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全国百校联盟高考最后一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定价全国百校联盟高考最后一卷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2007年全国百校联盟高考最后一卷 历 史 (第三模拟)‎ ‎ [命题报告] 本套试卷严格依据2007年最新《考试大纲》要求,融合了“北京名师2007年高考座谈会”的精神,顺应近年高考命题改革趋势,从课改热点、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入手,重点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对杰出政治家唐太宗等人的认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近代以来列强对华侵略和掠夺、近现代史上中国政治民主化艰难曲折的进程、1978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国与亚洲邻国之间的关系、欧洲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想、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化发展进程等内容。以文明史观、原创性试题整合老人教版教材内容。整套试题易、中、难比例适中,符合考纲要求的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等四项)能力立意、以中等难度为主的指导思想,并且各试题以难度系数的几何曲线方式进行排列。 ‎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据此回答1--2题。‎ ‎ 1.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了孔子和谐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礼之用,和为贵 ‎ C.竭泽而渔 D.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C 【解析】 A项反映了孔子主张爱一切人,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B项由材料的含义可知体现了和谐思想。C项不是孔子的观点,且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项承认人的正常欲望,主张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实现,而不是不择手段地贪求、妄求,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这句话指的是 ‎ A.唐对东突厥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 B.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 ‎ C.唐朝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盛世的集中表现 ‎ D.秦朝以来我国政府重视西部的开发 ‎2.B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唐”、“陇西”、“和亲”、“一半胡风似汉家”,再联系教材所学的唐蕃和亲的史实,就可排除A、C、D三项,肯定B项,‎ 中国古代的一些杰出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对中国或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此回答3--4题。‎ ‎ 3.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这里“修善政”的核心内容是 ‎ 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B.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 C.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D.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3.A 【解析】 本题最佳答案是A,因为齐桓公称霸最根本的原因是齐国综合国力强大,而这得益于管仲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的措施;学生容易误选B,B是A项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之一。 ‎ ‎4.某业余作家撰写汉武帝传记,有个情节是朝廷接待日本使者,下列构思中有可能符合史实的是 ‎ A.在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西域都护的时候日本使者到来 ‎ B.朝廷史官根据太初历的时间记载倭人奉贡朝贺的史实 ‎ C.董仲舒告诉日本使者要崇尚儒学,必须“存天理,灭人欲”‎ ‎ D.日本使者离开时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其国君 ‎ 4.B【解析】 西域都护设于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东汉光武帝赐予倭国的,故排除A、C、D三项。‎ 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据此回答5--7题。‎ ‎ 5.下列史料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反映同一历史现象的是 A.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B.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 C.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淮商资本之充实者,商以千万计 ‎5.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题中机户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所指现象即资本主义萌芽,与之相符的是c项中匠与常主之间“计日受值”的雇佣关系。A项是反映商品经济发达,B项是反映贫富差距扩大,D项是反映淮商财力雄厚。‎ ‎6.从近代经济史发展潮流的角度看,最能体现辛亥革命是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的是 ‎ A.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用革命手段代替改良手段 ‎ C.真正挽救了民族危亡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6. D 【解析】题中的发展潮流在当时指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这里的“继承和发展”要从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回答,故只能选择D。‎ ‎7.下面“新中国局部区域工业建设成就图”中新建企业是我国哪一时期的成就 ‎ ‎ A.1953年到1957年 B.1957年到1966年 ‎ C.1966年到1976年 D.1978年到2000年 ‎7.A 【解析】 图示揭示了“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化建设的成果。‎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和掠夺是造成近代以来中国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回答8—10题。‎ ‎8.下图中现象出现于 ‎ ‎ A.1841年1月 B.1860年以后 C.1842年 D.1858年 ‎8.B 【解析】 本题要求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等历史事实。地图显示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天津、汉口、南京等地。十一个通商口岸中《天津条约》开放丁十个,《北京条约》开放了天津。‎ ‎9.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卒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并将内外银库所贮银两,及钱法堂存贮新铸制钱数百万串,禄米等仓存贮米石,均皆搬运一空。”“并闻内廷各宫殿及颐和园内陈设,均已搜掠罄尽云。”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 ‎9.C 【解析】 材料提供的信息有“联军”、抢劫京城(含“颐和园”)等。四个选项中符合这些的只有八国联军。‎ ‎10.据抗战胜利后不完全调查,1937年日本占领南京后抢走的有器具30.9万件,衣服540余万件,金银首饰14 200两,珍贵书籍14.86万册,古字画28 400件,古玩7 300余件,牲畜6 200头,粮食1 200万担,其他诸如工厂设备、原料、车辆、铁器和破坏的房屋商店尚未统计。这种野蛮的经济掠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 ‎ A.积累资本主义发展的资金 B.实现中日经济提携 ‎ C.转嫁三十年代大危机 D.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10.D 【解析】 联系教材中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可知,日本经济掠夺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政治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据此回答11—13题。‎ ‎11.