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事热点试题集锦国民阅读word版
2019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事热点试题集锦(国民阅读)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9 年 4 月 18 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 显示,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煤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 80.3%,较 2019 年的 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 的接触率为 73.0%,较 2019 年上升了 4.8 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 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 22.8%, 较 2019 年的 17.0%提高了 5.8 个百分点:0-17 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 成年人群体中,14-17 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 周岁少年儿童和 0-8 周岁儿童的听书 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 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 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 80 个字。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 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 2019 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 160 亿元, 增长率有望达 20.4%;2019 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 7.2 亿人,增长率为 4.3%。 材料二: (摘编自《2019 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 2019 年市场发展预测》)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成年 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 8 年上升,达 68.2%;图书阅 读率为 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 26 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 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 离。2019 年,有 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 2019 年的 51.9%上升了 10.5 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 26 分钟每年读书 7.86 本》,2019 年 4 月 18 日新华社) 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 5 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 18 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 8 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范跃辉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 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 2019 年增长了 6.1 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 8 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 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张颐武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 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 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艺天桥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 BCMIX 美食书店, 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 屯,老书虫、PageOne、言又几等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 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是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徐升国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 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 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 推广人孙慧阳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 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题干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 B.2019 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 160 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 7.2 亿 人。 C.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 长增长显著。 D.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是因为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 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居高不下,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呈逐渐拉 开距离之势。 B.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 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C.无论是在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还是美食书店里人们边享受美食边领略阅读 之美,这都是实体书店为了吸引顾客的创新之举。 D.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 人走进书店。 E.孙慧阳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 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较 2019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 看,2019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 58 本•与 2019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但对 比 2019 年的 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 54.76 期和 4.91 期,与 2019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 着生活节奏加快. 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统计,2019 年 至 2019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 2.35 本、2.48 本、3.22 本和 3.26 本.呈现 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9 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 2019 年的 58.1%上升至 64.0%,提升了 5.9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 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 62.21 分钟.比 2019 年的 33.82 分钟增加了 28.39 分钟。这是历次统 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大多数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 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了绝对的主力军, 占比达到 53%;80 后以 22% 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 25%。 