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三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三 第三至第五章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联合国2015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人们在水资源社会循环过程的环节中环保意识不强,水资源利用不当,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水资源短缺。人类“水资源利用不当”及“造成水资源污染”的两个环节分别是( ) A.取水 输水 B.用水 排水 C.排水 取水 D.排水 输水 2.水循环对自然界水资源的更新意义重大,同时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是来自( ) A.太阳辐射 B.地球运动 C.地球内能 D.人类燃烧的煤炭、石油 - 15 - / 15 【解析】1选B,2选A。第1题,人类在用水方面,浪费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在排放到自然环境之前,没有采取净化措施,造成水体污染,从而也导致水资源短缺。第2题,只有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自然界的水体才会蒸发,才会有水汽输送等,水在循环过程中将所吸收的太阳能进行转化,从而使水在循环中具有巨大能量。 【知识拓展】“世界水日”的起源及意义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其旨在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乏淡水问题,开展广泛的宣传以提高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联合国水机制和联合国人居署负责对全球的世界水日活动进行协调。 (2016·南昌模拟)下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4.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 15 - / 15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解析】3选B,4选A。第3题,洞庭湖与鄱阳湖面积的变化都是2006年到2007年减少,2007年到2010年增加,2011年都在减少,A、C错。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B对。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是在2010年到2011年,D错。第4题,湖泊面积的这种变化主要与流域内的降水年际变化有关,降水多的年份湖泊面积大,降水少的年份,湖泊面积小,A对。蒸发量、湖泊出水量变化对水体面积变化影响小,B、C错。干流入湖水量由流域内降水量决定,D错。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年平均水温与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 ) A.等温线的弯曲主要受海陆分布影响 B.等温线数值的递变受大气环流影响 C.洋流a的形成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D.洋流b的形成是受中纬西风的影响 6.图中洋流( ) A.a对沿岸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B.a北部海域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渔场 C.b流经海域易形成海冰影响航行安全 D.b可提高北美洲到欧洲船舶的航行速度 【解析】5选D,6选A。第5题,依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a为千岛寒流,b为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是在中纬西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海流。第6题,a是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加固训练】 - 15 - / 15 读某海域夏季测得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回答(1)、(2)题。 (1)该海域可能位于( ) A.北半球大陆东岸附近 B.北半球大陆西岸附近 C.南半球大洋东岸附近 D.南半球大洋西岸附近 (2)下列不符合该海域的说法是( ) A.是鱼群密集的场所 B.海雾出现频繁 C.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D.夏秋气旋活动频繁 【解析】(1)选A,(2)选C。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海域有寒暖流交汇,应该位于北半球大陆东岸附近。 第(2)题,该海域有寒暖流交汇,应该会有鱼群分布;因为寒流温度低,会产生海雾;该海域位于中纬度地区,夏秋季节多气旋活动;该海域位于大陆东岸,不会常年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 下图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是甲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的地质剖面图,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7、8题。 7.P地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背斜 B.地垒 C.向斜 D.地堑 8.有关Q地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带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 15 - / 15 B.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C.农业地域类型以地中海式农业为主 D.该海域冬季结冰 【解析】7选A,8选C。第7题,乙图中河谷处岩层上拱,所以是背斜,A正确。第8题,据等高线判定河流向北流,河道右侧侵蚀严重,所以判定是北半球,所以自然带类型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错误;降水季节变化较大,B错误;农业地域类型以地中海式农业为主,C正确;该海域冬季不结冰,D错误。 【方法技巧】区分地垒和地堑的方法 (1)判断是否是地垒和地堑,首先在地质构造图上必须同时能看到相邻的两个断层,如果只看到一道断层则不能确定。 (2)地堑是两条大致平行的相向倾斜的断层,中间部分岩块下降而形成;地垒是两条大致平行的相背倾斜的断层,中间部分岩块上升而形成。 (2015·广州模拟)下图是我国某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深度和年平均气温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该流域的河水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10.该流域所属自然带最可能是(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 - 15 - / 15 【解析】9选A,10选B。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年径流深度与年降水量线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即该地径流深度主要受降水影响,可推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雨水。第10题,由图可知,该流域年降水量大多在600 mm至800 mm之间,年均温在12℃至14℃之间,应为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可推知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015年3月,黄河兰州段出现河床“露底”现象。许多市民纷纷踏入裸露的河滩,希望能从中淘到“黄河奇石”。据此回答11、12题。 11.形成“黄河奇石”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固结成岩 C.