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各地古诗词鉴赏精选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2)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1)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2)《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2分)《汴河曲》通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2分)若答举例和对比只得2分。)‎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感旧歌者 戴表元①‎ 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②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③。‎ 注: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中,辗转各地,卖文为生。②檀板朱丝,乐器。③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 ‎(1)试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西湖志余》称:载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即此诗也。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故国之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1)“牡丹红豆艳春天”画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色笺”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1分)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2分)‎ ‎(2)作者借用唐朝乐工李龟年的典故,以李龟年比主人公。(1分)唐人“掩泣”于李龟年晚年歌唱,是因为他象征着繁华美好的开元盛世之一去不返;此诗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景,抒写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2分)‎ 福建省南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3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答出比喻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说明看法,1分;答对理由,2分。要求结合每一联具体分析,意思对即可)‎ 福建省泉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1)(3分)答: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4分)答: “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上阕写风雨中落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情。‎ 福建省枫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3分)‎ ‎(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5、(6分)(1)(3分)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2)(3分)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福建省漳州五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答柳恽① 吴均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和“催”的妙处。‎ ‎[参考答案](1)(2分)答: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 ‎(2) (4分)答:“侵”是 “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1分)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的场景,(1分)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1分)‎ 广东省潮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2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2分)反衬手法。(衬托手法)(1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5分)“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1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1分)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1分)透露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欣赏(或喜爱之情)。(1分)(意思对则可)‎ 广东省广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 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 ②底处:何处。 ③枰:棋盘。 ④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1)林间寺(古寺) 葑上田(架田) 独鸟 夕阳 寒烟[2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四个或以上给2分。]‎ ‎(2)远远望去,暮色苍茫,昏暗树林里,寺院隐约闪现,犹如一幅画轴(画面),幽深古朴;一块块零散的架田,就像棋盘上的一个个方格,宁静祥和;颔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描绘出素淡幽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清幽闲适生活(断绝尘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5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分析”各1分,“手法”各1分,“情感”1分。]‎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问题。(7分)‎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 ‎(2)有人说“锵然”一词用得很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参考答案](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1) “雨洗东坡月色清”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 一词的妙用。(4分)‎ 答案:(2)“铿然”‎ 一词确实用得妙,它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每点2分)‎ 广东省三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 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试作分析。(3分)‎ ‎(2)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分)‎ ‎[参考答案]‎ ‎(1)(3分)都写了月影靠人很近,同时写出江水清澈;(2分)境界都是宁静安谧的。(1分)‎ ‎(2)(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1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结合诗句分析2分)‎ 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1分)‎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分)‎ ‎(2)下片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0.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2分,说对两处就得2分】‎ ‎(2)①手法:对比、用典,【1分】形象: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1分】②情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2分】‎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①何处有花枝?‎ ‎①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3分)‎ ‎(2)清代诗评家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0.(1)一方面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写流莺的苦苦吟唱,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一点2分,两点3分)‎ ‎(2)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1分),托流莺以自伤身世,(1分)用流莺的漂荡无依比喻自己转徙幕府,漂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2分)‎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崖州城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李德裕 (唐)柳宗元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崖州:今海南省海口市。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因受排挤,被一贬再贬,终将他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晚年再贬官广西柳州,本诗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1)从写作背景上看,两首诗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2)两首诗都写到了“山”这一意象,但借此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0、(1)都是在遭受贬谪(1分),放逐在外(1分),思归不得(1分)的背景下所写的。‎ ‎(2)(4分)李诗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留人”,抒发的是自己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悲凉和伤感。柳诗通过比喻,把尖山比作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每点2分)‎ 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3分)‎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5分)‎ ‎[参考答案] (1)一指始皇已死,(1分)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1分)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1分)。‎ ‎(2)非常妥当,(1分)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1分)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1分)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2分)‎ 河北省邯郸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或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几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8.诗眼是“孤”“独”,这两个字不仅表现出了“蓑笠翁”的生活处境,孤独而且冷清,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是很孤独而清冷的。‎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 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1)有人说,“数枝红杏”不如“一枝红杏”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2)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向往?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2.