材料二: (摘编自《2019 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2019 年,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 2019 年增加了 3. 48%,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 2019 年上升 4. 97%。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 质。 近 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这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 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漸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 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还 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 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 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9—2022 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9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 计.犹太人以 64 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 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 别为 40 本、20 本和 11 本。 与曰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很低。造成这个问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没时间。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 个小时,而工作时间则达到 9.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 交际中。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 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2019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喜欢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 喜爱, 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阅读。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19 年到 2019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逐年上涨。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 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 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 2019 至 2019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 势。 B.材料二中介绍了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来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 氛围,促进国民阅读。 C.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 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 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 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7.8%,较 2019 年 上升了 2.9 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 76.7%,较 2019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 2019 年下降超过 5 个百分 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 10 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 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 2019 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 阅读量的考察看,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 4.77 本,比 2019 年增加了 0.38 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 70.85 期(份)和 5.51 期(份),与 2019 年相比均有不 同程度的下降。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 2.48 本,比 2019 年增加了 0.13 本。 与 2019 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 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 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 2019 年的 29.2%相比,增长了 13.5 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 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 15.6%的国 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 年龄分布看,0—17 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 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6.97 本,较 2019 年提高了 1.48 本,其中,14—17 周岁未成年人课 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 8.97 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9 年我国 0—8 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 86.5%,在这些家庭 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 23.87 分钟陪孩子读书。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 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 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 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9 年 4 月 23 日 01 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每逢这个 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且不乏数据统计, 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 8.5 本,美国的 7 本…… 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 2019 年 4 月 23 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 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 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 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9 年 4 月 25 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 式的改变。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 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 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三暗示读者,中国 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 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 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 表现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 都是服务全民,服务国家的。