近代中国最早提出“以法治国”主张的著作是 ‎ ‎ ‎11.A 【解析】属于近代中国的著作的有A、B、D三项,并且都体现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但最早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资政新篇》。‎ ‎12.与1949年《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全体中国人民 ‎ B.规定新中国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消灭一切剥削阶级 ‎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 ‎ D.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政治协商制度 ‎12.C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区分1954年宪法和1949年《共同纲领》内容的根本不同之处。1954年宪法有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而社会主义原则是《共同纲领》所没有的。‎ ‎13.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这里的“两制”指的是 ‎ A.两种法律制度 B.两种管理体制 C.两种社会制度 D.两种经济模式 ‎13.C 【解析】 “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的管理体制、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与内地都存在差异,但是社会制度的不一样是关键。根据“一国两制”的含义即可判断。‎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现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据此回答14—16题。‎ ‎14.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革命性远远逊色于18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法国大革命不够了解 ‎ B.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 ‎14.D 【解析】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9世纪末,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所以在思想认识等方面远远不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15.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15.C 【解析】 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促进了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真正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答案只能选C。‎ ‎16.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主要著作《国富论》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圣经”。主要是因为该书 A.要求政府开始干预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B.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C.要求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工业资本主义 D.要求资产阶级在更加广泛的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 ‎16.B 【解析】 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生活在1723—1790年,当时英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还不够巩固。所以当时该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创造出了大量的先进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据此回答17—18题。‎ ‎17.下列自然科学的成就中,开辟了人类生活新时代的是 ‎ A.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瓦特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 ‎ C.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D.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7.D【解析】 题目中A、C两项开辟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但与人类生活关系并不密切,B项改良型蒸汽机是在前人发明基础上的改造,与生产联系密切,但不具有“开辟”的意义。D项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电的利用成为可能,开启了人类电气时代的大门,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符合题意。 ‎ ‎18.近年来微机处理运算的能力成倍增长而成本大幅下跌,使得个人计算机市场迅速发展起来。计算机生产企业发展成为美国、英国、中国、印度等国效益最好的大企业。比尔·盖茨等计算机经营者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富豪。这说明 ‎ A.技术革命迫使劳动者不断提高素质 B.全球经济形成以知识为中心的新的国际分工 ‎ C.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结构有巨大影响 D.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 ‎18.C 【解析】 材料表达的思想是: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之一的信息产业,它的兴起已经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 十七、十八世纪,英、法、美三国的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三次革命既有时代的共性,也有符合各自具体国情的个性。据此回答19--21题。‎ ‎19.“圈地运动的实质是一场深刻的反封建革命和农牧业技术革命”。这是因为圈地运动 ‎ ①使农村中出现了手工工场 ②产生了农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③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引起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B 【解析】 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农场和牧场,但不是手工工场。‎ ‎20.英国革命中先后出现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的局面,法国大革命后出现了拿破仑称帝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和部分封建势力的妥协 B.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 ‎ 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 o.反对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 ‎20.B 【解析】 拿破仑不代表封建势力,所以A项不对;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法两国社会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已较为发达;只有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为了反对封建王朝的复辟。‎ ‎21.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独立战争未能完成的任务主要是 ‎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C.彻底消灭英国殖民势力 D.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21.D 【解析】 美国独立战争的任务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封建制度无关,独立战争的胜利消灭了英国的殖民势力,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是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完成的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不断完善是工业化经济、国际工人运动等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发展的思想保证。据此回答22--25题。