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临界复习资料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临界复习资料全套

高三一本临界生补课之一:‎ 假说--演绎法在解决遗传问题中的应用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下图1为假说—演绎推理的逻辑关系。‎ 图1‎ ‎“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萨顿提出的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学说;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的提出,等等科学发现就是“假说—演绎法”的生动体现。下图2以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实验为例,看看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以及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假说——演绎法的:‎ ‎“假说—演绎法”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客观规律的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浙江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中就明确规定:学生应“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下面我将结合实例简述一下假说--演绎法在解决生物遗传问题中的应用。‎ 例1(全国I卷的第31题) 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2‎ ‎(1)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传递给后代。‎ ‎(2)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杂交方法是。‎ ‎(3)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上,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 种。‎ ‎ (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解析:此题的前三小题都比较简单,我重点来分析第四小题:‎ ‎(1)题目中:“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用作杂交组合的果蝇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2)题目要求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再推断出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所以我们必须2个组合同时讨论。‎ ‎(3)题目只给出了两个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却不知道亲代两性状间的显隐性关系和控制体色基因的位置。因而无法直接推测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因此,我们不妨采用假说演绎法进行解答。‎ 假设1 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则    P 灰色雌蝇×黄色雄蝇                     P      黄色雌蝇×灰色雄蝇 ‎              aa     AA(或Aa)                           AA(或Aa)    aa                             ‎ ‎                 ↓                             ↓                  ‎ F1          Aa(Aa     aa )             F1         Aa(Aa      aa )                                        ‎ ‎    黄色 黄色    灰色                      黄色 黄色    灰色                               ‎ 后代的性状表现都是: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 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 假设2 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则    P 灰色雌蝇×黄色雄蝇                  P        黄色雌蝇×灰色雄蝇 ‎             AA(或Aa) aa                               aa  AA(或Aa)                               ‎ ‎                 ↓                             ↓                  ‎ F1          Aa(Aa     aa )             F1           Aa(Aa      aa )                                        ‎ ‎   灰色 灰色 黄色                         灰色灰色  黄色        ‎ 后代的性状表现都是: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  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 假设3 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则    P 灰色雌蝇×黄色雄蝇                P 黄色雌蝇×灰色雄蝇 ‎ XaXa      XAY                                    XAXA(或XAXa) XaY    ‎ ‎↓                                 ↓ ‎ F1    XAXa    XaY     F1 XA Xa  XA Y (或XA Xa   Xa Xa    XA Y    Xa Y)  ‎ ‎        黄色雌性  灰色雄性                            黄色雌性 黄色雄性   黄色雌性  灰色雌性  黄色雄性   灰色雄性  ‎ 后代的性状表现:后代的性状表现:‎ 雄性全部表现灰色,雌性全部表现黄色。雌雄都有黄色和灰色,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 假设4 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则 P 灰色雌蝇×黄色雄蝇                                          P 黄色雌蝇×灰色雄蝇 XAXA(或XAXa) XaY                                                                            XaXa      XAY     ‎ ‎             ↓                                                   ↓ ‎ ‎       F1 XA Xa  XA Y (或XA Xa   Xa Xa   XA Y    Xa Y)         F1XAXa      XaY ‎ ‎   灰色雌性 灰色雄性    灰色雌性   黄色雌性    灰色雄性    黄色雄性        灰色雌性黄色雄性 后代的性状表现:后代的性状表现:‎ 雌雄都有黄色和灰色,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  雄性全部表现黄色,雌性全部表现灰色。 ‎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方便的写出第(4)小题的正确答案。‎ 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果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灰色,雌性全部表现黄色;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灰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如果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灰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黄色,雌性全部表现灰色;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总之,“假说--演绎法”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平时思考问题和解题时多用“假说——演绎法”。‎ 例2:鸽子从出生到成年,雌雄个体在外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仅凭肉眼难以区别性别,已知雌性鸽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鸽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在鸽子中,有一半Z染色体的复等位基因系列,BA(灰红色)对B(蓝色)显性,B对b(巧克力色)显性。现有一只灰红色鸽子和一只蓝色鸽子,它们的后代中出现了一只巧克力色的个体,据此:学科网 ‎(1)能否判断出这3只鸽子的性别?请用遗传图解辅以文字表达的方式推导结果。学科网 ‎(2)若题中灰红色鸽子和蓝色鸽子进行多次杂交,请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理论值),写出推导过程。‎ ‎(1)假设一:灰红色鸽子为雄性,蓝色鸽子为雌性,则有:‎ P:♂ZBAZ-(灰红色)×♀ZBW(蓝色)‎ ‎↓‎ F Zb-(巧克力色)‎ 由子代的表现型可知,亲本中灰红色鸽子的基因型必然为ZBAZb,所以子代鸽子的基因型必然为ZbW,为雌性。‎ 假设二:灰红色鸽子为雌性,蓝色鸽子为雄性,则有:‎ P:♀ZBAW(灰红色)×♂ZBZ-(蓝色)‎ ‎↓‎ ‎ Zb-(巧克力色)‎ 由子代的表现型可知,亲本中蓝色鸽子的基因型必然为ZBZb,所以子代鸽子的基因型必然为ZbW,为雌性。‎ ‎ 结论:两种假设中,子代巧克力色鸽子的基因型均为ZbW,所以其性别可以确定为雌性,但两种假设都成立,故亲本的性别无法确定。‎ ‎(2)若假设一成立,则有:若假设二成立:则有:‎ P:♂ ZBAZb(灰红色)×♀ZBW(蓝色) P:♀ZBAW(灰红色)×♂ZBZb(蓝色)‎ ‎↓↓‎ F: ZBAZB ZBAW ZBZb ZbW F: ZBAZB ZBAZb ZBW ZbW ‎(灰红色)(灰红色)(蓝色)(巧克力色) (灰红色)(灰红色)(蓝色)(巧克力色)‎ ‎2 : 1 : 1 2 : 1 : 1‎ 故灰红色鸽子和蓝色鸽子进行多次杂交后,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灰红色:蓝色:巧克力色=2:1:1‎ 附:课堂练习:‎ ‎1.(09江门一模)7.在解释分离现象的原因时,下列哪项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基因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 ‎2. 某遗传试验小组用纯合的紫花香豌豆(AABB)和白花香豌豆(aabb)杂交,得到F1植株366棵全部表现为紫花,F1自交后代1650棵,性状分离比为9﹕7。是F1产生配子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呢?还是F1产生配子时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只是其他原因导致这一特殊性状分离比呢?请用假说—演绎法对其进行讨论。‎ ‎(1)你的假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根据你的假说,你演绎推理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假说是否正确。‎ Ⅰ.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实验结果及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09肇庆二模) 32.(9分)孔雀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其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是非常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几十年前,德国的一位育种者在众多的孔雀鱼幼鱼中发现一条身体后半部为暗色的个体,并以此个体为基础培育出了“礼服”品种。用“礼服”品种的雌鱼作亲本(P)与其它品种的雄鱼杂交,所得子代(F1)个体中,雌雄鱼均表现“礼服”性状;将子代(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所得子代(F2)个体中,雌鱼均表现 “礼服”性状,雄鱼表现为1/2“礼服”性状、1/2无“礼服”性状。‎ 请用“假说-演绎法”对“礼服”性状的遗传进行研究。‎ ‎(1)“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为:①提出问题→②→③→④实验检验→⑤得出结论。‎ ‎(2)在研究“礼服”性状遗传的①步骤中,你的具体内容是。‎ ‎(3)在研究“礼服”性状遗传的②步骤中,你的具体内容是。(2分)‎ ‎(4)在研究“礼服”性状遗传的③步骤中,你的具体内容是(并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基因符号为A、a)。(2分)‎ ‎(5)根据你的研究,请预测F2个体自由交配所得F3的性状表现型之比为:雌“礼服”: 雌无“礼服”: 雄“礼服”: 雄无“礼服”=。‎ ‎4.(09韶关二模) 32.(8分)经研究发现一只雌鼠的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突变,使得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假定上述突变后的雌鼠为杂合子,让其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代的表现型有4种,分别为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比例为1∶1∶1∶1。从F1代选用野生型♀、突变型♂的个体进行杂交,其下一代的表现型中所有的♂都为野生型,所有的♀都为突变型。‎ 该突变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呢?现有一同学根据上述情况,对于这一问题作出了以下的分析判断,请你填写该同学还没完成的内容。‎ 假设1: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假设2: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遗传图解: 遗传图解 :‎ 分析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广东生物)39.(9分)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图39一1是某高等动物一个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其中D和d, E和e ,F和f表示某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 图39一1交换过程示意图(左:交换前的染色体;右:交换后的染色体)‎ ‎(1)请问该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后,产生几种基因型的子代表皮细胞?并分别写出基因型。‎ ‎(2)如果不考虑该生物在产生配子时发生的交换,那么该生物产生的配子有几种基因型?并写出基因型。‎ ‎(3)如果图39一1是该生物的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时发生减数分裂交换后的结果,请问由它产生的配子类型有几种?并写出基因型。‎ ‎(4)‎ 如果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发生交换,你认为哪一种分裂方式对于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 ‎2. (1)一个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 基因型为A__B__的香豌豆开紫花,基因型为aaB_、a_bb、aabb的香豌豆开白花 ‎(2)Ⅰ.①第一年选用F1植株与亲本白花香豌豆测交,得到香豌豆种子②第二年将香豌豆种子种植,统计花的种类及数量 Ⅱ.①如果出现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1﹕3,说明F1产生配子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如果出现紫花与白花为其他比例,说明F1产生配子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9分)‎ ‎(1)(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 ‎ ‎(2)“礼服”性状的遗传存在性别差异(“礼服”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 ‎(3)控制“礼服”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且位于X染色体上 ‎ ‎(4)雌性无“礼服”性状个体与F1中雄性“礼服”性状的个体交配 (如右图)(文1分,图2分)‎ ‎(5)7:1:6:2‎ ‎4.(8分)‎ ‎(假设1和假设2各3分,酌情给分)‎ 分析判断:假设1的遗传图解所表示的推理结果与杂交实验结果一致,假设2的遗传图解所表示的推理结果与杂交实验结果不一致,所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分)‎ ‎5.(1)2种或1种(有2种可能,一种可能出现2种基因型,一种可能出现1种基因型)。DdEeFF和DdEeff或DdEeFf。(不考虑字母顺序)‎ 若答案为:有2种可能,每种可能出现2种基因型,基因型写为DEF/deF和DEf/def或DEF/def和DEf/deF,才给分。提供这种答案是考虑到考生可能运用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效应知识回答该问题。‎ ‎(2)2种。DEF和def。(不考虑字母顺序)‎ ‎(3)4种。DEF、DEf、deF、def。(不考虑字母顺序)‎ ‎(4)减数分裂的贡献更大。因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到下一代,而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只是对个体的局部有影响。‎ ‎(立意:综合考查考生对细胞学和遗传学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查构建知识网络和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遗传学现象进行推理、做出合理解释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临界生补课之二 遗传定律题解题的一般思路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在新的背景下,应用已有的遗传学基础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不再单纯注重概率的计算,而是更加注重实际的应用,考查知识的迁移及应用能力,应用遗传规律进行遗传系谱分析和概率计算,应用遗传规律指导农业育种和遗传病的控制,以及运用生物变异的原理机型作物育种等等已属于基本的常见的题型。因此,我们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及应用,应用遗传规律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这也是高考命题的趋势。遗传规律是每年高考必考的热点内容,是决定生物成绩高低的关键。依据遗传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是:确定研究的相对性状→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确定后代的基因型→依据后代的基因型和比例计算遗传概率→得出结果。‎ ‎1.确定研究的相对性状并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是解题的前提。方法有三种:‎ ‎1.1据显、隐性性状的概念来判断:判断的关键是: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性状,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例1 如下图所示:下表是大豆的花色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根据哪个组合能判断出显性的花色类型?‎ 组合 一 二 三 四 亲本表现型 紫花×白花 紫花×白花 紫花×紫花 紫花×紫花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紫花 ‎405‎ ‎807‎ ‎1240‎ ‎1268‎ 白花 ‎411‎ ‎0‎ ‎413‎ ‎0‎ 据概念判断,首先找亲本为相对性状的组合,则组一和组二符合条件;其次看子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性状的组合,则组二符合条件;最后确定:组二表现出来的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 ‎1.2据性状分离的现象来判断。判断的关键是: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则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如例1据性状分离的现象判断,首先找亲本为相同性状的组合,则组三和组四符合条件;其次看子代是否有性状的分离现象,则组三符合条件;最后确定:组三新出现的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亲本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 例2(2005年高考全国卷II理综) (21分)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1.3根据口诀来判断:无中生有为隐性(即有为隐,无为显),有中生无为显性(即有为显,无为隐)。如下图1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B、b)的家系图。根Ⅰ1和Ⅰ2无病而Ⅱ1有病可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根Ⅱ6和Ⅱ7无病而Ⅲ7有病可判断乙病也为隐性遗传病。下图2为某家庭视神经萎缩系谱。根据Ⅱ3和Ⅱ4有病而Ⅲ5无病可判断此病为显性性状。‎ 图1(2008年江苏高考生物试卷.27题)‎ ‎2.确定后代的基因型:是解题的关键。方法有两种:‎ ‎2.1隐性纯合突破法:具隐性性状的个体一定是纯合体,其基因型中的两个隐性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说明两个亲本至少含一个隐性基因。如:父亲六指(A),母亲正常,婚后生下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白化病(bb)的儿子,那么依据隐性突破法,父亲的基因型为AaBb,母亲的基因型为aaBb。‎ ‎2.2性状分离比突破法: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确定基因型。分离定律规律性的比值可总结如下:‎ ‎(1)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即Aa×Aa→3A——:1aa。‎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1aa。‎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AA×AA或AA×Aa或AA×aa(前两种为亲本性状相同,后种亲本为相对性状)。‎ 例3 在番茄缺刻叶(C)对马铃薯(c)为显性,紫茎(A)对绿茎(a)是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用两个番茄亲本杂交,F1性状比例如下表。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F1代性状 紫茎 绿茎 缺刻叶 马铃薯叶 数量(个)‎ ‎495‎ ‎502‎ ‎753‎ ‎251‎ 解析:从后代的表现型的个体数量推测亲本基因型,主要方法是将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个体数换算成一定的比例:紫茎:绿茎=495:502≈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是Aa×aa;缺刻叶:对马铃薯=753:251=3:1,则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Cc),亲本的基因型是Cc×Cc;综合二者考虑,亲本的基因型是:AaCc×aaCc。‎ ‎3. 计算遗传概率:是解题的最终目的。‎ ‎3.1解题原理: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是他们各自概率的乘积。‎ 例4基因型为AaBb的黄色圆粒豌豆与基因型为aaBb的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和表现型为绿色圆粒的豌豆各占( )‎ ‎ A.1/8,1/16 B.1/4,3/16 C.1/8,3/16 D.1/8,3/8‎ 解析:解题思路(1)分开计算求各自概率 ‎ Aa aa 黄色 绿色 ‎ ‎ 1 : 1‎ Aa X aa BB 2Bb bb 圆粒 皱粒 ‎3 : 1‎ Bb X Bb 亲本:‎ 基因型 表现型 PAa=Paa=1/2‎ P黄色=P绿色=1/2‎ Pbb=1/4‎ P圆粒=3/4‎ ‎(2)用乘法原理计算概率:PAabb=PAaX Pbb=1/2X 1/4=1/8;P绿圆=P绿色X P圆粒=1/2X 3/4=3/8。答案:D。‎ 如果两个事件是非此即彼的或相互排斥的,那么出现这一事件或另一事件的概率则是两个事件的各自概率之和。‎ 例5高杆抗病( DDTT)小麦与矮杆不抗病(ddtt)小麦杂交,F1自交,F2中全部矮杆抗病小麦种子自交,按自由组合定律,F3中能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小麦占F3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根据题意,F2中全部矮杆抗病小麦个体为:ddTT占1/3,ddTt占2/3,他们各自再自交,F3中能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个体为:2/3X1/4+1/3=1/2。答案:1/2。‎ ‎3.2解题方法:主要有4种:‎ ‎3.2.1框架式遗传图解法:‎ 例6(2008年高考广东卷.33题)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基因(B—b,T—t)的支配,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B和T同时存在 ‎(B_T_)‎ T存在,B不存在 ‎(bbT_)‎ T不存在 ‎(B_tt或bbtt 表现型 雌雄同株异花 雄株 雌株 (1) 基因型为bbTT的雄株与BBtt的雌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F1自交,F2的性别为_________,分离比为________.‎ (2) 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雄株与基因为_________的雌株杂交,后代全为雄株。‎ (3) 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雄株与基因型为_________的雌株杂交,后代的性别有雄株和雌株,且分离比为1:1。‎ 解析:该题涉及两对相对性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依据题意不难列出其遗传的框架式图解:‎ P 雄株 X 雌株 bbTTBBtt F1 BbTt (雌雄同株异花)‎ F2 9BT 3Bbb 3bbT 1bbtt 雌雄同株异花 雌株 雄株 雌株 从图解中可知:F1的基因型为BbTt, 表现型为雌雄同株异花。F1自交F2的性别为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分离比为:9:3:4。参考答案:(1)略(见图解说明)(2)基因型为bbTT的 雄株与基因型为bbtt的雌株杂交,后代全为雄株。(3)基因型为bbTt 的雄株与基因型为bbtt的雌株杂交,后代的性别有雄株、雌株,且分离比为1:1。‎ ‎3.2.2棋盘法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9‎ ‎14‎ Ⅰ Ⅱ Ⅲ 正常女 正常男 甲病男 甲病女 乙病男 图3‎ 例7(2008年高考广东卷.36题)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 乙病属于。‎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Y染色体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E.伴Y染色体遗传病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Ⅱ-6的基因型为,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患乙病的概率是,不病的概率是。‎ 解析:(1)依据遗传图解的判定口诀:“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正非伴性”可知:Ⅱ-3和Ⅱ-4都患甲病,而Ⅲ-9和Ⅲ-11表现正常,甲病为显性遗传病;Ⅱ-3患病,而Ⅲ-9正常,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Ⅰ-1和Ⅰ-2正常,而Ⅱ-7患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 ‎(2)据图解分析,先推导出双亲的基因型为:Ⅰ-1(aaXBXb)、Ⅰ-2(AaXBY)。‎ P: aaXBXb X AaXBY ‎♀‎ ‎♂‎ 配子:‎ AXB AY aXB aY 子代:‎ aXB AaXBXB(甲病女)‎ AaXBY(甲病男)‎ aaXBXB(正常女)‎ aaXBY(正常男)‎ aXb AaXBXb(甲病女)‎ AaXbY(甲乙同患男)‎ aaXBXb(正常女)‎ aaXbY(乙病男)‎ 图解中Ⅱ-5为正常女性,由上表可知其基因型只能为aaXBXB或aaXBXb,是纯合体的概率的概率为1/2。图解中Ⅱ-6为正常男,据上表知其基因型只能为aaXBY。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8。‎ Ⅱ-4‎ Ⅱ-3‎ 子代中女孩 ‎(3)Ⅲ-10的基因型可用分解法获得:①对于甲病:由隐性突破法可知Ⅱ-3和Ⅱ-4的基因型都是Aa,Ⅲ-10的基因型就为1/3AA、2/3Aa。②对于乙病:Ⅲ-10的基因型取决于Ⅱ-4,据图解不难推出Ⅱ-4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利用棋盘法列出Ⅱ-3和Ⅱ-4的交配组合:‎ ‎1/2XBXb ‎1/2XBXB XBY ‎1/4 XBXb、1/4XBXB ‎1/2XBXB 综合上表可知,对于乙病Ⅲ-10的基因型为1/4 XBXb、3/4XBXB。总和①和②,Ⅲ-10的基因型为3/12AAXBXB、1/12AAXBXb、6/12AaXBXB、2/12AaXBXb。而Ⅲ-13的基因型为aaXbY。Ⅲ-10和Ⅲ-13结婚,其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可用分解法和棋盘法共同获得:①分开计算求各自概率:‎ Ⅲ-10‎ Ⅲ-10‎ 甲病: 乙病:‎ ‎②计算概率:由上表可知,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2/3;患乙病的概率是1/8;不患病的概率是1/3×(1/16+1/16+3/8+3/8)=1/3×7/8=7/24。答案见解析。‎ ‎3.2.3图析法(数学中集合的方法)把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结合起来,从而充分暴露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a c d b 例8一对夫妇的子代:患遗传病甲的概率是a,不患遗传病甲的概率是b;患遗传病乙的概率是c,不患遗传病乙的概率是d。那么他们的后代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A、ad + bc B、1-ac-bd C、a + c - 2ac D、b + d -2bd 解析:该题若用遗传病系谱图来解比较困难,若从数学的集合角度入 手,用作图法分析则会化难为易。我们先作出图4:矩形框表示整个 后代,概率为100%;左圆表示患甲病,概率为a;右小圆表示患乙病,‎ 图4‎ 概率为c;两小圆的交集部分表示患甲、乙两种病,概率为ac。题干 中要求计算后代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也就是图示中阴影部分,依据图示其计算方法可表示为:‎ ‎(1)两小圆除去交集部分表示,只患甲病(ad)或乙病(bc),则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ad+bc。