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 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3.根据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不同阅读的阅读形式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较 2019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 看,2019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9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但对比 2019 年的 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 54.76 期和 4.91 期,与 2019 年 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 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 据,2019 年至 2019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 2. 35 本、2.48 本、3.22 本和 3.26 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 2019 年的 58.1%上升至 6 4.0%, 提升了 5.9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 机阅读时长为 62.21 分钟,比 2019 年的 33.82 分钟增加了 28.39 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 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 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 53%;80 后以 22%的占比 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 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 00 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 空间。 材料二: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9 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2019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 2019 年增加了 3.48 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 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9 年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 2019 年上 升 4.97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 5 年来,成年国民图 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9 年人均图书阅读量 4. 56 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 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 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 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 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9 - 2022 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9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 计,犹太人以 64 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 别为 40 本、20 本和 11 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 3.156 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 个国家平均值 5.736 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 9.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 时问,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 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9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 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根据材料一,2019 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 2019 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 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 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 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显示 2019 至 2019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9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 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 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 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 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 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面, 手机阅读增速最快,已经连续 8 年增长,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 74.4 分钟,同比 增长 19. 6%。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 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不久前,《新京报》调查披露,自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文章通过抄袭、拼凑事实、巧立标题甚至 夸大造谣以获取高阅读量,比如一篇正文不足 300 字、配有 5 张网络图片的文章获得了近6000 条网友评论。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质量却不能恭维。从 阅读的需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好,但是阅读质 量却不容乐观。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 2019-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作者:冯海宁) 材料三 (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 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 认知。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谱(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 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峙,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 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络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 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 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 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 弃。