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字与书画至尊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字与书画至尊解析版

‎2019年高考模拟历史精选汉字与书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 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 B. 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 C. 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 D. 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 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与世俗文化相结合,C项正确;AB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 ‎ 2.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如下四个字,它们依次代表的是: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茂盛之状;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可以得出 ‎ A.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B. 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 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D. 甲骨文全面反映了古代农业的发达 C 本题主要考查商代的农业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当中“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繁茂之状;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可以看出,其对应的季节应该是春、夏、秋、冬,由此可以看出,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故此题应选 C项;A本身说法错误,排除;B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D属于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故选C。 ‎ 3. 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 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 A.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 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D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字有多种写法,说明当时字没有统一,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可知,这是因为政治分裂影响的,故D项正确.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是在汉代,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 百家争鸣在材料也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演变.需要掌握战国时期汉字的特点及其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汉字的特点及其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 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由题目中“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严密的技法”、“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等信息可知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重视法度。排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BCD三项,故选A。 ‎ 2. 下列图片所示汉字字体,按出现的先后 ‎ A. ③④②①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①②‎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字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楷书、②为隶书、③为甲骨文、④为篆书,正确顺序为:③④②①,A符合题意;BCD三项顺序错误,排除。故选A。 ‎ 3. 宋代《图画见闻志》:“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 A. 绘画技法高雅传神 B. 生动体现事物特质 C. 忠实再现事物全貌 D. 理想化的道德人格 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引自北宋郭若虚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著作,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将艺术与人格理想联系在一起,故D正确;本材料无法支持AB的结论,故排除。C项偏离题旨,故排除。故选D。 ‎ 4. 某同学参观了一次书法艺术展,他看到以下几副对联,其中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书体最相似的是 A. B. C. D. ‎ C 本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读图分析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书体为行书,C符合题意;A是隶书作品,B 是楷书作品,D是草书作品,三项均可以排除。故选C。 ‎ 1. 清代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由此可知虞世南《庙堂碑》的书体是(  )‎ A. 小篆 B. 隶书 C. 楷书 D. 草书 C 依据题干“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可知,反映的是《庙堂碑》严谨法度的特点,这是楷书的特点,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需要掌握楷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楷书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如图所示为唐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他以楷书最着,其遒媚劲健的书体,虽稍带颜法,却自创一派,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他是(  )‎ A. 张旭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黄庭坚 ‎ C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柳公权擅长楷书,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俊丽,骨力劲健,稍带颜法,却自创一派,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张旭擅长草书,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颜真卿创造出“颜体”,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黄庭坚是宋代的书法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需要掌握柳公权书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柳公权书法的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柳公权书法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 A. 城市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世俗化 B. 市民阶层形成带动大众文化品位提升 C.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D. 书画艺术变革加剧社会结构变化 C A.与材料“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不符,排除; B.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市民阶层形成劳动大众文化品位提升的结论,排除; C.宋代社会崇文轻武,世人皆以文人而自豪,由“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可知,书画消费成为提高社会身份的方式,正确; D.题中描述了官僚士大夫和平民对书画的追求,与社会结构的分化无关,排除。‎ ‎ 故选:C。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宋代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本题以宋代书画艺术盛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 1.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字与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对大地广裹的思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对于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B项正确;A项是反映篆体的思想特点,排除;C项中“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楷书觉醒”,不是理性思维,排除。故选B。 ‎ 2. 表1‎ 项目 甲骨文 金文 时间 盘庚迁殷至纣辛亡国 殷商晚年至战国之末 识别字数 一千多 一两千 用途 占卜 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垂后世之意 内容 农业、畜牧、货币、交通、家族宗法、战争、国家起源、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 祀典、赐命、征伐、契约、铭刻,结尾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 篇幅 每篇一、二字到一百多字 数十字到几百字 表1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 A. 甲骨文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 B. 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 C. 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 D. 金文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 D A甲骨文并非史书,因此排除; B图表中并未表达出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故与题意无关,排除; C“只有”说法过于绝对; 从材料中的“永垂后世之意”“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中可以读出金文的记载有资鉴的作用,蕴含历史意识,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从表格切入,结合汉字的形成演变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汉字的形成演变,侧重于学生阅读图表能力以及基础知识记忆的考查。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1. 材料唐寅,字伯虎,明中叶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唐寅曾遭科考案牵连,痛感社会黑暗。为了排遣胸中烦闷,他远游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领略湖山之胜。唐寅的绘画,初学“院派”画家周臣,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后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寄托逸花吐云般的英气。