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中学高考培训中心第四次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台中学高考培训中心第四次试题

三台中学高考补习中心2016届第4次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李俊科 ‎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 ‎ 所难以割舍。‎ ‎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 ‎ 名而创作的。‎ ‎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 ‎ 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 ‎ 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 ‎ 是值得欣喜的。‎ ‎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 ‎ 去歌唱。‎ ‎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 ‎ 异曲同工。‎ ‎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 ‎ 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 ‎ 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 ‎ 以难以流行。‎ ‎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 ‎ 看得很珍贵的。‎ ‎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 ‎ 们推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敕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敕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5分)‎ 译文:‎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颔联描写筝声所使用的手法。(5分)‎ ‎9.颈联中“独”“空”二字,写尽无限幽怨,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劝诫女子不要同男子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 , 。” ‎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强调人们要为国尽忠,死后方可青史留名的句子 ‎“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格桑梅朵 张玉兰 ‎(1)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2)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3)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4)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5)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6)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7)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8)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9)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10)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11)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12)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13)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14)‎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15)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16)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17)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18)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19)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第(1)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小说以“格桑梅朵”将小说中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紧凑,内容浑然一体,并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E.“我”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改变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2)为什么小说在第(4)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6分)‎ 答:‎ ‎(3)小说主要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还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凄凄去亲爱 泛泛入烟雾 于青 ‎ (1)离开了父亲阴沉的旧宅,离开了母亲有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张爱玲感到了一种心身自由的舒畅。由于复杂的家庭纠纷已使她的人生观蒙上了灰色,所以她仍旧在同学中是一个沉默的女孩。但热爱生命,对世界充满了新奇与兴趣的爱玲却度过了她生命中生动的一页。‎ ‎(2)香港是一个商埠,那里集中了殖民文化的浮华与喧嚣。爱玲的同学,多半来自印度、马来西亚、英国以及欧亚混血等富足的华侨之女。这里的生活气氛轻松而又明快,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常常沉浸在日常生活里具体的乐趣中,一起看电影,一起吃冰淇淋,一起去跳舞。张爱玲在最初的学习日子里,充分享受着生命的精美。‎ ‎(3)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张爱玲的志向,张爱玲在沉闷的家庭里曾悟出她的做人之道:“‎ 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一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学生生活充满了计划。她与炎樱随意任性的性格不同的是,读书十分勤奋,甚至到了发奋的程度。她天生的聪颖和后天的努力,以及她的早熟及其世故,使她在花样年华便能揣摩每一个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门功课总是考第一。