流水搬运 D.风化作用 12.“黄河奇石”最有可能出现在________上( ) A.三角洲 B.“V”型谷 C.河漫滩 D.冲积扇 【解析】11选A,12选C。第11题,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棱角被磨去,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石头,所以A正确。第12题,黄河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这里不可能有三角洲;“V”型谷在河流发育初期,这里不可能有该类型河谷;在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是河漫滩,“黄河奇石”应该出现在河漫滩上;冲积扇在河流流出山口处,这里不是冲积扇。 扇三角洲(下图)是河流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形成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 15 - / 15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解析】13选D,14选B。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扇三角洲不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因此选D。第14题,辫状河流支流众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河道较浅。 下图为某地主要气候要素随季节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中四要素中,关联度最高的一组是( ) A.昼长——平均日照 B.气温——昼长 C.降水量——气温 D.平均日照——降水量 16.该气候区的典型植被( ) A.叶片宽阔、冬落夏绿 B.硬叶宽薄、常绿长青 C.针叶阔叶、参差错落 D.肉茎多汁、四季生长 - 15 - / 15 【解析】15选A,16选A。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昼长变化曲线和平均日照变化曲线具有一致性,两条曲线大致平行,变化趋势相似,二者关联度最高。第16题,该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气温季节变化较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具有叶片宽阔、冬落夏绿的特征。 下图为2015年1月7日水温分布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有关甲海域洋流性质及其流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流,流向西北 B.暖流,流向东南 C.寒流,流向东南 D.暖流,流向西北 18.甲海域( ) A.较同纬度其他海域水循环更活跃 B.沿岸降水稀少,以荒漠景观为主 C.分布有寒、暖流交汇成的大渔场 D.水温分布主要受沿岸大陆影响 【解析】17选A,18选B。第17题,受南半球低纬度的东南信风影响,该地区洋流是由东南流向西北,因是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故性质为寒流。第18题,由于受寒流影响,水温较低,水循环不活跃,故A错;寒流降温减湿,导致该地降水稀少,以荒漠景观为主,B对;该处并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但可能有上升流形成的渔场,C错;水温分布主要受洋流影响,D错。 (2015·太原模拟)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型较小,跋山涉水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2 800米处高山盆地。此盆地由三个U型谷组成。下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植被分布图,回答19、20题。 - 15 - / 15 19.下列有关天山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北坡, B为背风坡 B.A坡植被比B坡生长更为茂盛 C.L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D.可找到冰川运动痕迹 20.焉耆马的特征形成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小( ) A.冰雪融水优质水源 B.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 C.多样植被营养丰富 D.高寒缺氧提高耐力 【解析】19选D,20选A。第19题,由图可知,A坡雪线高于B坡,雪线以下同一自然带A坡高于B坡,则可推知A坡既是阳坡又是背风坡,B坡既是阴坡又是迎风坡,故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B坡的自然带多于A坡,故B坡植被生长更为茂盛。L自然带介于山地草甸和山地草原之间,且纬度高,海拔较高,又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低,植被以针叶林为主。雪线以上为终年冰川带,故可以找到冰川运动痕迹。第20题,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2 800米处高山盆地,海拔高,高寒缺氧的环境提高了焉耆马的耐力;盆地内部平坦开阔,形成了其善奔跑的特点;多样植被为其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了其体型小精悍的特征。 - 15 - / 15 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那里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下图中的“花”为在遍地湿润的碎石块间茁壮醒目的一株1米多高的塔黄,叶片呈“垫伏”(匍匐贴近地面生长)状,结合图文回答21、22题。 21.下列有关高山流石滩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堆积 ②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 ③流石滩的形成与昼夜温差大和冻融作用有关 ④流石滩的形成与重力作用和较平坦地形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塔黄”花色艳丽,叶片“垫伏”于地面,是高山花卉的重要生存手段。下列描述“塔黄”与“流石滩”环境的相关性正确的是( ) ①花色艳丽能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②花色艳丽能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 ③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适应强风及碎石松动的环境 ④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更好吸收地面热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5 - / 15 【解析】21选D,22选A。第21题,材料中给出了构成流石滩的石块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由此可分析,流石滩的形成与冰川堆积和风力堆积基本无关。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如冻融作用形成破碎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D正确。第22题,花光合作用不强烈,高山环境风力较大,气温低,地温也低,叶片贴地只是为了适应强风与碎石环境,A正确。 马绍尔群岛是在古老玄武岩基岩上形成的珊瑚礁,以环礁居多。科学家研究发现位于图中M处的诺克斯环礁1905年突然消失,百年后开始“复活”,新的小岛在废墟中重生。据此回答23~25题。 23.马朱罗环礁的岩石类型是( ) A.喷出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侵入岩 24.诺克斯环礁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台风 B.海平面上升 C.海水变淡 D.洋流 25.诺克斯环礁迅速复活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强 B.气温下降 C.降水丰富 D.