏事,罪恶 ‎ 不幸吕帅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 ——不幸先有吕师孟和元军暗中勾结做坏事,后来又有贾余庆向元军讨好。‎ ‎ ②坏人,恶人 ‎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 ——害怕谗佞邪就要考虑使自身端正来斥退恶人。‎ ‎ (2)形容词 ‎ ①丑陋,样子难看 ‎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 ——开过花后再采,根的颜色就暗淡难看了。‎ ‎ ②坏,不好 ‎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被子用了这么多年,像铁一样又冷又硬,我的爱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 ③险恶.凶狠 ‎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 ——但是危险凶恶的境况层出不穷,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 读音二:wù ‎ (1)动词 ‎ ①憎恨,厌恶 ‎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 ——憎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有些灾祸就不去躲避了。‎ ‎ ②嫉妒 ‎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赤壁之战》)‎ ‎ ——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能任用他。‎ ‎ 读音三:wū ‎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 ——用小的牲畜换掉大的,他们怎么懂得您的心意呢?‎ ‎ 89.微,wēi ‎ (1)形容词 ‎ ①隐蔽,不清晰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 ——海上来客谈论瀛洲,(大海)烟波浩渺,实在难以找到。‎ ‎ ②微小 ‎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 ‎ ——两广五岭一带的小草,严冬时节也不枯萎。‎ ‎ ③轻微 ‎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庖丁解牛》)‎ ‎ ——动刀很轻,哗啦一下子就把整个牛分解开了,像土一样散落到地上。‎ ‎ ④地位卑微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我凭着卑贱的地位,却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 ‎ ⑤不显露的,隐藏其高贵身份的 ‎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 ——带领数名骑兵出来,改换身份出行,进入一座古寺。‎ ‎ ⑥精妙,深奥 ‎ 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 ——他的文章简练,用词精妙。‎ ‎ (2)动词 ‎ ①没有,一说“除了”‎ ‎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在一起呢?‎ ‎ ②不是 ‎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 ——不只是赵国,诸侯中还有子孙继续当权的吗?‎ ‎ ③衰败,衰弱 ‎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已微矣。(《教战守策》)‎ ‎ ——天下分裂,唐王朝当然因此就衰败了。‎ ‎ (3)副词 ‎ ①表程度,稍微,微微,略微。‎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 ——看他放箭十支有八九支射中的,只是略微点一点头。‎ ‎ ②表情态,暗暗地,隐约地 ‎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 ——暗暗的观察信陵君,信陵君的神情更加温和。‎ ‎ 90.悉,xī ‎ (1)动词 ‎ ①尽其所有,总计 ‎ 悉吾村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冯婉贞》)‎ ‎ ——总共我们村里精通武术的也不超过一百人。‎ ‎ ②详尽地叙述 ‎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 ——(这封)书信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只是大略陈述一下我短浅的见识。‎ ‎ (2)形容词,详尽,全面 ‎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论积贮疏》)‎ ‎ ——古代君王治理天下,是最精细最全面的。‎ ‎ (3)副词,表范围,却、全部、完全 ‎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屈原列传》)‎ ‎ ——怀王就全部调发国内的军队。‎ ‎ 91.相,读音一:xiàng ‎ (1)名词 ‎ ①相貌 ‎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 ——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能得到这样的媳妇。‎ ‎ ②扶助盲人的人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 ——(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护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么为什么要用扶助他的人呢?‎ ‎ ③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 ④官名,指宰相、丞相 ‎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宰相。‎ ‎ (2)动词 ‎ ①观察,审察 ‎ 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 ‎ ——我不敢再审查鉴别人才了。‎ ‎ ②辅助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 ——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来帮助,也还是不能到达。‎ ‎ 读音二:xiāng ‎ 副词 ‎ ①表彼此,互相 ‎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以为,老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不会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 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根据情况分别译为“你”“我”“他”‎ ‎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 ——(现在)就可以去告诉婆婆,趁早把我打发回家吧。‎ ‎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 ——我已经和她恩断义绝,绝对不会答应你。‎ ‎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 ——希望你细心的奉养老母,好好地服侍她老人家。‎ ‎ 92.谢,xiè ‎ 动词 ‎ ①道歉,请罪 ‎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王恐怕他打碎宝玉,就婉言道歉。‎ ‎ ②推辞,谢绝 ‎ 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 ——母亲婉言谢绝了媒人。‎ ‎ ③辞去,辞别 ‎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 ——侯生看公子的神色始终没有改变,就和朋友告别上了车。‎ ‎ ④感谢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 ——樊哙下拜道谢,起身,站着喝了这杯酒。‎ ‎ ⑤告诉,劝告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 ——多多劝告后代人啊,应该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忘记。‎ ‎ ⑥请问 ‎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陌上桑》)‎ ‎ ——太守接着问罗敷:“愿意和我同坐一个车子吗?”‎ ‎ ⑦凋谢,衰亡 ‎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 ‎ ——等到荷花凋谢以后,也可以算是对得住主人了。‎ ‎ 93.信,读音一:xìn ‎ (1)形容词 ‎ ①言语真实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 ——真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 ‎ ②引申为诚实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 ——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和玉器丝绸,不敢向神虚报,一定要诚实。‎ ‎ ③可靠的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可靠的臣子率领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着来往的行人。‎ ‎ (2)名词 ‎ ①信用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 ——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 ②信物,凭据 ‎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 ——如果前往却没有什么信物,那么就不能接近秦王。‎ ‎ ③使者 ‎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 ——你马上去回绝那位信使(这里指媒人),我们慢慢地再说这件事吧。‎ ‎ ④音讯,消息 ‎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祭妹文》)‎ ‎ ——大概是说我在京城考中进士,信使来报信早晚之类的事情。‎ ‎ (3)动词 ‎ ①相信 ‎ 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怀王贪心,相信了张仪的话,就和齐国绝交了。‎ ‎ ②信任 ‎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 ——疏远了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 ③守信用 ‎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 ——就径直上前怒骂敌军统帅不讲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 ‎ (4)副词 ‎ ①表肯定,确实,实在,果真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 ——海上来客谈论瀛洲,(大海)烟波浩渺,实在难以找到。‎ ‎ ②表不确实,随意,随便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 ——低头随手连续的弹奏着,好像要把心中所有的事情都诉说出来。‎ ‎ 读音二:shēn,通“伸”。‎ ‎ 动词 ‎ ①伸张 ‎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估计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正义。‎ ‎ ②伸出 ‎ 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中山狼传》)‎ ‎ ——狼高兴的听从了他的话,把脚伸给了东郭先生。‎ ‎ 94.兴,读音一:xīng ‎ 动词 ‎ ①起,起床 ‎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 ——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 ②起,掀起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 ——清风轻轻吹来,江面上静静的,连波纹也不起。‎ ‎ ③发生,产生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产生。‎ ‎ ④兴起,兴盛 ‎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 ——大楚兴盛,陈胜称王。‎ ‎ ⑤使……兴盛 ‎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 ——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要挽救危局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露出来。‎ ‎ ⑥复兴 ‎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指南录后序》)‎ ‎ ——复兴国家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 ‎ ⑦兴办,举办 ‎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 ——过了第二年,政事通畅,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情都重新行办起来了。‎ ‎ ⑧发动,调动 ‎ 遂发命,遽兴姜戎。(《殽之战》)‎ ‎ ——于是发布命令,立刻调动姜戎的军队。‎ ‎ 读音二:xìng ‎ 名词,兴趣,兴致 ‎ 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徐宏祖《游黄山记》)‎ ‎ ——赶上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玩的)兴致很浓。‎ ‎ 95.行,读音一:xíng ‎ (1)动词 ‎ ①行走 ‎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 ②运行 ‎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 ‎ ——所以查看房屋下面太阳或月亮照射的影子,就能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阴阳的变化。‎ ‎ ③经,历 ‎ 行年四岁,而舅夺母志。(《陈情表》)‎ ‎ ——又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我母亲守节的志向,(使她被迫改嫁。)‎ ‎ ④离去,前往 ‎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赵王害怕秦王,想不去。‎ ‎ ⑤实行,施行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风气,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 ⑥行酒,给客人斟酒 ‎ 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训俭示康》)‎ ‎ ——客人来了,没有不备酒招待的,有时给斟三次、五次酒,最多不超过七次。‎ ‎ (2)名词 ‎ ①古诗的一种体裁。‎ ‎ 《琵琶行》《兵车行》‎ ‎ ②行为,品行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 ③动作 ‎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 ——眼神因此而专注,动作因此而迟缓。‎ ‎ (3)副词,将要 ‎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 ——吴巨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又在边远偏僻的州郡,即将被人吞并。‎ ‎ 读音二:háng ‎ (1)名词 ‎ ①道路 ‎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 ‎ ——沿着那条小道,去寻找那柔嫩的桑叶。‎ ‎ ②古代兵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 ——陈胜吴广都被编在这支军队里。‎ ‎ ③行列,队伍 ‎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 ——全都和他商量,一定能使队伍和睦融洽,好坏各得其所。‎ ‎ ④辈份 ‎ 汉天子,吾丈人行也。(《汉书·苏武传》)‎ ‎ ——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 ‎ (2)量词 ‎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 ——出门登车离去,痛苦的眼泪流个不停。‎ ‎ 96.幸,xìng ‎ (1)动词 ‎ ①宠幸 ‎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 ——现在进关了,不贪取财物,不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小。‎ ‎ ②皇帝到某处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宫女们)长久的站立着,远远地凝望着,盼望着皇帝的驾临。‎ ‎ ③希望 ‎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 ——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们不好就答应你。‎ ‎ (2)形容词,幸运 ‎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 ——那么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远远不如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那么严重。‎ ‎ (3)副词,侥幸、幸亏、幸而 ‎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 ——现在情况紧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 97.修,xiū ‎ (1)动词 ‎ ①修建,修造 ‎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 ②修理,建造 ‎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 ——在国内制定法律制度,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建造攻守的武器。‎ ‎ ③整治,治理 ‎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 ——对外结交孙权,对内整治政务。‎ ‎ ④修养 ‎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我修养身心,使品行高洁已经有几十年了。‎ ‎ ⑤修订,修改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 ‎ ——议定的法律制度都要在朝廷上进行修订。‎ ‎ ⑥编纂,编写 ‎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 ‎ ——孙子受了膑刑,就编写了兵法书。‎ ‎ ⑦学习,研究 ‎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 ——所以圣人不求学习古人,不效法旧有的制度。‎ ‎ ⑧整饬 ‎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您这大国的威严,整饬礼仪表示敬意啊。‎ ‎ (2)形容词 ‎ ①善,美好 ‎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 ‎ ——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的言词就出现了,品德高尚了,谗毁的事情也就来到了。‎ ‎ ②长,高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 ——原来是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 98.徐,xú ‎ (1)形容词,迟缓 ‎ 不徐不疾。(《庄子·天道》)‎ ‎ ——不快不慢。‎ ‎ (2)副词,慢慢地,缓缓地 ‎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促织》)‎ ‎ ——于是在乱草中侧耳细听,慢慢行走,好像在寻找细针或小草一样。‎ ‎ 99.许,xǔ ‎ (1)动词 ‎ ①答应,听从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肯答应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 ②赞同,赞成 ‎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 ③相信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 ——(诸葛亮)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没有人相信他。‎ ‎ ④期望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 ——要做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双鬓已先斑白。‎ ‎ (2)名词,地方,处所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 (3)数词,表示不定数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有二分左右。‎ ‎ (4)代词,这,这样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 ——问它怎么能够这样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地流来。‎ ‎ 读音二:hǔ,象声词 ‎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 ——(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子时喊口号的声音,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有的。‎ ‎ 100.阳,yáng ‎ (1)名词 ‎ ①太阳,阳光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夕阳照着绿树青草,那普通的街巷,人们传说就是宋武帝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 ②山的南面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 ‎ ③古代哲学概念,阴的对立面 ‎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 ‎ ——所以查看房屋下面太阳或月亮照射的影子,就能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阴阳的变化。‎ ‎ (2)形容词 ‎ ①凸起的,刻印时,线条凸起为阳文 ‎ ②通“佯”,假装 ‎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皆阳应曰……(《记王忠肃公翱事》)‎ ‎ ——(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忠肃公无法办到……就假装答应说……‎ ‎101.要,读音一:yào ‎ (1)形容词 ‎ ①主要,重要 ‎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狱中杂记》)‎ ‎ ——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 ②险要 ‎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 ‎ ——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 ③简要,切要 ‎ 可谓要言不烦也。(《世说新语·言语》)‎ ‎ ——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 (2)动词 ‎ ①符合,适合 ‎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察今》)‎ ‎ ——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 ②总括,概括 ‎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 ——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 ③想要,希望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 读音二:yāo ‎ (1)名词,通“腰”‎ ‎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兼爱中》)‎ ‎ ——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 (2)动词 ‎ ①通“邀”,邀请 ‎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 ——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 ②要挟 ‎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 ——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 ③相约 ‎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 ——虽然曾与府吏相约,但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 ‎ 102.宜,yí ‎ (1)动词,应该,应当 ‎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 ——您捉拿曹操(的时机),应该就在今天。‎ ‎ (2)形容词,适宜,合适 ‎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 ——社会变了,时代变了,改变先王的法令制度也是适合的了。‎ ‎ 103.遗,读音一:yí ‎ (1)名词,遗失的东西 ‎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晚上不用关门睡觉,路上掉了东西也不会有人捡走据为己有。‎ ‎ (2)动词 ‎ ①遗失,丢失。‎ ‎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 ——乐羊子曾经在走路时捡到了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 ‎ ②遗留 ‎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 ——这三件事,是我至死留下来的恨事。‎ ‎ ③舍弃,放弃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小的方面从事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在什么地方。‎ ‎ 读音二:wèi ‎ 动词,送给,给与 ‎ 是时曹操遗权书。(《赤壁之战》)‎ ‎ ——这时曹操给孙权送来书信。‎ ‎ 104.贻,yí ‎ 动词 ‎ ①赠送 ‎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我写了《师说》一文送给他。‎ ‎ ②遗留 ‎ 贻笑大方 ‎ 105.易,yì ‎ (1)名词,《周易》简称 ‎ (2)动词 ‎ ①换,交换 ‎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否?(《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宝玉,可以给他吗?‎ ‎ ②改变,更换 ‎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 ——社会变了,时代变了,改变先王的法令制度也是适合的了。‎ ‎ ③轻视 ‎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五蠹》)‎ ‎ ——因此古时候轻视财物,不是(因为)仁爱,而是(因为)财物众多。‎ ‎ ④代替,替换 ‎ 是以某某易其首者。(《狱中杂记》)‎ ‎ ——这就是用某某人替换了他的脑袋的人。‎ ‎ (3)形容词,容易 ‎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采草药》)‎ ‎ ——只不过二月草已经发芽,八月苗还没有枯萎,采摘的人容易辨别罢了。‎ ‎ (4)副词,很,非常 ‎ 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谭嗣同》)‎ ‎ ——荣禄本是曹操、王莽一样的人物,世上少有的雄,对付他恐怕不太容易。‎ ‎ 106.阴,yīn ‎ (1)名词 ‎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 ——一直通往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可以吗?‎ ‎ ②阴影,树明 ‎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察今》)‎ ‎ ——所以察看厅堂下面日月的影子,就能知道日月的运行。‎ ‎ ③光阴,时光 ‎ ④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 衡善机巧,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 ——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专注于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 ‎ (2)形容词 ‎ ①昏暗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 ——早晨明朗,傍晚昏暗,景象千变万化。‎ ‎ ②阴冷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 ——冷风怒吼,浊浪冲天。‎ ‎ ③属于死人的,如“阴宅”“阴火”‎ ‎ ④凹入的 ‎ 惟汉印多用阴文。(朱剑心《说金》)‎ ‎ ⑤阴险 ‎ 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苏洵《辨论》)‎ ‎ ——然而他内心阴险狠毒,志向意趣和别人不一样。‎ ‎ (3)副词,暗中,暗地里 ‎ 阴知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 ——暗中查知党名姓,一下子把他们都擒拿归案。‎ ‎ 107.右,yòu ‎ (1)名词 ‎ ①右边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 ——可是看它的左右,到这里来并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少了。‎ ‎ ②地理上以西为右 ‎ 姜伯约屡出陇右。(钟会《檄蜀文》)‎ ‎ ——姜维多次从陇西出兵。‎ ‎ ③古代官职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 ④引申为上 ‎ 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促织》)‎ ‎ ——用所有奇特的蟋蟀一只只的试着和它斗,没有在它以上的。‎ ‎ ⑤世族大家 ‎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 ——豪门大户又多,勾结起来,一同做违法的事。‎ ‎ ⑥车右,古时在战车上负责主帅的安全 ‎ 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殽之战》)‎ ‎ ——梁弘驾着战车,莱驹作车右。‎ ‎ 108.再,zài ‎ (1)数词 ‎ ①两次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 ——后来秦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两次打败了他们。‎ ‎ ②第二次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了。‎ ‎ (2)副词,与现代汉语“再”相同 ‎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 ‎ ——用完了再拿火烤使松香等熔化,用手一摸,那字模就掉下来了。‎ ‎ 109.造,zào ‎ (l)动词 ‎ ①往,到 ‎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 ‎ ——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 ‎ ②制作 ‎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 ——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这样的攻城器械。‎ ‎ ③修建,建造 ‎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 ‎ ——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 ‎ ④制定 ‎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 ——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 ‎ 110.知,读音一:zhī ‎ (1)名词 ‎ ①知觉 ‎ 而死后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祭妹文》)‎ ‎ ——而且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和死后能不能见面,也终究难以明白了。‎ ‎ ②知识 ‎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 ——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很多知识呢?”‎ ‎ ③交情,来往 ‎ 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 ‎ ——所以断绝了宾客之间的往来,忘掉了家庭的私事。‎ ‎ (2)动词 ‎ ①知道,知晓 ‎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 ——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又比这蛇更厉害呢?‎ ‎ ②主持,管理 ‎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 ——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 ‎ ③了解 ‎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您从那里了解燕王?‎ ‎ ④识别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 ⑤交游 ‎ 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 ‎ ——所以断绝了和宾客的来往,忘掉了家庭的私事。‎ ‎ 读音二:zhì ‎ 通“智”,名词,智慧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只会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 111.致,zhì ‎ (1)名词,意态,情趣 ‎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 ‎ ——这样我在花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到无穷的优雅情趣了。‎ ‎ (2)动词 ‎ ①送达 ‎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 ‎ ——宁南伯左良玉南下,安徽统帅想要结交讨好他,就把柳敬亭送到了他的军中。‎ ‎ ②表达 ‎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 ——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要挽救危局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露出来。‎ ‎ ③招来 ‎ 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 ——招来三千食客。‎ ‎ ④取得,得到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家中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 ‎ ⑤到,达到 ‎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 ——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土地,达到了万乘兵车的实力。‎ ‎ ⑥使,致使,导致 ‎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 ——她的品行没有偏差,哪里料想却使您不喜欢呢?‎ ‎ (4)形容词,精细 ‎ 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 ——检查他裁断的案件,都文理致密,不可推翻。‎ ‎ (4)副词,尽,极 ‎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 ——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在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方面极尽心思。‎ ‎ 112.质,zhì ‎ (l)动词 ‎ ①抵押,作抵押品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国去做人质。‎ ‎ ②询问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的跟前,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 (2)名词 ‎ ①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救兵才能派出。‎ ‎ ②本质,资质 ‎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 ③质地,底子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周身黑色,上面有白色的花纹。‎ ‎ ④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 ‎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 ——就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事奉楚国。‎ ‎ ⑤通“鑕”,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 ——您不如赤膊伏在斧鑕上向大王请罪,那还许侥幸能够免罪。‎ ‎ (3)形容词,质朴 ‎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根据《尚书》来寻求文章的朴实。‎ ‎ (4)副词,正,刚刚 ‎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 ——天刚亮的时候,在竹林中躲避哨兵。‎ ‎ 113.治,zhì ‎ (1)动词 ‎ ①治理,管理 ‎ 故治国无法则乱。(《察今》)‎ ‎ ——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 ‎ ②整治,训练 ‎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 ——现在训练了八十万水军,正要和您在东吴会战。‎ ‎ ③整理 ‎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 ‎ ——于是准备车辆,整理行装,装好债券契约就出发了。‎ ‎ ④医治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 ——您有病,在皮肤的纹理里,如果不一致,恐怕会更厉害。‎ ‎ ⑤对付,抵御 ‎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 ——同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 ‎ ⑥惩处,处置 ‎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 ——不能完成任务,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 (2)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 ‎ ——文臣武将都能得到任用,君王垂衣拱手就可以达到天下太平了。‎ ‎ 114.诸,zhū ‎ (1)形容词,众 ‎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 ——冯婉贞于是带领众少年整理好行装出发了。‎ ‎ (2)兼词 ‎ ①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 ‎ 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 ‎ ——秦穆公向蹇叔询问这件事。‎ ‎ ②代词兼语气助词,相当于“之乎”‎ ‎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 ——您曾经把您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了庄暴,有这件事吗?‎ ‎ 115.贼,zéi ‎ (1)名词 ‎ ①祸患,祸害 ‎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 ——铺张浪费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是国家的大祸害。‎ ‎ ②作乱叛国的人 ‎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 ——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敌人。‎ ‎ ③强盗 ‎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 ‎ ——两个强盗抓住了我,我侥幸把他们都杀掉了。‎ ‎ (2)动词 ‎ ①害 ‎ 是贼天下之人者也。(《墨子·非儒》)‎ ‎ ——这是害天下人的做法。‎ ‎ ②杀害 ‎ 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 ——两个人互相仇恨,想要互相杀害。‎ ‎ 116.族,zú ‎ (1)名词 ‎ ①家族,指同姓的亲属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 ——那首诗用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作为立意。‎ ‎ ②种族,民族 ‎ 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计数千年。(《少年中国说》)‎ ‎ ——我们这些黄帝的子孙,这一种族聚集居住在这个地球之上已有数千年。‎ ‎ ③类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 ——士大夫之类一听到谁称谁是老师,谁称谁是弟子等,就聚在一起讥笑他。‎ ‎ ④(筋骨)丛聚集结之处 ‎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 ——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看它难以解剖,就很小心地警觉起来。‎ ‎ (2)动词,灭族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 ——使秦王室灭族的人,其实是秦代帝王,而不是天下的人。‎ ‎ (3)形容词,众,一般 ‎ 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 ——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砍(骨头)。‎ ‎ 117.卒,zú ‎ (1)名词 ‎ ①步兵 ‎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 ——明天早上犒劳士兵,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 ②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卒 ‎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 ‎ ——使整卒的士兵降服为上策,攻破这一卒的策略是差一些的。‎ ‎ ③差役 ‎ 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狱中杂记》)‎ ‎ ——牢房的看守住在中间,墙上开了窗户来透光。‎ ‎ (2)动词 ‎ ①死亡。古代大夫死称卒。又年老寿终称卒。后为死的通称。‎ ‎ 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 ‎ ②完毕,结束,到……止 ‎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 ——磐石又方又厚,能够坚持千年才完结。‎ ‎ (3)副词,表终结,终于,始终,到底 ‎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最终在正殿接见了蔺相如,完成了礼仪之后送他回赵国。‎ ‎ 读音二:cù ‎ 副词,通“猝”,仓猝,突然,匆忙 ‎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赤壁之战》)‎ ‎ ——五万士兵难以在仓促之间集合起来,已经选好了三万人。‎ ‎ 118.走,zǒu ‎ (1)动词 ‎ ①古代指疾行,即跑 ‎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 ——两只兔子并排地跑,怎么能辨别哪是雄哪是雌呢?‎ ‎ ②逃跑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 ——老翁跳墙跑了,老妇人出门来看。‎ ‎ ③使之逃跑 ‎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 ——曹操的军队刚好把船舰用铁链串连起来,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使他们溃逃。‎ ‎ ④奔向,趋向 ‎ 窃计欲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私下打算从赵国逃跑奔向燕国。‎ ‎ (2)名词,仆人 ‎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报任安书》)‎ ‎ ——愿意像牛马一样为您奔走的仆人司马迁再次拜言。‎ ‎ (3)形容词,快,赶快 ‎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 ——抄录完了之后,赶快就送还给人家。‎ ‎ 119.左,zuǒ ‎ (1)名词 ‎ ①左边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 ——可是看洞的左右两边,到这里来并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很少。‎ ‎ ②东面,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 ‎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群英会蒋于中计》)‎ ‎ ——我到了江东,一定要成功。‎ ‎ ③较低的地位 ‎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 ——我被贬官为九江郡司马。‎ ‎ ④车上的尊位 ‎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候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 ——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面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东门的侯生。‎ ‎ 120.坐,zuò ‎ (l)名词,座位,通“座”‎ ‎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 ——项王就接过宝玉,放在座位上。‎ ‎ (2)动词 ‎ ①古人席地取跪姿坐 ‎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 ——项王项伯面朝东坐着。‎ ‎ ②坐守 ‎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 ——与其坐守等死,哪如奋起拯救我们的村子。‎ ‎ ③犯法,犯罪 ‎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 ——您就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犯了盗窃罪。‎ ‎ (3)介词,因为、由于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停下车来是因为我喜爱这枫林的晚景,这里的霜叶比二月的红花还鲜艳。‎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萃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四、常用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朝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鸟:象征自由。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 ‎)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 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水: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飘泊,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天阴:压抑愁苦寂寞。晴:欢愉光明。风:秋风。‎ 有关“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地重游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 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娥眉(蛾眉):美女;峨眉:高尚的德行;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怀桔:指孝顺双亲。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9、其他类 ‎(1)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亡国:后庭花。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①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②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③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2)古诗中的节令:‎ ‎①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②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③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④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⑤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⑥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⑦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⑧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⑨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⑩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下面这些诗歌都去除了作者和诗歌名,你能推断出每首诗写的是哪个节令吗?‎ ‎1.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5.春期行啘晚,春意腾芳菲。曲水应修禊,披香未试衣。雨花红半坠,烟树碧相依。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 ‎6.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参考答案:‎ ‎1.人日(隋薛道衡《人日思归》)2.元宵(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3.社日(唐王驾《社日》)4.寒食(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5.上巳(唐王安石《暮春》)6.七夕(宋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常识检测 ‎ ‎ ‎ ‎ 一、表现手法分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抒情手法有________和_______种。‎ 二、主要描写手法的妙处是:‎ ‎ 1. 情景交融 ____________________2. 对比烘托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联想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4. 用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使用叠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托物言志_____________________8. 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白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修辞手法妙处是:‎ ‎ 1.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借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比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夸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对偶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设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双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1.衬托,分___衬和___衬.反衬又有______衬, ______衬以_____衬______‎ ‎2.动静结合,可以_____写_____,也可以____写____‎ ‎ 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______,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_________,从而突出的中心)‎ ‎4.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________的情感,也可以反衬______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______,仰视;______,近看;或由_____而_____‎ 五、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___________‎ ‎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________‎ ‎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___________________‎ ‎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 ‎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__________‎ ‎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____________________‎ ‎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 ‎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________‎ ‎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____‎ ‎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附答案:‎ 一、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二、描写手法主要有:‎ ‎1. 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 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 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 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8. 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9. 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三、修辞手法主要有:‎ ‎1.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 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反问 加强语气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四、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五种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五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5、用“‎ 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9、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10、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高考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100例 ‎ ‎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常见考点,从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抽样统计结果来看,得分率一直徘徊在0.5—0.6之间。究其原因,制约的“瓶颈”主要在如下两大方面:一是知识储备上积淀不足。该考点考查的实词义项,多为考生不太熟悉,有的甚至是较为生僻的义项,学生的知识仓库中本来就“缺货”,自然也就无从判断。二是思维品质上形成定势。命题人设计的错项多为实词的现代义和常见义,考生由于思维定势极易认同这些错项,这就陷入了以今释古、以熟释生的思维误区。‎ 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我们搜集了07~09年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从1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点击率最高的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在编排体例上,本套材料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坚持词不离句;②解释正误同列;③附有全句译文;‎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 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 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 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 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 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 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 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 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 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 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 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 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 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 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 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 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 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 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 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误:夺取 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 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 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误:富裕 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 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 正: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 正: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误:购买 正: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误:规劝 正: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误:经过 正: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误:遗憾 正: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误:怨恨 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误:捆绑 正: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误:憎恨 正: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误:节省 正: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 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 正: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 正: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误:捐助 正: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误:刊登 正: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误:战胜 正: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 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误:逐步 正:订正,改正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 误:离开 正: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 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45.民不胜掠,自诬服。误:掠夺 正:拷打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优罪了。‎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误:违背 正:迎着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 正: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误:妻子 正:以女嫁人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误:期限 正:约定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 正:父母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 误:睡觉 正: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误:贫穷 正: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 误:权利 正:暂代官职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 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55.议者皆然固奏 误:这样 正:认为……对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误:谦让 正:责备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57.彦章武人不知书。误:文书 正:文字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 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误:迅速 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误:可惜 正:悔恨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 误:期望 正:埋怨、责怪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误:危险 正:端正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误:陷害 正:欺骗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误:遗留 正:赠送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误:事物 正:别人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误:休息 正:增长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误:清闲 正:通“娴”,熟习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误:接受 正:怀恨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 误:新鲜 正:少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误:感谢 正:谢罪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误:书信 正:信使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 误:巡行 正:代理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 ‎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 误:形势 正:表现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75.阶疾病,帝自临省。误:察看 正:探视、问候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误:曲从 正:示众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误:找寻 正:不久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 误:儒雅 正:平素、向来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误:厌恶 正:满足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 误:邀请 正:半路拦截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误:改变 正:轻视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误:担忧 正:父母的丧事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8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误:游览 正:交往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误:尤其 正:指责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8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误:角落 正:边疆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误:欺骗 正:忧患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误:牢狱 正:案件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 误:遇到 正:对待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误:给予 正:结交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 误:察看 正:经历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误:赞美 正:辅佐 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误:准则 正:效法 译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误:盗窃 正:毁害 译文: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误:了解 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95.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 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误:给予 正:招引,引来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误:嘱托 正:写作 译文: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 ‎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 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99.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 正:灭族 译文: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10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误:因为 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在平时的文言复习中,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所做过的习题进行复习,效果也是很好的。‎ ‎2009届高三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及答案1‎ ‎ ‎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 ‎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 ‎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 ‎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一)‎ 一、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三、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 ‎ ‎ ‎ ‎ ‎ 文言虚词练习(二)‎ ‎ ‎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 ‎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二)‎ 一、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三、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4、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5、副词,可译为多么 ‎6、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7、可译为凭什么 ‎8、可译为怎么样 文言虚词练习(三)‎ ‎ ‎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 ‎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 ‎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三)‎ 一、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 ④词尾)‎ 三、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 相当于“于”‎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 助词,词尾,不译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 ‎ ‎ ‎ 文言虚词练习(四)‎ ‎ ‎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 ‎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四)‎ 一、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三、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代词,可译为你的 ‎3、副词,相当于是 ‎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 ‎5、副词,可译为才 ‎ ‎ 文言虚词练习(五)‎ ‎ ‎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 ‎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 ‎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五)‎ 一、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ˉ)表示疑问语气。‎ 二、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 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三、1、代词,可译为他 ‎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 ‎ ‎ ‎ 文言虚词练习(六)‎ ‎ ‎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 ‎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 ‎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六)‎ 一、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二、9.CEF(A将近。几乎 B暂且,姑且 C将要,马上 D尚且 E将要,马上 F将要,马上)‎ 三、1、 副词,可译为暂且 ‎2、 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 副词,可译为将要 ‎4、 连词,可译为并列 ‎5、 连词,可译为尚且 文言虚词练习(七)‎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以为莫己若者 ‎6、为蛇将若何?‎ ‎7、亦使之若何?‎ ‎8、国其若之何?‎ ‎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0、若毒之乎?‎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 ‎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7、望洋向若而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七)‎ 一、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这样、如此”;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27海神的名字。‎ 二、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三、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代词,可译为你 ‎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 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 ‎ 文言虚词练习(八)‎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 ‎ ‎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八)‎ 一、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 二、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三、1、可译为……的原因 ‎2、表示被动 ‎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 ‎ 文言虚词练习(九)‎ 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5、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古人以俭为美德。‎ ‎9、霓为衣兮风为马。‎ ‎10、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1、君既为府吏。‎ ‎12、十七为君妇。‎ ‎13、自名为鸳鸯。‎ ‎14、冥有鱼,其名为鲲。‎ ‎15、始尔未为久。‎ ‎1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7、非为织作迟。‎ ‎18、为秦宫人。‎ ‎19、为仲卿母所遣。‎ ‎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 ‎25、公为我献之。‎ ‎26、阿母为汝求。‎ ‎27、慎勿为妇死。‎ ‎2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三、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九)‎ 一、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4—5动词,制作;6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7动词,治理;8—10动词,当作、作为;11—12动词,身为、成为;13—14动词,叫做;15动词,算作;16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7动词,是;18动词,成为;19—20介词,表被动;21助词,表诘问;22语气助词,呢;23—24动词,帮助;25—26介词,替、给;27介词,为了;28—29介词,向、对;30—31连词,因为。‎ 二、CD(A因为 B是 C对,向 D对,向 E为了 F呢 G“为所”表被动 三、1、介词,可译为因为 ‎2、动词,可译为是 ‎3、介词,可译为对、向 ‎4、介词,可译为被 ‎5、动词,可译为作为 ‎6、动词,可译为做 ‎7、介词,可译为为了 ‎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9、介词,可译为替 ‎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 ‎ 文言虚词练习(十)‎ 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 ‎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 ‎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⒃永之人争奔走焉。‎ ‎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三、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 一、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二、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 三、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 文言虚词练习(十一)‎ ‎ ‎ 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死生,昼夜事也。‎ ‎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8.是说也,人常疑之。‎ ‎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5.岂独伶人也哉!‎ ‎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 ‎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 三、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一)‎ 一、1-3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4-5.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6-9.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0-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14-1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16-17.表示感叹语气的。‎ ‎18-21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 ‎2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23-25【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26.【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7.【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二、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三、1、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 ‎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 ‎ ‎ ‎ ‎ ‎ ‎ ‎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 ‎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二)‎ 一、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三、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 ‎ ‎ ‎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 ‎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 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三)‎ 一、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二、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三、1、介词,可译为根据 ‎2、动词,可译为沿袭 ‎3、名词,可译为原因 ‎4、介词,可译为趁着 ‎5、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介词,可译为凭借 ‎7、介词,可译为经由 ‎8、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 ‎ ‎ ‎ ‎ ‎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 ‎ ‎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⑾燕王欲结于君。‎ ‎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 ‎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 ‎ 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四)‎ 一、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 二、AC(A被 B比 C被 D引进对象)‎ 三、1、助词,动词词头 ‎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可译为到 ‎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于:介词,可译为在 是:代词,可译为这 ‎ ‎ ‎ ‎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 ‎ ‎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 ‎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 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 ‎ ‎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 ‎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 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五)‎ 一、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10动词,赞同;11—12动词,对付;13—14动词,帮助;15—16动词,等待;17副词,全、都;18—20介词,同、跟;21—23连词,和、与。‎ 二、DF(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三、1、动词,可译为赞许 ‎2、动词,可译为给予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介词,可译为和 ‎5、动词,可译为对付 ‎6、动词,可译为参与 ‎7、动词,可译为结交 ‎8、动词,可译为帮助 ‎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 ‎ ‎ ‎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 ‎ ‎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 ‎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 ‎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六)‎ 一、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 ‎“呢”。‎ 二、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 三、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 ‎ ‎ ‎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 ‎ ‎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七)‎ 一、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三、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 ‎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 ‎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 ‎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八)‎ 一、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三、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 ‎ ‎2009年高考冲刺诗歌阅读鉴赏专题复习一 ‎1、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2、[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3、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4、观 猎 王维 ‎5、汉江临泛 王维 6、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8、渭川田家 王维 ‎9、清平乐 李清照 10、江 楼 旧 感  赵嘏 ‎11、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12、苏武庙 温庭筠 ‎13、商山早行 温庭筠 14、送人归东 温庭筠 ‎15、昭君怨 郑域 16、落日怅望 马戴 ‎17、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18、蝶 恋花 苏 轼 ‎19、东栏梨花 苏轼 20、海棠 苏轼 ‎21、浣溪沙 苏轼 22、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2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24、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25、偶书、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 26、幽居初夏 陆游 ‎27、诉衷情 陆游 28、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29、游 山 西 村 陆 游 30、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31、秋夜怀吴中 陆游 32、小 池 杨万里 ‎33、水口行舟 宋•朱熹 34、倦 夜 杜甫 ‎35、孤 雁 杜甫 36、日 暮 杜甫 ‎37、恨 别 杜甫 38、蜀 相 杜 甫 ‎39、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40、月夜忆舍弟 杜甫 ‎41、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 42、早梅 齐己 ‎43、凉州词 王之涣 44、客中初夏 司马光 ‎45、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46、北斋雨后① 文 同 ‎47、雨过山村 王建 48、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49、赤壁 杜牧 50、江南春 杜牧 ‎51、渡桑乾 刘皂 52、甘草子 ; 柳永 ‎53、八声甘州 柳永 54、踏 莎 行 欧阳修 ‎55、画眉鸟 欧阳修 56、春 兴 (唐)武元衡 ‎57、瀑 布 李 忱 58、饮酒 陶渊明 ‎59、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60、如梦令 严蕊 ‎61、暮过山村 贾岛 62、题 李 凝 幽居 贾岛 ‎63、望江南 李煜 64、村 行 王禹稱 ‎65、西楼 曾巩 66、夜书所见 叶绍翁 ‎67、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6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bsp; 李 白 ‎69、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70、月下独酌 李白 ‎71、子夜吴歌 李白 72、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73、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74、谒金门 冯延巳 ‎75、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76、点绛唇• 屏却相思 王国维 ‎77、谢亭送别 许浑 78、山行即事 王 质 ‎79、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80、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81、宿建德江 孟浩然 82、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83、王冕 84、枫桥夜泊 张继 ‎85、兰溪棹歌 戴叔伦 86、次北固山下 王湾 ‎87、雨 晴 王驾 88、锦 薛 莹 ‎89、咏 风 王 勃 90、秋 思 张籍 ‎91、渡湘江 杜审言 92、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93、梅花 王安石 94、乌衣巷 刘禹锡 ‎95、词 刘禹锡 96、晚春 韩愈 ‎97、夏意 苏舜钦 98、登鹳雀楼 畅当 ‎99、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100、新年作 刘长卿 ‎101、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102、闺怨 王昌龄 ‎103、送柴侍御 王昌龄 104、台城 韦庄 ‎105、村夜 白居易 106、独 不见 沈佺期 ‎107、宿甘露寺 曾公亮 108、别董大 高适 ‎109、落 花 李商隐 110、春山夜月 于良史 ‎111、春 思 贾至 112、驻马听•吹 白 朴 ‎113、乡 思 李觏 114、南 园、马 诗 李贺 ‎115、天仙子•送春 张先 116、征人怨 柳中庸 ‎117、杳杳寒山道 寒山 118、咸阳值雨、宿城南亡友别墅 ‎119、春夜喜雨 (杜甫)、春雨(周邦彦) 120、咏赤壁(李白)、赤壁诗(杜牧)‎ ‎121、汴河曲(李益)、汴河怀古(皮日休)122、采莲曲(王昌龄、白居易)‎ ‎123、柳(李商隐)、咏柳(曾巩) 124、台城(韦庄)、鹿柴( 王维)‎ ‎1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126、越中览古、苏台览古(李白) 127、咏柳(贺知章、曾巩)‎ ‎12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 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楼 旧 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 “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1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 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 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1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 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 答:(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2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1分)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1分)‎ ‎1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 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2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6分)‎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答:[  ][   ]‎ ‎(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答:(1)A 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记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春,苏轼开先河。)(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 ‎(2)答案要点:①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共2分,每问1‎ 分。如对这段用字有非议,言之成理亦应赋分。)‎ ‎2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_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_分)‎ 答:(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 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2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25、阅读唐代诗人刘叉的两首小诗,完成(1)—(2)题(6分)‎ 偶 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心中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 ①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以 ② 。前者,诗中有“刀”,手中无刀;后者,手中有剑,诗中无“剑”。‎ ‎(2)简答:诗人赠予姚秀才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1)①受到压抑的正义感 ②流水比喻古代传下来的宝剑(共3分。第①处,1分;第②处,2分,缺“古代传下来”扣1分。填写的文字意思对即可。)(2)解答指要:末句“勿薄细碎仇”,是赠剑时的嘱咐;“薄”,迫近。(3分。抓住末句,言之成理即可。)‎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 ‎2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①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③ 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2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游 山 西 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联作简要的赏析。‎ 答:(1)写出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2)反映作者观赏景物的欣悦。(3)揭示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能够引发广泛丰富的联想。(4)对仗自然、工整。(答出三点即可分,每点2分)‎ ‎30、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3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3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 答: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2分)‎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答: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2分。每一点各1分。)‎ ‎3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答:(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3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3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3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3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诗眼”分别“自”、“空”。(2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2分)‎ ‎3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4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4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矰缴(zēng zhuó)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为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试举两例说明。‎ 答:暮雨相呼失--"失",失群,在傍晚的冷雨中,他长鸣着呼唤伙伴,可是哪里能找得到:寒塘欲下迟--"迟",它想在一处寒塘歇歇脚,由于身孤影单,胆怯心疑,迟迟不敢下落:关月冷相随--它飞越层层关山、重重险塞时,只有冷寂的月光与之为伴。总之,诗人除了直接描写孤雁之"孤"以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暮雨中的相呼而失,寒塘上的欲下而迟,飞行中的云低月冷,都是孤单的结果和表现。共要求答出两点,每答对一点,2分,分析恰当1分。‎ ‎4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1)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 ‎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 ‎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 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 ‎4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46、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答:(1)B 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 ‎(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 ‎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答:要点:(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6分。要求扣住前人评述的“心思巧词句秀”进行赏析,表达简明通顺。有欠缺酌扣。若另有创见且合理,酌情给分)‎ ‎4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 答:(1)重阳(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4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1)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因此,他主张将“千里”改为“十里”。要不要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不要。(1分)本诗题为“江南春”,用“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南”二字。(2分)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 “十里”,“莺啼绿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3分)‎ ‎5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无端,是没来由,也就是诗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渡,就是再渡。(2分)(2)这四个字,十分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做客并州,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4分)‎ ‎5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5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5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 思乡”2分,共3分)‎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55、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5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6分)‎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 B.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早春图景。‎ C.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 ‎(2)诗的后两名既写惜春之情,又有思乡之意,请分析其写作特点。‎ 答:(1)B C(每答对一项1分,共2分)‎ ‎(2)这两句语言平易,但使用拟人手法,想象独特。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一吹一逐,富有表现力,使人联想到诗人家乡也是春天。仿佛诗人在梦中伴随春风,一起回到故乡,又仿佛诗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随春风而去,形象的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答出特点2分,分析正确2分,共4分)‎ ‎5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5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59、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6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 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6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 李 凝 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 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6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6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6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 ‎“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 ‎[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 ‎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6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6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 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 “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 ‎7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②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7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2分)‎ ‎(2)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4分)‎ 答:(1)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2分)‎ ‎(2)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 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4分)‎ ‎7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7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7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7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答: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       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7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 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答:(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 “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 ‎7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78、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7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8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8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8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83、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8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8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1)仰视 低头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8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1)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2)答案要点: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8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88、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锦 薛 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8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答:(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 “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90、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9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9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答: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9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答: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9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 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9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9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9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答: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9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9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 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10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答: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答: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10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古人评刘长卿的诗,说他因遭贬谪,其诗“多凄怨语”。此诗写朋友皇甫侍御来访之“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心中之“喜”的。‎ 答: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说出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的意思,即明确本诗的表现方法,得2分,能够抓住本诗所写的典型景物(选二、三处即可)加以描述,得2分:表现出因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而高兴的内容,得2分)‎ ‎10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0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10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10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答:合理。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 ‎10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独 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 答: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4分)‎ 答: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10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 答: 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迈的胸襟和气慨。‎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 答: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颠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象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10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6分)‎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音乐圣手。具体身世末详。②高适(700—765),唐诗人,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③‎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 ‎⑴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3分) ⑵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3分)‎ 答: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的荒寒壮阔的景色;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答少于三点扣1分;荒寒壮阔,1分;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1分)‎ ‎⑵而后两句,作者一扫前两句的落寂悲苦,表现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1分)劝慰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有这样好的朋友的而感到自慰。(2分,后一句不答亦可)能讲出道理亦可给分。‎ ‎10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2分)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4分)‎ ‎1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第二联的妙处(80字左右)。‎ 答:“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1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分)‎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112、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1)—(2)题(6分)‎ 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3分)‎ 答:(1)A B(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成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3分。)‎ ‎(2‎ ‎)提示: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3分。言之成理即可。)‎ ‎1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乡 思 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1)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答:(1)属于第一种。(2分)(2)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114、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6分)‎ 南 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2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4分)‎ 答:(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1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天仙子•送春 〔北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诗人暮年伤春之作,上阕直接抒情,下阕即景生情,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向为前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哪两个字最见诗人的描写功夫?为什么?‎ 答: ①其中的“破”“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的描写出云散月开,原来未必尽情显现的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相对于上半阕的伤感,衬出了作者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闪烁出的一星快乐的火花。③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字又都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要求:三点,写出情感上对上文的衬托2分,写出对下文的呼应2分,对“破”“弄”二字写景内容的准确把握2分。‎ ‎1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坏②。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注】 ①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因水中泥色似金,故名。玉关:今甘肃玉门关。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佩环、“马策” 和“刀环”分别指代战马和武器。③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④黑山:一名黑虎山,在今呼和浩持市附近。《木兰诗》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 ‎(1)《征人怨》开头两句中的“复”字、“与”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征人怨》一诗中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两句是用什么方法表现了征人怎样的生活和心惯?一个“绕”字有怎样的合蕴?‎ 答:(1)《征人怨》开头两句写唐代征人年年忽东忽西,马不停蹄,天天策马提刀,操练征战。其中的“复”字、“与”字最能体现当时征人这种生活单调重复、无尽无穷的困苦情形,怨情自然透出,体现出征人孤独凄清的感受。(2分。意思答对即可。)‎ ‎(2) 诗人将“白”、“青”、“黄”、“黑”四种冷色调的颜色融入诗中,让“三春”和“白雪 ‎”“青冢”之间构成极不协调的关系,又用万古奔流的黄河反衬人生的短暂,不仅说明了唐代征人的生活异常悲苦凄凉,而且表现了当时征人心灵深处的愁苦,蕴含了一种抑郁难舒的“怨”气。一个“绕”字,蕴含了当时征人如九曲黄河般的“怨”情的曲折、汹涌和无法断绝。(4分。答对第一个问题给3分,答对“绕”字的含蕴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欢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2分),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2分)。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2分),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评分标准:找出诗句,2分;叠字在句中的含义,2分;结合诗歌内容正确写出诗人的情感,2分。‎ ‎1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3)《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次句用“空蒙”‎ 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答:(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等),《宿城南亡友别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两个“还似”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3)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119、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1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咏赤壁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答:(1)C E (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 ‎ 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3分,对一项得1分,两项全对得3分)‎ ‎(2)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12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⑵欢悦、惊喜。‎ ‎12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 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12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答:①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②“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12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王诗 。‎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意思对即给,每处1分,共3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12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2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首诗的作者喜悦、赞赏柳;第二首诗的作者贬斥、嘲讽柳。‎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运用了比喻”、 “后者运用了拟人”也正确)‎ ‎128、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 张可久词: 。‎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答:(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知识梳理提要(一)‎ 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风格补充】‎ ‎1.三曹——苍凉雄健。‎ ‎2. 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 ‎4.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 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6.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7.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8. 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9.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0.李贺——灵心善感,诗风的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11.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12. 杜牧——咏史诗的大手笔,历史与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风含蓄绰约。‎ ‎13. 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4. 贾岛—— 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5. 张九龄——委婉蕴藉。‎ ‎16. 韦应物——清新典雅。‎ ‎17. 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18. 元稹——诗风艳丽浅近。‎ ‎19.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20. 李煜——词风伤感细腻。‎ ‎21. 欧阳修——词风清丽明媚。‎ ‎22. 范仲淹——词风苍凉悲壮。‎ ‎23. 苏轼——旷达豪迈,开拓豪放派词风。‎ ‎24. 柳永词风——缠绵悱恻,开拓婉约派词风。‎ ‎25. 黄庭坚——词风自然流畅。‎ ‎26. 秦观——词风情真意切。‎ ‎27. 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8. 杨万里——词风新鲜活泼。‎ ‎29. 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30. 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 ‎31. 姜夔——词风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3..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 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 ‎② 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 ,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5.赠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① 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⑴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细节描写。‎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⑵悼亡诗——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 ‎【地点】‎ ‎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 ‎【物象】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 ‎【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 ‎【其他词语】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悼亡诗流传。‎ ‎6.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 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7. 咏怀诗——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8. 游仙诗 ‎——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 ‎(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9.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或.农家、渔家乐与苦 ‎ ‎11. 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 ‎12. 闺情诗———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归结“怨”字。‎ ‎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 ‎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 ‎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13.干谒诗——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注意诗歌标题、诗序和有关考题后的注释。‎ ‎1. 标题——表明所咏之景、物,所说之人、事,或所抒之情。‎ ‎【分析诗题,把握中心】‎ 如: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全诗围绕诗题中的“望”字。如清代仇兆鳌评:“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未联极望之情”。‎ ‎2.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3. 注释——解释词语,交代背景,或解释诗中有关典故。‎ ‎(四)抓住意象特征领悟意境:‎ ㈠注意不同景物色彩所象征的情感特征。‎ ㈡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 ‎【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思乡类:‎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 撞金——止行阵。 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山水田园诗类:‎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其他类:‎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 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4.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①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②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① 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 ‎② 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表节日的词:‎ 元日——正月初一,喜庆之日。 寒食、清明、重阳——登高怀远。‎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 ‎1.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4.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5.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之乐。“斜”‎ 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早”与“一枝”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相照应,“卷”——“未展”——“缄”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六)分析写作方法 ㈠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㈡修辞手法 ‎1.修辞格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②语意双关 ‎⑷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 、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 、善-恶 、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相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 “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 “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加点的文字引自语文课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课文的有关知识要熟知。)‎ ‎⑸衬托(烘托或反衬)‎ ‎⑹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⑺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⑻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⑼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⑽反语,讽刺。‎ ‎2.遣词造句 ‎⑴练字 ‎⑵多用具体 名词入句——多种物象入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⑶句式(语法)‎ ‎①对仗工整,整齐美 ‎②运用不完全句(多是省谓语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③倒装句——为符合平仄韵律。‎ 有时也能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特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见竹喧,看见莲动,而后才发现浣女归和渔舟下,表现发现的喜悦,制造悬念。)‎ ‎④假设句,联想、想象丰富,或造成正反对举,强调某种情感。‎ ㈢其他表现手法 ‎⑴取材方法 a) 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例:“风正一帆悬”——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表现了……的意境。‎ b) 写梦幻——想象奇特,表现某种理想或追求。——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 ‎⑵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 ‎(七)注意语言和结构特点 ㈠语音:‎ ‎⑴平仄韵律、押韵,——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 ‎⑵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 ‎⑶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 ㈡结构上:‎ ‎1. 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㈢语言表达手法:‎ ‎1. 叙述描写 ‎⑴用第一人称写,便于表达感情,更加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⑵描写顺序 ‎① 远-中-近;‎ ‎② 景-情;‎ ‎③ 时空顺序;‎ ‎④ 心理顺序,常表现为时空往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纸,却话巴山夜雨时”,随着诗人的意识流动而表现为诗歌物象在空间上的往复:“巴山-西窗-巴山”为“此地-彼地-此地”,造成回环往复之美);‎ ‎⑤ 物-人-物,造成物我交融。‎ ‎⑶观察、描写角度——指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视觉观察角度(注意,此仅指视觉角度)——俯视、平视、仰视 ‎⑷典型片断描写、细节描写——‎ ‎① 侧面烘托。‎ ‎① 正面描写:(注意虚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色彩烘染的方法和修辞手法)‎ ‎③ 描写特点:如 描写逼真,叙事确切,丰满地表现形象。描绘出(开阔、雄浑、壮美、明丽、明朗、优美、祥和、民风淳厚、和谐、清隽、宁静、淡雅、质朴、冲淡、清远、惨淡、阴晦、凄美、悲壮、沉郁、苍凉、幽静、清幽……)的……(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生活画面。——此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即意境。展示……精神世界【抒发(豪迈、坦荡、旷达、激动、喜悦、欣慰、愉悦、热爱大自然、挣脱……的束缚后的轻松愉快、闲适、欢乐、怡然(悠然)自得、爱国、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愤、怀才不遇的感慨、悲苦、忧伤、无奈、哀伤、孤独、凄苦、惆怅、思念、失落、失意落魄而黯然神伤、不向世俗献媚、洁身自好……)的感情】,或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对……的追求和向往,或对……的同情,或对……的不满。‎ ‎⑸状物,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2.抒情 ‎⑴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或富于激;,‎ ‎⑵以曲笔抒写胸臆,即间接抒情——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3.少有直接议论,常用形象说理——“象教”,不加评论,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意蕴深刻。(宋诗更常用此法)‎ 把日常……的生活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结合,发人深醒。‎ ‎(详见“喻理诗”)‎ ㈣语言风格:‎ ‎⑴平淡而有味 ⑵清新自然 ⑶质朴通俗(明浅如话) ⑷俗语俚词入诗,通俗凝练 ⑸冷峻 ⑹镂金错采。⑺自然流畅,不事雕琢 ⑻清丽 ⑼隽永……‎ ‎【说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可按此法从诗歌鉴赏题中归纳出其它特点。分析具体诗词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考题要求选择以上 。‎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设问角度 ‎ 设问示例 ‎ 答题步骤 ‎ 答题范式 ‎ 考题直击 ‎ 答案解析 ‎ ‎ 修辞手法 ‎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 ‎ 描写手法 ‎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 秋 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 ‎ 抒情方式 ‎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 ‎ 思想感情 ‎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 ‎ 观点品评 ‎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子夜吴歌 · 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 ‎ 比较鉴赏 ‎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 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 ‎ 意象赏析 ‎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 鹧鸪天[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 ‎ 意境品味 ‎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 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 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 ‎ 字词推敲 ‎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和“”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 ‎ 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 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 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 出塞后的孤寂。‎ ‎ ‎ 诗眼赏析 ‎ ‎ ‎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 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① “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 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 ‎ 语言风格 ‎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 《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 ‎ ‎2009年小小说阅读解题的语言模式 一、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广东卷模拟一(贾平凹)〈羊事〉。《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 ‎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小说常用的开头 ‎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 ‎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在关公未斩华雄前,作者写了华雄勇猛凶狠,他挫败孙坚,砍杀祖茂等人,这样写实际上是为关公的出现作了铺垫。‎ ‎ ②衬托。如《睡美人》,作者写导演担心女B角演砸的后果,反衬了女A角丰富的舞台经验,精湛的表演艺术;写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A角的识人之准,让贤之正确。‎ ‎③细节描写。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他”倒下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他”的惋惜,刻画他善良、纯真人性,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再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温酒”(其酒尚温)的细节描写,让人领略到关羽武艺之高超,获胜之快速,从而表现了关羽的神勇 ‎④对比。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对儿子肖像画的至爱,与拍卖会上众人对肖像画的冷淡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 ⑤象征。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鸟儿在自由地飞翔” 象征了“他”喜欢自由、追求自由的性格。‎ ‎⑥渲染气氛。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渲染气氛,反衬父爱无价。‎ ‎⑦制造悬念。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是为了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⑧照应。如《睡美人》,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微笑鼓掌,照应了开头写女A角突然失踪,突出了女A角的美好心灵。‎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四、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第一句话写天气突然放晴,气候转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洗澡作铺垫。‎ ‎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烘托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 ③衬托主题。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自然环境描写突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 ‎ ④渲染气氛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恐怖的环境,渲染了夏瑜就义前的悲凉气氛。‎ ‎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如《药》写士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人物用的是洋钱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再如《孔乙己》中写长衫帮、短衣帮的喝酒方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 又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的作用是:①渲染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②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五、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以子为傲-----父亲听到儿子死讯----父亲决定拍卖儿子的肖像画-----没人愿买------可得到全部珍品。这样安排,既有戏剧性,又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睡美人》中的“导演”、《故乡》中的“我”等。‎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如《睡美人》: 女A角失踪后,导演在没有办法之余,只好让女B角上台演出,令导演惊讶的是, 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提出了如何去发现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的社会问题。‎ ‎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六、小说的人物形象 ‎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写天空中的鸟自由地飞翔,刻画了主人公热爱、追求自由的情感。‎ ‎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 如07海南调研题《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 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睡美人》:女主人公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演技,能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通人物过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要去发现、使用生活中的睡美人。‎ ‎ (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如:‎ ‎《睡美人》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如第5、6自然段,描写了女B角雍容的舞步、潇洒的舞姿,以及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主人公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以人衬人)‎ ‎《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纯洁的心灵。(以景衬人)‎ ‎《父爱无价》作者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社会环境),反衬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以场面衬人)‎ 七、场面描写(人物活动的舞台)‎ 作用:暗示主题/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如《父爱无价》:‎ 通过写拍卖会上“死一般的沉寂”“越发安静”“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的场面,①渲染了气氛,揭示了竞拍者对肖像画的态度,反衬了父爱无价的主题;②制造了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八、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九、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 2、归纳主题的方法 ‎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如:‎ ‎《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009年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 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 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c)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 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②得全首领以没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③扈从以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七、 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练一练:‎ ‎(2000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故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 每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 因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及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 ‎。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 “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考生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头脑灵活者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顺便说到,“通过”这一词义也是‘“因”字作为介词的常见词义,学生不应感到困难。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阅读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及”字的此类用法也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 ‎2001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2002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3年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2004年)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诲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A、遂——于是;连词。B、因——于是,就;连词。D、而——而且,并且;连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 、 奸吏战其私,然无所恶艾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辆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D、如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府使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006(福建)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2006(广东)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竟给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2006安徽)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006辽宁)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乃步担干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模式例析一 ‎ 简答题常见类型 一、阐释型 ‎ 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例如:(见“练习一”)‎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  1.作者以兵家术语 口 口 口 口 来阐述为文之道。‎ ‎  2.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 笔奇: 词畅:‎ ‎  3.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  4.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 与 两个方面。(2分)‎ ‎  5.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1.避实击虚 2.笔法灵活出奇 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3. B 4.审题立意 写作技巧 ‎  5.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 ‎(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 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解析:此文是以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的。此题要求说明写作时“予以数言了之”与“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的关系,两者表面上似乎矛盾,实际上只要疏通文意,就能想到这“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正是为文之道的根本。‎ 二、归纳型 ‎ 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如(见“练习二”)‎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 1.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部______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______人名。 ‎ ‎ 2.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近修缮好水边的草房住下 B.靠近有好水的草地住下 ‎ C.就近好好地在水草边扎营休息 D.靠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 ‎ 3.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 □ □,后者□ □。用文中词语回答 ‎4.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____ ____。 ‎ ‎ 5.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1.编年 司马光 2. D 3.简易 烦扰。 4.用法(或:从严)。5.要点:前一问①李广才气高②士卒乐于为他献身 后一问①后继者难以为继②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③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要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归纳。“如此焉可也”紧承“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几句,由此可知原因:(1)是“人人自便”所以“咸乐为死”。(2)是李广才气高。“不可以为法”后有原因:(1)其继者难也;(2)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3)是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三、评析型 ‎ 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如(见“练习三”)‎ 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牑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园,可也!‎ ‎1.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3.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 ‎ ‎4.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 ‎5.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1、半野园的概况 文章写作缘由 2、C 3、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 4、如:委婉含蓄、借题发挥等 5、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解析:以辩证的眼光分析评价文中主要观点的思想意义,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又要能看出其局限性。答题可分两步走,先要理解语句所要表达的意义,然后再评价。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推测了陈军画半野园的目的不是羡慕富贵,而是告诫读书人不要贪图享受,并希望自己达到半野园主人的功业,这种思想观点在那个社会是比较少的,在当时是一种进步思想。‎ 四、创新型 ‎ 这类题思维量大,综合性强,要求考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答题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思考,对事物得出较为独立的结论,这类题不同程度体现了开拓性、探究性、创新性的要求。如(见“练习四”)‎ 四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蚤食后,出门而望( ) (2)间乃一得( )‎ ‎(3)更诣别塘求钓处〔 〕 (4)问之常钩钓家,率如是(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能同的一组是 ‎ A.余疑钓之不善 B.皆毕食以出 ‎ 动而掣之则无有 久之,能以足音辨门 ‎ C.无何,浮子寂然 D.亦知其趣焉 ‎ 晴碧泛然 且焉置土石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饵钩而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中画线句中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5.“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请展开想象拟写一段对话。‎ ‎ 问:____ 答:______问:______答:_______‎ ‎ 1、(1)通“早”(2)间或(有时)(3)到(4)大多(全、都) 2、C 3、(1)把钓钩装上鱼饵投到水里(重点词“饵”“下”)(2)等到天黑回来,那些钓得的,鱼与午前一样(重点词“逮”“比”) 3、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期盼大鱼。 4、符合情景,对答巧妙,充满情趣(4分);尚合文意,语言平淡(2—3分);游离文意,语言乏味(0~1分)。解析:要答好这道题,一是要看懂原文,准确了解文句含义;二是要体验人物的身份和心情;三是要巧妙构思,在两问两答的有限篇幅中创设信息;四要写出口语化的短句,当然最好有几分幽默感,说得有趣,才能符合对话后“一相笑也”的要求。‎ 二、练习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射说 元好问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①,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______________ 再而贯马耳之左______________‎ 而的又为一 ______________ 以的贤主人之欢______________‎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顾尝学焉/顾谓所私日 ②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将若车轮焉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C.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何谓得之于心?‎ 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4、“说”常常有所叙、有所议。从本文看,所叙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议的观点是(用文中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以酒款待(名词用作动词) 第二次 箭靶 成全、完成。 2.D 。顾,①为“只是”,②为“反而”。焉:①于此,②……样子。因而①②皆不同。 3.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 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主要考查疑问句的用法,“何……之”) 4.晋侯子婿驰射失败,客分析原因并愿用自己的骑射证明射而“有道”,但遭晋侯拒绝。 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 解析:第(1)空是对内容的概括,有三点。第(2)空是对全文的主题的概括,比较抽象,文章最后指明了这一看法。‎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2题。‎ 登不必有径,荒棒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选自潘来《〈徐霞客游记〉序》)‎ ‎1.“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具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么翻译?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绘洞穴可怖的景象?为什么?‎ 猿挂蛇行: 答: ‎ ‎2.文中最能概括徐霞客探险精神的句子是 。‎ ‎1.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否。这是用来形容徐霞客在冒险的样子2.以性灵游,以躯命游。‎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章冠世( ) (2)不跻大位( )‎ ‎(3)盈其箱笥( ) (4)为时所排( )‎ ‎2.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 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4.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___________,李的态度是________。‎ ‎5.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1、(1)居于首位(2)晋升(3)装满(4)排挤 2、d 3、(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4、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 委婉拒绝 5、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 八、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修(欧阳修)始在滁州,号 口 口,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1.修始在滁州,号 ,晚更号六一居士。‎ 2.写出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章止于润身 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 其平居教他子弟 3、文中划线部分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 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 (1) (2) (3)‎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 1.醉翁 2.只,仅 罪(或:案件) 平时 3.夫常求其生 犹失之死 而世常求其死也 4.你父亲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 (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词多义和词类活用。象“烛”“生”“死”分别是活用为动词、使动词、动词。)‎ 九、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尔何谓者也?”对曰:“臣麦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筋再拜曰:“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人澜然而涕下,曰:“‎ 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子得罪于父,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桓公曰:“善哉!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伸也,亦遇之于是。‎ 1.写出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叟其革之矣( )自御以归( )‎ 2.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大王来何操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与“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今以钟馨置于水中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刿)问:“何以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 5.“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 1. 改换 驾车 2. C 3. D 4. 把金玉看得低贱(重点:宾语前置),把人民当作宝贝(重点:宾语前置) 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重点词“使”“恶”“下”) 5. 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行罪于群臣百姓 附译文:齐桓公为了追猎白鹿,来到麦丘,见到一个城里人,就问:“怎么称呼你呀?”回答说:"我是麦丘的城里人。"桓公问:“老头子多大岁数?”对答说:"我年纪有八十三了。"桓公说:"好长寿呀!"与他喝酒,问道:“你老可不可以祝我长寿呀?”回答说:“山野之人不知道怎么祝君王长寿。”桓公说:“那就用你老的长寿来祝我长寿吧!”城里人捧着筷子拜了几拜,说:“如果要我的君王真正长寿,用金银都嫌便宜,只有人民才宝贵。”桓公说:“这个祝福很好!寡人知道了。最高的德性不会孤单,有益的话不会只说一遍,你老何不再说一个。”城里人捧着筷子拜了几拜说:"假使我的君主喜欢学习又不讨厌去问地位低下的人,贤良的人在身边,直言的人可以进去。”桓公不高兴地说:"这一句,不和前两句祝福相同,你老把它去掉吧。"邦人脸上挂着泪珠,哭着说:"希望君王仔细想想,这句话,比那刚才的两句话更重要。我听说儿子冒犯了父亲,可由姑、姐、妹来开释,父亲于是饶过了。我冒犯君王时,可让君王左右的人为我开释,君王就可以饶恕我。昔者桀得罪了汤,纣得罪了武王,这都是君得罪了臣的事例,到现在也没有为他们开释的人。"桓公说:"说的好!我凭着祖宗的福气,土地的神灵,才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桓公搀着他上马坐着,自己牵着马回去,保举他到庙堂又让他决策政治事务。桓公之所以合并了九个诸侯,称霸天下,不因为军队,不只是因为管仲,也得益于这次的遭际。‎  ‎ ‎ 十、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  2.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  5.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 。‎ ‎1. (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 2. B D 3.(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 (重点:略、课、补出省略) (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重点:患、达) 4.担心他恃才傲物 5.知人善任 ‎ ‎ 十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 [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1)以臣名之 名( ) (2)臣故畜牸牛 畜( )‎ ‎ (3)公诚愚矣 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 正( )‎ ‎ 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 4.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 ‎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 5.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 _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 _______。‎ ‎1.(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 2. B 3.(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 (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 4. C 5.狱讼不正 完善法制 ‎ ‎ 十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4.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 ‎,原因是        。‎ ‎5.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 ‎ ‎1.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2. B 3. (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2)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4.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 ,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 。 5. 深明大议、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 十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 ‎ ‎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      。‎ ‎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1)         (2)         ‎ ‎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 ‎ ‎ 。‎ ‎1. 形象直观地 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 。 2. C 3. 动 4.(1)与山相知之乐 (2)家居之乐 5.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十四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甲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乙 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1.乙文中的“少陵”是指 (人名) ‎ ‎2.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 ‎ ‎ ‎ ‎ ‎3.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 ‎ ‎ ‎4.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人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 ‎ 乙文所指对象是 ‎ ‎1.杜甫 2.“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或用“一枝”可突出“早”) 3.“霜”点出梅“孕”花的季节和环境;“孕”暗指梅树含苞待放 4.行家 普通人 ‎ ‎ 十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 不旬日必见( )‎ 已而道平生( )‎ ‎2.“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 ‎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 ‎ ‎4.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核不同?(用文中词语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世人态度: ‎ 作者意图: ‎ 巢谷态度: ‎ 作者意图: ‎ ‎ ‎ ‎1.回避;顾忌 十天 继而;不久 2.A 3.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重点词:“亦”“奇”) (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重点词:“盖”“焉”“何以”“发”) 4.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必须写出两句) 讽刺世态炎凉(意思对即可) 欲徒步访吾兄弟 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意思对即可)‎ ‎ ‎ 十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0~14题。‎ ‎ 丰乐亭记 欧阳修 ‎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②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 ‎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 注: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④涵煦:滋润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14.有人说《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他的《丰乐亭记》则让人跟着“乐”,两文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请简析欧阳修“乐”的理由。‎ ‎10.A (顾,看)‎ ‎11.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C.于是;依靠D.于是;竟然)‎ ‎12.C (重点落在“丰乐”二字上,歌颂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13.(1)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2)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3)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一起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 ‎14.(1)处地之“乐”(滁州泉水甘甜,景色优美。在自然赐“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2)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3)处人之“乐”(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得以“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每点1分,意近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 ‎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打听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都看过,很爱这里的风景。于是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赏。‎ ‎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原来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啊。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都被铲平消灭,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询问当时的战争情况,而那些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十七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 ‎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 ( 选自《同学一首别子固》宋代•王安石)‎ ‎ 【注释】 ①子固: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散文家。②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今属浙江省)人。‎ ‎1.“同学”两字是本文的主脑,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同学”含义的理解是怎样的?‎ 答:相似(同学于圣人);相信(互相信任而毫不猜疑);相警且相慰(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 十八 ‎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則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 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简要评析。‎ ‎ 答:参考角度:(1)结构: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2)写作方法: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正反说理,透彻有力。(3)语言: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富有气势和节奏感。w ‎2009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诗歌比较鉴赏(一)‎ ‎ ‎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2分)‎ ‎ ‎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 ‎ 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试题。(8分)‎ 五古•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衣榜②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②榜(搒)péng<书>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鹧鸪天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①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②。‎ ‎【注释】:①青旗:即酒招,也称青帘,是卖酒的标志。‎ ‎(1)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感于当时散文文风的浮躁和柔弱,他和 一起掀起了著名的 ,以期改革当时的文风。辛弃疾,字 ,号,是南宋著名抗金词人,他的词笔力雄厚,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为“苏辛”。(2分)‎ ‎(2)从整体上看,这两篇作品都写的是农村的田园生活,但诗人的描摹角度和思想情感却不尽相同,请做简要的分析。(6分)‎ ‎ ‎ ‎ ‎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 ‎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叹疆场 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到,妆梳对镜台。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 ‎[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都是“喜归”,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喜”这一情感时的不同之处。(4分)‎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4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7分)‎ 山 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①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再现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 ‎ ‎ ‎②这两首诗题材相同,但在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上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小园牡丹有感 (宋)陆 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 注:①鄜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的白牡丹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上面两首词都是李清照的咏梅之作。《渔家傲》写于早期,其中的“绿蚁”是一种美酒。《清平乐》写于晚年,“挼”(ruó),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其中的“风势”既指自然的“风势”,也寓国家的形势。‎ 李清照在她这两首观赏“雪里梅花”的词作中,虽然都写到了“醉”,但“醉”在两首词中所起的作用却不相同,请说说你的鉴赏见解。(5分)‎ 答:‎ 八.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秋词(刘禹锡) 行秋 (徐玑)‎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释: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 ,徐诗的情感基调是 。(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6分)‎ 答:刘诗:手法:‎ 分析:‎ 徐诗:手法:‎ 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江上 江上 王安石 董颖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1.试从动静角度对两首诗前两句的写景特点加以分析。(4分)‎ 答:‎ ‎2.两首诗的第四句分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一、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二、(1)韩愈 古文运动 幼安稼轩(每空0.5分)‎ ‎(2)柳诗着重从诗人自己的生活来表现乡居的闲适(1分),锄草劳作,击石唱歌,但字里行间(“谪”、“不逢人”)透出一些孤愤(2分)。辛诗则从乡村的环境景色着笔(1分),描绘了一幅田野初春生机蓬勃、清新美丽的图画,更通过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的对比,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分)。(评分要点:刘诗重在写自己的生活,闲适中有孤愤;辛词重在写景,表达自己乐于田园生活。有观点、有解说方给满分。)‎ 三、⑴两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忆”友时的景象:潇湘之上,猿啼声声入友梦境,令友梦中亦愁绪不解。虚写猿声,深化惆怅别情。刘诗实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两岸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氛围。(4分)‎ ‎⑵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 四、12. (1)《叹疆场》通过思妇听到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消息时梳妆打扮与之前以泪洗面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喜不自禁的心情。《到家》通过对归家时的所见、所为、所感的描写,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4分,对每首诗内容的概括各2分)‎ ‎(2)“山色”“依然”,写出了喜悦之后的闲适。“潇洒”是拟人手法,“山色”“潇洒”‎ 地进入我的居室,写出来脱离世俗官场之后的欣慰。两句诗写的不仅是物境,而且是心境,写出了诗人尘劳尽除后,心情由喜悦而安适的转化。(4分。对具体词语的赏析1分,拟人手法1分,对两句诗总体的赏析2分)‎ ‎ ‎ 五、第一问:①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②为后文写惊异之情作铺垫 第二问:①翁诗—侧面描写 何诗—既有侧面描写,又有正面描写(中间两联)‎ ‎②翁诗—表达雨后的惊异之情 何诗—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后的奇 六、(1)幽雅高洁(超尘脱俗,冰清玉洁)(1分);运用对比、衬托(1分),豪贵争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月夜和冷露更衬托出白牡丹的雅致高洁(1分)。‎ ‎(2)裴诗托物言志(以物喻人)(1分),同情白牡丹孤寂的处境,含蓄抒发了裴给事之高洁品行朝中竟无人赏识的感慨(1分)。‎ 陆诗运用联想与想象(1分),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胜况,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1分)。‎ 七、(1)作者在《渔家傲》中是以“醉”写乐。一方面欣喜春信、赞美雪里寒梅。因美景而“陶醉”;另一方面,在与人共赏梅花、劝人饮醉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热情和喜悦。(2分)作者在《清平乐》中足以“醉”写哀。一方面通过触景生情,感伤世事动荡变化、物是人非;另一方面借醉消愁,排遣自己飘零沦落、衰老孤苦、饱经磨难的忧郁。(3分)‎ 八、(1)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 ‎(2)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2分)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2分)‎ 九、1.王诗:阴云中,含雨的晚云似在低垂慢移,静中有动,悠远含蓄。(2分)董诗:万顷秋江之上,双鸥飞舞,忽高忽低,静中有动,空阔寂寥。(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王诗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2分)董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十.(1)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2)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2009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诗歌比较鉴赏(二)‎ 一.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清江引 咏梅 贯云石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其一)“南枝……,泄露……”和(其二)“溪桥……,茅舍……”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简明赏析文字。(2分)‎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⑵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 ‎ 三、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 (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 等等,这两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 ,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 ‎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柳 咏柳 贺知章 曾 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 ‎ 五、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六、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1.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2.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①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②,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②桑乾河,在今河北、山西境内,诗人往来山西河北之间,则要取道桑乾流域。‎ ‎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任选一题作答 ‎①阅读《夜雨寄北》,结合作品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所表现出的意境。‎ ‎②阅读《旅次朔方》,结合作品分析“无端更渡桑乾水”一句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答:‎ ‎2.这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近,但在写法上却有所不同,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作品谈谈二者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答:‎ 八、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_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_分)‎ ‎ ‎ 九、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 ‎ ‎ 十、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相融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 ‎ ‎ ‎ ‎(2)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4分)‎ ‎ ‎ 参考答案 ‎ 一.(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1分)“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以景衬梅,从侧面)(1分)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1分)‎ ‎(2)(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2分)‎ ‎(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姻笼月罩中矫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2分)‎ 二.诗歌鉴赏:.(1)贺诗表达了喜悦、赞美之情;曾诗表达了对柳的贬斥、嘲讽之意。‎ ‎(2)前者由柳条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条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三、(1)填空: “送别诗”、“咏史诗” 边塞诗 乐曲声和月色 ‎(2)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四、(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五、(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 六、1.D ‎2.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 好 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 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 七.‎ ‎1、①“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写诗人客居巴山之畔,触景生情:长夜漫漫,秋雨连绵,秋池已涨,离家的人独自听雨,寂寞难眠。此句寓情于景,将游子漂泊异乡的惆怅和对故乡、家人的思念抒写得含蓄、感人。‎ ‎②“无端更渡桑乾水”一句,写诗人再度上路一:a“桑乾水”见证着自己将要远走他乡,有引发乡愁的作用。b“无端”即没有来由的,流露出对漂泊生活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情绪,含蓄地表现了思乡怀旧的主题思想。‎ ‎ ‎ ‎2.(答案示例要点)‎ ‎①时空组合的构思不同:李诗是由现在(巴山)想将来(长安),再由将来(长安)忆过去(今之巴山);刘诗是由现在(桑乾水)想过去(并州与咸阳),再由现在想将来(未知之所)。‎ ‎②表现方式不同:李诗用景物点染传达感情,刘诗侧重直接抒情。‎ ‎③抒情风格不同:李诗表达思乡之情较为含蓄、婉曲(寓有潜台词的书信问答、寓情于景、“何当”引发的耐人寻味的问话与遥想);刘诗表达思乡之情是直抒胸臆的(“忆咸阳”、“望故乡”)。‎ 九、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八.答:(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 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十.(1)李词中“红藕香残”写自然之景,“玉簟秋”写内心凄凉、孤独的情感,首句就把环境气氛和作者内心情感融合起来写,显示了全词的感情色彩。“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想象之景,表达词人相思之情。下片首句写花落水流之景,即景抒情,然后引出作者直吐胸臆的独白,表达作者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蒋词上片白描写景,描绘“舟过吴江”的情景,但景中带情。“舟摇”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帘招”描写出江边酒楼上悬挂的酒帘正迎风飘摆,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船经过秋娘渡口和泰娘桥,风吹雨急,促人产生联想,作者急欲思归的感情更为浓烈。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末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仅是写景,也抒发了对年华消逝的感叹。 (4分,只要答出两首词中任何一处景与情的关系即可。每首1分。)‎ ‎(2)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蒋词中的“春愁”有两层含意,其一,表达了作者飘泊在外而急欲思归的迫切心情;其二,抒发了光阴似水的人生感慨。第二层含意是第一层含意的深化。(4分。每首2分。)‎ 透析古典诗歌鉴赏六大热点题材 ‎ ‎ ‎ ‎ 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精练,倍受人们喜爱。在中考中,它是语文试卷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在此,作者总结了古典诗歌常见的六类题材,供同学们参考。‎ ‎ 一、怀古诗 ‎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 1.形式标志:‎ ‎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 2.内容特点:‎ ‎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 二、咏物诗 ‎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 三、写景诗 ‎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 四、战争诗 ‎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 2.基本主题:‎ ‎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 ‎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 六、送别诗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 3.感情色彩:‎ ‎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高考诗歌解题技巧探略 ‎ ‎ 根据《考试说明》中有关能力考察要求,以及近八年来高考中出现的部分诗歌鉴赏题的类型,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提高考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对以下几种基本技巧就不能不重点训练、重点掌握。‎ 一、调词序 题干中一般不会直接要求考生调词序。但调词序却是诗歌鉴赏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技巧。‎ 古典诗歌由于要符合对仗、平仄和语言凝练的要求,所以其诗句中的词语往往有倒装现象。因此,要理解诗句,首先就需要调顺词序,将具有倒装特点的诗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排列词序,即一般按照(定)主、〔状〕谓、(定)宾〈补〉的词序习惯排列。‎ 如对03年全国II卷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泉声危石咽,日色青松冷(或:危石泉声咽,青松日色冷)。这样,让“危石”和“青松”分别做谓词“咽”和“冷”的状语(或让它们分别做“泉声”和“日色”的定语),则泉声呜咽、日色阴冷的原因也就自然明朗了。