却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 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 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2019-02-14《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作者:汪涌豪)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9 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我国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 并没有受到影响。 B.2019 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国人均电子书的阅 读量并没有增加。 C.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一次论述经典阅读的意义,还是 非常有必要的。 D.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 里所没有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具有 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风气存在背景 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C.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作者认为 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 D.在一味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一些人抛弃了篇幅很长的《战争与和平》和晦涩的 《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 E.放弃对经典的阅读,常进行“轻阅读”“浅阅读”,会不同程度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 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 7.阅读下面的一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 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 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 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 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 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 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 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 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材料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2019 年我国 18―70 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 分 18.91 分 98.85 分 2019 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 个 8951 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 44 万人 个/1.3 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 本 50 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 本 7 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材料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 30 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 15 人成为大学教授,15 人 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 30 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 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 位教授中,有 12 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 15 位工人中,只有 4 人有这种经历。 15 位教授中,有 14 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 品; 15 位工人中,只有 4 人家中有; 15 位教授中,13 人的母亲与 12 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 15 位工人中,只有 6 人的母亲与 4 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 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 位工人中只有 3 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 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 17 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院会发生什么事”。8 岁时,这 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 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 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 100 多部作品。他专 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 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 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 70 年 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 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 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文章来自:学优网 1.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缺少精神追求与享受。 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2.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 3.试分析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读”出一个书香中国 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已不可避免。不过,若是 在这个盛夏光顾上海书展,看到那些酷暑中排长队购买入场券的读者,且大部分是年轻的面 庞,不但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可以稍缓,也颇能体味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这几天的上海,是最为全国读者、出版社、作家瞩目的地方。书展的成功,也向我们发出 疑问:读书人的节日,能否可持续发展?阅读能否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相约,更成为润物 无声的日常习惯? 比如,可否让传统的书店不那么急吼吼地退出历史舞台?尽管网上购书已成常态,但读者仍 然需要阅读的氛围。在网络时代,如果还固守着当年新华书店的站柜卖书方式,书店的没落可想而知。而上海书展每天数十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对话、签售,网上信息的充分发布, 全场提供免费 Wi-Fi,读者呼朋引类相约而来,既是阅读与购书的场所, 也 有了解作家、见识 明星的机缘,还可以拿到小纪念品,或者只是一场以书为媒的社交、约会……正像上海书展 的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读书,本来就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2019 年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 只有 4.35 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 8 本,而韩国人读 11 本、法国人 20 本、以色列人 64 本…… 重视教育的中国家庭,原来竟鲜有读书人么?除了教科书,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没了阅读习惯 么? 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 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 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 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 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 愚”。