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卷分析 据2013年6月18日阅卷场总结会信息整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试卷的评阅已经顺利结束。这是我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首次高考,命题依据的是根据历史新课标和新教材制定的考试说明,与过去的高考相比,本次考试尤其引起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十分关注。为了对今年四川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考试情况进行正确评价,同时为今后改进试题的命制和评卷工作提供参考建议,以更好地引导中学历史教学,特对今年四川省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难易程度、得分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建议等进行以下分析。 一、总体评价 2013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难度较2012年四川卷历史试题有所降低,特别是客观题难度较2012年有明显降低。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和目标立意的价值取向,既体现中学教学实际、凸显学科特色,又体现新课程理念、引领教学方向,在平和中彰显学科能力考查,实现了向新课程高考的平稳过渡。 二、试题命制分析 (一)试题特点 今年四川文综试题命制的一大变化是首次采用分科合卷形式,政、史、地三个学科各占100分,在试卷结构和试题设计等方面遵循考试说明,保持了相对稳定和适度创新,对两个主观题的分数进行了适当调整,由原来文综卷两个主观题的32分、20分,调整为两个主观题分别为28分和24分。试题紧扣课程标准,结合时政热点,主要以材料形式呈现,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历史思维能力及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兼顾四川地方特色。特别是Ⅱ卷的两道综合题的设计都彰显了浓厚的历史学科特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引领高中历史教学。具体来说: 1、依据课程标准,凸显学科特色 本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力度是各门学科最大的,课程分设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采用“一标多本”的教科书体系,实行模块和专题教学。虽然我省统一采用人民版教科书,对命题者来说相对更好操作,但课程标准及依据课标制定的考试说明才是指针。本次考试历史试题可以说都是依据课标命制,都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如主观题13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近代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仅是课标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也是课标内容标准的总体要求。课标指出,通过历史(Ⅰ)学习,“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又如主观题14题主题“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相关问题看似与教科书内容无关,实际上仍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013年四川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在素材选用方面沿袭了四川卷的一贯风格,重视多样化、新颖性和时代性,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有书法、表格、漫画、广告、年表、照片等。这些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均出自高中历史教材之外,但涉及的知识在教材之内。都要求学生结合特定背景,全面、准确的释读和理解文字材料、表格、图片等才能做出正确答案。如14题材料二,图文并茂,体现了材料立意和能力立意并重的命题发展趋势。材料的呈现方式也有突破,显得更加生动,如13题材料三,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2013年四川高考历史试题,注重目标立意和能力立意,突出理解,注重分析,新课程理念在试题中得到全面呈现。 首先,在目标立意方面。新课程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今年四川卷历史试题在这方面体现特别突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这一“三维目标”的重要构成,是新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往往不易实施,但在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却经常出现,四川卷历史试题在这方面也不断尝试。今年试题客观题部分的第6题《日本泥脚》漫画题、第7题民国时期商品广告题、第11、12“准确性与具体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组题,都是这一方面的考查。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的考查是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往往难以操作,今年四川文综历史试题仍然注重这方面的考查。如14题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的相关问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启发学生注意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关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观,从而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在能力立意方面。今年的试题以材料题为主,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注重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今年客观题相较去年简单,命题者明显把能力层次要求高的高难度试题放在主观题上,重视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通过呈现新的材料,创设新情境,寻找设问新切口,以新问题的面目呈现出来,试题与课本“若即若离”,体现了课改的课程观。13、14题在设问上要求“概括”、“分析”、“说明”、“比较”,注意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史料研读、提取和解读信息、综合分析、阐释论证以及知识运用与迁移等学科基本能力,这本身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从注重结果向兼具过程转变的教学理念。 以13题为例,该题以“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为主题导语,考查中国古代的权力监督和近代以来英国的权力制衡关系。本题联系现实进行考查,引导考生和教师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问题,彰显史鉴功能。同时,本题依然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法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生与发展等。该题着力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包括:①考查学生提炼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问的12分几乎全部是从材料一、二中提炼历史答案;②分析说明的能力,如第2问题“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③注重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的考查,如第3问要求结合史实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的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 14题在设问上也体现出对能力层次的考查。如第2问后一小问“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其意不在考查特色,而在分析所呈现特色的原因,但学生作答必须依据特色进行分析。第3问后一小问“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其意也不在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而在于分析教科书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所反映的时代要求。上述两问,充分体现了今年历史试题的能力立意,彰显了浓厚的历史学科特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第三、在史观立意方面。近年来,史学范式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与考试命题,突破了“革命史范式”单一视角对教学和考试的主导。新史学范式等的引入,拓宽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视野,促进了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已逐渐渗透中学历史教学,新史观也是近年来新课程考试命题立意的重要特征。