其它如对05年全国II卷 “抱膝灯前影伴身”:灯前抱膝影伴身;对06年全国II卷 “数枝幽艳湿啼红”:数枝幽艳啼红湿;对2008年全国II卷“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沙明宿鹭拳,天阔飞鸿退。在这样重组词序的基础上再进行其它各种解读,就容易多了。‎ 二、抓诗眼 ‎1.找出诗眼:所谓“诗眼”就是炼字。由于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对偶的需要,因此“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 如上例中的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 ‎2.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它实际上就是要求围绕诗眼、将其所在的整个诗句散文化,从而使诗句中包含的某种特定内容通俗化、明朗化起来,进而概括出其所表现出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来。‎ 如上例中 “咽”、“冷”:“ ‎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答案)”。这里,散文化后泉声的“呜咽”和日色的“阴冷”都比原诗句中明朗多了,从而也使人容易领略到“幽静孤寂”的意境。又如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全国I 卷中要求对“小雨丝丝欲网春”一句中的诗眼“网”字进行赏析,全国II 卷中要求分别说出“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两句中的诗眼“拳”、“退”的好处。‎ 三、想象再现 想象是诗歌及其它一切文艺作品赖以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就诗歌而言,诗人借助想象写出诗歌,对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反之,我们在鉴赏诗歌时,也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以将诗歌中所表现的艺术画面或艺术情境充分地再现出来,还原出生活本真的模样,进而才能谈得上充分地感受生活,充分地领略诗歌艺术之美。‎ ‎1.想象再现画面 鉴赏写景状物的诗句,需要想象再现画面。如对上例中的“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根据题干要求回答它所展现的画面:在幽静的地方有几枝鲜花,花瓣已被露珠打湿,那颗颗晶莹的露珠,乍看就象是人哭的粒粒泪珠一样(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其它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等,虽然题干没有直接要求再现其画面,但都需要想象再现画面,进而才能在此基础上筛选、整合,以达到散文化的目的。‎ ‎2.想象再现情境 鉴赏叙事性的诗句,需要想象再现情境。如对上例中的“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联系诗题、全诗和注释):冬至节之夜那欢庆的气氛,使旅居邯郸驿馆的诗人不禁想起家乡和亲人来,难以入睡,于是,只好在灯前抱膝独坐,与自己的身影为伴。这样,诗人当时的孤独感受和思亲之情自然就会跃然纸上了。其它如04年全国II卷中的“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06年全国II卷中的“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两句,都需要在想象再现其情境的基础上,才好根据命题要求来具体回答。‎ 想象与联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联想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想象活动。如对04年全国II卷中“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诗,题干要求回答“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这就需要联想:由自己于冬至节在邯郸驿里的灯前抱膝、孤影伴身(孤独感),联想到家人深夜仍坐、“说着远行人”的情景(思亲之情)。‎ 四、明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 ‎)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五、看诗题、读注释 从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情况来看,大都考察到思想内容。而要较好地把握思想内容,除了按命题中指定的方式(即简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某些诗句、或关键词语)去分析作答之外,还应看诗题、读注释。因为诗题和注释往往对考生的解答思路起着提示作用,或对考生已经分析整合出的答案起到印证作用。应反复训练,养成诗歌鉴赏中的良好习惯。‎ ‎1.诗歌的题目,对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往往起着统摄作用,特别是一些叙事性诗歌,最为明显地集中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态度。如04年全国II卷《秋思》(张籍),命题要求根据诗中“细节”来回答其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而“秋思”这一诗题本身显然就有很大的指向性。又如05年全国II卷《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这一诗题就更为显明具体地表现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2.诗歌后的注释,是命题者有意给考生提供的解题辅助材料,无论是简介作者,还是注释诗题、诗句,都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例如,03年全国II卷对“安禅制毒龙”一句——“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就作者王维晚年修佛的生活情趣和心境起着提示作用,据此可以知人论诗,便于理解和印证其诗中所描绘的“幽静孤寂”的意境。又如08年全国I卷对作者“李弥逊 ①”和“车尘不到张罗地②”一句——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前者提示诗作是在作者被免职回家的途中所作这样一种创作背景,后者则有利于理解诗句乃至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其它如06年全国II卷对“人间辛苦是三农①”一句——“[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07年全国I卷对词作题目“超然台①作”和词中“寒食②后”一句——“[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等等,都对解读诗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考生应特别重视。‎ 从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情况来看,除了以上五种技巧之外,还有分析细节(见04年全国II卷)、概括语言特色(见05年全国II卷)等。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只要能够把以上几种最主要、最基本的技巧训练掌握,则其余都将迎刃而解。‎ 巧解高考文言文6种题型 ‎ ‎ ‎  考生在拿到文言题时,不应先看原文,而应先看题干和题支。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题支中能够提供给我们有时候读原文读不懂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能够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原文。‎ ‎  高考题中的文言设题有下列6种:‎ ‎  1.加点词解释 ‎  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法关系来判断,比如,这个词处于动词位置,而题中译出来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解释就很可能是错误的。另外,复音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一样,一般情况下,这种解释就是错误的。如“今齐地方千里”,如把“地方”解释为“与中央相对”或“部位”,那就错了。因为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其实“地方”是两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 ‎  本题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个虚词,解题方法除了熟练掌握18个虚词中每个词的几个意义外,还要注意,有时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但语法功能各异,这样也不能认为是相同的,如“则”虽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译成“就”,但有的是副词,有的是连词,这样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断 ‎  本题应该注意设题中出现的问题。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选择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而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内,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设题时,只设了三句,失掉一句,这样的答案也应算对,考生不必去追究没有被列入的本来正确的那一项,也就是说,不要求全。‎ ‎  4.对选文的分析和判断 ‎  高考文言文4道选择题中最后一道是对文章的全方位把握,答对这道题的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大致译出全文的能力。然而,具备这一能力不一定能保证把分全部拿到,如果不能做到细心,还是会失去这宝贵的3分。那么怎样才能在译出全文的情况下不失分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  其一,考生要认真核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因为命题人有时会利用考生的粗心、紧张,让考生先看前半部分,准确地说是重点看题支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只是一般地浏览,这时有些考生就盲目下结论,判定对还是不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做仔细的推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中招。‎ ‎  其二,无中生有。文言文本来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有些考生在考场上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命题人就会利用这一点,在设题时,把本来文中没有的事件,强加于人物身上,而考生又因为在文言文方面不特别擅长,加上时间急迫和粗心,很容易对其忽略不计,选中错误的答案。‎ ‎  其三,张冠李戴。试卷中的文言文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这样,出题人在命题时很容易故意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考生在阅读时确实看到文中有这件事情,然而,他们没有仔细地看一下这些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如有一篇文言短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最后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在设题的时候,命题人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的头上,说是这个官员爱民,把妻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考生在阅读时确实看到文中有把嫁妆分给百姓一事,但没有注意到底是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妻子是一家,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这样草率地判断,当然不会选出正确的答案。‎ ‎  其四,在某些题中,人物事件都能对上,人是这个人,而事情又是这个人做的事,按理说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其实不然。命题人总是会给你制造点麻烦,设下陷阱,引诱你出错,他们会在时间和事件的衔接上让考生产生错觉。如有一道题的设置,有一位官员不断升迁,在升迁中,他在每个阶段都建立了功绩,设题人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业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业绩。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差错,仔细推敲,才知大谬不然。总之,这类题只要考生认真去阅读思考,一般就不会中招了。‎ ‎  5.译文 ‎  试卷中文言题有两句是对选文的译释,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得满分也不容易,过去对译文的要求有三个字:信(准)、达(通)、雅(美),而在高考试卷中能做到前两个字就可以了,特别是“信”。所谓的“信”,我们称之为直译,所谓的“达”就是意译,考生拿到译文后,首先想到的是直译,就是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译,目的就是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但无论如何,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考生就会失分。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译释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所以,一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分。那么什么词能被列为得分点呢?我认为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词一定是一个比较难的词(也包括活用现象);第二,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出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另外,得分点还有设在特殊句式上的(过去也曾考过),这些特殊句式都要译成符合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否则也要被扣分。‎ ‎  6.断句 ‎  最原始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看到的文言文所带的标点,都是后人给加上去的,因此,能否把不带标点的文言文断开,从某种角度上说也能判定一个考生的文言水平如何。现阶段的高考试卷,也有对考生这方面能力考查的题型,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断句呢?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  (1)注意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因为它们专有,所以不能随便分开,也就是说坚决不能断。‎ ‎  (2)借助虚词,特别是句尾虚词来断句。这是一种很简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古人在句尾处都要用一个虚词去结束句子,或者表示语气,或者表示其他用意,如“也”、“矣”、“哉”、“乎”、“焉”、“与”(欤)、“耳”、“者”、“之”等,考场上,考生看到句子中有这些词,就应该想到这里是否应该断句,如果断开后能与前后句子的意思衔接上,就要毫不犹豫地下笔。当然,有时候,这些词还有出现在句子中间的,如“生乎吾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谨慎行事,不能僵死地遵守这些规律。‎ ‎  (3)根据句子的内容断句。在以上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时,考生也不要盲目处理,可以采取通观全句的办法。因为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母意”,而完整的“母意”是由几个“子意”所构成的。也就是说,当知道整个句子大体上说了一件什么事后,就要弄清楚它是由哪些小环节构成的,如把这些小环节弄清楚了,句子也就好断了。‎ 诗歌鉴赏中鉴赏语言类题型突破策略 ‎■赵振翔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有两点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 命题者在对该考点进行考查时一般围绕上述要求进行设题。虽然题型多样,但鉴赏诗歌语言却是鉴赏诗歌的根本。因为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要读懂诗歌就一定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感悟、分析和鉴赏。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会就此设题;说它是一个主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意境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高考要求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效果,并能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要求考生作一定程度的述评。‎ 高考诗歌鉴赏中鉴赏语言类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四种:‎ 一、词语运用类 ‎【考题回放】‎ ‎(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但命题者不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两字,更要考生准确地表述出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考生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述,而这恰恰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 诗人借助“拳”和“退”两字巧妙地写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长天时所见的景象;“拳”和“退”两字写活了白鹭栖息江边的静景和飞鸿翱翔天际的动景。‎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经作者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将其融入于句中进行整体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诗眼评析类 ‎【考题回放】‎ ‎(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考生通过比较阅读可知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而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 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并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三、理解句意类 ‎【考题回放】‎ ‎(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关键语句的理解和把握,并要求考生能就与诗歌表达的相关内容进行横向的比较,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 该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为“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意在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表现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看似直抒胸臆,但表达过于直白,且有悖于作者抒发思乡感情。而“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中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可以让读者对出关的情景产生无尽的遐想,符合诗歌情景交融的创作要求。‎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精妙之处。考生在答题时要结合文本说明该句描写的具体景象与特点,并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怀,要说明情和景之间联系的方式。‎ ‎【参考答案】‎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四、分析特色类 ‎【考题回放】‎ ‎(2008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品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显著语言风格。‎ 这是一首送别词,感情真挚,语言浅易,作者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送别惜春这一主题,构思新颖,比喻巧妙。上阕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盈盈绿水似少女眼波流动,簇簇青山象少女攒聚的眉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写出了山水的清秀与灵动。作者所描绘的景致清新亮丽,作者的笔触细腻传神,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清新。‎ 在回答这种题型时考生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综上所述,鉴赏诗歌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意义,更要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还要赏析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所表达的情感、所创造的意境及达到的艺术效果。考生若能在平时加强诗歌赏析的基础上,掌握适当的方法,应用合理的步骤,那么在做诗歌鉴赏试题时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2009年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一)‎ 阅读鉴赏诗词十法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点要求虽然也涉及到古代散文阅读,但主要是针对诗词鉴赏而言的。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要想作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阅读理解。只有阅读理解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下面作一下简单阐述。‎ 一、诗词阅读十口诀:‎ 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 二、解说:‎ ‎1、从题目抓住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 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2、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仍然以《边词》为例,诗歌三、四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虽然时间没变化,但是描写的地点、景物都有变化,三句写的是五原边地的景象,四句写的是长安京城的景象,一迟一早,两个材料性质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构成对比,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3、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作者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如胡世将的《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胡世将是南宋排和议而主恢复的主将之一。这首词开始用“沉陆”一词,表现中原沦陷的悲愤之情。接着用“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与下面“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对比,“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这既表达他希钦和追慕先贤的感情,也在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用“往事”,用“只数”,含蓄地表现出“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作者写到“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以鲜明的态度反对屈辱的和议。“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在怀念韩信和诸葛亮,但用一“欹”一“杳”,再次暗寓“时无英雄”之慨,所以,作者感叹“空指冲冠发”。最后,作者写到:“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显示他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这首词就是用了这些褒贬分明的词语,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反对和议力主恢复中原的志向。‎ ‎4、从辞色把握风格: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包括:①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②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庄谐(严整、幽默)等;③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褒贬在第三点“从褒贬辨别倾向”中已经做出阐述,冷暖将在下面第五点“从冷暖体味悲喜”中做出阐述。要把握风格,特别要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如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但作者主要用白描,全诗不见雕凿之气,又注重调配色彩,如用“红、翠”等词语,辞色既有“显”的一面。又有“文”的一面。风格清新而不失俊逸、绚丽。所以,虽然写的是初冬之景,却不带任何清冷虚无色彩,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很健康。‎ ‎ 5、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转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如薛逢的《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这首诗,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仅“锁衔金兽连环冷”中的一个“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再与“长”字相映,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  6、从细节解读形象:诗词中很难像记叙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形象展开描写,多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如李端的《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而“北风吹罗带”看似客观描写,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诗歌全用素描手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心脾。‎ ‎7、从转换弄清思路:转换即诗词的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其一)》:“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第一句“绮阁飘香下太湖”,从正面着笔写吴王如何迷恋声色,不能自拔。第二句转到对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爬上姑苏台的情景的描写,说是“乱兵侵晓上姑苏”。前二句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然而从三、四句看,诗人不去指责吴王,却把矛头指向了越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表面上看似批评越王打败吴国太容易了,只靠一个西施。但仔细玩味全篇,是在说,越国只靠一个西施,怎么能够打败吴国呢?可见,打败吴国的,只能是吴王的荒淫腐败而已。这种转换,是作者在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8、从背景联想意图: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如张炎的《清平乐》:“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被诗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俊六世孙。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卒于元延祐四年后,年七十馀。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词以“悲情”见长,万般情怀皆见愁绪。而这愁绪中充满了亡国之情,破家之痛。本词用对比、比兴。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词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表现出国破家亡的悲痛。‎ ‎9、从尾句了解主旨: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所以,强调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如蔡松年的《相见欢》小序云:“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云闲晚溜琅琅。”词云:“泛炉香。一段余川松菊瘦而芳。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这是蔡松年退隐山林之后作出的一首小令。即使不知道作者的生平背景,只从末句“一曲清商人物两相忘”一句,可使人感到清新、淡雅,陶醉于纯朴清澈的自然中,超脱出纷乱烦杂的世界,也能看出作者追求的正是那种陶渊明式的精神境界。‎ ‎10、从整体品评意境:意境是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景、意、言都是豪迈雄壮的,所以整体风格显得雄浑壮美。因为意境涉及到情、景、意、言等多方面,所以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三、举例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赏析】可以从题目抓住题材。诗人用新娘梳妆完毕马上要见公婆,来隐喻自己即将参加进士考试。新娘顾影自怜的情态,和诗人自恃才学又怕不能考中的心情很相象,诗作显得巧妙自然。‎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赏析】可以从转换弄清思路。诗歌先说众人评论隋亡的原因是“为此河”,转而指出此河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赖通波”,三句三转,用假设,指出隋亡的真正原因,“水殿龙舟”腐化之事,四句又转,说不是奢侈腐化,修汴河的功劳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作者道出了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奢侈腐化。告戒唐王朝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鉴。‎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赏析】可以从冷暖体味悲喜。此诗景物描写十分生动,艺术雅丽精致,但从“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辞色看,是冷色调,透露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钟山时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黄州 (宋)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楚囚,春秋时楚人钟仪在作战中被晋人俘虏,称为“楚囚”。齐优,齐人送女乐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问政事,孔子便离官而去。‎ ‎【赏析】可以从尾句了解主旨。全诗辞色以冷色调为主,仿佛在表现作者的恨和愁。但从尾联看,又有历史无情、时光短暂,何必孜孜以求,非要建功立业不可的感叹。但联系首联“迁流还叹学齐优”看,即使被流放了,仍然关心国事。可见,作者最后不是潇洒,而是贬官流放后,不能为国出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激愤之辞。‎ 柳梢青•春感 (南宋)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赏析】可以从背景联想意图。公元1276年,元兵进入南宋京城临安。这首词写的是临安被占领后一个元宵节作者眼里的景象和他自己的心情。整个京城到处都是元兵盖着毛毡的战马。虽然春天来临,但城里一片凄惨景象,让明亮的灯烛仿佛洒下泪水。到处听到的,都是蒙古人吹唱的歌曲,再也听不到唱戏的鼓声。此情此景,作者哪里忍受得了青灯独坐的孤寂生活。他虽然在乡下过着无聊的生活,想念的却是故国的风光,关怀的是流亡的南海的朝廷抗元斗争的事业。全词音节苍凉,情调沉痛,在悲歌之中表达了爱国的思想。‎ 相见欢 (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扬州过。‎ ‎【赏析】可以从整体品评意境。本首词壮阔而沉郁悲痛。上阕用意象“西楼”“清秋”“夕阳”“悲风”等,绘景凄美;用“万里”,用“大江”,境界开阔。用短句,节律急促,愈发沉痛。清秋时节,夕阳西下,山河壮美。下阙则写中原沦陷,仕宦南逃,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中原呢?还是请秋风把自己的痛苦和关怀带给中原的人民吧。整首词壮阔之景与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相互交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 古代诗词是古人抒情言志之作,与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加上语言表达不尽相同,读来有一定的难处。上面的方法只是为阅读诗词、然后较为切近地理解乃至分析鉴赏诗词作披叶采花之指。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2009年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二)‎ 体悟意象 解析形象 作为文学作品,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从形象方面而言,诗词中也有人物形象存在,这一点与其他文学作品是相同的;而诗词,特别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更多的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所以,诗词鉴赏,特别是在作高考诗词鉴赏题时,应注意以下内容:‎ 一、形象方面的内容 古诗鉴赏中,“形象”包括以下内容:‎ ‎(一)、意象。指附着有思想感情、文化意义的自然物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和平。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途多舛、对死者的怀念。‎ ‎7、时间类:‎ 破晓:初现希望时段。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人民的摧残。 深夜:愁思怀旧。‎ ‎8、场景类:‎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9、日月类:‎ 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10、其他类:‎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追慕古人、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联系)。‎ 了解意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因为这些意象虽然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但它付托的思想感情,传承至今,一以贯之,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感,所以,解读它,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作者早期在画上的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画上画的是鹰,真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诗作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不愧为托物言志之杰作。‎ ‎(二)、诗词人物。诗词中直接描写的人物,如刘兰芝、采莲女等。‎ ‎(三)、诗词作者。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的形象,如《将进酒》一诗,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分析、鉴赏李白的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诗词中也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来塑造形象,但它又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作具体细腻的长篇描写,由于篇幅所限,它只能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方面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即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服一饰、一思一念,一颦一笑、一歌一舞”来刻画人物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人物。即通过“一景一色、一物一象”来表现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了解人物言行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应该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如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诗歌具体地表现出留恋美好事物、只顾游春、乐而忘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开头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揭示“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然后通过“掬水”“弄花”“兴来”“惜芳菲”等细节,显出诗人临赏美景的悠长逸兴。艺术形象虚实结合,作者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花香衣香浑为一体,既写景又写人。尾联最有妙趣,正当诗人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这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远方这美妙的音画更加吸引作者,可以想象,虽是夜晚,但为了欣赏美景,作者会去领略那美妙的音画。这样就更能表现抒情主人公赏“胜事”而忘返的性情。‎ 三、“形象”题答案组织思路:‎ ‎1、定性:即“×××是什么什么”形象。(“什么什么”是定性词,要准确概括形象的特征)‎ ‎2、分析:即结合诗词内容,抓住细节特征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 如江开的《菩萨蛮·商妇怨》:“春时江上廉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 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这首词塑造出一位多情、忧怨的商妇形象。首句写别离季节:“春时江上廉纤雨”,春天易动感情,加上离别,更有“廉纤雨”(廉纤,是细微、纤微的意思)的淅淅沥沥,真是无限凄清、哀伤。“秋晚恰归来”句中“秋晚”二字,渲染萧飒的环境气氛,但没想到“看看船又开”,这就表露出女主人公在商人又将离去时的愁苦。下阕直抒胸臆“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倾诉守空房的孤独,“情少利心多”‎ 是对商人情薄的指责,“郎如年少何”感慨青春虚度。这样就使一位悲叹夜夜独守空房、年年青春虚度的商妇形象具有了哀婉、多情地站立在世人面前。‎ 四、鉴赏分析下列诗词中的形象:‎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诗中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作者是一个独处竹林、可以自由自在地弹琴唱歌,但又有些孤独寂寞的隐士。‎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懒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简要分析诗中“贫女”的形象和寓意。‎ ‎【参考答案】形象:贫女是一位家境贫寒、风流自赏、操守高尚、女红精巧,待嫁之年、无人做媒、亲事茫然,只得年复一年、为别人做嫁衣的、内心痛苦的女子。寓意:流露出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抑郁惆怅之感。‎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碌,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银胡碌,银色的箭袋。金仆姑,箭名。东家,东邻农家。‎ 分析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形象。‎ ‎【参考答案】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不为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抱负、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并透露出对统治者的嘲讽和批判。形象:诗人是一个由穿着锦衣、骑着快马、冲入敌营活捉叛徒的豪迈勇士,受贬谪后,成为青春已逝、解甲归田、策论不被采纳、收复中原的理想无法实现的失路英雄。‎ 早雁 (唐)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纥统治者南侵,大肆掳掠。‎ 赏析诗中“早雁”的形象 ‎【参考答案】早雁实际是战乱之中、背井离乡、无法回归、只得在南方客居的北方人民的形象。作者用象征、托物寓意的方法,表示了对北方人民四散他乡的苦难的同情。‎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妇女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的妇女是一位非常想见自己戍守辽西的丈夫、黄鹂啼叫打破她的好梦,因此将一腔怨愤撒向黄鹂的闺中思妇。从她“打起黄莺”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他的心理。‎ 唐多令 (南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简析词中诗人形象。‎ ‎【参考答案】诗人是一位年光过尽、青春暗逝、客居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痛苦的羁縻游子形象。作者借“离人心上秋”、雨打芭蕉、“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等景物和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出作者怀乡思亲之愁。‎ ‎ ‎ 了解了诗词人物形象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相同之处,和它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明白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解题思路,就会懂得体察细节、依诗绘形之妙。‎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语言特色。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要把握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鉴赏:‎ ‎1.语言的性格色彩。包括:A. 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 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 ‎2.语言的语体色彩。包括:E. 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 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 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上阙用 “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正如古人评价的那样:“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二、修辞方法。主要指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借代、夸张、设问、反问等,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考点中规定的八种修辞方法。此外,在诗词中,还要注意通感、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双关、顶真、反复、用典等修辞方法。修辞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主要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反复主要增强语言气势,设问、反问使语言张弛跌宕,双关、用典让表情达意委婉含蓄,它们各有其妙,各有情趣。所以,修辞的使用要根据语境需要,效果分析也要充分考虑语境。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作者还很讲究炼字,诗中用“系”‎ 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再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雄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的浪涛,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展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三、炼字。即作者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对这类词语——‎ ‎(一).注意那些活用的词。如周邦彦的《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诗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风”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再如南北朝何逊的“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一诗中,“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前一句写室外: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后一句写室内: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二).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如杜甫的《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苏轼以为“古今绝唱”。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遮住月色。但清风一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也被风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起舞。这就给作者临老伤春、感到前途渺茫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传诵千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风”起“弄影”,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又与终篇的“落红” 前后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首句作者用可“铺”之物比阳光,将“残阳”斜射的情景逼真而生动表现出来;另外,与“照”相比,铺给人一种舒展感,表现出阳光的柔美。‎ ‎(三).注意数量词。如(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独暖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中“一枝开”‎ 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此诗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四).注意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描写茫茫沙漠景观,“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再如吴文英的《鹧鸪天•化度寺》:“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下阙开头一“窄”一“宽”,对比中表达出思念故乡、却又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五).注意叠音词。如王驾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蛱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蛱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有时作者注意使用一些具有表现力的词,来更生动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如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这首词意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际”中用一“展”字,化静为动,把少女远望时看到的山势连绵不断一直铺展到天际的情景表现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山岭阻隔、不能回归家乡的悲愁。而第三句“泪眼不曾晴”的“晴”字,本来形容天气,移用过来,把作者满腔哀怨、整天满目思乡之泪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两句,用雪花比喻浪花。用拟人化词语“乱委”表现浪花随意腾起;用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作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就把少女流落异乡、有家难归的难言伤感流露笔端。因为这首词用了一些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语,显得妙语横生,妙意满目。古人赞它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 四、句式。主要是诗词中的特殊句子形式,这类句子会造成特殊意趣。‎ ‎(一).联象句。即全用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句子,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中颔联就是联象句,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亲临抗金一线、北望中原、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以及丰富的愤激和辛酸。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中颔联形象地表现了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起来看见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而板桥霜上的人迹更突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又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选取最具秋天特征和最足以引发游子乡愁的景物,塑造出浪迹天涯、归乡无期、功名无着、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是一支漂泊者的思乡曲,又是一幅秋日郊野游子黄昏思归图。‎ ‎(二).倒装句。即为平仄、押韵和谐,词语错置,造成一种特殊优美意趣的句子。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清明。以“秋”字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颈联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倒装之后,说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这样就增强了诗歌的悬念。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měi)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颔联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倒装使字词更绚烂、华丽,更能反衬秋天的哀愁,也使音韵更和谐。词中也有倒装句,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下阙“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应为“三月暮雨横风狂。黄昏掩门,无计留春住”,倒装突出风狂雨暴的情景,也表现出作者想掩住“黄昏”时光,以留住春光的心情。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 五、节奏和韵律。诗词句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或明快热烈,铿锵有力;或跌宕多姿,韵味悠长。诗词句用韵和谐,形成绵绵不绝的韵律感,读来觉得气韵生动。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节奏和韵律需要多吟咏,多玩味,细揣摩,分清节奏,读出韵律。‎ 六、语言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一).评价(定性):即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或怎么样。如语言特色、修辞方法、炼字特点、表现方法(如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等)。‎ ‎(二).分析:即诗词中具体如何体现、怎样表达的。分析一定要中肯、具体,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如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如果要求“请对诗中‘老’字和‘压’字加以赏析”。“答案”可为:“老”字用了拟人方法,写出了秋风的萧瑟,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压”字化抽象为形象,梦本无重量,作者用一“压”字,把幻觉写得真切,具体可感。‎ 语言鉴赏题作题时,不能仅仅答出语言特色,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作出具体分析。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它要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另一方面,因为涉及到思想内容,有时也就涉及到写作方法。答题时,有时可以兼顾写作方法(对比、衬托等)和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像“(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中对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一词的分析就兼顾到这一点。‎ 七、举例阅读赏析:‎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名月何曾是两乡?‎ 简析“青山一道同风雨”一句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句主要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说友人远行,有青山和他一路共同分担风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劝慰朋友不要悲伤、激励朋友勇往直前的情怀。‎ 春游曲 (唐)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有:①注意炼字,“万”和“一”对举,突出地表现了万树杏花一齐盛开异常灿烂的美景。②映衬。“满园”杏花的“深浅色”,和一池“绿波”相互映衬,景色分外明艳。③整首诗语言明快而绚丽。‎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意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赏析“飞”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飞”字妙在化动为静,月本来运动不那么明显,仿佛不动,用了“飞”字,写出晓月运动极为迅速的特点。“飞”又明写月而暗写浮云,浮云飘飞,使时隐时现的明月,好像在高高的树丛里迅飞,所以,一个“飞”字,既是写月,也是写云。‎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卜算子·齿落 (南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已缺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和蕴涵的义理。‎ ‎【参考答案】语言特色:口语化的朴素,如“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缺两边厢,又豁中间个”,是典型的口语,显得直白;风趣幽默,如“狗窦从君过”,说牙豁得像狗洞,你们可以从中钻过。义理: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刚直者为世俗不容,奸佞奉承者却活得很好。‎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用“花开”“直须折”“无花”“空折枝”等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能蹉跎青春。‎ 清平乐 (南宋)晁元礼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有人认为,“搓得”一词用的生动传神。你认为如何?试加以分析。再简评一下这首词的音律。‎ ‎【参考答案】“搓得”用的传神在于:用拟人,把春风吹柳,写成像有人在揉搓、抚摸柳枝似的,使柳树长出嫩黄的新叶。音律:整首词用“柳、就、候,门、魂、昏”押韵,显得音韵和谐。‎ 解材料关系 析表达技巧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总会提到“艺术特色”。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般来说,我们平时所说的“表达技巧”,主要指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特别是表现方法。但从这些年高考题所给的答案看,也涉及到修辞方法和篇章结构。下面分点作简单阐述。‎ 一、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诗词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抒情,偶尔也会用到记叙和议论。‎ ‎ 二、表现方法。主要包括:‎ ‎(一)、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二)、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工笔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立足城头,远望城外景致,土地荒芜,野草茂盛,清冷冷的山泉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移步换景,虽然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一衬托,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它句句写景,句句含情,铺陈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为了衬托、渲染诗人凄凉的心境,充分显示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三)、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如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作》:“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这首词的上阙寓情于景。开篇两句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气氛。然而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上阙就是这样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开始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方位。丹阳在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家乡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较容易,那写出回乡之思完全顺理成章。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词人的心意是: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石亭春满枝”以景结情,写的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它在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真是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四)、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过去的、远方的材料,比喻、比拟、用典等所用的材料,多不具有现实性,是由此及彼联想、想象的。它与现实性材料构成虚实关系。如上面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一词,从上阙看,时间应该是冬季,所以才有北风、寒溪、冰谷、归鸿等景象,这是作者身临之境,但下阙末句却说“石亭春满枝”,联系上阙一比较,知道它是想象之景,那么,上阙是实写,这一句就是虚写,全词由实到虚,以景结情,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五)、与材料结构(诗句组合关系)有关的:比兴(起兴)、对比、衬托(烘托、烘云托月、反衬等)、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位(从他人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己、点面结合(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等。这里所说的材料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从文章学的角度讲,所有的文章都是由材料组成的,一篇文章,不可能仅用一个材料,即使是一个材料,也有开头、经过、结尾之区别,也有感情高低之变化,这一切就会构成不同的组合关系,这些组合关系就是表现方法。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类比;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反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对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衬。具体到诗词,因为不能展开描写、抒情,往往一句诗,多不过几句诗就是一个材料,所以,诗词中的材料结构通常指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主要有:1. 一句诗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之间的关系;2.两个诗句之间的关系;3.一个诗句与两个以上诗句之间的关系;4.两组诗句之间的关系。据此,对以上那些表现方法的判断,应从分析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入手。如孟宾于的《公子行》:“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一是第一句两个材料,即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锦衣红夺”中的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二是一二句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与后面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更能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又如于武陵的《赠卖松人》:“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而诗题为“赠卖松人”,就从卖松人这一角度来着笔,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这就构成了对比。其实,在这物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材料——‎ 人,松树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象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象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这就是典型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  三、篇章结构。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构思(巧妙、新颖)、点题(开篇解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内容组合(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总结全文)。如辛愿的《临江仙·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清朝无路到公卿。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 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他年联袂上蓬瀛。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钦叔、裕之即李献能、元好问,二人皆辛愿忘年挚友。词的上阙一句用反问,一二句的少年豪气与四五句的暮年凄凉对比,突出表现出“清朝无路到公卿”、不得进仕的悲愤。下阙先实写挚友重逢的喜悦,赞美二人的惊人才华。“他年”三句,转为虚写,表达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意为:你们将来一起进入翰林院,受朝廷的重视,而不必以朋友为念,忘记了今日的欢聚之情吧!由实到虚,加上尾句从“春风莲烛”落笔,用一“问”字,具有拟人化色彩,可谓出奇制胜。整首词以“留别”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从少年写到老年,从相逢写到期望,起于“少年有意功名”的慷慨,承接因“无路到公卿”,而成为“白发老书生”的悲愤,转入“邂逅对床逢二妙”的惊喜,合于“他年联袂上蓬瀛。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的祝福与期望。暗扣“留别”,内容相互照应,下阙 “邂逅对床逢二妙”回答开头的“谁识”。全词思路清晰清晰,层次分明。‎ 除以上内容外,以下三点也值得注意:‎ 四、体裁。如:楚辞、乐府、歌行体、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格律诗、自由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近体诗又分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诗的平仄、对仗、押韵。词的词牌、平仄、押韵,小令、中调、长调。曲的宫调、曲牌、平仄、押韵,小令、套曲(套数)等。‎ 五、艺术风格。指在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长期形成的艺术特色。也可以对某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出评价。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六、意境。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柳永《雨霖铃》婉约凄美。‎ 七、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表达技巧题作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即弄明白题干上是如何问的,用了什么概念。‎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时,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评价(定性):即“怎样写”,也就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语言和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二)、分析:即“什么样”,也就是诗词内容是如何体现这种表达技巧或这一写作特点的。答出表达技巧的材料构件和表达效果。‎ 如李白的《夜雪》:“已讶衾被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如果要求是“赏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方法。”“参考答案”可为: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方法。诗歌写的是“夜雪”,但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如何大,而是写了“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其中第一句是评价,后面的“夜雪”“衾被冷”“窗户明”“折竹声”是材料构件,“来表现雪下得大,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是表达效果。表达效果可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的具体内容,如“来表现雪下得大”,一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下面有提示),如“鲜明突出而又形象生动”,艺术效果有时可以省略,但表达的具体内容必须贴切而具体。‎ 组织答案时,注意品评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一、直抒胸臆、对比、反衬、渲染、烘托,以及修辞中的夸张、反复、反问、排比——鲜明突出。‎ 二、移位、移情(通感的一种特殊形式),修辞中的比喻、比拟、通感、借代——形象生动。‎ 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修辞中的用典、双关、互文——含蓄蕴藉。‎ 四、悬念、抑扬、铺垫、卒章显志,修辞中的顶针、设问——跌宕多姿。‎ 如金德淑的《望江南》:“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金德淑是南宋旧宫人。词中用了比喻、反衬等手法。作者把万里长城比作缟带,缟带,为传统孝仪之一重要丧服,这又是以雪为喻,形象地表达出国家破亡、山河披上缟素的神州陆沉之痛。“六街灯火已阑珊”。六街,指大都城。灯火阑珊,是灯火稀疏。作者用阑珊灯火反衬夜色沉沉。突出了暗淡的现境,透视出词人暗淡的心态,也意味着同样暗淡的现实。词的意境可谓重、拙、大。写亡国之哀,用笔不可谓不重。用笔朴素无华,此之谓拙。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悲壮无比,是为大。词为悼南宋而作,调寄《望江南》,别有一番意味。这首词具有很高的价值,堪称亡宋之挽歌。这段分析中,“形象地、突出了”就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掌握表现方法,我们再举一些例子来作简要赏析。‎ 一、对比——反衬:‎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岁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参考答案】诗歌将“去岁”“人面桃花相映红”和今年“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情景对比,表达作者访人而不得见的遗憾。‎ 杨 花 (唐)吴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参考答案】作者用“百花长恨风吹落”反衬“杨花独爱风”,托物言志,表现对自由的追求。‎ 次韵梨花 (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参考答案】诗中用“各相红”“桃花人面”反衬“天然玉作容”的梨花,表现梨花的天然无饰、冰清玉洁。‎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参考答案】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赋予菊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二、烘托——渲染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 ‎【参考答案】这首诗第一句对比,说百花凋零,唯有梅花鲜艳亮丽地开放。主要用烘托的方法。清浅的泉水烘托梅花疏落有致的身影;朦胧的月色烘托梅花淡雅清幽的香气;用鸟儿想落还先偷偷睁眼把梅花张望,用粉色的蝴蝶也对梅花痴迷神往,烘托梅花分外美丽。从而表现出梅花淡雅高洁、美艳不俗、只可远观、不可近狎的品格。‎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用“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大雁南飞、北风劲吹、大雪纷下的情景,极力渲染送别时天气的恶劣,更能反衬出作者激励友人的一腔豪迈之情。‎ 三、动静结合(动静相衬):‎ 冬 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写冬柳的环境和形态,是静景;后两句,写枯枝断落、寒鸥惊飞,是动景。让人仿佛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 绝 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参考答案】诗中写道,泥土酥软,燕子双双飞来飞去,暖和的沙滩上,一对对鸳鸯静睡不动。全诗紧扣春天这个中心,动静结合,色彩明快,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 芦 花 (唐)雍裕之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参考答案】诗中“摇浪花”“浑似雪”两个比喻,一个偏重于动态形象的描绘,一个偏重于静态色彩的描绘,把秋风吹动芦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并通过月光下芦花茫茫一片的景象,营造了朦胧、安谧、纯净的美好境界。‎ 四、虚实相生(虚实相衬、虚实对比):‎ 春 思 (唐)李白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参考答案】诗歌前四句是思妇想像的边地之景,和丈夫回归时自己的情感,是虚写;后两句是思妇看到春风吹动罗帏时的心情,是实写。虚实相生,既表现了思念痛苦,又表现了思妇的忠贞。‎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答案】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第一次实写,是作者身临其境之景;第二次虚写,是作者想像团聚时刻、西窗共话时的回忆之景。由此来表现作者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望江南 (南唐)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参考答案】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五、比兴:‎ 离 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参考答案】作者用历经沧海其他的水就不能算水、看过巫山云彩其他的云就不能算云,用“花丛”比喻“女群”,并说自己“懒回顾”,来比喻自己只钟情于妻子一人,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参考答案】诗歌开头用眼前之景“杨柳青青江水平”起兴,引出下文,听到“郎”在“江上踏歌”之声,进而引发想念之情。‎ 六、托物言志:‎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参考答案】:作者将“南陌”杏花与“北陂杏花”对比,托“北陂杏花”言诗人刚强耿介、高尚纯洁的自我人格。‎ 云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参考答案】诗歌托物言志。夏天,大片旱苗将要枯死。但云彩却忽而倒映水中,忽而隐藏山后,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总是高高在上,悠悠化作奇峰,就是不肯下雨。讽刺统治者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疾苦。‎ 七、细节:‎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索波荷颭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参考答案】诗歌通过“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等细节描写,把女子的羞涩、纯真和内心的慌乱生动地表现出来。‎ 夜笛词 (唐)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 ‎【参考答案】作者善于抓住细节,“笛声寥亮入东家”,引动“灯下裁衣妇”的思绪,竟然把衣服剪成了一朵同心花。就是这一细节,透露出女子对吹笛人的相思之情。‎ 八、悬念:‎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设置悬念,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原来是黄莺惊醒女子的梦,让她不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可见相思之切。‎ 九、铺垫:‎ 诮山中叟 (唐)施肩吾 老人今年八十几,口中零落残牙齿。天阴伛偻带咳行,犹向岩前种松子。‎ ‎【参考答案】诗歌前三句交代老人已经“八十几”,而且“牙齿”“零落”,“天阴”“佝偻”‎ 咳嗽,铺垫中设尽悬念,这样的老人应该享福了吧,作者到此笔锋一转,形成对比,揭示谜底,他“犹向岩前种松子”。沉痛地表现出人民的痛苦和辛酸。‎ 十、移情:‎ 赠 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参考答案】作者在与友人离别之时,不说自己如何悲伤,而是将惜别之情移之于蜡烛,说它“有心”“惜别”,“替人垂泪”,从而生动地表现出惜别悲伤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参考答案】同为送别之作,作者没有直接表现自己的凄苦,而是将这种凄苦之情移诸“萋萋”的“原上草”,说它充满了“别情”,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就这样生动地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凄凉、忧伤。‎ 十一、移位:‎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构思新颖。本来是思念妻子儿女,但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而是想像妻子在家中如何思念自己,说妻子“闺中只独看”月,并且直到夜深,“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构建出两地看月,两地相思的情景,把自己的思念生动地表达出来。‎ 十二、卒章显志:‎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一副天光云影倒映图,鲜活美好。三句发问,四句才揭示原因,“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人们,要想思想出新意,就得经常读书。‎ 十三、以景结情:‎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参考答案】诗歌表达的是送别之情。结尾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寒鸦”全部归巢,而朋友却远行千里,孤独凄凉之情毕现;江水悠悠东流,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就像这江水一样绵绵不绝,感到令人情深意切。‎ 十四、抑扬:‎ 贾 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参考答案】诗歌开始写“求贤”又交代“贾生才调更无伦”,为人才“得其所哉”感到高兴和喜悦。但最后指出,原来“不问苍生问鬼神”。先扬后抑,令人痛心疾首。‎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答案】作者先写主人爱惜青苔,怕留下鞋印,似有不欢迎人来之意;而轻轻敲响柴门,却久久无人来开,很是失望。但就在这失望之际,却突然看到“一枝红杏”探出墙来,那么鲜艳,可见“春色”是“关不住”的,令人感到喜悦、振奋,觉得不虚此行。先抑后扬,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作者的激动之情顿现。‎ 以上举例,旨在说明一些经常使用却又不太容易区分的表现方法。那些容易掌握的表现方法,如借景抒情等,以及修辞方法,我们没有举例。当然,不管是容易掌握的,还是不容易掌握的,同学们都应在阅读实践中,慢慢加以探究,学会分析,争取能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体悟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颈联、尾联抒情。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 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五、感情倾向。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2. 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 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一)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三)分析。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当然,作题的关键是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正确把握住诗词的思想感情,并掌握了解题思路,那么,作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七、举例阅读赏析:‎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内容:首联写自己晚年“万事不关心”的情况,中间两联写自己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景,尾联含蓄的指出,人生穷通的道理,还是渔父有心得呀。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简析诗歌的寓意。‎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诗歌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参考答案】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境界便很悲凉浑壮。末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勾画出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渗透了诗人飘零旅况、萧瑟心境,对诗的意境起到了深化作用。‎ 浪淘沙令 (北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王安石作此诗时正处在推行自己变法主张的时刻,他迫切希望得到君王的支持,以便“风虎云龙”,完成变法大业。这首咏史之作,王安石通过回忆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的故事,表达他希望赵宋君王知人善任,支持变法的心愿,对伊尹、吕尚晚年幸遇明主而建立功业,给予了高度地赞赏。‎ 清平乐 (北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参考答案】景象:上片绘声绘色地描写晚春雨后的凄凉图景。下片词人被琵琶声勾起无限情思,表示自己不愿住在“画堂朱户”,而愿像“杨花”一样随“春风”飞向“天涯”‎ ‎。思想情怀:作者以杨花自喻,表示他厌弃画堂朱户、高官厚禄,立志要像杨花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鹦鹉 (唐)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这首诗作者借鹦鹉揭露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作者托物言志,借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过明白,明白的话反而难以出口的情景,揭露当时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的社会现实。‎ 菩萨蛮 (北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 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情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情景:上片回忆故乡早春的景况。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柔弱,但风已变得柔和;刚脱去笨重的冬装,穿上轻便的夹衫,,心情很愉快。毕竟是早春,睡起还感到微寒,梅花插在鬓发上已经凋落。下片写思乡之情。此地春光虽好毕竟不是故乡,要忘却对故乡的思念,除非喝醉酒后进入梦乡。晚上点上沉香入睡,沉香燃尽了,醉还未醒。思想感情: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乡思强烈,也就是不忘被金国侵占的中原失地。从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有家难归的深切恨意。‎ 古典诗词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会涉及大意境和文学常识。具体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可以参考诗词鉴赏对策(二)(三)(四)(五)中的阐述。下面再作些简单提示。‎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意象、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意象与人物形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特别是细节刻画以及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方法和抒情方式等。就意象而言,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 莲 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参考答案】①同:两首诗中的采莲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异: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②同: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异:王诗更突出地赞美少女的美丽,白诗更突出的是表现少女情感上的羞涩中包含着的喜悦。‎ 例二、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唐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参考答案】两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三、2005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揽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不一样。①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冷色调词,诗中的“绿荷”由“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②杨诗中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比较思想感情: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应找出能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用什么方法+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例四、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 柴 侍 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考答案】《送》诗中“不觉有离伤”“一道同风雨”“何曾是两乡”等词语,在劝慰友人中表达出诗人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用“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语,表达出友人去后诗人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例五、2006年高考重庆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问,要求分析两首清代诗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 新 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前者通过“春生”“千红万紫”“新雷”,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通过“落红”“春泥”“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限关爱。‎ 三、比较遣词造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造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方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例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参考答案】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例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唐)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危咽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四、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表现方法+主观感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例八、简要说明下面两首唐诗所写的“山中”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中的“高飞晚”“黄叶飞”是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了“悲”与“念”的复杂心情,抒发了作者寓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副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悦之情。‎ 例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叶诗化用陆诗陈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试简要分析。‎ 马 上作 陆 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答案】叶诗较陆诗取景小而含意深。加上了“关不住”三字,突出了春意的活跃,使与“关”字相应的“出”字更有精神。借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表现“满园”的盎然春意,叶诗较陆诗更为鲜明。‎ 五、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修辞方法。具体的有: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伏笔照应、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材料构件+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例十、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看看它们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结合作品分析其表达效果。‎ 南园(诗二首)李 贺 其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二: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反问、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①“若个书生万户侯?”“文章何处哭秋风”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对读书人不受重视、功业难成的愤慨之情,不仅增强了语势,也使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②“晓月当帘挂玉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读书人通宵达旦苦读的情景,将月亮比喻成弯弓,便寓有诗人参战的遥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动荡的时局中欲显身手、欲有所作为的心理。③“男儿何不带吴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用“吴钩”代指武器,表现出作者想从军参战、建功立业的志向。‎ 例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田 园 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什么?⑵从艺术手法看,两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 ‎【参考答案】⑴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还写了人们的迟起。⑵王诗绘彩丰富,重在视觉形象,主要写静景;孟诗叙述过程,重在听觉感受,重在写动景。‎ 例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乌 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艳,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参考答案】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③均有昔盛今衰的对比。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六、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等)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例十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填空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从诗歌体裁上看,两首诗分别属于近体诗中的 和 。而从题材上看,《丹》是 诗,《夜》是 诗。诗人李白,字 ,被世人誉为 。‎ ‎【参考答案】七言绝句,五言律诗。送别,怀古。太白,“诗仙”。‎ 七、诗词对比阅读举例赏析:‎ ‎(一)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有波澜;后用拟人方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二)下面两首诗,同是写乡情归思,两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乡 思 (唐)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参考答案】戴诗写行旅途中所见青山绿水浑似故乡,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借空间距离之远来突出乡思之深,以景衬情,表达直接强烈。‎ ‎(三)下面两首诗,在思想内容、选材角度、表达技巧方面都有不同之处,试就其中一点作具体分析。‎ 华 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 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参考答案】①思想内容:作品感情基调不同:吴诗以讽刺为其写作主旨,“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揭露了唐朝统治者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表达了诗人愤怒的感情。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则流露的是一种感伤的情调。②选材角度不同: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那时,四郊飞雪,严寒逼人,但华清宫全无一丝寒意,而是一派春的气息,宫外宫内形成强烈反差。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磴道冷清,杂草已将石道遮没,曾经热闹非凡、温暖如春的华清宫,现在是一片狼藉,一派死气。今昔对比,置读者于悲凉氛围之中。③表达技巧不同:作品的表达技巧各有侧重,吴诗主要用了对比方法,诗人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对比,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而宫内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深刻揭露唐朝统治者腐朽的生活。崔诗则运用夸张“云树深深碧殿寒”、拟人“明月自来还自去”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看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参考答案】①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到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②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第二首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什么不同。‎ 鹧 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让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菩 萨蛮 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参考答案】《鹧》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抑塞不平、愤世嫉俗、傲岸不羁。词中通过“莫放酒杯干”“醉里簪花倒著冠”“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不甘随时媚俗、折节事人,而沉湎歌舞美酒、举止狂放的性格。《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狂放不羁、不肯服老、潇洒超脱。词中通过“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等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出词人抓住春光、享受春光、年轻人面前不愿服输、不让人生虚度的性格。‎ ‎(六)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骊山怀古》《长安怀古》都是怀古小令,却表达了不同的主旨。《骊山怀古》批判了什么?《长安怀古》表现了什么?‎ ‎2.这两首散曲的表现方法有相似之处,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骊》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长》表现了作者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人生无常、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2.二者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骊》以荒凉的“草、树”等烘托阿房宫的破败,来批判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长》通过骊山渭河险峻的形势和壮丽景色的依然如故,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荒芜颓败的古都景象形成对照,来表达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悲愁。‎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 元九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 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1.对友人的真挚思念之情。2.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从对方着墨,构思精巧。元诗说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不能入梦写自己的凄苦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 ‎2009高考模拟文言文试题精编(一)(附答案和译文)‎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 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王矣, 武安 君为三公。 武安 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 武安 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 武安 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 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 时武安 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 武安 君代陵将。 武安 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 武安 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 申 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 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 武安 君, 武安 君遂称病笃。于是免 武安 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 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 7、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 武安 君必为三公 ④ 武安 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 B、秦王派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9分,每题3分)‎ ‎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 译文:‎ ‎ (2)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 译文:‎ ‎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 译文:‎ ‎ 答案:‎ ‎ 6、解析:C项的解释显然不符合语境。原文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矣”,联系全文,秦和诸侯之间在打仗,因此其中的“怨”显然是“怨恨”。‎ ‎ 答案:(3分)C(怨:怨恨、仇恨)‎ ‎ 7、解析:选择最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选项。‎ ‎ 答案:(3分)B(其中①②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③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④是说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⑤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 ‎ 8、解析:原文是:秦王攻打邯郸,派白起为将,白起反对,没有执行命令,于是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称病(第3节)。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环肯。秦王并没有派人去请,而是赐他自杀。‎ ‎ 答案:(3分)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龅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 9、解析:一定要注意译文要符合语境。例如(1)中的“沉”(2)中的“内、外”等词。‎ ‎ 答案:(9分,每题3分)(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与……战”“河”“沉”各1分,“沉”的活用可以通过译成“把”字句体现)(2)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因”“割”“无以”各1分)‎ ‎ (3)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往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绝”“应”和状语后置各1分)‎ ‎ 附译文:‎ ‎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 武安 君。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 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 武安 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 王就要 君临天下了, 武安 君当封为三公。 武安 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 秦王 君临天下,那么 武安 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 武安 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 武安 君得知停战消息,自有想法,从此与应侯互有恶感。‎ ‎ 这一年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 时武安 君有病,不能出征。 武安 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 武安 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 武安 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战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 武安 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 武安 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从此称病不起。‎ ‎ ‎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 申 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 武安 君有了话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 武安 君赴任, 武安 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就免去 武安 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 武安 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 武安 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 王①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 ‎ 「注」①“王”为秦庄襄王。‎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今魏急而公子不恤 ‎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项羽本纪》)‎ ‎ B.使者致信陵君之命 ‎ 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 ‎ C.使使者谢安陵君 ‎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魏公子列传》)‎ ‎ D.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 ‎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蔺列传》)‎ ‎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虽死,终不敢行 ‎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 B.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 C.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 ‎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 D.困于思虑,失言于君 ‎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毅然回国,表现了信陵君的深明大义。‎ ‎ B.信陵君久攻管城不下,派人给安陵君施加压力,态度强硬,但安陵君以国家大义、父子之伦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表明了坚持的态度。‎ ‎ 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担心得罪信陵君而招来祸患,因此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品德。‎ ‎ 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致使秦人施计成功,信陵君被魏王猜忌,于是称病不理政务,日夜沉迷于酒色,几年之后去世。‎ ‎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3分)‎ ‎ ‎ ‎ (2)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3分)‎ ‎ ‎ ‎ (3)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3分)‎ ‎ ‎ ‎ 附答案:‎ ‎ 13.A(A项“伐”都是“讨伐、攻打”的意思,B项“致”的意思分别是“传达”、“招致”,C项“谢”的意思分别是“道歉”、“辞别”,D项“间”的意思分别是“离间”、“从小路”)‎ ‎ 14.A(A项是“虽”都是连词,解释为“即使”,B项“徒”都是副词,分别解释为“仅仅、只”、“白白地”,C项“其”分别是连词“如果”和代词“他”,D项“于”都是介词,分别解释为“被”、“在”)‎ ‎ 15.C.缩高是为避免信陵君攻打安陵国而自杀的,在客观上体现了缩高的品德高尚;但不能说缩高自杀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品德。‎ ‎ 16.‎ ‎ (1)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臣”1分)就放弃(“下”1分)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倍”1分)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 ‎ (2)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绑起来(1分)送(1分)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1分)安陵城下。‎ ‎ (3)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1分),也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1分),那么我又怎么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1分)!‎ ‎ 参考译文:‎ ‎ 秦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无人敢规劝他。毛公、薛公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就催人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信陵君督师追击到函谷关,将秦军压制在关内后才领兵还魏。‎ ‎ 魏国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供职,秦人让他负责守卫管城。信陵君率军攻管城不下,便派人去见安陵君说:“如果您能遣送缩高到我这里来,我将授给他五大夫的军职,并让他担任执节尉。”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无法强迫百姓听从我的命令。还是请使者您自己前去邀请他吧”。于是就委派一个小官引导魏国的使者前往缩高的住地。使者向缩高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听后说:“信陵君之所以看重我,是为了让我出面去进管城。而为父亲的攻城,作儿子的却守城,这是要被天下耻笑的。况且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就放弃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我冒昧地再拜,不能接受信陵君的旨令。”使者回报给信陵君,信陵君勃然大怒,又派使者到安陵君那里说:“安陵国也是魏国的领地。现在我攻取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赶到我这里来攻打我,这样一来,魏国肯定就危险了。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侯接受魏襄王的诏令镇守此城,并亲手把太府中所藏的国法(宪章)授给了我,国法(宪章)上篇说:”子弑父亲,臣弑君王,常法不赦。‘现在缩高推辞不受您要授与他的高位,以此成全他们的父子之义,而您却说’一定要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来‘,如此便是要让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并废弃太府所藏的国法啊,我纵然去死,也终归不敢执行您的指示!“缩高闻听这件事后说:”信陵君这个人,性情凶暴蛮横,且刚愎自用,那些话必将给安陵国招致祸患。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既然如此,我又岂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于是便到使者居住的客舍,拔剑刎颈,自杀而死。信陵君获悉这一消息后,身着素服避住到厢房,并派使者去对安陵君道歉说:”我真个小人啊,被要攻取管城的思虑所困扰,对您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请让我再拜,为我的罪过向您道歉吧!“‎ ‎ 庄襄王为了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遣人携带万金前往魏国,寻找到被信陵君所杀的晋鄙的门客,让他去劝说魏王道:“信陵君流亡国外十年,现在重新担任了魏国的大将,各诸侯国的将领都隶属于他,致使天下的人只听说信陵君这个人,而不知道还有魏王您了。”庄襄王又多次派人奉送礼物给信陵君表示庆贺说:“您做了魏国国君没有啊?”‎ 魏王天天都听到这类诽谤信陵君的话,不能不信,于是就令人代替信陵君统领军队。信陵君明白自己第二次因别人的诋毁而被废黜了,便以生病为由不再朝见魏王参与议事,日夜饮酒作乐,沉湎于女色中,过了四年就死去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龙丘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 ‎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 (《后汉书。任延传》)‎ ‎ 6.下列对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修书记,致医药 致:送去 ‎ B. 遂署议曹祭酒 署:暂任 ‎ C.民常告籴交趾 籴:买卖粮食 ‎ D.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暴害:残暴凶恶 ‎ 7.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 A.①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 ②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 B.①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②九真俗以射猎为业 ‎ C.①敬待师友之礼 ②既之武威 ‎ D.①延乃令铸作田器 ②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百人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延就任会稽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些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也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 C.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到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开荒垦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诫他的要好好侍奉好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的观点。‎ ‎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 译文 ‎ (2)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 译文 ‎ (3)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 译文 ‎ 附答案:‎ ‎ 6.C(籴,买进粮食。)‎ ‎ 7.D(“于是”“就”。 A代词“他”/助词,不译。 B连词,表目的/介词“把”。C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 8.B(任延不是感到气愤,而是表示悲伤与哀悼。)‎ ‎ 9.(9分)‎ ‎ (1)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 (2)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 ‎ (3)任延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 ‎ [附参考译文]‎ ‎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被任命为会稽都尉。会稽以人才众多而著称。任延到任,都聘请品行高尚的人,以对待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尊敬地对待他们。对于贫穷的属官,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来救济他们。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 吴地有位龙丘苌,隐居在太末。王莽时,四辅和三公连续征召他,但他不愿前去。属官汇报建议任延征召他。任延说:“龙丘先生亲身实行道德大义,有伯夷一般的节操。都尉为他洒扫院门,尚且担心让他感到羞辱,征召他是不可以的。”派功曹拿自己的名帖前去拜访,任延写了书牍,派人送去医药,前往的官吏使者在路上连绵不断。一年以后,龙丘苌就乘车到任延的官府拜见,希望在有生之年被录用任职。最终请他暂任议曹祭酒。龙丘苌不久因病去世,任延亲自前去灵前祭祀,三日没有升堂办公。因此郡中贤能的士人都积极入仕了。‎ ‎ 建武初年,皇帝下令征召他任九真太守。九真民众习惯以打猎为业,不懂得用牛耕种,民众常常到交趾去买粮,常常导致生活贫困。任延于是下令铸造农具,教他们开垦田地。田地一年年开垦多了,百姓富足。‎ ‎ 任延在九真郡任职四年,后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帝亲自召见,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长官,不要失掉好的名声。”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上级下级人云亦云,对陛下来说不是好事。至于好好侍奉上级长官,臣不敢接受旨意。”皇帝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 ‎ 到武威之后,当时带兵的长史田绀,是郡里的大宗族,他的子侄门客为人凶暴为害。任延将田绀逮捕囚禁,田绀父子与门客被依法处死的有五六人。田绀的小儿子田尚就聚集了流氓几百人,自称为将军,夜里来攻打郡城,任延立即出兵击败了他们,从此威慑境内,官吏民众都很敬畏他。‎ ‎ 任延又建立了学校,设立了主管的学官,从属官吏的子孙,都令之上学读书。武威郡才有了有学问的儒生。‎ ‎ 任延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永平二年,任延被任命为河内太守,在郡任职九年,因病而亡。‎ 三、(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 不韦字公先。父谦,初为郡邮。时魏郡李暠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援,莫敢纠问。及谦至,部案得其臧,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暠为司隶校尉,收谦诘掠,死狱中,暠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 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①!”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暠于诸陵间,不克。会暠迁大司农,时右校刍廥②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廥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达暠之寝室,出其床下。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留书而去。暠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戟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暠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呕血死。‎ ‎ 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士大夫多讥其发掘冢墓,归罪枯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强雠豪援,据位九卿,城阙天阻,宫府幽绝,埃尘所不能过,雾露所不能沾。不韦毁身燋虑,出于百死,冒触严禁,陷族祸门,虽不获逞,为报己深。况复分骸断首,以毒③生者,使暠怀忿结,不得其命,犹假手神灵以毙之也。力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 ‎ [注] ①子胥父伍奢为楚王所杀, 子胥复仇,鞭平王之尸。 ②刍廥,堆柴草的房子。③毒,苦也。‎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及谦至,部案得其臧    案:审理 ‎ B.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  靡:没有 ‎ C.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   值:逢 ‎ D.邀暠于诸陵间,不克。 克:胜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暠又因刑其尸  ‎ ‎ 相如因持璧却立 ‎ C、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D、乃日夜飞驰 ‎ ‎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是描写苏不韦报仇和李暠防备的细节的一组是 ( )‎ ‎ A、①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 ‎ ②会暠迁大司农 ‎ B、①夜则凿地,昼则逃伏 ‎ ‎ ②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 ‎ C、①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 ‎ ②归乡里,私掩塞冢椁 ‎ D、①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 ‎ ‎ ②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A.苏不韦的父亲苏谦与魏郡人李暠有仇,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 ‎ B.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无法报仇,于是赶到魏郡,掘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典于父亲的墓前。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请辞回乡,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抓到。李暠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 ‎ C.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除了任城人何休和太原人郭林宗把他比作伍子胥,士大夫始终认为他发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死人,不符合古义。‎ ‎ D.太原人郭林宗认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超过伍子胥,这是值得称颂的,但他毕竟没有手刃仇人,还是令人惋惜的。‎ ‎ ‎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 (1)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4分)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3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今以是何之?(3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附答案: ‎ ‎ 9.D(克:能)‎ ‎ 10. D(A连词,表顺承/表递进。B介词,趁机;副词,于是。C连词,来/以致。D副词,于是、就。)‎ ‎ 11.B(A②写李暠升迁。C②写李暠私下修父坟。D①写苏不韦运父亲的尸体回家掩埋。②写李暠追捕苏不韦。)‎ ‎ 12.A(B文中未说“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他是不敢告诉皇上的。C士大夫后来都对不韦刮目相看,不是“始终认为他不符合古义”。D太原人郭林宗并没有认为“苏不韦没有手刃仇人令人惋惜”。)‎ 参考译文:‎ ‎ 苏不韦,字公先,父亲韦谦,起初任郡府督邮。当时,魏郡人李暠任美阳县令,他与宦官中常侍具瑗相互勾结,贪婪暴戾,百姓十分痛恨他们。前后监司畏惧他们的权势,没有人敢追查法办。苏谦到任后,查到了他们朋比为奸的证据,于是将李暠遣送到左校服役。经过数次提升,苏谦官至金城太守。后去职回返家乡。根据汉朝的法令,凡被免职或被罢免的太守县守,如果不是皇上下诏征见,不能随便回到京城洛阳。但苏谦私自返回洛阳,而李暠这时在朝廷担任司隶校尉,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 ‎ 这一年,苏不韦正满18岁,被征召到公车署,等候考试。他得知父亲被害,于是将父亲的尸体运回家乡,将其掩埋但不举行葬礼。他仰天长叹道:“难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为父报仇的伍子胥吗?”他把母亲隐藏在武嘉山中,改名换姓,变卖全部家产招募剑客,想在荒山野地阻杀李暠,没有成功。这时,李暠升任大司农,当时右校堆放柴草的杂屋在寺北墙下,苏不韦与堂兄弟潜入杂屋,晚上则凿暗道,白天则隐迹。如此一个月之后,所凿暗道已经通到李暠卧室的床底下。他们谋刺李暠时,李暠恰好去上厕所,苏不韦于是杀了李暠的妻妾和小儿子,然后留下书信,扬长而去。李暠十分惊慌,为防止被刺杀,他在房屋周围种上荆棘.在卧室地板上铺上石板,一天换九次地方,即使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每次外出时,即披盔带敛,全副武装,保镖、武卫前呼后拥。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于是日夜兼程,赶到魏郡,掘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典于父亲的墓前。他还把他阜的脑袋摆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贴上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李暠父亲的头颅。” 李暠心中有鬼,不敢上奏皇上,只好请求退职,回到家乡,私下派人重新修缉了父亲的坟墓。然后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抓到。李暠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 ‎ ‎ 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他回家后,便将父亲改葬,举行了葬礼。士大夫大多讥讽他发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死人,不符合古义,只有任城人何休把他比作伍子胥。太原人郭林宗听说后,发表评论说:“伍子胥虽说是逃命之人,但被强大的吴国任用,又凭着阂庐之战的威力,带着骠悍的军队进入楚国京都郢城,这才得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平王的尸体,以发泄他的忿怒,为父报仇。尽管如此,他也只不过是鞭尸而已,毕竟没有手刃平王的后人。而苏不韦则不同,他形影孑立,没有依靠,又没有足够的资金,但他宿仇李暠是豪门大族,又是朝廷命官,列位九卿,他住在幽冥深远、禁卫森严的官府,即使是一粒尘埃也不曾从他头上飞过,一滴雾露也不曾沾湿他的衣襟。苏不韦毁家改姓,竭精惮虑,身经百死,冒着触犯国法、诛灭九族的危险,虽然没有手刃仇人,但他为报仇已经尽了全力。何况他掘开了仇人的父坟,砍下了仇父的头颅,用这种办法惩罚仇人。从而使李嵩恼羞成怒,病发吐血而死,这就好象是借神灵的手来诛杀仇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如果把他和伍子胥比较,他难道没有超过伍子胥吗?”人们自此对苏不韦刮目相看。‎ ‎(选自《后汉书》第二十一 有删节)‎ ‎ 四、(24分)‎ ‎ 13.参考答案:‎ ‎ (1)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 ‎ (2)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 (3)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 ‎ 评分标准:(1)译出大意得1分,“因”1分,“炫”1分,“贾”1分。‎ ‎ (2)译出大意得1分,“受质人”1分,“或”1分。‎ ‎ (3)译出大意得1分,“以是”1分,“之”1分。‎ ‎ 参考译文:‎ ‎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 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二、文言义阅读(18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9题。‎ ‎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回:“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日:“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宫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 ‎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 ‎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听先生之辞 辞:言辞 B.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 陋:浅薄 ‎ C、公且安坐 安:安心地 D.余志而著之 志:有志向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所贤者何也? 所高者谁也?‎ ‎ B.擅言祸灾以伤人心   厚求拜谢以私于己 ‎  C.吾闻古之圣人  二人即同舆而之市 ‎  D.卜于长安东市   游于卜肆中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之所以同宋忠到卜肆,是因为他想见识一下卜者中圣人的风采。‎ ‎  B、宋忠、贾谊听了司马季主的理论,认为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因此很不以为然。‎ ‎  C、司马季主认为,从披发童子不能解释日月之食这件事,可以说明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  D.司马季主的话说中了当官者的要害,所以宋忠、贾谊二人神情惆怅,说不出话来。‎ ‎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 ‎  译文:‎ ‎  (2)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  译文:‎ ‎  (3)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 ‎  译文:‎ ‎  附答案:‎ ‎  二、(18分)‎ ‎  6.(3分)志:记录、记述 ‎  7.(3分)C (C项,前句“之”为助词,译为“的”;后句“之”为动词,译为“到……去”。A项,“所”在两个句子中用法一致,与后面的词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人”。B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D项,同为介词,译为“在”,表处所。)‎ ‎  8.(3分)B B项,从第三段宋忠二人的动作“正襟危坐”来看,应为敬佩,而非“不以为然”。‎ ‎  9.(9分)(1)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的高尚的、贤能的人占据的。(“高”“处”各1分,整句1分)‎ ‎   (2)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恨…‘累”各1 分,整句1分)‎ ‎  (3)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不被记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所以”1分,“多不见于篇”状语后置句式1分,整句1分)‎ ‎  【解题探究】 (1)此句中的“高”是活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有“认为高尚”之意;“处”可解释为“占据”.,‎ ‎  (2)此句中“恨”是个古今异义词,主要表现在程度上,现代汉语中是“怨恨”,文言文中是“遗憾”;“累”可解释为“牵累、连累”;“愧”是活用的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感到差愧”讲。 (3)此句中的“所以”是个多义词。常用的义项有两个:“……的原因”和“用来……”,这里使用的是第一个义项;“于”是个用介词,通常后跟名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放在动词“见”的后面.构成状语后置句。‎ ‎  【参考译文】‎ ‎ 司马季主是楚国人。他在长安东市卜卦宋忠时任中大夫,贾谊任博士,一天二人一同外出洗沐。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定在卜者、医师的行列之中。现在,我已见识过三公九卿朝中士大夫,对他们的才学人品都可以说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二人就同车到集镇去,在卜筮摊馆聚集的地方游览。司马季主闲坐馆中,三四个弟子陪侍着他,正在谈论天地的规律。日月的运行,阴阳吉凶的根源。讲了数千言,无不顺理成章。‎ 宋忠、贾谊十分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端正衣襟,恭敬地坐着,说:“我看先生的容貌,听先生的言辞,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先生这样的人)。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 ‎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说:“看两位士大夫好像是有道德学术的人,现在为什么会说出这种浅薄的话,为什么措辞这样粗野呢!你们所认为的贤者是什么样的人?所认为的高尚的人是谁?现在凭什么将长者视为卑下污浊的人呢?”‎ ‎  两位大夫说:“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的高尚的、贤能的人占据的。如今先生所处的不是那种地位,所以说是低微的。所言不真实,所行不灵验,所取不恰当,所以说是污浊的。卜筮者,是世俗所鄙视的。世人都说:‘卜者多故作庄严地用夸大之辞来迎合人们的心意,虚假抬高人们的禄命来取悦人心,编造灾祸来使人悲伤,假借鬼神来骗人钱财,贪求酬谢来利于自身。’这都是我们认为可耻的行径.所以说是低微污浊的。”‎ ‎  司马季主说:“二位暂且安坐。你们见过那披发童子吗?日月照着,他们就走路;不熙。他们就不走。问他们日月之食和人事吉凶,却不能解释清楚。由此看来,能识别贤与不贤的人太少了。‎ ‎  “大凡贤者居官做事,都遵循正直之道以正言规劝君王,多次劝谏不被采纳就引退下来;他们称赞别人并不图其回报,憎恶别人也不怕其怨恨,只以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为目的。所以。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的就不担任,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得到的就不接受;看到心术不正的人,虽然居显位也不敬重他;看到有污点的人,虽然他高居尊位也不屈就他;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 ‎ “现在你们所说的贤者,都是些足以为他们感到羞愧的人。他们低声下气地趋奉,过分谦恭地讲话;凭权势相互推荐,以利益相互引导;被委任官职后,不肯让贤者陈述功劳,(却自夸其功,)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没有的变成有的,把少的改为多的,来求得权势尊位;大吃大喝,策马四处游乐.犬马声色,无所不为,不顾父母亲人死活,专做犯法害民的勾当,肆意挥霍,虚耗公家:这其实是做强盗而不拿弓矛,攻击他人而不用刀箭。虐待父母而未曾定罪。杀害国君而未被讨伐的一伙人。凭什么认为他们是高明贤能的人呢?”‎ ‎  宋忠和贾谊听得精神恍惚而若有所失,茫然失色,神情惆怅,闭口不能说话。过了很久,宋忠出使匈奴,没有到达那里就返回了,因而被判了罪行。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粱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引咎绝食.痛苦悔恨而死。这都是追求华贵而断绝性命的事啊!‎ ‎  太史公说: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没有被记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待到司马季主,我便将其言行记述成篇。‎ 三、阅读下列文言选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范增论 (苏轼)‎ ‎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 ‎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 ‎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稍夺其权 稍:稍微 ‎ B、独恨其不蚤耳 恨:遗憾 ‎ C、而擢以为上将 擢:提拔 ‎ D、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私:暗中勾结 ‎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而擢以为上将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C、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 B、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 四、(23分)‎ ‎ 11、把上面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3分)‎ ‎ 译文: 。‎ ‎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3分)‎ ‎ 译文: 。‎ ‎ (3)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4分)‎ ‎ 译文: 。‎ ‎ ‎ ‎ 附答案:‎ ‎ 8、A , 9、B , 10、C。‎ ‎ 11、(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3分)‎ ‎ (2)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3分)‎ ‎ (3)替范增出谋的人,都说能除掉羽的,就除掉,不能除掉的,就应离开他,不果断怎么能是大丈夫?(4分)‎ ‎ 译文:‎ ‎   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了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同汉王有勾结,逐步削弱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体己定,君王你自己去办吧,请将这把老骨头赏我回乡里去吧。”范增回去,没走到彭城,恶疮发作而死。‎ ‎  苏轼说:范增离开是好事。如果不走,项羽必然杀他,只恨他不早一点走呢。那么范增因为什么事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刘邦),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掉了天下,到那个时候才离开吗?答:不对。范增想杀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项羽不杀沛公,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因为这事离开呢?《易经》上说:“知道事物变化的微迹,大概算是神明吧!”《诗经》上说:“看那下雪,先像结的是细小的雪珠。”范增离开,应当早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啊。‎ ‎  陈涉得到百姓拥护,是因为假托了项燕、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而立义帝,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难道只是楚国的盛衰?也是范增跟他同一祸福呀。没有义帝死了而范增能长期活着的。项羽杀卿子冠军,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难道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物体必定是先腐败,然后才有虫生出来。人必定是先有疑心,然后才有谗言进入。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  我曾评议义帝为天下的贤君。单派沛公进入关中,不派项羽;从众人中赏识卿子冠军,提升为上将。不贤明能做到这样吗?项羽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一定不能忍受。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这是不等聪明人指点就知道的。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中途项羽杀了他,并非范增的本意;那岂止不是他本意,还定会尽力谏争,不听项羽的。不信他的话而杀掉他所立的君主,项羽怀疑范增,定是从此开始了。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跟项羽并肩服事于义帝,君臣的区分还没确定。为范增设想,如果当时有力量杀项羽,就杀掉,不能就离开他,岂不是坚毅的大丈夫吗?范增年已七十,合得来,就留下,不合就离开。不在这时弄明离与留的利害分别,而想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 ‎  虽然这样,但范增,是高帝刘邦所畏怕的。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啊!‎ ‎ 评点:‎ ‎  楚汉战争时,刘邦的谋士陈平施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使得范增离开项羽。本文就是对这件史事展开的一篇评论。文章以范增为例,论证封建士大夫应掌握处世原则和进退时机。虽见解新颖,但多有臆测。‎ ‎  就文章写作而言,作者先简述范增离开项羽的事实经过;接着就在赞同范增应该离开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然后就义帝、范增、卿子冠军三人的关系,推论项羽杀义帝是疑心范增的根源;最后批评范增没有适时退身。这种论述有事实,有设想;有正写,有反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多方论证,起伏跌宕;加之语言的简明畅达,使其文章逻辑性和论辩性很强。‎ 三、(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人也。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 ‎ 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步。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楫而过。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美德怨恶,莫不自归焉。‎ ‎ 元和二年,转兖州剌史,亦有清平称。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莫不震肃。‎ ‎ 永元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 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 ‎ 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五年,以阴阳不和策免。七年,卒于家。‎ ‎ 《后汉书•张禹传》‎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 / 吾所以为此者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B.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 /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 C.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 / 欲以棺椁之大夫礼葬之 ‎ D.乃诏禹舍宫中 /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禹有政绩的一组是 ( )‎ ‎ ①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 ‎ ②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 ‎ ③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 ‎ ④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 ‎ ⑤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 ‎ ⑥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张禹为人忠厚,别人送来的为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他一概不收;为了节约,他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 B.张禹当官为民,任扬州刺史时,亲自察验,纠正了许多冤案;担任下邳相时,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老百姓能温饱自给。‎ ‎ C.永元十五年,皇上要南巡祭祀江陵的园庙,张禹认为皇上不应该冒险到太远的地方去,于是派驿使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走到半路就回来了。‎ ‎ D.张禹深受邓太后器重,在朝中的地位超过了三公,因制定政策有功,被封为安乡侯,后又因身体不适,被免去了这一爵位。‎ ‎ 四、(23分)‎ ‎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①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3分)‎ ‎ 译文: ‎ ‎ ②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3分)‎ ‎ 译文: ‎ ‎ ③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3分)‎ ‎ 译文: ‎ ‎ 附答案:‎ ‎ 8.D(A表转折的连词/表承接的连词;B代词,“他”/助词;C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D都是副词,“于是”)‎ ‎ 9.B(①体现张禹的清廉;⑥说明张禹深受皇上恩宠)‎ ‎ 10.B(A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体现他的忠厚;C江陵和园庙不在一个地方,张禹对皇上南巡祭祀园庙并不反对,只是反对皇上到江陵去;D“定策”,是尊立天子并把它记入史册的意思。“阴阳不和”是说君臣不和,并不是身体不适。)‎ ‎ 11.(1)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 ‎ (2)张禹走遍所属的郡县,一些偏僻的地方也都全部去过。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数察其情,明其冤。‎ ‎ (3)每次朝见,太后特别赞赏张禹,不与三公同席(独坐一席)‎ ‎ 参考译文:‎ ‎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地的人。张禹生性忠厚节俭。父亲死了,汲地的官吏和百姓送来给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前后达数百万之多。张禹都没有接受。还把家里的田地住宅让给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 汉明帝永平八年,张禹被推举为孝廉,不久就升迁;汉章帝建初年中,张禹被授予扬州刺史。任职后应当渡江巡行所属郡县,中原的人都认为江中有伍子胥的魂魄,很难成功渡过去。张禹准备渡江,官吏坚决请求,张禹不听。张禹严厉地说:“伍子胥如果在天有灵,知道我立志要审理冤案错案,难道会危害我吗?”张禹于是就挥动船桨,成功过了江。张禹走遍所属的郡县,一些偏僻的地方也都全部去过。亲自核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案卷,多数察其情,明其冤。官吏和老百姓都希望见到他,人们心怀喜悦,称颂美好,抱怨丑恶,(好事坏事)都主动说给他听。‎ ‎ 汉章帝元和二年,张禹调任兖州刺吏,也有清廉公正的口碑。元和三年,升为下邳国相。徐县北部边界有个蒲阳坡,附近有许多良田,可是都淤塞荒废,没有人修整。张禹带领百姓修建水闸,疏通沟渠,引水灌溉,于是开垦出几百顷常年耕种的水田。劝励率领官吏和百姓,借给他们种子,并亲自参加劳动,于是田地大丰收。邻近郡县贫穷的人,投靠张禹的有一千多户。屋子一栋接一栋,蒲阳坡的下面成了一个城镇。后来一年多,开垦的田地达一千多顷,老百姓解决了温饱,能自给自足。功曹戴闰,是前太尉的属官,权势可使郡内震动,对张禹有小的责斥,张禹命令他主动到徐县的狱中去,然后依法治他的罪。自长史以下的官吏,没有不感到震惊收敛的。‎ ‎ 永元十五年,汉和帝南巡祠园庙,张禹凭借太尉兼卫尉的身份留守。张禹听说皇上准备到江陵,他认为不应该冒险到远地去。张禹用驿马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下诏回复说:“巡视祠园庙已经完成,准备到南方祭祀长江,恰好得到你的奏章,临近汉水又马上回来了。”等到和帝回来以后,张禹凭借这得到了皇上特别的赏赐。‎ ‎ 延平元年,张禹升为太傅,总领尚书事务。邓太后因为殇帝年幼,想让重要职位的大臣居住在皇宫中,于是下诏让张禹住在宫中。赐给帷帐和被褥,让太官每天早晚送饭,五天回一次家。每次朝见,太后特别赞赏张禹,不与三公同席(独坐一席)。等到安帝即位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 永初元年,凭借尊立天子的功劳被封为安乡侯,食邑一千二百户。永初五年,因君臣不和,皇上用策书免去了他安乡侯的爵位,永初七年,张禹死在家中。‎ 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 ‎【原文】 ‎ ‎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计,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拜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 【参考译文】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大事),萧何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刘邦的军队)到了南郑,部下的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就有几十个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按:此处“上”指刘邦,当时称为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消息)报告(给汉王),自己就去追韩信。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非常生气,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听说)你逃跑了,为什么呢?”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所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说:“(我部下的)众将逃跑的有几十个,你一个也没有追;(现在说)追赶韩信,(这是)说谎。”萧何说:“(像其他)将领(这样的人才)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的人才没有比得上他的。大王如果想永久地在汉中称王,那么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如果想争夺天下,那么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跟他商量大事的人了。这就看大王的决策怎么定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争夺天下)了,哪里能长久呆在这里郁郁不得志呢?”萧何说:“大王既然打定主意要向东(争夺天下),那么如果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最终还是会逃跑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份上让(他)做将军。”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么就)拜他为大将。”萧何说:“好极了。”于是汉王就要召来韩信拜他为大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对人才)轻慢无礼,现在要拜大将却好像呼叫一个小孩一样,这正是韩信想离开的原因啊。大王(既然)决定要拜他为大将,(就要)选一个好日子,(您自己要)斋戒,设立坛场,准备好各种礼仪,才可以(举行仪式)。”汉王答应了他。众将领(听到要拜大将的消息)都很高兴,人人都自以为能被拜为大将。等到拜大将的时候,(才发现被拜为大将的)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很吃惊。‎ ‎ 【原文】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史记·陈丞相世家》‎ ‎ 【参考译文】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汉高祖向众将询问(对策),众将领说:“马上发兵消灭这小子。”汉高祖(听了之后)没有说话。(汉高祖又)问陈平,陈平坚持不发表意见,说:“众将领都说些什么?”高祖(把众人的意见)全都告诉他。陈平说:“有人上书说韩信造反这件事,还有别的人知道吗?”(高祖)说:“没有。”陈平说:“韩信知道这件事吗?”(高祖)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兵跟楚国比,谁更强呢?”‎ 高祖说:“(我的精兵)不能超过(楚国的精兵)。”陈平说:“陛下的将领(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够超过韩信的吗?”高祖说:“没有人比得上(韩信)。”陈平说:“现在(陛下的)部队不如楚国(的部队)精锐,而将领(在用兵打仗上)不能够比得上韩信,却出兵进攻韩信,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里替陛下(对此)感到危险。”高祖说:“(那么)该怎样对付(这件事)呢?”陈平说:“古代天子有巡察天下,召集诸侯(的做法)。南方有云梦这个地方,陛下只管假装外出巡游云梦,在陈地召集诸侯。陈地在楚国的西边边境上,韩信听说天子因为爱好外出巡游,看形势必然没有什么大事,就会到国境外来拜见陛下。(他来)拜见(的时候),陛下(就可以)趁机抓住他,这只是一个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高祖认为(这话)有道理。‎ ‎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 ‎ 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田忌多次跟齐国的众位公子下重赌注比赛跑马。孙膑看到田忌的马(跟众位公子的马)相差不是很远,马有上、中、下三个等级。于是孙膑告诉田忌说:“您只管重重地下注,我能够让你取胜。”田忌相信他的话,跟齐王和众位公子下千金的赌注赛马。等到临近比赛时,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你的下等马跟他们的上等马(比赛),用你的上等马跟他们的中等马(比赛),用你的中等马跟他们的下等马(比赛)。”三场跑马结束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利,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就任命他为军师。‎ ‎ 【原文】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史记》‎ ‎ 【参考译文】秦国围困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救),(希望)跟楚国结盟。(平原君想)约上门下二十个有勇有力、文武兼备的门客一起(去楚国)。平原君说:“假如用文的手段能够达到目的,就好了。(假如)用文的手段不能达到目的,就(一定要想别的办法迫使楚国)在大殿之上歃血为盟,一定要结盟才能回来。随行的人不必到外面去找,在门下的门客中找就行了。”找到了十九个人,其余的都没有可取的,没办法凑够二十个人。(平原君)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将要到楚国去结盟,约定门下的二十个门客一起去,不到外面去找。现在缺少一个人,希望您就用我凑够人数(一起)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您在我的门下有几年了?”毛遂说:“(我)在这里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好像一把锥放在布袋里面,它的末端立即显露出来。现在先生您在我的门下三年了,身边的人没有称赞您的话,我也从没有听过(一句关于您的好话),这(说明)先生您没有什么才能。先生您没有能力(去出使),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我现在就请您(把我)放在布袋里面。如果我早一点能被放在布袋里面,就连整个尖端都显露出来了,不仅仅是那末端而已。”平原君终于跟毛遂一起(出使)。‎ ‎ 【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为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参考译文】赵括从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挡(自己)。(他)曾经跟他父亲赵奢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难倒他,但是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出生入死的事情,而赵括说起来却很容易。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当大将就罢了,如果让他当大将,断送赵国军队的必然是赵括。”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 【原文】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 ‎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 【参考译文】曹沫做魏国的将军,跟齐国作战,三次败北。鲁庄公害怕了,就献遂邑的地方(给齐国)来求和。(鲁庄公)还是又让(曹沫)做将军。‎ ‎ 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注:此处极言齐国侵占鲁国地方之多】。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 【原文】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 【参考译文】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在处理案件时犯了错,误杀了人,就自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了死罪。晋文公说:“官员有贵贱之分,刑罚也有轻重的不同。(这件事是)下属有过错,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做的官最大,没有跟下属推让职位;接受的俸禄最多,没有跟下属分享利益。现在(我)判案有错,误杀了人,却把罪过推卸在下属身上,(这种做法我)没有听说过。”推辞不接受(晋文公)的意见。文公说:“你自己认为自己有罪,(按照这样的说法)(难道)我(不是)也有罪了吗?”李离说:“法官有制度,(因为自己的)过错使人受刑罚的,(自己)就要受(相应的)刑罚,(因为自己的)过错使人受死的,(自己)就要受死。国君您因为我能够处理隐蔽的事情,决定疑难的问题,所以任命(我)为法官。现在(我)判案有错,误杀了人,这种罪过应当判死罪。”于是推辞不接受(晋文公)的意见,用剑自杀。‎ ‎ 【原文】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大唐新语·极谏》‎ ‎ 【参考译文】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 【原文】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素董戎旃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顾,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 《大唐新语·政能》‎ ‎ 【参考译文】当初,张光辅以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乱)以后,将士依仗威势,对当地百姓征敛财物,毫无节制。狄仁杰全部不予听从。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们州官轻视元帅吗?为什么不上交征发的物资呢?狄仁杰,你们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可是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张光辅质问这句话的含义。狄仁杰说:“您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身受如此深重的创伤,势必不惜生命(造反),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那些跟随越王(造反)的人,势必不愿坚守,所以(朝廷)先宣布了(赦免这些人的)法令。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来到,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多不胜数,(那些投降的人用绳子从城上滑下来,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按:此处极言投降人数之多)。(您)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杀戮那些投降朝廷的人呢?(这样做)只怕会使得民间的冤声沸腾,一直达到九天之上!(我如果能)请来尚方断马剑,将杀了你,那时我再向朝廷请罪,即便(我)死了,也跟活着一样(按:意指其功德永远铭记于百姓心中)。”为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他在任时)声威恩泽广为流传,百姓为他立了生祠。(后来他又)担任内史,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朝野都极为悲痛。武则天赠封(他)为文昌左相,唐中宗时赠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他)身后所获得的荣耀一直持续了三代皇帝,当代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 ‎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参考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参考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参考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参考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参考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参考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参考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参考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参考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 ‎ ‎【原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人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参考译文】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国都中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唱《阳阿》、《薤露》,跟着唱的还不下几百人;随后又唱《阳春白雪》,跟着唱的就不过几十人了;等他唱起高亢宛转、音调多变的乐曲时,能够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他的曲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 【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 【参考译文】赵襄主向王子于期学赶车,学了不久便与王子于期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结果每次都落在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呢。”王子于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给您了,是您用的不对。赶车最要紧的是,要使马套在车上能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放在调理马上,然后才能赶得快,跑得远。在这次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光相赶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怕被我赶上去。其实引马上路去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 ‎ 【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 【参考译文】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参考译文】宋国有家姓丁的,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因此常占用一个劳动力在外边干这个活。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井,再也不用出去担水了,所以他告诉人家说:“我们家打了井后多出一个人来。”听见这话的人传开了说:“丁家打井挖出一个活人来。”国都里的人也都这样传来传去,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君派人向丁家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说的是多出一个劳动力,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 【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 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赶起来让自己射击。禽兽飞的飞,跑的跑,都出来了,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楚王刚拉开弓要射,忽然又有一只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 考古典诗词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复习要点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应该是高考复习的重点。所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 古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较直白,有的较含蓄,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学会分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之后,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有帮助,在复习了以上几个部分以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容易多了。‎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I)‎ ‎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①   ‎ ‎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                    ‎ ‎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  【参考答案】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 ‎   金陵晚望  高蟾 ‎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 ‎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 一、注意几个切入点:‎ ‎ 1、看作者 ‎ 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 ‎ 2、看时代 ‎ 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 ‎ 3、看注解 ‎ 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 4、看“情”点 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歌尤其重要。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露了出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诗的一把钥匙。‎ ‎ 5、看形象 ‎ ‎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 6、看用典 ‎ 古人写诗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达思想,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尤有帮助。王安石的《桂技乡》对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化用,把怀古的伤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 二、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1、忧国伤时:‎ ‎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2、建功报国 ‎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 3、思乡怀人 ‎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4、生活杂感 ‎ ‎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5、长亭送别 ‎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 三、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 ‎ 1、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 2、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 3、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 4、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 5、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 6、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 7、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8、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 四、鉴赏诗词感情、内容、主旨时规范的答题语言 ‎ A.题材方面的: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 山水田园诗”。‎ ‎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 B.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 C.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 五、答题指导 ‎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 解题格式:‎ ‎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 答题要领:‎ ‎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 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 【赏析】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 ‎,表明已经是夜晚。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 ‎  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舟中便是仙”的妙想。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同此境界,同此会心。‎ ‎  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例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赏析】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复习要点 ‎ ‎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既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西卷)‎ ‎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 ‎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问题:(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 ‎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问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 ‎ 华清宫 吴融 ‎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 ‎ 最后阶段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的复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研读高考试卷掌握常见类型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的设题角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知识灵活迁移 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学会知识迁移。‎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⑴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⑵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⑶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③2006年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④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括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些题型往往给考生答题带来很大盲目性。‎ 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例析(08高考题)‎ 散文阅读题的答题如何规范,有一定的答题模式吗?笔者经过摸索,探究历年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总结出如下五种答题模式。供同学们参考仿用。‎ 题型一“……原因是什么,或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08全国卷1)‎ 阳关古道苍凉美 ‎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答:‎ ‎【解题分析】根据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已知原因就可以推出结果;已知结果就可以推出原因。如果问原因,则所提的问题就是结果;如果问结果测所提的问题就是原因。如果问“原因是什么”或“结果是什么”,答案显然在问题的前后。这是由文章的前后文互解的规律决定的。这个题目已经有了结果“古阳关闻名遐迩”要求回答原因。‎ ‎【规范答题】1.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2.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寻答案。3.划定答案区间,尽量用原文句子作答。4.注意字数要求,适当增删。5.选准答案用语。6.答完后,回望答案,语言表达准确通顺。‎ ‎【参考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题型二“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08全国卷)‎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答:‎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答:‎ ‎【解题分析]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③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绿色的海洋用的是比喻中的隐喻。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问题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参考答案】15.(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 ‎ 题型三“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些方面写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08安徽卷)‎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敢。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莽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 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杯,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1) ‎ ‎(2) ‎ ‎(3) ‎ ‎【解题分析】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全文中找答案;二是在某一段中找答案。前者注意每段的开头句或结尾总结句;后者则注意答案就在“表现在”的后面。题目中明确规定是阅读第二段,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答案要点不难拟出。因为第二段就写了三个片段,很容易概括。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就非常明确了。‎ ‎【规范答题】1.找出问题的出处并标明。2.在出处的前后寻找答案。3.选准答案用语:“……表现在……”4.分序号1、2……答要点,注意字数。‎ ‎【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 ‎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08湖北卷)‎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解题分析】要从三个角度切人加以思考: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二是这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三是有什么表达效果或作用。注意用自己的话评价鉴赏。‎ ‎【规范答题】:1.指认手法,就是说要说出这段话(文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2,具体解释,就是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阐述这一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3.简述好处,就是最后简单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4.组织答案语言顺序。‎ ‎【参考答案】 ⑴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 ‎ 题型五:布局谋篇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5.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08江西卷)‎ ‎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示例二:‎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08湖北卷)‎ ‎【解题分析】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2.具体概括文章内容。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参考答案】:‎ 示例一: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示例二: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特征及解题技巧(一)‎ 题型一:“解释”题——对文意理解的主要题型 第一种:对重要词语的“解释”——“词句含义”的题型 ‎【题例一】06年湖南16题。“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 ‎【题目范围】:好久以来“故乡”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的时代,鲁迅先生在寻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 ‎【题例二】 07年高考北京卷19: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位置】①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⑩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第二种:对重要句子的“解释”‎ ‎【题例一】08年1月海淀区期末19题:解释文中划线语句所表达的含义。(4分)‎ ‎(11)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老翻译家,一辈子专门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守在普希金的身旁,度过他的残烛之年。‎ ‎(12)老翻译家或许能给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①许多人忘记了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毁掉了美好的事物,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②而年轻人漠视那段悲惨的历史,只沉浸在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里,哪里会有老翻译家那份深厚的情怀,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他的诗感发了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街头。‎ ‎(13)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14)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15)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手中拿着计算器正在算账,很投入,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16)再到普希金像的正面,我的心更像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人们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 ‎ ‎ 题型二:“分析”题——针对文章内容技巧的分析题 ‎【命题依据】这种“分析”题型,主要依据高考说明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分析内容要点”这些考点而设置。‎ ‎1、分析“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 第一种:从结构(内容)安排上答题 ‎【题例一】06年江西卷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题目范围】这里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问、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闽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大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丁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的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绪带昔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盘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答:(5分)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08年江西卷五《朦胧的敬慕》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新题 答: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08年重庆卷五《时间怎样地行走》 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15、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08年湖北卷五《雾》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19.(6分)‎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第二种:从写法(技巧)方面答题 还可以从写作手法来回答“如何写的”一类题型:‎ ‎【题例】 “作者是如何写湖畔风光的?”就需要从修辞方法的使用、形声、动静的结合等技巧的使用作答。‎ ‎2008福建卷四《吟风》13.文章表现了臬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答: ‎ ‎13.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①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徙”,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②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意思对即可)‎ ‎2、分析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解题方法】‎ ‎(1)答题角度明确——从形式和内容解答:‎ 这种解答“作用、好处、效果”的题型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做答。‎ 一是形式,二是内容,这两个方面。‎ ‎①形式,包括A、结构作用,B、技巧效果,C、语言魅力等方面。‎ ‎②内容的分析,要答出“表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包括:A、(刻画了)……形象,B、(抒发了)……情感,C、(表达了)……主旨,、D(突出了)……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2)解题思路清晰——根据题目位置的特点回答 ‎“有什么作用”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 ①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 ②文章中间内容“……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过渡、B、为下文铺垫、C、照应前文。‎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结合题目,考虑它与上下文及中心之间的关系。‎ ‎③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照应题目、开头,B、拓宽内容,C、总结全文,点明主旨,D、深化主题,E、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第一种:题干在文章的开头 ‎【题例】2008年福建卷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 ①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怒然间只剩光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 ②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漫漫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逆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 ③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人间万豪,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答:11.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第二种:题干在文章段落的中间 ‎【题例1】06年全国卷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题目范围】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答:(1)效果上:“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内容上:“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结构上: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第三种:题干在文章段落的结尾 ‎【题例2】 2008年全国1卷《阳关古道苍凉美》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范围: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3、分析原因(依据)‎ ‎(1)分析句段间的因果关系题型 ‎【题例一】06年广东卷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题目范围】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不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答案解说】要注意把握句与句段与段的因果联系。②段与①段有明显的因果联系。②段中说“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傅雷文集》可以永存。以上对文思的因果推论正是答案。‎ 再看下一问的答案: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是因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正是利用了③④两段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傅雷文集》可以永存。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是因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题例二】 07年全国2卷:海南杂忆(茅盾)‎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6分)‎ ‎ ①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以为 ‎②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现在的实情 ‎ ③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由美景,联想到美好的感情。‎ 答案:① “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 (原来以为) 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现在的实情) ②“海角”‎ 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题例三】 08年海淀一模(小阅读):15.简述作者不同意把印章当作“雕虫小技”的理由。(3分)‎ 命题位置:(三)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是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①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总说)②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特点1)③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④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特点2)⑤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⑥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特点3)‎ 解题方法: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解题:‎ 答案:①它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②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严明制度、井然秩序的体现。③它是皇权的凭据,是国之重器。‎ ‎4、分析衬托的作用 衬托的作用 第一种:某种物对景物(环境)的衬托 ‎【题例1】2007年海淀区第一学期期中第19题:第在③④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4分)‎ ‎【位置】③透明的黑暗在我面前伸展,像一大滴露水,富于弹性和张力,把梦包裹和融化。那黑暗清新,散溢着泥土的芬芳,干净得没一点渣子。三两个萤火虫在远处飞舞,大人说拍拍手,它就能冲你飞来。我们就拍着手,嘴里一通乱喊,果然看见一只萤火虫越飞越近,最后绕过树木,飞进我家的院墙。我们跑进院门,见那只萤火虫飞得有一人高了,就一把打在地上,然后拾起来倒捏着头,露出它发光的腹部,在黑暗中抡起胳膊,萤火就滑出一圈一圈的光。我晃着它跑出院子,用它来吸引更多的萤火虫。‎ ‎ ④后来,我看见更多的萤火,它们照亮了一条道路。它们像一群蓝精灵在路的上空盘旋,越聚越多。没有星光和月亮,我看见明亮的路,看见每一根树枝,看见路上的每块石头。直到现在我仍然疑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奇迹。萤火虫上下飞舞,点点光斑迷眼。‎ ‎【解题技巧】写作的主体是夜,萤火虫是次要的物,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烘托。再围绕衬托一般性的作用,结合本段表现的主体,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19.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衬托,反衬1分,透明(干净)、清新、神奇(神秘)3分;如答“以此突出乡村夜中的生活情趣”,给1分)‎ ‎【题例2】2008年全国2卷:‎ ‎16题.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位置: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本题要求考生对文章要有整体的把握,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尤其是对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要联系前文所写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马缨花的喜爱、对新社会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道题的两问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思想来设问的。‎ 第一问要求考生明确光与影的对比是新旧时代的马缨花的对比,如果只答光与影的对比就是指新旧时代的对比,则显然没有完全读懂原文。接下来还要具体分析二者的不同,这些在原文中都能找出答案,只需进行归纳或概括即可;‎ 第二问要求考生能进一步思考作者的创作主旨。文章写了两种社会环境下生长的马缨花,是为了写二者在作者心中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马缨花就是作者表达自我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展示作者新旧两个时代生活巨大变化的载体,更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载体。‎ 答案:(6分)① “大院子里”的生活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点3分)‎ 第二种:对主要人物的衬托 ‎【题例1】2004年高考石评梅《痛哭和珍》‎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 “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①她是怎样写自己的?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②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题例2】08年江西卷五《朦胧的敬慕》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正衬 第三种:景物描写的衬托等作用 ‎【题例】08年海淀“一模”题19:‎ 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命题位置: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博大苍凉)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生命力的顽强)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环境的恶劣)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答案: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景物本身的作用)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结构作用)。