‎ ‎(2)图示中阴影可表示为整个矩形框去掉两圆交集部分(ac)和两圆以外的部分(bd),即:1-ac-bd。‎ ‎(3)左圆阴影部分可表示为左圆去掉两圆交集部分(ac),右圆阴影可表示为右圆两圆交集部分(ac),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a-ac)+(c-ac)=a + c - 2ac。‎ ‎(4)左圆阴影部分也可表示为右圆以外的部分(d)去掉两圆以外的部分(bd),右圆阴影也可表示为左圆以外的部分(b)去掉两圆以外的部分(bd),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d-bd)+(b-bd)=b + d -2bd。答案:A、B、C、D。‎ ‎3.2.4不完全数学归纳法 例9自交系第一代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花传粉,逐代自交,到自交系第n代时,其杂合体的几率为。‎ 解析:如图所示:‎ 第一代 Aa 第二代 1AA 2Aa 1aa 杂合体几率为 1/2‎ 第三代 纯 1AA 2Aa 1aa 纯 杂合体几率为 (1/2)2‎ 第n代 杂合体几率为 (1/2)n-1‎ 遗传规律题解题技巧很多,除要掌握我们上述所介绍的解题思路外,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课本,把握“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在遗传学上的应用,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其次要循序渐进,认真阅题、审慎思考、尽力作答,先做小题,再做大题,小题做好了,大题便水到渠成。‎ 附:练习 ‎1.(09福建卷)(15分)某种牧草体内形成氰的途径为:前体物质→产氰糖苷→氰 。基因A控制前体物质生成产氰糖苷,基因B控制产氰糖苷生成氰。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现型 有氰 有产氰糖苷、无氰 无产氰苷、无氰 基因型 A_B_(A和B同时存在)‎ A_bb(A存在,B不存在)‎ aaB_或aabb(A不存在)‎ ‎(1)在有氰牧草(AABB)后代中出现的突变那个体(AAbb)因缺乏相应的酶而表现无氰性状,如果基因b与B的转录产物之间只有一个密码子的碱基序列不同,则翻译至mRNA的该点时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编码的氨基酸,或者是。‎ ‎(2)与氰形成有关的二对基因自由组合。若两个无氰的亲本杂交,F1均表现为氰,则F1与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3)高茎与矮茎分别由基因E、e控制。亲本甲(AABBEE)和亲本乙(aabbee)杂交,F1均表现为氰、高茎。假设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F2中能稳定遗传的无氰、高茎个体占。‎ ‎(4)以有氰、高茎与无氰、矮茎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牧草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请以遗传图解简要说明。‎ ‎2.(09韶关高三调研)(7分)日本明蟹壳色有三种情况:灰白色、青色和花斑色。其生化反应的原理如图所示。基因A控制合成酶1,基因B控制合成酶2,基因b控制合成酶3。基因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无酶活性,基因a纯合后,物质甲(尿酸盐类)在体内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灰白色壳,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壳,若控制明蟹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青色壳明蟹的基因型可能是。‎ ‎(2)两只青色壳明蟹交配后,后代成体只有灰白色明蟹和青色明蟹,且比例为1:6。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若让后代的青蟹随机交配,则子代幼体中出现灰白色明蟹的概率是,出现青色壳明蟹的概率。‎ ‎(3)AaBb×AaBb杂交,后代的成体表现型及比例为。‎ ‎3.(09湛江二模)37.(8分)请回答下列关于小麦杂交育种的问题:‎ ‎(1)若小麦的高产与低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AA为高产,Aa为中产,aa为低产。抗锈病与不抗锈病受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B、b表示),只要有一个B基因就表现为抗病。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高产不抗锈病与低产抗锈病两个纯种品系杂交产生F1,F1自交得F2。‎ ‎① F2的表现型有种,其中能稳定遗传的高产抗锈病个体的基因型为,占F2的比例为。‎ ‎② 选出F2中抗锈病的品系自交得F3,F3中抗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保留1位小数)。‎ ‎(2)假设小麦高产与低产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E与e,F与f)控制,且含显性基因越多产量越高。现有高产与低产两个纯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出现了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五个品系。‎ ‎① F2中,中产的基因型为。‎ ‎② 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画出F2中,高产、中高产、中产、中低产、低产五个品系性状分离比的柱状图。‎ ‎7‎ ‎6‎ ‎5‎ ‎4‎ ‎3‎ ‎2‎ ‎1‎ 低产 中低产 中产 中高产 高产 ‎4.(08广东生物)36.(8分)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催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乙病属于。‎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Y染色体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E.伴Y染色体遗传病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Ⅱ-6的基因型为,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患乙病的概率是,不病的概率是。‎ 遗传定律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参考答案 ‎1.(1)(种类)不同 合成终止(或翻译终止)‎ ‎(2)有氰︰无氰=1︰3(或有氰︰有产氰糖苷、无氰︰无产氰糖苷、无氰=1︰1︰2)。‎ ‎(3)3/64(4) AABBEE×AAbbee ‎ AABbEe ‎ 后代中没有符合要求的aaB_E_或aabbE_的个体 ‎2.34.(7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AABB、AaBB、AABb、AaBb(答对三个给1分,全对2分)‎ ‎(2)AaBB 1/9 5/6 (3)青色壳:花斑色壳:灰白色壳=9:3:2 (2分)‎ ‎3.(1)①6AABB1/16②66.7% ‎ ‎(2)①EeFf、EEff、eeFF(2分,缺1个扣1分,缺2个不给分)‎ ‎②(2分)‎ ‎4.(1)AD (2)1/4 aaXBY 8 (3)2/3 1/8 7/24‎ 临界生补课之三 遗传中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例析:(09四川卷)(20分)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1)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r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 母本 父本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一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二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1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 子叶浅绿抗病1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①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组合二中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②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 ‎③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 ‎④将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将这些植株的叶肉细胞制成不同的原生质体。如要得到子叶深绿抗病植株,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 ‎⑤请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有人试图利用细菌的抗病毒基因对不抗病大豆进行遗传改良,以获得抗病大豆品种。‎ ‎①构建含外源抗病毒基因的重组DNA分子时,使用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判断转基因大豆遗传改良成功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的检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发现了一种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大豆芽黄突变体(其幼苗叶片明显黄化,长大后与正常绿色植株无差异)。请你以该芽黄突变体和正常绿色植株为材料,用杂交实验的方法,验证芽黄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 答案:‎ ‎(1)①BbRR BbRr ‎ ‎②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 3∶1∶6∶2 ‎ ‎③80% ‎ ‎④BR与BR、BR与Br ‎ ‎⑤用组合一的父本植株自交,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 ‎(2)①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 ‎②培育的植株具有病毒抗体 用病毒分别感染转基因大豆植株和不抗病植株,观察比较植株的抗病性 ‎ ‎(3)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1.亲子代基因的判断及比例概率的计算2.育种方案的设计 ‎3.基因工程的相关问题4.实验设计验证问题 ‎1.亲子代基因的判断及比例概率的计算 第①题中有表格中提供的杂交的结果以及题目中关于性状基因的描述,不难推断出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BbRR,组合二中父本的基因型是BbRr;第②题,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BbRr)植株自交 结果如下:B_R_ ——其中有3/16BBR_(深绿抗病)和3/8BbR_ (浅绿抗病)‎ ‎ B_rr ——其中有1/16BBrr(深绿不抗病)和1/8Bbrr(浅绿不抗病)‎ ‎ bbR_ (死) ‎ ‎ bbrr(死)‎ 所以出现了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 3:1:6:2 的性状分离比; 第③题中 BB×Bb ‎1/2BB 1/2Bb 随机交配的结果如下:1/2BB×1/2BB 1/4BB ‎ 1/2Bb×1/2Bb 1/16BB 1/8Bb 1/16bb(死)‎ ‎ 1/2BB(♀)×1/2Bb(♂)1/8BB 1/8Bb ‎1/2BB(♂)×1/2Bb(♀)1/8BB 1/8Bb 所以后代中F2成熟群体中有9/16BB 6/16Bb (1/16bb死),即二者的比值为3:2‎ 所以在成活的个体中有3/5BB 、2/5Bb,计算B基因频率=3/5+2/5×1/2=4/5=80%;‎ ‎2.育种方案的设计 第④题中欲获得子叶深绿抗病(BBR_)植株,则需要BR与BR、BR与Br 的单倍体植株的原生质体融合;第⑤题考察了杂交育种方案的设计,要求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获得BBRR的植株,最短的时间内可用组合一的父本植株自交,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3.基因工程的相关问题 第(2)题中考察了基因工程用到的工具酶,以及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检测问题。在基因工程中用到的酶有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欲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可用病毒分别感染转基因大豆植株和不抗病植株,观察比较植株的抗病性。‎ ‎4.实验设计验证问题 本题要求验证芽黄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首先明确细胞质遗传属于母系遗传,即如果母本出现芽黄性状,则子代全出现芽黄性状,这样可以通过芽黄突变体和正常绿色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来验证芽黄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 二、训练:‎ ‎1.(09浙江卷)(18分)正常小鼠体内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编码胱硫醚γ—裂解酶(G酶),体液中的H2S主要由G酶催化产生。为了研究G酶的功能,需要选育基因型为B-B-的小鼠。通过将小鼠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去除,培育出了一只基因型为B+B-的雄性小鼠(B+表示具有B基因,B-表示去除了B基因,B+和B-不是显隐性关系),请回答:‎ ‎(1)现提供正常小鼠和一只B+B-雄性小鼠,欲选育B-B-雄性小鼠。请用遗传图解表示选育过程(遗传图解中表现型不作要求)。‎ ‎(2)B基因控制G酶的合成,其中翻译过程在细胞质的上进行,通过tRNA上的与mRNA上的碱基识别,将氨基酸转移到肽链上。酶的催化反应具有高效性,胱硫醚在G酶的催化下生成H2S的速率加快,这是因为。‎ ‎(3)右图表示不同基因型小鼠血浆中G酶浓度和H2S浓度的关系。B-B-个体的血浆中没有G酶而仍有少量H2S产生,这是因为。通过比较B+B+和B+B-个体的基因型、G酶浓度与H2S浓度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的结论是。‎ ‎2.(09韶关高三调研)(8分)野生型大肠杆菌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合成生长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从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生化反应的某一步骤不能进行,而致使某些必需物质不能合成,它就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某科学家利用紫外线处理野生型大肠杆菌后,得到4种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体。向基本培养基中分别加入A、B、C、D、E五种物质(其中E是基本培养基已有的成分),这4种突变体和野生型共5个品系的生长情况如下表。‎ 品系 ‎ 加入的物质种类及其生长状况 A B C D E 品系1‎ ‎-‎ ‎-‎ ‎-‎ ‎+‎ ‎-‎ 品系2‎ ‎-‎ ‎+‎ ‎-‎ ‎+‎ ‎-‎ 品系3‎ ‎+‎ ‎+‎ ‎+‎ ‎+‎ ‎+‎ 品系4‎ ‎-‎ ‎+‎ ‎+‎ ‎+‎ ‎-‎ 品系5‎ ‎+‎ ‎+‎ ‎+‎ ‎+‎ ‎-‎ 注:“+”表示只加入该物质后,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表示只加入该物质后,大肠杆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就会导致生化反应的某一步骤不能进行?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哪个品系是野生型,并说明推测理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根据实验结果,野生型大肠杆菌体内A、B、C、D、E五种物质合成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写出你推测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运用所学知识说出一种利用突变体获得野生型大肠杆菌的方法,并说明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6分)人类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红绿色盲由基因b控制,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F是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后使这对夫妇生下孩子I为白化病兼色盲患者,则I的性别是____。若G是卵细胞,与精子E结合后使这对夫妇生下孩子是H,则H的基因型为____,表现型为____。(3分)‎ ‎(2)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白化病菜色盲男孩的几率是____。(1分)‎ ‎(3)若该对夫妇生下一个孩子,医生诊断是唐氏综合症。请运用减数分裂有关的知识说明该小孩患唐氏综合症的可能原因。(2分)‎ ‎4.(09重庆理综)31。(16分)小鼠基因敲除技术获得2007年诺贝尔奖该技术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杂交等手殷使小鼠体内的某一基因失去功能,以研究基因在生物个体发育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现有基因型为BB的小鼠,要敲除基因B,可先用体外合成的突变基因b取代正常基因B,使BB细胞改变为Bb细胞,最终培育成为基因敲除小鼠.‎ ‎ (1)基因敲除过程中外源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利用重组质粒上的检测如果被敲除的是小鼠抑癌基因,则可能导致细胞内的被激活,使小鼠细胞发生癌变 ‎ (2)通过基因敲除。得到一只AABb小鼠.假设棕毛基因A、白毛基因a、褐齿基因B和黄齿基因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要得到白毛黄齿新类型小鼠.用来与AABb小鼠杂交的纯合亲本的基因型是,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让F1代中双杂合基因型的雌雄小鼠相互交配,子代中带有b基因个体的概率是,不带B基因个体的概率是 ‎ (3)在上述F1代中只考虑齿色这对性状,假设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属x染色体伴性遗传.则表现黄齿个体的性别是,这一代中具有这种性别的个体基因型是。‎ ‎5.(09韶关高三调研)(8分)石刁柏(嫩茎俗称芦笋)是一种名贵蔬菜,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野生型石刁柏叶窄,产量低。在某野生种群中,发现生长着少数几株阔叶石刁柏(突变型),雌株、雄株均有,雄株的产量高于雌株。‎ ‎(1)有人认为阔叶突变型株是具有杂种优势或具有多倍体特点的缘故。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鉴定突变型的出现是否染色体加倍所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有两种可能:一是显性突变、二是隐性突变,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加以判定。(要求写出杂交组合,杂交结果,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已证实为阔叶显性突变所致,突变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还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加以判定(要求写出杂合组合,杂交结果,得出结论)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核糖体 发密码子 G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3)①血压中的H2S不仅仅由G酶催化产生 ‎②基因可通过控制G酶的合成来控制H2S浓度 ‎2.(8分。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 ‎(1)基因突变导致不能某合成生化反应所需要的酶,(故与之有关的反应不能进行。)‎ ‎(2)品系3是野生型(1分),该品系能在基本培养基中正常生长,(或向基本培养基加入A、B、C、D、E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品系3都能正常生长。1分)。‎ ‎(3)E→A→C→B→D(1分) 在代谢途径中最靠后的物质将使最多数目的突变体生长,‎ 最靠前的物质使最少数目的突变体生长(意思对即可。2分)‎ ‎(4)(2分)方法一:运用基因重组原理,将不同突变体混合培养,通过细菌转化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方法二:运用基因重组原理,通过基因工程(或转基因)技术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3.(6分)(1)男性  AAXBXB 正常女性 (2)1/16 (3)在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中,第21号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或在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卵细胞。‎ ‎4. (16分) (1)标记基因;原癌基因 (2)aaBB;AaBB、AaBb;12/16(3/4);4/16(1/4)‎ ‎ (3)雄性(♂);xBY、xbY ‎5.(8分)(1)取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显微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则属染色体加倍所致;否则不是。‎ ‎(2)选用多株阔叶突变型石刁柏雌、雄相交。若杂交后代出现了野生型,则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仅出现突变型,则为隐性突变所致。(3分)‎ ‎(3)选用多对野生型雌性植株与突变型雄性植株作为亲本杂交。若杂交后代野生型全 为雄株,突变型全为雌株,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杂交后代,野生型和突变型雌、‎ 雄均有,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3分)‎ ‎(09山东理综)27.(18分)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1)上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2)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 CGG重复次数(n)‎ n<50‎ n≈150‎ n≈260‎ n≈500‎ F基因的mRNA(分子数/细胞)‎ ‎50‎ ‎50‎ ‎50‎ ‎50‎ 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数/细胞)‎ ‎1000‎ ‎400‎ ‎120‎ ‎0‎ 症状表现 无症状 轻度 中度 重度 此项研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测:CGG重复次数可能影响mRNA与____________的结合。‎ ‎(3)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 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 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_____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___。‎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____________。‎ 观察:①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右图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A1和A2的配对情况。‎ 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 AaXbY ‎ aaXBXb 732‎ ‎(2)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的转录,但影响翻译(蛋白质的合成),并与遗传病是否发生及症状表现(发病情况)有关。 核糖体 ‎(3)(小鼠)睾丸 解离固定液 醋酸洋红染色 ‎ ‎ 压片(只要有压片的操作均得分)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 缺失 解析:‎ 本题考察了以下的知识点:‎ ‎(1)通过遗传系谱图考察了遗传病方式的判断和患病概率的计算 ‎(2)图表形式呈现一定的信息,要求学生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并作出相关推测 ‎(3)减数分裂观察实验 ‎(1)题考查遗传病方式的判断和患病概率的计算。‎ 由图示难以推断甲病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不满足有中生无和无中生有的任何一个规律)。这样我们可以直接来看Ⅱ-2病而I—1未病(男病女未病),排除是伴X显性遗传病,Ⅱ-3病而Ⅲ-5未病(女病男未病),排除是伴X隐性遗传病,同时显然也不可能是伴Y遗传病,那么只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如果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则Ⅱ-4为携带者,有致病基因,所以甲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乙病由I-1、I-2无乙病生出Ⅱ-2患乙病的(无中生有),判断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同样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Ⅱ-4为携带者,有致病基因,所以判断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进一步较易推断出Ⅱ-2的基因型是AaXbY,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Ⅲ-2的基因型AaXBY,Ⅲ-3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这样分以下两种情况:①Ⅲ-2(AaXBY)与Ⅲ-3(1/2AaXBXb)生出正常的孩子的不完整的基因型为aaXB_,概率是1/2×1/4×3/4=3/32‎ ‎②Ⅲ-2(AaXBY)与Ⅲ-3(1/2AaXBXB)生出正常的孩子的不完整的基因型为aaXB_,概率是1/2×1/4×1=1/8,所以二者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32+1/8=7/32.‎ ‎(2)图表形式呈现一定的信息,要求学生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并作出相关推测 由图标中的数据发现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的mRNA数,即不影响F基因的转录,但影响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数,即影响翻译的过程,从而推测很可能是由于CGG重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进而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 ‎(3)本题考察了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比较贴近课本。‎ 首先学生要对课本上关于有丝分裂实验中的系列步骤要熟知,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然后将知识迁移到减数分裂实验观察中 临界生补课之四 基因的本质 一、高考预测:‎ ‎  本专题主要从分子水平上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的有关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与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活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联系,同时,许多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也与本专题联系密切,如人类的优生优育、试管婴儿等。在历年的高考中,往往都和其他专题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在复习中要重点注意减数分裂、基因的表达的相关内容。‎ 二、知识体系:‎ 三、高考真题体验:‎ ‎1.(2006江苏生物)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 ‎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考点定位:考查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实验设计的理念以及图文转化的能力。   指点迷津:课本在介绍这个实验时,除了用文字来描述之外,还用非常详细的图来介绍这个实验,图的第一步是: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第二步是:被35S和32P标记的噬体分别与细菌混合,第三步是:搅拌器,第四步是离心,第五步是:检测。根据课本中的这个图和其中的文字,我们就可以判定正确答案是C ‎。这个题的最后两个步骤的顺序容易判定,关键是前面的两个步骤,有些学生会想到,先培养足够多的噬菌体,然后再用放射性元素进行标记,实际上,这个题中的“①培养噬体”是指课本图中的第二步,即标记后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也就是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参考答案 C ‎2.(08重庆卷)下列有关酿脓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DNA或RNA,其中贮存着它的遗传信息   B.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C.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肉眼可见链状排列的球菌 D.侵入心脏瓣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考点定位:本题考察了细菌的有关特性   指点迷津:酿脓链球菌是一种细菌,它的遗传物质是DNA。作为一种致病微生物,它可以作为抗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但是由于它和人体自身某些细胞的抗原信息非常相似,因而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在培养基上能看到的是群体,也就是菌落,链状排列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病导致的。参考答案:B3.(2006全国一)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考点定位:本题对有丝分裂中期、后期细胞分裂相,及半保留复制进行了综合考查。   指点迷津:该类题目需要学生能够利用图形来解决问题。以一个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进行图示解析           如上中期图和后期图所示,如果一个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2。如果一个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被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0,20。参考答案:A 四、基础能力测试:‎ ‎1.