(1)不同意。(1分)“数枝”与下文的“闹”相呼应,描绘了春天的热烈气氛。(3分)‎ ‎(2)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分)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 河南省白牛高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闻鹊喜吴山①观涛 宋•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春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②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释: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历代观看钱塘大潮的胜地之一。②杼,织布机的梭子。‎ ‎(1)这首词将“观涛”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请至少指出一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4分)‎ ‎(2)“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鳌戴雪山”“龙起蛰” ”“吹海立”“白鸟”等动景,“天水碧”“数点烟”“一杼霞”等静景。(答比喻、对偶、摹色等均可)‎ ‎(2)末句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的视觉描写,颇为别致;①且全词此句以前均写景,至此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极具余韵。②另外,此句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隔江能听到笛声,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使全词从极喧闹写到极寂静,达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③(答出其中二点即得4分)‎ 河南省焦作市部分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1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4分)‎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1)因为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六朝灭亡),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它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象和台城(历史遗迹)的荒凉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诗人无限伤痛(哀愁),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诗人身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的晚唐,此时,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故怀古伤今。(若答不同意,可酌情给分。)‎ 湖南省浏阳一中、田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⑴第一首: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2分)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 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1分)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分)‎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望 蓟 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8.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6分)‎ ‎9.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参考答案]‎ ‎8.(6分。分析表述意思接近即可)“惊”。(1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1分)其次,是在严冬初晓、积雪万里的时候,(1分)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1分)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1分)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1分)‎ ‎9.(5分。意思接近即可)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1分)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1分)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1分)‎ 江苏省南京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4分)‎ ‎⑵“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2分)‎ ‎⑶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2分)‎ ‎(2)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1分)‎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江苏省南通实验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①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②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 注:①垣:矮墙。②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后来的北宋首都汴京。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说说诗人的情感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5分)‎ ‎(2)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3)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2分)‎ ‎[参考答案]9.(1)表达了对北方同胞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2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1分)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问候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个中滋味,难以尽表,真是蕴藉深致。(2分)‎ ‎(2)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1分)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昔日大好河山,哀鸿遍野,了无生机,昔日繁华的宫殿,也满目凄凉。(2分)‎ ‎(3)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2分)‎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2分)‎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9.(1)(4分)【答案】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题时要注意从题目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赏析“景”的区域为颔联,但“情”的赏析要注意联系上下诗句。‎ ‎(2)(2分)【答案】“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喻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身世遭际。作者关切时事,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朝廷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借此表现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和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 ‎(3)(4分)【答案】一般古人写悲秋大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2分),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个人得失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评赏诗歌意境格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作,但像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作者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断然鄙弃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主旨,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伟大抱负。‎ 青海省西宁十四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约799),郡望范阳人,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4分)‎ ‎[参考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1分)“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1分)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2分)‎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点明手法2分)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内容分析2分)‎ 山东省北城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的,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约蕉叶叶声”一联可谓工于炼字,试加以简析。‎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答案示例](1)上联当中“匀”“弄”二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人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赏析】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一个“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情致。接下来,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眼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山道弯弯,南面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为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的慨叹,也是全诗旨意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和音韵和谐的声响,原来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不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罢,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 山东省寿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唐 多 令 南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南楼,又名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2)明代李攀龙说:“‘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请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4.(1)交代重游故地时的环境,渲染萧瑟凄清的气氛,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 ‎(2)第一,这句中“旧”、“新”对照,突出江山依旧而人事多变、愁恨连绵的思想感情。