(4分,每点1分)——以上词语均根据上文的重点词语得出。‎ 题型三:“归纳概括”题——对文章内容的 ‎【命题依据】高考说明中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一种:归纳题 方法:摘取要点 ‎【题例1】全国2卷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题目范围】: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 ……‎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答案】(4分)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一点一分)‎ ‎【题例三】06年上海卷10.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3分)‎ ‎【题目范围】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答案】(3分)倡导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儿童文学上的成就;晚年创作的影响。(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3分)‎ 注意:要找全段与“成就”有关的区域,而后分层概括。‎ 第二种:概括题 方法:①摘取重点词语 ②抽象化 ‎【题例二】07年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一模”题19.从第5段看,“前方”指什么?根据文意,概括回答“前方”有什么特点(每条不超过5个字)‎ ‎【题目范围】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①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②引领)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③激励)他们不知疲倦的走着。‎ ‎【题例】06北京卷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 ‎【题目范围】:“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州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天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面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写书虫书多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锻造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另人玩,自己却借此抽射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 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 ——写书虫爱读书 ‎【答】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第二段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第二问: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3、概括文章的主旨(目的、用意)情感 ‎【题例】2008年全国2卷《马缨花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题目范围】“我”记忆中的马缨花: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 ……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 ……‎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 ‎—方法:通过理清句间关系(用比喻的方法总结)‎ ‎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 题型四:“赏析”题——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 ‎【命题依据】根据高考说明中的“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题例1】 2007年安徽卷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②⑤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拟人)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尾的小花狗,(比喻)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醉意,好像一个去镇上的打酒的孩子,(比喻)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对偶)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排比)(散文《乡村的风》内容有删节)‎ ‎【试题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修辞格并加以赏析。文段中涉及到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可先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②第一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尘土与细碎的草屑”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格,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暖、亲切。(举出“风就像一只摇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的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进行赏析均可)‎ ‎ ⑤第二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的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 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鉴赏亦可 ‎【题例2】17 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恩》 2、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象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答: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2、从修辞和其他方法结合赏析句子 ‎【题例】06年江西卷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 ‎【题目范围】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放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十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 答:(6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技巧)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目的)‎ 题例3:07年浙江卷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位置—结尾: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参考答案: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3、赏析词语:‎ ‎【题例1】 06年广东卷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题目范围】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了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 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答案】(4分)动词“抛”是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的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要结合具体文意说怎样好。‎ ‎【题例2】 08安徽卷五《我与地坛(节选)》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晨读材料(一)‎ ‎【美文赏读】 我很喜欢庄子的大宇宙观,他将自己置身于整个宇宙和历史长河中去考虑个人的得失,追求大道。宋·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胸怀和眼见放大些,放远些,看开些。现在我回头去看自己的一生,当时自己认为是过不去的坎,现在看来其实并不算什么。记住“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 二十分钟 ‎(英)斯图尔特·弗兰克 十一岁那年的一天,我和爸爸照例出门去散步,经过北区河畔殡仪馆门口的时候,爸爸突然停住脚步,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几点了?”我看了看表,告诉他是十点二十五分。然后爸爸问我看到了什么。“没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我回答,“一群人 ———大概150个左右,正排队进殡仪馆。”‎ ‎“嗯,眼力不错。”爸爸满意地点点头,接着他提起别的话题,跟我讨论起体育新闻来。‎ 说了快半小时,我发现他还没有离开殡仪馆的意思,就问:“我们要不要继续散步?”爸爸没有立刻回答我,却突然提出第二个奇怪的问题:“儿子,你现在能看到什么?”我向殡仪馆门口望去,刚才进去的人现在又排队出来了。‎ ‎“还是没什么特别的,”我耸耸肩,“估计是追悼会刚结束,进去的人已经出来了。”‎ ‎“非常准确,”他说,“你看看现在几点了。”‎ 我说是十点五十分。‎ 爸爸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对,人的一生总结起来也不过就这么长时间。”‎ 我疑惑地抬起头,“什么时间?爸爸,我不明白您在说什么。”‎ ‎“你看,儿子,追悼会上牧师会宣读悼词,也就是死者一生的总结。宣读悼词不过短短的二十来分钟,很多当时被认为是巨大的挫折或者伟大的成就,其实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根本进不了这二十分钟。你长大以后,无论是沮丧还是得意的时候,都要想想我这句话,你将发现眼前的道路会变得开阔许多。”‎ ‎ ‎ ‎【成语解读】:蜗角虚名 蜗角:蜗牛的角,比喻细微。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出处:宋·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附:元薛昂夫《朝天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便得来真做的,布衣,袖里,试屈指英雄辈。”亦省作“ 蜗角 ”。明杨珽《龙膏记·投膏》:“为蜗角蹉跎光景,怕又早点霜 潘 鬢。”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陈眉公告衣巾》:“乃稟命於父母,敢告言於师尊,长笑鷄羣,永抛蜗角,读书谈道,愿附古人。”‎ ‎【成语解读】:蜗角之争 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出处:《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附: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斗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清魏源《游山吟》之二:“蜗争膻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解读】:蜗角蚊睫(wō jiǎo wén jié)‎ 蜗牛的角﹐蚊子的眼睫毛。形容极为狭小的境地 ‎【成语解读】:蜗角蝇头 蜗角:蜗牛的触角;蝇头:苍蝇头。比喻获利甚微,不足挂齿。出处:《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示例:~,名亲共利切。 ◎元·白朴《乔木查·对景》‎ ‎【国学经典】‎ 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8个多音字缀句巧记】‎ 多音多义字是语音考察的重点,为帮助考生有效复习,在此辑录108个常见多音多义字,并组成意思连贯的句子,供考生们练习。‎ ‎1、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2、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喝: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4、着: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5、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几千年。‎ ‎6、量: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7、沓: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a)之色。‎ ‎8、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晚上关门)过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卖不动了。‎ ‎9、载: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10、曝: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11、宁: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12、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湖北副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15、臭: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16、度:度(dù姓)老师宽宏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ó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动词)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ā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òng)而散。‎ ‎18、丧: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20、扎: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唐诗鉴赏辞典】‎ 峨眉山月歌 李白 ‎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 ‎ ‎ ‎【随笔/感悟】‎ ‎“你要对我负责!”之愚蠢 ‎ ‎ 建立起爱情关系之后,常听到女性对男性这么讲,每每听到,都令我感心里异常难过,一百多年前,西方世界上出现了几个觉醒的女性,她们根据自己的痛苦经历,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自己的人生,特别是思考两性关系,后人称她们为女权主义者,她们其实只是比较敏感而已。‎ 我要说的是一个最基本的真相,那就是:所谓责任、权力与自由,这三样事物在本质上是无法分开的,其实就是三位一体的,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社会关系即是由两人之间的关系层层搭建的,当你让别人对你负责的同时,你也把权力与自由交给对方,(讲这过程的书汗牛充栋,我就不罗梭了),你似乎占了小便宜,其实是吃大了大亏,在此,我为那些无知迟钝的女性默哀三分钟,哀其不幸,同时,我也怒其不争。‎ 你不可能把责任、权力与自由分开,要知道,人们只对自己的所属物有责任,他当然要为此付出,但同时,他也拥有了对其所属物的权力,他可以自由支配它,这是他的所得,凭他的所得,他便可达成自我更进一步的自由——叫它“两性微观政治学第一原理”如何?‎ 聪明的女性应该争抢着对男性尽责,那个看似付出的过程,其实便是你对他建立权力的过程,当他为你所用时,你的自由度便会扩大——这话听着很难听,却是真相,政治关系是从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的,两个人可以白头偕老,但总有一方统御着另一方,而不是平权着偕老,这统御的范围五花八门,从经济到心理,记住,历史上每个国王都说要为他的人民负责,而他付责的方式则是行使权力与获得更大的自由,每一个男人也是一样。‎ 所以,“我要对你付责”这句话写得完全是这样的:“我付出代价后要对你行使权力,并使我自己更加自由。”‎ 当我写出这句等价的话后,你便知道了在男权社会,男性是怎样绕着圈儿的对女性说话的,它说了一部分,却把更关键的那一部分遮蔽了,只从行动上表现出来,难怪很多女性不理解!其实原话在本质上就是说谎。‎ 这种赤裸裸的欺骗被写入法律,编入制度,利用了女性贪小便宜、好逸恶劳、爱想入非非的品质,达成了对女性的污辱及羞辱,可气的是,大量无知女性还追着男性说这一句话,并且以一个男性为她负责为荣,现在我说她们笨蛋加SB大家觉得合适么?‎ ‎ ‎ ‎ ‎ ‎【精彩片段】1‎ ‎、生活就是一面巨大的蜘蛛网,人们只有三种生存方式:一是强行突围去寻找自由,二是心甘情愿地在脉脉含情的网上耽搁一辈子,三是在被网粘住后在最终突围前顽强抵抗。生活就像一根首尾相连的没有岔路的自来水管,人的一生就在这根水管中转折,水管中的黑暗似乎有无穷契机又似乎没有,人生中的每一步似乎都有可行的岔路,浪费着人们本来就不多的体力,但如果你不能最终突围的话那你这一生就得在别人或自我设置的迷宫中迷失。对于某些追求生活精致的优秀的人们而言,生活就是一场灾难,而表达和主动消失则是这些人所能选择的惟一的突围方式。比如写作,和走开。‎ 因此,我写作,同时走开。‎ ‎2、年幼的时候,盼望有青年的青春无限和花前月下。‎ 年青的时候,盼望有中年的成熟潇洒和事业有成。‎ 中年的时候,盼望有老年的生活闲适和心境平和。‎ 年老的时候,盼望回复年幼时的天真烂漫和年青时的血气方刚。‎ 人生,不过如此。‎ 一个首尾相接的年轮。‎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晨读材料(二)‎ 美文品读 编辑按:简单就好,学习原本再简单不过,只是我们把它想的太过于复杂和困难了。其实当我们剥落一层层伪装时,恍然发现,生活不过就是让自己简单地活着,仅此而己。不要试图给心灵增加额外的负担,简单就好……‎ 简 单 地 活 着 高建群 简单地活着,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能做到这一点,就叫高人了。长着眼睛,但是不看;长着耳朵,但是不听;长着嘴巴,但是不问不说;长着脑袋,但是不想。你看那一棵树站在那里,一块石头卧在那里,一匹马在草原上悠闲地甩着尾巴,它们是多么的简单呀!‎ 站在阳台上,你朝底下一看,你会觉得中国人活得真累、真复杂。这座城市里,大家都在匆匆忙忙地赶路。你急什么急呀。天底下的路长着呢!你赶一生,也赶不完的。你在贪婪地挣钱,那么,这钱也是挣不完的。西安印钞厂的那个胶印机的大轮子只转个几分钟,它产出来的钱就把你这一生吞没了。那么谋官吧,当年万里觅封候,古人也常有这想法的。可是处心积虑一生,到退休的那一天,你发现前面的阶梯还高着哩!‎ 我在死亡之海罗布泊住过十三天。每天每日,盘腿坐在一个高高的雅丹上,看日出日落。我像一个高僧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秩序,发现我们其实都被聪明人给骗了。‎ 从这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人类几千年来煞费苦心所建立起来的文明秩序,其间充满了许多的伪善成分。你会发现人们像蜜蜂、苍蝇一样的忙碌,实际上都是瞎忙、穷忙。有一个更高的规则在那里站着,这就是“简单”。‎ 所以我行我素,所以淡泊度日,所以我不为眼前这些俗人俗事所扰,心如止水地做着我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十几年后,伍子胥率吴国大军大败楚国后,将杀了自己父兄的楚平王的尸骨刨出来,鞭尸三百。旁边有人说:“伍将军啊,你要注意影响啊,旁人会说你。”可那伍子胥把胡子一捋,眼睛一瞪,叫道:“我老伍都这一把年纪了,要影响干什么?”‎ 这伍子胥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活到一种境界了!(745字)‎ ‎ ‎ ‎【唐诗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袁行霈)‎ 附: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 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 ‎【108个多音字缀句巧记】‎ ‎21、埋: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22、盛: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 ‎23、伧: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 ‎24、创: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疟:发疟(yāo)子就是患了疟(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28、行: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坏了,以后使用没把(bǎ)柄了。‎ ‎31、传:《鸿门宴》是汉代传(zhuà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án)奇。‎ ‎32、荷:荷(hé)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 ‎33、涨: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就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34、奇:数学中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36、给: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有点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 ‎39、巷: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40、薄: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要薄(bó)利多销。‎ ‎【高考成语复习妙法:一字破解法】‎ ‎1、不刊之论:刊:削除。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 ‎2、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除。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形容文思敏捷。‎ ‎3、目不识丁:丁:简单的汉字。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 ‎4、功败垂成:垂:接近,将要。功业即将取得成就之时突然失败了。‎ ‎5、身体力行: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6、博闻强识:闻,学识。识:记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7、文过饰非:饰:遮掩。明知有过错而故意隐瞒掩饰。‎ ‎8、 方兴未艾:方: 正当。艾:停止。刚兴起尚未停止,形容形势或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9、言归于好:言:句首助字,无意义。保持友谊,重新成为好朋友。‎ ‎10、韦编三绝:韦:熟牛皮。形容好学不倦,勤奋用功。‎ ‎11、莫衷一是:衷:折中,决断。意见分歧,难有一致的定论。‎ ‎12、莫逆之交:逆:抵触。非常要好的朋友。‎ ‎13、否极泰来:否:坏运气。泰:好运气。坏运气到了尽头,好运气就会到来。‎ ‎14、相形见绌:绌:不够,不足。互相比较之下,一方显得很逊色。‎ ‎15、汗流浃背:浃:湿透。形容满身大汗。亦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 ‎16、不速之客:速:邀请。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17、百端待举:端:项目。许多事情都有待安排和进行,比喻事业处在初创阶段。‎ ‎18、暴殄天物:殄:灭绝。任意糟蹋东西。‎ ‎19、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者。不愿与仇人共生世间,比喻仇恨极深。‎ ‎20、不即不离:即:接近,靠近。佛教用语,不接近亦不远离(指人际关系)。‎ ‎《红楼梦》人名拾趣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 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等等。‎ ‎《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 注:⑴《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 导致高考失分的八大低级错误 高考中,差一分就可能与高校无缘,因此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必须分厘必争。但是每一年的高考中,总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好的答题习惯,因大意丢掉了本不该丢掉的分数,实在令人惋惜。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多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于志高老师,总结出学生高考导致失分的八大低级错误,提醒考生注意。‎ ‎1、用笔不规范。高考一定要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和2B铅笔答题,否则阅卷机器不识别。购买铅笔时注意,不要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填涂答题卡时,最忌讳深浅不一,否则容易出现机器漏批的现象。‎ ‎2、将答卷纸当作草稿纸,在卷中乱划乱改。这样做既影响卷面整洁,也会占据答题空间。一旦写错了,不要用涂改液或胶带纸修改,更不要涂成麻子脸。‎ ‎3、不在规定的位置答卷。有些考生答满了规定的位置,便到边角位置继续答题,然后用箭头连接起来。但是超出答题范围的答案机器扫描不进去,答到另一题的范围也不行。‎ ‎4、修改答案时未擦拭干净,尤其是选择题,机器会扫描到两个答案,造成失分。‎ ‎5、答题步骤不完整,数字、符号书写不规范。尤其是5与3,7与2,0与6等数字,书写潦草时容易误认。‎ ‎6、语文作文书写不规范。高考中,作文没有题目扣2分,字数不足也要扣分,每50字扣1分。错别字1个1分。此外,答卷中有简体字、繁体字、网络语言、网络符号等都会给阅卷人不良印象,与高分失之交臂。标点符号书写不规范也会造成失分,如句号写成小圆点、一“逗”到底、段尾文末无标点。‎ ‎7‎ ‎、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考卷答题范围有限,错误答案占据了答题空间,正确答案将无处书写。‎ ‎8、复查时把对题改错。尤其是第一卷,因紧张看错要求或拿不定注意而改错的考生较多。鼓励检查,但是要慎重修改。‎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晨读材料(三)‎ ‎【经典美文】‎ 孤独的美丽 刘乐 哲人说过:“孤独是一种美”。我喜欢孤独,于我而言,孤独也是人生的一种美。‎ 孤独是一种超脱。我喜欢在万籁俱寂、灯火阑珊的午夜,将一杯淡绿清香的银针茶置于案头,焚香捧书,或感受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胸襟抱负之千古绝唱;或揣摩传记中的真真假假、飞短流长;或感叹小说中的命运造化、人生无常。于心驰神往之间,游离于现实之外。暂且忘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人世喧闹,抛开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琐碎人生,悠悠于南山东篱之下。‎ 孤独是一种悠然。通过阅读,我可以追随金庸笔下的刀光剑影纵横驰骋于险恶江湖;或是跟从徐志摩尽情领略风吹雨打之乱世情缘;抑或逆溯千年,细细品味屈子报国无门的苍凉悲楚。时而“老夫聊发少年狂”,时而“八千里路云和月”……此时此刻,这种精神上的飘飘欲仙是多么悠然惬意啊!‎ 孤独是一种享受。我可以关起门窗,吼上一段荡气回肠的笑傲江湖给自己捧场;披一件大氅,做一个蔑视的表情于镜前孤傲自赏;我还可以随心所欲烹一锅美味然后风卷残云,放一碟百看不厌的经典爱情片喜泣无常;或许我还会悄然于窗前窥视外面匆匆过客与人世沧桑……此时此刻,我忽略众人的口味,回避人前的目光,淡忘世俗的伤害,沉醉于自我的意境之中是多么的轻松快意啊!‎ 孤独是一种自省。独处给了我审视自我的空间。当我穿梭于茫茫人海之中,当我孑然一身于潺潺流水的岸边;或是端详着水墨淋漓间纯真的笑意时,我仿佛是一缕青烟悬浮于人间的枪林弹雨之上,不再为鸡毛蒜皮之事而耿耿于怀;不再为不足挂齿之利而郁郁寡欢。孤独给了我一面铜镜,让我的卑劣自私狭隘无知统统溢出体外,让我自负好强、偏执顽固的虚荣心里清醒过来,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人世变迁中习惯挫折,让我在一片繁花似锦的明媚蓝天下心平气和,让我尝尽孤独后宽恕他人,笑面人生……此时此刻,我的心胸是多么地宽阔和纯净,我的步伐是多么的稳健和自然。‎ 孤独是一种美丽。不再有“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檐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凄凉,这种美丽体现在思考上,“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静静地独思冥想,这就是永远的美丽。‎ ‎“只闻风竹里,犹有凤笙音。”我庆幸,我拥有了孤独的美丽。(916字)‎ ‎【108个多音字缀句巧记】‎ ‎41、拓:拓片、拓本的“拓”读 tà ,开拓、拓荒的“拓”读 tuò 。‎ ‎42、恶:这条恶(è)狗真可恶(wǜ),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43、便:局长大腹便便(piōn),行动不便(biàn)。‎ ‎44、宿:小明在宿(sǜ)舍说了一宿(xiǚ)有关星宿(xiǜ)的常识。‎ ‎45、号: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46、藏:西藏(zàng)的布达拉宫是收藏(cáng)大藏(zàng)经的宝藏(zàng)。‎ ‎47、轧:轧(zhá)钢车间的工人很团结,没有相互倾轧(yà)的现象。‎ ‎48、卡:这辆藏匿毒品的卡(kǎ)车在过关卡(qiǎ)时被截住了。‎ ‎49、调: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然后调(tiáo)解。‎ ‎50、模:这两件瓷器模(mǘ)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51、没:驾车违章,证件被交警没(mò)收了,他仍像没(méi)事一样。‎ ‎52、舍: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53、殷:老林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54、还:下课后我还(hái)要去图书馆还(huán)书。‎ ‎55、系:你得系(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56、假:假(jiǎ)如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à),我们怎么办?‎ ‎57、降: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g)落的敌人投降(xiáng)。‎ ‎58、脯:胸脯(pú)、果脯(fǔ)不是同一个读音。‎ ‎59、间: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友谊从来没有间(jiàn)断过。‎ ‎60、石:两石(dàn)石(shí)子不够装一卡车。‎ ‎【高考成语复习妙法:一字破解法】‎ ‎21、不名一钱:名:占有。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 ‎22、不足为训:训:法则,典范。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不足信。‎ ‎23、不可名状:名:说出。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24、鬼使神差:差:差遣。有鬼使唤,有神差遣。比喻人做事在不自觉之中投入。‎ ‎25、差强人意:差:稍微。还算能振奋心意。比喻大致令人满意。‎ ‎26、等量齐观:量:衡量,估量。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一样对待。‎ ‎27、洞烛其奸:洞:深入,透彻。烛:照亮。形容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 ‎28、阿其所好:阿:曲从。曲从别人的意图,迎合别人的喜爱。‎ ‎29、耳濡目染:濡:沾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30、繁文缛节:缛:繁多。烦琐而多余的礼节。也指烦琐而多余的事项或手续。‎ ‎31、纷至沓来:沓:多,重复。接连不断地到来。‎ ‎32、刚愎自用:愎:任性。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 ‎33、高屋建瓴:建:倒水。在高屋顶上把水瓶里的水倒下。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34、工力悉敌:敌:相当。指程度(工夫、力量)相等,不分上下。‎ ‎35、功成不居:居:占有,承当。建功已成,谦退而不以自居。‎ ‎36、含英咀华:英:花,这里指精华。比喻欣赏、体味或领会诗文的精华。‎ ‎37、间不容发:间:空隙。中间放置不下一根头发,形容相距极微。‎ ‎38、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39、 旷日持久:旷: 拖延,荒废。荒废时日,拖延很久。又称旷日弥久。‎ ‎40、判若鸿沟:判:区别。形容界限很清楚,如同隔着鸿沟一样。‎ ‎【唐诗鉴赏】‎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 ‎“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 ‎ 附:古道热肠迎贵客——浅析唐诗“待客”之道 徐昌才 接人待物,礼尚往来,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性情,唐诗中有许多描写古人为人处世,迎来送往的诗篇。同为待客,不同性情,不同境遇的诗人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诗作也呈现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风貌,品味并比较同题异作应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下面试选杜甫、李白、张旭、刘长卿等人的同类题材代表诗作稍作品析,以飨读者。‎ 杜甫是一个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的诗人,他植根大地,关注民生,体察人情,喜怒哀乐源于生活,流自心底,作品具有一种震憾人心的穿透力。《客至》描写开门迎客、主宾同饮的欢愉场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杜甫一生穷愁潦倒,家境清贫,但是朋友来了,却倾已所有,盛情招待。洒扫庭院,大开柴门,恭候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拿出自己所能拿出的最珍贵的酒肴“款待”朋友,主宾欢饮,兴会淋漓。酒酣耳热,醉意朦胧之时,诗人竟然隔墙高喊,邀邻共饮作陪助兴,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本来,这是一顿家常酒宴,诗人却写得浓情四溢,神彩飞扬。家酿的陈酒,简单的菜肴,坦诚的话语,高声的呼叫,透过这些细节,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力不从心的歉疚和喜出望外的兴奋,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杜甫的另一名篇《赠卫八处士》写自己拜访老友受到热情款待的情景,别是一番情趣。其中有几句这样写:“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主称会面来,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贵客临门,卫八的女儿彬彬有礼,问长问短,活泼机灵,亲切可爱。卫八处士是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水淋淋,嫩油油;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二米饭,黄橙橙,香喷喷;酒是自家酿制的陈年老酒,甜滋滋,火辣辣:如此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之间不拘形迹的浮朴友情。难怪主客畅饮,连干十大杯,仍不觉过瘾,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普普通能的一顿家常便饭让诗人深切体会到了动荡年代友情的弥足珍贵。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三)则是描写自己战乱年间回到家乡受老父老乡亲热情款待的情景,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听说诗人回到家里,四五父老不约而同地前来看望,他们都带来了自酿家酒,斟酒劝客,酒色清浊不一,他们还谦称酒薄不成敬意。在如此艰难的岁月中,几位老人如此诚恳而深情地敬重作为中年人的杜甫,难怪诗人要高歌答谢,感慨万千。老人们由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儿童东征,战乱不息,时世之艰难可想而知。越是如此就越能看出父老乡亲的古道热情。诗人的感谢里面无疑也包含着对时事的忧虑,对现实的愤慨。‎ 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文辞流畅,情思强烈,即便是描写现实生活场景的诗歌也无一不流露出张扬奔放,神彩飞扬的个性特色。他的《将进酒》中间有几句描绘了一场空前绝后,热闹非凡的酒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高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高度自信,乐观好强,重情重义,挥金如土,他招待朋友,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而且生逢知己,酒逢对手,更要痛饮狂歌。多么痛快的酒宴!多么豪壮的情怀!多么豪侠的情义!除了李白能够写出如此放浪形骸,豪气干云的诗句以外,谁人能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写诗人酒后直言,坦诚肺腑,感人至深。“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朋友对饮,意气相投,千杯嫌少,万语不够,诗人兴致高昂,狂喝纵饮,以至酩酊大醉,玉山将崩,于是想到打发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真诚直率,活画出诗人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双方得意忘形,不分你我的情谊。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此诗表现了一种狂士与“幽人”间超凡脱俗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之即来的口吻,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另外,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写村民踏地为节,边走边唱,用这种古老的行歌来为李白送行,古朴深情,别具情趣。李白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把留客劝饮的场面写得芳香扑鼻,优美迷人。在一个春风吹拂,柳花飘香的旅店,金陵子弟前来为李白设宴送行,就是酒店的美丽姑娘,也捧出新酿的美酒,劝客人品尝,如此火爆热辣的场面怎么不让诗人豪情满怀,沉醉不醒呢?友情被李白演绎得何等风流潇洒,曼妙生辉啊!‎ 中唐诗人刘长卿也有一首迎客名作《酬李穆见寄》,和杜甫的《客至》在表情达意方面大致相同,诗歌是这样写的:“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对于女婿李穆的千里迢迢,孤舟相访,作岳父的刘长卿倍受感动,他急忙打扫庭院,大开柴门,准备迎接远客,可是青苔黄叶,家境贫寒,又让诗人深感愧疚,多少有点“来得好客无好酒”的歉意。诗歌正是通过刻绘诗人迎客这种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表现了翁婿之间的真情实意。和前面的家常便饭或佳肴美酒待客不同的是,唐代诗人张旭却是以山中美景留客,高雅脱俗,别具一格。他的《山中留客》这样写道:“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张旭留客,原因很特别,山中风光实在太美了,如果朋友你不留下来欣赏,那可就是人生一大遗憾啊。美在何处?阳光普照,万象更新,山光物态,生机勃勃,任凭你想象得到风光多美它就有多美:是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的阵阵芳香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应有尽有,无处不美!纵然晴明无雨,登高山,探幽谷,“入”之愈深,其见愈奇;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啊!以自然风光来洗涤人心,以勃勃兴致来感染客人,以深情劝导留住客人,如此留客,古今奇闻!张旭的奇思妙想谱写了一曲充满奇情异彩的友谊之歌。‎ ‎【精彩片段】3、任长霞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任长霞,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济贫,顾及人民大众利益;“出乎其内”,她除恶扫黑,铁面无私,将一颗真心奉献给人民大众。“入乎”他人,全心呵护每一个有难的人,让伟大的奉献之花开在每一个人心坎里;“出乎”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为家人谋私利。任长霞知出知入,让人永世难忘:她走了,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里流动着的是人民心中的爱戴。是啊!‎ 正因为她心里装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才有百姓的挽歌吟唱和衷心礼赞。‎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晨读材料(四)‎ ‎ 【美文赏读】‎ 一 滴 雨 中 的 水 声 ‎ ‎ 在非洲,有一种叫黑鹭的鸟,它捕食的方法很特别。它的特别之处在它的翅膀,站在水中,它翅膀张开来,围成一圈,围成伞的形状,然后头蜷缩在伞当中,而尖锐的喙静等猎物的出现。‎ 开始,我很为黑鹭这种掩耳盗铃的捕猎方式而好笑。恰好是那些小鱼和小虾,喜欢往岸边水浅而又阴凉的地方去,比如树阴下或者高大水生植物的阴影里。‎ 于是,这些黑鹭静静地等着,一条小鱼来了,又是一条,钻进它的“阴凉”之下。它用这种几近守株待兔的方式就能“坐等”‎ 着猎物送上门来。那些小鱼于是便只有死路一条了。生活中,有些习惯常常是致命的。有时候我们失败了,甚至败得一塌糊涂,也并不是败给了谁,而是败给了我们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或者性格中的某种习惯倾向。‎ 还有一种叫剪嘴鸥的鸟,它的喙上边的一半短些,下面的一半长些,像一把剪刀。‎ 捕鱼的时候,它一边贴近水面飞翔,一边把下面的一半喙伸到水中。如果碰到或者看到鱼,它便迅捷地合下上面的一半喙。‎ 但这样常常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幸撞上隐在水上的礁石或其他的硬物,高速飞行的它会因为来不及收回,而使下面的一段喙生生折断。‎ 但剪嘴鸥的家族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捕猎方式。或许它们明白,生活中注定是要付出代价或者做出牺牲的,没有谁能够毫不付出地把一生走完。‎ 生活的法则永远都是:想得到必须首先付出。‎ ‎【附:】更多的时候,我爱看蚂蚁在地上急匆匆地奔走。‎ 有一次,见一只蚂蚁拖动着一条昆虫的尸壳在艰难地上一面“大坡”,它横着竖着,推着拉着,变换了多种方式,就是上不去。‎ 但它依旧不屈不挠不肯放弃。‎ 这是条不错的昆虫,如果拉回去,肯定可以够蚂蚁一大家饱餐几天的。于是,我决计帮它,上去就把那条已死的昆虫撕成了两截。‎ 本来,我想以人的聪明去帮它一把,结果蚂蚁看我把虫子撕成了两半,掉转身体就匆匆地离去。或许蚂蚁原来是想以自己的弱小之躯,去试图征服一些东西。和蚂蚁一比,我们多的不是聪明,而是狡猾。‎ ‎【108个多音字缀句巧记】‎ ‎61、劲: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62、茄: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é)。‎ ‎63、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64、弹:这种弹(dān)弓弹(án)力很强。‎ ‎65、颤: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 ‎66、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67、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68、数: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ùo)见不鲜了。‎ ‎69、参: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ān)观吗。‎ ‎70、会: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71、簸:他用簸(bò)箕簸(bǒ)米。‎ ‎72、吓:敌人的恐吓(hèè)吓(xià)不倒他。‎ ‎73、胖:肥胖(pàng)并不都是因为心宽体胖(pán),而是缺少锻炼。‎ ‎74、耙:你用梨耙(bà)耙(bà)地,我用钉耙(pá)耙(pá)草。‎ ‎75、伺:边伺(cì)候他边窥伺(sì)动静。‎ ‎76、好:好(hào)逸恶劳、好(hào)为人师的做法都不好(hǎo)。‎ ‎77、咳:咳(haī)!你怎么又咳(ké)起来了?‎ ‎78、处:教务处(chǔ)正在处(chù)理这个问题。‎ ‎79、囤:大囤(dùn)、小囤(dùn),都囤(tún)满了粮食。‎ ‎80、缝:这台缝(féng)纫机的台板有裂缝(fèng)。‎ ‎【高考成语复习妙法:一字破解法】‎ ‎41、巧言令色:令:讨好的表情。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 ‎42、心花怒放:怒:盛开。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43、穷兵黩武:黩:任意,随意。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好战。‎ ‎44、曲突徙薪:突:烟囱。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45、色厉内荏:荏:怯弱,软弱。外强中干,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 ‎46、少不更事:更:经历。指人年轻、阅历浅、经验不多。‎ ‎47、深居简出:简:简单。平时总是呆在家里,很少外出。谓避世而独处。‎ ‎48、首当其冲:冲:要冲,交通要道。首先受到攻击,首先遭遇灾难。‎ ‎49、天网恢恢:恢恢:宽大的样子。天的禁网虽然广大而宽疏,但为恶者却极少能漏脱。‎ ‎50、同仇敌忾:忾:愤怒。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 ‎51、微言大义:微: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 ‎52、怨天尤人:尤:怨恨,归咎。抱怨天,埋怨人。指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归咎于客观。‎ ‎53、无稽之谈:稽:考查。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情。‎ ‎54、相得益彰:彰:显著。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 ‎55、言近旨远:旨:意思。言词简单浅近而意旨宏大深远。‎ ‎56、义形于色:形:表现,显现。正义之气显现于神色。也指义愤的心情显露在脸上。‎ ‎57、追亡逐北:北:战败逃跑的敌人。追击战败逃跑的敌人。也说“追奔逐北”。‎ ‎58、素不相能:素:一向。一向合不来。‎ ‎59、穿凿附会: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生拉硬扯,强作解释。‎ ‎60、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唐诗鉴赏】‎ 登岳阳楼 杜甫 ‎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 ‎ ‎【辅助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从“读”开始 ‎“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取得复习效果的基本条件;“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获得知识的主要目的;“读”易引发联想――融会贯通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你有朗读的习惯吗?你有天天朗读的爱好吗?你从朗读中获得过愉悦或惊喜吗?‎ 我们期待着寻觅好策略、好方法、好技巧。其实这种策略、方法、技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读”。‎ 这里所说的“读”指的是具体的、狭义的“朗读”:读现代文,读文言文,读古诗词,读优秀作文。这里所指的“读”是有声、有情地朗读或轻读。‎ 读文言文可以增强“语感”,读诗词可以品尝“情感”,读散文可以品味“美感”,读议论文可以揣摩“逻辑感”。言之确凿,言之实在。‎ 保持、坚持天天“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高考语文复习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它是高三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 如果说“看”是与知识近距离接触的话,那么,“读”是与知识“零距离”的接触。“读”让你轻易、轻松走进知识的殿堂,领略殿堂的绚丽和辉煌。‎ 设想一下,每天你的朗朗读书声,穿透晨雾,目送夕阳,让行人驻足,让邻居侧耳,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面对语文学习的对象——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优秀作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现代文——可以轻声读在“朗读”中你去发现文章主旨、观点,你去揣摩文章结构、层次,你去感悟呈现文章逻辑关系和表现情感关系的精彩语言。‎ 如果读议论性文章,要读出文章的逻辑——是并列还是层进?是总分还是分总?还要读出文章的观点——全文的中心观点,局部的分观点;如果读优美的散文,要读出文章的结构——叙述、描写的顺序;要读出文章的含意——文本意义和作者通过文字想表达的深层意义;要读出文章的语言——在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含蓄意义。‎ 文言文——可以大声读在“朗读”‎ 中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加深文意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因为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朗读来巩固我们所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朗读来训练文言的阅读能力及语感 如果是传记性的文章,就要读出情节的脉络、事件的缘由,要读出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品行;如果是游记、随笔、小品类的文章,要读出描写的层次,要读出寓于景物描写中的道理,要读出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古诗词——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需要有情感地读,读出诗词的主旨、节奏、韵味、精美的语言。‎ 优秀作文——可以轻声读在朗读中,充满诗意的文字会带给你想象的美丽,蕴涵才气的文字会带给你文字的魅力。‎ 如果是议论、说理性的作文,也可以静静地吟诵,把情感频道“调”到“思考”这一档,想一想,文章阐述的道理我是否理解,文章说理的论据我是否知晓,文章呈现的结构我是否娴熟。在朗读中,你会慢慢体会到作者新颖独特的观点,品味到作者丰厚、丰实的积累。‎ 要想自己有佳作的产生,必须要朗读大量优秀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感积累,积累的流水,常常在朗读中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地流淌入你知识的仓库,丰富你智慧的积淀。‎ 当你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你的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中可以产生对文章(诗词)主旨、形象的理解和感受。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理解源于作品的形象、道理,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我们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作品中的语言通过朗读,能够使朗读者内心受到刺激而引起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 其实,“朗读”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写作的表达能力。所以,朗读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常高雅的又很有情调的学习享受。精彩的人物对话,形象的人物描写,充满激情的抒情,蕴涵哲理的叙述……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进入作者的情感境界,有助于我们获得读者与作者角色转换的愉悦。当我们“朗读”到“忘我”之时,作品之“美”犹如出于我之“心”,作品之“情”犹如出于我之“口”。‎ 朗读是大树的根,它能使你永远枝叶茂盛;朗读是源头的水,它能使你永远清澈鲜活。朗读是雪山上的雪莲,采摘到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朗读是深海里的鱼,捕捉到它需要劈风斩浪的毅力。‎ ‎ ‎ ‎【精彩片段】无题 这个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五颜六色的那种。我们就生活在这大染缸中,挣扎着想要纯净一点的很好笑,说自己是纯洁的更可悲。只有给自己选定一种颜色,而尽量不被染得花哨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晨读材料(五)‎ ‎【美文赏读】‎ ‎ 敬畏生命专题 ‎ [小引]‎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敬 畏 生 命 张全民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从而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只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 ‎ ‎[品评]‎ 本文内容非常丰富,既引用了生动的故事,又叙述了亲身经历,而且不乏精当的议论,使读者在饶有意趣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心灵上的净化。‎ 结尾的语句“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如巨大的红色惊叹号,特别具有警策力量。‎ ‎【108个多音字缀句巧记】‎ ‎81、澄:澄(dèng)清混水易,澄(chéng)清问题难。‎ ‎82、扇:他拿着扇(shàn)子却扇(shān)不来风。‎ ‎83、得:你得(děi必须)把心得(dé)体会写得(de)具体、详细些。‎ ‎84、屏:他屏(bǐng)气凝神躲再屏(píng)风后面。‎ ‎85、几:这几(jǐ)张茶几(jī)几(jī)乎都要散架了。‎ ‎86、卷:考卷(juàn)被风卷(juǎn)起,飘落到了地上。‎ ‎87、乐:教我们音乐(yùe)的老师姓乐(yùe),他乐(lè)于助人。‎ ‎88、了:他了(liào)望半天,对地形早已了(liǎo)如指掌了(le)。‎ ‎89、吭:小李一声不吭(kēng),小王却引吭(háng)高歌。‎ ‎90、粘:胶水不粘(nián)了,书页粘(zhān)不紧。‎ ‎91、畜:畜(xù)牧场里牲畜(chù)多。‎ ‎92.称:称(chèng同“秤”)杆的名称(chēng)、实物要相称(chèn)‎ ‎93.弄:别在弄(lòng)堂在玩弄(nòng)小鸟。‎ ‎94.俩:他兄弟俩(liǎ)耍猴的伎俩(liǎng)不过如此。‎ ‎95.露:小杨刚一露(lòu)头,就暴露(lù)了目标。‎ ‎96.重:老师很重(zhòng)视这个问题,请重(chóng)说一遍。‎ ‎97.率:他办事从不草率(shuài),效率(lǜ)一向很高。‎ ‎98.空:有空(kòng)闲就好好读书,尽量少说空(kōng)话。‎ ‎99.泊:小船漂泊(bó)在湖泊(pō)里。‎ ‎100.朝:我朝(zhāo)气蓬勃朝(cháo)前走。‎ ‎101.膀:膀(páng)胱炎会使人膀(pāng)肿吗?‎ ‎102.校:上校(xiào)到校(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103.强:小强(qiáng)很倔强(jiàng),做事别勉强(qiǎng)他。‎ ‎104.塞(sài)外并不闭塞(sè),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105.辟:随意诬陷人搞封建复辟(bì)可不行,得辟(pì)谣。‎ ‎106.倒:瓶子倒(dǎo)了,水倒(dào)了出来。‎ ‎107.都:大都(dū名词)市的人口都(dōu副词)很多。‎ ‎108.匙:汤匙(chí)、钥匙(shi)都放在桌子上。‎ ‎【高考成语复习妙法:一字破解法】‎ ‎61、教学相长:长:促进。通过教与学,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62、五谷丰登:登:成熟。粮食丰收。‎ ‎63、文以载道:载:装载,引申为阐明。文章是用来阐述思想的。‎ ‎64、贪贿无艺:艺:限度。贪污受贿没有限度。指剥削阶级对人民搜刮没有止境。‎ ‎65、恃才傲物:物:公众。依仗自己的才能,看不起别人。‎ ‎66、绳之以法:绳:约束,制裁。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制裁。‎ ‎67、轻歌曼舞:曼:柔美。轻快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68、不齿于人:齿:提起。被人轻视,不被人家当作人。‎ ‎69、怙恶不悛:悛:悔改。坚持作恶,不思悔改。‎ ‎70、犯而不校:校:计较。被人触犯,不加计较。‎ ‎71、户限为穿:户限:门槛。连门槛都被踏破了。形容登门拜访者极多。‎ ‎72、自怨自艾:艾(yì):割草,改正错误。原指悔恨自己的过失而改正错误,现只指自己悔恨。‎ 旅夜书怀 杜甫 ‎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 ‎【辅助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从“看”开始 ‎ ‎ 培根说“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那么,我们就按照自己的看书习惯和爱好去确定每一次看的“程度”或“层次”。‎ 这里,介绍三种“看”的方法:‎ ‎“镜中看花”——“看”评论,鉴赏、介绍性的文章。犹如在镜子中看“花”,虽然没有看到“花”的本来面目,但是“花”的形态、色彩,乃至香味都能略知一二。这种方法是我们“看”名篇或名著的好方法。这种“看”的方法,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名篇或名著的主旨、人物、艺术、语言等有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它能极大程度地激发我们“亲近”名篇或名著的兴趣。现今的报刊杂志上,“名著解读”、“名著欣赏”、“名著评论”等栏目比比皆是,这为我们的“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窥斑见豹”——这种方法就是如果遇到你爱看的某些长篇或长文,那么就选择其中的章节、片段,较详细地“看”。对这些章节、片段,可以进行或内容,或人物,或结构,或语言等某一方面的寻微探幽,咀嚼品味,精琢细磨。这样虽然只是“看”了其中的“一斑”,但是只要“点”抓得准,抓得巧,抓得好,同样可以达到“见豹”的效果。‎ ‎“浮光掠影”——这种方法就是选择一些你喜欢的文章,只是简略地翻阅,对“看”的对象只有一个宏观的粗略的了解。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加快看的速度,扩大看的范围,也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对“看”的对象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把握。‎ 三种方法中,有略“看”,有详“看”;有粗“看”,有精“看”,选择哪一种方法,不必拘泥,只要有兴趣,有效果,有激情即可。‎ 总之,书有时要看得“杂”。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看一切可看之书,就如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每样都“尝试”一下,才能懂得什么叫“滋味”,什么叫“美味”。‎ 书有时要看得“泛”。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就如生活中的观光旅游,每个地方都“游览”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叫“淳朴”,什么叫“艳丽”;什么叫“愚昧”,什么叫“文明”。‎ 书有时要看得“精”。如看《呐喊》,就要看其“自序”,看其小说,看鲁迅谈及《呐喊》的文章,看各名家大家评论《呐喊》的文章,就如生活中烹饪一种佳肴,慢慢熬,细细炖,久久煮。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健全自己的身体。‎ ‎“看”要有选择,有思考,有见解。对看有“选择”的人,对生活必然有所选择;对看有“思考”的人,对生活必定有所思考;对看有“见解”的人,对生活必是有所见解。‎ 莫里哀说过:“我写作为的是寻求生活的秩序,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与之同理,我们“看”也是为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美好。‎ ‎“看”书,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它是平凡、平静、平常、平淡的事,有时它又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的事。鲁迅先生说过: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到手,就满心想到,“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仅仅是为获奖,为考试,为名气,为金钱而读书是一件非常乏味、辛苦的事。‎ 随便翻翻,有感悟时,有触动时,有需要时,不妨做一点摘录。看书必动笔,是一种“看”书的好习惯。‎ 当然,我们也承认,“看”电视、网络也是我们新高三学生暑假生活的一部分。‎ 当今的时代,网络、电视已经作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新高三学生,除了你已经喜欢“看”的那些节目以外,我建议“看”这样一些专题节目:《艺术人生》《财富人生》《波士堂》《头脑风暴》,以及一些纪实性、科学性的节目。丰富多彩的屏幕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汲取知识、品味艺术、审视人生、洞察世界的天地。在这块天地中,我们可以获取“纸质书”中难以获得的视觉享受,从而获得更生动的形象,更形象的知识。当我们把“观看”屏幕获得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的时候,你的作文就会获得“新颖、鲜活、典型”的赞誉。‎ 设想,当你有了丰厚、充实的“看”的积累时,面对《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这样的作文题,你的“思路”必将如清泉汩汩流淌。‎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材料(六)‎ ‎ ‎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敬畏生命 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 峄桐 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 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说,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是那样的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 ‎ ‎ [品评]‎ 作者依据“伟人”理论,紧紧围绕“生命之网”这一比喻阐发开来,高屋建瓴地指出——“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作者还注意运用确凿的数据和事实来述说人类贪欲造成的罪恶,正是人类的滥捕、滥伐,才导致一个个物种在地球上迅速灭绝,这是生物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因为现实触目惊心,致使作者的笔端也蕴含感情,比如“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一段,反问句并举,既深情又深邃,醒人耳目。 ‎ ‎ ‎ ‎【辅助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从“思”开始 ‎ ‎ 对所读的文言文,要“思”——在诵读文言文时,如果你能保持较好的“思考”状态,那么,你就会自然地对文言实词的多个义项作相互联系以加强你的记忆;你就会习惯地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类别作比较以巩固你的理解。如果你能在“读”时“思”,在“思”中“读”,你就会慢慢养成文言文“同步翻译”的能力,即在嘴里诵读“文言文”的同时,脑子里“同步翻译”出“现代文”的文意。这样你的文言句子翻译能力将会突飞猛进,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理想境界。让“读”与“思”同步进行,你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率”。‎ 对所读的现代文,要“思”——一“思“文章的主旨(全文内容、局部内容,文章情感,作者情感)是什么?二“思“文章的结构(全文结构、局部结构、句子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三“思“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具有怎样的作用,表明逻辑顺序的语言该如何把握?总之,从一篇文章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方面入手来阅读“思考”。这样的阅读,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对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把题目回答准确。‎ 有句话叫做“微言大义”,在记叙性文章中,“微”即是叙写寻常小事,琐细之物的文字。这些“微言”,只有在“思“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解读其中的“大义”。在议论性文章中,“微”即是蕴含在文字里面的观点或道理。司马迁在评说《离骚》时就有这样的阐述:“其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果没有“思”的陪伴,要在“读”或“看”时体会到“见义远”,几乎是不可能的。‎ 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积累,已有认知水平的过程;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认识审美,陶冶情操的过程。但是这一切,必须辅之于“思”这个必要条件。有口无“思”的“读”与“看”,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 对所读优秀作文,要“思”——可以从文章的选材、语言等角度“思“;可以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角度“思”。也可以针对自己写作的薄弱处着手“思”,从中寻觅出我可“模仿”,我可“学习”,我可“创造”的内容或形式。‎ 在“读“文章,“看”报刊的过程中,要学会评价、评析社会事件、社会生活,这更要以“思”为前提。‎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方向。所以,我们要养成面对社会现象而“思”,面对多彩生活而“思”‎ 的习惯。没有思考的习惯,遇到事情,只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去简单判断,或者只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来判断。这样,我们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就会弱化或僵化。‎ 如果养成了“思考”的习惯,遇到某些社会事件或现象就会多方位判断,多角度思辨。比如:当今社会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高文化、高技能的工人。这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办法又是什么?社会如何“跨过这道坎”?这不就是今年高考最好的选材之一吗!‎ 培养、保持“思”的习惯,就是要“在静态中见动感”,“在静止中见发展”,“在表象中见本质”,“在无疑处存怀疑”……‎ 培养、保持“思”的习惯,就容易使自己具有整体观点、宏观意识,就容易面对任何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思”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偏见、管见、成见,你的思想也会更快趋向成熟。‎ 如果我选择了某些方法,那么就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它的有效性。对每一位同学来说,某一种方法对于自己是否有效,是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的。但是“读”、“看”、“思”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对于这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但是绝不能抛弃其中的某一种方法,因为它们都是水之源、木之本。‎ 希望每个新高三的同学养成这些被无数人的实践所证明的好方法,勤“读”,多“看“,会“思”。‎ 成功的道路是靠“读”、“看”、“思”铺就的。‎ ‎ ‎ ‎【精彩片段】4、每个人都有最难写好的字。‎ 有人故弄玄虚地说:“是‘人’字。”‎ 有人正义凛然地说:“是‘党’字。”‎ 有人一脸向往地说:“是‘美’字。”‎ 有人咽着口水说:“是‘财’字。”‎ 我不作评述。我最难以写好的、也是天天必练的,是“十”字。‎ 从书法上来说,这个“十”字最难把握分寸:扁担横、悬针竖是基础,但能写好一横一竖的人全中国恐怕不到1000个;最刁钻的,还不是这一横一竖,而是横和竖相交的“部位”‎ 及所成的“角度”,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从人生意义来说:这一竖乃是做人的品格,筋骨,脊梁,当然得写得正直,即“德”;这扁担似的一横乃是为人所要有的“才华”,是能改变环境的本事,不然活着对人类事业没点贡献岂不是白走一生?这便是“才”。而德与才只有配合得好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不然,德歪了或才歪了,又或者两者都歪了,这个“十”字就站不稳了,倒了下来,成为一个“X”,这人生便被判了个“死刑”。‎ 做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首先得像我一样:把“十”字练好。‎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1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彻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 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2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读文言学熟语】‎ ‎《烛之武退秦师》‎ ‎1. 以其无礼于晋——礼贤下士:以礼相待,敬重 ‎2. 且贰于楚也——誓死不二(“贰”的小写):不专一,不忠诚 ‎3.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不获命,义不容辞:推辞 ‎4. 今急而求子——急中生智:紧急 ‎5. 是寡人之过也——是可忍,孰不可忍?:指示代词,这个 ‎6. 郑既知亡矣——既往不咎:已经 ‎7.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受益匪浅;满招损,谦受益:益处 ‎8. 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满足 ‎9. 微夫人之力不及于此——鞭长莫及:达到 ‎10.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树架屋,因人成事:依靠 ‎11. 亦去之——拂袖而去:离开 ‎【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1.引见:引人相见,使人彼此认识 引荐:推荐(人)‎ ‎2.审订:审阅修订 审定:审查决定 ‎3.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意思笼统 界线:不同事物分界的线,意思具体 ‎4.包含:里边含有 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材料(七)‎ ‎ ‎ ‎ ‎ ‎【美文赏读】专题阅读:敬畏生命 为所有动物不受虐待(节选)‎ 莽萍 人有许多种学习的方式,全看他们怎样看待世界。如果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为人所用,人是一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就会无视其他生命的价值,就会把任意滥用和伤害能力低下的其他生物视为当然。‎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检讨。譬如,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就是一个不人道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这一点,连有的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成人教师却没有反省。有一位著名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因为反对这种残酷的实验课,跟学校和老师作了多次交涉,恳求老师能不能不要伤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组,共同解剖一只青蛙,而不是人手一只。可是,她到底没有劝说成功,于是就决定在那一天拒绝到校上课。那是她整个学期第一次请假不去学校。‎ 她的勇气有没有引起注意,有没有成为下一次类似实验课的真正有意义的障碍,我不知道,但是,我真心为这个中学生的爱和勇气感到骄傲。她不因为生命弱小就去欺负,不因为善小就不为。‎ 现在许多国家都取消了小学和中学的动物活体实验。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伦理观念和道德进步的结果。生物学已经建立很多年了,写作的书籍成千上万,现在还有了各种模型、图谱和视听网络可以用来学习。而我们却要在赶上“发达国家的实验水平”的口号下,努力设置活体动物实验课。的确,在以往的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有过名目繁多的残害动物的实验,但是,随着动物保护哲学和生命伦理观念的强烈冲击,动物福利组织的实际抗争 得到极大的认同,中学里野蛮的动物实验课逐步被取消,换成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动物尸体来学习。为什么我们非要做日渐被别人废除的残酷实验呢?在中学阶段,有什么知识是非要透过折磨动物来学习的呢?可能,我们需要赶上的不是生物课的实验水平,而是其他的东西,比如对待动物生命的态度。‎ 香港环保先驱温石麟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道路上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师——他大学预科的生物教授。这位外籍老师是他爱护自然的最初的带领者。一次,他们去香港海边作海岸生态考察。那位老师站在退潮的烂泥里,告诉正在寻找生物样本的学生们:你们可以取上来观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为他们是属于这里的,我们是大自然的观察者,不应该破坏、扰乱大自然的平衡。这位赤脚站在烂泥里的教师,一直引导着他的学生走向尊敬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活。‎ 我深信,这就是教育。善待自然、善待动物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天生具备这种态度。‎ ‎(原载《中国青年报》)‎ ‎[品评]‎ 本文开篇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并且通过典型的例证和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深入地展开剖析。‎ 由于材料精警动人,议论鞭辟入里,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辅助阅读】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给你的忠告 一.作文阅卷细则 ‎1.关于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扣1分;错别字每3个扣1分。‎ ‎2.关于审题 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36分。‎ ‎3.关于基准分 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4.打分的程序 打分采取“综合判断,分等参照”的原则,首先应该从总体上综合打分,看它属于哪一档的文章。一篇作文在基础等级分上分为四档:‎ ‎(1)42—50 (2)32—41 (3)22—31 (4)21分以下。‎ 所以,评估一篇文章,首先要能够把它定位在某一档中,这样,评分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5.关于评分重点 评分标准中以题意、内容、语言和文体为重点。我们主张在这四项中,以内容和语言为重点。除了审题,文体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这里的文体,不是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而是指更广泛的文体概念。‎ ‎6.关于发展等级分的给分基本原则 在通常情况下,基础等级分29分以下的试卷,不给发展分,30分以上的试卷,发展等级分这样给:30—34分,给四等发展等级分,即1—3分;35—39分,给三等发展等级分,即4—6分;40—44分,给二等发展等级分,即7—8分;45—50分,给一等发展等级分,即9—10分。当然,这个规定并非不可违犯。如果遇到某篇作文在某一方面的确非常突出,即使它的基础等级分相对较低,发展等级分也可以满分。‎ ‎7.关于抄袭等情况的处理意见 第一种是抄袭,就是原封不动或稍微改变了几个字的默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凡是抄袭的作文,只能在20分以下给分,而且不给发展分。但是,抄袭作文必须给出证据,不能凭想当然办事。‎ 第二种是套用,或者可以称为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这类作文,如果再创造的成分教多,且能判断该考生的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及格分以上给分,但不能超过40分。‎ 第三种是仿写。模仿与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样。模仿卷的再创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卷子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0分。‎ ‎8.关于问题作文 若作文具备以下四点之一,则视为问题作文:(1)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2)作文雷同;(3)前后笔迹不一致;(4)在文中有特殊标记。问题作文提交组长或阅卷大组处理。‎ 二.阅卷教师的特点:‎ ‎1.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得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低分;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 卷面“容颜”须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 一是,必须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要按规定(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成的内容)轻轻地涂,清晰地改;二是,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斜度大的扫描出来很朦胧,模糊不清),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零分。‎ ‎2.阅卷老师易产生主观性。我们必须想办法使阅卷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向着有利于你的方面发展,否则便会造成直接排斥。‎ 隔皮猜瓜原有“道”,作文写作有“诀窍”。‎ 俗话说得好:“宁可丢了芝麻捡西瓜,不许捡了芝麻忘西瓜。”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作文”比作“西瓜”,因为它在150分的语文卷中占据了60分,比重之大显而易见。当然作文“网阅”的打分也就成了大家关照的重中之重。为公平、公正起见,各地招考委制定了作文“网阅”的新规则:两个阅卷老师打分差距超过7分(7‎ 分以内的取两人的平均分)以上,交由第三人批阅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与前两人打分差距还是较大(不大的就取三个人的平均分)就交由第四人(终评人)批阅,并以第四人所打的分为终结分(一锤定音)。关注作文写作,重视作文训练,那种“作文实质上就是碰运气,不用做准备”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应积极准备,科学系统训练。‎ ‎3.评分标准是阅卷教师的唯一准绳。按照评分标准写作文是作文稳中求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真正的弄清写作的评分标准。‎ 以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共40分)和发展等级(20分)为基准,并且对评分细则有了补充说明:以“内容(题意)”为主先打“奠基分”(即“内容”或者说“立意”是基准,决定分数的走向),然后在其相邻等级中再为“表达”和“特征”打分,不跨等级打分。(先确定“内容”等级分,即根据“立意”确定等级,然后再给“表达”和“特征”定级)‎ 挹“你”为眼,明眸善睐;裁“你”为带,随风飘举。‎ a.正确理解“深刻”与“含蓄”。要言之成理,能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上,或深入本质,或抓住规律,或揭示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含蓄并非朦胧,更不是晦涩,它是委婉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作文时应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着眼“真挚”与“现实”。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真情实感,感情要真挚。‎ c. 重视“创新”与“文体。立意“创新”≠大唱反调,体式“创新”≠追求花样,选材“出新”≠写社会阴暗面,语言“求新”≠语言异化。至于“文体”应根据话题和自己的特长而定,最好采用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三中常见样式,少采用诗歌、戏剧、寓言等体裁。‎ d. 关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结论:阅卷教师看我们的卷子时间很短,我们必须让自己的作文适应阅卷教师的改卷需求。‎ 三.阅卷教师的要求:‎ ‎1.要求你必须体现积极的人生观,切忌低俗或偏激 ‎2.要求你不要写危险题材。校园恋情、社会黑暗、抨击高考制度。‎ ‎3.要求你卷面要整洁美观。字迹不清,卷面模糊,勾画较多,会降分的。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须好认。‎ ‎4.阅卷教师给你的时间是九十秒:你必须主题鲜明,你必须优点突出。‎ 四.注意事项:‎ ‎1.偏题跑题,输定了。‎ ‎2.没有题目,题目不合要求,不只扣二分 ‎3.字数不够,损失绝对惨重 ‎4.不要写错别字,一定写过文章至少读上一遍。‎ ‎5.没有结尾,不得高分。结尾一定要扣题、照应开头,否则损失大。‎ ‎6.材料作文抛开试题所给的材料,直接划入四类卷 ‎7.机械套用考前作文或范文,最高进入三类卷 ‎8.文体不要四不像 ‎9.要多从课本里找素材 ‎10.不要写与考试无关的话。如写阅卷教师多么地辛苦,请多给自己一些分,请多同情学生,手下留情之类。‎ ‎11.写作基础不牢,不要盲目创新。‎ ‎12.尖子生:力求不犯低级错误:卷面草,低档;立意偏,低分;思想偏激,另类;文意深奥,低分。‎ ‎13.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力求作到:以题目贯穿始终;形象具体,感情真挚,主题鲜明。‎ ‎14.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力求作到:文通字顺,立意准;掌握技巧,制造亮点。‎ ‎【精彩片段】‎ 永远不要说放弃,无论前途多坎坷,无论风暴如何猛烈,明天,太阳依然会升起!‎ 易仆生:每个人都是自己前途最权威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歌德:你若失去了勇敢,你也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希尔顿: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制成马蹄铁,它就值10.5‎ 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制成手表的摆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改变的只是形态,提升的却是价值。‎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又如:‎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材料(八)‎ ‎ ‎ ‎【美文赏读】专题阅读:敬畏生命 野性的生命 田雷 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 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 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地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 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 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豪气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 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 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 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 ‎ ‎ ‎ [品评]‎ 文章描写与议论有机结合,先以形象的笔墨展示野生动物激扬奔放的“野性的激情”‎ ‎,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阐发精到的见解——“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观点新颖而有见地,行文凝练而有气势。‎ ‎ ‎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容易触发联想。‎ 二是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山水情、别离情等。‎ 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 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 ‎4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练一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读文言学熟语】《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修八尺有余——茂林修竹:长,高 ‎2.朝服衣冠——朝不保夕:早晨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释重负:如 ‎4.孰(通“熟”)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5.暮寝而思之——寝不安席,寝苫枕块:睡觉,休息 ‎6.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望而生畏,无所畏惧,畏难苟安:害怕,畏惧 ‎7.欲有求于我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盖弥彰:想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惶诚恐:的确,实在 ‎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耳提面命:当面;闻过则喜:过错 ‎10.上书谏寡人者——从谏如流:直言规劝 ‎12.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今为烈:在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晨读材料(九)‎ ‎【美文赏读】‎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  文/王人龙 很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一个角落里结识了帕斯卡尔。‎ 在我的案头,便放着一本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刘烨编译,帕斯卡尔原著的《帕斯卡尔思想录》。之所以买下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对于一个求知欲极强的青年来说,自然会被这句话所打动,让我有幸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思想界的先知。‎ 从书扉页中我们可以看到,帕斯卡尔并非仅仅是一名思想家,他同时在数学、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在今天,用21世纪的人的眼光看,帕斯卡尔绝对是个“人才”。而我却不愿意将其与“人才”划为同一等号。“人才”‎ 一词在帕斯卡尔身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帕斯卡尔更像是一位天父,先知。在阅读完帕斯卡尔的全部文章后,我的这种印象更加地深刻 帕斯卡尔是伟大的人物,他的伟大源自于他的思想。也许很多人都会思考,而帕斯卡尔的这种思考是可怕的,因为他洞察了人类的一切行径。帕斯卡尔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可能有富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真理,让我可以在夜里坐在灯下动笔写这篇文字。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确实很脆弱,人类的祖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够存活下来,完全是依靠他们的思想,思想生出了智慧。可是在现今,人们又在做什么呢?帕斯卡尔同样给我们答案,“(人们)在跳舞、吹笛、唱歌、做诗、铃响了就赛跑,还有打斗,让自己当国王,根本不想想当国王是怎么一回事,当普通人又是怎么一回事。”‎ 帕斯卡尔生活在17世纪,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出人类是不甘于寂寞的,人正因此而失去了思想,成为了世俗之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人们依然如此。人类具有思想性的这一特征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庸俗的娱乐与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的功名。现代人有这样一句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说明人与动物之间已经没有本质的差别了,为了一切利益,人类不惜自相摧残。人们越来越像根芦苇,不过他们已经没有“武器”了,失去了最宝贵的财富——思想。‎ 帕斯卡尔比现在的我们早来到这个世界380多年,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落伍者。他的哲学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帕斯卡尔思想录》与《蒙田随笔集》、《培根论人生》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如果你阅读过《帕斯卡尔思想录》,就会明白维克多·吉罗为什么要说“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思想录》。”‎ 再好的介绍与书评,都不如读者亲自去看看,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去书店或者是图书馆看看《帕斯卡尔思想录》,无论是哪个版本,只要是帕斯卡尔的原创作品就好。在物质主义至上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整个心灵被净化。亲爱的朋友,别忘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读文言学熟语】《勾践灭吴》‎ ‎1.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谋事在人:计划,谋划,策划 ‎2. 夫虽无四方之忧——高枕无忧,后顾之忧:令人愁闷的事 ‎3. 时雨既至——至死不悟,至死不屈:到 ‎4. 然后乃求谋臣——实事求是:探索,设法得到 ‎5. 寡人请更——万象更新:改换,改变 ‎6.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誓同生死:立誓 ‎7. 公令医守之——守株待兔:在旁等候,看护 ‎8. 其达士——达官贵人,达士通人:显贵,得到有钱有势的地位 ‎9. 洁其居——洁身自好:使……干净、整洁 ‎10. 饱其食——饱学之士,饱经风霜:充足的,充分 ‎11.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民脂民膏:动植物所含的油质 ‎12. 无不不“餔”(通“哺”)也——嗷嗷待哺:喂养 ‎13. 民俱有三年之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百废俱兴:副词,全、都 ‎14. 今越国亦节矣——节哀顺变:节制,克制 ‎15. 请姑无庸战——无庸讳言,无庸置疑:无须,不必 ‎16. 患其志行之少耻也——患得患失:担心,害怕;恬不知耻:羞耻 ‎17.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解甲归田:古代战士穿的护身装 ‎18. 国人皆劝——劝善惩恶:勉励 ‎19. 孰是君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代词,谁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5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又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7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例: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例:《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8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例说】‎ 一、望文生义 ‎①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②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分析:①中的“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①句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②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二、近义混用 ‎①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②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分析:例①中“不胫而走”应为“不翼而飞”。“不胫而走”是指没有腿而能行走,“不翼而飞”是指没有翅膀却能飞走。“不胫而走”侧重指事情、消息等用不着刻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而“不翼而飞”则着重指什么东西突然不见了 例②中的“等量齐观”应改为“一视同仁”。这两个成语虽说都有“同样看待”的意思,但“等量齐观”一般用于生命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如:”因为他是把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是非、大小,都一律等量齐观的。“而一视同仁”着重强调的是对人或动物的态度是平等的,不分厚薄亲疏,如:“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三、褒贬失当 ‎①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贝增心喜、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②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分析:①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②中的“卓尔不群”是指高高直立,超出一般,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例句中将“卓尔不群”和“性格孤僻”并列,显然作者以为“不群”就是“不合群”,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应当将“卓尔不群”改为“落落寡合”或“郁郁寡欢”。‎ 四、顾此失彼 ‎①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②这次演出比较成功,只是个别动作有点装腔作势,不自然。‎ 分析:①用“穿云裂石”形容大力士的功力令人费解,“穿云”指冲上云霄,“裂石”‎ 指使石头裂开。大力士可以使石头裂开,但他们如何冲上云霄呢?冲上云霄仅靠人体的力量是不够的。‎ ‎②中的“装腔作势”除褒贬失当外,也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装腔作势”是指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和姿态,形容做作。例句是针对“个别动作”而言,很显然,动作只能“作势”,不能“装腔”。‎ 五、前后矛盾 ‎①二嫂喃喃地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只能怨天尤人罢了。”‎ ‎②杂志社的来稿虽多,可是不刊之论、有份量的稿子太少了。‎ 分析:①中的“怨天尤人”是形容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强调客观或埋怨他人,而该句前面说二嫂已经认命,这样句意前后矛盾,造成表达上的混乱。‎ ‎②中的“不刊之论”是指不必修改或不能更改的言论或著作,即非常出色的或经典性的著作。而后面又说这样的稿子没有份量,显然是因为不理解“不刊之论”的含义而造成了语意的前后矛盾。‎ 六、误用词性 ‎①我们必须打破老一套的墨守陈规。‎ ‎②历史上也曾有那么几位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想统一天下,但是未曾实现自己的抱负。‎ 分析:①除了“老一套”与“成规”语意重复外,还犯了词性误用的错误。“墨守成规”是个动词性短语。作者却让它带上了“老一套”以个定语。显然是把它当成名词性短语看待了,可将“老一套”去掉,并将“墨守成规”改成“陈规陋习”。‎ ‎②作者是把“文韬武略”当成形容词或动词短语看待了,其实“文韬武略”是个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如果要让它作“英雄人物”的定语,必须在之前加上“具有”之类的词。‎ 七、不合逻辑 ‎①庞涓对部下笑道:“我早知道齐兵劫弱,果然被我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②荆轲对太子丹说:“臣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分析:上述两句中,庞涓、荆轲都是战国人,而加点的两个成语分别出自《晋书·谢玄传》和清代吴研人的《痛史》,“前人”不可能说出“后人”的话,所以不合逻辑。‎ 八、堆砌成语 ‎①在辩论会上,它的观点被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面目全非。‎ 分析:在这个例句中,加点的三个成语语意相近,重复使用,表面上似乎很有说服力,实则罗嗦,不如任意删去两个。‎ ‎ ‎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晨读材料(十)‎ ‎【美文赏读】‎ 夜读帕斯卡尔 木莲 如果不去解读,不去体会,谁也不会相信在他清瘦的面孔和孱弱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怎样深刻和矛盾的心灵。‎ 他是一个彻底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将自己生命推向极顶的人。‎ 他叫帕斯卡尔。‎ 一、科学界的幸运 有人说:在历史上,那些思想的巨人,他们投身于哪个领域,就是哪个领域的幸运。但是具有多方面天才的巨人,是很难被哪一个领域束缚住的,要是他有一颗总不安分、永远探索的心灵的话,就更其如此 帕斯卡尔有着一颗永不安分的心灵。这份心灵引导他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他的灵魂是高洁的,思想是放射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不拘泥于一条道路而随时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不断转换兴趣和方向,而他执着的个性和彻底的精神,又使他在自己关注的领域走的很深很深。‎ 当他还是一个十一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的时候,就写了论文《论声音》,发现了欧几里德第32命题,十六岁写了《论圆锥曲线》,完成了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关于数学的问题,关于物理学的问题,在很早的时候就吸引着这个少年的兴趣,这兴趣使他提早的开始了自己的科学生涯,十九岁制造了计数器,为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pascal语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以后他又提出了“帕斯卡尔三角形”,发现了密闭流体能传递压强的物理学定律(帕斯卡尔定律),他还发明了注水器、水压计,改进了气压计。‎ 这是科学界的幸运。‎ 但是他那颗不安分的心灵始终没有把眼界局限在既定的事物上,当世界向他扑面而来的时候,他积极地接受着这些新鲜的信息,他开始发现开始创造,向一切未知的领域。他在无意中成就了哲学和文学,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这是后人为他天才思考和发明加上的冠冕。‎ 二、在矛盾中跋涉 他是一个科学家,一个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成果的科学家。‎ 他是一个哲人,一个具有哲学气质,关注生命,热爱上帝的哲人。‎ 对于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是他一生的最爱,这种热爱最早来自他对身体病痛的体验,从小到大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病痛始终折磨着他,他曾经一度瘫痪在床,经常昏厥过去,他长期患有恶性胃溃疡,在生命的晚期又处在一种精神崩溃的的边缘。人们在思考生命的时候,往往是从直接构成痛苦的那部分开始的,早年多病给他肉体带来的痛苦使他过早地开始了思考的历程。‎ 从伤痛开始,在伤痛中感受生活的甘甜,在美好中品味生命的悲苦。于是他发现“人是怎样的虚幻啊!是怎样的奇特、怎样的怪异、怎样的混乱、怎样的一个矛盾主体、怎样的一个奇观啊!既是万物的判官,又是地上的蠢材;既是真理的贮所,又是不确定与错误的渊薮;既是宇宙的光荣,又是世界的垃圾。”‎ 事物是矛盾的,人是矛盾的,帕斯卡尔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矛盾中苦苦地跋涉着、前行着,探索着心灵与世界的未知,而他的矛盾不仅仅是思考的结果,更是他人生经历的必然。‎ 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们,九岁时,尽职的父亲带着他走出了故乡克勒蒙,去向巴黎。这是最早根置在他生命中的矛盾因素,这些因素长久地储存在心底,家乡美丽的原野、农田与周围的火山遗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冷静与热烈的自然状态给他敏感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并沉淀在体内,静静地等候着他的成长。‎ 有一天这种冷静与热烈的状态相遇了,义无返顾地把他引领向矛盾的彼岸,推至思想的颠峰。‎ 他不知道母亲是谁,姐姐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尽管逼真,却是一种错位。他爱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与他们相依为命,姐姐母亲般地关怀和与妹妹心有灵犀的思想通融弥补了幼年的不幸,但是他心底永远都空余了一个位置,那位置无人可以替代,即便姐姐对他无微不至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失去母亲的经历使他在潜意识中一直都处在惊恐之中,他不能再失去任何一个亲人。而妹妹雅奎琳,即将出嫁的时候受到哥哥的影响,在父亲去世的时候进了修道院。他与妹妹之间一直有着一种相通,一种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他们互相认同,互相鼓励,在交流中相互影响,自己对上帝的皈依使得妹妹遁入基督,这使他深感内疚,进入了另一种矛盾,他热爱上帝,把自己交付给上帝,但是当妹妹追随自己投身上帝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从此失去了妹妹。‎ 父亲和妹妹,生命中两个挚爱的人相继离去,他陷入了极大的孤独和绝望,爱与失去构成的矛盾深深地折磨着他。‎ 那个爱过他或者被他爱过的人是谁?无人知道。但是,谁都相信他曾经真实地爱过,他的《论爱的激情》对爱情同样抱有极大的矛盾,在赞美的时候担心,在追求的时候恐慌,他把自己又一次置于矛盾的境地。“如果一个男人心灵中有什么地方是温柔的,这个时候他是处在爱情中”,他在说爱的箴言,还是在表白自己,当他意识到自己心灵那片温柔的时候,他又矛盾地看到“以爱情开始而以野心结束的一生是幸福”的,他的野心是指思想吗?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他的爱屈居于他的思想,在《思想录》中他坦言道:爱情的结果是可怕的。在赞美爱情的时候他开始害怕爱情,这种矛盾的结果是他终身未娶。‎ 他逃离了爱,却成全了思想。‎ 他曾经进入了一种世俗生活,但是,性格中早已形成了的矛盾气质使他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了极短的一个时期后立刻停止了,他感到了一种更大的矛盾和不安,在世俗中他消耗着自己的体能和智能。‎ 他陷入了极度的孤独之中。在孤独中完成了灵魂的升华。‎ 三、人与无限 人是什么?我来自哪里?‎ ‎“我不知道是谁把我安置到世界上来的,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我自己又是什么?我对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可怕的愚昧无知之中。我不知道我的身体是什么,我的感官是什么,我的灵魂是什么……,我看到整个宇宙的可怖的空间包围了我,我发现自己被附着在那个广漠无垠的领域的一角,而我又不知道我何以被安置在这一点而不是在另一点,也不知道何以使我得以生存的这一小点时间要把我固定在这一点上,而不是在先我而往的全部永恒与继我而来的全部永恒的另一点上。我看见的只是各个方面的无穷,它把我包围得像个原子,又象个仅仅昙花一现就一去不返的影子。”‎ 无限空间永恒的沉默使他感极大地恐惧。我们习惯于在解答了身边许多具体问题之后,去追问那些看似最简单却又永远无法回答清楚的问题。在他提出这些最简单又最复杂的问题的时候,他同时发现了无限,发现自己渺小的近乎可怜。人是什么?我自哪里来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这个贯穿于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命题没人能够解释清楚,而这个话题在今天以至未来还将继续被一代又一代的哲人拷问下去。‎ 在无限中人扮演了一个复合性的角色,一个有限的肉体和一个无限的灵魂结合在一起的神秘角色,然而,这就是人自身的真实存在。人们以灵魂附着在肉体上,以无限附着在有限上,为肉体打上思想的记号,从而使肉体有了人性和人情,但是,无论我们的视线和想象伸展的多么悠远,都无法企及宇宙的边线,都始终带有人的印记,包含着人的局限性。‎ 那一刻,他看见了无穷。在深邃的夜空,在薄雾的黎明,在空洞的大脑中,清晰又迷蒙。他质疑,想明白那个把自己放置在宇宙中的人到底是谁?‎ ‎“正象我不知道从何而来,我同样也不知道我往何处而去,我仅仅知道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我就要永远地或者是归于乌有,或者是落到一位愤怒的上帝手中,而并不知道这两种状况哪一种应该是我永恒的部分。这就是我的情形,他充满了脆弱和不确定。”‎ 和不知道从何而来一样,他同样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在无限中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充满了脆弱和不确定,我将归向哪里?他自问。‎ 那是永恒的乌有,在乌有中无以寄托、无以附着、无以支撑,黑暗的乌有预示了世界的不可知,自己便是那不可知中悬浮的微粒,在悬浮中不定地漂移着,“从一头被推到另一头……,这种状态对我们既是自然的,又是违反我们意志的,我们心中燃烧着想要寻求一块坚固的基地与一个持久的最后据点的愿望,以期在这上面建立起一座能上升到无穷的高塔”,我们揣着万般情怀寻找着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追寻着思想的永恒和不朽,但是,我们整个的基础破裂了,大地裂为深渊。‎ 空虚、失落、盲从。‎ 在无限中飘摇,他感到了心力憔悴。‎ 四、人的伟大在于思想 荒芜中生长着苇草,它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人就是那最脆弱的草蔓,在风中无力地摆动着、摇晃着,但是,人是多么地了不起啊,又是多么地伟大,因为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 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他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于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我宇宙”‎ 思想包容着天宇,思想含盖着时空,思想证实着生命。‎ 这是思想的气魄,也是思想的魅力。‎ 人的思想就是无边的宇宙,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不以规矩无以至方圆,方圆本身就是一种界定,有其边缘,边缘限制了我们无限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迂腐地相信推理、判断,相信逻辑和经验,从而忽略了一闪而逝的灵感,这灵感又实实在在是构成我们思想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他看中灵感,相信天赋,认同感觉。‎ ‎“我们认识真理,不仅仅是由于理智而且还由于内心”。在人与人之间我们的内心可以洞悉彼此的思想,感受着彼此的感觉,在人与自然中我们的内心可以体会自然的规律,掌握自然之间的联系,在生死之间我们的内心可以与生者交谈与死者沟通,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我们的内心可以跨越历史的云烟,接近现实的真理,在浩瀚的宇宙间我们的内心可以真真切切地告诉自己:你本是微不足道的,但因为有了思想,你成了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 ‎“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 但是,人不全都是为思想而生的。他却固执地把自己和别人推向了思想的极至,“一个人的精神越伟大,就越能发现人所具有的创造性,平庸的人发现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事实是更多的人是平庸的,更多的人生活的目标和目的是不确定的,他们只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生存而生存,并且满足于自身的平庸,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他却为更多的人不能思想,缺乏创造性变的平庸而沮丧和痛苦。‎ 人是伟大的,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 人是可悲的,依然因为认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 五、认识你自己 他是一个哲人,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风格散漫,形式随意,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这些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最深层次。他关于生命思考的片段动感、跳跃、肆意、热情,这种从心灵流溢出的思想碎片比那些经过人为加工过的更为真实和可靠。‎ 他关注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尽管他矛盾的气质使自己一次次陷入痛苦的泥沼,但他还是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如果这不能有助于发现真理,至少这将有助于规范自己的生活,没有别的比这更为重要了”。假如我们真的无法认识真理,那么让我们降低要求和标准,认识自己,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而认真的生活态度和对上帝的虔诚是一切的基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至少是认识人的一部分,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神性与奴性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人是伟大的,人的伟大在于身体和物体方面,在于精神和理智方面,在于仁爱和心灵方面,这其中最为高贵的是仁爱和心灵,仁爱是超自然。而人同时又是一个错误的主体,被许多虚幻的错误和缺点包围着,“欲念和强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根源,欲念形成自愿的行为,强力形成不自愿的行为”。“人的最大的卑鄙就是追求光荣,然而这一点又正是他的优越性的最大标志”。这是一种矛盾,追求光荣或荣誉或尊重是人的伟大之处,亦是人的卑鄙之处,人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但是,这些都还远远不够,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的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注。‎ 从虚荣走向贪婪,从贪婪走向狂妄。“我们是如此之狂妄,以致于我们想要为全世界所知,甚至为我们不复存在以后的来着所知......”。‎ 沉浸在虚荣中,我们期待有一种想象的生命活在别人的观念里,希望自己永远驻足在别人的心目中。‎ 不甘寂寞就是我们的现状,这现状过去有,今天依然有,且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状态,是人生矛盾的一个层面。‎ ‎“没有一个人是不把自己置于其它一切人之上的,没有一个人是不爱自己的财富、自己的幸福以及自己的生命的延续,有甚于世上其余一切人的财富、幸福与生命的;这是出于怎样一种颠倒的判断啊!”“每个人对于他自己就是一切,因为自己一死,一切对于自己就都死去了。由此而来的是,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对于所有人就是一切。”自我的形成是人成熟的必然结果,他叙述了一个事实,看到了人自爱的一面,但是自我本身却是不义的,当一个人过于自我的时候,别人就显得不够重要或者成为自己的对立面。‎ 这一切与他理想中的人相去甚远,他渴求真与善,却失望地看到了的假与恶,人是多么地不幸啊,自愿堕落,甘心沉沦。‎ 人是错误的主体,要摆脱自身的虚荣卑劣和丑恶得借助于其他,这其他是谁?‎ 六、“火之夜”的追思 那个夜晚,灵魂破土而出,与上帝遭遇,于是他紧紧地握着上帝的手,所有的问题豁然中开,他找到了皈依。这是他的一次再生,一次灵魂上的洗礼。‎ 那一天,他31岁,他乘坐的马车坠入塞纳河,远去的河水带走了两匹马,而他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他要感谢,感谢命运,感谢一种拯救他生命的东西,这种东西模糊地站在自己的前方,这么多年来自己竟是无端地放过了对这东西的认识和思考,于是那一夜,他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地翻开了那一页书籍,《新约全书》,“约翰福音”。‎ 当他反复咏诵这些经文的时候,他感到了一种召唤,他逐步走进一种状态,开始痴迷于书中一切。他的思绪飞泻、直扑而来,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确切的细节,但是那一夜在他短暂的生命里却构成了一个转折点,他飞速地写下了《火》,把他瞬息的灵感和思想记录了下来:‎ ‎......‎ ‎“你的上帝将是我的上帝”‎ 除了上帝忘记世界、忘记一切。‎ 他仅仅通过福音书的教导被发现,‎ 人的灵魂的伟大 正直的天父,世界尚未知你 但我知道你 ‎......‎ 我从他们分离 ‎“他们抛弃了我,生命之泉”‎ 我的上帝,你要抛弃我吗?‎ ‎......‎ 在他死后八年,他写下的这张纸和一个羊皮纸抄本被发现在他上衣的衬里中,而这一晚发生的事他终生守口如瓶,无人知晓。后来人们把这一夜叫做“火之夜”‎ ‎,把他记下的这个东西叫做“追思”。‎ 这神秘一夜的体验使他完成了生命中对上帝的又一次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我热爱财富是因为它给了我帮助悲苦不幸者的手段。”他变得内向而沉默,封闭着自我,思考着上帝。‎ 他的身体日趋衰退。‎ 逐渐地,他离上帝近了,离生命远了。那一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走的时候呼唤着他心中永远的神明——“上帝,不要抛弃我!”‎ 上帝领走了他。‎ ‎“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当我在昏暗的夜灯下细读他的思想和他的人生经历的时候,我知道,那一时刻他离生命很远,但是离我们很近。‎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晨读材料(十一)‎ ‎ ‎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善待自然 ‎ [小引]‎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曾经有人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得到的却往往是抚不平的创伤。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也许这才是今天我们真正要做的 ‎[文一]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 □愚茶 ‎ ‎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 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爬上去踹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就可以插上旗子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记者问她在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的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所征服了呢?‎ 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让我联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片平静的湖水,人没有让推土机隆隆碾过;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 ‎ ‎ ‎[品评]‎ 好文章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应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本文在“人与自然”‎ 方面作了求异思维,其独到的见解在于:“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也就是在告诉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真正显示人类的力量。‎ 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穿插引证,对照比较,丝丝入扣,发人深省。‎ ‎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 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读文言学熟语】《触龙说赵太后》‎ ‎1. 秦急攻之——攻无不克,攻其不备:攻打,攻击 2. 大臣强谏——强词夺理:竭力,硬要 ‎3. 老妇必唾其面——唾手可得,唾面之辱:吐唾沫 4. 入而徐趋——亦步亦趋,趋之若骛:快跑 ‎5. 曾不能疾走——疾足先登:急速的;走马观花,奔走相告,不胫而走:跑 ‎6. 老妇恃辇而行——恃才傲物,有恃无恐:依仗,依赖 ‎7. 少益耆(通“嗜”)食——嗜酒如命:喜爱 ‎8. 日三四里——日试万言,日新月异:每天(作状语)‎ ‎9. 不肖——惟妙惟肖:相似、像,后来引申为“不成材”‎ ‎10.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及锋而试:趁着;托孤寄命:托付 ‎11. 持其踵而为之泣——继踵而止,比肩继踵:脚后跟 ‎12. 念悲其远也——念念不忘:惦记 13. 位尊而无功——丰功伟绩:功勋 ‎14. 而挟重器多也——挟山超海:挟持,夹着,引申为“拥有”‎ ‎15.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从长计议:打算 16. 恣君之所使之——恣意妄为:任凭 ‎ ‎ ‎【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淡泊:<书>不追求名利 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 心率:心脏搏动的频率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情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 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化装:假扮或改换形象 推脱:侧重在推掉、摆脱某种责任 推托:侧重在找借口拒绝 切记:牢牢记住 切忌:切实避免或防止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清净:没有事物打扰,清澈 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强调没有声响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搜剿:搜索剿灭 搜缴:搜查收缴 尖厉:形容声音高而刺耳 尖利:尖锐;锐利 分辨:辨别 分辩:辩白;说明事实真相,用于消除误会 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隐晦:(意思)不明显 交代: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的人 交待:把事情或意思向有关的说明;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 墙角:指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 墙脚:墙根;比喻基础 自制:克制自己 自治: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利 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处事:处理事务 ‎【诗歌鉴赏】(赠友送别诗)‎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倪其心)‎ ‎【常用熟语精编】‎ 精选常用熟语100个(以惯用语和俗语为主)‎ ‎1.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3.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一个法国人曾挺疑惑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老把忙挂在嘴边,简直是不懂得享受生活,我没搭理他,因为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国情是虚位待人,我们的国情是多人待一位。” “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一种形象化表述。”‎ ‎5.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关了起来。”(《西湖民间故事·白娘子》)‎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大家所熟知的经典投资理念,主旨是强调分散风险。”‎ ‎7.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半岛电视台:同西方唱对台戏”‎ ‎8.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叶……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9.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她都坚持要我背乘数表,背不出就不准我吃饭。妈妈唱白脸,爸爸就唱红脸,所以当时我更喜欢爸爸多一点。”‎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晨读材料(十二) ‎ ‎【美文赏读】 ‎ 专题阅读:善待自然 ‎[文二] 你的欲望 我的悲怆 ‎□张捷 ‎ ‎ 不能用枪,要用棍棒,因为枪弹会损坏小海豹雪白的皮毛。杀戮让小海豹头开脑裂,有的在剥皮时还在痛苦地挣扎蠕动。前来保护自己孩子的成年海豹也难逃乱棍。纯洁安静的冰面上一片凄厉叫喊,鲜红的血将方圆十几里的白色世界渗透。‎ 六七十年代,每年春天,这幕惨剧都会在加拿大东海岸上演,只为满足欧洲对海豹皮的需求 如今,被加拿大政府允许的商业捕杀再度如火如茶。这次遭殃的是雄海豹。l997年有40万头海豹被杀。‎ 一位中国环保人士到加拿大,当地人说,这一轮加拿大海豹被杀,是为了给你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补肾。‎ 他无法否认。国内的电视屏幕上,一位因出演潘金莲而成名的女星,正每天在电视广告中唠叨:人人都为礼品愁,我送北极海狗油——海狗,就是海豹。‎ 他们可能不会想到,为了自己的私利,中国渤海湾的斑海豹已经濒临灭绝了,加拿大海豹接着遭殃。‎ 从远古的漫长岁月中一起走来,人类虽一直利用动物,但并未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工业革命后,征服自然的工具不再是手、斧头,而是机械、科技。人类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如此有力。心存畏惧的生存挣扎,终于演化为肆无忌惮的欲望释放。‎ 不只如此,几乎每个让人类激情迸发的单词,背后都有一曲动物的哀歌:‎ 爱情。每年中国几百万只相思鸟被送到日本,供少男少女表达浪漫爱情。为了一只鸟成为笼中物,捕捉过程中会使20只鸟死于非命。‎ 美食。毛里求斯的渡渡鸟被当做“活罐头”吃绝了。中国海口市正时兴用野生鸟类熬粥。一家美食城赫然打出灯箱广告:“鸟的王朝,粥的世界。”‎ 时尚。“沙托什”,可以从指环中穿过的戒指披肩,用藏羚羊绒织就,贵逾黄金。‎ 健康。熊胆汁清肝明目,且除痔疮。虎骨、麝香各种以动物为原料的药酒,效果显著;而中国东北虎,目前仅余7只(野生)。‎ 战争。1991年波斯湾海域战火纷飞。海湾内形成一片长56公里、宽16公里的油膜。所经之处200万只海鸟丧生,一些特产鱼种永远消失。‎ 利润。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 许多野生物种甚至还没有被人类认知,就已永远消逝了。在地质时代,鸟类平均300年灭绝一种,兽类是8000年。如今,自然界植物灭绝的速度是每小时一种,动物是每天一种。灭绝还在以加速度的趋势进行着。‎ ‎“一切动物皆为平等”,这种论点对多数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来说不那么容易接受。可即使只为人类自身着想,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对其他生命的不节制行为是一种不妙的事。(965‎ 字)‎ ‎ ‎ ‎[品评]‎ 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贪欲给动物世界带来的悲剧性后果。试想,动物的被戕害,意味着生态被破坏。生态不平衡使人类不再拥有和谐宁静的家园,人类为贪欲将付出怎样的代价,也就不言自明了。文章以事实说话,因确凿的事实而形成很强的警策力量,特别具有现实针对性。‎ 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法治:表示要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法制:指有关的法律制度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反映:指反照或提供情况(多用于对上级) 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学历:指学习的经历 学力:指经过学习达到的程度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 降伏:制伏;使驯服 降服:投降屈服 回还:回到原来的地方 回环:曲折环绕 面世:作品,科技产品与世人见面 面市:一般商品上市 总览:全面地看;综观 总揽:全面掌握 神志:知觉和理智 神智:精神智慧 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不以……为耻 凡事:不论什么事情 凡是: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无名:难以说出 无明:佛典中指“痴”或“愚昧”‎ 制订:创建拟定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 现时:现在;当时 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合于客观情况 专诚:特地(表示非顺便) 专程:专为某事而到某地 同事:国家大事 国是:<书>国家大计 大义:大道理 大意:主要的意思 悲痛:伤心苦恼 悲动:极度悲伤 品味:品尝;仔细体会;(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品位:官阶;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到的水平 增值:资产价值增加 增殖:增生;繁殖 科技文阅读题解题指导 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全是选择题,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项。解答这类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题干的要求,运用对应法选出选出符合文意的正确项,应用排除法确认不符合文意的干扰项进行“双保险”式的验证。要能顺利地确认干扰项,就得了解命题者拟制干扰项的方法。一般地说,高考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干扰项的拟制主要有下面8种方法:‎ 一、夸大或缩小范围,以偏概全。‎ 命题人在拟制干扰项时,有意把原材料中适应判断的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擅自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一般选项中出现“凡”、“所有”、“一切”、“全”、“都”这样的字眼时,我们要引起警惕。‎ ‎(1)(1993年六省市题第25小题A项)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会降解。‎ 对照原文首句“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 ‎(2)(1998年全国题第25小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所有的品种都得到了推广种植。‎ 联系原文“------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可知推广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并非全体,有些尚处在实验室试种阶段,因此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无中生有,横生节枝 这种设干扰项的办法,在以往的高考中运用得最多。干扰项拟制的判断在原材料中完全找不到依据,是编题者有意提出来混淆视听的。‎ ‎(3)(1996年全国题第23题)‎ 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纸浆厂,但佩蒂对此有相同的看法。‎ 通观全文,并重点查看邓肯森、佩蒂的论述,均没有明示或暗示“该工艺容易掌握”、“对造纸原料要求低”的半点信息,纯属无中生有。‎ ‎(4)(1997年高考第23 小题B项)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提出新的见解”应是原来有旧见解,而提出与之不同的见解,但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问题,文中并没有提到原来有什么见解,而现在美国科学家却提出了“新见解”。‎ 三、指东说西,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拟制干扰项时,如果提到原文中某个词(或短语)的概念,就要特别警惕是否偷换了概念。解题时,选项中的词(或短语)同原文的词(或短语)是否等值概念变换,选择项在表述原文意思时是否漏掉了原文中一些重要的词(或短语),是否把原文对名词中心语的陈述换成了对修饰语的陈述。‎ ‎(5)(1995年高考第21题D项)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原文中对应句子为“未发现具有已接收信号特征的电波源”。主要信息是“未发现------电波源”而不是选项中的“未发------特征”。选项将概念“电波源”换成了“特征”。‎ ‎(6)(1997年高考第22题)情绪的变化是肠脑和颅脑发生关系的重要渠道。‎ 此句把原句中的“迷走神经”换成“情绪的变化”而不能成立。原文中的信息为“另一部分变成了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连接两端”。‎ 四、颠三倒四,逆情背理。‎ 这种干扰设计,指的是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提前或滞后;选项在因果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 ‎(7)(1999年高考第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粒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心脏舒张时,钙粒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依照原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当钙粒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粒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包括人类在内所共同具有的“心脏工作原理”,因果关系十分明白:钙粒子流进心脏细胞——心脏收缩;钙粒子排出心脏细胞——心脏舒张,选项却将因果关系颠倒,造成干扰的错误项。‎ 五、已然未然,乱说一通。‎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经发生。‎ ‎(8)(1992年高考第22题C项)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面下两个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讯方式。‎ 原文开头说得很清楚,“中微子通讯的设想脱颖而出了”。既然是“设想”,那就是未然,就并非“目前”应用的,就跟原文不符合而致误了。‎ ‎(9)(1998年高考第26题C项)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剤作物杂交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问题。‎ 原文对应的信息是“有些科学家担心,它们一旦同野生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剤无法除掉的变种了”。“一旦------会”表示的是未然,将来可能出现,而选项却判断为“已经”的事实了。‎ 六、或然必然,性质不分。‎ ‎(10)(1995年高考第22题)捕捉到的信号是离地球最近的。而原文为“如果在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生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既然是假设,是或然判断(可能发生的),而该句则视之为必然(肯定出现的,一定出现的)的,所以是干扰的错误项。同理该大题第23小题的C项“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也要改为“或然判断”,即在“来自”前加“可能”才适合作文章的标题。‎ ‎(11)(1998年高考第25题C项)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害。‎ 此项“更难对付的害虫”是否出现尚未确定,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仅属有些科学家的担心的 ‎“可能”,因而该选项弄错了判断的性质而成了干扰项。‎ 七、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 ‎(12)(如1997年高考第20题中的C项)——“肠脑具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转的独立功能。”据原文可知颅脑能释出应激素而使肠胃产生多种疾病,但查遍全文,找不到肠脑也有此同样的独立功能的叙述,因而C项就是错误项。‎ 八、深浅肯否,牵强附会。‎ 指命题者在拟制干扰项时,有意在程度或意义上加深(或降低)对原材料观点的陈述,有意把原材料中肯定的内容视为否定,或把否定的内容视为肯定。‎ ‎(18)(1994年高考第24题B项)两者之间的关系指的是从盘龙类、兽孔类中发现的动物进化规律。‎ 该项把“两者之间的关系”解释为“动物进化的规律”,显然语意加重了,加深了,因牵强附会而形成干扰。‎ ‎(19)(1993年六省市高考第25题E项)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孤立地看,这句话是原文中有的,但它只是产品厂家的一种宣传,并不是正确的,因为在原文中还有一句话:“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这句话对前面的“肯定”做了否定,选项中视为肯定,那当然就是不符合文意的干扰项了。‎ ‎【诗歌鉴赏】‎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 的音乐圣手。高適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適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適“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孙艺秋)‎ ‎【常用熟语精编】‎ ‎10.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与6近似,也有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中国教育报》2001/5/30)“孙伯渊知道马宝山非常能干,有一次跟他说,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你应该凭自己的实力另谋发展。”(《北京晚报》2004/1/26)‎ ‎11.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德问题上我们似乎总是陷入一种误区:唱高调的受到赞扬,说实话的遭到贬损;唱高调的得到好处,说实话的丢掉实惠。”(《大连日报》2002/4/8)“大凡贪官都喜欢唱高调——而且是反腐倡廉的高调。究其缘由,一为恐慌,二为掩饰。”(新华网2003/6/27)‎ ‎12.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形容肚子饿。“在春运安全最关键时刻,南充两个乡镇党委、政府竟关门闭户,无人上班值班。昨日记者从南充市有关部门获悉,两个唱‘空城计’的乡镇党委书记受到停职检查处理。”(《华西都市报》2004/1/29)“难怪肚子大唱空城计,原来该吃晚饭了。”(席娟《我就是赖定你,怎样?!》)‎ ‎13.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百兽联欢猴子唱主角”‎ ‎(《文汇报2004/1/21》)“京城百姓拜年短信唱主角一小时发送一千万条”(2004/1/30)‎ 我的人生正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罗素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晨读材料(十三)‎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善待自然 ‎ 爱 ‎□ 蒋威宁 他还是那么健壮,他永远那么骄傲,他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他从不需任何人的帮助。他的嘴角总略带一丝笑意,鼻孔中不时窜出一声“哼”,他似乎在蔑视一切,因为他做爸爸了,一种从未有的喜悦从头充溢到脚,然后淌到林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初秋的林中,清晨便稍有寒意,可他不在乎,他要尽一个爸爸的义务:觅食。‎ ‎“嘀……嗒……嘀……”与他相伴多年却连名字也叫不上的老树,叶子上的露珠正踏着音符,欢快地舔着水,凉凉的,似乎没有以前甜了,他本能地仰起头——远处黑烟一如既往,直冲云霄。‎ 他感到有些异常:脚下的草里有几个脚印,有人来过了。“砰——”,随之他便觉得不远处一股冷风直向他逼近,刚想避开,冷风便钻入了他的骨子中。一声尖叫几乎要淹没整个林子,他理智地倒下了,腹部却疼痛难忍。‎ 湖边的他盯着湖中的自己,两只犄角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身上的斑纹暗淡无光,眼皮好沉,“睡意不该这么早到来。”他嘱咐自己……‎ 湖那边的水车依然清秀宜人,阵阵流水声让他感到欣慰,刚刚还青葱翠绿的草儿已穿上了一袭黄色的淡装,昔日与知心伙伴在湖边饮水的镜头出现了:他和她依依脉脉、难舍难分;他们曾一度希望去水车旁的神秘区瞧瞧,却因鹿天生的胆小,而一直没能如愿以偿。远方的山上白雪依旧皑皑,而海拔高了许多,他知道自己没时间带领妻儿去领略风景了。他的妻子——鹿妈是一位“乱世佳人”、“绝代天骄”,当他第一眼见到她时,就已打定娶她的主意了:小小的耳朵不失玲珑,小小的鼻子不失典雅,小小的眼睛不失莹洁,小小的嘴唇不失红润。她从他身边经过,扑鼻的香气令他的一颗痴心迷离。他的鹿娃则汇天地灵气于一身,英武俊逸。可他还没来得教他怎样在众鹿群中独占鳌头、永驻雄风,就……‎ 他累极了,可他不愿休息。花儿的馨香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刺鼻的腥味,他撑着眼皮,朦胧胧地看到腹前一滩血迹,而且能清晰地听到血液的奔涌之声。“人类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不止一次地想着。他越来越恐惧,他爱这世界,爱他的妻儿,爱这片林子,爱这林中他熟悉的一切。然而,他恐怕要失去他们了……‎ 血腥味越来越浓,招致了一批饥饿凶残的苍蝇、蚊子及一切喜欢这味道的昆虫。他厌恶,可他无可奈何,远处两个高大的影子渐渐移了过来,他闭上了眼睛,等待着上苍的安排……‎ ‎[品评]‎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应当爱同类,也应当爱自然中的异类。与其说作者在呼吁保护生命,呼唤爱,不如说在宣扬人文精神,让人性的光彩熠熠生辉。‎ 文章从鹿的心理世界着笔,写作角度新颖机智,语言表达含蓄优美,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 预订:预先订购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检察:审察被检举的犯罪事实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等而进行活动,用于军事 侦查: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而进行调查,用于公安机关 权利:公民依法享受的,跟“义务”相对 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支配力量 必须: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必需:动词,作谓语、定语 考查: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对象通常是人们的行为,有时是年代、历史、文物等 考察:指通过观察、调查来研究事物的真相或问题的本质,对象通常是客观事物,有时是人 大事:大规律或大力从事,中性词 大肆:无顾忌地(多做坏事),多用于贬义 二、尾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出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 功效: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多指功能 工效:工作效率 做客:自己访问别人 作客:自己寄居在别处 质疑:提出疑问 置疑:怀疑(用于否定)‎ 诈取:通过欺骗手段取得 榨取:压榨而取得 受权: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 授权:把权力委托给人或机构代为执行 邻近:位置接近;附近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纯美:纯正美好,纯洁美丽,多适用于风俗、心情 醇美:纯正甜美,多适用于酒味、歌喉 会合:聚集在一起,可用于人员、水流 汇合:具体的方面指水流聚集,抽象的方面可适用于人的精神和意志。‎ 考问:为了难倒对方而问;考察询问 拷问:拷打审问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意气: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盈利:获得利润 营利:谋求利润 合计:商量 核计:核算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辨析干扰项做好选择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貌似简单,但保证做对却并非易事,因为许多选项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稍一疏忽,考生就会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为此,我们必须增强抗干扰能力,做好选择题 一、 抗“偷换概念”的干扰 例1.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参考例证:1998年高考第24题A项用“新害虫”偷换文中“更难对付的害虫”,学生误认为正确,其实“新害虫”不一定“更难对付”。‎ 二、 抗“夸大其辞”的干扰 例2. 阅读下面文句,判断D项理解是否正确。‎ 美国市场上现有的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马血中提取的,马血中的红血球被去除了,只留下含有数千种不同抗体的血浆,而这些抗体中只有几种能解蛇毒,这样患者在使用了这种解毒药之后,会对血浆中数千种其他的抗体和蛋白质产生若干种过敏反应,而且,使用剂量还必须很大。‎ 新一代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羊血中提取的,其血浆经过提纯,使其中仅含能解蛇毒的抗体。在迄今接受这种新药治疗的32位患者中,大多数都没有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产生使用传统解毒药时经常出现的严重的过敏反应。‎ D.新研制的抗蛇毒药物使用时所需剂量小,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简析:不正确。D项说法的前半部分符合文意,但后半部分就“夸大其辞”了,因为文中用的是“大多数”,马虎的学生很可能把文中的“没有一个”看成“产生副作用”的主语。‎ 参考例证:1998年高考第25题C项中的“最大危险”夸大了文中的“有危险”。‎ 三、 抗“缩小其辞”的干扰 例3.阅读下面一句话,判断B项理解是否正确。‎ 用一种名为木瓜蛋白酶将每一种Y-形抗体的“杆”与其一对“臂”分离,后者才是该抗体与目标化合物结合的部分。‎ B.该抗体指能解蛇毒的一种Y-形抗体。‎ 简析:不正确。B项误将文中的“每一种”说成“一种”,属于“缩小其辞”,走马观花的考生很可能漏读文中的“每”而误认为B项正确。‎ 四、 抗“脱离原文说法”的干扰 例4.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D.“三次和两次”是指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简析:均不符合文意。B项中的“分片调查”、D项中的“按照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B、D两项判断有误,属“脱离原文说法”。‎ 参考例证:1997年高考第23题B项“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也属“脱离原文说法”,因为文中关于肠神经的位置并无新观点,对肠神经的功能也未说明。‎ 五、 抗“时间前后置换”的干扰 例5. 阅读下文,判断A项说法是否正确。‎ 按照计划,到2000年时,陆基卫星发射器将把三个“太空帆船”送入轨道,这些太空帆船在轨道上“扬起帆”并只依靠阳光作动力朝着月球方向航行。‎ A.太阳帆船不用燃料,没有污染,是目前最好的航天器。‎ 简析:不正确。A项中“目前”与文中“到2000年时”从时间上不符,故A说法有误。‎ 参考例证:1993年高考第28题B项“《学会生存》激发了吉尔福特和威廉斯的探讨”中虽然没有表示时间的词,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却是判断B项正误的关键,《学会生存》是1972年发表的,而吉尔福特在1956年和1965年就提出了智力结构模式,因而B项说法不正确。‎ 六、 抗“‘特殊’与‘一般’置换”的干扰 例6.阅读下文后回答,A、B、C、D是对太空帆船的结构的说明,选出不准确的一项。‎ 一个剑桥科学家小组在建造欧洲参赛太阳帆船的挑战中,因为设计独特而处于领先地位,它设计的太阳帆船将在竞赛中同其他太阳帆船一道,在一个载荷舱中由一个卫星发射器(如欧洲阿丽亚娜火箭)送入大约1万公里高的轨道上。进入轨道后,它将展开成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并环绕地球许多圈,速度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摆脱地球引力并进入月球轨道的速度。‎ 太阳帆船可以用同风筝相似的方式来通过改变形状(从锥体到平板甚至是马鞍形)而加以操纵。与雨伞的脊相似的灵活的金属脊决定着帆船的形状,而且根据地面指令,金属脊还能受热致弯,从而改变帆船的形状……成功的关键是位于帆船中部的一颗小型太阳能通信卫星。该卫星为地面的导航人员提供视频图像,帆船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置在卫星内。‎ A. 有一张面积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 B. 帆中有伞脊一般的灵活的金属脊。‎ C. 船中有一颗太阳能通讯卫星。‎ D. 卫星中装有计算机控制系统。‎ 简析:A项不准确,因为“面积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是剑桥科学家小组建造的帆船的结构情况,其他帆船的帆的面积不一定为3万平方英尺,这是“特殊”与“一般”情况的置换,也就是说,“特殊”情况不一定能代表“一般”情况,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七、 抗“强拉因果”的干扰 例7.阅读例6第一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 D.太空帆船的航速,在月球轨道上比在地球轨道上更大,所以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 简析:不准确。“强拉因果”类干扰项的“原因”及“结果”都尽量用原文语句或意思,只是其因果关系不成立,故不准确。D项“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地球引力”,而不是如选项前半部分所述。‎ 八、 抗“文不对题”的干扰 例8.阅读《读书精神的失落》一文,完成:对“是书害了读书精神”的含义的阐释,正确的两项是(文略)‎ A.出版物太多太滥,书籍只是一种商品,并不关心读书的精神内涵。‎ B.现代人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点缀和娱乐行为,并不看重书籍的重量。‎ C.阅读已经成了现代人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的一种手段,读书至上的神圣光环已不复存在。‎ D.书籍不再是信念和执著的见证,无休止的商业炒作瓦解了读书人的精神防线。‎ E.现代人将书籍作为工具和玩具,放弃了对社会人生的追求。‎ 简析:正确项是A、D。A、B、C、D、E五项均符合原文意思,而B、C、E说的是“现代人”失落了“读书精神”,不符合“书”害了“读书精神”的题意,故答案只能是A、D两项。‎ 本文仅就原阅读题中某一段落进行阅读,或对某一选项的正误进行分析,这样文字少,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失误率较低。如果面对整个现代文阅读,面对大量的文字、纷繁的选项,考生对选项认真辩析、增强抗干扰能力就尤为必要了。(摘自《试题研究》)‎ ‎【常用熟语精编】‎ ‎14.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就业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家。没工作的人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存在着随时被炒鱿鱼的危险。”(千龙网2003/11/3)“韩亲美外长被炒鱿鱼可能暗示韩对美政策有变”(《文汇报》2004/1/16)‎ ‎15.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因为资金紧缺的原因,将于今日开幕的第六届长春电影节走到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境地。虽然开幕式闭幕式请来了不少港台明星撑场面,但真正唱主角的电影人却寥寥无几。”(《北京娱乐信报》2002/8/23)‎ ‎16.吃不了兜着走。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大贪污犯谢鹤亭伏法 鲸吞千万元吃不了兜着走”(《法制日报》2000/10/14)“没有证据就是诽谤,我让她吃不了兜着走。”(中华网2001/12/25)‎ ‎17.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头一两天我老在后悔,放着明媚秀丽的桂林不要,偏偏跑到这来活受罪,真是吃错药!”(《广西师范大学报》2004/1/10)‎ ‎18.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美经济学家提醒中国外贸:‘吃小灶’不足取以长期补贴刺激出口会破坏经济平衡“(《中华工商时报》2000/11/9)“青岛队主教练汤乐普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让这员‘新丁’吃小灶,先单练一周,然后再随队训练。”(《球报》2004/1/5)‎ ‎19.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而交楼标准与销售时的承诺无法兑现的问题则多数因为开发商在销售时的宣传广告过分夸大和美化了自己的项目。这样虽然可以使销售周期缩短,资金回收加快,但这种短期行为却为今后的交房酝酿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因为,‘丑媳妇’早晚是要见‘公婆’的。”(《北京青年报》2001/11/29)‎ ‎20.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谁谁再也不穿小鞋了,因为那个靠帮派势力上台的党委书记被撤了职……”(张洁《沉重的翅膀》)“道理明摆着,不去‘祝贺’一下,把自来水公司得罪了,以后给你‘穿小鞋’,经常停水,有你受的。”(新华网2004/1/6)‎ ‎21.闯红灯。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别闯红灯’,这不仅是对我们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对于我们体育健儿来说,同样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树立‘别闯红灯’的意识。”(人民网2003/4/17)“但不闯‘红灯’基本上就不存在特区,所谓的特区就是有改革的试验权,所谓改革的试验权就是‘闯红灯’的权力,在体制上‘闯红灯’的权力,改革就是一种违规,不违规就没有改革。”(东莞商务网2003/12/19)‎ 人类应当记取的教训是:侵犯行为对人毫无幸福可言。——爱德华·威尔逊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从本性上就从不考虑什么后果。——佚名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晨读材料(十四)‎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哲理的闪光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文一:美丽而善于隐蔽的枯叶蝶由于人类的滥捕而濒临灭绝,对于这一小生灵的命运,人们可以引发诸多话题。请看著名作家徐迟是怎样另辟蹊径,表现出独到的感悟的——‎ 枯叶蝴蝶 ‎□ 徐迟 ‎ ‎ 峨嵋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们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它装假作伪这种行经是超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如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碟,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解读] 本文脱开了借赞美蝴蝶来歌咏爱情的框架,也没有落入因枯叶蝶濒于绝种,提醒人们抢救自然资源的窠臼,而是由伪装作假更导致绝灭这一角度,论及“美,更要真”的重要,抒写了对虚伪作假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后三段,作者从节肢动物的生物属性延展至人类社会,表明自己的心迹,表现出犀利的解剖功夫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首字相同义不同词语辨析50例】‎ 度过:用于指时间 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 贯注:(精神、精力)集中;(语意、语气)连贯,贯穿 灌注:浇进;注入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休养:休息调养 振荡: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 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启用:开始使用,大多指物 起用:重新使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提拔使用,宾语是人 披阅:披览;阅读 批阅: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 牟取:(非法)谋取名利 谋取:设法取得 受命:接受命令或任务 授命:下命令(多指某些国家的元首下命令)‎ 灿然:形容明亮 粲然:形容鲜明发光;形容显著明白;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 幽美:幽静美丽 优美:美好 协调:配合得适当 谐调:重在和谐 勾通:暗中串通 沟通:使两方能通连 附议:同意别人的提议,作为共同提议人 复议:对己做决定的事再做一次讨论 合约:合同(多指条文比较简单的)和约:交战双方订立的结束战争,恢复和平关系的条约 枉然: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焕然:形容有光彩 驱除:赶走、除掉 祛除: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邪崇等)‎ 默然:沉默无言的样子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俟机:等待机会 伺机:暗中等待 衍化:发展变化 演化: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 结余:结存余额 节余:节约剩余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霍然:副词,突然;<书>疾病迅速消除 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湮没:埋没 行迹:行动痕迹 形迹:举动神色 悠远: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远 幽远:幽深 贡奉:向朝廷或上级贡献物品;进贡 供奉:指敬奉,常与“神佛”、“父母”等搭配 ‎【常用熟语精编】‎ ‎22.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条路走不通,还可以走另一条路;不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目标。“祥子明知道上工辞工是常有的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舍《骆驼祥子》)“在国民党统治下,经济凋敝,毕业即失业情况尤甚,于是在读书人里和在市民中一样,流行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的民谣。“(《世纪学人自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23.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听报告、看文件以及在新闻媒体中,常见某些领导干部‘打官腔’。”(《大连日报》2002/10/12)“儿女同父母说话,没有听说打官腔的,因为父母是长辈、是亲人。党政干部是人民公仆,讲话发言,与群众交流思想,不能打官腔。”(《人民日报》2003/8/12)‎ ‎24.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大赤包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向来不肯把余钱打‘水漂儿’玩。”(老舍《四世同堂》)“致富心切上了当四十万元打水漂。”(《云南日报》2003/7/6)‎ ‎25.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伏明霞:临阵又打退堂鼓”(《体育界》2001/11)“周先生,项目做了一半,你们公司就要打退堂鼓吗?”(《汉语熟语学习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26.打小报告。“学习委员在班主任面前打小报告,排挤他人以谋得班长的宝座。”(余秋雨《霜冷长河》)“告密又称作‘打小报告’,一度非常流行。”(《博览群书》2001/3)‎ ‎27.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作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公务员上岗先打‘预防针’”(《检察日报》2003/6/28)“先打预防针大学生热衷‘提前职业化’”(《北京人才市场报》‎ ‎2003/8/27)‎ ‎28.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每次对某件事物口无遮拦地进行炮轰完后,崔永元总是能够出人意外的打圆场。”(《青年时报》2004/1/4)“开会时,常常遇到老板不满意某位同事的报告或观点,或会议进行一半时,同事因意见不同而造成尴尬的气氛。身为与会者的你,该怎么打圆场,好打破僵局,继续进行会议呢?”(《粤港信息日报》2004/1/17)‎ ‎29.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湖北大学引进博士群形成大气候”(《光明日报》2002/10/25)“乒坛‘三小虎’何时能成大气候”(《北京晚报》2003/5/24)‎ ‎30.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大水冲了龙王庙宿州派出所无辜抓走海关警察”(《中国青年报》2003/11/19)‎ ‎【诗歌鉴赏】‎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 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 ‎ 文学常识 分册汇编 第一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材料(十五)‎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哲理的闪光 文二:赏花观树,脱口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不料园主一语惊人,引发了“我”关于“完美”的一番思考——‎ 花与树的完美 ‎□林清玄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 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 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就显得有各种分别:是非、善恶、高低、美丑,‎ 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少见呀。‎ 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与完美之路。(原载《长江日报》)‎ ‎[解读]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细细思量,这话极有道理。花美自不待言,单说那树:或娇嫩稚美,或伟岸壮美,或娉婷婀娜,或遒劲奇峭,即便是伤痕累累的古树,亦不乏沧桑、龙钟之美。花无丑花,树无丑树,那么人呢?为什么会有“是非、善恶、高低、美丑”之分呢?不同的思想意念使然。花与树的完美,源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完美之路”。这是多么令人警醒的人生哲理啊。文章虽短,但清新的文笔,委婉的警语,一如“清水芙蓉”,临波照影,亭亭玉立。‎ 文三:一场大雨过后,拿伞的旅行者被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什么也没拿的又会如何呢?请你阅读——‎ 三个旅行者 ‎□王晔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的时候,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满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被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我走在泥泞的路上,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就没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被淋湿而是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 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能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解读] :这篇寓言,也许没有给我们太多的形象艺术的美感,但给予我们的思想启迪是深刻的。三位旅行者,前两位都有所恃,因其有所恃,就放松了戒备,故而在其优势的地方出了岔子。第三个人全无所恃,故而能处处小心谨慎,安然归来。所以文章总结说:“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能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这段话包孕哲思,精警有味。‎ 常用熟语精编 ‎31.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8个战士围成一圈,当面鼓对面锣地数落起来,说得小符鼻尖上直冒汗。”(《解放军报》2000/8/16)“报纸交流的局限是呆板、迟到;电视则是当面鼓、对面锣,而且一般当面说的东西不会说得很深,这是人之常情。”(《中国青年报》2004/1/1)‎ ‎32.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喻按实际情况办事。“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今天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能够在商场里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还希望在购物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这就是今天的‘山’,因此商家必须唱这个‘山’上的歌。”(《创造周刊》2001/11/28)“与基层朋友打交道,使用最多的便是语言。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要我们‘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新闻战线》2002/3)‎ ‎33.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军歌嘹亮》三大悬念吊胃口”(《解放日报》2003/8/19)“李永就是用这种‘吊胃口’的方法,迷惑着一个个善良女性的心,一次次地玩弄着她们的身体,诈骗了她们35万余元的钱财”(《北京晚报》2002/1/27)‎ ‎34.定心丸。能使人情绪安定的东西。“上海为民工办保险外来劳动力吃上‘定心丸’”(《中国建设报》2003/2/25)“一位农民举着今年9月刚刚换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说:‘农民有了‘定心丸’。”(《法制日报》2003/11/6)‎ ‎35.东方不亮西方亮。表示尚有选择的空间。“鉴于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我国出口企业除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农民日报》2002/6/11)“这样的企业,即使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战略失误,在市场竞争非常不充分的环境下,完全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总可以探索到一条发展的路径。“(《经理世界》2003/24)‎ ‎36.豆腐渣工程。形容质量低劣的工程建筑。“山西省制定了一部从源头上消灭‘豆腐渣’‎ 工程的法规。这部法规,对违规操作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其单位及个人应负的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人民日报》2001/10/11)“‘豆腐渣’工程让住户苦不堪言”(《中华工商时报》2002/8/16)‎ ‎37.干打雷不下雨。“但我们发现,许多优惠政策是干打雷不下雨,真正能落实的很少。”(《京江晚报》2003/1/17)“虽然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违规车辆和违规厂家的查处,但每次总是‘干打雷不下雨’,收到的实效有限。”(《中国青年报》2003/12/19)‎ ‎38.赶鸭子上架。比喻被迫去做不得已的、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唐小山叹道:‘我一辈子就是不想当大英雄,你偏逼我赶鸭子上架吗?’”(李凉《暗器高手》)“某部一位领导要求机关各部门注意培养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那些能力尚弱的年轻干部,要‘赶鸭子上架’,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解放军报》2000/6/13)‎ ‎39.高不成低不就。指在选择事物或选择配偶时,好的得不到,差的又不合心意。“她的眼睛长到脑门上,东选西挑,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社会变了,她这个政治大姑娘不值钱了……”(蒋子龙《弧光》)“高不成低不就医学本科毕业生有点尴尬“(《楚天金报》2003/6/18)‎ ‎40.高姿态。指对别人宽容、谅解。“说话者并不真的认为自己作错了事,只不过是表示一个‘高姿态’,缓和一下双方的矛盾,这样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读者周刊》2001/83)‎ ‎41.滚雪球。比喻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信仰它和崇拜它的人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反动派就是用流血屠杀的手段,也止不住共产党这种如万马奔腾的发展趋势。”(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银行存款怎样最划算?‘滚雪球’存钱法好”(《北京青年报》2003/9/22)‎ 诗歌鉴赏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 ‎ 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A 挨次āi 挨时间ái 方兴未艾ài[自怨自艾yì] 谙练ān 黯然àn[喑yīn] 鏖战áo 拗口ào 拗断ǎo[执拗nìu] 翱翔áo 嗷嗷待哺áo B 扒车bā[扒草 pá] 绊脚石bàn 扳本bān 拌和bàn.huo 河畔pàn 臂膀bǎng[膀胱páng] 河浜bāng 蚌壳bàng[蚌埠bèng] 傍依bàng 炮羊肉bāo[炮制、炮烙páo ] 剥皮bāo[剥夺bō] 褒贬bāo 薄饼báo[薄情bó] 冰雹báo 一曝十寒pù 曝晒pù 曝光bào 悖逆bèi 焙烧bèi 蓓蕾bèi 胳臂bì 臂膀bì 濒临bīn 绷带bēng 绷脸běng 绷脆bèng 秕谷bǐ 如丧考妣bǐ 俾众周知bǐ 稗官野史bài 纵橫捭阖bǎi  柏林bó  伯bó父 柏树bǎi 大伯子bǎi 庇护bì 秘魯bì[秘籍mì、便秘mì]裨益bì 裨将pí 荜(又筚)路蓝缕bì 辟邪bì 复辟bì 征辟bì 精辟pì 辟谣pì 麻痹bì 针砭时弊biān 便宜行事biàn 黃骠马biāo[骠勇piào] 蹩脚bié 别扭biè.niu 摈弃bìn 屏弃bǐng 摒弃bǐng ‎ 分道扬镳biāo 铜箔 bó 簸荡bǒ 簸箩bǒ 簸箕bò 哺育bǔ 奴婢 bì 高考现代汉语词语复习歌诀 一、虚词复习口诀 判断无误用必定,客观趋势用必然;情理必要用必须,客观需求用必需;‎ 从未有过用不曾,以前有过用曾经;没有害处用不妨,程度范围用不过;‎ 控制不了用不禁,忍受不了用不堪;从今以往用从此,过去至今用从来;‎ 确实如此用诚然,情理如此用当然;基本估计用大抵,比例很大用大多;‎ 情况估计用大概,数量猜测用大约;总括一般用大凡,主要情况用大致;‎ 毫无顾忌用大肆,竭尽全力用大力;情况突变用陡然,果断决定用断然;‎ 出于常情用反而,结果一样用反正;不同对象用分别,各自行动用分头;‎ 不久之后用既而,紧接其后用继而;时间临近用将近,不久发生用将要;‎ 随便轻率用贸然,突然产生用蓦然;反复出现用连连,连连发生用频频;‎ 最初开头用起始,最低程度用起码;直接前往用径直,独自前往用径自;‎ 暂时将就用暂且,让步凑合用权且;原来这样用本来,一直这样用素来;‎ 程度超常用特别,进步强调用尤其;不一定会用未必,从前没有用未尝;‎ 表示肯定用未免,避免不了用不免;情况不变用仍然,情况照旧用依旧;‎ 同时发生用一齐,一致行动用一起;反复多次用一再,刻意追求用一味;‎ 按通常做用照常,按老样做用照旧;按惯例做用照例,按式样做用照样;‎ 仅仅这样用只是,只好这样用只有;预料期待用终究,出现结果用终于;‎ 步步渐进用逐步,自然变化用逐渐;肯定真实用着实,强调重点用着重;‎ 数字相加用总共,必定这样用总归。引用标准用按照,依据准则用本着;‎ 引用证据用根据,遵循标准用依照;表示原因用因为,表示理由用由于;‎ 仅仅如此用罢了,不过如此用而已;略微超过用开外,大约如此用上下;‎ 目的强调用起见,也就算了用也罢。‎ ‎ 文学常识 分册汇编 高中 第二册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25.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爱弥儿》《忏悔录》等。‎ ‎26.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少年时期便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集为《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等作品是广为流传的名篇。散文《黄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27.史铁生:北京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 ‎28.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滕王阁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29.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其散文代表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0.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著有《樊川文集》。‎ ‎31.苏洵:字明允,别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著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2.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世称王文公。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4‎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5.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古文家。著有《震川文集》。‎ ‎36.张溥:字天如,明代文学家,天启年间组织应社,崇祯初年又创复社,从事文学和政治活动。《五人墓碑记》选自他的《七录斋集》。‎ ‎37.姚鼐:字姬传,一字梦古,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选自该书。‎ ‎38.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龚自珍全集》。己亥年在辞官归途中写了315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晨读材料(十六)‎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哲理的闪光 文四:爱是伟大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时间使爱永恒,爱就像美酒,时间越久就越甘醇。这一哲理并不深奥。但怎样把它说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感人呢?请读一读——‎ 时间和爱的故事 ‎□佚名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类情感。‎ 一天,情感们得知小岛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准备船只,离开小岛。只有爱留了 下来,她想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过了几天,小岛真的要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 这时,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 爱说:“富裕,你能带我走吗?”‎ 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 爱看见虚荣站在一艘华丽的小船上,说:“虚荣,帮帮我吧!”‎ ‎“我帮不了你,你全身都湿透了,会弄坏了我这漂亮的小船。”‎ 悲哀过来了,爱想她求助:“悲哀,让我跟你走吧!”‎ ‎“哦……爱,我实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悲哀答道。‎ 快乐走过爱的身边,但是她太快乐了,竟然没有听到爱在叫她!‎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过来!爱,我带你走。”‎ 这是一位长者。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登上陆地以后,长者独自走开了。‎ 爱对长者感恩不尽,问另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 ‎“他是时间。”知识老人答道。‎ ‎“时间?”爱问道,“为什么他要帮我?”‎ 知识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么伟大。”‎ ‎[解读]‎ 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荒凉的孤岛上,“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类情感”。小岛快要下沉了,爱向各种人求救。富裕表现出的是贪婪自私,虚荣表现出的是不近人情,悲哀表现出的是消极萎靡,快乐表现出的是忘乎所以。只有时间,宽厚,仁慈,博大,乐于助人,解人危困。在这里,时间是真的代表,善的凝聚,美的化身。时间永恒,爱心伟大,时间使爱美丽,爱使时间增辉,时间和爱谱写了一曲美的旋律 ‎ ‎ 文五:一尊原价是5000元的佛像,最终仅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出售,且卖主还“高兴得不得了”。这种情况竟发生在卖主未陷于贫病交迫而难以度日之时,实在令人深思——‎ 反弹原理 ‎□许海维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又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解读]‎ 这个原本让人难以置信的结局,在作者的巧妙构思下,被演绎得合情合理。作品虽只六七百字,内涵却很丰富。佛(智慧者的象征)的成功,正是由于他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点:自信心被毁,人就变得软弱可欺,不堪一击。而人的自信心大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佛依次派弟子下山与老板侃价,其目的正是为了摧毁老板的自信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好利”的老板怎能不忧心忡忡呢?古语云:“无欲则刚。”欲望太强的人,必然患得患失,必然瞻前顾后,必然胆小易败。内心软弱,被人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与其说是佛战胜了老板,倒不如说是老板自己打败了自己!‎ 当然,故事还告诉我们,世上的财物在智慧面前都是卑贱的。智慧是无价的,它既能点石成金,也能将黄金化为粪土。‎ ‎【常用熟语精编】‎ ‎42.过电影。形容对过去的事情一幕幕地回顾。“他所说的‘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穆青等《县委书记的榜样》)“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过电影’。”(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03/12/1)‎ ‎43.过干瘾。形容个人的欲望表面上接触了,实际上没有得到满足。“当然,想过干瘾的,未必是坏人。与明星无缘的青年人,也有自费出个挂历什么的,过把明星瘾的。”(《北京青年报》2000/5/27)“过了一会儿,三人中的杨某终于‘鼓起’勇气,提议道:与其在这里看电影过干瘾,不如照着片子中的情节,自己也来干一次吧。”‎ ‎(《上海法治报》2003/6/10)‎ ‎44.过五关斩六将。比喻曾经值得骄傲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当初进公司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上下都看好,但为什么时间一长,态度皆变,到后来要么是苦苦支撑,要么走人,有两次居然是老板不留情面炒走的,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心理辅导》2003/6)“移植手术后,患者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保住生命。”‎ ‎(《羊城晚报》2003/12/2)‎ ‎45.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中国有句俗话,谓之‘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是,我们中的有些人不仅健忘,而且麻木,竟至伤疤还未好就已经忘了痛。”(《合肥晚报》2003/5/28)“吴仪:中国走出非典阴影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中新网2003/6/25)‎ ‎46.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加以低估。常与“人不可貌相”连用。“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和事例,用人单位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光明日报》2001/4/11)“上小学时,每次考数学总能获得好成绩,老师不止一次地表扬我。那时,我总是暗暗高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嘛!”(《江淮晨报》2004/1/13)‎ ‎47.恨铁不成钢。恨某人不争气、不成材。多用于对学生或子女,有时也用于对下属或公众人物。“相识相交十多年,《新剧本》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我对她的爱慕之情长存心中,她对我的粗浅之作以诚相待,亦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新剧本》2002/2)“事后,政委又深入到基层连队了解情况,发现在训练、管理中冷嘲热讽甚至辱骂战士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一些带兵骨干却认为,自己并没有体罚战士,只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才骂几句,没有什么大不了。”(《解放军报》 2002/5/19)‎ ‎48.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思想。“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生产宝马车,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人民日报》2003/7/10)“自经济适用房登上舞台之日起,价格优势,就使其始终处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特殊地位。”(《北京晨报》2003/12/26)‎ ‎49.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是就中国民航业的现状来说,往往是‘坏’孩子有奶吃。当破坏规则得到的糖果远远大于民航总局的板子时,没有人愿意当乖孩子。”(《航空周刊》2003/9/23)“记者最近在一些县市农村发现,少数学校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危房改造中,有‘等、靠、要’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有的地方怨天尤人,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倾斜,而不是自力更生、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资金困难。”(新华网2003/12/22)‎ ‎50.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喻抓住了次要的东西而放弃了主要的东西。“TCL集团总结了自身在通信设备市场的得失,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捡了通信终端产品这个芝麻,而丢掉了通信系统产品这个西瓜。”(天极网2002/9/10)“双语教学须因地制宜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中国青年报》2003/10/8)‎ ‎【诗歌鉴赏】‎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 ‎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文学艺术要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无出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独到。从这个角度看看杜牧《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做诗的“天才”。‎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 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哩!‎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 ‎ ‎【文学常识复习】高中语文第三册 第一单元:‎ ‎39.徐志摩(1896-1931)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康桥:剑桥 ‎40.闻一多:现代著名爱国诗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重要诗集《红烛》《死水》,“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41.穆旦: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诗集《探险者》《九叶集》‎ ‎42.舒婷: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3.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俄国斯文学奠基人,著名的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又叫《欧根·奥涅金》)44.华兹华斯:英国“湖畔诗派”代表诗人。‎ ‎45.裴多菲:匈牙利爱国诗人,代表诗歌《自由与爱情》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第二单元:‎ ‎46.《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4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48.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离骚》是《楚辞》代表作,我国古代最早的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诗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 ‎49.《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注意:《木兰辞》不属汉乐府民歌) 。《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辑。‎ ‎50.《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化知识:槌床便大怒:“床”当作“坐具”讲,不作“卧具”。‎ 初七及下九: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上九:二十九日;初九:中九奄奄黄昏后: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19时至21时)寂寂人定初:人定:十二时辰之一,是亥时(相当于21时至23时)‎ ‎5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C 拆烂污cā 参见cān 人参shēn 参差cēn 孱头càn.tou 孱弱cán 寒伧hán.chen伧俗cān 粗糙cūcāo 差别chā 差点儿(差不多、差劲、差生、质量差)chà 差事chāi 古剎chà 剎那chà 剎车shā 侪辈chái 觇视chān 单于chán 姓单shàn 禅让shàn 禅寺chán 谄媚chǎn 阐明chǎn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为虎作伥chāng 嗔怒chēn 徜徉cháng 市场、广场、一场电影chǎng 一场大战、一场雨、场院、打场、赶场cháng 天崩地坼chè 称职chèn 称赞chēng 瞋目而视chēn 流水琤琤chēng 瞠目结舌chēng 乘兴而来chéng 驰骋chěng 魑魅chīmèi 褫夺chǐ 整饬chì 鞭笞chī 炽热、白炽chì 不啻chì 忧心忡忡chōng 命运多舛chuǎn 一幢楼zhuàng 瞅一眼chǒu 臭味相投chòu[铜臭、乳臭未干xiù ] 重创、创伤chuāng 怵目惊心chù 相形见绌chù 弄巧成拙 zhuō 牲畜chù[畜牧、畜养xù ] 怆然泪下chuàng 椎心泣血chuí[脊椎zhuī] 啜泣chuò 辍学chuò[点缀zhuì、拾掇duō 惙然chuò] 伺候cì.hou[伺机sì] 攒集cuán [积攒zǎn] 攒钱[大家凑]cuán 攒钱[自己存]zǎn 篡改cuàn[编纂zuǎn] 璀璨càn 皴裂cūn 忖度cǔn 淙淙流水cóng 崇山峻岭chóng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晨读材料(十七)‎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哲理的闪光 文六:当你感到了无兴趣、萎靡不振甚至痛苦不堪时,请想一想,是不是你面朝的“方向”不对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需要把自己“走路”的方向作一个——‎ ‎180度转弯 ‎□吴静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条路。后来还有很多人也说这句话,但方式不同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两个镇给失业家庭发放50美元补助,一个镇宣布为“救济金”,一个镇宣布为“保险金”。前一个镇的失业家庭觉得太少,充满了抱怨,并期待安排工作;后一个镇的失业家庭觉得从此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努力去争取工作。50美元是同样的,但效果却是判若霄壤。‎ 你听过两个推销员派去非洲卖鞋的故事吗?其中一个推销员在拍回公司的电报上写道:“立即返回,这里没有人穿鞋。”另一个人则写道:“绝佳机会,将能卖出100‎ 万双,因为这儿还没有人有鞋子。”‎ 当你看到半杯水时,你会怎样形容它?是一杯半满的水,还是一杯剩下一半的水?当你想到交通信号灯时,你先想到红灯还是绿灯?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赫拉克利特那样一条路,而且必须作出选择:上坡?还是下坡?关键要看我们面朝哪个方向。‎ 如果不是有心,人们很难感觉到生活之路两端的“海拔”不同。有一位母亲干脆把这种差别放大,一端高耸入云,一端就在脚底,为的是让人触目惊心。她给随夫远在异乡极度无聊的女儿回信说:“有两名囚犯从狱中眺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泥巴,一个看到的是星星。”‎ 女儿把母亲的话看了又看,觉得自己很惭愧。“好吧!”她想,“我就去找那星星吧。”‎ 于是她不再抱怨屋外的高温,走出屋外,和邻近的印地安人交朋友,并请他们教她如何织东西和制陶。刚开始时,彼此还有点生疏,但是当他们了解到她对这些真有兴趣,他们也真诚相待。她因此迷上了印地安文化、历史、语言及所有有关印地安的事物,这块曾让她感到痛苦的地方变得神奇美丽。‎ 当我们感到了无兴趣时,就应想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等于把自己走路的方向转换了180度。意识到这种转弯,或许能将我们萎靡的人生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 ‎ ‎ ‎[解读]‎ 这是一篇富含生活哲理的短文。“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条路”,一端通向坡顶,一端伸向坡底,你说这是上坡的路呢,还是下坡的路?如果认定是上坡的路,你就会费力去攀登,尽管汗流浃背,最终将爬上坡顶,到达新的境地;如果认为是下坡的路,你顺路而走,可能省力些,但很快就陷入了坡底。同样的,对待生活,也得把握住“面朝哪个方向”,‎ 一定要朝上,朝向积极的方向,这样才可“能将我们萎靡的人生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 ‎【常用熟语精编】‎ ‎51.交学费。泛指为某项事业付出金钱或其他代价。“熟悉这个行业,我交了很多学费。”(中国青年网2003/9/1)“吴敬琏:经济理论可让改革‘少交学费’”(《深圳商报》2003/12/4)‎ ‎52.揭盖子。比喻揭露矛盾或问题。“浙江绿城俱乐部董事长宋卫平,今天在接受本报特约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敢于揭盖子,就是为了中国足球的整体利益。”(《中国足球报》2001/12/20) “一些国企表面上看红红火火,成绩、利润一大堆,但就是不能揭盖子,一揭盖子,亏损、问题一大堆,臭不可闻。”(《深圳特区报》2004/1/16)‎ ‎53.解扣子。比喻解开思想疙瘩。“组织青年进行社会调查。这是运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对青年进行教育、解思想扣子的好方法。”(《共青团中央关于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三热爱”教育的意见》1982/7/19)“他积极为报道工作指路子、解扣子,确保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官兵亲切地称他为‘新闻工作的指导员’。”(《新闻与成才》2000/9)‎ ‎54.侃大山。吹牛,说笑话,没有目的的聊天。“大山成为中国的公众人物,国人都知道有一个洋大山善侃大山。”(《北京青年报》1999/6/2)“我们家从卧室、厨房到卫生间,都得穿过客厅,像我这样三天两头跟朋友在客厅里侃大山,倒确是给家人带来了不便。”(西湖视窗网2003/12/29)‎ ‎55.烂摊子。比喻秩序混乱、不易收拾整顿的局面或单位。“林木毁湖泊缩 自然保护区为何成了‘烂摊子’?”“新华社记者初到伊拉克体验战后‘烂摊子’”(新华网2003/9/5)(新华社2004/1/15)‎ ‎56.烂船也有三斤铁。比喻不好的东西也有可利用的、不可小看的成分。“岁月悠悠,不觉二十多年倏得就过去,日本的经济泡沫也破了,往日的风光不再,当然烂船也有三斤铁,日本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日人的奋斗精神和创意能望其项背者几何!”(《黄国宝作品集》)“智利队在失去了萨莫拉诺之后已沦为南美洲的烂队,但烂船也有三斤铁,其主帅放出三球大胜中国队的狂言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毕竟亚洲水平要比南美洲低几个档次。”(《华商报》2003/8/20)‎ ‎57.捞稻草。比喻在绝望中作徒劳无益的挣扎,也比喻乘机捞好处。“一个人完全没有指望了但仍旧企图得到某种支持,人家就说他在捞稻草,其实,一点用处也没有。”(《美国词语掌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胜利了,总会有些不相干的人来沾光,来捞稻草,就好像失败的时候总会有人会开脱责任一样都属官场陋习……”(《球报。2001/10/29》‎ ‎58.捞世界。指外出闯荡。“14岁少女随明星去香港‘捞世界’”(《新快报》2001/9/10)“广东的刘三初中刚毕业,便跑到上海‘捞世界’。“(《新民晚报》2004/1/28)‎ ‎59.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比喻世界很复杂,什么奇怪的人和事物都有。 “移动通信产业利润丰厚,吸引了很多厂商进入,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合法的、非法的、有条件的、没条件的经营者纷纷加大对通信产业的投入。”(《通信信息报》2003/10/30)“‘棉花?’小罗一下子乐了,‘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长这么大,还第一次听说有人吃棉花。莫非她是棉铃虫转世?’”(新浪读书2004/1/18)‎ ‎60.留尾巴。比喻事情做得不彻底,还留有问题。“改革户籍制度不要留尾巴”(《深圳商报》2003/8/28)“‘三大原则’是不给政府添麻烦,不给职工留尾巴,不给银行甩债务。”(《广东建设报》2004/2/10)‎ 诗歌 鉴赏 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文学常识复习】第三单元:唐诗和宋词 ‎53.唐诗 ‎①唐诗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 ‎②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诗歌风格“清新飘逸”。‎ ‎③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也被后称尊称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⑤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为同一流派诗人。补充: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 ‎⑥刘禹锡:字梦得,中唐诗人。中学课本作品《陋室铭》《石头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⑦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区别于李贺)‎ ‎54.词 ‎①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扩为流行,被称为诗余,后改称词。又称长短句。‎ ‎②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诗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还有秦观(北宋),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③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派创新者。‎ ‎④苏轼:字子赡,号东坡居士,与其文苏洵、苏辙、今称“三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词上,扩大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先河,词风与辛弃疾相近,合称“苏辛”。苏轼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⑤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最伟大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词集《稼轩长短句》‎ ‎⑦姜夔:南宋词人,号白石道人。(千岩老人为萧德藻)代表作品《扬州慢》(“禾黍”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⑧陆游:号放翁,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现存古诗最多一个诗人。‎ 第四单元:55‎ ‎.郁达夫:原文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 ‎56.巴金:原名李芾甘,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灭亡》,中篇小说《寒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代表作《灯》。‎ 第五单元:57.《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把从《史记》《汉书》到《明史》第24部史书定为“正史”,今称二十四史。(注:无《资治通鉴》)‎ ‎58.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人间喜剧》(小说总称,共91部),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59.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60.其他作家代表作品:博马舍(法) 《费加罗的婚礼》拉伯雷(法) 《巨人传》‎ 莫里哀(法) 代表作《伪君子》(又作《达尔丢弗》,主人公达尔丢弗),《吝啬鬼》(又作《悭吝人》,主人公阿巴贡)‎ 补充,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屠格列夫:俄国作家,著名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猎人笔记》‎ 高中语文第四册 ‎61.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前五部小说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祝福》收入《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杂文集16部;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课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62.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剧本《樱桃园》。‎ ‎63.沈从文,现代作家,代表作《边城》。‎ ‎64.孙 犁,“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另见26条)‎ ‎65.赵树理,当代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等。‎ ‎【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D 当真dàng 当时见效dàng 当时有效dāng 一打铅笔dá 一沓信纸dá[纷至沓来tà] 傣族dǎi 大夫[医生]dài.fu 山大王dài 大夫[官职] dàfū 骀荡dài 百战不殆dài 逮老鼠dǎi 逮捕、未逮dǎi 澹泊dàn 籴米dí 粜米tiào 踮脚diàn 玷污diàn 耄耋màodié 恫吓dòng 胴体dòng 补裰duō  渎职dú 连篇累牍dú 穷兵黩武dú 赎罪shú F 头发fà 发达fā 悱恻fěi 芳菲fēi 妄自菲薄fěi 氛围fēn 汾酒fén 果脯fǔ[胸脯pú] 阜盛fù 讣fù 流言蜚语、蜚声文坛fēi 缠绵悱恻fěi 成绩斐然fěi 孵化fū 惊魂甫定fǔ 作茧自缚fù G 言简意赅gāi 罡风gāng 蛤蜊gé[蛤蟆hámá] 给以gěi[给予、给付、给养、供给、自给jǐ 亘古gèn 供应、供给、供养gōng[招供、供品、供职gòng] 股肱gōng 勾当gòudàng 佝偻gōulóu 诟病gòu 媾和gòu 觥筹gōng 呱呱叫guā[呱呱坠地gū] 汩汩gǔ[汨罗mì] 痼疾gù[干涸hé] 鳏寡孤独guān 东莞guǎn 盥洗guàn 粗犷guǎng 皈依guī 瑰丽guī 焚膏继晷guǐ 余勇可贾gǔ 刽子手guì 桧柏guì[秦桧huì] 聒噪guō 巾帼guó 蜾蠃guǒ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材料(十八)‎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哲理的闪光 文七:两只“天性驯良、美如天使”的白天鹅,在特殊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下,竟被被异化成“长着翅膀的白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从下面一篇佳作中寻找答案——‎ 白天鹅的记忆 从维熙 来到南方,是不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个白天鹅宾馆的缘故?头一夜,我就梦见了我曾见过的四只白天鹅。