开卷与否,兹事体大! 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如果有出了家门抬眼就能看到的社区图书馆,有在地铁站台相约 时可以兜兜转转的人文书店,有班级里的图书角、学校里的阅览室,也有像年复一年的上海 书展那样,成为这座城市读书人的节日,公众就有机缘体会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体验思考的尊 严,享受与智者对话的快乐。这也让我们温暖:未必是“大雅久不作”,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 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无书使人俗,没有书香的城市更会显得伧俗无礼。一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 特征,也散发了令人欣慰的讯息:书事可为,阅读可期,民气可用,它作为公共服务的一种,在 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1.下列对“书香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A.营造阅读的氛围,使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签售等,让读书成为人们社交、约会的桥梁,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B.让官员从应酬中解放出来,抽出时间好好读书,杜绝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发生,以增 强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 C.让学生跳出题海,拒绝应试,通过好好读书来增强创新的欲望与能力,远离本能的冲动,扎 实地提高理性表达能力。 D.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书的氛围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充满 文化内涵,进而高雅起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横行全球,微博华丽登场,使阅读与写作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上海书展让人们在关 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中看到了希望。 B.我国公民的阅读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每年阅读图书只有 4.35 本,上海领先全 国,人均也只有 8 本。 C.作者希望读书人的节日能够持续发展下去,阅读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能够成为人们生 活的一部分。 D.文章通过论述官员、学生不读书,社会没有读书风气的后果,指明了不读书的危害,从反面 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它有可能使阅读与写作出现碎片化现象,但传统的阅读不会 退出历史舞台。 B.在网络时代,读书仍然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读书能够使人变得高贵、聪明,意 义十分重大。 C.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是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 丝缕缕地厘清。 D.这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但是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 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二、语言表达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们的国民阅读率一直偏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 员白烨表示,一方面,现在的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重物质甚于重精神,① 。另一 方面,我们在满足年轻一代阅读需求、引导社会大众阅读取向上,还有不到位、不切实的地 方。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增强,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成长,新兴的数字化阅 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并驾齐驱,甚至大有超越的趋向。② ?为了便于调查,谢锡文 等人在 2019 年底创办了一个公益性文学经典阅读平台——文学生活馆,面向社会开放,讲座 现场只可容纳 200 人,每期报名人数却有四五百人。可见,③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字。 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 抽样调查”显示,高达 54.4%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① ,43%的大学生日均阅读时 间低于 1 小时,多数大学生上网娱乐时长远超读书时长。而在阅读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 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经典名著却受人冷落,鲜有人问津。对此,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 两个感叹:一是② ,二是③_ 。 3.下图是第 14 次全国成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各类传统与新兴媒介阅读时长对比图,请根 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写出调查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字, 各媒介接触时长对比 4.下面为近几年来我国国民不同阅读方式的调查统计表,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年份 网上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书阅读 纸质阅读 2019 年 30.1% 29.0% 3.9% 36.1% 2019 年 31.4% 31.8% 4.0% 32.8% 2019 年 32.9% 33.6% 4.1% 29.4% 2019 年 34.6% 36.1% 4.2% 27.1% 请简要概括我国国民阅读方式的变化,并就这种变化谈两点看法。 5.阅读方式在数字时代已发生变化,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数字媒介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近完成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请根据以上两个统计表简 要说明调查结果。 2.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选取传统纸质媒介阅读和数字媒介阅读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概括 其特点并略作说明。 6.阅读下面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文学面临哪些问题,不超过 40 个字。 期盼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刚落到中国作家莫言手中,热心的读者就开始讨论“谁有能力冲 击下一个诺奖”。大家心中的人选是余华、苏童、贾平凹、陈忠实、阎连科等“50 后”、 “60 后”甚至“40 后”作家。至于“70 后”和“80 后”作家,则醉心于能更快带来真金白 银的畅销书写作,其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几乎为零。 我们在为莫言获奖高兴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作为主体受众的年轻人更多 追捧的是偶像作家和网络写手。据相关统计,在每年 4000 部以上的小说作品中,言情、玄 幻、官场、职场等类型小说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 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 4.3 本书(与此形成对比的 是,诺贝尔的祖国瑞典这个数字是 67 本)。在这区区人均 4.3 本图书中,文学类所占比重能 有多少? 三、材料作文 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摩拜创始人套现 15 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拋弃你》的朋友圈热 文横空出世。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用同龄人的“成功”与普通人的平凡进行对比,借此 告诫人们:“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在文章火爆 的同时,舆论场上也是议论纷纷。 读了上面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里,信息更迭风馳云卷,消息传播也不过指尖一触。