①基因治疗是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之一,即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②格里菲思实验: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R型菌落R型菌落+S型菌落。‎ 从变异的角度分析,①②变异的来源分别为 ( )‎ A.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 B.①基因重组,②染色体变异 C.①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 D.①基因重组,②基因重组 ‎2.基因研究最新发现表明,人与小鼠的基因约80%相同。则人与小鼠DNA碱基序列相同的比例是 ‎ A.20% B.80% C.11% D.无法确定 ‎3.(07广东理基)38.下列四种病毒中,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中的是 A.引发禽流感的病原体 B.烟草花叶病毒   C.T2噬菌体 D.引起AIDS的病原体 ‎4.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进行剪切,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对不同的核酸序列进行剪切。现以三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对长度为8kb大小的DNA进行剪切后,用凝胶电泳分离各核酸片断,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A B C A+B A+C B+C ‎ 4.2‎ ‎ 3.8‎ ‎ 0.5‎ ‎ 1.9‎ ‎ 5.6‎ ‎ 1.0‎ ‎ 4.2‎ ‎ 2.8‎ ‎ 0.5‎ ‎ 1.9‎ ‎ 1.8‎ ‎ 3.8‎ ‎ 2.8‎ ‎ 1.4‎ ‎ 2.8‎ ‎ 1.0‎ ‎ 0.5‎ ‎ 1.9‎ ‎ 0.4‎ ‎ 4.2‎ ‎ 1.0‎ 请问:三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在此DNA片断上相应切点的位置是 ( )‎ A ‎ B C B A C ‎ 0.5 1.9 0.4 1.4 2.8 1.0‎ ‎ B B A C C B ‎ 0.5 1.9 0.4 1.4 2.8 1.0‎ C ‎ B B C A C ‎ 0.5 1.9 0.4 1.4 2.8 1.0‎ D ‎ A B C B C ‎ 0.5 1.9 0.4 1.4 2.8 1.0‎ ‎5.用同位素32P标记某一噬菌体内的双链DNA分子后,让其侵入大肠杆菌繁殖,最后放出200个噬菌体,则后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 A.2% B.1% C.0.5% D.50%‎ ‎6.一个DNA分子中,G和C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在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碱基数的28%和22%,则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碱基数的 ( )‎ ‎ A.28%、22% B.22%、28% C.23%、27% D.26%、24%‎ ‎7.从某种生物中提取的一个核酸分子,经分析A占a%,G占b%,且a + b=50,C占20%,膘嘌呤共150个,鸟嘌呤共225个。则该生物肯定不是 ( )‎ A.噬菌体 B.酵母菌 C.烟草花叶病毒 D.蓝细菌(蓝藻)‎ ‎8.在含有4种碱基的DNA区段中,有腺嘌呤a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 A.b≤0.5B.b≥0.5 C.胞嘧啶为a(1/2b-1) D.胞嘧啶为b(1/2b-1)‎ ‎9.某双链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的碱基比率为0.3,那么,在整个DNA分子中 的A∶T∶G∶C的比值为 A.1∶1∶1∶1 B.1∶1∶1.5∶1.5 C.1.5∶1.5∶5∶5 D.5∶5∶1.5∶1.5‎ ‎10.DNA分子中胸腺嘧啶的数量为M,占总碱基数的比例为q,若此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需要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 A.(2n-1)M B.M(1/2q-1)‎ C.(2n-1)M(1-2q)/2q D.(2n-1)M/2nq ‎11.科学家将某种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了多代后,再接种到14N的培养基上,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可证明DNA是否能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 B.在14N培养基上经第一次分裂,所得后代的DNA含15N和14N的量各占一半 C.N是合成DNA的基本化学元素 D.在14N培养基上经二次分裂所得的后代的半数是含15N的DNA,另一半细菌则是只含14N的DNA ‎12.以最后被分成单链的双链DNA分子在体外转录出信使RNA,每一单链DNA都与信使RNA进行了碱基比的分析和比较,在表中列出了碱基的资料,问双链DNA的哪一链是信使RNA合成的模板 A T或U G C DNA-1‎ ‎27.0‎ ‎32.5‎ ‎18.5‎ ‎32.0‎ DNA-2‎ ‎32.7‎ ‎26.5‎ ‎22.1‎ ‎18.4‎ DNA-3‎ ‎28.0‎ ‎33.0‎ ‎17.0‎ ‎21.0‎ DNA-4‎ ‎25.0‎ ‎35.0‎ ‎19.0‎ ‎23.0‎ 信使RNA ‎27.0‎ ‎33.0‎ ‎17.0‎ ‎23.0‎ A.DNA-1 B.DNA-2 C.DNA-3 D.DNA-4‎ ‎13.下图是DNA复制的有关图示。A→B→C表示大肠杆菌的DNA复制,D→E→F表示哺乳动物的DNA分子的复制。图中“-”表示复制起始点。‎ ‎(1)若A中含48502个碱基对,而子链延伸的速度是105个碱基对/分,则此DNA分子复制完成约需30s,而实际只需约16s,根据A→C图分析,是因为。‎ ‎(2)哺乳动物的DNA分子展开可达2m之长,若按A→C的方式复制,至少8h,而实际上约6h左右。根据D→F图分析,是因为。‎ ‎(3)A→C、D→F均有以下特点:延伸的子链紧跟着解旋酶,这说明DNA分子复制是。‎ ‎(4)C中的DNA与A相同,F中的DNA与D相同,C、F能如此准确地复制出来,是因为①;②。‎ ‎12.某些遗传病具有家族性遗传的特征,非家族成员一般也非携带者。下图为80年代开始采用的“定位克隆法”示意图,通过对家系分析将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定位在某一染色体的特定部位。(表示氨基酸的三字母符号:Met——甲硫氨酸;Val——缬氨酸;Ser——丝氨酸;Leu——亮氨酸;Gln——谷氨酰胺;Pro——脯氨酸;Cys——赖氨酸)‎ ‎ 请据图回答问题:‎ ‎ (1)基因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通过连锁分析定位,该遗传家系的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可能在_________染色体上。致病基因及等位基因用A或a表示,则患者的基因型多为_________。若此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则第一代女性为携带者的几率约是_______________ (可仅列出算式)。‎ ‎(2)当初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后,需要对基因进行克隆即复制,获取有关基因的工具是________酶,基因克隆的原料是____种________,基因克隆必需的酶是_____________。‎ ‎(3)DNA测序是对候选基因的_______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是基因位点发生了由_____的改变。‎ ‎1.D 2.D 3. A 4. C 5.B 6.D 7.A 8.C 9.C 10.C 11.B 12.B ‎13. (1)复制是双向进行的 (2) 从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复制 (3)边解旋复制 ‎(4)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原则保证了DNA分子复制准确无误的完成。‎ ‎14. (1)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常 //Aa // 1/100 (2)DNA限制性内切酶// 4 //脱氧核苷酸 //DNA聚合酶//(3)碱基序列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突变成了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临界生补课之五 总结规律 简化规律 利用规律 双链DNA分子中的碱基A一定与T配对,C一定与G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总结,可得出DNA分子中碱基计算的规律(若不符合规律的DNA分子可认定为单链DNA),然后再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解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则一: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A=T,C=G,那么A+G=C+T,即碱基嘌呤总数等于碱基嘧啶总数。‎ 例1 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35%的腺嘌呤,则它所含有的胞嘧啶应该是 A.15% B.30% C.35% D.70%‎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A=T=35%,则C=G=(100%-A-T)/2=15%。答案:A。‎ 引申:本题中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A+G=C+T,变换一下这几个碱基的位置不难得出A+G=C+T ‎=A+C=G+T,即附则一:任两个不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恒等,且占碱基总量的50%,即:A+C=T+G=A+G=C+T=50%。‎ 简化利用:依据附则一上题就比较简单了:已知A=35%,胞嘧啶和腺嘌呤是不能配对的两个碱基,则C=50%-A=15%。‎ 规律二:知一求三。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知道某一DNA分子中腺嘌呤A=26%,那么就不难算出其他三种碱基在整个双链DNA分子的比例,即T=A=26%,G=50%-A=24%,C=50%-A=24%。‎ 引申:如果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a个,其中腺嘌呤为m个,让其复制n次,问还需要游离的腺嘌呤多少个?‎ 解析: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复制形成的子代DNA的单链中有二个是亲代DNA分子的单链,因此复制过程中实际合成了2×2n-2个DNA单链,即实际合成的DNA分子数为2n-1(n为复制次数);又因为子代DNA分子的结构与亲代DNA分子完全相同,所以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或碱基数)为(2n-1)×亲代DNA分子中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或碱基数)。附则二还需要碱基数目为:A=(2n-1)m=T 需要的碱基C为:C=(2n-1)(a/2-m)=G 简化利用:‎ 例2 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腺嘌呤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为 ‎ A.15(a-m) B.16(a-m) C.15[(1/2)a-m] D.16(2a-m)‎ 解析:已知DNA分子复制4次,A=m,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依据上述公式:C=(2n-1)(a/2-m)=(24-1)×(a/2-m)=15(a/2-m)。答案:C 规律三:双链DNA中,一条链上的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是另一条互补链上这个比值的倒数。即:一条链上若有(A+C)/(T+G)=m,则另一条互补链中(A+C)/(T+G)=1/m。‎ 例3 某双链DNA分子,一条链上(A+G)/(T+C)=0.5,那么,另一条互补链上(A+G)/(T+C)为 A.1 B.2 C.0.5 D.1.25‎ 解析 (1)画出草图(如右图)‎ ‎(2)依题意和图示,列出等量关系:‎ A1=T2,T1=A2,G1=C2,C1=G2 。则:A1+G1= T2+C2,T1+C1= A2+G2。‎ ‎(3)依“等量代换”有:(A1+G1)/(T1+C1)=(T2+C2)/(A2+G2)=0.5,则(A2+G2)/(T2+C2)=2。答案:B 引申:依据上图的等量原理,(A1+G1)/(T1+C1)和(A2+G2)/(T2+C2)的比值互为倒数,那么(A1+C1)/(T1+G1)和(A2+C2)/(T2+G2)的比值也互为倒数,这是不配对的情况,那么配对的哪?如(A1+T1)/(G1+C1)=m,那么依据上题中的等量原理(A2+T2)/(G2+C2)=m。既附则三:双链DNA中,一条链上的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是另一条互补链上这个比值的倒数;一条链上的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另一条互补链上的比值。简化成不配对的互为倒数,配对的相等。‎ 规律四:双链DNA分子中,配对的两个碱基之和在各单链中的比例与总链的比例及mRNA的比例相等。即:(A+T)α%=(A+T)β%=(A+T)总%=(A+U)mRNA%;(G+C)α%=(G+C)β%=(G+C)总%=(G+C)mRNA%‎ 例4某一个DNA分子含20%的A和T(总和),那么由它转录成的信使RNA中G、C之和占该分子 A. 40% B. 80% C. 60% D. 20%‎ 解析一:可按以下步骤分析:‎ ‎(1)画出草图。(如右图)‎ ‎(2)标上符合已知条件的特殊值。通常设为100个碱基对(双链)。‎ ‎(3)等量代换。由于A=T,即A1=T2,T1=A2,所以A1+T1 =T2+A2=200×20%÷2=20,故G+C=100-(A+U)=100-(A2+T2)=100-20=80。答案:B 解析二:已知一个 DNA分子中(A+T)总%=20%,要求由它转录成的信使RNA中G、C之和占该分子百分数,依据规律四(A+T)总%=(A+U)mRNA%,则(A+U)mRNA%=20%,那么(G+C)mRNA%=1-20%=80%。‎ 可见记住上述公式不但能提高做题速度、增强对题率,而且简化了学生做题过程中繁杂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的其应试能力。‎ 变式练习(利用规律做题):‎ ‎1.已知一段mRNA含有30个碱基,其中A和G有12个,转录该段mRNA的DNA分子中C和T共有( )‎ ‎ A.12 B.24 C.18 D.30‎ ‎2.从某种生物中提取的一个核酸分子,经分析A占a%,G占b%,且a + b=50,C占20%,膘嘌呤共150个,鸟嘌呤共225个。则该生物肯定不是 ( )‎ A.噬菌体 B.酵母菌 C.烟草花叶病毒 D.蓝细菌(蓝藻)‎ ‎3.一个DNA分子中,G和C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在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碱基数的28%和22%,则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碱基数的 ( )‎ ‎ A.28%、22% B.22%、28%C.23%、27% D.26%、24%‎ ‎4.某DNA片段中,有腺嘌呤a个,与该片段全部碱基的比值为b。那么在该DNA片段中胞嘧啶的数目为( )‎ A.a/(2b)-a B.a(1/b-1) C.a/(2b)-1 D.a/b-2a ‎5.某双链DNA分子片段中共含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A+T):(C+G)=2:5。则该DNA分子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 A.100个 B.200个 C.300个 D.600个 ‎6.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 ‎ A.7(a-m) B.8(a-m) C.7( D.8(2a-m)‎ ‎7.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由1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 ‎,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最大为 A. B.-18(-1) C.na-18(n-1) D.-18(-1)‎ ‎8.下列关于双链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的A和T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上A的数目大于T,则另一条链上A的数目小于T C.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也是A∶T∶G∶C=1∶2∶3∶4‎ D.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为A∶T∶G∶C=2∶1∶4∶3‎ ‎9.以下四个双链DNA分子中稳定性最强是()‎ A. G-C-T-A-A-A-C-C-…-T-T-A-C-G 其中A占25% B. G-C-T-A-A-C-C-…-T-T-A-C-G-A 其中T占30%‎ C. G-C-A-A-C-C-…-T-T-A-C-G-T-A 其中G占25% D. T-A-A-A-C-C-…G-C--T-T-A-C-G 其中C占30%‎ ‎10.分析一个DNA分子时,发现30%的脱氧核苷酸含有腺嘌呤,由此可知该分子一条链上鸟嘌呤含量的最大值可占此链碱基总数的 ( )‎ A.20% B.30% C.40% D.70%‎ 参考答案:1.D (点拨:C和T为不配对的两个碱基,依据附则一,T+C=总数的一半)‎ ‎2.A (点拨:从核酸的种类进行推理。依题意:A/G=150/225=a%/b%,得a/b=2/3,又a+b=50,得a=20,b=30,即(G%=30%)≠(C%=20%),故核酸分子必为单链,而噬菌体只含双链DNA)‎ ‎3.D(点拨:已知(G+C)总%=46%,依据规律四(G+C)总%=(G+C)α%=(G+C)β%=46%,那么(A+T)α%=(A+T)β%=54%;又知Aα=28%,Cα=22%,那么Tα=54%-28%=26%,Gα%=46%-22%=24%;再依据等量原理Aβ=Tα=26%,Cβ=Gα%=24%)‎ ‎4.A(点拨:已知腺嘌呤a个,与该片段全部碱基的比值为b,则该DNA分子中共有a/b个碱基。依规律一G=a/2b-a)‎ ‎5.A(依附则三,一条单链上(A+T):(C+G)=2:5,则在DNA分子的整条链上(A+T):(C+G)的比值也等于2:5,那么A+T=400,又由于A=T,所以T=200)‎ ‎6.C(点拨:已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依据规律一可以得出T=a/2-m。DNA分子复制3次后,可依据附则二T=(2n-1)(a/2-m)=7 a/2-m)‎ ‎7.D(点拨:根据中心法则可知,基因的碱基数目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的关系为6∶1;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有n/6个氨基酸,n/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失去(n/6-1)个水分子;因此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为: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水的相对分子质量×脱水数目=na/6—18(n/6—1)。)‎ ‎8.C(点拨: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A的数目肯定等于另一链中T的数目,所以一条链中A占1/10,则另一条链中T也占了1/10,以此类推可知,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应为A∶T∶G∶C=2∶1∶4∶3。)‎ ‎9.D(DNA分子中双链间以碱基对相连,即A=T,G≡C,因而G≡C碱基对含量越高分子越稳定,反之越不稳定。A、B、C、D四个双链DNA分子G≡C碱基对含量依次为50%、40%、50%、60%,其中稳定性最差的是D。)‎ ‎10.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鸟嘌呤占DNA碱基总数为(1-30%×2)÷2=20%。一般情况下,DNA双链上都应有G分布,但也有一种极端情况,使G集中分布在一条链上(无C),而另一条链上没有G(只有C)。所以该分子中一条链上鸟嘌呤最大值可占该链的40%。)‎ 附加题:‎ ‎1.(10分)回答有关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及其表达的问题。‎ ‎(1)将同位素标记的尿核苷(尿嘧啶和核糖的结合物)加入细胞培养液中,不久在细胞核中发现被标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GGCCTGAAGAGAAGT—‎ ‎②—CCGGACTTCTCTTCA—‎ ‎(2)将从A细胞中提取的核酸,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转移到另一种细胞B中,当转入____________时,其遗传信息在B细胞中得到表达并能够复制传给下一代,当转入____________‎ 时,在B细胞中虽能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但性状不会遗传。‎ ‎(3)已知某基因片段碱基排列如右上图。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中含有“—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的氨基酸序列。(脯氨酸的密码子是:CCU、CCC、CCA、CCG;谷氨酸的是GAA、GAG;赖氨酸的是AAA、AAG;甘氨酸的是GGU、GGC、GGA、GGG。)‎ ‎①翻译上述多肽的mRNA是由该基因的________链转录的(以图中①或②表示),此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该基因由于一个碱基被置换而发生突变,所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成为“—脯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写出转录出此段多DNA单链的碱基排列顺序:_______________。‎ ‎2.(09辽宁、宁夏卷)31.(12分) 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这类基因经转录、加工形成的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某同学为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步骤①:获取该基因的双链DNA片段及其mRNA;‎ 步骤②:加热DNA双链使之成为单链,并与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 步骤③:制片、染色、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图中结果。‎ 请回答:‎ ‎(1)图中凸环形成的原因是 ‎,说明该基因有个内含子。‎ ‎(2)如果现将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逆转录得到DNA单链,然后该DNA单链与步骤②中的单链DNA之一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理论上也能观察到凸环,其原因是逆转录得到的DNA单链中不含有序列.‎ ‎(3)DNA与mRNA形成的双链分子中碱基配对类型有种,分别是。‎ ‎ 3.(09肇庆二模) (11分)分析以下与遗传有关的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RNA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RNA仅仅是细胞内传递遗传信息的信使。近年科学家发现,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特定的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简称RNAi)。近来,分子生物学家发现RNAi在老鼠和人体细胞中也存在。‎ ‎    材料二:科学家取出蛙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移入蛙的去核的卵细胞内,重组细胞发育为蛙。‎ ‎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 ‎(1)老鼠细胞的、、、等结构中有RNA的分布。‎ ‎(2)RNAi使基因处于关闭状态,使遗传信息传递中的过程受阻,最终遗传信息不能以的形式表达出来。‎ ‎(3)右图实验中,鲤金鱼、鲫金鱼尾鳍不象金鱼那样是双尾鳍而是单尾鳍,鲤金鱼、鲫金鱼的后代也是单尾鳍。结合材料一,分析原因可能是:(3分)‎ ‎(4)材料二实验中卵细胞的细胞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1)mRNA tRNA rRNA (2)DNA RNA (3)1)②—CCUGAAGAGAAG— 2)—GGACTTCCCTTC—‎ ‎2.(1)DNA中有内含子序列, mRNA中没有其对应序列,变性后形成的DNA单链之一与mRNA形成双链分子时,该单链DNA中无法与mRNA配对的序列能形成凸环 7‎ ‎(2)内含子 (3)3 A—U T—A C—G ‎3.(11分) (I)细胞核    线粒体    核糖体    细胞质基质 (2)转录或翻译    蛋白质 ‎(3)来自鲫鱼、鲤鱼的RNA可以干扰金鱼DNA 的功能(1‎ 分)。使金鱼体内有关双尾鳍基因不能完全表达,只合成了一部分与单尾鳍有关的蛋 白质(2分)‎ ‎(4)卵细胞的细胞质中有RNA、蛋白质或其他 物质(1分),可以启动肠上皮细胞核的有关个体发育的基因(1分)‎ 临界生补课之六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知识梳理】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依赖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二者之间从小到大的生命系统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各生命系统既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三)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理解: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3、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无数实验证明,任何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的细胞,都不能实现细胞的完整生命活动。‎ ‎4、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之上的。‎ 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一)使用方法:取镜、安放和对光后,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观察,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为止。‎ ‎(二)注意事项: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离约为0.5cm)停止下降。‎ ‎2、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用高倍物镜。‎ 低倍镜时 高倍镜时 镜头与装片的距离 远 近 所看到细胞的数量 多 少 所看到细胞的大小 小 大 视野的明暗 明 暗 视野的广度 宽广 狭窄 ‎3、换用高倍物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焦。‎ ‎(三)低倍物镜观察与高倍物镜观察(清晰时)的比较 ‎(四)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1、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了180度。‎ ‎2、放大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不是指面积或体积的放大。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 ‎【思考感悟】为什么不直接使用高倍物镜寻找并观察物像?:高倍物镜下视野小,不易寻找到目标。‎ ‎【基础训练】‎ ‎1、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镜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镜移到视野正中央 ‎2、下列关于细胞和生命活动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B、单细胞生物体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 D、细胞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3、(2008泰州模拟)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三倍体”是从个体层次对体细胞染色体数量特征的描述 C、“溱湖中所有鱼”属于生命系统研究的一个结构层次 D、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内所进行的循环运动 ‎4、若以图甲代表与生命系统相关概念的范围,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A 生物大分子 细胞 组织 B 个体 种群 群落 C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D 组织 系统 器官 c b a ‎5、(2008青岛模拟)一段朽木上面长满了苔藓、地衣,朽木凹处堆积的雨水中还生活着孑孓、水蚤等,树洞中还有老鼠、蜘蛛等,下列与这段朽木的“生命系统层次”水平相当的是( )‎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昆虫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一片松林中的全部生物 D、一间充满生机的温室大棚 答案:1.C 2.A 3.C 4.C 5.D ‎ 二、蛋白质的功能 ‎【知识梳理】一、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一)结构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肌肉、头发等的成分。(二)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三)运输作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能运输氧。(四)信息传递作用: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等激素。(五)免疫功能:如人体内的抗体。‎ 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样性 盘曲折叠 脱水缩合 ‎(一)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形成:氨基酸 多肽(肽链) 蛋白质。‎ ‎2、蛋白质与多肽的关系:每个蛋白质分子可以由1条多肽链组成,也可由几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肯定不是肽键)连接而成。但多肽只有折叠成特定的空间结构进而构成蛋白质时,才能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二)蛋白质的多样性 ‎1、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1)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2)氨基酸的数目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3)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4)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构成的蛋白质不同。‎ 两个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则这两个蛋白质不是同种蛋白质。但并不是以上这四点同时具备才能确定两个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而是只要具备以上其中的一点,这两个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就不同。