‎ ‎1964年,我在一个劳改农场改造,第一次见到那天性驯良、美如天使的水禽动物,是在劳改队大队部的葡萄架下。我隔着铁丝网,神往地望着白天鹅那一身洁白的羽翼,心里不禁自问:蓝天才是它们的故乡,江河湖泊才是它们诗的天堂,它们到这儿来干什么?还摆出一副悠然自得、闲庭信步的架势!飞吧!我的天使!这儿是囚笼,不该是你漫步的地方;露珠闪光,水草萋迷的青青河畔,那儿有你的群落,有你的家族,为什么你要眷恋这个鬼地方呢?‎ 后来,我知道了:原来这两只天鹅是被主人剪去了一圈欲飞的翅膀。它们来自天茫茫野茫茫的东北大草甸子——兴凯湖,那儿的劳改农场捕获了它们,场长从兴凯湖调往我们所在的劳改农场时,把这“姊妹俩”也装进囚笼,像携带仆从眷属那般,把它们迁移到这个地盘上来了。‎ 使我忧虑的是,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它们天性中的善良,被岁月的流光啮食掉了,使这天使般的两姊妹,只剩下天鹅的形态与仪表。有一次,我到劳改队办公室去请示什么事情,当我穿过葡萄架时,那“两姊妹”竟然拍打着仅存的短短的翅膀,对我发动了突然袭击。‎ 一只对我嘎嘎狂叫,神态犹如家狗般凶厉。‎ 一只用嘴叼住我褴褛的衣袖,撕扯下我袖口的一缕布条。‎ 我挣扎着,我奔跑着,待我逃出葡萄架,惊魂初定之后,留给我的是满腹的狐疑:‎ ‎“这还是天鹅吗?”‎ ‎“这是两条腿的狗?”‎ ‎“这不是黑狗、灰狗、黄狗。”‎ ‎“这是被异化了长着翅膀的白狗!”‎ ‎50年代中期,当我还是个青年作家的时候,我去过东北三江草原。那儿块块沼泽,如同大翡翠中镶嵌着的一块块宝石;它们在那野花盛开的水泊旁,交颈而亲,合翼而眠。那姿态像是无数下凡的安琪儿入梦。在这美丽的群落中,总有一个“哨兵”站岗,它们警惕人类,它们警惕枪口,它们警惕秃鹰,它们警惕野兽。他们从不惊扰邻居,他们从不吞噬同类,它们从不以鸟类王国皇后自居,它们从不趾高气扬,自喻为“羊群中的骆驼”。‎ 据萝北草原的一个猎人告诉我,他从不捕杀白天鹅。他说此种鸟类不仅羽毛如雪,还有代其他鸟类孵化雏鸟的本能。有的“娘”把娃儿生下来后,一扑楞翅膀飞了。白天鹅则扮演“娘”的角色,把其他鸟类家族的后代孵化出来。群居草原和与囚徒为伍的白天鹅,反差如此之大,简直令人吃惊!‎ 仔细想想,似乎从中发现了一点道理。地壳喷出炽热的岩浆可以造山,磨盘眼里流出的粮食可以碾成面粉;美丽的天使安琪儿,在主人驯化豢养以及囚徒们的挑逗凌辱之下,就不能改变它那颗善良的灵魂吗?它最初是出于生存本能的反抗,久而久之就把人类视若顽敌,见了脖子上驮着脑袋的人,就首先对其进行袭击!‎ 大约过了年把光景,一群白天鹅在春日北返,它们在天空中发现了两个同族,在天空徘徊良久之后,终于有两只飞落下来,大概是想来叙叙手足之情,但它们刚刚落地,两只在囚笼旁生活的天鹅,则像凶神一般,与看望它们来的两只天鹅,摆出武斗架式。飞下来的天鹅鸣叫着说着天鹅家族才懂的语言,但这两只“地鹅”‎ ‎,则已完全丧失了天鹅家族的一切属性,将飞来的兄弟姐妹,叼下来一团团白色的绒毛。飞来的两只白天鹅历经惊愕之后,终于起飞了。但这时猎枪响了,这对来探望家族兄弟的美丽天使,双双从天空中坠落下来!‎ 枪声惊醒了我的梦,于是我想起了文学的使命。‎ 善与恶。‎ 生与死。‎ ‎[解读] :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丑陋的环境会把善良变成邪恶,缺乏道德的行径会将美丽推向死亡。在详细叙写“群居草原”的和“与囚徒为伍的”两类天鹅的极大反差之后,作者以六个字分成两行收束全篇,点明“善与恶”“生与死”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的严峻主题,直似重锤击打,令人怦然心动。‎ ‎【常用熟语精编】‎ ‎61.露馅儿。比喻暴露了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人到了一个高度的时候低不下来,反之,一个层次很低的人怎么装高雅也都会露馅儿。”(《北京青年报》2003/3/13)“车祸使非法运输行为露馅儿”(新华网2003/12/29)‎ ‎62.乱点鸳鸯谱。形容瞎指挥,胡乱凑合。“本市津南区咸水沽镇同发里的李老汉是个热心人,最近他却乱点鸳鸯谱介绍了一对小伙见面相亲,让人哭笑不得。”(《今晚报》2001/2/3)“实行研究生导师配备互选,既加深了导师和学员间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乱点鸳鸯谱’现象的出现,又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进一步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学术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双赢’。”(《科技日报》2003/12/10)‎ ‎63.没辙儿。比喻没办法,无可奈何。“消费者吃了亏,还没辙儿,只能默默把苦水朝肚子里咽,你说这叫什么市场逻辑!”(天极网2002/9/28)“至于得接受强制隔离一事,齐秦坦然接受,‘虽然麻烦,但也没辙儿’。”(网易娱乐2003/4/28)‎ ‎64.没有免费的午餐。意为白占便宜的事是不存在的,要想有收获,必须有付出;有时是提醒人家提防以利益为诱饵的陷阱。常说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或“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超市购物小票背面印有请你‘免费’摄影的广告;在街头闹市有人会塞给你一张什么免费传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吃免费的‘艺术摄影餐’就更是难上加难。”(《北京现代商报》2004/1/9)“原本觉得电影频道放不少经典电影,能节省我不少买碟的钱。现在我终于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看来我以后只好放弃电影频道了。”(《北京娱乐信 报》2004/1/28)‎ ‎65.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10年前,1993年11月14‎ 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50条。有学者评论,此前的1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水平。(《南方周末》2003/10/23)“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试验,敢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就是试验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路子和形式。”(《求实》2001/10)‎ ‎66.男儿有泪不轻弹。指男子汉大丈夫不轻易掉泪。“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但是日本选手谷川聪——这位刚硬的汉子今天在拿到110米栏银牌后,却忍不住流下了‘男儿泪’,但他的泪是因为激动。”(新华社2002/10/10)‎ ‎67.拍脑袋。指全凭主观决策、出主意。“靠经验做决策,拍脑袋定项目,这在我们的一些企业和单位曾经相当普遍。听到一个‘好点子’,头脑一热,就把千百万资金抛入自己根本不清楚或知之甚少的‘陷阱’之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大连日报》2002/6/17)“决策不再拍脑袋媒体指中国行政管理逐渐理性化”(中新网2002/12/16)‎ 诗歌 鉴赏 咏史怀古诗 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 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下面这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作开篇三句,突兀而起,将壮阔大江的实景和千古英雄人物的种种历史虚象融成一片,铺开赤壁怀古的背景。引出具体对象后,又宕开一笔,以三个短句描写出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极力渲染江山之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为之激荡。词人由此顺势而下,以如椽大笔挥写了歇拍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面收束上文,概括出地杰人灵,一面承上启下,引出怀古核心部分。过片四句,以艺术的夸张跳出历史的真实,先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安排在燕尔新婚之际,以侧面衬托青年英雄的光彩照人,再着力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画龙点睛般勾画出昔日威武雄壮的赤壁大战。“樯橹灰飞烟灭”六字,精练而形象地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火烧赤壁的决定性场面画出,令人击节赞赏。此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写尽了大江东去的气魄,赤壁的雄奇,英雄的从容,景象壮阔,气势磅礴,纵写古今,遥念英雄,慷慨昂扬,豪放旷达,不愧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 ‎【文学常识复习】第四册 ‎66.茅 盾,现代文学旗手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67.莫泊桑,19世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68.高晓声,江苏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等。‎ ‎69.施耐庵,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说《水浒传》。《智取生辰纲》选入课文。‎ ‎70.罗贯中,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失街亭》选入课文。‎ ‎71.冯梦龙,明末小说家,编印过“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72.凌濛初,明末小说家,编著过“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73.唐代传奇,有《柳毅传》(李朝威著)《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 ‎74.吴敬梓,清代小说家,著有《儒林外史》。75.蒲松龄,清代小说家,著有《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76.李汝珍,清代小说家,著有《镜花缘》‎ ‎77.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78.曹 禺,原名万家宝,著名剧作家,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79.老 舍,“人民艺术家”‎ ‎,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80.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著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早期创作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81.关汉卿,元代戏剧作家,著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 ‎82.王实甫,元代戏剧作家,著有《西厢记》。该剧同《窦娥冤》代表了元杂剧最高成就。‎ ‎83.汤显祖,明代戏剧作家,著有《牡丹亭》。‎ ‎84.孔尚任,清代戏剧作家,著有《桃花扇》。‎ ‎85.洪 升,清代戏剧作家,著有《长生殿》。‎ ‎86.传 奇,是明代的主要戏曲样式,并持续到清代,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87.袁宏道,明代散文家,创立了“公安派”,与袁宗道、袁中道均以文学见长,时称“三袁”。‎ 文学体裁:88.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89.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90.元杂剧,是一种把歌唱、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分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角色有末(男角)、外末(老年男子)、旦(女角)、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净(花脸)、丑(小花脸)等。‎ ‎91.现代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92‎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安、传奇、武侠、言情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学案:晨读材料(十九)‎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哲理的闪光 文八: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作者投下的诱惑读者的第一块“香饵”。请你看清下文的题目——‎ 救人一命 阮红松 在南方某城一家旅馆门口,一个小伙子由于极度饥饿走到这儿走不动了。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但街道上人来人往,仍车流如梭。进出旅馆的人大多行色匆匆或疲惫不堪,没人注意这个饿得残喘的小伙子。小伙子是湖北荆州人。因高考失利与家人赌气只身来到南方。他天真地以为凭自己的勇气和热情到南方肯定会找到一口饭吃。但他到这座小城三天以后,竟然连洗碗扫地的工作也没找到。更糟的是他身上没有带足够的钱,下火车后身上就只有一顿饭钱了,也就是说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已经饿了两天了。在饥饿难耐的日子里,小伙子坚守一个信念,那就是宁愿饿死也不乞讨。这天晚上,小伙子感觉自己撑不住了,每走一步,身上就淋雨一般出一身虚汗,他不得不蹲在地上喘一会儿。‎ 小伙子的痛苦引起了旅馆门口一个水果商的注意。水果商是一个中年妇女,她从一家国企下岗以后就在这儿支了个水果摊儿,养活着自己和一个瘫痪在床的丈夫,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水果商一直默默地观察着小伙子,见小伙子在旅馆门口蹲了一个多小时,又不像要投宿又不像要等人,而且神态是那么地痛苦,水果商起了恻隐之心,向小伙子走去。‎ 经过再三询问,小伙子吞吞吐吐向这个热心肠的大婶诉说了自己的窘境。听了太多类似的故事,水果商沉吟着,但她还是从口袋里抠出5块钱,对小伙子说:“你到前面小吃摊买盒饭吃吧。”小伙子望着水果商,脸顿时涨得通红,眼中很快溢出泪水,但他没接钱。水果商毫不犹豫地将5块钱塞进他手里。‎ 小伙子买饭去以后,水果商坐在摊位前唏嘘感叹,她由这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想到自己的女儿,想到在下岗初期家里最困难的日子里,女儿也曾经利用假期出去找临工,水果商觉得刚才给小伙子的钱太少了,去找那个小伙子,从水果摊可以看见那个小伙子正坐在不远处一个小吃摊前吃饭。水果商飞快地向小吃摊走去。就在水果商刚刚来到小伙子身边的时候,旅馆门口突然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辆失控的出租车狂奔而来。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出租车一下子撞在水果商的水果摊上,将水果摊给撞飞了,水果商刚刚坐过的那把椅子在车轮下瞬间成了一堆碎片 水果商和小伙子都看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边,有人不停地说:“卖水果的大姐成天像泥人一般坐在这儿,这会儿却鬼使神差地离开了,她命大呀!”‎ 水果商惊愕片刻,热泪盈眶地同小伙子拥抱在一起。 (原载《芳草》)‎ ‎[解读]:这一篇《救人一命》,旨在倡示一种人类的良知。作品的标题,好就好在有双关意义。粗粗读来,觉得是水果商救了小伙子,小伙子又反过来救了水果商一命,再细细一想,其实是水果商的一念善心拯救了自己。这标题贵在用四个字,蕴涵了偶然性的哲学命题。当前,由于普遍受到因果报应并不灵验的认识的影响,不少人失去了怜悯之心。但是作者相信并呼吁:作恶者终究难逃其咎,而善行总会有善报。‎ ‎【常用熟语精编】‎ ‎68.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李国豪从20岁起,到纽约市谋生,他一边上演艺课,一边在百老汇充当跑龙套的小角色。”(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子龙》)“很多地方都提出‘保姆式’服务的理念,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老老实实、心甘情愿地为投资者‘跑龙套’、当服务员。”(新华网2004/1/29)‎ ‎69.捧着金饭碗要饭。比喻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却不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企业尽管地处火车南站商圈的黄金宝地,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企业多年来捧着金饭碗要饭吃。”(《乌鲁木齐晚报》2003/12/16)“我们南京的旅游资源是如此丰富,但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我们应该善待这些历史文物,才能提高旅游市场的品位。”(2004/1/15)‎ ‎70.破罐子破摔。比喻有了缺点、错误,不加改正,任其自流,甚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据郑某交代,他觉得落榜后自己成了个没用的‘废人’,在社会上又没有出路。所以‘破罐子破摔’,冒险‘挣’大钱……”(《哈尔滨日报》2000/10/11)“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但是乌兹别克斯坦队却不管这么多了,反正出线无望,也就破罐子破摔了事。”(《青岛晚报》2001/10/18)‎ ‎71.七大姑八大姨。泛指各种各样的女性亲戚。“唉,两个人都是本地人,就是麻烦,七大姑八大姨特多。“(《厦门晚报》2004/1/16)“每到一处,只要一接到七大姑八大姨们递上的压岁钱,小家伙就会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型验钞机对着照照,而且还奶声奶气地嘟哝着:‘验验这钱可假,假了就不要你的哩!’”(《合肥晚报》2004/1/31)‎ ‎72.七七八八。形容工作接近完成;大致、差不多;杂七杂八。“在实施的时候觉得份外清醒,但当几个月后需要进行改进的时候,或许已经忘记得七七八八了。”(天极网2003/11/23)“市民订房、订位吃年夜饭的情况异常踊跃,许多包房早已全部预定一空,甚至连大厅的订位也预定得七七八八。”(《茂名晚报》2004/1/13)“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老人需要赡养,小孩需要抚养,种田的农业税要交,盼星星盼月亮,这些七七八八的钱都要盼着出门淘金的人过年回家时进行支付。”(《光明日报》2004/1/19)“1996年,监利县三洲中学修建了一幢学生宿舍楼,平整了操场、水泥道,七七八八的花了110万。”(《南方周末》2004/1/29)‎ ‎73.墙内开花墙外香。比喻有的人才在本单位本地不吃香而在外单位外地吃香的不正常现象;也引申为其他事物在出产地不如在外地受欢迎。“国产片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河北日报》2003/11/14)“他游侠般出现在文坛上,又像流星般在最光亮的时候消失在天际,生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死后是声名沸扬,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新周刊》162期)‎ ‎74.清官难断家务事。指家庭内部的矛盾纠纷别人难于判处。“离婚后频频受到前夫骚扰,无助女子找警方、上单位,却因‘清官难断家务事’而求助无门,最终进了精神病院。“(《长江日报》2001/10/9)“同时执法者缺少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意识,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把家庭暴力排斥在‘法’的管辖之外,直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云网2003/11/26)‎ ‎75.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太出名了会招来麻烦,也指人为了保住名位而变得保守。“人怕出名猪怕壮,高秀敏演《刘老根》出名后又开始打官司。”(《广州日报》2003/7/30)“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更何况是因为突然中了大奖而出名。惠特克的人身安全也因此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世界新闻报》2003/12/29)‎ ‎76.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某个部门或圈子里,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不能率性而为的。有时表示自己陷于被动局面时的无奈。“习惯于这种不动声色、波澜不惊的职场老手,将办公室比喻成战场,在这里,每天都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战火的较量,不管你累不累,愿不愿意只要你置身‘江湖’,就‘身不由己’。”(《北京晨报》2003/3/28)“我不相信考试,但既然身在这个制度中,就得跟着规则玩。这就是生活,很多时候不因为你喜欢或那是对的,而是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好跟着游戏规则走,并做到最好。”(《联合早报》2003/5/8)‎ 诗歌分类鉴赏 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 ‎,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才”与“又”前后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明。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文学常识复习】高中语文第五册 ‎93.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论、“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孟子》向以长于譬喻和雄辩著称。《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四部儒家经典合称“四书”。(见17条)‎ ‎94.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称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越中览古》,杜甫的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如“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客至》《咏怀古迹》《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见53条)‎ ‎95.元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小说。‎ ‎96.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呐喊》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其中《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话题。(见5和61条)‎ ‎97.现代派或现代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艺流派的总称。‎ 意识流小说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墙上的斑点》,通过象征暗示,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化合物的“内心真实”。‎ 表现主义 奥地利的弗兰茨。卡夫卡 小说《变形记》 反对以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而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受。‎ 存在主义 萨特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萨特的名剧《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苍蝇》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恶心》在很多地方运用意识流技巧。‎ 荒诞派戏剧 作家贝克特的戏剧——《等待多戈》是荒诞派代表作。‎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形成热潮。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第六单元:‎ ‎98.韩愈:唐代文学家、诗人,“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99.柳宗元:唐代文学家,诗人,世称“柳河东”‎ ‎100.根据课本P164 增补:‎ 胡适《尝试集》 郭沫若《女神》 张爱玲《金锁记》 戴望舒《雨巷》 丁玲《沙菲女士日记》‎ 当代:‎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邓友梅《在悬崖上》 宗璞《红豆》‎ 陆文夫《小巷深处》 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戴厚英《人啊,人》 古华《芙蓉镇》‎ 路遥《人生》 汪曾祺《受戒》 谌容《人到中年》‎ 张贤亮《灵与肉》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阿城《棋王》‎ ‎【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H 可汗kèhán 菡萏hàndàn 沆瀣一气hàngxìè 薅草hāo 一丘之貉hé 和棋hé 曲高和寡hè[和牌了hú、和面huó、和药huò] 横行霸道、横征暴敛、橫眉怒目、橫下心来héng 横财、横祸、强横hèng 哄堂大笑hōng 哄骗hǒng 一哄而散hòng 內讧 hòng 邂逅xìehòu 囫囵húlún 鹄望hó 白桦huà 怙恶不悛hùquān 徘徊huái 脚踝huái 寰球huán 病入膏肓huāng 脚踝huái 晃眼huǎng 晃动huàng 麾下huī 自惭形秽huì 恚恨huì 不容置喙huì 浑金璞玉húnpú 插科打诨hùn 盘桓 huán[墙垣yuán]‎ J 茶几jī 及笄jī 赍赏jī[赏赉lài] 跻身jī 畸形jī 无稽之谈、反唇相稽、稽留jī 稽首qǐ 汲取jí 诘[佶]屈聱牙jí 棘手jí 诘责jié 系鞋带jì 维系、拘系xì 事迹jì 济济一堂jǐ 人才济济jǐ 犄角jī 掎角之势jǐ 觊觎jìyú 雨霁云散jì 成绩jì 脊梁jǐ 戛然而止jiá 歼灭jiān 豇豆jiāng  僭越jiàn 矫情[强词夺理]jiáo.qing 矫情[做作]jiǎo qíng 矫揉造jiǎo 校勘jiào 发酵jiào 孑孓jiéjué 攻讦jié 押解、解元jiè 解数xiè 藉口、慰藉jiè 禁受jīn 禁止jìn 覲见jìn 菁华jīng 粳米jīng 以儆效尤jǐng 痉挛jìng 靓妝jìng[靓女liàng] 狙击jū[阻击zǔ] 沮丧jǔ 巨擘bò 龃龉jǔyǔ 踽踽独行jǔ 倨傲jù 盘踞jù 裙裾jū 隽永juàn 隽秀jùn 波诡云谲、诡谲jué 角色、口角、角斗、角逐jué 咀嚼jué 龟裂jūn[龟兹qiūcí] 皲裂jūn[皴裂cūn]‎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材料(二十)‎ ‎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修养心灵 ‎ [小引] 朋友,如果你珍爱生命,请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境界。 人生的烦恼来自于非分的欲望,种种诱惑使你心中的明月蒙尘。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既不抱怨贫贱又不仇视富贵。而对世俗,不随波逐流;面对权贵,如雪峰坚守自己的高洁,这是勇敢,也是骨气,一切出自本心。 修养心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 亲爱的读者,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一组修身美文精品——‎ 文一 穷人的风骨 马德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去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分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 我问:“少了多少呢?”‎ ‎“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可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了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很不好,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 在搭上自己的5块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 我以为这个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递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的事,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搡过后家长突然好像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突然想起了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穷人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摘自《读者》)‎ ‎[解读]‎ 这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好文章。这种感染力主要来源于精彩的细节描写。比如,主人公“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又如,当他执拗地要把钱还给“我”时,“突然好像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这些细节让我们体悟到:穷人的钱虽然来之不易,但穷人有穷人的风骨,决不贪占别人的便宜;穷人有穷人的人格,一切困难都自己扛。‎ ‎【常用熟语精编】‎ ‎77.山不转水转。比喻情况总是在变化的,一时不顺利也不必懊恼和悲观。“就以这次与蔡明搭档的郭冬临为例,最早他与郭达、蔡明同一战壕,后来有两年又跟冯巩团结在了一起,眼下,他翻过来又和蔡明重新聚首了,正所谓山不转水转。”(南方网2004/1/2)“还是那句老话: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当年革命的后代陈岗梅也改名‘陈映初’,变得柔情,更有诗意了。”(《男人当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78.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至于其高昂的费用,这位家长表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2001/5/30)“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重拾往日的辉煌,大众集团这次真是不惜‘血本’,情愿花费巨额代价作赌注。“(中国汽车新网2003/7/11)‎ ‎79.上台阶。比喻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踏实苦干,加快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的台阶。”(《人民日报》2003/3/8)79.死马当作活马医。比喻在绝望的情况下尽力挽救,寄希望于万一。“反正到了这田地,也就只有自己医自己,死马当作活马医了。”(《宁夏广播电视报》2003/9/10)(广东新闻网2003/11/3)‎ ‎80.抬轿子。比喻为别人的利益奔走效劳或奉承吹捧。“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江泽民《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吹喇叭抬轿子:北大教授夸金庸引来攻击”(《中华读书报》2001/10/25)‎ ‎81.台柱子。比喻集体中的骨干。“‎ 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当然希望每一个加入NBA的中国球星都能成为各俱乐部的座上宾、台柱子,但实际上只有姚明一人满足了球迷的愿望。”(新华网2004/1/8)“老三样中的另外两个成员——富康和桑塔纳,也是旧车市场的台柱子,和捷达一样,多年形成的品牌信誉度、良好的口碑就足以令大家信服。”(《北京晨报》2004/2/10)‎ ‎82.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原指精彩的舞台表演需要长期艰苦的排练,也泛指各方面的成果都要靠艰辛的训练、准备才能取得。“俗话说的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充分的庭前准备,也就没有良好的庭审效果。”(齐鲁热线2002/4/15)“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别看兄弟俩在台上笑的轻松,其实这里头包含了他俩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央视国际2003/10/2)‎ ‎【诗歌鉴赏】‎ 社 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 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周啸天)‎ ‎【文学常识复习】高中语文第六册 ‎101.梁思成: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 ‎102.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他身残志坚,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有《时间简史》。‎ ‎103.王力、吕叔湘、张志公: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 ‎104.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伟大的小说家,用十年时间创作了不朽名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著。《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人情小说的集大成者,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与总结,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艺术上,它既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创新精神。书中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憎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细处不让凤姐”的探春,“装愚守拙,随分从时”的薛宝钗,“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晴雯,被人贩子卖给薛蟠作妾的灵秀而薄命的女子香菱等。‎ ‎105.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全文结语。‎ ‎10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古希腊的普鲁塔克曾被称为“世界传记之王”,其作品《列传》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不过,《史记》比它还早产生几乎达两个世纪。‎ ‎10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人物著作。其中人物与先秦时的文学人物相比,明显具有鲜明的个性。此外,它的主观色彩与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作者自述写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思想价值主要表现在四点上:其一是表现了进步的文学观;其二是表现了进步的经济思想;其三是表现了强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其四是表现了豪迈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 ‎108‎ ‎.《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献。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他还为战国四君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立过传。‎ ‎【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K 神龛kān 侃侃kǎn 鸟瞰 kàn 恪守kè 溘然长逝kè 可汗kèhán  贝壳 ké 甲壳、地壳、金蝉脫壳qiào 一声不吭kēng[引吭高歌háng ] 戎马倥偬kǒngzǒng 纨绔[袴]wánkù 门框、眼眶kuàng 岿然kuī 喟然长叹kuì 铿锵有力kēngqiāng 同仇敌忾kài L 丢三落四là 累赘léi 积累连累lěi 果实累累léi 罪行累累lěi 肋骨lèi 棱角léng 罹难lí 迤逦yǐlǐ 暴戾lì  以蠡测海lí 妆奁lián  风声鹤唳lì 估量、思量、测量liáng 量入为出、量体裁衣、量力而行liàng  伎俩liǎng  咱俩 liǎ 趔趄liè.qie 囹圄líng 一令纸lǐng 一绺头发lǐu 捋袖子luō 捋胡子lǚ 暴露、吐露、藏头露尾lù 露相、露底、露丑、露马脚、露面、露一手lòu 绿林好汉lù M 含情脉脉mò 脉搏mài 阴霾mái 埋怨mán 蔓延màn[瓜蔓wàn] 愤懑mèn 扪心自问mén 蒙骗、蒙蒙亮、蒙头转向mēng 蒙受、蒙蔽、蒙混、蒙昧méng 蒙族měng懵懂měng 眯着眼mī 眯了眼mí 糜费、糜烂mí 靡靡之音、靡丽、所向披靡mǐ 消弭战乱mǐ 分娩miǎn 腼腆miǎn 乜斜miē 泯灭mǐn 谬论mìù 未雨绸缪chóumóu 模范、模仿、模型mó 模样、模具mú 抹黑、抹煞[杀]、抹稀泥mǒ 抹布、抹桌子mā 抹墙、转弯抹角mò 秣马厉兵mò 摹仿mó 蓦然mò 招募、坟墓、羡慕、幕布、暮色mù 万俟mòqí 央浼měi 联袂mèi ‎【作文素材】‎ 排比经典句 ‎1.一张贺卡,就是一份温馨的友情,一份热情的祝愿。它把春的信息捎来,它把爱的种子撒播,它把美好的祝福传达,它把人间的真情传递。‎ ‎2.我们做事不应该空眼其大而不屑其小,它会使我们变的好高务远,不切实际;也不应该念其粗而忘其细;而应该脚踏实地 ,粗中有细,完成任务。‎ ‎3.我将是一架护航机,让所有的劫机者头破血流,不让“9.11”‎ 的悲剧重演;我将是一个智能法官,让冤案重洗,让罪犯束手就擒;我将是一辆无敌坦克,让所有的来犯者焦头烂额;我将是一位自由女神,让所有的人不受压迫;我将是一个纳米医生,让所有的绝病病人起死回生;我将是一只保护森林、河流、自然界的神鹰,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4.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5.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6.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7.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8.阴险,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干着不见天日的勾当;阴险是善良的公敌,嫉妒的朋友;阴险是一座心灵的冰山,让人透过清澈感到的是阵阵的寒意。‎ ‎9.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10.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11.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材料(二十一)‎ ‎ ‎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修养心灵 文二: 我的信念 ‎ ‎ (波兰)玛丽·居里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在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后来我要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权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便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了,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创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解读]:‎ ‎《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和著名科学家,在晚年回顾一生、抒写信念的篇章。她以异常真诚的文字,夹叙夹议,记述了她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她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文章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智慧和感人的力量,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人格之美。‎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评价道:“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诵读伟人平实的文章,体味伟人对伟人的评价,我们应当铭记:信念与人格,是人生最重要的支柱。‎ ‎【常用熟语精编】‎ ‎8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比喻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直到1989年后,前苏联解体,有传闻说浩然想不通,我曾写过一封信,大意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管不了,我行我素,我们好好活着吧。”(《京郊日报》,2003/8/13)“……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也许是男女都渴望的。只不过,如果情感真的不能再融洽,又何妨:‘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吧。’”(网易2004/1/29)‎ ‎84.天上不会掉馅饼。白占便宜的事是不会有的,提醒他人小心上当。“‎ 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短信收费五大陷阱”(《市场报》2003/8/13)“常言道: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一句对心存幻想、贪小便宜者的忠告。然而当‘馅饼’真的就掉在你面前的时候,不少的人还是落入这美丽的陷阱。”(《北京日报》2003/10/13)‎ ‎85.听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风声就信以为真。“对于一种本来合乎科学的道理和方法,听风就是雨,不加分析,不加鉴别,就大张旗鼓地开始宣传,开始普及(比如集中废电池),结果好心办了坏事。”(《河北日报》2002/8/10)“听风就是雨,从来不规划自己的交易,对行情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都没有考虑过对策,只知道到时候再说。“(易汇网2004/1/31)‎ ‎86.挖墙脚。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洋保险开张不挖墙脚 靠服务拉到客户” (《北京青年报》2002/6/6)“成渝两地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联袂出击,不互挖墙脚,不互设障碍,在相互合作中加快双方的发展,努力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面。”(龙华网2004/2/5)‎ ‎87.窝里斗。指家庭或团体内部发生争斗和冲突。“不再窝里斗寻找双赢点”(《北京现代商报》2003/1/14)“养猪场之间互挖墙角、互相压价、互损声誉的事件屡有发生,‘窝里斗’让养猪户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农民日报》2003/12/8)‎ ‎88.无事不登三宝殿。没有事情就不上门。“开门一看,原来是大学的同学大张和他的表弟小李。无事不登三宝殿,在一番叙旧之后他们便开始直奔主题。”(《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10/21)“老杨头笑面相迎,给小徐倒上一杯茶水说,今天啥风把你吹来了?小徐也笑着说,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呀,你是高人,请你指指路呀。”(《今晚报》2004/2/14)‎ ‎89.捂盖子。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远的不讲,就拿最近发生的合江特大水难和江门烟花厂特大爆炸案来说吧,两地都发生了有关部门‘捂盖子’、拒绝记者采访的怪现象”(《解放军报》2000/11/13)“事故责任人紧捂盖子记者冲破障碍公布部分死者名单”(《人民日报》2001/8/6)‎ ‎90.下台阶。(设法)摆脱困境。“鲍威尔欲淡出布什政府——开刀住院正好下台阶”(《新民晚报》2003/12/18)“前‘立委’赖士葆则指出,办一次‘公投’要花五亿元经费,五亿元可做很多很有意义的事,若只为找下台阶而办‘公投’,这个下台阶的代价未免太昂贵了。”(深圳热线2004/1/18)‎ ‎【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N 百折不挠náo 呶呶不休náo 泥淖nào 羞赧nǎn 忸怩 ní 泥古、拘泥、泥墙 nì 睥睨pìnì 亲昵nì 酿造niàng 妻孥nú 弓弩nǔ 驽马nú P 心广体胖pán 一爿店pán 迫击炮pǎi 泡桐、泡货、发泡pāo 泡沫pào  炮制、炮烙páo 澎湃péngpài 胚胎pēi 坯胎pī 毗邻pí 媲美pì 譬如pì 骈文pián 胼手胝足piánzhī 剽悍、剽窃piāo 骠勇piào 黄骠马biāo 饿殍遍野piǎo 牝鸡司晨pìn 前仆后继pū 风尘仆仆、仆人pú 漂[飘]泊piāo 漂白piǎo 漂亮piào 屏风píng 魂魄pò 落魄bó/pò 一曝十寒pù Q 蹊跷qīqiao   蹊径xī 菜畦qí 神祗qí 悭吝qiānlìn 呼天抢地qiāng 将进酒qiāng 勉强、强人所难、强词夺理、强颜欢笑、强求、强迫qiǎng 茕茕孑立qióng 悄悄qiāo 悄然、悄寂、悄声、悄然无声qiǎo 翘首、翘望qiáo 愀然qiǎo 讥诮qiào 绮丽qǐ 惬意qiè 亲家qìng 齲齿qǔ 逡巡qūn 麇集qún 黢黑qū ‎【诗歌鉴赏】‎ 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 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优美。‎ 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动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三四两句写她梳妆打扮的情景。这女子懒懒地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这里“懒”、“弄”、“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言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前两句写她梳洗打扮后,再用前后镜仔细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花交相辉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结拍两句,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 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作文素材】排比经典句 ‎12.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13.伽利略、牛顿、爱迪生是人不是神,其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 巨人”。试问,有谁能否认物理学中的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规律、摆振动的等时性现象是伽利略建立或发现的呢?有谁能否定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创立者的地位呢?有谁能否定爱迪生是对人类物质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呢?‎ ‎14.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15.选择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16.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生活是什么》)‎ ‎17.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18.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 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它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 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 ‎19.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20.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正视困难与失败。困难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希望,失去与之斗争的勇气。屈原爱国,“上下而求索”;一旦楚国灭亡,他失去了希望,便只剩下跳入汨罗江这条绝望之路了。‎ 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憧憬美好的未来。有了希望,才会产生对未来的向往,才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德国诗人海涅在一首诗中动情地写道:“严冬劫掠去的一切,新春会给你还来。”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增添前进的动力。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发出“我要勒住命运的喉咙”的壮语,谱写出不朽的《英雄》乐章。‎ ‎【心灵哲学小故事】‎ 超越心中的冰点 ‎ 袁章奎 美国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员叫尼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过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有一天,同事们为了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了一辆冰柜车里,无法把门打开。于是他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可由于除他之外全公司的人都走完了,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尼克的手敲得红肿,喉咙喊得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后他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他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20度以下,如果再不出去肯定会被冻死的。他愈想愈可怕,最后只好用发抖的手,找来纸和笔,写下了遗书。在遗书里,他写道:"我知道在这么冷的冰柜里,我肯定会被冻死的,所以……"当第二天公司职员打开冰柜时,发现了尼克的尸体。同事门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启动,而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尼克竟然被"冻"死了!‎ 其实尼克并非死于冰柜里的温度,尸检报告也显示没有被谋杀或急病猝死的可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他是死于自己心中的冰点。因为他根本不敢相信这辆一向轻易不会停冻的冰柜车,这一天恰巧因要维修而未启动制冷系统。他的不敢相信使他连试一试的念头都没有产生,而坚信自己一定会被冻死。‎ 我喜欢坐在门前,凝视着西斜的残阳,静静的感受那一分悲伤跌落谷底。此乃超然。‎ 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材料(二十二)‎ ‎ ‎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修养心灵 文三 庸医与华佗 ‎ ‎ (台湾)刘墉 ‎“你子宫里长了东西,最好尽快动手术!”医生说。‎ 病人的脸色一下苍白了,怪不得最近总是虚弱心慌,幸亏遇到这位名医,就算是恶性肿瘤,发现得早,也应该不至于扩散。‎ 手术很快就安排了,开刀房里都是最新的医疗器材,对这位妇科名医而言,已经有上千次手术的经验。‎ 瘤不大,只须切开一个小小的口。医生打开病人的腹部,向子宫深处观察,准备下刀,他有把握将肿瘤一次切除,使病人永绝后患。‎ 但是他突然全身一震,刀子停在半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额头。‎ 他看到了令他难以置信的事,一件在他行医数十年之间,不曾遭遇的事。‎ 子宫里长的不是肿瘤,是个胎儿。‎ 他矛盾了,陷入挣扎。‎ 如果下刀,硬把胎儿拿掉,然后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病人一定会感激得恩同再造,而且可以确定,那所谓瘤,一定不会复发。他说不定还能得个“华佗再世”的金匾呢!‎ 相反地,他也可以把肚子缝上,告诉病人,看了几十年的病,他居然看走眼了。‎ 这不过几秒钟的挣扎,已经使他浑身湿透。小心地缝合之后,回到办公室,静待病人苏醒。‎ 医生走到病人床前,他严肃的神情,使病人和四周的亲属,都手脚冰冷,等待癌症末期的宣判。‎ ‎“对不起!太太!我居然看错了,你只是怀孕,没有长瘤。”医生深深地致歉,“所幸及时发现,孩子安好,一定能生下个可爱的小宝宝!”‎ 病人和家属全呆住了,隔了十几秒钟,病人的丈夫突然冲过去,抓住医生的领子,吼道:‎ ‎“你这个庸医,我找你算账!”‎ 孩子果然安好,而且发育正常。‎ 但是医生被告得差点破产。最大的伤害,是名誉的损失。‎ 有朋友笑他,为什么不将错就错?就说那是个畸形的死胎,又有谁知道?‎ ‎“老天知道!”医生只是淡淡一笑。 (摘自《台港文学选刊》2002年第5期)‎ ‎[解读]:‎ ‎ 作品中这位医生的选择是艰难的——他也有过瞬间的“矛盾”与“挣扎”;这种选择的结果是痛苦的——经济上“差点破产”,“最大的伤害”却还是“名誉的损失”;然而,他的选择更是可钦可敬的,这是因为——不顾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维护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崇高的勇者!‎ ‎【常用熟语精编】‎ ‎91.香饽饽。比喻受欢迎的人或事物。“记者昨天采访中也发现,从本月27日开始销售的第七届国际车展门票,已经成了车迷眼里的‘香饽饽’。”(《北京青年报》2002/5/29)“‎ 职校毕业生成了香饽饽”(《嘉兴日报》2004/2/1)‎ ‎92.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原指军人平时受国家培养,一旦国家急需,就要奋力报效。现也泛指平时长期勤奋训练,在关键的时候就能发挥作用。“作为我市最大的一家医院,附一医在此次对抗非典的战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启瑜院长严肃地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已充分做好了一切准备。”(《温州晚报》2003/4/28)“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中毕业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再过3天就要迎接高考,接受国家的挑选。做好高考前的物质和精神准备,是高考成功的先决条件。”(《四川日报》2003/6/3)‎ ‎9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喻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应因人施教,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2)“他们采取因厂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稳妥转变企业体制。”(《吉林日报》2003/11/19)‎ ‎94.一锤子买卖。一次性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一些生产者发财心切,质量意识差,搞的是‘一锤子买卖’;法制观念较差,视法律、合同如儿戏。“(河南报业网2001/6/26)“商家骗得了一次,骗不了一世,天下没有哪家店就只靠‘一锤子买卖’而做大。“(东方网2003/7/22)‎ ‎9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的环境造就一定的人才(多含褒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泸沽湖孕育了摩梭女人,绵绵的大山给了她山的俊秀和坚强,清幽幽的水则赋予了女人水的柔情。”(《云南日报》2003/7/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才成长欣欣向荣,变化的奥秘在于他们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解放军报》2003/10/11)‎ ‎96.一亩三分地。形容所属地盘、势力范围。“所以他们只是在规定的‘权力’范围行使职责,市委书记能说什么呢?他也不能越权啊!那是各部门的‘一亩三分地’,别人无权进行干予的。”(《经济学消息报》2003/6/15)“在做业务员时,她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她面对的营销区域市场;在做了老总后,她的一亩三分地就是整个格力。”(《扬子晚报》2003/7/17)‎ ‎97.一碗水端平。比喻对相关各方一视同仁,不偏向任何一方。“发展民企需一碗水端平”(《羊城晚报》2003/1/13)“坚持秉公理事,主动调解群众纠纷与矛盾,做到一碗水端平。”(《吉林日报》2003/7/31)‎ ‎98.阴沟里翻船。比喻在有把握的地方出了问题。 “历史上,我们在理所当然的情况下输得太多了,‘阴沟里翻船’的情况我们也经历过不少。”(《中国体育报》2003/12/26)“澳大利亚一个神偷最近‘阴沟里翻船’,他在一次作案时由于老眼昏花,竟然把自己家给偷了。”(《环球时报》2004/1/12)‎ ‎99.有眼不识泰山。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有地位有能耐的人。“生日宴保安有眼不识泰山将王菲推出酒店”(《新闻午报》2003/8/29)“在公交车上,三个小偷互相掩护伺机行窃,没想到跟踪目标竟是警察,他们刚一出手即被擒拿。在公安公交分局二大队,三人沮丧地埋怨自己 ‎‘有眼不识泰山’。”(《三秦都市报》2003/12/29)‎ ‎100.宰相肚里好撑船。比喻人有度量,能容忍、原谅别人。“一个阿姨级别的老友道:你是男子汉,宰相肚里好撑船,跟女孩子生什么气呀?”(《深圳商报》2003/8/15)“对烦心事,不顺心的事,或不中听的话应豁然大度,泰然处之,不予理睬,付之一笑。俗语说:‘将军额上能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老年时报》2004/1/7)‎ ‎【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R 姓任rén 妊娠 rènshēn 冗长rǒng 繁文缛节rù 蚊蚋 ruì 睿智ruì S 缫丝sāo 赡养shàn 歃血为盟shà 潸然泪下shān 折本、折耗shé 损兵折将zhé 拾级而上shè 哂笑shěn 海市蜃楼shèn 博闻强识、标识zhì 谥号shì 狩猎shòu 数说、数落shǔ 数见不鲜shuò 涮洗shuàn 嗾使sǒu 夙[宿]愿sù  鹰隼sǔn 浩浩汤汤shāng 追溯、溯流而上sù 朔风、朔望shuò 塑料、塑像sù 结束shù 速度sù T 趿拉tā 水獭tǎ 拓片tà[开拓 tuò] 金柝tuò 鞭挞tà 舌苔tāi 苔藓tái 忐忑tǎntè 蹚水tāng 叨光、叨扰、叨教tāo[叨叨 、叨唠dāo 叨咕dáo]  倜傥tìtǎng 丝绦、绦虫tāo 孝悌tì 畋猎tián 殄灭tiǎn 忝列门墙tiǎn 不祧之祖tiāo 悲恸tòng 骰子tóu 饕餮tāotiè 彤云tóng 姓佟tóng 褪袖子tùn ‎【诗歌鉴赏】 即景抒怀诗 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的感慨。全诗没有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的所见集中到都城南庄一个普通的村舍门口,通过两段情景的铺叙,两相对照,喜悲相衬,一扬一抑,突出表现了风景依旧、佳人渺渺的无限惆怅之情。‎ 再次,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即景抒怀诗,往往是偶有所见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诗人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如梅尧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去,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诗的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将起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门人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就要萌发,门人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与“动”二字用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还似光秃秃的,第二天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出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念头也如此,它一经产生,便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随”二字转入下文。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古典诗歌中写落花,往往带有伤感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不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丰富多样,使人联想到醒里梦里对客居京中的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绵,意韵无穷。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才思和艺术创造力之高。‎ ‎【作文素材】排比经典句 ‎21.欲望是殖民者手中的皮鞭…… 欲望是希特勒手中的指挥棒…… 欲望是和珅手中的印章……‎ ‎22.‎ 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3.有的人在拥有时并不珍惜……这或许是因为拥有太多而麻木的缘故,那么失去后的感觉会使你明白拥有的宝贵。当你在黑暗中勾勒黎明的天空时,才明白已从眼前过去的东方朝霞有多美;当你人过中年时,才明白年轻时代荒废了多少光阴;当你默数浑浑噩噩的往日时,才明白该干而没干的太多太多;当你踽踽独行在人生路上时,才明白曾经同行的幸福。 24.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深邃如江海,滋育华夏,有孔子老庄,恰似“江河万古流”;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光焰万丈长”;元明清时,戏曲小说,高妙如山川,丰富民族,有汉卿雪芹,已是“托体同山阿”。‎ ‎2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的是纯洁的爱情;三更灯火五更鸡,求的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东奔西走,马不停蹄,求的是富贵荣华……‎ ‎25.罗曼·罗兰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的内在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所以一个人,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老子》《孟子》《论语》《诗经》和唐诗和宋词、汉文章,如果他对于“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一无所知,那么,他决没有资格说他懂什么是“中华民族”!‎ ‎26.20世纪曾孕育着前人无数的祈盼,20世纪也闪耀着无尽的辉煌----当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时候,当比尔·盖茨创办微软的时候,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时候,当“多利羊“出世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快地奔跑了;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候,当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更自由地呼吸了;当泰戈尔寻找天空中翅膀的时候,当毕加索描绘少女与鸽子的时候,当迈克尔·杰克逊尽情摇滚的时候,当乔丹高高跃起大灌篮的时候----我们可以更美地生活了。20世纪还有米老鼠,还有机器猫,还有芭比娃娃,还有大话西游……‎ ‎27.屈原在其“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却“忠而被谤”的苦难中,仍能“哀怨托离骚,孤忠报楚国”;司马迁因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而遭受腐刑,却能“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杜甫虽“长夜沾湿”“布衾似铁”却依然“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吟诵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千古绝唱。他们不是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化苦难,而是用全部的热情和才智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升华了自己也点缀了历史。‎ ‎28.亲情是什么?亲情是朔风呼啸的冬夜,母亲手中飞翻的针线;是烈日炎炎的夏日,父亲手中驱蚊的芭蕉扇;是久别重逢后,亲人的一句平淡的问话“回来了”;是父亲暴怒时的一顿拳脚……‎ ‎29.不觉之间,我又想起常被人鄙视的刘禅,虽乐不思蜀,但却使蜀地的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统一的旗帜下,没有战争就该是幸福吧;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缘于“文化断裂”“文化幻灭”而投湖自尽,对其个人来讲,谁又能否认,这是一种殉道般的幸福呢?同样傅雷夫妇在无力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双双自杀,也该是一种解脱地狱般痛苦的幸福吧?只不过,对他们来说,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幸福:解脱的幸福。‎ ‎ ‎ 高考语文文言翻译制胜绝招 ‎ ‎ ‎  易错题诊断 ‎ ‎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  可记住口诀:‎ ‎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  【解析】 ‎ ‎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  2.(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  【解析】 ‎ ‎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  (2)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  实战演习 ‎ ‎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 ‎  [注]①太祖:曹操。 ②从妹:堂妹。‎ ‎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  [注释] 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参考答案 ‎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  3. (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汇总教案 ‎ ‎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 ‎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 ‎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 ‎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 ‎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现手法:象征、抑扬、衬托、对比、类比、铺垫、以小见大 ‎1、象征:借某个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方法: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判断。‎ 例:(01年全国卷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灵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解析:《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作者说的“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2、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突出事物,更令人信服。‎ ‎3、衬托、对比:‎ 对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做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例:(04年江苏卷)第20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答案:(1)写了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生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和杜甫不计个人遭遇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僧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4、联想和想象:更生动,更丰富,跨越时空,联结巧妙,更有内涵,更富文学性。‎ 解题方法:谈散文中联想和想象手法运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5、用典: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例:(04年福建卷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怎样把文本写得情趣盎然?(7分)‎ 答案:(1)丰富而飘逸的联想和想象;(2)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3)化用典故,使文章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4)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6、寓庄于谐:用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内容。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 ‎ ‎(二)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 ‎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 ‎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 ‎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 ‎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楼船夜雪厄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赏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赏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意象、意境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赏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赏析: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赏析: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赏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赏析: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赏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呜。“(杜甫《漫成一首》)赏析: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赏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5.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16.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 (上)‎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万夫不当 十九、道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 分道扬镳 安贫乐道 问道于盲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 朝闻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里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二二、非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三、复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二四、负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 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二五、盖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二六、故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二七、顾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成语助记: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三十、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 三一、过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三二、何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足挂齿 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三三、恨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 三五、患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成语助记: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讳疾忌医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三八、及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成语助记: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九、即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四○、既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四一、假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 虚情假意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弄虚作假 四二、间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成语助记:挑拨离间 间不容发 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 四三、见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 真知灼见 见风使舵 见缝插针 司空见惯 见弃于人见仁见智见微知著 见贤思齐 见义勇为 见异思迁 一见钟情 远见卓识 相形见绌 小巫见大巫 捉襟见肘 刍荛之见 图穷匕见 瑕瑜互见百闻不如一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四四、解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成语助记: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衣衣人 解骖推食 解民倒悬不解之缘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宽衣解带 不求甚解 大惑不解 一知半解 迎刃而解 四五、就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成语助记:功成名就 高不成,低不就 避实就虚 按部就班 将计就计 慷慨就义删繁就简 半推半就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四六、举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成语助记:不识抬举 举国上下 举案齐眉 举目无亲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举贤任能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以言举人 不识抬举 四七、绝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成语助记:冠缨索绝 韦编三绝 络绎不绝 与世隔绝 悲痛欲绝 绝裾而去惨绝人寰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赞不绝口 悲痛欲绝 络绎不绝 拍案叫绝 深恶痛绝 四八、堪 推导提示:“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成语助记: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忧 四九、克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成语助记: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尽职守 攻无不克 相生相克 五○、类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喽。‎ 成语助记:物以类聚 触类旁通 连类比物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不伦不类有教无类 五一、怜 推导提示:“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成语助记:怜香惜玉 顾影自怜 同病相怜 我见犹怜 摇尾乞怜 五二、弥 推导提示:“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 成语助记:弥天大谎 旷日弥久 弥留之际 弥缝其阙 须弥芥子 欲盖弥彰 历久弥坚弥天大罪 仰之弥高 五三、莫 推导提示:“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成语助记:莫名其妙 高深莫测 莫须有 莫衷一是 莫逆之交 莫衷一是 概莫能外讳莫如深 一筹莫展 岁聿其莫 五四、乃 推导提示:“乃”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词“你”;一是连词“于是,就”。‎ 成语助记:何其相似乃尔 胜败乃兵家常事 五五、内 推导提示:“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由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成语助记:内外交攻 五内俱焚 色厉内荏 五六、期 推导提示:“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 成语助记:不期而遇 遥遥无期 贵不期骄 不期修古 五七、奇 推导提示:“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 成语助记:奇闻逸事 千奇百怪 奇耻大辱 奇文共赏 不足为奇 飞将数奇 五八、迁 推导提示:“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成语助记:见异思迁 安土重迁 迁客骚人 乔迁之喜 孟母三迁 时过境迁一日九迁 五九、请 推导提示:“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成语助记:不情之请 请君入瓮 负荆请罪 束緼请火 另请高明 六○、穷 推导提示:“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 ‎;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极,尽。”‎ 成语助记:人穷志短 穷形尽相 穷兵黩武 穷而后工 穷寇勿追 穷且益坚 穷乡僻壤穷奢极欲 穷途末路 穷凶极恶 穷形尽相 穷则思变 辞穷理屈 白首穷经 黔驴技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一、去 推导提示:“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刮骨去毒 以杀去杀 以刑去刑 陈言务去 大势已去 扬长而去眉来眼去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相去几何 六二、劝 推导提示:“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成语助记:劝善惩恶 赏一劝百 诱掖奖劝 六三、却 推导提示:“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绝”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成语助记:却之不恭 望而却步 盛情难却 却病延年 六四、如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成语助记:突如其来 如饥似渴 如臂使指 如出一辙 如椽大笔 如法炮制如虎添翼如火如荼 如胶似漆 如狼似虎 如履薄冰 如芒刺背 如弃敝屣 如泣如诉 如切如磋 如日中天 如丧考妣 如数家珍 如蚁附膻 如饮醍醐如鱼得水 如影随形 如坐春风 如坐针毡 涣如冰释 恍如隔世 泪如雨下 相敬如宾 危如累卵 心如止水 易如反掌 势如破竹 不绝如缕风雨如晦 甘之如饴 观者如堵 烂醉如泥 履险如夷 目光如豆 囊空如洗 巧舌如簧 气喘如牛 日月如梭 胜友如云 守身如玉 逝者如斯铁证如山 栩栩如生 运斤如风 狗彘不如 自愧弗如 六五、若 推导提示:“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 成语助记:大智若愚 若无其事 若即若离 洞若观火 噤若寒蝉 口若悬河冷若冰霜寥若晨星 了若指掌 敬若神明 命若悬丝 判若两人 翩若惊鸿 门庭若市 趋之若骛 受宠若惊 虚怀若谷 昭然若揭 六六、善 推导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成语助记:与人为善 善解人意 善始善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善贾而沽 善始善终独善其身 尽善尽美 乐善好施 择善而从 多愁善感 明眸善睐 知人善任 矜功伐善 与人为善 六七、少 推导提示:“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少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成语助记:少不更事 悔其少作 安老怀少 缺衣少食僧多粥少 六八、涉 推导提示:“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度过、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成语助记:跋山涉水 涉笔成趣 三豕涉河 六九、胜 推导提示:“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成语助记:不胜枚举 名胜古迹 胜友如云 不胜桮 聊胜于无 稳操胜券 哀兵必胜出凡入胜 旗开得胜 引人入胜 七○、识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1)‎ 推导提示:“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的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成语助记:博闻强识 不识大体 不识时务 才识过人 有识之士 老马识途 见多识广默而识之 目不识丁 七一、使 推导提示:“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成语助记:鬼使神差 不辱使命 颐指气使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七二、是 推导提示:“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成语助记:自以为是 莫衷一是 是非得失 是非自有公论 是可忍,孰不可忍似是而非 七三、适 推导提示: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 成语助记:削足适履 适可而止 适逢其时 无所适从 七四、书 推导提示:“书”的本义是“写,写字”。作名词是意义为“字”;“信”,“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古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书籍”等意义。‎ 成语助记:罄竹难书 书香门第 焚书坑儒 乡书难寄 拥书百城 飘零书剑一介书生坐拥书城 奋笔疾书 七五、孰 推导提示:“孰”的本义是“谁”。后借做“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深透,深入”‎ 的意义。‎ 成语助记:是可忍,孰不可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七六、属 推导提示:“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 成语助记:属词比事 波属云委 貂狗相属 七七、数 推导提示:“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就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 成语助记: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劫数难逃 数往知来如数家珍恒河沙数 滥竽充数 历历可数 屈指可数 擢发难数 七八、率 推导提示:“率”的本义是“循着,沿着”,就是有所“遵循,依照”。有所“遵循”,当然就会有“一定的标准”,有了标准,所有的人“一律”必须遵从。‎ 成语助记:率兽食人 率由旧则 七九、说 推导提示:“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音shuì);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 成语助记:口说无凭 众说纷纭 代人说项 痴人说梦 和颜说色 不由分说道听途说自圆其说 八○、私 推导提示:“私”的本义是“私人的”,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进一步引申出“私情”义,“私情”当然是“偷偷地”喽。‎ 成语助记:徇私枉法 以私害公 公报私仇 结党营私 微服私行 中饱私囊 大公无私床笫之私 假公济私 铁面无私 八一、素 推导提示:“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娟”。“没有染色”说明是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 成语助记:素昧平生 我行我素 素餐尸位 安之若素 训练有素 鱼传尺素 八二、汤 推导提示:“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成语助记:固若金汤 金城汤池 汤池铁城 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斧钺汤镬换汤不换药 八三、涕 推导提示:“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 成语助记:涕泗滂沱 感激涕零 破涕为笑 八四、徒 推导提示:“徒”的本义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没有效果”;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等义。‎ 成语助记:徒劳无功 徒有其表 家徒四壁 前徒倒戈 马齿徒长好色之徒饕餮之徒 八五、亡 推导提示:“亡”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失掉”即“灭亡”;生命“失掉”即“死亡”;东西失掉当然就“没有”了。‎ 成语助记:亡羊补牢 亡国之音 亡不旋踵 亡命之徒 唇亡齿寒 追亡逐北歧路亡羊有名亡实 家破人亡 名存实亡 八六、王 推导提示:“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臣子的最高封爵”。‎ 成语助记:霸王别姬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八七、望 推导提示:“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不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吗?(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间的“远”);“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成语助记:望子成龙 望穿秋水 德高望重 望尘莫及 望梅止渴 望其项背 望文生义望闻问切 望洋兴叹 众望所归 得陇望蜀 喜出望外 不孚众望引领而望 八八、恶 推导提示:“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貌丑;一是罪恶。容貌丑陋当然“不好”,会令人“讨厌,不喜欢”。‎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无恶不作 恶贯满盈 除恶务尽 怙恶不悛 疾恶如仇深恶痛绝粗衣恶食 高考语文 八九、微 推导提示:“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能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义。‎ 成语助记:无微不至 微不足道 微服私行 微言大义 见微知著 人微言轻白璧微瑕 九○、悉 推导提示:“悉”的本义是“尽,全”。“详尽,详细”不就是“全部”表达出来吗?再进一步引申出动词“详尽地知道”。‎ 成语助记:悉帅敝赋 纤悉无遗 工力悉敌 九一、相 推导提示:“相”的基本义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 成语助记:相机行事 相鼠有皮 相濡以沫 大相径庭 弹冠相庆 形影相吊金相玉质将相之才 以毛相马 吉人天相 人不可貌相 九二、谢 推导提示:“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 成语助记:闭门谢客 新陈代谢 九三、信 推导提示:“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作“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 成语助记: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手拈来 信以为真背信弃义言而无信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九四、兴 推导提示:“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创立”(门派,学说等)之义。‎ 成语助记:大兴土木 兴师动众 方兴未艾 夙兴夜寐 一言兴邦 百废俱兴 九五、行 推导提示:“行”的本义是“道路”(甲骨文即是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来“走”的,路总是成“行列”的。“离开”当然是人走了;“运行、实施”、“流行、流动”等意义均是“走”的抽象表达;由“实施”引申出“行为,经历”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为”吗?‎ 成语助记:我行我素 行不逾方 行成于思 行尸走肉 行之有效 倒行逆施风行一时言行不一 德浅行薄 三人行,必有我师 响遏行云 用舍行藏 知易行难 志洁行芳 高山景行 祸不单行 一目十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九六、幸 推导提示:“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非法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当然都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 成语助记:幸灾乐祸 三生有幸 九七、修 推导提示:“修”的本义是“培养,改进”等。事物要“改进”自然需要“修理(坏东西的改进),修葺(房子改进)修饰(语言服饰等的改进)”;改进的结果自然就是“善”(变好),“美”(变美)“长”(变高变长)。‎ 成语助记:不修边幅 修身养性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茂林修竹 九八、徐 推导提示:“徐”的意义很好记,只有“缓慢地,慢慢地”的意思。‎ 成语助记:不疾不徐 把臂徐去 按辔徐行 九九、许 推导提示:“许”有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应允;一是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 成语助记:多许少与 以身相许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一○○、阳 推导提示:“阳”本义是“山南或水北”。这个地方正是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又引申出“日光,阳光”之义;后又借做“佯”,意义是“表面上,假装”。‎ 成语助记:阳奉阴违 骄阳似火 一○一、要 推导提示:“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往褒义发展为“邀请”‎ ‎;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 成语助记:要言不烦 提要钩玄 达官要人 一○二、宜 推导提示:“宜”的本义是“适合,适宜”,既是“适合,适宜”的那就“应该,应当”这样做了。‎ 成语助记:事不宜迟 不合适宜 因地制宜 一○三、遗 推导提示:“遗”的本义是“失掉,遗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拣喽;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 成语助记:不遗余力 遗臭万年 遗风古道 遗世独立 道不拾遗 巨细无遗 手泽之遗一览无遗 一○四、贻 推导提示:“贻”的本义是“赠给,送给”,引申出“遗留,留给”。‎ 成语助记:贻笑大方 贻害无穷 贻人口实 一○五、易 交换,互换 推导提示:“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修治,治理”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吗?),进一步引申出“安稳”(平坦的路走得安稳)。‎ 成语助记:易如反掌 平易近人 易子而食 改弦易辙 不易之论 知易行难 冯唐易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六、阴 推导提示:“阴”的本义是“山北或水南”(与“阳”正好相反),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没有阳光,阴天”。由此引申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暗中,暗地里”(阴天当然暗喽)‎ 成语助记:阴魂不散 阴谋诡计 一○七、右 推导提示:“右”的本义是“右边(的手)”(甲骨文字型是一只右手的正面的形状。金文则加了一口,意为: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饭时把食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帮助”(这一意义后由“佑”体现)之义;古人又以右为尊,故引申出“尊尚”之义。‎ 成语助记:左顾右盼 左右逢源 无出其右 一○八、再 推导提示:“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现在的“再”混淆)。‎ 成语助记:再接再厉 再衰三竭 再造之恩 东山再起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九、造 推导提示:“造”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达某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达)‎ 成语助记:登峰造极 闭门造车 粗制滥造 一一○、知 推导提示:“知”的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 成语助记:知彼知己 知遇之恩 知人论世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知肉味 不知所云 自知之明 乐天知命 恬不知耻 叶落知秋 妇孺皆知 格物致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一一、致 推导提示:“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引申出“导致”。‎ 成语助记:专心致志 格物致知 学以致用 淋漓尽致 一一二、质 推导提示:“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正”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 成语助记:兰质蕙心 文质彬彬 玉质金相 天生丽质 质而不俚 一一三、治 推导提示:“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它情况依此法译之。还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国家太平。‎ 成语助记:长治久安 治国安邦 垂拱而治 励精图治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治之症 无为而治 一一四、诸 推导提示:“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各个”;一是“之于”。‎ 成语助记:诸恶莫作 放诸四海而皆准 付之东流 付之一炬 公诸同好 一一五、贼 推导提示:“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引申出“强盗,杀人者”,“狠毒”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 成语助记:做贼心虚 认贼作父 擒贼擒王 独夫民贼 一一六、族 推导提示:“族”的本义是“同性亲属”。作动词是“灭族”。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物以类聚,所以又引申出“聚结”之义,进一步引申出“众,一般”之义。‎ 成语助记:非我族类 名门望族 折而族之 一一七、卒 推导提示:“卒”的本义是肚子上的创伤。(甲骨文字型是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内里是交叉文饰,乃是肚子上的花纹,这是指狩猎或战争中搏杀后的伤口。)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 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死”就是生命“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 成语助记:丢卒保车 身先士卒 优游卒岁 过河卒子 不忍卒读 一一八、走推导提示:“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 成语助记:走马观花 走投无路 走为上计 奔走相告 笔走龙蛇 不胫而走 一一九、左 推导提示:“左”的本义是“左边(的手)”(甲骨文其字型是左手朝上的形状)。一般人左手更不灵活,故引申出“不合,不帮助”之义。由“不合”义又引申出“不正”之义。‎ 成语助记:旁门左道 左右逢源 一二○、坐 推导提示:“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止息,停留”义。‎ 成语助记:坐以待毙 坐吃山空 坐怀不乱 坐井观天 如坐针毡 正襟危坐 ‎200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精品训练题(含答案解析)‎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8分) ‎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 ‎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 ‎ ‎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 ‎ ‎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 ‎ ‎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 ‎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 译文: ‎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 ‎ 译文: ‎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 ‎ 译文: ‎ ‎3、把下列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 ‎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3分) ‎ ‎ 译文:‎ ‎(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分) ‎ ‎ 译文: ‎ ‎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2分) ‎ ‎ 译文: ‎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记》 ‎ 译文: ‎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1)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2分) ‎ 译文: ‎ ‎(1) ‎ ‎(2) ‎ ‎6、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 ‎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 答: ‎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 ‎ 答:‎ ‎7、翻译: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 ‎ (1)盍去诸?(2分) ‎ ‎ ‎ ‎ (2)是非若所知也。(2分) ‎ ‎ 译文: ‎ ‎ (3)不病于无鸡乎?(1分) ‎ ‎ 译文: ‎ ‎ (4)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3分) ‎ ‎ 译文: ‎ ‎8、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 ‎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 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 ‎①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 ‎ ‎ ‎②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 ‎9、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 ‎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 ‎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 ‎ ‎ ‎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 ‎ ‎ ‎10、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 ‎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第八章) ‎ ‎(1)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___________________ ‎ ‎(2)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 ‎ 西施病心而颦(pín,皱眉头)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 ‎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 译文: ‎ ‎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 译文: ‎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 ‎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 ‎ ①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分) ‎ ‎②故曰巧伪不如拙诚(2分) ‎ ‎ ‎ ‎ ③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分) ‎ ‎ ‎ ‎ ④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分) ‎ ‎ ‎ 参考答案:‎ ‎ 1、(1)如果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确的志向,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一种高远的目标。(3分)(2)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奋发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3分)(3)年华随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2分) ‎ ‎ 2、(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各1分(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译出大意,1分。译对“方”和“深罪”,各1分)(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译出大意,1分。译对“微”和“几”,各1分) ‎ ‎ 3、(1)好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颜色那样(出自至诚),这就是说的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慊:满足,大意对即可。重点词:“恶”、“好”。)(2)(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显出遮遮掩掩的神态,隐藏他们所做的坏事,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厌:(yā)通“压”,这里有“隐蔽”之类的意思。关键字:厌,掩,著)(3)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思想一定会表露到外面来。 ‎ ‎ 4、(1)人们学习,或贪多务得,或知识面过窄,或惧怕艰苦,或浅尝辄止。 ‎ ‎(2)(教师)了解这些心态,然后才能矫正这些缺点。 ‎ ‎ 5、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 ‎ 6、(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2)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 ‎ 7、(1)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盍”、“诸”两个兼词) ‎ ‎ (2)这不是你所了解的(采分点判断句式和“是非”、“若”) ‎ ‎ (3)我不担心没有鸡吗(采分点“病”是活用) ‎ ‎ (4)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则己耳”的语气,“去”、“犹”和“若”、“之”、“何”) ‎ ‎ 8、①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3分,重点:“遭之途”,“左骖”,“弗谢”的主语) ‎ ‎②了解我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拘禁。(2分,重点:“而”,“缧绁”。“固”是本来的意思,可灵活处置。比如译为“本来”、“原来”、“实在”、“真”、“还”等均可。“己”可译为“‎ 这个人”。) ‎ ‎ 9、(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 ‎ ‎ 10、(1)商汤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放:流放,诸:“之乎”的合音,各1分(2)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毁灭仁爱、正义的殷纣,没有听说他杀过君主。(给分点为“一夫”、“弑”和省略成分“周武王”,各1分) ‎ ‎ 11、(1)那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西施那样子挺美,回家后也捧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 ‎ ‎ (2)村里的那个丑女人只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美,却不知西施皱眉为什么美。 ‎ ‎ 12、①士人不会因为私利而转移志向,不会因为祸患而改变节操。(或“士人不会因为私利或祸患而改变他的志节 ②所以说奸诈虚伪不如笨拙诚实。 ③求学问道毫不倦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 ④(士人)崇尚谦虚的原因,是这样能够顺应变化而又符合时宜。‎ 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一)‎ 重点文言实词归纳一(过、恨、及、见)‎ 一、考点例释 ‎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条件,即我们常说的“语境”。综合这两点,既是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看懂一篇具体的文言文的能力。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一般的,不是偏难险怪的;这些文言实词中的重要词语列在新教材的附录上,可以查看。另外,也可翻查给中学生用的文言实词解释的工具书。“在文中的含义”,要求通过一定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学会在语境中“望文生义”。复习文言实词不要去背字典和词典的实词义项,而是通过一定文言实词的学习,培养具体辨析的能力。有必要掌握基本概念,通过重温教材和个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命题预测 ‎ 比较而言,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稳定的。题型稳定——多用单项选择;考点稳定——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复习时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应根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说明,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词义。但稳中有变,上海卷近几年在考查实词的含义时都是采用了主观题型,或许这种变化反映出命题的趋势。‎ 三、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基本方法 ‎1、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 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造”形旁为“ 走 ”,而 “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 ‎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谨慎而恭敬。‎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 绳: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 “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 ‎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童贯)等人。‎ 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 。 樵:打柴。‎ 例(1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 ‎“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同样的道理,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应释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 ‎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 例(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讲。‎ ‎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5)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断绝饮食。‎ 例(1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四、重点文言实词归纳(过、恨、及、见)‎ ‎1.过 ‎①过失,过错。《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走过,经过。《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胜过,超过。《促织》:裘马过世家。‎ ‎④犯有过错。《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⑤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⑥拜访,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愿枉车骑过之。‎ ‎⑦过于。副词。《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恨 ‎①名词,怨恨。‎ ‎ ②动词,遗憾。《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③复合词,恨恨。《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3.及 ‎①动词,追赶上。《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②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接近。《〈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④遭受。《谭嗣同》:卒不去,故及于难。‎ ‎⑤连词,和、与,表并列。《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⑥介词,等到,趁着。《论积贮疏》: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4.见 ‎①动词。看见,会见,拜见。‎ ‎②名词。见识、见解。《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 ‎③代词。放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我怎样。《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④介词。表被动。《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通“现”。《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五、【例题分析】(2004年天津卷)‎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大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大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大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课彰读《诗》《书》 课:督促。‎ B. 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属:连接。‎ C.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 及:达到。‎ D. 召彰诣行在所 诣:前往。‎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其解答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准确而无滞碍处即为正确答案。AB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中都合适,只有C项的解释不合适。‎ C项中的“及”的常见义有“追赶”“到”“比得上”几种,这里根据语镜推断是“追赶”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一天一夜追赶上了胡骑”。‎ 六、【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日:“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未附 附:归附 B.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C.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D.及燕使乐毅伐破之齐 及:等到 ‎2、解释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 ‎(1)①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②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 ‎(2)①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3)①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②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①使老弱女子乘城 ②千乘万骑西南行 ‎(5)①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②小学而大遗 二、分别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恨”。‎ ‎(1)商女不知亡国恨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5)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遗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始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免费,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思,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奄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奄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奄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信用命焉。郡多氏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遵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后汉书·孔奋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盈:满 B 不以官屑礼之 礼:礼节 C.奋谢之而已 谢:拜谢 D。氍壅京师,除武都郡丞 除:授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八年,赐爵关内侯 B.孔君清廉仁贤 C.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 D.见有美德,爱之如亲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性刚毅,有胆力。少从贺拔岳征讨有功,拜都将。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军中大扰。赵贵建议迎大祖①,诸将犹豫未决。达曰:“宇文夏州昔为左丞,明略过人,一时之杰。今日之事,非此公不济。赵将军议是也。达请轻骑告哀,仍迎之。”诸将或欲南追贺拔胜,或云东告朝廷。达又曰:“此皆远水不救近火,何足道哉?”贵于是谋遂定,令达驰往。大祖见达恸哭,问故,达以实对。太祖遂以数百骑南赴平凉,引军向高平,令达率骑据弹筝峡。时百姓惶惧,奔散者多。有村民方扶老弱,驱畜牧,欲入山避难,军士争欲掠之。达曰:“远近民黎,多受制于贼,今若值便掠缚,何谓伐罪吊民!不如因而抚之,以示义师之德。”乃抚以恩信,民皆悦附,于是迭相晓语,咸复旧业。太祖闻而嘉之。悦平,加平东将军。太祖谓诸将曰:“当清水公②遇祸之时,君等性命悬于贼手,虽欲来告,其路无从。杜朔周③冒万死之难,远来见及,遂得共尽忠节,同雪仇耻。虽藉众人之力,实赖杜子之功。劳而不酬,何以劝善!”乃赐马二百匹。达固让,太祖弗许。‎ 六官初建,授左遂伯。出为陇州刺史。保定初,迁大将军、夏州总管、三州五防诸军事。达虽非文吏,然性质直,遵奉法度,轻于鞭挞,而重慎死罪。性又廉俭,边境胡民或馈达以羊者,达欲招纳异类,报以缯帛。主司请用官物,达曰:“羊入我厨,物出官库,是欺上也。”‎ 命取私帛与之。识者嘉其仁恕焉。寻进爵乐川郡公。建德二年,进位柱国,薨。子迁嗣。‎ ‎(选自《周书·赫连达列传》)‎ ‎[注]①太祖:此指宇文泰,当时任夏州刺史。②清水公:即贺拔岳。③杜朔周:赫连达曾祖因避难改投杜氏。赫连氏,匈奴姓氏,东晋义熙三年勃勃自称大夏天王,改日赫连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此公不济 济:成功 B.虽藉众人之力 藉:凭借 C劳而不酬,何以劝善 劝:劝解 D.识者嘉其仁恕焉 嘉:褒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少从贺拔岳征讨有功 B.有村民方扶老弱,驱畜牧 C.君等性命悬于贼手 D.性质直,遵奉法度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题。‎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破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拾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拜武威大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 ‎“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后汉书·循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署议曹祭酒 署:签署 B.每致困乏 致:招致 C.履正奉公 履:实行、做 D.皆令诣学受业 诣:去、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 B.修书记,致医药 C.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D.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 参考答案 一、1.D【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其解答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准确而无滞碍处即为正确答案。‎ A项中的“附”一是附着,二是依从、依附,三是靠近。试题中解释为“归附”是第二个义项“依附”的引申,与文意相符,正确。B项的“拔”字为“攻取”义。古时攻城必拔敌方的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对方城寨,试题中将“拔”解释为“被攻取”,是与文意相符的,正确。C项的“北”指败逃者是正确的。“北”古时可表示“背”,打仗逃跑时总是背对着追击的人,因而逃跑又可用“北”来表示。“北”字表示逃跑者是一种借代用法,所以考题中表述为“指逃跑者”。D项是错误的。“及”字应是“到达”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推论,讲为“等到”是不妥的。只有解释为“到了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全部的齐国城池都降服了,只有莒城、即墨没有攻下。”才符合文意。‎ ‎2、(1) ①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②见: 看见,看到 ‎(2) ①过:走过,经过 ②过:责备 ‎(3)①相与:一起 ②相:辅助 ‎(4)①乘:登②乘:一车四马的总称 ‎(5)①遗(wèi):送给、给与 ②遗:舍弃 二、(1)恨:悔恨(2)恨:怨恨⑶恨:遗憾⑷⑸同(3)‎ ‎【参考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的远房本家,担任管理临淄市政的佐理人员,不被人所知。到了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全部的齐国城池都降附了,只有莒城、即墨没有攻下。燕军向或进军包围了即墨,即墨大夫出城迎战,战败而死。城中的人推田单为首领,拥立他为将军,带领即墨人抵抗燕军。不久,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他与乐毅不隔阂。田单听到这个情况后,就派人到燕国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王已被杀死,没有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有两座。乐毅怕被国王诛杀,而不敢回国,以攻齐为名,实际上想联合兵力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顺,所以暂且缓攻即墨以等待人心归附。齐人怕的,惟恐别的将军到来,即墨被攻破无疑了。”燕王认为对,让骑劫代替乐毅,乐毅于是投归赵国,燕军士卒心中忿忿不平。田单又派人使反间计说:“我怕燕国为挖我们城外的祖坟,侮辱我们的先祖,这最令人寒心了。”燕军全部挖开城外的坟墓,焚烧死人的尸骨。即墨人在城上望见了,都痛苦流滋,都想出城作战,愤怒的情绪上涨到高潮。田单知道士卒们的战斗意志调动起来可以作战了,就命令士兵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士兵和女人登上城墙,派使者去与燕军商量投降之事,燕军士兵都高呼万岁(庆祝胜利)。田单以收集百姓的黄金,得金千镒,让即墨城的富豪送给燕国将领,燕军更加松懈。田单就收集城中的千余头牛,制成红绸衣(给牛披上),衣上画了五彩的龙文,在牛角上绑上了兵刃,在牛尾上绑上了灌满油脂的芦苇把,把它点燃。在夜里从城墙上凿出几十个洞里放出牛去,壮士五千人跟在牛的后面。牛尾烧热了,牛愤怒的奔向燕军,燕军在夜间惊慌失措。牛尾的火炬光亮闪耀,燕军看到它都是龙文(而更加恐惧,以为天神),触到牛的都不死即伤。(即墨的)五千人乘机衔枚(不出声)击杀燕兵,而城中的人都呐喊助威,老弱之人,大败而逃。齐国人于是斩杀了他们的将领骑劫。燕军自扰自乱,纷纷败逃。齐国人追击逃兵,所经过的城邑都背燕而归田单,齐国沦陷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回归到齐国。‎ 三、1. B “礼”用为动词,应译为“礼待”。‎ ‎2. B A项中“关内”古义指函谷关内,今义指山海关以南地区;B项中“清廉”,古今同为“清正廉洁”;C项中“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妻子;D项中“美德”,“德”名词,有德之人,今为名词,美好的品德。‎ 四、1. C劝:勉励。‎ ‎2. B畜牧:句中义为“牲畜”,今义为“饲养牲畜”。‎ 五、1.A署:任命。‎ ‎2. C 书记:书信;医药:医生、药品;轻薄:名词,轻薄之人。)‎ 重点文言实词归纳二(解、就、举、克)‎ 方法点拨 ‎(一)分析语境 ‎ 如果是人物传记,要对语言环境中的时间、地点、官职、人物(关系)、事情(因、过、果)、语言(关系、感情色彩)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态度等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如果是散文,要对人物、事情、景物、物象、感情、义理等内容和有关的表达技巧等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以便正确推断一个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要明白,一个词具体表达什么意义,具有什么语法作用,不是词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所以,要准确把握一个词的意义,非认真分析语境不可。‎ ‎(二)注意一词多义 ‎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把这“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这时词的本义也就是字的本义。‎ 另一种解释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意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意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意义。掌握词的基本意义是了解多义词的好办法。‎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海”、“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意义。从词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深、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比喻义,也属于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2)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 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④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2) 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例如:‎ ‎① 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咏竹》)‎ ‎② 盘根错节(《虞诩传》)‎ ‎③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④ 清明时节雨纷纷(《七绝·清明》)‎ ‎⑤ 单于壮其节(《苏武》)‎ ‎⑥ 钿头银篦击节碎。(《琵琶行》)‎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借助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以简驭繁地对多义词进行系统得梳理。‎ ‎1 了解一次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a) 类似联想。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如: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b) 接近联想。应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如: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c) 对比联想。由正面意义的词,联想到反面意义。如:去(本义“藏”—离开—废除—舍弃。‎ 懂得一词多义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当然,光凭以上方法来掌握一词多义还是很不够的。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十分重要。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二、重点文言实词归纳二(解、就、举、克)‎ 解:‎ ‎①解剖;分开;分裂、涣散。《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土崩瓦解。”‎ ‎②解开,脱去。《中山狼传》:“解衣以活友。”‎ ‎③解救,消除。《荆轲刺秦王》:“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④道家的“羽化成仙”。《梅花岭记》:“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悟大光明法蝉脱。‎ ‎⑤Xiè松懈,懈怠。通“懈”。《李将军列传》:“胡虏益解。”‎ ‎⑥解释,解答。‎ 就:‎ ‎①靠近,接近。《劝学》:“金就砺则利。”‎ ‎②趋,赴。《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③上(车、路)。《荆轲刺秦王》:“荆轲就车而去。”‎ ‎④赴任。《季氏将伐颛臾》:“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⑤成就。《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⑥完成,成功。《活板》:“瞬息可就。”‎ 举:‎ ‎①举起,抬起。《中山狼传》:“肩举驴上,引避道左。”‎ ‎②拿。《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行,施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④飞。《吕氏春秋》:“兔起凫举。”‎ ‎⑤推荐,选拔。《出师表》:“众议举宠为督。”‎ ‎⑥攻占,占领。《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⑦合,全。《促织》:“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克 ‎①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引申为担当、胜任。《周易》:“子克家。”‎ ‎②成功,完成。《中山狼传》:“三纳之而未克。‎ ‎③战胜,攻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克制,约束。《论语》:“克己复礼。”《后汉书》:“克己奉公。”‎ ‎⑤能够。《赤壁之战》:“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⑥限定,约定。《后汉书》:“与克期俱至。”‎ ‎⑦通“刻”,刀刻,雕刻。《史记·李斯列传》:“更克之,平斗斛度量文章。”‎ 三、【例题分析】(2005年高考重庆卷)‎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首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莽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 地名。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 B.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间:间或 C.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 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其解答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准确而无滞碍处即为正确答案。‎ A项中“责”的常见义就是“索取”“索求”的意思,放在文中合适。此项解释正确;B项中“间”的本义是“夹缝”“间隙”,以后引申为“间或”,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就是取此义,把它代入,正符合文意;C项中的“质”是“典当”“抵押”的意思而并非“质问”,因为无法质问田券,这种解释不符文意;D项中的“克”的常见义是“攻克”“战胜”之义,如《韩非子》“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和成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都是此义,后又有“能够”的意思,这里就是选用这种义项。本句的意思是“有的富人在田籍上并没有登记他们的土地数量,却让别人抵押田契给他达上万亩”。‎ 四、【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不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举:推举 B.视事三年,以疾自乞。 视事:考察事情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及:赶得上。‎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 因请为设食,谢曰:‎ ‎② 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③ 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持就火炀之 ‎④ 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①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诐(bì):不正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焦解衣危论 危:正直 C. 此理而谕之也 谕:使……明白 B. 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致:达到 D. 周衰,游说炽于列国 炽:兴盛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 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①,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②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③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减)‎ 注:①蛮貊(mò),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②摭(zhí),拾取。‎ ‎③丞相,指秦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A.士民丐留不获——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 ‎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羞,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①,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悦②,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日:“‎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壅荣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③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俊杰,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④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日:“卿能暗诵乎?”日:“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注:①扰乱:指董卓乱长安朝政的情况。②通悦:随随便便,不拘小节。悦,同“脱"。‎ ‎③西伯:周文王原来的封号。④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就:就任 B.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主持 C.善属文,举笔便成 属:连缀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垂:流传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 ‎ (范)春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纯仁始。‎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乃作《尚书解》以进。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 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 列传第七十三 范纯仁》)‎ ‎[注]掊(póu):搜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条:分条列举 B.致主处身,二者胥失 致:交还官职 C.报至无及矣,整形当独任其责 任:担当 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情:主观愿望 ‎ ‎ 学案二 参考答案 ‎1、B 做官 ‎ 2、①推辞;道歉 ② 拜见;“见”字用法,放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③到任,就职;靠近 ④ 升职;降职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越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头饰进出(官署),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迁升做了敦煌太守。因为多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养家糊口。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了母亲,于是先到门口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夜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要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理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经荥阳,县令敦煌人曹暠,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接,赵咨却不停留。曹暠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没有赶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掉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后,辞职回家。他被当时的人推崇到了这地步。 ‎ ‎ 赵咨作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俸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召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赵咨的)独生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让他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3.B(致:辅佐);‎ ‎ 4、A(丐:乞求)‎ ‎ 5.D.(垂:接近。“功败垂成”)‎ ‎6.B(致:表达忠心,报效。)‎ 学案三 实词的一词多义之“怜、迁、穷、却”‎ 一、方法点拨 ‎ 1、以形析义法。‎ ‎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2、以音猜义法。‎ ‎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 ‎3、温故知新法。‎ ‎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4、以今推古法 ‎ 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5、互文见义法。‎ ‎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6、随文断义法。‎ ‎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7、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 ‎ 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 ‎8、逻辑分折法。‎ ‎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二、重点文言实词归纳三(怜、迁、穷、却)‎ 怜:‎ ‎①哀怜,同情。《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②疼爱,爱惜。《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③爱戴。《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④复合词。‎ a、可怜:可爱。《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b、值得同情。《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c、可惜。《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迁:‎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诗经》:“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泛指迁移。《〈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 ‎ ②变列,变动。《五蠹》:“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张衡传》:“安帝雅(素常)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也指降职。《〈琵琶行〉并序》:“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复合词。‎ a、迁灭:灭亡。《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而迁灭,何哉?”‎ b、迁客:贬官降职外调远方的人。《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穷:‎ ‎①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②处境困难,环境险恶。《〈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③走投无路的,濒于绝境的。《盐铁论》:“穷鼠啮狸。”《后汉书》:“穷寇勿追。”‎ ‎④僻,荒。穷巷陋室。‎ ‎⑤终了,穷尽,用尽。〈病梅馆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⑥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⑦复合词。穷冬:严冬。《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却:‎ ‎①退。‎ ‎②使退、击退。《过秦论》:“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③拒绝、推却。《孟子》:“却之为不恭。”‎ ‎④回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⑤去掉,消除。《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⑥副词,还、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⑦连词,但是、可是。表转折。《漫书》:“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三、【例题分析 】(2005年福建卷)‎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A项中的“累”是“接连”“连续”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接连十多天看不到山的顶峰”,以此来突出山势的高峻,这个解释符合文意;B项“穷”取“穷尽”之义,如同《滕王阁序》“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的“穷”的意思,此处形容绝壑的幽深莫测,符合文意;D项“淹没”是“没”的常见意思,而“遮掩”是它在文本中的引申义;C项中的“工”应该理解是“精巧”“巧妙”的意思。可以翻译为:于是陈庭学的诗写的更加精妙了。‎ 四、【跟踪训练】‎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於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馀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馀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繇,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条)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讬,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注]①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②繇:徭役 ③军兴:战时的法令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为河南尹 入:调入 B.而宾客每不与役 与:参加 C.掾史据白 白:禀告 D.幸时发遣 幸:幸亏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②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③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④迁广平令 ‎⑤县掾史穷困 ‎⑥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却”和“怜”。‎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却坐促弦弦转急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⑤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⑥可怜体无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题。‎ 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监以让卫鞅 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 中: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赞扬 D.舍人无验者坐之 验:凭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联意也。”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将去,泣之而别。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 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资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历青州、应天府、齐、邓三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 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卒遣更休。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九上章争之。‎ 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选自《宋史 列传第九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贪残,督盗贼 督,责罚 B.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致,引来,招致 C.遂上章自讼 讼,诉讼,打官司 D.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 敌,抵挡,抵抗 ‎(四)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咸阳浮桥坏,命德权规画,乃筑土实岸,聚石为仓。用河中铁牛之制,缆以竹索,由是无患。咸平二年,宜州溪蛮叛,命陈尧叟往经度之,德权预其行。以单骑入蛮境,谕以朝旨,众咸听命。尧叟以闻,加阁门祗候,广、韶、英、雄、连、贺六州都巡检使。代归,提点京城仓草场。先是,磨积多患地下湿,德权累甓为台以藉之,遂无腐败。‎ 京城衢巷狭隘,命德权广之。既受诏,则先撤贵要邸舍,群议纷然,有诏止之。德权面请曰:“臣已受命。不可中止。今沮事皆权豪辈,吝屋室僦资耳,非有他也。”上从之。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之制。‎ 会有凶人刘晔、僧澄雅讼执政与许州民阴构西夏为叛者,诏温仲舒、谢泌鞫问,令德权监之。既而按验无状。翌日,对便殿,具奏其妄。泌独曰:“追摄大臣,狱状乃具。”德权曰:“泌欲陷大臣邪?若使大臣无罪受辱,则人君何以使臣,臣下何以事君?”仲舒曰:“德权所奏甚善。”上乃可之。‎ 未几。又命提总京城四排岸,领护汴河,兼督辇运。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弃沙堤外,遣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植树数十万以固岸。建议废京师铸钱监,徙西窑务于河阴,大省劳费。改崇仪副使,兼领东西八作司。先时,每营造患工少,至终岁不成。德权按其役,皆克日而就。‎ 德权清苦干事,好兴功利,多所经画。见官吏徇私者,必面斥之,所至整肃。‎ ‎(选自《宋史?谢德权传》) 学 ‎6.对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权累甓为台以藉之 藉:垫起 B.吝屋室僦资耳 吝:舍不得 C.讼执政与许州民阴构西夏为叛者 构:连结 D.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 须:等待 ‎)‎ 学案三 ‎1、D (幸:希望) 2、①差:派遣 ②责:责问 ③具:详细 ‎④ 迁:升职 ⑤穷:没有办法 ⑥见:表被动 ‎【参考译文】‎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少年时是书生,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贼寇。同行的人们都丢下老人和弱小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贼寇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母亲老了,她的死活就由诸位决定了。”贼寇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因此免于被杀,推着小车把他母亲拉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长。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居民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到宫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阻止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摇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一定给您造成亏空。”司马芝不答应,给刘节写了封信说:“‎ 您是豪门大家族,又在郡里担任重要职务,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伪称征调军队士兵去向管县索要。县里的掾吏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详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司马芝,很相信他,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民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子弟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3、①②退 ③击退,使退 ④爱戴⑤可惜⑥可爱 ‎4.B(中意)‎ ‎5.C(讼,争论,争辩)‎ ‎6.D(须:要求。‎ 学案四 实词的一词多义之“爱、被、兵、病”‎ ‎ ‎ 一、方法点拨 ‎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读懂文言语段的前提。“常见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在文中的含义”则强调了理解的方法,即必须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周密考虑,而不能断章取义地解释,片面孤立地看待。‎ ‎1、语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比如“人怀异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新政”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 ‎,字通句顺。‎ ‎2、结构推断法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为“掩饰”之意。‎ ‎3、事理检验法 如《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注释解为“借阅”便说不通,借一本书尚可,岂能“借”满架书?《孟子·尽心上》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已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况且联系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故此处当读jī,是“堆叠”的意思。‎ ‎4、褒贬调配法 ‎“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句中“黠”作何解释?就现代汉语而言,它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却不尽然。“生而聪慧 ”“帝及后并笃爱之”“帝每面称之”等句,无疑表明了帝的宠爱。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作“聪慧”解。‎ ‎5.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6.文中求注法 文中求注法,就是用文章中的词语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句。‎ ‎7.成语求解法 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 ‎“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比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的“责”便可借助“求全责备”来推求。‎ 二、重点文言实词词义归纳——爱、被、兵、病 ‎1.爱 ‎①恩惠。《左传》:“古之遗爱也。”‎ ‎②加惠与人。《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③喜爱。《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④吝啬,舍不得。《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⑤怜惜。《左传》:“爱其二毛。”(怜惜鬓发斑白的老人。)‎ ‎2.被 ‎①被子。《杨修之死》:“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②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③蒙受,遭受。《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施加,施及。《荀子》:“去乱而被之以治。”‎ ‎⑤介词,表被动。《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⑥读“pī”,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 ‎⑦读“pī”,通“披”,披散,披着。《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3.兵 ‎①兵器。《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士兵,军队。《木兰诗》:“可汗大点兵。”‎ ‎③战略战术。《战国策》:“公不论兵,必不困。”‎ ‎④战争。《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⑤侵略。《十八史略》:“无岁不受兵。”‎ ‎⑥以兵器杀人。《史记》:“左右兵兵之。”‎ ‎4.病 ‎①重病。《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 ‎②弊病,缺点。《训俭示康》:“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③生病。《订鬼》:“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④担心,忧虑。《论语》:“君子病五年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⑤困苦。《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⑥疲劳。《揠苗助长》:“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三、【例题分析】(2001年全国卷第二大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答案】C 。这道题挑选了4个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 A项中的“拔”在成语“攻城拔地”中正是“攻取”的意思,试题中将“拔”解释为“被攻取”,既考虑到它的攻取的词义,又考虑到在上下文语境中的主动被动的区别。B项中的“附”字,与“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中的“附”基本意义相同,是“归附”的意思。C项中的“乘”字,除去常见的“驾车”“乘船”“凭借”“计算”“作量词(读shèng)”等词义外,用作“登上”也是常用义项。例如 “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两句中的“乘”字均为“登上”义。干扰义为“巡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是可以排除的,一则因为老弱女子指平民百姓,无法去做官员们的巡视的事情,二则同前文“乃令甲卒皆伏”相对应的当是露面而已。D项中的“追亡逐北”是常用成语,其中的“北”作名词用,与“亡”都指“败逃者”。由于此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因此C项正确。‎ 四、【跟踪训练 】‎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2、泽被后世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献体要八章,砭切政病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②永元中,(王充)病卒于家 B.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C.①短兵相接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①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 ‎②光被四表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三月,汉主聪立贵嫔刘娥为皇后,为之起皇仪殿。廷殿陈元达切谏,以为:“天生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非以兆民之命,穷一人之欲也。……聪大怒曰:“朕为天子,营一殿,何问汝鼠子乎,乃敢妄言沮众!不杀此鼠子,朕殿不成!”命左右:“曳出斩之!并其妻子同枭首东市,使群鼠共穴!”时聪在逍遥园李中堂,元达先锁腰而入,即以锁锁堂下树,呼曰:“臣所言者,社稷之计,而陛下杀臣。硃云有言:‘臣得与龙逢、比干游,足矣!’”左右曳之不能动。大司徒任顗、光禄大夫硃纪、范隆、骠骑大将军河间王易等叩头出血曰:“元达为先帝所知,受命之初,即引置门下,尽忠竭虑,知无不言。臣等窃禄偷安,每见之未尝不发愧。今所言虽狂直,愿陛下容之。因谏诤而斩列卿,其如后世何!”聪默然。刘后闻之,密敕左右停刑,手疏上言:“今宫室已备,无烦更营,四海未壹,宜爱民力。廷尉之言,社稷之福也,陛下宜加封赏;而更诛之,四海谓陛下何如哉!夫忠臣进谏者固不顾其身也,而人主拒谏者亦不顾其身也。陛下为妾营殿而杀谏臣,使忠良结舌者由妾,远近怨怒者由妾,公私困弊者由妾,社稷阽危者由妾,天下之罪皆萃于妾,妾何以当之!妾观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心常疾之。不意今日身自为之,使后世视妾由妾之视昔人也!妾诚无面目复奉巾栉,愿赐死此堂,以塞陛下之过!”聪览之变色。任顗等叩头流涕不已。聪徐曰:“朕比年已来,微得风疾,喜怒过差,不复自制。元达,忠臣也。朕未之察。诸公乃能破首明之,诚得辅弼之义也。朕愧戢于心,何敢忘之!”命顗等冠履就坐,引元达上,以刘氏表示之,曰:“外辅如公,内辅如后,朕复何忧!”赐顗等谷帛各有差,更命逍遥园曰纳贤园,李中堂曰愧贤堂。聪谓元达曰:“卿当畏朕,而反使朕畏卿邪!”‎ ‎(《资治通鉴·晋纪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等窃禄偷安 B、宜爱民力 C、天下之罪皆萃于妾 D、任顗等叩头流涕不已 ‎2、对以下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陛下容之 容:宽容,原谅 B、今宫室已备,无烦更营。 更:更换 C、不意今日身自为之 意:料想 D、以塞陛下之过 塞:弥补 学案四 一、1、爱:吝啬2、被:施及 3、兵:兵器,武器4、 病:毛病,政病 二、C(A项中①句意思是“国内的人民筋疲力尽,所以不能成就霸业,此处“病”是“疲劳,疲惫”之意;②句“病”是“生病”的意思;B①句中“爱”是“爱惜”的意思,②句“爱”是“吝啬”之意;C项两个“兵”都是“兵器,武器”之意;D项中①句意思是“(王)施恩于万民,万民都蒙受他的好处”,所以此处“被”是“蒙受”之意;②句“光被四表”的意思是“光芒施及到四海之外”,“被”是“施及”之意)‎ 三、1、答案C(A项中的“偷”是“苟且”之意;B项这句话的意思是“应该爱惜民力”,所以“爱”是“爱惜”之意;C项中“萃”应该取“聚集”之意,这句话可意译为“天下的罪孽都归罪到妾身上”,D项“涕”是“眼泪”之意)‎ ‎2、答案B(“更”应译为“再次”)‎ 学案五 实词的一词多义之“曾、除、辞、道”等 ‎【备考指导】‎ 重点文言实词词义归纳——曾、除、辞、道 ‎1、曾 ‎①céng 曾经,已经,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zēng 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治平篇》:“是高、曾时为人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③zēng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zēng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除 ‎①台阶。《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②去掉,除去。《赤壁之战》:“除残去秽。”‎ ‎③修治。《五人墓碑记》:“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④拜官授职。《三国志·蜀书》:“除广都长。”‎ ‎3、辞 ‎⑴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狱中杂记》:“狱辞无谋故者。”‎ ‎②口辞。《左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言辞,文辞。《信陵君窃符救赵》:“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④托词,借口。《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命令。《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⑥名词,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⑵动词 ‎①说话。《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②告别,辞别。《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 ‎③推辞,辞去。《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④计较。《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 ‎⑶复合词。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 ‎4、道 ‎⑴名词 ‎①道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途径,方法。《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③风尚。《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⑤思想,学说。《中山狼传》:“墨之道,兼爱为本。”‎ ‎⑥道理,规律。《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 ‎⑦意向。《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2)动词 ‎①取道。《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走路,赶路。《赤壁之战》:“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 ‎④料想。《曹松诗》:“故园谁道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论语》:“道之以致。”疏导。《左传》:“不如小决(决口),使道。”‎ ‎【例题分析】(2000年全国卷) ‎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回:“臣父清恶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答案】C 。这道题选择了4个较常见的文言实词,A项中对“省”字的解释为“探望”,在现代汉语中也还有此类用法,如“省亲”。 B项中对“审”字的解释为“知道”。“审”在文言文中有“详细、周密”的意义,但“审”还可以表示弄清楚、弄明白,由此引申,“审”又有知道、了解的意思,本题中“不审于何得此绢”的“审”就是“知道”义。根据上下文,胡威在问话中是想弄清绢的来路,只有“知道”义最符合文意。C项对“樵”的解释是“打柴”。“樵”本来指木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有引申义“打柴”。放在上下文中,“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炊”,整体意思是取柴做饭,“樵”字当然是名词“木柴”义,所以C项是不正确的。D项对“信”的解释为“使者”,这是常见的义项,例如《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中的“信”,就是使者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此题考查常用实词在文中的意思。A项中的“故”,“故以为汝粮耳”中的“故”当“因此特地”讲,“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做“故意”讲。B项两句中的“每”都作“每次”讲。C项两句中的“因”都作“通过”讲。D项两句中的“及”都作“到”讲。‎ ‎【跟踪训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萧何曾作沛中吏 ‎2、除臣洗马 ‎3、奉辞伐罪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诛乱除害 (除掉)‎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经)‎ C、我从去年辞帝京 (辞别)‎ D、从华容道步走 (道路)‎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侯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升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  (《新唐书·阳城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①劘(mó):磨擦。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③矧(shěn):况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B.庭除甚芜 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学案五 一、1、曾:曾经 2、除:拜授官职 3辞:命令 4、道:道理 二、B(“曾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竟然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所以“曾”是“竟然”的意思。故B项是错误的)‎ 三、B( A项中的“谢”都是“谢罪”之意,“及觉,痛咎谢”是说等到他仆人醒了,感到深深自责,向他谢罪;B项中第一个“辞”是“推辞,不接受”之意,“强饮客,客辞”的意思是“竭力让这个朋友喝酒,朋友推辞”;第二个“辞”是“告别”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D项两个“数”都是“多次”的意思)‎ 四、B (“除”有“台阶”的意思,“庭除甚芜”这句话是说“庭院台阶十分荒芜”。所以此处“除”是“台阶”之意)‎ ‎15种古汉语固定结构 ‎ ‎ 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叫固定结构。研究并掌握古汉语固定结构,对于从事中学文言文教学,大有裨益。本文就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例列十五类,见教于方家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 ‎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 ‎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两个词连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 ‎——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 ‎——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 ‎ ‎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 ‎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 ‎——(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3)“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 ‎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 ‎——(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 ‎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 ‎——(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 ‎——(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 ‎——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 ‎ ‎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 ‎——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 ‎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 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如:‎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 ‎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另外, “得无”中的“无”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 ‎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 ‎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 ‎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 ‎——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 ‎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 ‎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 ‎5、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 ‎ 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宁……”是肯定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 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 ‎——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 ‎——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 ‎——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 ‎6、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 ‎——与其杀死这些人,不如得这个国家。‎ 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构成“与其……毋宁……”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 ‎7、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8、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与其让别人用刀子杀死我,宁可自杀。‎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 ‎ ‎  一、什么叫断句 ‎ ‎ ‎ ‎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 ‎ ‎  二、考点解析 ‎ ‎ ‎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 ‎ ‎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 ‎ ‎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 ‎  三、高考试题回放 ‎ ‎ ‎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 ‎ ‎ ‎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 ‎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 ‎ ‎  参考答案:‎ ‎ ‎ ‎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 ‎ ‎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 ‎ ‎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 ‎ ‎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 ‎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 ‎ ‎  据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0.61,区分度0.57。全市84531名考生,平均得分3.04分;满分15216人,占18%;0分的4044人,占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好这道5分的题,对我们语文总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的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 ‎ ‎  四、方法指津 ‎ ‎ ‎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 ‎ ‎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 ‎ ‎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 ‎ ‎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 ‎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 ‎ ‎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 ‎ ‎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 ‎ ‎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 ‎ ‎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 ‎ ‎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 ‎ ‎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 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 ‎ ‎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 ‎ ‎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 ‎ ‎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 ‎ ‎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 ‎ ‎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 ‎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 ‎ ‎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 ‎ ‎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 ‎ ‎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 ‎ ‎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 ‎ ‎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 ‎ ‎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 ‎ ‎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 ‎ ‎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 ‎ ‎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 ‎ ‎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 ‎ ‎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 ‎ ‎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 ‎ ‎ ‎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 ‎ ‎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 ‎ ‎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 ‎ ‎ ‎  五、巩固练习: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断句 ‎ ‎ ‎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 ‎ ‎  2.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 ‎ ‎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第七》)‎ ‎ ‎ ‎  参考答案:‎ ‎ ‎ ‎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 ‎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 ‎ ‎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 找虚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依总分: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  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  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 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 ‎ ‎  [检测练习]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 ‎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3.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 ‎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 ‎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 ‎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 ‎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 ‎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句子中的“不……乎”‎ 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 ‎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 ‎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 ‎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 ‎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 ‎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 ‎ ‎3.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 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  1.诣:到,去。‎ ‎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  3.课:考核、督促、征收。‎ ‎  4.风、化:教育感化。‎ ‎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  8.劾:举报,检举,揭发。‎ ‎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  11.害:嫉妒。‎ ‎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  16.矫:假托,假传。‎ ‎  17.质:作人质;抵押。‎ ‎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 (7)太尉:军事首脑。‎ ‎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 (20)主簿:秘书。‎ ‎ 2、表官职变化的 ‎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 埂:()正直。‎ ‎ 鲠:()直爽,正直。‎ ‎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 多:称赞。‎ ‎ 嘉:赞美。‎ ‎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 夷:东部少数民族。‎ ‎ 戎:西部少数民族。‎ ‎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 稔:()庄稼成熟。‎ ‎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 禀:()给于各物。‎ ‎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 赡:富足,充足;供给。‎ ‎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 宇:屋檐。‎ ‎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 忤:()违反,抵触。‎ ‎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 劾:()揭发罪状。‎ ‎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 祚:福;帝王。‎ ‎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 诘:()责备,追问。‎ ‎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 让:责备,责怪 ‎ 尤:罪过,过错 ‎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 诟:①耻辱②骂 ‎ 忿:()愤怒,怨恨。‎ ‎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 族:灭族。‎ ‎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w ‎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  3.用事:掌权,主管。‎ ‎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  5.听事:办公的地方。‎ ‎  6.逆旅:旅馆。‎ ‎  7.部曲:私家军队。‎ ‎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  11.作色:发怒。‎ ‎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ww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w ‎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w ‎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w 七、其他常用词语 ‎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 (6)对:回答或对话。‎ ‎ (7)如:到,往。‎ ‎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 (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 (16)狱:官司,案件,监牢。‎ ‎ (17)白:告诉。‎ ‎ (18)与:赞扬。‎ ‎ (19)多:赞扬。‎ ‎ (20)遽:急速,就,恐惧。‎ ‎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 (22)给:食用丰足。‎ ‎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 (24)按:追究,考察,调查。‎ ‎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 (26)令:美好,县令。‎ ‎ (27)执:捉拿。‎ ‎ (28)延:延请。‎ ‎ (29)省:减免。‎ ‎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 (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 (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 (34)赧:因羞愧而脸红。‎ ‎ (35)竟:结束,完。‎ ‎ (36)坐:因……而犯罪,因为。‎ ‎ (37)寻:不久。‎ ‎ (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 (39)造:造访。‎ ‎ (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 (41)弑:子杀父,臣杀君。‎ ‎ (42)用:财用,因为。‎ ‎ (43)典:主持。‎ ‎ 严格来讲,在整个文言文系统中,这些字或许不能叫常用字,但对于试卷选用的文言传记文章,只要留心关注,它们的确是常用、常考的。可以这样说,以上这些词每次考试的选文都会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时甚至是直接的设题对象。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境,比如搭配、词性等情况灵活应变,毕竟考查的是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此方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96-200‎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196、提笔 197、沉重的漂流 198、争先恐后 199、共老 200、程砚秋:一曲清歌动九城 提笔 朱天文 如果那也算是创作,四岁时一个暑夜,妈妈抱我在门前看星星,见天空划过一道流星,我说:“星星多么美丽地滚下来。”可以想见当时的妈妈是如何惊诧好笑呢,以至二十年后的现在,仍屡屡向朋友们提起。‎ 家里有小孩的人知道,其实三岁五岁的儿童哪一个不是天才。我有位朋友煎蛋做早点,不小心将蛋黄流出来,叫声糟糕破了,她读幼稚园的儿子在旁说:“没关系妈咪,我们把它修好。”又有位朋友的侄子告诉我鱼缸里两条小花鱼,这条是男鱼,那条是女鱼,他认真地说:“因为女鱼穿着裙子呀。”并指出女鱼眼睛上有两弯细眉毛。每被这些小天才们惊得张口结舌,想自己亦生一个孩子,只把孩子的一句句话录下来,够出一本好书了。所以素来对婴儿与儿童只有手足无措,像他们是面法镜,照出我这个庞然蠢物。‎ 记得一回,是初春太阳煦煦的午后,家家在院里晒被褥,隔邻门口一辆红色推车里放着个女娃娃,玉琢琢一团粉人儿,自管一会儿舞拳,一会儿踢脚,一会儿又笑,简直没有半刻停滞,每一寸都是绝对灵动的。且令人羡慕极了她的眼睛,眼白透着澄净的磁蓝,是婴儿的眼睛才有的那种蓝。我看着一边却惆怅起来,心想这一刻怎么也无法永远留住了,她自己也永远不会知道的,柯达相片留下来的当然不能算是,最后是惟我看到、知道,而且,可预见她一天天长大,一位天才于焉陨没,终无人知。‎ 生活当中,不知有多少多少这样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戏里密鼓紧锣碰锵一停、亮相,像抽刀断水——水更流。我非常悲哀地发现,稍纵即逝,除了提笔,几乎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写的就是这个。‎ 常言,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讲惯的俗话,读到庾信《春赋》一句“影来池里,花落衫中”,照眼一亮,始觉赤子之心竟就是这样与人与物毫无一点隔膜,喊山山叫,叫水水应,众生百相如影来池中,兜兜拢拢落花又一身,原来都是自家人、自家事,多么繁丽热闹痛快啊。《史记》描述刘邦“仁而爱人”,司马迁自己亦被批评为“多爱不忍”,果然就也是没有一部历史像《史记》这样去写游侠、刺客、酷吏,写得这样好看而具有文学性了。从来我不相信仇愤或压迫的情绪可以写出好文章,便连若干人喜欢讲的救赎感或忧患意识,恐怕都嫌造作。对生命的喜悦,以及对物质世界的喜悦,正是这样的赤子之心,它不但在创作上成为不竭的泉源,也使人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亦能不忧、不惧。‎ ‎17.本文从自己的童年往事及两则小朋友的妙语入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8.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何会说“一位天才于焉陨没,终无人知”(4分)‎ ‎19.“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写的就是这个”,请用一句话解释句中“写作动机”的含义。(3分)‎ ‎20.结合全文,怎样理解“赤子之心”在文中的含义及其作用?(5分)‎ 五、‎ ‎17.①表现儿童的天才的创造力,②与后文的“赤子之心”呼应,③写来亲切自然,有生活情趣。‎ ‎18.女娃娃会一天天长大,(1分)会在不知不觉间失去曾有的自然、活泼、灵动及婴儿才有的澄净的眼睛。(1分)她曾有的这美妙的一刻,不只小女孩没有记忆,没看到的人也不会知道,而这一刻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2分)‎ ‎19.作者的写作动机是留住生活中那许许多多稍纵即逝的精彩一刻。‎ ‎20.赤子之心指能全身心地投入对生命、万物的喜悦与热爱,保持新鲜与自然。作用是为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能在生活中处变不惊,保持一份从容。‎ 沉重的漂流 彭瑞高(上海作家)‎ 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河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乐意;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昂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绝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之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得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然而,要论诗,只在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是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虎跳峡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丝帛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大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 ‎21.“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这里两个“屏着气”‎ 有何不同?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22.“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中的“抚摩”和“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中的“洒”都用得很精彩,请结合上下文进行简要赏析。(3分)‎ ‎2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6分)‎ ‎(1)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3分)‎ ‎(2)从第②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4.文中第④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的看法。请你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两个事例谈一谈“冒险精神”的价值。(5分) ‎ 现代文阅读 ‎21.(1)第一个“屏着气”是表示作者心怀崇敬的心情;‎ 第二个“屏着气”表示作者不仅心怀崇敬,而且表明作者被深深感动,并作了深入思考。(2分)‎ ‎ (2)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了领起全文的作用。(2分)‎ ‎22.“抚摩”这个词,表明作者对这些漂流者的照片看了又看,表现了作者对漂流者无限崇敬的心情(2分)‎ ‎“洒”这个词写出了“清波荡舟”的男女,轻松欢快的心境,反衬长江漂流者征服自然的雄心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1分)‎ ‎(这两个词都使用了移用的修辞手法)‎ ‎23.(1) 长江漂流因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显得沉重;‎ 长江漂流所引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计论 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长江漂流的壮举因后继无人而显沉重。(3分)‎ ‎(2)落差巨大;水流浪急;雾气重(3分)‎ ‎24、答案示例:‎ ‎“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与“冒险”有关,没有第一只微生物的“冒险”来到陆地上,生命就可能只会生活在海洋之中,没有一只古猿大胆“冒险”,直立行走,人类就有可能至今只能四肢爬行;由于张骞的“冒险”,才打通了文明古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由于哥伦布的“冒险”‎ ‎,才有了新大陆的发现,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没有登山家的冒险,人类永远不能征服珠穆朗玛,没有科学家的“冒险”,很多科学之谜将永远不会揭开。‎ 反之,倘若不同意冒险精神,言之成理亦可。‎ 争先恐后 于坚 ‎⑴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哪怕前面就是终点站,人们也要提前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⑵ “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六十年代的词汇中, “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 “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⑶“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⑷争先已到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九十五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惟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⑹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⑺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⑻我认识一位缓慢的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必然永远落后。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⑼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功夫的东西,20年功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日本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⑾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结论,甚至把“落后”用于汉语。‎ ‎⑿“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⒀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性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⒂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并未对“争先恐后”做全面的否定,只是强调要分时间、分场合、分内容对待。‎ B.文章批评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的社会状态。‎ C.文中举眼科医生和种白菜姑娘的事例,意在说明人人都去追求生命中的更高价值。‎ D.把落后作用于“中国时间”和“汉语”,源于一种以“快速”和“武器先进”为“先”的价值观,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E.文章借提出“大地是否成为‘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质疑一种“争先恐后”的观念,这是运用了反证法,意在指出这种说法的荒谬。‎ ‎18.通读全文,概括出人们普遍愿意“争先恐后”的原因。(3分)‎ ‎19.