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民版本高考历史(专题4 第35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轮复习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人民版本高考历史(专题4 第35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轮复习题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4 第35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随堂巩固 人民版必修3‎ ‎1.(2013·陕西模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 A.发展科技文化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的“客观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针对科技文化领域提出的方针,故A项正确。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双百”方针背景,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是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训,“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 ‎2.(2013·安徽·17)从1950年到1959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人均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来看,我国教育和卫生事业有所发展,A项虽然也有道理,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善,排除C项。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影响下的一个方面,所以排除B项,选D项。‎ ‎3.(2013·海南·24)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取信息,调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呈现这样几个主要信息:一是时间,1958年正是大跃进时期,它的特点是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要知道《人民日报》是党报,带有宣传党的政策的使命,三是全民搜集民歌且出现民歌搜集量大幅增长的现象,这与大跃进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一致的。从选项看,首先民歌的搜集不能代表中国整个教育的发展情况,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现实中此时的经济发展比较混乱,无法证明B项的说法;C项的表述符合题干表达的两方面特征,一是政治运动,二是全民行动搜集民歌,所以C项正确;D项在表述上出现了错误,题干讲得清楚:只是搜集民歌,而不是创作民歌,更谈不上社会主义文学这个问题,D项错误。‎ ‎4.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 ‎①“神舟”十号 ②“籼型杂交水稻”‎ ‎③月球漫步 ④“两弹一星”‎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 ‎[答案]C ‎[解析]中国并没有实现月球漫步,排除③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5.下图是1972~1995年我国各类学校数的发展变化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双百方针”推动了教育快速发展 B.基础教育发展总体高于高等教育 C.中小学教育质量有所下滑 D.三类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由图示中的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可知,总体发展情况是小学(百所)、中学(百所)数量明显多于普通高校(所),B项正确。“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没能起到促进教育发展的作用,A项错误;中小学数量下降不能说明教育质量是否有所下滑,C项错误;从图中无法得到三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结论,D项错误。‎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材料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材料三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材料四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日电:‎ ‎《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这两种卫星有哪些大的区别?‎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李白——浪漫主义;苏轼——豪放派。‎ ‎(2)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3)“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东方红一号”是围绕人类自身所处天体运行,“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 ‎(4)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