‎ ‎2、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蛋白质据功能分为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两大类,前者如人和动物的肌肉。后者如具有催化作用的绝大多数酶,具有免疫功能的抗体等。‎ ‎【基础训练】‎ ‎1、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功能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空间结构有关 B、已知某化合物具有催化功能,可以推断此物质为蛋白质 C、有些蛋白质具有防御功能,如抗体;有些蛋白质具有接受信息的功能,如受体。抗体与受体都具有专一性 D、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不会影响其生物活性 ‎2、a、b、c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如图所示的三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和特征分别是( C )‎ X→X与Y结合 X进入细胞 a X变成其他物质 b X被清除 c ‎①酶;②抗体;③载体;④选择性;⑤特异性;⑥专一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①;⑤④⑥‎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②①;⑥④⑤‎ ‎3‎ ‎、如图表示人体内几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相互关系,其中a、b表示有机小分子物质,A、B、X代表有机高分子物质,虚线表示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 :‎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H、O、N 高分子A ‎+P X 高分子B B1(免疫)‎ B2(催化)‎ B3(运氧)‎ 小分子a 小分子b ‎(1)a为,共有种,b的分子结构简式可表示为。‎ ‎(2)B可分为B1、B2、B3等,其原因是:从b分析是由于;从A分析是因为。‎ ‎(3)X代表,其彻底水解产物是。‎ ‎(4)B3是由574个氨基酸,四条肽链组成的,在形成1分子B3的过程中,共脱去分子水。‎ ‎4、(2008海南生物8)关于动物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与去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能量 B、合成的蛋白质都运到细胞外 C、合成的蛋白质都不能进入细胞核内 D、合成的蛋白质都用于细胞膜蛋白的更新 ‎⑨‎ ‎⑧‎ ‎⑥‎ ‎⑦‎ ‎⑤‎ COOH COOH NH2‎ C=O CH2‎ CH2‎ CH3‎ H H O H O O H H H H O NH2—C—C—N—C—C—N—C—C—N—C—C—‎ ‎④‎ ‎②‎ ‎③‎ ‎①‎ S S S S S S ‎10‎ ‎18‎ ‎25‎ ‎16‎ ‎21‎ ‎30‎ 注:2—SH→—S—S—+2H ‎5、(2008青岛模拟)下面是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示意图(图1,其中数字为氨基酸序号)及部分肽链放大图(图2),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蛋白质中含有两条肽链49个肽键 B、图2中含有的R基是①②④⑥⑧‎ C、从图2可推知该蛋白质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H2N—C—COOH R H D、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mRNA中至少含有51个密码子 答案:1.C 2.C 3.(1) 脱氧核苷酸 4 (2)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次序的不同 ‎ DNA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同)(3) RNA 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A、G、C、U) (4)570 4.A 5.B ‎ 三、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 ‎【知识梳理】一、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利用某些化学试剂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一)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二)淀粉遇碘变蓝。‎ ‎(三)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四)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 二、实验流程归纳:(一)选材→制备组织样液→显色反应。‎ ‎(二)脂肪的检测还可利用显微镜观察法,实验流程为:取材→切片→制片→观察。‎ 三、实验材料的选择:(一)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可选用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二)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最好选富含脂肪的生物组织,若利用显微镜观察,则最好选择花生种子。如果是新鲜花生种子,可不必浸泡,浸泡效果反而不好,如果是干种子,需浸泡3h~4h最适宜切片(浸泡时间短,不容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三)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植物材料常用大豆,且浸泡1d~2d,适于研磨,动物材料常用鸡卵清蛋白。‎ 四、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一)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中,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放入盛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斐林试剂不稳定易变性,应现配现用。‎ ‎(二)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鉴定之前,要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明力。‎ ‎(三)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如果用蛋清稀释液作为实验材料,一定要稀释到一定程度,否则,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在试管的内壁上,使反应不彻底,试管也不易洗刷干净。‎ 五、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比较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甲液 乙液 A液 B液 成分 ‎0.1g/mLNaOH溶液 ‎0.05g/mLCuSO4溶液 ‎0.1g/mLNaOH溶液 ‎0.01g/mLCuSO4溶液 鉴定物质 可溶性还原糖 蛋白质 添加顺序 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 先加入A液1mL,摇匀,‎ 再加入B液4滴,摇匀 反应条件 水浴50℃~65℃加热 不需加热,摇匀即可 反应现象 样液变砖红色 样液变紫色 ‎(一)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浓度为0.01g/mL。‎ ‎(二)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浊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2+。‎ ‎(三)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后再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溶液,再滴加CuSO4溶液。‎ ‎【思考感悟】该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在生产、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 可用于对生物组织、消化液(如唾液)、食品(如奶粉)进行某种成分的检测或鉴定,也可用于医学上某些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等。‎ ‎【基础训练】1、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曾从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272箱美味源金唛桂林辣椒酱中检验出含有“苏丹Ⅰ”成分。“苏丹Ⅰ”型色素是一种人造偶氮苯类化学制剂,在人体内可形成二苯胺,二苯胺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Ⅰ”会导致鼠类患癌,癌变部位具明显的肿块,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苏丹红作为生物组织染色剂,用它对大豆子叶染色镜检,可被染色的成分或结构是( )‎ A、多糖 B、蛋白质 C、油滴 D、核酸 ‎(2)利用苏丹Ⅲ或苏丹Ⅳ对(1)中的答案选项进行染色时的颜色反应分别是。‎ ‎(3)为了证明“苏丹Ⅰ”具有强烈的致癌性,某学校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课题名称:。‎ 材料用具药品:生长状况一样的健康小白鼠12只;“苏丹Ⅰ”;解剖盘;解剖剪;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两组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 预期结果及结论:‎ ‎。‎ ‎2、青苹果遇碘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这说明( )‎ A、青苹果中含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还原糖 D、苹果转熟时单聚糖合成淀粉 ‎3、现提供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溶液)、乙液(0.05g/mLCuSO4溶液)、蒸馏水,则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能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 ‎①葡萄糖 ②蔗糖 ③胰蛋白酶 ④DNA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③和④‎ ‎4、(2007广东高考)下列健康人的4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是( )‎ ‎①尿液 ②胃液 ③汗液 ④唾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08济宁模拟)在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时,必须要( )‎ A、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 B、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匀后再加 C、先加入斐林试剂乙液,后加入甲液 D、以上A、B、C三项操作方法都正确 答案:1.(1)C (2)橘黄色和红色 (3)验证“苏丹Ⅰ”能强烈诱发小白鼠肝细胞癌变 实验步骤:将小白鼠等分为两组,编号为A、B A组小白鼠饲喂拌有足量“苏丹Ⅰ”的饲料,B组小白鼠饲喂普通饲料 观察两组小白鼠的长势并解剖小白鼠,用放大镜观察其肝脏并记录结果 预期结果及结论:A组小白鼠长势明显不如B组,且放大镜下观察,A组小白鼠肝脏有明显肿块,而B组小白鼠生长正常,解剖观察肝脏无明显肿块,说明“苏丹Ⅰ”可诱发小白鼠肝细胞癌变。‎ ‎2.C 3.C 4.D 5.B ‎ 四、糖类和脂质 ‎【知识梳理】一、细胞中的糖类:(一)组成元素:C、H、O。 (二)分类及特点:根据是否能水解及水解成单糖的数量分为: 1、单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二糖: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常见种类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3、多糖:多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水解成单糖后才可被吸收。常见的种类有植物细胞中的淀粉、纤维素,动物细胞中的糖元。‎ ‎(三)功能: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其中“生命的燃料”是指葡萄糖;是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成分,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 二、细胞中的脂质 ‎(一)组成元素:主要由C、H、O,有的还含有P和N (二)分类:分脂肪、磷脂和固醇三类。‎ ‎(三)功能: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等作用。‎ ‎2、磷脂是构成细胞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3、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1)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3)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三、糖类和脂质的比较 比较项目 糖类 脂质 区 别 元素组成 C、H、O C、H、O(N、P)‎ 种类 单糖、二糖、多糖 脂肪、磷脂、固醇 合成部位 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肝脏和肌肉 主要是内质网 生理作用 ‎①主要的能源物质;‎ ‎②构成细胞结构,如糖被、细胞壁;‎ ‎③核酸的组成成分。‎ ‎①生物体的储能物质;‎ ‎②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③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 联系 糖类 脂肪 ‎(一)单糖中的葡萄糖、果糖及二糖中的麦芽糖是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鉴定,多糖不具还原性。‎ ‎(二)多糖中的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不含纤维素,是由肽聚糖构成的。因此能否被纤维素酶除去细胞壁,是区分植物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依据之一。‎ ‎(三)糖类和脂肪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氧化分解产生CO2、H2O,同时释放能量。但脂肪中氢的含量远远高于糖类,所以同质量的脂肪储存的能量是糖类的2倍多。‎ ‎【思考感悟】你能说出几种与能量有关的物质吗?‎ 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最终能源是太阳能。‎ ‎【基础训练】1、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B、所有生物的组成成分都有DNA C、只有多糖、蛋白质、脂肪三类生物大分子以碳架为骨架 D、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的物质是储存能量的淀粉或糖原 ‎2、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面有关脂质的生物学功能中,属于磷脂的生物学功能的是( )‎ ‎①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②是储能的分子;③是很好的绝缘体,具有保温作用;④‎ 具有生物学活性,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A、①③ B、④ C、① D、②④‎ ‎3、相同质量的脂肪比蛋白质和糖类含的能量要高,这是因为( )‎ A、脂肪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B、脂肪中O元素的含量少,C、H含量多 C、脂肪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D、脂肪能够转变成蛋白质和糖类 ‎4、(2008广东文基)人体内胆固醇可以转化为( )‎ A、生长激素 B、维生素D C、胰岛素 D、甲状腺激素 ‎5、(2008青岛模拟)下列叙述中,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的是( )‎ A、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B、都含有C、H、O C、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五碳糖 D、基本组成单位都六碳糖 答案:1.A 2.C 3.B 4.B 5.D ‎ 五、核酸 ‎【知识梳理】:一、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一)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其分子组成为五碳糖、磷酸、碱基。(二)核酸的种类及比较 类别 核酸 DNA RNA 基本单位 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化 学 成 分 碱基 五种(A、T、G、C、U)‎ A、T、G、C A、U、G、C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空间结构 两条链 一般为一条链 ‎(三)核酸的功能: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四)核酸的分布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前者使DNA呈现绿色,后者使RNA呈现红色,从而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另外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分析 ‎(一)实验原理(同上)。‎ ‎(二)实验现象及相关结论 现象 结论 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 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 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 RNA广泛分布于细胞质中 ‎(三)几种液体在实验中的作用: 1、0.9%NaCl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2、8%盐酸:(1)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2)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3、蒸馏水:(1)配制染色剂;(2)冲洗载玻片。‎ 三、蛋白质和核酸的关系:(一)区别 蛋白质 核酸 元素组成 C、H、O、N C、H、O、N、P 基本单位 氨基酸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连接方式 肽键 磷酸二酯键 形成场所 细胞质内核糖体上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 主要功能 结构物质:血红蛋白,肌纤蛋白等;‎ 功能物质:①运输—血红蛋白、载体;②催化—酶 ‎(多数);③免疫—抗体;④调节—胰岛素、生长 激素;‎ 能源物质:氧化放能,产物有尿素、CO2、H2O等 ‎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决定生物 性状,提供生物进化原材料;‎ ‎②某些RNA具催化作用。‎ ‎(二)联系1、核酸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2、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思考感悟】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而核酸分为DNA和RNA两大类,所以说人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对于某一具体生物体而言,遗传物质只能是核酸中的一种,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基础训练】1、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的主要合成场所是细胞核,RNA的主要合成场所是细胞质 B、蛋白质的多样性只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有关 C、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D、R基为—CH3和—C3H5O2的二肽分子中,C、H、O原子的数目之比为8︰14︰5‎ ‎2、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A或RNA,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T4噬菌体 B、烟草叶肉细胞 C、烟草花叶病毒 D、豌豆根毛细胞 碱基 ‎5种 ‎5种 ‎4种 ‎8种 核苷酸 ‎5种 ‎8种 ‎8种 ‎8种 五碳糖 ‎1种 ‎2种 ‎2种 ‎2种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 C、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 D、先用低倍镜找到较清晰的细胞,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4、(2007海南高考)下列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RNA催化细胞内某些生化反应 B、RNA是一种遗传物质 C、RNA参与构成核糖体 D、RNA参与构成细胞膜 ‎5、(2008广东理基37)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以下关于DNA与RNA特点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 B、构成的五碳糖不同 C、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构成的碱基相同 答案:1.D 2.B 3.C 4.D 5.B 六、细胞膜、细胞壁 ‎【知识梳理】一、细胞膜的成分及制备: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边界是细胞膜。‎ ‎(一)细胞膜的成分: 1、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另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2、细胞膜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脂质,该成分含量最丰富的是磷脂。‎ ‎3、与细胞膜功能复杂程度有关的是蛋白质。‎ ‎(二)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2、原理: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胀破,使细胞内物质流出,从而得到细胞膜。 3、过程: (1)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临时装片。 (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3)红细胞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4)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二、细胞膜的功能:(一)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1、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2、细胞产生的抗体、激素和代谢废物排到细胞外。3、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糖蛋白有关。2、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1)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间接传递信息。(2)通过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相邻两细胞间形成通道进行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一)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二)作用: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思考感悟】植物细胞等有细胞壁,在细胞最外层,为什么说细胞膜是边界呢?‎ 由细胞膜的屏障功能所决定,细胞膜不仅有保护作用还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基础训练】1、下列有关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与靶细胞膜上蛋白质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B、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必须经过血液的运输才能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只起物质通道的作用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信息交流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 A、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而且对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作用 B、通过细胞膜的流动性有效地控制物质的进出 C、将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全都排出细胞外 D、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信息交流功能 ‎3、人们已经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中含有磷脂分子。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1)实验课题:。‎ ‎(2)实验目的:体验用化学试剂检测细胞膜中蛋白质的方法和过程。‎ ‎(3)实验原理:。‎ ‎(4)实验材料:细胞膜样液、蒸馏水、洁净试管、滴管、双缩脲试剂等。‎ ‎(5)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洁净的试管两支,。‎ 第二步:。‎ 第三步:。‎ ‎(6)实验现象:甲试管中液体呈紫色,乙试管中液体无紫色变化。‎ ‎(7)实验结论:。‎ ‎4、(2008郓城模拟)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调节生命活动是必需的。如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对细胞通讯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B图中突触在传递信号时,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和传导 B、C图中抗体从合成到分泌所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A图激素作用于受体肝细胞,促使肝细胞合成肝糖原 D、与细胞通讯有关,能识别信息的物质是位于细胞膜内侧的糖蛋白 ‎5、(2008青岛模拟)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答案:1.A 2.C 3.(1) 检测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3)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 ‎(5) 编号甲、乙 向甲试管中滴加2mL的细胞膜样液,向乙试管中滴加2mL的蒸馏水 向甲、乙两试管中各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后,再各滴加4滴双缩脲试剂B液,振荡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7) 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4.D 5.B ‎ 课题11:细胞器 ‎【知识梳理】‎ 一、各种细胞器的比较 主要功能及比喻 基本结构 分布 线粒体 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所需能量 的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复杂的双层膜结构 动植物细胞中 叶绿体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 ‎“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复杂的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 内质网 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为各种反应提供条件。‎ 还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有关,以及脂质合成的 单层膜结构 动植物细胞中 ‎“车间”‎ 液泡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 物细胞保持坚挺 由液泡膜和其内的 细胞液组成 主要存在于植 物细胞中 高尔 基体 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 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单层膜围成的扁平 囊和小泡 动植物细胞中 溶酶体 内含多种水解酶,执行细胞内消化作用,是细胞 内的“消化车间”‎ 单层膜围成 存在于动物细 胞中 核糖体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有些附着在内质网及核膜表面,有些游离在细 胞质中 由RNA、蛋白质 所构成 所有细胞中 中心体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由两个互相垂直的 中心粒及周围物质 组成 动物细胞和低 等植物细胞中 二、各种细胞器的归纳比较 分 布 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叶绿体、液泡 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中心体 结 构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核糖体、中心体 具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内质网、液泡、溶酶体、高尔基体 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液泡 成 分 含D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含RNA的细胞器 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 含色素的细胞器 叶绿体、液泡 功 能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 能产生ATP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能复制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 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与蛋白质合成、分泌相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线粒体 三、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分布、形状:1、叶绿体分布于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分布于动植物细胞中,呈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二)染色、观察:1、叶绿体呈现绿色,容易观察,不需染色。2、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于无色。