‎ ‎2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②世界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③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产生 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⑤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⑥“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③④⑤②⑥‎ ‎ 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22.A 【解析】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世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建立于1871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发生在1917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于1864年。‎ ‎23.《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中国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改革的特点是 ‎ A.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 ‎ B.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 ‎ C.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C 【解析】 选项A、B分别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选项D明显不属于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4.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被继承并发展成为列宁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 A.俄国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C.列宁为建党和创建新的革命理论做了大量的工作 ‎ D.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24.D 【解析】 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是根本原因:A、B、C三项都是列宁主义产生的原因,但都不是根本原因;‎ ‎2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当今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经验教训有 ‎ ①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③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 ‎ ‎④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5.A 【解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当今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经验是宝贵的·:这只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次挫折,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失败,中国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提到:“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 材料二 建国初,由于恢复经济和搞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出现了农民流入城市的高峰——‎ ‎1949年到1952年几乎每年都有500万农民进入城市。‎1953年4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关于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规定未经劳动部门许可和介绍,不得在农村招收工人。‎ ‎ 材料三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孙中山为什么会认为“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2分)‎ ‎(2)为什么1949年到1952年我国政府不限制农民进城,但到了1953年后,政务院却规定限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6分)‎ ‎(3)材料三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2分)‎ ‎26.[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有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及其影响。解答这类问题需要结合材料的背景、内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用规范、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 ‎[试题答案] ‎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丁一些障碍,中国城市经济会因此有一个长足的发展。(2分)‎ ‎(2)1949年到1952年,新中国刚刚建立,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农民进城适应了大规模的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政府对农民进城不作限制。到了1953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基本完成,限制农民盲目流人城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减轻城市人口压力。(6分)‎ ‎(3)会加速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2分)‎ ‎[知识拓展] 实现经济现代化是当今我国发展的目标,而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载体。 中国城市化的重点是农村的城市化,但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等严重困扰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媒体《独立报》‎2006年4月8日报道,权威旅游杂志《Wanderlust》邀请多名专家选出史上十名最伟大的旅行家,……排第二位的玄奘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于公元627年只身沿西域越过帕米尔高原前往天竺学佛。玄奘后来得唐太宗钦定口述行踪见闻,编成《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史上经典游记,评选专家更称其是旅行文学的先驱。‎ ‎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2006年3月《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中说:“‎ 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过,中印关系史中99.9%的时间内都是友好的,事实证明,中印之间互不构成威胁,两国的共同点远远超过分歧,中印有一千个理由加强合作,而没有一个理由分开。印度领导人也表示过类似的观点。”‎ ‎(1)玄奘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他的行为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这种交往对当时中国文化艺术有何影响?(2分)‎ ‎(2)观察材料二的两幅图,说明其反映的事件的性质及影响是什么?(8分)‎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外交中的什么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结合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印有一千个理由加强合作,而没有一个理由分开”的原因。(3分)‎ ‎ 27.[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唐代中国与印度的交往、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及意义、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的性质与意义、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中印关系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今中印合作的原因等古今中外的知识点。解题时学生必须能够正确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联系教材所学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亚洲革命风暴、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等归纳、分析、说明。