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历史高考主观题整理题
全国历史高考主观题整理30题 1、在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2007年2月7日京西社区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1981年,邓小平在对毛泽东评价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2分) (2)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江泽民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05年7月31日中国军网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面作了哪些成功的探索?(4分) 材料三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 (4)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开创的哪些政治、经济路线或政策?(2分) 参考答案: (1)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1分)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1分)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维护了毛泽东思想。(2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分) (3)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改造道路;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分)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或改革开放);“一国两制”。(2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4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1月31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规模示威(右图),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2004年9月,西班牙发生不法分子焚烧华商鞋店事件(右图)。有人打出标语:“把埃尔切(西班牙制鞋业中心)所有亚洲鞋子都赶出去。” ——摘自新浪网 材料三: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 材料四:(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有一个词开始走红:既得利益。……据说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指的是病假工资、子女补贴费、对不当解雇的保护、失业救济金、国家创造就业机会、每周5天工作制、每年30天法定休假,……1996年4月出台的政府施政纲领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为了增长和就业》。科尔和他的部长们现在开始剥夺这些既得利益,全面削减各种社会福利和工资。……(这些政策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德国的社会福利国家变得愈来愈昂贵了,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汉斯—彼得·马丁 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相同问题是什么?(2分) 问题:①世界经济全球化道路曲折;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2分) (2)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请结合明清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史实,分析我国加入WTO的历史必然性。(4分) 正:①洋务运动引进工业革命成果,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②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综合国力迅速提高。(2分) 反:①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②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基本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之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2分) (3)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的原因是什么?其影响如何?(4分)为此,当时德国政府打算采取什么措施?(2分) ①原因:德国工人的福利太高,使劳动力成本增加。(2分)②影响:造成德国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国外,使国内的失业问题严重。(2分)③措施:削减德国工人的福利。(2分)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受的冲击有何不同?(4分) ①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壁垒和第三产业的冲击;(2分)②发达国家:受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廉价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价格等的冲击。(2分) 3、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3分)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价? (3分)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3分)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1分)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2分)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田中角荣举杯庆祝中日建交 参考答案:(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3分) (2)(3分)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3分,每点1分)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1分);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经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1分)。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1分)。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1分)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2分,任1点即可)。 4、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图 图三 一五计划图 请回答: (1)根据图一分析中国近代化首先在江南沿海地区展开的原因(3分),并指出中国近代工业还有哪些特点?(2分) (2)图二、图三民国初期和新中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领域各侧重于什么?(2分)概括指出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较快的共同原因?(1分)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后来又遭遇挫折,主要原因各是什么?(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留给我们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外国势力最早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比较早。(3分)特点: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存;行业分布不合理。(2分) (2)轻工业、重工业;(2分) 新政权建立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政治条件(1分);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侵略中国;(1分)左倾错误泛滥,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 (3)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 材料二 《棉花图·收贩》、《甘薯图》、 《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南京繁华图》 结合所学有关知识回答: (1)根据图1,指出明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3分) (2)根据图2提供的资料,分别说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分析说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而封建制度却走向衰落的原因。(4分) (3)根据图2资料,概要说明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 (1)基本特点:(3分)①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②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③ 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④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2)(一)具体表现:(3分)①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②甘薯等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使粮食总量大幅增加。③丝织业等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④南京等城市商业贸易繁荣。(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二)衰落原因:(4分)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2分)②也催生了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从而动摇封建制度的基础。(2分。如写市民阶层扩大,可给1分) (3)三者关系:(4分)①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扩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资源。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商品化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商业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④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进)的辩证关系。(每点1分) 6、 “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分)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4分)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1分) (4)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1分) (5)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2分) (6)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的精神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2分) (2)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任答三点给4分) (3)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1分) (4)1956年人民政府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 (5)(略)。广告词中必须含有“爱国”“抵制洋货”“价廉物美”“中彩头”等类的主题,否则即为不正确。(2分) (6)诚信经营、诚实守信等。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0 年代 1860 1956 资本总额 材料二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社会主义工业 45% 1950年 18% 37% 图例说明: 57% 1953年 29% 14% 67% 1956年 33% 国家资本主义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自产自销) 材料三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的演变过程?(1分) (2)材料二中的三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原因。(4分) (4)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分) (2)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1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1分,若不答“消失”不得分)。 