甚至有一位先生对她说:他教了十几年的书,没有给过别的学生似张爱玲这样高的分数。张爱玲连得了两个奖学金,不是香港战乱爆发,她很有希望被送到英国去继续深造。在这样的发奋下,她的英文出奇之好,好过中文。她的姑姑也赞叹她是:“真本事,随便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并非说她看内容,她是看里面的英文写法。于是她的英文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这为她后来回上海谋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由于张爱玲的同学中阔人太多,张爱玲更是沉默寡语,冷眼审视。她的社交范围不广,只是同好友炎樱亲如手足。经炎樱的介绍,她认识了几个人物,其中有一个嫁过几次不同人种的广东女子麦唐纳太太,这女人后来便成为《连环套》中的主人公霓喜,还有一个本分的英国教师,罗杰安白登,这便是《沉香屑》中娶了中国女孩的罗杰先生。因为此时的爱玲纯粹是冷眼旁观,这些人物给了她深刻的印象,他们好像活泼地嵌入了爱玲的脑海里。‎ ‎(5)香港大学三年级时,香港战争爆发。张爱玲在对这段经历的回忆时做了一个比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张爱玲却没有睡着。战争的种种恐怖都清晰地刻在她的脑海里。她经受过家事变迁,人情冷暖,但枪声炮火给予她的刺激却是空前的。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就躺在自己的身边,眼前穿梭般来去血肉横飞的人们,耳边是枪鸣炮轰,张爱玲的心收得更紧了,她把自己牢牢地关紧,处乱世于不惊,居险境于平和,竟在炮火中又重新读了《官场现形记》,仅仅担心的是能不能够读得完。除此之外,便冷眼观察乱世中的人生,此时的人生如同唐诗所形容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许多人耐不住这空虚和绝望,而急急结婚了。张爱玲亲眼目睹了一对男女在空袭中却要借车子去领结婚证。望着并不十分“善眉善眼“的男人和亦不超凡出众的新娘,爱玲的思绪总是围绕着“生命到底是什么”反复思忖着。也许在此时,她已孕育出几年后震惊文坛的杰作《倾城之恋》。‎ ‎(6)休战后,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她自己追忆着自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有良心的看护。她对病人的态度冰冷,因为看到生命在他们那里受难。受难的生命在张爱玲那里从根本上是不容的。她理念中的生命,应该是享用,各种各样的,从颜色到味觉,都应如此。然而现实中的生命处处是受难,她见过在战争中只剩下饮食男女这两项本能的大学生,看见了战后人们食欲的变态享受,使香港成为空前的美食城,看见了刚经过战乱就开女学生玩笑的日文教授,她终于得出结论:想做什么,立刻去做,都许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 ‎(7)这一段香港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战事,为张爱玲走上文坛准备好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这一期间,她像一株正在吸收养分的青竹,各种各样的养料她皆能消化,以丰富自己不多的阅历所总结的经验。她总是奇特的,奇特地认为: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从张爱玲以后创作中可以看出,这样的一段生活,是让她“高兴”了良多时辰的。她不久的文坛盛名,便是从这片“脏”与“乱”中拨节而出的。‎ ‎(8)一九四二年,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上海文坛从此捧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选自于青《张爱玲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1928年,随父亲返回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改名为张爱玲,同年父母协议离婚。‎ ‎②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摘自张爱玲的《天才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爱玲历经坎坷,经受了家庭的变迁,领略了人情的冷暖,还遭遇了无情的充满死亡的战乱。‎ B.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不负责任,对病人态度冰冷,是一个没有良心的看护,其原因是她内心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C.张爱玲身处乱世平和不惊,即使战乱爆发,也没有完全抱怨,战争的恐怖让她睡不着并清晰地刻在脑海,对她的影响巨大。‎ D.张爱玲读大学时,每门功课总是考第一,这是因为她天生聪明,后天勤奋努力,还有能揣摩教授的心思。‎ E.家庭沉闷的气氛和复杂的纠纷,香港浮华喧嚣的殖民文化,以及大学的同学中多是有钱的闲人,致使张爱玲沉默寡言,冷眼旁观。‎ ‎(2)张爱玲在香港的经历,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哪些良好的基础?(6分)‎ 答:‎ ‎(3)请简要概括张爱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 ‎(4)文章第(3)段画横线的部分写到了张爱玲的“做人之道”,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生或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部分机关衙门习气浓厚,少数干部办事敷衍塞责,不但自毁了形象,让群众 ,而且妨碍了发展大局。‎ ‎②张傲月收起了自己的完美腹肌,大秀舞技,整支舞蹈获得了导师们的高度赞誉,金星对他更是 。‎ ‎③5月份大城市失业率为5.1%左右,比上月有所下降,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以来,在整体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的大背景下,中国就业情况逆势走强,令人 。‎ A.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侧目而视 B.侧目而视 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 C.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 侧目而视 D.侧目而视 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简单、粗暴地成为一种变现的工具,制造者不仅丧失理性,连同这种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受众也丧失理性,集体沦为毫无审美情趣的纯消费动物。‎ B.中国的时尚品牌不愿在自己的品牌店里大幅打折促销,因为这种方式会令广大消费者对其商品的内在价值产生怀疑。‎ C.发布会现场,马东宣布将转型创立米未传媒,还宣布“奇葩说”第三季即将启动,这对粉丝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喜事。‎ D.欧元区领导人就希腊援助问题召开了紧急峰会,各方仍未能就希腊获援前景达成具体的共识,但此前的僵局已有所松动,前景却不可叵测。‎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Wi-Fi是英文WirelessFidelity的缩写 , , 。 , , 。 ,只要在一个金属圆筒中放入合适的能加强信号的介质就可以了。