‎ ‎(三)实验过程:1、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临时装片→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2、观察线粒体:取材→染色→制片→低倍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思考感悟】各种细胞器的比较说明不同细胞器结构和功能不相同,如何获得相应的细胞器?‎ 采用差速离心法,即依据各种细胞器的比重不同,采用不同的转速分离出相应的细胞器。‎ ‎【基础训练】:1、植物细胞内合成葡萄糖和蛋白质的细胞器分别是( )‎ A、叶绿体和线粒体 B、核糖体和叶绿体 C、叶绿体和核糖体 D、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2、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相连,这种结构特点表明内质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 )‎ A、扩展细胞内膜,有利于酶的附着 B、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C、提供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D、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反应 ‎3、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无叶绿体时,只能营异养生活 B、前者有囊状结构,后者有嵴 C、黑暗条件下,生理活动中都消耗O2 D、都能产生ATP ‎4、(2008广东生物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 )‎ A、具有双层膜 B、呈绿色带状 C、内部有许多基粒 D、呈绿色椭球形 ‎5、(2008江苏生物2)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下列细胞的功能受影响最大的是( )‎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 C、神经细胞吸收K+D、肺泡细胞吸收氧气 答案:1.C 2.B 3.D 4.D 5.C 课题1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知识梳理】一、叶绿体与线粒体的比较:(一)共性:1、均具有能量转换功能:叶绿体将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而线粒体则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2、均具有双层膜结构。3、均含有少量的DNA,具有自主遗传特性,参与细胞质遗传。4、均参与碳循环过程。5、均既消耗水又产生水。‎ ‎(二)差异性 叶绿体 线粒体 增大内膜面积的方式 囊状结构堆叠形成基粒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完成生理过程 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形成的ATP用途 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 用于除光合作用暗反应外的各项生命活动 作用时间 有光条件下 时时刻刻 作用性质 趋向于同化作用 趋向于异化作用 二、细胞质基质:(一)形态:胶质状态。(二)成分: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三)功能:进行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三、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一)分泌蛋白最初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内形成肽链。(二)肽链在内质网内加工,由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再运输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一)组成:由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二)各种生物膜之间的联系:1、在化学成分上:各种生物膜组成成分相似,均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但每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2、在结构上的联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见下左图)。‎ ‎3、功能上的联系: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加工、分泌等过程中,各细胞器之间协调配合。(见上右图)‎ ‎(三)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3、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思考感悟】对于整个细胞而言,对这些细胞结构应该如何归纳比较?‎ ‎(1)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其中一定具有的是细胞壁;(2)能产生水的细胞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复制、转录时);(3)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相关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囊泡和细胞膜;(4)产生ATP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5)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基础训练】1‎ ‎、如图为某个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在它们上面发生的生化反应。请据图分析完成有关问题:‎ ‎(1)A和B所示的生物膜分别存在于细胞的和 两种细胞器中。‎ ‎(2)图B中②的本质是,图A中①的作用是 ‎(3)图A中产生的[H]的作用是。图B中的[H]是怎样产生的?‎ ‎ 。‎ ‎(4)如果A图中的O2被该细胞的B图所示的结构利用,至少要穿过层磷脂双分子层。‎ ‎(5)A图和B图所示的反应,除了产生图中的物质外,都能产生的物质是。‎ ‎2、下列为从一个细胞中分离得到的几种细胞器模式简图。据图回答(细胞器填写标号):‎ ‎(1)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细胞器是。‎ ‎(2)图B所表示的细胞器在该细胞中的作用是 ‎(3)为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有利条件的细胞器是 。‎ ‎(4)能生成ATP的细胞器是。‎ ‎(5)在同一个叶肉细胞中,结构A中产生一个CO2分子进入C中利用,至少需要经过层膜。‎ ‎(6)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细胞器是。‎ ‎3、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下列生物化学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 A、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B、色盲基因的转录 C、水的光解 D、消化酶的合成 ‎4、(2007全国卷Ⅰ)下列四项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5、(2008天津理综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答案:1.(1)绿色植物 叶绿体 线粒体 (2)蛋白质(酶) 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3)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还原C3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H];丙酮酸分解为CO2,同时产生[H]。 (4)4 (5)ATP 2. (1)C (2)参与细胞分泌蛋白的形成及植物细胞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 (3)D (4) A、C (5)4 (6) A、C 3.A 4.C 5.A ‎ 课题13:细胞核 ‎【知识梳理】一、细胞核的结构与各结构的功能 ‎(一)核膜:1、结构:(1)双层膜,内膜与染色质丝相连,外膜与内质网相连通。外膜的外表面上有核糖体附着。(2)核膜并不是完全连续的,有许多部位核膜内外两层相连,形成核孔。2、功能:使核既保持相对独立,又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1)化学反应的场所。在核膜上有多种大量的酶,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核膜在细胞周期过程中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2)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的孔道。大分子物质如mRNA可通过核孔,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和葡萄糖可以通过核膜。实际上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核仁:1、结构: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结构,因为它的折光 性较强,与细胞的其他结构很容易区分。它通常是单一的或者多个匀质的球形小体。2、功能:是某些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期间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 ‎(三)染色质:是真核细胞在间期中由DNA和蛋白质以及少量RNA所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1、DNA、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可表示为:‎ ‎2、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比较 染色质 染色体 同一 物质 成分相同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特征相同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相同 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不同时期 分裂间期 分裂期 两种形态 细长的丝状 杆状或柱状 ‎3、功能: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二、细胞核的功能:(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二)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 三、模型建构:(一)模型: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二)描述特点: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具体实物或其他形象化手段、通过抽象的形式等。(三)类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四、细胞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一)从结构上看: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1、细胞核和细胞质通过核孔可以相连通;2、核膜、内质网膜、细胞膜等相互连接成完整的生物膜系统;3、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可以通过囊泡相互转化。(二)从功能上看:细胞的不同结构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合作的,如蛋白质类分泌物的合成和分泌是由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等结构协调完成的。(三)从调控上看: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细胞核内的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四)从与外界的关系上看:细胞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每一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信息交流。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信息交流。因此,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五)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看:1、细胞核不能脱离细胞质而独立生存,这是因为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由细胞质提供。2、无核的细胞质也不能长期生存,这是由细胞核的功能决定的,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寿命较短,含细胞质少的精子寿命也很短。‎ 细胞核与细胞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明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的整体性是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 临界生补课之七 课题13:细胞核 ‎【思考感悟】既然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那么核膜还具有选择透过性吗?具有,通过核孔进出的物质只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mRNA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仍通过跨膜运输进出细胞核,因此,核膜仍具有选择透过性。‎ ‎【基础训练】1、如图示科学家进行变形虫的切割实验,这个实验最能说明( )‎ A、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 B、细胞质控制细胞的遗传 C、细胞核是控制细胞代谢的中心 D、细胞质是控制细胞代谢的中心 ‎2、有人利用真核单细胞生物a、b做了如下实验,这个实验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 B、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 C、c性状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决定的 D、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一切性状的发生 ‎3‎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受某调控基因的控制,该调控基因能激发所有动物细胞大量增殖,为探究该调控基因是存在于细胞质还是细胞核中,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设计(见图):‎ 根据以上思路,请继续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 A、实验方案(实验提示:癌细胞能连续培养,但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如何观察细胞形态不作实验设计要求):‎ ‎(1)用酶分别处理宫颈癌细胞和小鼠肝细胞,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 ‎(2)分别使单个癌细胞和单个肝细胞核质分离。‎ ‎(3)。‎ ‎(4)取两个培养瓶分别编号甲、乙,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 ‎(5)。‎ ‎(6)分别观察甲、乙培养瓶中的细胞形态。‎ B、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1)若甲瓶中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乙瓶中基本无变化,说明。‎ ‎(2)。‎ ‎(3)。‎ ‎(4)。‎ ‎【高考模拟】4、(2007江苏高考)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 A、细胞质基质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ATP 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C、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D、细胞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 ‎5、(2008青岛模拟)下列细胞或细胞结构中能合成多糖的有( C )‎ ‎①叶绿体;②肝细胞;③S型肺炎双球菌细胞;④核糖体;⑤骨骼肌;⑥高尔基体。‎ A、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1.C 2.A 3.A. (1)胰蛋白 (3) 取癌细胞核和肝细胞质形成重组细胞甲,取癌细胞质和肝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乙 (5) 分别取等量重组细胞甲和重组细胞乙,依次加入甲、乙两个培养瓶中,进行细胞培养B.(1) 调控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 (2) 若乙瓶中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甲瓶中基本无变化,说明调控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中 (3) 若甲乙两瓶中细胞形态均发生明显变化,说明调控基因可能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4) 若甲、乙两瓶中的细胞形态均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其调控基因的表达需核质相互作用 4.A 5.C 课题14: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知识梳理】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原理:发生了渗透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具有半透膜。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3、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2、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二、渗透系统的组成分析及应用:(一)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特点: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漏斗内 烧杯内 溶液浓度 M N 现象及结论 ‎①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M>N ‎②若漏斗内液面不变,则M=N ‎③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N ‎(二)渗透作用的发生:1、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2、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三)渗透作用的应用:1、比较不同溶液浓度大小 ‎2、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1)具半透膜。‎ ‎2)具有浓度差。‎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一)对无机盐的吸收实例 ‎1、水稻和番茄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2、水稻或番茄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3、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可以主动地从血液中吸收碘。‎ ‎4、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矿物质的吸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二)生物膜的特性: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思考感悟】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有哪些异同点?‎ ‎(1)相同点:某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2)不同点:选择透过性膜一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基础训练】1、红细胞悬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而红细胞发生溶血(红细胞破裂)后,溶液会逐渐透明,所以可通过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度判断红细胞溶血速度,进而根据红细胞溶血速度来判断物质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1)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判断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2)试剂用具:稀释的羊的红细胞悬液、0.3mol·L-1的葡萄糖溶液、0.3mol·L-1的甘油溶液、试管、量筒、计时器、试管架、记号笔。‎ ‎(3)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2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 第二步:。‎ 第三步:。‎ ‎(4)结果结论 ‎①如果加入葡萄糖的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短,说明。‎ ‎②如果,说明甘油比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度快。‎ ‎③如果,说明。‎ ‎(5)实验思考 根据研究得知,0.3mol·L-1的葡萄糖溶液和0.3mol·L-1的甘油溶液都是红细胞的等渗溶液,为什么还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 ‎。‎ ‎2、下列实例中,最能体现植物细胞渗透失水和吸水原理的是( )‎ ‎①将萎蔫的菠菜放入清水中,不久变得硬挺;②将大豆种子浸入清水后,种皮变软,体积膨大;③用糖拌西红柿,西红柿变软,渗出许多汁水;④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 A、① B、②③ C、④ D、①④‎ ‎3、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与实验开始时各种离子浓度之比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 )‎ A、不同植物对各种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B、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4+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 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高考模拟】4、(2008上海生物20)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若将处于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先增后减 溶液 Ⅰ Ⅱ Ⅲ Ⅳ 质量变化率 ‎+8%‎ ‎-6%‎ ‎-4%‎ ‎0‎ ‎5、(2006上海高考)将相同的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溶液中,一小时后测定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Ⅰ的浓度最低 B、Ⅱ的浓度较Ⅲ低 C、Ⅳ的浓度最高 D、Ⅳ可能是蒸馏水 答案:1.(3)分别量取0.3mol·L-1的葡萄糖溶液、0.3mol·L-1的甘油溶液各10mL,注入A、B两支试管 第二步:分别量取1mL稀释的羊红细胞悬液注入A、B两支试管中,同时开始记时,记录溶液由不透明到透明所需的时间 (4)①葡萄糖比甘油进入细胞的速度快 ②加入甘油的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短 ‎③两支试管内溶液透明所用的时间相同 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细胞的速度相同 ‎(5)葡萄糖和甘油都是细胞选择吸收的物质,所以会逐渐进入细胞,使细胞内的溶液浓度增大,渗透压上升,细胞大量吸水,最终导致细胞涨破 2.C 3.D 4.B 5.A 课题15: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知识梳理】一、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一)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二)实验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够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三)实验过程:制作装片→高倍显微镜观察→实验现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得出结论。(如右图)(四)实验结论:成熟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五)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见右图)(六)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应用:1、对农作物的合理灌溉,既满足了作物对水分的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溶液的浓度,有利于水分的吸收。2、盐碱地中的植物不易存活或一次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现象,都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甚至超过了根细胞液浓度,导致根细胞不易吸水甚至失水造成的。3、糖渍、盐渍食品不易变质的原因,是在食品外面和内部形成很高浓度的溶液,使微生物不能在其中生存和繁殖,所以能较长时间的保存。4、医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其渗透压与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当,可以使人体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二、质壁分离实验的拓展应用及方法:(一)判断细胞的死活:将待测细胞置于蔗糖溶液中进行镜检,如果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则是活细胞;如果不发生质壁分离,则是死细胞。(二)测定细胞液浓度的范围:将待测细胞置于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分别进行镜检,则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的浓度之间。(三)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将不同植物细胞置于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镜检,根据对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的比较,判断细胞液浓度(即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四)比较一系列溶液的浓度的大小:将同一植物的相同成熟细胞置于未知浓度的溶液中进行镜检,记录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并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未知溶液的浓度越大)。(五)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将成熟相同植物细胞置于不同种类溶液进行镜检,如果只发生质壁分离,说明是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溶液(如蔗糖);如果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则说明是溶质能通过半透膜的溶液(如KNO3)。‎ ‎ 【思考感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作实验材料的原因是什么?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紫色洋葱鳞片叶中有紫色的液泡,便于实验观察。另如紫色鸭趾草叶等。‎ ‎【基础训练】1、某渗透装置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从理论上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 C、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2、用打孔器取同一萝卜10cm长的直根条,分成4组,其中3组分别置于20g·L-1、60g·L-1、80g·L-1的KNO3溶液中,测量结果如图1。若将第4组放在40g·L-1的KNO3溶液中,其测量结果可能是图2中的( )‎ ‎3、某校生物实验小组要对“动物细胞是否也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进行实验探究,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假设是,作出该假设的依据:‎ ‎。‎ ‎(2)把下面的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①实验仪器、试剂:、带刻度的载玻片、取材工具、食盐、蒸馏水。‎ ‎②实验材料:为了便于取材和观察,最好选用人的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③实验步骤:a、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梯度的食盐溶液(注意:浓度梯度要以0.9%盐水为中间值);b、取7支试管,;c、在试管中加入相应的试剂和材料;d、一段时间后,。‎ 如果你的假设成立,则实验预期结果是 ‎。‎ ‎(3)设计一个用于实验记录的表格,注明实验记录的相关项目。‎ ‎【高考模拟】4、(200广东高考)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5、(2008广东生物1)具有细胞壁的选项是( )‎ A、花粉 B、红细胞 C、胰岛A细胞 D、流感病毒 答案:1.B 2.D 3.