原因: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设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分);1950年,国家合理调整工商业(1分);1953—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2分),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3)变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2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2分,若只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只得1分) (4)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言之成理即可,1分)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图: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1、图2之间的因果关系。(4分) ②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4分)举两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4分) 参考答案: ①关系: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打开日本大门。面对民族生存危机,日本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推翻幕府统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团历访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4分) ②文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4分)举例: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略朝鲜;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人教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三:“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1923)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的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方向?(2分)结合所 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在政治上是如何革新的?(2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改革进程的估计是什么? (2分)对改革之后的中国状况,材 料三中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的? (2分)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对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影响?(1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梁维新之路不能拯救中国的根本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设立议会,实行民主。(2分)“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3分) (2)通过改革能使中国迅速走向独立和富强。(2分)认为中国社会有进步,但比起西方各国发展缓慢。(2分)日本明治维新是康有为变法的蓝本。(1分) (3)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1分) 10、(12分)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1)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分)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1分) (2)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3分) (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1分)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分) (3)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3)主要原因:(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以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5分。) 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1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1分)。 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1分)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1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1分)。 (4)从图1到图2的历史,能看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如何?(1分)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1分) (4)以“战”兴,以“战”衰。(1分)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局势。(1分) 11、山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的经济大省。近代、现代山东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8年《天津条约》开登州(今山东龙口),1861年5月 因登州口岸滩薄水浅,清廷批准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1863年3月23日,总税务司赫德(第二任)任命英国人汉南为东海关首任税务司,设税务司署(老百姓称之“洋关” ),自此,洋人把持烟台海关达80年之久。 材料二 1904年初,德国修筑胶济铁路即将竣工,中德之间一场激烈的利权争夺不可避免。在这种形势下,山东巡抚衙门致函外务部,首提自辟商埠之议。外务部很快同意山东自行开埠,商埠章程由山东当局自主制定。山东有关方面拟订了《济南商埠开办章程》,《章程》共涉及九个方面:一为定界,划订了其时商埠的界址;……七为禁令,规定商埠内违法者各依照本国律例惩办;八为邮电,规定设立邮电、电报、电话等新式通讯工具,但应严厉限制,不能由“外人”设立……。《章程》涉及行政、税收、司法、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分埠和经费筹措等诸多方面,内容具体、细致,为商埠的开办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1)据材料一、二,比较济南开埠与烟台开埠的不同 材料三 山东是近代北方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据1919年的不完全统计,在山东省107个县中,输入棉纱的有73个,输入棉布的有61个,输入煤油的有85个,输入火柴的县有43个;输出花生的县有58个,输出豆货的县有29个,……。1860年以后,在出口贸易的导向下,各港口腹地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更加倾向于鸦片、花生、棉花、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与之相应,农产品加工、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而且也催生了山东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外来手工业兴旺起来,家庭手工业也在经营方式、原材料、技术等方面脱胎换骨,以民族工业姿态出现的进口替代工业。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开放对近代山东的影响。 材料四 2004年山东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490.7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全省已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4年,全省对外贸易总额607.8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249.1亿美元,出口总值358.7亿美元。2004年山东省利用外资98.2亿美元,80年代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16.8亿美元。 “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山东。”山东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3)据材料四概括山东经济建设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山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作为一名中学生和山东未来的建设者,请你为山东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说出你的建议。 参考答案: (1)济南开埠出于中国政府的自愿,(1分)一切利权归中国政府掌握,(1分)制定全面、可行的方案,(1分)具有挽回利权、自强爱国的强烈民族色彩。(2分) 烟台开埠是在中国战争失败,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而胁迫中国开放,(1分)西方列强控制决策权和行政管理权,(1分)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2分) (2)一方面,便利了列强洋货倾销,原料掠夺,(2分)山东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一方面促进了山东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2分)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1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格局。(2分) (3)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对外贸易发展迅速。(3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分) (4)进一步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12、材料一 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平定国内叛乱、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是任何一个主以国家应尽的职责。 材料二 关于大陆没能解放台湾,毛泽东晚年曾多次自责说:这是七大后我党犯的第一个大的历史错误…… 我们只看到胡宗南在西南还有大军,于是二野分兵去了西南,三野桑葚守备大城市和扫清残敌,所以没有把二野三野集中起来解放台湾,而是以劣势兵力在金门打了败仗…… 材料三 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之任何攻击,提出“台湾未来的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材料四 据新华网报道,针对台湾当局正积极推动的所谓“公投制宪”活动,岛内一些学者和反对“台独”的人士提出,此举一方面是民进党当局在为2004年的选举大造声势,同时也是在为其一贯的“台独”分裂图谋铺路…… 请回答: (1)近现代史上,德意志民族先后两次从分裂走向统一。请指出两次统一的时间及方式。(8分) (2)近代史上的美国与现代史上的德国各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分裂,概括美、德国家分裂主要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二、三、四,分析20世纪4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长期分裂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次主要用战争手段完成,1871年;第二次以和平主式完成,1990年。 (2)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激化,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方叛乱地区首先挑起战争,公开分裂国家; 德国: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矛盾斗争的结果,两极格局的产物。 (3)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力量解放大陆,导致当时解放台湾的军事力量不足;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当前“台独”分子倒行逆施,人为地为祖国统一制造障碍。 13、(37分)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农业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农业商品化商品化倾向的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的水平。 (1)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因素。