‎ ‎①这种网络的唯一缺点是通信距离很短 ‎②能够让计算机不用线路连接就可以在局域网中发送和接收高速数据 ‎③但是如果使用定向天线来加强无线信号的话 ‎ ‎④是一种把以太网和无线通信结合起来的技术 ‎⑤定向天线的构造十分简单 ‎⑥通信距离就可以达到1公里以上 A.②④①⑤③⑥ B. ④②③⑥①⑤‎ C.④②①③⑥⑤ D.②④③⑥①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毎处不超过15字。(5分)‎ 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 ① ,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 ②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锄带经、牧编简”都是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 ③ ,是阅读普及的前提;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网络文化等的普及,历史进入“观看猎奇时代”,人们开始了“微时代”阅读。‎ ‎17.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请根据下面的图示把中秋节的有关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在“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闭幕式上,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提到写作对作家来说最重要,他表示自己可能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写一部作品,“不管是大的作品还是小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也曾经表示,自己现在真的很痛苦,有很多人来采访他,不让他安静地生活,不让他好好工作。“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略萨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脱离材料范围及含义作文。‎ 三台中学高考补习中心2016届第4次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D ‎【解析】D“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是推测不是肯定。题干的“渐渐不再流行”过于绝对。‎ ‎【思路分析】信息的筛选,主要是迅速找到信息源,并将其和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而是要看意思是否吻合。‎ ‎2.C ‎【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思路分析】现代文小阅读常见的“陷阱”有:偷换概念、轻重混淆(如D项)、随意逆推、源流颠倒或主客倒置、无中生有、以偏槪全或范围失当、时态错置或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张冠李戴(如A、B两项)、答非所问或游离题干、说法武断、强加因果等。‎ ‎3.B ‎【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B项中的“这”指代内容不当。‎ ‎【思路分析】考生要仔细和原文比对。如B项原文说杜甫地位在他“死后数年后才建立”,与“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而不是其诗歌难以流行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 ‎5.C(“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误。)‎ ‎6.D(“忠诚不渝”有误。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 ‎7.(10分)‎ ‎(1)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 ‎(“且”“更”“倍道”“此……也”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 ‎(2)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去”“而”“一朝”“奉”各1分,句意1分)‎ ‎【参考文言文译文】‎ 卢志字子道,最初征用为公府掾、尚书郎,外任邺城令。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喜欢他的才量,委以心腹,于是成为谋主。齐王司马囧起兵,派使臣告诉司马颖。司马颖的前锋都督赵骧被司马伦打败,士兵惊恐,多数人主张退保朝歌。卢志说:“如今我军失利,敌人刚胜,必定放松警惕而骄横,如果按兵不动,三军害怕失败,我担心不可用。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司马颖听从了他。等到司马伦被打败,卢志劝司马颖说:“齐王号称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下,殿下径直渡过黄河,这是大功,没有人能与殿下相比,而齐王现在却要与殿下共辅朝政。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司马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以母亲有病为由回封国,把重任交给司马囧。由此司马颖获得了广泛赞誉,人心向往。‎ 等到司马乂死后,司马颖上奏卢志任中书监,留在邺城,参与相府的事情。皇帝败于荡阴,司马颖派卢志带兵迎接皇帝。王浚攻打邺城时,卢志劝司马颖送皇帝回洛阳。当时士兵还有一万五千人,卢志夜里重新组合,到天亮,都排成队列,但程太妃留恋邺城不肯走,司马颖不能决定。一会儿众人溃散,只有卢志和儿子卢谧、侄子卢綝、殿中武贲一千人。卢志再次劝司马颖早出发。这时有道士姓黄,号圣人,太妃相信他。等把他叫进来,他要了两杯酒,喝完,扔杯而去,于是决定用卢志的计谋。但人马又散了,卢志在营阵间寻找,得到几辆鹿车,司马督韩玄召集黄门,得一百多人。卢志入见皇帝,皇帝问他:“什么原因溃散如此?”卢志回答道:“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皇帝说:“很好。”于是驾牛车出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驻守洛阳,皇帝召他来,皇帝到汲郡时郝昌赶到,兵势很盛。卢志高兴军威重振,奏天子应下赦书,和百姓共庆。奔散者大多归来,百官基本齐备。皇帝很高兴,赏赐卢志二百匹、绵百斤、衣一套、鹤绫袍一件。‎ 洛阳陷落,卢志带领妻子儿女往北投奔并州刺史刘琨。到达阳邑,他们被刘琨俘虏,卢志与次子卢谧、卢诜等同被害于平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比喻(1分),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1分);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1分)。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2分)。‎ ‎9.“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2分)。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愁上心头(2分);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思在心中(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空1分,错、漏、增字均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5分)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C、E不给分。