无论在大街小巷, 还是地铁公交,那些曾经翻阅报纸杂志的人群,开始拿起手机,低着头,沉浸在“拇指阅读” 的快捷与便利之中。与此同时,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 年中国成年国民 图书阅读率为 58.8%,较 2019 年的 58.4%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有学者将之定义为“纸质书 阅读的回暖”。 读了上面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我看阅读”或“我的阅读”为副标题,写 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四、改错题 8.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 修改。 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 展了 11 次。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收回有 效问卷 40600 份。③在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院发布了“2019 年全国国民阅 读调查报告”。④报告显示,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 4.77 本,与 2019 年的 4.39 本相比,增加了 0.38 本。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 90%以上的人表示“看 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 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序号 修改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 阅读方式固为更加使捷,为越表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间读浅表化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消息的把握。该消息分为两段,第一段陈述了两个事实,一是综 合阅读率提升;二是数字化阅读率上升。综合起来可概括为“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 增”。第二段主要阐释“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二题要求考生对消息中反映的社 会现象进行评述。考生要注意到消息中出现了数字化、有声阅读等与科技相关的词语,考生 一方面可对阅读率的增长加以肯定,也可以适当分析科技给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 点睛:新闻类语言运用题旨在考查学生辨识、筛选、提炼新闻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概括新 闻的中心要素是较为常见的压缩语段题目,解答时对新闻的有关知识需了然于胸。新闻的结 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新闻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原因等五个要素。新闻以记叙为主,它告诉我们“谁做了什么事”或“谁怎么了”,即是由 “人物”和“事件”构成的主谓陈述。做好新闻评析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准 确把握新闻材料的实质,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为点评作好准;其次要注意点评语句简明扼 要,点评内容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立场鲜明。再次要注意点评从新闻材料实际出发,以理服 人,不可凭空漫说。 2.答案:1.B; 2.AC; 3.①传统书店要不断创新,找到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满 足人们体验式阅读的需求。 ②开展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厚植全民阅读的土壤,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 解析:1.B 项说法错误,材料一中“预计 2019 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 160 亿元, 增长率有望达 20.4%;2019 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 7.2 亿人”应该是预计将要达到, 不是已经达到了。 A 项、C 项,由原文“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9.9%。数字化阅 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 8 年上升,达 68.2%;图书阅读率为 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 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 26 分钟。”推测; D 项,由“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 时间最长。”推测。 2.A 项,由材料二中,“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 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 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 率,并逐渐拉开距离。”可以推测出; B 项,“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曲解文意,原文“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 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才 是作者写这个例子的本意;C 项,由原文“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 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 扩大自身影响力。”可以推测; D 项,曲解文意,由“在徐升国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 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 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 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可以推测;E 项,“才能”错误,原文是“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 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 的理解和兴趣。” 3.答案:1.B; 2.B; 3.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 材料二中,韩、美均颁布读书法,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②提升国民 综合文化素质,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材料二显示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 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③摆脱应试教育的 负面影响。材料三显示,不少人受困于应试教育抵触读书,我们应该摆脱这一负面影响,静心 读书,忌死读书。④国家干预,增加劳动者休闲时间。材料三显示中国人的休闲时间太短,这 是制约公民读书热情的一大原因。 解析:1.A 项,"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错误,这一信息在原文中没有体现,属于 无中生有。C 项,“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错误,这种说法过于 绝对。D 项,“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错误, 2.A 项,"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错误.原文说的是“2019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 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9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C 项,"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 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说法错误。D 项,“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 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错误.如材料一中没有体现我国与其他闰家的比较,材料三中也 没有"越来越好”的内容表述。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结合原文找出 相关不足之处,然后再提出合理建议。