(5分) 人 均 产 量 单位:千克 图13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图13年份 (2)根据图表指出,1957年—1962年,1980年—199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赋税制度的调整:一条鞭法;地丁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扩大;市镇的大量兴起,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等。(言之成理即可。5分) (2)1957年—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减少;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粮食减产。1980年—199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长;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5分) 14、(32分)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明朝末年的民生现状及其原因。(4分)对此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经济政策?(6分)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2分)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4分)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后来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分) (5)根据以上回答,说明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现状:民不聊生(2分)原因:统治阶级残酷的阶级压迫。(2分)政策:推行“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税”;取消人头税。(6分) (2)主张:平均地权。(2分)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4分) (3)措施:推行“以工代赈”。(2分)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4分) (4) 问题: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4分)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分) (5)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15、(20分)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借鉴与反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试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2)在世界近代史上,法、美两国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的?各给他们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 分别是什么?(4分)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何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或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2分)唐后期实行两税法(或明中后期的一条鞭法等),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2分) (2)法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2分)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造成农业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阻滞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3分)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即成为私有财产。(2分)有利于西部的开发,为美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大的国内市场,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分) (3)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4分)意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2分) 16、 2007年是俄罗斯“中国年”、十月革命90年。读图和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以乌拉尔山为界)的基本经济指标(%) 经济地带 面积 人口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科技力量 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 淡水资源 水力资源 农业用地 东部 75 21 20 20 5 90 70 80 94 95 10 西部 25 79 80 80 95 10 30 20 6 5 90 材料二: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说:“造成苏联今天的局面是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从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是双方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采取的重大步骤,目的是深化友谊、密切合作,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活动,充分体现了两国合作健康、快速发展的主旋律。今天的俄中关系堪称睦邻友好与相互尊重的典范。俄中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国的现代化进程。 (1)俄罗斯东部面积大,人口少的原因是什么? (2)俄罗斯东部地带能源、矿产、森林、水力资源丰富,但工农业产值低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从苏联的兴亡中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5)中俄之间贸易的互补性有哪些? (6)简述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的政治经济意义。 参考答案: (1)西部受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东部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气温低,夏季无霜期短、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俄罗斯是欧洲国家,历史上人口主要居住在西部。 (2)气温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人口少,工业城市少,多数资源运往西部大城市。 (3)简析:结合苏联解体的原因,即可得出教训。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党的全面建设;搞好制度创新;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简析:此题较易,苏联解体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参考答案如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冷战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现在是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5)俄罗斯是资源大国,可向中国出口资源,尤其是能源,俄罗斯也是科技大国,可向中国出口先进技术,中国加工业、制造业发达,可向俄罗斯出口家电、服装、日用品、普通机械产品,以及各类农产品,两国贸易互补性很强。 (6)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是双方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而采取的重大步骤,目的是深化友谊、密切合作,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活动,充分体现了两国合作健康、快速发展的主旋律。今天的俄中关系堪称睦邻友好与相互尊重的典范。俄中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国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年”活动是极为重要、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系统工程,这一举措将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发挥重要作用。 17、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1)据材料一,根据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4分)秦国、隋朝在救灾、减灾方面的重要举措是什么?(4分) 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4分) 举措:秦国修建都江堰、隋朝设洛口仓(含嘉仓)。(4分)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日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特点: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2分) 成因: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剥削沉重,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材料三: 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止1898年11月)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642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3)据材料三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4分)并指出田纳西等工程兴办的历史意义。(4分) 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4分) 意义: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4分) 材料四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6分) 原因: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 认识: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4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5分)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是中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它们经济发展和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村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亩地种好的水平上。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部发展。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产了,但比较利益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把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推向高潮。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年产值一年翻一番,1992年为5.16亿元,1993年超过11亿元。 --摘自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材料三、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订单、合约、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10多个镇和周边10余个县的2万多农户,建立了总面积20余万亩次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蔬菜基地,……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每亩土地的产值和利润比传统单一结构增长2-4倍,基本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两头富"的初始目标,成功地将千百万农户与千百万消费者进行了高效有序的链接。 --据人民网2006年12月25日 回答: ⑴依据材料,概括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6分) 小岗村:单一经营,发展速度缓慢。(2分) 华西村:重视发展乡镇企业。(2分) 浙江慈溪:发展现代农业。