(1)动物细胞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动物细胞具有渗透作用的条件(或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当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2)①显微镜②口腔上皮(或红细胞)‎ 编号 ‎1‎ ‎2‎ ‎3‎ ‎4‎ ‎5‎ ‎6‎ ‎7‎ 食盐溶液浓度 细胞直径大小 ‎③分别编号为1到7号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在小于0.9%(或较低浓度)盐水中,细胞直径变大甚至破裂;在等于0.9%(或适宜浓度)盐水中,细胞直径不变;在大于0.9%(或较高浓度)盐水中,细胞直径变小甚至皱缩 (3)‎ ‎4.B 5.A 课题1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知识梳理】一、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一)19世纪末,欧文顿根据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二)20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三)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四)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五)1959年,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六)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七)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一)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3、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可以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二)组成成分及其在膜的分布(见右图)‎ ‎(三)结构特点:流动性: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高出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4、实例:(1)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2)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3)白细胞吞噬细菌;(4)胞吞与胞吐;(5)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6)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7)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如人鼠细胞融合)。‎ ‎(四)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1、表现: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K+的吸收和对Na+的排出,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小肠的吸收等。2、原因:遗传性决定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从而也决定了选择性。‎ ‎(五)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都是对细胞膜的描述,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方面的特性,选择透过性体现了细胞膜功能方面的特性,主动运输能充分说明选择透过性。2、联系: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相反,如果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细胞可能已经死亡了。总之,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可表示为右图:‎ ‎【思考感悟】细胞膜的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证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结构和功能基础分别是什么?‎ 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基础训练】1、取细胞膜上糖蛋白成分相同的两种海绵动物,将其细胞都分散成单个后混合培养,发现这两种细胞能够结合在一起;但将细胞膜上糖蛋白成分不相同的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后混合培养,会发现这两种细胞不能结合在一起。这一实验现象说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 )‎ A、细胞间的相互识别有关 B、细胞间的免疫作用有关 C、细胞的分泌作用有关 D、细胞间物质交流有关 ‎2、植物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之一是胞吞作用,具体过程是:当物质吸附在细胞膜上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囊泡地移动过程中在细胞内溶解消失,把物质留在细胞内,或囊泡一直移动将物质交给液泡。以下对胞吞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B、这个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是植物细胞膜摄取养分的主要方式 ‎3‎ ‎、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min后,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均匀相间分布。‎ ‎(1)该探究实验的设计不严密,应如何补充?‎ ‎。‎ ‎(2)本实验可以通过在相同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来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哪种方式来比较说明这种影响?。‎ ‎(3)最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在纠正的基础上进行)‎ 预期结果:。‎ 相应结论:。‎ ‎【高考模拟】4、(2008广州模拟)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C、H、O、N B、由②可知细胞膜是双层膜 C、a物质进入细胞是自由扩散,b物质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 D、若Ⅰ侧为肠道,那么Ⅱ侧则是毛细血管腔 ‎5、(2007上海高考)如图是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正确的是( )‎ 答案:1.A 2C 3.(1) 再设置两组与题干一样的实验,但分别放在10℃和40℃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min后,观察并记录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绿色荧光分布是否均匀(温度设置合理即可) (2) 两种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 (3)10℃和40℃条件下两种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均大于40min 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膜的流动性会加快,但温度过高则不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4.C 5.A 临界生补课之八 遗传学中实验题归类解题及训练(1)‎ ‎【题型归类】‎ ‎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 例1 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 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解析 判断显、隐性状的方法:两个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则这个性状为显性;若子代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可用假设法判断----假设某一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隐性),按照假设的条件去推算,若与假设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可判断出亲本的显隐性;若与事实相符,应再假设另一亲本的性状推算是否与事实相符,如果也与事实相符,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可再设计实验予以确认,设计的原则一般是选用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后代一旦出现不同性状(除了基因突变),则这一不同性状一定是隐性。‎ 本题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作为知识载体,一方面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另一方面考查根据表现型来分析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牛的有角和无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且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的相对性状,但不知哪个性状为显性,哪个性状为隐性;要鉴定牛的有角与无角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可通过具有相对性状的公牛与母牛交配,如果只出现其中的一个性状,则出现的这个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通过两个具有相同性状的公牛与母牛交配,如果产生的多个后代出现两种性状(即性状分离),与两亲本不同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相同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要确定牛的有角和无角的显隐性关系,若选两种不同性状的育龄异性牛交配繁殖,因为显性性状有两种基因型,会出现其后代中两种性状的牛的个体数目差不多,那就不太好判断其显隐性了;如果当两个具有相同性状的育龄公牛、母牛(或具有很多对相同性状的育龄异性牛)交配,产生的多个后代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性状(即发生了性状分离),这样就能分辨出显隐性了,即与两亲本性状不同的性状为隐性(也就是相当于“无中生有”),与两亲本相同的性状为显性。‎ 答案 (1)不能确定。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无角,概率各为1/2。6个组合后代合计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为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所以,只要母牛中含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和3头有角小牛。(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2.纯合子、杂合子鉴定的实验设计 例2 3支试管分别装有红眼雄果蝇和两种不同基因型的红眼雌果蝇,还有1支试管内装有白眼果蝇。请利用实验室条件设计最佳方案,鉴别并写出上述3支试管内果蝇的基因型(已知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显性基因用B表示)。‎ 解析 纯合子、杂合子鉴定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自交法与测交法。采用自交法,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采用测交法,如果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如果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一般来说,动物常用测交法,而植物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自交法。果蝇的红眼与白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雄果蝇的基因型有两种,XBY(红眼)、XbY(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3种:XBXB(红眼)、XBXb(白眼);雌雄果蝇可以通过观察成体的第二性征的差别来直接鉴定。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唯有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XBXB和XBXb两种基因型)需要鉴别。采用测交法,可选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直接交配,若后代有白眼果蝇,说明该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基因型为XBXb;若后代全为红眼果蝇,说明该红眼果蝇是纯合子,基因型为XBXB。‎ 答案 先根据第二性征鉴别3支试管内果蝇的性别,若某试管内为红眼雄性果蝇,则该试管内果蝇基因型为XBY;再用白眼雄性果蝇分别与另两支试管内的红眼雌性果蝇交配。若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则该试管中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若后代中不出现性状分离,则该试管中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 ‎3.根据性状判断生物性别的实验设计 例3 有一种雌雄异株的草本经济植物,属XY型性别决定,但雌株是性杂合子(即XY),雄株是性纯合子(即XX)。已知其叶片上的斑点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某园艺场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苗期就能识别雌雄的植株,则应选择:‎ ‎(1)表现型为的植株作母本,其基因型为。表现型为的植株作父本,其基因型为。‎ ‎(2)子代中表现型为的是雌株。子代中表现型为的是雄株。‎ 解析 ‎ 要通过性状来判断性别,应用伴性遗传规律,即选择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题中已知,某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并且也已知控制叶片有斑点与无斑点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不同于一般XY型性别决定的是:雌株是性杂合子,雄株是性纯合子。由题意可知:雌株基因型为XBY、XbY,表现型为无斑点、有斑点。雄株基因型为XBXB、XBXb、XbXb,表现型分别为无斑点、无斑点、有斑点。通过6个杂交组合的分析,可知要通过性状判断性别,则应选无斑点的雌株(XBY)与有斑点的雄株(XbXb)杂交,这样在苗期表现为有斑点(XbY)的则为雌株,表现为无斑点(XBXb)的则为雄株。要通过性状判断生物性别,在选择亲本时,只要让具有同型性染色体(XX或ZZ)的个体表现型是隐性性状,具有异型性染色体(XY或ZW)的个体表现型是显性性状即可。这样在子代中具有同型性染色体(XX或ZZ)的个体表现型是显性,具有异型性染色体(XY或ZW)的个体表现型是隐性性状。‎ 答案 (1)无斑点 XBY 有斑点 XbXb (2)有斑点 无斑点 ‎4.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例6 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突变,使野生型变为突变型。该鼠与野生型鼠杂交,F1的雌雄鼠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假如仅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必须鉴别突变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F1的杂交组合最好选择:‎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解析 (1)由条件可知,突变型是显性性状,野生型是隐性性状;该突变型雌鼠是杂合子,其基因型为Aa或XAXa,野生型雄鼠的基因型为aa或XaY。‎ ‎(2)确定F1的基因型。(如右图)‎ 可见,不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F1的雌雄鼠中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证明前面两点的推论是正确的。‎ 验证:若假设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第一种可能:AA×aa其后代无论雌雄全为显性;‎ 第二种可能:AA×aa雌雄鼠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 若假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XaXa×XAY其后代雌鼠全为显性性状,雄鼠全为隐性性状。‎ 所以,用隐性性状的雌鼠与显性性状的雄鼠杂交时,若后代雌鼠全为显性性状,雄鼠全为隐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鼠中都有显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正确答案为A。‎ 规律:⑴伴性遗传与性别有关;正交与反交后代有时结果不一样,性状的出于现往往与性别有关。⑵找准同一生物的同一性别群体,看其显性与隐性性状出现的比例是否为1:1,若是则最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若不是则最可能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⑶若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某等位基因是在常染色体还是在X染色体上,应选择的杂交组合为:隐性性状的雌性与显性性状的雄性。‎ ‎5.环境因素(外因)和遗传因素(内 )对生物性状影响的实验设计 例5 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花,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1000m处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苗同时移栽于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m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2年秋天。‎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假设三 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解析 本题已知的信息是: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变矮,即10m处的高于500m处的,500m的高于1000m处的野菊株高。未知的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也即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实验的目的: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变矮,这种现象是环境的影响,还是遗传因素的影响,或者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明确实验研究的问题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根据实验目的做出假设:(1)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的影响;(2)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3)野菊株高的变化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 实验的结果应与对照组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要确定观测的指标。本题是为验证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所以观测的指标应是野菊的株高。‎ 在实施实验前,需要根据假设,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对于不同的假设,预测不同的实验结果。预测结果得到实现,假设成立;预测结果没有出现,假设不成立,并对结果加以说明、解释或评价;对预期以外的结果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说明。‎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当环境条件相同而遗传因素不同时,野菊的株高也应相同,从海拔500m、1000m处移栽于10m处的野菊株高与原来海拔10m处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那么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变矮,就说明不同海拔处的野菊遗传因素不同;当遗传因素相同时,即使环境因素发生变化,野菊的株高也应不变。因此在海拔500m、1000m处移栽于10m处的野菊株高与原海拔处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那么环境条件或遗传因素的不同,都会导致野菊株高的不同。所以从海拔100m、1000m处移栽于10m处的野菊株高比原10m处的菊矮,比原海拔处高。‎ 答案:(2)10m、500m、1000m (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 (4)与10m处野菊株高显著差异 与原海拔处(500m、1000m)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规律:⑴生物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⑵当发生性状改变时,有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也有可能是由环境影响的。⑶探究生物性状的改变是由基因的还是由环境的引起的,需要改变其自下而上环境进行实验探究。‎ ‎6.育种过程的实验设计 例4 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3代即可)‎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遗传规律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以及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根据题意:小麦品种是纯合子,则与题意有关的基因型应有:AABB、aabb、aaBB、Aabb,因为aaBB是要选育的品种,所以自然界中不存在这样的个体,那么要得到aaBB的个体,只能选择AABB和aabb作为亲本。同理,马铃薯品种是杂合子,与题意有关的基因型应有:YyRR、Yyrr、YYRr、yyRr、YyRr,由于YyRr是要选育的新品种,自然界中不存在这样的个体,则在剩下的4种基因型中,通过一次杂交能出现YyRr的个体,只能选择yyRr和Yyrr作亲本。小麦和马铃薯新品种的获得,首先要经过有性杂交过程,通过基因重组得到新的性状。不同的是,小麦在生产上必须用种子繁殖,要保证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必须得到矮秆抗病的纯合子(aaBB。),才是符合要求的新品种,因此在第3代中选出矮秆抗病的植株后需连续自交,以提高纯度;马铃薯在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属无性生殖,后代可保持亲本的性状,因此在第2代中选出黄肉抗病(YyRr)的个体即为新品种。‎ 答案: 小麦 第1代 P AABB×aabb 亲本杂交 ‎↓‎ 第2代 F1 AaBb 种植F1代,自交 ‎↓?‎ 第3代 F2 A_B_、A_bb、 种植F2代,选矮秆抗病(aaB_),‎ ‎ aaB_、aabb 继续自交,期望下一代获得纯合子 ‎ 马铃薯 第1代 P yyRr×Yyrr 亲本杂交 ‎↓‎ 第2代 F1 YyRr,yyRr,Yyrr,yyrr 种植,选黄肉、‎ ‎↓ 抗病(YyRr)‎ 第3代 F2 YyRr 用块茎繁殖 ‎7.探究某性状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规律:⑴观察正交和反交结果可分析判断生物的遗传类型。⑵细胞质遗传有两大特点:母系遗传;后代分离比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⑶要注意细胞质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虽然正、反交结果不同,但伴性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后代有一定的分离比。‎ ‎8.探究基因型的组成 规律:⑴当遇到的是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时,若要测定基因型,要一对一对地分析,然后将每对相对改善遗传的分析结果予以综合;也就是说,在基因分离规律的基础上再考虑自由组合规律。⑵在分析一对等位基因遗传时,要根据性状比来确定最后的基因型。若为3:1,则为自交;若为1:1,则为测交。‎ ‎9. 确定亲子代 基本思路:先做亲子假设,再作基因型和表现型分析 例题:果蝇的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有两管果蝇,甲管果蝇全部为长翅型,乙管果蝇既有长翅型又有残翅型。这两管果蝇的关系可能是乙为亲本(P),甲为Fl,或甲为F1,乙为F2。(相关基因用F、f表示)。‎ ‎    (1)如乙管为P,则乙管果蝇基因型为:长翅       残翅           。甲管(F1)长翔果蝇的基因型为        。‎ ‎    (2)如果乙管中果蝇为F2,其长翅类型的基因型为       ,残翅类型的基因型是       。甲管(F1)中长翅类型的基因型为       ‎ ‎    (3)如果乙管中两种果蝇均有雌雄个体,则甲、乙两管果蝇的亲子关系是        。如果乙管内两种果蝇各为雌雄一方,则甲、乙两管果蝇的亲子关系是       ‎ ‎    (4)若采用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甲、乙两管的世代关系,最佳交配方式是       ,若       ,则乙为甲的亲本;若       ,则甲为乙的亲本。‎ 答案:(1)FF ff Ff;(2)FF和Ff ff Ff;(3).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子代 乙管果蝇是甲管果蝇的亲代;‎ ‎(4)让乙管果蝇中长翅与残翅交配 后代全为长翔 后代既有长翅,又有残翅 ‎10. 确定某变异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 基本思路:利用该性状的(多个)个体多次交配(自交或杂交)‎ 结果结论: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例题1:正常温度条件下(25℃左右)发育的果蝇,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即便是纯合长翅品种(VV)的果蝇幼虫,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长成的成体果蝇却表现为残翅,这种现象叫“表型模拟”。‎ ‎(1)这种模拟的表现性状能否遗传?为什么?‎ ‎(2)现有一只残翅果蝇,如何判断它是否属于纯合残翅(vv)还是“表型模拟”?请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结果分析。‎ 方法步骤:‎ 结果分析 答案:(1)(4分)不能遗传,因为“表型模拟”是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基因型)并没有改变 ‎(2)方法步骤(5分):①让这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的异性残翅(vv)果蝇交配;②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③观察后代翅的形态。‎ 结果分析(4分):①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果蝇,则这只果蝇为纯合残翅(vv);②若后代表现有长翅果蝇,则这只果蝇为“表型模拟”。‎ 例题2:(20分)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饲养的实验小白鼠群体中,一对正常鼠的双亲鼠生了一只短尾的雄鼠。怎样判断这只短尾的雄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于它的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而造成的?若只考虑常染色体遗传,探究如下:‎ ‎(一)提出假设:‎ 假设(1):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假设(2):短尾的雄鼠为隐性突变。‎ 假设(3):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 ‎(二)设计实验:‎ 将这对正常尾的双亲中雌鼠与短尾的雄鼠交配,观察其子代尾的表现型。‎ ‎(三)实验结果:子代出现正常尾的鼠和短尾的鼠。‎ ‎(四)结论: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 你对此实验方案有何评价?若有缺陷,请你指出并改正或补充。‎ 答案:该设计方案有缺陷,假设应有4种,即若为假设(1),即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则Aa(正常尾)×aa(短尾)→ Aa(正常尾)+  aa(短尾),若为假设(2),即短尾的雄鼠为隐性突变,‎ 则AA(正常尾) × aa(短尾)→Aa(正常尾);若为假设(3),即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纯合子AA,‎ 则aa(正常尾)×AA(短尾)→Aa(短尾);若为假设(4),即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杂合子Aa,‎ 则aa(正常尾)×Aa(短尾)→ Aa(短尾)+ aa(正常尾)。可见,原实验方案不能区分假设(1)和假设(4)。‎ 补充操作如下:将该短尾的雄鼠与短尾的雌鼠交配1.若子代全为短尾鼠;证明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2.若子代出现正常鼠及短尾鼠,证明为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杂合子Aa。‎ 临界生补课之九 遗传学中实验题归类解题及训练(1)‎ 总结人:甘信付 09.10.20‎ ‎【强化训练】‎ ‎1.下面为果蝇三个不同的突变品系与野生型正交与反交的结果,试分析回答问题。‎ ‎( 1 )组数 ① 的正交与反交结果相同,控制果蝇突变型 a 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为性突变。 ‎ ‎( 2 )组数 ② 的正交与反交结果不相同,用遗传图解说明这一结果(基因用 B 、 b 表示)。 ‎ ‎( 3 )解释组数 ③ 正交与反交不同的原因。‎ ‎2.果蝇是一种非常小的蝇类,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近百年来,果蝇被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而且它是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前而被测序的一种动物。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一)对果蝇基因组进行研究,应测序_______条染色体,它们是__________。‎ ‎(二)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型。现有若干红眼和白眼的雌雄果蝇,若用一次交配实验即可证明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请选择交配的亲本表现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及相应结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已知果蝇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图Ⅰ至图Ⅲ表示果蝇的减数分裂。‎ ‎(1)图Ⅱ细胞叫________,图Ⅲ细胞叫_____________。‎ ‎(2)若图示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后代中出现了红眼,请在图A中标出眼色基因。‎ ‎(3)如果图示果蝇为红眼,图Ⅲ中a与一只红眼果蝇的卵细胞融合发育成一只白眼果蝇,该果蝇的性别是_________,请在B图中画出c的染色体组成。‎ ‎(四)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是,即使是纯合长翅品种的幼虫,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为25℃),长成的成体果蝇却成为残翅。这种现象称为“表现模拟”。‎ ‎(1)这种模拟的表现性状能否遗传?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只残果蝇,如何判断它是属于纯合vv还是“表型模拟”?