应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考虑,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4.答案:1.B; 2.DE; 3.根据材料得知,阅读形式主要是传统的纸质媒介阅读及新兴媒介的 阅读。 传统的纸质媒介阅读是主要的阅读形式,有助于领略经典作品的深刻的美,但我国成年国民 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新兴媒介阅读获取的是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呈增长趋势,带来了 另一种阅读危机 解析:1.不构成因果关系。阅读倾向只是强调一种可能性的阅读选择,而“屏奴”是强调一 种现实情形。 2.A 项,“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错,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都有应 景的嫌疑”于文无据;B 项,“显得不够专业”太武断;C 项,应该是“立场倾向”而非“利益 倾向”。 3.由材料一可知阅读形式的具体内容及其价值、趋势。材料二中的“屏奴”、材料三中的 “网络浅阅读”,是理解“阅读危机”的关键。 5.答案:1.B; 2.BC; 3.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 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 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 补。 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 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 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 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 解析:1.A.“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 C.“取决于”的说法绝对。 D.“最直接原因”错误 2.A.纸质书图 2019 年的阅读量高于 2019 年; D.“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 E.“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 来越好”。 6.答案:1.D; 2.BE; 3.①手机阅读增长很快 ②手机阅读质量不高 ③人均阅读量不断增长,但增长比较缓慢。 ④经典阅读重视不够,浅阅读大量存在。 解析:1.材料二可知,纸质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只是阅读方式不同,阅读电子书也可能是阅读 经典 2.A 没有着重分析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具有的优势; C“可见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错误,作者认为手机阅读比不阅读好; D“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不等于 “篇幅很长”“他觉得晦涩”不等于“晦涩” ②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 3.①父母自身对阅读的关注与重视。 ②看电视时间过长,导致人们无法忍受纸质阅读方式; ③公共图书馆数量较少,图书馆藏书量不足; ④阅读内容以实际用途和消遣为主,缺失精神的享受。 解析: 8.答案:1.C; 2.B; 3.C 解析:1.曲解文意。文中说“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 器”,并没有说要“拒绝应试”。 2.无中生有。“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3.说法太绝对,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说“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 二、语言表达 9.答案:对阅读缺乏应有的热情; 但是不是说中国人就不爱读书了呢; 民众对于文学经典 还是怀有极大的求知热情 解析: 10.答案:表示“没有时间读书”(读书的时间很少); 最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或“最该读 书的人不读书”); 最该读的书没人读 解析: 11.答案:我国成年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 显著;传统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时间最长,但纸质报刊阅读时长均有不同程度 下降。 解析: 12.答案: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均呈上升趋势,纸质阅读呈下降趋势。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传统阅读方式受到冲击;呼吁回归纸质阅读、深度阅 读。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一定要认真分析所给表格,明确表格中 的各个要素,然后分析其中的数据变化,找出规律,抓住主要信息,舍弃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 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本题中调查的内容是“我国国民不同阅读方式”,涉及了从 2019 到 2019 年间的数据,通过对“网络在线阅读”“手机在线阅读”“电子书阅读”“纸 质图书阅读”四年间数据的比较,可得出前三者数量上升,“纸质图书阅读”数量下降的结 论,这一结论表明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考生把这些信息表述清楚即可得到答案,意思对即 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以表格为命题材料的命题形式:此类题目将数据以直观的图表显示出来。答题 者需要认真弄清题意,然后准确地把握数字变化规律,解决问题。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借助表 头的文字弄清图表反映的内容,然后借助数据变化的趋势把握具体反映的情况。 13.答案:1.近年来各媒介综合阅读率逐年上升,其中数字媒介阅读率近三年上升迅猛。 2.(示例)数字媒介阅读一是高效便利,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皆可,方便信 息检索;二是人性智能,数字媒介能更好地领悟人的指令和要求,从而做出反应,人与之“相 处”时,更像是和一位助手或朋友交流;三是费用低,阅读纸质媒介,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 网络阅读费用相对较低。 解析:1.首先要弄清两个图表的内容:第一个图表是“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是对阅读的整 体情况的统计;第二个图表是“数字媒介阅读率”,是专项统计。其次要观察数据的变化趋 势,注意两组数据的比较。 2.两种媒介阅读各有各的特点,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进行概括,说明时可以进行比较。 14.答案:年轻作家写作功利化,文学受众欣赏层次不高,人们缺乏阅读文学的兴趣。 解析: 三、材料作文 15.答案: 近日,一篇题为《摩拜创始人套现 15 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朋友圈热文横 空出世。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用同龄人的“成功”与普通人的平凡进行对比,借此告诫 人们:“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然而,在文章火 爆的同时,舆论场上也不乏批评之声,韩寒便发微博批判此文,指责其贩卖焦虑,制造恐慌。 在围绕这篇文章的争议之中,“同龄人”触动了大家敏感的神经。 姑且不论“摩拜创始人套现 15 亿元”的说法是否是事实,一些年轻人通过创业获取了巨 大的财富,的确让不少他们的同龄人产生焦虑。 我们每个人总会在生活中陷入窘境,并被其他优秀的同龄人“超越”,但若仅凭一腔不甘 现状的热血,就在缺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走上了创业之路,那么最终极有可能让韩寒“春夏 秋冬,造福房东”的话一语成谶。况且,人各有志,所谓的“同龄人”固然存在优秀与平庸的 差异,但若将此解读为抛弃与被抛弃,无非是再次将社会达尔文主义、丛林法则这种野蛮的 视角从历史的垃圾堆中挖掘出来而已。从这个视角看,韩寒对此文的批判不无道理,倘若一 味追捧此文的价值观,难免误入歧途。 然而,韩寒的见解固然中肯,但我们也不能把这样的文字当成单纯的“安慰”,而在不知不 觉间忽视了努力的重要性。人们在赞赏韩寒犀利观点的同时,也别忽视了韩寒在自己微博下 的评论:“以上文字,看着可能舒服些安慰人一些,但也不是你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借口。千 万别从一碗鸡汤里爬出来,又掉进了另一碗鸡汤。” 跳出事件本身,我们发现这一情景似曾相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都会被自己的父 母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在这种比较之下,我们的自尊常常会受到打击,感到委屈与 恼怒。此时,假若有一名好心邻居站出来说出诸如“孩子不是用来和别人比的”等此类话语, 我们当然会感到欣慰。