(2分) ⑵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村、华西村、浙江慈溪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9分) 启示: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求实际,不搞形式主义;要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视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阅读下列材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一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请回答:(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6分) 参考答案: (1)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局面,进而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2分) 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封建陋习,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觉悟的提高。 ④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促使后人继续探索与奋斗。(1分)(共6分) 材料二 2007年10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也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他们说:"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请回答:(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一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6分) (2)①政治上结束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及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根基; ②经济上恢复了经济并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走上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声誉莫定了外交基础。(6分) 材料三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其中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请回答:(3)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 (3)根本原因: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3分) 20、(32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合理因素值得借鉴?(8分)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6分)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4分) 思想观点: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赋;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现象。(8分)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剧变;社会矛盾尖锐;战争频繁,诸侯争霸。(6分) 进步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4分) (2)17、18世纪的欧洲,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启蒙思想家为构建公平和法治的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其主要理论成果有哪些?(8分) 理论成果: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学说,三权分立学说等。(8分) (3)简要概述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条文涉及相关"和谐社会"主题的内容(6分) 英国:限制国王权力,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 法国:人生来是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分) 美国:承认天赋人权,确立共和政体,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废除黑人奴隶制。(2分) 21、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下图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各自是怎样实践的?(2分) (1)①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之道"的主张,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境界。(3分)②孔子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能成功;柏拉图三次游历叙立亚,希望改造僭主为"哲学王",但最终也失败。(2分) (2)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请列举其有利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3分) (2)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爱之如一" 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任三点3分) (3)在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上,近代史前期定都南京的两大政权各提出过什么主张?简述其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4分) (3)太平天国:"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绞杀。(或颁布《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迫于形势并未实行)(2分)中华民国:"三民主义""天下为公";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 22、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秦律里能体现出来;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是从古罗马开始的,欧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简述秦统一后,秦始皇强化法律措施的表现。(1 分) (2)古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简要分析罗马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4分) (3)列举英、法、美制定的资产阶级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件。(3 分) (4)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两部法律文献。( 2分) 答案:(1)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2)《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3)英国《权利法案》;法国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3、(32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 材料一:英国是近代宪法的策源地,英国宪法常被人们誉为"近代宪法之母"……英国宪法不是把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中,而是分别由许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惯例和判例加以规定……因此,英国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第188页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的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介绍你最熟悉的一件英国宪法性法律,并作出简要评价。(6分) 材料二:荚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山东人民出版社《西方政括制度史》第74页 (2)材料二认为,美国宪法"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6分) 材料三:两百多年来,荚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它却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美国宪法的变化和发展……是通过对宪法的修正案、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司法解释、宪法惯例及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等形式来实现的……荚国宪法的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于1951年2月批准生效,谊修正案规定,无论任何人,当选总统不得超过两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第176页 (3)材料三指出,195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对总统任期作出了明确规定。 导致美国制定这一宪法修正案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四: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年到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更换宪法实属罕见……但是,它们大都受革命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反映和巩固革命的光辉成果……很多宪法还将《宣言》作为序言,或者确认《宣言》的基本内容。 '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第222页 (4)材料四所说的《宣言》是指哪一部历史文献?为什么很多法国宪法都将它作为序言或确认其基本内容?(6分) 材料五:"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务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请对材料五中的内容作出简要评价。(6分) (6)纵观以上各国宪法及其变化发展,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1)《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明确限制国王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标志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评价:由此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为以后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和改造提供了法律保障;君主立宪制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 形式之一。(6分) (2)洛克提出分权理论.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应该分立。这是对理性政治的深刻思考。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低级法院,这就将上述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6分) (3)此前的美国宪法对总统任期未作出具体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为防止后来者破坏或影响民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战后。美国制定宪法修正案第二-1-二条。明确规定总统任期。(4分) (4)《人权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因该宣言强调,人生来是自由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动摇的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是法国乃至人类宝贵的政治思想财富。(6分) (5)它肯定了人民的权利,用法律保证人民的自由。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核心内容,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6分) (6)民主制度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民主制度要不断完善;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之路.往往很曲折,其间要经过很多斗争。(4分)评卷说明:对以上各问的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4、 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 材料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原台 "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右任《望大陆》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为了顺利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我国政府确立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4分) (3)当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是什么?