根据上下文意,解释下列两句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生活的质量并不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 ‎②一天功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功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 ‎20.文章在结尾部分写了长江泛滥的事例,请你分析这么写的作用?(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4分)选AD B文章批评的是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C两个事例意在说明,人们追求能够立即兑现的价值,而不是“更高”价值。E使用的是“归谬法”而非“反证法”‎ ‎18.(3分)答:(1)“先”与“后”曾是一种价值判断,精神上的“争先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历史原因)‎ ‎(2)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内在原因)‎ ‎(3)“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外部原因)答对一点得1分 ‎19.(6分)①答:(1)否定争先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普遍认知,指出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关注生活常态和基础。(从表面含义解释句子,说清“先进部分”与“普遍状况”,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实际上是批判了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的社会认知。(从深刻意义解释句子,意思对即可。)(共3分,解释清楚2分,点出深层意义1分)‎ ‎②答:(1)功夫指花费的时间,工夫指具有的本事或取得的效果。本句意在说明,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花费应有的时间,一味求快是行不通的。(2)深刻道理即是:慢并不意味着落后,快也不代表着价值上的优越。(共3分,解释清楚2分,点出深层意义1分)‎ ‎20.(5分)答:作用:①从意思上讲:这句话意思在说明,由于人类过于“争先”,违背了自然规律,因而也必然受到了自然的惩罚。(此点2分,写出“争先”与“受惩罚”的意思各一分。)‎ ‎②此句处于文章结尾位置,起到了深化主题、升华中心的作用。(1分)借此事例,进一步地表明作者对“争先恐后”的看法;不能忽视把“争先”作为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要重视基础。(2分)‎ ‎ ‎ 共老 龙应台(台湾女作家)‎ ‎①我们走进中环一个公园。很小一块绿地,被四边的摩天大楼紧紧裹着,大楼的顶端插入云层,底部小公园像大楼与大楼之间一张小小吊床,盛着一点青翠。淙淙流水旁看见一块凹凸有致的岩石,三个人各选一个角,坐了下来。一个人仰望天,一个人俯瞰地,我看一株树,矮蹲蹲的,树叶油亮茂盛,挤成一团浓郁的深绿。‎ ‎②这三个人,平常各自忙碌。一个,经常一面开车一面上班,电话一个接一个,总是在一个红绿灯与下一个红绿灯之间做了无数个业务的交代。睡觉时,手机开着,放在枕边。另一个,天还没亮就披上白大褂开始巡房,吃饭时腰间机器一响就接,放下筷子就往外疾走。还有我自己,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③可是我们决定一起出来走走。三个人,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 ‎④然后,我就看见它了。在那一团浓郁的深绿里,藏着一只浓郁深绿的野鹦鹉,正在啄吃一粒绿得发亮的杨桃。我靠近树,仰头仔细看它。野鹦鹉眼睛圆滚滚地,也看着我。我们就在那杨桃树下对看。另外两个人,也悄悄走了过来。三个人,就那样立在树下,仰着头,屏息,安静,凝视许久,一直到野鹦鹉将杨桃吃完,吐了核,拍拍翅膀,哗一下飞走。‎ ‎⑤我们相视而笑,好像刚刚经过一个秘密的宗教仪式。‎ ‎⑥这是一个阳光温煦、微风徐徐的下午。我看见他们两鬓多了白发,想必他们也将我的日渐憔悴看在眼里。我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想必他们也对我的奔波觉得不舍?只是,我们很少说。‎ ‎⑦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粘合。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 ‎⑧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一定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有所企求──‎ 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⑨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它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纸窗、雨打在铁皮上咚咚的声音、夏夜里的萤火虫、父亲念古书的声音、母亲快乐的笑、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一棵树上折断了手。‎ ‎⑩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公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1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D)(4分)‎ A.题目“共老”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指的是兄弟姐妹一起变老,共同走完漫长的人生旅程。‎ B.第一段描写公园很小,被大楼紧紧裹着,暗示出都市里人们生存环境的局促和压抑。‎ C.“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句,描绘出三个人相聚时的轻松状态。‎ D.“人生的荒漠”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对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忧虑。‎ E.结尾处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南美洲的雨树来表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难以割断。‎ ‎20.第②段插叙三人生活的“忙碌”,用意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突出兄弟姐妹相聚的难得可贵,为后文抒发兄弟姐妹“共老”之情做铺垫。(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21.结合⑤⑥段看,三人同看野鹦鹉表现出三人 彼此之间情感默契 ,也引起了他们 彼此的关注和怜爱。 (4分)‎ ‎22.“多么奇特的关系啊”,作者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奇特在何处?(请分条陈述)(6分)‎ ‎【参考答案】①看似疏远,实则亲近。‎ ‎②面对工作和生活各自承受、抉择。‎ ‎③聚首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母。‎ ‎④交谈也不一定谈心或有所企求。‎ ‎⑤彼此珍存儿时独有的记忆。‎ ‎(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答出4点得满分,答出1点不得分)‎ 程砚秋:一曲清歌动九城 章诒和 ‎①程砚秋有几个嗜好。‎ ‎②他喜欢酒,也爱抽烟。前面说,他是酒嗓,所以他不忌酒。导演吴祖光曾说:“唱了一辈子旦角的程砚秋却有着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派。这也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嗜好方面。譬如他抽烟抽的是粗大的烈性雪茄烟,喝酒也喝烈性的白酒,而且酒量很大,饮必豪饮。”‎ ‎③程砚秋最喜欢看电影,凡有名片上演,他是从不错过。他外出喜欢穿中国长袍,这与经常西服笔挺的梅兰芳大不相同。所以,人们看见他是长袍一袭,手提一只公文包进电影院。程砚秋多半是坐在楼上后排,有人怀疑他是远视,也有人认为他是怕别人认出自己。‎ ‎④程砚秋的另一个爱好是打太极拳。他不但打得好,功夫了得,且极有研究。看过《春闺梦》的观众,就能从那段表现梦中情景的动作里,领略他的太极功夫。举手投足之妙,与今天电影的“慢镜头”一般无二。再加上且歌且舞,居然能唱完这一段[南梆子]之后,神色自如,不喘气,不出汗。这凭什么呀?就是凭他的唱工、做工和太极功力了。‎ ‎⑤说到程砚秋的男子汉血性,就一定要讲他和日本人的斗争。1937年,日军进城,北平沦陷。日本人找北平梨园公会,要其组织艺人为捐献飞机唱义务戏。程砚秋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就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去唱谁就去唱,我管不了。”第二年,梅兰芳隐居香港,余叔岩沉疴难挽,杨小楼病逝。程砚秋继续支撑着舞台直到1942年,他不与伪政权合作,不唱义务戏,不去满洲国,剧场不留“官座”,这引起了当局的不满,迫害也就接踵而至了。程砚秋聪颖过人,也坚毅过人。1943年的8月,当得知金仲荪夫妻患病又遇房东催逼搬家的消息,他在电话里劝金先生不要太悲观,说:“好戏还在后头,墨索里尼暂时休息,希特勒唱累了休息为时恐也不远了。”‎ ‎⑥面对种种非难,他决定息影务农。1943年3月,程砚秋先后在北京海淀、青龙桥物色乡居房屋,弃艺务农。紧张耕作,闲来读史临帖,这是程砚秋务农时期的日常生活内容。应该说归隐西山,在程砚秋是蓄志已久的。早年他在上海演戏的时候,就曾请老画师汤定之作《御霜图》,预示着入山隐退之意。诗人周今觉为《御霜图》题诗四首。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一曲清歌动九城,红氍毹﹙qúyú﹚衬舞身轻。铅华洗尽君知否?枯木寒岩了此生。”在他心里,息影舞台、安于农事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归宿。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所谓好花看到半开时,何况是快落之花呢。”但人又是复杂的,在以耕读为业的同时,他并未忘怀舞台。“不唱可惜呀!”这话传到程砚秋耳朵里,又颇感欣慰,觉得不枉自己多年艰苦练习。他时常对梨园界朋友折简相召,大家天南地北地纵谈艺术,其乐陶陶。剧作家翁偶虹是他乡村居所的常客。程砚秋不止一次地提醒翁先生请多留心,遇到适合于自己演唱的材料,希望仍能编写为剧。为此,他解释道:“我现在虽然不登舞台,但是仓库里的后备物资,不能漠然视之。有朝一日,阴云消尽,我还是要为京剧服务。”‎ ‎⑦程砚秋归隐西山时,曾将自己喂养的鸽子分赠好友。一年后,一只鸽子忽然飞回程家,这令他既惊喜又感慨。有朋友说:鸽子归巢,说明他谢绝舞台的日子快结束了。果然,日本投降后他搬回城里,立刻着手恢复演出的事宜。‎ ‎(选自《中华读书报·伶人往事》)‎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程砚秋身上有着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派,从他日常生活和嗜好方面也可略见一斑。‎ B.程砚秋常常长袍一袭,手提公文包去看电影,从一个恻面表明他个性鲜明,与人不同。‎ C.在《春闺梦》梦境的动作里和且歌且舞中,程砚秋显示出极佳的唱工、做工和太极功力。‎ D.写梅兰芳隐居、余毅岩病重、杨小楼病逝等是为了与程砚秋的坚毅过人之处作对比。‎ E.分赠好友的鸽子飞回家象征着程砚秋重新焕发出青春,他的京剧艺术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18体会第⑤段内容,说一说程砚秋在电话里劝金仲荪先生的话语有何妙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19文章在叙述程砚秋息影务农的过程中,是如何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请简要分析。(5分)‎ ‎20“一曲清歌”既写出了程砚秋动人的歌声,也写出了他如歌的人生。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来展现这位表演艺术家的风采的。(6分)‎ ‎17.D E(“与……对比”说得不正确,应为“衬托出程砚秋支撑艺术舞台意志的坚毅”;即将进入新的高峰”说得不正确,原文中只有“说明他谢绝舞台的日子快结束了,着手恢复演出的事宜”等语。)‎ ‎18.程砚秋劝说金仲荪先生,巧用艺术“行话”,(1分)表现了他幽默乐观,对生活充满了信心。(2分)‎ ‎19.写程的几个嗜好表现他的独特之处;(1分)但他并未忘怀舞台;﹙1分﹚到“不唱可惜呀!”的话语时,颇感欣慰;﹙1分﹚见梨园界朋友纵谈艺术(1分);提醒朋友能为他编写剧本,希望有朝一日还为京剧服务(1分)。‎ ‎20.先写程砚秋的几个嗜好表现他的独特之处;(2分)再写他和日本人的斗争表现了他的男子汉血性和堂堂正气;(2分)最后写他耕读时仍心系舞台,表现了他对京剧事业的无限热爱。(2分)‎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91-19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191、皋兰夜语 192、高树鸣蝉 193、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194、转身 195、那树 皋兰夜语 雷达 ‎①我从来都固执地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只能作于兰州,而且描写的也只能是襟山带河的兰州。“凉州词”乃古乐府惯用的诗题,并非只能写凉州或只有亲临凉州者才能用它,这就犹如唐人写“出塞”、“入塞”的诗很不少,井非每个人都非要出一回塞一样。可是,单就这首诗的意境观之,恐怕诗人不亲自来到一个高山、长河、古城三者奇绝地扭结在一起的地方,是断难杜撰得出来的 ‎②我想象,王之涣是在一个早春的正午,一个假阴天,来到兰州雷坛一带的河谷的,他极目西眺,觉得黄河上接白云,仿佛是从云端挂下来的,就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子出唇;再侧目一看,发现身边的孤城兰州紧贴着崔嵬的皋兰山,四围群山如簇,使山愈大而城愈小,便生出了“一片弧城万仞山”之慨;当时天气乍暖还寒,兰州一带的杨柳还没有吐芽,王之换打丁一个寒噤,猛听得有羌笛声若断若续飘来,心里想,兰州尚且如此,那凉州以西的古战场,还不知道会怎样的苦寒呢,遂叹息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五门关”啊。我这样解,唐诗专家可能要引经据典地起来反驳,但据我所知,只有兰州才具备诗中所写的特殊地貌,往西去,甘、凉、肃、瓜四州不是这样,沿黄河上下造巡,济南、郑州、西宁、银川等地,也都不是这样。后又发现岑参咏兰州的诗:“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益发坚定了我的看法。‎ ‎③‎ 兰州这地方确乎有种非凡气象,黄河穿城而过,环城则是山的波涛,好似一座天然的古堡,外面的东西不易进来,里面的东西也难出去,铁桶也似的封闭。要是在西安,你会感到关中大平原的坦荡与敞开,而身在兰州,你就没法不体验一种与世隔绝的疏离感、禁锢感,连走路的步子都会放慢。‎ ‎④兰州既是封闭的、沉滞的,但又是雄浑的、放肆的。在我小时候,看春天的“开河”,那刺激不亚于惊雷奔电,若是一个人独立河边,或会被它骇人的气势吓得战栗。看啊,一块块硕大的排冰,像一个个满怀仇怨、冲锋陷阵的生灵,互相追逐着、撞击着,那高扬着手臂的冰块杀过来了,那低头冲刺的冰块迎上去了,时而惊天动地处轰鸣,时而粉身碎骨地呻吟,有的冰块狂暴得简直要扑到岸边来捉你,于是冰水都溅湿了你的棉鞋。夜幕降临,益发骇人。这不由让人想起《吊古战场文》里河水萦带,群山纠纷,声析江河,势崩雷电一类的句子,……‎ ‎⑤一天深液十二点左右,司机小马忽然说,你不是想上皋兰山看兰州夜景吗,说话间车已沿伏龙坪逶迤而上了。此时,不见有下山的车,夜在前方展现出一个庞大的黑影,极为渺远。我们的车奋不顾身地向前扑去。我屏住气,死死攥住扶手,直到攥出满手的汗。我不是胆小鬼,但我要说,像这样紧偎着绝壁,下望着夜市,一边是命如悬丝,一边是赏心悦目,将死亡与闲适奇妙糅合的地方,在任何一个都市也难觅到。‎ ‎⑥十五公里提心吊胆的险路总算跑完,这辆无畏的汽车也终于在山顶的平坝上歇了脚,车里的几个人全都汗津津的,气咻咻的,好似狂奔的不是车而是人。这时我才留意到,天上的宿离我们极近,大有“扪参历并仰胁息”之感,再转身向南望去,好不吓人,但见夜暗里蹲伏着无数弓起脊梁的巨兽。同行的甘肃作家王家达告诉我,那是比皋兰山更高的马含山峰群,要在黄昏时辰看,别是一种阔大气象。‎ ‎⑦我猛然觉得,此刻我登上的何止是山的峰顶,实乃一种精神境界的峰峦,回头一瞥,心头一惊,更高的马含山在黑暗中默默注视着兰州呢! (取村自雷达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兰州是高山、长河、古城奇绝地扭结在一起的地方,‎ B.《凉州词》是王之涣在一个假阴天上雷坛时赋得的。‎ C.岑参咏兰州的诗句佐证了兰州具有特殊的地貌地形。‎ D.在兰州,体验不到一种与世隔绝的疏离感、禁锢感。‎ E.皋兰山不愧为将死亡和闲适奇妙地融为一体的地方。‎ ‎18.作者为什么“固执地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只能作于兰州,而且描写的也只能是襟山带河的兰州”?请结合第一二段简要说明。(3分)‎ ‎19.第④段写春天开河的一段用了很多动词。请选取其中两个,说一说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20.文末一句“回头一瞥,心头一惊,更高的马含山在黑暗中默默注视着兰州呢?,意味深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在原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读此句的感受是什么。(5分)‎ ‎ ‎ ‎17、A C ‎18.答案示例:‎ 这首诗的意境要求其作者必须亲自到一个高山、长河、古城三者结合的地方才有灵感(1分);兰州以外的地方没有诗中所写的特殊地貌(1分);岑参咏兰州的诗给了作者佐证(1分)。‎ ‎19.答案示例:‎ ‎“那高扬着手臂的冰块杀过来了”中的“杀”字和“那低头冲刺的冰块迎上去了”中的“迎”字(1分),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黄河化冻时巨大的冰块和冰块之间剧烈撞击的情态(1分),使人顿生畏惧之心,用大自然的伟力体现兰州的雄浑和放肆(1分)。‎ 两个动词可分可合,意思对即可。‎ ‎20.(1)这句话写文章末尾,进一步深化了主题(2分)‎ ‎(2)围绕“天外有天”、“警惕表面上的超越”、“人生有限,超越无限”等谈,均可。‎ 高树鸣蝉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高考资源网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义悠长。‎ B.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觉得有一种清空风格。‎ C.作者在文章中把飞花、啼鹊、秋蝉、陈蝉、螽斯归为一类,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 D.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18.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19.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4分)‎ ‎20.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 与感悟。(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4分)A C ‎18.(4分)“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2分)如果只答恬静、慵懒倦怠不得分。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面两段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2分)‎ ‎19.(4分)要点:使文章风格典雅,意蕴深厚。(1分)(答出其中的一点即可)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表达效果进行分析。(3分)‎ ‎20.(6分)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生命的快乐。(3分,每点1分。)感悟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点阐发,言之成理即可。(3分)‎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取材于王清铭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8.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4分)‎ ‎19.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4分)‎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 ‎20.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4分)‎ ‎ ‎ ‎17.AE(B无厌恶之情C“城市拒绝月光”太绝对D因为现代人只重名利)(4分)‎ ‎18.此处“楼房”、“月亮”用的是比喻(或象征)手法。“楼房”代表物质文明,“月亮”代表精神文明。画线句的意思是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4分。答出“用比喻”1分,答出比喻内容1分,答出画线句意思2分)‎ ‎19.(6分)‎ ‎①“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4分,一点2分。若答“‘窗’是人类心灵的空间,人类文明的标志”,可得2分;若答“‘窗’是天的进出口”,“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得1分;若答“‘门’是生活的进出口,表示欲望”,得1分)‎ ‎②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状。(2分。“对比”或“反衬”1分,作用1分)‎ ‎20.①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②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转 身 ‎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那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那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那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13日,有删节)‎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就是“寻找”的意思,它与“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B.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感受,同时 也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④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 D.从第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E.“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句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怅。‎ ‎18.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④⑤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义。(4分)‎ ‎(1)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2分)‎ ‎(2)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2分)‎ ‎19.本文的③④⑤段和⑥⑦两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法,请作具体说明。(4分)‎ ‎20.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 人生感悟?(6分)‎ ‎ ‎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C、E(C错在“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应是“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E错在“形象地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惆怅”。)(每项2分)‎ ‎18.(1)在山色、水声和花香中,秦岭女孩保持着最纯真的表情,(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人情,1分),因而这时的她是最美丽的。(1分)‎ ‎(2)转眼间,作者身边只有一个老年乞丐,却找不到他要寻找的那个中年乞丐。(1分)然而,他们同样生活在贫寒与苦难中。(1分)‎ ‎19.文章的③④⑤段是详写。(1分)具体描述了作者与年轻乘客、秦岭女孩、和中年乞丐邂逅(短暂相遇)的经历。(1分)‎ 而⑥⑦两段是略写(概述),(1分)点出人生 “一转身”中发生的种种变化,是对前文详写的拓展。(1分)‎ ‎20.“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1分)相逢机遇的短暂。(1分)(或答: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 作者告诉人们:人生中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2分),因此要格外懂得珍惜。(1分),(语言表达,1分)‎ 那 树 王鼎钧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情侣止步于此。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 ‎⑥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树旁的公共汽车站搬了,树下的水果摊搬了,不远处的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廿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将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都市的寄生者,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 ‎⑩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现在,日月光华,大道如砾,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6.第⑤段中“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4分)‎ ‎17.第⑦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4分)‎ ‎18.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 ‎(1)“没实现”的是什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9.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⑧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本文用语准确精当,而且充满感情,如“雨后滴翠”“冒死掩覆”“栖息青山”“屹立不动”等都生动地描述了那树的形象,感人至深。‎ E.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四、(18分)‎ ‎16.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 ‎17.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4分,每句2分)‎ ‎18.(1)没实现的:死复绿(3分)。(2)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3分)‎ ‎19.C D (4分)‎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86-190‎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 ‎。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186、马头琴的黄昏 187、姑苏看水 188、骆驼刺 189、阳关古道苍凉美 190、湖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竟然走进了黄昏。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像一个坑!‎ 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夕阳没灭,影子就不会消失。‎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这时,我想写诗了。巴音图老阿爸还在拉琴,他要拉出月亮和星星吗?我忽然明白了: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马头琴的黄昏”这个标题的理解。(2分)‎ ‎17.结合全文看,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与第四段写娜日斯老阿妈的“风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写作技巧来看,这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4分)‎ ‎18.在作者笔下,⑴大草原具有哪些特点?⑵巴音图老阿爸的琴声有哪些特点?(6分)‎ ‎19.“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这句话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6分)‎ ‎ ‎ ‎16、“马头琴的黄昏”既是实指,又是隐喻(一语双关)(1‎ 分)。既点明作者所写的是聆听马头琴演奏时大草原的黄昏景色,又暗示他要表现的其实是拉马头琴的巴音图老阿爸这样的草原老人的精神风貌(1分)。‎ ‎17、渲染了“听琴”前草原上悲寂的气氛和“我”此时的惆怅心情(1分),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对比(2分)。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1分)。‎ ‎18、⑴大草原的特点:①宽广;②沉沉的、重重的、凉殷殷的; ③美丽(3分)⑵琴声的特点:①具有形象性(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②粗犷而悠扬,豪放而恬润,有节奏,震撼人心;③迸发着情感、力量、向往;④自由而欢快。(3分;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19、这是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1分),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1分)。本文主人公巴音图老阿爸就是一位充分享受生命的人(1分)。他的琴声不仅驱散了草原黄昏悲伤的气氛,让人尽情享受了草原的美丽(1分);而且充分展示了他顽强的生命、乐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襟(1分),让身边的人都受到感染和鼓舞。(1分)。‎ 姑苏看水 张 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别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错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事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末改变过它的液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冰。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采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笼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团,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才能带来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得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曹孟朴、翁同龢、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6、通观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姑苏水的特点。(4分)‎ ‎17、文中第三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会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 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8、文章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4分)‎ ‎19、文章在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特色?试举例简析。(4分)‎ ‎ ‎ ‎16、水多(广);温柔;有灵性;执倔(刚韧) (4分)‎ ‎17、①带给姑苏稻香鱼肥、丝锦之饶、商贾云集的繁华和富裕。‎ ‎②浸润出姑苏人温柔、脱俗的气质和灿烂、张扬、执倔(刚韧)的精神。‎ ‎③造化出姑苏名园胜迹、评弹昆曲、文人墨客等光辉灿烂的吴文明和吴文化。(每点2分,共6分)‎ ‎18、姑苏水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水养育了姑苏人,并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人与水有过相似的命运,都曾经坎坷、不幸,但都不失掉刚韧的精神。 (4分)‎ ‎19、①欲扬先抑。文章在歌颂姑苏水、姑苏人和姑苏文化,这是扬,但在开头却说对江南水有些惧怕,是抑,为下文扬作了铺垫。‎ ‎②对比。开头将南北不同的秋景对比,突出姑苏的妩媚。‎ ‎③拟人。全文赋予姑苏水人的气质和精神,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在厚实的文化积淀中透出灵气。‎ ‎④借物抒情。借水赞美姑苏人及其创造的文化。 (答对两点即可,4分)‎ 骆 驼 刺 甘 泽 一出嘉峪关,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没有河流湖泊,没有绿洲村镇,只有酷热的白昼和阴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砾和深蓝色的天空,占据了全部的视野。一望无际的荒原,一览无遗的苍穹,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片云,干燥强劲的狂风,时常会卷地而来,把整个宇宙,变成黑暗的风沙的战场。‎ 风沙过后,戈壁被铲掉了一层,然而却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骆驼刺生长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场”‎ ‎。提到坟场,有人会觉得惊悸,但是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种景象,你心中感受到就只有震撼。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坟丘一样的沙石堆,紧密却又均匀地散布开来,往往能占据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种地形足以让所有带轮子的东西却步,但就在那坟丘的顶上,一丛丛紧扎扎乱蓬蓬的刺,坚硬的锐利的刺,正在保护着那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叶片。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们就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这就是骆驼刺。‎ 如果说沙枣树是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戈壁上的士兵。不论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也不论天空上太阳多么酷热,只要被骆驼刺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起身。正因为骆驼刺的抗争,狂风可以带走草根旁边的沙石,却无法夺去骆驼刺脚下的沙土,它们用那特别强劲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沙漠没能入侵,却形成了戈壁滩特有的坟场一样的地形。但是这坟场的出现不是因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这戈壁滩的坟场,这自然的奇观。‎ 骆驼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与生活在这里是划了等号的。也许对于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这死亡的禁地,却是一种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无论如何,我活着,生存着,生活着并且快乐着,狂风也好,烈日也好,干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使被骆驼啃去了枝叶,来年照样东山再起;即使被风沙掳掠了领土,但是更强劲的根系,更坚韧的毅力,仍能与风沙拼个高下,直到狂风再也带不走一粒尘沙。那便是骆驼刺的胜利,生命的胜利。‎ 戈壁的荒凉与城市的繁华,恰是这世界的两个极端。但是比起骆驼刺相互尊重并且保持距离,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更像是另一种戈壁滩。‎ 在这个心灵的戈壁中,也生存着无数的骆驼刺。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陋,他们贫寒而且无助,他们像骆驼刺一样在城市中生活着、生存着、挣扎着。忍受着周围恶劣的环境,忍受着城里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大街小巷里,这样的人却无处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烧饼的,天桥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这城市的美丽花园中杂草一样的人吗?他们就是城市中的骆驼刺,被人遗忘,遭人诟病,但却顽强地存在着,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握着自己自由的灵魂而快乐生活,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多少夸张,但是坚忍不拔的生命乐章却如此华丽。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数着那不多的几张零票,满足地回到蜗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学费。为自己的生存,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着,抗争着,活得辛苦,活得快乐,不是吗?‎ 愿天下所有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幸福安康!‎ ‎(选自2006年《且听风吟》,有删改)‎ ‎16、(4分)第一段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何特征?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17、(4分)分析作者称骆驼刺生长所形成的沙石堆为“坟场”“坟丘”的原因。‎ ‎18、(4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驼骆刺”与“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的相似点。‎ ‎19、(6分)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 ‎ ‎16、(4分)特征:荒芜、辽阔,(1分)沙砾遍地,风沙肆虐。(1分)‎ 作用:突出戈壁滩生存环境的严酷与险恶(1分),为写驼骆刺旺盛的生命力作铺垫。(1分)‎ ‎17、(4分)沙石堆的形状与坟场的土堆外形相近,“坟场”意味着死亡,这样同戈壁滩残酷的生存环境相吻合。(2分)而驼骆刺却能在死亡之地创造生命的奇迹,作者以此衬托歌颂驼骆刺坚贞不屈的生存意志。(2分)‎ ‎18、(4分)‎ ‎①外在形态相似:寒酸、丑陋。‎ ‎②生存环境相似:恶劣、艰辛、荒凉、贫瘠、被遗忘。‎ ‎③分布范围相似:广泛、数量多。‎ ‎④生活态度相似:顽强、坚忍、抗争、努力、自由、快乐、满足。‎ ‎(共4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内容相符即可得分。)‎ ‎19、作者通过对戈壁上骆驼刺旺盛生命力的描写,(1分)赞颂了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生活在城市底层贫寒无助却坚忍不拔努力抗争从中尽享欢乐的弱者,(3分)也批评了当今社会遗弃和鄙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呼唤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2分)。‎ 阳关古道苍凉美 ‎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 ‎ ‎14、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是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是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16、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17、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 ‎ 湖 王 蒙 我喜爱湖。胡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 ‎ 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 ‎ 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梨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 ‎ 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16.本文以“湖”为题,但第三自然段却写到山、海、沙漠、河流等,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17.第四段中,作者列举了很多“于是有了湖”的原因,其中,(1)“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2)“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分别指的是什么?(6分)‎ ‎18.作者在结尾中说,“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这几个含有“只要”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4分)‎ ‎19.请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4分)‎ ‎ ‎ ‎16、作者以山、海、沙漠、河流的形象特点来进行映衬(2分),突现了湖与人的不可或缺的亲情关系(湖与人之间一种奇妙契合)(2分)。‎ ‎17、(1)湖具有自然美的观赏价值,能使人赏心悦目(3分)‎ ‎(2)湖水滋润着生命万物,能使万物生存(3分)‎ ‎18、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只要不破坏自然生态,不贪婪地向自然索取(1分),就能好好利用自然,在与自然的共处之中过上美好的生活(1分)‎ ‎19、本文通过叙说自己经历的不同的湖的不同感受(1分),抒发了自己对湖的喜爱之情(1分),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1分),同时也表现了对经济开发、发展经济有关问题的深刻见解(1分)‎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81-185‎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181、我心归去 182、严肃书籍 183、停靠点 184、故乡的芦花 185、寂寞书院冷 我心归去(有删节)‎ 韩少功 ‎①我在圣·纳赛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②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w.w.w.k.s.5.u.c.o.m ‎③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侯她们睡到天明……‎ ‎④‎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⑤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⑥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⑦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同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的奉献过的人,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16.第二段作者说“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这种“难耐的冷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4分)‎ ‎17.结合全文,针对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为什么故乡能“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4分)‎ ‎18.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9.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 ‎ ‎16.、(1)语言的隔阂,文化的迥异,无法与人交流,使“我”如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 ‎ ‎(2)“我”感觉像置身于无底深渊的边缘,寂寞,虚空,没有回应。 (4分)‎ ‎17.①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朋友,也有他的过去。②‎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③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血、泪和汗水。(4分)‎ ‎18.①对故乡可以失望得滴血,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因为故乡已经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②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拥有故乡,只有劳动与奉献才会使故乡繁荣富强,血沃之地将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4分)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19.作者主要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家乡与法国作比较,来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2分)‎ 分析:家乡是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的,而法国是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的。尽管如此,但故乡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而在法国,我却觉得冷清、虚空、孤寂。(4分)‎ 严肃书籍 残雪 我是伴着书籍长大的。从很小的时候起,我脑子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即,有些书籍是“严肃书籍”,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懂的,要等我“长大了”才能接触。爸爸书架上的那几排书就是“严肃”的,里头有西方哲学,马列主义,最显眼的是那套蓝色布面精装的《资本论》,还有几套大部头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我多年里头司空见惯的事就是,他每天都在读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在台灯下,这些书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说不出那是什么味道,总之引人遐想。那时候,我喜欢趁家人不在之际将那些书一本一本地摊到桌子上面细细打量。我用鼻子凑近了去嗅,用手反复地摩挲。那些书的装订全都朴素而精致,书里头则布满了父亲的的笔迹,也许,用“仰慕”、“欣喜”这些词都远远不能概括我那种朦胧的、神往的少年心理。那时我自己也开始读书了,大都是一些通俗书,我是不会将它们归到父亲的书那一类去的。我如饥似渴,什么书的短期刺激性最强就读什么,读完后那些书就不见了,没有收藏的冲动,也没有条件收藏,大部分书是借来的。那个时候谁买得起书啊。‎ 父亲的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始终对我有种无言的诱惑,它们的存在让我下意识里感到,某些书籍里头有一个无比深邃的世界。如果一个人想进入那种地方去弄清某些事,他就得花费掉一生的时间。那灯下长年累月的夜读,那镜片后面冥思的眼神,当然不是为了装门面,当然也同我读那些通俗书产生的激动是迥异的。那么,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那个时候,没人说得出,父亲也说不出,他只是说:“将来,我的这些书你都要读。”那么,将来我也会像他一样长年累月面前放着同一本书,既看又不看,沉浸在冥想之中吗?我不知道。‎ 那一天终究到来了,那是我同文学正式结缘的时候。我手头也有了几本“严肃书”‎ ‎,并且它们的数目还在慢慢地增长着。在后来的探索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感到,某些书籍是会变魔术的。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个莫测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称作语言的世界,也可以称作文学、艺术、哲学或人性的世界。最奇怪的就是对于阅读者来说,这是一个互动的世界,只有你通过冥想的发力真正感觉到了她时,她才会延展,并显出自己的丰富层次。而如果你的阅读是懒惰的阅读,那么,哪怕你是一个有天分的人,那个奇妙的世界对于你来说也始终处在“偶尔露峥嵘”的阶段。你进去不了,只能为之叹息。一名现代读者不但要反复读,反复冥想,甚至还要动笔,在写的当中去拓展被你感到的那个世界。这是最辛苦,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 一名高级的具有现代精神的读者其实也是一名侦察,他能够在书籍的树林里根据某些蛛丝马迹发现下面的巨大宝藏。那些严肃书籍向他发出信息,他自己体内浓缩的精神接受了信息,并立刻产生新的信息。这种混合的信息引领着他进入精神的隧道,就在那个地方开始了伟大的揭示。那是既迷惘又清醒的过程,是人与神一次次晤面的瞬间。那些严肃的书籍都具有这类属性。我们作为读者,如果想要获得现代阅读的快感,就得从体内压榨出精神,就得去进行那种艰辛的冒险。‎ 你已经有了伴随在身旁的严肃书籍吗?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了你是一个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 ‎(2008年4月20日“残雪的博客”)‎ ‎16.如何理解“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懂的,要等我‘长大了’才能接触”这个句子的含义?(4分)‎ ‎17.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只要你的身旁有了严肃书籍的“伴随”,“那就说明了你是一个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4分)‎ ‎18.本文的题目是“严肃书籍”,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父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9.本文写作特色较鲜明,请至少指出其中一种并加以分析说明。(6分)‎ ‎ ‎ ‎16.因为“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个莫测的世界”,也是“一个互动的世界”,“只有通过冥想的发力”才能真正感觉到“她”,这是“最辛苦”的阅读,所以说“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懂的”。(意思对即可)‎ ‎17.因为严肃书籍可以使你与“神一次次晤面”,可以向你发出信息,让“体内浓缩的精神接受了信息,并立刻产生新的信息”,而这种“混合的信息”将引领你“进入精神的隧道”,开始“伟大的揭示”。(意思对即可)‎ ‎18.是父亲书架上的严肃书籍引发“我”遐想,是父亲对严肃书籍的阅读让我对严肃书籍产生“神往”心理,也正是父亲的严肃书籍“诱惑”着“甲我”同文学正式结缘;写父亲,不仅具有铺垫、映衬作用,也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答出作用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19.①先叙后议(卒章见志)。本文先以记叙的方式,叙述了“我”如何“伴着书籍长大”的成长经历,然后运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我”对严肃书籍的阅读感受;最后卒章见志,阐明了人的精神追求需要严肃书籍的观点。‎ ‎②线索分明。全文以“我”对“严肃书籍”的认识为主线,既叙述了“我”“伴着书籍长大”的成长经历,又充分表达了“我”对严肃书籍的阅读感受、以及阐明了人的精神追求需要严肃书籍的观点。‎ 停靠点 李汉荣 在这个加速旋转的世界上,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恒定的东西,来安妥自己的心。‎ 商业不停地制造和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在诱惑小女生和小男生们慷慨地向时尚投去大量的眼球、激情和金钱后,时尚制造者们很快又设计出另一些时尚,诱导新一轮消费狂潮。‎ 时尚的海滩上,堆积着许多狂热的眼球和激情的泡沫。‎ 浪潮漫过来又漫过去,被洗刷的海滩空空荡荡,而在高处,资本正端坐在豪华别墅的沙发上,清点潮水送来的巨额利润。‎ 这个商业的星球不会有什么奇迹和神话。所谓奇迹,不过是一个穷人和一个不太穷的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谓神话,不过是在财富的赌场上如何成功地进行巧取豪夺。‎ 房地产商说又为我们开发了一个天堂,等到你贷款去购买了了一个天堂的套间,住进去,才发现你每天的日出已被推迟了一个小时,因为,太阳,被前面更高的楼房、更高的天堂挡住了。‎ 又据说盛产羊毛的草原是一个天堂,你长途跋涉去那天堂看了一眼,你看见了那些瘦骨嶙峋的羊,那些在沙漠边缘嚼着草根瑟瑟发抖的羊,为人类制造温暖的它们,是如此的寒冷和无助。它们光秃秃的身体,我们暖融融的冬天……‎ 似乎已没有恒定的事物让我们动荡的内心获得安妥。‎ 走在路上,看见一棵古老的树慈祥而大气地站立着,浓阴匝地,巨冠蔽日,我好像看到了从千里之外走过来的祖先,一位忠厚的有着无限阅历和深情的祖父,于是我停下来,坐在树下,安静地靠在树身上,像靠在祖父的身上,倾听它深长绵软的呼吸,我那漂泊无依的心,我那悬空的心,终于踏实地停靠在一个厚实的胸膛,那胸膛并不只是我自己小小的胸膛,而是一个更宽广更深厚的胸膛——天空、土地、历史、记忆,由一棵古树汇合成一个完整辽阔的胸膛,我迷乱无定的心,在这个巨大胸膛里均匀地跳动。‎ 过了几天,或者过了几月,我又去拜访那棵古树,已再找不到它的身影,据说它遭雷击而死,又据说被害虫蛀死,又据说被开发商伐掉——总之,它已经消失了,它见证过的千年岁月也随之消失。‎ 在它的废墟上,将崛起一座商业的天堂,一座高尚住宅楼正拔地而起。‎ 古树死了。祖父死了。祖先死了。‎ 那条清澈温柔的小溪,明天就有可能被烈日蒸发。‎ 那只擦过我肩膀飞过去的可爱燕子,后天黄昏还可能被我发现,但我看见的只是它躺在污水滩上的遗体。‎ 远山的那峰积雪,它一次次将我无处投靠无处逗留的目光遥遥地接住。我惶惑躁乱的心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秘密地点,那安静的白色似乎降低了这个发着高烧的世界的温度,心,在适度的寒冷里变得安静而宽阔,不急于奔赴什么,就停在它自身的空白里,这一刻,心,虽然无所事事,却回到了那本然、透明的状态,古人说的“本心”,大约就是这个时刻的那颗心吧。‎ 但是,过不了一两年,甚至过不了半年,就在今年夏天,那峰积雪,那峰积攒了千年,明亮了千年,被无数双眼睛眺望了千年的积雪,将永远地融化、消失,那座山将显露出石头的狰狞而荒凉的面目。目光失去了这秘密停靠的地点,它变得更加游移而惶惑,有时,就找一本古书,在那些清澈、亘古、凛冽的句子里,让眼睛和心,获得片刻镇静和抚慰。‎ 在越来越热的世界上,我的心越来越躁,越来越慌,也越来越荒。‎ 生存的地址不断地变成遗址,记忆的圣地不断地变成废墟。‎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真不知道那么多的人,无数的人,在这不断毁损、灭绝的世界上,在这不断废弃、破碎的生存里,是怎样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停靠点?‎ 那么我呢?我的停靠点又是什么?‎ ‎(选自2008年1月《散文》)‎ ‎16、从全文看,题目中“停靠点”的含义是什么?(4分)‎ ‎17、统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可靠的、恒定的东西,来安妥自己的心?”请分条作答。(4 分)‎ ‎18、作者在第⑨自然段中着力描写自己停靠在那棵古树上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19、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有人说这样写使文章基调太过灰暗,是不可取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16、指的是能够寄托人类精神并能提升精神境界的事物。(2 分)可以是给人类带来崇高精神慰藉的和谐自然,(1分)可以是给人类高尚文明提供依托的社会文明。(1分)‘‎ ‎17、(1)产业化大潮带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使人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从而导致精神迷失(2分);(2)经济的高速发展破坏了和谐的自然和崇高的人类文明(2 分)‎ ‎18、(1)从正面表明了停靠点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找到心灵停靠点的渴望;(2分)(2)和古树、雪峰等理想停靠点的消失带来的困惑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2分)‎ ‎19、示例一:同意。作者一味地列举社会负面现象,让人看不到社会发展中的亮点(3分),容易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难以激发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3分)‎ 示例二:不同意。作者之所以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就是为了充分暴露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警示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3 分)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分)。(言之成理即可)‎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16.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17.从标题看,文章应着重写故乡的芦苇,实际上,文章更多地回忆了故乡的人和事。作者是如何将芦苇与人事巧妙地联系起来的?(6分)‎ ‎18.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4分)‎ ‎19.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简要的赏析。(4分)‎ ‎ ‎ ‎16.生活场景:织网,采菱,摘莲,编织。(答对一点给1分)‎ ‎17.①以芦苇作人物活动的背景;②以芦苇的生长过程为叙述的线索;③以芦苇刻画(映衬、象征)水乡女子。(答对一点给2分)‎ ‎18.对故乡自然纯朴、宁静淡泊生活的怀念;对母亲及水乡女子勤劳品格的赞美;对水乡人们之间那种纯朴、自由、恣意的感情的欣赏;也有对芦苇减少流露出的淡淡忧虑。(答对一点给1分)‎ ‎19.表现手法主要是衬托,以芦花衬托女子的美丽,以男子的粗犷、笨拙衬托女子的柔美、灵巧。另外,还用到借物抒情等手法。(“表现手法”表述准确给2分,“赏析”到位给2分)‎ ‎ ‎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有删节)‎ ‎16.文章的题目是“寂寞书院冷”,请结合全文概括“冷”字在文章中有哪几层含义?(4分)‎ ‎17.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4分)‎ ‎18.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4分)‎ ‎19.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6分)‎ ‎ ‎ ‎16.一是书院的冷清,二是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三是作者感到心寒。(4分)‎ ‎17.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愤,对功利世俗的抨击。(4分,反衬手法及作用各占1分,深层用意2分)‎ ‎18.古柏就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永远生机勃勃,虽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厚重而有底蕴。(大体意思对即可。难点在对“见证”和“伴侣”的理解上,应结合上文考虑。答出“象征手法”得2分,答出象征意义得2分)‎ ‎19.要继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2分)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低头,(2分)坚守清雅.怡然.旷达的高尚精神品格。(2分)(大体意思对即可。这是对全文旨要的总括,最后两节也是作者思想的真实流露)‎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76-180‎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176、班公湖边的鹰 177、马 178、哲学家皇帝 179、破碎的美丽 180、爱晚亭 班公湖边的鹰 王族 几只鹰在山坡上慢慢爬动着。‎ 第一次见到爬行的鹰,我有些好奇,于是便尾随其后,想探寻个仔细。他们爬过的地方,沙土被沾湿了。回头一看,湿湿的痕迹一直从班公湖边延伸过来的,在晨光里像一条明净的布条。我想,鹰可能在湖中游水或者洗澡了。高原七月飞雪,湖水一夜间便可结冰;这时若是有胆下湖,顷刻间肯定叫你爬不上岸。‎ 班公湖是个奇迹。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粗糙的山峰环绕起伏,幽蓝的湖泊在中间安然偃卧。与干燥苍凉的高原相对比,这个不大的湖显得很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湖面便扩散和聚拢着片片刺目的光亮。远远地,人便被这片光亮裹住,有眩晕之感。‎ 而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所见的鹰都是高高在上,在蓝天中飞翔。它们的翅膀凝住不动,像尖利的刀剑,沉沉地刺入远天。人不可能接近鹰,所以鹰对于人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在内心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它们长大以后,从故乡的音乐之中翩翩而起,向远处飞翔。大峡谷在它们身后渐渐疏远,随之出现的就是无比高阔遥远的高原。它们苦苦地飞翔,苦苦地寻觅故乡飘远的音乐……在狂风大雪和如血的夕阳中,它们获取了飞翔的自由和欢乐;它们在寻找中变得更加消瘦,思念与日俱增,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 而现在,几只爬行的鹰散瘫在地上,臃肿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翅膀散开着,拖在身后,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它们翅膀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污垢。羽毛的根部,半褐半赤的粗皮在堆积。没有羽毛的地方,裸露着红红的皮肤,像是被刀剃开的一样。已经很长时间了,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 几只鹰就这样缓缓地向上爬着。这应该是几只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只有在低处,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人不能上升到天空,只能在大地上安居,而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 我跟在它们后面,一旦伸手就可以将它们捉住,但我没有那样做。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 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显得吃力,以致爬了好几次,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而就在这一刻,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鹰的泪水,是多么屈辱而又坚忍啊,那分明是陷入千万次苦难也不会止息的坚强。‎ 几十分钟后,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 它们慢慢靠拢,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然后,它们停住了。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站立起来。片刻之后,忽然一跃而起,直直地飞了出去。‎ 它们飞走了。不,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迸发了一般,把自己射出去了。‎ 太伟大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很远。在天空中,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翅膀凝住不动,刺入云层,如若锋利的刀剑。‎ 远处是更宽阔的天空,它们直直地飞掠而入,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这就是神遇啊!‎ 我脚边有几根它们掉落的羽毛,我捡起,紧紧抓在手中。‎ 下山时,我泪流满面。‎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17.文中刻画了行走于地面的“鹰”和翱翔于蓝天的“鹰”的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5分)‎ ‎18.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 (2)鹰是从高处起飞的。‎ ‎19.文章结尾,作者说“这就是神遇啊!” 你怎样理解?(4分)‎ ‎20.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地域风光”,纵观全文,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4分)‎ ‎ ‎ ‎17.最大的不同是,爬行于地面的“鹰”,显得臃肿、麻木而又丑陋;翱翔于蓝天的“鹰”,则矫健而又刚强。(2分)两者前后形象的刻画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的目的在于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从而突出了鹰的顽强、坚韧精神。(3分)‎ ‎18.(1)因为对自由和未来的追求,对天空的向往,对故乡的思恋,使得鹰必须长途迁徙,克服种种困难飞翔,所以作者说“爱变成没有尽头的苦旅”。(2分)(2)有作为是首先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鹰之所以能够矫健地翱翔于蓝天,是基于它之前漫长艰难的爬行。(2分)(意思对即可)‎ ‎19.看到了鹰通过艰辛的努力成功爬上山顶,然后“把自己射出去了”;(2分)这难以遇到的场景让作者感到“出乎意料”,震撼惊叹于它们的伟大。(2分)‎ ‎20.地域风光的描写,显示出西部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壮阔的背景与搏击长空的雄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2分)更加突出了一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2分)‎ 马 吴伯箫 马是天池之龙种。那自是一种灵物。 ——庾信:《春赋》‎ ‎⑴‎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 ‎⑵人,说着就会慢慢儿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⑶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⑷孟春雨霁,滑澾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⑸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⑹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⑺祖父也爱马。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而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⑻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⑼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赢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一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⑽你不信么?“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哪个落落大方说着这样话的家伙,要在跟前的话,我不去给他执鞭坠镫才怪哪。还有那冯异将军的马,看着别人擎擎着一点点劳碌就都去靦颜献功,而自己的主人却踢开了丰功伟烈,兀自巍然堂堂的站在了大树根下,仿佛只是吹吹风的那种神情的时候,不该照准了那群不要脸的东西去乱踢一阵,而也跑到旁边去骄傲的跳跃长啸么?那应当是很痛快的事。‎ ‎⑾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⑿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⒀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17.阅读文章的⑴—⑸段,用适当的词语为下段文字填空。(4分)‎ 本文的第一部分描绘了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有幼童骑马唱歌图,有 图,有年节雪野赛马图,有 图,有端阳驱马逍遥图。‎ ‎18. 文中第⑹自然段说,“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请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及含义(5分)‎ ‎19.文中第⑼自然段最后说,“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请分析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情感。(4分)‎ ‎20.文中的第⑿自然段,“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杜甫的《后出塞》,表现了一种飒然慷慨的雄风。这种意境和结尾时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一句中所表现出来的柔情是否相矛盾?为什么?(4分)‎ ‎17、答案:有媳妇下马省亲图,有孟春走马踏青图 要点:每点两分。第一空必须出现人物和“马”字,第二空必须出现季节和“马”字。‎ ‎18、答案:结构上:照应了上文的“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1分)又和下文“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的相呼应(1分)。同时还为结尾时“真是,说句儿女情肠的话,我有点儿想家。”埋下伏笔。(1分)‎ 文章用这句话推动了情感的发展:先是对故乡的回忆从乡情转向亲情,感情愈发浓烈;又和下文中成年后的坎坷和寂寞形成对比,从而更凸显了结尾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9、答案:作者在精神上感觉寂寞和怅惘时,借着对老马的追忆,暂回到了幸福的童年时光。(2分)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迷惘和对故土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2分)‎ ‎20、不矛盾。文中后半部分中写了历史上名人名马的典故,展开了对马的想象,表现了一种宏阔激荡的心胸。(1分)作者引用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1分)正是作者童年时在故乡的与马有关的生活经历,培育了对马的特殊的情感和开阔的心胸。(1分)慷慨之气和脉脉的柔情,刚柔相济,表现了一种特殊的美感。(1分)‎ 哲学家皇帝 陈之藩 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复了以前当兵的生活。如果我们中国还可以找出这样紧张的工作,那只有在军队里了。同事里有从韩国刚当过兵回来的,有远从加州大学来的学生。我问他们,美国做工全这样紧张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里可能是最轻闲的。”‎ 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样说也不容易说明白。一旦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时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时的墙,下山以后,只觉得这个人已瘫下来,比行军八小时还累。‎ 今天下工后,巳近黄昏,我坐在湖边对着远天遐想。这个环境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大匠造物时,全用蓝色画成了这个“太平湖”。第一笔用淡蓝画湖水;第二笔加了一些颜色,用深蓝画出青山;第三笔又减去一些颜色,用浅蓝画出天空来。三笔的静静画幅中,半躺着一个下工后疲倦不堪的动物。我想整个美国的山水人物画,都可以此为代表。‎ 虽然,眼前景色这样静,这样美,但我脑筋中依然是这一日中,同事们的紧张面孔与急促步伐的影子。我的脉搏好像还在加速的跳动。我昏沉沉的头脑中得到一个结论:“这样拼命的工作,这个国家当然会强。”‎ 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做苦力,做苦工,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中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也知道了什么是人生。所以一个个美国孩子,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希腊哲人,想出一种训练皇帝的办法,这种办法是让他“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做帝王必经的训练,可惜欧洲从来未实行过这种理想。没有想到,新大陆上,却无形中在实践这句话,每一个青年,全在无形中接受这样皇帝的训练。‎ 做卑微的工作,树高傲之自尊,变成了风气以后,峥嵘的现象有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耶鲁大学有个学生,父亲遗产30万美金,他拒绝接受。他说:“我有两只手,一个头,已够了。”报纸上说:“父亲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儿子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 青年们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青年们的偶像不是叱咤风云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个人奉为圭臬的经典。‎ 我们试听他们的歌声,都是钢铁般的声响的:‎ 人生是一奋斗的战场 到处充满了血滴与火光.‎ 不要做一甘受宰割的牛羊 在战斗中,要精神焕发,要步伐昂扬 ‎——郎法罗 我很钦佩在绿色的大地上,金色的阳光中,一个个忙碌得面颊呈现红色的青年。‎ 然而,我在湖边凝想了半天,我总觉得,这个美国青年画幅里面还缺少一些东西。什么东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养吧。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美国学生很少看报的。送报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使他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可惜这一点,美国教育是太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爱团斯坦说:“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专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是会窒息死一种文化的。‎ 民主,并不是“一群会投票的驴”;民主确实需要全国国民都有“哲学家皇帝”的训练。在哲学家皇帝的训练中,勤苦自立,体验生活那一部分,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所赋予青年的,足够了;而在人文的训练上却差得太多。‎ 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 天暗下来,星光,一个一个的亮了。‎ ‎1955年7月2日于纽约州平湖 ‎17.在作者看来,“美国的山水人物画”是怎样的?请试作归纳。(4分)18.为什么说美国学生“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请作简要分析。(4分)19.结合全文,说晚作者引用诗人郎法罗的诗句的目的是什么?(5分)20.文章末了两段的写景着色鲜明而特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 ‎17.美国的山水人物画主色是或浅或深的蓝色,着色简明快捷,静且美,静静的画里,半躺着一个疲倦不堪的活物。‎ ‎18.表迭观感:美国的教育鼓励学生从父辈那里接受勤苦自立的创业教育,却太忽略人文方面的素养。‎ ‎19.倾听美国青年的心声,他们视人生为“奋斗的战场”;感受美国的教育,他们以敢于受苦、成功为光荣;凸显美国青年的形象,他们不管做怎样“卑微的工作”,都“精神焕发”“步伐昂扬”。‎ ‎20.篇末写景,对“我的思想”色彩上趋于“澄明”“宁静”,起了烘托作用;进而使“我”对美国的富强及其原因的思考更为明晰,美国青年的独立自强是其亮点,但美国教育也确有缺陷。‎ 破碎的美丽 乔叶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喜欢断树残杆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每当我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我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我也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那么美丽。‎ 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听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刺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彻悟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我不能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而此时,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16.作者为什么说“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4分)‎ ‎17.“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这句话应怎样理解?(5分)‎ ‎18.作者在阐述“破碎的美丽”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展开?(5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五段由七个“我喜欢……”的句式组成,前六个是分说,最后一个是总说,具体形象地展示了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充满感伤和苍凉的沧桑世事等。‎ B.敢于破碎的人,必须是个性突出的人,像林黛玉像三毛像凡·高像贝多芬,他们都是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人物。这些优秀的灵魂,他们破碎的声音,一一构成了人生的绝响。‎ C.第八段中说这种“破碎的美丽”是“悲哀而持久”的。因为悲哀,我们会随之流泪欢笑、叹息沉默;因为持久,我们的眼前和身边也如今夜月光那样始终是昏暗不明的。‎ D.最后一段中说“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作者巧借花心的绽放来比喻灵魂的破碎,妙用凄然的美丽来渲染感伤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久久地牵动读者的心绪。‎ E.本文语言清新、美丽、隽永、干练、缜密,充满了女性的灵气与聪颖,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只要我们曾经轰轰烈烈地奋斗过,那么我们就不必掩饰绚丽光景下的惨烈。‎ ‎(一)‎ ‎16.破碎的东西烙下了生命的影迹,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 评分标准;答“生命的影迹”或“生命的气息”,得2分;答“更真实”,“更深刻”,各得1分。共4分,意思正确亦可。‎ ‎17.一个人只有在落魄时,才会把禁闭在内心深处的辛酸、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表露出来,才会最真实地展示出自己生活的本真状态。‎ 评分标准:答“落魄”或“失意”等,得1分;答“辛酸(经历)”“心事和情绪”,各得1分;答“生活本真”或“本来面貌”等得1分,意思正确亦可,共4分。‎ ‎18.两个方面。①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②只有破碎的灵魂才是最美丽的。‎ 为什么要这样展开:①写“破碎的东西”是为后文写“破碎的灵魂”作铺垫。写“破碎的灵魂”是写“破碎的东西”乃至全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只有破碎的心灵才最美丽的道理。‎ 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前后各占1分;第二问两点各占2分,且按前后内容分别占1分的标准来判分。共6分。‎ ‎19.BC 解析:B项对人物个性的概括以偏概全;C项对“持久”的解说有误,应为我们心中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像田野和草场一样广阔无边,像月光一样细密绵长。‎ 爱晚亭 谢冰莹 萧索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这是一曲多么美的自然音乐呵!‎ 枝头的鸣蝉,大概有点疲倦了?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这样断续而凄楚呢?③‎ 溪水总是这样穿过砂石,流过小草,轻软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的吧?④翩翩的蝶儿已停止了它们的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惟有无数的蚊儿还在绕着树枝一去一来地乱飞。‎ 浅蓝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出来的半边新月,她好似在凝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地盯望着我——望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态。‎ 我乘着风起时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哦哦,多么有趣哟!当我左手提着绸裙,右臂举起轻舞时,那一幅天真娇憨而又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情澄的水里。于是我对着溪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厉害,她也越笑得起劲。于是我又望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张开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泪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她的泪和我的泪竟一样多,一样地快慢掉在水里。‎ 有时我跟着蛤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更有时鸟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着。‎ 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天空的那几片白絮似的柔云,和向我微笑的淡月。‎ 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无数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的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地在微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趣非醒地在觉伤心,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然而当我斜倚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不觉有时“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唉!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与林问鸣鸟!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我愿以热烈的一颗赤心,浮之于太空!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划归乌有,划归乌有呵!‎ 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蝉声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洪大了,林间的晚风也开始了它们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了。‎ ‎“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转晴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一九二六春于麓山之崐 涛亭 注:①爱晚亭,四周皆枫树,深秋枫叶红艳,别有佳趣。亭得名于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②谢冰莹(19062000)湖南新化县人。“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小时随父读四书五经,十五岁就见锋芒。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未毕业即投笔从戎,十九岁时逃避家中为她安排的婚姻.毅然于l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7.“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予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18.文中作者以多情的笔写自己的“狂态”,这一部分内容与后面“我愿”领起的八个排比句,在抒发的情感和抒情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19.文中插入一段疲倦的“我”进人甜蜜的梦境的描写,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章全篇未着一字描摹爱晚亭这座闻名遐迩的古亭台。但标题却为“爱晚亭”。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以“爱晚亭”为标题的原因。(5分)‎ ‎ ‎ ‎17.满眼春色激励了“我”的意志(1分),让“我”痛下决心(或“彻底明白”之类)(1分):“我”必须从失去亲人的伤感中摆脱出来,(1分),必须割舍亲情甜蜜幸福的牵绊(1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后两点可概括为“抛却对家人的眷恋和割不断的情感”等类似意思。分析时要扣住“完全”“忘掉”等关键词语)‎ ‎18.都表达了抛却“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的坚决;都表达了一位新女性挣脱束缚走向自由之路的热切愿望;(3分)寓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相结合。(1分)(或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19.从梦境中透露出我离家出走后对家人的眷念和割不断的情感;结构上有张有弛,形成一个小小的起伏。为后面情绪高涨作了铺垫。(每点2分)‎ ‎20.文中描绘的爱晚亭周围的环境氛围是我情感变化的催化剂;(2分)作者取题为“爱晚亭”,所写的并不是秋天之景,而是春天之景,两相比照,突出盎然勃发的青春气息。(3分)‎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71-17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 171、在西域读李白 172、张家界 173、珍惜愤怒 174、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 ‎ 175、周庄烟雨中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 ‎16.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5分)‎ ‎ 17.第③段“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6分)‎ ‎ 18.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5分)‎ ‎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终结方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D.第⑦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面”指文化精神方面。‎ 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欲望。‎ ‎ ‎ ‎16.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5分)‎ ‎17.前者:伟大的漂泊者被孕育出来之时。后者:饱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的相遇。(意思对即可,各3分,共6分)‎ ‎18.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5分)‎ ‎19.B C(4分)‎ ‎(B.李白只是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并不是摒弃;而且,李白的诗并不全是剽悍纯粹猛烈的。C.文中的意思是“没有李白的加入,大唐会减却许多光辉”,这并不能说“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 ‎ ‎ 张家界 ‎ 卞毓方 ‎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 ‎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 10.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咨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 11. 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 12. 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 ‎ 13.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 10 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 11 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 ‎ 12. 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 ‎ 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 ‎ 13. (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 (2)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侯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愤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喜小悲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元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8.“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指的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4分)‎ ‎19.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为什么要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根据文意,请你说出自己的理解。(4分)‎ ‎20.既然愤怒对人有着诸多不利,作者为什么要呼吁“珍惜愤怒,保持愤怒”?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法,先写愤怒的对人不利,后写人应当珍惜愤怒。‎ B、“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一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一句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愤怒才能使生命充满活力。‎ D、文中写“喜”、写“愁”、写“快乐”、写“孤独忧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愤怒的“真实”,“赤裸而新鲜”。‎ E、结尾段“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一句是作者向人们发出呼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当珍惜和保持愤怒的权利。‎ ‎ ‎ ‎18、[标准及解说]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2分)作者对此持否定(或不满)的态度。(2分)‎ ‎19、[标准及解说]愤怒容易暴露“赤裸裸的内心”,容易暴露真实的自己,不利于在复杂环境下的对敌斗争,故此需要“制怒”。(4分,意思对即可)‎ ‎20、[标准及解说]作者认为,人类生活不能没有愤怒,愤怒可使生命充满活力,是生命的一种壮美之举;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这体现了作者对高品质生命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完美情感生活的呼唤。因而,即使愤怒有对人不利的一面,人也应当珍惜愤怒的权利。(6分)‎ ‎21、C、E[标准及解说](C、双刃利剑是说存有利弊;E、文中有“不丧失理智”的条件)(4分,每答对一个给2分)‎ ‎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 刘守安 ‎ ①我们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并不是为书法下定义,只是一个范围的界定。时下人们为“中国书法”已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表述的方式各不同,但使用的一个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是一样的,那就是“艺术”。特别是几位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影响甚大。‎ ‎ ②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 作为文化层次的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法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当人们对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 ③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文化形态被创造的目的。因而也集中体现着该文化形态的价值、功能。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含着经济、政治、宗教、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世界”。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次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的体现可能有所忽略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察、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 ④如果我们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方面作观察,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的目的丢掉了。这样,研究者尽管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文化”核心内容,也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 ⑤一些论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对“形”本身的艺术价值扩大、拔高,其基本论据是将汉字与绘画相比符。这是违背文字的本质规定的。汉字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图画,符号是约定的,其“形”与其表示的“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符号显示的汉字字“形”,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一个个汉字字“形”并非一个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字“形”方面所显示出的点画(笔法)、结体(字法)、布局(章法)虽然可能显示出某种“形式美”,但它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毕竟属于“形式”,从根本上说都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并受到这种目的的制约。那些被称为中国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具有“郑重的用途”(启功语)的实用性书写,绝不是书写者自由“创作”的“为艺术的艺术”。只用“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难以讲说这些书迹的产生与变化发展。‎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有删减)‎ ‎ 1、第②段,作者认为,一些书法研究者对书法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是不全面的,其理由是:(4分)‎ ‎ 2、第④段,“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的“结论”是指(3分)‎ ‎3、作者反对一些书法研究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下列各项中,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汉字是符号,不等同于绘画,不能与图画的审美相比。‎ ‎ B.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才能显示出审美意义。‎ ‎ C.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实用性书写,不是为艺术的艺术。‎ ‎ D.个体汉字的字形,不具有审美意义和独立的文化意义。‎ ‎4、对全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 A.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既是对其范围的界定,也是为其下定义。‎ ‎ B.字体书法的形态,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 ‎ C.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从根本上说是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 ‎ D.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体现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的。‎ E.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层次,在文化结构中具有同等意义。‎ ‎5、请举例,谈谈你对书法作品文化意义的认识。(100字左右) (4分) ‎ ‎ ‎ ‎ 1.①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②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重要事实(共4分,各2分)‎ ‎ 2.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不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3分) ‎ ‎ 3.D (3分) (汉字字“形”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而不是“不具有”)‎ ‎ 4.A 、E (共4分,各2分) ‎ ‎ 5.参考答案:比如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法帖,从文化意义上看,那就不只是对他挥洒自如书法的欣赏,我们还能从书法《兰亭集序》的内容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还能从他书写时出现的漏字、改字感受到他的随意和放松的心态 (内容近似即可,主要是体现对文化意义的认识)(4分,例子1 分,文化意义3分)‎ 周庄烟雨中 韩静霆 一踩着周庄的石板路,人就在水中央了,一蹬上周庄的乌篷船,就到了水乡人家了。‎ 正是烟雨空漾天气,衣裳在空气里就湿漉漉了,眉毛头发也在不知不觉中湿了。绕着水乡人家的都是河汊,抱着周庄水镇的,都是湖。前前后后是水,左左右右也是水,周庄依偎在淀山湖、色蚜湖、南湖和澄湖的怀里,像从湖里滋出的一张荷叶。‎ 周庄河汊上泊着可以租用的乌篷船,近看那船是实在的,远看,可就化在细密而又无痕的烟雨中了。真正坐在船上,才算是知道水乡呢。船儿款款地贴着水镇人家的窗根儿摇,穿过一个桥洞,又穿过一个桥洞,风景明明暗暗。船儿咿咿呀呀地自说自话,船儿赶着一群又一群湖鸭。忽然间,船儿打了一个横,竟然进了人家的院子,人家的厅堂!说是那人家姓张,张家厅堂高高筑在水上,可见爱水爱到了什么程度。行船在厅堂,船娘和厅里的熟人打着招呼,沏春茶的声音都听得见。水镇,水船,水乡人,远客,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温馨的整体,一个很大的冢。‎ 在周庄,真好;在乌篷船上,真好。我这个北方汉子浮躁的心,放下了,在水中溶掉了。湿漉漉的水雾营养着脸呢,一双干涩的老眼,水灵灵的了,涩苦生剌的舌根,荡漾着凉丝丝的水波了。试试嗓音,喉咙里跑出了湿软湿软的音节儿。撑船的船娘问我,“向左呢?还是向右?”左边是桥,右边也是桥,左手是水乡,右手也是。我就请船娘“随意”。是啊,随意,前边的船娘,后边的船娘,青莲包头藕荷兜,都随意。‎ 粉墙乌瓦和小桥流水构成的周庄,船的梭织连的周庄,是一种禅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田园啊!这种禅境,不是古佛青灯下的“禅”,而是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那么凡俗,那么自足,让人随便想些什么就想些什么,让人眷恋,让人相思,让人散开胸中的积郁。‎ 我在张家厅堂品了一阵阿婆茶。‎ 我在沈家天井,看了一阵独自绿着的一株芭蕉。‎ 我登上不知姓氏的小姐的绣楼,对着绣花的绣幔和雕花的牙床,发了好一阵呆……‎ 周庄!周庄!水做的小镇,水做的骨肉。我觉得浑身轻松,也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很温柔很温柔了,不是么?船儿和船儿磕碰了,相对一笑;船儿和船儿在水巷狭路相逢了,让开就是。‎ 周庄当然不是世外,周庄当然也有历史。离镇二里的太史淀,枯水时可见古井数臼,水丰时烟水茫茫,一澄如天。便是说,平静和泰然之下的周庄,也藏着说不尽的沧桑。周庄水域春秋时期见有记述“摇城”,北宋元祜元年,得名周庄,两千五百年的旧事,九百岁的高龄,多少风风雨雨骚扰?可是,在周庄的粉墙上,拱桥上,人们是见不到沧桑变化的碑刻和文字痕迹的,周庄不把周庄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如此不动声色地面对沧桑和历尽沧桑的不动声色,该是大师级的修炼吧?风雨就是风雨,沧桑就是沧桑,芦花还是白就白了,采花还走黄就黄了,船迎走船,桥还是桥,周庄还是周庄。无论庙堂之上,朝野之间,怎样的人来人去,云起云飞,周庄乡民创造的温馨,宁静,平和,淡泊,以及在平淡宁馨申所包容的博大和深刻,是永恒的。‎ 一切都是匆匆过客!诗朋、酒侣、名士、富豪、官宦、贵胄,都是过客,惟有水镇人家创造的水镇永恒,周庄永恒!我想。‎ 船儿在水上漂着。我在船儿之上躺着。‎ 我抱着周庄烟雨,周庄烟雨抱着我。‎ 周庄真好。周庄永恒的宁静,温柔,自然,真好。‎ ‎(摘自2003年12月27日《扬子晚报》)‎ ‎14、作者在坐船游览后对周庄产生了“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条归纳,是哪些见闻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6分)‎ 答:‎ ‎15、用自己的话解说“周庄不把沧桑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的内涵。 (4分)‎ 答:‎ ‎16、文题为《周庄烟雨中》,但文章在“烟雨”上着墨很少,这是为什么?(4分)‎ 答:‎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作者写自己在周庄品茶、看芭蕉、发呆这三个细节,其目的是什么?(4分)‎ 答:‎ ‎(2)最后二段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4分)‎ 答:‎ ‎ ‎ ‎14、①载着游客的船儿可以随便进入人家的院子、厅堂。②游客和周庄人可以一下子组成一个很大的家。③能使我这个北方汉子放下浮躁的心。④让人眷恋、相思,散开心中的郁积。(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用原文回答,每点扣1分)‎ ‎15、周庄以博大的胸怀创造了一个永恒、温馨、宁静、平和、淡泊的生存环境。‎ ‎16、文中的烟雨不仅指自然界的烟雨,更是指周庄历经沧桑后独具的人文环境,文章重点写的是周庄的人文环境,故对自然界的烟雨着墨不多。‎ ‎17、(1)用历史上的沧桑变化来衬托眼前周庄的温馨、宁静、平和、淡泊,并进一步写出的博大深刻永恒,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厚重,主题更加深刻。‎ ‎(2)写自己已经沉浸在周庄迷人的人文环境中,再次倾吐了周庄在自己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6-17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66、雨韵 167、语文天生浪漫 168、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169、月,阙也 ‎ ‎170、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雨 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的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H2O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在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在雨中的动态进出,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快乐。因为,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型上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意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影去了,并在那儿的天空织成雨后的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18、为什么说“雨包容着人生四季”?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19、为什么作者步入老年,“更加喜欢雨”了?(4分)‎ ‎20、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幅孩子与小狗在雨中赛跑的“写意画面”,请你结合文章中心,简要分析作者从这幅写意画中所体悟到的“雨韵”。(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全文以“雨”为线索,描写雨的灵性,以“雨”喻人生,给读者深刻的人生感悟。‎ B、“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意思是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只能使人警觉醒悟而缺少欢乐。‎ C、第二段开头“按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体现了这篇散文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在给读者美的享受之中也让读者获得知识的享受。‎ D、文末将“雨丝”比作连接天地的“琴弦”,“雨滴”比作“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人向往、满足、快乐的雨韵,点明题旨。‎ E、文章引用《红楼梦》中的“黛玉悲秋”、《西游记》中的“老君炉”、《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旧典活用,赋予新意,象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深化了主题。‎ ‎ ‎ ‎18、(4分)因为春雨稚嫩、温柔,如婴儿;夏雨生命力旺盛,如青年;秋的欢乐中掺杂一丝忧伤,是成熟的标志;冬雨变成雪与冰,象征人生命的暮年与终点。(4个要点各1分,只答“春雨是婴儿,夏雨是青年,秋雨象征成熟,冬雨是暮年”,未概括出不同季节雨的特征,只得2分)‎ ‎19、(4分)因为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意思对即可)‎ ‎20、(6分)①没有童年的第一次勇敢,就没有人生的光辉历程;②‎ 雨有灵性,能洗涤肉体的污秽,安抚伤痛的灵魂,给人以向往、满足、欢乐;③雨胸襟博大,自由自在,乐于奉献。(3 个要点每点2分)‎ ‎21、(4分)( A )( D )‎ 语文天生浪漫(节选)‎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 ‎ ‎18.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9.通观全文,“语文”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加以分析。(6分)‎ ‎20.通读上文,你最欣赏的一点是什么?请围绕你最欣赏的一点简要加以分析。(4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写陶潜、孟郊、王昌龄、李白等,是为了阐释语文来自于浪漫、悠闲、宁静的心境。‎ B.作者写盘古、女娲、精卫、夸父等,是为了描绘出祖先大胆的想象和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C.作者写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写雪莱、但丁等,生动地阐释了从浪漫心灵出发的语文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D.全文围绕“语文天生浪漫”这一话题,信手拈来,既有诗句和神话传说,又有文学长廊中的历史人物,材料丰富、很有感染力。‎ E.本文饱含激情,语言流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层层展开,阅读本文,给人在浪漫的语文世界徐徐穿行之感。‎ ‎ ‎ ‎ ‎ ‎18.(4分)‎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古人的浪漫情怀;并为“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作铺垫,同时,与上文的“遥远”和标题中的“天生”一词相照应。‎ 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其作用,回答出一个角度且言之成理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6分)‎ ‎①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3分)‎ ‎②浪漫的语文呼唤着浪漫的情怀,唯有具备一些浪漫的情怀,才可能真正地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3分)‎ 只要围绕上述两个要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与参考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观点集中合理,分析有理有据,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给满分。若分析两点,扣2分;若分析多点,则不记分。‎ ‎21.C D(A王昌龄因浪漫引发了豪壮的情怀;B是为了阐释“语文从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这一观点;E未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 ‎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深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出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是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1)文章的结尾一段“母亲将我放飞以后……”其中“放飞”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文中共写了几次“放飞”,请作简明概括。(5分)‎ ‎19.作者认为母亲“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请结合全文,谈谈母亲给予了“我”哪些人生启示。(5分)‎ ‎20.(1)“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却给孩子订“几十种报刊”,你能从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4分)‎ 答:(1) ‎ ‎(2) ‎ ‎2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 )‎ A.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家刘心武主要通过回忆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关心和照顾,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舐犊深情。‎ B.文中的母亲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独到之处,她不是把孩子紧紧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是将孩子“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真正有出息。‎ C.对于母亲给予的爱,作者并不是当时就理解的,而是在经历过种种的人生体验之后,才能领悟到这种高层次的母爱。‎ D.作者写自己被母亲“放飞”后的种种痛苦感受,描绘了自己心灵成长的艰辛,目的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母爱,就是能为子女作长远打算的爱。‎ E.本文文字朴实无华,虽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歌颂母亲,却能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母子之间那种浓郁的深情。‎ ‎ ‎ ‎18.“放飞”在文中是个比喻,意思是孩子一旦长大,就应让他“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共写了三次。(2分)(1)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本来可以在家住宿,她却把儿子“推”‎ 到学校去住。(2)举家外迁,却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可以作为“家”的房子。(3)把替儿子做被套当做“义务劳动”。(3分)‎ ‎19.(1)吃正经饭走正经路做正经人。(2分)‎ ‎(2)重精神轻物质(1)‎ ‎(3)独立生活,独立解决困难。(2)‎ ‎20.(1)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2分)‎ ‎(2)把“身体好”放在首位,培养孩子不贪慕虚荣的纯朴天性。(2分)‎ ‎21.AD ‎ ‎ 月,阙也 张晓风 ‎ ‎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 那解释使我着迷。‎ ‎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大地才结合起来了。‎ ‎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选自《读者》2002年第24期)‎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的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从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着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述有关“月圆”的哲理作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相,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浓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19.第2自然段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写出你的简要理解。(4分)‎ ‎20.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 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分两点来答。(6分)‎ ‎21.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请简要说说这些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4分)‎ ‎22.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只写序号 (2分)‎ ‎①昨夜的星辰从银河中坠落了,人类在历史上丢失了自我。‎ ‎②辉煌的理性,就是复兴希腊和罗马的文艺。‎ ‎③但是苏醒毕竟是至关紧要的,从哥伦布开始的伟大探索,帮助人们寻找失落的自我。‎ ‎④米洛的断臂维纳斯和拱券结构的罗马大水道,就是帮助他们在历史莽原上进行寻找的纵横坐标。‎ ‎⑤这种迷失和困顿使人沮丧,使人遗憾,而当他们意识到了的时候更是如此。‎ ‎ ‎ ‎18.A、C(A错在“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应是“月缺”或“天残地缺”;C错在“发现……真相,并从中悟出了……道理”)‎ ‎19.在传统的理念中,月总是圆的,象征着团圆,可是中国古代文献却用“阙(缺)”来解释,这种看似有违常理的解释,很新颖别致,实在耐人寻味。‎ ‎20.⑴“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⑵残缺(缺憾)往往蕴含美丽。‎ ‎21.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而且常和缺憾与不如意相生相伴,因而对他人(物)要多一份理解,对己(得失)则多一分达观(豁达)。‎ ‎22.(4分) ①⑤③②④‎ ‎ ‎ ‎ ‎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 ‎ ‎1. 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不超过20个字)‎ 解析: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离人群。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作用就要考虑这些事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 参考答案:‎ ‎“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参考答案:‎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 “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 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答:[ ][ ]‎ 解析:A中有现处错,一是“以排比手法含蓄地表达”,排比的作用不是“含蓄地表达”;二是“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属“无中生有”。D处也有两处错,一是文中的“单位”不同于生活中的含义,如用在此处表述,要用引号;二是“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表达不当。‎ 参考答案:A D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1-16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 161、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162、永远的布花 163、永远的门 164、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 165、雨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孟 晖 在我们这个犬儒的时代,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与吴质书》中,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谈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我们不得不承认,魏晋人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太不一样了,他们固执地坚持真相,坚持直视死亡。他们似乎对死亡这个主题异常执著,一次次地,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们常说魏晋时代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觉醒,其实,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时代同时也是死亡意识的觉醒。 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层的痛苦。一方面,他对人间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难以抗拒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对朋友吴质,曹丕吐露道,自己“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岁渐长,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至急得终夜难以成眠。可是,这种焦虑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接下来的一段倾诉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没有年轻时的“志意”了,还没有白头,就已经在精神状态上成了“老翁”,这是在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在痛切的自责之后,他得出的感慨却是“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应该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时光,来努力创造丰盛的人生!直视死亡,并没有让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畏缩,相反,这成了让他们无比眷恋生命的最大动力。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晋精神,恰恰是“未知死,焉知生”。‎ 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恨,就是不解脱,这样岂不是不够达观吗?可是,魏晋南北朝人好像不知道“达观”是怎么一回事。《恨赋》满篇的怅恨之情,皆因生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生命不能自主。这种想法让我们惊异;一种观念早就深深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液:这就是所谓“知天乐命”的人生观。魏晋人是“知天”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远比我们要更达观得多,所以,他们才不回避死亡,才把死亡当作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但是,他们“知天”,却不肯“乐命”,恰恰相反,他们“恨”命,并且在文章中反复吟啸着这种恨意。‎ 也许,在这个时代,佛教还刚刚传入,道家也还在成形之中,中国人还不像后来那样,有那样多的退路,那样多自我解脱的方式,于是,他们的生命热情就像火一样炽烈,燃烧着他们自己。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肯“苟活”,“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在江淹看来,正因为人生的注定不能圆满,因此,人之死,就无一例外地成为一种痛苦的结局。但这痛苦不是因为死的来临,而是因为在死亡到来之前,没有让生命如花绽放。 今天的人普遍更喜欢《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赋》,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逍遥和隐逸,更合乎我们的犬儒态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仿佛已经是很久了,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就支配着我们的灵魂,也支配着我们的散文写作。像《与吴质书》和《恨赋》中这种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不仅为我们所陌生,而且也让我们难以接受。然而,这种态度的存在,正证明了中国思想从来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单一。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终于厌倦了把散文当作犬儒精神的传声筒,而重续起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精神的散文写作?‎ ‎18.通观全文,文末“犬儒精神”和“另一种精神”分别指什么,试作概括。(4分)‎ ‎19.结合文意,说明为什么说“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理解的”。(4分)‎ ‎20.文中 “知天”“恨命” 在曹丕身上如何体现,试分条概述。(6分)‎ ‎21.下列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曹丕和江淹的两篇文章为引子和线索,在对魏晋精神的肯定和赞扬中中肯而委婉地批评了当代某些人身上的犬儒精神,对改变这种精神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B.第六段中“把死亡当做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的比喻含义隽永,突出了魏晋时代人们对死亡意义的深刻认识。‎ C.本文结构上由总而分,再由分而合,章法严谨;写法上对魏晋精神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语言上,质朴与绚烂结合,风格多样。‎ D.用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之语并加以翻新,准确揭示了魏晋士人看透了死亡的本质,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因而也就更加珍视生命的心态和精神实质。‎ A. 作者将《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赋》与《与吴质书》、《恨赋》相比较,肯定了后者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而否定了前者的逍遥和隐逸。‎ 答:[ ] [ ] ‎ 参考答案 ‎18.(4分,每一要点2分)“犬儒精神”,指当代人身上存在的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另一种精神”指魏晋精神,即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精神。‎ ‎19.(4分,每一要点2分)(1)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2‎ ‎)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意思对即可)‎ ‎20.(1)直视死亡,谈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知天);‎ ‎(2)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至急得终夜难以成眠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恨命);‎ ‎(3)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恨命)。‎ ‎21.A D(B项,想并非对“意义”的认识,而是一种对待死亡的态度;C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无依据,语言“绚烂”之说也不妥;E项,作者要否定的是今人对作品的态度,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情调)‎ ‎ 永远的布花 王梅芳 大战过后的德国,一片废墟。两个记者步履沉重地走过,其中一个问:“他们还有重建家园的信心吗?”另一个指指地下室窗台上的花,肯定地回答:“有!有花的地方就有信心和创造生活的激情。”‎ 忘不了外婆的布花,在那些贫瘠灰暗的日子里,那些北风卷着雪花呼啸着掠过村庄的寒冬,寂静简陋的农舍里,因为外公而被遣返还乡的外婆盘腿坐在蒲团上,打开从江西带来的一卷卷色泽鲜艳的布头,带着安祥的微笑,舞动剪刀,剪出一个个瓣,一片片叶,一朵朵花,一束束花。玫瑰、百合、月季、石竹,娇艳欲滴,层层的花瓣里似有幽香袅袅散出。待嫁的姑娘们蜂拥而来,羞答答地围着外婆,想要一束花放在未来的新房里。外婆慷慨赠予,老脸笑成了一朵花。外婆还把布花送给左邻右舍的农人们,让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粗砺的心感受到了美的震动和明亮而温暖的照耀。那么灰冷的草屋,那么荒凉而寂静的岁月,因了几朵布花而刹时生动美丽起来,日子也就过得有盼头了。‎ 满腹诗书的外公死得很惨,他是饿死的。他曾有良田千顷,可死的时候肚里一粒米也没有。外婆在他的身边摆满了布花。没有面包可以,没有阳光可以,但生命里不能一日无花啊,那是一个人心灵的家园。‎ 表姐萍下乡插队到湖南时带走了外婆的两束布花,我记得那是两枝嫣红的欲绽未绽的玫瑰。一年后,表姐乘的小船翻了,淹死在她养鱼的湖里,同船遇难的还有另外两名女知青。二十岁的表姐长眠在黄土之下,陪伴她的是那两束欲绽未绽的布玫瑰。表姐一米七六的窈窕身材,爱打篮球,梳着两条长辫子,笑起来酒窝忽闪忽闪的,她还没有来得及接受爱情,品尝生命所赐予的甘关醇酿,就遽然凋零了青春的容颜。但她拥有两束花所拥有的春之希望与梦想啊,在那无边的冷寂的黑暗里。‎ 浪迹天涯时,我在随身的行囊里放了两束已显陈旧的布石竹,是家乡山野上那种小小的淡淡的野石竹,像母亲忧郁的目光,又像岁月深情的回望。其时祖国大地已是花的海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角角落落,繁花处处如云锦。但,我还是喜欢外婆的布花,有着温暖的质地和朴素的颜色,带着悠远的怀旧情调的布花让我的心灵沉静,让我时常想起那段日子,想起故乡积雪的山峦,冰封的河流,杨林梢头的喜鹊窝,以及青石农舍里的外婆和她永不颓丧与妥协的生活。让我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能挺直脊背,坚定对命运说声:不!‎ 外婆八十六岁那年溘然长逝,至死前几天都还在摆弄花。她的梳成美丽圆髻的长发,漆黑漆黑的,不掺一根白发,我仔细找过,一根白的也没有,这让人惊奇。这使她总是漾着淡淡微笑的脸庞显得高贵,纯真而静谧,像一张天使的脸,苦难在这里留不下丁点痕迹。‎ 我知道外婆一生都在花瓣上舞蹈。‎ 一个有花的心灵永远不会萎落尘埃。一个有花的民族注定会强盛起来。‎ ‎18.本文主要写的是“外婆的布花”,为什么要写记者在战后德国的对话?(4分)‎ ‎19.你如何理解“我知道外婆一生都在花瓣上舞蹈”。(6分)‎ ‎20.作者用“永远”来修饰“布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21.下列对本文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花”为线索,以外婆的“布花”与改革开放后祖国大地上四处盛开的鲜花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B.叙写表姐遇难的文字虽深含痛惜,却强调了表姐曾拥有“春之希望与梦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中华民族是爱“花”的民族。‎ C.“在那无边的冷寂的黑暗”的年代里,作者携带布花浪迹天涯,此时的布花是母亲气质、外婆精神的象征,给作者勇气与力量。‎ D.写外婆“梳成美丽圆髻的长发,漆黑漆黑的,不掺一根白发”是强调外婆出身的高贵。‎ E.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对一位女性在生活的磨难中剪制布花的描写,含蓄的表现了关系着民族以至人类的深刻而厚重的主题。‎ ‎ ‎ ‎18.用记者的话点明主题(2分)增强主题的普遍意义(2分)‎ ‎19.外婆一生都爱花,爱剪布花(2分)外婆以花赠人传播美(2分)写出了外婆精神境界的美好(2分)意思对即可 ‎20.对外婆以及过去生活永远的怀念(2分)对美与希望永远的追求(2分)‎ ‎21.BE A没有“对比” C“携带布花浪迹天涯”是在改革开放年代 D并非“强调外婆出身的高贵”‎ ‎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7期,有改动)‎ ‎13、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一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花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1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 ‎15、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那些人而言的?(4‎ 分),‎ ‎16、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6分)‎ ‎ ‎ ‎13.CF(每项2分)‎ ‎14.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 ‎“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2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 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2分)。‎ ‎[评分标准]①环境是怎样的,2分;②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15.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去了情感的依傍(2分)。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1分,②针对的双方怎么群了,即“缺憾”的是什么各1分。‎ ‎16.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2分)。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1分);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分);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1分);最后;人们看到墙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 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1分),‎ ‎[评分标准]①“线索”是什么,2分;②“线索”在文中如何体现,4点每点1分;③“线索’:的确认不当,本题不得分。‎ 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 黄文山 小溪远在闽西北的泰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上青溪。在地图上找到这细细的一抹绿痕时,不知为什么,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 抵达泰宁的那天晚上,下着雨,旅枕上落满了动听的声音,分不清是溪声还是雨声。我们下榻的金湖宾馆面临杉溪,上青溪就是它的一条支流。想到翌目的漂流,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上青溪轻轻的呼唤。‎ 漂流,便是隔着一面薄薄的竹筏和溪水结伴同行。竹筏是用数根碗口粗的毛竹绑就的。造筏用的毛竹,是一例削去青皮的裸竹,据说这样做既可以减轻竹筏自身的重量,还可以防裂。毛竹两端则用炭火烤弯,形成高昂的船头和微翘的船尾。一面竹筏可乘坐三位游人,由一名艄公以竹篙掌控方向和速度。竹筏刚放下水,浪花便簇拥而来,看来它们已是老朋友了。一路上,不论穿岩过滩,溪水只是轻轻地咬啮着竹筏,好像有说不完的亲热话。‎ 不像武夷的九曲溪,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两岸没看太多的风景。其实,对于漂流而言,过多的风景,也许是一种精神负担,免不了让人牵肠挂肚的,而漂流追求的则是一种无羁绊的自由自在。作为城市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在极其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讨生活,心灵之累,如坠重铅。而在上青溪漂流,感受最强烈的也许就是这一点。一坐上竹筏,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那当是一种心灵的放生。‎ 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垦伐,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仍然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土地。十五里的水程,没有村庄,没有寺庙会引诱你作短暂的驻足。自然,也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诸如崖画、岩葬,更遑论历代文人的题刻。就连艄公扬起水淋淋的竹篙向游客讲述的种种神话传说也是“新编”的,这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其实,上青溪完全用不着这些,那碧莹莹的一湍激流,那叠若累卵的巨大岩石,那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分明是有别于人寰的另一个世界。你闯进了别人的世界,还要用俗不可耐的种种比拟去附会,去演绎人间世相,岂不可笑!你只要端坐竹筏,让流水执导,用心去感受那一种清幽,那一分闲适,用不着解说,也无须想象。人生太累了,什么时候能够这样,既不用费力,也不用劳神,只是默默地漂流,在漂流中悠然忘机,品尝自由奔放的快感,那才是人生最丰美的享受。‎ 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人只是其问的一个匆匆过客,就像身边这条轻轻唱着的欢快流水。或许它们自己也不知道将流向何方,只是随形就势,时而跌宕,时而宛转,时而飞泻千丈,时而百结回肠,率性由情,无牵无挂。与这样一条小溪结伴同行,心情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不过,这仅仅是相对于人世而言。其实尘寰之外,万物一样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在上青溪,占统治地位的是岩石。两岸巨壁亘天,我们只能和身下的溪水一起,小心翼翼地、委委曲曲地从强大的岩石让出的一道缝间屏声息气,慑然前行。有时,霸石横道,溪水不得不三回五折,才觅得一条出路,从夹岸森然的峭崖间通过。乾隆年问重修的《泰宁县志》上,关于上青溪有这样一段文字,读后不禁让人掩卷动容:“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到这12个字的绝妙,一“求”一“放”,写尽了天地万物生存的况味。而无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于一份人生世情的关注,忽然就生动起来。‎ 岩边的草木何尝不是这样?在这片原始的次森林里,肥沃之土自然全是大树的地盘,于是小树们只能挤占在贫瘠的溪滩,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你会看到,在刚刚消退的洪水留下的一道赫然在目的水线上下,是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 水线下,一片破败狼藉,到处是枯枝败叶残根;水线上,一棵棵小树东倒西歪,惊恐万状,崩坍的溪岸,露出它们紧紧缠绕着的根须。生死只在瞬间,躲过了这场劫难,只能说是一次侥幸。严酷的环境,使得生存的意义变得那样实在,而生命本身则显得格外美丽。在几乎不见一星土的峭崖上,还魂草觅到了自己的归宿,那焦黄焦黄等待着一场雨水让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艰难。至于在树梢上悬挂的青藤呢,别看它们悠哉游哉的样子,那可是一些费尽心机的经营者,当一棵棵幼树刚刚破土而出,它们便要窥测方向,把握机会,然后以自己的生 命做一次冒险的投入。这以后的等待也许漫漫无期,也许,经营的对象半途夭折……终于:它们的攀缘有了结果,但悬在半空中的感觉一样让人心旌摇摇。‎ 泛筏而下,从岩石和草木的世界中悄然而过,仿佛经受了一场洗心涤肺的沐浴。这里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都在悄悄演示暑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墟揖示得那样深刻。‎ 春浓似酒,筏行如风,一个半小时的漂流让人从此记住了上青溪,闽西北的这条野趣盎然的小溪。‎ ‎14.请简要说说第4段中“心灵的放生”的意思。(4分)‎ ‎15. 文章第5段写到“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你认为这种“十足的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6.简要回答第9段中“万物都在悄悄演示着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谛揭示得那样深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就文章的语言、景物描写、构思或其他某一方面作简要分析。如下列两题:(10分)‎ ‎(1)野性上青溪 —— 简析《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与小溪同行 ——谈谈《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艺术构思的特点 ‎14.心灵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摆脱了束缚,从如坠重 铅的负累中走出来,体验到无羁绊的自由自在。‎ ‎15.①保存着原始风貌;②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③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 界;④溪水随形就势、率性由情、无牵无挂:⑤大树和小树为生存竞争,小树与涨落 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⑥这里是大自然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在悄悄演示各自的生命内容,揭示生命的真谛。‎ ‎16.①收束全文,在描写评议溪水、岩石、草木各态后作一个总收;②启发读者理解文 章主题:天地万物都在竞争拼搏中,求得生存,焕发生机,实现发展。‎ ‎17.赏析范例 ‎ 雨 巴 金 ‎ 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蓝天。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 路易斯•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的时候。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没想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远闭上了眼睛。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可喜的事。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欧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见到在巴黎少见的阳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见到。我也很像发布里那样热爱阳光。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 十几年来,不打雨伞在雨下走路,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就是在1927年,当发布里抱怨巴黎缺少阳光的时候,我还时常冒着微雨,在黄昏、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梭的像脚下,向那个被称为18世纪世界良心的巨人吐露一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 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时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受不了煎熬。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 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的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我的脑子在想别的事情。我的脚认识路。走过一条节,又走过一条马路,我不曾跌倒在地上。在雨中,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 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 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淹愁”的习惯。我们的前辈也常说“借酒浇愁”。如今我却在“借雨洗愁”。‎ ‎ 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经历了这场大雨,我仿佛又看到了阳光。‎ ‎ 1941年7月20日 ‎ 13.作者在写自己对雨的热爱之前,为什么花了两小节写“发布里热爱阳光”?(5分)‎ 答: 。‎ ‎ 14.联系上下文,解释“在雨中,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这句话的含意。(5分)‎ 答: 。‎ ‎ 15.作者说:“我爱雨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全文来看,作者爱雨有哪些原因?请简要地概括说明。(不超过45个字。)(4分)‎ 答: 。‎ ‎16赏析本文,谈谈你对文中“雨”“雨中的世界”的理解.(6分)‎ ‎ 答:‎ ‎13 答案:写热爱阳光是表现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写酷爱阴雨是表达作者对专制统治和黑暗社会的不满,二者是有因果关系的(说是为后者作铺垫也可),对专制统治和黑暗社会的不满是因为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热爱阳光”1分,“酷爱阴雨”1分,二者关系3分。)‎ ‎ 14 答案:含意:雨模糊了作者的眼睛,使作者看不清眼前的现实之景,可是作者的心里明亮了,于是脚下的路走得更坚定了。(“看不清眼前的现实之景”2分,“心里明亮”“脚下的路走得更坚定”3分。)‎ ‎ 15 答案:①作者痛恨专制统治和黑暗社会,内心十分痛苦;②在雨中可减轻心中的痛苦;③在雨中可洗净心灵,看清前方的路。‎ ‎ 16答案:①在文章中,“雨”是作为帮助处于心灵的黑暗中的作者见到“阳光”的外界力量出现的,代表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 ②文章所描写的雨中的世界,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反动专制统治的象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6-16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56、一片晚霞的消失 157、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158、忆刘半农君 ‎ 159、因为,山在那里 160、映山红 一片晚霞的消失 阿含 我必须小心对待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 折实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 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河岸上的草地开满了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背脊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晚霞走去。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他的背脊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声声责骂和抱怨。除了会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景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动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遭受痛斥。他真的一无所长,臂膀的肌肉始终比不过相邻的汉子,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后来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会唱花儿,他的花儿是最好的,他可以代表镇上唱,代表市里唱,代表他的民族唱,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不再责骂他,他可以正天地唱了。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的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家乡,从此失声。‎ 山区八月的晚霞红火诱人,生活里我时常想记住这样一些美景,朴素的,纯净的,那一刻,虽然我再三劝说自己,但还是固执地认为消失在这样一片晚霞里是一件十分值得怀念的事情。于是我面对它,闭上眼睛,虔诚地镌刻它,它无限展开,知道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你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各个是控制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我在镌刻它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充满感伤,因为我如此固执地联席到镌刻,一定是知道了我将要面对的消失。歌声的消失,或者晚霞的消失。‎ ‎15、从全文看,本文以"一片晚霞的消失"为题,有什么寓意?(5分)‎ 答:‎ ‎16、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什么?(5分)‎ 答:‎ ‎17第三段描写了一位农民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6分)‎ 答:‎ ‎19、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文中在第一段、第二段、最后一段出现的晚霞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这位民间歌手失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15、"晚霞"象征那位从青年一直唱到老年的非常优秀的民歌手,(2')"消失"是说这位民歌手在贫困生活和贫瘠文化土壤中最终"失声"(3')。‎ ‎16、定了全文尽量不事张扬、平和叙事的感情基调,(2')从而有助于使读者产生一种不读不快的情感冲动。(3')‎ ‎17、(1)他酷爱民歌,且极有天赋,但不擅长田间劳作。(2分)(2)山乡的贫困和封闭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2分)(3)他虽抗争,但又无力挣脱,(1分)最终"失声"。(1分)‎ ‎18、(1)第一段描绘绚丽的晚霞,为唱花儿的男子的出厂布置了一个美丽的背景;第二段描写晚霞的美丽是为了反衬民歌手的晚景的悲凉,渲染一种凄美;结尾出现的美丽的晚霞,表达了作者对民间歌手的永久怀念。(3分)(2)根本原因是贫困的现实和世俗的偏见。(3分)‎ ‎19 字数相等、句子通顺占2分,主题有积极意义占2分,句子主体结构一致,占2分。‎ 参考示例:(1)为江西之崛起齐奋斗 以英雄为榜样勇争先 ‎(2)斗志昂扬振兴赣江大地意气风发学习航天英雄 ‎ ‎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一)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二)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 ‎(三)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身的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四)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然如往来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几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肯离开。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 ‎(五)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过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六)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子。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 ‎(七)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2004年3月2日《文汇报·笔会》)‎ ‎18.在遇到那一只黑虫子之前,我对虫子们的态度是怎样的?(4分)‎ 答: ‎ ‎19.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可以说,这只黑色的虫子引起了我多方面的思索。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 ‎20.文章第六段中两次出现了“我以为”这一短语试结合所在语境谈谈它们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与作用。(4分)‎ 答: ‎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第四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怒放的杜鹃,沐浴着阳光雪山和草滩,以及窗外的流云,与第二段与之所以的飞鸟、流云、老树等景观前后呼应,强化了成年的我“淡忘”虫子、关注美丽山川的心理。‎ B.第六段开头写小虫子“爬起来姿态万千”,“跳着多姿多彩的舞蹈”,突出了它在地面上的爬行是“那么地得心应手”,与后来向着“呈直角的佛龛爬”时的艰难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对小虫子的赞美作了铺垫。‎ C.在进军佛龛的过程中,这只小虫子不断地受挫,文章前后多次写到了它从高处栽下来的情景;尤其是爬得最高的那一次,它摔得特别重,“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来”。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意在突出小虫子知难而进,屡败屡战的顽强品质。‎ D.小虫子受了香气的吸引努力地试图爬上佛龛,这几乎是昆虫的本能行为,在我眼里却成了“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在“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的高尚行为;这小虫子也成了“一个伟大的战士”甚至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这真切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崇敬之情。‎ E.最后,这只虫子死在佛龛下的角落里,触角已残破不堪,可是,在这“心情最灰暗的时刻”,当我凝神着它“依然那么明亮”的黑壳,这闪烁的黑色,却仿佛一盏灯,为我的心“送来一缕明媚的光”,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 ‎ ‎18.小时候,我将独子当作玩物,视虫子为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成年之后,虫子在我眼时是尘埃一样微不足道的东西,我逐渐将它们淡忘了。(每个要点2分)‎ ‎19.(1)小虫子的无畏、顽强与执著,让我看到了曾经为我所鄙视的小生灵的可敬与伟大,我对它充满钦佩与敬意。(2)小虫子的英勇表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命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活力与潜力,让我为之振奋。(3)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我曾经苦闷彷徨(参第四段“迷离”,第五段“茫然”等词语);小虫子的英勇表现,让我感到惭愧,促我警醒。(答案仅供阅卷参考,本题可以开放谈自己的感想,但分析时要结合原文)‎ ‎20.三个“我以为”之后紧接着的都是转折意味的句子,表明“我”的认识在不断地转变,我原先的认识其实都是一种误解。其共同作用是先抑后扬,有效地突出了这只虫子表现的非同一般以及我内心无比惊诧的情绪。(特点与作用各2分)‎ ‎21.AE A项: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引出“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这一内心状况与第二段的描写意图并不相同。E项:死去的虫子的“黑色的”“光明”,确实令我振奋;可是,所谓的“心情最灰暗的时刻”(第三段),却并不是我面对死去的虫子时的心态,看到虫子死去的感受与我这一年来的感受不能等同。‎ ‎ 忆刘半农君 ‎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 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 八月一日。‎ ‎ ‎ ‎ 注:⑴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 17.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 ‎ 答:(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 ‎ ‎ 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 答:(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2)鲁迅认为刘半家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 ‎ ‎ 19.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4分)‎ ‎ 答:(1)刘半家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2)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3)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4)“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两个疏远的最根本原因。‎ ‎ 20.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5分)‎ ‎ 答:(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因为,山在那里 ‎ 冥 子 弟弟又去登山了。这一次是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北美大陆的最高峰——麦金利。‎ 弟弟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二是下围棋。他的棋艺很一般,然而棋臭瘾大,找不到弈者时,他便夜夜自己打谱。‎ 棋慰藉了他许多无眠的夜晚,然人终究是要出门的,需要与人的交往。憋闷久了,他便生出些许焦虑与烦躁来。这时候,他就说:“我该去登山了。”然后就是长久地站立在窗前,目光穿越都市高耸的建筑,停留在某个莫名的远方。‎ 我常常探究他的两大爱好,终而也就释然了。我知道,他是在逃避人群。‎ 弟弟是寡言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少有的寡言。他的寡言不在于木讷,而出于一种恐惧,他的自然率直与他的不谙世事、不懂礼仪,常会在言谈间伤及某些人,有时甚或朋友。还是少说为妙,多说便要做假,而假是违背他为人的品性的。他不愿媚俗。‎ 在喧哗与骚动的人群中被围困久了,就得找一个突破口,都市里的现代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他选择了棋和山。‎ 弟弟爱山。他大学毕业后当了体育记者,工作给了他登山的机会。这一次,他便是与三名中国的登山勇士一起去攀登6194米的北美洲最高峰,随队采访。‎ 登山是艰苦的,睡无定宿,食无定顿,终日与危险做伴。登山家都是些钻死神空子的人。去年初,弟弟去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搜索在此遇难的十七名中日队员。回来时的他只剩下九十多斤了,皮直接包在骨头上,粗大的关节一动,就像是要撑破皮肤。那些天,梅里雪山每天平均有四十八次雪崩,雪崩形成雪的瀑布。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 ‎“登山是一种甜美的苦役,”他这么说,“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山就是为了等待我,而在那里历经沧桑了几千几万年。”而一位外国登山家是这样回答“为什么要登山”这个问题的——“因为,山在那里。”是啊,仅仅因为山在那里。它存在着,沉默着,沉默地呼唤着。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弟弟平素是宽容的。为了山,他却有时苛求于我,他从来不许我对山说“征服”这个词。他说把山峰踩在脚下是人类自诩的勇气,山其实就是山。即使你登顶了,只是山接纳了你。人不能改变山,一千年一万年,山都亘古不变。‎ 山,给弟弟以“家园感”。阳光下人的世界常常显得陌生;而月光下山的世界,却是友善的,柔情的。山色苍苍,山风猎猎,给予我们一种久违了的信念与气度。不过,我又常恐惧他因过分的执著而易流于自我流放的倾向,不免为他的安全忧心。‎ 帮他收拾好行装,抹去眼泪挥一挥手,对心爱的人不说再见。五月艳阳下的麦金利,气温只有零下十五度。山势凶险,而他们这一次选择的路线是十七条登顶路线中难度最大的。‎ 我没有如朋友们叮嘱的那样,给他挂上一枚“护身符”;只在每一个有月或无月的夜晚,多读几页有关山的书。世界著名登山家植村的自传就搁在枕边,植村君是在麦金利遇难的,为了打破该山冬季无人登顶的季节禁区,他死在五千多米的一处冰壁上。在我看来,植村已成了麦金利峰上的一个神。读他的书,便是我做的一次“晚祷”——我仿佛听见厚重的钟声在心的深处和谐地振荡……‎ ‎18.联系弟弟的个性特点,说说他为什么会“选择了棋和山”?(4分)‎ ‎ 。‎ ‎19.弟弟称“登山是一种甜美的苦役”,(1)这里的“甜美”是就什么而言?(2分)‎ ‎ 。‎ ‎(2)弟弟为什么会感到“甜美”?(3分)‎ ‎ 。‎ ‎20.对于“弟弟的过分执著”,“我”的态度如何?根据文意,分要点简要回答。(5分)‎ ‎ ‎ ‎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以弟弟登山的行踪为线索,虚实结合,将攀登自然之山与攀登人生的事业之山结合起来写。‎ B.三段既写了弟弟立下“我该去登山了”的誓言,又反映了他思想上的迷茫和犹豫,不知该先攀登哪座山。‎ C.结尾“我仿佛听见厚重的钟声在心的深处和谐地振荡……”形象地表达了对“登山者”的执著追求精神的赞颂之情,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宽容、接纳、友善与柔情的呼唤。‎ D.文中的“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弟弟爱好登山,说明他希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人生新的理想,而不愿平庸地虚度一生。‎ E.文中的“我”对弟弟既理解又不理解,虽然最终“帮他收拾好行装”,但却非常担心弟弟一去不归,因而内心忐忑不安。‎ ‎ ‎ ‎18.因为弟弟:①自然率直,不愿媚俗;②不谙世事,不懂礼仪;③为逃避喧嚣与骚动的人群,而选择棋和山为突破口(答对1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 ‎19.(1)甜美是从登山的精神收获来谈的。(2)a.山的世界充满友善与柔情,给人以家园感。b.山以博大的气度接纳我们,以亘古不变的信念感召我们。‎ ‎20.①理解他率直不媚俗的性格和欣赏他所向往的信念、气度;②担心其安全和流于自我流放的倾向(答对1点给3分,两点都对给5分)‎ ‎21.CD ‎ ‎ 映山红 闵 文 暮春,在江南水乡的庭院,竟邂逅映山红。它被安置在方丈之地,前有池后有石,左有梅竹右有庭廊,草丛、紫藤等占满了它周围的空间。它在这闹市之中小巧玲珑的人造景观中作着陪衬,作着点缀,作着阳春白雪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音符。修剪整齐而丛密的绿叶间开几朵暗红的喇叭花朵,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一张扬。那几个含苞欲放的骨朵,正按部就班地耐心等待,等首批花凋谢后它再绽放。‎ 我禁不住几分悲哀,想起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那本是狂野奔放的花,映着云霞燃着激情红透春末夏初季节的花。‎ 春分已过,大别山漫山遍野是映山红的天下。那殷红的骨朵,点点滴滴,洒遍群山。宛如有一场红雨,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灌木的嫩牙像雀舌,和煦的春风像软绸。‎ 一场春雨,几阵春风,那花朵仿佛一夜醒来,还带着昨日的梦,站在你面前。崖畔上,沟坎旁,道路边,一两株,三五朵,倒挂着,斜倚着,亭亭直立着,含露乍开,笑脸迎人,仿佛一支优美的晨曲,一首抒情的小诗,又像少女微笑,像来自远方的亲切的问候……‎ 清明后,再几番春雨,它便排山倒海卷着红潮来了。山岭上,沟谷里,万绿丛中,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有的红得热烈,像着了火;有的红得娴静,临之而不惊;有的质朴,像土生土长的乡下姑娘;有的娇艳,像浓妆艳抹的城市小妹。无论哪一种红,从地底下红出来,从心里头红出来,大大方言,端端正正,朴朴实实,以它的纯情和本色保你如痴如醉。此时,假如你乘车进山,会看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如云,如霞,如诗,如歌,如铁扇公主挥火焰山,火苗呼呼作响,如十万八千天女洗罢脸,对此齐倒胭脂水。汽车在无边花海中追波逐浪,心在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真觉得飘飘欲仙。假如你乘船从水库进山里,几十里碧水,水上万山红遍,水下倒映群山,山上的红映在水里,水下的红映在天上——水上水下俨然一个红彤彤的世界。‎ 映山红学名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相传望帝化鸟,杜鹃啼血,是杜鹃鸟啼出的血把它染红了。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它的悲剧故事。相传一位狠心的晚娘叫亲生儿子和前妻之子同去深山种芝麻,芝麻发芽以后才能回家,她给亲生独生子一颗生芝麻种,粒小,给前妻之子一颗熟芝麻种,粒大。不料途中亲生儿羡慕哥哥的种子大,要和他换,忠厚的哥哥答应了。后来自然亲生儿永未回家,这晚娘伤心而死,魂化杜鹃鸟,夜夜泣血,染红杜鹃花。在大别山的深山里,野岭密林中独户人家,春天的后半夜,万簌俱寂,每每梦醒,山泉潺潺,松涛瑟瑟,下弦月临窗,总能听到屋后古树间凄凉哀怨的杜鹃鸟叫声——“我,儿,错过!我,儿,错过!”夜夜达五更,寡妇起彷徨。“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声音,白居易听过,文天祥听过,迁客骚人,游子思妇,无不闻此心惊肠断。‎ 映山红性脆,上山打柴,几乎所在的树条都能拧弯来做捆柴的“腰带”,惟独映山红不能——一拧就断,宁折不弯。近年它的根被做成各种艺术造型的根雕,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但它的花叶装饰小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是随打开的人一道进城的,还是江南土生土长的呢!‎ 热情纯朴、充满悲剧情调和平民色彩的映山红啊,虽时过境迁却似曾相识。久别重逢,触景生情,不由人不感慨。‎ ‎(选自《苏州日报》)‎ ‎14.结合语境,简述“音符”在下列两句话中的具体含义。(4分)‎ ‎(1)作着阳春白雪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音符。‎ 答: ‎ ‎(2)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 答: ‎ ‎15.“我禁不住几分悲哀,想起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说说“我禁不住几分悲哀”的原因。(4分)‎ 答: ‎ ‎ ‎ ‎16.文章题为《映山红》,为什么却宕开笔墨写杜鹃鸟以及“迁客骚人”对杜鹃鸟引发的种种感慨?这样写有什么深意?(5分)‎ 答: ‎ ‎ ‎ ‎17.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对映山红的赞美之情?末段作者的“感慨”与这种思想感情有何关联?(5分)‎ 答: ‎ ‎ ‎ ‎14. (1)比喻盆景映山红渺小卑微,毫不起眼,在江南水乡的美景中只起到一种陪衬、点缀作用。(意思对即可,2分)‎ ‎(2)肯定了大别山映红在“奏响春之歌”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它热情奔放、激情四溢的特点,映衬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思对即可,2分)‎ ‎15.家乡的映山红原本热烈奔放,充满活力,(2分)现在却成了江南庭院中的盆景,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事张扬,作者对这种改变禁不住感到悲哀。(2分)‎ ‎16‎ ‎.先写映山红赞其外形之美和内在品质,因同名又写到杜鹃鸟,叙其感伤凄凉故事,再引起白居易、文天祥等著名诗人的有关杜鹃鸟诗句,环环相扣,承接自然。(2分)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氛围,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增加了作品的人文底蕴。(3分)(这是答题思路,意思对即可)‎ ‎17.对比。(1分)文章写江南庭院的的映山红“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事张扬”,对其悲剧色彩的境遇充满同情;下文写家乡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热情洋溢,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之情。前后对比鲜明,寄托深远。(2分)作者在文末触景生情,点明映山红的内在品质,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是前文映山红极尽赞美的归结和升华。(2分)‎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1-15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51、 一撮泥土 152、 一幅烟雨牛鹭图 153、 一个人在山上 154、一茎苍茫 155、一片树叶 一撮泥土 亨利·范·戴可 从前,在一条河边有这么一撮泥土。说来也不过是普通的粘土,质地粗浊;但它对自己的价值却抱有很高的看法,对它在世界上所可能占有的地位具有奇妙的梦想,认为一旦时运到来,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 ‎ 头顶上,在明媚的春光里,树木正在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讲述着当纤细的林花和树叶开始吐放,林中一片澄澈艳丽时,它们身上所沐浴的无尽光辉,那情景,宛如无数红绿宝石粉末所形成的朵朵彩云,轻柔地悬浮在大地之上。 ‎ 粘土懵懵懂懂地呆在河床,不断用种种远大理想来安慰自己。“我的时运终将到来,” ‎ 它说,“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的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 一天,粘土发现它自己挪了位置,不在原来长期苦守的地方了。一铲下去,它被挖了起来,然后和别的泥土一起装到一辆车上,沿着一条似乎很不平坦铺着石块的路,运到遥远的地方去。但它并不害怕,也不气馁,而只是心里在想:“这完全是必要的。通往光荣的道路总是艰难崎岖的。现在我就要到世界上去完成我的重大使命。” ‎ 这段路程非常辛苦,但比起后来所经受的种种折磨痛苦却又不算什么。粘土被抛进一个槽子里面,然后便是一番搀和,捶打,搅拌,践踏。真是不堪其苦。但是一想到某种美好崇高的事物必将从这一番痛苦中产生出来,也就释然了。粘土坚决相信,只要它能耐心地等待下去,总有一天它将得到重酬。 ‎ 接着它被放到一只飞速运转着的旋盘上去,自己也跟着团团旋转起来,那感觉真好像自己即将被甩得粉身碎骨。在旋转中,仿佛有一种神力把它紧紧缚捏在一起,所以尽管它经历一切眩晕痛苦,但它觉着自己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新的形状。 ‎ 然后一只陌生的手把它投进炉灶,周围烈火熊熊——真是痛心刺骨——那灼热程度远比盛夏时节河边的炎阳要厉害得多。但整个期间,粘土始终十分坚强,经受了一切考验,对己的伟大前途信心不坠。它心想:“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看来我要么去充当庙堂殿宇里的华美装饰,要么便成为帝王几案上的名贵花瓶。”最后烘焙完毕。粘土从灶中取出,放在一块木板上面,让它在蓝天之下凉风之中去慢慢冷却。一番磨难既过,报偿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 木板之旁便有一泓潭水,水虽不深也不很清,却波纹平静,能把潭边的事物公正如实地反映出来。当粘土被人从板上拿起来时,它才第一次窥见了自己新的形状,而这便是它千辛万苦之后的报偿,它的全部心愿的成果——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线条粗硬,又红又丑。这时它才感觉到自己既不可登帝王之家,也不可能入艺术之宫,因为自己的外貌一点也不高雅华贵;于是它对自己那位无名的制造者喃喃报怨起来:“你为什么把我造成这等模样”,自此一连数日它悒郁不快。接着它给装上了土,另外还有一件东西——是什么它弄不清,但灰黄粗糙,样子难看——也给插到了土的中间,然后用东西盖上。这个新的屈辱引起了粘土的极大不满。“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 但是过了不久,粘土又给人放进了一间温室,这里阳光和煦地照射着它,并且经常给它喷水,这样就在它一天天静静等待的时候,某种变化终于开始到来。某种东西在体内萌动——莫非是希望重生。但它对此毫不理解,也不懂这意味着什么。 ‎ 一天,粘土又被人从原地搬起,送进一座宏伟的教堂。它多年的梦想这回终将实现了。它在世上的确是有所作为的。这时空际仙乐阵阵,四周百花飘香。但它对这一切仍不理解。于是,它便向它身旁和它一模一样的另一个粘土器皿悄声问道:“为什么他们把我放在这里?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向我们张望?”那个器皿答道:“怎么,你还不知道吗?你现在身上正怀着一颗状如王冠的美丽百合。它那花瓣皎白如雪,它那花芯有如纯金。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这里,因为这株花乃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而花的根就在你的心里。” ‎ 这时粘土心满意足了,它暗暗地感谢它的制造者,因为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泥土器皿,但里面装的却是一件稀世奇珍。 ‎ ‎(选自《英美近代散文选读》)‎ ‎18.一撮泥土从普通的粘土到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后,经历了种种磨难。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泥土所经历的磨难。(4分)‎ ‎19.一撮泥土被制造成一只普通的花盆后,先是对制造者抱怨,后来又对制造者感谢,它抱怨什么?感谢什么?(4分)‎ ‎(1)抱怨的是 ‎(2)感谢的是 ‎20.文中多次描述了粘土的心理活动,请简析下列语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1)“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的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2)“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 ‎(3) “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用“泥土”象征“人生”,借助泥土的经历,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全文内涵深蕴,发人深省,启人智慧。‎ B.文章第二段写树木在明媚的春光里讲述它们的光彩、荣耀,与泥土的长久被埋没形成对比,突出了泥土渴求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 C.文中“无名的制造者”和百合的“移植者”、“养护者”帮助泥土最终实现了远大的理想。‎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含哲理,运用泥人手法,写出了泥土由空虚到坚定、由失望到喜悦的过程。‎ E.文章的开头写泥土对自己挤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坚信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结尾写泥土的愿望终于实现,前后照应,构思巧妙。‎ ‎18.(1)被装上车经历崎岖的路,(2)被搀和,捶打,搅拌,践踏,(3)被放到旋盘上旋转,(4)被烈火烘焙,(5)经凉风冷却。‎ ‎ ‎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答: ‎ ‎ ‎ ‎ ‎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 ‎ ‎ ‎ ‎ ‎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 答: ‎ ‎ ‎ ‎ ‎ ‎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 ‎ ‎ ‎ ‎ ‎14.(5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 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 ‎15.(5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16.(6分)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17.(6分)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动感情思。‎ ‎ ‎ 一个人在山上 邓皓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 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 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锷墓、云麓宫、鸟语林等。‎ ‎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的岳麓山。‎ ‎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比已;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前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再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申明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或许,我眼下站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 我想起小时侯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 人或者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只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杀也应该是——至少我门的灵魂应该是。‎ ‎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 18.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6分)‎ ‎ ①“熟悉”是因为: 。‎ ‎ ②“陌生”是因为: 。‎ ‎ 19.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4分)‎ ‎ 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 20.作者写山的同时,想起小时侯家乡的稻谷,这样写有什么用?(4分)‎ ‎ 答:‎ ‎ 2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借助衬托手法,以喧闹的晨练和讨厌的旅游突出对孤独的山的领悟。‎ ‎ B.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的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大气”令人类感慨和崇敬。‎ ‎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 D.人或者只要摆脱了奢望,人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样伟大。‎ ‎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藏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 ‎ ‎18.(6分)①A、家住此山下;(1分)B、曾陪同朋友登过几此山。(2分) ②它有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默、空旷、辽远。(3分)‎ ‎ 19.山在孤独中有一股凛然的傲气,他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5分)‎ ‎ 20.通过写稻谷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的特点,衬托了孤独的岳麓山的特点:大气、厚重等。(5分)‎ ‎ 21.C E(A.晨练和旅游是起了引出独自看山的作用,“领悟”看不出来 B.非“欣喜的”,而是“宿命”的接纳 D.非是“只要……就”,而应是“只有……才”,绝对了)(共4分,答对一项得2分 ‎ ‎ ‎ ‎ 一茎苍茫 梁锡华 犹记幼时,家中的露台植莲两缸,缸高和直径各超过三英尺,堪称庞然大物。二者稳放在砖头堆砌的座上,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花开时只能高山仰止,绝对是攀爬无术的。花分红白,各在自己的地盘显颜色。一艳一素,到底是为了破解单调还是另有道理,家中长辈从来没公布过,更没有拿来做教训的材料。到自己长大读书,慢慢才知道白莲是君子的象征,因为周敦颐写那篇传颂不衰的《爱莲说》里头“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等话,赐给红莲不是顶合适。既然“莲,花之君子者也”,绯红或粉红都不免带若干“妖”气,周氏心目中所说的白莲,殆无疑问,何况宋人喜雅淡而避颜色,红莲未可上君子台。但家中为什么不两缸同尚白呢?我想,白是丧服颜色,全白不吉,红带富贵气,二者并立竟能相辅相成,也即既君子亦富贵,完全合乎中国人务实之道,也是好东西一律通吃之谓。‎ 莲可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父亲忌花卉情,连露台也不踏足,可免论。母亲每年只在植新莲和收莲藕的时候带着下人大干劳动,平常也不做驻足观莲之想。姐姐做闺女,新鲜空气不宜,岂有兴趣出露台闲荡?哥哥给琴棋书画和音乐唱戏等缠得凶,完全忘记家中有个风景不俗的好去处。嫂嫂是闺中少妇颇知愁,小毛病不断,当然绝缘屋檐之外了。所以一家里头乐意在两大莲缸附近流连的,只我这个小子。讲雅兴,则吾岂敢?但俗兴却有一两分,因为志在莲实,莲实总是姗姗来迟。我呢,见莲花开已食指动,但必须等到花落莲蓬出,再要等莲蓬丰满莲实肥,才蒙母亲出手摘下来供我享受。记得所有莲实几乎由我一人独吃,难逃垄断之嫌,但似乎家中的深意,因这个果子“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的确最适合我这个小儿子。吃莲实,除病长寿,又可能接莲性而成君子,真的再好也没有了。参透这秘密总算没有白念周敦颐的志文。‎ 如今,数十年前的莲影常掩映心头,但花、叶、实全渺,要吃一口出自家园的鲜莲子,休想!最近重温《本草》,发觉老李讲莲十分详细,藕、实、叶、房、花,无所不举。简单地说,全部能入药,换言之,都有大用。一无是处的,只有莲茎。但老李很客观,他引出《相感志》云:“荷梗塞穴鼠去,煎汤洗镴垢自新。”这是茎枯干前的无用之用,比起莲的其它部分,理应自惭形秽,入现代,根只配进垃圾桶了。因为人对付老鼠有特效药,刷焊锡也有多种洗洁剂类的膏、粉液可用,既然如此,谁还劳师动众去生火“煎汤”呢?讲观赏,莲茎完全没看头。它是支撑莲叶的枝子,瘦瘦的,浑身生小刺,了无佳趣,难怪李时珍如实报导说:“茎乃负叶者也,有负荷之意。”只配负荷,也即只配当苦力了。更值得注意的莲叶、莲花、莲房、莲实等最丰满和明媚动人的时候,是莲茎最苦的日子。它要顶起压在自己弱躯上的压力,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休息的。当沉堕渐减,莲的各体俱已风光过后还受人珍视而成有用之才,但茎却枯残变废物,与腐臭相投亦不远了。‎ 从几岁活到如今几十岁,我到此日才领悟莲茎那点不为人欣赏的辛劳。若非有它撑住莲的大局,何来莲的种种有用物?自己小时候吃莲藕和莲实很不少了,但对莲茎,因它的刺和一竿瘦直的陋相,从来就只有满腔憎嫌。今天偶获启迪,心中透亮而内渐,但逝者已矣,惟盼余生梦来时,常见莲茎枝枝,直直青青出污泥肩重任,让我深深赞美,顶礼合目。‎ ‎17.文中“吃莲实,除病长寿,又可能接莲性而成君子,真的再好也没有了”一句中的“莲性”指的是什么?(4分)‎ 答: ‎ ‎18.“一艳一素,到底是为了破解单调还是另有道理,家中长辈从来没公布过,更没有拿来做教训的材料。”纵观全文,你认为“一艳一素”是为了破解单调还是另有大道理?为什么?(4分)‎ 答: ‎ ‎19.作者对莲茎的感情,小时候和成年以后各有何不同?为什么?(6分)‎ 答: ‎ ‎20.从作者认识莲茎的过程,你受到什么启迪?(4分)‎ 答: ‎ ‎ ‎ ‎17.指的民它包含的文化意味,即周敦颐赋予它的君子品格。‎ ‎18.从后文看,应是“另有大道理”。植白莲是因为周敦颐《爱莲说》中有“莲,花之君子也。”希望家人拥有白莲的高洁品格。但以迷信的眼光看,“全白不吉”,因而要再植一株红莲,“红带富贵气”。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既君子亦富贵”。‎ ‎19.小时候“从来就只有满腔憎嫌”,因为它的刺和瘦直的陋相,现在领悟了莲茎的作用后,为以前的无知开始“内渐”,甚至“深深赞美”,因为它“直直青青出污泥肩重任”。‎ ‎20.日常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有没有只从其浮华的、功利的表面做评判,而忽视了背后起关键作用的人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呢?‎ ‎ ‎ 一片树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旱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23.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 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分)‎ ‎“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 ‎ ‎“你”的作用是 ‎ ‎24.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 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 析。(4分)‎ ‎① ‎ ‎② ‎ ‎25.通观全文,作者从一片树叶中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分两点概述。(4分)‎ ‎① ‎ ‎② ‎ ‎2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即使一叶坠地,、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赞美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整个大树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23.(4分)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2分)。 “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 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2分)。‎ ‎24.(4分)(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2分) (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如答“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也对。(2分)‎ ‎25.(4分)①珍爱自己也珍视他人的生命,这样的一生,就会没有遗憾。(意思对即可)‎ ‎②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生命也是如此,应该坦然对待生死。(意思对即可)‎ ‎③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意思对即可)‎ ‎(只要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如与答案不同,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6.(4分)B D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46-15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46、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147、阳台上的遗憾 148、杨柳 149、野菊花 150‎ ‎、叶圣陶在四川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 ‎ 刘伟林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2)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煅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地变成金子的过程啊!‎ ‎3)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的形式。‎ ‎4)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和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5)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候幸福与拒绝空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地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 ‎6)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蹈的阳光和熠熠飞行的细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7)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变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在房间里我还依稀地听见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的。‎ ‎8)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得愈是狭窄。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9)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的亲近。依靠它们,我深受保护。‎ ‎10‎ ‎)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睛,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11)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 (选自2004年第4期《散文》)‎ ‎19.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赞美房间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以房间“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第2)段作者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C.本文自始至终都围绕房间的功能和作用来写,笔之所至,情之所染,喜悦之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D.文章通过对“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E.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以及客观叙述,很有说服力。‎ ‎17:(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 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18.(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不霁何虹 略 ‎19 :①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丰富并深化了“生活之光泽”的内涵。②具体说明房间对人类的重要性。③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先赞美房间作铺垫(或定下感情基调)。(6分)‎ ‎20:因为房间既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地方,也是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其中还能使自己拥有精神上的快乐。(3分)‎ ‎21:①阳光、空气、书籍和木头。②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和梦幻。③拥有精神的快乐。3分 ‎ ‎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它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萧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清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纷纷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日本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萧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18、文中第1段写古代南北建筑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由此反映出的南北人心又有什么不 同?作者写此要阐明一个什么观点?(5分)‎ ‎(1)古代南方建筑特点是 (不超过20字):‎ ‎(2)古代北方建筑特点是 (不超过12字):‎ ‎(3)反映出南方人的心理是 (不超过25字):‎ ‎(4)反映出北方人的心理是 (不超过12字):‎ ‎(5)阐明的观点是(不超过15字):‎ ‎19、第2段说:“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1)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超过40字):‎ ‎20、第3段说:“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纷纷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其原因是什么?请用序号分条概述如下(每条不超过14字)(6分)‎ 答: ‎ ‎ ‎ ‎21、文章的标题取为《阳台上的遗憾》,下面对这个“遗憾”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缺少个性的现代化建筑正在使城市的面貌趋于同一。‎ B.现代建筑少了古代建筑的特色。‎ C.城市面貌的趋同使人也少了鲜明的个性。‎ D.形式趋同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定会使人从此眠灭了清心和雅趣。‎ E.现代建筑正在改变社会的结构,改变人的心理,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 ‎ ‎ ‎18、(1)老街很少有直的、正的;有各种偏门和曲道。(2)四合院一栋一檐都有定向。(3)对封建正统文化轻视和不顺从,是自由活泼和生机勃勃的。(4)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5)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 ‎19、(1)修辞:拟人。(2)意思:我们仍然能在南方宅院里找到汉文化的踪迹,只是它已变得病态,失去生机。(或:汉文化已变得病态,失去生机,但我们仍然能在南方宅院里找到它的踪迹)。‎ ‎20、(1)金钱成了更有力的社会纽带。(2)个人成为更重要的社会单元。(3)都市生活一胎化。(4)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 ‎21、B、D(B.见第1段最后一句、第3段第1句。作者并不认为古代建筑的特色应该恢复,也不认为现代建筑少了古代建筑的特色是一种遗憾,他认为古代建筑形式被取代是一种必然。作者是希望现代建筑不要千篇一律。D.“定会使人从此”太绝对化。A.依据见第4段第1句。C.依据见第4段第2、3句。E.依据见第5段)。‎ 杨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 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答案18.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 ‎19.“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20.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 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21,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分)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分) 结合原文赏析;(2分)‎ 以上四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 ‎ 野菊花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滋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③几番秋雨秋风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④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的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乐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⑤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茂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7、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雨秋风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景物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18、试分析第四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效果。(3分)‎ 答: ‎ ‎19、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要细细描写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形态?(4分)‎ 答: ‎ ‎20、联系全文看,野菊花内在的野性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 ‎ ‎21、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话的意思?(6分)‎ ‎①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②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答:(1) ‎ ‎(2) ‎ ‎17、衬托野菊花斗霜开放的特点 ‎18、前句主要运用比喻手法从形、色、香三面表现野菊花的热烈活泼、尽情开放自己的野性美。后一句则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化无声为有声,进一步从“声”的方面表现野菊花的奔放、热烈。‎ ‎19、全方位表现了野菊花执著的追求不懈地拓展的性格特征。‎ ‎20、本文以主要篇幅来表现和讴歌野菊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她不禁锢自己(2)她不固守成规。‎ ‎21、(1)平常的环境,“随意的播撒”,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如织锦泼金般的开放使人惊叹不已,这是对野菊花的外表的野性美的赞颂。‎ ‎(2)野菊花的野性美,表现了一种执著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展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给人以鼓舞。没有执著的追求,没有野性的勇敢进取,积极拓展就没有野菊花野性美。这是对野菊花的内在美的赞颂。‎ ‎ ‎ ‎ 叶圣陶在四川 ‎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 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 15.下列队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 ‎ ‎15、(5分)AC ‎ 16、(6分)‎ ‎ 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 17、(6分)‎ ‎ 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 18、(8分)‎ ‎ 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41-14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41、雪野里的精灵 142、雪中芭蕉 143、焰火的变奏 144、阳关雪 145、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 ‎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号,有删改)‎ ‎ 18.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4分)‎ ‎ 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 20.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只它们的精神。‎ ‎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大生命。‎ ‎18.美丽/纤弱稚嫩/顽强 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 19.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 20.