‎ ‎[试题答案] ‎ ‎(1)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1分)对敦煌莫高窟、唐朝乐舞等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向-(1分)‎ ‎(2)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加速了清朝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与印度等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4分)‎ ‎1857年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与的民族大起义,它充分展现了印度人民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不畏强暴,英勇抗击殖民者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4分)‎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分)‎ ‎(4)和平与发展。(1分)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环境下,中印两国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和需求。(2分)‎ ‎[试题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试题从当今时政热点中印关系入手,考查了中印关系发展、亚洲革命风暴等主干知识内容,从文明史角度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邻邦及其发展,启发我们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和提高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8.(10分)儒家思想是西汉以后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视剧本《贞观之治》中说:“贞观时期,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诗歌、绘画以及医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伟大的创造和卓越的成就。唐朝对西域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吐蕃、回纥、南诏、靺鞨等少数民族也建立了广泛联系。中外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发展,为唐朝以后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运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在发展生产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4分)‎ ‎ ‎ ‎(2)明朝思想家李贽是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也发表文章说,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2分)‎ ‎28.(试题解析) ‎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电视剧《贞观之治》入手,学生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阐述唐太宗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措施。第(2)问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内容及其出现的原因,学生必须联系当时政治经济的总体情况进行说明:第(3)问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言论切入,学生必须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说明陈独秀等人的观点。‎ ‎[试题答案] ‎ ‎(1)措施: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出“存百姓”思想,主张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②崇儒尊孔,兴科举,扩大统治基础;③巩固边疆,促进唐与西藏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分)‎ ‎(2)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置疑。(2分)‎ ‎ (3)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必须予以摧毁。(2分)‎ ‎[试题评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近年高考常考常新的历史热点知识。本题从儒家思想对唐朝生产发展的影响、明清社会变化引发的人们对儒家思想认识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反儒学以推进民主和科学的发展着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儒家文化,掌握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知道思想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9.(15分)观察下面两幅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回答问题。‎ ‎ ‎ ‎(1)图一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取得了哪些重大军事成果?(7分)‎ ‎(2)图二所示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有何成果?(5分)‎ ‎(3)在图二所示的开罗会议上,与会三国的综合国力相去甚远,三个国家中,综合实力最弱的国家是哪一国?其能与其他两国一同参与会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9、[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中途岛战役发生的时间及该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成果、开罗会议的内容及成果等: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联系教材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和回答。‎ ‎[试题答案] ‎ ‎(1)1942年。(1分)这一年欧洲战场发生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次年2月取得胜利,它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而且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使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则由防御转为进攻;在北非战场上,英军在阿拉曼大败德意军队,第二年在北非的德意法西斯势力被迫投降。(6分)‎ ‎(2)1943年的开罗会议主要讨论了对口作战的一些相关问题。(2分)会议签署《开罗宣言》,决定盟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3分)(3)中国。,(1分)主要原因是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战场之一,其反击日本侵略的行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 ‎[试题评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紧紧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同作战、开罗会议等事件,肯定了中国国民党为抗战作出的努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战情感、爱国情感,隐性考查了时政热点——统一问题和社会热点——和平与发展问题。 ‎ ‎2007年全国百校联盟高考最后一卷(三)答案详解 ‎ [热点梳理与押题预测]‎ ‎2007年高考历史科的《考试大纲》与2006年的相比,除题型示例外几乎没有变动。北京高考名师2007年备考座谈会关于2007高考的观点总结:‎ ‎(1)2007年历史题型示例变化的原因是2006年《考试大纲》题型示例中的有些题目太陈旧了,故选用近年高考试题进行更新、补充。‎ ‎(2)试题总体难度将基本不变(0.55~0.60之间)、中国史和世界史各部分的分值比例基本保持在2006年的水平,内容不超出《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 ‎(3)题目保持原有的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等题型,但突出对历史学科基本(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 ‎(4)试题体现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题目难易层次鲜明,有梯度,较好地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功能。‎ ‎(5)试题考查的知识结构清晰、稳定,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古今联系、中外联系,有利于与热点问题相结合,有利于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 ‎(6)试题讲究基础性、时代性,关注史学理论,尽可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内容。