沉积物多 【解析】23选B,24选A,25选D。第23题,马朱罗环礁是珊瑚礁。珊瑚礁是珊瑚虫遗体堆积形成的,是沉积岩,B对;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A、D错;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C错,故B正确。第24题,根据“诺克斯环礁1905年突然消失”可知,海平面不可能突然上升,海水也没有变淡,B、C错;洋流是表层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不会造成环礁的消失和出现,D错;台风时狂风掀起巨浪,破坏环礁,使之消失,故A正确。第25题,根据气候资料和该地纬度位置进行分析可知,该地终年高温多雨,气温高,阴天多,光照差,A、B错;降水丰富,不可能使珊瑚岛再生,C错;珊瑚虫生长快,沉积物多,露出水面,导致环礁复活,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 15 - / 15 26.(2016·九江模拟)一个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出发前老师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C地非常相似,简述其成因。 (3)当同学们到达B山山麓地带休息时,发现B山山势高耸,请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中A处位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碰撞处,地壳活跃,岩浆容易沿地壳裂隙喷出。第(2)题,庐山属于断块山,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和图中C地相似。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B山是向斜成山。 答案:(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3)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7.读世界渔场分布图,回答问题。(10分) (1)描述“大范围渔场”分布特点。 (2)图中的A、B两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简析其形成大渔场原因的差异。 (3)目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普遍萎缩,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解析】第(1)题,渔场的分布特点可以结合图中信息从温度带、南北半球分布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渔场形成的原因可以结合渔场位置、洋流分布、性质及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题,渔业资源萎缩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变化、污染、过度捕捞、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回答;对策可以从管理、控制人口、防治水污染等方面分析回答。 - 15 - / 15 答案:(1)大范围渔场主要分布在温带,北半球比南半球范围要广,面积最大的是北太平洋渔场。 (2)A渔场是北海道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处,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形成大渔场。B渔场是秘鲁渔场,受离岸风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 (3)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酸雨等。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导致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水域污染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重大工程的不利影响。对策: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控制人口增长;防治水体污染,改善海洋环境。 28.读我国部分区域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 (1)说明阿拉善高原沙漠的沙土被搬运到黄河三角洲的过程。 (2)分析黄河不同河段径流补给的差别,说明下游地下水和径流的关系。 【解析】第(1)题,可以反推: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得益于黄河带来的泥沙的堆积,而黄河中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阿拉善高原沙漠。然后正确表达、书写即可。第(2)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河流补给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到了中下游,位于季风气候区,主要是雨水补给。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河床高于两侧,所以只能是河水补给两侧地下水。 - 15 - / 15 答案:(1)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东南)方向搬运,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被冲刷至黄河;泥沙被黄河携带至河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三角洲。 (2)上游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中、下游以雨水补给为主。下游为“地上河”,河水补给地下水。 29.下面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说明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的成因。 (2)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指出该地分布面积较广的岩石类型,同时指出地质时期该地的古地理环境。 (4)指出图中山脉②的走向,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解析】该地形剖面图是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乙应为青藏高原;甲为塔里木盆地。①河应为雅鲁藏布江,其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说明在地质时期应为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②山应为天山,东西走向,天山之南的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多为流动沙丘,天山之北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降水稍多,多为固定沙丘。 答案:(1)流水侵蚀。 (2)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 - 15 - / 15 型;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型。 (3)沉积岩。 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 (4)东西走向。 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部地区,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因而多为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型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30.(能力挑战题)(2016·鹰潭模拟)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 15 - / 1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