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 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 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 21.C E ‎ ‎ 雪中芭蕉 林清玄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但是后代喜欢王维的人替他辩护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说,“右丞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知前辈不苟。”明朝俞弁的《山樵暇语》谈到这件事,也说都督郭鋐在广西“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明朝的王肯堂《郁冈斋笔麝》为了替王维辩护,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梁朝诗人徐好的一首诗,“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色碎,叶渍雪而傍孤”,来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陆文裕宿建阳公馆时“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盖实境也”。‎ 这原来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闽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见与明朝谢肇的《文海披沙》一样,认为“如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雪之地,岂容有此耶”。‎ 我整理了这些对王维一幅画的诸多讨论,每个人讲得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维早就逝去了,否则可以起之于地下,问他为什么在雪中画了一株芭蕉,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辩和烦恼。我推想王维在作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想法,他只是作画罢了,在现实世界里,也许“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画里为什么不可以呢?‎ 记得《传灯录》记载过一则禅话:‎ 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一则禅话很可以拿来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王维的眼中,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我并不想为“雪中确实有芭蕉”翻案,可是我觉得这个公案,历代人物争论的只是地理问题,而不能真正触及王维作画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雪中真有芭蕉为王维所眼见,是写景之作;另一种是雪中果然没有芭蕉,王维凭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结合,做为寓意之作。也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他的绘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 他自己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新唐书》的王维本传说他:“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独到,学者所不及也。”我认为,一位“意在笔先”“天机独到”的画家,在画里将芭蕉种在大雪之中,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天才的纤运。‎ 王维的诗作我们读了很多,可惜的是,他的绘画在时空中失散了。故宫博物院有一幅他的作品《山阴图》,花木扶疏,流水清远,左角有一人泛舟湖上,右侧有两人谈天,一人独坐看着流郛,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据说他有两幅画《江山雪雾图》《伏生授经图》流落日本,可惜无缘得见,益发使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留下一种神秘的怀念。‎ 我一直觉得,历来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艺术。以《雪中芭蕉》来说,那棵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 在造化的循环中,也许自然是一个不可破的樊笼,我们不能在关外苦寒之地,真见到芭蕉开花;但是伟大的心灵往往能突破樊笼,把大雪消融,芭蕉破地而出,使得造化的循环也能有所改变,这正是抒情,正是寄意,正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地方。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 ‎(略有改动)‎ ‎19.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历来画论对《雪中芭蕉》争论的焦点是一株翠绿芭蕉究竟能不能生长在寒冬大雪之中。‎ B.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旁征博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 C.作者认为,在现实世界里,雪和芭蕉也许真的不能并存,但是在绘画中是完全可以的。‎ D.本文结构清晰,主旨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雪中芭蕉的引证不够丰富,缺少说服力。‎ E.作者以王维的《山阴图》为例,意在说明山水创作有一种神秘感,它最大忌讳是写实。‎ ‎20.作者写《传灯录》记载的一则禅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只取远神,不拘细节(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画山水,意在笔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最后说,“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角度”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6字)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这个角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9.(4分)A、C ‎20.(4分)‎ ‎①目的在于指出王维的艺术创作“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一切出于自然;‎ ‎②批评后代的人看到王维的创作,却没有那样自然,一定要在雪里有没有芭蕉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的作法。(意思对即可)‎ ‎21.(6分)‎ ‎①表现画家的创作追求的是一种精神风貌,并不拘泥于现实世界。(3分)‎ ‎②画家的山水之画,重要的是“寄意”,运笔之前,“意境”已在心中。(3分)(意思对即可)‎ ‎22.(4分)‎ 第1问:(2分)(这个角度)指伟大的心灵能够突破自然樊笼,改变造化循环,这是艺术创作最可贵之处。(意思对即可)‎ 第2问:(2分)言之成理即可。‎ ‎ ‎ ‎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护理……‎ ‎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使烟和火……‎ ‎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坑,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 ‎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 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 答:‎ ‎ 参考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 15、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 ‎ 答:‎ ‎ 参考: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 16、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 答:‎ ‎ 参考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 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 答:‎ ‎ 参考: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 ‎ 阳关雪(节选)‎ 余秋雨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步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来越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层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与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18.结合三、四段回答: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第五自然段的相关信息概括出唐人风范的特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六自然段中“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下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内容有哪些?(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下列文章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4分)‎ A.文章第五自然段充分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把中国文化现象与西方文化现象进行全方位对比,从而突出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魅力的特点。‎ B.综观全文,文章在对阳关的真实的描写中融进了对历史的评论与慨叹,显现了对文化现象理性的思考。‎ C.作者在写作中充分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D.文章由阳关的自然环境入笔,很自然联系到王维的诗歌,进而引出中外文化现象,文笔浪畅,从容自如。‎ E.“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是因为它已失去战争中重要的地位而被人们遗忘。‎ ‎ ‎ ‎18.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2分)而王维在诗中只字未提到,只说“无故人”,强调的是朋友情至上,(1分)因而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1分)‎ ‎19.(1)乐观。(2)眼光放得远。(2)告别步履放达。(3)充满自信。‎ ‎20.①采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形象地说明统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权,因而不可能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3分)‎ ‎②与下文的“九洲画风黯然”,“阳关再也难享用温醇的诗句”,文人大多成了“谪官逐臣”,“阳关坍弛了”等内容相照应。(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2点或2点以上给3分)‎ ‎21.(A)(E)A并非“全方位的对比”,也不是突出“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的魅力”,而是转入下文揭示中国文化现象被扼杀的深层原因。E并非“失去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而被人遗忘。‎ ‎ ‎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短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痉挛。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直到起身离开时,还夸张似的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尘。即便有贫穷的跳蚤,在阳光下也被驱赶得一干二净。‎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在阳光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阳光的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如父亲自体生命的消逝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的确,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但却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剩下的你只有看看的份了!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个陌生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做着诀别。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18、本文题为“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阳光”是怎么理解的?(3分)‎ ‎ ‎ ‎ ‎ ‎19、这是一篇含义隽永的散文,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语句值得细细品味。请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下面两个句子:(6分)‎ ‎(1)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 ‎ ‎ ‎ ‎ ‎(2)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 ‎ ‎ ‎ ‎ ‎20、文章的结尾引用了但丁的诗句:“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请结合原文分析所引文字的含义和作用。(5分)‎ ‎ ‎ ‎ ‎ ‎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温煦的阳光充满暖意,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对阳光充满了虔诚和膜拜的敬意。‎ B、文章写老父亲坐在房前沐浴阳光,写老人们窝聚在冬日里,甚至写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生命不应像流星,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如果你的生命里有阳光陪伴,你是幸福的;人生应该慢步欣赏享受阳光。‎ D、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八九,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无异红日高照,生活的天空充满阳光。‎ E、本文以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情感细腻而又生动地抒写了对父亲、对故乡的眷眷思念,就像那阳光一样挥之不去。阳光照得愈多,亲情乡情愈是浓烈。‎ ‎ ‎ ‎ ‎ 参考答案 ‎18.阳光本身充满了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 ‎19.(1)生活的天空有时会笼罩苦难的阴霾,但只要人们的心里拥有一轮朝阳,那么,他就可能在奋斗中崛起,活得激情四射。‎ ‎(2)阳光是美丽的,生命却是短暂的;有限的生命应该尽情的享受美妙的阳光人生。‎ ‎20.含义:阳光是上天的赐予,应该感谢天,感谢阳光。这个道理,许多人心里明白,却无法言表。所以,每当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作用:(1)篇末点题 , 照应文题“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2)升华主题,使文章的意蕴更为丰富。‎ ‎21.AE(A错在“正因为如此”,作者对阳光充满敬意的原因很复杂。E 错在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有误。)‎ ‎ ‎ 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36-14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136、乡村的瓦 137、 向日葵 138、行吟阁遐想 139、幸福和痛苦的领悟 140、轩 ‎ ‎ ‎ ‎ ‎ ‎ ‎ ‎ 乡村的瓦 冯 杰 ‎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 ‎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4分)‎ ‎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 15.(4分)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 16.(6分)“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 17.(8分)(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 ‎ 向 日 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3900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 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 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至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37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3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节选自《旷世的忧伤》)‎ ‎18.综观全文,分析文章为什么以“向日葵”为题目。(4分)‎ ‎ ‎ ‎19.在读了梵·高的传记后再看他的《向日葵》画,作者认为自己“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对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 ‎ ‎20.①在解放后,作者丢弃了这幅画的复制品,认为“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那为什么过后又怀念起这幅画?(3分)‎ ‎ ‎ ‎②作者描述十年动乱中对农家向日葵的那份依恋,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3分)‎ ‎ ‎ ‎2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以梵·高名画《向日葵》的拍卖开头,以其被卖入富人家结尾,首尾呼应。作 者借此写出了《向日葵》的价值,并且表达了自己虽然不能拥有艺术品,却懂得欣 赏艺术的满足感。‎ B.作者描写向日葵“转向阳光”,“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 夕阳”,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却又觉得“在 作无望的挣扎”。‎ C.“欢欣”与“寂寞”在《向日葵》这幅中分别表现为耀眼的色彩和行将衰败的形象,‎ 这也反映了梵·高的不被理解和他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渴望,还表达丁作者 对人生孤凄的体会和对生活的热爱。‎ D.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墨绿色的墙壁”,这一方面为《向日葵》明亮的色彩做衬托,‎ 一方面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尤其是自己被谪放到劳改农场时,“连自己 也害怕”的“惨淡心情”。‎ E.作者写在劳改农场时,绕道去看一朵日渐衰败的向日葵,写果实成熟时农民一家的 欢欣,既表达了自己在艰难环境中对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又推进了文章,写出 了向日葵这一形象的深层含久。‎ ‎ ‎ ‎18.向日葵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与作者不同人生阶段以及作者对人生人生的感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作者也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寄寓在“向日葵”这一形象之中。‎ ‎19.画面上强烈的金黄反映出画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喜悦;画面上流露出的淡淡哀愁和寂寞,也是画家因无人理解而产生的内心寂寞的体现。‎ ‎20.①集体的氛围替代不了内心主观的感受,人的孤独感并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彻底消失。②作者亲身的经历使更加体会出了梵·高画中所表现的内涵,极度孤独中的作者同样也像梵·高那样热爱生活。‎ ‎21.CE(A作者懂不懂艺术不是文章表达的重点,分析没有根据;B分析与文中的描写对应不上,原句并未表现矛盾心理;D将“墨绿色的墙壁”解释为作者内心的寂寞比较牵强,与作者谪放时的心情联系在一起更是生拉硬扯。)‎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 ‎ ‎14.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 ‎ ‎ ‎ ‎15.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 ‎ ‎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 ‎② ‎ ‎③ ‎ ‎16.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 ‎ ‎ ‎ ‎17.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 ‎(1)特征: ‎ ‎(2)作用: ‎ ‎         ‎ ‎14.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 ‎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意思答对即可)‎ ‎15.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意思答对即可)‎ ‎16.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17.⑴特征:秀美,宁静。‎ ‎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意思答对即可)‎ ‎ ‎ ‎ 幸福和痛苦的领悟 ‎ 俞敏洪 ‎ ‎  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 ‎ ‎  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黄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绝望,感到了黄河河床不断提高带来的灾难,感到了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边上,痛苦地坐在岸边,看着黄河发呆。 ‎ ‎  一段时间后,我把眼神从远处收回来,猛然发现身边瓶子里的水开始变清。浑浊的泥沙沉淀下来,上面的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我看着这种变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整个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变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举起来,透过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 ‎  原来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黄河水一样。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摇晃我们的生活,直到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痛苦的渗透,我们本来应该清澈如水的生活,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有了太多的杂质。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让它占有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那大部分的空间就会被幸福充实。每一个人出生伊始,一辈子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的总量都应该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而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想到这里,我把水瓶中的水晃动了一下,已经变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间就又变得浑浊不堪。 ‎ ‎  而生命的难处在于,我们很难让生命静止不动,使我们能够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并彻底把痛苦沉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不再翻滚。痛苦和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如果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存在的最本质意义。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呢? ‎ ‎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黄河,我发现它是那么的壮阔和美丽。看着滔滔的河水,翻滚着浊浪,从地平线那头流过来,从我脚下流过,又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头,使人无法不感受到我们这个星球所蕴含的勃勃生机。我突然意识到,人的生命如果不断被放大,放大到像黄河一样壮阔,从远古和天边流来,向未来和大海流去,那我们的生命就无所谓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变成了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雄壮的黄河交响曲。 ‎ ‎  (选自2006年第3期《青年文摘》) ‎ ‎  1.阅读第①节和第⑥节,回答: ‎ ‎  (1)作者眼里黄河的特点是什么? ‎ ‎  (2)从唐诗中找一句形容“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的写景名句;写出《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 ‎ ‎  2.在第②节和第③节中,作者两次观察瓶中的黄河水,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目的是什么? ‎ ‎  3.阅读第④节,找出人们对待痛苦的两种不同方式。 ‎ ‎  4.阅读第⑤节,对作者的疑问“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呢”作出合理的回答。 ‎ ‎   ‎ ‎  参考答案 ‎ ‎  1.(1)壮阔、美丽、生机勃勃。(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 ‎ ‎  2.对比手法(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目的是为了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 ‎  3.a.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b.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心底,只让它占有心里的一小片空间。 ‎ ‎  4.不会失去意义,因为痛苦和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就像那翻滚的黄河水一样,很难将水和泥沙截然分开,但它却依然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 ‎ 轩 江 堤 ‎ 建筑是很有趣的。12世纪的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建造一座拥有600多根石柱的庙堂的时候,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早在10世纪就已经修建了有数十根木柱支撑的百泉轩了,这种柱式建筑的共同性,使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找到了结构上的统一。‎ ‎ 我不知道在西方建筑语汇中关于轩应该如何定义,中式建筑中的轩,古书上有多种解释。这里所指的轩是以敞朗为特点,而又临水的建筑物。读《红楼梦》:“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那种园林的气息从玄妙的远观中已透出来,通过建筑语言象征系统,便知那轩中主人的生活风貌。‎ ‎ 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从建筑的诗性角度去打探这座庭院的轩舍,已经精美绝伦。廊柱漫不经心地排列,沉醉于自然的风华和文化的典雅之中。重叠的飞檐,即便在清淡的风雨中亦张开它畅想的羽翼,一副要往深壑中飞去的样子。成排的门窗,雕镂得如同一幅幅经典的水墨,庭院的风景一年四季要借它照自己的装束。轩前轩后的古树,像一群思想的宿儒,有着典雅的造型和神祗的魅力,轩内轩外的古井和池沼风花雪月,光亮照人。‎ ‎ 从建筑历史来说,百泉轩已经跨越了两个千年,设若做一种文物发掘,它的建筑堆积层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高贵悠远的情调在地层深处转动,一定有一些文化故事在内心漫步,其历史的气韵,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品赏。‎ ‎ ‎ 百泉轩建筑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临水的一面为全开扇,高达数米,格心的棂条秀巧纤丽,花饰简约,裙板不作多余的装饰,显出淡泊的闲居情趣。‎ ‎ 百泉轩的精妙,在于环境融入了建筑,而不是建筑融入环境,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内部都有自然在歌唱。轩前轩后的溪泉像梦一样飘忽,万千的声响都是为这轩而鸣,而且,千年以来保持着坚贞如一的韧性,从不间断。对于岳麓山来说,溪流就像一条用来栓宠物的链子,时时刻刻将这轩栓着,它知道这“宠物”跑不到哪里去,随便将链子在树木竹石间绕两绕,然后四处望望,到后面闲卧去了。‎ ‎ 人、建筑、溪泉三者同处于一种融合状态。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文化人固守在这种融合里,将美丽的灵魂安放在溪泉竹石之间,为一些学理而穷其心力,体验文化中流泉聒噪、藤葛依依、书巷深寂的情调。灰墙青瓦、红柱花窗在碧泉沼池中清丽得不留一点余地。那时候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溪泉一定是看得很透彻。文化人从经过修茸的书窗下抬起头来,隔着疏疏的花栏,也将流水看得清楚。“流泉清自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张栻《石濑》)流水知这读书人的用意,叼着一瓣的书声就到园中转悠去了。至于那池塘,还睁着大眼睛望着那个穿道袍的人,沉重的书本消解了他的诗意,好久才将一种古老的启示悟出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 有经验的读书人一有诗句就记在纸上,这读书人却很痴傻,缄默着用树枝写在水上,池塘自然欢愉,800年以后,游人还能听到入池的流水朗诵这首诗歌。流水的精粹和文化人的迷醉在这样的时候是合二为一的。‎ ‎ 在万物酣睡的夜晚,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夜晚,在晨曦来临之前,像一条夜犬一样注视着世界,守护文化的万顷田畴。它的忠诚是这座庭院财产的一分子,是文化的一分子,是轩舍万年耸峙的原由。这条溪流的灵魂来自文化,最终将融入文化,作为另一种建筑的构件,打造成一切文化的灵魂。 ‎ ‎ (选自《山间庭院》,有删改)‎ ‎16.第3段说“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种诱人的新意”。百泉轩“诱人的新意”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 ‎17.文中划线句子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评述。(4分)‎ 答: ‎ ‎18.第7段中说,“流水的精粹和文化人的迷醉在这样的时候是合二为一的。”“这样的时候”是指什么时候?请用“当……的时候”的排比句式概括回答。(6分)‎ 答: ‎ ‎19.请就《轩》的艺术手法或构思技巧任选一点作简要的赏析。(4分)‎ 答: ‎ ‎ ‎ 寓意:‎ ‎16.建筑富有诗性;建筑具有历史气韵和文化(闲居)情趣;环境融入建筑。(4分。一个要点给1分,表述1分)‎ ‎ 17.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环绕百泉轩的特点,突出了百泉轩的精妙在于环境融入了建筑。(4分。三层各1分,表述1分)‎ ‎ 18‎ ‎.当文化人将美丽的灵魂安放在溪泉竹石间体验各种情趣的时候,当溪泉看透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文化人也将流水看得清楚的时候,当文化人从溪泉间悟出古老的启示的时候。(6分。三层各2分)‎ ‎ 19.(1)作为一篇文化散文,该文通过对岳麓书院百泉轩建筑文化的解读,诠释了“轩”这一中国古典文化建筑的特色。作者认为人、建筑、溪泉三者融合,才使得百泉轩有了高雅的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能万年耸峙。‎ ‎ (2)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让读者看到百泉轩与西方建筑的不同理念。文章引用张栻和朱熹的诗,既说明了百泉轩前溪流的谐趣、灵性、人与溪流的融合,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韵。此外,比喻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如“百泉轩建筑的精彩语汇集中在格扇、槛窗上”一句,“语汇”之于篇章是极小的单位,而“格扇、槛窗”之于百泉轩则只能算是细节。两者有相通之处,故有此说。‎ ‎ (3)在构思上,采用了横比和纵比来结构全文,让人清晰地看到百泉轩的鲜明特色。建筑的诗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历史文化力度上。建筑工艺所表现出的神韵和建筑本身与环境的融合,则是建筑的美学传统的体现。所以,文章开头用玛雅人建造拥有石柱的庙堂和岳麓书院的建筑学家用木柱支撑百泉轩作比,说明人类的居住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是有其共通性的。(4分。任答1题)‎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31-13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31、瑕之美 132、夏之绝句 133、纤夫 134、闲读梧桐 135、乡村的风 ‎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 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 “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16.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缺陷美”的深刻见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缺陷美”的定义。(不多于40字)(4分)‎ 答:缺陷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全文看,“缺陷美”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从本文之外举例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8.简要阐述你对“‘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第1自然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正是“似伪”这一“缺陷”使得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D.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E.作者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 ‎16.缺陷美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由于其外在或内心的某种局部的“缺陷”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17.原因:一是真实可信,二是使人物形象独特,具有特殊韵致。举例略。‎ ‎18.缺陷,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成功的艺术形象的“缺陷”只是若隐若现的微瑕,是相对于“整体的美”而言的,就如美人脸上的痞子。如果长相丑陋,或内心龌龊,道德败坏,那就不能说是缺陷了。‎ ‎19.BE(B很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但并非是任何人物形象的“缺陷”都能称之为“美”,因为这种“瑕之美”的前提是“瑕不掩瑜”。E“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是极言“缺陷美”的“魅力”的。)‎ 夏之绝句(节选)‎ 简女 贞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已有许久,未尝去关心蝉声。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应该找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为我听不见蝉声。‎ 于是,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我提笔的手势搁浅在半空中,无法评点眼前这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卷声音!多惊讶!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但当我屏气凝神正听得起劲的时候,又突然,不约而同地全都注了嘴,这蝉,又吓我一跳!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地,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于是我的一颗心就毫无准备地散了开来,如奋力跃向天空的浪头,不小心跌向沙滩!‎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也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达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荫下,闲散地歇他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押韵。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其实并没有方向。‎ 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器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听听亲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聆听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 聆听,也是艺术。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音响设备。想象那一队一队的雄蝉敛翅踞在不同的树梢端,像交响乐团的团员各自站在舞台上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它们各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它们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然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间,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侯,那该是情歌吧!总是一句三叠,像那倾吐不尽的缠绵。而蝉声的急促,(在最高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绵绣文章被猛烈撕裂,散落一地的铿锵字句,掷地如金石声,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断简残篇,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何尝不是生命之歌?蝉声。‎ 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 ‎18.文章开头说“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作者说夏天像绝句的根据是什么?(4分)‎ 答: ‎ ‎19.文章倒数第二段中括号内的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20.作者是从哪个角度,依照什么顺序咏夏的?(6分)‎ 答: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敏于感受,巧于构思,富于联想,精于炼字见长,是一篇以见识广博,字句老辣取胜的叙事散文。‎ B.全文犹如一篇绝佳的咏蝉诗章,蝉声作为整体意象笼罩全文,层层递进,回旋往复,而章法井然,形象突出。‎ C.“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也有所谓的‘天籁’。”这句话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告诉人们要客观地看待事物,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好,倾听自然。‎ D.文章未尾表达了作者豁达爽朗的个性和感物伤怀的闺怨情调。‎ E.本文吸引人们的是作者细致入微的感受、新颖贴切的意象和机警而妩媚的文句。‎ ‎18.(4分)①春季夏季有不同的季节特征,而作者又抓住了这些特征。②作者抓住了夏季声音(蝉声)的特点:节奏明快、简短精巧、富有韵味,与绝句相似。两问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作者表现出一种青春易逝、美景难留的怅惘;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分号前后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作者咏夏,并不泛写各色夏景,而是集中描写蝉声。依照时间顺序:晨间听蝉,黄昏一面散步一面听蝉。第一句占2分。第2句占4分,其中每分句1分,意思对即可。‎ ‎21.(4分)AD(A末句错,不是以见识广博、字句老辣取胜,也不是叙事散文,而是抒情散文;D没有感物伤怀的闺怨情调。答对一项给2分)‎ 纤 夫 沈天鸿 ‎⑴雨声急促的夜晚,我常常产生听到江水上涨时那种低沉雄浑的咆哮声的幻觉,那声音,似乎就在我身后,追随着我的脚步,溢满天地……‎ ‎⑵长江的确就在我的窗外,仅仅隔着千余米的直线距离。它的水是浑黄的。一年四季,它都挟泥沙而俱下,不过大约二十年前每到冬天的相对澄澈,对于它与对于我一样,都已成过去的“永远”了。‎ ‎⑶今夜又有雨,这是连续的第三个有雨的春天的夜晚。一律火柴盒式的楼房,不会再有老式瓦房从瓦檐边倾泻下雨水的檐声,但落在楼顶的雨水集中从楼角那儿冲击地面的声音,虽不动听,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感与我听到江水上涨的幻觉,此刻忽然叠加起来,使我想起了久已被我遗忘的一幅油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已无法在记忆中细致地复原那幅油画的所有色彩,我看见的全是苍老的黄色,不仅浑黄,而且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这色彩,不仅是伏尔加河的颜色,也是那河岸和河岸上前行的纤夫的皮肤和灵魂的颜色。我知道我此刻看见的这色彩与那油画不符,但这仅仅是从眼睛的视觉角度来看才是这样,如果从心灵的视觉角度来看,我无疑是极其准确地看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真正色彩。‎ ‎⑷我不仅不是画家,甚至也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美术爱好者,证明就是我知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因为一张日报的介绍。就我所见到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前期介绍或赏析过这幅名画的非美术类报纸杂志,就有五六家之多。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经在不同的河流上背过纤,学会在没有路的路上行走,学会在河水流速不是太急,因而纤绳还不是过于沉重的时候,将纤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头,并将右胸尽量前挺以紧贴纤板,使纤绳不至于扣进肩头的肉里,但当流速很急船又满载时,就只有听任纤绳深深勒进皮肉,磨出血来也顾不上地身体前倾,几乎触及地面地靠肩胛骨拽着纤绳前进了。肩膀的骨头是否够硬,是一位纤夫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我并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纤夫,因为我并不专以背纤为生,我只是偶尔背背纤而已。也正是偶尔背过纤,让我深知真正的纤夫有着怎样的体魄,承受的是怎样的艰辛,从而对真正的纤夫怀有一种可以说是含有敬意的复杂感情。‎ ‎⑸这也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下子就打动了我的一个重要原因。‎ ‎⑹‎ 但曾经以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却已经将它遗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声和我幻觉中江水上涨的轰鸣声将它送回,而这,也几乎完全是一个偶然。自责之余,又联想起当初喜爱这幅画和被那纤夫形象打动的,并不仅仅是我或少数人,今天忘却这幅画乃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只有我?忘却一幅画当然算不了什么,然而忘却纤夫呢?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事实上,退不退出现实生活是无关紧要的,一曲《纤夫的爱》不是就唱红了两位歌手,并风行了全国么?今天的人们欣赏不已的,已是《纤夫的爱》中在卡拉OK画面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纤夫”了。问题并不在于这支歌中的纤夫形象的虚假,以及“荡悠悠”的纤绳只会把背纤人拖下水去的这一常识的缺乏(需要背纤之时总是逆水,而且有足够流速),而在于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因此,忘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实质是忘却那种有着阳刚之气的,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⑺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 ‎⑻雨仍在黑暗中下着,雨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夜色中的长江,在没有纤夫艰难行走的它自己的河床里,不为谁汹涌地汹涌,不为谁咆哮地泡哮,不为谁流淌地流淌——但是,它真的是不为谁么?‎ ‎(《散文》2003年8期)‎ ‎13.作者为什么看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苍老的、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的颜色?(4分)‎ ‎ ‎ ‎ ‎ ‎14.作者说:“我第一次读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为什么会这样?(4分)‎ ‎ ‎ ‎ ‎ ‎15.作者在文中提到《纤夫的爱》,作用是什么?(4分)‎ ‎ ‎ ‎ ‎ ‎16.第六段中“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与第七段中“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两个“纤夫”的含意分别是什么?(4分)‎ ‎ ‎ ‎ ‎ ‎17.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长江,特别是最后一句作者说“它真的是不为谁么?”,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4分)‎ ‎ ‎ ‎ ‎ ‎13.(4分)作者从心灵上感知这幅画,它一方面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这种苍老的近于褐黑的黄色正是这种苦难的色彩;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坚定沉着的精神,这种色彩也正是这种灵魂的色彩。‎ ‎14.(4分)①作者当过纤夫,深知一个合格纤夫应有怎样的体魄与精神,对纤夫怀有敬意。②《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出了真实的纤夫,表现了承受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而当时正是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奋发图强精神昂扬之时,与画的精神相通。‎ ‎15.(4分)①用《纤夫的爱》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虚假的纤夫形象,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真实的纤夫形象形成对比;②用《纤夫的爱》的风行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被遗忘形成对比;③通过两种深刻的对比,说明今天人们精神上的缺陷,呼唤纤夫精神的回归。‎ ‎16.(4分) 第一个指真正的纤夫,第二个指具有纤夫精神的人。‎ ‎17.(4分)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最后一句设问,发人深思,回味悠长,看似脱离中心,实则深化了主题。开头提到长江是为了引出“纤夫精神”,最后含蓄地指出社会需要“纤夫”,需要 “纤夫精神”。‎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9.“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0.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伺“有种无法官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4分)‎ ‎21. (1)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3分)‎ ‎(3)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 ‎19.(1)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2)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或: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讲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20.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讲析: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21.“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讲析: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22.C E(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 乡村的风 许俊文 ‎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 ‎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q ‎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 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 ‎ 答案: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 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 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 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F ‎ 答案: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 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6分)‎ ‎ 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26-13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126、文明得“不好意思” 127、屋檐三境 128、梧桐 129、午门外 130、夕照透入书房 ‎ ‎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20.简要回答。(5分)‎ ‎(1)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2分)‎ ‎(2)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3分)‎ ‎21.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3分) ‎ ‎22.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6分)‎ ‎ ‎ ‎19.B、D ‎20. (1)“中国特有的感伤与玄奥”,是指:中国人把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与对日常生活的把握以及对天地一类永恒事物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体味到个体生命的伤感(1分),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1分)。(意思对即可)‎ 或者:中国人把有限的人生与无限深远的生命历史联系,由此而产生一种感伤的情绪(1分),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1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中的诗人”是指诗人中对历史有深刻追问(1分)、对人生有深入体验和认识(1分)的大智慧者(或哲学家)(1分)。‎ ‎21.这是面对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时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1分)。和中国相比较,西方历史短,但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却比中国高(1分);对照中国自己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国实际上是丧失了过去的优势,变得落后了(1分)。因此在这种情境中作者会“免不了尴尬与羞愧”。(意思对即可)‎ ‎22.“文明得‘不好意思’”,在文章中包含有三层意思:(1)自得(1分),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崇敬与赞叹(1分);(2)自责(自嘲)(1分),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现实文明状态的尴尬与羞愧(1分);(3)自省(自励)(1分),在现实与历史的融合中的反省与思考,期望中国文明在将来的振奋与发展(1分)。(意思对即可) ‎ 屋檐三境 梦天岚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挂着,乡村的童年就是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 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一扇大门静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味道。‎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待你蓦然一惊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辣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己,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这一大抵也算一种境界。‎ 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寞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然无声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到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宽广、大地一样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天正在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哦,这就是你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看雁来雁远去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选自《散文》2001.3)‎ ‎18.屋檐的第二境里。“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用“唯有”来限定这一描写?(4分)‎ ‎19.作者说:“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请根据文意写出“坍塌”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步入中年的称“依旧离沧桑很远”?(4分)‎ ‎20.作者用“屋檐三境”来指代人生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分别简要概括“屋檐三境界”各自所寓示的境界。(6分)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匠心独运,以屋檐指代物质和精神的家园,借叙写“屋檐三境”,表达了对人生历程不懈追求的感悟和礼赞。‎ B.在屋檐三境中,作为人生的全部,每一种境界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作者又认为,后两种境界才是值得认同的,因而看轻第一种境界。‎ C.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以新颖的视角将人生的哲理融入“屋檐”这一生动的具象中,读来有曲径通幽的领悟,意味含蓄隽永。‎ D.文章第4自然段有对“出门”的描写,其中,“瓦片”是指从既往的生活中获得的人生经验;“沧桑”则指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艰辛。‎ E.文章终篇于“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这里,“永远的从容”指充实、成熟且达观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指最终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 ‎ ‎ ‎18.答:象征着年轻的生命和生命的追求。用来区别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风景和屋檐下老旧沧桑的人生。‎ ‎19.答:指离家奋斗太久,自家的屋檐已淡忘,古老的生活已改变。/步入中年的“你”还是年轻;懂得生命的你奋斗远没有结束。‎ ‎20.第一种境界,童真的岁月,继续着祖辈的贫乏单调与自足;第二种境界,青年的人生,从不安分到勇敢追求,有过彷徨但仍然坚定;第三种境界,老年的光景,自豪于奋斗之后功成名就的充实。‎ ‎21.BD/B作者并没有看轻第一种境界,童年经历篇帐较短,是行文的需要。D这里的“沧桑”应包括人生经历的全部,不仅仅指挫折,也涵盖成功。‎ 梧 桐 晨义 或日光,或月色,地上大部分浓阴是梧桐的身影。如果你曾在风景自然的乡剂·居住,记忆的青瓦上就少不了这层厚绿。‎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关禽来鸣。‎ 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梧桐之树,丰富不能把握,浑圆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梧桐有着音乐天赋,据说是制琴的良材。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赖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首先是雨声。梧桐宽阔的叶子是为雨声而生。春雨的轻柔婉约,夏雨的激烈豪放,秋雨的忧郁缠绵……击落淋流之间,都化作千般妙韵,点点滴滴汇入生命的湖泊。湿润的梧桐啊,原来是被这样浸透和滋养。‎ 然后是风声。北风之马嘶,南风气虎啸,东风之龙吟……一一收聚在胸。有时树枝会折断,那正是随风而舞的激动。‎ 然后是鸟声。燕子的新曲,麻雀的旧调,布谷的民歌,斑鸠的土谣……全都以传统的木刻存放。‎ 秋叶凋零。而只有梧桐的叶子落尽,天空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 再往后:就是雪声。扑扑簌簌,由疏朗的叶子加以整理。‎ 当然还有雷声,那带电的强音。‎ 够了吗?如此深厚的艺术素养,难道还不够一张琴的需要吗?‎ 你看梧桐的年轮,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除了年轮,树木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除了音乐,梧桐还有什么呢?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是古代一位采风的乐官吧,梧桐。他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忘记回去复命。他走不动了,因为背负的实在太多,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听啊,听啊,听天之音。听地之乐。他听到了河水的倾诉,听到了云彩的感叹……‎ 或者还有另外的传说:知音不在,弹者故去;孤琴空立,久而化石;天地滋润,活为嘉树:丝弦已失,谁识此木?‎ 等有一天梧桐干卧:掀去树衣,露出纯洁之躯,丝弦排列如江河奔流!你听吧,爱恨悲欢就滔滔而出,—发无收。‎ 这样的梧桐,不拿来做琴,会有多么可惜。‎ 不幸的是,—棵梧桐却成了我的书桌。仿佛被禁无期的囚徒,默默忍受命运的苦难。清漆之下,可见音波起伏,乐澜依稀。读书余暇,手指轻敲,其声深沉宏美,动人魂魄,那是,志士不可更移的决心啊!若拍案而起,慷慨悲歌之音,可使肝胆共振,书剑同声! 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梧桐繁茂,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因为弹者有限,闻者太稀。但梧桐就是梧桐,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选自《散文》有改动)‎ ‎14.“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5.“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8分)‎ ‎16.文中写“秋叶凋零”的一段,能否具体描写梧桐落叶的声音?为什么?(4分)‎ ‎17.“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意说出理由。(6分)‎ ‎ ‎ ‎14.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2分)运用典型细节,能够具体生动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2分)‎ ‎15.①梧桐有着音乐天赋,对万籁的取纳造就了他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②桐木制作为琴,琴声可演绎人间爱恨悲欢,千般情感;③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④投人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答到一点即给2分)‎ ‎16.不能。因为①梧桐是“取纳万籁”的主体,而“雨声”等是取纳的对象,写进梧桐落叶的声音会混淆取纳的主客体关系;(2分)②此处如果写落叶的声音,与本段重点表现梧桐的襟怀不吻合,与全文激越的抒情基调不协调。(2分)(若有学生认为可以,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但要兼顾文章的基调和构思两个方面来陈述理由)‎ ‎17.幸。①我深知音乐是梧桐的灵魂和生命,是它的知音;(2分)②尽管“丝弦已失”,制成书桌,我却能识此木,与其声气相通;(2分)③我不仅理解梧桐爱乐的天性,还追慕它的执著精神和至高境界。(2分)‎ ‎ ‎ 午 门 外 祝勇 ‎①在中国的古迹中,没有一处像故宫这样拥有显赫的位置。‎ ‎②对于许多从没进去过的人来说,故宫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有少数身份高贵的人才能走进它,才能目睹它的华丽与神圣。绝大多数普通人,只有蹲在故宫外的筒子河边,通过高于树梢的城堞,揣测它的细节。宫墙保守着宫廷的秘密。即使站在合适的角度上,他们也只能看到故宫上面的白云。‎ ‎③我看见一片白云停在午门的正上方。红色城墙以蓝天为背景,显得格外夺目。手里攥着一张门票,我迟迟不往里走。我望着午门发呆,想象着很多年前的天朝子民对于故宫的想象。‎ ‎④高大的午门为这种想象确定了最初的比例尺。我们仅仅根据巨人的脚印就能推知巨人的高度。由午门,我们大抵可以知道,这里的度量单位远远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午门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院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出入,它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信仰,甚至一种宗教。‎ ‎⑤人们为什么要建造巨大的宫殿?是与广阔的疆域形成几何上的比例关系,还是与丰富的世界构成视觉上的平衡?无疑,宫殿改变了人与自然的比例尺。即使从远处观看,宫殿依然显得威武和高大,因与宫殿相比,那些参照物显得那么弱小。帝王站在宫墙上,会看到什么?他是否会通过空间来索取时间,观察到未来的秘密?时间的谜底是死亡。死不是瞬间的事,它永远是正在进行时。从出生那一天起,死亡的进程就开始了,每一天都在靠近那个黑色的终点。但是绝大多数帝王看不到这些。从宫殿中他们看到了基业的永恒。那是他们的错觉。场面宏大的宫殿迷惑了他们,他们往往迷失在自己建造的迷宫里。迷宫的规模越大,丢失自己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言。‎ ‎⑥在一部清廷电影中,有皇帝站在午门城楼上的镜头。那时的他,正沉浸在君临天下的神圣感中。显然,巨大的宫殿改变了皇帝注视世界的视角。是宫殿,使得神圣君主不再像俗众那样,只是葡匐在万物脚下的一只生灵。然而,令我怀疑的却是,那欢腾的万从,是否能看清他们皇帝的身影?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这并非仅仅取决于物理的法则,更合乎哲学的辩证法。也许,这就是城楼的意义,它将一个具体的肉躯抽象为一个符号式的图腾。‎ ‎⑦注视着午门的时候,我胡思乱想,如果我有选择颜色的自由,我会给午门漆上什么颜色?是土地似的棕黄,还是天空似的瓦蓝?那样的童话色彩无疑会消解帝王的尊严。只有血的颜色,是对权力最恰当的注解。它既诠释了权力的来路,又标明了权力的价值。如果有人对宫殿所庇护的权威感到质疑,那么,请你用等量的血来交换。宫殿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如果你不进入权力系统,宫墙只是视线中的风景,那大跨度的直线与大弧度的曲线展现着世界上最大胆的设计;如果你对皇权发出挑战,那被残阳照亮的城墙便时刻提醒你,你所准备的勇气和牺牲是否足够。 ‎ ‎⑧我曾见过黑色的午门。是在一个风大的夜里,我从午门外走过。天上没有星辰和月亮,午门的广场上没有路灯和行人,只有高高的城楼,寂寞地兀立着。在深蓝的夜空下,午门的剪影轮廓清晰。那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黑影,如一个黑洞,看不见里面包容的任何细节。我感到莫名的恐惧,只因那无以复加的空旷和黑暗。我不敢叫喊,我知道哪怕是轻微的呻吟和呼喊,在这里都会被惊人放大。‎ ‎16.作者为什么用“高大的午门”作为王朝子民对于故宫想象的“比例尺”?(4分)‎ ‎ ‎ ‎ ‎ ‎17.第⑥段中“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从物理法则的角度看,它的意思是: 。(2分) ‎ ‎ ‎ 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看,他的深层含意是:(4分)‎ ‎18.大家都知道,北京申奥宣传片中开始的镜头就是宏伟的故宫建筑群,这表明如今时代已经赋予了故宫崭新的象征意义。请简述故宫的象征意义过去、今天有何不同。(6分)‎ ‎ ‎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言”(第⑤段)意思是说封建帝王被威武高大的宫殿所蒙蔽,看不到必然被历史遗弃的命运。‎ B.“宫墙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第⑦段),意思是宫墙的血色表明皇权的建立付出了血的代价,挑战皇权也要付出同样的代价。‎ C.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描写了阴森恐怖的午门,是为了说明故宫不是想象中的天堂,由此,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得以扩充和深化。‎ D.作者以站在午门外展开想象开篇,以走过午门外感到恐惧作结,全文旨在探究皇权的影响。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E.本文语言隽永,耐人寻味。一方面,运用形象的描述,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另一方面,提出了理性的反问,加强了语言的深刻性。‎ ‎ ‎ ‎16.因为午门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院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出入,)它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信仰,甚至一种宗教。(4分)‎ ‎17.意思是:皇帝所处的位置越高,他的影像在万众眼中就越小。(2分)‎ 含意一:宫殿把皇帝托举到君临天下的极至之日,也就是皇朝开始走向灭亡之时。(2分)‎ 含意二:虽然宫殿将皇帝的身影弱化为最小,但皇权的威严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2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答题要点:过去的故宫是皇权的象征,是帝王尊严的象征,是暴力的象征,今天的故宫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具有广阔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象征,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沉稳、坚定、奋发精神的象征。‎ ‎19.C D(4分)‎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时,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4.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6分)‎ ‎15.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6.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3分)‎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3分)‎ ‎17.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 ‎ ‎14. 窗台上:衰败的藤草。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15.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16.(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17.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21-12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21、听雨的奢侈 122、停止与开始 123、偎依那座雪峰 124、为自己减刑 125、文赤壁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①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②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钿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连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③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④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⑤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⑥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套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 ‎,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呤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⑦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8.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4分)‎ 答: ‎ ‎ ‎ ‎19.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答: ‎ ‎20.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6分)‎ 答: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描写了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淡然心境。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 B.文章由雨夜听雨“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起笔,以“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落笔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全文脉络清晰,开阖自如,严谨有致。C.作者借写听雨的感受,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且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辩色彩。‎ D.文章写对雨声的不同感受,实际也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既要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 E.作者把风声比作“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把闪电比作“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独特新颖而又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 ‎ ‎18.(1)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2)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3)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如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亦可)(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19.内容上,(1)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2)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答对一点即可)(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意思对即可)(2分)‎ ‎20.说“难得”是因为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屋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3分) 说“奢侈” 是因为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争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3分) (意思对即可)‎ ‎21.A、C(A项“淡然的心境”“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理解不当;C项,说“感情基调昂扬豪迈”错。)‎ ‎ ‎ ‎ ‎ ‎ 停止与开始 彭程 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的时代,有谁肯逆风而行,想一想有关停止的话题呢?‎ 停止,和躲避、放弃、失败等字眼一样,在通常的理解中,似乎总带有某种消极、贬抑的色彩,不怎么讨人喜欢。然而停止却是宇宙间的节奏。在宽泛的意义上,停止包含了拒绝、关闭等涵义,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同时也潜伏了新生的可能性。从自然物事到社会人生,停止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分隔开两种明显区别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状态。‎ 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脚点是在新与旧的结合处,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想一想夏天骤雨前的天气吧!树叶忽然纹丝不动,万籁俱寂,安静得古怪,然而即刻就会电闪雷鸣,将世界重新安排。‎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视听关闭时,内心生活的生动活跃才有可能,那是外界声色形相在灵魂之门前的停止。去了一趟新疆西藏,置身高天远地的风景和善良淳朴的人们中,会有一种生命更新的感觉。那是拥挤喧嚣冷漠狭隘的都市生活的暂时停止。当追名逐利的脚步停歇时,才有心境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月色溶溶,杨柳依依,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停下来也才能返归内心,与真实的自我对话,才能重建与大自然的和谐。‎ 在歌德笔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于今天的我们,一种加以改动的表述也许更为恰当: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 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倘不是弃绝了宫廷生活出外苦行,便不会有菩提树下的觉悟,自然也诞生不出大慈大悲以众生为怀的佛教。法国画家高更毅然中止了巴黎证券商的富裕生活,远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炽烈的热带阳光下,一支画笔点燃了张张画布,也烧旺了当时尚属寂寂无名的象征画派的声誉。‎ 一个时代如果总是让人眼花缭乱,一个人如果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那个时代可能罹患了病症,而那个人所忙碌的事情的价值大可怀疑。何以匡正?把脚步放慢,直到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在路上高速奔跑的感觉固然刺激,然而不能指望看清两边的东西。‎ 现代生活的一大弊端是匆促。欲望太多,同时又太急切。快速成为时代的美学,于是生命遭到异化荼毒,目标为手段所替换。日子仿佛一辆狂奔的马车,然而驾车人在哪里?快并不是唯一目的,如果方向错误,越快只能是越远。梯子应该搭对墙壁,西方一位管理学大师这样比喻。我国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要给这件事定位,找到它的坐标,算出其半径和周长,停下来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在新世纪的喧嚣纷乱中,守护什么?放弃什么?我需要和众人一样么?即便没有资格谈论对时代负责,总该对自己负责吧。不再有救世主和导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试一试停止吧,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在现状与超越之间,停止是一座桥梁的名字。‎ 据说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口立着这样的标牌,提醒人们留意两侧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呵!”慢慢,也就接近停止了。只有停下来才能欣赏到、读懂一些好的东西,试一试停止吧!如果我们瞩望于新的开始的话。‎ ‎(《中华读书报》)‎ ‎20.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呼吁人们“试一试停止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举乔达摩·悉达多和画家高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什么说 “美啊,请让我为你停留!”比“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今天的我们”‎ ‎,表述也许更为恰当?(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正确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梯子应该搭对墙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路上高速奔跑的感觉固然刺激,然而不能指望看清两边的东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20.因为(1)停止潜伏了新生的可能性,(2)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3)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4)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5)停止是现状与超越之间的一座桥梁。(6)停下来才能欣赏到一些好的东西。(每点1分,共4分,答对其中4点即可)‎ ‎21.大人格、大成就无不从不间断的停止中生长出来(或:停止可以产生成就)。(3分)‎ ‎22.“美呵,请为我停留!”(是浮士德体验到生活的美之后说的),重点在表现“美”,赞叹美(1分),停留的主体是“美”(2分);而“美啊,请让我为你停留!”是指今天忙忙碌碌的我们顾不上为美而停留,突出了作者对不懂得欣赏美的人们的不满以及对人们的劝告(2分),停留的主体是“我”。(1分)‎ ‎23.(1)做事情要找准目标,找准方向(2分)。 (2)忙忙碌碌的生活固然给我们带来一些东西(1分),但在忙碌的同时,可能会忽视生活的美,无暇认真思索生活,审视自我等等(2分)。‎ ‎ ‎ 偎依那座雪峰 很可能,你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但是,你应该记得他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 ‎1924‎ 年,他带着这句名言辞别英国,不远万里来攀登那足以煮沸每一个登山者的热血的珠穆朗玛峰。那一双脚或许就是为亲近珠峰而生的啊,它走了那么多年的路,每一步都是为了缩短和珠峰的距离。当眼睛带着十二万分的景仰热吻那座神奇的雪峰时,那冲天的豪情甚至远远超越了8848米!‎ 陪同他前往的是一个不会讲话的美丽影像——他妻子的照片。他有一个无比浪漫的计划:将她的玉照置于峰顶。他要和生命中的一个挚爱共同分享另一个挚爱。‎ 然而,他却在雪雾中失踪了。‎ ‎1999年,美国的埃里克·西蒙森率领一个探险队来攀登珠峰。在距顶峰仅600米远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他冰冻了75年的遗体。‎ 所有的人都在默默揣测:他究竟有没有登上峰顶?在这个一伸手就可以轻易摘到的美梦面前,他是微笑着化做冰雕的,还是忧伤地把一颗夙愿未了的心不情愿地交给了骤然降临的死神?‎ 西蒙森他们都记得那个无比浪漫的计划,他们开始竭力的找那张照片。但是,令他们万分失望同时又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那张照片竟不在他的身上!‎ 谁都不愿猜想那照片有被弄丢的可能,大家宁愿相信他已经把照片放置到了他打算放置的地方——他怎么舍得跟一生追慕的珠峰失之交臂?他怎么舍得眼睁睁看着一个允诺给爱妻的誓言在即将兑现的时刻玉碎石飞?他不能啊:就算是化做了冰雕,他也要设法爬到顶峰去拥抱那亿万年的灼热的冰雪;就算是死神攫住了他的肢体,他也要委派灵魂把那照片护送到离星月最近的地方。‎ 就这样,他那个浪漫的计划有一个超越浪漫的结局——他本是想用妻子的玉照给珠峰“增色”的,想不到他竟把自己也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影像,一个真实的生命,他送给珠峰的这两样礼物是太贵重太贵重了啊!‎ 即便他是抱憾而终,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的雄姿将永矗峰巅!‎ 让我们再次重温他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不朽的名字——乔治·马洛里。‎ ‎18.文章第3段“他要和生命中的一个挚爱共同分享另一个挚爱”这句话中,“一个挚爱”‎ 指什么?“另一个挚爱”指什么?(2分)‎ 一个挚爱: 一个挚爱:他的妻子; 。‎ 另一个挚爱: 另一挚爱:珠穆朗玛峰 。‎ ‎19.文章第7段“但是,令他们万分失望同时又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那张照片竟不在他的 身上!”这句话画线部分字面不合逻辑,细想又并不矛盾,请对此加以解释。(4分)‎ ‎①“万分失望”的原因是 照片没在他身上,可能是照片被弄丢了,乔治·马洛里没有实现自己美好 的愿望 。‎ ‎②“万分惊喜”的原因是 照片没在他身上,也可能是照片已被乔治·马洛里安放在了珠峰之颠,‎ 他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 ‎20.文章开头不提乔治·马洛里的名字,而放在结尾交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①不提他的名字,倒是让人想知道他的名字,结尾道出,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②开篇不提他的名字,通过“但是转,引导读者关注乔治·马洛里的精神境界(或者:引导读者去关注乔治·马21.文章倒数第3段说,“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的雄姿将永矗峰巅!”他“永矗峰巅”的“雄姿”应具有怎样的内涵?请有条理作陈述。(4分)‎ ‎21.(4分说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①他对珠峰倾注了强烈的追慕之情;充满了浪漫和执着的追求;‎ ‎③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2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B)( C )‎ A.本文以乔治·马洛里的“浪漫计划”为线索,组织材料,展开记叙、议论、抒情,首尾以乔治·马洛里的名言相呼应,脉络清晰。‎ B.在作者看来,虽然乔治·马洛里没有实现他美丽的夙愿,亲手将妻子的玉照放在珠峰之颠,但他仍不失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C.珠峰本是一座冰雪覆盖的山峰,文章第二段却说它“足以煮沸每个登山者的热血”,作者的意思是说,珠峰激发了像乔治·马洛里那样一些登山者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激情。‎ D.第三段写乔治·马洛里“浪漫的计划”,“陪同他前往的是一个不会讲话的美丽影像——他的妻子的照片。”这句话本可以这样说:“他带着妻子的照片前往。”‎ 采用前者的表述更能表现乔治·马洛里内心深处对妻子的挚爱。‎ E.作者说:“他送给珠峰的礼物真是太贵重了,”这里说“贵重”一是因为乔治·马洛里对妻子非同寻常的爱,一是因为他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 ‎19.(4分)①照片没在他身上,可能是照片被弄丢了,乔治·马洛里没有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②照片没在他身上,也可能是照片已被乔治·马洛里安放在了珠峰之颠,他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20.(4分)①不提他的名字,倒是让人想知道他的名字,结尾道出,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②开篇不提他的名字,通过“但是”一转,引导读者关注乔治·马洛里的精神境界(或者:引导读者去关注乔治·马洛里那句名言)‎ ‎21.(4分 说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 ‎①他对珠峰倾注了强烈的追慕之情;‎ ‎②他对爱情充满了浪漫和执着的追求;‎ ‎③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22.(4分)B、C ‎(B项错在“虽然乔治·马洛里没有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C项错在“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激情”)‎ ‎ ‎ 为自己减刑 ‎①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②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③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得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④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⑤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⑥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⑦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 边,抓够了数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⑧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⑨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18.“减刑”在本文中既有实指又有虚指,其实指、虚指的意义各是什么?(4分)‎ 答: ‎ ‎19.第③段说“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为什么?请简要分析之。(4分)‎ 答: ‎ ‎20.作者那位刑满释放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之。(6分)‎ 答: ‎ ‎21.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句中的后一个“监狱”是由于自己过多的贪婪而造成的。‎ B.有些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在自由中为自己设置了不自由,相应地也体会不到人生应有的欢乐和激情。‎ C.有些人尽管他们并不是身陷囹圄,但就其精神状况而言,毋庸置疑,已经置身于监狱中,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精神危机.而无法解脱。‎ D.“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这话的深意是: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中,的确会有许多坎坷和不如意,然而灰心、失望于事无补,不如振作奋发,善待生命,才是可取之道。‎ E.作者说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是因为无论多么坚固的铁窗和围墙都关不住人的心。‎ ‎ ‎ ‎18、(1)实指:那种有形的铁窗,荷枪实弹的严密监管下进行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改期限的减缩。(2)虚指:为自己的精神、思想获得自由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它超脱了自身的狭隘和专指性,升华至人生哲学的高度,成为了作者蕴涵人生体悟的“减刑”。‎ ‎19、因为他迷入了棋谱,他一心一意地钻研棋谱而忘却了时间,所以说日子过得飞快。‎ ‎20、作者的朋友是一个善于把握自己生命舵舟的人,也是一位关爱自己、积极乐观的人,他懂得如何不浪费生命而让自己生命的能量即使在严格的限制的环境中得以相对的释放。‎ ‎21、AE ‎ ‎ 文赤壁   朱增泉 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 ‎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没动)‎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16. ⑴ 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7. 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18.⑴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⑵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19.(言之成理即可)‎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16-12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16、逃 离 117、天地苍茫一根骨 118、天 籁 119、听那立体的乡愁 120、听泉 逃 离 郭静娟 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的树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点缀着些浓 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山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大概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离的背景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巳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 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竞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路 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8.(1)请具体说明食堂门口的那颗树有何风格迥异的美。(4分)‎ 答:‎ ‎ ‎ ‎ ‎ ‎ ‎ ‎ ‎ ‎ (2)我为什么会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4分)‎ ‎ 答:它使我明白了 ‎ ‎ ‎ ‎ ‎ ‎ ‎ ‎ ‎ ‎ 19.文章引用《玩笑》中的一段话和王维的《竹里馆》各有什么作用?(4分)‎ ‎ 答: ‎ ‎ ‎ ‎ ‎ ‎ ‎ ‎ 20.请具体说明“逃离是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 ‎ ‎ ‎ ‎ ‎ ‎ ‎ ‎ ‎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答案:[ ][ ]‎ ‎ A.相对于无可选择的校园生活,绮丽的大千世界是美丽无比的,因而逃离的快感使同吃同住的姐妹分离也不感到伤感。‎ ‎ B.总感觉别人的生活自由、快乐、充满着诱惑,因而自己总是脚步匆匆,一次次地逃离。‎ ‎ C.总希望别的地方有宜人的风景,可是因为自己不能投身其中,因而处处失望。‎ ‎ D.快乐和寂寞是缘自内心的,同样的境界,有的人可以高歌其中,有的却感到不寒而栗。‎ 得分 ‎ ‎ ‎ ‎ ‎ E.生活中充满了假象,就象琐碎和锐利,只有深入生活,面对现实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娇艳和芬芳。‎ ‎ ‎ ‎18.(1)树是古朴的,但静立于夕阳中却象画一般美丽。(2分)云霞不断变化,树的姿态也随之有了韵律,展现出不同的美。(2分)‎ ‎ (2)人总是浮躁的,总感到生活的琐碎和锋利,总想逃离。(2分)只有象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承受生活,才能享受生活的美丽。(2分)‎ ‎ 19.(1)说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2分)‎ ‎ (2)用王维的遗世独立与我的无处遁形,相对比,说明生活在人的心中,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2分)‎ ‎ 20.躲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勇敢地投身生活才是正确的选择。(2分)‎ ‎ 21.A、E(A、没有伤感错,E生活中充满了假象错)‎ ‎ ‎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  1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  20.“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  答: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5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22.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 ‎  解。(5分)‎ ‎  答:‎ ‎ ‎ ‎ 19.C E(4分)‎ ‎  20.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分)‎ ‎  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分)‎ ‎  21.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 ‎  (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1分;骨气、血性,良心1分;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2分;表述1分)‎ ‎  22.(5分)答题要点:‎ ‎  ①应写出“中国脊梁”的意思。“脊梁”‎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3分)‎ ‎  ②应举出恰当的例子。(2分)‎ ‎ ‎ 天 籁 冯骥才 ‎ 你仰头、仰头,耳朵像一对空空的盅儿,去承接由高无穷尽的天空滑下来的声音。然而,你什么也听不到。人的耳朵不是聆听天体而是听取俗也的;所以人们说茫茫宇宙,寥廓无声。‎ ‎ 这宇宙天体,如此浩瀚,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透明,如此神奇;它一定有一种美妙奇异、胜过一切人间的音乐的天籁。你怎样才能听到它,你乞灵于谁?‎ ‎ 你仰着头,屏住气,依然什么也没听到,却感受了高悬头顶的天体的博大与空灵。在这浩无际涯、通体透彻的空间里,任何一块去彩都似乎离你很近,而它们距离宇宙的深处却极远极远;天体中从来没有阴影,云彩的影子全在山地山川上缓缓行走,而真正的博大不都是这样无藏于任何阴暗的么?‎ ‎ 当乌云汇集,你的目光从那尚未闭合的云洞穿过极力望去,一束阳光恰好由那里直射下来,和你的目光金灿灿地相撞,你是否听到一种这激动人心的灿烂的金属般的声响?当然,你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还有那涌动的浓雾,不安的流光,行走的星球和日全食的太阳,为什么全是毫无声息?而尘世间那些爬行的蝼蚁、歙动的鼻翼、轻微摩擦纸面的笔尖为什么都清晰作响?如果你不甘心自己耳朵的愚蒙,就去听取天上那些云彩——‎ ‎ 它们,被风撕开该有一种声音,彼此相融该有另一种声音,被阳光点燃难道没有一种声音?还有那风狂雨骤后漫天舒卷的云,个个拥着雪白的被子,你能听到这些云彩舒畅的鼾声吗?‎ ‎ 噢,你听到了!闪电刺入乌云的腹内,你终于听到天公的暴怒;你还说空中的风一定是天体的呼吸,否则为什么时而宁静柔和时而猛烈迅疾?细密的小雨为了叫你听见它的声音,每一滴雨都把一片叶子做为碧绿的小鼓,你已经神会到雨声是一种天意!可到头来蒙昧的仍旧是你!只要人听到的、听懂的,全不是天体之声。‎ ‎ ‎ 辽阔浩荡的天体,空空洞洞,了无内容,哪来的肃穆与庄严?但在它的笼罩之下,世间最大的阴谋也不过是瞬息即逝的浮尘。人类由于站在地上,才觉得地大而天小;如果飞上太空,地球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小的物质。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它们在宇宙间偶然邂逅,在相对时悄然顾盼,在独处中默默遐想,它们用怎样的语言来相互表达?多么奇异的天体!没有边际,没有中心,没有位置,没有内和外,没有苦与乐,没有生和死,没有昼与夜,没有时间的含义,没有空间的计量,不管用多巨大的光年数字,也无法计算它的恢宏……想想看,这天体运行中的旋律该是何等的壮美和神奇?‎ 你更加焦渴地仰着头——‎ ‎ 不,不是你,是约瑟夫·施特劳斯。他一直张着双耳,倾听来自宇宙天体深处的声音,并把这声音描述下来。尽管这声音并非真实的天籁,只不过是他的想象,却叫我们深深地为之感动。从这清明空远的音响里,我们终于悟到了天体之声最神圣、最迷人的主题:永恒!‎ ‎ 永恒,一个所有地球生命的终极追求,所有艺术生命苦苦攀援的极顶;它又是无法企及的悲剧性的生命境界。从蛮荒时代到文明社会,人类一直心怀渴望,举首向天,祈盼神示以永恒。面对天体,我们何其渺小;面对永恒,我们又何其短暂!尽管如是,地球人类依旧努力不弃,去理解永恒和走进永恒。我们无法达到的是永恒,我们永远追求的也是永恒。‎ ‎ 听到了永恒之声,便是听到了天籁。‎ ‎ 18.文章第二段作者说“它一定有一种美妙奇异胜过一切人间的音乐的天籁”,你认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4分)‎ ‎ 19.作者为什么说“只要人听到的,听懂的,全不是天体之声”?(5分)‎ ‎ 20.结尾处“听到了永恒之声,便是听到了天籁”,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5分)‎ ‎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作者从声音入手,放眼整个宇宙,充满激情地歌颂了“天籁之声”,并指出“天体之声最神圣,最迷人的主题便是永恒”。‎ ‎ B.文中第六段作者说“可到头来蒙昧的仍旧是你”,这句话分明是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上反面人物的抨击与鄙夷。‎ ‎ C.作者在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辽阔宇宙的神往崇拜,对渺小人类的同情怜悯,表现出了一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这正是文章最令人感动之所在。‎ ‎ D.都市林立的高楼已把广袤的天空肢解得狭窄而破裂,那是文明的悲哀,作者呼唤“天籁之音”正是对大自然的深切呼唤。‎ ‎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它又是无法企及的悲剧性的生命境界”,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悲观失望。‎ ‎ ‎ ‎ 18.这宇宙天体,如此浩瀚,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透明,如此神奇。‎ ‎ 19.人的耳朵不是聆听天体而是听取世俗的,天体之声,只可神会。‎ ‎ 20.因为天体之声最神圣、最迷人的主题就是永恒。人类渴望永恒,那么就走进自然,倾听宇宙,领悟天籁之声。‎ ‎ 21.AD(B“对社会上反面人物的抨击与鄙夷”文中无依据C“崇拜”“怜悯”“悲天悯人”用错E作者无“悲观失望”之意)‎ 听那立体的乡愁 董桥 ‎ 法国鸿儒罗兰·巴尔特谈写作环境和书斋文具,说他不作兴在旅馆客房里写文章,原因不关气氛,不关装潢,但嫌它格局铺设不得其体,并戏言云:“人家称我是结构主义者,信口雌黄!”他惯常上午九点半钟到一点钟在卧房伏案工作;卧房里还有一台钢琴供他天天中午两点半弹奏。再有就是一堆画具,星期天没事总会画几笔。书桌要木头做的;书桌边还要另设一张桌子摆放文房杂物;打字机、索引架各得其所。巴尔特爱笔成痴,喜欢买各种笔,写一篇文章总爱新笔旧笔换来换去地写。他连鹅毛笔都用,可是绝对不用圆珠笔,说是这种笔只配偶尔记记零星杂感,勾画不出惬意飞动的文思。他始终最爱用细致的自来水笔,觉得一管在握,锋棱崭然,毫发无憾,意到笔到!‎ ‎ 写作原是家庭“手工业”,今昔中外“作坊环境”流露作家生平趣尚不说,纸笔之类的生产工具作家大半都相当考究。明代屠隆官拜礼部主事,遭小人构陷,归隐之后家境虽然贫寒,居然念念不忘经营书斋情调,种兰养鳞之外,洗砚池边更沃以饭渖,引出绿褥似的青苔;墙下又葬了薜荔,经常洒些鱼腥水,日子久了,藤萝蔓生,月色下浑如水府,别饶佳趣。至于斋中几榻、琴剑、书画、鼎研之属,更是制作不俗,铺设得体,入目心神为之一爽。这些“清规”,正是罗兰·巴尔特所说作家的写作“礼仪”,仿佛中世纪教会寺院抄写经书的人要默坐一整天才可以动笔一样神圣;巴尔特甚至向往中国古人重视书道、临池专心如僧侣摒除杂念的毅力。这样的流风,到了机械文明硬体发展撩人魂魄的今天,自然需要重新认识,另作安顿了。‎ ‎ “我不断在认真改造自己去适应时代潮流”,罗兰·巴尔特说。他买了一架电动打字机,天天花半个小时练习打字,希望“打”出更有“打字机风味的文稿”。他说他的写作过程通常分成手写和打字两个阶段:先是把“情志”笔之于书,求其心手之相合,变成手写原稿;然后是把手稿誊清成印刷体的打字原稿准备付梓销售。巴尔特事忙,偶然不得不劳烦别人用打字机代誊手稿,却觉得这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异化现象:打字员受雇主牵制迹近奴隶之受束缚,而写作的天地其实是最讲求自由抒发情志的天地!于是,惟一办法就是巴尔特自己练习打字,希望从此可以不必手写草稿而是直接用打字机打出文章,巴尔特毕竟到死都舍不得全盘放弃“笔”‎ 耕的乐趣,宁愿自叹落伍也不轻心冷落案头那些笔。‎ ‎ 中国旧式读书人之重书道,固然是以书判取士的形势所迫,可也有不少是性之所近;这里头当有思古幽情在作祟。湖北杨守敬以书名天下,家中收藏古人书画很多,可惜身后家人不知宝爱,纷纷给日本人重价买走,只剩一些友朋书札充塞一楼。中国书道之衰微的确影响文人的兴味和文章的风韵;现在中文有了打字机,慢慢一定普遍于案牍之实际应用,中国作家迟早都要深刻领略“社会关系的异化现象”。但是,只要作家“情志”未死,写作“礼仪”不衰,尽量在手写原稿和打字原稿上追求一丝美感,那么,中国文人的手稿上起码应有应规入矩的馆阁体钢笔字可看,虽然无复魏晋飘逸之风,六朝碑版之意,到底自成锋棱,心手相合,文章连带也透出些远古的幽思来。‎ ‎ 机械文明用硬体部件镶起崭新的按钮文化;消费市场以精密的资讯系统撒开软体产品的发展网路;传播知识的途径和推广智慧的管道像蔓生的藤萝越缠越密越远;物质的实利主义给现代生活垫上青苔那么舒服的绿褥,可是,枕在这一床柔波上的梦,到底该是缤纷激光的幻象还是苍翠田园的倒影,却正是现代人无从自释的困惑。生活情趣和文化艺术于是开始在高雅和通俗的死胡同里兜圈子,始终摆脱不掉消费社会带给他们的压力。美国诗人Frank心伤世变之余不再太息:“太多诗人都像中年母亲逼孩子吃太多熟肉和土豆。我才不管他们吃不吃。强迫人家多吃会把人弄瘦。谁都不必吸取自己不需要的经验;他们不需要诗歌就让他们去吧。我其实也喜欢看电影。”用不惯打字机的人还是可以用圆珠笔、钢笔甚至毛笔;激光毕竟没有射断历史的细流。钢琴家荷洛维兹可以亲身到衣香鬓影的米兰歌剧院演奏,可是,纽约卡内基堂却同时放映他的演奏影片,运用现代立体效果数码录音技术捕捉当年肖邦的千缕乡愁。‎ ‎ Vanity“英国热”专辑,讨论今日美国人崇拜、模仿英国古龙气派的现象,从中对照英国人的文雅和美国人的冲劲、英国人的偃蹇和美国人的达观、英国人对过去的眷恋和美国人对未来的信心。金耀基从古城海德堡寄来的信上说:“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那里了!”‎ ‎ ‎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罗兰·巴尔特的写作环境和书斋文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9.罗兰·巴尔特一面天天练习打字,希望“打”出更有“打字机风味的文稿”,然而终于“到死都舍不得全盘放弃‘笔’耕的乐趣,宁愿自叹落伍也不轻心冷落案头那些笔”,这表明了罗兰·巴尔特怎样的认识?(6分) ‎ ‎20.通观全文,说说题目“听那立体的乡愁”应如何理解?(4分)‎ ‎ ‎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 整篇散文通过对罗兰·巴尔特爱笔成痴的描写,旨在表明许多优秀作家都有与众不 同的“生平趣尚”,正如明代屠隆在洗砚池边种薜荔、洒鱼腥水之举一般。‎ ‎ B. 作者认为中国书道之衰微影响了文人的兴味和文章的风韵,所以在“机械文明硬体 发展撩人魂魄的今天”,作家尽量在手写原稿和打字原稿上追求一丝美感是坚守情志的一种表现。‎ ‎ C. 文章从作家书写文章面对的困惑写起,含蓄地批评了追逐时尚导致传统文明被疏远 淡化的现代“文明病”。‎ ‎ D. 美国诗人Frank“逼孩子吃太多熟肉和土豆”的比喻反映了他面对物利当先的社会 中高雅和通俗的冲突的绝望、无奈的情趣。‎ ‎ E. 作者此文的立意并不特意贬抑现代文明,也并不认为传统文明在缤纷陆离的现代生 活已经彻底颓败。‎ ‎ ‎ ‎ 18.说明“作坊环境”流露出作家的“生平趣尚”(或答“作家的创作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与作家主观的审美情趣关系密切”亦可),为下文谈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埋下伏笔(或“为下文讨论作家面对‘机械文明硬体发展’的现实世界的精神困惑作好铺垫”)。‎ ‎ 19.罗兰·巴尔特认识到写作的天地是最讲求自由抒发情志的天地。因此,他试图通过自己打字来体验与“笔耕”同等的乐趣,但实际上做不到。‎ ‎ 20.现代人只有找到“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才能站在“历史的通道”感受“时代的气息”,获得最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趣。‎ ‎ 21.B E 听泉 ‎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打这里飞过。‎ ‎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是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飞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 鸟儿依然呼啦啦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 森林中有一泓泉水,发出叮叮冬冬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来说,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 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 ‎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 美,正在于此。 ‎ ‎18.作者在文中写到“鸟儿的飞翔”,也写到“泉水的絮语”,请回答“鸟儿的飞翔”的特点是什么?“泉水的絮语”喻指什么?(6分)‎ ‎ 答:‎ ‎19.这篇散文题为“听泉”,但文章开篇却用较大篇幅写鸟儿的飞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 答:‎ ‎20.文中说“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4分)‎ ‎ 答:‎ ‎ ‎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文章开头三段,分别从鸟儿的规模、数量、飞行方式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 展示了鸟儿匆忙飞行的状况。‎ ‎ B.文中写以前随处可见小河流淌、果实闪烁,而今却处处是漠漠荒原,使人联想到正是由于过于追求“进步”才导致这种变化。‎ ‎ C.文章写鸟儿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描写鸟儿的辛勤忙碌,然后再批判它们的盲目,‎ 前后对比明显,收到了很强的艺术效果。‎ ‎ D。“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去的地方”是因为“泉水”流淌的时间长,地域广,同时鸟儿又总是沿着有泉水的地方飞。‎ ‎ E.文章由鸟儿匆忙飞翔,到倾听泉水的声音,最后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层次清晰,内涵丰富。‎ ‎ ‎ ‎ 18.急速,盲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心灵深处对诚实、谦虚与朴素的呼唤。(3分)‎ ‎ 19.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听泉的重要。(2分)可从多角度分析,有具体分析且分析得当给2分。‎ ‎ 20.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受某些欲望的驱使,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只有舍弃这一切,常常倾听心灵的呼唤,才能找回自己的真实(诚实、谦虚、朴素)的本性。(4分)‎ ‎ 21.C、D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11-11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11、随风吹笛 112、泰山赋 113、泰山很大 114、泰山之恩 115、坦然看生活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晨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不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有时走进期间就迷途了。我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不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英才苑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磨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雀鸟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那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那么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磨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早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了一声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1983年5月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鸳鸯炉》有删节)‎ ‎16.文章以“微微的雨”开篇,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 ‎ ‎17.作者说“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他让一种“关系”成为“演奏者”。结合文意淡谈你的理解。(5分)‎ ‎ ‎ ‎18.简析文中穿插朋友“偏爱蝉的歌唱”故事的用意。(4分)‎ ‎ ‎ ‎19.说说“自然是没有结局的”在文中的深刻内涵。(4分)‎ ‎ ‎ ‎16.①引出悬念:谁在吹能够“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的“笛声”。 ②前后照应:‎ ‎“竹子洒过了小雨”与风配合,磨擦生籁,成为交响乐。 ③语意双关:雨,不仅是自然的微雨;还能沐浴心灵,洗去尘俗。(回答两点即可。)‎ ‎17.刻意安排:竹子是乐器,便不能再做演奏家;研究发现:竹子有水渍、竹叶有间隙,因风的作用发出尖利和细细的声音,这的确是一种“关系”。独特感受:自然之声多是独奏,多而密的竹林、竹叶才可对应“百人的交响乐团”形成交响乐章。‎ ‎18.深化主旨,“自然的声音”令人“赞叹”,人应亲近、感悟自然;进行比较,用“万蝉齐鸣”来凸显风雨竹林之声才成交响乐,让人感受更为深刻。‎ ‎19.艺术家感受自然并加以表现的,其境界总是静的、低的,因为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视觉与听觉双重组合,变化无穷而使艺术有“达不到的境界”。‎ ‎ ‎ 泰 山 赋 李木生 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又在反复地翻检二十世纪,并将其永远保鲜地存入记忆之中。任谁也无法动摇它,更不能贿赂它,泰山就这样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制的恐怖,加上人类易于遗忘的天性,有时会使历史面目全非,甚至会让现实也黑白颠倒。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他无言地裸露着真实,一次次纠正似乎早已板上钉钉的定论。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手大也无法遮天。两千多年来,鹿还是鹿,马还是马。‎ 是哪个星球与地球的野合,孕生了这个地之骄子?一定有过万雷裂变式的幸福的呻吟,一定有过通体红透的痛苦的燃烧,而后在漫天豪雨与倾海怒涛的淬火中,定格成如此超凡脱俗的“这一个”。二十五亿年间,不阿天,不媚世,独立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 英雄云涌的世纪,他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更多的是委琐的时代,只有神权合一的宝座和宝座下跪着的灵魂。这时,泰山更加不挠地矗立着,让似乎决定一切的宝座看着,到底还有一个站着的,也让跪着的灵魂领略站着的美丽。‎ 泰山曾经眼睁睁地看着“利欲”二字,怎样地将一个站立的巨人,腐蚀成一团跪着的侏儒。泰山上的第一块刻石,为李斯所书。当秦王嬴政下令逐斥各国人才的时候,是李斯挺身而出,直面威烈的秦王,上了千言的《谏逐客书》。这时的李斯,是巨人的李斯。但是一己的利欲把他的心灵熏瘫了,竟然为了禄位,堕落成与赵高为伍的小人,阿顺苟合胡亥之意,污仁义,咒尧禹,颂残暴。‎ 李斯之后才一百多年,汉武帝蛮不讲理地将站着的司马迁摁趴在地上。汉武帝像捏碎一个蚂蚁摁倒他又无情地羞辱了他。蒙着最大的羞辱,被摁倒的司马迁,却踉跄着挺着脖梗站了起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向命运与朝廷发出的挑战。一个穷而无权身遭残疾的知识分子,终竟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一部比整个王朝值钱百倍的史诗,也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个泰山般站立者的形象。‎ 跪,可说是中国的国粹。也许跪着可以爬一条平坦的仕途,但是跪着的官员怎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跪着的大众怎能走进文明的世纪?‎ 于是,站着的人就一个个成为了国家的福音,民族的骄傲,也只有站着的人才真正地为国家为人类留下了传世的文明硕果。从喜马拉雅山到泰山,中国有一道道屹立的山脉;从屈原到鲁迅,中国有一尊尊站立的知识分子;从陈胜吴广到中国工农红军,中国有前仆后继的站立的民众。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 我常常会想象二十五亿年前的那个泰山诞生的时日。穿透兆亿年的混沌,横空而立,一身的岩浆,燃做红透的旗帜。从此成为人类最古老也最新鲜的歌谣,哪怕梦魇如磐,风雨如磐,都终究在它与旭日的面前败阵。它和人类共同经历着一世世生活的沉重,一辈辈生旅的磨难,仍然天天以自己屹立的身躯,豁然撑起无垠的天幕,接生旭日,报告光明与希望,也向世界袒开天幕样无垠辽阔的胸襟和胸襟中无比自由的心。‎ 黎明,站在地球之巅的泰山,为宇宙司晨。‎ 啊,泰山,我的泰山!‎ ‎14.文章前三段着重刻画了泰山的哪两个特征?(4分)‎ 答: ‎ ‎15.文中对李斯和司马迁的写法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文章写这两人,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 ‎ ‎16.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英雄云涌的世纪,他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 答: ‎ ‎ ‎ ‎(2)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 答: ‎ ‎ ‎ ‎17.文章前后两处写到泰山的诞生却不给人重复的感觉,为什么?(6分)‎ 答: ‎ ‎ ‎ ‎ ‎ ‎14、公正阅世,傲然挺立。(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第一问,写李斯,将其前后的作为做对比;写司马迁,用汉武帝的淫威衬托司马迁的不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将二人正反对照,揭示出泰山“站着”精神的具体内涵。(2分,意思对即可)‎ ‎16(1)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泰山对英雄的由衷赞美。(3分,意思对即可)‎ ‎(2)只要不屈的精神存在,站立的中国人就可以生生不息,代代传承。(3分,意思对即可)‎ ‎17.前面写,侧重赞美泰山诞生的超凡脱俗;结尾写,侧重揭示泰山诞生对人类(民族)的意义。(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 泰山很大 汪曾祺 ‎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 ‎。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 【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 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6分)‎ ‎ 答: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 ‎ 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 解析:题目问文章中句首的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应该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常重在启下。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 ‎ 18.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6分)‎ ‎ 答: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 解析:这一题应该抓住比喻(暗喻)来回答,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 ‎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D ‎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 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 ‎ E.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与他的《胡同文化》一样,于嬉笑怒骂之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 ‎ ‎ ‎ 泰山之恩 蔡家园 ‎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 ‎ 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 ‎ 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 ‎ 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 ‎ 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 ‎ 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 (本文略有删改)‎ ‎ 18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分)‎ ‎ (1)口口 (2)口口 ‎ 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 ‎ 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 ‎ ‎ 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18.(2分)‎ ‎ (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 19(4分)‎ ‎ 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⑦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 ‎ 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 20(5分)‎ ‎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 21(7分)‎ ‎ 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 ‎ 坦然看生活 活着真叫累,有人悲观感喟。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嘘叹。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①。‎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别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美丽。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钓鱼人的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一种沮丧时的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粲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过,这老伯可以说是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 忽然想起泰戈尔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不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须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巳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铭感自己的博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一次地失去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幽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欢乐的体验。‎ ‎【注释】① 绾结:绾 wƒn,把长条形的东西盘起来打成结,这里是“总结”之意。‎ ‎18、作者认为“活着真的美丽”的原因是什么?(3 分)‎ 答: 。‎ ‎19、作者通过垂钓者、纺织女工、扫街者的事例分别说明什么道理?参照原文有关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6 分)‎ 答: 。‎ ‎20、请揣摩泰戈尔诗句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5 分)‎ 答: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中采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B、文中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一个道理:只有通过劳动才可能获得快乐。‎ C、文中表现出对从事平凡职业者的同情与怜悯,这是作者的思想缺陷。‎ D、第六段画线句指纺织女工拥有坦然的、快乐的心态,这是最美丽的。‎ E、这篇抒情散文语言自然、清新优美,而且语句富含哲理,耐人寻味。‎ ‎ ‎ ‎18、心中坦然。‎ ‎19、失意后要乐观,沮丧时要调整心态,平淡中要有自信。‎ ‎20、我们要尽力做事,却不必太在意结果。‎ ‎21、B C(B 不恰当,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坦然地活着,生活才更加美好。C 不恰当,第五段中“我便想,怎么说女孩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一句并非表现作者轻视某种职业的思想缺陷,而是为引出后文纺织女工的回答,是一种写作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06-11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06、寿山石默想 107、书海茫茫 108、说树 109、松 子 茶 110、溯源 ‎ 寿山石默想 ‎ ‎ 小山 ‎ 美石的结晶,源于火焰的洗礼。瑰丽的寿山石,我细细打量它的通体,其神秘的纹理和不确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让我惊叹大自然的伟力。而寿山石破土而出,却是人间一个蹊跷。据说是和尚们依山修庙,揭去山的植被又凿掉许多岩层,于是宝石的矿脉显现。‎ ‎ 但是,最贵重的石种,埋藏于山脚田间,溪水潺潺,蜿蜒绕行,石头像婴儿随流水嬉闹来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弯身捡起,看着美丽生动,传阅于邻里。石头不是孤单的,农人们稍加仔细,又可寻到同样区别于普通卵石的这种美石。几代后,该石价格飙升,命名“田黄”。‎ ‎ 怎么说,这种石头都是从暗处走出到明处,成为人世一种稀罕之物了。‎ ‎ ‎ 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当的比喻很多,这里不必引述,因为不对等的对比,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面对高级的东西,假如我们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完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强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头就是石头,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在形状上,寿山石并无什么特殊,如果人类不剥开泥土或者砾岩裹挟,‎ 它们混同凡尘自在,谁又能指认出其宝贵的本质?‎ ‎ 然而,人类不仅把它们提取出来,欣喜这宝物的存在,还使它们的价格递增。宝石当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质量,这原本不算错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们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富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它们同处于山体田地里,小国寡民,鸡犬相闻,从无相互鄙夷或争斗,即使碰撞呼应,也如同风雨私语,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 可人们大伤其脑筋来,把石头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态,或治印送与皇上,或雕刻成艺术品对达官贵人献殷勤,或者用小技镂刻成掌上玩物、案几饰物,以为如此石头就身价倍增,有蓬荜生辉之功绩了。啧,不知道石头们究竟感激不感激?当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内在的生命被完好发现,因雕刻而出世,那简直形同灵魂复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头又如何超凡脱俗?‎ ‎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苦刑害我失去天然。成为皇帝印玺如何?他下的谕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伤害天良。皇帝腐朽,印章孤寡于陈年旧制中,成了木乃伊。被供奉达官显贵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过被当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几上落座,也是藏污纳垢的明证,从此堕入污泥!至于雕虫之人,主观任意把我变成个非我所愿的样子,小家碧玉地袖珍于装点之事,那种委屈连石头心肠也是要暗自垂泪的,哀莫大于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让自由的心灵窒息而萎顿。‎ ‎ 我若是—块寿山石,果然被人发现,发现者不知道我是珍宝,管他把我弃置门外被风雨剥蚀还是扔到墙头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这对命运都不是最坏的。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破坏我,我还是囫囵原朴地活着,灵魂丝毫未损。即使无人问津,我也乐得逍遥,再生百年千载,让天地继续养护我的灵性。而一旦发现我的是位痴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视我为珍奇,他必定舍不得用我交换名利而付给他人。‎ ‎ 石头是不会腐烂的,时间和空间永远编织它的摇篮,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有时,时间和空间会给石头—身青苔,那是阳光与露水给它披覆的锦绣,可比花朵或彩云,远非桑麻可能媲美。‎ ‎ (节选自2005年《散文》第8期,有删改)‎ ‎ 18.“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请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 19.寿山石宁可被“弃置门外”,也不愿“雕琢成器”。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20.作者默想自己是一块寿山石,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文章开头交代寿山石的由来,突出“自然的伟力”,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铺垫和对照作用。‎ ‎ B ‎.作者认为宝石的珍稀程度取决于它的自身质量,同时在不同用途上也能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 ‎ C.作者不主张将寿山石琢磨出各种形态,是因为寿山石无法超凡脱俗,寿山石的灵魂也无法复活。‎ ‎ D.本文以寿山石为线索,先写寿山石的发现,接着写寿山石被人为利用,最后抒写作者的思考。‎ ‎ E.文章末段指出“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真切地表达出对朴素自然之美的追求,深化了文章主题。‎ 参考答案 ‎18、①不对等的描述,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 ‎②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 ‎③寿山石在形状上并无什么特殊。‎ ‎19、寿山石被“弃置门外”,本质没有遭到破坏,守住了灵魂。而被“雕琢成器”,则“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富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人为塑造的束缚,往往造成灵魂的悲剧。‎ ‎20、表达了作者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不愿被人为塑造束缚,一心追求平等人格的思想感情。‎ 这样写形象生动,表达自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寿山石的默想,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1、BC B.作者不主张“在不同用途上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 C是因为作者不愿让寿山石“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 ‎ ‎ 书海茫茫 ‎ ‎ ‎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 ‎ 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 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将会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变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跋扈,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的。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 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 ‎ 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 18.作者在图书馆、书店和街头报亭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为什么?根据文章说明原因。(4分)‎ ‎ 答:感到“威逼”的原因是 ‎ ‎ 19.“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4分)‎ ‎ 20.“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观点?(6分)‎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作者将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书海描写得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令人神往;又汹涌混 沌、巨浪排空,令人惊心动魄。‎ ‎ B.对“读书没有禁区”的问题作者是不赞同的,而对“开卷有益”的说法确是完全赞同的,认为他同自设禁区一样,是成熟的标志。‎ ‎ C.作者在阐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时,忽略了在阅读领域里尚有“感觉极好”而毒性极大,“感觉不对”却有益于身心的书刊。‎ ‎ D.作者认为对“感觉不对”的文章予以批评,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 的;对极少数邪恶阴毒的文章,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 E.从全文来看,作者对“沉浮予汹涌混沌之中”“泅得出来”是有信心的,并认为今天的好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良好环境,应当倍加珍惜。‎ ‎ ‎ ‎ ‎ ‎ 18.(4分)书海无边,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掌握知识难度也是在不断增大的。‎ ‎ 【解析】一为“无限”,一为“有限”,因而感到“威逼”。符合此思维特征,意思相近即可。‎ ‎ 19.(4分)各种(读书的)时尚此起彼伏,要坚持自己的(读书)标准。‎ ‎ 【解析】单从读书方面回答也可。与“时尚”相近的“潮流”等词,与“标准”相近的“观念’’等词都可。‎ ‎ 20.(6分)读书要少一些浮夸、卖弄、圆滑,读书要多一些执着、坚定、真诚。‎ ‎ 【解析】一为“否定”,一为“肯定”,重点在“肯定”上。只答肯定的一面也可。意思相近即行。‎ ‎ 21.(4分)B、C(B项不是绝对的“赞同”和“不赞同”,作者的思想是辩证的;C 项作者并未“忽略”。)‎ 说树 吴冠中 ‎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了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找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叶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首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搞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在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二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1)、太庙(2);依傍的是祖荫。‎ 注:(1)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2)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8.从文章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4分) ‎ ‎19.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4分) ‎ ‎20.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6分)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 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 E.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 ‎ ‎18.(1)第一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进入了抽象美的范畴。‎ ‎ (2)第二点: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之美,是树之精灵,人之精灵。‎ ‎19.(1)前人种树后人凉,为子孙造福中我们的职责 ‎ (2)我闪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 ‎20.(1)老树是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是一部历史卷轴。‎ ‎ (2)老树是我们的莫逆之交,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 (3)老树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21.DE ‎ ‎ ‎ 松 子 茶 ‎ ‎ 林清玄 ‎ ‎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 ‎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 ‎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 ‎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 ‎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 ‎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 ‎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 ‎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 ‎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 ‎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 ‎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 ‎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 ‎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 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 ‎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 ‎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 ‎ 1.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 ‎ 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 ‎ 3.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请问作者阐发的是什么人生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 ‎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 B.本文行文曲折,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 C.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 D.台湾作家林清玄是参禅的大师,本文也不例外,处处充满禅意,启发读者领悟生活的哲理。 ‎ E.为了能很好地揭示本文的主旨,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让人备受启迪。 ‎ ‎【参考答案】 ‎ ‎1.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意思对即可) ‎ ‎2.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 ‎ ‎3.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 ‎ ‎4.A C ‎ ‎ 溯源 ‎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 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 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 ‎ 6.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 ‎ 7.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 ‎ ‎ 8.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 ⑴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 ‎ ⑵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 ‎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 ‎ ‎ 6. 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 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 ‎ 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 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 7.‎ 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土的山川(或: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往事、往事记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 8.⑴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而生。‎ ‎ ⑵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9、.A E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01-10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01、生命的灯 102、生命的日子 103、诗人与酒 104、诗意地栖居 105、湿湿的想念 ‎ ‎ 生命的灯 ‎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草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⑤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 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18.第⑤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4分)‎ 答: 盲人(1分)在黑夜(1分)打着灯笼(2分)         (不超过12个字)‎ ‎19.苦行僧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6分)‎ 答:(1)苦苦追寻的理想、信念往往寓于我们身边的平凡小事之中。   ‎ ‎(2)为着别人,实际上也就会惠及自己。 ‎ ‎(3)必须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 ‎20.本文在表现主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点作简要分析。(4分)‎ 答:(1)以小见大,从瞎子点灯这样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2)叙议结合,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3)虚实结合,苦行僧由眼前的灯参悟到心中的灯。(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每一点手法1分,简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善于叙事,精心构思情节,将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演绎得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B.第②段中“静静地”一词表现盲者安然的心态,是他对佛的透彻的参悟、对佛性的透彻理解的表现。‎ C.第①段中“荒僻”一词与第⑥段中“天涯海角”一词相呼应,突出苦行僧寻觅的艰苦。‎ D.第①段里,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来象征黑暗的社会,表达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题为“生命的灯”,作者借想象中的灯表达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 答案:AC(B盲者并没有参悟性;D不是象征黑暗社会;E灯是现实中的,不是想象。)‎ ‎ ‎ 生命的日子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道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进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③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1)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有爬起来,(2)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并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④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⑤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⑥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⑦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他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地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地找不到过去的桥,痛不欲生地找不到可以渡过去的船。这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⑧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⑨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⑩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悲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⑾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的手里。‎ ‎19.文中第三段两个加点的“有的人”,它们分别指什么样的人?(4分)‎ ‎20.(6分)‎ ‎(1)“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这句话的寓意是: 。‎ ‎(2)“如果被赦免的话”的意思是: 。‎ ‎(3)“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中的“有价值的事情”具体指的是: 。‎ ‎21.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的?(4分)‎ ‎22.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4分)‎ A.“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和“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B.第四自然段中的“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指的是活着随时可以选择死,因而我们不需要开始便用死来解决问题,倒不妨试试其他办法。‎ C.第九自然段在表达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组成排比的几个句子间的含义是递进的。‎ D.第十自然段中的可以将我们从失意中解救出来的“这只船”,指的是听音乐、读书、发电子邮件及出门旅行。‎ E.文章最后一句“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意思是说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哪怕只是幻想,也可以使我们“渡过”挫折与艰难。‎ ‎ ‎ ‎19.(4分)(1)在困境中一蹶不振的人;(2)勇于与困难抗争的人。‎ ‎20.(1)人生有坦途、顺境、如意,也有烦恼、苦闷和挫折、苦难;‎ ‎(2)逃过一死;‎ ‎(3)指“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时间的箭头等。‎ ‎21、勇于与困难抗争的人能够战胜挫折与困难,取得成功。‎ ‎22、CD ‎ ‎ 诗 人 与 酒 洛夫 ‎①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②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梁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③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④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梁酒来。‎ ‎⑤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养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⑥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18.作者说,小时候读《问刘十九》,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请简要概括作者所体会出来的“味道”。(4分)‎ ‎ ‎ ‎19.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 ‎ ‎20.从全文看,诗人喜欢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 ‎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文章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化底蕴。‎ B.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酒的态度。‎ C.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全是纯感性的文学。‎ D.“只要听到这两句就够醉人的了”,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很会持家。‎ E.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 ‎ ‎ ‎18.独酌或对酌的饮酒形式无拘无束的形式(2分),欲醉未醉的境界(微醺的境界)(2分)。‎ ‎19.李白写了很多酒味很浓的诗文。‎ ‎20.(1)酒可以浇去心中的郁闷和不平(2分);(2)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2分);(3)酒可以使人唤起联想,产生创作的灵感(2分)。‎ ‎21.AB(C.是某些批评家的观点;D.为知己而感动E.在雪天饮酒有情趣,不说明没雪就没情趣)‎ 诗意地栖居 张晓惠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巷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昔日那挤挤挨挨的老房子、古民居已成了碎砖瓦砾,还有数十处断墙颓垣。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地向着夏日的艳阳。(1)‎ 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清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内向外探出那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橙黄橙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会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册泛黄的线装书,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的岁月。(2分)‎ 小时候,住在机关大院宿舍的我们是多么地钦羡住在这些小巷中的同学们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迷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出现她的诱人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粽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是红豆做的眼睛,还有炸得金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3)‎ 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 ‎,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显现或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尽管破碎却带着两千年的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门窗,那雕梁画栋的木片木条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也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的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4分)‎ 诚然,时代在前进,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5)‎ 不得而知。海得格尔呼吁的“诗意地栖居”又顽固地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曾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脚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了——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三星、四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的韵味。(6)‎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然而,好日子又不该仅仅是物质享受复制式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和文化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中更为重要。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火交相辉映,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7)‎ ‎18.第二节中,作者为什么说“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 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的岁月”?(4分)‎ 答: ‎ ‎ ‎ ‎19.写出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蕴涵的情感。(4分)‎ 不得而知: ‎ ‎ ‎ 复制: ‎ ‎ ‎ ‎20.“诗意地栖居”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目有何作用?(6分)‎ 答: ‎ ‎ ‎ ‎ ‎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对城市改造中,把古巷夷为平地的作法表现出了不满,无奈,对古巷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对清一色的钢筋水泥建筑持否定的态度。‎ B.“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意思是说,作者曾经在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现在“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再也见不到小巷了。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3)节中作者回忆小时候的往事及情景,是为了表现自己对小巷的怀念和依恋,以此来表达对小巷的纪念。‎ D.作者认为“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现代人就能“诗意地栖居”。‎ E.这篇散文关注生活,针砭时弊,充满人文关怀。描写充满诗意,叙述要言不繁,结构紧凑,语言多用长句,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 ‎ ‎ ‎ ‎18.(4分)①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2分) ②小巷古建筑保存完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2分)‎ ‎19.(4分)不得而知:不能够知道。表现了作者对旧城改造中把这一古巷变成“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子”的担忧、无奈和不满。(2分)复制:与过去的生活(物质享受)一模一样。(或重复过去的物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进步中只重视物质享受的进步的不满,呼吁重视精神和文化的进步。(2分)‎ ‎20.(6分)指的是:城市改造中,能把古典与新潮相融合,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递与链接。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享有精神和文化生活,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2分)‎ 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呼吁或向往);②引用名言,简洁而又让人易产生联想;③含蓄而有韵味。(答对其中的两点得4分)‎ ‎21.(4分)C、D(答对一项得2分)‎ ‎ ‎ ‎ 湿湿的想念 ‎ 七十年前,爷爷①沿着一条玩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沃,水边形成的理想。‎ ‎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沃,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 正值冬季,湘西竞还处处葱笼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这生的风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 ‎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玩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元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站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元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和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 ‎ 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关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 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 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 ‎ ‎ 9.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沉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 答:‎ ‎ ‎ ‎ 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 ‎ 事常是湿的"?(6分)‎ ‎ 答:‎ ‎ ‎ ‎ ‎ ‎ 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沉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 ‎ 答:‎ ‎ ‎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 14.(3分)D ‎ 15.(3分)C ‎ 16.(2分)竞争的环境不公平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 【评分参考】‎ ‎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 17.(4分)‎ ‎ 核心能力能给公司带来较为长久的竞争优势(即"福音"),如果形成"路径 ‎ 依赖",从而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公司最终将因失去应变能力而失 ‎ 败(即"诅咒")。‎ ‎ 【评分参考】‎ ‎ 要点一:核心能力能给公司带来较为长久的竞争优势 ‎ 要点二:如果形成"路径依赖",从而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公司最 ‎ 终将因失去应变能力而失败 ‎ 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18.(4分)D、E ‎ 【评分参考】‎ ‎ 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不得分。‎ ‎ 19.(4分)‎ ‎ 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 ‎ 好的梦想。‎ ‎ 【评分参考】‎ ‎ 要点一: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 ‎ 要点二: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 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 20.(6分)‎ ‎ 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 ‎ 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 【评分参考】‎ ‎ 要点一: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 ‎ 要点二:浸润着深沉情感的 ‎ 要点三:鲜活、流动、有生命的要点四: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 21.(4分)‎ ‎ 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沉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沉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 ‎ 这片土地(或沉水)的记忆里。‎ ‎ 【评分参考】‎ ‎ 要点一: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沉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沉水上)‎ ‎ 要点二: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沉水)的记忆里 ‎ 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96-10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96、三棵树 97、三峡石 98、 山 永 远 在 99、上帝的花园 100、生存智慧 三棵树 苏童 ‎①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 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②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③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④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 ‎⑤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⑥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⑦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 ‎⑧‎ 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 ‎⑨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⑩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摘自《读者》2004/22有删节)‎ ‎18.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移种苦楝树苗的经历?(3分)‎ ‎19.文中第⑤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0.联系全文看,“三棵树”的含义是什么?(4分)‎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是一篇充满感性色彩和伤感情调的抒情散文。文中充满伤感和怀有自责的叙议俯拾即是。‎ B.作者写了伴随着思树、管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情感与心路历程,其间,贯穿着作者从童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悲哀喜乐以及怅惘、隐痛、感伤与忧郁。‎ C.苏童在他的“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等)中多扮演不动声色、近乎冷酷的“叙事者”角色,本文的叙写角度与此类小说相同。‎ D.作者认为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城市化与生态保护之间既为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哲学关系。爱树护树,其实就是爱护人类自己!这一主题,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E.作者最后以那棵童年时代由于天灾而不幸落水的苦楝树苗在水中挥手示意的幻觉作为首尾呼应的结语,《三棵树》所蕴涵的确切含意,至此方清晰地凸现出来。‎ ‎ ‎ ‎18.是作者少年寻梦的难忘经历,伴着他的隐痛与自责;(1分)引出点题句“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 ‎,作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将没有树存在的生活看作是不完美、不齐全的人生;(1分)与后文写到的两棵果树构成对比。‎ ‎19.过渡作用(或承上启下,由“苦楝树”过渡到“两棵果树”)(2分)好处:承托上文,归结出失去苦楝树的自责、愧疚和隐痛,又开启了下文,为意外获得两棵果树的欣喜、满足铺垫蓄势;(2分)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1分)‎ ‎20.表层看“三棵树”指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一棵苦楝树苗,两棵果树(1分)而这恰好构成作者人生经历的三个重要环节(1分,关键词“人生经历”“见证”)它是作者生命与情感的某种寄托和外化,是作者生命历程中心心念念的“珍爱之物”,(1分关键词“情感寄托”“珍爱物”)因而它在文中,从头至尾被赋予了一种优美的诗意,一种深刻的象征,成为开启作者的童年记忆之门与沟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之间的一把钥匙。(1分关键词“沟通了记忆与现实”)21.CD 三峡石 张弛 石不能言最可人,我虽非爱石一族,却也收藏了几块观赏石,大者如立于庭院的太湖石,小者如置于窗台的钟乳石,闲时偶尔看几眼,也是一种消遣。太湖石有几分像吼狮,为我镇守小院;钟乳石则酷似一只小狗,黄毛卷曲,招人怜爱。此外,便是书桌上一块浑圆的浅灰色砾石了,外观平常得很,除却一白一黄两条弯弯的石纹而外,便乏善可陈了。其实是不可以将其归类于观赏石的,但我却颇有些偏爱,因它来自长江三峡,我称它为三峡石。‎ 发源于喀拉丹东雪山的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在西起奉节白帝,东至宜昌南津关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切开崇山峻岭,夺路东下,两岸峭壁插天,高峰入云,峡内急流汹涌,涡漩翻腾,云飞雾绕,景象万千,以雄、险、奇、幽著称于世。于今更因修建三峡大坝工程而为全球瞩目。‎ 巫山小三峡是长江三峡支流大宁河下游在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峡中碧水湍流,竹木葱茏,猿啼声声,野趣横生,有山皆翠,有水皆绿,有峰皆奇,有泉皆飞,构成一条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廊。那些秘存千年的巴人悬棺、大昌古镇、古栈道,又是一幅独特奇异的人文景观。‎ 于重庆乘江渝轮顺流而下,进巫峡之前,船泊巫山港。旅行社组织乘客游览小三峡,旅游车迟迟不来,等得不耐烦,便独自去依江而筑的山城内闲逛,领略古镇风情,无意间发现一处石壁前张挂着数十幅照片,驻足观看,便觉胸中顿热。这组照片是该县新闻工作者对“天坑”——下庄村民修路事迹的现场报道。下庄位于著名的三峡神女峰背后,地貌极其特殊。整个下庄位于深达1000米的坑底,四周悬崖峭壁,若刀削斧劈,直立无隙。历代下庄人在坑底自然繁衍,靠五谷杂粮,自给自足,延续至今,尚有300余人。除少数青壮年曾经攀崖上了坑沿,到过巫山县城外,绝大多数人至今尚未曾出过村。缺医少药,生老病死率由天命。儿童无法入学,所有的村民全是文盲。下庄人渴望见到外面的世界。展览照片说明文字中有一粗略统计,50年来,下庄人因攀崖出村,摔死183人,伤者无算!‎ 现任村长从三年前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于今,一条蜿蜒小路已逐渐盘旋向天坑边沿。巫山县的新闻记者们腰系登山安全索,下到坑底,用相机记录下了下庄人这泣天地、惊鬼神,在峭壁上开路的英雄业绩。其中一组照片尤为动人心魄:一名男青年用麻绳拦腰捆住,悬于峭壁,抡锤凿石,一缕阳光从峰顶斜射过来,恍若为这位年轻的勇士酷似一只凌空翱翔于峰峦间的山鹰的矫健身影镀上一层碎金!组照第二幅画面,却是几天后,这位青年不幸从悬崖摔落,壮烈牺牲的现场纪实!组照之三,全体下庄人披麻带孝,以民间原始葬仪,为英雄青年送行。组照之四,牺牲青年的妻子背着刚满周岁的遗孤,在筑路工地上为村民做饭,柴火映红了甜睡在母亲背篼中的婴儿的小圆脸……这些照片,几乎每一幅都是在向人们讲述着下庄人渴望走出“天坑”的悲壮故事。最后一张照片,实录巫山县长到“天坑”边沿看望下庄村民,憨厚老实的村长双腿跪在县长面前,文字说明写道:下庄村长万分感谢县长的关心,他说:“下庄人做了这么一点事,竟惊动县上领导……”此时,一股难言的酸楚忽然袭来,眼睛立即潮湿了!我无法揣测该父母官此时面对跪谢他的子民们是何感想……‎ 接送江渝轮乘客去小三峡的旅游车早巳开走。在余下的时间内,我到江边漫步,无意中拾到一块圆圆的石头,一白一黄两条石纹正面横贯,我便遐想,白的是长江,黄的是黄河。长江,黄河,祖国的母亲河啊!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在幅员辽阔、东西部明显倾斜的国土上,完全、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阴影?让所有生活在“天坑”的“下庄人”,走出“天坑”,沐浴新世纪的甘霖?‎ 夜半,江渝轮近三峡大坝。遥望工地上灯火璀璨,我抑郁半日的心情亦为之消弥,三峡库区的明天终将会如这灿烂灯火一样地辉煌,我相信。‎ 小小的三峡石如今置于我的书房案头,写作时,我用它镇纸。‎ ‎(选自《散文选刊》2004年第12期,原载2004年第7期《东方艺术》)‎ ‎18. 从全文看,作者偏爱“三峡石”的原因是什么?(4分)‎ ‎19. 第4段前边说:“驻足观看,便觉胸中顿热”。作者为什么会“胸中顿热”?(6分)‎ ‎20. 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第1段中,作者将自己对所收藏的观赏石的不同态度加以比较,从而突出了对三峡石的偏爱。‎ B.第3段在结构上具有过渡段的作用,它既承接上文对三峡风光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有关自然景观的描写。‎ C.第4段说“下庄位于著名的三峡神女峰背后”,是意在突出三峡一带“美丽”与“贫困”的巨大反差,令人心灵震撼。‎ D.第4段结尾说∶“我无法揣测该父母官此时面对跪谢他的子民们是何感想……”这句话隐含有对当地领导在使“下庄人”摆脱贫穷落后方面没有尽到责任的批评。‎ E.第6段对三峡工地的描写和对三峡库区的展望,实际上是对第5段末尾所提问题的含蓄作答。‎ ‎ ‎ ‎18.(4分)‎ ‎①游三峡后亲手捡拾,具有纪念意义;②三峡石的石纹具有象征意义;③三峡石触发了作者对三峡人的希望与祝福。‎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9.(6分)‎ ‎①对依然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下庄人”的同情; ②被下庄人为改变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深深震撼; ③为下庄人朴实憨厚的民风深深感动;④对当地领导在使“下庄人”摆脱贫穷落后方面没有尽到责任的不满。‎ 四点中答出三点即可,每一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0.(4分)‎ ‎①文章开篇说到“偏爱三峡石”,在结尾处说“用三峡石镇纸”,结构上前后照应;②另外“置于我的书房案头”,也表明作者对三峡石的偏爱,具有深化文章情感的作用。‎ 每一要点2分,意思对就可以给分。‎ ‎21.(4分)‎ B、C(B项错在“自然景观”这一词语,应为“人文景观” C项“下庄位于著名的三峡神女峰背后”只是一句客观介绍,并无明显的言外之意)‎ ‎ ‎ 山 永 远 在 李 国 文 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谊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据电视台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迷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醒不过来,不幸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撒,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登山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 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艮不一样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 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途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运,还是灾难;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所有这些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随时发生、无法预防的事故、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 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古人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以,燕雀只能在后院的草堆里,蹦蹦跳跳,叽叽喳喳,觅食一些籽粒。而鸿鹄,朝发苍梧,夕达北海,振长翮,一鸣而天下闻。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 于是,想起了苏轼《东坡志林》里的一段《儋耳夜书》:‎ 已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辰,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东坡先生的悟道,倒也给我们一个启发。老是抱着一个宏伟的志愿,要到远处去钓一条大鱼而未必得,真还不如把眼皮子底下可以做到的事、做好的事,从纸上的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哪怕是最初步的行动上。先切实可行地做起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抑或只是钓到一条小尾巴鱼,而不空钓,也比想抱一个金娃娃的奢望,而得不着,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要有实效得多。‎ 如果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就抱着“山永远在”的期望,坐在那里干等,而不行动,我想,他们与安第斯山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16.作者说”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请结合文意,理解“山永远在”的含义。(6分)‎ ‎17.文中引用了苏轼《东坡志林》里的一段《儋耳夜书》,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怎样的道理。(4分)‎ ‎18.作者认为,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攀登安第斯山脉最终失败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安第斯山,是因为他们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够接触和感受这座对他们来说充满神圣意义的大山。‎ B.作者认为,委内瑞拉的盲人们之所以登山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合适的机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更缺乏起码的条件。‎ C.委内瑞拉盲人们的登山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与价值,因为他们毕竟迈出了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理想就有可能转变为现实。‎ D.作者说:“这个世界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说明人无法主宰自己未来的命运,明智的做法是顺应命运的安排。‎ E.文章从委内瑞拉的盲人们登山的事例出发,紧紧围绕“山永远在”展开阐述,见解新颖独特,富有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 ‎ ‎16.(6分)(1)“山”,是一种信念,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奋斗方向。(2)“永远在”,就意味着要不断地登攀追求,不轻言放弃。(3)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更需要 不断地奋斗争取。(意思对即可)‎ ‎17.(4分)空有宏伟的志愿而不付诸实施,是无效的:制定切实叮{亍的目标,做好眼前可 以做到的事,非常重要。(意思对即可)‎ ‎18.(6分)(1)不仅要有信念,还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2)需要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3)需要把信念付诸行动,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切实可行地从眼前事做起。(意思对即可)‎ ‎19.(4分)B D ‎ ‎ 上帝的花园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去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的忌讳,有多少人能珍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善。‎ 现在,我看着自己停在键盘上的两只手,可以自如地伸展、弯曲、合拢,十个指头都能灵活地打击键盘。最大的奇迹是,手能从地上拣起一根针,能挤牛奶,能写字、画画,能举杯、握剑、摘花,能接住一个远远扔来的球;它还能表达意见和感情:同意或拒绝,依依不舍,无限温柔地抱起一个婴儿,拭去对方的眼泪……,有一次,看到小孩在搭积木,我对朋友说:“不要把这双手看成只有几年的历史,它是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人类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火、铁器、文字和婚姻制度。孩子没有创造自己的手,他只是在复习,发现一双现成的手的各种意义。” ‎ ‎ 古人每恨海棠无香,鲫鱼多骨,觉得天地间有许多憾事。我的儿子也说:“鱼为什么长这么多刺!兔子为什么有皮,我不爱吃!”我瞪着眼说:“它们不是生来给你吃的!”万物有它们自己生存的理由。鱼生理结构对鱼来说是合适的,它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我们觉得世界有缺陷,是因为它不尽如人意。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所以你看到园丁修剪树枝,遗传学家随心所欲地篡改生物基因。上帝的花园对人来说既然有缺陷,那么人类自己去创造一个自己的花园好了,于是某国就有科学团体建立人工生物学圈。尽管里头借用了不少旧世界的材料,试验者们还是呆了两年就赶紧逃了出来。‎ ‎ ‎ 有时,我们能从没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从前我常去野外,只是胡乱走走。见到四周长满满青草的池塘,池心一平如镜,手痒痒的,就捡块石子打“水漂”,石子仿佛蜻蜓点水,在水面上激起一串涟漪。树林子空荡荡的,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和腐叶,踩在脚下,充满弹性。偶尔能见到一两朵明艳的小花,像幽静的美人,自开自落。透过浓荫的一缕阳光打在一丛 什么蕨类植物上,逆光看去,叶脉绿得透明,仿佛在流动。我就这样在林子里逗留几个小时,把攥紧的骨骼和灵魂摊开,仿佛一朵花、一根草,被宏伟的自然环绕并轻盈地托起,矫健、灵敏而单纯。除了上帝的花园,我们还可以在哪里这么自由地徘徊,充满惊喜和依赖?在哪里还能如此深切地体会生命中无尽的美感,像宇宙一样深沉?(选自《散文天地》,有改动)‎ ‎18.“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是因为什么?请分条列出(4分)‎ ‎ ‎ ‎19.“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请分别说明下面的词句在文中的意思(4分)‎ ‎“上帝的目的”是什么? ‎ ‎“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 ‎20.“上帝的花园”指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 ‎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是一篇兼具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散文,深刻、抽象的思索与丰富形象的细节描写巧妙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B.首段运用对比、类比的手法,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一些美好品格的热烈赞美,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万物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人类本不应该食用动物,人们应具有一种地球大家庭的心态,尽量保护自然。‎ D.作者认为自然是上帝创造的,反对人为改变基因,对科学家能建造出可以真正满足人类需要的人工生物圈表示怀疑。‎ E.末段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用丰富的感觉和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种自然、静谧又充满生命动感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 ‎ ‎18.①自然、大方、优雅 ②谦虚、有深度 ‎③珍惜宇宙中的每点营养 ④简洁、完美而有个性 ‎19. “上帝的目的”是:让万物都按自己的需要而生存。‎ ‎ “人类的目的”是:让万物都适应人类的需要。‎ ‎20.“上帝的花园”指大自然。‎ 表达的意思是:自然是美好的。人类应敬畏尊重原本的自然,热爱享受原本的自然,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意志和能力表示怀疑和甚至否定。‎ ‎21.A E ‎ ‎ 生存智慧 张 平 自然界常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老鼠的天敌。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俟,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舞蹈,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的黄山,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这一幕一幕的故事,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 然而,动物界的这些行为又能赢得我们人类多少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呢?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价值理念总使我们习惯于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我们自居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要紧的是,由于自身的私欲和利害,我们人类之间要达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难乎其难,遑论对自然界及动物界。‎ 人类曾为自己远离自然界的进化而荣耀,曾为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绽开的最灿烂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为自己以理性的铁蹄征服自然而豪情万丈,然而翻阅一下人类那尤满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史籍,想一想那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遍的核武库,望一望那在儿童记忆里不曾是蓝色的天空,数一数由于生态恶化而每天都在灭绝的物种,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作为地球生物圈一个链环的存在,究竟比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高明多少?这实在是一个令我们回答起来气短的问题。在上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的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的头颅,收勒征服的欲望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 ‎18.从文中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主动容”的自然界的故事有哪几个?请简述之。(4分);‎ ‎19.文中第四自然段“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感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它引出了下文哪些议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文中所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 应该反躬自省”,这是针对上文的哪些内容而言的?这样写有何作用和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本文开门见山,以自然界的故事开篇,讲述了动物界为了保持自己赖于生存的环境不受破坏而舍生取义的行为,以反衬我们人类破坏生存环境的种种劣迹,以“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三、四自然段写自然界一幕一幕的故事,引发了作者为动物界维护生存环境平衡的行为的感叹,“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感叹力重千钧,气贯山河,发人深醒!‎ C.“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这是指人类“自居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语言犀利、明快,直斥人类的不良行为,本能使然。‎ D.本文通过动物和我们人类对待生存环境的行为的对比,作者感叹动物行为的悲壮和伟大,而谴责我们人类对生存环境任意破坏行为的可耻。这种对比,发人深思,反躬自问,给人警醒。‎ E.从前后的对比中,人类意识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道理,表示我们应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恢复理性,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找到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位置,以此为结,照应开头。’‎ ‎ ‎ ‎18. 老鼠严重危害植被,天敌不足于减少鼠群,则成群结队,投海自尽;当狐狸增加严重威胁鼠群繁衍时,狐狸则会聚在一起,设法力竭气绝而死;黄山猕猴如果数量超出,年纪大的就会选择坠崖而亡。‎ ‎19. 是对老鼠投海自尽,狐狸气绝而死,狲猴坠崖而亡,这一幕一幕故事而发的;这并未引起我们人类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来对待,原因是由于私欲和利害。‎ ‎20. 是针对“毁火地球的核武库,没有了蓝天白云,物种灭绝”而言的。我们人类的行为与动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给人警醒,启人生存的智慧。‎ ‎21、BD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91-9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91、人生需要这样一次旅行 92、人与石头的厮磨 93、“认识自我” 94、日历 ‎ ‎ 95、日月行色 人生需要这样一次旅行 假若千万年后,生命的个体不复存在,那么,什么会是人类曾生活于这个地球上的见证?‎ 山川寂静无语,山谷没有记下人们呐喊时留下的回音;江河兀自流去,潮水洗尽了人世间的荣辱铅华。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已太多太多,它们没有必要永久地承载人类的历史。当此时,能存于天地间的,恐怕惟有人类自己留下的痕迹。‎ 正缘于此,当人们欲在历史的长廊中发思古之幽情时,最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愿望。这意味着在发现之旅上,再平淡无奇的人生也会变得丰盈。你将发现历史的美感,在城市布满古迹的大街小巷中,令人情不自禁地想梦回前朝;你将发现历史的厚重,从蛮荒到文明,从衰微到盛世,政治、艺术、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淀成巨大的财富,北京、圣彼得堡、伦敦……你简直无法丈量出它们的厚度。‎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想像。这意味着在穿越时空隧道时,你与先人的对话将充满睿智与灵性。静默在每一处史迹前,你尽可以展开垂天的想像之翼,遥想当年的情景,勾画当时的繁华,任历史与现实若即若离地在眼前交错叠映。在你的足迹踏过的地方,曾有无数哲人智者留下过神思遐想,他们的人格、风采,他们在世事中的遭际必会点醒你、启发你。‎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疑问。这意味着在先人用智慧和心血写就的得与失面前,你探寻的脚步将会有些沉重。用心阅读城市的历史,总会得到一些答案:它们的故国何以兴盛或衰亡?它们的文明何以流传或遗失?今天的时尚与逝去的风华有着怎样的反差?巴黎流淌着的浪漫、耶路撒冷倾诉的苦难、佛罗伦萨闪烁的艺术之光……都有无数的光焰直击心灵。‎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热情。这意味着不要仅仅将自己当作旅行中的过客。把握当下何其重要。一座城市无法决定它的未来,无法改变它面临的境遇,千百年来,它只能用独特的方式与人、与大自然进行无声的抗争。城市不断地被破坏、被重建,生活于当下的人们一面细心地、有选择地保留祖先的遗赠,一面又在不遗余力地创建着历史。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也注定被后人所追忆。城市宽容地记录着人类从古至今的一切活动与成就,当我们从历史老人手中接过一种感怀时,可曾领悟到自身的责任?‎ ‎(节选自《寻访历史名城·序言》)‎ ‎18.“当人们欲在历史的长廊中发思古之幽情时”,最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什么是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 ‎19.分别指出以下两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6分)‎ ‎(1)你简直无法丈量出它们的厚度。‎ ‎(2)你探寻的脚步将会有些沉重。‎ ‎20.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寻访”会使“你”有哪些收获。(4分)‎ ‎ ‎ ‎21.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题目中的“这样一次旅行”指寻访历史名城。作者认为,假若千万年后,生命的个体不复存在,那么,人类曾生活于地球的见证惟有历史名城。‎ B.文章首先说明了寻访历史名城的理由,然后层次清晰地表述了作者对寻访历史名城的意义和作用的看法。‎ C.作者认为寻访历史名城的旅行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因此,人们一旦选择了这样的旅行,就要带着愿望、想像、疑问和热情。‎ D.本文采用了与读者交谈的形式,向读者提出了寻访历史名城的建议,这样写,缩短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给人以亲切的感受。‎ E.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叙事概括,运用了排比、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名城的关注和热爱。‎ ‎18.因为地球上承载人类历史的惟有人类自己留下的痕迹(2分),而城市是人类痕迹最集中的地方。(2分)‎ ‎19.(1)这些城市有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在寻访中你将会了解这些城市曾经经历的痛苦和惨痛教训。‎ ‎20.①发现历史的价值;②受到先哲的启迪;③了解前人的得失;④领悟自己的责任。 21.AC 人与石头的厮磨 ‎ 梁 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久远而又亲近。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总会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②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于是“入石三分”,人以文化心理刻石,那石面石纹里就浸透着人文的痕迹。石头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 ‎③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这都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但也有的是为了宣扬其他。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的一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身临文化的山谷之中,你会感到一股石头文化特有的磅礴之力。‎ ‎④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个地理名称。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现在长江大坝已经蓄水,又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头呢,自然就更加首当其冲地记录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⑤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石虽无言,文化有声。记得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学书法的范本。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许多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书法无关。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就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的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⑥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但真正是一块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去学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造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这是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母亲的慈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不分信仰,不分语言,所有的中外游人都会在这块普通的石头前心灵震颤。‎ ‎⑦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 ‎16.“人以文化心理刻石,那石面石纹里就浸透着人文的痕迹。”从第③段看,这里的“文化心理”具体指什么?(4分)‎ ‎17.文章的第⑥段,作者为什么说塔尔寺门口的那块石头是“普通”的,又“真正是一块文化石”?(6分)‎ ‎18.从全文看,“人与石头的厮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9.对文章的赏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用生活的实例,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写人与石头的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思 想,写出了人“以石记史、以石为文”的心理原因。‎ B.“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生活的本身 就是一种文化,积淀下来,可以让后人得到文化信息。‎ C.文章以“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结尾,既绾结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结构严谨。‎ D.作者在第三段写大型的佛像石刻,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勤劳的品格,在生产力极不发达时就创造出如此的奇迹。‎ E.石头本身没有刻意表达人类的永恒,但历史上的一些平常、无心的举动,却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张黑女碑》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 ‎ ‎16.(4分)表达崇拜之情(宗教崇拜之情/宗教信仰),宣扬某种精神(感悟) (每点2分)‎ ‎17.