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真题详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诗歌真题详解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 ‎1、【2017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2017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BD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苏试是在告诫苏辙不可追求盛名。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学&科&网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3、【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两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CD 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诗题为“戏赠”,所以作者并无此意。D项,“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说法有误,此句中隐含的是作者对自己命运不公的牢骚。‎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4、【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16.试题分析: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寓于叙述、议论、细节描写或景物描写之中,间接地抒写出作者内心的情感),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 ‎17.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5、【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6、【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7、【2017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两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插:也同“锸”。铁锹。‚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                                                                      ‎ ‎【答案】‎ ‎(1).(2分)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8、【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