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四川文综历史试题就较为重视史观立意命题,前几年主要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生态史观立意命题,去年的主观题两道大题都以现代化史观立意,今年14题第3问直接设问要求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分别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核心价值,反映了四川卷历史试题命制关注史学理论发展趋势,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实践。 2、突出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今年四川文综历史试题所考查知识均是课标和教材所涉及的主干知识,选修内容融入必修部分进行考查。涉及到中国史的主干知识:古代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民国时期的经济和教育、抗日战争、“文革”时期的教育等等;世界史的主干知识:雅典的民主政治、近代的民主与科学、英国政治制度、美国独立战争等等。按模块考查主干知识必修一约占40分,必修二约占24分,必修三约占16分,选修约占10分,其它不好区分模块的约占10分。初步统计,涉及必修一的专题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必修二的专题一、二、三、五,必修三的专题三、七,选修二的专题二、四。按通史体系考查主干知识中国古代史约24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6分,世界古代史占4分,世界近现代史占32分,各历史时段考查内容分布稳定,与去年基本一致。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模块划分,三个板块分别约占50分、25分、25分,政治史内容偏重。 主干知识具体分布如下表(均为人民版教材): 题号 具体内容 题型 教材分布 分值 1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选择题 必修三专题二第2课 4 2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选择题 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 4 3 明清时期发展 选择题 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 4 4 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转换的主题 选择题 必修一专题二第1课 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 4 5 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 选择题 必修二专题二第2课 4 6 国共合作抗战 选择题 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 4 7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选择题 选修二专题四第3课 4 8 雅典的民主政治 选择题 必修一专题六第2课 4 9 进化论在美国的遭遇 选择题 必修三专题七第2课 4 10 联合国通过反殖民法 选择题 必修一专题九第2课 4 11 谢和耐谈中国历史研究 选择题 4 12 美国独立战争 选择题 4 13(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非选择题 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 12 13(2)(3) 英国议会民主制度 非选择题 必修一专题七第1课 选修二专题二第2课、专题三第2课、专题四第1课 16 14(1) 辛亥革命后的课程改革 非选择题 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 6 14(2) 文革时期的教材特色及其原因 非选择题 必修一专题五第2课 6 14(3) 工业革命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时代要求 非选择题 必修二专题五第3课,必修一专题四第2课、必修二专题三第3课 12 3、关注社会热点,突出时代性,紧扣我国社会发展现实需要 试题以历史材料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重视历史的现实性和时代感,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科强调“学以致用”,也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彰显了公民素养教育;考查的角度基本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Ⅱ卷两道主观题尤其体现了这一特色。 13题以“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为主题进行考查,涉及历年历史高考命题“民主与法制”这一长效热点,更特别关注2012-2013年度时政热点。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本题考查主题和内容可以说与这一时政热点问题高度切合,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第14题正是对课标这一理念的考查。其别出心裁的构思与选材可说是本卷试题的一个突出亮点。本题将民国初年的课程设置、新中国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教材内容作为材料,凸显“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主旨。从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观点和文字表述都紧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三个方面来说明“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该题第3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我国20世纪70、80年代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指出其中反映的“历史观”的变化,并“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本题可以说是历史新课程高考试题的经典之一。一方面考查涉及的知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材料三的内容更是直接来自学生平时所学的教科书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严格遵循课标和考试说明;另一方面又通过试题考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领,启发学生注意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关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观,从而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本题还彰显了历史试题的教育功能,既可以让学生正确、合理、有效地认识和使用历史教科书,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而自觉投入到本次高中课改中,更能启发和引导中学历史教师形成科学的教材观,推动中学历史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真正转变。这应是新课程高考命题努力追求的目标。 4、关注四川历史资源,彰显四川历史试题的地方特色。 从2006年开始分省自主命题开始,体现地方特色就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今年14题第(1)问,以1912年四川小学教科书的编制作为命题素材,以这一小切口考查民国时期的教育变革,这种结合乡土史的试题设计,既体现了分省命题的四川区域特色,又不显地方本位主义、悖于高考公平公正原则之嫌。反映了四川文综历史卷重视运用新材料拓展命题空间,反映区域与整体的关系,诠释高考分省命题地方特色的形式与内涵。 (二)试题的不足之处 1、模块专题比例分布不当。 今年的历史试题偏重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相对较少。实际上,去年的试题就存在这种不平衡,主要侧重考查经济史。可能是考虑到命题在操作上的问题,这一问题今年仍然没有改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四川文综历史卷是将必修和选修内容合并命题,只有选修二的内容在13题中作了考查,而选修一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内容并未涉及。这一问题必然会使中学老师在教学中产生疑问,两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和复习怎样处理呢?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从全国大多省市区的历史新课程考试试题结构看,选修模块所分数要比四川多10分,达到20分,不少省份是选修内容单独命题,高考的引领作用非常强,对待选修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有目标和积极性。从这个意义说,四川文综历史科考查未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模块设置的初衷,也不能真正做到给学生和教师更多的选择性。 2、个别试题材料的指向、设问等有待完善 (1)从试题提供的材料指向看。如客观题第7题,明星代言力士香皂广告,试题正确答案似乎是指向政治学科的考查目标,历史学科考查目标体现不够。若能从民国时期商品营销方式角度设计选项也许更好。 又如14题材料二图4,语文课本的封面加上目录可以反映文革时期的教材特色,而科学常识封面则不一定。 (2)从试题的设问看。13题第2问“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后一小问缺少必要的引导词,学生无法根据材料三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应表述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这样就非常明确,学生可依据材料并结合必修一、选修二的相关知识作答。 