(6分)①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是无字的石头,是路边的野石,其身不高、其形不奇;说它“真正是一块文化石”,是因为它寄寓了母亲的慈爱,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每个人都能从它身上感到心灵的震动。(每点3分)‎ ‎18.(6分)①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当石头作为生产工具时,是我们生存的起码保证);②当石头作为书写工具(人类有文字后),它们是传承文明的裁体;③当石头被寄 寓(赋予)了人类真挚的情感时(石头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它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面镜子(使我们心灵震颤)。(每点2分)‎ ‎19.(4分)AD(A文章着重写文化现象,而不是写“心理原因”;D写“大型的佛像石刻”的目的并非“歌颂”,而是交代“人以文化心理刻石”的文化心理之一是表达崇拜之情。)‎ ‎ “认识自我” ‎ ‎ 纪伯伦 ‎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        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 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4.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 ‎15.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16.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17.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 ‎ ‎14、自我怀疑――决心认识――比较寻找――获得信心――肯定自我 ‎15.(1)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只答“丑陋”一类概括性词语而无具体描述不给分,只答出相貌特征或身材特征的给1分。‎ ‎(2)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 答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赛艾姆外貌”的给1分,答出“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的给2分,答出“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拼接(组合)而成”的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 ‎16.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只答出寓庄于谐的基本内涵或只举出实例却没有对寓庄于谐进行阐释的给2分。能够联系文中实例对寓庄于谐作具体赏析的给4分。‎ ‎17.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物形象的意义)答出人物形象本质的给2分,答出人物形象意义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 日 历 ‎                       冯骥才 ‎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 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dié( )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xiāngqiàn( )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是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 dié(    ) (2) xiāngqiàn (      )(      )‎ ‎2“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3.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5.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1. (1)叠 (2)镶嵌 ‎ 2.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 3. (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 4. (1)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意思对即可)‎ ‎ 5. (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 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 ‎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 ‎ ‎16、○1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2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3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17、(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1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 ‎○2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18、○1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 ‎○2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句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3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19、○1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纯朴、灵性。‎ ‎○2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86-9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86、扑进画框 87、清欢 88、秋光里的黄金树 89、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 ‎90、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扑进画框 韩少功 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 汽车爬高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车头大喘一声,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蓝色冷不防冒出来,使乘客们的心境顿时空阔和清凉。前面还在修路,汽车停在大坝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乘客如果还要前行,投访蓝色水面那一边的迷蒙之处,就只能收拾自己的行李,疲惫地去水边找船。这使我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场面:好汉们穷途末路来到水边,幸有酒保前来接头,一支响箭向湖中,芦苇泊里便有造反者的快船闪出……这支从古代射来的响箭,射穿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疾风嗖嗖又余音袅袅——我今天也在这里落草?‎ 我从没见过这个水库——它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是我离开了这里之后。据说它与另外两个大水库让山外数十万亩农田受益,也给老山里的人带来了驾船与打鱼一类新的生计。这让我多少有些好奇。‎ 当时这里也有知青点,其中大部分是我中学的同学,曾给我提供过红薯和糍粑,用竹筒一次次为我吹燃火塘里的火苗。他们落户的地点,如今已被大水淹没,一片碧波浩渺中无处可寻。当机动木船突突突犁开碧浪时,我没有参与本地船客们的说笑,只是默默地观察和测量着水面。我知道,就在此刻,就在脚下,在船下暗无天日的水深之处,有我熟悉的石阶和墙垣正在飘移,有我熟悉的灶台和门槛已经残腐,正在被鱼虾探访。某一块石板上可能还留有我当年的刻痕:一个不成形的棋盘。‎ 巴童浑不寝,夜半有行舟。这是杜甫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张继的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是贾长江的诗。芦荻荒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虫声。长眠人亦眠难稳,独倚枯松看月明。这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俞君祺的诗。……‎ 机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绕过一个个湖心荒岛,进入了老山一道越来越窄的皱折,沉落在两山间一道越来越窄的天空之下。我感觉到这船不光是在空间里航行,而且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画廊里巡游,驶入古人幽深的诗境。‎ 我用手机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在柴油机的轰闹中听不太清楚,只听到他一句惊讶:“你在哪里?你真的去了八景?”——他是说这个乡的名字。‎ 为什么不?‎ ‎“你就打算住在那里?”‎ 不行吗?‎ 我觉得他的停顿有些奇怪。‎ 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我被城市接纳和滋养了三十年,如果不故作矫情,当心怀感激和长存思念。我的很多亲人和朋友都在城市。我的工作也离不开城市。但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在我的急匆匆上下班的线路两旁与我越来越没有关系,很难被我细看一眼;在媒体中的罪案新闻和八卦新闻与我也格格不入,哪怕看一眼也会心生厌倦。我一直不愿被城市的高楼所挤压,不愿被城市的噪声所烧灼,不愿被城市的电梯和沙发一次次拘押。大街上汽车交织如梭的钢铁鼠流,还有楼墙上布满空调机盒子的钢铁肉斑,如同现代的鼠疫和麻风,更让我一次次惊悚,差点以为古代灾疫又一次入城。侏罗纪也出现了,水泥的巨蜥和水泥的恐龙已经以立交桥的名义,张牙舞爪扑向了我的窗口。‎ ‎“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酒吧里的男女们疲惫地追问,大多找不出答案。就像一台老式留声机出了故障,唱针永远停留在不断反复的这一句,无法再读取往后的声音。这些男女通常会在自己的墙头挂一些带框的风光照片或风光绘画,算是他们记忆童年和记忆大自然的三两存根,或者是对自己许诺美好未来的几张期票。未来迟迟无法兑现,也许永远无法兑现——他们是被什么力量久久困锁在画框之外?对于都市人来说,画框里的山山水水真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不相信,于是扑嗵一声扑进画框里来了。‎ ‎(节选自韩少功《山居心情》)‎ 注①:从2000年始,韩少功的手每年六个月在海口“握笔”,尽他海南省文联主席的“本分”;另六个月在湖南汨罗八景峒大同村“把锄”,在两千年前屈原行吟之所养鸡、种地。韩少功说:“《山居心情》也是在山地里刨出来的,今天刨一锄头,明天刨一锄头,零零星星、断断续续地……六年过去了,我总算对这些日子有了交代。”这是一本带有纪实性、自传性的散文集。‎ ‎19.写出“响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4分)‎ ‎20.文中划线的语段间接地映射出了作者的“山居心情”。请根据划线语段的内容推想作者理想中的生活情景。(4分)‎ ‎2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扑进画框”的几个理由。(6分)‎ ‎2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由“在水边找船”,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好汉们穷途末路时的落草场面,感叹自己现在的处境也和他们一样。‎ B.第四段作者提及某一石板上自己留着的“当年的刻痕”。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一种复杂的情感:对往昔欢乐生活的回忆与留恋以及对今日不能实地探访的些许叹惋。‎ C.第五段引用古人诗句,意在说明作者夜游八景,忆起了当年的生活,沉醉于幽深的诗境而不能寐。‎ D.现代都市男女在不断质疑都市生活的同时,却又无法逃离这种生活,这种矛盾的心态与作者“扑入画框”、亲近山水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作者自如地穿行于农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之间,散步在诗境之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参考答案 ‎【讲评试卷的时候,要突出强调文章最后的书名是《山居心情》、文后注解①对阅读理解的作用】‎ ‎19.(4分)“响箭”历来是落草者的门票(或通行证)。是追求新生活的起点。其作用是作者以此表明自己是一个逃离城市生活前来此地落草的“反叛者”。为此行的目的定下了基调。(共4分。写出1点给2分。)‎ ‎20.(4分)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因不断拆迁新建所带来的陌生感。②民风淳朴,无罪案和八卦新闻。③环境清静,工作无拘无束,自由自在。④交通便捷,无“车流”“立交”;气候冬暖夏凉无“麻疯”“灾疫”的恐惧。‎ ‎21.(6分)理由一,湖光山色让人心境“空阔和清凉”。理由二,画框是回忆以往岁月的“存根”。理由三,画框是感受或体验“古人幽深的诗境”的胜地。理由四,融入山水,流汗劳动的生活是自由本真的生活。理由五,也是最主要的理由,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缺乏诗意,枯燥乏味,对作家来说,很难让人产生创作的灵感。(答出理由五得2分,其余答出一个理由给1分。)‎ ‎22.(4分)AC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8. 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5分)‎ ‎19. 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20. 在作者看来,人们怎样才能获得清欢?(4分)‎ ‎21. 本文第(3)段和第(11)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组排比句分析其妙处。(3分) ‎ ‎18. ①从平淡(平静)、简单(简朴)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享受到的人生真味)。‎ ‎②‎ 散步(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吃饭(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约会(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评分标准:本题5分。第一问2分,只答“清淡的欢乐”,给1分。第二问3分,每点1分。]‎ ‎19. ①引李觏的诗,意在表现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2分),进而引出下文——鼓励现代人追求清欢,做个能品味生活的人(1分)。‎ ‎②引苏轼的诗,意在表现对清欢的追求体现了人的心灵品位(或“高雅性情”)(2分),从而与开头呼应,表达作者对清欢的喜爱与推崇(1分)。‎ ‎[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问3分。每问由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两个方面赋分。若认为引诗的目的只是“以彰文采”,最多给1分。]‎ ‎20. ①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②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性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点2分。每一点答案表述不完全,不能得满分。]‎ ‎21. ①“清欢,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排比的使用,将“清欢”与自我放逐、尽情欢乐、无奈等情感体验区别开来,条理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②“当一个人……或者……或者……或者……”排比的使用,将“什么是‘清欢’”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阐释透彻,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联想、思考与感悟。③“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排比的使用,从各种感官的角度将“清欢”难寻论述得透彻、有力,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④“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是到……是到……是到……”排比的使用,将现代人以浊为欢的生活描述得很真实,富于表现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强化读者的认识。[评分标准:本题3分,任选一组排比句作答。修辞原理,1分;结合作品分析,2分。]‎ 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 ‎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 ‎18.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 ‎①童话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16.(4分)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17.(6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18.(6分)‎ ‎(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2)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19.(5分)‎ 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 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 ‎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 鲍尔吉·原野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豪的蒙古男人。这使我对在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蹰。‎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355-│3·21-│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线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诗集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去,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时,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时,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至今,我的性格仍强悍。‎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涌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却在与你相拥的一瞬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我们似乎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令人欣慰的在于,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因而,我不必为自己难为情了。‎ ‎15.题目中提到的两种“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6分)‎ 答:‎ ‎(1)两种“高贵”分别指 和 。‎ ‎(2)说它们是“高贵”是因为 。(不超过15字)‎ ‎16.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每条不超过10字)(6分)‎ ‎(1)听《自新大陆》: 。‎ ‎(2)读《清凉的水罐》: 。‎ ‎(3)读《手拉手》: 。‎ ‎17.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不超过30字)‎ ‎1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高贵本是一个令我们敬畏的词,而作者让我们懂得:真正的高贵不是出身,不是权势,更不是金钱,她是人们心中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 B.“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位司仪吗?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这里说“我”不是一个 “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当浪头涌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却在与你相拥的一瞬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我们似乎无法盯住哪一排浪。”此句中以“海浪”作喻,说明高贵常常来势凶猛,使得我们猝不及防,让人惋惜。‎ D.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结尾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手法,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 ‎ ‎15,(1)泪水,韵、诗、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或“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或“真诚的好书、朴素单纯的音乐等和泪水”)(4分)(2)体现了纯真美好的感情(意思对即可)(2分)‎ ‎16.(1)怀念故土的感情(或“思乡之情”)(2)珍惜美好事物的感情(或“美好事物被破坏的忧伤、凄哀心情”)(3)珍视童年纯真的感情(注意找准有效的语句,加以整理概括)(每点不超过10字,各2分)‎ ‎17.反衬美好事物的感人力量,突出人心需要美好情感的滋养。(4分)‎ ‎18.B C(B牵强附会,实际上是说“当他们相遇时,我们应该能做一个见证人”;C “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只是需要我们有一颗善感善思的心)(4分)‎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个词还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纳西话叫香格里;拉,只是词的后缀,中甸一带康巴藏民称它香巴拉。它开始被世人关注,是缘于一位俄国导演1937年拍的电影《被遗忘的王国》。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它激起了世人寻梦的热情,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个名字: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 ‎ 洛克1884年出生于维也纳,1905年去美国求学。1922年他以植物学教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从此他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从事纳西族民风、民俗、文化、宗教研究。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险家不同,洛克对他的考察对象不只是充满好奇,更没有白种人的偏见和野心,而是充满感情。他有过“与我的纳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诺言,并带着偏爱称纳西人是“纯朴的大自然之子“。‎ ‎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 ‎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了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 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同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做含意。‎ ‎ 人们通常把美好的地方都比做世外桃源,可见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抱有怀疑。人们说世外桃源,就是说世上没有,这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世外“,可以理解成人类还没有实现的理想,若说哪里是世外桃源,就是说哪里已接近或实现了理想的蓝图,那它其实就是世上的桃源了。一旦回到世上,就是人类的势力范围了。那么世上桃源还可以叫做世外桃源吗?或者说世上可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吗?‎ ‎ 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进在通往理想境界的路上。什么时候,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做到和那里的自然风光一样美丽,“恢复人和大自然之间和谐一致的关系“了,什么时候可以说它真是,或接近香格里拉了。‎ ‎ 到那时香格里拉的词义应该发生变化,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可以把它译做世上桃源。‎ ‎2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丽江。‎ B、洛克是为了“把灵魂融入这方水上“而来到丽江的。‎ C、对“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的观点,本文作者是赞同的。‎ D、本文认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但香格里拉的确是被洛克第一个发现的。‎ E、香格里拉在汉语中的意思并非是“世外桃源“。‎ ‎ 【 】【 】‎ ‎22、作者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4分)‎ ‎(1)“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含意是什么? ‎ ‎(2)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的含意是什么? ‎ ‎23、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请根据文意写出“偏见“的含意(4分) ‎ ‎24、这篇散文中,(1)为什么作者认为“世外桃源“的说法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2)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6分)‎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81-8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81、梦碎雅典 82、明月清泉自在怀 83、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84、泥土的声音 ‎85、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 ‎ ‎ 梦碎雅典 杨明马小林 ‎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却从未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 奥蒂已经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遭遇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美国的奥运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加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路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 ‎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下来,惟独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美之极。她像旋风般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 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 ‎ 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绩均为10秒82。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历史居然惊人地再一次重演!1996年奥运会百米决赛上,奥蒂又一次在同样的情形下输给了德弗斯,又一次成为无可奈何的“伴娘”,让世界唏嘘不已。‎ ‎ 去年底,奥蒂曾经决定退役。捧着一大堆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她宣布改当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体育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献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 现在,奥蒂那两条修长的腿沉重地走着,分明是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那条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和一个未能如愿的梦。数万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的深深的同情。‎ ‎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沮丧,没有发脾气。她的脸上是坚毅的神情。‎ ‎ 起点前,奥蒂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的气力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 ‎ ‎19、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 20、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 21、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苦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 22、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 (二)‎ ‎ 22、“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 ‎ ‎ ‎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的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谈笑古今。‎ ‎③真正进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皇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树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斤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能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7.在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读王维《山居秋瞑》的不同感受,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 答:①青年时期, ‎ ‎ ‎ ‎②中年时期, ‎ ‎ ‎ ‎18.请结合第③段,分析“‎ 这风霜雨雪,这刀斤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的含义。‎ 答: ‎ ‎ ‎ ‎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末的“精神的明月清泉”的理解。(4分)‎ ‎ ‎ ‎ ‎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写自己小时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反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目的是说明学习唐诗贵在领悟,死记硬背是无济于事的。‎ B.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谈到心中的明月清泉,借明月清泉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C.本文语言典雅而含蓄,如写到“明月松间照”时说“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 D.本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作者对“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的抨击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E.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舟,餐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 ‎ ‎ ‎ ‎ ‎17.①青年时期,自以为已经读懂,认为自己有了一种看透红尘纷争的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理解。②中年时期,真正悟出了其中哲理,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保持独立人格,是人生的精神财富。(4分)‎ ‎18.人生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打击,(1分)虽能给人带来痛苦,但只要经受住考验,就能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3分)‎ ‎19.远离贪婪、附庸和嫉妒,拒绝物质的诱惑,追求高沽的情怀,保持独立的人格。(只抄 ‎“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得2分,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诠释得4分,意思对即可)‎ ‎20.A D(4分)‎ ‎ ‎ ‎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竹叶稻叶荷叶柳叶、鱼鳞瓦油纸伞乌逢船青石桥,打湿了衡山庐山黄山峨眉山雁荡山、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还有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分的细雨中……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还有那清清甜甜的黄梅子黄梅雨横梅戏。‎ ‎③南方落雨的时候,北方总在落雪,雪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烽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大寨梯田草原敖包黄土窑洞,覆盖着三边三秦三晋雁门关山海关嘉峪关准噶尔柴达木克拉玛依锡林浩特,还有渭河黄河塔里木河天山昆化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的生命在呐喊,高亢悲愤的嗓音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落雪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南方多流水,正像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一样,清清流水让南方像桃花般妩媚多情,苏州、杭州、桂林,精致的城郭荷叶一样浮在南方流水之间,黄梅锡剧越剧和那些多如芝麻绿豆的采茶调秧歌调,都像南方甘蔗一样清甜。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秧歌蝴蝶。杜十娘沉百宝箱于逝水中,李煜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便是南方,南方多水多桥多菱藕多莲花,出诗歌出才子出美人。南方茶叶嫩得像春天的心尖儿,瓷器青得像头顶上的一片天,还有徽州大山里白得像白天一样的宣纸和黑得像夜晚一样的徽墨,有了这两样宝贝,唐伯虎与唐后主当然要舞文弄墨……‎ ‎⑥大平原大草原大戈壁,在中国的北方,西伯利亚寒流席卷国土的时候,就像一匹骏马穿过暴风雪和沙尘暴驰骋在我家园上空,驰骋在我瑰丽的想象之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便是北方,不多的雪水融进一条叫黄河的河流,泥浆血浆似的流水凝滞不动,汉民族就在它两岸玉米高梁似的遍地生长。这是寒冷干旱的北方,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但苦劣的生存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秦始皇、李闯王、成吉思洁、努尔哈赤——发生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北方天地的壮阔和生命的壮美注定了北方男儿个性的张扬与心胸的宏大……‎ ‎⑦南北地理不同肯定要造成生理差异,进一步会在文化心进人格上留下影响,例如北方多琵琶唢呐,南方多二胡洞箫;刘德海在北方弹的是“阳关三叠”、“十面埋伏”;华颜均在南方演奏的是“梅花三弄”、“二泉映月”。当北方的陈忠实贾平凹在写作《白鹿原》、《怀念狼》时,南方的叶兆言苏童正在构思《夜泊秦淮》、《妻妾成群》。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中,北方将士骑马饮酒佩剑打仗豪情义气歃血盟,刎颈之交桃园三结义,而在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里,南方才子则划船吃茶提笔赋诗秀才人情纸半张,文人相轻老死不往来。北方和南方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时空,北方在西北风中脚踩坚实的大地,而南方则在东南风轻飘飘地浮起来。‎ ‎⑧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⑨正像北方的雪会一直落下去一样,南方的雨也不会有停止的时候。北方的风雪中,大豆高梁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西北风中的白杨像壮汉冲冠的怒发,南方春雨里的杨柳像美女飘洒的青丝。北方的雪融进黑黄河里,黄河岸边行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的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大洋西岸;因为,北方南方就在地球东方。‎ ‎18.试析文章的题目“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根据二三自然段说说南方的落雨和北方的落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然后回答它们在哪个方面有相同的地方。(4分)‎ 答: ‎ ‎19.请根据第五六七自然段说说南北方的人文地理文化差异表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6分)‎ 答: ‎ ‎20.说说你对文章最后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答: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这是一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对我国南北地域差异的描绘,热情地讴歌了饱经沧桑的祖国的地大物博和人杰地灵,真切地表达了华夏儿女渴望祖国和平统一、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赤子之心。‎ B.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它以“南方落雨北方落雪”为题,并以此开篇,贯穿始终,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衔接自然,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使全文笼罩在自然和谐的优美氛围之中。‎ C.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落雨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预示了文章由侧重于“落雪”的自然景观描写延展到充满山水民情的人文景观描写,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谨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对比鲜明、巧串地名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对比了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E.从文章可以看出:多脂粉气的柔弱文人都是由南方的人文自然环境培养出来的,而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都是由北方的人文自然环境造就的。‎ ‎ ‎ ‎18.文章的题目“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形成一组巧妙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南北方的各自特色,它以此开篇,贯穿始终,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使全文笼罩在自然和谐和优美氛围之中,为散文最后主题的升华做好了铺垫。(2分,答出一点就可给1分)不同点:南方的雨具有清秀细腻柔和之美,北方的雪具有苍茫雄浑壮阔之美。(1分)相同点:落雨落雪范围都很大,遍及各个角落。(1分)‎ ‎19.南方温暖湿润多流水,南方像桃花般妩媚多情,出诗歌出才子出美人出艺术品。(南方才子划船吃茶提笔赋诗秀才人情纸半张,文人相轻老死不往来。)(2分)北方寒冷干旱多风沙,北方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北方天地的壮阔和生命的壮美注定了北方男儿个性的张扬与心胸的宏大。(北方将士骑马饮酒佩剑打仗豪情义气歃血盟,刎颈之交桃园三结义。)(2分)特点:北方粗犷、坚实,南方则细腻、轻柔。(2分)‎ ‎20.雨和雪有分有离,而又相辅相成,它们本来属于一体——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它们最终将汇聚于江河,它们最终将同归大海,暗示了南方北方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给读者深深的启迪。(2分);它道出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祖国南北各具风采,各有特色,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南北本是同一体,团结凝聚是主流,我们华夏民族必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2分)‎ ‎21.A E (4分)‎ ‎ ‎ 泥土的声音 樵 夫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选自2005年第1期《中华散文》)‎ ‎19.第4段中作者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结合全文看,他的心为什么会“狂躁不安”? “此时” 为什么会“完全安顿下来”?(6分)‎ ‎20.简要分析第6段中加下划线的两个语句。(6分)‎ ‎(1)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4分)‎ ‎(2) 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2分)‎ ‎21.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的作用。(2分)‎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第2段用“匍匐”“紧紧地攥起”“凝视”“贪婪”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游子对故土深深的热爱之情。‎ B.文章标题叫“泥土的声音”,以听到泥土的声音起笔、收笔,文中又多次提及,仿佛使人听到了泥土深切的呼唤。‎ C.四五六几段放下泥土的声音不写,而把笔触转向了庄稼和农民,但文章的表现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 D.作者以反复的修辞手法四次写了“又”听到泥土的声音,四个“又”字虽然含义相同,却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E.文章结尾呼吁人们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用以消弭都市尘嚣的侵扰,使人的心灵回归本真,可谓情真意切。‎ 答:[ ][ ]‎ ‎ ‎ 参考答案 ‎19、因为久居都市,心灵被名利、权力等世俗的尘嚣侵扰,以致失去了对土地的亲近、对生命的亲近,因而变得狂躁不安。泥土的声音与气息和橙绿而散发着幽香的田野使他在与土地接触的同时也亲近了生命,忘记了世俗尘嚣的侵扰,而一尘不染的天空也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于是他的心“完全安顿下来”。‎ ‎20.(1)两位大叔在田野中对话的景象勾起了作者对儿时纯真生活的回忆,使作者对农民的质朴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与现时被世俗尘嚣侵扰的生活的对比中,作者进一步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因而他感动得几乎落泪。‎ ‎(2)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一个“弓”字形象地说明了农民对于土地的尊敬,对于生命的亲近。‎ ‎21.照应标题和开头,收束全篇(1分),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亲近土地聆听泥土获得人生启示后的快慰心情(1分)。‎ ‎22.A、D(A.本文所要表现的并非“游子对故乡的热爱”。D.文中四个“又”字含义不同。)‎ ‎ ‎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 ‎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的一直怀有敬意。‎ 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的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权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或理想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这种鸟儿太小,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中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习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情况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19.作者开头为什么说“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2分)‎ ‎20.文中作者把鸟儿分成了三类,请按照顺序分条概括三类鸟的基本特点。(每条不超过12‎ 个字)(6分)‎ ‎21.当作者看到那只“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在笼中用残酷的方式练习飞翔之后,产 生了怎样的感情?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6分)‎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笼中扑翼鸟儿的褒扬,赞美了那种面对厄运敢于 抗争,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 B.“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作者对适应能 力强的鸟表示了肯定和赞赏。‎ C.“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一句,既是作者对扑翼鸟抗争精神的高度评价,‎ 又表达了自己不能帮助这只鸟摆脱困境的内疚。‎ D.本文构思巧妙,结婚严谨。开篇写自己对“继续扑翼”的鸟怀有敬意,中间以另两 种鸟作铺垫,在对比和映衬中对“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进行褒扬,最后以 对扑翼鸟精神的肯定和感悟作结,使文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E.文章运用拟人化手法,用文中的三种鸟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三种人。作者肯定第一种 和第三种生活态度而否定第二种生活态度。‎ ‎ ‎ ‎19.笼中继续扑翼的鸟具有处困境却不失去生活理想的勇气,具有面对厄运坚持飞翔而毫不动摇的精神。(2分)‎ ‎20.①接受现实,心安理得。 ②面对厄运,非观绝望。 ③敢于抗争,不懈奋斗。(各2分,共6分)‎ ‎21.①鸟儿应该在辽阔的空中飞翔。一旦被囚入笼中,也不应该放弃飞翔的理想,因为天空是靠自己寻求和创造的。(意对即可,3分) ②作者通过对“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褒扬启示我们:在厄运和困境中不应当悲观绝望,不应当放弃理想,而应当敢于抗争,为理想的不懈奋斗。(意对即可,3分)‎ ‎22.A D(4分)‎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76-8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76、 骆驼 77、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78、麦天 79、美意朦胧 80、美与同情 骆 驼 ‎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1)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2)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3)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 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6.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末说“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4分)‎ ‎ ‎ ‎18.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6分)‎ ‎ ‎ ‎19.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B.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 ‎ ‎16.因为它们的遭遇与作者类似,并让作者联想到自己,引起自己无限感慨;因为那两只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们显得可怜,值得同情。‎ ‎17.表达了对骆驼被迫退出舞台的(1)无奈;(2)失落(惆怅或痛苦);(3)不平;(4)自嘲。‎ ‎18.海外游子思归却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1)作者思归(思亲)之情(2)台湾不宜自己久居(答对以上一点3分)(3)游子(作者)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4)对忍辱负重的人(自己)却不容于现实的感慨(答对以上一点3分)。‎ ‎19.B C(A文中的对比不是为了“突出‘不能不惊异’的感受”,而是为了突出骆驼的悲剧形象。D对北方大陆骆驼日趋衰微的命运,作者不是“释然”,而是不平与痛苦。E作者的感情基调“悲”而部“壮”。‎ ‎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的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 ‎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着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 12.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 1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 ‎ ‎12、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意思对即可)‎ ‎ 13、(1)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2)抒写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意思对即可)‎ ‎ 14、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 麦 天 雷抒雁 ‎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 说到杏黄色,那些藏在叶底的青绿色酸杳,也比着劲,从绿叶上露出些艳红和淡黄的脸庞来。一整夜一整夜,“算黄算割”的鸟唱,吵扰着农人的甜梦,让人弄不清是梦是醒。‎ ‎ 麦天,真的要到了。‎ ‎ 关中人把收麦的日子叫麦天。麦天,是农人的苦日子,却也是大节日。许多年许多代以前,有一位叫白居易的诗人,有一天便是站在关中大地这金黄的麦田边,看着农人挥镰割麦,写下一些诗句:“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这首《观刈麦》的诗被叫做悯农诗。看着农人忙碌辛苦的劳作,想着他们艰难的日月,诗人难免不生出些感慨。这诗句于是便和麦子一同在田地里生根,一代一代生长着,收割着,被吟唱着。‎ ‎ ‎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走亲戚不能空手,胳膊上挎着篮子,拎着袋子,提着盒子,装的无非是些鲜果吃食之类。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说思念,叙家常,夸丈夫,聊弦子;自然也少不了说些打工挣钱的难处,孩子上学的忧心,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到丁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镰刀扫把,筛子簸箕,应有尽有。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那种人头攒动,此呼彼应,熙熙攘攮,煞是热闹,构成关中麦天一最。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丁麦田,就如机船下丁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 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得上“硬料”。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犁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目,又变丁花样,割一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丁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丁,落汗下火。看那碗里,汪汪地飘着葱花、辣油,面前放一头园子里新拔出的嫩蒜,紫紫的皮包着白胖胖的身子,再有几条顶花带刺的黄瓜,你就吃吧!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 “算黄算割”,鸟还在彻夜地叫。老人们说,那鸟是人变的。说是从前,有个农人总以为麦子全黄了熟了再割,结果,一场暴雨,麦子全泡在田里了,颗丰立无收。气死丁的农人,变成丁鸟,一到麦天,就白天彻夜地叫,提醒农人麦子一边黄,就得一边割。虽说,这道理农人都懂,不用提醒,鸟儿们仍要坚持着叫到忙罢,直到嗓子滴出血。到那时,你听吧,叫声又改成“布谷”、“布谷”了。收完麦子,该是种苞谷的时候了。‎ ‎ 一场龙口夺食的麦天总算过去了。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腾朦,渐渐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 孩子们坐在门廊里,看着雨水从房檐一条线地流下来,口里口目着:“忙罢了,雨下了,棉花疙瘩长大了。”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然,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来娘看女丁。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昧。‎ ‎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选特色 (4分)‎ ‎ 16“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 17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6分)‎ ‎14.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剖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 15.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 16.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 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 17.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 厚、和谐。‎ 美 意 朦 胧 ‎(1)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2)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善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3)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4)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5)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到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沙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班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6)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6、阅读第二段,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 ‎(4分)‎ ‎ ‎ ‎ ‎ ‎17、“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二、三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 ‎ ‎ ‎(6分)‎ ‎ ‎ ‎ ‎ ‎18、第五段中,作者还表现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 ‎ ‎ ‎ ‎ ‎ ‎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 ‎ A、这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B、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而对近于桎梏的格律给以否定。‎ C、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D、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首尾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E、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 ‎ ‎16、(1)他使唐诗的形式美达到了极致(意思对即可给分)(2分)‎ ‎(2)他的诗成了后人写诗的金科玉律(或:他在律诗上的成就限制了后人的创造)‎ ‎(2分)‎ ‎17、(1)唐诗因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了创作活力。(3分)‎ ‎(2)因谋篇之难能而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篇,而且佳篇少于佳句。(3分)‎ ‎18、(1)意境美(形象、意象的朦胧美);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4分)‎ ‎(2)形象、生动(1分) 扣紧题意,充分展示唐诗的诗意美(1分)。‎ ‎19、A D(B作者并未否定格律 C唐诗的传播与流传,与书法艺术无关 E“朦胧美”不是唐诗的“共同”特点)‎ ‎ ‎ 美与同情 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了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 ‎(节选正《静观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 ‎18.文章第二段说:“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那么,画家所见应是什么,“前三者”所见又都是什么呢?(4分)‎ 答:画家所见应是 ;‎ ‎“前三者”所见都是 。‎ ‎19.为什么说,画家要画好一个花瓶,必“自己化作花瓶”呢?作者借此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4分) ‎ ‎20.末了两段作者花了较大篇幅来“赞美儿童”。请选择两个角度,简析作者这样构思匠心所在。(4分)‎ ‎21.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15分)‎ ‎(1)简析《美与同情》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谈谈《美与同情》中作者的一个观点。‎ ‎ ‎ ‎18.美的世界(或:一视同仁的、平等的世界)/真善的世界(或:实用方面的价值)‎ ‎19.将同情心移入于花瓶,才能表现花瓶的精神,也才能画好花瓶。/艺术家眼里的美的世界,万物均应是有灵魂、能泣能笑的活物。(或:艺术家同情心移入于花瓶,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或: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20‎ ‎.答案参考:匠心所在主要有三点:一是比较巧用,不着痕迹地比较出儿童与艺术家的同情所及相同,借以指出艺术家保藏着儿童的同情心;二是观点浅出,贴近生活,用儿童的兴趣没入游戏,来作“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注脚;三是思想有自,生动形象地再现儿童的“同情”,使得“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的思想水到渠成。/答案提示:以上从三个角度尝度作答,仅供参考。作者的匠心在于,他试图贴近生活,平易、生动地解释他的文艺观:艺术家所见是美的、平等的、并且都被予以了同情的世界。没有“同情”,即没有“感情移入”,则难有审美。在作者看来,儿童与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有太多的相似。也就是说,儿童与艺术家的同情所及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艺术家的同情不过是儿童同情的保藏。换言之,能保藏着儿童同情心的才能做艺术家。因而,用儿童的同情来作比较是顺利成章。/解题建议:可有多个角度,如文思缜密,文脉清晰;贴近生活,类比妥贴;举例浅近,释理自然等。‎ ‎21.答题要点:(1)本题所答,首先要找准文章的主题思想,其次可围绕主题及其表现作简要评析。丰子恺在这篇节选文字里,主要表达了他的一个艺术观: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一视同仁的、平等的世界;艺术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2)本题所议应是《美与同情》一文确有的观点。其观点有: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艺术家须有深广的同情心;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等等。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分析作答即可。/两答均应结合原文作赏析,做到观点正确,内容集中,语言流畅,议论得体,结构合理,卷面工整。‎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71-7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71、流浪的二胡 72、柳永简论 73、炉火 74、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75、论偏见 ‎ ‎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撞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洒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哇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里,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8、作者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这是想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4分)‎ ‎19、文章的第(6)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这里的“极致”在文中含义是(4分)‎ ‎20、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6分)‎ ‎(1)                                 ‎ ‎(2)                                 ‎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有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18、(4分)答案意思应当与文章第(7)节第一句话相关,参考答案: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或:乐器是时代和地域文化的魂魄。‎ ‎19、(4分)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20、(3+3=6分)⑴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⑵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21、(4分)(答对一项得2分)A、C(B中“墨客骚人”、“显贵官宦”之说有误;D中“悲剧性”之说无从谈起;E中“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有误)‎ 柳永简论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三十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道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尤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但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拔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坚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把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试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4.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就”分别指什么?(6分)‎ ‎15.第②段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6.“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短语的内涵。(6分)‎ ‎①“一个世界”指 ‎②“另外一个世界”指 ‎③“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17.第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在学习生活和阅读积累中,你一定会有相似的感触或知道类似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地加以说明。(6分)‎ ‎ ‎ ‎14.经历:“以极大热情投身政治”却“碰了钉子”转向市井,深扎市民堆里。(3‎ 分) 成就:他的文学之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 ‎15.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2分),证明柳永是另一类人物,是一个特殊的代表。(2分)‎ ‎16.(1)理想世界(心里想的世界)(2)逆境中的世界(与自己的理想不相同的世界) (3)一个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世界(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7.环境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有影响,但关键在自己能否很好地利用环境,发挥自己 的才能,即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或: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 环境)(2分)‎ 第一:问言之成理即可。(举例恰当2分,解说合理2分)‎ ‎ ‎ ‎ 炉火 臧克家 ‎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 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7、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19、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5分)‎ ‎20、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2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17、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18、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 答对1层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19、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20、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21、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 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以上五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黄土。‎ ‎16.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6分)‎ ‎17.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6分)‎ ‎18.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 重任。‎ B.作者认为,今天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 暴发户气息。‎ C.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 根性斗争。‎ D.作者认为,应当客观地评价周作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青年人追求健康高尚的审 美情趣。‎ E.作者认为,对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更需要的还是鲁迅,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拒周作人。‎ ‎ ‎ ‎16.(1)鲁迅批判了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4分)‎ ‎(2)阐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2分)‎ ‎17.(1)“器物文化”指吃喝玩乐衣食居行等具体的用具与活动 (2分)‎ ‎(2)要点:利用白话的形式;讲究文字技巧;欣赏玩味中国传统的器物文化;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 (4分)‎ ‎18.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或: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4分)‎ ‎19.A、C(4分)‎ 论偏见 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指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不白之冤怨,伽达默尔明确指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现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而语言又带有民族性。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汉语中所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等等,都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接受了这些东西,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偏见。‎ 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现代真理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绝对真理观进行冲击的基础上的。以前人们总以为,有些理论,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绝对正确即无条件正确的。在不少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这种绝对正确的理论,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在许多哲学家的冲击下一步步瓦解了。许多科学界人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科学理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也都是带有片面性或偏见性的。正如西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李克特指出的那样:“作为科学的参与者,科学家们在描述科学时会有偏见,其方式就如同其他人在描述他们参与其中的现象时通常会有偏见一样。”‎ 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实际上,这种偏见观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产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对权威的反抗,而对权威思想的反叛使人们对所谓绝对的全面性不再抱有幻想,这就必然导致将偏见普遍化、合法化的现代偏见观。‎ ‎15.第五段谈到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请简要概括该作用。(6分)‎ 答: ‎ ‎16.第六段为什么援引西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李克特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 ‎17.结合全文意思,说说为什么“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6分)‎ 答: ‎ ‎18.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合理的偏见”与“盲目的偏见”两大类,对此你如何评价?(6分)‎ 答: ‎ ‎ ‎ ‎15.人的生活离不开语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判断,使用怎样的语言决定了你的理解视界,也决定了偏见形成的必然。(6分)‎ ‎16.证明科学理论也是带有片面性和偏见性的,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增加论证的说服力。(4分)‎ ‎17.(6分)(1)偏见是普遍存在的;(2分)‎ ‎(2)偏见是不可避免的;(2分)‎ ‎(3)社会多元化产生思想多元化,使偏见普遍化、合法化。(2分)‎ ‎18.(6分)客观辩证。既肯定偏见存在的必然,又不全盘否定传统的偏见观,是多元化思想下的现代偏见观的体现。‎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66-7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66、空山鸟语 67、 哭泣的圆明园 68、乐器的性格 69、冷藏的凤凰 70、历史的暗角 ‎ ‎ 空山鸟语 郭 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 ‎④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⑤在朝来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红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 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⑥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争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阻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吧?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想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⑦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⑧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澜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了吗?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还要做些什么呢?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注]郭枫,原名郭少鸣,出生于徐州,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4.第⑤~⑦段,作者从“朝来的阳光”写到“过午之后”,从不知名的鸟儿写到山雀,再写到鹧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5.第⑥段,作者发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这一感慨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16.作者为什么说“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6分)‎ ‎17.作者在文末得到“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 ‎ ‎14.(4分)①从“朝来”的鸟儿乱鸣,到“过午之后”的鸟儿静默,以时间为序,使文章思路清晰。②由听山中鸟儿“最美的语言”的愉悦,到听山雀的感慨,到听鹧鸪鸣声引起思乡之情,由浅入深地展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每1点得2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分析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15.(6分)(1)①在人世中,人们往往制造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桎梏束缚了自身;②对无拘束自由生活的向往。(3分。答到两点得3分,答到一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2)①作者厌弃人为的桎梏;②曲折地表达了寄身海角孤岛、遥望故乡的悒郁之情。(答到第一点得1分,第二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 ‎16.(6分)①鸟儿的鸣声清脆、缠绵、嘹亮;②它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③是自由、欢乐、天真的欢唱;④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⑤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答到4点给满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1点得1分;所答意思相近即可。)‎ ‎17.(6分)参考:①在孤岛的作者寄情于鸟,吐露自己追求自由欢乐的心声;②希望像鸟儿一样回到那片“深山广林”,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每点3分,其中答到“追求自由欢乐”“回归故乡”这一关键意思的即可各得2分)‎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 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嚣。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地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8.为什么作者“仍感到来自心底的震撼”?(4分)‎ ‎19.文中第③段与第⑤段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章在提到作者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21.下面对本文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文化散文,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巧妙地将十年前与十年后对圆明园的观察和思考连接起来;表达手法也灵活多样,以记叙和描写为主。‎ B.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的欢笑嬉闹的场面,目的是为了与哭泣的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十年前与十年后两次参观圆明园的经历也形成了一种对比,两处对比引人深思。‎ C.作者先前同意留下圆明园废墟,为的是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开始怀疑留下废墟的必要性。‎ D.文题中的“哭泣”,既形象说明了过去历史带给圆明园的疼痛与耻辱,也暗示出为现实中的人们忘记历史而感到悲哀。‎ E.本文旨在说明随时间的流逝,人们已渐渐淡忘了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象征着的奇耻大辱,作者以自己去圆明园的经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个民族的疼痛、屈辱与自尊。‎ ‎ ‎ ‎18.①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酷的历史。 ②如今真实地面对它时所感受到的圆明园的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4分)‎ ‎19.第③段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⑤段环境描写烘托了游人欢乐的场面,反衬作者悲痛的心情。(4分)‎ ‎20.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园明圆残酷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2分)‎ 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4分)‎ ‎21.AC(4分)‎ 乐器的性格 ‎①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是人的嗓子,有的人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嗓子却只能唱低音。什么样的嗓子唱什么样的歌是不能乱来的,这也有一种看不到的规律在里边,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律,唱出来的就会是噪音而难以入耳。很悲剧性的乐器,所以瞎子阿炳才会用它来演奏内心的凄苦。想象一下他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在江南细细的 ‎②‎ 中国乐器的性格大多都是悲剧性的,比如二胡,就是一种雨里慢慢走动,又是细细长长的巷子,巷子里的石板路面一块一块都给雨水打得一片湿亮……这应该是晚上,二胡着了雨的湿气就更没了悲剧性之外的那一点点亮丽。‎ ‎③马头琴更是这样,而且往往是拉马头琴的人还在那里调着琴弦,那悲剧的味道就出来了。它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草原的晚上是一无遮拦的空旷,你站到蒙古包的外边去,天和地都是平面的,没有树也没有山,什么都没有,忽然,马头琴就那么浑厚地响起来了,拉的是什么?是《嘎达梅林》。那样哀怨,那样悲伤,那远方飞来的小鸿雁真是令人柔肠百转。听马头琴演奏这支曲子的时候你最好要喝一些烈酒,但是不能太醉,也不能一点也不醉。这时候你也许会被马头琴感动得流泪——那是一种极好的体验。马头琴也能演奏节奏快的曲子,比如《骏马奔腾保边疆》,节奏是很快的,配着敲打得一如疾风暴雨的木鱼,让人从心里怜念那骏马们踏来踏去的草场,如果是碰巧刚刚下过一场雨,想那草场一定是一塌糊涂的。演奏这种节奏快速的曲子不是马头琴的本色,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二胡和马头琴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亮丽在里边。马头琴即使演奏那些调侃一些的曲子,仍不失本色,如蒙古民歌《喇嘛哥哥》,这支曲子有很明显很强烈的挑逗性,但一演奏起来,还是脱不掉悲剧的味道。‎ ‎④箫是极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需要更大的耐心去领略,需要想象的合作。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像马远的山水,再好,只是那么一个角落,树也是一枝两枝地吝啬在那里半死不活,需要读它的人用想象和它进行一种合作。箫的性格其实也是悲剧性的,是一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箫和笛大不一样,笛是亮丽,“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一声笛是何等的亮丽;也是这一声笛,月色才显得更加皎洁,诗的意境才不至于太凄清。笛是乡村的,箫却是书生化了的。你看牧童会在牛背上吹着一曲欢乐的曲子,乐哉悠哉,是何等的悠闲,可你无论如何也难想象出牛背上牧童会吹一支洞箫。‎ ‎⑤理解音乐永远是个性化的,上百上千的人在一起听音乐,真不知道人们在那里各自听出些什么?乐器是有性格的,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什么也不是,一旦被人操纵着。它的性格就出来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往往是,到了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 ‎(节选自《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有删改)‎ ‎14.分析第②段中画线的描写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15.为什么说马头琴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请结合第③段作具体分析。(6分)‎ ‎16.在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箫的性格的?(6分)‎ ‎17.读第⑤段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为什么说乐器“什么也不是”又“该是什么就是什么”?(4分)‎ ‎(2)为什么说“到了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2分)‎ ‎ ‎ ‎14.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衬托出阿炳内心的凄苦,形象表现了二胡悲剧性的性格特点。(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1分。衬托出阿炳内心的凄苦,1分。表现了二胡悲剧性的性格特点,2分。共4分)‎ ‎15.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无论演奏什么样的曲子,都脱不了悲剧的味道。演奏哀怨、悲伤的曲子如《嘎达梅林》,让人柔肠百转,感动得流泪;演奏节奏明快的曲子如《骏马奔腾保边疆》,也让人感觉低沉和苍凉;演奏调侃性的曲子如《喇嘛哥哥》,也脱不了悲剧的味道。(答出“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无论演奏什么样的曲子,都脱不了悲剧的味道”3分;具体分析3分,一点1分。共6分)‎ ‎16.(1)通过和马远的山水画类比,突出箫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这一特点,说明箫是极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是一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需要想象的合作。‎ ‎(2)通过和笛子的比较,说明箫不适宜演奏节奏鲜明悠闲的曲调,突出箫的凄清和含蓄的特点。(一点3分,共6分)‎ ‎17.(1)乐器在没有演奏音乐时,不能表现任何感情和性格,所以说他“什么也不是”;而一旦演奏,就传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所以说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了。(4分)‎ ‎(2)乐器演奏的乐曲以其特有的性格表达出来的感情感染和影响了听众。(2分)‎ ‎ ‎ 冷藏的凤凰 杨羽仪 ‎①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 ‎②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 ‎③不能忘记那古老而沉静的黄丝桥古城。它雄踞于湘黔边陲1500多年了岁月悠悠,它依然默默地俯视着原野的沧桑。大地在速变着,它却是永恒的存在。‎ ‎④不能忘记那起伏百里苍原、呼啸苍天的“南方长城”,那是数百年前官民相抗、汉苗对峙的悲剧见证。从古时的“夜郎”国到近百年的烽烟四起,述说着这里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 ‎⑤不能忘记那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沅水沱江畔。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中轻轻流过,无数的吊脚按悬于沱江芮岸,一根根水拄撑起一幢幢小搂,撑起了两个可爱的民族。这迷人的吊脚楼上,岂止有飞檐翘角,有三面四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木雕图案,有两个民族喜爱的牡丹和喜爱的鹊,更有令世人惊羡的一群“宋祖英”,她们不但人靓,而且歌也甜。每当日落黄昏,从吊脚楼里走出来的一群一群土家族和苗族姑娘,她们近着轻盈的步子,手上挽看一篮衣服到河边洗衣,走着高高的木桥,那桥脚长长的伸入江上,两条原木组成的“桥枫”上,姑娘们飘然而过;在那颇有沱江特色的石墩桥跳着独特的舞蹈。‎ ‎⑥我更不能忘记在这深山和清江上,出了两个民族的出类拔萃的男人。沈从文曾对凤凰古城作过这样的描述:“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年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样的大山养育了一批血性男人,鸦片战争时期在定海保卫战中身受十余处创伤,仍连斩数敌,血染沙场壮烈牺牲的郑国鸿老将军,便是沱江岸边一座不朽的青山。凤凰的男人是山;凤凰的男人也是水。凤凰出了国民政府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出了中国著名的画家黄永玉,还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家沈从文。‎ ‎⑦我始识风凰,可以说是从读沈从文开始的。沈从史曾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人生命的任何离奇的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愈读沈从文,就愈觉得他是水造就的。抑或说他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即使是他的文学成就已经举世瞩目,但由于种种不公正的原因,社会把从文先生“冷藏”起来了,“冷藏”达30多年之久,没有出版他的任何书,没有报道他的任何活动,彷佛他在这个世界土永远消失了。这时,被“冷藏“者常常悲愤欲绝,或大又凛然,做出绝世之举。从文先生不然,他在这个领域似乎消失了,然而,他又在别的领域如研究中国服装史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家。他是大家,但又以水那样平凡的心态入世出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座高高的山。从文先生始终白视为平凡的水,以涓涓入世,在丛林中,在山在山石间本来就不喧嚣,因此在社会有意”冷藏“他的时候,他依然以平常之心出世。‎ ‎⑧他被“冷藏”起来,并不等于弃世。他依然带着热切的希望,冀望着我们民族从病态走出来,从刀光剑影中走出一个刚强的民族。他对社会并不麻木,他在一个传奇的故事中又说;“一个伟大艺术家或思想家的手和心,即比现实政治家更深刻并无偏见和成见的接触世界,因此它的产生和存在,有时若与某种随时变动的思潮要求,表面或相异,或游离,都很自然。它的伟大的存在,即于政治、宗教以外,极有可能更易形成一种人类思想感情进步意义和相对永久性。”‎ ‎⑨这也许是他心态平和如水的哲学根据。从文先生是水,遭受“冷藏”,水便会化力冰,一块晶莹透亮的冰,坦坦荡荡知光照人间。‎ ‎⑩被“冷藏”的人,一旦“开封”便会出现一股热。不过,自视为水的从文生,对于这种热,依然是一种平常心态,一种水的包容和随和的心态。它是从沱江流出来,到沅水,到中国乃至世界,他却始终怀恋着那涓涓而来的沱江。‎ ‎⑾啊,沱江,我读了你有20多年了。20多年后我才有幸触摸着你,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天土看样子要下雪,却还没有下起雷来,天空似乎又要“冷藏”着凤凰,“冷藏”着沱江。我们走过那高脚的木桥到了彼岸,又从独特的石墩桥走回此岸。坐上一只长长的木船,随水飘然而去,看那独特的吊脚搂,看巍峨的城楼,看虹桥以及与之相连的南华山,希冀看这凤凰古城的一切。然而,我更深深地怀恋看清清的沱江,清得象一面镜子,一面能鉴古令的历史明镜。‎ ‎⑿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倒影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全都倒影在这清清的沱江里。可是,沱江依然那么清澈,明丽,一点也不混浊。即使与从文先生一起被“冷藏”着,沱江依然是平静的。它以水的特盾平常地入世和出世,却震撼着我的心弦,久久地,久久地。‎ ‎(选白《南方日报》)‎ ‎14.结合全文,解释题目中“冷藏”的含义?(4分)‎ ‎15.联系第③至⑥自然段,说说‘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16.沈从文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全文,加以概括说明。(6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①文章先从凤凰古城写起,进而写到凤凰城的人,目的是什么?‎ ‎②文章最后—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义?‎ ‎ ‎ ‎14.因为①沈从文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受到冷落;②凤凰古城曾因社会动荡而“与世隔绝”,不被人知。(4分)‎ ‎15.①黄丝桥古城,雄居150)多年,依然永恒地存在。②“南方长城”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而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③凤凰山和沱江水孕育了令世人惊羡的英雄名人。(4分)‎ ‎16.①自视平凡,以平常之心出世人世。②不弃世,对民族充满信心和希望。③包容随和。(6分)‎ ‎17.①表达了作者对一方水土的爱和对凤凰人的敬佩之情。(4分)‎ ‎②这些句子的描写,既象征了沈从文的性格,又揭示了沈从文等杰出人物产生的深厚的背景。‎ 历史的暗角(节选)‎ 余秋雨 ‎①冯道原在唐闵帝手下做宰相,公元九三四年李从珂攻打唐闵帝,冯道立即出面恳请李从珂称帝,别人说唐闵帝明明还在,你这个做宰相的怎么好请叛敌称帝?冯道说:我只看胜败,“事当务实”。果然不出冯道所料,李从珂终于称帝,成了唐末帝,便请冯出任司空,专管祭祀时扫地的事,别人怕他恼怒,没想到他兴高采烈地说:只要有官名,扫地也行。‎ ‎②后来石敬瑭在辽国的操纵下做了“儿皇帝”,要派人到辽国去拜谢“父皇帝”,派什么人呢?石敬瑭想到了冯道,冯道作为走狗的走狗,把事情办妥了。‎ ‎③辽国灭晋之后,冯道又诚惶诚恐地去拜谒辽主耶律德光,辽主略知他的历史,调侃地问:“你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老东西呢?”冯道答到:“我是一个无才无德的痴顽老东西。”辽主喜欢他如此自辱,给了他一个太傅的官职。‎ ‎④身处乱世,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被他一次次叛卖的旧主子,可以对他恨之入骨却已没有力量惩处他,而一切新主子大多也是他所说的信奉“事当务实”的人,只取他的实用价值而不去预想他今后对自己的叛卖。因此,冯道还有长期活下去不断转向、叛卖的可能。‎ ‎⑤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象一个人。与冯道、杜周、费无忌等人相比,许多忠臣义士就显得非常痛苦了。忠臣义士平日也会长时间地卑躬屈膝,但到实在忍不下去的时候会突然慷慨陈词、拼命死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适应反应”,证明他们还保留着自身感知系统和最终的人格结构。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至于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那还是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他们是真正的适应者,把自身的人格结构踩个粉碎之后获得了一种轻松,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碍了,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一一抛开,这便是极不自由的封建专制所哺育出来的“自由人”。‎ ‎⑥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我所说的这些群落不是指穷人,劳苦大众是被物质约束和自然约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一群,不能不循规蹈矩,并无自由可言,他们往往坚守贫穷,贫穷不等于高尚却也不直接通向邪恶;我甚至不是指强盗,强盗固然邪恶却也有自己的道义规范,否则无以合伙成事,无以长久立足,何况他们时时以生命做为行为的代价,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我当然也不是指娼妓,娼妓付出的代价虽然不是生命却也是够具体够痛切的,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方面,她们都要比官场小人贞洁。‎ ‎⑦与冯道、杜周、费无忌这些官场小人呼应得起来并能产生深刻对位的,是社会下层的那样一些低劣群落:恶奴、乞丐、流氓、文痞。‎ ‎⑧除了他们,官场小人再也找不到其它更贴心的社会心理基础了。而恶奴、乞丐、流氓、文痞一旦窥知堂堂朝廷要员也与自己一般行事处世,也便获得了巨大的鼓舞,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资格自称“朝中有人”的皇亲国戚。‎ ‎⑨这种遥相对应,产生了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就象电磁的两极之间所形成的磁场,一种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强劲地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上有朝廷楷模,下有社会根基,那就滋生蔓延吧,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呢?人们后来处处遇到的小人,大多不是朝廷命官,也不是职业性的恶奴、乞丐、流氓、文痞,而是中间地带非职业意义上的存在,人数多,范围广,渗透力强,几乎无所不在。上层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而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 ‎16.作者在文中谈及封建王朝对忠臣义士的态度时说“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为什么这种表扬是“微小”的补充?(3分)作者又说: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这里“呼应”的意思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参考:对封建王朝来说,小人更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才是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而忠臣义士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道义上的补充。(应抓住两类人差异进行解释,突出忠臣义士)‎ ‎(2):抓住第七节的“深刻对位”或者第八节的“找到”“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巨大鼓舞”作答。‎ ‎17.请借助文章第五节的信息,为文中的“自由人”下定义。(4分)‎ 答:“自由人”就是借助第五节信息(主要在此节末尾),意思虽对不具备下定义基本格式的答案扣一分 ‎18.“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在实际生活中,官场小人可厌可憎,低劣群落如恶奴、乞丐、流氓、文痞等人们亦是避之唯恐不及,由这两极对应而滋生蔓延的“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则更是传统社会留下的无法消除的灾难。‎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CD)‎ A ‎.忠臣义士虽彰显于后世,但活在世上似乎总不得志,而小人行径虽历来为人不齿,但小人横行官场似乎并不是一朝一日的偶然现象,作者以理性的分析独到的眼光探究了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B.本文以冯道等人为例,提出了官场小人与低劣群落遥相对应而产生的社会恶果“难以阻遏”的看法,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C.作者举“下层社会的群落”与“官场小人”作比时,先提到了三个群落,在作者看来,这三个群落固然可憎,但官场小人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他们。(末两句有误)‎ D.本文意境深邃,融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忧患意识及灵心慧悟于一文,其任务不仅是探求真理,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有误)‎ E.本文虽是学者散文,但作者倾向于使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文化意味与道德概念,把深奥之伦理、繁复之考据转化为生动之述说。‎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61-6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61、今天最好 62、金黄的衰草 63、静寂的园子 64、静静的经典 65、渴望苦难 今天最好 ‎①我曾经有过许多灰暗的日子,事后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这些灰暗。许多年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步入灰暗的日子,并非步入灾难。摆脱这些日子,值得庆幸,但我在摆脱了灰暗的时候,也摆脱了日子。‎ ‎②这时我才觉得可惜,然而晚了。‎ ‎③我所说的灰暗日子,是指青少年时期的百无聊赖。在“文革”中,孩子们绝不会拥有今天的丰富多彩。想造反么?我们的年龄不够造反的资格。除了大字报和传单,看不到其他可以阅读的东西。学校早就不上课了,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充裕的光阴,对我来说是一条浩远而无力泅渡的大河。多余的时光是一块块飞掷而来的石块,把人压得透不过气。‎ ‎④后来才懂得,无聊是一种深刻的折磨。无聊不仅仅是没有事做。寺中高僧闭目静思,并不是无聊,河畔白鹤阔步闲行,也不是无聊。无聊如同被扯掉触须到处乱爬的蚂蚁,是断了线被挂在树梢的风筝,是找不到波段嗡嗡乱响的半导体。‎ ‎⑤许多人度越这样的日子,都会想到难捱。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企盼,即明媚有趣的生活只存在于未来。所以,我们不惜以抛弃今天的代价,去盼望那一天的到来。存在于未来的美好的一天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那是一份没有数额的存折,是一个没有日期的承诺,然而人们还是满怀信心地期盼着。‎ ‎⑥在生活哲学中,期盼明天和怀念旧日是一块金币的两个面。它们是一回事,只是图案不同。也许青年人更企盼明日,老年人更怀念昨天。人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拿着时间这块金币,却不知翻转过来,把两面的图案都看一看。‎ ‎⑦我想说的话在于,今天最重要。‎ ‎⑧今天就是你搬来的一块砖,虽然朴素不足道,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 ‎⑨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虽然不够阔气,却能挡住寒气,使你明天不会感冒。‎ ‎⑩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可以濯足,可以洗衣,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⑾我现在后悔了,为许许多多的今天而后悔。在灰暗的日子中,灰暗的是人而不是日子。因为在那些日子中,曾有过别人的辉煌。我曾拥有时间,却不知怎样支配时间,今天我想粗读一遍《明史》,我想了解一些植物学的知识,我想把古今皇帝与朝代的年表背下来,但我没有时间。我深悔过去没有在某一个“今天”中完成这件事。‎ ‎⑿然而我悟出,生活的内容,既不能寄托于未来,也不可埋怨于旧日。我们所有的生活,只发生于“今天”。因而,今天永远是最美好的一天,也是唯一可以信赖的一天。如果没有今天,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今天即使是一个沮丧的日子,譬如阴雨连绵,诸事不遂,也是可庆幸的一天。因为这是你的“今天”。‎ ‎⒀如果今天是好日子,更可加倍爱惜。原因在于它由过去的无数“今天”积累过来。‎ ‎⒁今天划下你生命的一道刻痕,所以最好。‎ ‎18.本文侧重于说理、抒情,但第3自然段却主要是记叙性的,去掉该段好不好?为什么?(4分)‎ ‎19.(1)“一份没有数额的存折”喻指什么?(2分)‎ ‎(2)“一个没有日期的承诺”喻指什么?(2分)‎ ‎20.在第11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灰暗的是人而不是日子”?对于生活,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6分)‎ ‎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第1自然段中“我在摆脱了灰暗的时候,也摆脱了日子”是指“我”在忙于从青少年时期的无聊中逃出来时,也就使时光悄悄的流走了。‎ B. 造成“充裕的光阴,对我来说是一条浩远而无力泅渡的大河”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的黑暗。‎ C. 第6自然段旨在说明:期盼明天和怀念旧日不仅仅是表象的不同,其实质也是有区别的。‎ D. 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语言精粹,富含哲理,告诉人们:把握好今天,才会有辉煌的明天。‎ E. 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我们该加倍珍惜今天,是因为只有今天是现实的、可把握的。美好的明天也是由今天积累而成的。‎ ‎ ‎ ‎18.去掉该段不好。(1分)①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充实;②为下文说理、抒情张本;③能佐证、呼应第一自然段“我曾经有过许多灰暗的日子”那一句话。(①②③点各1分)‎ ‎19.(1)未来未必真的美好;‎ ‎(2)未来的美好不知道何时会到来。‎ ‎20.因为在那灰暗的日子里,也曾经有过别人的辉煌。‎ 既不能寄托于将来,也不能埋怨于旧日,而要把握好今天。(两问各3分)‎ ‎21.BC(B项错在根本原因是自己没有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C项应当说“只是表象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 ‎ ‎ 金黄的衰草 北风 ‎(1)‎ 这一片土地,是草铺成的。芳草萋萋,要让多少人为它歌颂。然而,到青草衰败时候,那一地的金黄,我们又都是如何感想和如何对它动情的?‎ ‎(2)草芥与我们最为亲密的,要算稻麦菽稷之类。那一地的水稻,初时绿油油长。风吹来,一地里的墨绿滚动起来了,互相推着连绵地向前去。收获时,水稻便不一样了,眼看着一点一点地泛出了黄澄澄的颜色。起先是稻穗儿隐隐地黄起来,到穗子都立不住身,谦恭得弯成金色的钩子时,这稻秸秆也黄透了。碧波换了金涛,原来成熟就是对于青葱的脱离。成熟了,自然也就金黄了,恰恰金黄又是衰萎的象征。这样的衰草,因为有了金黄的颜色和金黄的丰获,自会灿烂无比了。到收成的场地去看,一边是金黄的谷子,一边是金黄的草秸,这样的情景无处不见。金色的麦子的香掩也掩不住,麦秸秆灿黄的色彩同样自己要扑腾起来。农人的连枷正在扑打着麦秸秆,这麦秸秆编织成的金戒指就已经闪闪地戴在打枷女人的手指上了。‎ ‎(3)芦苇是乡下沟河边一枝别样的水草,再普通不过了。农人称呼它,先是叫“芦青”,听得山有一份怜爱。春头上,一茎芦芽刚从河边爆出来,被哪一个娃子踏断了,农人会追赶着像非要打断了人的脚跟似的。青青芦苇,给乡野添了诗情,芦叶可以折成小舟,做成哨片,或者包粽子。然而许多用处,是在“芦青”被人们直白地改口叫作“芦柴”以后。萧瑟的冬天,芦苇除头上晃着白色的花朵以外,一身变成为金黄色,自身也全干枯了。风过,互相撞着、蹭着,“簌簌簌”地脆响不绝。那时候,芦花絮絮扬扬,绵软得自己要轻飘飘,摘了赶紧做芦花蒲鞋去。砍下芦苇秆,纵里竖里地编织成芦笆、芦门、芦顶,搭得成一间安全的居室。芦蔑制品,畚箕、筐子、芦扉,便是收获金黄谷子的工具。几捆芦头藏起来,来年搭成菜棚子,日常草芥又攀缘着要郁郁葱葱了。就是成一把火,灶肚里“哔剥”响,火苗“嗤嗤”地直掠锅的底。芦苇从青里走出来,枯黄着,却也金黄着,受用正在终了的衰落之中,而一茬芦苇的终了,却也正好开始了一茬芦苇的新生。听那北风里摇响的一沟沿芦苇,人心因此也闪亮辉煌起来了!‎ ‎(4)有时看那些日常说的真正小草,在田野上匍着,伏着,仰着,也是要生激动的。风里雨里,日里夜里,小草依靠着也掩护着泥土地,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绿着。小草枯着的时候,大地铺金黄色了。阳光下,都要耀眼,还会起暖意。手碰上草去,觉得软熟、温和。一屁股坐下,恰好垫着你了。躺下也无妨,轻软细柔,直看苍穹。想不到的是,一个冬天,干枯的草秸不离开地面,也不腐败,仍然如绿草时候,覆着盖着泥土。到春天,雨水勤了,草根上添了新的生命,或者草籽发芽了,衰草才渐渐烂去。原来,衰败只是一种表象,甚至是一种精心精意的掩饰。金黄色底下,护着草根和草籽,护着长草的泥土,有绿色的孕育和衍生,欣欣向荣着呢。‎ ‎(5)葱绿和金黄,或许就是大地乃至生命的两种主要色块,那也是一种周全。我们在这片地上走着的时候,我们在歌颂绿色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同时歌唱那一片金黄色。面对铺天盖地的衰草,我们都可以停下脚步,然后站立定了,向它们致以敬礼。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也会觉得日常里大家拿了小草比喻大众和比喻咱们自身,是再恰当不过了。‎ ‎16.人们历来歌颂充满生气的萋萋芳草,作者却偏歌颂衰败的青草,试分析其原因。(4分)‎ ‎17.文中描写了哪几种衰草,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6分)‎ ‎18.试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听那北风里摇响的一沟沿芦苇,人心因此也都闪亮辉煌起来了。‎ ‎ ②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也会觉得,日常里大家拿了小草比喻大众和比喻咱们自身,是再恰当不过了。‎ ‎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对衰草的歌颂,宣扬了一种为他人的幸福能够贡献自己一切的精神。‎ B.在作者的笔下,水稻、芦苇和小草都充满了灵性,水稻懂得谦恭,芦苇善解人意,小草知道掩饰,这些拟人化的描写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C.农人的生活虽然十分贫乏,但他们对生活要求并不过分,能有一个麦秸秆编织成的金戒指就已经十分满足了,因为这是衰草带给他们的财富。‎ D。与描写水稻的牺牲自我不同,作者在描写芦苇和小草时,更表现了他们在牺牲自己的同时正孕育着新的生命,预示着来年的蓬勃生机。‎ E.作者将衰草的金黄与青草的萋萋对照着写,认为我们应该更赞扬衰草牺牲自己的精神。住衰草面前,青草不值一提。‎ ‎ ‎ ‎16、答:作者要歌颂的是为他人带来财富潮、幸福,孕育和衍生生命,宁愿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而衰草身上正体现了这种精神,所以他一反他人歌颂萋萋芳草的常规而歌颂衰草。‎ ‎17、答:①稻麦菽稷之类:给人类带来粮食,带来财富,保证人类的生存;②芦苇:为人类创造财富,带来温暖,充实人们的精神;③小草:保护大地与人类,孕育和衍生生命。(6分,每点2分)第一类只答“稻子”不给分。‎ ‎18、①答:芦苇的衰败,不仅给了人们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充实了人们的精神。②答:人应该像小草那样,为了他人能够贡献自己的一切。(意思对即可)‎ ‎19、C(“麦秸秆编织成的金戒指”是形象说法,并非是实写,更不能说明“对生活的要求并不过分”) E (从文末“我们在歌颂绿色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同时歌唱那一片金黄色”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并无此意)(4分)‎ ‎ ‎ 静寂的园子 巴金 ‎(1)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2)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3)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吱吱喳喳地讲话。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4)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5)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6)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咶咶的乌鸦叫。‎ ‎(7)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写了,便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8)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9)‎ 我回到书桌前面,在继续执笔前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滴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 ‎(10)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来。‎ ‎(11)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12)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16.“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寂寞”?(4分)‎ ‎17.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园子的静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尾处赞美“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的机声“多么雄壮”,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18.文章反复描写松鼠、小鸟等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5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与其说本文写的是“我”居住的园子,不如说是“我”内心的“园子”。“我”内心情感的变化既是园子带给“我”的,又反映了“我”对战争的关切和思考。‎ B.文章先后几处写到房东家的狗,作者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是希望狗吠声能打破眼前的静寂,给园子带来一些生气。‎ C.第(7)段中说“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一方面是空袭警报的响起在预料之中,一方面又表明“我”欣喜地等到了我们自己的飞机起来攻击敌机。‎ D.文章结尾处情绪的突变,体现了“我”对民族、对未来的信心,激励了作者自己,也激励了更多抗战中的国人。‎ E.本文以细腻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战乱中最寻常的一段生活,充满抒情色彩,总体给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 ‎ ‎16.答题要点:①轰炸的威胁使园子和城市变得静寂而清冷,令人感到寂寞;②城市笼罩着战争阴影,威胁日复一日,暗含作者对战争前景的担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答题要点:①表达作者对温馨安宁的生活环境的喜爱和珍惜,对威胁和平安宁生活的战争以及发动战争的入侵者的厌恶和愤恨。②不矛盾。因为它们是和平的守护者,只有痛击入侵者才能带来作者所期盼的永久的和平安宁。(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8.答题要点:①用松鼠颈项上铃子的响声、小鸟的叫声来反衬园子的静寂;②写松鼠的追逐取乐、小鸟得意的歌唱烘托园子的温馨安宁气氛,与警报响起后的拥挤和纷乱形成对比。(意思对即可,第①点2分,第②点3分)‎ ‎19.B C(B项,把几次提到的房东家的狗看作本文的线索不妥;“我”等待狗吠声,是希望预行警报及早解除。C项,表明“我”看到我们自己的飞机起来攻击敌机的欣喜,这样理解牵强)‎ ‎ ‎ 静静的经典 袁跃兴 梭罗的《瓦尔登湖》,被论者认为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这实在是一个准确而诗意的赞誉。众所周知,《瓦尔登湖》是不朽的经典,而我以为,这“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从本质意义上看,应该说是一切经典著作的性格和精神。‎ 在我的书案上,静静放着三卷我所喜爱阅读的书———蒙田的《蒙田随笔》,尼采的《快乐的科学》,雅斯贝尔斯文集《存在与超越》。阅读这几册书,实际代表了我目前的三种阅读方向。‎ 蒙田的热爱生命、享受人生、睿智写意的生活,是我所欣赏的一种人生态度。这不仅是我的未来人生所准备抱有的一种取向,也是我所追求的思想一极。尼采的孤独的思想性格和超拔气质,充满生命的悲情和激情以及他的理性精神,也为我所心仪,是我的思想所渴求的另一极。还有我思想倾向的一极,这就是雅斯贝尔斯在书中所表达的那种对现代物质世界里,现代人精神的堕落,信仰的缺失的批判精神。这个哲学家的批判意识,我想它会提醒着任何一个阅读过其著作的人,对现实世界尤其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理性的批判意识。‎ 出于喜爱,我想静下心好好阅读一下这几位思想家、哲学家的书,但是,我发现在今天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却如此困难……‎ 大环境的商业文化背景中实在是缺少了适合这种精神生活的氛围,或者说阅读的氛围。环境的浮躁、喧嚣搅扰得人们难以静静地阅读、沉思,人们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大都被一阵阵流行的、时尚的、娱乐快感的所谓阅读潮流所吸引、牵扯。我的灵魂也是常常处于这样一种漂移、无所皈依的状态,苦恼和焦灼不时地吞噬着我的灵魂。在这种阅读的苦闷中,我想起了曾国藩论读书时所说:“且苟能发奋自立……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看来,无法静静阅读,原来是我的心境出了问题,灵魂变得不再宁静,而漂浮于诱惑的表象的物质世界,这样,怎能把自己平凡的心灵、浅陋的情感,带入经典的“静静的书”的浩瀚、深邃、宁静的世界中去?‎ 经典,是静静的,这是经典的内在本质和灵魂;经典,是永恒的,它静静地存在于漫漫时间之河。经典给人的心灵的影响,也是静静的,每一个阅读者都会幸福地得到它的营养。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功利的、浮躁的心态,根本无法认识和了解经典。要阅读经典,必须要有思想和心灵的准备。心灵是宁静的,思想是沉思的,这样也许才能感受到经典伟大而神圣的气息……‎ 我喜欢卡莱尔的这句话:“特别是在这个喧闹嘈杂的时代,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点。一个在开始说话和行动时机到来之前不能保持自己平静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我想,阅读经典也是这样。在静静阅读经典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做一个“保持自己平静的人”……‎ ‎ ‎ ‎14、作者在文中谈了自己目前的三种阅读方向,分别指出来。(每条不超过20字)(6分)‎ ‎15、阅读划线句所在的段落,解说划线句的含义(6分)‎ ‎①“经典给人的心灵的影响,也是静静的,每一个阅读者都会幸福地得到它的营养。”作者说“幸福”,应怎样理解。‎ ‎②卡莱尔的“一个在开始说话和行动时机到来之前不能保持自己平静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16、读第一段的句子“众所周知,《瓦尔登湖》是不朽的经典,而我以为,这‘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从本质意义上看,应该说是一切经典著作的性格和精神。”回答:作者为什么说一切经典的性格和精神是“静静”的?(不超过40 字)‎ ‎17、在第四段,作者说:“我发现在今天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却如此困难……”造成这种阅读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5分)‎ ‎ ‎ ‎14、⑴阅读蒙田,追求热爱生命、享受人生、睿智写意的人生。⑵阅读尼采,体会孤独的思想、超拔的气质及生命的悲情和激情。⑶‎ 阅读雅斯贝尔斯,追寻大师清醒的、理性的批判意识。‎ ‎15、①是阅读者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精神给人的温暖和力量。‎ ‎②不读经典的人在这个喧闹嘈杂的年代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16、因为经典的内在本质和灵魂是静静的,它静静地永恒存在于时间长河之中,静静地给人以影响。‎ ‎17、⑴一是今天的商业文化背景下缺少了阅读经典的氛围,二是自己的心境受环境影响出了问题,曾一度不再宁静。‎ ‎ ⑵努力使自己心灵是宁静的,思想是沉思的。‎ ‎ ‎ 渴望苦难 马丽华 ‎ ①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怜。一冬一春是风季,狂风搅得黄尘铺天盖地,小草裸露着根部,甚至被席卷而去。季候风把牧人的日子给风干了;要是雨水不好,又将是满目焦土。夏天是黄金季节,贵在美好,更贵在短暂。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游牧的人们抗灾能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旧时代的西藏,逢到雪灾就人死畜亡。我在此采访中听藏族老人讲述得多了。翻阅西藏地方历史档案的灾异志,有关雪灾的记载也多。那记载是触目惊心的,常有“无一幸免”、“荡然无存”字样。半年前的一场大雪,不是一阵一阵下的,是一层一层铺的。三天三夜后,雪深达一米。听说唐古拉一线藏北地区大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蒙难。不见人间烟火,更像地球南北极。听说牧人的牛马大畜四处逃生,群羊啃吃帐篷,十几种名贵的野生动物,除石羊之外,非死即逃。只有乌鸦和狼高兴得发昏,它们啄牲畜的眼睛,争食羊子的尸体……‎ ‎ ②山那边的重灾区多玛,正处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长江的源头。彼时,富庶美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何知道那大江怎样从劫难中出发!古往今来,洁白无瑕的冰雪如同美丽的尸衣,缠裹着藏北高原,几乎在每一个冬季! ‎ ‎ ③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 ④我读过一本译著中的一番话: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 事实上,人类的苦难何止于天灾,还有人祸;何止于人祸,还有个人难以言状的不幸。尤其是个人不幸,即使在未来高度发达了的理想社会里,也是忠实地伴随着人生! ‎ ‎ ⑤由此,自古而今的仁人志士都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中国知识分子从屈原以来尽皆“哀民生之多艰”;中国之外的伯特兰·罗素也说过,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他说,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说,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他们中反响、回荡。因为无助于人类,他说他感到痛苦。‎ ‎ ⑥而这种痛苦无疑地充实了每个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或许也算一种生活于世的动力。‎ ‎ ⑦这或许正是对于苦难所具特殊魅力的注解。‎ ‎ ⑧在唐古拉山的千里雪风中,我感悟了藏北草原之于我的意义,理解了长久以来使我魂牵梦绕的、使我灵魂不得安宁的那种极端的心境和情绪的主旋律就是——渴望苦难。‎ ‎ ⑨渴望苦难,就是渴望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不幸联袂而至,病痛蜂拥而来,渴望历尽磨难的天涯孤旅,渴望艰苦卓绝的爱情经历,饥寒交迫,生离死别……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不然就一败涂地,一落千丈,被误解,被冷落,被中伤。最后,是渴望轰轰烈烈或是默默无闻的献身。‎ ‎ ⑩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 16.作者在第1段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藏北高原的苦难的?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4分)‎ ‎ 17.如何理解第5段“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这句话的含义?(4分) ‎ ‎ 18.根据文中作者对苦难的描写和渴望,分析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6分)‎ ‎ 19.认真阅读本文,从语言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赏析性文字。(6分)‎ ‎ ‎ ‎ 16. (4分)①荒滩戈壁多,牧草矮小瘦弱。②冬春风季黄尘铺天盖地。③小草裸露,甚至被席卷而去。④若雨水少,便是满目焦土。⑤草场青绿短暂。⑥夏季时有雹灾。⑦冬季雪灾人死畜亡。(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 17.(4分)‎ 罗素认为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使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幸福感,但人性中对人世间苦难的怜悯又使人从美好理想中回到苦痛的现实。(请注意这句话的上一句:“他说,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鼢冷悯。”再理解本句中“天堂”“人间”的含义)‎ ‎ 18.(6分)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苦难,那生命的光彩将会全部剥落,更无幸福可言,因为,苦难给人以清醒,给人以使命感,只有战胜了苦难,人生才会熠熠闪光,幸福才会飘然而至。(能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出苦难的意义,意思接近、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 19. (6分)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具体,分析在理,行文做到“叙评析”相结合。例(1):第①段写狂风的肆虐,许多动词用得贴切生动,如“搅”“席卷”“凤(干) ”“(一层一层)铺”等。(要作具体分析);例(2)第⑨段“渴望……渴望……渴望……”排比句式的运用,使语言很有气势,表现了各种苦难接踵而至,人们在苦难中得以磨练,获得幸福。‎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56-6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56、《贾平凹书画集》自序 57、笕记 58、江南古镇 59、江南蓑衣 60、脚 步 声 ‎《贾平凹书画集》自序 贾平凹 ‎⑴这一本书画集,书多画少,可以说是本书法集,收辑了近几年所写的一部分,但我却是从六岁起至现在几乎天天在写字,以字活人的人。如果在古时,一个写字的人是不会出一本书法集的,他们的任何一位也比我在这本集中的字写得好,然而现在,我却是书法家,想起来委实可笑。苏东坡是我最向往的人物,他无所不能,能无不精,但他已经死在了宋朝。我的不幸是活在了把什么都越分越细,什么里都有文化都有艺术的年代,所以,字就不称之为字,称书法了。食之精细,是胃口已经衰弱,把字纯粹于书法艺术,是我们的学养已经单薄不堪。越是单薄不堪,越是要故弄玄虚,说什么最抽象的艺术呀,最能表现人格精神呀,焚香沐浴方能提笔呀,我总是不大信这个。庙里的大和尚,总是让乡下的老太太在佛像前磕头烧香,但他们知道佛是什么,骂佛是屎瓶子。‎ ‎⑵我喜欢写字,是我从事着写文章的工作不能不写字,没有当兵的不爱武器的。我坦白招来,我没有临习过碑帖,当我用铅笔钢笔写过了数百万字的文章后,对汉字的象形来源有所(a ),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有所(b ),(c )万事万物中体会了汉字笔画的趣味。如果我真是书法家,我的书法的产生是(d )的,无为而为的,这犹如我去种麦子,获得了麦粒也获得了麦草。‎ ‎⑶‎ 有人说,书法必须是毛笔创造的。这话若被肯定,那么,我的字被书法了是八十年代的中期。那时,我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从此一发不能收拾。毛笔和宣纸使我有了自娱的快意,我开始读到了许多碑帖,已经大致能懂得古人的笔意,也大致能感应出古人书写时的心绪。从那一阵起,有人向我索字了,我的字给许多人办过农转非、转干、调动的好事,也给许多人办过贿赂、巴结、讨官的坏事,我把我的字看得烂贱如草,谁要就给谁写,曾经为吃得三碗搅团写过一大卷纸哩。‎ ‎⑷但是,被人索字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灾难,我家无宁日,无法正常的读书和写作,为了拒绝,我当庭写了启事:谁若要字,请拿钱来!我只说我缺钱,钱最能吓人的,偏偏有人真的就拿钱来。天下的事有趣,假作真时真亦假,既然能以字易钱,我也是爱钱的,那我就做书法家呀!‎ ‎⑸在我有了做“书法家”的意识,也可以说有了‘书法家”的责任,我认真地了解了当今的书风。当今的书风,怎么说呢,逸气太重,好像从事者已不是生活人而是书法人了,象牙塔里个个以不食烟火的高人自尊,博大与厚重在愈去愈远。我既无夙命,能力又简陋,但我有我的崇尚,便写“海风山骨”四字激励自己,又走了东西两海。东边的海我是到了江浙,看水之海,海阔天空,拜谒了翁同龢和沙孟海的故居与展览馆。西边的海我是到了新疆,看沙之海,野旷高风,奠祀冰山与大漠。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在这两个海边的日日夜夜,当我每一次徘徊在碑林博物馆和霍去病墓前石雕前,我就感念了两海给我的力量,感念我生活在了西安。‎ ‎⑹我最清楚不过,我的书法是缺乏基本训练。我也明白,我的书法多多少少借助了我在文学上的声名,但我想,这和那些领导的题字还是两码事吧,所以,才敢于让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 ‎⑺但我仍坚持,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我也不要书法家。‎ ‎1998年3月5日 ‎16.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文章第二段中a、b、c、d四处括号内。(3分)‎ 理解  了解  便在  也从  附带  附属 答:a b c d ‎ ‎17. 本文第一段中写道“庙里的大和尚,总是让乡下的老太太在佛像前磕头烧香,但他们知道佛是什么,骂佛是屎瓶子”,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其含义是什么?(4分)‎ ‎18. 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就感念了两海给我的力量,感念我生活在了西安”?(5分)‎ ‎19.本文首段说这“可以说是本书法集”,结尾却又坚持说“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 如何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达?(5分)‎ ‎ ‎ ‎17. ①(联想)类比的手法。(2分)②含义是指某些所谓的艺术家学养单薄,便故弄玄虚,玩弄概念,以图让别人膜拜,(1分)其实他们自己心中明白自己的作品内容单薄、思想贫乏,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1分)‎ ‎18.因为“两海”与西安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给我的生活(2分)让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我”有了根基和底气,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1分)从而让我能去掉“逸气”,拥有 “山风海骨”和博大厚重。(2分)‎ ‎19.本文首段说这“可以说是本书法集”,结尾却说“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什么都往文化上靠的不满,(3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艺观和人生价值观--根于生活、一任自然。(2分 笕记 刘鸿伏 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它只属于遥远而深密的山乡,以及山乡平常却奇异的人与事。笕是山乡的血管,枝枝丫丫、宛宛曲曲地从山上伸延到村庄的每家屋檐下,在水声和鸟声、花影和云影中将自然造化与人间烟火连接,将不变的岁月与变幻的人生连接。‎ 城里人往往一到乡下就会惊讶于乡间村落如丛生的蘑菇都依偎在山之麓、河之滨,炊烟袅荡,鸡犬声相闻,不由得要生出几分感喟和羡慕。城里人从乡居的瓦屋炊间发现诗意,山里人在瓦屋阡陌间寻求生计,两种心态,却是一般人生。‎ 在水边山脚这些瓦屋茅檐下,除了少数有财力者自掘水井之外,一般人家都以木桶从河边担水回家供人畜饮用。但挑水毕竟是一件很费体力的苦活,家里没有壮年男子,一般就面临水的难题。加上后来河水水质变坏,已很难直接饮用。‎ 河水既难以直接饮用,当然就不能不另想法子解决。乡人的智慧,最终就体现在“笕”上了。‎ 很显然的,笕与竹子有关,在山区常见的笕,都是用很粗壮的楠竹制成。在山上找一股极好的泉水,最好是岩隙中汩汩涌出且终年不断的“岩浆水”这种“岩浆水”出自岩石之中,水质清洌甘甜,冬则暖,夏则凉。煮菜烹茶,味道远胜城里人享用的矿泉水。找到了上佳的泉眼之后,乡人便将大竹一端埋入岩石下,引接泉水,如果水离家近,则大竹三五根相接即可引水入厨房大水瓮中,如城里自来水一样,极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远的,则需十数根大竹相接,长达数里的竹笕,穿岩过林而来,很是壮观,如大水管一般从泉眼处连绵延伸至屋檐下,泉水哗哗泄出,冒着凉气,成为山村中独有的景致。‎ 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如秦汉的简牍历漫长岁月而坚实如新。山间竹笕接引泉水既很卫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质和味道,就地取材,不需花费钱财。家家竹笕,户户泉声,清凉岁月在雁声虹影中缓缓流逝。‎ 在城市久居,先饮自来水,泡绿茶则败了茶味,煮鱼虾则失其鲜味。后来自来水因了河流污染的加剧,难达卫生饮用标准,水中遂又多了些消毒水及漂白粉的味道,愈发难下咽。于是城里兴起了纯净水、矿泉水。牌子挺多、挺杂,到底弄不清哪家是真,哪家是假。‎ 因为这些缘故,就不能不让人怀念起山村的家家竹笕,户户流泉了。‎ 很长一段时间,城里人是瞧不起乡里人的,城里人有物质上和心理上优越感。但于今却有些变化,城里人很有些向往乡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了。山村的青山绿水,草地丛林以及瓦舍板桥,呈现出一种平和安谧的诗意,空气清新,氧气充盈,菜蔬没有公害,鸡是土鸡,鸭是土鸭,味道绝对比城里的好。总之,乡村在城里人看来,是极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便对乡里后切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首先是一批大款提了大钞到乡下筑乡间别墅,有人还办了农庄;后来的发展到大批城里人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携妻挈子、呼朋唤友到乡间休闲,到“农家乐”吃土菜。再到后来,便成时尚,农舍田园之间,汹涌起绿裙红裤,让人疑惑这些候鸟一样匆匆来去的城里人在吃了土菜、吸足了乡间氧气之后,是否真的就体健心舒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里人特别留意和在乎的,还是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他们饮过之后,发觉比自家的纯净水或矿泉水口感好多了,看着乡里人用这样好的泉水煮饭菜、洗衣洗澡、喂鸡喂猪,就既羡慕又嫉妒。笕中的甘泉永远如琴音一样响在乡村,不需钱买,正如清新的空气一样。山里人受了城里人酸溜溜的赞美之后,就会有人说:我们不仅用矿泉水洗澡,还用矿泉水浇灌田地呢。算你们有福气,今天就用矿泉水帮你们洗汽车呀。‎ 矿泉水洗过车之后,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 ‎(选自《散文》2005年第7期,略有删节)‎ ‎14.“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这里的“另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是什么?(4分)‎ ‎15.面对同样的乡间环境,为什么会有“两种心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各异的心态“却是一般人生”?(6分)‎ ‎16.为什么说“笕”体现了“乡人的智慧”?(4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列的问题。(8分)‎ ‎(1)“城里人”为什么“特别留意和在乎”“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 ‎(2)“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请为“笕”下一简要定义,然后回答孩子们对“笕”为什么“不屑”?‎ 答:① ② ‎ ‎ ‎ ‎14.(4分)指是相对僻远(1分),很少各污染(1分),更多的保留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山乡生活。(2分)‎ ‎15.(6分)两种心态的产生是由于看问题的出发点或角度的不同(2分);城里人由于对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而将原生态的山乡生活视为某种精神追求与向往(1分);而在乡村人眼中,这种世居的环境则是赖以谋取衣食的来源(1分)‎ 之所以又说各异的心态“却是一般人生”,是因为无论是城里人或乡村人,尽管生活环境不同,心态各异,但情感、追求和人生过程并无本质的不同(2分)‎ ‎16.(4分)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坚实如新,山间竹笕接引泉水既很卫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质的味道,就地取材,不需要花费钱财。‎ ‎17.(8分)(1)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在城里因污染加剧,难达卫生饮用标准(1分),又多了些消毒水及漂白粉的味道,愈发难以下咽(1分),城里人自然要特别留意和在乎乡间的山泉(1分)‎ ‎(2)笕是一种古老的把山泉引入农家的竹制水管(2分);孩子们对城市水污染没有深切认识,缺乏城乡饮用状况的对比(1分),只是着眼于笕的简陋外观(1分),因而对“笕”当然“不屑”(1分)‎ 江 南 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道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仿佛有了音乐的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从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与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店坐下,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钩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 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海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静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贵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18.简述下列问题(6分)‎ ‎[1]“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这是为什么?(2分)‎ ‎[2]本文突出了江南古镇乡土风情的哪些特点?(2分)‎ ‎[3]江南古镇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2分)‎ ‎19.“‎ 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20.文章写在古镇的人流里有许多是从外地迁来的,其用意是什么?(4分)‎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如一曲远方飘来的古老的歌,热情紧凑的节奏之后,悠悠的余韵徐徐而来,显得意境深邃,令人回肠荡气。‎ B.作者借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表达一种深居小巷的愁思。‎ C.第3段中,作者把“如虹饮水”“巧连妙构”的石拱桥比作行草书法,这样写既显得生动形象,又紧扣“文化”特点。‎ D.文中村姑的形象就是古镇人的形象,村姑的性格就是古镇人的性格。‎ E.本文语言精巧,虚实相生,言简意赅,增强了文章的情趣美和情韵美。‎ ‎ ‎ ‎18.(1)因为古镇文明是江南文明的精华,它们最集中地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特点。‎ ‎(2)绵丽清长,恬静悠闲,朴实纯正,博大精深。‎ ‎(3)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诞生了一部部辉煌巨著,一幅幅珍贵墨韵。‎ ‎19.(1)把古镇清流与长江黄河进行类比,突出了古镇清流对古镇文明的孕育和滋养作用;‎ ‎(2)暗示了古镇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了古镇文明的内涵和文章的主旨。‎ ‎20.说明古镇文明是古镇人与外地人共同创造的;也说明古镇虽小,却有兼容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 ‎21.BC ‎ ‎ 江 南 蓑 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 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6.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17."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3分)‎ ‎18."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19.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分条列举。(4分)‎ ‎20.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请分析这些修辞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4分)‎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2)"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 ‎ ‎ ‎16.张志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借此表达他对蓑衣所代表的高远、冲淡、悠然脱谷的意趣的欣赏。‎ ‎17."逃离"一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摆脱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的生活。(只答"离开农村,到城市去"之类的扣2分)‎ ‎18.它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 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 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 ‎19.艰辛而愉悦的劳作,清寒贫穷的生活,自由狂放(或"潇洒逍遥")的志趣,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 ‎20.(1)将蓑衣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蓑衣代表一种志趣高雅,潇洒自如的生活状态。(2)通过排比不仅加强的语言的力量,而且突出江南蓑衣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实用性被削弱,而被赋予被动的观赏的价值。‎ ‎ ‎ 脚 步 声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己于自己的脚步。‎ 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般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 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 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 ‎15.本文开头写道“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和“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6.文章第四段划线处,作者阐述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表述。(3分)‎ ‎17.请简要阐述“能走总是美好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4分)‎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写得耐人寻味。作者用虚虚实实的笔触,纵意挥洒,创造出一种气象氤氲的情思氛围,层层抒写出他对“脚步声”的哲理感悟,从而给读者以丰沛的启示。‎ B.在作者看来,能否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不仅说明现实生存环境的改变,而且表明了自己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后者关乎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C.“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必须是在寂寞、孤苦、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 林的时候”。这种情况的“脚步声”无非暗示了作者在艰难岁月中孤苦郁闷颓废的心 境。‎ D.作者对人们在喧嚣市声中,清醒的自我意识已丧失殆尽的生存状态感慨系之。这种深沉的世情感叹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针砭,它是令人警醒的振聋发聩之音。‎ E.文章末段是关于太阳、灿烂霞光以及“金光大道”的浪漫抒写,笔触灵活跳脱,表明了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状态以及对美好前途终会到来的信心。‎ ‎ ‎ ‎15.①引起下文。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生发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感叹。②渲染一种寂静的气氛,表明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为下文在“喧嚣”中“听不到脚步声”等内容的生发议论作铺垫。‎ ‎16.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实际上是聆听到自己行走时的心灵之音,能使自己看清行走时身心状态,对自我的生存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会知道生命不息,奋斗不已,人生的追求是无限的。‎ ‎17.“能走”即意味着生命还在,清醒的自我意识还在,理想还在,追求还在;虽然心中的目标难以达到,但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即算痛苦、艰难、哭泣也是一种收获,否则不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这句话弹奏出了欢乐、自信而又旷达的生命乐章,显示了作者坚强、健朗、成熟的心态。‎ ‎18.C E/ C.“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必须是在寂寞、孤苦、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脚步声”不但是孤寂心境的象征,而且也是孤军奋战精神的象征。 E.“对美好前途终会到来的信心”不合文意。文章末段首先是关于太阳、灿烂霞光以及“金光大道”的浪漫抒写,笔触灵活跳脱;而在结尾处由浪漫抒写而突转沉实的一笔,表明看似便捷的“金光大道”并不存在,人生的奋斗之路在跋涉者脚下,这是务实的自省,能给人们更深切的启示。‎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51-5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51、怀表,很老很老了 52、黄河臆象 53、回家是一种感觉 54、火中取栗的人 55、寂寞书院冷 ‎ ‎ ‎ 怀表,很老很老了 骆 文 一块怀表很老了。‎ 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是带着日月盈亏的刻度么……‎ 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钟表的师傅。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还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他打开表,拆了零件。我点烟吸着。给他一支,他急忙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掸不得的。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 号汽油中。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瓶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 我把它收进口袋,回到家里。‎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了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学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变成一堆灰。他就留下了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 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四周的木落,有些蕴藉深沉,然其飒飒之声不是唏嘘叹息,而是和我们蓝色星球搏斗的一种动力。‎ 这块薄薄的圆圆的金属,我揣着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录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还会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记:多几个安适的驿站好让我打尖……‎ ‎“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亲,像踏着骤起旋风似的马蹄,会不会这样惊醒我,促使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 ‎(原载1990年3月号《散文》)‎ ‎16.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限30字以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从全文看,这句话含有人到老年,只要有一种精神动力,仍能充满活力的寓意。‎ B.“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这是说,父亲一生辛劳,但一生清贫,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 C.“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这段描写主要是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D.“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作者通过拟设的泉路上父亲的这句发问,引出“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的自勉之语。‎ E、父亲已经辞世了,“我”也“进入暮年”,“怀表很老很老了”,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 ‎ ‎ ‎16. ①惜时 ②敬业③勤奋④俭朴 ‎17.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②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引为“晨曦”之意)‎ ‎18.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19. A D 黄河臆象 杨闻宇 ‎①摊平我国地图,从东北向西南,自东南往西北,平直绷起两根细线,线的交点恰巧是兰州的所在地。黄河九曲,逶迤数千里,它只正二八经地穿过了一座城市:兰州。‎ ‎  ②在晴朗的日子里,百里长街,市声如沸,流经闹市的黄河则是悄无声息的。不甚透明的水纹盘旋交织,沉默平稳的波痕在朝晖夕照里犹如铜汁浇铸的块状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犷的血色,流动成浩浩的、浑厚的一派,仿佛千万条汉子衔枚疾进,无声地运行。人们看不出别的迹象,只看见瓷实的,富于弹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动,强悍雄劲却不暴戾,元气勃勃而不响动。——一切怀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无声的。‎ ‎  ③“不到黄河心不死”,“跳到黄河洗不清”,小时节,我听到父辈动不动念叨黄河,心里也觉得黄河了不得。读书时,耳畔啥话都有,有人说黄河是一支剽野的黄肤色的歌,有人说是长长的一线泪滴、深深的一声喟叹,也有人说它是月亮下神话里的一条龙……我想往黄河,以为今生今世能见它一眼,就知足了。没料想成人之后,我这生命的火星儿溅离父母之乡,西掷千里,住进兰州,居然与北国大地上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河相依为邻了。夕照下,风地里,雨天,雪天,我独自在河滩里逍遥漫步,纵览这亘古不息的,不舍昼夜的活的巨物,聆听这似乎无言、却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绪便有了些神秘的变动。‎ ‎  ④黄河,是大海以它倔强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这问号在兰州形成稽考历史的第一个锐利弯钩,钩起一连串的积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驼西上的汉使张骞,120丈铁缆的镇远桥铁拄,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兰州战役时在炮火中旋动不已的大型水车……这些记载过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有的化作了濒水而立的花岗岩石雕,有的尚绵延着一线活气,对“问号”努力进行解释。‎ ‎  ⑤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捎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在兰州,黄河并不是箭杆式地插城而过,每于人迹稀寥处折个大弯,长的波痕便斜倾如熊腰,低吼喑呜,拍石崩岸,狂不可羁,这一种地上没有路便要踢开一条路,前方没有海自己便要掬成一个海的霸王气概,着实惊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有“平地一声雷”的龙门、有大禹神斧劈裂的三门峡。浪未至而气先凝,这一条由海魂挥动着闪电似的长鞭,它那征服一切的气度是先天具备的。‎ ‎ ⑥“黄河远上白云间”,那仅仅是它远上昆仑时偶尔一现的背影。兰州乃挟水之山城,夜来两厢灯火,珠玑罗列,金冠嵯峨,洋洋洒洒映进黄河,致使这里的流水成为千里躯体上光明璀璨,瑰丽无比的一个段落。“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的黄河,正从我身边经过……‎ ‎18.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以下两个比喻句的含义。(6分)‎ ‎ ⑴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梢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②⑥两段所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异同?(5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本文以“黄河臆象”为题的理解。(3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第①段叙说兰州的位置及黄河流经兰州的情况,写出了兰州是体味黄河的最佳地方,自然引起后文的“臆象”。‎ ‎ B.文章先写“我”为黄河的神奇所吸引,再写“我”与黄河相依为邻,最后写“我”与黄河密不可分,全文线索清晰,结构谨严。‎ ‎ C.文章先写黄河“悄无声息”、“沉默乎稳”,再突出黄河征服一切的霸王气度,欲扬先抑,曲折多姿。‎ ‎ D.文章描写了黄河兰州段景象,又指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等景象,虚实结合,表现了黄河全程的声威气势。‎ ‎ E.文章最后指出“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黄河,借“天象之大”的昆仑反衬黄河,充分表现黄河粗犷、浑厚的性格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 ‎ ‎18.⑴“大问号”既喻指黄河的外形(流经兰州时的大弯子),又表示对历史积淀物(或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或黄河文明或华夏历史)的思考。‎ ‎⑵“鞭影”喻指黄河与渤海紧紧相连,先天具有征服一切(没路开路、没海掬海)的霸王气概。(每小题3分)‎ ‎19.两段描写的都是黄河兰州段的景色。但第②段写的是白天之景,第⑥段写的是夜晚之景。‎ 第②段表现黄河悄无声息而又强悍雄劲的特点,第⑥段表现黄河璀璨瑰丽的特点。(或合在 一起说:……第②段写的是黄河白天流经兰州的情景,表现了黄河悄无声息而又强悍雄劲、元气勃勃的特点。第⑥段写的是黄河夜晚流经兰州时的情景,表现了黄河光明璀璨、瑰丽无比的特点。(“同”占1分。“异”占4分,每一层意思2分 ‎20.以“黄河臆象”为题,表明文章主要表达的是黄河之“神”而非“形”,是对黄河文明的感悟和思考,而非地理学意义上的黄河。‎ ‎21.A D  B项:“‘我’与黄河密不可分”属无中生有。C项:“欲扬先抑”属无中生有。E项:“反衬”说得不对。‎ 回家是一种感觉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开。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年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觉。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为,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8.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答: ‎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不超过10字)‎ 答: ‎ ‎19.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3分)‎ 答: ‎ ‎20.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并说说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6分)‎ 答: ‎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不像一般写乡情的文章那样去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而是着重抒写了自己羁留异乡时,对故乡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无穷。‎ ‎ ‎ ‎18.(1)回家已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心理上的需求、满足,心灵上的慰藉。)‎ ‎(2)对故乡割舍不断的感动(或“看望家乡的亲人”)‎ ‎19.因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意思对即可)。‎ ‎20.分四层:思念家乡——回到家乡——回家又巴望离开家乡——‎ 离开后又开始思念家乡;逐层深入,前后呼应。‎ ‎21.B、D ‎ ‎ 火中取栗的人 周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 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个体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地震撼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一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惟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的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决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本文有删节)‎ ‎19.第一段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说出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1)隐士的某种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解决的悖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梵高的画作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从梵高的灵魂深处看,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火中取栗”是个成语,请解释这个成语的词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认为,“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试就“不屈和挣扎”,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个人看法。(4分)‎ ‎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艺术家要珍视艺术生命,要拥有忍受孤独贫穷的品质。(2)梵高所处的两难境地:①为艺术必须承受孤独和贫穷②孤独和贫穷有加剧他精神的苦痛。(6分)‎ ‎20.梵高不顾一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4分)‎ ‎21.(1)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2)指自己的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自己的痛苦生活的结晶。(4分)‎ ‎22‎ ‎.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4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一一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凡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有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粮,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 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一一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里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有删节)‎ ‎14.文章题目中用了“寂寞”和“冷”两个词语。‎ ‎(1)从文章内容看,书院的“寂寞”除“少有游迹”外,还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 ‎ ‎(2)“冷”字在文章中有三层含义,一是 ;二是 ‎ ‎ ;三是 。(3分)‎ ‎15.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4分)‎ ‎16.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5分)‎ ‎17.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6分)‎ ‎ ‎ ‎14.(1)位于深山腹地;草径仅依依可见;千年古柏增加凄凉;院舍空空。(2)一是书院的冷清,二是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三是作者感到心寒。((1)题的对应点在文章的7、8、9、10段,这也是描写书院的主要部分。二、三点可以合二为一,写出3点就可以得4分。(2)题第一、二点比较好回答,第三点从文章的感情基调中可以看出来,也可以从作者“讶然”、“‎ 不是滋味”、“愤激”的感情过程中看出来,每点各1分)‎ ‎15.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愤,对功利世俗的抨击。(反衬手法及作用各占1分,深层用意2分)‎ ‎16.古柏就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永远生机勃勃,虽历经劫难而生生 不息,厚重而有底蕴。(大体意思对即可。难点在对“见证”和“伴侣”的理解上,应结合上文考虑。)‎ ‎17.要继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2分)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低头,(2分)坚守清雅、 怡然、旷达的高尚精神品格:(2分)(大体意思对即可。这是对全文旨要的总括,最后两节也是作者总想的真实流露)‎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46-5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46、海南杂忆 47、河对岸人家 48、河流的秘密 49、红叶 50、湖 ‎ ‎ ‎ ‎ ‎ 海南杂忆 矛盾 ‎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 ‎。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 她说:“喂畜牲。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 1963年5月13日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6分)‎ ‎ 答: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 答:“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4分)‎ ‎ 答: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 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8分)‎ ‎ 答: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 ‎ ‎ ‎ 河对岸人家 李国文 ‎①丹河从晋东南逶迤流入豫西北。‎ ‎②平时,这丹河水清见底,游鱼可数,细流潺潺,微波荡漾。但到了夏秋两季,这丹河就变得狂放起来,一下子涨到半山高的滚滚浊流,汹涌而下,咆哮着,席卷着所有能裹挟走的一切,如雷似的冲决着,奔腾着。牛大的石头,在水中,像鸡卵般被摆弄着,那声势可畏可怖。每到此时,两岸便可望而不可即地分隔开来,鸡犬之声相闻,往来是绝无可能的了。‎ ‎③我始终记得河对岸山顶阳坡上那几户人家,每天清晨阳光先把那小村落照亮。好久好久,这夏秋季节特别耀眼的太阳,从对岸山巅慢慢地滑下来,跨过飞腾的巨流,才照到我们工棚。此刻,已经是晌午了。可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露脸不多一会儿的“日头”,又回到对岸那小山村了。直到我们工棚里黑黢黢的了,对岸屋顶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抹光亮,可以清楚地看到飞鸟归巢,鸡兔进笼,咩咩的羊群和悠闲地摇着脖下铃铛的短角黄牛回村的情景。‎ ‎④那时,我很孤独。‎ ‎⑤置身于人群之中,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扣着,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你不想孤独也不行。所有的人,都像害怕瘟疫地避开我,用这种在人群中画地为牢的孤独,来惩罚一个其实并无过错的人,虽然美其名曰教育,实际更多是一种文明的残忍。但无论如何要比《水浒传》里林冲脸上刺着金字,发配沧州,进步得多了。‎ ‎⑥这种惩罚式的孤独,早已在个人的记忆里,化为历史;但当我白发苍苍时回首往事,犹心有余悸,甚至到了太平盛世的今天,时不时还会在半夜里被那昨日的恶梦惊醒。于是,就出现那阳光下小山村的画面,那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因为当时几乎无人理睬,无人交谈,更说不上能得到什么温馨和同情的我,唯一的自由,除了有雾的天气里,山谷里烟云迷漫,遮住了视线,一无所见外,便是可以聚精会神凝望对面山顶上那几户人家。‎ ‎⑦‎ 从屋顶袅袅的炊烟,到每扇门里走进走出的庄稼人,以及活蹦乱跳的鸡犬,悠闲走动的牛羊,走村串巷的货郎担,走亲戚,回娘家的陌生面孔……成为我排解孤独的良药。否则,那种被整个社会抛弃的隔绝感,一旦到了承受不住时,精神崩溃,会从崖上一头栽进汹涌的丹河里。有人这样尝试过,但不是我。‎ ‎⑧所以,我从心底里感激那被阳光照得灿烂辉煌的小山村。至少它使我在绝望的生活里,从这扇窗户看到山民身上,也许是中华民族最本质上的善良。一切的恶,在这样生生不息的老百姓心里,几乎是无地自容的。这有点像丹河里的水,不论山洪暴发,水漫山谷,嚣张放肆,雷霆万钧到何等程度,那总是一过性的,很快就会变得如同不曾发过洪水那样,温柔平静,澄澈清净。也许,这就是人生的运行规律,没有永远的黑暗,即使暗无天日的话,也应该相信和寄希望于明天的阳光。‎ ‎⑨给我留下最难以磨灭的印象,是第一次到工地后,遭遇到山洪暴发,于呼啸的激流中“捞河”的壮举了。男女老少,全村出动。几个健壮的汉子,腰里系着绳子,拴在全村人手中。在丹河的浊浪里,捞取从上游冲下来的一切,对贫穷的山村人来说,等于一次天赐财富的好机会。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乐此不疲地一次次朝河中跃去。‎ ‎⑩最让我激动的一点:一旦飘来尸体,什么到手的东西也不要了,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死人拖到岸上等待尸家认领。还有,他们有前辈留下来的捞河规矩,凡是完整的家具,锁着的箱柜,都不马上抬回村里,日夜派人守着,必须十天半月以后,水退了,还要等到水清了,确认无主才处理。衣物宁可沤烂,即或非常非常之需要,也决不染指的。这种古风,是在那纯朴的民心中扎了根的。‎ ‎11人与人本来应该如此相携相助的。至于人为的孤独,那种恶的浊流,在阳光普照的温馨世界里,只是像山洪那样,尽管会汹涌而来,但来了还会去的。所以,在过去了若干年以后,又一次落入类似的境遇中时,我想起那山村的启示,便由此坚信,对于一切一切的黑暗,至少不要绝望。‎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25日,有删改)‎ ‎16、第三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目的?(3分)‎ ‎17、作者为什么说记忆中小山村的画面“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3分)‎ ‎18、从全文来看,在作者眼中,“河对岸人家”有哪些特征?(4分)‎ ‎19、概括第十一自然段中的“山村的启示”(不超过30字)(4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第二自然段写丹河水势随季节而变化,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 ‎ ‎16.按时间顺序写。表现作者的孤独,对阳光、温暖的向往。‎ ‎17.遥望小山村是作者那时唯一的自由记忆;小山村中人们的生活是作者排解孤独的良药;小山村使作者在绝望的生活里看到中华民族最本质的善良,相信并寄希望于明天。‎ ‎18.生活贫穷,但宁静、温馨、悠闲、自由;村民善良纯朴,相携相助,古道热肠。‎ ‎19.面对人性的丑恶与黑暗的处境,应相信人性,相携相助,心怀希望。‎ ‎20.为下文叙事作铺垫;为遥望山村提供依据;为下文议论作张本。‎ ‎ ‎ 河流的秘密 苏童 ‎ ‎ ‎ ①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一个秘密。‎ ‎ ②河流在洪水季节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 ③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 ④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一一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 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得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 ⑤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16.作者说“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根据文章第②段,说出河流不可轻侮的三条理由。(6分)‎ 答:①‎ ‎ ②‎ ‎ ③‎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在作者眼中这条河流具有怎样的心灵特征?作者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4分)‎ ‎18.简要阐释“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分) ‎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为线索,采用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其实河流也与人一样,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 B.作者把“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比作“一盏渔灯”,意在说明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也许能够探索到河流的心灵。‎ ‎ C.作者通过对家乡一条小河的描述,说明自然必须得到尊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 D.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主要为了通过鱼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都是污染造成的。‎ ‎ E·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深刻丰富,能引发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让读者回味无穷。‎ ‎ ‎ ‎16.①有力量(速度、热情),让人感到震撼。②自由的、不可束缚的。③有坚定的信仰。17.第一问:(1)忧郁,压抑,不快乐,自暴自弃,发牢骚(只要答到一点就算对);(2)拒绝自己的责任和道义:(3)拒绝人类的窥探(探索、探求也可)(3分);(答对一点得1分)。第二问:强调河流受到人们的损害,与我们的敌意和隔阂日益加剧,我们无法探索河流的心灵。(1分)18.河流的心灵是不可捉摸的,无论用什么手段方法都不能真正的把握(2分);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必须尊重河流。(2分)19.BD(B项从文意看河流的心灵是无法探索的。D项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和污染关系不大,而是和河流的心灵有关。)‎ ‎ ‎ 红 叶 ‎ 江 河 ‎ ‎ ①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的一枚红叶托来的。那叶子虽然失去了夏日的翠绿与鲜活,但千丝万缕如云如织的红晕,仍然显示着生命饱经沧桑而不衰竭的光泽。仔细阅读,总能品出满心满目的沉重。‎ ‎ ②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踏歌而来。一楼亮丽而亢奋的情愫,不因岁月的冷雨寒风,历史皱纹一般地印出那些曾经拥有的风景。‎ ‎ ③那一年,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一湾亮绿,立时被腾起的深色写意所笼罩。伴着满树乞求阳光感激阳光的叶子,我站在无言又无奈的母亲面前,我能说些和做些什么呢?蜂飞蝶舞、扬鞭吆喝的温馨与雄浑,是与眼前的悲怆画面不相协调的。母亲喜欢红叶,常常把红叶一生的辉煌与美丽归结为朴素的“好看”二字。这样的定义虽很肤浅,但原始的美是能说明红叶作为一种生命过程所独有的轰轰烈烈的平凡与伟大。正如春风的笑,是为绿遍山野;夏雨的狂,是为挥洒豪气;秋月的眼,是为收获鼓劲;冬雪的吻,是为大地铺上一层不掩饰的晶莹一样,让一组神韵在特定的氛围内展示风情。这种风情有可能过程是短暂的,只要留住搏击的顽强与执著,是能够找到属于生命的隽永的。‎ ‎ ④‎ 然而起风了,灰蒙蒙的天空,一片苍凉。路边的树叶,已经失却了青春的娇艳,痛苦地作着最后的告别;病床上的母亲,泪眼朦胧。看着刚刚绽芽的我,她真的不愿像那一片屈于命运的红叶啊!但是,病魔吞噬生命是与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的。母亲仿佛很安详,连最后的遗言,也是让我去拣几片红叶。我跑在童年的秋天里,为母亲拣回了一大把红叶。母亲数着这些红叶,如同数着我可以用月计算的年龄,终于,她的笑永远地印在了那把红叶之上。‎ ‎ ⑤红叶度过了一个辉煌的时刻,而我的感觉也突然回归到被爱怜所簇拥的晨光里。那是一个夜晚,在严寒即将为大地更换主题时,你踩着松软的泥土走了……而我则踩着落叶向你扑去。‎ ‎ ⑥我并不企盼一切都会永恒。红叶告别季节,这是自然的法则,就像再坚硬的岩石也注定要风化为泥土一样。造物主在造出万物时,就给了它一个不可超越的毁灭命运。我仍在爱着,就像叶子热恋土地一样,在狂风中不管旋得多高,最终还要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因为,它从枝头走下来,已经有一个归宿在向它招手。我的归宿藏在母亲亲手为我设计的坐标里。‎ ‎ ⑦让世界所有的叶子都飞舞吧,那是一颗颗袒露真诚的心哪!‎ ‎ ⑧天上的红叶一片片/思念到天边/思念到永远……‎ ‎ ⑨把思想从往事中拽回,虔诚地注视今天的红叶,红叶便是活着的历史,是的,一切都未曾老去,也绝不会老去,只要大自然的秋风刮来,那飞溅的流苏,那童年的云雨星光,那饱蘸生命之美的红叶,便突破时空的界限,染红我遥远而清晰的梦境。‎ ‎14.这篇散文,开头“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的一枚红叶托来的”一句。‎ ‎(1)这句话主要用了 等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 ‎ 。(2分)‎ ‎(2)文章开头使用这句话的作用是 ‎ ‎ (3分)‎ ‎15.第三段拿“春风”、“夏雨”、“秋月”、“冬雪”作比,是为了说明 (5分)‎ ‎16.解释文中化线句的含义(6分)‎ ‎①“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踏歌而来”‎ ‎②“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一湾亮绿,立时被腾起的深色写意所笼罩。”‎ ‎17.(1)这篇散文第六段“我的归宿藏在母亲亲手为我设计的坐标里”一句意思是说母亲的某个方面深深地影响了我,这个方面是什么? (2分)‎ ‎ (2)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红叶便是活着的历史”,“那飞溅的流苏,那童年的云雨星光,那饱蘸生命之美的红叶,便突破时空的界限,染红我遥远而清晰的梦境”?因为红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一切都未曾老去,也绝不会老去”除了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情愫是永恒的外,还有什么含义?(2分)‎ ‎14.(1)比喻、拟人(1分);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吸引力(1分)。‎ ‎ (2)既点明了秋天的到来(1分),又是文章的引子,引起深深的怀乡之思(2分)‎ ‎15.说明红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同样有着搏击的顽强与执着(2分),同样展现了自己轰轰烈烈的平凡与伟大(3分)‎ ‎16.①作者驰骋瑰丽的想象,向往那充满幻想的火热的生活(3分)‎ ‎②秋天的雄浑景象,但在一个孩子眼里却是满眼的肃杀景象(3分)‎ ‎17.(1)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品格。(2分)‎ ‎ (2)“红叶”代表着美好的记忆(2分),‎ ‎(3)短暂的生命散发的是永恒的精神。(2分) ‎ 湖 王 蒙 ‎ ①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 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 ③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禾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大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淼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 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 ⑨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 1994年4月 ‎18. 第1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4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6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 A. 太液池给了幼年的“我”一个奇异的温柔,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给了中年的“我”一种“庄严”和“庆幸”。‎ ‎ B. 在大地与人之间的奇妙契合中,作者认为山、海、沙漠、河流无法与湖这种流动的深情相比。‎ ‎ C. 本文第4段中说“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意在表明湖与月亮一样使人感到美丽,领受到一种情意。‎ ‎ D. 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新疆赛里木湖的盘山公路上的重型卡车,远古时代海的遗留——博斯腾湖都体现了湖对人类的一种情意。‎ E. 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一望无际凛然而又高耸的赛里木湖相比,作者最感亲切随意的是更加人化的自然——珠海斗门的白藤湖。‎ ‎ ‎ ‎18、湖,清澈、敞露、温柔,活泼、深情、美丽……为大地增添了神采和朝气。它能引发人的各种情感。‎ ‎19、用排比句式从不同角度突出强调了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 ‎20、只要好好地做,只要更近人情一些,发展和生活就不那么困难。‎ ‎21、B、D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41-4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41、孤独的普希金 42、古村的雨 43、古典之殇 44、光 阴 45、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雕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项。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站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上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项。他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孜孜砣砣,很投入。大概是在大上海的疯狂采购有些入不敷出,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 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17.作者每次到上海,要去的是南京路与淮海路,可去可不去的是普希金的铜像,为什么?(4分)‎ ‎①‎ ‎②‎ ‎18.“我很替普希金难过”,这难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6分)‎ ‎①‎ ‎②‎ ‎19.“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全文,如果说出来,应该是什么话?(4分)‎ 答:‎ ‎20.下面是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中说“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从本质意义上理解,不是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而是人们更多地追求物欲,离普希金太遥远了。‎ B.普希金广场即便是雪花飞飘,也有人去凭吊,而四月的上海,阳光灿烂,却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这说明人的精神境界不一样。‎ C.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孩子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作者写这几句话时,内心充满了对打拳老人和玩耍孩子的不满。‎ D.“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也就是说,作者的话中有这 个意思:金庸和琼瑶对青年人的成长负有责任。‎ E.文章通过“我”对普希金的拜谒以及“我”的感受,写出了有些人因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自我快乐,而导致精神的荒漠。‎ ‎ ‎ ‎17.①因为南京路与淮海路有时尚,有热闹,有消遣,有繁华,有虚荣,一句话,那里有更多的物质享受。‎ ‎②因为普希金铜像那里只有孤独,冷清,没有生命,无刺激,一句话,它不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愉悦。‎ ‎18.①没有人来拜谒,没有人瞻仰,没有鲜花,没有崇敬 ‎②这里的一些人有的只是冷漠,有的只是自我的物质的需求,普希金的人格以及他所拥有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在此荡然无存。‎ ‎19.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的中国,我们不该冷落了普希金,而应该用普希金的精神洗涤自己的灵魂。‎ ‎20.C、D(C根据全文,作者并非对几个打拳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不满,而是对人们冷漠普希金的失望、痛心;D是年轻人自己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看,金庸和琼瑶对青年的成长不负有责任)‎ 古 村 的雨 费 振钟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 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选自2001年第9期《散文》,略有改动)‎ ‎18.从全文看,(1)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2分)‎ ‎ ‎ ‎(2)第三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2分)‎ ‎ ‎ ‎19.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6分)‎ 相同点: ‎ 不同点: ‎ ‎ ‎ ‎20.联系全文看,本文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 ‎ ‎ ‎21.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B.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本,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味,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 C.郭洞村的民居很有艺术特色,但作者却不喜欢那些精致典雅的制作,认为它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装饰了保守的内心。‎ 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 E.作者写“蓑衣”而不是雨衣、“老农”而不是小伙儿、“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群牛——寥寥几笔,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韵。‎ ‎ ‎ ‎18.①它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2分)‎ ‎②紧闭的生活理想(或“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幽闭”)(2分)‎ ‎19.(6分)‎ 相同点:古木环合,泉水夹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门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或: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不同点: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巷道便空虚而冷寂,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郭洞村自愿做一件古旧的艺术品,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桃花源”没有。‎ ‎20.(“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微风中,古村的本色令作者感动)表达了对古村变化的委婉批评,对古村原来风貌的喜爱。(4分)‎ ‎21.D E(4分)‎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 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 ——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 ‎ ‎18.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分)‎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 ‎ ‎ 。(2分)‎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 ‎ ‎ 。(2分)‎ ‎19.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答:含义是 ‎ ‎ 。‎ ‎20.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6分)‎ 答:(1) ‎ ‎(2) ‎ ‎(3)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C.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学生感动和审美。‎ D.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E.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 ‎ ‎ ‎18.①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②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人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 ‎19.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只答出“是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均给满分。4分)‎ ‎20.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6分)‎ ‎21.A.E(B.不是孩子们缺少审美接受能力,而是因为文化物象灭绝。C.说法绝对化。D.作者原文中对宣传和口号的作用的质疑,是有假设条件的)。(4分)‎ ‎ 光 阴 ‎ ‎ 赵丽宏 ‎ ‎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 ‎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 ‎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世人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 ‎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 ‎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 ‎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 ‎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 ‎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 ‎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 ‎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 ‎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绝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 ‎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 ‎ 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 ‎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化成永恒,这是因为他把你的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 ‎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变成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 ‎ 1.为什么说“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 ‎ 2.本文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 ‎ 3.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试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 ‎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 ‎ B.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时间,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 ‎ C.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 ‎ D.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 ‎ E.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蓓蕾”,次写“枯黄的树叶”,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 ‎【参考答案】 ‎ ‎ 1.因为光阴是一把神奇而无情的雕刻刀,能使很多事物发生巨大的变化。(意思对即可) ‎ ‎ 2.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改变自己的步伐;②容易消逝;③能改变一切; ④能一视同仁。 ‎ ‎ 3.如:“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这段话深含哲理,运用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只要找出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 ‎ 4.D E ‎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删改)‎ ‎ 毕淑敏 ‎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 ‎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但我从不用那些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 18、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 答: 。‎ ‎ 19、根据文意,“我”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会动手打孩子?(6分)‎ 答: 。‎ ‎ 20、文章题目“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根据文意,请说明“我”为什么打孩子?(4分)‎ 答: 。‎ ‎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主要通过具体详细的叙事,真切的记录了作者打孩子的心路历程,语言亲切自然,真挚感人,使为父母者深思,让作儿女的感动,称得上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挚文。‎ ‎ B.作者认为,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的孩子,就像顽皮的小兽,应该让他们放任无羁的奔向他们向往中的草原,不应该采用殴打的手段,强迫他们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 ‎ C.作者在文中做了一个“摸火”的假设,是用于说明自己打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切肤的疼痛,从而牢记这种体验,像不再“摸火”一样,永远与一些最肮脏的品质隔绝。‎ ‎ D.在这个世界上,作者只打过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从而给自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痛苦的记忆,这种记忆让作者回想起来感到深深的后悔,从而决定不再打孩子了。‎ ‎ E.作者认为,虽然打孩子让孩子疼痛,让自己不仅“身累”,而且“心累”,感到比孩子更为久远悠长的痛楚,但该打的时候必须打。‎ 参考答案 ‎18、(4分)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亲切,自然,感人,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语言亲切,自然,感人”,2分;“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2分。意思对即可。)‎ ‎ 19‎ ‎、(6分)在孩子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时候;在孩子初次与人类最肮脏的品质接触时;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或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之后。(每点2分,共6分。三者是并列关系,如果写成选择关系,只给2分)‎ ‎ 20、(4分)让孩子感到切肤疼痛(1分),从而与虚伪、懦弱、残忍、狡诈等最肮脏的品质永远隔绝(2分),让孩子记住并终生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帮助孩子快快长大(1分)。(只答“为了爱孩子”的,不给分)‎ ‎ 21、(4分)C、E(答对一个给1分,答案超过两个的,按前两个给分。答错不倒扣分。文中并没有具体详细的叙事,故A不对;B中的情况,殴打是最后的武器,故B也不对;文中并没有写到作者后悔,更不是因后悔而决定不再打孩子,故D也不对。共4分)‎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36-4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36、高原,我的中国色 37、告别三峡 38、给生命配乐 39、根的神韵 40、巩乃斯的马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 良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 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抠进黄土,扎向地心,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冷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漠、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他想喊。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了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 ‎18.请简要分析文中“轩辕柏”的象征意义。(6分)‎ ‎19.“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同时将三组反义词语用来描写这种感觉,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4分)‎ ‎20.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中的“我”?(4分)‎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豪,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B.“他”站在黄土高原上,看到“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深感植被破坏严重,内心无比冷漠,苍凉。‎ C.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慷慨悲歌之气,积极进取之心。‎ D.