请设计鉴定方案:‎ 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已知果蝇的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位于X 染色体上,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只灰身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得到以下类型和数量的子代。‎ ‎①两只灰身红眼亲本的基因型为。‎ ‎②让子代中灰身雄蝇与黑身雌蝇杂交,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为。‎ ‎③在子代中,纯合灰身红眼雌蝇占全部子代的比例为,杂合灰身红眼雌蝇占全部子代的比例为。‎ ‎ (2)已知果蝇的直毛与非直毛是一对等位基因。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请说明推导过程。‎ ‎(3)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和推导。‎ ‎4.(06江苏)有人发现某种花卉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 ‎(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花色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用图解和简洁语言回答。‎ ‎(2)如果花色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请写出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5.下表列出6种纯系果蝇各自的特殊性状,以及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编号。其中,野生型果蝇的各种性状均为显性,各个纯系果蝇的特殊性状为隐性,其它性状与野生型果蝇相同。‎ 果蝇纯系 ‎①野生型 ‎②白眼型 ‎③黑身型 ‎④残翅型 ‎⑤紫眼型 ‎⑥粗眼型 特殊性状 灰身B 黑身b 长翅V 残翅v 红眼*‎ 白眼w 紫眼p 细眼R 粗眼r 染色体 ‎ X Ⅱ Ⅱ Ⅱ Ⅲ ‎*果蝇红眼(W)对白眼(w)是显性,红眼(P)对紫眼(p)是显性, 但白眼与紫眼不是相对性状。‎ ‎⑴若用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翅和眼的性状,设计一组自由组合规律的遗传实验时,应选择的纯系及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通过一次交配实验,获得基因型为Vv w的长翅白眼雄果蝇,选作母本和父本的纯系果蝇及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①野生型处女雌果蝇与③黑身型雄果蝇交配,其F1的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后代中野生型与黑身型的比例为________;从中取出全部的野生型雌雄个体,使之自由交配,下一代中野生型与黑身型的比例为________。‎ ‎6.(06全国卷I)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传递给后代。‎ ‎ (2)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杂交方法是。‎ ‎ (3)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种。‎ ‎ (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7.(Ⅰ)两个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设眼色基因为A、a,翅长基因为B、b。请分析回答:‎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雌蝇 ‎3‎ ‎1‎ ‎0‎ ‎0‎ 雄蝇 ‎3‎ ‎1‎ ‎3‎ ‎1‎ ‎① 亲本的基因型是。‎ ‎② 雌性亲本产生的正常卵细胞中,与A组合的基因应为。‎ ‎(Ⅱ)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面列出了研究课题名称,请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课题:某地区某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研究 ‎(1)请你拟定一个较小的具体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你研究该课题的两点主要意义:‎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 ‎  (3)对所选课题提出一种假设:________________‎ ‎(4)你所选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8.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硕果累累。如:(1)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培育出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科学家要将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首先要获得杀虫蛋白基因,其方法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DNA分子提取出来,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成很多DNA片段(其中包括杀虫蛋白基因),再植入受体细胞中。若此基因中碱基A+T占45%,而编码区中碱基A+T占60%,由此基因转录形成的信使RNA中碱基A占25%,则此信使RNA中碱基U占______%。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后是整合在细胞质的DNA分子中,还是整合在核DNA分子中,可以通过有性杂交试验的方法,观察其后代的性状表现。若如下图所示,则表明杀虫蛋白基因整合在_______________分子中。‎ ‎(1)杀虫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的表达是通过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来实现的,而后一阶段所需原料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含N部分主要是由根系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吸收运输而来的。‎ ‎⑵如果抗虫棉不耐盐碱,而有另一棉花品系不抗虫而耐盐碱,两品系经有性杂交获得F1后,要在最短时间内培育出既抗虫又耐盐碱的棉花新品系用于推广,应采用常规而可靠的_________________育种法。‎ ‎⑶如果将⑵中的两个棉花品系进行体细胞杂交,第一步是要用纤维素酶等处理去掉___________________,再通过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然后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得到杂种植株。‎ ‎9.甲豌豆表现为绿豆荚红花、乙豌豆表现为黄豆荚白花,已知两株豌豆为纯合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豌豆的花粉为甲豌豆授粉后,甲豌豆植株上均结绿豆荚,其中种子种下后,F1代均开红花,由此可判断出的显隐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豌豆自交后代中,如果出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则可能是__________的结果。如果将乙豌豆植株的根切片进行组织培养,其长成的植株的性状表现最可能是___________。‎ ‎(3)设绿豆荚由基因a控制,花色由B、b基因控制,让甲、乙豌豆(亲代)杂交,花色将在___________代植株上出现性状分离。F2代植株中,与甲豌豆基因型相同的占总数的___________,代植株上出现性状分离。F2代植株中,与甲豌豆基因型相同的占总数的_________,与乙豌豆表现型相同的占总数的___________。‎ ‎(4)若要尽快由甲、乙豌豆杂交获得黄豆荚红花的纯合体(AABB),那么在获得F1后应采用的方法步骤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析回答下列(1)(2)小题 ‎(1)女娄菜为雌雄异株的植物,雌株的性染色体为XX,雄株的性染色体为XY。在女娄菜中存在着一种金黄色植株的突变体,这一突变由隐性基因a控制,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使含有该基因的雄配子致死。分析下列杂交组合的结果回答问题:‎ ‎①若杂交后代全部为绿色雄性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杂交后代全部为雄性,且绿色与金黄色个体各占一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后代性别比例为1:1,绿色与金黄色个体的比例为3: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杂交组合①②的后代全部为雄性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使这两个杂交组合中的雄性个体没有__________型的雄配子产生,只能产生含__________的雄配子;而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两种。‎ ‎(2)从事玉米研究的遗传学家有3个纯种品系,其基因型分别是甲:aaBBCC,乙:AAbbCC,丙:AABBcc。由于基因a、b、c所决定的性状会提高玉米的市场价值,请回答下列问题:(假定三个基因是独立分配的,玉米可以自交和杂交)‎ ‎①获得aabbcc个体的杂交方案有多种,请写出其中简便有效的杂交方案。(如果用遗传图示表示,要有简要说明)‎ ‎②此杂交育种方案中,aabbcc表现型个体出现时的概率是___________。‎ ‎11.(06全国卷Ⅱ)玉米子粒的胚乳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两对性状自由组合。今有两种基因型纯合的玉米子粒,其表现型为:黄色非糯、白色糯。‎ ‎(1)请用以上两种玉米子粒作为亲本,通过杂交试验获得4种子粒,表现型分别为黄色非糯、黄色糯、白色非糯、白色糯,比例接近1:1:1:1(用遗传图解回答)。若亲本不变,要获得上述4种子粒,但比例接近9:3:3:1,则这个杂交试验与前一个杂交试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字回答)‎ ‎(2)如果上述白色糯玉米不抗某种除草剂,纯合黄色非糯玉米抗该除草剂,其抗性基因位于叶绿体DNA上,那么,如何用这两种玉米亲本通过杂交试验获得抗该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 ‎(3)现有多株白色糯玉米,对其花粉进行射线处理后,再进行自交。另一些白色糯玉米植株,花粉不经射线处理,进行自交。结果,前者出现黄色糯子粒,后者全部结白色糯子粒。由此可推测,黄色子粒的出现是基因发生________的结果,其实质是射线诱发_______________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4)在适宜时期,取基因型杂合黄色非糯植株(体细胞染色体为20条)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对获得的幼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处理,得到一批可育的植株,其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__,这些植株均自交,所得子粒性状在同一植株上表现____________(一致、不一致),在植株群体中表现_______________(一致、不一致)。‎ ‎(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上述玉米的品质时,选用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基因为目的基因。该目的基因与作为___________的质粒组装成为重组DNA分子时,需要用________和连接酶。为便于筛选获得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所用的质粒通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将目的基因导入离体的玉米体细胞后,需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技术才能获得具有目的基因的玉米植株。‎ ‎12.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与人类关系特别密切。今年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简称禽流感),我国参与了抗击禽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禽流感的疫苗。要与禽流感作斗争,必须了解它、研究它,需要大量的供实验用的病毒结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I在病禽中分离出禽流感样本后,实验室中如何获得大量禽流感病毒?为什么?‎ ‎ (1);‎ ‎ (2)。‎ ‎ II.要研制禽流感疫苗,必须知道其大分子组成,请设计实验探究禽流感的物质组成:‎ ‎ (1)实验原理:RNA液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 ‎ 还需补充的两个实验原理是: ‎ ‎(2)去掉病毒中大分子成分的简便方法是 ‎(3)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13.下图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请据图回答:‎ ‎⑴(6分)假设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 ‎。‎ ‎⑵(6分)甲岛上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居住,试分析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可能带来的影响?‎ ‎。‎ ‎⑶(9分)已知乙岛上的C物种属XY型性别决定。已知C物种上的有斑点性状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但雌株是性染色体杂合体,雄株是性染色体纯合体。某研究人员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幼小时就能通过有无斑点来识别雌雄的物种C,请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画出实验图解并作简单说明。‎ ‎14.女娄菜其雄株为XY,雌株为XX;高茎(D)对矮茎(d)呈显性,控制高度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宽叶(B)对窄叶(b)呈显性,控制叶形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以下是女娄菜五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①→②→③→④表示的育种方法称为,与①→⑤→⑥→⑦→⑧表示的育种方法相比较,后者的优越性表现在。 ‎ ‎(2)基因型为DdXBXb与DdXbY女娄菜杂交,母本植株上的某一粒种子中,胚的基因型为DdXbY,则其胚乳可能的基因型有。‎ ‎(3)过程使用的生物技术是。该育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 ‎(4)图中哪些过程使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编号及箭头表示)。该技术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 ‎15.在水稻中,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农科站要用有芒抗病(AARR)和无芒不抗病(aarr)的两种水稻品种,培育出无芒抗病的良种水稻供农民使用。‎ ‎(1)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这一良种供农民使用,至少需要4年,每一年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请完成下表:‎ 时间 方法 目的 第1年 获得F1‎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鉴定选出纯合的aaRR植株 ‎(2)第1年对作为母本的水稻应该作处理。这项工序应该在开花(选填“前”或“后”)进行。‎ ‎(3)第年开始出现无芒抗病类型,它约占群体的比率为;若用单倍体育种,开始出现无芒抗病类型约占群体的比率为。‎ ‎(4)就抗病和不抗病这对相对相对性状而言,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 R增大 B. r增大 C. R=r D. 无法确定 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 1 )常 隐(每空 1 分) ( 2 ) ( 5 分)由题意可知,该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为隐性突变.因此,正交与反交的遗传图解如下图:‎ ‎(亦可先画遗传图解,后对突变基因的位置、显隐性进行说明,其中,对突变基因的位置的说明 l 分,显隐显隐性的说明1分:遗传图解3分 )‎ ‎( 3 ) ( 2 分)由题可推知,突变的基因最可能位于细胞质中,属于细胞质遗传,表现出母系遗传的特点,即杂交所得的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一)5条(1分) 3对常染色体各一条,性染色体X和Y(1分)‎ ‎(二)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1分)‎ ①子代中雌果蝇全部红眼,雄果蝇全部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1分)‎ ②子代中雌、雄果蝇全部红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1分)‎ ③子代中雌、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1分)‎ ‎(三)(1)次级精母细胞(1分) 精子细胞(1分)‎ ‎(2)(2分)(见图)(3)雄性(见图)(2分)‎ ‎(四)(1)不能遗传(1分) 因为这种残翅性状是单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其遗传物质(或基因型)没有改变(2分)‎ ‎(2)方法步骤:①让这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成的异性残翅果蝇(基因型为vv)交配(2分) ②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2分)‎ 结果分析:①若后代均为残翅果蝇,则这只果蝇为纯合vv(1分)②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出现,则说明这只果蝇为“表型模拟”(1分)‎ ‎3.‎ ‎4.(1) 正交P 红花♀× 白花♂  反交P 白花♀× 红花♂‎ ‎       F1            F1‎ 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1的性状表现都与母本相同。则该花色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 ‎ 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1的性状表现都与母本无关。表现为红花或白花的一种。则该花色的遗传为细胞核遗传。 (2)3红:1白或3白:1红 ‎5.(1)④(vvRR)×⑥(VVrr) (2)②(VVXwXw)×④(vvXWY) (3)3:1; 8:1。‎ ‎6.(1)基因 (2)正交和反交 (3)3;5‎ ‎(4)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果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灰色,雌性全部表现黄色;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灰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如果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灰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黄色,雌性全部表现灰色;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7.(Ⅰ)① BbXAXa BbXAY(各1分) ② B或b(2分)‎ ‎(Ⅱ)(1)具体课题名称:(2分)××市(县)××遗传病的调查研究(最好选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2)主要意义:(4分;答对两点即可)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为人口教育提供素材;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对遗传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当地遗传咨询提供数据资料;‎ ‎(3)假设:(2分;必须与具体的课题相统一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或××遗传病的发病率(基因频率等)的变化可能与生育观念有关;……(4)调查研究方法:(2分;答对一点即可)‎ 小组合作完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资料查询等。‎ ‎8.‎ ‎9.(1)红花为显性,白花为隐性(多答出豆荚的显隐关系不给分)(2)基因突变黄豆荚白花 ‎(3)F2 1/16 3/16 (4)①取F1的花药离体培养出单倍体幼苗(2分)‎ ‎②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处理幼苗(2分)③选出黄豆荚红花植株(2分)‎ ‎10.(1)(12分)①(2分) ②(2分) ③(2分)④突变基因a使雄性配子致死(2分) (1分) Y(1分) 和(2分)‎ ‎(2)(10分)(如果写成括号内的组合,并一一对应,也得分)‎ ‎①第一年:甲与丙(甲与乙、乙与丙)杂交,获得F1代种子。(2分)‎ 第二年:种植F1和纯系乙(丙、甲),让F1与纯系乙(丙、甲)杂交,获得F2代种子。(2分)‎ 第三年:种植F2,让F2自交,获得F3的种子。(2分)‎ 第四年:种植F3,植株长成后,选择aabbcc表现型个体,使其自交,保留种子。(2分)‎ 遗传图示法回答(只表示了其中的一种,其他组合只要正确可以得分)‎ P 甲 × 丙 ‎ aaBBCC × AABBcc(杂交后获得F1种子)(2分)‎ ‎↓ 乙 F1 AaBBCc × AabbCC(种植F1并和纯系乙杂交,获得F2代种子)(2分)‎ ‎↓‎ F2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种植F2,让F2自交,‎ 获得F3的种子)(2分)‎ ‎↓(自交) ↓(自交) ↓(自交) ↓(自交)‎ F3 无aabbcc 无aabbcc 无aabbcc aabbcc(种植F3,植株长成后,‎ 选择此表现型,自 ‎②(2分)‎ ‎11.(1)AABB × aabb F1 AaBb × aabb ‎ F1 AaBb (1分) AaBb:Aabb:aaBb:aabb (2分)‎ ‎ 1: 1: 1: 1‎ 前一个实验是F1进行测交,后一个实验让F1进行自交(2分)。‎ ‎(2)选择黄色非糯玉米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2分)。在以F1为母本,白色糯玉米为父本进行杂交(2分),获得的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2分)。 或答:‎ AABB♀×♂aabb F1 AaBb♀×♂aabb ‎ F1 AaBb (2分) AaBb:Aabb:aaBb:aabb (2分)‎ 第二次杂交后代中就会有抗除草剂的白色糯玉米(2分)‎ ‎(3)突变(1分);DNA(1分);(4)秋水仙素(1分);20(1分);一致(1分);不一致(1分);‎ ‎(5)运载体(1分);限制性内切酶(1分);标记基因(1分);植物组织培养(2‎ ‎ 12.I.(6分)抗原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说明:顺序不能颠倒)‎ ‎ II.(1)(2分)活鸡胚中培养(或活的鸟胚胎中培养)‎ ‎ (2)(2分)病毒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或病毒无代谢特征)(或病毒不能独立繁殖)‎ ‎ III.(1)(2分)①蛋白质液与双缩脲试剂显紫色(或蛋白质液在碱性条件下与Cu2+显紫色)‎ ‎(2分)②DNA液与二苯胺试剂共热显兰色 (2)(2分)酶处理(或水解)‎ ‎ (3)(共4分,每列一分))‎ 双缩脲反应 ‎(或实验一)‎ 二苯胺反应 ‎(或实验二)‎ 苔黑酚反应 ‎(或实验三)‎ 现象 结论 ‎13.(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个体,新个体中就含有许多新的变异性状,其中,只有长翅的物种F和残翅的物种E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给分标准:(1)指出B物种大量繁殖得2分 (2)B物种繁殖的后代中存在许多变异的性状得2分 (3)体现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意思的,得2分。)‎ ‎(2)甲岛上物种B到达乙岛上后,可能面临着以下情况:‎ ‎ 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种群共同发展。二是B物种与C物种形成竞争,并被淘汰。‎ 三是与B物种形成竞争,最终处于优势,淘汰B物种。‎ ‎(3)(给分标准:凡是判断雌雄个体基因型错误的本题扣9分。) 设计方案:‎ P:雌性:XBY × 雄性:XbXb 4分 ‎↓‎ F: XBXb XbY 2分 ‎ 雄性 雌性 说明:利用雌性的无斑点的物种C与雄性的有斑点的物种C杂交,后代凡是有斑点的则为雌性的物种C,凡是无斑点的则为雄性的物种C。 3分 ‎14:(1)杂交育种 能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2)DddXbXbY和DDdXbXbY (3)转基因技术(或基因工程) 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⑤及 →→→ 全能性 ‎15:(1)‎ 时间 方法 目的 第1年 AARR 与aarr杂交 获得F1‎ 第2年 F1自交 获得F2‎ 第3年 播种F2,选择无芒抗病类型自交 获得F3‎ 第4年 播种F3‎ 鉴定选出纯合的aaRR植株 ‎(2)人工去雄; 前 (3) 2 3/16 25% (4)A 临界生补课之十一 神经调节中“阻断性”实验能力提升 一、例题解析:‎ 例1(2003年全国卷)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面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邻近的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图)。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①在第一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 ‎②在第二对脊神经根的腹根处剪断,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试分析回答:‎ ‎(1)根据实验①判断背根的功能是。因为。‎ ‎(2)根据实验②判断腹根的功能是。因为。‎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反射弧结构和反射弧中神经兴奋的传导途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情景下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脊髓灰质是神经中枢所在的部位,则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中分别应该是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切断传入神经后刺激其后点,会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而切断传出神经后刺激前点,则不会导致效应器兴奋。本题正确答案是(1)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反射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2)传出功能。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沿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 失分陷阱 该题的失分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能将反射弧结构与脊髓和脊神经的结构联系起来,缺乏将学过知识经过变式后应用于新情景的能力。二是对于“向中段”和“外周段”这样的新名词不能理解,缺乏知识的迁移和对图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例2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神经兴奋在突触中传导的方式的掌握和利用该知识分析新情景的能力。‎ 解题思路 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导致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一次刺激只能引起一次兴奋是因为递质到达后膜后,立刻被分解。如果递质不分解,则会造成后膜不断兴奋。这种药剂使递质的分解过程受阻,则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断兴奋。本题正确答案是B。‎ 失分陷阱 本题十分的原因主要是对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途径了解不够透彻。突触递质由前膜释放并只有在后膜有递质受体,递质的作用是将突触前神经元中的兴奋通过化学信号传递给突出后神经元,导致突出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完成兴奋从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二、当堂练习:‎ ‎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人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人神经 ‎ C.传人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 A.肾上腺 B.甲状腺 C. 胰岛 D. 性腺 ‎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6.(09重庆卷)30.(26分)Ⅱ. 题30图2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表明部位d受损。‎ ‎7.(15分)如图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结合下述实验回答问题:‎ ‎(1)电激(即用电刺激)E,结果A发生运动反应;电激B,结果A反应而E无反应。用有关字母和箭头写出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的传导方向。‎ ‎(2)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a.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步骤: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__‎ ‎_______;‎ ‎ b.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步骤: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__‎ ‎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你认为神经冲动在一个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决定这一传导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8.(08湛江一模)(11分)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过多,容易引起有机磷中毒,患者表现为肌肉震颤不止,严重者会死亡。原因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抑制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的分解。‎ ‎(l)有机磷农药作用的结构是突触,此结构中兴奋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 ‎。‎ ‎(2)如刺激蛙的神经纤维,该处膜内外的电位情况是。‎ ‎(3)请你利用下列实验材料来验证有机磷农药的毒害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临时剥制的相同青蛙神经—肌肉标本,放电装置,有机磷农药,两个培养皿,生 理盐水等。