第二,这里的“新愁”既指故地重游而故人不在和自己也不似当年的伤感,又指对抗金战争胜负难定的担忧。个人之愁、家国之愁注之笔端,“语少情多,思致哀婉”。‎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清平乐 ‎(宋)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物地春寒。‎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14.(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碧池新绿,双燕归宿。(2分)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热景衬哀情。(2分)‎ ‎(答题建模:“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 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2分)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2分)‎ ‎(答题建模:一是解释词义;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结合全文通过表现手法,突出全诗感情。)‎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2分)‎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感情2分,分析1分)‎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1分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题。{8分)‎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②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 ‎16.(4分)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16.移情入景,用拟人手法写出流水、暮禽的情意,景象生动.人向山里行,水自谷中出,似是有意相迎:天色向晚,暮鸟投林,似是与诗人结伴归山。这样写大大增强了归隐者与大自然的和谐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自得情怀.(共4分)‎ 上海市崇明县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鹧鸪天 南宋•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经典。‎ ‎16、画线句“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刻画出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不超过80个字)‎ ‎[参考答案]16、“贪啸傲”、“不妨随处”等词语刻画了一个旷达、随遇而安、任凭终老田园的词人形象,但“任衰残”等语句难掩抑郁和消沉之感。(4分)‎ 上海市虹口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侣分)‎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从路②,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③。‎ ‎[注]①‎ 此诗作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蚕丛.古蜀王名。蚕丛路:指入蜀的道路。③君平:西汉时人,曾在成都以算卦占卜为生。‎ ‎16.(4分)领联中的“起”和“生”两个宇均用得巧妙,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6.(4分)“起”亏:把本来是/庠态的岩崖写成动态,凸显山势的迂回、峭拔;“生”字既写出云雾之飘动,又见栈道之高危。这两个字用得极富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奇伟。(意近即可)‎ 上海市黄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②。‎ ‎【注】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山林不仕。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4、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某一景物。(2分)‎ ‎15、词的上阙从哪些角度来表现“城”之“愁”的?(2分)‎ ‎16、“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语言极为跳跃,简要分析这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赏析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4、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15、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视觉:“铁马蒙毡”, “银花洒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番腔”,“戏鼓”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16、“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是自己志之所向,指自己忠贞不改的民族气节。特点:三个词组意象叠加(或:三个名词性短语并列),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读来别具一种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感。‎ 上海市闵行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 客思 贾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16.(4分)请对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的语言特色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6.在“促织声尖尖似针“一句中.诗人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仿佛那一声声促织的叫声,就像一根根尖针刺在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诗人的心上;同时,“尖尖似针”’‎ 四字都是齿间音,更使人读来如同针刺一般,感受真切。‎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甲【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卢 挚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乙【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 邓玉宾子 乾坤一转丸,日月双飞箭。浮生梦一场,世事云千变。万里玉门关,七里钓鱼滩。晓日长安近,秋风蜀道难。休干,误杀英雄汉。看看,星星两鬓斑。‎ ‎16.这两首元散曲同是写“闲”,但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又有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16. 【思想内容】甲写田园生活场景;享受田园之乐;乙写世事多变,浮生如梦。看破红尘。【表现手法】甲白描;乙:用典。【语言风格】甲质朴通俗;乙典雅凝练。(3分。举例1分,分析2分)‎ 四川省谷丰星际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3分)‎ ‎(2)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黄词在构思上新颢、曲折。作品中写春天消逝,作者如离开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人化,希望春回与己同住,回到现实,无人知春去处,问询黄鹂,知春已去蔷薇处,暗示夏季到来,巧妙地表达了春的可爱,要珍惜春天,别让它轻易流逝的情感。(5分)‎ 四川省柳树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秋 词 行 秋 刘禹锡 徐 玑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 ‎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释:嗾,sǒu,“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_,徐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1)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 ‎(2)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1分)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1分)‎ 天津市武清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浙江省宁波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23.这首诗的末句与王实甫《长亭送别》中哪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两句诗情感表达手法的相似之处。(4分)‎ ‎[参考答案] 23.“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1分)都把“离恨”这种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化虚为实,都赋予“离恨”‎ 以重量,生动地表达了离恨的深重。郑诗写画舸仿佛载着离恨驶向遥远的江南,表现出惜别的难舍之情;王实甫写车儿承载不了离恨,表现出当时崔莺莺面对张生离去内心承受的怅惘与痛苦。(3分)‎ 浙江省台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蝶恋花 赵孟頫 侬是江南游冶子。鸟帽青鞋,行乐东风里。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兰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催下相思泪。‎ ‎〖注〗这是赵孟頫在宋亡之后写的一首春游词。‎ ‎22.这首词的结句“一声催下相思泪”中的“相思泪”本指 之泪,这里借指 之泪。(2分)‎ ‎23.请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4分)‎ ‎[参考答案]22.情侣苦思 怆怀故国 ‎23.①比喻,以草喻愁,愁思的悠远正如萋萋芳草,一望无际。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清歌美景衬托出愁恨哀伤,情思厚重,表达了“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思。③映衬,远处落日余辉中的青山与船上歌女的翠眉遥相映衬,更觉山美人美。(若写“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青 溪【唐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21.“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这两句诗的诗眼是 、 两个字,运用了 表现手法。(2分)‎ ‎22.请结合全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21.喧 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2分)‎ ‎22.诗歌描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景物描写绘声绘色,静中有动,自然素淡。(2分)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恬淡来印证自己的素愿,抒发了他闲逸的情趣和自甘淡泊的心境,心境、物境融合为一。(2分)‎ 浙江省温州市五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南渡,驻跸建康,词人随驾至此,填此词。‎ ‎22.指出这首词的词眼应当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词加以简析。(3分)‎ ‎23.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22.(3分)“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词眼”。(1分)如起首两句中的“那知”、“忽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即带有如梦初醒的意思。(1分)下片头三句是梦境的显现,结句则是梦醒后的悲哀,皆关合“华胥梦”。于是上下二阕靠这一句挈领,浑然一体,意境深沉。(1分)‎ ‎23.(3分)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1分)‎ 作者情感: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