但是,我们也不能只享受着这种话语中的安慰与舒适,而忘记了我们 确实有不足之处,需要向别人学习。 不是所有人能够将全部精力用于努力拼搏,但同时,也几乎没人会全然不思进取。即使一些 “别人家的孩子”总能做得比我们更加优秀,我们 也未尝不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坚 持奋斗。当“鸡汤”以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令我们恐慌与焦虑的时候,这种恐慌和焦虑就很有 可能将我们推向另一个极端,以另一种与其全然相悖的“鸡汤”进行反驳。 其实,在围绕“同龄人”的争议之中,我们最佳的立足点不在于争端的任何一方。立足于 自己的人生轨迹,相信自己的判断,根据自己的境遇而非他人的评价,不断调整自己前行的方 向与努力的程度,才是我们最好的自处之道。 我们的同龄人取得了巨大的财富,当然很了不起。但是,这并不足以成为动摇我们生活的 理由。在社会舆论的洪流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稳住自己,不因他人的鼓吹而随波逐 流,也不因厌恶竞争便消极放弃。我们要做的,是以一种更加理性且稳健的姿态抵达我们所 追求的人生彼岸,而不是在“同龄人之争”中迷失自我。 ②纸质阅读的价值守望 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里,信息更迭风驰云卷,消息传播也不过指尖一触。八街九陌,车水马 龙,那些曾经翻阅报纸杂志的人群,开始拿起手机,低着头,沉浸在“拇指阅读”的快捷与便 利之中。 当文明卷进科技变革的潮流漩涡里,城市开始拆除那些老旧的报刊亭,青山隐没,斜阳老去, 我们也开始把情怀叠进抽屉。 5 日,新华电讯一篇名为《都市的报刊亭,请慢些拆慢些拆……》的报道,给这个争分夺秒 的快节奏时代打了一管柔化剂,而其背后引发的是对坚守纸质阅读的价值思考。 “移动化”到不了的深度 当传统报业江河日下,纸媒传播跌价没落,寻求出口的新闻行业也顺应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需求,开始开发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就这样,移动化的新闻,紧紧跟随日 新月异的时代节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在某一程度上预示着有朝一日纸质新闻的历 史退出。 然而细观当下,电子显示屏上出现的新闻阅读,总是以夺人眼球的标题吸引点击量,刺激视 觉的图片博取关注度,而一旦人点击进入“阅读全文”,就会发现短短几百字,甚至几十字, 叙述完讯息概要便再无其余细节与评述。 新闻价值不止于简单的消息传播,更在其引发的深入思考,社会万象终究只是表面现状,普 罗大众更需要的是揭开这张面具,审视个人价值与社会标准之间的平衡差距。 而移动端的新闻多少因为电子显示的缘故无法有效地使人集中,去阅读成千上万字的深刻 评述。相比之下,纸质报纸,拥有更细致的编辑排版,其平滑的纸张触感与印刷的墨色文字, 往往可以让人更聚精会神,更沉浸其中。所以,现下的纸质报纸总是在隔天报道先前的新闻 消息,但其一定会更细节化更深度化地去聚焦社会热点。 同时,对于受众的群体,移动化的新闻大多会是“碎片式”阅读,这种文字汲取只能被认为 是“知晓”,而很少能当作真正的“懂得”。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同样也在追求深刻,它 更需要人们去沉淀,去懂得。传统纸质阅读的价值,有着当下电子阅读无法企及的深度。 “煽动式”达不到的高度 诚然,这是个人人都拥有话语权的时代,但公知的价值引导往往具有更强大的渲染力。因 而,比起对真相一知半解便议论纷纷的网络评论,这个社会更听信个别人的观念指南,于是现 代人对知识的输入越来越趋于演变成听取某些公众号“煽动式”的看法。 今天,标榜公知的群体之间,虽不乏专家学者的存在,但也有一些好煽动人群情绪的声音所 在。虽然人人手握麦克风,但辐射音量因人而异。坐拥数万粉丝的公众号比起一个过往路人 的评论,更容易受人追捧,数字化时代带来的话语平等背后往往是受众群体数量之间的高下 较量。 反之,专业出身的记者与编辑,使纸质新闻阅读,带来高质量的外界讯息,也筛选了过多的 个体化思考,为阅读者保留了更多独立思考空间。没有他人煽动干扰的自我判断,才能算得 上真正的思想自由。 这个包罗多样的社会,追求拥有强大发声能量的精英文化,同时也追求大千世界的别样见 解。纸质阅读,历经时光淘洗,引发了无数先贤后人的思索,不同生活背景下激起的思想火花, 不应该被 100000+的数字所一概而论,也不应该被多人点赞的文字先入为主,从而导致越来 越多的人产生独立思考的“惰性”。 换言之,纸媒拥有的思想自由,是很多自媒体“煽动式”灌输达不到的高度。 “回读性”可抵达的远方 旧时,总有一群人,每天清晨,路过报刊亭,向老板要上一份最新的《参考消息》或是城市 日报,然后夹着热腾腾的早餐和油墨味尚存的报纸,开始各自的一天;而一到放学,三五成群 的少年会拥到书报前,指着要玻璃柜里或者墙上的漫画与杂志,然后一边走一边兴奋地翻看 最新的一期连载…… 不知是恋旧还是恋物,许多人希望收藏好每一期购买的报纸杂志,厚厚地堆摞一叠,书页随 时间泛黄,字迹依岁月暗淡,而一次偶然翻阅的回味,却带给人们不可言喻的怀念与成长后的 二次收获。 如果说当代人的情怀是在与时代博弈的一颗棋子,那么回读一本杂志,一篇文章就是这颗 棋子在岁月纵横里一种守望的仪式。电子阅读带着这个时代的高效,也藏着这个时代的冰冷, 而纸质阅读却给奔波劳累的当代人一个存放记忆的抽屉,那是唯有纸张可以抵达的远方。 记忆中的都市报刊亭,守望一方留存之地;纸页翻飞的传统阅读,等待步履不停的城市旅人 一份耐心与深沉。 解析:试题分析:①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对《摩拜创始人套现 15 亿背后,你的 同龄人,正在拋弃你》这片文章的看法,立意很简单,或赞同,或反对,或辩证的分析,由此从 赞同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社会上一些人事业上的成功可以刺激另一些情懒、懈息的同龄人, 让他们看清差距、脱离安逸,激励他们奋发图强;社会总会有优胜劣汰,社会竞争仍很激烈, 唯有不断奋斗、追逐成功,才可能不被同龄人远远抛下。从反对的角度可以立意为:每个人 的成功标准不同,成功的定义也绝不仅仅是套现十几亿,不应将同龄人的“成功”与普通人 的平凡进行对比,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也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每个人的生活观不同,金钱不 是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金钱也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普通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从综合的角度可以立意为: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具备各种因素,而且成功的早晚也不同,不应 以此制造焦虑和恐慌;成功无法复制,时代需要创造,只有保持自己的人生航向并不断努力, 才能不被时代抛弃。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逐层的加以论证,论证时注意自己 和时新的材料,让文章有一定的深度同时有针对性。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 “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 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 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 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角度立意行文即可。 ②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是相关阅读方式的问题,是“纸质阅读”还是 “拇指阅读”,要求以“我看阅读”和“我的阅读”为副标题写作,以“我看阅读”为副标 题,可以立意为:纸质阅读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纸质书籍更具质感和体验感,更能让人在阅 读的过程中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拇指阅读因其快捷与便利而广为盛行,正是因为此种阅读方 式契合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给人们的阅读带来诸多便利;纸质阅读和拇指阅读两种阅 读方式各有千秋,二者在营造书香社会的过程中相得益彰,不应偏废。以“我的阅读”为副 标题,可以写“我的阅读方式”,注意不是阅读的方法,而是采用“纸质”还是“拇指”阅读, 然后介绍其优势。行文时注意明确观点,逐层的论证分析,分析时最好采用一分为二的方式, 使文章论述严密。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 “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 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 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 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最好从辩证的角度分析“纸质”和“拇指” 阅读。 四、改错题 16.答案:①; 在“由”前加“是”; ③; 后一组引号改为书名号; ⑤; 删去“以上”; ⑥; “减少”改为“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①句成分残缺,全句缺谓语。③句后一处引用时,标点符 号中的引号使用错误,即“2019 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改为《2019 年全国国民阅读调 查报告》。⑤句“约 90%以上”中的“约”与“以上”语意重复矛盾。⑥句“阅读率”与 “减少”搭配不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