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三轮考前体系全通关高考热点专练六经济全球化下的大国崛起
专练六 经济全球化下的大国崛起与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一、选择题 1.(2013·永州一模)“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 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 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对洋务派救国主张的评价。洋务运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现中国的自强梦,但洋务运动最终破产了。与材料“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相符,故选B项。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2.(2013·内江一模)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 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 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 件的高度评价?(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斗争——义和团运动。由材料中“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可知,该事件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由材料中“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可知该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质。据此可知C项正确。 答案 C 3.(2013·河北检测)1903年,张謇说:“渔业和航政的范围到哪里,国家的领海 主权就到哪里。假如只有海,而没有渔业航政,试问主权从何表现?我国政 府应努力挽回已失的权利并大力发展沿海渔航业。”在此,张謇( )。 A.预见到西方列强对中国领海主权的破坏 B.阐明了中国渔业发展与航政建设的举措 C.意识到我国渔业发展落后于航政建设 D.主张发展沿海渔航业与维护海权并重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探索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根据题干中“渔业和航政的范围到哪里,国家的领海主权就到哪里。……应努力挽回已失的权利并大力发展沿海渔航业”分析,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4.(2013·长春三模)1912年上海实业家方液仙创办中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企业,因 小作坊生产和销路呆滞被迫歇业。1915年重建,但无力与舶来品抗衡再次倒 闭。1920年改善产品装备,在当时社会宣传国货的有利形势下抓住时机,获 得发展。如此反复者三,方液仙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A.晚清政府的新政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C.反帝群众的支持国货 D.创业精神的艰苦实干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题干中可知,方液仙企业在1920年社会宣传国货的有利形势下抓住时机,获得发展,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C项符合题意。当时晚清政府已不存在,排除A项;B项与题干无必然的逻辑关系;D项非重要原因。 答案 C 5.(2013·湖州调研)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 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 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思想是 (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据题干材料大意:科技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结合起来,这反映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故选C项;其他选项都具有片面性。 答案 C 6.(2013·湖南十校联考)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 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 金融”。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 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使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原因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使美国在战后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7.(2013·湖北名校调研)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 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 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前期,成效明显,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D项符合题意;中后期问题很多,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A项错误。他的改革没有冲击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 答案 D 8. (2013·福州质检)右图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一期封面,根 据图文判断其发表 时间最可能是(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解析 由图片中的“The U.S. Gets Tough With Japan”、“Trade Wars”及美日两国人物形象分析,反映美日两国的关系:日美贸易竞争。结合所学知可知,20世纪40~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8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美日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 答案 D 9.(2013·青岛一模)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 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 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 的经济行为是 (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组织的理解能力。①是世界贸易组织,②是亚太经合组织,③的是世界银行,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到50年代”,③④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10.(2013·北京大教育考试)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 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 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实行国家干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2013·洛阳模拟)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 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 了。丘吉尔曾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 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 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成为阻挠欧洲地区联合的主要障碍 B.试图建立由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合 C.与欧洲其他国家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D.欲改变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曾经极力鼓吹欧洲联合,但不希望由法国和联邦德国主持欧洲的联合,故B项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2.(2013·黄冈质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按销 售额排列的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金字塔,在高踞塔尖的23家中,美国占了 10家,平均每家年销售额高达250亿美元。在紧接塔尖之下的52家中,美 国占了21家,平均每家年销售额达100亿美元。1987年600家世界最大跨 国公司的销售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2%,西欧占32%,日本占 1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占2%。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反映了( )。 A.美国经济发达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资本和生产集中 D.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3·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二 日本的工业生产指数(1970年=100) 年份 制造业 纤维 化学 橡胶 钢铁 机械工业 一般机械 电气机械 运输机械 1955 12.5 28.2 12.6 15.3 10.2 5.4 7.2 2.8 5.9 1973 127.8 114.1 128.5 127.7 129.4 132.2 119.2 139.2 141.4 1955~ 1973年 增长倍 数倍 9.2倍 3.04倍 9.1倍 7.3倍 11.6倍 23.4倍 15.5倍 48.7倍 22.9 ——孙执中《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04)》 材料三 2011年4月,金砖国家(B5)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三亚举行,会议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及利比亚局势等关乎国际安全的热点问题进行磋商,会议发表《三亚宣言》。 2012年6月18日至19日,G20洛斯卡沃斯峰会墨西哥南下加州海滨城市洛斯卡沃斯举行,与会领导人讨论了世界经济形势、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和就业、发展、贸易等议题,并于会后发表了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西方崛起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及其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崛起的因素,并简 述日本经济重新崛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新特点。综合上述材料,从文明交 流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大国崛起。第(1)问,把握材料“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即可。第(2)问,考查战后日本的崛起,“原因”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则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等角度分析。第(3)问,“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新特点”可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国际交流的领域和内容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等方面分析。“看法”则是开放性的,把握文明的多样性、借鉴性、平等性等即可。 答案 (1)共性特点:通过侵略扩张建立霸权,抢占世界市场。根源: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2)因素:战后通过民主改革,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 扶植政策(返还工业企业设备,提供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及美国对 日“特需订货”;制定符含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加强政府 投资,重视教育;大力发展外贸,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答出四个要点即可) 影响: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意图日益明显;日本右翼势力膨胀,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新的不安定因素。 (3)新特点:寻求国际合作共谋发展大局,在国际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美、欧等传统强国所维系的国际秩序日益动摇,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引人瞩目,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形式多样化;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答出三点即可) 看法:略。(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当今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征,在全球化推动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通过竞争提升发展品质,通过合作丰富发展内涵,实现互利共赢;国际交往中,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14.(2013·福州质检)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现实关注的热点问题,历史上有识之士 对此也进行了自己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指国库),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王制第九》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材料三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邓小平:1984年10月6日会见参加中外经 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的谈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观点,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张謇的基本主张并加以简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路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富与国强关系的认识。 解析 本题以民富国强为主题,综合考查古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近代中国的强国梦。第(1)问,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观点归纳材料中心意思即可;“原因”应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第(2)问,考查实业救国思潮,关键信息: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评价应一分为二的分析,即肯定其意义又要指出这一思想无法实现之结果。第(3)问,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关键信息: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思路的变化归纳材料即可,其“原因”则应从时代背景和党的理论建设等方面分析。第(4)问,围绕民富与国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阐述。 答案 (1)观点:富民是治国安邦的前提(富民是治理国家的首要问题);财富的分配关系着社稷安危。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百家争鸣;②继承和发展儒家仁政(民本)思想;③服务于诸侯争霸的需要。 (2)主张:发展工业乃富民强国之道;实业救国。 评价:①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看到了世界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其主张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其主张难以实现。 (3)变化:从以实现强国为目标到提出富民强国的任务;发展目的从发展经济(实现强国)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客观形势的变化;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加深);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党的执政治国的价值理念不断完善、日益成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认识:民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强国持久的保证;富民既是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强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民族独立是民富国强的前提条件;追求民富国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国家的强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善和发展民生是政府的责任。(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