“他”想呼喊,仅仅因为现代人的苍白无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他的大声呐喊是希望唤回高原的血性来。‎ E.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 ‎ ‎18.①轩辕柏是黄土高原血脉的象征,有了它,黄土高原才会成为“金子样的高原”。(3分)‎ ‎②轩辕柏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有了它,炎黄子孙才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繁衍。(3分)‎ ‎19.①是一种既骄傲又伤感的感觉。(2分)②是因为高原的雄浑,民族历史的厚重。(2分)‎ ‎20.文中的“他”是虚指,是千千万万有民族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国有血性的精壮的汉子。(4分)‎ ‎21.BD(B项:与破坏植被无关。作者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物内心的荒凉冷寞。D项:概括不全面。还因为历代统治者的懦弱昏庸,尚且偷安。4分,答对一项得2分)‎ ‎ ‎ ‎ 告别三峡 赵本夫 ‎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2003.2.14)‎ ‎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 ‎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 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15.(4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16.(6分) (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17.(6分)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18.(6分)(1)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最光下的影子量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8.作者在文中说:“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4分)‎ ‎19.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20.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6分)‎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活配乐”,要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美很美”?(3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的最后一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以此句作结,显得意味深长,事实上作者已在文中作了回答:人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B ‎.作者很善于描写人物,文中不仅写出了父母亲哼歌各自的特点,而且写自己走黑路回家,也十分传神,让人读了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C.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的情景,是为了与前面写父母的情景形成对照,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D.这篇散文融记事、写人于一体,熔议论、抒情为一炉,情感真挚,语言华丽,尤其是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使得文章也像配了乐似的有了旋律。‎ E.文章第四段画线中连用了五个“一边”,其中第三个“一边”出现在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中,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作为一个木工的职业形象;另外四个“一边”突出了父亲在劳动中自然则然地哼着“随意”的调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 ‎ ‎ ‎18.人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能战胜它们,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快起来。(4分,意思概括对即可)‎ ‎19.父亲和母亲“一边干活,一边哼歌”,不仅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灿烂”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快乐、自信。(4分,结合下文进行概括)‎ ‎20.①看重生命、热爱生命。(3分)‎ ‎②因为他们即使在一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依然热爱生活,用哼歌的方式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绚烂多彩(或用心来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3分)‎ ‎21.BE(A“人需要的不是物质”错,C“形成对照”错,D“语言华丽”应为“质朴、平淡”)(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答案超过两项的,本题不得分)‎ ‎ ‎ 根的神韵 张和平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 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土地。‎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了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18.(1)文章第一部分划线的句子中“命运的安排”指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第二部分中划线句子“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的含义?(4分)‎ ‎19.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最突然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20.(1)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里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3分)‎ ‎(2)综合全文看,作者通过对根的神韵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你的看法。(3分)‎ ‎21.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在诗意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对根的神韵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B.文章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将根拟人化,视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赋予了根各种感情的体验,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C.文章通过对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的描写,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地融为一体,突出了根的神韵。‎ D.文章的三个部分言简意丰,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描写表现了根的神韵,语言深刻蕴藉,主旨含而不露,令人回味。‎ E.文章第三部分借根“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对根的屈服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 ‎ ‎18.(1)本属于一片沃土,却注定此生经历孤独、 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什么忍受孤独 风霜,不为人们留意。(原文语句信息比较完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但意思符合也可以给分)(2)因为村头的老榆树养育了古老的村庄,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是旗帜, 默默地支持着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正如长埋地下的化石一般有价值。‎ ‎19.分层并列(或并列式结构),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清楚。‎ ‎20.(1)①顽强与坚韧 ②无私与博大 ③痛苦与坚贞(意思接近可以得分,但不可偏离太远或概括不全)(2)①‎ 人生应该默默奉献,(或不求名利与关注;甘于寂寞等)勇于进取(坚持奋斗),不屈服于命运(坚忍不拨),不畏艰难。②要心底无私,胸怀博大,乐于奉献(或无私付出,宽厚包容,甘于奉献等),热爱古土。③要保持操守(坚持高贵品格或崇高气节),不屈服于外在压力,为了坚持人格(或生命)的尊严,宁可失去生命。(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三个部分,缺一方面扣1分)‎ 本题要扣住“人生思索”,围绕树根答不给分,应该体现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着重在作者的理性思考。只要基本靠近答案即可给分,不必强求一致。‎ ‎21.C、E(C项没有说理,E项没有批评的意思,所谓“你改变了”等等实际上是人们用外力强加给树根的改变,不是根本身的改变)‎ ‎ ‎ ‎ 巩乃斯的马 ‎ 周 涛 ‎ ‎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 ‎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发情的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龇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 ‎  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 ‎  那是一九七零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息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 ‎  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呼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 ‎  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 ‎  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唯恐失一言而遭来灭顶之祸,心灵寂寞。只有一个乐趣,看马。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 这样,我就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诗韵。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醉酒的青年哈萨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纵马狂奔,东倒西歪的俯身鞭打猛犬,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 ‎ ‎  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 ‎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 ‎  1.文章开头,作者用了哪些动物与马对比,这些动物各自的和共同的缺点是什么? ‎ ‎  2.在第三节,作者为什么说马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 ‎  3.第八节开头有一句“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请揭示此句中“取消”与“给予”两词的内涵。 ‎ ‎  4.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名马的目的是什么? ‎ ‎   ‎ ‎  参考答案 ‎ ‎  1.牛安贫知命,骆驼畸形丑陋,毛驴难当大用。它们都反映了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是俘虏,是仆役。 ‎ ‎  2.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 ‎  3.“取消”的是自由与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给予”的是重新体会到了生活不朽的壮美。 ‎ ‎  4.(1)证明马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2)表明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31-3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31、废墟的辉煌 32、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33、感动是一种养分 ‎ ‎34、感觉城市 35、高山流水 ‎ ‎ ‎ 废墟的辉煌 ‎ ‎ 刘上洋 ‎ ‎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 ‎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 ‎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 ‎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 ‎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 ‎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 ‎1.第三段中“迷惑不解”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 ‎ ‎ ‎2.“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从上文看,这“魅力”表现在哪几方面? ‎ ‎  3.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 ‎ ‎ ‎ ‎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本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既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又有现实的震撼力。 ‎ ‎  B.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像中繁华的罗马城,而实际中的罗马城并非如此,作者的情绪随之“低落”下来,待看到更多的废墟后作者的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 ‎ ‎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 ‎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 ‎  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文章的力度。 ‎ ‎ ‎ ‎1、答:作者的想像和现实形成反差。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迷惑不解”在文中的位置可知,概括第2节内容既可的出答案。 ‎ ‎2、答:(1)废墟是历史的化石。(2)废墟是文明的见证。(3)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能准确的确定答题区域。只要分别概括出(4)(5)(6)三小节的段意,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 ‎ 3、答:(1)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2)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3)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 解析:“好处和作用”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鉴赏,要从文章的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组织答案,才能作到全面、准确。‎ ‎4、答:CE 解析:A项“又有现实的震撼力”错;B项“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错;D项不合文章主旨。‎ ‎ ‎ ‎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17.文章在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 、 等几个场景。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 。(4分) ‎ ‎18.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 笔”?(4分)‎ ‎19.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20.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5分)‎ ‎ ‎ ‎17. 鸿门宴 鸿沟对垒 四面楚歌(或:自刎乌江、霸王别姬) 借古鉴今 ‎(4分。此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认真的分析理解了文章标题“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的题意,完成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鉴赏就不难了。)‎ ‎18. 鸿沟只是历史上演绎过刘项之争的一处历史遗迹,却“曾经搅乱历史风云”,“让人发无数联想”。(4分。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首先明确此句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同时又是一个呼应句,呼应开头,然后综合此句前后内容,就可得出答案。答出“曾经搅乱历史风云”得2分,答出“让人发无数联想”得2分。)‎ ‎19. 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②‎ 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 ‎(4分。此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赏析鉴赏。①只要答出“景物描写引出下文内容”就可计2分;②答出景物描写能使读者对鸿沟的历史进一步回味、品味都可以计2分。)‎ ‎20. ①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 ②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5分。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难度较大。首先要明确“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是全文内容的一个收束句,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然后,根据题干“后人品味出那些内容”的要求,结合对第8段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答案。①答出“项羽自身的缺陷”1分,答出“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1分,如果回答为“不能成为英雄”则不能计分。②答出“真正的英雄”能借鉴历史的教训,计2分,答出“推动历史的前进”计1分。以上要点答出大致意思即可计分。)‎ ‎ ‎ ‎ 感动是一种养分 何 蔚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尔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地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18.为什么说“感动”是“无法言说的”?(35字以内,4分)‎ ‎19.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的理由是什么?(不超过18字,4分)‎ ‎20.根据第9段内容,分点概括作者对“感动”的理解和体会。(6分)‎ ‎2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作者在开头列举了种种使他感动的事物,可见作者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并充满爱心的人。‎ B.文章写出了关于“感动”的许多感想和体会,表达人们要保持良知维护人格尊严的主题。‎ C.作者认为“不去仔细地探究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是因为感动如梦模糊随意难以把握。‎ D.一个人如果要有更多的机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应该爱着、留意着、钟情着美好事物。‎ E.画线句“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18.①无法言说有多少事物让我感动 ②无法言说感动的原因 ‎19.欣赏美,热爱春天(或:欣赏美好事物,内心充满对春天的热爱)‎ ‎20.①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②只要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有感动 ③感动使我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或“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 ‎21.B C(B主题不对。C“如梦模糊随意难以把握”与文意不符)‎ ‎ ‎ 感觉城市 刘元举 ‎①都市最好的建筑大都是留在广场上。越老的广场越有味道,特别是那种椭圆形队列,极有耐心地组合成建筑博览系列,其风格的和谐与典雅令岁月粘稠。然而,到了今天,这些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出一副凄哀的无奈状。高楼大厦争先恐后,顶天立地,倏忽间,竟形成了一个巨人家族,控制着广场的领空,从中透出一种现代城市的霸气。‎ ‎②城市的现代锋芒是无法收敛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你就得接受就得适应。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③有一位作家到日本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裸体的日本》。这个题目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代化的日本城市的流向,是否越接近现代文明就越远离了掩饰和含蓄?‎ ‎④‎ 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城市人生活状态的变化首先要从服装上表现出来。比如,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切娜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再看上衣,马甲、一些两件套装、三件套装,一些原本属于辅助性的衣服倒变成了正宗服饰,几乎取代了西服上衣西服裙,而且,这种取代没商量,马甲也好,上衣也好,越来越短,短到了可以露出肚脐眼。阳光下,上下衣之间因脱节而断层,透出的那一条子皮肤的白皙度犹如一道灿然的光带照亮行人的眼目时,城市建筑的玻璃幕墙体肯定会更加刺眼,更加热烈,城市的热情与城市的温度都会随之升高。那些阳光照不到的阴郁的古典柱廊以及浮雕的阴暗四处,也会被这道肤线的光芒洞穿。巴?城市不会再有含蓄了,而更加易变的人们还能存留几多含蓄?‎ ‎⑤睡衣式的服饰可以堂皇出现在闹市,男人忘记的背心却以一种新的面料成为了女性的抢眼时装。还有人愿穿翻领衣裙吗?越短越好,越露越好,越透越薄越性感越好。为什么牛仔裤被体形裤取代?又被裤袜特别是那种裤子式的裤袜代替?还有短裤,更具超越优势。‎ ‎⑥泳装更说明问题。比基尼正在成为一道风景线,尤其是海滨的城市。‎ ‎⑦由此,我想到了南方的园林建筑。那种奇妙的造国手笔可以用几个字概括:漏、透、瘦、皱。这四个字体现了造园艺术的精髓,体现出一种千古不变的神韵。按照这四个字造出的园林,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会是直白的,单调的,其中的含蓄是可以让游人驻足且流连忘返的。而流行时装的这几个字则正与园林艺术达到的效果恰恰相反。‎ ‎⑧或许我不该进行这种比附,时装与园林原本就不是一回事,一种追求的是艺术的永恒,一种要的只是闪烁迷人的一瞬,多一点,长久一点,那都是犯大忌的。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不恰恰是改变永恒吗?谁还讲白头到老?哪还有什么举案齐眉相德以沫?哪来的永恒爱情?有那么一个瞬间就不得了。所以,风靡的爱情歌曲只能是“让我一次爱个够”“不求一生相守,但求一朝拥有”“瞬间就是永恒”之类。瞬间,只能是瞬间,再难忘的瞬间也还是瞬间,不可能代替永恒。而我,一个有着古典情结的中年北方男人更看重那种永恒。我曾冒着大雨赶到同里小镇,为的是去一睹那里的古建筑风采。那真是一批国宝:一处藻井就是一座展馆,被灰尘遮盖的彩绘极耐人寻味;一扇有着木雕的门扇就是一件艺术精品,如同屏风般的组合门扇叙述了一部《西厢记》,有莺莺,还有张生,张生与莺莺的约会是永恒的,令我感动。可惜这几道门扇朽了。燕翼楼造型奇特,特别是屋脊有着宁静的动感,有云流动时,更是神奇,跃跃欲飞,令我难过的是它已经折断了翅膀,塌了腰身。‎ ‎⑨我们的城市正在日新月异,我们新的楼房都是从外部世界抄来的,很少有我们自己民族的底蕴,正像我们的服装,一茬茬虽然炫目,却也是从西方世界拿来的。“拿来主义”构成了我们城市的时尚。我们的城市正在洋化,我们的服装也正在洋化。洋化不是不好,却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好。还应该有一点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比如旗袍,比如蜡染的民族服饰,我都挺喜欢。‎ ‎15文章第①段说:“这些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出一副凄哀的无奈状。”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16.在第②段,作者说:“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一件剥光。”从全文看,被剥光的有哪些“服饰”?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17.在第⑧段,作者说“或许我不该进行这种比附”,可是在行文中,作者还是将服装与园林作了比较,这是为什么?(4分)‎ ‎18.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城市”总的“感觉”是什么?并简要陈述你对作者感觉的看法?(8分)‎ ‎ ‎ ‎15.(4分)随着大工业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含蓄典雅的传统式建筑,被简单、直露的现代式的高楼大厦无情地取代。‎ ‎16.(6分)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式建筑;②“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的服饰观念和保守的服装;③人们追求的古典情结、永恒的情情愫;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答对1条得2分,答对3条得满分)‎ ‎17.(4分)这是因为:二者都能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观。作者想通过比较来唤醒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接受外来事物的同时,要好好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具有优良传统的东西。(每点2分)‎ ‎18.(8分)第1问:①城市在变化(洋化),城市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生存状态、 思想观念的变化。②传统的优良的事物正在消逝。(每点2分)‎ ‎ ‎ 高山流水 余秋雨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 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要。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了。‎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父,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却了你的大半生命。‎ 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着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注视了整整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悬挂在灵堂中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与撰写挽联的人是当代知音,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绝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的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但我们对此又不能生气,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单,为什么不在临死前郑重留下呢?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直到生命结束都说不清楚明确的友情序列,任何人都可以来临时扮演一下。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错位了的友情。‎ ‎18.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并不赞成“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句话,请归纳总结其原因。 (5分)‎ ‎19.“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不超过25个字) (4分)‎ ‎20.在作者的意图中,得遇知音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5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基础,说明了作者对友情的看法及对高山流水或友情的向往,笔触自然而动情,令读者为之动容。‎ B.据本文看,作者认为只有随着岁月的增加,年龄的增大,成人之后才有真正的友情。‎ C.作者认为对友情的感悟是可以突然发生的,但真正的知音却不可以突然出现。‎ D.作者认为众多老前辈只有在临死前,才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知音其实自己一个也没有。‎ E.鲁迅认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作者的人生苦苦追求也是为了寻找一个知音。‎ ‎ ‎ ‎18. (5分)(1)孩童时代的友谊只是嬉戏,并未获得真正意义。(2分)(2)友情感受与成长往往同时发生,友情真谛在一次突变使人长大,而长大后才有真正的友情。(3分)‎ ‎19. (4分)作者的这句话含蓄地说出还没有知音离他而去(2)甚或还没有出现知音(2分)》‎ ‎20. (5分)(1)寻友者本身具备在某一领域里的较高境界,“曲高和寡”正感孤独;(2分)(2)须经历了苍茫云水间的苦苦追寻,不经意停留在身边的友人中。(3分)‎ ‎21. AE。(4分)以上问题意思答对即可。‎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26-3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26、得寿山石默想 27、冬 景 28、儿童如诗 29、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30、访 兰 ‎ 得寿山石默想 小 山 美石的结晶,源于火焰的洗礼。瑰丽的寿山石,我细细打量它的通体,其神秘的纹理和不确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让我惊叹大自然的伟力。而寿山石破土而出,却是人间一个蹊跷,据说是和尚们依山修庙,揭去山的植被又凿掉许多岩层,于是宝石的矿脉显现。‎ 但是,最贵重的石神,埋藏于山脚田间,溪水潺潺,蜿蜒绕行,石头像婴儿随流水嬉闹来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弯身捡起,看着美丽生动,传阅于邻里,石头不是孤单的,农人们稍加仔细,又可寻到同样区别于普通卵石的这种美石。几年后,该石价格飙升,命名“田黄”。‎ 怎么说,这种石头都是从暗处走出到明处,成为人世一种稀罕之物了。‎ 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当的比喻很多,这里不必引述,因为不对等的对比,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面对高级的东西,假如我们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完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强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头就是石头,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在形状上,寿山石并无什么特殊,如果人类不剥开泥土或砾岩裹挟,它们混同凡尘自在,谁又能指认出其宝贵的本质?‎ 然而,人类不仅把它们提取出来,欣喜这宝物的存在,还使它们的价格递增。宝石当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质量,这原本不算错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们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宝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它们同处于山体田地里,小国寡民,鸡犬相阁,从无相互鄙夷或争斗,即使碰撞呼应,也如同风雨私语,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们大伤其脑筋来,把石头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态,或治印送与皇上,或雕刻成艺术品对达官贵人献殷勤,或者用小技镂刻成掌上玩物、案几饰物,以为如此石头就身价倍增,有蓬荜生辉之功绩了。啧,不知道石头们究竟感激不感激?当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内在的生命被完好发现,因雕刻而出世,那简直形同灵魂复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头又如何超凡脱俗?‎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苦刑害我失去天然。成为皇帝印玺如何?他下的谕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伤害天良。皇帝腐朽,印章孤寡于陈年旧制中,成了木乃伊。被供奉达官显贵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过被当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几上落座,也是藏污纳垢的明证,从此堕入污泥!至于雕虫之人,主观任意把我变成个非我所愿的样子,小家碧玉地袖珍于装点之事,那种委屈连石头心肠也是要暗自垂泪的,哀莫大于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让自由的心灵窒息而萎顿。‎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果然被人发现,发现者不知道我是珍宝,管他把我弃置门外被风雨刺蚀还是扔到墙头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这对命运都不是最坏的。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破坏我,我还是囫囵原朴地活着,灵魂丝毫未损。总是无人问津,我也乐得逍遥,再生百年千栽,让天地继续养护我的灵性。而一旦发生我的是位痴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视我为珍奇,他必定舍不得用我交换名利而付给他人。‎ 石头是不会腐烂的,时间和空间永远纺织它的摇篮,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有时,时间和空间会给石头一身青苔,那是阳光与露水给它披覆的锦绣,可比花朵或彩云,远非桑麻可能媲美。‎ ‎18.“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请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19.寿山石宁可被“弃置门外”,也不愿“雕琢成器”。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20.作者默想自己是一块寿山石,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开头交代寿山石的由来,突出“自然的伟力”,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铺垫和对照作用。‎ B.作者认为宝石的珍稀程度取决于它的自身质量,同时在不同用途上也能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 C.作者不主张将寿山石琢磨出各种形态,是因为寿山石无法超凡脱俗,寿山石的灵魂也无法复活。‎ D.本文以寿山石为线索,先写寿山石的发现,接着写寿山石被人为利用,最后抒写作者的思考。 ‎ E.文章末段指出“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真切地表达出对朴素自然之美的追求,深化了文章主题。‎ ‎ ‎ ‎18.①不对等的描述,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②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③寿山石在形状上并无什么特殊。(每点2分,共6分)‎ ‎19.寿山石被“弃置门外”,本质没有遭到破坏,守住了灵魂。而被“雕琢成器”,则“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出宝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人 为塑造的束缚,往往造成灵魂的悲剧。(意思对即可,5分)‎ ‎20.表达了作者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不愿被人为束缚,一心追求平等人格的思想感情。(2 分)这样写形象生动,表达自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寿山石的默想,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3分)‎ ‎21.B(作者不主张“在不同用途上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c(是因为作者不愿让寿山石“寄 ‎ 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 ‎22.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4分)‎ ‎2005年,可以说是恐怖文学迅速升温的一年,不仅在出版领域呼风唤雨,在数百种 图书推出,而且在网络上同样拥有着超高的人气,“寻找中国的斯蒂芬·金”投票活动仅 仅推出一周,就有近百万的点击率,有1万余名网友进行了投票,500多网友纷纷跟帖评 论,为心仪的作家、写手拉票。让记者有些惊讶的是。在候选的35名作家中竟有一大半都是网络写手,传统恐怖小说作家因为很少上网,在与网络写手的比拼中,明显占了下风,目前在投票页面上排名前十的均为网络写手。‎ ‎22.传统作家不敌网络写手。‎ ‎ ‎ ‎ 冬 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窘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在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那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睢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了啊!”‎ ‎“是的,是在作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1.(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2分)‎ 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2)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分)‎ ‎“哪里! 。”‎ ‎2.文章的题目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4分)‎ ‎3.“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奶奶,电线肿了。”试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 ‎4.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1)“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这里则指雪中观景,再无他人,自觉有些孤独与高洁。(2分)‎ ‎(2)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2分)‎ ‎2.总体上作者描写了(一)郊外闲冬图 (二)农村喜雪图(三)雪中对话图(4分)‎ ‎3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句运用了似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4分)‎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2分)‎ ‎4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2分)‎ ‎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2分)‎ ‎ ‎ ‎ 儿童如诗 赵思运 ‎  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的儿童的。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它洞穿万物的神力,它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  诗人牛汉进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威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不是 ‘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是灭了,花就是灯!”是吗?花是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孙女的回答却“如五雷轰顶一般”使牛汉“惊愣得哑口无言”‎ ‎。在孩子眼里,灯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这一世界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处都可以遇到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诗意的,他们的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我们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  孩子的世界是诗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当孩子们在灾害来临的时候,他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绝美的憧憬是永恒不灭的。记不清是哪一家刊物上读到过这么一首诗,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 ‎  小女孩对挥锹动土的德士兵说:‎ ‎  刽子手叔叔 ‎  请把我埋得浅一点 ‎  你埋得太深了 ‎  明天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  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锥心的疼痛,那种感觉决不是用“震撼”一词就能够概括得了的。我会想象到,任何一个刽子手读到这首诗都会不寒而栗!这首诗是在控诉,但又决不仅仅止于控诉。它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那个美好世界不仅仅属于孩子的乌托邦,它应该属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属于全人类,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  最沉静也最能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小场面,是格非某篇小说里写到的,十几年以前读过,现在只记得几句话,是一个成年人与儿童的对话。‎ ‎  你的桥不牢/ 它是给鸽子走的 ‎  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 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 ‎  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 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 ‎  在课堂上我曾拿这几句话以《童话》为题给学生当诗讲过,有一个学生很感动,说是读到的最好的诗了。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的对话,成年人的话是对的,孩子的话也是对的。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却是极端对立的。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和形而上学的神性原则。在巨大的张力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神性的执著。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意蕴足以令人深思。‎ ‎  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健康的儿童性”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  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 ‎ 18.第五段中说,“这个美好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19.第六段中说,作者把格非小说中的一段对话当作诗给学生讲过,作者认为这首诗的意义是什么?(3分)‎ ‎20.文章结尾说:“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这里的“迷茫”与“光明”分别指什么?“诗歌”和“儿童”共同点是什么。(8分)‎ ‎(1)迷茫: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光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诗歌和儿童的共同点: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多次提到神性,神性在文中的含义是“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并非唯心主义。‎ ‎ B.文章内容写儿童的神性和诗性,文章其实是写给成人看的,是告诫成人不要失落美好的童心。‎ ‎ C.文章说“儿童的本质是诗的”,主要是指儿童的心灵是单纯的。‎ ‎ D.作者认为儿童的视角是最美好的、最理想的。‎ ‎ E.文中引用诗人牛汉的故事,意在表明我们需要用孩子的世界点燃成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 ‎ ‎18.美好的世界是指尊重生命、尊重人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弱小的生命应得到保护,因残酷而堕落的灵魂应得到拯救。(3分)‎ ‎19.表现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对立,即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对立。(3分)‎ ‎20.“迷茫”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人们进入一种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状态。“光明”是指人类理性与非理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的存在状态。诗歌和儿童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以一种诗性的、神性的方式去观照生活和世界。(8分)‎ ‎21.CD“儿童的本质是诗的”,是因为儿童以一种审美、超功利的、好奇的眼光观照世界,C项说因为“儿童的心灵是单纯的”,过于简单。D与文章结尾的观点矛盾。结尾处作者引用了马斯洛的观点,并借用了“健康的儿童性”概念,指出成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4分)‎ ‎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 ‎ 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分)‎ ‎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5分)‎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6分) ‎ ‎12、AC 13、D ‎14、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 ‎15、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推广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文学类:‎ ‎16、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17、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18、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实用类:‎ ‎16、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 ‎17、能摒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 ‎18、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和再创造。‎ ‎19、示例:(1)刹那间,只见他右手抓住篮球,一个箭步,然后如大鹏展翅,腾空跃起,以千钧之力将球稳稳地扣入篮筐。‎ ‎(2)东方神鹿王军霞修离弦之箭冲出了对手的“包围”,她将里贝罗们一一抛在身后,在万米跑道上展现了万米红霞。‎ ‎ 访 兰 贾平凹 ‎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兰草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在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山去吧!”‎ ‎ ②我们进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要动手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呢! ‎ ‎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就变成了玩赏的盆景。”‎ ‎ ⑤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 ⑥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⑦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欣赏呢!‎ ‎ ⑧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 ⑨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 ⑩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它,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 18、第①节中写“父亲喜欢兰草”,但“‎ 当方园几十里的人跑来玩赏父亲培栽的兰草时”,父亲“倒有了几分 愠怒”,请根据文意写原因?(4分)‎ ‎ 19、试简析“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的原因:‎ ‎20、请根据文意,分别回答以下三个问题(6分)‎ ‎(1)“我”欣赏兰草前后有什么变化?‎ ‎(2)“访兰”受到什么启示? 。‎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养兰、赏兰写起,又写父亲带我到山中访兰,而实际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寻 怎样做人的问题。‎ B、作者通过对兰草的描写,赋于兰草象征义,表达了自己对野兰一样的真性之人的赞美,对家兰一样媚俗之人的唾弃。‎ C、空谷幽兰,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 E、本诗所表达的主旨与陆游《兰》诗中 “香来知有兰,迃求乃弗获。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所表达的一致,与齐白石〈〈兰〉〉诗“幽蓝小竹应参差,静坐书窗读楚词。记得西邻园半亩,阴弄满径月明时”的主旨不一致。‎ ‎ ‎ ‎18、兰草清妙脱俗,人们却把兰草当成玩赏之物,这样就亵渎了兰花。‎ ‎19、山中兰草静处幽静的山谷里,吸自然天地之精华,沐浴阳光雨露,有灵气,有风骨;庭院里的兰草虽然美 丽,也有香气,但经过人的侍弄,太媚俗,缺少格调。‎ ‎20(1)我:开始以兰草的外观美为欣赏标准,后来欣赏纯朴不媚俗有灵性的兰草。‎ ‎ (2)启示:要象野兰一样纯朴,不能如家兰失了真性,献媚处事,降了自己的品格。‎ ‎21、BE(A文章无“养兰”;C非谈“个性”,而是“真性”;D“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武断,与主旨无关;E齐白石诗是言自己环境的清幽与自己的修养之道。)‎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21-25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16、春天的梦 17、春夜的幽灵 18、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19、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 ‎ 20、大自然的礼赞 ‎ ‎ ‎ ‎ ‎ 春天的梦  苏 叔 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           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  春天快来吧!‎ ‎ 16.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4分)‎ ‎ 17.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4分)‎ ‎18.“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9.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14.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 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15. 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短促”、“寒冷”、“风沙漫天”、“充满生机”、“充满色彩”、“带来希望”,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即给6点。‎ ‎16. 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17. 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将“春天”和“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出“春天”和“梦”的关系,给4分;分析出“春天”与“梦”在一起的效果给2分。意思对即可。‎ ‎ 春夜的幽灵 台静农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我们在什么地方相晤了,在梦境中我不能认出;但是未曾忘记的,不是人海的马路上,不是华贵的房屋里,却是肮脏的窄促的茅棚下,这茅棚已经是破裂的倾斜了。这时候,你仍旧是披着短发。仍旧是同平常一样的乐观的微笑。同时表示着,“我并没有死!”我呢,是感觉了一种意外的欢欣,这欢欣是多年所未有的;因为在我的心中,仅仅剩有的是一次惨痛的回忆,这回忆便是你的毁灭!‎ 在你的毁灭两周以前,我们知道时代变得更恐怖了。他们将这大的城中,布满了铁骑和鹰犬;他们预备了残暴的刑具和杀人机。在二十四小时的白昼和昏夜里,时时有人在残暴的刑具下忍受着痛苦,时时有人在杀人机下交给了毁灭。少男少女渐渐地绝迹了,这大的城中也充满了鲜血、幽灵。他们将这时期划成了一个血的时代,这时代将给后来的少男少女以永久的追思与努力!‎ ‎“俞也许会离开这个时期的!”我有时这样地想。在我的心中,总是设想着你能够从鹰犬的手中避开了他们的杀人机;其实,这是侥幸,这是懦怯,你是将你的生命和肉体,整个地献给人间了!就是在毁灭的一秒钟内,还不能算完成了你,因为那时候你的心正在跳动,你的血还在疯狂地奔流!‎ 在你毁灭了以后的几日,从一个新闻记者口中辗转传到了我,那时并不知道你便是在这一次里完结了;因为这辗转传出的仅是一个简单的消息。但这简单的消息,是伟大的悲壮的。据说那是在一个北风怒啸的夜里,从坚冰冻结的马路上,将你们拖送到某处的大牧场里。杀人机冷然放在一旁,他们于是将你们一个个交给了。然而你们慷慨地高歌欢呼,直到你们最后的一人,这声音才孤独地消逝了!自我知道这消息以后,我时常在清夜不能成寐的时候,凄然地描画着,荒寒的夜里,无边的牧场上,一些好男儿的身躯,伟健地卧在冻结的血泊上。虽然我不知道你在其间。‎ 一天清晨,我同秋谈到这种消息,他说也有所闻,不过地址不在某处的牧场,其余的情形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也不知道其间有你。忽然接到外面送来的某报,打开看时,上面森然列着被难者的名字,我们立刻变了颜色。这新闻是追报两周以前的事,于是证实了我们的消息,并且使我们知道被难的日子,——这一天的夜里,也许我还在荧灯前无聊的苦思,也许早已入梦了,反正是漠然地无所预感。然而我所忘不了的仍、是两周后的一个清晨。‎ 报上所登的名字有你的好友甫。回忆那三年前的春夜,你大醉了,曾将甫拟作你的爱人,你握着他,眼泪滴湿他的衣;虽然这尚不免少年的狂放,但是那真纯的热烈的友情,使我永远不能忘记。你们一起将你们自己献给了人间,你们一起将你们的血奠了人类的塔的基础。啊,你们永远同在!‎ 三年前,我同漱住在一块,你是天天到我们那里去的。我们将爱情和时事作我们谈笑的材料,随时表现着我们少年的豪放。有时我同激故意虚造些爱情的事体来揶揄你,你每次总是摇动着短发微微地笑了。这时候我们的生活,表面虽近于一千六百年前魏晋人的麈尾清淡,其实我是疏慵,漱是悲观,而你却将跨进新的道路 第二年你切实地走进了人间以后,我们谈笑的机会于是少了。但是一周内和两周内还得见一次面的。渐渐一月或两月久,都不大能够见面了。即或见了面,仅觉得我们生活的情趣不一致,并不觉着疏阔,因为我是依然迷恋在旧的情绪中,你已在新的途中奔驰了。‎ 去年的初春,好像是今年现在的时候,秋约我访你,但是知道你不会安居在你的住处;打了两天的电话,终于约定了一个黄昏的时分,我们到你那里去。你留我们晚餐。我们谈着笑着,虽然是同从前一样的欢乐,而你的神情却比从前沉默得多了。有时你翻着你的记事薄,有时你无意的嘴中计算着你的时间,有时你痴神的深思。这时候给我的印象,直到现在还没有隐没,这印象是两个时代的不同的情调,你是这样的忙碌,我们却是如此的闲暇,当时我便感觉着惭愧和渺小了。‎ 以后,我们在电车旁遇过,在大学的槐阴下遇过,仅仅简单地说了一两句话,握一握手,便点着头离开了。一次我同秋往某君家去,中途遇着你,我们一同欢呼着这样意外的邂逅。于是你买了一些苹果,一同回到我的寓处。但不久你便走了。秋曾听人说,你是惊人的努力,就是安然吃饭的机会,也是不常有,身上往往是怀着烧饼的。‎ 不幸这一次我送你出门,便成了我们的永诀!这在我也不觉着怎样的悲伤,因为在生的途上,终于免不了最后的永诀;永诀于不知不觉的时候,我们的心比较得轻松。至于你,更无所谓了,因为你已不能为你自己所有,你的心,你的情绪早已扩大到人群中了。况且在那样的时代中,时时刻刻都能够将你毁灭的;即使在我们热烈地谈笑中,又何尝不能使我们马上永诀呢?‎ 春天回来了,人间少了你!而你的幽灵却在这凄凉的春夜里,重新来到我的梦中了。我没有等到你的谈话便醒了,仅仅在你的微笑中感觉着你的表示“我并没有死”。‎ 我确实相信,你是没有死去;你的精神是永远在人间的!现在,我不愿将你存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这大地上的人群,将永远系念着你了!‎ 背景提示:1928年,风雨如磐。25岁的未名社成员台静农,在好友北平市委书记刘俞牺牲后,写此文以作悼念。‎ ‎16.“其实,这是侥幸,这是懦怯,你是将你的生命和肉体,整个地献给人间了”,句中“侥幸”“懦怯”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17.“他们将这时期划成了一个血的时代,这时代将给后来的少男少女以永久的追思与努力!”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8.文中,作者以杜甫《梦李白》中的诗句开篇.用意是什么?(4分)‎ ‎19.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春夜的幽灵”。(5分 ‎16.侥幸:远离这个大肆毁灭生灵的恐怖时期,能够从鹰犬的手中避开杀人机。(2分)‎ 懦怯:曾对杀人者心存善良和仁义的幻想,但血的事实让作者认识到,与其心存侥幸,不如直面战斗。(2分)‎ ‎17.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残暴者疯狂地杀害革命者的罪行,作者将个人对当时大背景的恐怖,升华为一种集体的反思。(2分)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革命者的赞扬。全文境界因此而得到提升.(2分)‎ ‎18.魂来魂返,用“魂”字扣题。(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既突出了革命友人命运的悲剧色彩,又表达对革命者的称许和崇敬.(2分)与结尾“凄凉的春夜你的幽灵重新来到我的梦中”照应,在结构上浑然一体。(1分)‎ ‎19、提挈全文,明确话题方向。(1分)‎ 开篇写春夜梦境相晤的意外惊喜,反衬作者因痛失友人而产生的无法排遣的悲伤,痛定思痛,痛何以堪!奠定感情基调(1分)用“回忆那三年前的春夜”引出与朋友的交往,由梦境回到现实。 (1分) 春天回来了,又回到眼前“凄凉的春夜”,首尾照应,升华主题:有这样的幽灵在寒冷而凄凉的春夜里奋然前行,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英雄也终将走向不朽.(2分)‎ ‎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取已经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背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的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的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衙门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 ‎17.“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18.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五、16.①期盼回家和回家后亲切温馨的感受。②生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 ‎17.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18.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19.①‎ 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 周 涛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义。‎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雪积了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丫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丫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它骨折的疼痛。‎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1. 文中第3段中说:“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请分条回答。(5分)‎ ‎2. 文中第5段中说“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儿学到了一点皮毛”,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天人合一”,并说明上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3. 作者在文中以具体地方的树为例。(6分)‎ ‎(1)请说出哪些具体地方的何种树。‎ ‎(2)作者用这些树说明了哪些观点或见解呢?请分条回答。‎ ‎4. 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分条回答。(5分)‎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1. C(A,B,D三项均非对其实质的解释)‎ ‎2. A (B项“是因为找到了能直接把糖转化为3G的微生物”误。C项“就会制造出3GT”误。D项“它能还原为糖”误,应为“创造了可以直接把糖转化为3G的微生物”)‎ 二、1. ①树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却从未向人们索取什么。‎ ‎②树本来用不着人养,在大自然中活得好好的。‎ ‎③树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 ‎2. “天人合一”指人是自然万物之一,人当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句话的含意是:人要学习树,做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但人做得很不够,没有实质性的行动。(意思对即可)‎ ‎3. (1)①十三陵的松柏②墨玉县的梧桐树王③和田的天花果王④南疆冻裂的白杨⑤北疆被雪压劈折的树⑥哈密的“左公柳”‎ ‎(2)①用松柏、梧桐树王,无花果王说明它们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 ‎②南疆、北疆的树说明树也有各种艰难 ‎③“左公柳”说明树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 ‎4.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好处:①这样写使树有了人格和品质,引发人们联想,想象,文字新颖,生动,感人。‎ ‎②突出了树的品质,精神,使主旨更深刻。‎ ‎③更能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 大自然的礼赞 李长之 ‎⑴世界不是荒凉的。我们感觉没有人的时候,却另有更令我们向往的东西存在。‎ ‎⑵仿佛一个堂皇伟大,神秘而崇高的剧场吧。观众是愚妄的,这不要紧,因为他们可以散去;戏曲是鄙俗的,这不要紧,因为可以改写;角色平凡,这也仍然能令人忍耐下去,因为可以希望有更不平凡的来代替。所有这些失望的痛苦,和不甘于失望,又追求新的幻影的疲劳,我们都会得到一点补偿,也就是多多少少会得到一种慰藉,因为剧场总是好的,一切靠不住,剧场靠得住,剧场较之其他要悠久些。‎ ‎⑶这剧场就是大自然。一切变,大自然不变,这剧场永远是堂皇、伟大、神秘与崇高的。观众,戏曲,角色,都渺小吧,这剧场却越发庄严。戏散了,这剧场也依然巍峨地矗立着。所以,只要没忘掉这剧场的人,他是可以心平气和下去的,并且也不会寂寞。‎ ‎⑷有谁曾感到没有归宿么?到大自然里去。‎ ‎⑸最不自量,而又最不安分的动物,恐怕只有人类吧。人类企求一切,而超越了实际能力。大自然在这方面却恰是人类的母亲,她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虽然早知道那是梦。她却只用种种暗示,种种比喻,种种曲折而委婉的辞令,让人们自己去觉悟。在人们的能力限度以内,她却又鼓舞人们,成就人们,务在让人们所仅有的一点能力,去作一些最善的发挥。‎ ‎⑹大自然有种种律则。是剧场吧,有剧场的规矩;作母亲呢,也自有母亲的教导之方。不过一般的人们不容易知道。熟悉剧场的人,自然会熟悉剧场的规矩。一个母亲的爱恶,也常是不能明白地说出来的。大自然往往给她的骄儿一种伟大课题,以课题为重,大自然便不惜给她的娇儿以种种的或甘或苦的经历,甚至几乎不能胜任。但是她的骄儿会恰恰符合了母亲的意向。‎ ‎⑺谁能领会大自然的深邃或恩惠呢?‎ ‎⑻她不溺爱,可是她对于她的子孙并不平等。愚妄的人们,对她是可以怨尤的,然而她不管。她呈现给愚妄的人们的,就是驳杂、混乱。她不求愚妄的人们的了解,也因为他们不能了解。‎ ‎⑼大自然在天才们的跟前,却是和悦的。大自然的骄儿就是天才。大自然永远爱护天才,她那条理和秩序,完全启示于天才。她有种种设计,是让天才完成自己,虽然不必事先告诉。天才没有不了解大自然的,大自然对天才,也永不会不爱护。歌德、屈原、李白、康德、贝多芬、曹雪芹,这都是在大自然的爱护之下,完成了自己的。‎ ‎⑽大自然是有情感的。她不盲目,也不麻木。她不是没有智慧,她的智慧乃是溶化于情感之中。情感最可靠,大自然是任情感的,一如她所爱护的天才然。她不但任情感,而且喜欢表现出来。你就看浓绿如油的春水吧,这是她的情感的表现;高空淡远的秋云呢,也是她情感的表现。她处处在流露,她处处似乎情不自禁。‎ ‎⑾大自然是感官的,是色相的。她忘不掉美;丑的出现,只是在人们对于美的破坏之际。她要点缀一切,她要种种色调,而且那色调要纯粹,要单一,你瞧吧,白雪,红叶,彤云,秋霁的晓雾,夏木的浓阴……‎ ‎⑿大自然就是艺术家。音乐和绘画,她天天在创造。人间一切艺术,不过是大自然的艺术副本。在人们忘掉,或者忽视了大自然的艺术的时候,往往是人间艺术堕落的时候,一旦携手,那才可以抬头。‎ ‎⒀艺术家必有意匠,大自然的意志就表现在她创造艺术品的意匠里。大自然的意志是“生”,所以所有大自然的艺术,都是生的表现艺术。‎ ‎⒁大自然,是宇宙间最永恒的,最伟大的,最庄严的。而天才、艺术,这一切的成就与伟力皆源于大自然。因作大自然礼赞。‎ ‎17.作品中将大自然比作“剧场”与“母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 ‎18.作者认为“大自然是深邃的”,为什么这样说?(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因为在作者看来,大自然是 ‎ ‎19.通观全文,简述作者所倡导的“我们面对大自然的态度”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4分)‎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文章表现了自然的博大与丰富,并且提示我们,能领会到这种美,世界便不荒凉。‎ B.在作者看来,歌德、屈原、李白、康德等人是经历了自然的甘苦并符合自然的意向的。‎ C.作者用雪的白、叶的红以及晓雾与浓阴的纯色来展现大自然的任情与智慧,很有气势。‎ D.第12段,作者由大自然的艺术写到人间的艺术,“才可抬头”等等描述颇为生动形象。‎ E.本文以“向往”入笔,以“礼赞”收笔,中间抒写了大自然的种种智与美,很有章法。‎ ‎17.将大自然比作“剧场”‎ ‎,为人提供了位置与归宿,表现了大自然的悠久、永恒;将大自然然比作“母亲”,给人以提示与鼓舞,表现了大自然的慈爱、智慧。这两个比喻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两个比喻的分析各3分,合并或分开作答均可。)‎ ‎18.(因为在作者看来,大自然是)公平的、多情的、美丽的、富于创造力的。(4个要点各1分。)‎ ‎19.顺应自然规律,领会自然恩惠,发挥个人能力,完成个人事业。(4个要点各1分。)‎ ‎20.C、D(C、这里展现的是大自然的“美丽”而非“情与智”,“气势”的分析亦失当。D、“描述生动形象”的分析失当,这里并非描写,故不存在“生动形象”的问题。)(每项2分)‎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20 ‎ ‎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6、沉默的品质 17、晨顾紫禁城 18、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19、愁 乡 石 20、窗花 沉默的品质(节选)‎ 高勇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 ‎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压力。 ‎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孩子,苦着呢。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 ‎ 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 ‎  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们斗大的字不识十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智慧。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们并非是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是一群浅薄的人。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虚心得仿佛一地黄土。 ‎ 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 ‎ 我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他是沉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测。他是如此地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于宣言。 ‎ 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样把我淹没。 ‎ 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你只能痛苦地在声音的旋涡中周旋。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有陷入它们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 ‎ 这当然是我的耻辱。当我远离了沉默的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上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 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柔软而暧昧,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加沉默。‎ ‎“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18.文中提及“朋友”和“父亲”的作用是什么?(4分)‎ ‎19.文章第一段结尾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为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20.文章标题是“沉默的品质”,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种沉默的品质的具体内涵。(4分)‎ ‎21.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作者从农村到城市,能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并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提倡一种朴实的人生态度。‎ B.文章将沉默的品质和“一地黄土”联系起来,有很深刻的寓意:土地是沉默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是沉默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这让作者满怀敬意。而作品里多次出现的村落、农人的形象,也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地排斥和拒绝。‎ C.文章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形象解释了沉默的力量;第二句位于结尾处,强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沉默的品质地追求,语调铿锵,态度鲜明。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文采和哲理性。‎ D.文章感情充沛,充满沉重的自省精神;意象丰富而集中,黄土、村落、农人,作者的视线在时而沉默时而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着的土地上扫过,寻找自己心灵的真正的归属地。‎ E.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形象性,形象背后充满着暗示性。一个质朴的“老人”,俨然一个智者,一句“苦着呢”在让“我”独自品味的同时也该让所有读者的心灵静默。‎ ‎ ‎ ‎18.(4分)将沉默的品质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增强感染力,使读者可感可悟。(意思对即可。)‎ ‎19.(6分)人们被很多欲望驱使着在世俗社会中争名夺利;人们的思想被周围太多的诱惑包围而深陷其中;人们被已“高贵”起来的身份、地位主宰而不能与普通的朴实的人为伍。(2分一点。)‎ ‎20.(4分)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踏实地工作,有耕耘,有收获,切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浮躁。‎ ‎21.(4分)B、D(B项中“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排斥和拒绝”这一说法不准确;D项中“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的土地”与文意不符。)‎ ‎ ‎ ‎ 晨顾紫禁城 ‎ 赵硕妍 ‎ (1)我想去看故宫,去看昨天之前的那段故事。‎ ‎ (2)车将我留在景山公园和故宫神武门之间,面前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故宫后门。真有些失算,我斟酌到半夜的旅游路线基本作废。不过逆流而上,或许是别样的体验,能为熟悉添几多新鲜。‎ ‎ (3)高大的红色围墙遮住了层层叠叠的宫殿,也勉强挡住了威严,在我身边延伸着,像一位和蔼的老人,静静地打量着我,悄悄对我说:“听,风声。”‎ ‎ (4)只是笑了,我,不可打扰了这份静谧。‎ ‎ (5)进了贞顺门,就是珍妃井、珍宝馆,一下冒出了很多的“zhen”,不得不让人多想。先说“贞”与“顺”二字,这是古时对女人的基本要求,而偏偏就在这个门内关着一个叛逆的女人,说她叛逆,是对腐朽的君主专制的叛逆,但却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顺”‎ ‎。一片翠竹之下的珍妃井,真是小得可怜,也许一个人破碎了以后才能勉强填进去。是肉体的破碎,还是灵魂的破碎?抑或是维新的破碎?‎ ‎ (6)其实,我对参观珍宝馆并没有很大兴趣,因为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贵气的玩意儿,隔着层玻璃,再美的珍宝也没了味道.听见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说:“这里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我知道,我和孩子一样不解,华美在此扎堆,只变成了浮躁的慵懒。‎ ‎ (7)我对其中一件的印象很深,能工巧匠们不惜力气地将巨大的象牙磨成0.3厘米厚的条状薄片,编成席子,供皇帝垫椅子用。席子很美,但只是腐烂的满汉全席中的一道配菜。‎ ‎ (8)隐蔽的走廊,破碎的石地,石阶上慢慢渗出的绿苔,暗淡而满是风雨疮痍的红墙,隔在披着黄色和绿色花纹的重重门之内,等着我安静地迈入。我有一种心痛,莫名的。想用手抚摸这一切,历史的伤痕。故人出入此门,安静或喧嚣,享受着雍容,却不知自己的私室正被人参观,手下的杯碗变成了文物,心底的秘密成了巷口的传说。有人嘈杂的话语声,惊醒了皇家梦。门上的铜环,扣响了不安与虚弱。走在故宫中,我不想自言自语,再轻的声音都会惊动沉睡的长者。‎ ‎ (9)中国古建筑以木为主,清韵之美经不起太多的风霜,整个故宫亦是如此,优美着,衰败着,忍受着,支撑着,砖瓦中透出的皇气隐藏着优美,宫娥媵嫱袅娜的倩影,在名家笔端起笔,融在壁画之中。可惜,艺术是脆弱的,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雨水的浸透,消失在风中。看着这木质的房檐、走廊,我担心,时间会夺去什么。房梁上的画巳风残,裂开的木缝中有泪流出来支撑了这么多年,她已累了。‎ ‎ (10)坐在长春宫与太极殿之间的夹道,一个阴凉的小角落里,闻着潮湿的泥土香、凉凉的风从门缝中透出,青苔在脚边围绕。不知为何,我心里总有一些感伤,后宫是美丽的拥挤,层层院落中都曾经住着一个美丽的女人,女人的美丽被深锁起来,藏在这层层的院落中,也就多了几分悲凉。走在后宫长长的巷子内,总有一个幻象在我身后反复出现——一个女人的身子靠着无尽而干枯的墙,绵绵地倒下了。我回过头,却什么也没有,只有风吹动着墙角的尘土。‎ ‎ (11)抚琴一曲回转空巷.‎ ‎ (12)这里,不知在哪一处,哪一方,深锁的门中,白发嫔妃,不知歇息地向着一个方向跪拜、谢恩。她们是美丽的花,却已枯黄。‎ ‎ (13)是要离开故宫了,我收起了思绪。‎ ‎ (14)有诗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但是,比声音更真实,比景色更悠长的,是气味。离开故宫后,让我久久品味的是故宫的气息……‎ ‎ (选自《今晚报》2006年1月5日)‎ ‎ 18.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 ‎ (1)第(3)段“悄悄对我说:听,风声。”中的“风声”象征什么?‎ ‎ (2)第(5)段“是肉体的破碎,还是灵魂的破碎?抑或是维新的破碎?”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珍妃之死怎样的看法?‎ ‎ 19.珍宝馆中每一件宝物都价值连城,作者为什么在第(7)段中只写了皇帝垫椅子用的象牙席子?文章在叙说时用了什么手法?举这个“象牙席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6分)‎ ‎ 20.文章最后说“离开故宫后,让我久久品味的是故宫的气息”,“气息”是个形象的说法,从全文看,作者由故宫的古迹品味到了哪些“气息”?请分条具体说明。文中作者又抒发了怎 样的感慨? (6分)‎ ‎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 A.文章开头,作者说从故宫的后门进入,或许有“别样的体验”‎ ‎,他从珍妃井、珍宝馆到长春宫与太极殿,一路游过,一路感慨,抒发了别一样的情感。‎ ‎ B.第⑤段中,作者写古时要求女人要做到“贞”与“顺”,而珍妃却是一个叛逆的女人,她对腐朽的君主专制是叛逆的,她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又是很“顺”的。‎ ‎ C.第⑨段中,“衰败”“忍受”“支撑”等词语的运用,照应了段末的“累了”一词,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D.作者写出了故宫的苍凉与衰老,写出了珍宝馆的宝物“浮躁的慵懒”,暗示着故宫已经老了,不值得人们去留恋,去领略,就让过去的历史成为过去。‎ ‎ E。作者“走在后宫长长的巷子内”,眼前出现了宫女的幻象,“我回过头却什么也没有”,联想到文章开头提及的珍妃,让人感到历史是虚无飘渺的和残酷无情的。‎ ‎ ‎ 参考答案 ‎18、(1)沧桑的历史的回音 ‎ (2)珍妃之死是她个人生命的悲剧,是她叛逆精神的破灭,也折射出维新变法的失败。‎ ‎19、(1)因为象牙席子对作者的刺激太大了,印象太深了。‎ ‎ (2)“巨大的象牙”与磨成的“0.3厘米厚的条状薄片”构成强烈的对比。‎ ‎ (3)以小见大,通过写小小的象牙席子反映出封建皇朝的腐败程度,给人心灵上以极大的震撼。‎ ‎20、第一问:①故宫是封建皇朝的象征,深宫高墙禁锢了人性(或“深宫高墙造成了妃的悲剧,禁锢了人性);②价值连城的珍宝是皇族生活腐烂的见证;③走廊,石地,石阶,红墙,故宫刻着历史的伤痕,让人思索一段历史。‎ ‎ 第二问:作者游故宫,①感慨故宫建筑的优美,②感慨繁华不再的苍凉,③庆幸一个没落王朝的逝去,④伤感—段历史伤痕见证的衰败。(或:表达了对故宫优美建筑的赞美,对曾经生活于故宫中的宫女们的同情,对一段具有“伤痕”的历史的感伤。)‎ ‎21、DE D、原文中没有“不值得去留恋,去领略,就让过去的历史成为过去”这层;截思。E、文中没有“虚无飘渺的和残酷无情的”这层意思。‎ ‎ ‎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徒……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 ‎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 ‎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 有改动)‎ ‎16.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4分)‎ ‎17.阅读①~④段回答:(6分)‎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2)为什么在第④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18.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6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 局严谨而又自然。‎ ‎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 C.作者在第一段中,连用比喻,把家乡村庄比作“一剂良药”“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把抽象的思乡之情描绘得生动形象。 ‎ ‎ D.“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 E.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 ‎ ‎ ‎16.(4分)答题要点:思念家乡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燥心绪。(写出思念家乡得2分,写出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燥心绪得2分) ‎ ‎17.(6分)①通过与“相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比较,突出了在城市里想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因而感觉特别辛苦,不易。(“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与“在城市里想 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身处城市思念 村庄的辛苦和不易。)(3分) ②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在作者看来,是对他的一种讨好,是别有用心的表演,想借此让他忘掉村庄,因此让他反感,而这种反感更增添了对村庄的思念。(3‎ 分)‎ ‎18.(6分)因为城市生长在乡村的芏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2分),但却失去了乡村的宁静自由,它的喧嚣让人烦躁、压抑,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村庄(4分)。所 以作者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19.(4分,)BC(B项中“纪念着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原文无此意。C项错 在把家乡村庄比作“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应该是把思念家乡比作“一项 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 ‎ ‎ ‎ ‎ 愁 乡 石 张晓风 ‎ 到“鹅库玛”度假去的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 ‎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这种碧入波心的、急速涨潮的海。这种向正前方望去直对着上海的海。‎ ‎ “只有四百五十海里。”他们说。‎ ‎ 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 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鴃①。‎ ‎ 有两三个人影徘徊在柔软的沙滩上,拣着五彩的贝壳。那些炫人的小东西像繁花一样地开在白沙滩上,给发现的人一种难言的惊喜。而我站在那里,无法让悲激的心怀去适应一地的色彩。‎ ‎ 蓦然间,沁凉的浪打在我的脚下,我没有料到那一下冲撞竟有那么裂人心魄。想着海水所来的方向,想着上海某一个不知名的滩头,我便有一种嚎哭的冲动。而哪里是我们可以恸哭的秦廷?哪里是申包胥可以流七日泪水的地方?②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的海滩。‎ ‎ 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的名字了。小时候曾经多么神往于爱琴海,多么迷醉于想像中那抹灿烂的晚霞,而现在,在这个无奈的多风的下午,我只剩下一个爱情,爱我自己国家的名字,爱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海。‎ ‎ 而一个中国人站在中国海的沙滩上遥望中国,这是一个怎样咸涩的下午!‎ ‎ 海水在远处澎湃,海水在近处澎湃,海水徒然地冲刷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羞耻。‎ ‎ 那些岛上的人很幸福地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哀。他们那样坦然地说着日本话、给小孩子起日本名字,在国民学校旗杆上竖着别人的太阳旗,他们那样怡然地顶着东西、唱着歌,走在美国人为他们铺的柏油马路上。‎ ‎ 他们有他们的快乐。那种快乐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也不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乡愁,只是世家子弟的那份茕独。‎ ‎ 海浪冲逼而来,在阳光下亮着残忍的光芒。海雨天风,不放过旅人的悲思。我们向哪里去躲避?我们向哪里去遗忘?‎ ‎ 小圆石在不绝的浪涛中颠簸着,灰白的色调让人想起流浪的霜鬓。我拣了几个,包在手绢里,我的臂膀遂有着十分沉重的感觉。‎ ‎ 灰色的小圆石一共是七块,雕琢它们的是中国海的浪花,是来自上海的潮汐,日日夜夜,它们听着遥远的消息,把七块小石转动着,它们便发出琅然的声音,那声音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回响,呢喃着这个世纪最大的悲剧。在流浪的岁月里我们一无所有,而今,我却有了它们。我们的命运多少有些类似,我们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 ‎ “愁乡石!”我说,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它决不会再有其他的名字。‎ ‎ 我慢慢地走回去,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我一步一步艰难地摆脱它。而手绢里的愁乡石响着,响着久违的乡音。‎ ‎ 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鴃。‎ ‎ 愁乡石响着,响一片久违的乡音。‎ ‎ 后记:鹅库玛系冲绳岛③极北端之海滩,多有异石悲风。西人设基督教华语电台于斯,以其面对上海及广大的内陆地域。余今秋曾往一游,去国十八年,虽望乡亦情怯矣。是日徘徊低吟,黯然久之。 一九六八年 ‎ 注①啼鴃,即“鶗鴂”,杜鹃鸟。阮籍诗句有“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②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他为请秦王发兵救楚,在秦廷痛哭七昼夜,终于感动秦王。他的爱国精神为后人所景仰。③冲绳,史称“琉球”,明清时为中国的属邦。甲午战争后为日本占有,二战后美军于此建立军事基地。‎ ‎16.(1)作者写海,有时从感觉下笔,比如“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试从文中再找两例这样写海的句子。(2分)‎ ‎ ① ‎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2分)‎ ‎ ‎ ‎17.文章前后两次说“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鴃”,请从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明其作用。(6分)‎ ‎ _______‎ ‎18.作者为什么把那七块灰色的小圆石叫“愁乡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在文中把自己(“我们”)分别跟两种人进行了比较,请找出这两组比较;并分析 ‎“我”(“我们”)和他们的不同。(6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6.(1)例如“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海”、“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 ‎ (2)用时间上的遥远间隔来说明心理(感觉)上的巨大距离。‎ ‎17.内容上,强化了作者对故国深切思念的情感,饱含着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怅惘、无奈(3分);形式上,运用反复手法,使文章前后照应,文气连贯(3分)。‎ ‎18.因为这七块小圆石被来自上海(大陆)的潮水淘洗雕琢,(1分)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耻辱)(1分),寄托着作者的思乡忧愁,所以作者称它们为“愁乡石”(2分)。‎ ‎19.两组比较:一组是“我”和其他游人,还有一组是“我”(“我们”)和岛上的居民(2‎ 分)。不同:其他游人拣拾沙滩上的贝壳,陶醉于岛上的风景,我拣起的是波涛中的小圆石,沉浸在乡愁和历史的伤痛之中(2分);岛上的居民无所知觉地在他人的统治下“幸福”地生活,和他们相比,我们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使人骄傲,也有近代的衰落和耻辱使人悲哀(2分)。‎ ‎ ‎ ‎ 窗花 ‎ 我怀念窑洞和窑洞里的生活。而尤其不能令我忘怀的,是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窗花来源于剪纸,而剪纸据说是一种民间艺术,但朴实的村姑从未把它当做艺术看待,也从未有过艺术家的荣耀与自豪。‎ ‎ 今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全部在冬天灿烂。这当然与农闲有关,但农闲不是根本的原因。冬天是无花的季节。冬季的花如雪莲、腊梅等,在渭北的土派上根本看不到;惟一的自然之花,就是时不时鼓舞的雪花。那时环境还未遭受污染,雪下得特别频繁,动不动就是漫山遍野银妆素裹。夏天少雨,而冬天多雪。窗花渲染着冬雪,可以驱走人们心灵上的干旱,给贫穷的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希冀,给寒冷的乡民带来生命的暖意,给寂寞单调的生活带来色彩和趣味。‎ ‎ 窑洞的窗子一般都制作成木格状,上面粘一层白纸。狂风一吹,纸就瑟瑟颤栗,发出蚊蝇般鸣叫的声音。久而久之,纸就扯开一个口子,口子越扯越大,进而纸就变得褴楼不堪。因此,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往窗格上贴纸只是冬天的事,其余的季节。窗格都空空洞洞的。冬天一到,寒流席卷而来,这时就会看到,家家户户所做的首要事情就是从供销社花五分钱,买回一张洁白的大纸,然后和了面浆,再然后就是粘窗纸。而少女和少妇们是最忙碌的,她们摊开五颜六色的纸片,手持一把小剪刀,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张土炕上,开始剪窗花。她们把窗花看得很神圣。谁窗花剪得好,全村人都会跑来观赏,并会得到无休无止的赞扬;而谁的窗花剪得差,人们会看不起她,她心不灵手不巧,严重点儿,她嫁人都有些困难。许多媒人说媒,怀里就揣着姑娘剪的窗花,到了男方家里,先把窗花拿出来。那时候,农村人总是把剪窗花与缝衣服联系在一块儿看的,他们的意思里有这么一个推论:你剪不了窗花,肯定缝不了衣裳;你缝不了衣裳,娶媳妇不成了白娶?媳妇的功用除了生儿育女,就是缝衣做饭了。‎ ‎ 每个冬季来临的时候,村子里都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剪窗花比赛。没有组织者,没有加油助威的锣鼓,但并不影响比赛的认真和严肃。于是在村子里走一圈,就会看到所有的窗子都五彩缤纷,生机盎然。黄土是单调的,而窗花却在这单调之中,注入了另外的灵魂。‎ ‎ 窗花的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植物,一是动物。人自然归属于动物之列。在无花的日子里,花朵却在窗格上恣肆。如果古人描绘它,会用“花闹窗棂”几个字。的确,束束花朵不但神韵俱备,而且形态上都挺夸张。牡丹有点胖,菊花有点瘦,玫瑰妻妾成群,郁金香携儿带女……意味深长的是,窗花更多的与吃有关,映现着农民们对食物的渴望。麦穗特别肥大,玉米棒籽粒圆满,苹果鲜红耀眼,桃子鲜嫩欲滴。也许人们太需要这些东西了。‎ 但现实生活中他们难以得到,于是只有把梦想编织在窗纸上。的确,我曾亲眼目睹过有的幼儿想吃窗纸上的苹果而不能时哇哇啼哭的景象;我也看到过邻家大爷饿得卧床不起凝望窗花时木呆的眼神。窗花,显示着村姑的手艺,也在诠释着庄稼人的梦想。‎ ‎18.从文中看,那“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尤其不能令我忘怀”的原因有哪些?(4分)‎ ‎ 答:‎ ‎19.作者在第三段说,朴实的村姑对窗花“从未把它当做艺术看待,也从未有过艺术家的荣 耀与自豪”,但后来在第3段又说“她们把窗花看得很神圣”,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 答:‎ ‎20.结合“窗花”的艺术魁力,简析作者在第5段中着力描绘冬季剪窗花的情景和夸张描绘窗花的形态,有哪些作用与好处?(6分)‎ ‎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以“窗花”为写作对象,目的是为了写“窑洞里生活”的人,写他们从“窗花”中显现出来的生活寂寞和生活的愿望。‎ ‎ B.文章写“窗花”在冬天“灿烂”时,以“雪莲”、“腊梅”等来映衬“窗花”的美丽娇艳和斗霜舞雪的品格,形象生动。‎ ‎ C.第3段写“狂风一吹”之后窗纸“槛楼不堪”的情景,,为下文村里人重视剪窗花作了很好的铺垫。‎ ‎ D.“你剪不了窗花,肯定缝不了衣裳;你缝不了衣裳,娶媳妇不成了白娶?”这句话的意思实际是在说“窗花的神圣”。‎ ‎ E.文章结尾一段写到幼儿“哇哇啼哭的景象”与邻家大爷“木呆的眼神”,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出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答:[ ] [ ]‎ ‎ ‎ ‎ 18.那“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尤其不能令我忘怀”‎ 的原因是:它可以驱走冬天的寒意和心灵的干旱,增添生活的色彩和趣味,带来生活的希冀和梦想。(也可直接用文中的原句作答:它“可以驱走人们心灵上的干旱,给贫穷的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希冀,给寒冷的乡民带来生命的暖意,给寂寞单调的生活带来色彩和趣味。”4分)‎ ‎ 19.不矛盾。“从未有过荣耀和自豪”是说明村姑把剪窗花作为了农闲生活的一部分,很普通。“把窗花看得很神圣”是说明村姑认为剪窗花可以展示自我心灵手巧的价值,事关日后的幸福。(必须指出“不矛盾”,若另有言之成理的概括说明亦可给分,4分)‎ ‎ 20.其作用与好处有:①突出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梦想;②从艺术的角度,丰富了“窗花”所蕴含的神圣和灵魂;③说明了窗花的生命力所在,突出了令人难忘的原因。(另有言之有理的鉴赏概括亦可,6分)‎ ‎ 21.C、D(A项说“写他们从‘窗花’中显现出来的生活寂寞”不符合文章主旨;B项 中“以‘雪莲’、‘腊梅’等来映衬‘窗花”’之说不成立,因为原文讲了,“雪莲、腊梅 等,在渭北的土源上根本看不到”;E项说“是为了衬托出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准确。‎ 每答对一项给2分,共4分)‎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1-15 ‎ ‎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 ‎11、波兹曼的诅咒 12、不见大雁 13、不朽的失眠 14、草色遥看近却无 ‎ ‎15、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 ‎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 ‎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4分)‎ 答:‎ ‎ ‎ ‎16.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4分)‎ ‎17.(4分)‎ ‎(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2)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18.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4分 ‎ ‎ 不 见 大雁 刘长春 ‎⑴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⑵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⑶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⑷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⑸秋天的时候,溪流变的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⑹‎ 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⑺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⑻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⑼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⑽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⑾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⑿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⒀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 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⒁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⒂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⒃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⒄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⑻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16.请用三个词语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3分)‎ ‎ 17.第⑹段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请指出“怦然”“肃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 答: ‎ ‎ ‎ ‎ 18.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4分)‎ ‎ ⑴文段⑼划线短语“孤独与贫瘠的情景”指的是 ‎ ‎ ‎ ‎ ⑵文段⑽中划线短语“自己的苦恼与孤寂”指的是 ‎ ‎ ‎ ‎ 19.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4分)‎ ‎ ‎ ‎ ‎ ‎ 20.“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义是什么?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6分)‎ ‎ ‎ ‎ ‎ ‎ ‎ ‎ 16.喜悦:无奈(苦恼);悲伤(痛苦)(每个1分)‎ ‎ 17.我“怦然”是因为大雁飞过的场面非常壮观;(2分)“肃然”则是因为群雁飞鸣所奏响的充斥天地间“如九天飘散的音乐”而心生敬意。(2分)‎ ‎ 18.⑴远离自然,只能从书本上而不是身边感受到自然之美(2分)‎ ‎ ⑵喧嚣的环境,枯竭的溪流,树林的消失,甚至猎人的残害等生存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感受(2分)‎ ‎ 19.文章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2分)例如:①三十年前,溪流清澈,水面阔大,树林茂密,群雁齐飞;三十年后,溪流干涸,树林消失,大雁远离。(1分)②“我”惊叹过雁群飞过的壮观场面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佳美景,而儿子只能从书本上知道这些。‎ ‎ 20.天空寂寞,是说大雁不再飞过;人寂寞,是说人们虽然建了“落雁公园”,却再也无法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孩子更只能从书本上认识雁阵。(2分)作者以此昭示我们:人类过度伤害自然,其实是在自残和自毁,我们只有学会珍惜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2分)用此句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思绪,引人深思。(2分)‎ ‎ ‎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 船行似风。‎ ‎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 ‎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 ‎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 ‎ ‎ 14、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 答:从结构上说,          ;从内容上,            。‎ ‎ 15、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 ⑴“榜纸那么大那么长”一句意在强调什么?‎ ‎ ⑵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什么作用? ‎ ‎ ⑶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某一种心情”所指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 ‎ 16、文章最后一段说:“……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请你根据这句话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一个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6分) ‎ ‎ 17、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6分)‎ ‎ ‎ ‎ 14、(4分)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说,此句烘托了张继落榜后希望尽快摆脱令他羞愧沮丧的严酷现实,寻求精神超脱的急切心情。(每点2分)‎ ‎ 15、(6分)⑴张继的失意、沮丧。 ⑵警世和鞭策。 ⑶遭遇挫折后的失落、沮丧心情。‎ ‎ 16、(6分)(此题为开放题,观点合理、论据正确即可)‎ ‎ [答案示例]观点:暂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真正的强者应乐观豁达地笑对现实,创造不朽的人生。(3分,意思符合即可)‎ ‎ 论据:(3分)(教材中诸如孔子、孟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史铁生等人的人生经历均可作为论据,但应注意扣住类似“人生挫折”“事业成功”“不朽”等关键词,概括叙述)‎ ‎ 17、(6分)含义:“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不朽”来修饰“失眠”。(2分)‎ 好处:①“不朽的失眠”体现了作者命题之妙,这样命题,易于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②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4分,每点2分)‎ ‎ (此题回答时要紧扣“不朽”,如果这样答“不朽”也对:“不朽”的不单纯指那场“失眠”,而是“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是诗人感极而发的传世佳作。可以说,不朽的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不朽的就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其他说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 ‎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杯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动无” !‎ ‎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 ‎,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 18.第1段中说:“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才更宜于散步,沉思。”〔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追求?〔2〕这句话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春天在哪里?”对这一问题,文章记叙了作者三次逐渐深入的认识,请概括如下:‎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草色遥看近却无”,〔1〕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哲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描写的作者“寻找早春”的过程是:希望—失望—惊喜—怀疑—肯 定—领悟。‎ ‎ B.作者由自然之春写到心灵之春,借“寻春”表达了自已独特的人生感受。‎ ‎ C.“草色遥看近却无”,说明了一个道理:过分的细心不易发现春天,胸襟 开阔、不拘细节反而能看到到处都有春天的影子。‎ ‎ D.“今朝腊月春意动”一句诗,写出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自然 规律。‎ ‎ E.文中大量引用了古诗句,这些诗句都为揭示作品的哲理含义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 ‎ ‎18.⑴,表达了作者喜爱早春的素淡的心境和对清新美好事物的追求。‎ ‎ ⑵,暗示有这样的心境追求,才能真正探寻到春天的足迹。‎ ‎19.⑴,春天在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里。(见第3段)‎ ‎ ⑵,春天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见第6段前半部分)‎ ‎ ⑶,春天在登高望远所见的大地母腹里。(见第6段后半部分)‎ ‎20.⑴,低眉顺眼难觅春,只有扬眉放眼,才能寻找到早春的踪迹。‎ ‎ ⑵,在人生道路上,在遇到人生阴霾霜雪时,只有放眼远望,才能寻觅到人生的春天。‎ ‎21.AB(C,得出的道理,在文中没有描写内容的照应。作者在寻春过程的描写中,突出对比的是“低眉所见”、“放眼望去”,而不是粗心与细心、不拘细节的对比。D,错,“今朝腊月春意动”,从诗句本身看,古有“寒冬腊月中孕育着春意的躁动”的意思,从诗句前后语境看,是说腊月的春意不明显,须放眼遥看才可见。E,错在一个“都”字上,这篇文章不少诗句有哲理,但不是每一句都有哲理。‎ ‎ ‎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 ①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并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现代的事。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的象征。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为世界重点保护文物,宇航员遥观地球所能辨识的人工构筑物的报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则产生了另一番意义。‎ ‎ ②对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称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 ③长城与封闭保守并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长城既可以是“限隔华夷”、自我封闭的壁垒,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不在“物为”而在“人为”。首筑长城的赵武灵王并没有保守、退缩,他“变俗胡服,习骑射”,登上了开放革新的大舞台;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废垒墟墙的清政府反而深陷闭锁的泥潭。古代高明的政治家,不以长城自缚,他们运用这条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聚汇线,调控了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把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融合在一起,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开拓了新路。他们也通过这播撒封建文明的文化带,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开发。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傍长城而西延,古罗马的治国法典,波斯国的经营之道和什色物产,北非与欧罗巴的算学、文学,都在这条路上作过并不折本的旅行,金发碧眼的商贾、哲人经这条路回国时常怀着收获的喜悦。这条往来者络绎不绝的国际通衢盛期数百年,洒过张骞们多少汗水,输出过炎黄子孙多少文明智慧!这一切都离不开长城的护卫。长城怎么能说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呢?‎ ‎④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最终积淀、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5.第④段中作者说“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下列不能表明“积极效应”的一项是 ‎ A.首筑长城的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登上了开放革新的大舞台。‎ ‎ B.古代高明的政治家运用这条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聚汇线,调控了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 C.长城并不必然导致封闭保守,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 ‎ D.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傍长城而西延,促进了东西方商业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这一切都离不开长城的护卫。‎ ‎6.第②段中说“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四合院’,称为‘……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长城比作“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比作“巨大的悲剧纪念碑”,都是就长城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而言的。‎ ‎ B.有人把长城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是认为长城在历史上起到了自我封闭、保守自缚的作用。‎ ‎ C.有人把长城称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是认为长城具有一种悲剧美,能够激发中华民族的危机感。‎ ‎ D.这句话表明作者对“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是消极的”这种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 ‎ ‎7.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之所以并不一致,是由于人们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 ‎ B.长城对中华民族的“另一番意义”是指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C.作者说“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表明了他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持否定态度。‎ D.长城雄伟博大的景观能激发人们的豪情壮志,这种豪情壮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8.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为了“有备”,今天依然需要维护和修复长城。‎ ‎ B.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废垒墟墙的清政府深陷闭锁的泥潭,正是由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长城的积极意义。‎ ‎ C.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顺应了中华民族对长城积极效应的认同心理。‎ D.由于长城的护卫,古丝绸之路沿线出现了繁荣的商贸交流的景象,由此兴起了许多颇具规模的文明古城。‎ ‎ ‎ ‎ 5.A.(这句话表明的是赵武灵王个人的作用,不是长城所产生的积极效应。)6.C.(把长城称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实际上是说长城的象征意义是消极的) 7.C.(此句作者并没有否定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本身的意思。) 8.C.‎ ‎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6-10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 6、柏林墙的碎片 7、拜谒高原 8、拜谒人生 9、故乡的野菜 10、冰 灯 柏林墙的碎片①‎ 刘小枫 ‎(1)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如今这种文化变成了碎片。‎ ‎(2)自从民主德国的一些公民在柏林墙东侧掘开了几个大口,让东西柏林人自由往来,柏林墙开始变成历史的废墟。在柏林墙的西侧上面,有用油料涂满的图画和语言,一些地方甚至层层重叠,不断更新创作。如今,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涌向柏林墙,用铁锤和铁砧在墙上敲下几块碎片,作为历史遗留的纪念品珍藏起来。谁知道这些带有各色油彩的碎片在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会值多少钱呢?如今,巴掌大的一块碎片售价已高达十个西德马克。此外,用小小的碎片做成的精致耳环和胸针,已在柏林墙前出售。对柏林人来说,这似乎是今年最佳的圣诞礼品。不难想见,用柏林墙的碎片做成的艺术品种类会日益繁多。‎ ‎(3)然而,我在著名的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西侧,见到一篇写在大木板上的优美散文。上面的文字告诫人们:“柏林墙被掘开了,但是,这并没有伴随着胜利的欢歌,只有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难道人们一定要用种种政治意识把人类敲击成碎片?难道只是在政治领域才会有一座座柏林墙?难道这个世界上筑起的高墙要永远存在下去?‎ ‎(4)‎ 令人深思的是,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柏林墙文化是人类之耻辱的符号,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它已经变成了碎片。柏林墙的碎片亦是人类之耻辱的记忆符号,它不知与多少活生生的人的肉体和精神碎片掺合在一起。作为一种艺术品,柏林墙的碎片也许是非常独特的;而作为一种文化,这一现象绝不只具有讽刺意味,它意指的或蕴藏着的绝不是人类的欢悦,而是人类永远洗刷不净的污秽和永远消退不去的悲哀。‎ ‎(5)柏林墙绝不是一种仅在德国才有的现象,它不过是在世界上处处存在着的各种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有形和无形的凝聚。柏林墙是用钢筋和水泥铸成的,这意味着现代技术可以生成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墙的原材料。墙在这个现代世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管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都是碎片——涂有各色油料的碎片。柏林墙作为一个普通的象征绝不只具有政治意味。‎ ‎(6)惟一能穿透那隔绝、诋毁人身的墙的是爱。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爱本身也成了碎片,甚至也经常成为一种墙。人的爱不是神的爱。一旦人的爱与那自我牺牲的上帝之爱相分离,就必然变成碎片。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现实?‎ ‎(7)我也来到柏林墙前,用铁锤敲下了几块碎片,把它们收藏起来。对我来说,我收藏的不仅是柏林墙本身,更是这个世界本身,这个时代本身,还有我们自己。‎ ‎(选自《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有改动)‎ ‎【注】①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各自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首都柏林也同样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长近一百七十千米,由水泥墙、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用以阻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标志。‎ ‎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题为“柏林墙的碎片”,文中写了墙的碎片、世界的碎片、人类的碎片以及爱的碎片等,虽然它们形态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一种隔绝。‎ B.文中说现代技术可以生成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原材料,含有作者对现代世界工业文明辛辣的讽刺;表达不但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 C.在本文作者看来,世间虽然并不缺乏爱,但是如果人类的爱缺乏自我牺牲的精神,就有可能变得偏执、狭隘,从而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墙。‎ D.本文围绕着柏林墙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索串起全文,层层深入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同时,前后行文多有照应,脉络清晰,思路颇为严谨。‎ E ‎.本文虽是对历史的反思,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现实的审察。其内涵与哲学家赵鑫珊《人是什么》中所阐发的“把握现实”是一致的。‎ ‎19.文章开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指什么?(2分)‎ ‎20.①文章第(2)段用了不少笔墨写“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珍藏柏林墙的碎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②文章第(3)段末尾作者用了3个由“难道”引导的句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墙在这个现代世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试就这里所说的“墙”,另举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谈谈你个人的看法。(4分)‎ ‎ ‎ ‎18.A、C ‎19.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 ‎20.①第(2)段中写人们的“欢庆珍藏”,目的有二:a由“欢庆的心情”导出下文“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为表现主题引线;b由人们因碎片的经济价值而珍藏,引出下文作者因碎片的人文价值(或历史价值)而收藏,为表现主题引线。②第(3)段末尾的3个“难道”,作用有两个。第一,修辞作用:a作者运用反问,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达得更加鲜明,激起读者的共鸣,令人深思与回味;b作者运用排比,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现得很有气势,富于感染力,并且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富于说服力。第二,结构作用:承上启下,由大木板上的散文中的告诫语引出对“政治意识的墙”“其他领域的墙”“如何消除种种高墙”等问题的思考,并以这三个问题总括下文。‎ ‎21.本题虽属开放性试题,但内容也有所限定:这里所说的“墙”,当指“现代世界”的“墙”,当指起阻隔作用的“墙”,当指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消除的“墙”。符合上述三点要求才算符合文意与题意,如巴以争端、南北朝鲜、两岸关系、民族团结、邻里和睦、人际交往等问题均符合选材的要求。‎ ‎ ‎ ‎ ‎ 拜谒高原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有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35.(1)在第⑥段中,作者写道“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为什么说“这种痛苦无法躲藏”?(2分)‎ 答 ‎(2)在第⑦段中,作者写道:“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这份“崭新的感觉”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答 ‎36.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那么,高原贯穿身心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分三点概括。(6分)‎ 答:(1)‎ ‎(2)‎ ‎(3)‎ ‎37.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⑧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3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B.文章以“我”对高原从仰慕对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种种启示。‎ C.文中描写了青藏高原的雄姿和美景,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作了铺垫。‎ D.文章第⑥段结尾句“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意在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 E.作者多次采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 ‎ ‎35.(1)因为人进入高原,常常产生高原反应;因为高原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 ‎(2)概括为“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36.(1)高原的无限广袤;(2)高原的美丽宁静;(3)高原的腾动、有生命力。‎ ‎37.人应该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关怀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8.B、D(B项“从仰慕到畏惧”的判断有误;D项“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表述不当。)‎ ‎ ‎ 拜谒人生(节选)‎ 林 希 我们生于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过早地刺痛了我们幼小的心灵,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在我陪哥哥到他们学校去的时候,哥哥就曾指着那时在校园上空随风抖动的旗帜,告诉我说,这不是我们中国的旗帜。中国,中国,我们是在沦陷的日子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的。那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天赋我们是一个中国人,但要做一个中国人,却要我们为此付出一切。‎ 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使我们过早地建树起了最高的人生追求。每到黄昏时刻,我们早早地关上院门,这时我们一起立在老祖父长长的书案前,一笔一划地在他的指点下学习书法。横要平,竖要直,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字和对于中国人的全部知识。那时我很小,我是站在小凳儿上,才能把手臂抬到书案上握笔写字的,字写得不像个样子,但我心里非常骄傲,因为我知道,我在写中国字,我是一个中国人。‎ 老祖父的书案很高,站在小板凳上,身子要立很得很直很直,初站到板凳上,还有一点骄傲,觉得自己能和哥哥一起读书写字,也是老祖父对自己的一种宠爱。但没过多久时间,小板凳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立直着的双腿开始发酸,挺直着的胸背也感到微微作疼。但老祖父还是在一旁看着,极是严格地指指点点,墨没有蘸满,笔没有握牢,身子没有立直,头没有抬正,而且只许服从,不允许争辩,就这样陪着哥哥一起作完功课。当我们离开书案时,虽然感到有点劳累,但心里感到极是充实。‎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家长的挑剔,这是一种对于人的尊严的启蒙,做人,就要时时挺直着胸背,做人就要高高地抬起头颅。中国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这样对于人生的敬仰。‎ 就是从这时开始,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了自己的人生。‎ 做人,绝不仅仅是一种天赋的权利,而做一个中国人,绝不仅仅是黄皮肤的黑眼睛,最最重要的,还是中国人庄严的人生选择。‎ 至今我记得那幕景象,一位近亲,于沦陷期间因一时的得意而不可一世。一天,在他到我家来的时候,我看到老祖父对他的鄙视和冷漠,老祖父甚至不让我们去和他打招呼,只一个人冷冷地和他对坐着,一言不发,一直坐到他无趣地走出我家的院门,老祖父也仍然没有和他说一句话。直到把这位不速之客送走,关上院门,老祖父才把我们招到他的书房里来,对我们讲,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荣华富贵。‎ 我很小,我不懂得太深的道理,但那时家庭一时的贫穷,却使我心中有一种安全感,特殊的价值观念,中国人总是把财富和财富主人的品德连在一起评价。“肥马轻裘”四个字中,含有社会批判的内容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财富观,从小就深深地印记在了我的心里。‎ 历史因其公正,而对许多人就变得无情。当异族入侵者被中国人民赶出我们神圣的土地之后,那些背叛过父老乡亲的人,受到了社会的惩处,这种惩处不仅仅是法律的追究,更严厉的惩处,却是全社会的歧视和谴责。‎ 仍然是那们曾经显赫一时的近亲,在他又到我们家来恳求宽恕的时候,老祖父把他拒在了门外,我看到了那凄切的景象,一个落魄的人,立在瑟瑟的秋风里,每一个人都向他投来岐视的目光。因为他把人生当作赌博,而这场赌博中,他输掉的是自己。荣华富贵是短暂的,尊严是永恒的。‎ ‎ (原载《新华文摘》总第224期)‎ ‎18.开篇说“过早地刺痛了我们幼小的心灵”,联系文意,指的是什么?(3分)‎ 答:‎ ‎(不超过20个字)‎ ‎19.作者对“长书案”、“小板凳”怀有怎样的感情?细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5分)‎ 答:① (不超过10个字)‎ ‎②‎ ‎(不超过16个字)‎ ‎20.文章勾勒了“一位近亲”人生的两幕,这两幕人生各是什么?(4分)‎ 答:①‎ ‎② (每答不超过10个字)‎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右左的赏析短文。(15分)‎ ‎①话说“老祖父”——简析《拜谒人生》中“老祖父”的形象。‎ ‎②也谈《拜谒人生》中的细节——试析文中的一个细节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标题可只用主标)‎ ‎ ‎ ‎18.民族危亡使人们很小就懂得了做人的尊严。‎ ‎19.骄傲与敬畏的情感/见证了我如何学着开始建树人生 ‎20.甘做汉奸不可一世/背叛祖国落魄下场 ‎21.(1)示例 这篇散文着墨不多却笔蘸深情地刻画了一个文道传统、节操美好、憎爱分明的“老祖父”的形象。在“民族危亡的艰难的时刻”,一个身份普通但气节高岸的老人,始终坚守了“中国人庄严的人生选择”。‎ 作者我的蒙师,“老祖父”从看似简单的书法入门教育做起,要求我们“横要平,竖要直”。由是,推广成做人要挺直着胸背、高抬起头颅。是“老祖父”教我“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让我明富贵、懂尊严,知道“对于人生的敬仰”。作为家族的长者,“老祖父”“鄙视和冷漠”在沦陷期,丧失民族气节而苟取富贵的“近亲”,并且永不“宽恕”。‎ 作者以富含生活哲理意味的语言,诠释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祖父”形象,尽管刻画简约,却血肉饱满,著意深刻。‎ ‎(2)示例 手段高明的作者,他的笔下,总有最能表现思想感情的细节描写。‎ ‎《拜谒人生》里生动传神的细节不少,颇有代表意味的是下面这个细节;“一个落魄的人,立在瑟瑟的秋风里,每一个人都向他投来歧视的目光。”‎ 文章是讲究水到渠成的。在行文该收结的时候,作者让一个民族的败类“落魄”‎ 于秋风末路,他的确抓住了一个富有良多况味的细节,灌注感情,将卑微的人格撕裂。近乎白描的语言裹挟着岁月风霜雨雪,扑面而来,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在看似乎平淡的人生遭际里,作者以他丰沛的人生积淀来摹写人物,算是找到了描写的归宿感。如此精彩的细节描写,也使卒章显志的一句“荣华富贵是短暂的,尊严是永恒的”,在厚重之余,得以生动形象起来。‎ 这样的细节描写讲究的是自然天成,不着痕迹呀!‎ ‎ ‎ ‎ 故乡的野菜 ‎ 周作人 ‎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  黄花麦果韧结结,‎ ‎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 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②瀹(yuè):煮。‎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 ‎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 ‎ 冰 灯 韩静霆 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去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赶到天暖了,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润了泥土,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遗憾吗?‎ 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白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非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痕迹也不留。‎ 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 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了;“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依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罢?它拚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呵,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作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短,我愿意。‎ ‎18.作者旨在赞美“严冬的冰灯”,却从“绿蒙蒙的春天”落笔,这样写意在表明(4分)‎ 答:‎ ‎19.将第二段的大致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分两层完整地概括出来:(4分)‎ ‎①‎ ‎②‎ ‎20.综览全文,请阐述作者由冰灯的哪些特点,体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写景状物时,作者先用水晶,白玉作正面渲染,再用月夜、白天等背景作侧面烘托。‎ B.第三段写到天暖冰融,冰灯无声地融化了,渗入泥土,汇入江水,重作生命的轮回,凸现冰灯的青春活力。‎ C.文中连用《命运交响曲》《天鹅湖》和昙花三个比喻,意在说明“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了”的道理。‎ D ‎.文章由冰灯的外在形象,写到融化消尽,再写到冰灯的生命永恒,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化地揭示了主题。‎ E.文章首尾呼应。开头时“执拗地想着”与结尾时“时时想着”突出说明冰灯令作者铭记在怀。‎ F.本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将冰灯的温存与凄厉的北风对比,将冰灯的化 为乌有与花树、人生的春华秋月、黄金年华对比,将悠远的昭示与缩短的寿命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 ‎18.① 冰灯令作者难忘;② 冰灯给作者启示的久远。‎ ‎19.① 冰灯给人热烈如火的感受;② 冰灯的美丽连语言和绘画也无法表达。‎ ‎20.冰灯只能存在一冬,却能给人留下永久的印象,由此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能用长短来衡量,重要的是内容。‎ ‎21.D E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5 ‎ ‎ ‎ ‎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 ‎ ‎1、《史记》的书生私见 2、爱晚亭 3、按时看日出的人 4、熬药 5、奥斯威辛的风 ‎《史记》的书生私见 ‎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图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 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 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 ‎《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费孝通。)‎ ‎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 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16.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 ‎ ‎ ‎ ‎17.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4分)‎ ‎ ‎ ‎ ‎ ‎18.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6分)‎ ‎ ‎ ‎ ‎ ‎ ‎ ‎19.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6分)‎ ‎ ‎ ‎ ‎ ‎ ‎ ‎16.两者对比,表明作者钟爱《史记》,有久藏心里的话要说,引出下文。(对比2‎ 分,引出下文,2分)‎ ‎17.第一次只是老师的嘱咐,第二次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悟,成为作者的自我告诫。(各2分)‎ ‎18.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3分,仅指出“我”指司马迁,给1分)‎ 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3分,仅指出“我”指读者给1分)‎ ‎19.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所谓历史观指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否则酌情扣分。)‎ ‎ ‎ 爱晚亭 ‎[台湾]谢冰莹 ‎ ‎ ‎ 萧瑟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这是一曲多么美的自然音乐啊!‎ ‎ 枝头的蝉鸣,大概有点疲倦了?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这样断续而凄楚呢?‎ ‎ 溪水总是这样穿过沙石,流过小草轻轻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了吧?‎ ‎ 翩翩的碟儿已停止了它们的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惟有无数的蚊儿还在绕着树枝一去一来地乱飞。‎ ‎ 浅蓝色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出来的半边新月——她好似在凝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地盯望我——望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态。‎ ‎ ‎ 我乘着风起的时候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哦哦,多么有趣哟!当我左手提着稠裙,右臂举起轻舞时,那一副天真娇憨儿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清澄的水里。于是我对着溪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厉害了,她也笑得起劲。于是我又望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开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泪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她的泪和我的泪竟一样多,一样的快慢掉在水里。‎ ‎ 有时我跟着虾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 更有时鸟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着。‎ ‎ 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云里的那几片白絮似的柔云,和我微笑的淡月。‎ ‎ 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限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地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 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的微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 清醒了。完全清醒了;睁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 然而当我斜依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不觉又是“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 但是,清风吹干了泪痕,散发罩住了面庞的时候,我又抬起头来望着行云和流水,青山和飞鸟微微地苦笑了一声。‎ ‎ 唉!我愿以我这死灰、黯然、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 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 ‎ 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 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 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予林间鸣鸟!‎ ‎ 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 我愿以热烈的一棵赤心,浮之于太空!‎ ‎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归乌有,化归乌有啊!‎ ‎ 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呜蝉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洪大了,林间的晚风也开始了它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细软了。‎ ‎ “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 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1926年春于麓山之昆涛亭)‎ ‎(注:作者谢冰莹(1906——)湖南人,移居台湾,现在旧金山。著名女作家。)‎ ‎16、从文章来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思想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当时作者思想感情的三个语句。(5分)‎ ‎ ⑴作者当时的心态是: (2分)‎ ‎ ⑵从文中找出三个语句: ‎ ‎ (3分)‎ ‎17、文中写了作者对着溪水哭笑和跟着虾蟆跳的两个细节,它们的作用是:(4分)‎ ‎ ⑴写“对溪照影”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 (2分)‎ ‎ ⑵写“跟着虾蟆跳”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 (2分)‎ ‎18、文章中加点的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5分)‎ ‎ ⑴写法上的特点是(不超过10字): (3分)‎ ‎ ⑵这样写的作用是(不超过20字): (2分)‎ ‎19、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6分)( )‎ ‎ A、看到题目便让人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于是就有一种对秋天傍晚景象的联想。‎ ‎ B这篇散文中写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都明显的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从中可看出作者少时的纯真,年轻时的奔放和年长时的深沉。‎ ‎ C、本文脉络清晰,先是感情的激荡,后是理智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投身自然的强烈愿望。‎ ‎ D、文中的景物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的青草,正表明作者对劳动人民被压迫生活的同情。‎ ‎ E、本文的风格自然朴素、热情奔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洒脱心境。‎ ‎ F、本文末尾突然写到农夫,看似闲笔,实则意蕴丰富,含蓄地提醒读者不要忘了社会,不要忘了还存在着人与人的差异和距离。‎ ‎ ‎ ‎16、(1)探索(或不满现状)、进取和勇于牺牲。(2)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清泪斑襟上垂”)。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 ‎17、(1)表现作者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乐与悲。(2)表现作者追求自由时的无奈与怅惘。‎ ‎18、(1)排比、夸张、拟人、比喻(写出三项即可)(2)抒发了热爱自然、投入自然的强烈感情,加强语势,形象活泼。 ‎ ‎19、ACF(B项判断是错误的,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写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D项表述是一种牵强附会,从文中看不出作者把那青草与劳动人民联系起来的内容。E项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 ‎ ‎ ‎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摘自《中国青年》‎ ‎18.“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4分)‎ ‎19.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0.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 ‎ 看日出”的理解。(6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 ‎ 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 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从 而产生美感。‎ ‎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 ‎ 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 ‎ 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 ‎ 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 ‎ ‎18.(4分)(1)福楼拜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他处在上个世纪的巴黎,那时的清晨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拥有真正纯净、清澈,让人激动的光线。(2)福楼拜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懂得欣赏日出,迎接晨曦。把“按时看日出”当作精神体验与心灵洗礼。‎ ‎19.(4分)(1)渲染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去品味日出带给人们的精神盛宴。(2)对比,与下文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 ‎20.(6分)(1)“看日出”,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让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鼓舞生命,添置信心与渴望,荡漾青春,勃发幻念;看清远方,梦想,光阴……)“按时看”意味着天天的行为,代表着永不放弃。(2)“按时看日出”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理念,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3)是双重的呼唤:呼唤自我意识的苏醒,呼唤自然与社会都能有真正的日出。‎ ‎21.(4分)AB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 熬药 吴克诚 ‎ ‎ 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里,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末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在药锅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 ‎ 越王勾践很善于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 ‎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 苦药祛病。‎ ‎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得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说:“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 ‎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咽下多少药?‎ ‎ (选自2003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 ‎ ‎ ‎18、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2分)‎ ‎ ‎ ‎ ‎ ‎ ‎ ‎19、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请作简要解释。(4分)‎ ‎ ‎ ‎ ‎ ‎ ‎ ‎ ‎ ‎20、第八段中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 ‎ ‎ ‎ ‎ ‎ ‎ ‎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① 谈谈《熬药》的构思技巧。‎ ‎ ‎ ‎② 谈谈《熬药》的语言特色。‎ ‎ ‎ ‎18、沧桑,苦涩,馨香 ‎19、①父亲也有如草药一样的沧桑经历;②父亲积累了为人处世的药方;③父亲养成了用药治人的能力。‎ ‎20、①用“我”‎ 经历的小事来例证小孩子不解药、拒绝药、现身说法,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②承上意在说明不解药、拒绝药的人异于小孩子;③为突出下文“我”因不愿熏药而后悔、内疚,以及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怀念作铺垫。‎ ‎21、略 ‎ ‎ ‎ ‎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4.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 ‎ ‎ ‎15.(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1) ‎ ‎ ‎ ‎(2) ‎ ‎ ‎ ‎16.(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6分)‎ 答:‎ ‎(1) ‎ ‎ ‎ ‎(2) ‎ ‎17.(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7分)‎ 答:(1) ‎ ‎ ‎ ‎(2) ‎ ‎ ‎ ‎14.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心情的热切;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拒绝”埋下伏笔。‎ ‎(本题5分,答案共四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答对3个要点得5分。)‎ ‎15.(1)先概括叙述,再选取典型细节加以描写,如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及一幅照片中德军枪口下小男孩天真和无奈的目光等。‎ ‎(2)“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答“由面到点”,并作具体解说也可;第二小题“震撼”与“痛心”只答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16.(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寒气袭人;具有“愤怒”、“狂暴”‎ 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 ‎(2)奥斯威辛的风是自然界的狂风;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人们心底的风暴。‎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即得3分;第二小题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7.(1)人承受不了心灵的折磨和历史的重负,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2)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的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本题6分。第一小题2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第二小题4分,三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1分,答对两个要点的2分,答对3个要点得4分。)‎ 夺冠2009高三语文早读晚练1‎ 一、早读材料 一、吟诗诵词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二、文言文析读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申子(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申子有怨色。昭侯曰:“非所谓学于子者也。听子之谒,而废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申平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选自《战国策》)‎ ‎【译文】‎ 申不害请求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不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吗?你是让我听从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大小来安排官职等级。如今你又有所请求,这将让我听从哪一种意见呢?”申不害于是就离开客舍前去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论功授官的人啊!”‎ 三、美文赏读:‎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四、诵读 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调寄《临江仙》‎ 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晚练习题 一、(18分,每小题3分)‎ ‎ 1.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脊髓  掎角  给予  几经  济济一堂 ‎ B.叶韵  提携  采撷  狡黠  亦庄亦谐 ‎ C.裨将  琵琶  蚍蜉  倾圮  毗邻而居 ‎ D.浸渍  渣滓  恣肆  付梓  睚眦必报 ‎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销毁  形销骨立 嘘热气  长嘘短叹 ‎ B.搬家  搬师回朝  挡箭牌  独挡一面 ‎ C.抱怨  以德抱怨 捅漏子  纰漏百出 ‎ D.优游  优柔寡断 捣麻烦  投机倒把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我国现行的《宪法》、《国防法》、《刑法》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性公约,为我国审议制订《反分裂国际法》提供了基础。‎ ‎ ⑵大连理工大学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坚持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独立办学 和条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 ⑶目前我国的教育规模越来越大,路却越来越窄,“教育生态”严重,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教育管理亟须解决的问题。‎ ‎ A.法律  模式 失衡   B.法理  模式  失衡 ‎ C.法律  模型  失调   D.法理  模型  失调 ‎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对应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 ‎ A.要想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不能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 ‎ B.人应该有满足的时候,不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 ‎ C.主意是你出的,出了事,你可要“吃不了,兜着走”。(责无旁贷)‎ ‎ D.新一届政府上台,必须“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大胆改革,抓好经济建设。(因地制宜)‎ ‎ 5.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据了解,2008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央视与维汉传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北京2008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 B.十八九岁的高中应届毕业生,许多人还不知道如何选报第一、二、三志愿,提高命中率。‎ ‎ C.伊拉克最近发生的武装袭击联军事件,是萨达姆的支持者所为?还是基地分子的残余势力所为?人们无从知道。D.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7.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 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凭借想象,描写李凭演奏箜篌的音响效果,先写乐声传到天上,“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再从天庭写到神山,“梦入神山教神妪,‎ ‎ 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则通过视觉形象来写听觉形象,“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两首诗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人方扶南把它们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的至文”实在恰当。‎ ‎ 答案及解析1.A【解析】A项都读“jǐ”;B项“狡黠”读“xiá”,其余都读“xié”‎ ‎;C项“倾圮”读“pǐ”,其余都读“pí”;D项“渣滓”“付梓”读“zǐ”,其余都读“zì”。‎ ‎ 2.D【解析】A项“长嘘短叹”应为“长吁短叹”;B项“搬师回朝”应为“班师回朝”, “独挡一面”应为“独当一面”;C项“以德抱怨”应为“以德报怨”,“捅漏子”应为“捅娄子”。‎ ‎ 3.A【解析】(1)法理:法律的理论基础。法律: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2)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3)失衡:失去平衡失调:失去平衡,调配不当或是没有得到适当的调养。4.C【解析】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5.B【解析】A项书名号改为引号,C项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D项第二个分号改为冒号。7.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夺冠2009高三语文早读晚练 2‎ 一、早读材料 一、吟诗诵词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今译]‎ 梅花虽白,到底比雪花差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了梅花的一大段芳香。‎ ‎[原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鉴赏]‎ 梅雪争春:指冬天雪花飞扬,梅花竞放,各显异彩,好象是为了争得春色而在比赛似的。未肯降:没有肯认输的。骚人:诗人,此作者自指。费:费心。评章:评判、评论。须:虽。逊:差、不如。输:少。‎ 漫天飞雪的冬季,万花凋谢,只有梅花傲然俏立。诗人触景生情,觉得梅和雪好象在争夺春色,因而才显得格外精神。于是就放下笔认真地评判起来。诗的一二句,诗人用比拟的手法叙写背景、原由,生动、传神。三四句写诗人的评论,对仗工整,脍炙人口。在诗人眼里,梅和雪,二者各有千秋,雪花白,梅花香。今人常引用这两句,用来比喻人和事物,各有千秋。意同成语“平分秋色”,表示二者各有可爱之处。‎ 二、文言文析读 今者臣( )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 )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 )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用( )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 )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美文赏读:‎ ‎ 有所敬畏●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摘自《追求》)‎ 四、诵读:‎ ‎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二、晚练习题 一、(15分,每小题3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轱辘 酤酒 沽名钓誉 怙恶不悛 ‎ B. 诳语 逛街 热泪盈眶 匡谬正俗 ‎ C. 逾越 伛偻 向隅而泣 踽踽独行 ‎ D. 熨帖 愠怒 良酝佳酿 云气氤氲 ‎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提词 题词勉励 名副其实 馆藏画幅 ‎ B. 蜚声 烟霏雨散 匪夷所思 芳草菲菲 ‎ C. 馋害 谄谀取容 像貌端正 穷形尽相 ‎ D. 奖掖 以逸待劳 人才辈出 按部就班 ‎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__________他的“五虎断魂枪”。‎ ‎ ②自南北朝以来日益兴盛的佛教,特别是经过武则天的_______,确实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 ‎ ③两国划定边界,如果是河流,往往以河流或主航道的中心线为两国边境的________。‎ ‎ A. 熟悉 扶植 界限 B. 熟习 扶植 界线 ‎ C. 熟习 扶持 界限 D. 熟悉 扶持 界线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样做既可以使大家得到锻炼,又可以为集体增加一点收入,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 B. 实验已进入最后阶段,我们一定要严肃认真,如有一点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 ‎ C.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东南亚国家在近日地震和海啸中遭受的灾难表示同情和慰问,对邻国所受苦难,中国感同身受,并将对有关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 ‎ D.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昌黎之文别开生面,而至东坡,别出心裁,蔚然成一代之大观。‎ ‎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大型国营企业发生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企业内控机制缺失、监督管理不严有关。‎ ‎ B. 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2004年是又一个大选年,选举结果是民主党克里竞选失败,共和党布什再次当选为美国第55届总统。‎ ‎ C. 古人清明踏青往往还举行体育活动:踢球呀,放风筝呀,荡秋千呀……其中荡秋千最受人喜爱。D. 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思想政治课都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结合起来。‎ ‎ 根据有关提示,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 ‎ (1)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劝学》中有一处著名的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韩愈在《师说》中谈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有观点相通之处。‎ ‎ 不登高山, ;不临深溪, 。(《荀子·劝学》)‎ ‎ (3)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杜甫《阁夜》)‎ ‎ 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 B(诳kuáng、逛guàng、眶kuàng、匡kuāng,A. 轱gū、酤gū、沽gū、怙hù,C. 逾yú、伛yǔ、隅yú、踽jǔ,D .熨yù、愠yùn、酝yùn、氲 yūn)2. C(谗害、相貌)3. B(熟悉,清楚地知道,知道得清楚;熟习,熟练掌握。扶植,扶持培植,使成长发展,其对象比扶持广;扶持,搀扶,帮助,其对象是人。界限,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多用于具体事物) 4. D(A. 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得到了两个方面的收获。B. 前功尽弃: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C. 感同身受:①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②泛指别人遭到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此取其②。D. 昌黎是“别出心裁”,东坡应为“别开生面”)C(A. 句式杂糅,应删除“是由于”。B. 语意前后矛盾且表意不明,应为:民主党克里落选,共和党布什再次当选,成为美国第55届总统。D. 成分残缺,“应该把”后要加“讲授”之类的动词)6.(4分,每空1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厚也。(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5)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6)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挥斥方遒。‎ 夺冠2009高三语文早读晚练 3‎ 一、早读材料 一、吟诗诵词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瞧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 赏析: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极,人与动物相处,更见得民风淳厚,一派桃源风光。‎ 二、文言文析读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译:袁盎是楚地人,字丝。‎ 绛侯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说:"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三、美文赏读:‎ 上帝只掌握一半●罗秋菊 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便是你的命运。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时时刻刻。不要敬畏它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觉,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 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在你彻底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一生的努力就是: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这就是命运的一生;这就是一生的命运。‎ ‎(摘自《涉世之初》创刊号)‎ 四、诵读 ‎1、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2、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3、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4、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二、晚练金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磨盘 蓦地 秣马厉兵 暮鼓晨钟 B.庇护 裨益 筚路蓝缕 刚愎自用 C.对峙 窒息 叱咤风云 栉风沐雨 D.畋猎 腼腆 恬不知耻 暴殄天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 兴高彩烈 颐指气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端祥 藕断丝连 计日程功 为渊驱鱼,为丛驱鹊 C.辩解 甘败下风 变本加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D.诀窍 顾名思义 和颜悦色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的功绩仿佛早就为时间所______,他也从不向别人说起自己光荣的过去。‎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③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______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A.淹没 亟待 经过 B.湮没 急需 通过 C.湮没 亟待 通过 D.淹没 急需 经过 ‎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这些年如天马行空般在国内国外四处游历,见识增长了不少,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B.提起旅游佳处,过去的21世纪乐园并不被人们青睐,经过整修和开发,现在的2l世纪乐园已令人刮目相看。‎ C.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以后,航天员杨利伟随中国代表团对香港、澳门进行了短时间的访问,令港澳各界人士交口称誉。‎ D.肩负着严肃使命的文学,自然不再注重“传奇”,不再注重趣味和愉悦,读起来也得正襟危坐,跟读经典差不多,不能再那么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信访办的同志说,一天之内,他们就把收到的来信郑重地转给了各有关部门,这种务实的作风值得赞扬。‎ B.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达两千年”(陈《史讳举例·序》)。‎ C.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D.什么是说明文的科学性呢,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正确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刘涌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7项罪名被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处死刑。据悉,对刑事案件启动再审程序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B.巴金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文思敏捷,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表达出对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深深思考。‎ C.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反对抄袭等。‎ 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民工的劳动、克扣民工工资、甚至殴打民工的企业老板,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参考答案1.B(A.磨、蓦、秣读mò,暮读mù;B.全读bì;C.峙、窒、栉读zhì;叱读chì;D.畋、恬读tián;腆、殄读tiǎn。)‎ ‎2.D(A.彩—采;B.祥—祥,鹊—雀;C.败—拜。)‎ ‎3.C(“淹没”意为漫过、盖过;“湮没”指埋没;“亟待”意为急迫地等着;“急需”指紧急需要。)‎ ‎4.A(“天马行空”比喻才气横溢不受拘束或言过其实、脱离实际。)‎ ‎5.B(A.最后一个逗号应为句号;C.冒号改为逗号;D.第一个逗号改为问号。)‎ ‎6.D(A.介词“以”使用不当;B.搭配不当;C.前一个分句动宾搭配不当,后一个分句缺宾语。)‎ 夺冠2009高三语文早读晚练 4‎ 一、早读材料 一、吟诗诵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释义]山不满足高,海不满足深。周公吐出咀嚼着的食物,天下的人衷心拥戴归顺。前两句诗,曹操化用了《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名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表达了自己仰望贤士之情。后两句用典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 我(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曹操在这两句诗中以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自喻,礼遇贤才,以博得天下贤士的衷心拥戴。‎ 二、文言文析读 王坦直言惊益王 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儿子,叫赵元杰。曾经修建了一座假山,召集僚属饮酒,众人都夸赞假山,而姚坦却独自低着头。益王强迫他看(假山),他说:“我(在这里)只看到血山,根本没看到什么假山。”益王很惊讶,问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当时(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还没完成,听到姚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砸毁(假山 三、美文赏读 ‎ 听听那冷雨 ‎ 余光中 ‎ ‎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 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 ‎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w.w.w.k.s.5.u.c.o.m ‎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 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伕工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爱,而且躲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纤纤的手。台湾的雨季这么长,该有人发明一种宽宽的双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的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四、诵读 ‎1.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 --培根 ‎2.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戴尔·卡耐基 ‎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 ‎4.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德怀特 二、晚练金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窠臼 走舸 恪尽职守 苛捐杂税 B.遴选 窗棂 模棱两可 身陷囹圄 C.浸染 灰烬 众擎易举 噤若寒蝉 D.泥淖 辍学 蹉跎岁月 擢发难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斡旋 积毁消骨 惩一儆百 化干戈为玉帛 B.频仍 坐收渔利 贻笑大方 牵一发而动全身 C.馈赠 责无旁贷 敝帚自珍 时事造英雄 D.蛊惑 广袤无垠 挺而走险 身在曹营心在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今年,我省高等院校招生15万人,全省高考录取率_______与去年持平。‎ ‎②冷战后,美国不断以各种名义动用军事力量干涉别国事务,________成了世界警察。‎ ‎③类似的故事________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A.大致 俨然 不止 B.大致 居然 不只 C.大概 俨然 不只 D.大概 居然 不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与社会领域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B.‎ 在国际会议上,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 C.在2002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男单比赛中,马林首轮击败了名不见经传的俄罗斯选手斯米尔诺夫。‎ D.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人干不好工作的重要原因。‎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平民本来就没有什么脸可讲,”林语堂先生幽默地说,“还是请贵人自动丢脸吧,以促法制之实现,而跻国家于太平。”‎ B.大幕徐徐拉开了,琴声——这饱含情韵,畅快倾诉的心语悠扬地飞翔在剧场中,萦绕在每个人的耳畔。‎ C.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把科技领域里的人才喻为三类: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他自认为是第二种人。‎ D.作为物候学的专门研究者,他总是认真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实多次证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因素。‎ B.此次讨论会除进行学术交流外,各兄弟单位还要就今后的协作问题交换意见,以便更好地加强合作。‎ C.这位江西姑娘在第15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唯一进入“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 D.台独分子进行的分裂活动,为岛内绝大多数民众所反对,他们是爱国的,维护祖国统一的。‎ 参考答案1.D(A项读音分别为kē、gě、kè、kē;B项读音分别为lín、líng、léng、líng;C项读音分别为jìn、jìn、qíng、jìn;D项读音分别为nào、chuò、cuō、zhuó。)‎ ‎2.B(A.消—销;C.事—势;D.挺—铤。)‎ ‎3.A ‎4.C(A.“千头万绪”应为“千丝万缕”;B.“言为心声”意为言语是思想的表达;D.“目无全牛”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得心应手的境界。)‎ ‎5.A(B.第二个逗号改为顿号,“心语”后加破折号;C.“他”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D.前两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 ‎6.A(B.改为“在此次讨论会上”;C.“进入”改为“获得”;D.表意不明。)‎ 夺冠2009高三语文早读晚练 5‎ 一、早读材料 一 吟诗诵词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二 成语 ‎1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3 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4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5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6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7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8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9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10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三、文言文析读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商鞅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10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者难予50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推行了新法。(《史记·商君列传》)‎ 臾骈不负信 春秋时晋国人群众观臾骈,在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奉命护送贾季的家着到狄国。过去,贾季曾侮辱过臾骈,这次有机会护送贾季的家眷,所以朋友们鼓动臾骈趁此良机杀掉贾季一家来报仇。臾骈沉思了许久,说:"不行。我听说有一本叫《前志》的书上有这样的话:'无论是有惠于人,还是有怨于人,都与他的后代没有关系。'如果我现在利用主人对我的信任而杀死贾季一家,这并不表明我的勇敢。如果我发泄了自己的怨气,却增加了我与贾季之间的仇恨,这并不说明我聪明。由于报私仇而损害了公利,这辜负了主人的信任,也不表明我的忠诚而是表明我的背信弃义。舍弃了勇敢、智能和别人对我的信任,还能办得成什幺事呢?"‎ 黍骈说服了朋友和手下人,亲自保护着贾季的家人,把他们送到了狄国。‎ 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是战国时魏国国君,有一次,他与掌管山泽的官约定打猎。这天,喝着洒十分快乐,天又下雨。魏文侯将出去,左右的人说:"今天饮洒兴致正高,天又下雨,您要去哪儿呢?"魏文侯说:"我与掌管山泽的官约好打猎,现在虽然非常快乐,但怎幺能不为了约定而会面呢?"于是冒雨前往,自己亲自向掌管山泽的官宣布取消打猎。‎ 童贤母.姓罗,是宁海县一个叫童释卿的处士的妻子.罗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童贤母非常孝顺恭敬地侍奉他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童处士的祖母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她清洗。吃饭时,童贤母一定拿着汤匙或筷子亲自喂她,长久如此,从不懈怠,‎ 四、美文赏读 细节的魅力 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妆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那个日本间谍看到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由此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这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上下一心艰苦抗战的无法遏止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 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解缙与胡广、吴溥、周是修、王艮、胡靖、方孝孺七位名士相约要为建文皇帝死节,以标千古风节。退下来后,解缙便悄悄支使家人“你去瞧瞧胡广是什么动静”。家人回来说“没什么动静,见胡大人问‘猪喂了没有’”解缙听了这话,心里猛一轻松,说“一猪尚不肯舍,况肯舍生命乎”于是心安理得地活了下来。最后,只有方孝孺壮烈而死,周是修被杀,王艮服毒自尽,而胡广等四位,老老实实做了“贰臣”。‎ 五、诵读1.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门捷列夫 ‎2.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3.天才的悲剧地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芥川龙之介 ‎4.休息休息,脑子生锈。 --德国谚语 二、晚练金题 一、(18分,每小题3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颠簸(bǒ) 诤(zhèng)友妥帖(tiē) 瑕瑜互见(jiàn)‎ ‎ B. 辟(bì)谣 提供(gōng) 隽(jùn)秀处(chù)心积虑 ‎ C. 妩(wǔ)媚 强(qiǎng)迫滂(Pāng)沱高大轩敞(chǎng)‎ ‎ D.筵(yán)席 典(diǎn)当毗(pí)邻蛊(gǔ)惑人心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题名 各行其事 挑畔 不卑不亢 ‎ B.成材 揠旗息鼓 伫立 辟头盖脸 ‎ C. 轶事 心灰意懒 调唆 弃甲曳兵 ‎ D.起讫 弊绝风清 糟塌 乐此不彼 ‎ 3.对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洞悉(知道) 残羹冷炙(烤肉)‎ ‎ 恪守(刻薄) 风声鹤唳(鸣叫)‎ ‎ B.纰缪(错误) 少不更事(经历)‎ ‎ 谛听(仔细) 众口铄金(熔化)‎ ‎ C.寒暄(温暖) 应运而生(顺应;适应)‎ ‎ 判断(评论) 同仇敌忾(愤恨)‎ ‎ D.濒危(临近;接近)毛骨悚然(害怕)‎ ‎ 荟萃(聚集)稗官野史(粗劣的)w.w.w.k.s.5.u.c.o.m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上没有残疾的人很容易___________在外在的繁忙活动中,不去倾听内在生命的要求,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 ‎ ②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但由于技术瓶颈的___________,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中所占份额仅为3%-5%。‎ ‎ ③“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加强__________,并采取扩张性的措施来刺激经济,以防止经济衰退的进一步深化。‎ ‎ A.沉湎 制约 协调 B.沉浸 制约 协作 ‎ C.沉湎 限制 协作 D.沉浸 限制 协调 ‎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 A.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 ‎ B.春节期间,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吆喝的吆喝,砍价的砍价,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 C.记者问胡加尔巴霍金市长,人们是否担心恐怖分子进行袭击?市长不假思索地说:“担心什么,有我们的士兵守卫,塔利班不敢轻举妄动。”‎ ‎ D.我们每个单位都要旷日持久地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活动,并要求每个党员深入群众,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声音,那胶东人所特有的幽默和爽朗的笑声。‎ ‎ B.国家计委在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为了使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拟定了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办法草案,在正式定稿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C.诚然,家庭在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和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在对青少年正确对待“自我”的宣传教育方面也负有重大责任。‎ ‎ D.学校自从调整了作息时间之后,许多学生由于开始不习惯,上课经常迟到。‎ ‎ 二、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空 4分)‎ ‎ ‎ ‎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 ‎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 ‎ ‎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 ‎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 答案与解析 ‎ 1.B(“辟谣”中的“辟”应读pì,“处心积虑”中的“处”应读chǔ) 2.C(A项“各行其事”中的“事”应为“是”,“挑畔”中的“畔”应为“衅”;B项“揠旗息鼓”中“揠”应为“偃”,“辟头盖脸”中“辟”应为“劈”;D项“糟塌”中的“塌”应为“蹋”或“踏”,“乐此不彼”中的“彼”应为“疲”) 3.B(A组中“恪守”的“恰”意为“谨慎而恭敬”;C组中“判断”的“判”意为“分开,分辨”;D组中“稗官野史”的“稗”“比喻微小琐碎的”) 4.A(沉湎:沉溺,指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约束。协调:配合得适当,多指抽象的内容。协作: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来完成任务,多指具体工作) 5.C(A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别人,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含贬义。B生意盎然:形容草木长势旺盛和自然界蓬勃兴旺的景象。D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多指被迫的事) 6.C(A“看到”与“声音”“笑声”搭配不当。B“为了使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应放在全句之前,状语位置不当。D“自从”应放在句前,结构混乱)‎ ‎ 7.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 ③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④别有幽愁暗恨生 ‎ ‎ 夺冠2009高三语文早读晚练 6‎ 一、早读材料 ‎ 一、 吟诗诵词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注]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 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二、成语 ‎11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12 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13 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14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15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16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17 穷形尽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18 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19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20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志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三 文言文析读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徒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靠,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新唐书·循吏列伟》‎ 四 美文赏读 闲 话 凡有聚会,便有闲话。参加聚会的人带着一袋袋闲话回家后,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处理。‎ 有的人,放一把火把袋子里的闲话烧个干干净净,点滴不存。‎ 有的人,解开袋子上的绳索把闲话拿出来,从头到尾好好温习一遍,然后,存放到记忆库里。‎ 有的人,一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给每一则闲话装上一双翅膀,甚至给它加一点油添一点醋,任它满天飞。‎ 有的人呢,会把这一袋闲话当做极为珍贵的礼物,慎重地、恭敬地捧去找闲话里的主角,送给他。‎ 接受“礼物”的人,倘若不经思考而照单全收,便有了许多假想敌。然而,他真正的、最大的敌人正是给他送“礼物”的那个人. w.w.w.k.s.5.u.c.o.m 五 诵读(名句篇)‎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王充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郭沫若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成大事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塞·约翰生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席勒 二、晚练金题 ‎1、 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畜养xù 讪笑 shàn 迫不急待 jí 永葆生机 bāo ‎ B.股份 fèn 流连 liú 稗官野史 bài 哀声叹气 āi ‎ C.口讷 nà 必竟 bì 手屈一指 shǒu 安土重迁 zhòng ‎ D.慰藉 jiè 怵惕 chù 风声鹤唳 lì 日薄西山 bó ‎ 2、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如坐春风:比喻接受教诲时的愉快心情。‎ ‎ 释怀:消除心中的怀疑。出言无状:说话不讲究修辞。‎ ‎ B.赧然:形容惭愧的样子。得鱼忘筌:比喻忘恩负义。‎ ‎ 僭称:超越身份、等级的冒称。一筹莫展:一点办法都没有。‎ ‎ C.牙祭:一种祭祀活动。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 口碑: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芸芸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也指无知的人群。‎ ‎ D.妍媸:美和丑。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 邂逅:偶然遇到(久别的亲友)。数见不鲜:经常看到,并不新奇。‎ ‎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 _____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 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作家们能深入到生活中去_____,去努力 ,就会发现生活并不平静,也不简单。‎ ‎ ③亚太经合组织自1989年成立以来,已经从初期的一般性地区经济论坛,_____为本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 ‎ A.误解 挖掘 演变 B.曲解 挖掘 演变 ‎ C.误解 发掘 演化 D.曲解 发掘 演化 ‎ 4、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对于当前学校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 B.这个工厂的领导班子走马换将后,工作有了起色。‎ ‎ C.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的。‎ ‎ D.王怀忠的话藏头露尾,漏洞百出,办案人员抓住要害,戳穿了他的谎言。‎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对任何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所谓“台湾独立”,损害两岸人民根本利益的严重分裂活动,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 B.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对某些吃惯“大锅饭”的职工,的确会感到不适应。‎ ‎ C.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制与开发,将越来越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因为它关系到人类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 D.保护和建设好草原,需要采取建立责任制和加强法制双管齐下,否则,将愧对子孙后代。‎ ‎ 6、填在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未必就比别人高明许多。若论比喻的新鲜、想象的奇特、夸张的大胆,李白乃是以气夺人。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 A.虽有过人之处,可是只凭这些显然不足以产生那么强大的艺术力量。‎ ‎ B.却有过人之处,虽然凭这些也无法产生这么强大的艺术力量。‎ ‎ C.虽然胜过一般诗人,然而仅*种种修辞手法也难以产生如此强大之艺术力量。‎ ‎ D.虽说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可光仗着这种本事就能使人觉得读起来有滋味有劲头吗?‎ ‎ 7.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四小题)(4分)‎ ‎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 《行路难》)‎ ‎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 。 (杜甫 《阁夜》)‎ ‎ ③仰观宇宙之大 , 。 (王羲之 《兰亭集序》)‎ ‎ ④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 《蜀道难》)‎ ‎ ⑤出于幽谷, 。 (《孟子 · 许行》)‎ ‎ 参考答案 ‎ 1.D. A“急”应为“及”;“葆”该读bǎo B“哀”应为“唉” C“讷”该读nè;“必”应为“毕”;“手”该为“首”。‎ ‎ 2.D. A.释怀:消除心中的挂念。出言无状:说话超过了本人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B.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忘掉了原来的凭借。 C.牙祭:好吃的东西。‎ ‎ 3.A.误解:理解的不正确。曲解:错误的解释(多指故意地)。发掘:指努力去发现那些未被发现的事物。挖掘:指把深藏的东西找出来,使它显现。演变:发展变化。演化:演变(多指自然界的变化)。‎ ‎ 4.C.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走马换将:泛指掉换人员。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连。藏头露尾:形容说话故意露一点留一点,不完全表露出来。‎ ‎ 5.A. B.“对”掉到“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前; C.“关系到”与“人类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的困境”不能搭配;D.“采取”后缺宾语。‎ ‎ 6.A.从关联词语的角度看,要注意“李白的诗歌固然……,但若论……未必……。但若论……。”与后一个“但若论”后面相衔接的语句一定是说李白在某些方面尚有不足之处。B项用“却有过人之处”使句意割裂;C项仅定位在“修辞手法”上则有失偏颇;D项在语体上明显与上文不相类。7.名句默写(4分)‎ ‎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③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④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 ⑤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