三、评卷情况分析 (一)Ⅱ卷相关统计数据 Ⅱ卷总体得分情况统计表 样本数:231039 题号 最高分 人数 比例 最低分 人数 比例 平均分 得分率 13(1) 12 245 0.1% 0 7544 3.3% 6.49 54% 13(2) 12 24 0.01% 0 14068 6.1% 4.36 36% 13(3) 3 28 0.01% 0 83686 36.2% 1.16 29% 14(1、2) 12 1226 0.5% 0 23202 10% 4.38 37% 14(3) 12 7536 3.3% 0 27409 11.9% 5.66 47% Ⅱ卷得分 22.05 得分率 42.4% 历史学科总分 57.49 得分率 57.5% 注:Ⅱ卷得分含缺考人数。 (二)考生失分原因分析 1、主观题看似比去年简单,实则暗藏杀机。感觉上选择题较去年要简单不少,主观题也较去年较易。而从试卷评阅情况看,主观题的得分较去年还低。去年Ⅱ卷总分52分,平均得分22.6分,得分率43.5%。今年Ⅱ卷总分52分,平均得分22.05分,得分率只有42.4%。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前面试题分析所述,试题在设问上存在一定问题,如13题第2问,题目并未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直接从材料中摘抄,或完全照抄,导致失分。14题第2问后一小问不少学生答成“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而不是分析特色的原因,14题第3问后一小问,不少学生直接照抄材料中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要求,甚至没有很好地理解“时代”所指,而答成英国工业革命时的时代要求。 2、学生对政治史的掌握有一定难度。相比而言,政治史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今年主观题13题完全是政治史内容,而且专门考查权力监督与制衡关系,这个问题中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整个试题得分率不高只有42.9%,该题2、3问英国民主制度部分得分更低,得分率仅为34.5%。 3、个别材料与设问存在重复内容。如13题材料中的一些内容,在第1问、第2问和第3问中都可能用到,存在重复给分可能,因此在评分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作了限定,以避免重复给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得分。 4、史观问题成为失分点。如前所述,新史观即新的史学范式立意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前些年的试题主要是以史观立意命题,今年的14题第3问,直接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虽然史观问题早已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不少中学教师也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训练,但像今年这样直接写出史观名称的还是首次,学生答题出现几种情况,一是能根据要求作答,二是区分了时期但不能正确写出史观名称,三是根本没有理解,但下大包围将所有中学讲解的新旧史观列出碰运气,还有大约30%的同学根本不能作答。相对来说,在这个点上失分严重,这也可能跟不同中学老师对史观问题的不同关注有关,暴露出各地在这一问题上的教学水平不一。 5、试题所提问题本身较难。如13题第3问得分较低,平均得分1.16分,得分率29%,是各小问中得分率最低的。原因在于该题有一定难度,较少学生能表述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灵活性,试题本身区分度较高,还有就是所举史实与该题第2问一小问大多重复,为避免重复给分,在执行评分标准时控制相对较严。 四、启示与建议 1、应关注和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理念和考试内容 如前所述,今年主观题两个大题所考查的主题,不仅是课标内容标准部分的要求,也是课程理念部分的要求,试题命制是严格依据课标的,不存在超标的情况。又如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列,新课程考试在过去注重能力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过程与方法”评价目标的考查,同时新课程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给考试测量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这在今年我省历史试题中已有明显体现,也应是今后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发展趋势,老师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应注意主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梳理出主干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建立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 教学中应注意高中历史教材模块加专题的特征,特别要注意不同模块知识的整合,在继续关注传统的革命史观的同时,注意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整合教材,结合时政热点,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线索清楚。 结合近两年四川文综历史试题考查情况,特别是针对今 年四川新课程历史科高考情况,在备战来年历史科高考时,在史观方面可重点关注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和文明史观。除历史学科基本知识外,还应关注文史常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加强对史学理论知识及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模块专题方面可重点关注:①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思想、科技、文化;②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西方近代以来的科技文化;③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④中国近现代经济工业化;⑤世界市场的形成;现代西方经济模式、经济的多极化、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⑦世界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⑧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和外交;⑨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等。 3、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教材观。 今年我省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启示我们要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重视学生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如今年历史试题第14题本身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科书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高考命题不再局限于历史教科书所陈述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依托教科书的主干知识,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来拓展教材,对教材的已有观点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教材观。 4、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历史教学和备考中要认真研究与现实生活,与当今时代的发展,与当代国内外大事密切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具体应该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历史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文化产业应是重点,而文化史在新课标高中历史课程中比重大大增加,因此应结合时政,关注文化史。社会问题也是重点,应关注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史角度切入把握有关历史知识。另可关注2013年和2014年的周年大事。 5、注意研究、借鉴课改先行省市历史试题命制经验 今年,四川省新课程高考文综试卷结构已经发生变化,预计短时间内我省文综在试题结构上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但今后还有没有变化很难说,这方面课改先行省市的经验是可以参考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试题的价值会更受关注,开放性与灵活性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可适当注意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和训练,至少可以多研究和思考各省新课程考试历史试题,从中去思考、探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应考备考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