因此,“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能够起到提挈宏观整体、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的历史主干知识仍然是考试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测试评价与备考策略]‎ 本套试题在题型、题量、分值分布、区分度、时间分配、知识点覆盖等方面,完全体现2007年新考纲的精神;命题人以全新的材料、全新的考查情境、全新的考查角度、全新的命题视角,科学地融入了最新高考研讨会的相关精神;试卷在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2007年备考水平测试的目的。测试证明考生前一阶段的复习成效显著,考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也暴露出学生对试卷中的图片型和数据型材料题的审题和分析能力不足、学科语言规范性差等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全面梳理教材基础知识,争取能够融会贯通;注意小型问题综合化的命题倾向;注重把教材及教材以外的图片、图表与教材主干知识、现实生活相联系,扩大思维空间,提高解读历史图表、理解运用的能力;从当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出发,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历史现象,引导学生重视历史问题的史鉴功能、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1.C 【解析】 A项反映了孔子主张爱一切人,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B项由材料的含义可知体现了和谐思想。C项不是孔子的观点,且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项承认人的正常欲望,主张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实现,而不是不择手段地贪求、妄求,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B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唐”、“陇西”、“和亲”、“一半胡风似汉家”,再联系教材所学的唐蕃和亲的史实,就可排除A、C、D三项,肯定B项,‎ ‎3.A 【解析】 本题最佳答案是A,因为齐桓公称霸最根本的原因是齐国综合国力强大,而这得益于管仲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的措施;学生容易误选B,B是A项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之一。 ‎ ‎4.B【解析】 西域都护设于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东汉光武帝赐予倭国的,故排除A、C、D三项。‎ ‎5.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题中机户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所指现象即资本主义萌芽,与之相符的是c项中匠与常主之间“计日受值”的雇佣关系。A项是反映商品经济发达,B项是反映贫富差距扩大,D项是反映淮商财力雄厚。‎ ‎6. D 【解析】题中的发展潮流在当时指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这里的“继承和发展”要从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回答,故只能选择D。‎ ‎7.A 【解析】 图示揭示了“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化建设的成果。‎ ‎8.B 【解析】‎ ‎ 本题要求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等历史事实。地图显示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天津、汉口、南京等地。十一个通商口岸中《天津条约》开放丁十个,《北京条约》开放了天津。‎ ‎9.C 【解析】 材料提供的信息有“联军”、抢劫京城(含“颐和园”)等。四个选项中符合这些的只有八国联军。‎ ‎10.D 【解析】 联系教材中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可知,日本经济掠夺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11.A 【解析】属于近代中国的著作的有A、B、D三项,并且都体现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但最早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资政新篇》。‎ ‎12.C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区分1954年宪法和1949年《共同纲领》内容的根本不同之处。1954年宪法有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而社会主义原则是《共同纲领》所没有的。‎ ‎13.C 【解析】 “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的管理体制、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与内地都存在差异,但是社会制度的不一样是关键。根据“一国两制”的含义即可判断。‎ ‎14.D 【解析】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9世纪末,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所以在思想认识等方面远远不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15.C 【解析】 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促进了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真正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答案只能选C。‎ ‎16.B 【解析】 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生活在1723—1790年,当时英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还不够巩固。所以当时该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资本主义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17.D【解析】 题目中A、C两项开辟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但与人类生活关系并不密切,B项改良型蒸汽机是在前人发明基础上的改造,与生产联系密切,但不具有“开辟”的意义。D项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电的利用成为可能,开启了人类电气时代的大门,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符合题意。 ‎ ‎18.C 【解析】 材料表达的思想是: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之一的信息产业,它的兴起已经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 ‎19.B 【解析】 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农场和牧场,但不是手工工场。‎ ‎20.B 【解析】 拿破仑不代表封建势力,所以A项不对;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法两国社会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已较为发达;只有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为了反对封建王朝的复辟。‎ ‎21.D 【解析】 美国独立战争的任务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封建制度无关,独立战争的胜利消灭了英国的殖民势力,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是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完成的任务。‎ ‎22.A 【解析】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世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建立于1871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发生在1917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于1864年:‎ ‎23.C 【解析】 选项A、B分别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选项D明显不属于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4.D 【解析】 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是根本原因:A、B、C三项都是列宁主义产生的原因,但都不是根本原因;‎ ‎25.A 【解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当今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经验是宝贵的·:这只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次挫折,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失败,中国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26.