唐寅的诗歌 ,初学唐人,“多凄怨之词”,“不计工拙,兴寄烂漫”,风采斐然,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他还冷眼世事,孤傲不羁,在“半醉半醒”的生活中,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晚年,唐寅还归心佛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为重振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寅诗画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寅诗画风格形成的背景。‎ ‎(1)特点:风格多样,兼具写实与写意;创作随性,张扬个性;与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吸收前人多方成果,自成一派。‎ ‎(2)背景:明中叶政治腐败黑暗;八股取士的推行,统治者对士人思想控制加强;江南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江南生活世俗化趋势加强。‎ ‎(1)本题主要考查唐寅诗画特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已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寄托逸花吐云般的英气”可以得出风格多样,兼具写实与写意;依据材料“不计工拙,兴寄烂漫、风采斐然,消极自放”可以得出创作随性,张扬个性;依据材料“他还冷眼世事,孤傲不羁,在‘半醉半醒’的生活中,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可以得出与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依据材料“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可以得出吸收前人多方成果,自成一派。‎ ‎(2)本题考查唐寅诗画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材料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结合明朝的社会大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来回答即可。以此可以得出:明中叶政治腐败黑暗;八股取士的推行,统治者对士人思想控制加强;江南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江南生活世俗化趋势加强。‎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 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选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 在马可·波罗时代预言东方代表着城市和文明的未来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到了1600‎ 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专制集权的强大进一步减缓了亚洲城市的发展进程。……专制政权到处任意征税、没收财产,以宫廷喜好行事,破坏了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中国限制勇敢的探险活动,使沿海的城市遭受损失。‎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至明清市镇机能的变化。试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对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1)变化:由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向以商业机能为主转变。影响:社会结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思想: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或明清进步思潮的出现,具体到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也可);文化: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的出现,宋词、元曲、章回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 ‎ ‎(2)原因: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等。‎ ‎(1)本题主要考查宋至明清市镇机能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整合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题:依据材料 ‎ ‎“……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从材料提取命题所需结论。第二小问题:依据材料“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结合教材,从阶级关系、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概括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专制集权的强大进一步减缓了亚洲城市的发展进程。……专制政权到处任意征税、没收财产,以宫廷喜好行事,破坏了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中国限制勇敢的探险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经济政策入手,逐条概括归纳即可。‎ 1.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图为明朝画家丁云鹏(1547—1628)的想象画《三教图》。画中的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左边的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右下的老子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居中的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这一情景正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推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现状。画作的人物造型也脱离了以往宗教程式化的因素,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 ‎ 解读材料,提取此图画中包含的任意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信息:此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或明朝时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和谐共处)说明:宋明理学思想融合了释、道的大量思想和修行方法,使三者关系密切起来;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统治者有意利用宗教思想麻痹人民群众、巩固统治,推动了三教走向合一;而百姓从宗教思想中去寻求精神寄托。示例二:信息:明代绘画具有世俗化倾向。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其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绘画从高雅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 本题考查对明代绘画艺术相关特点的认识与理解,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本题属于观点论证说明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提炼出信息(观点)。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不唯一。诸如,此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或者,明代绘画具有世俗化倾向等均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提炼出的信息(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诸如,针对“儒、道、释‘三教合一’”,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注意围绕以下方面展开说明:宋明理学思想融合了释、道的大量思想和修行方法,使三者关系密切起来、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统治者有意利用宗教思想麻痹人民群众,推动了三教走向合一等;诸如,针对“明代绘画具有世俗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注意围绕以下方面展开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其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绘画从高雅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等。第三,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点评性的语言,以升华所提炼出的信息(观点)。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英国罗素在其所著《中国之问题》一书中,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三:(一)文字以符号构成,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三)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近代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 ‎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发展。‎ 阐述:①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以“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主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文化主流,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②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收到冲击,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儒学复兴运动,宋代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使儒学走向体系化、世俗化,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③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经济学说相结合,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以及救亡图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结: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继承与突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治理走向有序和完善。‎ 示例二:‎ 论题:国家治理中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阐述:①秦朝统一文字,维护了政治大一统,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影响深远。②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以儒家学说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汉武帝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③隋文帝开场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唐朝沿用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发展。总结:在国家治理中,借助文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传统文化,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国家治理中对传统文化的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为切入点,作为开放题目,学生可以从材料提到的三个观点,从文字、伦理或考试任意一角度,提出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也可以综合两个或者三个特点。在宏观上,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可以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也可以论述国家治理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