‎ 实验步骤:‎ ① 取两个培养皿,编号1、2,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将青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浸泡在 生理盐水中。‎ ‎②用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肌肉组织兴奋收缩,并及时舒张。‎ ‎③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适量的,2号培养皿中滴加。‎ ‎④一段时间后,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施加适当的电刺激。观察标本的情况,1号表现 为,2号表现为。‎ 实验结论:。‎ ‎(4)虽然有机磷农药毒性强,杀虫效果较好,但是长期使用也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害虫抗 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农药。‎ ‎(5)结合实验现象可知,蔬菜中农药残留量大,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在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上,请给菜农提出合理建议:‎ ‎。(至少写出两点)‎ ‎9. (09深圳二模)(12分)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回答:‎ ‎(1)[④]的形成主要由[ ](细胞器)完成,⑤的释放方式是。‎ ‎(2)此神经元细胞核中有无胰岛素基 因?理由 是。‎ ‎(3)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将偏转 次。‎ ‎(4)与兴奋传递相关的耗能过程包 括、、。‎ ‎(5)药物麻醉的原理可能是:抑制的分泌或抑制。‎ ‎(6)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B ‎6. Ⅱ. (1)不属于 (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收缩 ‎7.(1)E→D→C→B→A ‎(2)a.方法步骤:电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A有反应,且②处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方法步骤:先电激①处,测量③处的电位变化,再电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如二次观测的①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冲动在突触中的传导是单向 ‎8.(11分)(l)化学信号电信号(2)外负内正 ‎(3)③有机磷农药  等量的生理盐水④震颤不止正常收缩并及时舒张 实验结论:有机磷农药中毒能使肌肉震颤不止 ‎(4)对害虫的抗药性起定向选择作用 ‎(5)种植抗虫作物机械防治选用低毒高效农药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等(至少写两点,任选2项,共2分,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9.(12分)(1)突触小泡 [ ② ]高尔基体 胞吐 ‎(2)有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 ‎(3)2 (4)神经递质的合成神经递质的分泌神经电位的改变(5)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6)主动运输 临界生补课之十二 高考中有关生长素的命题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相关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素材,在高考命题中所占的分值有加大的趋势。其中,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运输以及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是历年高考的三个命题热点。‎ ‎1、命题热点之一:胚芽鞘尖端 A.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也是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 例1、常见题型:‎ 把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通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右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块内的生长素含量将是( )‎ A.左右相等 B.左多右少 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 解析: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能接受光的刺激。单侧光照射能使生长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少。生长素向下运输时,能透入琼脂块中,使得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向光侧少。 答案:B 例2、相关变式一:遮盖 遮盖的方式有:(1)全部遮盖,或者在一侧(左方、右方或上方)开一小孔。(2)局部遮盖,如遮盖尖端、遮盖尖端的下部或遮盖尖端以下部分。‎ 右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答案:C.⑤⑥‎ 例3、相关变式二:切除尖端 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的不同位置,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或放置含各种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进行对比处理,或者同时给以不同方向的光照进行干扰,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右图示是用四种不同方法处理的剪去尖端的胚芽鞘,其中能直立生长的是,向右弯曲的是,向左弯曲的是。答案:②,③,④‎ 例4、相关变式三:旋转 旋转的方式有:(1)光照方向不变,转动胚芽鞘;(2)胚芽鞘固定不动,转动光源;(3)同时转动光源和胚芽鞘。‎ 右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A.‎ ‎2、命题热点之二:生长素的运输 ‎(1)垂直方向: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 ‎(2)水平方向:由向光面往背光面运输。‎ 例1、常见题型:右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B.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C.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解析:接受光线刺激和部位是尖端,单侧光对尖端下部不起作用。单侧光能引起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①多于向光侧②,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①②向下端③④。答案:C ‎ 例2、相关变式一:改变胚芽鞘(或枝条)的放置:‎ 在自然状态下、在失重状态下或于离心机中倒置、水平放置等处理,以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胚芽鞘X作右图所示的处理,形成胚芽鞘Y,光照后它的弯曲情况是 ( )‎ A.向左 B.向右 C.向下 D.不弯曲 ‎ 答案:D 例3、相关变式二:阻隔运输 在胚芽鞘的不同部位进行阻隔,结合不同方向的光照。(如下图所示,箭头表示光照方向)‎ 右图表示用不同方法处理的胚芽鞘:①在尖端下方切去一小部分,②③插入不透水的云母片,④切断尖端后,插入琼脂块,给以单侧光照,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向光弯曲 B.②④向光弯曲 C.①③向左弯曲 D ③④向右弯曲 答案:D ‎3、命题热点之三: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一般地说,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例1、常见题型:‎ 甲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情况,乙图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丙图中表示a、b二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③D.②和④‎ 答案:D 例2、相关变式:用曲线、表格、数据表达相关的信息,考查识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图所示,如果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答案:C ‎4、命题热点之四:综合命题:综合上述各方法命题,考查综合分忻问题的能力。‎ ‎【典例精析】‎ 例1(09安徽卷)29.(15分)Ⅱ.(7分)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 L-1),可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 ‎(3)。‎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的结果以折线的形式表示)‎ 答案:‎ Ⅱ.(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置成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100~200mg·L-1、200~300mg·L-1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3)取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各组雌花数(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实验结果预测:如配置的浓度为0、50、150、250mg·L-1,折线图为 ‎(要求在横坐标上注明上述(2)配置的浓度)‎ 解析:Ⅱ本题考查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因此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步骤。‎ ‎(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制成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 、100~200mg·L-1、200~300mg·L-1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 ‎(3)取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观察记录并统计各组雌花数(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 实验结果预测:如配制的浓度为0、50、150、250 mg·L-1,折线图为(略)‎ 例2许多实验研究生长素(1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式,如用玉米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 图3‎ 图4‎ 实验1:将切除的胚芽鞘尖端放置于琼脂块上(图1),移去尖端后,将琼脂切成体积相等的若干个方块,将方块不对称地放在除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实验保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12h,每个胚芽鞘弯曲的角度以图2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平均值。每次放入等面积、等体积琼脂块中的胚芽鞘尖端数量不同,这样重复上述过程。‎ 实验2:用含有不同浓度IAA的琼脂块代替胚芽鞘尖端进一步实验。上述两个实验的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1)绘图表示,如何将琼脂块放置于胚芽鞘上,才能得到图3的结果?‎ ‎(2)为什么实验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 ‎(3)解释实验2的结果: IAA从0umol/L~1.3umol/L。‎ ‎(4)①根据图示实验结果,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弯曲度分别为 、。‎ ‎②比较实验1和实验2结果的有什么不同?。‎ ‎③这种不同说明了。‎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定性实验研究。虽然本实验与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有一定的区别,但基本原理都是可用的。为考察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胚芽鞘的一侧,用来测定促进生长的效果,若弯曲度越大,说明促进生长的作用越强。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超过此范围,反而有抑制作用。通过实验4的观察,在超过1.2umol/L后,弯曲度下降。定量研究在讨论生长素的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象实验1,之所以出现无抑制现象,与该实验采用了活体有关,因生长素的运输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答案(1)(见右图) (2)防止在光下照光不均匀,或者是单角度、单方向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3)IAA浓度低时,促进生长,IAA浓度高于1.3umol/dm3‎ 时,弯曲度开始下降,说明促进生长的作用降低 (4)①15度 18度 ②实验l中由于琼脂块的IAA来自胚芽鞘尖端,即使是最大程度的转移也不会存在IAA含量过多而抑制生长的问题;而实验2中,当琼脂块中的外源生长素含量过多时,就会导致对生长的促进程度降低甚至是抑制生长的现象 ③胚芽鞘尖端的IAA进入琼脂块内是一种扩散的过程。因为在实验1中,当放入琼脂块的胚芽鞘尖端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琼脂块的IAA含量不再增加(这可从实验1的结果反应出来)。‎ 延伸拓展生物学的定量研究如何进行,本实验是一个范例,基本点是通过浓度(变量)的调节,考查最终结果的差异,并要有数学的表达或演算(坐标图表示等)‎ 例3植物开花受开花激素的影响。右图表示光周期(日照长短)诱导植物开花激素的产生以及影响开花的实验。图中植物去掉了顶端的全部叶子,A、D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B、C植株方框内为受短日照处理的部位。‎ ‎(1)对照实验A、D可说明该植物属于 (长日植物、短日植物)。‎ ‎(2)根据B、C实验,填写实验报告表中的有关内容:‎ 测试项目 结果分析 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叶、顶端)‎ 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位(叶、顶端)‎ 开花激素作用的部位 ‎(3)依据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借鉴“生长素的发现”的科学实验方法,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证明B株产生的开花激素可使在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开花。‎ 第一步:切取一小段B株带叶的枝条,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 第二步:。 ‎ 预期结果:‎ 对照实验:‎ 预期结果:‎ 分析 由题干可知,植物的开花与否与光周期(日照长短有关),见题干图,对比AD有: A植株接受长日照不开花,D植株受短日照开花。在短日照刺激下,植物开花,长日照刺激不开花,说明此种植物为短日照植物。对比BC有:B株下部的叶子接受短日照开花,C植株的顶端接受短日照不开花,这表明短日照和长日照对花芽的分化不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通过叶子才能影响芽的分化,是叶子接受了短日照刺激后产生了开花激素,从叶运输到芽而使芽分化为花芽,结果B株开了花。因而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位和作用部位分别是叶、叶和花。‎ 借鉴“生长素的发现”的科学实验方法,主要是借鉴其发现过程中利用琼脂等材料来设计对照实验。‎ 答案(1)短日植物 (2)叶 叶 顶端 (3)光周期可诱导植物开花激素的形成,进而影响开花(或短日照可诱导短日植物的叶产生开花激素,进而影响开花)。(4)将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枝条切口,再将含开花激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 开花 将另一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枝条切口,再将不含开花激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 不开花 二、课堂练习:‎ ‎1.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苗除草,其原理是( )‎ A、高浓度促进杂草衰老 B、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C、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D、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 ‎2.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有一株长出恻芽,请指出是哪种处理( )‎ A、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B、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 C、不去顶 D、不去顶,在侧芽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 ‎3.下表为用不同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茄子的花蕾以后植株的结实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对照组(未作处理)‎ 经2,4-D处理的实验组 平均结果率(%)‎ ‎27‎ ‎100‎ ‎100‎ ‎100‎ ‎100‎ 平均株产量(kg)‎ ‎0.16‎ ‎0.73‎ ‎0.92‎ ‎0.91‎ ‎0.72‎ 平均单果重(g)‎ ‎186‎ ‎247‎ ‎277‎ ‎273‎ ‎243‎ 浓度(ppm)‎ ‎1000‎ ‎850‎ ‎720‎ ‎630‎ A.该实验结果表明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B.该实验结果表明2,4-D能促进果实的成熟 C.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的结果情况影响不同 D.该实验的对照组花蕾是经授粉的,而实验组花蕾是未经授粉的 ‎4.植物地上部分向光生长,根背光生长。取正在萌发的种子贴附在琼脂板上,再将琼脂板插入透明盒内培育,五面遮光,仅从一侧给予光照(见图)。幼苗根的生长方向将是 A.↓ B.→ C.↘ D.↙‎ ‎5.为促进某种植物扦插枝条生根,采用几种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如下图。下列是试验结果。从试验结果来选择的最佳生长素浓度应是( )‎ A.3 mg/mL B.4.5 mg/mL C.6 mg/mL D.9 mg/mL ‎6.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7.如右图所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若电机以10转/min的速度匀速旋转,一星期后胚芽鞘能够发生弯曲的是 A.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B.胚芽鞘下部用锡箔纸遮住 C.在胚芽鞘尖端插入云母片(不透水)‎ D.胚芽鞘放在一侧开有一小窗的暗箱内 ‎8.(双选)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a.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下图所示)。b.去胚芽鞘尖端,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c.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与b同样的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分析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与④一样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9.下图所示是水稻的根对生长素的反应情况,请根据图示反映出的生长素对水稻的根生长的作用,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以分别验证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水稻根的生长、高浓度可抑制水稻根的生长。‎ ‎(1)实验材料和用具:水稻幼苗若干,大小相同的装有等量完全培养液的玻璃瓶若干。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量尺等。‎ ‎(2)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3)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4)结果及分析:。‎ ‎10.(09山东卷)智能温室无土栽培作物,易于管理,优质高产。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 ‎(1)无土栽培所用营养液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植物因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无机盐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应视具体情况调整____________。供作物__________性吸收无机盐离子。‎ ‎(2)营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子浓度比根细胞内的低,植物仍可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吸收。若栽培池内较长时间通气不畅,作物根部可能出现的症状是___________,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温室内光照强度(E)与作物光合速率(v)的关系。在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当EC时,可采取____________措施,保证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如遇连阴天,温室需补光,选用____________光最有效。‎ ‎(4)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番茄花蕾可提高坐果率。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施用2,4-D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9浙江卷)30.(26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Ⅰ.(1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赤霉素的问题:‎ ‎(1)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芽尖细胞,其细胞周期的期明显变短,此时期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和。‎ ‎(2)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 根和幼芽等的部位。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引起其生长速度过快,将导致稻谷产量。‎ ‎(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由图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A点、B点、C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 ‎12.(09全国卷Ⅰ)31.(10分)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下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试验结果。‎ 据图回答:‎ ‎(1)该实验结果显示桃果实成熟后硬度降低,其硬度降低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降解由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也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__降解有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 ‎(2)A、B品种中耐贮运的品种是__________。‎ ‎(3)依据该实验结果推测,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办法应该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4)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实提前成熟,科选用的方法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来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伴随着绿色变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13.(09广州二模) (6分) 大量研究证实,干旱会影响植物激素代谢和生长发育。N0是一种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分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均有诱导作用。某研究小组以玉米幼苗根系为实验材料,研究干旱对玉米幼苗根系N0的释放及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说明干旱对玉米幼苗根系释放NO有作用。NO释放增加对玉米幼苗根系的生长有作用。‎ ‎(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植物在适度干旱环境和正常环境下生长相比,其根系的分布特点以及吸收水分能力的变化是 ‎。‎ ‎(3)植物激素对根系生长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右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 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所起的作用关系;右图能说明 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有哪些?‎ ‎。‎ ‎(09韶关二模)36.(9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和芽生长的影响,拟用小麦种子、温箱、培养皿、移液管、滤纸、尺、蒸馏水、10mg/L 生长素以及O.1%升汞(表面消毒剂)等完成相关研究。‎ ‎(1)请补全如下方法步骤:‎ ‎①取小麦种子,用O.1%升汞消毒适宜时间,再用蒸馏水冲洗若干次,置于22oC温箱中催芽2天。‎ ‎②取培养皿7套,并编号。向1号皿中移入10mg/L 生长素溶液10ml,然后移出1ml到2号皿中,加9ml蒸馏水并混匀,如此稀释至6号皿(浓度为O.0001mg/L),最后对6号皿、7号皿作如下处理:。‎ ‎③在各皿中放置一滤纸圆片,选取萌动的种子10粒,合理排放于皿中,盖上皿盖。放在2温箱中黑暗培养3天。‎ ‎④测量并记录。‎ ‎(2) 生长素调节效应一般用一定时间内器官长度的增长百分率(%)来表示。计算增长百分率(%)需要获得的参数除了处理组和对照组经实验后测得的长度以外,还应该包括。‎ ‎(3)请将本实验最可能的结果用数理曲线图表示其走势。(假设对根、茎的最适促进浓度分别是O.001mg/L和1mg/L) (3分)‎ ‎(4)该学习小组又将长壮的小麦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分子,同时也将另一些根尖放在含同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在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而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含量也就越高,根尖的生长也越缓慢。根据这一实验结果,可初步推断:‎ ‎(有不止一项)。‎ 参考答案:1.B 2.B 3.B 4.C 5.B 6.C 7.D 8.AD ‎ MA MB MC MD ME 实验后根的长度(cm)‎ ‎9.(2)第一步:取五株长势相同的水稻幼苗,分别栽培在盛有相同营养液的A、B、C、D、E五只相同的培养瓶中;第二步:A、B、C、D瓶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0-12mol/L、10-10mol/L、10-8mol/L、10-6mol/L的生长素,E瓶中加入等量的水;第三步:将五株水稻幼苗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五株幼苗根的长度分别为MA、MB、MC、MD、ME。(3)实验记录表格:‎ ‎(4) MB>MA>ME>MC>MD 这表明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水稻根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水稻根的生长。注意:全程实验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答案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10.(1)细胞的组成成分 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营养液中无机盐的组成和比例(营养液的配方) 选择 ‎ ‎(2)主动运输 根变黑(烂根) 根进行无氧呼吸,细胞内积累酒精 ‎(3)增大光照强度 CO2浓度 遮光 红(蓝紫)‎ ‎(4)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番茄平均分成若干组 ②配置对应组数的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 ③分别用不通浓度的2,4,-D溶液处理对应组的番茄花蕾 ④统计分析不同处理组的番茄坐果率,确定最适施用浓度 ‎11.Ⅰ(1)分裂间 DNA复制 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生长旺盛 降低 ‎(3)抑制 B点 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 ‎12.(1)纤维素 纤维素酶 果胶质 果胶酶 (2)A (3)适当降低温度 低温可降低有关酶的活性,延缓果实软化 (4)用乙烯进行处理 适当提高贮存温度 (5)叶绿素含量低 ‎13. (1)抑制 抑制 (2)根系分布更深更广,吸水能力更强 (3)A 生长素的作用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度不同(2分)‎ ‎ 芽 ‎ 根 ‎0 ‎ 生长素浓度(mg/L)‎ 促进 抑制 ‎0.001 0.01 0.1 1 10‎ 小麦根和芽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 ‎14.(1)②从5号皿中移出lml到6号皿中,再在6号皿中加9ml蒸馏水并混匀;在7号皿中加10ml蒸馏水。(2分)‎ ‎④ 幼芽的长度,幼根的长度和数目 ‎(2)初始长度 ‎ ‎(3)图(3分)‎ ‎(4)①生长素能诱导根合成乙烯 ‎ ‎②乙烯能抑制根的生长 ③植物的生 长不是简单的取决于一种激素,而往往 是多种激素调节控制的结果(2分,写出 以上其中两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