[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有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及其影响。解答这类问题需要结合材料的背景、内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用规范、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 ‎[试题答案] ‎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丁一些障碍,中国城市经济会因此有一个长足的发展。(2分)‎ ‎(2)1949年到1952年,新中国刚刚建立,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农民进城适应了大规模的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政府对农民进城不作限制。到了1953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基本完成,限制农民盲目流人城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减轻城市人口压力。(6分)‎ ‎(3)会加速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2分)‎ ‎[知识拓展] 实现经济现代化是当今我国发展的目标,而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载体。 中国城市化的重点是农村的城市化,但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等严重困扰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7.[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唐代中国与印度的交往、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及意义、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的性质与意义、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中印关系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今中印合作的原因等古今中外的知识点。解题时学生必须能够正确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联系教材所学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亚洲革命风暴、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等归纳、分析、说明。‎ ‎[试题答案] ‎ ‎(1)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1分)对敦煌莫高窟、唐朝乐舞等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向-(1分)‎ ‎(2)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加速了清朝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与印度等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4分)‎ ‎1857年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与的民族大起义,它充分展现了印度人民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不畏强暴,英勇抗击殖民者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4分)‎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分)‎ ‎(4)和平与发展。(1分)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环境下,中印两国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和需求。(2分)‎ ‎[试题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试题从当今时政热点中印关系入手,考查了中印关系发展、亚洲革命风暴等主干知识内容,从文明史角度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邻邦及其发展,启发我们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和提高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8.(试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电视剧《贞观之治》入手,学生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阐述唐太宗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措施。第(2)问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内容及其出现的原因,学生必须联系当时政治经济的总体情况进行说明:第(3)问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言论切入,学生必须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说明陈独秀等人的观点。‎ ‎[试题答案] ‎ ‎(1)措施: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出“存百姓”思想,主张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②崇儒尊孔,兴科举,扩大统治基础;③巩固边疆,促进唐与西藏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分)‎ ‎(2)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置疑。(2分)‎ ‎ (3)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必须予以摧毁。(2分)‎ ‎[试题评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近年高考常考常新的历史热点知识。本题从儒家思想对唐朝生产发展的影响、明清社会变化引发的人们对儒家思想认识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反儒学以推进民主和科学的发展着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儒家文化,掌握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知道思想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9、[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中途岛战役发生的时间及该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成果、开罗会议的内容及成果等: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联系教材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和回答。‎ ‎[试题答案] ‎ ‎(1)1942年。(1分)这一年欧洲战场发生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次年2月取得胜利,它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而且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使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则由防御转为进攻;在北非战场上,英军在阿拉曼大败德意军队,第二年在北非的德意法西斯势力被迫投降。(6分)‎ ‎(2)1943年的开罗会议主要讨论了对口作战的一些相关问题。(2分)会议签署《开罗宣言》,决定盟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3分)(3)中国。,(1分)主要原因是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战场之一,其反击日本侵略的行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 ‎[试题评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紧紧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同作战、开罗会议等事件,肯定了中国国民党为抗战作出的努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战情感、爱国情感,隐性考查了时政热点——统一问题和社会热点——和平与发展问题。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