(C.没有表现“我的懒惰”。E.“给藏族老阿妈治病”对“我”没什么触动,“我”仍然“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 ‎(2)(6分)①表现了藏区的美丽与和谐生活,为故事设置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突出了川藏公路线的繁忙,表现了养路工人的勤劳和无私的付出。③照应了后文藏族老阿妈的生病及士兵的感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怨恨:卫校毕业,“我”被父亲强行送到川藏公路线上,内心十分怨恨。②任性:“我”来到道班,睡懒觉,放任自己。③空虚烦闷:不主动工作,百无聊赖,无所事事。④感动:“我”救过藏族老阿妈,受到她儿子藏族士兵的送格桑梅朵的感谢。⑤震动:藏族士兵牺牲使“我”内心震动。⑥醒悟:藏族士兵的牺牲、李大姐的话使“我”领悟到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每点1分,答到关键词即可)‎ ‎(4)(8分)‎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我”。‎ ① 小说的主要情节描写了“我”的情感及思想转变的过程。‎ ② 表现了“我”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感动。‎ ③ 表现了川藏线养路工人及牺牲的藏族士兵使“我”醒悟转变。‎ ④ 小说中的 “格桑梅朵”也是我思想转变的媒介物。‎ 示例二: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 ‎①小说从“我”的视角叙写了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的献身事迹。‎ ‎②小说最后两段卒章显志,揭示了养路工人的工作意义:给藏区人民带来吉祥幸福的生活。‎ ‎③讴歌养路工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④小说中的“格桑梅朵”象征了养路工人给藏区带来吉祥幸福的的生活。‎ 示例三: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 ‎①“我”把这些人物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人物群像。‎ ‎②小说明写“我”与藏族老阿妈、藏族士兵的故事,暗写父亲、李大姐等养路工人。 ③“格桑梅朵”含义是吉祥幸福,小说中的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等人都在 ‎ 为藏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甚至献出生命。‎ ‎④小说表现这一组人物群体为了藏区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理由说明,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5分)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C、E不给分。(C.“战争的恐怖让她睡不着”错,原文“没睡着”是保持着头脑清醒。E.“香港浮华喧嚣的殖民文化”不是张爱玲沉默寡言,冷眼旁观的原因。)‎ ‎(2)(6分)①为她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②对生活充满好奇和兴趣,冷静地观察社会,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③为她以后的创作准备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懂得了生命的意义:生命不仅是享受,还有受难,生命是无常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在香港学习生活中,爱好广泛,充分享受着生命的精美。②聪明勤奋,精明世故。在时局动乱中,发奋学习,能揣摩每一位教授的心思,每门功课总是考第一。③沉静平和,冷漠古怪。面对战乱,处世不惊,重读《官场现形记》;在作看护时,因看到生命受难,态度冰冷。(每点2分,其中性格特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4)(8分)示例一:我基本赞同张爱玲的说法,人生就需要轰轰烈烈。(2分)①但我不赞同她出名不管好坏,我们不能在坏的方面做特别的事,让自己出名。(2分)②生命短暂,我们必须要追求卓越,不能平平庸庸地过完一生。(2分)③在人生中,只有那些做得特别出众的人,才会有名气。(2分)‎ 示例二:我不赞同张爱玲的说法,人生需要平庸清闲。(2分)①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平庸的人,都是默默无闻的人。(2分)②为了名气而“不管他人是好是坏”,这超越了社会的道德底线,为人不齿。(2分)③一个人把平凡的事做好,这就是特别的地方。(2分)‎ ‎(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3分)D(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对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14.(3分)B(A.语序不当,将“制造者”放在“不仅”的后面。C.语意不明,“这”指代内容不明。D.成分赘余,“叵”为“不可”之意,与前面“不可”重复。)‎ ‎15.(3分)C(采用先组合再排序的方法。由题干可知开头第一个空应该是在给Wi-Fi下定义,然后说其功能,由此④排在最前面,排除了A和D。③有关联词“如果”,⑥有关联词“就”,因此③⑥组合,①说缺点在通信距离短,③⑥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应为①③⑥,由此可知选C项。)‎ ‎16.(5分)①如果没有阅读 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 ③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第①处1分,第②③处各2分)‎ ‎17.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常以吃月饼、赏明月、放天灯等形式,来表达自己期盼“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要点完备,给2分;语言连贯,给2分;表述准确,给2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六、作文(60分)‎ ‎18.写作提示 ‎“藏”与“露”‎ 藏还是露,这是个文体,考量着你的智慧,衡量着你的思辨。藏什么?露什么?为什么藏?为什么露?如何藏?如何露?如何处理“藏”与“露”的关系?这是打开思路的方法。‎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特立独行,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隐匿于聚光灯之外,心甘情愿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流溢心。宁要孤独不要庸俗,它们犹如一束光,令你我仰望。我们所期盼的,正是我们所缺少的。而材料呼唤的正是我们社会所稀缺的能量:隐藏锋芒,低调为人,拒绝繁华,淡泊名利……‎ 虽然材料的倾向是赞扬隐藏,强调低调,但是行文时观点不可过于绝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