(4分)你认为当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答案(1)思念祖国、家乡,渴望两岸统一。(2分) (2)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4分) (3)阻碍因素:①台独势力;②外国势力的干涉。(4分) 有利条件: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两岸人民拥护;③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⑤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目益提高。(4分,答出4点即可,言之有理则酌情给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 国有殇。"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 于2005年4月26日赴大陆访问。南京是连战本次参访的 第一站,连战成为56年来第一位拜谒中山陵的中国国民党 主席。 请回答: (1)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了什么?(2分) (2)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我国政府解决 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什么?你认为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 政治因素有哪些?(4分) (3)连战为什么首先去拜谒中山陵?连战的出访给两岸发展带来 怎样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1)意愿: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说明: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2分) (2)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垮台后退守台湾,形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 分)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2分) (3)孙中山是中国国民党前身同盟会的创始人;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分) 国民党主席访问大陆,促进了两岸的和平发展。(2分) 26、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盈。机援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末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材料一、二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4分)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种经济成分?材料四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三次重大运动?材料三、四之问有何内在联系?(5分) (3)概括材料五中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时间:春秋时期。(1分)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 (2)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分)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联系: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政治上、思想上要求民主;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民主又进一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任答一方面。) (3)基本思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2分)影响;解放了思想,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1分) 27、(25分)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展览。请结合下列展览内容,回答问题: 展览一: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⑴上图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简析其形成的原因?(9分) 现象:世界市场形成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动。 展览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图一);江南制造总局大门(图二);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图三) ⑵据上述三图,谈谈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6分) 影响: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展览三: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合作。山东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⑶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怎样的发展情况?(4分) 情况:参与国际合作,企业效益提高;单纯靠加工订货,获利微薄。 ⑷参观结束后,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6分) 建言献策:发展自主品牌产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8、温家宝在谈到中美关系时,郑重指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2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巨大好处。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时,两国贸易额几乎为零,美国政府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破例允许美国公民回国时可带回100美元中国制造的商品。现在,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说明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美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中美对抗,造成了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国失去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不利于其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改变了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有利于两国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2)中美建交30多年来,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两国应怎样扫除障碍,保证两国关系向着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 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4分) (3)尽管中美双方还存在着隔阂、误解乃至摩擦,但都有许多友好合作的表现。试举例说明,并指出两国友好合作的基础是什么?(4分) 事例:支持APEC会议的健康发展;共同参加并建立反恐机制;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各个领域合作。(举一例即可) 基础:有共同的国家利益。 29.(25分)明清之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官僚上朝跪的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以上有关明清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了一种什么趋势?结合史实加以说明。(8分) 材料二 江南市镇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 材料三 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其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0分) (3)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以明清时期的思想和文学各举一例加以说明。(7分) 答案:(1)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清代设军机处,军国人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6分) (2)变化:由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发展为手工工场。(2分)原因: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大;商品经济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对外贸易发展;江南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8分) (3)思想方面,理学走向极端,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2分)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这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2分)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反映。《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剑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揭示了明清时期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3分) 30.(25分)几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坎坷;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最大的差别。……中世纪主要的技术发明大多数都出自中国。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性影响。……在这里(欧洲)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远洋船只等新技术不但没有被埋没,反而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在欧洲,然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帝国机构太封闭、约束力太强。……明朝皇帝颁布并强迫立即执行禁海令,这是中国官方对海外活动持消极态度的一个鲜明、最重大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前夜经济发展迟滞的原因。这种迟滞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10分) 材料二 (2)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4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展模式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 (3)根据材料,用史实说明中国实现了哪些方面的“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实现上述变化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8分) (4)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某中学校报计划推出“日志中国”栏目,来报道社会生活变革的“标志性”事件。请你帮助学校列出报道提纲的主要内容(至少三项)。(3分) 参考答案:(1)原因:推行抑商、禁海政策;实行专制统治;忽视发展科技。(6分) 后果: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国力日渐衰微,遭受列强侵略,社会陷于危机之中。(4分) (2)图一: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图二: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4分) (3)史实: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化了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6分)关键因素: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2分) (4)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店落户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辆国产家庭轿车下线;信用卡进入家庭;中国第一座住宅楼盘上市等。(3分。只要言之成理,答对一条得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